• 沒有找到結果。

關懷多元文化族群之生活適應及其子女教養與學習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關懷多元文化族群之生活適應及其子女教養與學習之研究"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關懷多元文化族群婦女之生活適應及其子女教養與學習之研究

第一章 緒 論

近年來台灣男性與東南亞女性通婚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此種以傳宗接代為主,透過仲介 買賣式婚姻為台灣社會的一種特殊現象,婚姻與家庭是現代人所面臨的兩大問題,隨著科技 時代來臨,全球國際交流日愈頻繁,我國由於教育水準的提昇,增加女性就業機會與經濟能 力,又因「婚姻上嫁」、「傳宗接代」世俗化觀念,因而造成國內中下階層,從事勞力工作男 性在選擇配偶時遭受困難。婚姻生活是人生重要課題,面對台閩地區二十年來,呈現男女比 例不平衡與婚姻坡度的社會現象,加上仲介從中推波促成跨國婚姻劇增,因而近年來台灣男 性與東南亞女性通婚有明顯增加趨勢,此種以傳宗接代為主,透過仲介買賣式婚姻為台灣社 會的特殊現象,此種推波促成中外聯姻順勢劇增,尤以東南亞跨國婚姻之婦女(外籍配偶) 居冠。 筆者在「婚姻與家庭」的授課中認為「婚姻生活,五味雜陳」,夫妻相處,應該是如影隨 形,相扶相持,共同經營一個和諧家庭,但是曾在 92 年 4 月 9 日的中時晚報社會綜合版中看 到善牧基金會跨國婚姻家庭服務工作隊曾針對跨國婚姻之婦女(東南亞籍)進行訪談,以了 解她們的心情,報紙中敘述幾乎有八成以上的跨國婚姻之婦女認為「在家中及社會的地位不 易被認同、肯定,常被當成傭人使喚,不時還遭辱罵或毆打」,故筆者很想了解其在台灣的生 活調適與支持系統及其子女教養的問題。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跨國婚姻之婦女大量來臺因社會文化、風俗習慣及語言溝通等差異,使得異國婚姻問題 逐漸浮出檯面並產生多元文化族群,期待社會能有效的關懷跨國婚姻之婦女(即多元文化族 群)能融入我們的生活,縮短其文化及生活適應之種種不便。 跨國婚姻之婦女(多元文化族群)常是很年輕就懷孕生子,缺乏照顧孩子常識和經驗; 在原屬國受教育的水準如不高,又不懂中文,更無法輔導下一代課業;以致於,其子女在家 庭結構較不健全之情形下,健康、學習、認同、行為表現等甚易遭致莫大困擾,甚至很可能 產生偏差行為。因此如何正視這一群跨國婚姻婦女其子女教養與學習值得加以深入探究,此 為研究動機之一。 由於跨國婚姻之婦女(多元文化族群)大量進入是屬於 1990 年後的現象,早期進入台灣 地區跨國婚姻婦女的人際交往上,自然在同國跨國婚姻之婦女間,會慢慢地聚集在一起而漸 漸形成一個友誼性團體,彼此間造就互相支持系統,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試圖瞭解在資本主義全球化運作下,國家、政治、經濟交互作用的鉅視結構背景裡,多 少婚姻掮客仲介系統,以此為業,汲汲營營,樂此不疲。而研究者想了解在這種體制下的婚 姻,跨國婚姻之婦女感觸如何?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於傾聽及深入了解外籍配偶教養子女的經驗: 一、深入探索其在台經驗,以期對於她們跨國婚姻下教養子女與家庭教育有進一步了解及其 生活適應歷程。 二、促進跨國婚姻婦女(多元文化族群)的健康狀態。 三、以期培養外籍配偶在台家庭教養子女及其學習及生活適應之歷程。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一節 關懷跨國婚姻多元文化族群之形成背景及現況

台灣外籍配偶的起始淵源,係於 1970 年代末期至 1980 年代初期,部分退伍老兵面臨擇 偶困境,少數在台灣的東南亞華僑於是媒介印尼、菲律賓、泰國及馬來西亞的婦女和台灣老 兵組織跨國婚姻家庭。由於我國赴東南亞國家娶妻男子,不少是社經地位較低,居住地處偏 僻,甚至是身心殘障的男子(劉秀燕,2003)。 許多外籍配偶因婚姻移民來到台灣這個陌生社會,在生活適應上必須面臨相當大的考驗(陳 俊良、桂田愛、吳伶芳、吳浚碩,2008)。原住地與遷入地之文化差異越大,則遷移的適應 過程也就越困難,因此國際移民要比境內移民的調適過程困難(廖正宏,1985)。因此外籍 配偶移民來台後的生活適應情形值得我們關注。 越南女子不只有本身憧憬嫁來台灣,其家人也一起編織跨國婚姻的夢想。然而,這類跨 國婚姻因為是屬於買賣式的性質,容易因為丈夫和家人(婆婆)的歧視或是遭遇到婚姻暴力 而使原本的憧憬、夢想幻滅(張鈺珮,2003)。 婚姻與家庭是現代人所面臨的兩大問題,隨著科技時代來臨,全球國際間的交流日愈頻 繁,我國由於教育水準提昇,增加女性就業機會與經濟能力,又因「婚姻上嫁」、「傳宗接代」 世俗化的觀念,因而造成國內中下階層,從事勞力工作男性在選擇配偶時遭受困難。加上仲 介從中推波促成跨國婚姻劇增,尤以東南亞外籍配偶居冠。研究樣本以婚嫁台灣籍男性之東 南亞外籍配偶(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柬埔寨、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之高雄市 「生活適應輔導班」學員(高雄市婦女會、明正國小、三民國小、十全國小、正興國小)共 126 人,訪談有效問卷 120 份。研究結果:1.外籍配偶的婚姻生活及家庭生活介於普通至滿 意之間(M=3.86,五點式量表)。2.外籍配偶「對婚姻的看法」、「婚前對台灣印象」、「外籍 配偶「婚姻生活」與「家庭生活」達顯著極高正相關。3.外籍配偶的結婚動機是因經濟功利 因素,由於娘家生活困苦,以婚姻而達到遷移台灣為主要「結婚動機」(陳李愛月,2002)。 外籍配偶「婚姻生活」會因;「原國籍」、「有無宗教信仰」、「如何嫁到台灣」、「家庭收入」、 「丈夫的健康」、「外籍配偶每月收入」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朱玉玲,2002)。

(3)

從台灣與越南的政治、經濟與社會三個層面探討台跨國婚姻形成的原因與現況、國家角 色、仲介商角色、性別意涵。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發現如下:1.從政經與社會背景而言:東南 亞地區的「南向政策」促進了台灣與越南經貿關係的往來,因此,台越的跨國婚姻鑲坎在大 環境下。台灣男性與女性間存在著「婚姻坡度」,造成男性向外尋求配偶,仲介商在此現象中 亦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其透過在台灣與越南擴展的社會網絡關係,加速了台灣男性與越南 女性結合人數的成長。2.國家角色轉變:由台灣與越南政府相關政策與訪談相關單位發現, 台越政府在台越聯姻過程中所扮演角色有不同轉變,越南政府一直是採取「不鼓勵、不限制」 的態度。3.越南媒人主要組織型式與婚姻仲介商的經營型態:台灣婚姻仲業者的經營型態主 要則可分為四大類型:(1) 越南台商之轉型或副業;(2) 婚友社之轉型或副業;(3)外勞 之人力仲介公司之副業;(4) 跑單幫的經營者。越南媒人主要的組織型式與台灣婚姻仲介業 者的經營型態和台越跨國婚姻的社會網絡息息相關,兩者分別透過其在當地的社會網絡,促 使台越的跨國婚姻的形成更加頻繁(蔡雅玉,2001)。 外籍配偶因為婚姻而進入台灣家庭中,在個人與家庭異文化適應的過程中,不僅本身會 經驗到情緒上、身體上、心理上、自我認同感上以及文化認同上…等衝擊,在家庭上,也會 面臨不同的家族主義,因而出現夫妻和婆媳之間的家族紛爭(劉貴珍、鍾信心、許敏桃,2001)。 一般社會大眾對外籍配偶的認知,多半來自媒體負面的報導,不外乎騙婚、逃婚、假結 婚真賣淫、詐財、懶惰、常常需要匯錢回家形成夫家的經濟負擔,因而產生先入為主的歧視, 或成為家庭衝突的來源,使得這些外籍配偶孤立於家庭,受限於語言、風俗習慣的不同,而 衍生出婚後適應困難與求助無門的困境。因為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不同,夫妻、婆媳之間語 言溝通不良, 所可能引發生育保健,家庭問題不容衛生單位忽視。各鄉鎮外籍配偶年齡、教 育程度、國籍分佈。外籍配偶的配偶年齡、教育程度及職業是否影響外籍配偶避孕情形(周 美珍,2001)。 八十年代,隨著台資的外移、關廠,引進外勞,造成更多本國勞工失業而返鄉的男性, 因為農民的生活清苦,加上女性教育程度提高、就業機會增加,因而降低中低階層男子在國 內婚姻市場競爭的地位,找不到合適的婚配對象,轉而在國際婚姻的仲介或親朋好友的游說, 只好花錢到國外尋找,外籍配偶的人數就不斷的增加夏曉鵑對跨國婚姻家庭所進行的訪問發 現「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於婚後第一、二年便有下一代」(夏曉鵑,2000)。媒體上出現了共 通的主題:「外籍配偶」及她們的丈夫是社會問題的製造者。媒體中充斥了「外籍配偶」普遍 有逃婚、離婚,遭家庭暴力等等問題的報導(夏曉鵑,2001)。綜合以上文獻即可知跨國婚姻 之形成背景及現況。

第二節 關懷跨國婚姻婦女(多元文化族群)生活適應的內涵

異國婚姻在文化差異、婚配動機不同「外籍配偶」對台灣男士們而言,增加了選擇配偶 的機會,解決他們傳宗接代的潛在壓力。夫妻年齡差距的問題,向來是影響婚姻關係的重要 因素,年紀愈輕,社會閱歷個人成熟度不足,意涵著成長背景及觀念的差異,對婚姻的適應 度也較差(周美珍,2001)。

(4)

外籍配偶嫁到台灣之後所面臨的生活適應困擾包括在飲食習慣、語言、生活習慣上及人 際互動的困擾,其中以人際關係困擾為最主要困擾。長期下來即產生情緒困擾,如想家、想 哭、睡不著、寂寞、生氣、焦慮、後悔等等,對其子女行為表現會有較負面影響(劉秀燕, 2003)。 此外,初來台的外籍配偶更面臨了異國文化的不適應與現實生活的挑戰,感受到被歧視、 不受尊重、活動自由與自主權受限,更因配偶罹病的弱勢,與擔心遺傳因素與經濟負擔,面 臨生育的難題。對於生活種種困境,都要學習自我調適與因應,期盼能在台順利築巢。外籍 配偶不僅承受照顧先生上的負荷,更面臨異國文化衝擊,過程中不斷學習與調適,以適應新 生活(曾秋美,2003)。 越南新娘來台前對於異國婚姻充滿期待與憧憬,她們在原鄉大多是面臨生活困苦、經濟 匱乏處境,因此希望能夠藉由本身婚姻以改善家庭經濟生活;家中經濟狀況較好家長,因為 考慮到兩地生活品質差異,亦希望自己的女兒嫁到台灣。但為了現實生活考量,即便是遭遇 不幸婚姻生活,她們多半仍選擇繼續留在台灣謀生存。越南新娘嫁來台灣以後,除了有家庭 生活層面問題要面對,也描述了她們在社會生活層面的適應情形。例如:人際網絡、工作問 題、宗教與娛樂活動以及能夠協助她們盡快融入與適應台灣生活的社會化機制,如外籍配偶 識字課程。筆者對於越南新娘細微觀察與分析,有助於我們對不同族群婦女婚姻深入瞭解, 且增加對跨文化移民視野觀察(張鈺珮,2003)。 澎湖當地的公部門作輔導措施:提供識字教育、外籍配偶適應輔導班與家庭計畫優生學 觀念建立,都是澎湖當地的公部門社會希望為數不少外籍配偶能早日接受新環境,避免出現 逃婚(陳庭芸,2002)。 東南亞女性則多半抱持尋求一種新生活出口與可能性,或在一種隱然為改善家庭經濟生 活背負下,勇敢、堅強地走進陌生新家庭,走進陌生國度。大多數的都努力地生活著及扮演 新的角色;家中成員也跟隨在調整相處方式。目前則以「外籍媳婦生活適應輔導班」透過「識 字」為一種生活適應手段與開始(鄭雅雯,2000)。外籍配偶生活經驗中認為: (1)「千里一 線牽,踏上築夢之旅」,千頭萬緒離開家園,就是圓自己的夢--來到台灣;(2)「台灣映象, 風島的調適」,以為澎湖就是台灣,心情悲喜交集,不管台灣與澎湖好或壞,都要適應學習(朱 玉玲,2002)。台灣政府目前相當積極地針對外籍配偶有相關措施,如識字班成立與各地方政 府舉辦座談會與諮詢課程等措施,可發現其角色轉變(蔡雅玉,2001)。 呂美紅(2001)研究發現:1、外籍配偶「生活適應」會因年齡、就業、聽說語言能力、 跨文化訓練時間、丈夫結婚次數、丈夫婚前有、無子女、結婚年數、婚前認識時間、子女數、 收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2、外籍配偶個人特質與生活適應、婚姻滿意之關係皆達顯著相 關。3、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共同預測變項為個人特質、丈夫結婚次數、子女數,其三者 共可解釋總變異量的 38%。4、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達顯著極高正相關。顏錦珠(2002) 針對研究的結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家庭教育者應主動出擊了解外籍配偶需求提供必要協 助,開辦外籍配偶成長、支持團體,夫妻溝通團體,對迎娶外籍配偶家庭成員加強宣導去除 偏見,另對政府的建議是各鄉鎮編列東南亞語生活資訊手冊及輔導外籍配偶以母語考駕照。

(5)

第三節 婚姻遷移後人際網絡的研究

跨國婚姻之婦女在台灣地區人際網絡係以在夫家中人際關係為基礎而逐漸至社區:(1) 在夫家人際:從跨國婚姻之婦女與夫家成員相處關係發現其原鄉文化會深刻影響到其適應台 灣環境速度,當不同文化傳統接觸就會產生衝突並進而調適,如跨國婚姻婦女對婚姻期許及 其婚姻觀、原鄉夫妻相處模式皆會影響到她們與丈夫關係。此外,其調適程度與其結婚年齡、 教育程度及娘家家境有密切相關,結婚年齡較高者通常能代表其教育程度較高,其娘家家境 也較為優渥,而其在處理與夫家成員關係上亦呈現較佳情況。(2)在社區中人際:跨國婚姻婦 女在社區人際交往會受到其與夫家成員關係影響,尤其是婆媳關係,婆媳相處模式會影響到 親友及鄰里對跨國婚姻婦女觀感,進而表現於他們與跨國婚姻婦女人際交往上。在同國跨國 婚姻婦女間,會慢慢地聚集成為一個友誼性團體,彼此之間提供重要情感支持。(3)與原籍 國聯繫:在先生很少與女方家人來往情況下,夫家這邊與原籍國聯繫大多侷限於跨國婚姻婦 女一人,而聯繫方式有經濟援助、情感依賴、引介人力、仲介跨國婚姻婦女、孩子牽絆等。 與原籍國的聯繫會隨著她們在台時間增長而減弱,取而代之是夫家或在台朋友,但若長期和 娘家維持著緊密聯繫,尤其是對娘家經常性金錢援助,這樣行為因較無法取得夫家與鄰里認 同,會使得她們在與鄰里接觸上往往遭遇挫折。整體而言,跨國婚姻之婦女與台灣(包括夫 家、鄰里、同事等)人際建構主要受其與原籍國聯繫、生育、工作等因素影響而有消長(蕭 昭娟,1990)。

第四節 台灣跨國婚姻婦女生活適應及教養子女之相關研究

劉貴珍(2001)認為了解跨國婚姻之婦女

(多元文化族群)

來臺跨文化適應問題,探 討跨國婚姻婦女對健康關注問題態度認知、信心及對輔導課程需求,經實證統計分析影響其 因素:1.跨國婚姻之婦女個人資源、2.跨國婚姻之婦女配偶及家庭資源、3.經濟資源、4.社 會資源。 高雄市跨國婚姻婦女婚姻與家庭生活研究分析結果:1.跨國婚姻婦女「婚姻生活」介於 普通至滿意間(M=3.86,五點式量表)。2.跨國婚姻之婦女「家庭生活」介於普通至滿意間 (M=3.86,五點式量表)。 3.跨國婚姻之婦女在結婚行為過程,從她與家人參與意願、決策、 選擇反映其自主性以及決策權,雖然大部份主導權還是掌握於男方與仲介手中。4.跨國婚姻 婦女「婚姻生活」會因「原國籍」、「有無宗教信仰」、「如何嫁到台灣」、 「收入」、「丈夫健 康」、「跨國婚姻婦女每月收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5.跨國婚姻婦女「家庭生活」會因「如 何嫁來台灣」、「家庭收入」、「丈夫的健康」不同而有顯著差異。6.跨國婚姻婦女「婚姻生活」 與「家庭生活」達顯著極高正相關。 7.跨國婚姻婦女的結婚動機是因經濟功利因素,由於娘 家生活困苦,以婚姻而達到遷移台灣為主要「結婚動機」(陳李愛月,2002)。 研究結果可歸納出印尼籍跨國婚姻婦女,在台灣生活其社會關注為:(1)移民適應,(2) 溝通困難,(3)家族延續,以及(4)健康照護利用障礙等四個主題(楊詠梅,2002)。

(6)

黃郁婷(2000)研究分析結果如下:1.跨國婚姻之婦女「生活適應」會因「年齡」、「有、 無就業」、「聽、說語言能力」、「跨文化訓練時間」、「丈夫結婚次數」、「丈夫婚前有、無子女」、 「結婚年數」、「婚前 認識時間」、「有、無子女」、「家庭收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2. 跨國婚姻之婦女「婚姻滿意」會因:「年齡」、「有、無就業」、「說」語言能力、「跨文化訓練 時間」、「丈夫結婚次數」、「婚前認識時間」、「有、無子女」、「家庭收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存在。3.跨國婚姻之婦女「個人特質」與「生活適應」、「婚姻滿意」之關係皆達顯著中等正 相關。4.跨國婚姻之婦女「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達顯著極高正相關。5.跨國婚姻之婦 女係以「對台灣生活充滿想像與憧憬」、「娘家生活困苦」為主要「結婚動機」。 台灣社會如何承接這個作用力;在微視的生活互動層面,當事人個人與家庭如何在這婚姻脈 絡下掙扎、琢磨。這類跨國婚姻,其實也透過日益成熟、厚利可圖的商業化婚姻掮客仲介系 統推動與促發;通常雙方層層關係介紹,收費在 35 至 40 萬台幣之間,女方收娶的「騙金」 通 常只在十分之一左右或不到,兩方在 3-7 天內談定婚事,男方約需往返 2-3 次,經過國家各 種手續,歷時三個月至一年,新娘方能順利入台(鄭雅雯,2000)。 外籍配偶:『光是老公薪資就不夠,還要付小孩子教育費用,我不工作怎麼辦,誰也無 法幫助我啊!小孩子如不讓他上學將來怎麼辦』。外籍配偶:『我為什麼要工作?不用問也 知道!是為了我的丈夫還有這個家,台灣人都認為我們都把錢寄回祖國,確實是寄回去了, 但是寄回家的錢,只要 NT1,000 元就足夠了,剩餘的錢,大部分用在台灣的家庭和買菜的錢 或者小孩子的教育費用,台灣人好像都不太清楚,抱怨我們(外籍配偶)像小偷一樣,是誰在 支持這個家,這樣說我們真的很討厭』(陳俊良、桂田愛、吳伶芳、吳浚碩,2008)。跨國 婚姻婦女是在社會期待與傳統文化要求推促及仲介系統鼓吹、拉攏下,帶著忐忑、靦腆心情 出國相親;甚且懷著些許在台灣的挫敗、無奈,步上外國「圓夢路」,成就一種其對「婚姻」 或「家庭」嚮往、期待。這類新興的新「傳統變型」的家庭,衍生不少新社會現象;如仲介 坐大、媒人商業化、品質堪慮卻無法源依據可管;如跨國婚姻婦女聚居卻孤立…;如台灣郎 的逃妻恐懼症;還有夫妻年紀差距大,跨國婚姻之婦女在台獨立生存資源薄弱;長久以來我 們文化裏的婆媳關係緊張與角力(鄭雅雯,200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研究者深入了解跨國婚姻之婦女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所設計的研究方法如下: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研究者為了解東南亞跨國婚姻之婦女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透過質性研究方法,理 解並詮釋外籍配偶子女教養的經驗,尤其是在運用詮釋現象學方法論的哲學理念與觀點之引 導下,進行研究文本資料的蒐集、分析與詮釋。設計運用質性研究法,採用半結構式的深度 訪談,結合深度訪談法與參與式觀察法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取樣的來源有兩種方法:(1) 方便取樣(2)滾雪球法共累積參與者共有十二位,居住於高雄縣外籍配偶參與本研究,訪問 錄音方式錄下訪談過程,輔以田野觀察筆記。每位受訪者接受訪談兩次,共得二十四份文本,

(7)

藉由外籍配偶本身述說在台的家庭教養子女及其適應或學習方式,並透過互為主體的對話, 深入瞭解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家庭教養子女及其學習與生活適應歷程,經由主題分析法進行 文本分析。

第二節 研究對象

跨國婚姻之婦女在台灣的分佈地主要集中於中南部及台東縣,而這些地區為台灣都市/ 工業發展過程中,相對之下屬於較為邊陲的地區。若再從小範圍的跨國婚姻之婦女分佈區域 來觀察,跨國婚姻之婦女多集中於此區域內的相對邊陲區,在高雄縣也都是在邊陲區(美濃、 旗山、林園),因而選擇高雄縣為研究地區。 研究母群以婚嫁台灣籍男性之東南亞新娘為主,包括越南、印尼、緬甸、柬埔寨、泰國、 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受訪者為高雄縣十二位,年齡 23 歲至 46 歲,婚齡 5 到 18 年的外籍 配偶,將二十四次訪談內容,訪談過程與再澄清每次約 60-150 分鐘與,寫謄成逐字稿每次約 60-80 分鐘,其分析結果為呈現受訪者教養子女及其生活適應歷程、婚姻滿意的經驗。

第四章 研究結果

在研究結果中發現外籍配偶在結婚行為的過程中,在她與家人參與意願、決策、選擇可 看出其自主性,「婚姻生活,夫妻相處,看出相扶相持,共同經營一個和諧家庭,但是婆家娘 家兩邊都要照顧,身在海外視公婆為自己父母般侍奉,在妯娌間扮演好該扮角色(但有時非 自己扮演好就好),但是永遠掛心家鄉親人的安好,還好因為在學習識字班及生活適應班時認 識同是外籍配偶及出外人,雖大家境遇各異,但是需大家以身處為借鏡與學習,如同同舟共 濟,截長補短的心境,相互學習與幫忙。 由研究中跨國婚姻之婦女得知其生活經驗,其感觸是 1.本想圓自己及家人的夢--來到台 灣姻緣千里一線牽,踏上築夢之旅,千頭萬緒離家園,然並非想像的美好。2. 本以為台灣的 景象好,在台灣調適應很好,但是有多少朋友來到此,才知悲情連連;也有跨國婚姻之婦女 說:「不管台灣好或壞,在生活上都要學習及適應婚姻與生活,甚至對於子女的教養」。 另外外籍配偶嫁到台灣之後,所面臨的生活適應困擾包括在語言習慣、飲食、生活習慣 上及人際互動的困擾,其中以人際關係為最困擾。長期下來產生情緒困擾,如想家、想哭、 睡不著、寂寞、生氣、焦慮、後悔等,對其子女行為表現相信會有較負面影響。而且大家認 為還好,目前各地有透過「外籍媳婦生活適應輔導班」,亦為協助跨國婚姻之婦女「識字」的 一種手段與開始,且可以認識一些朋友,人際互動也改善許多。 本研究發現外籍配偶教養子女的四個共同主題如下:1. 希望家人會了解其教養子女心 情,外籍配偶媽媽教養子女的苦心,希望家人能配合;2.對於家事、休閒活動、功課與原鄉 語等,外籍媽媽都耐心教導,期望孩子學會知識與協助家中事務;3.由於子女的出生,讓外 籍媽媽有了生根歸屬的心境,增強其適應台灣生活與改變動力; 4.為了子女將來打拚,外籍 媽媽願意犧牲奉獻,並且以期待的心,為未來開展希望。

(8)

總之,所得的結果分別為 1.感覺人在他鄉,需要經歷萬般困擾挫折;2.對於在新環境種 種事,均是茫然與忙亂;3.由識字班改善周遭的跨語言鴻溝;4.生活適應班改善文化交會的 衝突與調和;5.生活亂中找序,沈澱與努力;6.最佳結果也只有打開心窗,努力學習生活適 應及教養子女邁向人生。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基於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對外籍配偶個人、家庭教育與相關單位、政府以及未來 研究建議措施提供建言,期望外籍配偶適應跨國婚姻的家庭生活與成功的教養子女。針對研 究的結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在社會家庭教育相關機構方面:家庭教育者應主動出擊了解外籍配偶需求提供必要的協 助,開辦外籍配偶成長、支持團體,夫妻溝通團體,提供異國婚姻相關課程及親職與子職 教育課程、開闢諮詢輔導專線和提供社會資源資訊與建立服務網絡;對迎娶外籍配偶家庭 成員加強宣導去除偏見,另應鼓勵跨國婚姻婦女運用政府於各鄉鎮編列東南亞語生活資訊 手冊及輔導外籍配偶以母語考駕照。 二、在政府方面,制定相關的法令,如婚姻仲介公司的立案、娶外國配偶相關法令、提供本 國各項社會資源資訊、成立輔導外籍配偶語言班及管制新聞廣播媒體品質。 三、對外籍配偶家庭與個人方面,家人應鼓勵外籍配偶參與語言和婚姻等相關課程、應改變 對外籍配偶的刻板印象、外籍配偶要有自我覺察能力及發揮自己力量,協助同鄉適應當地 生活。 四、未來研究焦點則集中務實討論及社會整體結構的變遷,對其社會福利的制度設計及財務 等社會關懷之影響。

參考資料

朱玉玲(2003)․澎湖縣外籍配偶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呂美紅(2001)․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 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 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配偶」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255-265。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配偶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 39:45-92。 夏曉鵑(2001)․「外籍配偶」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43,153-196。 黃郁婷(2000)․跨國婚姻之婦女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 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

陳俊良、桂田愛、吳伶芳、吳浚碩(2008)․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研究․遠東學報,25(3)。 陳美惠(2003)․彰化縣東南亞外籍配偶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 所。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陳李愛月(2002)․高雄市跨國婚姻之婦女婚姻與家庭生活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 研究所社會組碩士論文。 曾秋美(2003)․異國尋夢築巢之歷程—精神分裂病患婚娶之外籍配偶在台生活經驗探究․ 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張鈺珮(2003)․文化差異下跨國婚姻的迷魅以花蓮縣吉安鄉越南新娘的生命經驗為例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 楊詠梅(2002)․台灣印尼籍跨國婚姻婦女之健康關注․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蔡雅玉(2001)․台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 劉貴珍(2001)․跨國婚姻之婦女跨文化適應與對現行管理制度態度之探討․大葉大學工業 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芳、鍾信心、許敏桃(2001)․台灣外籍配偶之文化適應-護理專業省思․護理雜誌, 48(4),85-89。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配偶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 犯罪防治研究所。 蕭昭娟(199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跨國婚姻之婦女為例․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碩士論文。 顏錦珠(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之婦女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 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透過適切的活動提升閱讀深度及加強學習連 貫性 —— 優化中一單元中華文化及品德情意 範疇的學習內容

工作紙 合作學習 同質分組 腦基礎 電子學習 自主學習 異質分組 翻轉教室 生活應用 提問技巧 探究式..

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時,要適當引導學生了解聽、說、讀、寫的

使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優 點,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 尊崇,及培養學生對其他民 族、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及 生活方式,採取一個積極的

學校收到有非華語幼兒的在家進 行這個活動的片段分享。學校適 時提供個別支援,從中以多範疇

編訂本資源是為教師提供分層課業例子以作參考,資源的內容並不包括所有

•給予學生豐富、均衡的語文學 習經歷,包括聆聽、說話、閱 讀、寫作及其綜合運用;連繫

通過蒐集學生在各方面(包 括學習 過程和結果 )的學習 顯證,然後詮釋資料,判斷 學生的表現,藉以向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