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之自尊、社會支持與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之自尊、社會支持與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

Copied!
1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慶福博士、歐滄和博士. 大學生之自尊、社會支持與愛情關係 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黃莉容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七月.

(2) II.

(3) 謝辭. 論文得以完成至此,心裡滿滿的都是感謝。 謝謝王慶福老師永遠支持著我並且給予最大的協助與關懷。 謝謝歐滄和老師在統計方面的指導以及排版與文書上的建議。 謝謝口委蘇完女老師溫暖的鼓勵以及深入獨到的想法,賴清標老師總在百 忙之中撥空提出精闢的見解,而黃淑玲老師則協助我釐清邏輯盲點以及看 到更多思考的方向。 謝謝所有在過程中給予協助的同學以及學長姐學弟妹。 尤其是澄瀅與小琝全程鼎力相助,以及泰傑在最後階段與我互相扶持彼此 鼓勵。 謝謝所有家人的支持,維倫的精神鼓舞以及深深的包容 謝謝我的父母劉秀娥女士以及黃清港先生,有你們的支持我才能順利完成 碩士學業。 謝謝我自己在最後關頭沒有放棄。 最後要謝謝上天賜予機會,讓我有幸能在優秀的老師引領之下,一窺學術 研究之奧妙。學習實為人生至樂之事,謝謝上天讓我有這段美妙的人生際 遇。. 莉容 2012.07. III.

(4) IV.

(5) 大學生之自尊、社會支持與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暸解大學生自尊、社會支持與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之現況、 在性別上的差異,以及此三研究變項之相關情形,並探討大學生之性別、自尊、 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社會支持滿意度對其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之預測力。本 研究採立意取樣之問卷調查法,有效樣本合計 322 人,研究工具採用「大學生自 尊量表」 「社會支持量表」與「愛情關係衝突因應量表」 ,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 t 考驗、皮爾森積差相關與多元回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大學生之自尊呈現中等偏佳,自尊層面以學業自尊最高,身體自尊最低,自 尊內涵則以價值感最高,評價取向最低。性別在身體自尊層面上有所差異,且男 性之身體自尊高於女性。 二、大學生之社會支持程度為中上偏佳,顯示大學生對所感受到的社會支持感到 滿意。大學生之社會支持在性別無顯著差異。 三、大學生偏向採用表明因應以及忠誠因應作為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女性大 學生較易使用表明因應,在忠誠因應使用傾向上,男性較女性高。 四、自尊層面、自尊內涵與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社會支持滿意度呈現正相關。 五、表明因應與自尊層面、自尊內涵、社會支持呈現正相關;忠誠因應與自尊層 面暨內涵、社會支持未達顯著相關;忽視因應與自尊層面與內涵、社會支持呈現 負相關;離開因應與學業自尊、控制感、價值感、社會支持滿意度呈現負相關。 六、人際自尊、控制感、社會支持滿意度對忽視因應有預測力; 性別、人際自尊、 能力感、評價取向對表明因應有預測力; 社會支持滿意度則可預測離開因應。 本研究亦針對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兩性教育、諮商 實務工作、及後續研究方法上,提出若干建議。做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自尊、社會支持、愛情關係、衝突因應. V.

(6) VI.

(7) Relationships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elf-esteem, Social Support and Conflict Coping styl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the gender differences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elf-esteem, social support and the coping strategies for conflict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e study also surveyed whether gender,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predict the conflict coping strategy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e qualified subjects were invited to fill in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website. The sampling of 322 was effective, with 129 males and 193 females.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Inventory of Self-esteem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Conflict Tactic Scale,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analysis, t-test,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follow: 1. The self-esteem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ell in the level between fine and excellent. The academic esteem and sense of value scored the highest while body esteem and evaluation-oriented were the lowest items. The gender differences lie in the body esteem category, with male showing higher performance than female. 2. The social support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as between fine to excellent.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was shown in these variables.. No. 3. The coping strategy most frequently adopted were the voice style and the loyalty styl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that female tended to use the voice style while male showing higher tendency in loyalty. 4. The self-esteem and the social support i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elated. 5. The voice style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while the loyalty style was related to none of the two variables mentioned. The neglect style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while the exit style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academic self esteem, sense of control, sense of value, and social support. 6. The neglect style was effectively predicted by interpersonal esteem, sense of VII.

(8) control, and social support. The voice style was predicted by gender, interpersonal esteem, sense of ability and evaluation-oriented. The exit style was predicted by social support.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counseling and future research respectively.. Key words: self-esteem, social support, coping with conflic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VIII.

(9) 目. 錄. 中文摘要…………………………………………………………………………Ⅴ 英文摘要…………………………………………………………………………Ⅶ 表次………………………………………………………………………………ⅩⅠ 圖次………………………………………………………………………………ⅩⅡ.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9 第三節 名詞解釋………………………………………………………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自尊之概念及其相關研究……………………………………15 第二節 社會支持之定義及其相關研究………………………………20 第三節 愛情關係中衝突因應方式及其相關研究……………………2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4 第四節 研究程序……………………………………………………… 39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樣本基本資料及自尊、社會支持與愛情關係衝突因應等 主要變項之現況分析………………………………………… 43 第二節 不同性別大學生在自尊、社會支持以及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 式之性別差異………………………………………………… 48 IX.

(10) 第三節 大學生之自尊、社會支持以及愛情關係因應方式之相關… 53 第四節 性別、自尊、社會支持對愛情關係因應方式之預測程度… 57 第五節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整理……………………………………… 62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7 第二節 建議…………………………………………………………… 7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75 二、英文部分……………………………………………………………82 附錄 附錄一. 大學生自尊量表使用同意書……………………………… 89. 附錄二. 衝突因應方式量表使用同意書…………………………… 90. 附錄三. 問卷內容…………………………………………………… 91. X.

(11) 表次 表 2-1 國內外研究者提出之自尊定義摘要……………………………… 16 表2-2. 各學者所採用的衝突處理分類方式……………………………… 26. 表 3-1 大學生自尊量表基本量尺內涵以及題數………………………… 35 表 3-2 自尊內涵之組合量尺內涵. ……………………………………… 35. 表 3-3 自尊層面之組合量尺內涵. ……………………………………… 36. 表 4-1 受試者基本資料分析表…………………………………………… 44 表 4-2 大學生自尊現況分析摘要………………………………………… 45 表 4-3 大學生社會支持現況分析摘要…………………………………… 46 表 4-4 大學生愛情衝突因應方式分析摘要……………………………… 47 表 4-5 不同性別大學生之自尊差異分析摘要…………………………… 48 表 4-6 大學生社會支持之性別差異分析摘要…………………………… 50 表 4-7 大學生愛情關係衝突因應之性別差異分析摘要………………… 51 表 4-8 大學生自尊層面、自尊內涵與愛情衝突因應方式 之相關矩陣摘要 ………………………………………………… 56 表 4-9 性別、學業自尊、家庭自尊、人際自尊、身體自尊、社會支持人 數、社會支持滿意度對表明因應之逐步回歸預測情形摘要 表…………………………………………………………………. 57. 表 4-10 性別、學業自尊、家庭自尊、人際自尊、身體自尊、社會支持人 數、社會支持滿意度對忽視因應之逐步回歸預測情形摘要 表…………………………………………………………………. 58. 表 4-11 性別、學業自尊、家庭自尊、人際自尊、身體自尊、社會支持人 數、社會支持滿意度對離開因應之逐步回歸預測情形摘要 表…………………………………………………………………. 58. 表 4-12 性別、能力感、控制感、價值感、評價取向、社會支持人數、社 XI.

(12) 會支持滿意度對表明因應之逐步回歸預測情形摘要 表. …………………………………………………………………59. 表 4-13 性別、能力感、控制感、價值感、評價取向、社會支持人數、社 會支持滿意度對忽視因應之逐步回歸預測情形摘要 表. …………………………………………………………………59. 表 4-14 性別、能力感、控制感、價值感評價取向、社會支持人數、社會 支持滿意度對離開因應之逐步回歸預測情形摘要 表 ………………………………………………………………… 60 表 4-15 性別、自尊、社會支持對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之預測分析結果 摘要表 …………………………………………………………… 60 表 4-16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表. ……………………………………………62. 圖次 圖 3-1. 研究架構………………………………………………………………………………………31. 圖 3-2. 研究流程圖………………………………………………………………………………… 41. XII.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之目的在於,透過研究動機與目的的闡述,了解本研究之相關背 景與研究重要性,並藉由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呈現本研究之主題。本章共 分為三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闡釋研究問題與假設,第 三節則為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在古典心理學理論中,大學生恰好橫跨後青少年期與兩性期的初期, 此一階段是兒童與成人之間的轉折交叉點,Erikson(1986)所提出的社 會心理發展階段論中,此時期主要的發展任務就是尋求認同,以及建立與 他人的良好關係(引自張春興,2002)。個體除了更進一步的探問自己的價 值與定位之外,也開始與人展開較親密的交往,為即將到來的成人期作準 備,若是個體可以在人際關係當中獲得滿足以及成就,就可以達到親密的 目標。反之,若是無法成功的建立親密感,容易導致孤單以及疏離,進而 導 致 憂 鬱 的 傾 向 , 對 心 理 健 康 造 成 負 面 的 影 響 (Mcwhirter, Besett, Horibata & Gat, 2002),因此對於大學時期來說人際親密的建立以及學 習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人際親密可以從友伴同儕關係或是愛情關係當中建立,隨著升學壓力 的減少,比起以往求學過程,大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從事課外活動,與 異性接觸機會也增加許多,此刻也嚮往建立穩定的愛情關係,在兩性親密 關係中開始探索的歷程。但由於缺乏經驗,易在親密交往的過程中感受到 挫折與困惑,因此比起同儕關係,愛情關係較容易成為大學生在意與煩惱 的人際環節。 在愛情關係中,隨著彼此的依賴度以及互動增加,兩個獨立個體價值 觀生活態度之差異,就會較常浮出檯面,當雙方意見分歧,或是有不同的 1.

(14) 期待與態度時,自然就容易有衝突的產生。衝突是一種主觀感受,可能源 自於他人與自身對共同目標之想法不一致,是一種雙方對立且互動的歷 程。衝突的發生不可避免,而衝突的多寡則跟關係與親密感有密切的關 係。Berry、 Willingham 與 Thayer(2000)表示親密感的建立與衝突次 數有關,衝突次數越多越不容易建立親密感。Margolin與Wampold(1981) 指出衝突以及負向的情緒越少,則關係的滿意度較高(引自鄭羽芯, 2006)。 然而,並非衝突本身即必然具有破壞性,後續的研究顯示,對於關係 品質以及滿意度而言,衝突的因應方式比衝突本身更具有影響力(張時 雯,2002)。衝突如果可以讓雙方正視為共同目標妥協以及改進的必要性, 反而可以被視為是增進關係的墊腳石,然而徐玉青(2002)發現,若是衝 突因應策略本身引發多負面的情緒以及衍生出更多有待解決的問題,這將 會導致關係中的個體對關係滿意度下降,以及對未來關係展望感到悲觀。 何謂衝突因應呢? Folkman 與 Lazarus(1984)提到因應是結合認知、 情緒以及行為的壓力處理過程,用來處理壓力事件,以及事件所引起的負 面的情緒反應,以平衡個體內在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衝突因應指的就是個 體在面對衝突時所採取的應對方式,亦即對衝突本身產生生理以及心理上 的行動。因為壓力事件不只對生理健康造成影響,同時也對心理健康構成 威脅,若個體使用了不良的因應方式便容易造成心理困擾,兩者之間容易 形成惡性循環進而影響了個體的健康(Piko,2001)。 國內外學者本於研究之目的與構念不同,所提出之衝突因應策略分類 眾多。Amikhan(1990)提出問題解決、尋求支持以及逃避三向度;Endler 與 Parker(1990)提出問題解決導向、情緒導向、以及逃避導向三向度; Stroebe 與 Stroebe(1995)提出整合的看法,認為所有的分類有一脈絡可 循,大致上的劃分向度即是以問題中心與情緒中心、面對與逃避、適應與 2.

(15) 不適應、以及依賴與獨立為依歸。然而在人際衝突的適應方面,實證研究 以及構念上較受到肯定的,還是 Rusbult 與 Zembrodt(1983)所提出的架 構。這個架構以主動與被動、建設與破壞兩向度,分為表明(voice) 、忠 誠(loyalty)、忽視(neglect)以及離開(exit)四個因應方式,此架 構在國內外教科書中普遍被提及,且國內外以之為研究工具者不勝枚舉, 因此研究者將以此四種因應方式作為本研究所探討的衝突因應方式,以進 一步探討。 國內外針對因應之研究大部分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一是因應策略的劃 分以及使用,著重探討人格特質與因應策略使用的傾向,例如人格特質或 依附型態對某種策略使用的關係;其二是因應策略對於關係的影響,例如 探討衝突因應與幸福感、或是生活滿意度的關聯。相較於探討因應策略帶 來之感受與影響,研究者認為找出人格特質與使用因應策略之關係,較符 合輔導積極改變的意義。 國內外亦有在愛情關係的架構之下討論衝突因應的選擇以及應用,然 而其所探討之變項內涵多半著重於依附型態、知覺父母親婚姻關係,或是 親子關係之範圍中。雖然藉著社會學習的觀點,我們不難理解人類在親密 關係中所出現的行為模式,極有可能是對上個親代觀察學習之後的結果, 研究顯示親子關係的確扮演重要的角色(王安娜,1991),不過研究者認 為,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除了親代以及重要他人的影響之外,亦會受到 周遭環境的型塑,形成全面性的自我,因此在面對衝突時,所呈現已經不 單單是親代的影響,而是兼容各項評價與學習而呈現出的對自身整體的感 受,這一點跟自尊的形成概念很雷同。 自尊是一個普遍且廣泛作為了解心理狀態的個人特質。Chan 與 Lee (1993)認為自尊的評量是了解個人心理發展所不可或缺的步驟,有助於 檢視個體整體的心理健康狀態、人際適應、社交能力,以及對未來生活壓 3.

(16) 力的因應能力(引自吳元蓉,2006)。自尊會影響個體如何去看待生活事 件。擁有良好自尊的個體遇到挫折時能夠適度地接受自己,維持正面的自 我形象。自尊也證實與生氣表達、人際親密有高度相關;許靜怡(1996) 發現高自尊的人較不容易被誘發生氣的反應,在情緒表達方面也以公開而 非壓抑自己的方式呈現;吳元蓉(2006)發現高自尊的大學生較不容易引 發憂鬱情緒;陳美容(2005)提出自尊較低者與他人較有疏離感;而不以 發展出較為親密的人際關係;沈如瑩(2003)研究發現國小學生自尊與生 活適應具有正相關,自尊較良好的小孩生活適應甚佳;陳俐君(2002)也發 現青少年自尊與親子關係成正相關。因此不論就關係建立或是關係適應, 自尊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而就了解大學生的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 上,自尊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切入點。 因應是為了解決壓力事件,而社會支持常是壓力事件因應的重要關 鍵。Cohen 與Will(1985)認為社會支持是個體在壓力情境下的緩衝,可以 減低負面事件對個體生活所造成的衝擊。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對個體的心 理健康具有正向的效果,可以使個體情緒穩定,提高自信,進而間接提高 個體抗壓性。Laschinger、Finegan與Shamian等人(2001)發現社會支持與 心理健康以及調節壓力有關。社會支持也間接影響到個體與他人的連結; McCann、Russo與Benjamin(1997)研究發現受試者所接收到的社會支持程 度與本身敵意的程度有高度相關,而敵意較高者較不容易與他人建立親密 關係。 社會支持的緩衝效果具有保護的功能,這個保護機制是否會影響因應 策略的選擇以及運用呢?社會支持以及因應之間實為一個的動態關係,這 說明了他人資源可以運用在個人因應的資源裡面。許多研究皆指出社會支 持與生活適應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王文琪,1994;楊正誠,2002) 個人人際網路的資源,包括資訊、實際幫助、還有情緒支持可以導致 4.

(17) 正向因應技巧的增長;在醫院病人方面,證據顯示社會支持以及社會支持 的人數與主動因應有關。(Hobfall, Dunahoo, Ben-Porth, & Monnier, 1994;Greenglass,2003) 尤誌章(2006)發現青少年的社交技巧和社會支 持呈正相關;社會支持越好的青少年,同時有較高的社交技巧。在人際互 動中能夠與他人建立起溫暖、親切的關係亦是因為其具有較為健康與成熟 的人格(Morris, 2001;Veenhoven,1994)。Mounts、Valentiner、Anderson 與 Boswell(2006)以350位不同種族的大學生為對象,進行膽怯、家長 支持、社交能力與孤獨、友誼品質的關係研究時,發現低度的社交性與獲 得較少的父母支持,容易感到高度的孤獨感;父母的高度支持與友誼的品 質呈正相關,即擁有父母高度的支持其友誼品質也較佳,較不易與他人起 衝突。 一般來說,有關社會支持的研究與測量,可分為覺察感受到的社會支 持(perceived social support),以及收到的社會支持(received social support)兩種概念。前者指的是個體覺得處於危急狀況時可以獲得的支 持,後者指的是實際收到的幫助,例如資訊,物質等等。有鑑於社會支持 是一種主觀感受,研究也顯示個體感受到自己有許多社會支持時,其產生 的 效 用 與 真 正 收 到 幫 助 無 異 (Sherbourne ,Meredith,. Rogers &. Ware,1992),因此本研究所探討的社會支持,是指個體所覺察到的社會支 持程度。 過去探討社會支持的影響時,所指的社會支持多半是個體感受到社會 支持的程度,很少有研究會把社會支持人數以及社會支持滿意度分開來 看。我們所知道的是社會支持有助於自尊的提升(Mounts, Valentiner, Anderson & Boswell, 2006),普遍的迷思是通常個體感受到的社會支持 人數越多,或是感受到的滿意度越高,其自尊就越高,黃秀瑩(2006)亦發 現青少年的社會支持可以預測自尊,但其所指之社會支持是普遍性的感 5.

(18) 受,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看到自尊良好的個體,其社會支持人數卻不多的 情 況 , 研 究 者 因 此 選 用 張 治 遙 修 訂 的 社 會 支 持 量 表 (Social Support Questionaire,簡稱為SSQ),對主觀察覺到之社會支持人數與社會支持滿 意度與其他變項之關係進行了解。 自尊、社會支持以及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三者皆有以性別、年齡以 種族為背景變項探討其差異情況的研究。 自尊方面,陳俐君(2002)發現高中職學生的自尊因性別、學校別之不 同而有顯著差異,在年齡方面則無顯著差異。黃秀瑩(2006)發現青少年之 性別在自尊、社會支持皆有顯著差異。然而吳元蓉(2006)發現大學生自尊 在性別上無差異。 黃秀瑩(2006)之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之性別在社會支持達顯著差 異;梁恩慈(2009)亦發現大學生之社會支持在性別沒有顯著差異。秦永悌 (2007)之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高中職學生在社會支持上有顯著差 異。賴美倩(2009)、景筱玉(2010)以及林志哲(2011)則皆發現女性大學生 社會支持度較高。國外研究部分,Berges與Augusto(2007)之研究顯示女 生比男生更會主動尋求社會支持,Byrne(2000)卻發現青少年男生比女生 容易尋求社會支持。 因應部分,Araya等人(2007)發現女生較多使用情緒中心導向的因 應,男生則以問題導向居多,但也有研究顯示男女在此方面並無差異 (Piko,2001),在西方,社會支持與主動因應有顯著相關,然而在中國 Sun、Zhang與Fu(2007)的一項研究卻發現社會支持與因應策略無關。 性別、年齡、種族皆是重要的背景變項,國內外研究目前針對這些變 項皆未有定論,因應策略之界定劃分的向度亦可能導致了研究結果的差 異,有鑑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針對目前我國大學生的現況,有必要作進 一步的了解。 6.

(19) 研究者不論是大學時期或是在實習期間在教育機構的觀察,發現大學 生普遍最為感到困擾的是人際關係,而若再往下深究細分,則是以異性或 是男女朋友相處為最大的困擾來源,尤其是感情關係中的衝突以及分手事 件居多,衝突事件若是處理不宜,可能會導致生命喪失的慘痛代價,在新 聞事件中不乏發現有大學生情殺或是自殺等極端行為出現,很有可能就是 大學生在面對感情衝突時因應策略不甚適宜,或是處理態度的不成熟所導 致,觀察我國學校教育部份,於人際衝突管理以及因應的策略教學著墨不 多,然而衝突卻是在關係中最常需要面對的課題,因此其重要性有待提升。 有鑑於此三變項之間看似相連但實際相關仍有待釐清,因此研究者擬 以自尊、社會支持度以及愛情關係中衝突因應策略三者為研究變項,整合 前述問題做相關研究與探討,以了解大學生的自尊、社會支持度以及愛情 關係中衝突因應策略之間的相關情形。藉由本研究結果提出建議讓學校以 及家長參考,學校的諮商輔導精神本著主動關懷的心以及三級預防的概 念,一方面可以積極可以教導學生衝突因應的策略、增進學生對自我的了 解,另外也能就較易有適應不良的學生提早注意與防範,或是對已經處於 困擾的學生加以疏導內心的情緒,應可避免憾事重演,並希望能透過教育 來培養大學生發展更快樂與自信的人生。.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是在了解大學生的自尊、知覺之社 會支持以及愛情關係中衝突因應策略三者之間的相關情形,研究目的如下 所述: 一、了解大學生之自尊、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社會支持滿意度以及愛情 關係衝突因應方式之現況。 二、了解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其自尊、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社會支持滿 7.

(20) 意度以及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的差異。 三、了解大學生自尊、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社會支持滿意度與愛情關係 衝突因應方式之兩兩相關情形。 四、了解大學生性別、自尊、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社會支持滿意度、社 會支持對大學生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之預測程度。. 8.

(2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壹、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大學生之自尊、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社會支持滿意度愛情關係衝突 因應方式之現況為何? 二、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其自尊、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社會支持滿意度 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是否有差異? 三、大學生自尊與社會支持是否有相關? 四、大學生自尊與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是否有相關? 五、大學生自尊與其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是否有相關? 六、大學生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與其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是否有相關? 七、大學生社會支持滿意度與其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是否有相關? 八、性別、自尊、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社會支持滿意度、對大學生愛情 關係衝突因應方式之預測程度為何? 貳、研究假設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研究者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假設一、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其自尊有差異。 假設二、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其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有差異。 假設三、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其社會支持滿意度有差異。 假設四、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其四種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有差異。 四-1 男、女大學生使用表明作為衝突因應方式的情況有差異。 四-2 男、女大學生使用忠誠作為衝突因應方式的情況有差異。 四-3 男、女大學生使用忽視作為衝突因應方式的情況有差異。 四-4 男、女大學生使用離開作為衝突因應方式的情況有差異。 假設五、大學生自尊與社會支持滿意度有關 9.

(22) 假設六、大學生自尊與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有關 假設七、大學生自尊與其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有相關。 七-1 大學生之自尊與其使用表明作為衝突因應方式的情況有相關。 七-2 大學生之自尊與其使用忠誠作為衝突因應方式的情況有相關。 七-3 大學生之自尊與其使用忽視作為衝突因應方式的情況有相關。 七-4 大學生之自尊與其使用離開作為衝突因應方式的情況有相關。 假設八、大學生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與其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有相關。 八-1 大學生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與其使用表明作為衝突因應方式的 情況有相關。 八-2 大學生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與其使用忠誠作為衝突因應方式的 情況有相關。 八-3 大學生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與其使用忽視作為衝突因應方式的 情況有相關。 八-4 大學生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與其使用離開作為衝突因應方式的 情況有相關。 假設九、大學生社會支持滿意度與其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有相關。 九-1 大學生之社會支持滿意度與其使用表明作為衝突因應方式的情 況有相關。 九-2 大學生之社會支持滿意度與其使用忠誠作為衝突因應方式的情 況有相關。 九-3 大學生之社會支持滿意度與其使用忽視作為衝突因應方式的 情況有相關。 九-4 大學生之社會支持滿意度與其使用離開作為衝突因應方式的情 況有相關。 假設十、性別、自尊、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社會支持滿意度、能預測大 10.

(23) 學生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 十-1 大學生之性別、自尊、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社會支持滿意度、 能預測其在愛情關係中使用表明衝突因應方式。 十-2 大學生之性別、自尊、知覺之支持人數、社會支持滿意度、 能預測其在愛情關係中使用忠誠衝突因應方式。 十-3 大學生之性別、自尊、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社會支持滿意度、 能預測其在愛情關係中使用忽視衝突因應方式。 十-4 大學生之性別、自尊、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社會支持滿意度、 能預測其在愛情關係中使用離開衝突因應方式。. 11.

(2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壹、自尊 廣義而言,自尊是對自我的整體評價(Coopersmith,1976),自尊是 一種長期穩定的特質,Epstein(1983)指出自尊由早期發展成形不易為外 界事物所改變,具有維持提升自我評價及自我一致性的功能(引自 Shaffer,2003)。本研究指的是在「大學生自尊量表」上之得分,分數越 高代表自尊程度越高,越低代表自尊傾向越低。 貳、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個人之家庭的成員鄰居、親人、或是朋友可以提供的援助 與支持,這些支持包含各種資訊,給予適當的安慰或庇護,個人得以人際 互動的形式獲得力量。本研究所指的社會支持是指在社會支持量表上知覺 之支持人數以及支持滿意度之得分高低,得分越高分別代表知覺之社會支 持人數越多、以及社會支持滿意度越高,得分越低分別代表社會支持人數 越少、社會支持滿意度越低。 參、愛情關係 本研究參酌王如芬(2005)以及黃碧慧(2002)之定義,將愛情關係定義 如下,愛情關係係指個體與異性或同性之間的戀愛關係,在此段關係中體 驗到情感以及身體上的親密。 肆、衝突因應方式 「衝突」乃是人際互動情境中,個體與社會他人在特定事項的目標、 認知、行為或是情緒上的不一致,而導致矛盾和對立的互動歷程。 所謂因應,是指個人所做的認知上與行為上的努力,以克服內在或外 在的衝突。衝突因應方式便是指個人遭遇衝突情境時,慣常採取的反應方 式。 在本研究中所指的衝突因應方式是個體在「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量 12.

(25) 表」上的得分型態,在特定的分量表之得分越高,則表示越有使用該分量 表所代表之衝突反應方式之傾向,四個傾向分別是忠誠因應、表明因應、 忽視因應以及離開因應。 伍、大學生 本研究中所指的大學生指的是,於民國九十八學年度以後,就讀於一 到四(含以上)年級的國內公私立大學在學學生。. 13.

(26) 14.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內容一共分為三節,第一節說明自尊的概念以及其相關研究;第 二節為社會支持以及其相關研究;第三節則是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以及 其相關研究。. 第一節 自尊的概念與其相關研究 壹、自尊的定義 自尊一直都是來心理學界備受關注的議題,國內外以自尊作為研究變 項的研究不勝枚舉,充分顯示其重要性,然而在國內外學者依據研究目的 不同,所探討的自尊層面亦有所出入的情況下,自尊的內涵與定義即因人 而異,目前關於自尊的定義尚未有一個統一的看法,因此以下部分研究者 先列舉國內外學者的看法,進而試圖做一整合。 Coopersmith(1967)認為自尊是個體對自我價值所做的主觀判別;是 個體對自我的評斷以及態度,會隨著場合、經驗、以及扮演角色之不同而 有些微差距,但整體來說是一項持久穩定的特質;Rosenberg(1965)則認 為自尊是對自我的一種態度,對於各個層面的特質加以評價,之後加總統 整,形成一個整體的評價;除了自我評價以及自我感受此兩項內涵不斷在 自尊的定義出現之外,James(1981)在他對自尊的定義中,指出自尊是實 際表現以及預期表現之間的差距,如果個體實際上做的比預期的好,則其 自尊越高,而 Pope、McHale 與 Craighead(1988)提出類似的定義,指出自 尊是個體實際自我以及個體理想自我之間的比較,若兩者相符合或是差距 越小則自尊越正向;Branden(1996)主張自尊可分為內在與外在兩部分, 是自我價值感與自我效能感的組成,國內學者部分張春興(1995)認為自 尊是一個人珍視、喜歡自己的程度,也就是個體對自身的感受,對自己產 生價值感、重視感,進而接納以及喜歡自己;林杏足(2003)認為自尊是參 照自己的內在標準或外在的社會標準,對整體的自己或是自己的某一特定 15.

(28) 能力特質加以評價,並由此產生對自己的正向或是負向感受。. 表 2-1 國內外研究者提出之自尊定義摘要 研究者 Coopersmith(1967) Rosenberg(1979). Pope,McHale, Craighead(1988) Podesta (1990) 張春興 (1995) Tafarodi & Swann (1995). 定義 自尊是對個人的價值判斷,是一項穩定的特 質。 自尊是個體對自我各個層面之評價所加總 起來的整體評價,內含兼具特定也具整體 性。 自尊乃是實際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比較。 自尊是個體喜歡自己的程度、自信程度以及 對自我的感覺三者加總而成。 個體珍視喜歡自己的程度;個體對自我的感 受。 個體喜歡自我的程度、以及個體評估社會對 自我的評價,兩者參酌之後之結果. Branden (1996). 自尊是自我價值以及自我效能的結合. Guidon (2002). 自我能力歸因、外在社會比較、以及他人評 價三者加總而成 自尊是參照自己的內在標準或外在的社會 標準,對整體的自己或是自己的某一特定能 力特質加以評價,並由此產生對自己的正向 或是負向感受. 林杏足 (2003). 表格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研究者認為,自尊是個體在評估本身在生活各個層面的表現 之後,對本身所認定的一種自我價值與所抱持的自我態度。. 貳、自尊的理論基礎 在解釋自尊的形成過程上,主要有兩個學派提出出發點相異的論點。 在 Wiliam James 提出的自我理論當中,他認為個體在自我期許以及實際 16.

(29) 表現之間具有落差,如果實際表現比自我期許來的好,個體就會發展出高 自尊,倘若實際表現比自我期許來的低,個體就會發展出低自尊,James 提出一個公式用以說明自尊就是個體實際成功表現與自我期許之間的比 值,亦即,自尊=成功表現(success)/自我期許(pretensions),自尊可視 為在某種情境之下成功以及能力展現的成果,換句話說,James 認為自尊 是取決於個體是否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或是能成功完成想做的事。 James 的看法著重於個體內在的過程,對能力的評價以及表現的評估是影 響自尊高低的重要關鍵,此理論忽略外在環境以及父母等重要他人對個體 之影響,以及個體自我發展的過程,因而受到後來學者的質疑,接續出現 的符號互動論便是針對此點提出不同的看法。 符 號 互 動 論 的 理 論 基 礎 建 植 於 Cooley(1902) 的 鏡 中 自 我 論 (the looking-glass of self)以及 Mead(1934)所提出的象徵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兩者之上。Cooley 提到自我發展是一個過程,在這 過程中個體對自我的看法是在與別人的互動當中學到的,此一理論認為社 會上的其他人就猶如許多面不同的鏡子,個體皆由鏡子中別人的看法來認 識自己,將這些看法內化形成自我概念以及評價,因此如果周遭的人較常 給予肯定或是正向的看法,則個體會有較高的自尊,Cooley 認為自尊會受 到重要他人的影響,乃是社會決定的產物(陳敬淑,2005)反之,若是處於 較為負向否定的環境中,個體的自尊相對就較低。另一方面,Mead 把自我 看作是一種社會現象,強調的是社會互動的重要性。Mead 與 Cooley 同樣 都強調「重要他人」的影響,個體觀察並內化「重要他人」對個體的評價, 自尊與自我觀,除此之外,Mead 提出社會規範也可視為形塑個體自尊的「一 般他人」,透過與他人的互動,個體不僅僅是在扮演自己的角色,而且是 把自己放在社會脈絡當中學習社會規範與價值。 綜合以上所言,自尊可以被視為由兩種不同來源的評價之結合體,一 17.

(30) 則來自於個體針對自我特質以及表現所下的價值判斷,另一則為個體身邊 之重要他人以及社會環境價值觀所反映出的個體的評價,個體透過社會學 習以及與他人互動中綜合上述兩者,所形成的對個體本身的態度即為自 尊。. 參、自尊的測量 一、單一向度觀點 Rosenberg(1965)提出自尊乃是一個整體的觀念,不應該分別看待, 儘管個體在看待自己各層面的比重拿捏不同,在測量自尊的時候應該要跳 脫各個部分而由整體分數取決,這也使得早期的研究多半會以單一分數來 論斷個體的自尊,. 二、多向度的觀點 Coopersmith(1967)認為自尊是一種各方面能力的評價,會隨著個體 角色以及社會情境而變換,因此在評估自尊實應將情境納入考量,因此評 估的項目應該由生活中的各層面著手,在 1981 年他所編制的自尊量表中, 便將量表分為同儕、父母以及學校三部分,繼 Coopersmith 之後,學者逐 漸開始著重於多向度層面的測量,例如 Pope、McHale 與 Craighead(1988) 將兒童自尊分為身體形象、社會、學業、家庭、整體自尊五方面;國內學 者陳根旺(2003) 採心理、生理、學業、人際、家庭五層面來測量國小學 童的自尊;吳元蓉(2006)所編製之大學生自尊量表,則是將自尊分為學業 自尊、身體自尊、人際自尊以及家庭自尊四部分對大學生進行研究,其所 依據之自尊內涵,以及量表設計之對象,與本研究所要探討的自尊構念與 對象最為相符,因此本研究採用之作為測量自尊的工具。. 18.

(31) 肆、自尊的相關研究 自尊足以影響個人對自信、價值、以及能力的判斷,高自尊的人較常 覺得自己處在世界上是有用的(李育純,2006),自尊較高者,對自我能力 與價值抱持珍惜與肯定的態度,相對自尊較低者則較容易持有貶低自我的 想法。 有關性別與自尊的關係目前尚未有定論;例如黃淑芬(1998)發現國小 兒童之自尊並無性別差異,而吳淑敏(2000)針對南區大專院校學生進行研 究時,發現女大專生之自尊優於男性。吳元蓉(2005)發現男女大學生之整 體自尊沒有差異。 至於在情緒調節部分,許靜怡(1996)發現高自尊者較不會產生憂鬱情 緒,生氣時也比較不會用壓抑的方式表達情緒,自尊也與生活適應有極大 的相關,Campbell、Chew與Scratchley(1991)發現低自尊者由於自我概念 較不確定,因此較容易受到生活中負面事件的影響,而產生較大的情緒波 動,甚至是有將負面情緒或事件擴大的傾向;Pritchard, Gregory 與 Yamnitz (2007)發現低自尊的大學生自陳會較常經歷情緒低落。陳學洪 (2007)的研究結果相似,發現高自尊有助於行為與情緒調適,減少挫折 感。除了個體內部的情緒調節以及看法之外。在與他人連結關係時,自尊 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吳欣怡與張景媛(2002)發現自尊較低的青少年與 重要他人的感情較為疏離,Fehr&Broughton(2002)發現低自尊的青少女 很容易產生孤寂感,進而影響與他人發展緊密關係的能力,有鑑於自尊與 親密關係以及人際的強烈關連,探討大學生在愛情關係中的因應衝突方式 時,實為值得討論的切入點。. 19.

(32) 第二節 社會支持之定義與相關研究 壹、社會支持的定義與內涵 社會支持可以被視為一種減少壓力的機制,關於社會支持的研究甚 多,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以及觀點為社會支持下定義,因此,產生了許 多不同的看法,就字面看來,社會支持可以分為兩層面,分別是"社會"亦即個體與周遭環境,以及支持-個體與環境的關係,研究者整理相關文 獻,發現關於社會支持的定義,大致上可以用互動功能以及主觀知覺作為 分類,分別詳述於下。 一、互動功能 許多學者認為社會支持如同一種資訊交換或是人際回饋歷程,這部分 之定義多以社會支持的功能來做為切入點,Caplan(1974)認為社會支持所 提供的感受有助於滿足個人需求以及增進處理情緒和衝動的能力; Cobb(1976)認為社會支持是一種環境與人之間的投契關係,被支持者因為 收到訊息的提供,因此感到悅納以及歸屬感。House(1985)認為社會支持 是人際之間的交流,透過交流個體獲得情感慰藉、物質上或是實質上的幫 助,或是資訊的交換。Thoits(1986)指出社會支持是由重要他人提供受支 持者壓力情境下的一些因應協助,包括情緒支持、工具支持以及協助處理 壓力;李娟惠(2000)認為社會支持乃是社會個體的互動歷程,歷程中個體 所提供的情緒性或者物質性協助,有助於個體滿則需求以及增進適應能 力。Taylor、Peplau 與 Sears(2003)則認為,社會支持是指一個人給予另 一個人的協助,以作為人際交換,提供情緒關懷、實際協助以及訊息提供。 綜合上述,此一類別對社會支持的定義即為個體在其所連結的社會網 路或是群體中,透過與他人的互動,收到不拘形式的協助或是他人提供個 人所需的協助,在此一過程中個體經歷安全以及被接納的感覺,進而增進 個體的適應能力。 20.

(33) 二、主觀知覺 此一類別主要強調的是個體的主觀感受,認為社會支持的有效與否, 以及社會支持程度的多寡,皆由個體主觀進行評估,換句話說,此一類別 認為個體所知覺到社會支持的可獲得性(感受的有無)以及社會支持的適 切性(個體對社會支持的滿意度),遠比社會支持的客觀功能來的重要。 Sarason、Levine、Basham 與 Barbara(1983)認為不管學者對於社會支 持的概念解釋有所不同,測量個體之社會支持所包含的不外乎下列兩種因 素:(1)可以依靠的人數:個體在需要的時候,有足夠的人可以依靠。(2) 滿意程度:這些可依賴的人對於個體的支持,個體所感受到的滿意(引自 楊正誠,2002) 國內學者鄭照順(1997)認為社會支持就是個人在社會體系中覺得受 到關心、尊重以及協助,這些來自社會他人的資源可以幫助減少壓力或是 解決問題(引自趙慧敏,2005)。綜合以上,研究者認為社會支持是一種 自我主觀感受與評估,是對在不同情境中所受到支持的程度之預期以及實 際感受。. 貳、社會支持的功能 關於社會支持的效果至今仍舊沒有一致定論,不過社會支持效果模式 的解釋方式(Cohen & Will,1985)卻普遍為學者所接受,此一模式將社會 支持的效果分為兩種,一種為主要/直接效果(main /direct effect),另 一種為緩衝效果(buffering effect)。主要/直接效果直接提升個體的身 心健康以及幸福感,滿足個體的多種需求,例如:歸屬感、安全感、自尊 感,因此社會支持能直接增進個體身心健康以及減輕壓力對個體的負面傷 害,直接效果表示無論個體是否處在壓力情境之下,均可以對個體產生正 向的影響。緩衝效果指的是中介緩衝處於壓力情境之下的個體心理壓力、 21.

(34) 緩衝壓力對個人生活層面造成的衝擊,間接的幫助個體增進心理健康與生 活適應,緩衝效果也代表社會支持只有在個體面對壓力時才有其意義。 Cohen與Will(1985)在整理了大量時間內關於社會支持的文獻之後,發現 社會支持的直接效果以及間接效果均獲得文獻的佐證。 社會支持也因此被一些人認為是因應的一種,亦即包含以下的功能就 是;情緒調節、工具性幫助、溝通以及資訊提供(Lazarus &. Folkman 1984). 社會支持具有緩衝的功能尤其對壓力以及創傷,其功能是藉著提供情緒以 及物質上的幫助來移除環境中潛在的壓力因子,雖然內在的運作還不清 楚。也有學者認為社會支持可以減輕壓力是因為社會支持使個體的控制感 增加(Laschinger & Havens 1997; Laschinger et al., 2001)不過目前 對於社會支持功能如何發揮的過程仍舊有待釐清。. 參、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 許多不同的研究顯示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以及調節壓力工作有關,黃 心怡(2011)研究結果顯示社會支持與問題解決、正向思考的分手因應有顯 著正相關,與逃避與宣洩、報復與傷害有顯著負相關,社會支持對於分手 之因應具有顯著預測作用。池妮聲(2011)發現大學生所知覺的社會支持愈 多,其生活適應愈佳;梁恩慈(2009)提到社會支持與情緒調節之重新評估 呈低度正相關;黃弘年(2009)研究中發現社會支持在性別角色衝突與憂鬱 傾向之間具有中介效果;而林青秀(2009) 研究發現社會支持與自我傷害 為低度負相關,類似的結果在陳雅卉(2008)中亦有類似的結論,即自尊、 社會支持與自殺意念之間有顯著負相關。 社會支持與自我傷害為低度負相關(Laschinger& Havens,1997), Berge 與 Augusto(2007)的研究結果發現社會支持與情緒自覺具有正相 關,與心理健康也有正相關。黃秀瑩(2007)提到社會支持與自尊能負向預 22.

(35) 測社交焦慮,而尤誌章(2006)之研究結果則是青少年的社交技巧和社會支 持呈正相關,且社會支持可以預測青少年的焦慮。 Mcwhirter, Besett,Horibata 與 Gat(2002)則是在高風險青少年的 研究當中,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建議,認為教導青少年問題導向的因應技巧 與建立社會支持網絡同等重要建議,Houston與Vavak(1991)提出低社會 支持的人可能是由於不能放心的相信別人,因此在建立人際關係,或是親 密關係上會遇到較多阻礙。在性別差異部分研究顯示女生比男生更會尋求 社會支持,Araya,Chotai,Komproe,與Jong(2007)發現男性接受到的社會 支持與問題解決導向傾向都比女性高,但兩性之間的差異至今仍不清楚。 綜合以上所言,社會支持在情緒調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社會支持 與問題解決、衝突因應生活調適等皆有不同程度之相關。此外,社會支持 是否具有顯著之性別差異目前尚未有所定論,仍待進一步釐清。. 23.

(36) 第三節 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與其相關研究 壹、愛情關係的定義與理論 愛情關係是親密關係中的一種,國內外學者對於愛情的定義有不同見 解;Rubin(1970)把愛情分為浪漫愛以及婚姻之愛兩種,他認為愛情包含 三種需求,分別是親和與依賴需求、幫助對方的需求以及排他性與獨佔 性,他將愛情定義為一種態度,這種態度使得個體得以用某種特定的方 式,表達對特定對象的思考、感情以及行為。在國內學者方面,吳靜吉 (1987)認為愛情除了情感上的相互尊重喜歡,也包含性的渴望以及實質 關係,王慶福(1996)對愛情關係下的定義是,異性之間兩人相互戀慕、關 懷、親密分享、相互承諾等情感與行動。 在愛情理論方面,在國外最普遍為人知的理論有二,一是Lee(1973) 提出愛情色彩論,另一則為Sternberg(1986)所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Lee 透過訪談分析了120 位受試者之後,將愛情分為六種型態,分別是,情慾 之愛(eros):建立在理想化的外在美,遇到理想對象會瘋狂追求;遊戲之 愛(ludus):以自我為中心,視獲得異性的喜愛為一挑戰,喜歡更換對象; 友誼之愛(storage):以朋友開始,細水長流的感情;發狂似的愛(mania): 有強烈的控制慾以及占有慾,情感需求幾乎達到強迫性的程度;利他之愛 (agape):犧牲奉獻、不求回報的愛;現實之愛(pragma) :站在現實考量 選擇對象,Lee認為每個人都有這六種型態,只是每一種形態所佔之比例 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愛情風格與態度。 Sternberg(1986)的愛情三角理論則是以親密感(intimacy)、激情 (passion)、承諾(commitment)三種成分多寡做為愛情形態的劃分依據, 組合成八種不同的愛情關係類型,分別是無愛(nonlove):三者成份全 無;喜歡(liking):只有親密成分;空愛(empty love):只有承諾成 分;迷戀(infatuated love):只有激情成分;友伴愛(companionate 24.

(37) love):包含親密與承諾成分;浪漫愛(romantic love):包含親密與 激情成分;虛幻愛(fatuouslove):含有激情與承諾成分;完整愛 (consummate love):包含親密激情以及承諾成分。Sternberg(1986) 也提出述了這三個愛情成分以及八種愛情形態,隨著時間與關係進展,而 有不同的變化。. 貳、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及其相關研究 Peterson(1983)從人際互動的角度來定義衝突,他認為當某人的行 動妨礙或抵觸到另一個人的行動時,則稱之為衝突。在愛情關係來說,兩 個人生活在一起或是兩人的生活非常緊密,常會在許多不同的情況中產生 衝突(引自張芳熒,2005)。因應一詞最早是由Lazarus於1976年所提出, 他指出因應是一種問題解決方式,用來處理阻礙個人幸福的問題(引自林 亞寧,2002)。因應(coping)被認為是個人對壓力或是負面事件的反應, 不同個體會使用不同的因應策略。Lazarus 與Folkman(1984)後續將「因 應」定義為不斷地改變認知與行為的努力,以處理並求取個體在在與環境 之間的平衡。蔡均棠(2004)指出因應是解決壓力的一種過程,主要的功能 是調整因為壓力所衍生的情緒、降低負面感受、以及減少後續問題,因此, 衝突因應簡單而言即是對於衝突的處理或是管理。 在愛情關係中發生衝突的原因很多,例如社會價值觀以及兩性行為差 異性。女生較喜歡以分享的形式建立關係,人際靈敏普遍較優於男性,回 饋的能力較佳,較易傾聽以及探詢情緒的根源。而男性比較不易自我表 露,對於情緒多半壓抑,溝通方式以理性分析為主(黃玲蘭,2002),此外, 關係的發展也是衝突的成因之一,例如雙方角色期待差異與個人成長速率 之差異。當期待與實際情況有所落差,個體會利用溝通的方式進行調適, 當若需要調適的空間過大,造成個體的壓力,就會容易引起雙方的衝突。 25.

(38) 再者,個體成長的速度本來就不同,在關係中的雙方如果成長的速率不 一,一方養成較為外向社交的性質,而另一方仍舊習慣於舊有的社交模 式,較為退縮,之間的差異隨著時日漸鉅,極可能成為衝突的主因。 有關衝突管理的分類方式相當龐雜,依據不同研究目標有不同的劃分 依據,Rahim 與Bonoma(1979)依「關注自己」與「關注他人」兩個向度提 出的人際衝突因應策略,分別是整合、謙讓、支配、逃避與折衷;Rusbult 與Zembrodt(1986)則是提出表明、忠誠、忽視與離開四個因應策略,是以 對衝突的反應劃分;Johnson 與Johnson(1987)則是以自己與關係為兩向 度,依據重視的程度將衝突處理方式分為退縮、脅迫、妥協、面質與安撫 五種;國內部分吳嘉瑜(1997)提出三種衝突處理方式,分別為針對情緒處 理、針對問題處理及不處理;秦穗玟(2004)提出三種衝突處理模式,分別 為逃避模式、衝突中心模式、問題中心模式。黃囇莉(1999)(引自張芳熒, 2005)對華人的衝突化解方式進行分析,以對方的利益或意見與己方的利 益或意見為分類的軸度,分別是協調、抗爭、退避與忍讓四種衝突因應策 略。 表2-2 各學者所採用的衝突處理分類方式 提出學者. 劃分依據. 因應策略類型. Rahim 與Bonoma(1979). 關注自己、關注他人. Rusbult 與Zembrodt. 對衝突的面對方式. 整合、謙讓、支配、逃避、 折衷 表明、忠誠、忽視、離開. (1983). Johnson 與Johnson (1987). 自己、關係. 26. 退縮、脅迫、妥協、面質、 安撫.

(39) 吳嘉瑜(1997). 問題取向. 針對情緒處理、針對問題 處理及不處理. 黃囇莉(1999). 對方的利益或意見、己 協調、抗爭、退避與忍讓 方的利益或意見. 楊茜如(2000). 因素分析. 冷戰、以和為貴、逃避、 退出. 秦穗玟(2004). 解決模式. 逃避模式、衝突中心模 式、問題中心模式。. 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以上之衝突因應策略方式分類皆有其優點特色,而當中最多研究所採 用的是以Rusbult 與Zembrodt(1983)所提出的衝突因應策略進行實證研 究,所獲致的結果整體而言一致,應證了該分類具有穩定性且適切。其四 分類分述如下: 1. 表明:主動且積極的改善關係,可能透過尋求他人協助,雙方討論,做 出妥協等方式。 2.. 忠誠:被動但卻樂觀地等待衝突化解,使用的方法可能是冷戰、忽視衝 突、沉默等待並支持伴侶。. 3.. 忽視:被動地讓關係惡化,例如採取刻意減少見面、不在討論任何議題、 不在願意做出改變或妥協。. 4.. 離開:主動地破壞關係,例如分手、遷出同居處、結交新的異性朋友等。 整體而言,表明、忠誠是較好較正向的衝突管理方式,忽視與離開則對 關係滿意度有負向的影響。 至於在國內外針對衝突因應研究的部分,Folkman 與 Lazarus (1980).. 發現使用問題解決策略比較可以讓個體具有控制感,因為它可以做一些有 建設性的事情,而情感導向的策略通常則是當人們覺得該壓力情境應該要 被容忍的時候才會使用。社會支持在國外的研究中有些證實與主動因應有 27.

(40) 關(Greenglass, 2002)。有證據顯示社會支持直接引起主動因應,指出有 較多提供支持的人,比較使用主動因應,主動因應的人比較會使用社會資 源,因此也對因應策略有益處。不過在後續的複製實驗中卻沒有得到相同 的結果的支持,因此對於使用策略的獨特個人特質以及牽涉其中的因素有 待研究者進一步探尋深究。 因應的研究有很多,在特殊情境的影響部分,從不管情境到特定壓力 的情境,Greenglass,Marques,de Ridder,Behl與Horton (2003)發現最常 使用的是問題解決因應,接下來才是希望可以怎樣,以及專注在正向面, Heppner、Cook與Johnson(1985),發現問題解決因應是最常在工作領域中 使用的,而在面對情緒相關議題的時候,在愛情關係上的衝突因應尚未有 研 究 說 明 或 指 出 特 定 的 使 用 偏 好 , Mcwhirter, Besett, Horibata 與 Gat(2002)發現自稱壓力較高的人較少使用主動因應,在兩性差異上也沒 有一致的結論,多數研究指出女性較傾向於直接面對衝突,採用直接建設 性的因應策略,而男性則較易使用破壞性的因應策略式 (Crammer,2002,2004,王如芬,2005;吳孟珍,2006;何冠瑩,2002;張 時雯,2003)。 男生比較將壓力看作是挑戰,比較會被動迎接並視之為威脅。Araya 等人(2007)研究證實女生比較會使用情緒導向因應,男生則是較常問題 解決導向,女生較多使用被動以及情緒支持的因應,然而其實也有研究顯 示男女生在面對問題時,使用問題解決因應的頻率相差不多(Pico, 1996) ,Frydenberg 與 Lewis(1993)的研究結果顯示,年紀會影響因應方 式,成人與兒童的因應方式也有差異,學者解釋為可能是社會化之後,會 比較需要自主權,故由依賴變得較為獨立。 綜合以上所言,研究者期許能從自尊、社會支持兩部份,分別代表個 人以及社會層面之觀點,了解在大學生愛情關係衝突事件因應方式策略 28.

(41) 中,此兩變項分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另也希望可以在結果中瞭解性別對 於兩性大學生之衝突因應,是否具有其預測力。. 29.

(42) 30.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大學生自尊、社會支持與愛情關係中衝突因應 方式之相關,以方便取樣之方式,於網路平台上發放問卷收集資料。本章 將說明研究之設計、實施方法以及研究過程,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 架構;第二節是研究對象;第三節是研究工具;第四節為研究程序;第五 節為資料分析與處理。.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下:. 自尊 自尊層面 1.學業自尊 2.身體自尊 3.人際自尊 4.家庭自尊. 自尊內涵 1.能力感 2.控制感 3.價值感 4.評價取向. 社會支持 1. 知覺之支持 人數 2.滿意度. 圖 3.1 研究架構. 31. 愛情關係衝突 因應方式 1.表明因應 2.忠誠因應 3.忽視因應 4.離開因應.

(44) 本研究目的在暸解大學生自尊、社會支持與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在 性別上的差異以及此三研究變項之相關情形,探究大學生知覺之社會支持 人數以及社會支持滿意度對其自尊之預測力,以及探討大學生之性別、自 尊、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社會支持滿意度對其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之 預測力。根據圖3-1來說明本研究變項間的關聯性。 壹、背景變項 背景變項為性別,分為男生與女生。 貳、研究變項 本研究是自尊、社會支持與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為研究變項,各變 項分述如下。 一、自尊 (ㄧ)學業自尊:個體對自我在學業認知以及工作的能力之評價。 (二)身體自尊:個體對自我在身體外表、體格、體能之評價。 (三)人際自尊:個體對自我在人際、社交以及互動之評價。 (四)家庭自尊:個體對自我在家庭互動以及家人關係之評價。 (五)能力感:個體對自己各方面能力之評價。 (六)控制感:個體對生活事務感到可以掌控的程度。 (七)價值感:個體對自己之存在感到有價值的程度。 (八)評價取向:個體對自己評價的來源以及方式。 二、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包含知覺之社會支持人數以及社會支持滿意度兩層面。 三、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 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包含表明因應、忠誠因應、忽視因應以及離開 因應四個層面。. 32.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用網路問卷的方式,將問卷設置在 http://www.my3q.com/平台 上,針對本研究對象,即民國九十八學年度於台灣地區公私立大學以及獨 立學院具大學在學學籍之大學生,徵求有意願填答且有過交往經驗之大學 生填答問卷。 問卷於九十八年三月開放,開放時間為一個月,共發出486份問卷,扣 除資料不全,隨意填答以及反向題不一致等問題問卷之後,實得有效問卷 為322份,有效問卷佔66.26%,性別分布為男性為129人,女性193人。. 33.

(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來蒐集研究資料,除基本資料表外,還包含三份量 表:分別是大學生自尊量表,社會支持量表、以及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 量表,茲分別說明如下。. 壹、大學生基本資料問卷 大學生基本資料問卷為大學生之基本資料。其中包含學校名稱、年 級、就讀科系、性別以及目前交往情形。. 貳、大學生自尊量表 一、量表內容 本研究採用的是吳元蓉(2006)所編製的「大學生自尊量表」,該量表 修訂自林幸足(2003)所編之「青少年自尊量表」。「大學生自尊量表」共 計 77 題,其中第 17、35、39、58、64、75 六題為測謊題,一共有 15 個 基本量尺,可組成八個組合量尺,可分別歸屬於「自尊內涵」以及「自尊 層面」兩向度。此兩向度各有四個組合量尺,每一組合量尺皆內含兩至三 個基本量尺,茲將分項分別描述於表 3-1、表 3-2 以及表 3-3 中。 「大學生自尊量表」採用李克特六點量表記分,分為正向題與反向 題,正向題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給予 1 到 6 分,反向題 則是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給予 6 到 1 分,反向題則是從 「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給予 6 到 1 分,將所有量尺分數加總 之後,總分數越高,則代表受試者的自尊越高。. 34.

(47) 表 3-1 大學生自尊量表基本量尺內涵以及題數 基本量尺. 內涵. 學業能力感 生理能力感 人際能力感 家庭能力感 學業控制感 掌控感 無力感. 個人對學業能力的評價和感受 個人對生理能力的評價和感受 個人對人際能力的評價和感受 個人對家庭能力的評價和感受 個人對學業事務預期能自我掌控的程度 個人在整體生活領域感到自我掌控的程度 個人在整體生活領域感到無力的程度. 5 4 5 5 5 4 4. 家庭控制感 學業價值感. 個人對家題事務感到可以掌控的程度 個人對自己的學業事務感到有價值的、具重要性的程 度 個人對自己的身體感到有價值的、具重要性的程度 個人對自己的人際互動感到有價值的、具重要性的程. 5 5. 身體價值感 人際價值感 家庭價值感 絕對標準 內在評價 外在認可. 題數. 度 個人對自己的家庭生活感到有價值的、具重要性的程 度 個人以絕對標準來評斷自我能力與價值的程度 個人以內在標準來評斷自我能力與價值的程度 個人評斷自我能力與價值依賴外在讚許以及認可的 程度. 合計. 5 5 5 5 4 5 71.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吳元蓉(2006)之表格. 表 3-2 自尊內涵之組合量尺內涵 組合量尺. 內涵. 包含的基本量尺. 能力感. 個人對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評價和感受. 學業能力感、生理能力. 控制感 價值感. 評價取向. 感、人際能力感、家庭 能力感 個人面對生活事務感到能夠自我掌控的 學業控制感、掌控感、 程度 無力感、家庭控制感 個人對自己的存在感到是有價值的,值 學業價值感、生理價值 得被喜愛的,以及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具 感、人際價值感、家庭 重要性的程度 價值感 個人用以評價自我價值的來源和方式 絕對標準、內在標準、 外在認可. 資料來源:吳元蓉(2006),65頁 35.

(48) 表 3-3 自尊層面之組合量尺內涵 組合量尺. 內涵. 包含的基本量尺. 學業自尊. 個人對自己在學業、認知及工作表現的評 價和感受 個人對自己在身體意象、外表及體能上的 評價和感受 個人對自己在社交互動、同儕關係上的評 價和感受 個人對自己在做為家庭成員及家關係上的. 學業能力感、學業控 制感、學業價值感 生理能力感、生理價 值感 人際能力感、人際價 值感 家庭能力感、家庭控. 評價和感受. 制感、家庭價值感. 身體自尊 人際自尊 家庭自尊. 資料來源:吳元蓉(2006) ,65頁. 二、量表之信度與效度 該量表總分之 Cronbach’s α為 .96,顯示其內部一致性良好,總分 之重測信度為. .87,量表之穩定性佳。效度方面,該量表以林清財(1984). 修訂之自我態度量表驗證效標關聯效度,發現其相關係數達 .78,達 .01 顯著水準,有良好之同時效度。. 參、社會支持量表 一、量表內容 本研究所採用的量表來自 1986 年由吳靜吉進行翻譯,1989 年由張治 遙進行修訂之後的社會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Questionaire,簡稱為 SSQ)。原始的 SSQ 是由 Sarason、Levine、Basham 與 Sarason (1983)以 大學生作為施測對象編製而成。(引自楊正誠,2002)量表一共有 20 題, 每題皆分為兩部分,分別是社會支持人數 SSQ(N),以及社會支持滿意度 SSQ(S)。社會支持人數之選項從 0 到 9 人;社會支持滿意度則由很不滿意、 不滿意、有點不滿意、有點滿意、滿意、很滿意分別給予 1 到 6 分。. 二、量表之信度與效度 36.

(49) 由Sarason et al.(1983)編制的原始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SSQ(N) 為 .97,SSQ(S)為.94,SSQ(N)與之SSQ(S)重測信度分別為 .90以及 .83。 而 本 研 究 所 採 用 的 張 治 遙 (1989) 修 訂 版 之 內 部 一 致 性 係 數 , SSQ(N) 為.91,SSQ(S)為.92,重測信度則是SSQ(N)為.85,SSQ(S)為 .87,楊正 誠 在 2002 年 使 用 該 量 表 時 , 測 得 之 內 部 一 致 性 系 數 分 別 為 SSQ(N) 是 .9269,以及SSQ(S)是 .9369,與原作者之統計結果一致,顯示該量表 不論內部一致性或是重測信度極佳。 Sarason et al.針對原始版本之SSQ(N)與SSQ(S)分別進行因素分析 時,結果是SSQ(N)每一題之因素負荷量皆在 .60以上,而SSQ(S)每一題之 因素負荷量皆在 .30以上。而張治遙1989年之修訂版,運用因素分析,顯 示SSQ(N)與SSQ(S)所有題項之因素負荷量皆大於 .40。. 肆、愛情關係衝突因應方式量表 一、量表內容 Rusbult 與 Zembrodt 於 1983 年編製了「衝突反應方式量表」,用以 測量個體在面對愛情關係中的衝突時,習慣性使用的因應方式,該量表普 遍由後續研究所採用,本國研究者張時雯(2002)首度編譯這份量表並使用 於研究之中,後續研究者王如芬(2005)依照填答方便性以及問句結構一致 性再度改編。王如芬之改編版無論是語句通順以及填答方便性都較原版本 為佳,本研究所採用即是 2005 年王如芬所改編之版本。 本量表含有四個分量表,分別是表明因應、忠誠因應、忽視因應以及 離開因應。每一分量表具有七個題項,全量表合計共有 28 題。題項為四 點量表,受試者必須從「不曾如此」、「偶爾如此」、「經常如此」、「總 是如此」中選擇最符合題項敘述之情況,計分方式則是依照上述順序分別 給予 1 到 4 分。所有題目皆為正向題,因此得分越高越具有該反應方式傾 37.

(50) 向。 二、量表之信度與效度 信 度 部 分 , 總 量 表 之 Cronbach’s α 為 .7291 , 四 個 分 量 表 之 Cronbach’s α如下;表明因應為 .7288;忠誠因應為 .7188;忽視因應 為 .6656;以及離開因應是 .8694。效度部分,以主成分分析法進行因素 分析,限制四個主因素,此四因素之累積解釋量為 47.954%。. 伍、施測平台 隨著網路技術日趨成熟,以及網路對於資訊乘載能力之提高,以往的 紙本問卷逐漸為網路線上問卷所取代,網路問卷具有不受時空限制、節省 紙張與經費,以及及時掌握問卷填答狀況等優點,羅至良(2002)亦發現電 腦問卷有助於降低社會期望反應,因此更能觸及填答者真實反應。 My3Q平台是國內量化研究的著名平台之一,許多學術研究以及市場調 查等相關問卷皆在此一平台實施,在擁有廣大大學生以及研究生族群的批 踢踢實業坊電子布告欄系統之學術研究版中,亦有此一平台之連結,有為 數不少之大學生與研究生於此交流討論,廣為大學院校學生所推崇。 由於問卷包含三大部分題項較多,完成時間約為五至六分鐘,為避免 填答問卷者失去耐心而致隨意亂填,影響問卷內容之品質與可信度,在問 卷開始之前,有意願填答者須先再次確認已充分了解問卷架構及長度,並 同意願意耐心寫完,在填妥姓名、性別、學號、就讀科系以及電子郵件信 箱等基本資料之後,方可進行填答。. 3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說明 闡明目的或原因/弄清事物之間的關係/說出原因和/或方式

Abstract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pplying TRIZ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 Based on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the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understand wheth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networking, which are defined as external variables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ciousness, Attitude, and the Related Behavior toward Energy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measure human foot volume using 3D scanning range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oot length, width, height and ankle circumference, to

In this stud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2)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tructs of the model and website usage behaviors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