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比較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比較分析"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一章 緒論 「愈多變革的推動,愈感覺到它的不變」 (紀金山,2002) ,這句紀金山引用 美國對學校教育的嘲諷語,表達出變與不變的並存弔詭,從而揭示出長期從事教 育改革者與教育研究者在提出政策「變」的主張與內容時,甚少討論改革本身的 可能「不變」的環境與互動的深層權力結構。 無可否認的,近幾十年來隨著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教育也的確 經歷大幅變革的變動時期。這種變動以有關教育方面的立法行為上來看,就是具 體地反映出頻繁地制訂與修改。以師範教育法為例,從 1979 年制訂以來,第一 次修法則是在十五年後的 1994 年,但是在大幅修法後而形成的師資培育法之 後,從 1995 年以來,短短的二十六條文,共有十次的修正,其中近連續五年(2001 年~2005 年)更處於年年都在修正的情況。 教育政策既然是屬於公共政策的一種,在整個政策過程,也必然有許多政策 相關行動參與者的涉入。於是無可避免的,自然也會產生許多意見的論述與實際 上的角力過程。此動態過程,無疑的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研究主題,政策的產出 固然是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環境的影響,但是何種環境因素與政策參與 者是最具有影響力?而在近年來頻繁的教育修法與政策制訂,其背後反映出何種 可能變化或不變的權力互動場域?政策參與者之間又是如何互動?此一連串問 題的回答即是描述政策的產出,隱含著何種權力結構,對於此過程的描述與分 析,是本研究首要的動機與目的。. 此外,教育政策形成過程的互動是否有一固定的型態,如果是,則是何種的 型態,如果不是,則有何種原因造成有型態的差異?而目前政治領域中最大分歧 的統獨焦點,是否也造成了教育政策領域中,政策產生的互動方式有所不同呢? 換言之,除了表面的描述以外,最令人感興趣的是在如何不同的政策範圍下,有. 1.

(2) 不同互動型態的變化。 教育政策產生的互動變化,在過去研究甚少以系統化的方式加以呈現。本研 究就是想試著透過分析來呈現出這種可能政策互動型態的差異。然而此差異的呈 現,不可能從單獨的法案就看得出來,因為政策的形成常不見得是以法案的形式 呈現出來,有很多可能只是政府的作為或不作為。縱然是以一大議題領域的政策 為研究對象,跳脫出侷限於法案的問題。但是,真正存於互動背後的差異情況, 也不見得因此而顯現,反而還需要在教育議題中,跨越不同性質的議題的觀察, 才可能顯現的出來,這整體性的研究,是為本研究另一項動機與目的。. 據此,本研究不同於以往的偏重靜態的與單一個案的政策合法化過程研究, 也不偏重建構一個規範性與可行性的教育立法模式的探討。而是從行為面向的角 度,對教育政策合法化過程做出整體的、實證的與動態的比較分析。而過去研究 對於整體教育政策的形成大都認為解嚴之後,由於教育政策參與者的擴大,使政 策結果日漸脫離單一理性決策而高度決定於政策互動的結果,民間力量抬頭而政 治因素不再是主導教育政策的形成。然而此觀點卻面臨不能解釋幾項特定重大教 育政策過程,也過份簡化教育政策視為與政治無涉,或者單獨政治因素決定的政 策結果。因此本研究以多重個案比較分析的方式,呈現出台灣整體教育政策形成 過程的特性。. 2.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相異處 不強調學校能導引社 會變遷 學校應主動的引導社 會改革..

復為落實政府醫療政策,共享醫療資源,結合健保制度改革,本 基金依據 99 年 7 月 14 日行政院院臺榮字第 0990039235

我最害怕做生活與 社會科的功課,因 此,我常常都拖延 到深夜非做不可時 才做,但那時候可 以幫忙我的人都睡 了,那種無助的感

制定校本的「就學政策」 ,以便教職員能按程序及早協助經常遲到/缺課 的學生。(詳情可參閱教育局通告第 1/2009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以兩種感受:觸覺和視覺去分辨水與冰的不同,從而認識 水的溫度改變(觸覺)形態亦會改變(視覺) 。學生選出圖卡表

過帳至現金簿 過帳至現金 購貨 折扣 帳戶.

第二,認為南京政權是一個「多元化政權」(a pluralistic regime):指出南京國民政 府同時兼顧不同階級的利益,故其對各階級的政策常常出現矛盾(見 Richard Bush, The Politics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