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區域經濟整合、經濟相似性與雙邊貿易流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區域經濟整合、經濟相似性與雙邊貿易流量"

Copied!
8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高雄大學應用經濟學系 碩士論文. 區域經濟整合、經濟相似性與雙邊貿易流量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Economic Similarity and Bilateral Trade Flows. 研究生:黃明正 撰 指導教授:鄭義暉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2) 區域經濟整合、經濟相似性與雙邊貿易流量 指導教授:鄭義暉 博士 國立高雄大學應用經濟學系. 學生:黃明正 國立高雄大學應用經濟學系碩士班. 摘要 區域經濟整合為國際間貿易的趨勢,各國透過簽訂自由貿易的相 關協定,冀藉以消除人為貿易障礙,降低彼此間之交易成本,進而提 升各國之社會福利。本研究利用 1986-2007 年雙邊貿易資料,以四種 常見類型的貿易引力模型來探討影響雙邊貿易流量差異之因素,本文 並利用模型選擇 AIC 和 BIC 之判斷標準,來比較其模型之解釋力。 在區域經濟整合體虛擬變數方面,本文選取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 歐元區、東南亞自由貿易區及南方共同市場,並考量雙邊貿易國家之 經濟發展程度、經濟體相似度及產業內貿易指數等,將國家劃分為不 同群組予以分析。本研究中使用模型包括:傳統的跨部門綜合資料 (PCS)模型、三邊固定效果(FE3)、雙邊固定效果(FE2)模型和 一般化固定效果(FEG)模型,實證結果若以模型選擇的方法加以判 斷,則以 FE2 及 FEG 模型最具解釋力。. 關鍵字:雙邊貿易、引力模型、區域經濟整合、經濟體相似度、產業 內貿易。 i.

(3)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Economic Similarity and Bilateral Trade Flows Advisor:Dr. I-Hui Cheng Department of Applied Economic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Student:Ming-Cheng Huang Department of Applied Economic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conomic similarity on bilateral trade flows, using various types of the gravity model of trade. For the purpose of comparison,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most commonly included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RTAs) in the literature, i.e. EU, EURO, NAFTA, AFTA and MERCOSUR. Different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untries, economic similarity and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between countries are also considered.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from estimating the pooled cross section (PCS), three-way fixed effects (FE3), two-way fixed effects (FE2) and generalization fixed effects (FEG) models, and judging by the use of AIC and BIC information criteria, models FE2 and FEG are preferred.. Keywords:Bilateral trade, Gravity model,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Economic similarity,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ii.

(4) 目錄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14. 第三節. 整體研究架構流程 ............................................................... 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17. 第一節. 引力模型發展的歷史沿革 .................................................... 17. 第二節. 引力模型理論基礎 ............................................................... 19. 第三節. 引力模型實證發展 ............................................................... 21. 第三章. 實證模型與資料處理 .............................................................. 26. 第一節. 實證模型架構 ....................................................................... 28. 一、. 跨部門綜合資料(PCS)模型 ...................................... 28. 二、. 三邊固定效果(FE3)模型 .......................................... 30. 三、. 雙邊固定效果(FE2)模型 .......................................... 31. 四、. 一般化固定效果(FEG)模型...................................... 32. 第二節. 資料來源與處理 ................................................................... 33 iii.

(5) 第四章. 實證結果分析 .......................................................................... 36. 第一節. 雙邊貿易流量分析-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之差異 ............. 36. 一、. 出口國為已開發國家對進口國為已開發國家 .................. 36. 二、. 出口國為開發中國家對進口國為開發中國家 .................. 41. 第二節. 雙邊貿易流量分析-經濟體相似度高與低之差異 ............. 46. 一、. 經濟體的相似度高和產業內貿易指數高之估計結果 ...... 46. 二、. 經濟體的相似度低和產業內貿易指數低之估計結果 ...... 51. 第三節 第五章. 區域經濟整合對雙邊貿易影響之綜合分析 ....................... 56 結論與建議 .............................................................................. 71. 參考文獻 ................................................................................................. 75 資料附錄 ................................................................................................. 81. iv.

(6) 圖表次 圖 1.:. 研究架構與流程表 .................................................................. 16. 表 1.:. 各地理區域出口總值表 ............................................................ 4. 表 2.:. 各地理區域進口總值表 ............................................................ 6. 表 3.:. 各區域組織之出口總值表 ......................................................... 8. 表 4.:. 各區域組織之進口總值表 ......................................................... 9. 表 5.:. 各貿易組織之區域內貿易狀況 ............................................... 11. 表 6.:. 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一覽表 ................................................... 63. 表 7.: 各貿易組織成員國一覽表 ....................................................... 65 表 8.:. 變數迴歸分析-出口國及進口國皆為已開發國家 ................ 66. 表 9.:. 變數迴歸分析-出口國及進口國皆為開發中國家 ................ 67. 表 10.: 變數迴歸分析-產業內貿易高且經濟體相似度高 ............... 68 表 11.: 變數迴歸分析-產業內貿易低且經濟體相似度低 ............... 69 表 12.: 主要引力模型之各變數迴歸分析 .......................................... 70. v.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近年來國與國相互依存關係日益緊密,國際間貿易競爭也愈加激烈。各國為 提升自身經濟競爭力,均積極地尋求與貿易夥伴簽訂優惠性貿易協定(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 PTAs),並參與區域經濟整合(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REI)。通常區域經濟整合係指屬於同一地理區域位置相近的經濟體,彼此間在經 貿政策達成一定的共識,以免除或減少商品及勞務貿易交流的關稅與非關稅障礙, 進而達到生產要素自由移動的目標,其最終目的則在追求財政、外交、政治等各 方面完全的整合。1 區域經濟整合是全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就世界數個主要 區域經濟整合體而言,以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EU)歷時最為悠久且整合最 為成熟,已達到人員、商品、勞務與資本自由移動的單一市場(single market)的 目標,且其中部份國家已採行區域內共同的法定貨幣歐元(EURO)的措施。在歐 洲聯盟(以下簡稱歐盟)之外,較大的區域整合組織還有東南亞國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 NAFTA) 、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Latin American Integration Association, LAIA) 以及南方共同市場(South American Common Market, MERCOSUR)等。 在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杜哈回合談判(Doha Round) 於 2006 年 7 月 24 日破裂之後,保護主義開始興起,國與國之間的關稅貿易壁壘. 1. 依整合程度依序分為: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FTA) 、關稅同盟(Customs Union, CU) 、共 同市場(Common Market)、經濟同盟(Economic Union, EU) 。 1.

(8) 逐漸的加強,為了改善國際間貿易的困境,各國紛紛與其主要的貿易對手國積極 地簽定自由貿易協定,促使全球化的經濟貿易型態由多邊貿易逐漸轉向為雙邊或 是區域貿易。 2至 2010 年 2 月止,已向WTO提出之區域貿易協定已達 462 件,其 中,依據GATT第 24 條規定進行通知者有 345 件,依據服務貿易總協定第 5 條規 定者提出有 86 件,而依據授權條款(Enabling Clause)規定提出者則有 31 件,目 前已生效的有 271 件。 3 以下本文就世界貿易狀況做簡單論述。表 1 及表 2 分別為 1990-2008 年各地 理區域出口和進口貿易總值及其佔全世界總出口和進口值之相對比例,數值均以 百萬美元為單位。若將各地理區域區分為已開發經濟體和開發中經濟體,已開發 的經濟體中有包含美洲、亞洲和歐洲的國家,開發中的經濟體中則包含非洲、美 洲、東亞和東南亞的國家。4 從表 1 及表 2 中可概略得知,各經濟體貿易總值在出 口和進口方面,皆有明顯增長的趨勢,而相對佔全世界出口和進口貿易總值比例 方面,已開發和開發中經濟體表現出不同的趨勢。 表 1 為歷年各地理區域出口總值表,其中,屬於已開發經濟體的歐洲在出口 貿易總值從 1980 年的 892,271 百萬美元至 2008 年的 6,247,494 百萬美元,共增加 5,355,223 百萬美元,成長幅度最為明顯的。其相對佔全世界出口貿易總值比例從 1980 年的 43.85%至 2008 年的 38.98%,共減少 4.87%。同樣地,屬於已開發經濟. 2. 3. 4. 世界貿易組織之官方網站為: http://www.wto.org/。 相關規定詳見世界貿易組織官方網站之區域貿易協定規範: 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region_e/region_e.htm。 已開發經濟體和未開發經濟體各自包含的國家詳見請參照 UNC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 2009。 2.

(9) 體的美洲在出口總貿易從 1980 年的 293,549 百萬美元至 2008 年的 1,753,793 百萬 美元,共增加 1,460,244 百萬美元。其相對佔全世界出口貿易總值比例從 1980 年 的 14.43%至 2008 年的 10.94%,共減少 3.49%。 相較於屬於開發中經濟體的東亞之出口貿易總值從 1980 年的 76,165 百萬美 元至 2008 年的 2,475,315 百萬美元共增加 2,399,147 百萬美元,呈現高幅度的成長 趨勢,其相對佔全世界出口貿易總值比例從 1980 年的 3.74%至 2008 年的 15.45%, 共增加 11.71%,成長的比例最為明顯。開發中經濟體的非洲之出口貿易總值從 1980 年的 121,876 百萬美元至 2008 年的 553,177 百萬美元共增加 431,301 百萬美元,其 相對佔全世界出口貿易總值比例從 1980 年的 5.99%至 2008 年的 3.45%,共減少 2.54%。已開發經濟體的出口貿易總值佔全世界出口貿易總值比例皆明顯有下降的 趨勢,而相對來說,在開發中經濟體除了非洲之外,其餘皆有成長的趨勢。. 3.

(10) 表 1. 各地理區域出口總值表 年度 開發中經濟體 非洲 美洲 東亞 東南亞 已開發經濟體 美洲 亞洲 歐洲. 單位:百萬美元(百分比) 2007 2008. 1980. 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121,876 (5.99%) 111,352 (5.47%) 76,165 (3.74%) 73,957 (3.63%). 110,670 (3.18%) 143,808 (4.13%) 280,565 (8.05%) 145,284 (4.17%). 114,221 (2.21%) 229,435 (4.43%) 562,608 (10.86%) 323,454 (6.25%). 152,143 (2.36%) 364,468 (5.65%) 774,898 (12.02%) 431,944 (6.70%). 311,585 (2.97%) 573,473 (5.47%) 1,538,367 (14.67%) 652,732 (6.22%). 372,088 (3.07%) 686,022 (5.66%) 1,846,744 (15.23%) 770,656 (6.35%). 429,089 (3.07%) 769,679 (5.52%) 2,186,288 (15.67%) 864,964 (6.20%). 553,177 (3.45%) 885,097 (5.52%) 2,475,315 (15.45%) 1,003,790 (6.26%). 293,549 (14.43%) 135,979 (7.00%) 892,271 (43.85%). 521,758 (14.98%) 299,157 (7.01%) 1,647,000 (47.28%). 777,365 (15.01%) 462,162 (6.98%) 2,314,897 (44.70%). 1,058,871 (16.42%) 510,653 (6.26%) 2,591,769 (40.19%). 1,267,052 (12.08%) 637,675 (5.21%) 4,300,946 (41.01%). 1,428,252 (11.78%) 696,720 (5.09%) 4,860,295 (40.07%). 1,580,115 (11.32%) 754,603 (4.77%) 5,647,561 (40.46%). 1,753,793 (10.94%) 847,255 (5.08%) 6,247,494 (38.98%). 註:資料來源為 UNC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 2009、UN Yearbook of Internation Trade Statistics。出口以離岸價格(F.O.B)為計 算單位。括號內為各經濟體出口貿易總值佔全世界出口貿易總值之比例。. 4.

(11) 從表 2 得知,屬於已開發經濟體的美洲在進口貿易總值佔全世界進口貿易總 值比例方面,僅在 2000-2005 年呈現下降的情形,總體而言呈現小幅成長的趨勢, 而相較於開發中經濟體的美洲,在 1980-1990 年以及 2000-2005 年其比例卻是下降 的。已開發經濟體的歐洲在進口貿易總值佔全世界進口貿易總值比例方面,從 1980 年的 48.06%至 2008 年的 39.15%,共減少 8.91%。其在進口貿易總值方面,從 1980 年的 998,105 百萬美元至 2008 年的 6,396,748 百萬美元,共增加 5,398,643 百萬美 元。開發中的經濟體東亞相對佔全世界進口貿易總值比例從 1980 年的 4.12%至 2008 年的 13.53%,共增加 9.41%。其進口貿易總值從 1980 年的 85,536 百萬美元 至 2008 年的 2,475,315 百萬美元共增加 2,210,617 百萬美元。 開發中經濟體的非洲和東南亞的進口貿易總值皆有成長的趨勢,但在相對佔 全世界進口貿易總值比例有明顯的不同。非洲從 1980 年的 4.66%至 2008 年的 2.95%, 減少 1.71%。東南亞從 1980 年的 3.16%至 2008 年的 5.80%,成長 2.64%。從表 2 可知,在已開發經濟體進口貿易總值佔全世界進口貿易總值比例,除了美洲有些 許成長外,其餘都下降。而在開發中經濟體進口總貿易佔全世界進口總貿易比例 中,除東亞有大幅成長,其餘皆持平或是下降。. 5.

(12) 表 2. 各地理區域進口總值表 單位:百萬美元(百分比) 年度. 1980. 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96,856. 101,718. 126,614. 132,878. 267,242. 312,189. 378,503. 482,155. (4.66%). (2.83%). (2.42%). (1.99%). (2.48%). (2.52%). (2.66%). (2.95%). 123,594. 127,275. 250,711. 392,134. 531,709. 633,841. 753,712. 902,341. (5.95%). (3.54%). (4.79%). (5.89%). (4.93%). (5.12%). (5.30%). (5.52%). 85,536. 265,896. 567,473. 742,868. 1,411,111. 1,647,693. 1,910,483. 2,210,617. (4.12%). (7.40%). (10.83%). (11.15%). (13.07%). (13.30%). (13.43%). (13.53%). 65,641. 162,292. 355,323. 377,441. 594,318. 687,976. 776,356. 948,366. (3.16%). (4.51%). (6.78%). (5.67%). (5.51%). (5.55%). (5.46%). (5.80%). 320,210. 641,358. 939,911. 1,505,270. 2,065,550. 2,278,836. 2,408,102. 2,584,666. (15.42%). (17.84%). (17.94%). (22.59%). (19.14%). (18.40%). (16.92%). (15.82%). 151,080. 252,162. 365,461. 417,197. 562,064. 629,908. 678,868. 830,248. (7.27%). (7.01%). (6.98%). (6.26%). (5.21%). (5.09%). (4.77%). (5.08%). 998,105. 1,705,494. 2,241,443. 2,630,452. 4,320,581. 4,947,006. 5,750,000. 6,396,748. (48.06%). (47.44%). (42.78%). (39.48%). (40.03%). (39.93%). (40.41%). (39.15%). 開發中經濟體 非洲 美洲 東亞 東南亞 已開發經濟體 美洲 亞洲 歐洲. 註:資料來源為 UNC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 2009、UN Yearbook of Internation Trade Statistics。進口以到岸價格(C.I.F)為計算 單位。括號內為各經濟體進口貿易總值佔全世界進口貿易總值之比例。. 6.

(13) 另外,為探討區域經濟體整合對貿易流量的影響,我們在表 3 及表 4 分別列 出歷年各區域組織出口及進口貿易總值佔全世界進出口貿易總值之比例,資料年 份為 1980-2008 年,單位為百分比。5 其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和歐盟所佔的比例 明顯高於其它貿易組織,而北美自由貿易區也佔了相當大的比例。表 3 是現各貿 易組織出口貿易總值佔全世界出口貿易總值的比例。其中,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從 1980 年的 0.68%至 2008 年的 1.39%,共增加 0.71%,而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從 1980 年的 4.34%至 2008 年的 5.11%,共增加 0.77%,成長幅度最為明顯,此外,中部 非洲經濟貨幣共同體,從 1980 年的 0.23%至 2000 年的 0.13%,呈現下滑的趨勢, 但在 2000-2008 年間大幅成長了 0.12%,其餘貿易組織皆呈現下滑的趨勢。 表 4 為各區域組織進口貿易總值佔全世界進口貿易總值的比例,其中,東南 亞國協從 1980 年的 3.16%至 2008 年的 5.8%,共增加 2.64%,以及南亞區域合作 聯盟從 1980 年的 1.26%至 2008 年的 2.31%,共增加 1.05%為成長幅度最為明顯者。 其次,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自 1980-2008 年也大幅成長了 13.26%。其餘成長的貿易 組織包括:中美洲共同市場、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及北美自由貿易區皆呈現小幅 度的成長。貿易組織進出口貿易總值方面和之前區域組織皆呈現成長趨勢,但在 相對佔全世界貿易總方面,所呈現的比例趨勢卻不相同。. 5. 資料年份 1980-2005 年時間區隔為 5 年,而 2005-2008 年時間區隔為 1 年。 7.

(14) 表 3. 各區域組織之出口總值表 單位:(百分比) 年度 中部非洲經濟貨幣共同體 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 南部非洲共同體 中美洲共同市場 加勒比共同市場 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 南方共同市場 北美自由貿易區 東南亞國協 南亞區域合作聯盟 歐洲自由貿易聯盟 歐盟 歐元區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0.23 1.68 1.64 1.83 0.24 0.57 4.34 1.45 15.30 3.63 0.68 2.41 41.42 30.75 30.83. 0.20 1.18 0.97 1.29 0.19 0.34 4.88 1.79 17.06 3.67 0.76 2.45 40.69 30.23 37.54. 0.16 0.81 0.66 1.12 0.13 0.14 3.77 1.33 16.13 4.17 0.80 2.85 44.41 35.07 38.25. 0.12 0.46 0.43 0.89 0.17 0.11 4.01 1.36 16.54 6.25 0.90 2.42 42.27 33.66 45.46. 0.13 0.46 0.56 0.82 0.21 0.13 5.14 1.31 18.99 6.70 1.00 2.22 37.95 29.64 48.30. 0.15 0.48 0.49 0.85 0.21 0.12 4.67 1.41 15.41 6.01 1.11 2.32 41.66 32.93 44.27. 0.18 0.51 0.58 0.89 0.19 0.12 4.77 1.48 14.27 6.19 1.15 2.26 40.85 32.17 44.16. 0.22 0.61 0.64 0.97 0.18 0.14 5.04 1.56 14.12 6.22 1.27 2.25 38.75 30.22 44.70. 0.23 0.66 0.64 1.02 0.17 0.16 5.21 1.57 13.84 6.35 1.31 2.24 37.82 29.19 45.07. 0.21 0.67 0.58 1.08 0.17 0.15 5.10 1.60 13.27 6.20 1.33 2.26 38.20 29.87 44.48. 0.25 0.79 0.63 1.16 0.16 0.16 5.11 1.74 12.76 6.26 1.39 2.32 36.65 28.58 44.21. 註:資料來源為 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 2009、World Trade Indicators 2009。. 8.

(15) 表 4. 各區域組織之進口總值表 單位:(百分比) 年度 中部非洲經濟貨幣共同體 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 南部非洲共同體 中美洲共同市場 加勒比共同市場 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 南方共同市場 北美自由貿易區 東南亞國協 南亞區域合作聯盟 歐洲自由貿易聯盟 歐盟 歐元區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0.15 1.13 1.23 1.55 0.29 0.69 4.54 1.82 16.45 3.16 1.26 2.61 45.43 34.33 32.25. 0.14 1.17 0.74 1.01 0.25 0.39 3.25 0.95 22.22 3.27 1.38 2.32 40.11 29.67 39.79. 0.10 0.99 0.39 0.96 0.18 0.20 2.96 0.81 19.02 4.51 1.09 2.74 44.67 34.75 39.08. 0.06 0.63 0.37 0.92 0.25 0.19 4.13 1.53 19.37 6.78 1.15 2.19 40.56 31.53 46.52. 0.06 0.53 0.34 0.74 0.32 0.21 5.07 1.35 25.32 5.66 1.21 1.81 37.64 28.45 50.13. 0.08 0.51 0.41 0.88 0.35 0.19 4.01 0.89 22.21 5.10 1.38 1.83 40.10 30.27 47.23. 0.08 0.53 0.40 0.91 0.32 0.18 4.07 1.00 21.24 5.23 1.51 1.77 39.59 29.74 47.05. 0.08 0.63 0.45 0.94 0.32 0.19 4.23 1.06 21.27 5.50 1.82 1.72 38.28 28.66 47.60. 0.09 0.62 0.46 1.00 0.32 0.18 4.42 1.14 20.55 5.55 1.92 1.70 38.21 28.27 47.19. 0.10 0.68 0.49 1.00 0.32 0.18 4.60 1.29 18.99 5.45 2.00 1.74 38.64 28.75 45.69. 0.09 0.85 0.51 1.01 0.32 0.19 4.81 1.58 17.69 5.80 2.31 1.70 37.42 27.99 45.51. 註:資料來源為 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 2009、World Trade Indicators 2009。. 9.

(16) 表 5 為歷年各貿易組織之區域內貿易狀況,資料年份為 1980-2008 年,貿易 之值以百萬美元為單位。6 其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區域內貿易值的成長最為明顯, 從 1980 年的 357,698 百萬美元至 2008 年的 4,694,781 百萬美元,共增加 4,337,083 百萬美元,成長幅度達 13.12 倍。其次,歐盟從 1980 年的 499,570 百萬美元至 2008 年的 3,972,306 百萬美元,共增加 3,472,736 百萬美元,成長幅度達 7.95 倍。就成 長的幅度而言以南部非洲共同體最為顯著,從 1980 年的 110 百萬美元至 2008 年 的 18981 百萬美元,共增加 18,871 百萬美元,成長幅度達 172.55 倍。其餘超 過 10 倍成長的包括: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10.54 倍)、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13.72 倍)、南方共同市場(12.72 倍)、東南亞國協(20.58 倍)和南亞區域合作聯盟 (19.63 倍)。 在各貿易組織區域內貿易相對區域貿易總值方面,歐盟區域內貿易於 1990 年佔其所屬區域貿易總值的 91.2%,於 1995 年的 92.4%,於 2000 年的 91%以及 2005 年的 90.3%,和北美自由貿易區於 1995 年的 91%及 2000 年的 90.5%皆超過 90%,其它在 2008 年超過 70%之高度區域內貿易還包含有南部非洲共同體(79.5%) 。而在各貿易組織區域內貿易相對世界貿易總值比例方面,在 2008 年仍然以歐盟 (67.2%)及亞太經濟合作組織(65.7%)最為顯著,其餘呈現高度區域內貿易者 包含有北美自由貿易區(49.5%)、東南亞國協(25.4%)及歐元區(49.9%)。. 6. 區域內貿易總值其資料年份 1980-2005 年時間區隔為 5 年,而 2005-2008 年則分為 2007 和 2008 年。相對區域貿易總值和相對全世界貿易總值其資料年份為 1980、1990、1995、2000、2005 及 2008 年。 10.

(17) 表 5. 各貿易組織之區域內貿易狀況 區域內貿易總值 (百萬美元) 1980. 1995. 2000. 2005. 相對區域貿易總值 (百分比) 2007. 中部非洲經濟貨幣共同體 75 120 96 201 305 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 569 1,373 1,518 3,024 4,519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 661 1,875 2,715 5,497 7,341 南部非洲共同體 110 4,427 5,916 10,730 15,225 中美洲共同市場 1,174 1,594 2,586 4,342 5,674 加勒比共同市場 613 878 1,076 2,087 3,751 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 11,192 35,986 44,253 71,720 109,123 南方共同市場 3424 14,199 17,829 21,128 33,024 北美自由貿易區 102,218 394,472 676,142 824,658 951,550 東南亞國協 12,413 79,544 98,060 165,458 216,424 南亞區域合作聯盟 768 2,172 2,981 8,775 12,673 歐洲自由貿易聯盟 524 925 831 1,252 2,196 歐盟 499,570 1,419,198 1,641,252 2,732,159 3,628,678 歐元區 309,150 9,029,52 976,929 1,629,914 2,107,955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357,698 1,688,706 2,262,711 3,310,753 4,192,037 註:資料來源為 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 2009。 11. 相對全世界貿易總值 (百分比). 2008 1980 1990 1995 2000 2005 2008 1980 1990 1995 2000 2005 2008 355 5,999 9,073 18,981 6,606 4,283 138,532. 66.5 79.2 73.5 52.6 37.2 7.8 25.4. 40.3 42.0 77.1 85.8 33.0 21.0 25.8. 30.3 41.0 74.4 84.5 31.2 22.2 17.1. 28.7 41.2 74.6 80.7 24.5 15.2 19.3. 33.9 45.7 66.9 80.6 25.2 21.0 23.0. 34.1 1.6 2.1 1.0 53.6 1.8 5.9 4.7 68.1 9.6 9.0 7.6 79.5 0.4 11.0 12.3 26.8 24.4 21.8 19.1 22.0 5.6 12.0 14.5 25.7 13.9 17.3 13.2. 0.9 4.6 9.3 12.1 20.1 11.6 13.6. 1.1 4.6 9.2 11.8 17.5 15.6 15.1. 0.8 4.7 9.0 11.3 18.4 14.6 16.1. 43,553 1,013,258 255,467 15,077 2,910 3,972,306 2,301,183. 31.8 79.0 29.0 14.9 1.4 86.0 70.6. 43.1 87.4 42.0 13.3 1.1 91.2 71.8. 38.7 91.0 39.1 13.9 0.8 92.4 69.9. 26.7 90.5 39.5 15.6 0.7 91.0 68.9. 32.5 88.0 39.0 14.2 1.0 90.3 67.3. 35.8 86.1 38.8 13.1 1.1 89.4 66.8. 12.9 55.7 25.3 6.7 0.5 67.4 51.3. 15.0 51.3 25.2 6.5 0.7 67.9 50.5. 15.4 49.5 25.4 6.3 0.8 67.2 49.9. 4,694,781. ... ... ... ... ... 11.6 33.6 17.3 5.7 1.1 62.2 51.9. 20.3 46.2 24.4 4.7 0.7 67.2 54.0. 20.0 55.7 23.0 4.7 0.6 67.7 51.7. .. 57.8 71.7 73.1 70.8 67.4 65.7.

(18) 在敘述世界貿易的概況後,進一步我們就國貿際理論的發展來瞭解其原因,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以李嘉圖(David Ricardo)比較利益理論為核心,認為國家間 發生貿易的原因在於生產技術上的比較利益。隨後,赫克歇爾-俄林理論 (Heckscher-Ohiln Theory, H-O)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為各國所擁有的要素秉賦的 不同與各商品生產所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所以H-O模型又稱為要素比例模型 (Factor Proportion Model) 。7 但自 1970 年代以來,要素稟賦相似的國家,就相似 甚至相同產品進行貿易的情況愈來愈明顯,甚至佔據他們之間貿易量的絕大部份 的比重,此為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能解釋力較低之處,已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釋和預 測。由於區域經濟的快速整合,人為與非人為的貿易障礙漸漸消除,帶動多國籍 企業的興起,也提高生產程序的可分割性,企業根據生產上的比較利益原則,選 擇最有生產效率的國家或是區域來專業化生產,國際分工由原來的垂直分工慢慢 轉變成水平分工,國際間的貿易型態也慢慢從產業間貿易(Inter-industry Trade) 走向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 8 在產業內貿易分析上,我們可以藉由計算 Grubel & Lloyd (1975)所提出 G-L 指數,來探求其對雙邊貿易流量的影響,並在實證上檢驗其與區域組織發展間 的關聯性。在選擇分析方法中,由於引力模型於雙邊貿易流量研究中的運用愈來 愈廣泛,其理論基礎也愈趨穩固,已成為國際貿易分析上重要的分析工具,所以 我們以引力模型為主要以引力模型為主要的分析方法。因此,基於上述的說明, 本文擬定除了傳統引力模型中影響雙邊貿易流量的因素外,納入新的指標,如產 7 8. 劉碧珍、陳添枝和翁永和(2005),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台北:雙葉書廊。 參考 Jones et al. (2002)之論述。 12.

(19) 業內貿易指數、經濟體相似度和經濟體自由度指標等,使用引力模型來分析自由 貿易協定或是經濟整合協定的影響。. 13.

(20)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在運用不同的貿易引力模型來分析影響世界各國與其對手貿易國 雙邊貿易流量的因素。模型內變數的設定除了傳統引力模型的經濟因素之外,也 納入非經濟因素,(例如:是否有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體),藉以進行交叉分析。本 文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1.. 進出口國參與不同的區域組織及其各自國家發展狀態對雙邊貿易流量 是否有所影響?. 2.. 進、出口國各自經濟體自由程度對雙邊貿易的影響。. 3.. 將依據 Grubel & Lloyd (1975)所提出 G-L 指數來計算的產業內貿易程 度納入模型中,探求指數對於雙邊貿易流量的影響。. 4.. 參考 Egger (2000)的方法計算,經濟體相似度,並藉以分析相似度指 標對於雙邊貿易的影響。. 5.. 交叉分析產業內貿易指數之高低與經濟體相似度指數之高低對雙邊貿 易流量之影響並探討其之關聯性。. 14.

(21) 第三節 整體研究架構流程 本文共分為五個章,其架構流程如圖 1 所示,各章節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 說明本文研究動機及目的。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彙整及回顧與本文相關文獻,並說明其內容及相關研究發展。 第三章. 實證模型與資料處理. 敘述本文研究所使用的計量方法以及迴歸內變數定義所代表的意涵。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說明迴歸模型估計結果,即實證結果是否與理論預期相同。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在本章做總結並給予後續研究者建議。. 15.

(22) 緒論. 文獻回顧. 實證模型與資料處理. 實證結果與分析. 結論與建議. 圖 1 研究架構與流程表. 16.

(2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引力模型發展的歷史沿革 Harrigan (2001)認為建構國際貿易理論的主要核心是貿易模式和貿易量, 但是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著重於解釋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而沒有具體考慮貿易 量。爾後,研究國際貿易的學者開始研究影響貿易量的因素。其中,引力模型是 分析國際雙邊貿易流量重要工具方法,但是該模型早期由於缺乏理論的支撐,其 作為重要分析工具的資格常受到質疑。隨著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經濟學者慢慢 建構出該模型的經濟理論基礎。引力模型概念的基礎建立於艾薩克.牛頓(Sir Isaac Newton)的萬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該定律說明任何物體之 間都有相互的吸引力,其吸引力的大小取決於兩物體各自的質量和彼此之間的距 離,若是各自的質量愈大,或是彼此之間的距離愈小,則吸引力愈強。 在 1940 年代引力模型被正式引入社會科學運用並廣泛的使用,詹姆斯·史都 華(James Stewart)是首位將其帶入社會科學的學者,論述引力模型的主要形式。 最早將其應用於國際間雙邊貿易流量的是 Tinbergen(1962)和 Pö yhö nen(1963) , 他們使用引力模型來解釋雙邊貿易流量,並發現表示雙邊貿易流量與兩國經濟規 模(常以國內生產毛額 GDP 衡量)成正比但是和彼此之間距離成反比,表示經濟 規模較大的國家,可生產較多的商品與勞務,也因此有較多的商品出口。同樣地, 經濟規模較大的國家 GDP 較高,消費能力較強,對於雙邊貿易流量有正向的關係。 距離則是以運輸成本的概念來表示,兩國距離愈遠則隱含運輸成本愈高,會導致 17.

(24) 雙邊貿易量的減少。簡單引力模型假設經濟規模與距離是影響貿易的主要因素。 其後,Linnemann (1966)延伸引力模型將兩國人口作為變數導入引力模型。 以國家的人口數多寡做為國家大小的指標。在引力模型裡此一變數對於雙邊貿易 量影響是顯著且負相關,所以人口數愈多將不利於出口商品至貿易對手國。若以 出口國平均每人國民所得來呈現購買能力,其購買能力愈高代表可消費本國產品 愈多,且能夠消費本國商品愈多樣性,進而影響可供出口的商品。. 18.

(25) 第二節. 引力模型理論基礎. 雖然引力模型被廣泛的運用在雙邊貿易流量的研究上,但始終缺乏強而有力 的理論基礎,故作為政策分析的工具的正當性常會被其它經濟學者所質疑,許多 學者於是試圖從不同角度去探求並建構引力模型在經濟上的理論基礎。首先, Anderson(1979)建構支出系統法(Expenditure Systems) ,他考量貿易產品在不完 全替代性之下,運用生產函數如:Cobb-Douglas 以及固定替代彈性(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sbstitution, CES)性質,他先假設雙邊貿易的商品具有同質性和商品 貿易量為所得以及人口的函數,又將運輸成本設為距離之增函數情況下,可以根 據效果極大化來將此引力模型建構在支出系統之理論基礎之上。以此驗證兩國每 人平均所得與雙邊貿易流量為正向關係,運輸成本和雙邊貿易流量為負向關係, 並擴展系統由單一種貿易商品至多種貿易商品,並將關稅和運輸成本於模型內。 此外,他又驗證在商品貿易具有不完全替代性的假設下,可以獲得相似的結果。 Bergstrand (1985)在一般均衡的理論框架之下,明確地指出傳統的引力模 型會因為缺少價格變數而造成貿易流量估計上的偏誤。他同樣和 Anderson (1979) 假定一國只專業化生產一種產品及依據 CES 效用函數建構出需求函數和供給函數, 且將價格做為外生變數導入引力模型,解決傳統引力模型因為忽略價格因素對貿 易量所造成偏誤的問題。其後,Bergstrand (1989)在模型中再加入了匯率以及平 均國民所得,使引力模型包含更多影響貿易流量的因素。又設定該模型於壟斷性 競爭及要素稟賦差異之條件下,使用 CES 型式的效用函數,追求利潤和價格最大 19.

(26) 化,建構出引力模型。Helpman & Krugman (1985)說明引力模型是來自於規模 報酬遞增的競斷性競爭模型。該模型說明各國的消費者希望進口不同於其它國家 的產品,貿易流量就可以與需求和多樣性聯結。Krugman (1987)指出若兩國產 品組成要素同質性越高,其產業內貿易也越大,且隨著時間的增加,產品組成要 素會越趨近於同質。 Deardorff (1998)在貿易障礙及貿易扭曲(frictionless trade)是否存在的不 同假設下,分別推導出引力模型。此模型建構在傳統 Hecksher-Ohlin 理論上,並放 寬國際間要素價格相同的假設。由於國際間價格不一致,會促使各國致力於生產 異質產品,而也隨著各國專業化的生產,加快資本在國際間迅速流動,使得國與 國之間的貿易流量大幅增加。Anderson & Wincoop (2003)說明透過價格的調整 使得需求等於供給,並實證結果指出價格對於雙邊貿易流量有顯著的影響。. 20.

(27) 第三節. 引力模型實證發展. 當引力模型被廣泛運用於推估雙邊貿易流量的研究,同時該模型也不斷的被 修正和發展,愈來愈多的論文以引力模型來做為分析國際貿易的實證工具,其中, Thursby & Thursby (1987)利用 1974-1982 年 17 個國家資料,實證檢定將匯率納 入引力模型對雙邊貿易的影響,發現實質匯率對於雙邊貿易流量有顯著的影響。 Frankel & Wei (1993)加入語言這項虛擬變數於引力模型內,並指出國與國之間 共同語言的存在對於雙邊貿易流量有正向關係。McCallum (1995)以美國各州和 加拿大各省之間的貿易關係,他以實證結果說明邊境效果對雙邊貿易流量的影響, 並計算出加拿大各省之間的平均貿易量,是各省與美國各州貿易量的 22 倍。之後, Anderson & Wincoop (2003)表示邊境係數(border coefficient)並不如 McCallum (1995)所論述的 22 倍這麼大,他提出 1993 年的實證數據,表示在美國的邊境 係數為 1.5,而加拿大的邊境係數為 16.4,明確的論述邊境效果對於小國貿易的影 響遠大於大國貿易。 Nitsch (2000)發現在高度經濟整合的歐盟其會員國國內的貿易比與其它會 員國貿易多 6.8 倍,表示區域經濟整合能消除大部份的貿易障礙但是邊境效果的影 響還是存在。Rauch (1999)指出異質性商品(heterogeneous products)比同質性 商品(homogeneous products)容易受到地理相似性(geographical proximity)的影 響。Oguledo & MacPhee (1994)運用引力模型實證分析美國與貿易對手國的貿 易流量是否受價格因素的影響,其實證結果指出價格因素對於貿易流量有顯著的 21.

(28) 影響。 Eichengreen & Irwin(1995)和 Rauch (1999)研究國家的歷史背景對於國 家間貿易的影響。Mansfield & Bronson (1997)運用引力模型分析關稅暨貿易總 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之會員國政治性區域結盟和 雙邊簽訂優惠貿易協定對於雙邊貿易流量的影響。實證結果指出在 1960-1990 年期 間,同為政治性結盟及簽定優惠貿易協定的國家,會因為削減會員國間雙邊貿易 障礙,區域間會員國的雙邊貿易流量有明顯的增加。Frankel & Wei(1998)根據 1970-1992 年資料數據研究貿易量與貨幣整合的程度之相關性,其實證結果指出區 域經濟體使用共同貨幣對區域間貿易有正向的關係。Soloaga & Winters (2001) 將島嶼設為虛擬變數納入引力模型中,討論此變數對於貿易流量的推估是否有幫 助。並實證結果說明如果該國為島國,則與貿易流量成反向關係。Soloaga & Winters (2001)和 Guo (2004)的實證研究指出,兩國之間有共同的語言對於貿易有顯 著的正相關,其原因若兩國有共同的語言,則彼此較易於溝通,其交易成本也會 降低。Egger (2000)使用 Hausman Test 在直觀和計量方法上,討論隨機效果和 固定效果引力模型的優缺點,並在相對國家的大小以經濟體相似度來衡量。Guo (2004)納入文化以及宗教的因素,如果有相似的文化或是共同的信仰對於貿易 量有正向的關係。 另外,Má tyá s (1997)指出早期對雙邊貿易流量的研究,僅只應用於一個 特定的時點下包含多個特定國家的橫斷面 (cross-section)分析,或是特定一個國 22.

(29) 家跨越多個時點的時間序列分析。然而在檢驗區域集團 (regional group)是否為 雙邊貿易流量之影響因素時,應使用縱斷面(panel data)的固定效果(fixed effects) 分析,意即迴歸模型內包含多個特定國家及多個特定時點,並同時考慮橫斷面及 縱斷面的資料,以出口國、進口國和時間三個構面探求其特定效果。Cheng & Wall (2005)和 Egger (2004)使用雙邊固定效果(two-way fixed effects)引力模型以 及兩階段引力模型來提高對貿易流量推估的準確性。Egger & Pfaffermayr (2003) 分別就特定成對國家、出口國、進口國以及時間之特定效果加以分析。 區域經濟整合是一項有利於各國福利增進的途徑,它可以擴展區域性市場的 規模,促進國際分工與競爭,使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成員都可以在國際分工和貿 易中獲取利益。Viner (1950)研究關稅同盟所衍生出靜態福利效果對貿易流量的 影響,此效果區分為貿易創造(trade creation)和貿易轉移(trade diversion)的效 果,為區域經濟整合應用理論奠定基礎。貿易創造是指由於經濟整合降低會員國 彼此之間的關稅,進而移轉原先由較高成本的國內生產者至較低成本的其它會員 國生產;貿易轉移效果是指,由於經濟整合從原先自較低成本的非會員國生產者 進口的產品,移轉至較高成本的會員國生產。其意指關稅同盟的福利效果端視貿 易創造和貿易轉移之後的淨福利,換言之,如果貿易創造效果超過貿易轉移效果, 那會員國參加關稅同盟的淨福利是正的。 Aitken (1973)和 Mayes (1978)將優惠性貿易協定設為虛擬變數,並納 入引力模型裡分析,藉以探討歐洲自由貿易區和歐洲經濟共同體對西歐各國貿易 23.

(30) 流量之影響。Brada & Mendez (1985)將區域經濟整合設為虛擬變數,使用 OLS 方法並控制時間效果對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EEC)會 員進行分析,發現區域經濟整合對於會員國貿易流量有正向關係。McCallum (1995) 根據加拿大統計資料庫 1980-1995 年份,探討地理位置若是有天然的地理位置區隔 對於整個美加地區的區域貿易量影響,發現地理位置區隔對於雙邊貿易流量有顯 著的影響,並實證結果說明因 1989 年美國與加拿大簽定美加自由貿易協定及 1992 年簽定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使美國與加拿大雙邊貿易流量大幅度增加,而削減了天 然的地理位置區隔對於貿易流量的影響。Kowalczyk (2000)指出即使在只有貿 易轉移效果卻沒有貿易創造效果的關稅同盟,會員國參加區域經濟整合也會增加 個別的福利,由於關稅同盟對外實行統一關稅,對第三國的歧視導致從外部進口 減少,轉為從關稅同盟國進口,使貿易方向發生轉變,對於會員國的福利提升。 Soloaga & Winters (2001)和 Frankel & Rose (2002)以引力模型來探討簽 訂優惠性貿易協定是否有助於雙邊貿易流量,以及區域經濟體整合是否造成區域 內的貿易增加,其實證結果發現若是兩國同屬於同一經濟組織,會使得雙邊貿易 流量增加。Tang (2003)根據 1981-2000 年歐盟整合的資料數據,發現在歐洲經 濟整合後 1996-2000 年期間,會員國彼此之間的雙邊貿易流量有明顯的增加。顯示 若是兩國同屬於一個區域經濟體,會因彼此之間的貿易障礙消減,而增進彼此雙 邊貿易的流量。Filippini & Molini (2003)加入同產業技術差距的變數,並實證 結果指出在亞洲工業化國家間,兩國相同產業之間技術的差距會隨著時間而慢慢 24.

(31) 拉近,說明 較落後國家同產業技術會後慢慢趕上先進國家。Jugurnath et al. (2007) 實證結果指出貨幣貶值會增進出口及不利於進口,而關稅的增加會減少雙邊貿易 流量,這與之前預期的效果一致,他們並指出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南方共同市 場和北美自由貿易區內會員國間貿易量雖有擴大的趨勢,但與貿易協定外的國家 的貿易量卻減少,這意味著貿易轉移的福利損失。 Subramanian & Wei (2007)其實證結果指出世界貿易組織對於為世界貿易 有正向顯著的關係,會額外增加世界貿易 120%之貿易量。Magee (2008)在分別 控制成對國家、進口國與年份之乘積和出口國與年份之乘積下,分析區域協定對 於貿易量的影響。Baier & Bergstrand (2003)研究美國在有關稅和無關稅貿易障 礙的多邊進口貿易流量,並認為貿易政策不是外生變數。. 25.

(32) 第三章. 實證模型與資料處理. 本研究中擬運用傳統和修正的雙邊貿易模型之型式以比較其差異性。傳統的 雙邊貿易引力模型可具體表示如下: 𝑇𝑖𝑗 = 𝐴(. 𝑌𝑖 𝑌𝑗 𝐷𝑖𝑗. ),. 其中,𝑇𝑖𝑗 是雙邊貿易的總額;𝑌𝑖 和𝑌𝑗 分別代表出口國𝑖國(以下簡稱𝑖國)及進口國𝑗國 (以下簡稱𝑗國)的國內生產毛額;𝐷𝑖𝑗 為兩國之間的距離;𝐴則為其它常數。以此 模型做為基礎,可將模型延伸為下列方程式: ln𝑋𝑖𝑗𝑡 = 𝛼𝑡 + 𝛽1 ln𝑌𝑖𝑡 + 𝛽2 ln𝑌𝑗𝑡 + 𝛽3 ln𝐷𝐼𝑆𝑇𝑖𝑗 + 𝛽4 𝐿𝐴𝑁𝐺𝑖𝑗 + 𝛽5 𝐴𝐷𝐽𝑖𝑗 +𝛽6 𝐴𝑖𝑗𝑡 + 𝜀𝑖𝑗𝑡 ,. 其中,𝑋𝑖𝑗𝑡 是第𝑡年從𝑖國出口至𝑗國的總貿易量;𝑌𝑖𝑡 和𝑌𝑗𝑡 分別代表第𝑡年𝑖國及𝑗國的 國內生產毛額(GDP);𝐷𝐼𝑆𝑇𝑖𝑗 為𝑖國及𝑗國彼此之間地理位置的距離;𝐿𝐴𝑁𝐺𝑖𝑗 為一 個虛擬變數,用以代表𝑖國及𝑗國是否有共同官方語言的虛擬變數;𝐴𝐷𝐽𝑖𝑗 為一個虛 擬變數,用以代表𝑖國及𝑗國彼此國境是否有相接鄰; 𝐴𝑖𝑗𝑡 則是代表在第𝑡年有助於. 雙邊貿易或是對貿易有阻礙的各項因素,例如: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宗教、產業 內貿易指數、區域經濟整合的虛擬變數及經濟體相似度指標等;𝜀𝑖𝑗𝑡 為此模型在第𝑡 年之殘差項。上式中各係數的預期符號為: 1.. 𝛽1 > 0:𝛽1 為𝑖國 GDP 之估計係數。當𝑖國 GDP 越高,在國內消費及其 它情況不變下,則可出口至𝑗國愈多,所以𝛽1 其估計係數為正;. 2.. 𝛽2 > 0:𝛽2 為𝑗國 GDP 之估計係數。當𝑗國 GDP 代表消費能力愈高,在 26.

(33) 其它情況不變下,從𝑖國進口愈多,所以其估計係數𝛽2 為正;. 3.. 𝛽3 < 0:表示𝑖國及𝑗國彼此之間地理位置的距離越遠,隱含的運輸成本 越高,對於雙邊貿易流量有不利的影響;. 4.. 𝛽4 > 0:表示𝑖國及𝑗國彼此若有共同官方語言,所隱含代表意思為交易 成本愈低。若有共同的官方語言,在交易上便於溝通,有助於雙邊貿易 流量;. 5.. 𝛽5 > 0:表示𝑖國及𝑗國彼此國境若有相接鄰,其文化及習慣有一定程度 的相似,便有助於雙邊貿易流量;. 6.. 𝛽6 >0 或< 0:為模型內其它相關之變數,當模型內變數與雙邊貿易流量. 有正相關,其符號為正;若對雙邊貿易流量有負相關,其符號為負。. 針對貿易引力模型的修正模型很多,近年來文獻中主要針對控制出口國、進 口國、一組雙邊貿易的兩國以及時間的異質性,比較不同類型的引力模型對於雙 邊貿易推估之差異。本研究主要計劃用跨部門綜合資料(PCS)、雙邊固定效果 (FE2) 、三邊固定效果(FE3-1 & FE3-2)及一般化固定效果(FEG)的引力模型, 來分析區域經濟整合對於雙邊貿易之影響。跨部門綜合資料(PCS)模型係參考 Brada & Mendez (1983)的研究方法,將不同年的跨部門資料整合,其優點係可 增加估計過程自由度。雙邊固定效果(FE2)模型主要參考 Hummels & Levinsohn (1995)和 Cheng & Wall (2005)的方法,控制雙邊貿易與時間,在不同年度和 成對國家分析其雙邊貿易量,其優點在於可獲得引力模型主要變數一致性的估計 結果。三邊固定效果(FE3)模型係採用 Má tyá s(1997)的方法,控制時間、進 口國和出口國並研究其特定效果。修正後一般化固定效果(FEG)模型則採取 Egger & Pfaffermayr (2003)的方法,來進行研究分析。 27.

(34) 第一節 實證模型架構 一、 跨部門綜合資料(PCS)模型 PCS 模型主要是參照 Brada & Mendez (1983)的模型,並加入歐盟、歐元 區、北美自由貿易區、東協自由貿易區及南方共同市場等虛擬變數,藉以探討區 域經濟對於雙邊貿易流量之影響,模型可表示如下: ln𝑋𝑖𝑗𝑡 = 𝛼𝑡 + 𝛽1 ln𝑌𝑖𝑡 + 𝛽2 ln𝑌𝑗𝑡 + 𝛽3 ln 𝑁𝑖𝑡 + 𝛽4 ln 𝑁𝑗𝑡 + 𝛽5 ln 𝐷𝐼𝑆𝑇𝑖𝑗 + 𝛽6 LANGij +𝛽7 𝐴𝐷𝐽𝑖𝑗 + 𝛽8 𝑅𝐸𝐼𝑖𝑗𝑡 + 𝛽9 𝑅𝑖𝑗𝑡 + 𝜀𝑖𝑗𝑡 .. (PCS). 此模型可將所有國家區分為已開發國家及未開發國家,或以經濟體相似度及產業 內貿易指數等變數納入模型內加以分析。模型 PCS 中變數分別為: 1.. 2.. 𝑋𝑖𝑗𝑡 :為第𝑡年從出口國𝑖國(以下簡稱𝑖國)出口至進口國𝑗國(以下簡稱. 𝑗國)的貿易量;. 𝛼𝑡 :為控制時間的特定效果,本文中資料年份從 1986-2007 年。分別設 置各年之虛擬變數。. 3. 4. 5. 6. 7.. 𝑌𝑖𝑡 :為第𝑡年𝑖國的國內生產毛額;. 𝑌𝑗𝑡 :為第𝑡年𝑗國的國內生產毛額; 𝑁𝑖𝑡 :為第𝑡年𝑖國的總人口數;. 𝑁𝑗𝑡 :為第𝑡年𝑗國的總人口數;. 𝐷𝐼𝑆𝑇𝑖𝑗 :為𝑖國及𝑗國彼此之間地理位置的距離。該距離不會因時間因素而 有所改變;. 28.

(35) 8.. 𝐿𝐴𝑁𝐺𝑖𝑗 :𝑖國及𝑗國是否有共同官方語言的虛擬變數。若兩國有共同的官 方語言其值為 1,若不是則為 0;. 9.. 𝐴𝐷𝐽𝑖𝑗 : 𝑖國及𝑗國彼此國境是否有相接鄰。若兩國國境有相鄰其值為 1, 若不是則為 0;. 10. 𝑅𝐸𝐼𝑖𝑗𝑡 :為第 t 年之區域經濟整合之虛擬變數,本研究考慮的變數有:. (1) 𝐸𝑈𝑖𝑗𝑡:為是否有加入歐盟的虛擬變數。若第𝑡年𝑖國及𝑗國同屬於𝐸𝑈之 會員國,則其值為 1,若不是則為 0;. (2) 𝐸𝑈𝑅𝑂𝑖𝑗𝑡 :為是否有加入歐元區的虛擬變數。若第𝑡年𝑖國及𝑗國同屬 於𝐸𝑈𝑅𝑂之會員國,則其值為 1,若不是則為 0;. (3) 𝑁𝐴𝐹𝑇𝐴𝑖𝑗𝑡 :為是否有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的虛擬變數。若第𝑡年𝑖國. 及進口國𝑗國同屬於𝑁𝐴𝐹𝑇𝐴之會員國,則其值為 1,若不是則為 0;. (4) 𝐴𝐹𝑇𝐴𝑖𝑗𝑡:為是否有加入東協自由貿易區的虛擬變數。若第𝑡年𝑖國及 𝑗國同屬於𝐴𝐹𝑇𝐴之會員國,則其值為 1,若不是則為 0;. (5) 𝑀𝐸𝑅𝐶𝑂𝑆𝑈𝑅𝑖𝑗𝑡 :為是否有加入南方共同市場的虛擬變數。若第𝑡年𝑖. 國及𝑗國同屬於𝑀𝐸𝑅𝐶𝑂𝑆𝑈𝑅之會員國,則其值為 1,若不是則為 0;. 11. 𝑅𝑖𝑗𝑡 :為第𝑡年之模型內其它有相關之變數,模型內可包含以下變數:. (1) 𝑆𝐼𝑀𝐼𝐿𝐴𝑅𝑖𝑗𝑡 :為第𝑡年𝑖國及j國兩經濟體相似度指標。其計算方法: 𝑆𝐼𝑀𝐼𝐿𝐴𝑅𝑖𝑗𝑡 =1 − �𝑌. 𝑌𝑖𝑡. 𝑖𝑡 +𝑌𝑗𝑡. 2. � − �𝑌. 𝑌𝑗𝑡. 𝑖𝑡 +𝑌𝑗𝑡. 2. � ,其值介於 0-0.5 之間。若. 𝑆𝐼𝑀𝐼𝐿𝐴𝑅𝑖𝑗𝑡 <0.125,則經濟體相似度相對較低,當𝑆𝐼𝑀𝐼𝐿𝐴𝑅𝑖𝑗𝑡 >0.125, 29.

(36) 經濟體相似度則相對較高,此算法運用 Egger (2000)所提出; (2) 𝐼𝐼𝑇𝑖𝑗𝑡:為第𝑡年𝑖國及𝑗國兩經濟體產業內貿易指標。其計算方式為: �𝐸𝑋𝑃𝑂𝑅𝑇𝑖𝑗 +𝐼𝑀𝑃𝑂𝑅𝑇𝑖𝑗 �−�𝐸𝑋𝑃𝑂𝑅𝑇𝑖𝑗 −𝐼𝑀𝑃𝑂𝑅𝑇𝑖𝑗 �. 𝐼𝐼𝑇𝑖𝑗𝑡 =. �𝐸𝑋𝑃𝑂𝑅𝑇𝑖𝑗 +𝐼𝑀𝑃𝑂𝑅𝑇𝑖𝑗 �. ,其中,𝐸𝑋𝑃𝑂𝑅𝑇𝑖𝑗 為第𝑡. 年𝑖國出口商品至𝑗國之出口總量;𝐼𝑀𝑃𝑂𝑅𝑇𝑖𝑗 為第𝑡年𝑖國進口商品從𝑗 國之進口總量。𝐼𝐼𝑇𝑖𝑗𝑡 值介於 0-1 之間,若𝐼𝐼𝑇𝑖𝑗𝑡 >0.75,則產業內貿 易指數相對較高,若𝐼𝐼𝑇𝑖𝑗𝑡 <0.25 產業內貿易指數相對較低; (3) 𝑅𝐸𝑆𝑇𝑅𝐼𝐶𝑇𝐼𝑂𝑁𝑆𝑖𝑡 :為第𝑡年𝑖國經濟體自由程度指標;. (4) 𝑅𝐸𝑆𝑇𝑅𝐼𝐶𝑇𝐼𝑂𝑁𝑆𝑗𝑡 :為第𝑡年𝑗國經濟體自由程度指標;. (5) 𝐷𝐸𝑉𝐸𝐿𝑂𝑃𝐸𝐷𝑖:為是否為開發中國家之虛擬變數。若𝑖國屬於已開發 國家其值為 1,若不是則為 0;. (6) 𝐷𝐸𝑉𝐸𝐿𝑂𝑃𝐸𝐷𝑗:為是否為開發中國家之虛擬變數。若𝑗國屬於已開發 國家其值為 1,若不是則為 0;. 12. i:為出口國,共 41 個國家;詳見表 6; 13. j:為進口國,共 57 個國家;詳見表 6。. 二、 三邊固定效果(FE3)模型 1. 三邊固定效果 FE3-1(含距離、語言等)模型 模型 FE3-1 主要是參照 Má tyá s (1997)的模型,可表示如下:. 30.

(37) ln𝑋𝑖𝑗𝑡 = 𝛼𝑡 + 𝛼𝑖 + 𝛼𝑗 + 𝛽1 ln𝑌𝑖𝑡 + 𝛽2 ln𝑌𝑗𝑡 + 𝛽3 ln 𝑁𝑖𝑡 + 𝛽4 ln 𝑁𝑗𝑡 + 𝛽5 ln 𝐷𝐼𝑆𝑇𝑖𝑗 +𝛽6 𝐿𝐴𝑁𝐺𝑖𝑗 + 𝛽7 𝐴𝐷𝐽𝑖𝑗 + 𝛽8 𝑅𝐸𝐼𝑖𝑗𝑡 + 𝛽9 𝑅𝑖𝑗𝑡 + 𝜀𝑖𝑗𝑡 .. (FE3-1). 在此模型包含會隨著時間改變及不會隨著時間改變的變數,其目的在除了探討兩 國各自的 GDP 及其它因素外,亦研究不同國家或是不同時點對於雙邊貿易流量是 否有特定效果。其中,𝛼𝑖 是出口國𝑖國特定效果(Country-Specific Effects) ,依據出 口國個數分別設置 41 個虛擬變數;𝛼𝑗 是進口國𝑗國特定效果,依據進口國個數分別 設置 57 個虛擬變數。其餘變數如同模型 PCS 所定義。. 2. 三邊固定效果 FE3-2(不含距離、語言等)模型 模型 FE3-2 主要是參照 Má tyá s (1997)的模型,可表示如下: ln𝑋𝑖𝑗𝑡 = 𝛼𝑡 + 𝛼𝑖 + 𝛼𝑗 + 𝛽1 ln𝑌𝑖𝑡 + 𝛽2 ln𝑌𝑗𝑡 + 𝛽3 ln𝑁𝑖𝑡 + 𝛽4 ln𝑁𝑗𝑡 + 𝛽5 𝑅𝐸𝐼𝑖𝑗𝑡 +𝛽6 𝑅𝑖𝑗𝑡 + 𝜀𝑖𝑗𝑡 .. (FE3-2). 此一模型僅包含隨著時間改變,但去除不會隨著時間改變的變數,其目的在除了 探討兩國各自的 GDP、彼此之間的距離及其它因素外,可用以與下列雙邊固定效 果(FE2)模型做比較,其變數如同模型 FE3-1 所定義。. 三、 雙邊固定效果(FE2)模型 模型 FE2 主要是參照的 Hummels & Levinsohn (1995) 和 Cheng & Wall (2005)模型,可表示如下: 31.

(38) ln𝑋𝑖𝑗𝑡 = 𝛼𝑡 + 𝛼𝑖𝑗 + 𝛽1 ln𝑌𝑖𝑡 + 𝛽2 ln𝑌𝑗𝑡 + 𝛽3 ln𝑁𝑖𝑡 + 𝛽4 ln𝑁𝑗𝑡 + 𝛽5 𝑅𝐸𝐼𝑖𝑗𝑡 +𝛽6 𝑅𝑖𝑗𝑡 + 𝜀𝑖𝑗𝑡 .. (FE2). 在此模型僅包含隨著時間改變,去除不會隨著時間改變的變數,其目的在除了探 討兩國各自的 GDP、彼此之間的距離、及其它因素外,亦研究成對國家或是不同 時點對於雙邊貿易流量是否有特定效果。其中,𝛼𝑖𝑗 為控制一組貿易國雙方之特定 效果,依據一組不相同之貿易國雙方設置虛擬變數,總計共設有 2282 組,其變數 定義同模型 FE3-2。. 四、 一般化固定效果(FEG)模型 模型 FEG 主要是參照 Egger & Pfaffermayr(2003)模型,可表示如下: ln𝑋𝑖𝑗𝑡 = 𝛼𝑡 + 𝛼𝑖 + 𝛼𝑗 + 𝛼𝑖𝑗 + 𝛽1 ln𝑌𝑖𝑡 + 𝛽2 ln𝑌𝑗𝑡 + 𝛽3 ln𝑁𝑖𝑡 + 𝛽4 ln𝑁𝑗𝑡 + 𝛽5 𝑅𝐸𝐼𝑖𝑗𝑡 +𝛽6 𝑅𝑖𝑗𝑡 + 𝜀𝑖𝑗𝑡 .. (FEG). 此模型係綜合模型 FE3 及模型 FE2,控制時間、出口國、進口國以及各組貿易國 家之特定效果。其中,𝛼𝑖 是出口國𝑖國特定效果(Country-Specific Effects) ,依據出 口國個數分別設置 41 個虛擬變數;𝛼𝑗 是進口國𝑗國特定效果,依據進口國個數分別 設置 57 個虛擬變數;𝛼𝑖𝑗 為控制一組貿易國雙方之特定效果,依據一組不相同之貿 易國雙方設置虛擬變數,總計共設有 2282 組,其變數定義同模型 FE2 和 FE3。. 32.

(39) 第二節 資料來源與處理 本文資料主要以 1986-2007 之年資料 ,以特定國家間雙邊貿易流量進行研究, 研究中共有出口 41 國及進口 57 國。共計為 52,486 個樣本數。以下,將本文研究 所使用之個別變數的資料來源做逐一的說明。. 1.. 𝑋𝑖𝑗𝑡 :為第𝑡年從出口國𝑖國(以下簡稱𝑖國)出口至進口國𝑗國(以下簡稱 𝑗國)的貿易量,其出口貿易總值是經過當期物價進行平減,其單位為「百. 萬美元」。資料來源為國際貨幣基金會 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DOTs);資料庫; 2.. 𝑌𝑖𝑡 :為第𝑡年𝑖國的國內生產毛額,其產值經過當期物價進行平減,其單. 位為 「百萬美元」。資料來源為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9; 3.. 𝑌𝑗𝑡 :為第𝑡年𝑗國的國內生產毛額,其產值經過當期物價進行平減,其單. 位為「百萬美元」。資料來源為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9; 4.. 𝑁𝑖𝑡:為第 𝑡年𝑖國的總人口數,其單位為「人」 。資料來源為聯合國 Nationa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s Database 2008 統計資料庫; 5.. 𝑁𝑗𝑡:為第 𝑡年𝑗國的總人口數,其單位為「人」 。資料來源為聯合國 Nationa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s Database 2008 統計資料庫;. 6.. 𝐷𝐼𝑆𝑇𝑖𝑗 :為𝑖國及𝑗國彼此之間地理位置的距離,其單位為「公里」;資料. 來源為美國中央情報局網站的世界各國概況項目(CIA’s The World 33.

(40) Factbook 2009),其網址為: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index.html; 7.. 𝐿𝐴𝑁𝐺𝑖𝑗 :𝑖國及j國彼此是否有共同官方語言的虛擬變數。資料來源為聯 合國 Nationa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s Database 2008 統計資料庫;. 8.. 𝐴𝐷𝐽𝑖𝑗 :𝑖國及𝑗國彼此國境是否有相接鄰。資料來源為聯合國 Nationa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s Database 2008 統計資料庫; 9.. 𝐸𝑈𝑖𝑗𝑡 :用以代表𝑖國及𝑗國同為歐盟會員國的虛擬變數。其資料來源為該 經濟組織之官方網站;. 10. 𝐸𝑈𝑅𝑂𝑖𝑗𝑡:用以代表𝑖國及𝑗國同為歐元區會員國的虛擬變數。其資料來源 為該經濟組織之官方網站;. 11. 𝑁𝐴𝐹𝑇𝐴𝑖𝑗𝑡 :用以代表𝑖國及𝑗國同為北美自由貿易區會員國的虛擬變數。 其資料來源為該經濟組織之官方網站;. 12. 𝐴𝐹𝑇𝐴𝑖𝑗𝑡:用以代表𝑖國及𝑗國同為東協自由貿易區會員國的虛擬變數。其 資料來源為該經濟組織之官方網站;. 13. 𝑀𝐸𝑅𝐶𝑂𝑆𝑈𝑅𝑖𝑗𝑡:用以代表𝑖國及𝑗國同為南方共同市場會員國的虛擬變數。 其資料來源為該經濟組織之官方網站;. 14. 𝐷𝐸𝑉𝐸𝐿𝑂𝑃𝐸𝐷𝑖:為𝑖國是否為開發中國家之虛擬變數,本研究所列入之國. 家如表 6。資料來源為美國中央情報局網站的世界各國概況項目(CIA’s. The World Factbook 2009); 34.

(41) 15. 𝐷𝐸𝑉𝐸𝐿𝑂𝑃𝐸𝐷𝑗:為𝑗國是否為開發中國家之虛擬變數,本研究所列入之國. 家如表 6。資料來源為美國中央情報局網站的世界各國概況項目(CIA’s The World Factbook 2009);. 16. 𝑅𝐸𝑆𝑇𝑅𝐼𝐶𝑇𝐼𝑂𝑁𝑆𝑖𝑡 : 為 𝑖 國 之 經 濟 體 自 由 程 度 指 標 。 資 料 來 源 :. 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 ( ETH )的 資 料 網 站 ; http://globalization.kof.ethz.ch/;. 17. 𝑅𝐸𝑆𝑇𝑅𝐼𝐶𝑇𝐼𝑂𝑁𝑆𝑗𝑡 :為出口國𝑗國之經濟體自由程度指標。資料來源:. 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 ( ETH )的 資 料 網 站 ; http://globalization.kof.ethz.ch/。. 35.

(42) 第四章. 實證結果分析. 本研究主要用跨部門綜合資料(PCS)、雙邊固定效果(FE2)、三邊固定效 果(FE3-1 & FE3-2)及一般化固定效果(FEG)的引力模型來分析區域經濟整合 對於雙邊貿易之影響。以下先分別討論雙邊貿易在已開發與開發中之差異、在經 濟體相似度高與低的比較分析,進一步再做綜合之分析比較。. 第一節 雙邊貿易流量分析-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之差異 本節主要在研究國家發展狀態對於雙邊貿易流量的影響,本文依研究上的習 慣,將國家狀態區分為已開發國家及開發中國家。為了節省討論的篇幅,以下只 列出已開發國家對已開發國家的結果及開發中國家對開發中國家的結果。. 一、. 出口國為已開發國家對進口國為已開發國家 1.. 出口及進口國之國內生產毛額(𝑌𝑖𝑡 、𝑌𝑗𝑡 ) :根據 表 8 之 PCS 模型,其中, ln𝑌𝑖𝑡 係數估計值為 0.78 為正值且顯著,與預期符號相同。其係數值代表. 出口國的國內生產毛額之出口彈性值。表示在其它條件不變下,若國內 生產毛額增加 10%,則相對任何一組貿易國家多出口 7.8%,意即國內生 產毛額愈大,對於出口至貿易對手國愈有助益;ln𝑌𝑗𝑡 係數估計值為 0.231 為正值且顯著,與預期符號相同。其係數值代表進口國的國內生產毛額 之進口彈性。表示若對手貿易國之國內生產毛額增加 10%,則相對任何 一組貿易國家多出口 2.31%,意即貿易對手國之國內生產毛額愈大,其 36.

(43) 所得愈高,對於出口至貿易對手國愈有助益。另外,在 FE3-1、FE3-2 和 FE2 模型中,ln𝑌𝑖𝑡 係數估計值依序分別為 1.009、1.138 及 0.951,都 為正值且顯著。ln𝑌𝑗𝑡 係數估計值依序分別為 1.167、1.109 及 1.204,也都 為正值且顯著。 2.. :根據 表 8 之 PCS 模型,其中,ln𝑁𝑖𝑡 係數 出口及進口國之人口數(𝑁𝑖𝑡 、𝑁𝑗𝑡 ) 估計值為-0.049 為負值但不顯著,與預期符號相同。表示在其它條件. 不變下,若出口國人口數增加 10%,則相對任何一組貿易國家減少出口 0.49%,意即國內人口數愈多,不利於出口。國內人口數愈多,會消費 國內所生產的產品,以致於影響可供出口的產品,則不利於出口至貿易 對手國;ln𝑁𝑗𝑡 係數估計值為 0.636 為正值且顯著。表示在其它條件不變 下,若進口國人口數增加 10%,則相對任何一組貿易國家多出口 6.36%, 意即進口國人口愈多,其消費量愈多,有利於出口至進口國。貿易對手 國的人口數若愈多,其需求也會愈多,有助於出口至貿易對手國。另外, ln𝑁𝑖𝑡 係數估計值在 FE3-1、FE3-2 及 FE2 係數估計皆不顯著。在 FE3-2 模型中,ln𝑁𝑗𝑡 係數估計值為 0.961,呈現為正值且顯著,表示在進口國 人口數與出口貿易有正向關係;在 FE2 模型中,ln𝑁𝑗𝑡 係數估計值為- 0.454,呈現為負值且顯著,表示在進口國人口數與出口貿易有負向關係, 意即貿易對手國人口愈多,愈不利於出口至該貿易對手國。依據 Stone & Jeon (2000)所提出,貿易對手國的人口數若愈多,其國內市場規模愈 37.

(44) 大,但若人口密度偏高,則會出現人口過剩,以致於影響進口的產品, 不利於出口至貿易對手國。 3.. 兩國地理位置的距離(𝐷𝐼𝑆𝑇𝑖𝑗 ):根據 表 8 之 PCS 模型,其中,ln𝐷𝐼𝑆𝑇𝑖𝑗 係 數估計值為-0.770 為負值且顯著,與預期符號相同。表示在其它條件 不變下,若兩國地理位置增加 10%的距離,則出口減少 7.7%。意即距離 愈遠,不利於出口至貿易對手國。另外,在 FE3-1 模型中,其 ln𝐷𝐼𝑆𝑇𝑖𝑗 係 數估計值為-1.073,呈現為負值且顯著。. 4.. :根 據 表 8 之 PCS 模型,其中,𝐿𝐴𝑁𝐺𝑖𝑗 係數 兩國使用的語言(𝐿𝐴𝑁𝐺𝑖𝑗 ) 估計值為 0.652 為正值且為顯著,與預期符號相同。表示在其它條件不 變下,若兩國使用共同官方語言,則出口會增加 65.2%。意即有共同的 語言,在交易上便於溝通,降低其交易成本,有助於出口貿易。另外, 在 FE3-1 模型中,𝐿𝐴𝑁𝐺𝑖𝑗 係數估計值為 0.206,呈現為正值且顯著。. 5.. 兩國國境是否相鄰(𝐴𝐷𝐽𝑖𝑗 ) :根 據 表 8 之 PCS 模型,其中,𝐴𝐷𝐽𝑖𝑗 係數估 計值為 0.081 為正值但不顯著,與預期符號相同。表示在其它條件不變 下,若兩國國境有相鄰,則相對任何一組貿易國家多出口 8.1%,意即國 境有相接鄰,其文化及習慣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所以有助於出口貿易。 另外,在 FE3-1 模型中,其𝐴𝐷𝐽𝑖𝑗 係數估計值為 0.043,呈現為正值但不 顯著。. 38.

(45) 6.. 出口及進口國經濟體自由程度指標(𝑅𝐸𝑆𝑇𝑅𝐼𝐶𝑇𝐼𝑂𝑁𝑆𝑖𝑡 、𝑅𝐸𝑆𝑇𝑅𝐼𝐶𝑇𝐼𝑂𝑁𝑆𝑗𝑡 ): 根據表 8 之 PCS 模型,其中,𝑅𝐸𝑆𝑇𝑅𝐼𝐶𝑇𝐼𝑂𝑁𝑆𝑖𝑡 係數估計值為 0.017 為. 正值且顯著。表示在其它條件不變下,若出口國經濟體自由程度指標增 加 1,則相對任何一組貿易國家多出口 1.7%;𝑅𝐸𝑆𝑇𝑅𝐼𝐶𝑇𝐼𝑂𝑁𝑆𝑗𝑡 係數估 計值為 0.030 為正值且顯著。表示在其它條件不變下,若進口國經濟體 自由程度指標增加 1,則相對任何一組貿易國家多出口 3%。另外,在 FE3-1、FE3-2 和 FE2 模型中,其𝑅𝐸𝑆𝑇𝑅𝐼𝐶𝑇𝐼𝑂𝑁𝑆𝑖𝑡 係數估計依序分別為 -0.005、-0.009 以及-0.005,皆呈現為負值且顯著。表示在都為已開 發國家的模型假設下,有特定國家或成對國家效果,其經濟體自由度與 出口貿易成負向關係。 7.. :根 據 表 8 之 PCS 模型,其中 𝐸𝑈𝑖𝑗𝑡 係 兩國是否均為歐盟的會員國(𝐸𝑈𝑖𝑗𝑡 ) 數估計值為-0.356 為負值且為顯著,表示在其它條件不變下,若兩國. 都是歐盟的會員國,則相對任何一組貿易國家少出口 35.6%。意即兩國 都是歐盟會員國,不利於出口貿易。另外,在 FE3-1、FE3-2 和 FE2 模 型中,其𝐸𝑈𝑖𝑗𝑡 係數估計值為依序分別是 0.164、1.205 以及 0.038 皆為正 值且顯著。表示在有特定國家或成對國家效果下,兩國同是歐盟會員國 與出口貿易有正相關。 8.. 兩國是否均為歐元區的會員國(𝐸𝑈𝑅𝑂𝑖𝑗𝑡 ) :根 據 表 8 之 PCS 模型,其中 𝐸𝑈𝑅𝑂𝑖𝑗𝑡 係數估計值為-0.080 為負值但不顯著,表示在其它條件不變下, 39.

(46) 若兩國都是歐元區的會員國,則相對任何一組貿易國家少出口 8%。意 即兩國都是歐元區會員國,不利於出口貿易。另外,在 FE3-1、FE3-2 和 FE2 模型中,𝐸𝑈𝑅𝑂𝑖𝑗𝑡 係數估計值依序分別是 0.203、0.294 以及 0.083 皆正值但不顯著。表示在有特定國家或成對國家效果下,兩國同是歐元 區會員國與出口貿易有正相關。 9.. 兩國是否均為北美自由貿易區會員國(𝑁𝐴𝐹𝑇𝐴𝑖𝑗𝑡 ):根據表 8 之 PCS 模 型,其中𝑁𝐴𝐹𝑇𝐴𝑖𝑗𝑡 係數估計值為 0.989 為正值且顯著,表示在其它條件 不變下,若兩國都是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會員國,則相對任何一組貿易國 家多出口 98.9%。意即兩國都是北美自由貿易區會員國,有助於出口貿 易。另外,在 FE3-1、FE3-2 和 FE2 模型中,𝑁𝐴𝐹𝑇𝐴𝑖𝑗𝑡 係數估計值是 1.221、. 3.069 以及 0.149,皆為正值,除 FE2 模型不顯著外,其餘為顯著。. 10. 兩國是否均為東南亞自由貿易區的會員國(𝐴𝐹𝑇𝐴𝑖𝑗𝑡 ):根據表 8 之 PCS 模型中,其中𝐴𝐹𝑇𝐴𝑖𝑗𝑡 大部份都為開發中國家,所以將其係數估計值去除。 11. 兩國是否均為南方共同市場的會員國(𝑀𝐸𝑅𝐶𝑂𝑆𝑈𝑅𝑖𝑗𝑡 ) :根 據 表 8 之 PCS 模型,其中𝑀𝐸𝑅𝐶𝑂𝑆𝑈𝑅𝑖𝑗𝑡 大部份都為開發中國家,所以將其係數估計值 去除。. 40.

(47) 二、. 出口國為開發中國家對進口國為開發中國家 1.. 出口及進口國之國內生產毛額(𝑌𝑖𝑡 、𝑌𝑗𝑡 ) :根 據 表 9 之 PCS 模型,其中, ln𝑌𝑖𝑡 係數估計值為 1.956 為正值且顯著,與預期符號相同。其係數值代 表出口國的國內生產毛額之出口彈性值。表示在其它條件不變下,若國 內生產毛額增加 10%,則相對任何一組貿易國家多出口 19.56%,意即國 內生產毛額愈大,對於出口愈有助益;ln𝑌𝑗𝑡 係數估計值為 1.187 為正值 且顯著,與預期符號相同。其係數值代表進口國的國內生產毛額之進口 彈性。表示若對手貿易國之國內生產毛額增加 10%,則相對任何一組貿 易國家多出口 11.87%,意即貿易對手國之國內生產毛額愈大,其所得愈 高,對於出口愈有助益。另外,在 FE3-1、FE3-2 和 FE2 模型中,ln𝑌𝑖𝑡 係 數估計值分別依序是 1.175、1.375 以及 1.026 皆為正值且顯著;ln𝑌𝑗𝑡 係 數估計值分別依序是 0.984、1.056 以及 0.781 也皆為正值且顯著。. 2.. 出口及進口國之人口數(𝑁𝑖𝑡 、𝑁𝑗𝑡 ) :根 據 表 9 之 PCS 模型,其中,ln𝑁𝑖𝑡 係數 估計值為-0.308 為負值但不顯著,與預期符號相同。表示在其它條件 不變下,若出口國人口數增加 10%,則相對任何一組貿易國家少出口 3.08%,意即國內人口數愈多,不利出口至貿易對手國。國內人口數愈 多,會消費國內所生產的產品,以致於影響可供出口的產品,則不利於 出口;其 ln𝑁𝑗𝑡 的係數估計值為-0.156 為負值且顯著。表示在其它條件 不變下,若進口國人口數增加 10%,則相對任何一組貿易國家少出口 41.

(48) 1.56%,意即進口國人口愈多,不利於出口至該貿易對手國。依據 Stone & Jeon (2000)所提出,貿易對手國的人口數若愈多,其國內市場規模 愈大,但若人口密度偏高,則會出現人口過剩,以致於影響進口的產品, 不利於出口至貿易對手國。另外,在 FE3-1、FE3-2 以及 FE2 模型中, ln𝑁𝑖𝑡 、ln𝑁𝑗𝑡 係數估計值皆不顯著。 3.. 兩國地理位置的距離(𝐷𝐼𝑆𝑇𝑖𝑗 ):根據 表 9 之 PCS 模型,其中,ln𝐷𝐼𝑆𝑇𝑖𝑗 係 數估計值為-1.446 為負值且顯著,與預期符號相同。表示在其它條件. 不變下,若兩國地理位置增加 10%的距離,則出口減少 14.46%。意即距 離愈遠,會使出口減少。另外,在 FE3-1 模型中,ln𝐷𝐼𝑆𝑇𝑖𝑗 係數估計值 是-0.81 為負值且顯著。 4.. 兩國使用的語言(𝐿𝐴𝑁𝐺𝑖𝑗 ) :根 據 表 9 之 PCS 模型,其中,𝐿𝐴𝑁𝐺𝑖𝑗 係數 估計值為 1.158 為正值且為顯著,與預期符號相同。表示在其它條件不 變下,若兩國使用共同官方語言,則相對任何一組貿易國家多出口 115.8%。意即有共同的語言,在交易上便於溝通,降低其交易成本,有 助於出口貿易。另外,在 FE3-1 模型中,𝐿𝐴𝑁𝐺𝑖𝑗 係數估計值是 0.725 正 值且顯著。. 5.. 兩國國境是否相鄰(𝐴𝐷𝐽𝑖𝑗 ) :根 據 表 9 之 PCS 模型,其中,𝐴𝐷𝐽𝑖𝑗 係數估 計值為 0.205 為正值但不顯著,與預期符號相同。表示在其它條件不變 下,若兩國國境有相鄰,則相對任何一組貿易國家多出口 20.5%,意即 42.

(49) 國境有相接鄰,其文化及習慣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所以有助於出口貿易。 另外,在 FE3-1 模型中,其𝐴𝐷𝐽𝑖𝑗 係數估計值是-0.81 為負值且顯著,表 示模型假設出口國及進口國皆為開發中國家時,且在有特定國家效果下, 其𝐴𝐷𝐽𝑖𝑗 係數估計值與出口貿易有負向關係。 6.. 出口及進口國經濟體自由程度指標(𝑅𝐸𝑆𝑇𝑅𝐼𝐶𝑇𝐼𝑂𝑁𝑆𝑖𝑡 、𝑅𝐸𝑆𝑇𝑅𝐼𝐶𝑇𝐼𝑂𝑁𝑆𝑗𝑡 ): 根據表 9 之 PCS 模型,其中,𝑅𝐸𝑆𝑇𝑅𝐼𝐶𝑇𝐼𝑂𝑁𝑆𝑖𝑡 係數估計值為 0.007 為正 值且顯著。表示在其它條件不變下,若出口國經濟體自由程度指標增加 1,則相對任何一組貿易國家多出口 0.7%;𝑅𝐸𝑆𝑇𝑅𝐼𝐶𝑇𝐼𝑂𝑁𝑆𝑗𝑡 係數估計值 為 0.016 為正值且顯著。表示在其它條件不變下,若進口國經濟體自由 程度指標增加 1,則相對任何一組貿易國家多出口 1.6%。另外,在 FE3-1、 FE3-2 和 FE2 模型中,其𝑅𝐸𝑆𝑇𝑅𝐼𝐶𝑇𝐼𝑂𝑁𝑆𝑖𝑡 係數估計值分別依序是 0.02、 0.015 以及 0.018 皆為正值且顯著;𝑅𝐸𝑆𝑇𝑅𝐼𝐶𝑇𝐼𝑂𝑁𝑆𝑗𝑡 係數估計值分別依 序是 0.023、0.02 以及 0.022 皆為正值且顯著。. 7.. 兩國是否均為歐盟的會員國(𝐸𝑈𝑖𝑗𝑡 ) :根據表 9 之 PCS 模型中 ,其中𝐸𝑈𝑖𝑗𝑡 大部份都為已開發國家,所以將其係數估計值去除。. 8.. 兩國是否均為歐元區的會員國(𝐸𝑈𝑅𝑂𝑖𝑗𝑡 ) :根據表 9 之 PCS 模型中,其 中𝐸𝑈𝑅𝑂𝑖𝑗𝑡 大部份都為已開發國家,所以將其係數估計值去除。. 9.. 兩國是否均為北美自由貿易區會員國(𝑁𝐴𝐹𝑇𝐴𝑖𝑗𝑡 ):根據表 9 之 PCS 模 型中,其中 𝑁𝐴𝐹𝑇𝐴𝑖𝑗𝑡 大部份都為已開發國家,所以將其係數估計值去除。 43.

(50) 10. 兩國是否均為東南亞自由貿易區的會員國(𝐴𝐹𝑇𝐴𝑖𝑗𝑡 ):根據表 9 之 PCS 模型,其中𝐴𝐹𝑇𝐴𝑖𝑗𝑡 係數估計值為 1.255 為正值且顯著,表示在其它條件 不變下,若兩國都是東南亞自由貿易區的會員國,則相對任何一組貿易 國家多出口 125.5%。意即兩國都是東南亞自由貿易區會員國,有助於出 口貿易 。在 FE3-1 模型中,𝐴𝐹𝑇𝐴𝑖𝑗𝑡 係數估計值是-1.24 為負值且顯著; 在 FE3-2 模型中,𝐴𝐹𝑇𝐴𝑖𝑗𝑡 係數估計值是 2.949 為正值且顯著。表示在去 除不會隨時間改變的變數後,𝐴𝐹𝑇𝐴𝑖𝑗𝑡 係數估計與出口貿易成正向關係。. 11. 兩國是否均為南方共同市場的會員國𝑀𝐸𝑅𝐶𝑂𝑆𝑈𝑅𝑖𝑗𝑡 :根據表 9 之 PCS 模型,其中𝑀𝐸𝑅𝐶𝑂𝑆𝑈𝑅𝑖𝑗𝑡 係數估計值為 1.271 為正值且顯著,表示在其 它條件不變下,若兩國都是南方共同市場的會員國,則相對任何一組貿 易國家多出口 127.1%。意即兩國都是南方共同市場會員國,有助於出口 貿易。另外,在 FE3-1 和 FE3-2 模型中,𝐴𝐹𝑇𝐴𝑖𝑗𝑡 係數估計值分別是 1.096 和 3.685 為正值且顯著。. 在進出口國都設定為已開發之假設下,出口國經濟體自由度係數估計在模型 PCS 為負值且顯著,但在控制出口國、進口國或是成對國家的模型 FE3-1、FE3-2 以及 FE2 係數估計皆為正值且顯著,若以考慮 AIC 及 BIC 之判斷標準,則模型 FE2 較具解釋力,出口國經濟體自由度與雙邊貿易流量成負向關系,表示在出口國及 進口國都為已開發國家假設下,提升出口國經濟體自由度反而有礙於出口貿易, 44.

(51) 相對於進出口國都為開發中國家之假設下,出口國經濟體自由度之係數估計在模 型 PCS、FE3-1、FE3-2 以及 FE2 皆為正值且顯著,表示在出口國及進口國皆為開 發中國家假設下,提升出口國經濟體自由度有助於出口貿易。另外,在區域經濟 整合體方面,以 AIC 及 BIC 之判斷標準來衡量模型選擇,則模型 FE2 較具解釋力, 其係數估計皆為正值且顯著,表示在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有助於出口貿易至貿易 對手國。下一節我們將國家依產業內貿易指數和經濟體相似度予以劃分群組,以 茲討論變數對於雙邊貿易流量的影響。. 45.

數據

表 1.  各地理區域出口總值表  單位:百萬美元(百分比)  年度  1980  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開發中經濟體  非洲  121,876  110,670  114,221  152,143  311,585  372,088  429,089  553,177  (5.99%)  (3.18%)  (2.21%)  (2.36%)  (2.97%)  (3.07%)  (3.07%)  (3.45%)  美洲  111,352  143
表 2.  各地理區域進口總值表  單位:百萬美元(百分比)  年度  1980  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開發中經濟體  非洲  96,856  101,718  126,614  132,878  267,242  312,189  378,503  482,155  (4.66%)  (2.83%)  (2.42%)  (1.99%)  (2.48%)  (2.52%)  (2.66%)  (2.95%)  美洲  123,594  127,
表 3.  各區域組織之出口總值表  單位:(百分比)  年度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中部非洲經濟貨幣共同體  0.23  0.20  0.16  0.12  0.13  0.15  0.18  0.22  0.23  0.21  0.25  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  1.68  1.18  0.81  0.46  0.46  0.48  0.51  0.61  0.66  0.67  0.79
表 4.  各區域組織之進口總值表  單位:(百分比)  年度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中部非洲經濟貨幣共同體  0.15  0.14  0.10  0.06  0.06  0.08  0.08  0.08  0.09  0.10  0.09  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  1.13  1.17  0.99  0.63  0.53  0.51  0.53  0.63  0.62  0.68  0.85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南非總統 Cyril Ramaphosa 前於 2021 年 6 月初宣布將自用發電豁 免門檻自 10MW 提高至 100MW,以解決南非 Eskom 國營發電公司供 電不穩定情形,南非企業領袖協會(Business

臺灣史 經濟與文化的多樣性 經濟活動 臺灣歷史上的商貿活動 世界史 文化的交會與多元世界.. 的發展

除了前述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有關的時事素材之外,本年度試卷中並未出現 其他諸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 運用「新南向政策」,並透過雙邊、多邊(WTO)及 APEC場域建立與RCEP成員緊密夥伴關係,掌握協

近年來,隨著全球政經環境快速改變,尤以東協經濟整 合在 1999 年形成自由貿易區後,更積極以東協+N 模式進 行整合,東協加中國大陸、東協加日本與東協加韓國等東協

加深與 CPTPP區域經濟體交流

園區內廠商 科技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 加工出口區內廠商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 課稅區所有出口人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Trade Adjustment Assistance for Firms: Economic, Program, and Policy Issues. USA: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