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守法與選手紀律─日治時期同化教育中的臺灣學生棒球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守法與選手紀律─日治時期同化教育中的臺灣學生棒球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Law, College of Law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國民守法與選手紀律 ─日治時期同化教育中的臺灣學生棒球 政 治 大 立 Citizens Obey Law and Athletes Subject to Discipline:. ‧ 國. 學. ‧. Taiwan High School Baseball in Japanese Colonial Assimilated Education.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江玉林博士 Advisor: Yu-Lin Chiang 研究生:黃郁婷 撰 Yu-Ting Huang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八月 August, 2016.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3) 謝辭 渾渾噩噩在貓空山腳度過了八個年頭,現在突然覺得一切很不真實,就像最 近的人生荒謬得一蹋糊塗,有好多貴人相助,很想一句「太多人要感謝了,那就 謝天吧」就畫下句點。 必須先對江玉林老師致上最深切誠懇的感謝,在求學階段真的感謝老師的各 種指導,特別是在研究所時期,願意包容我很任性地整天打球、當裁判,常常拖 鞋短褲邋遢地四處閒晃,對於論文題目的建議及細心指教,讓我在工作之餘還能 順利完成口試;也感謝兩位口試委員高文琦老師和許政賢老師,對於這樣一個不 太法律的研究題目提出指正與見解,讓我有更多機會去思考棒球這項運動在不同 社會脈絡下的意義,讓這份研究可以更有意義,即時增加一些資料內容。. 政 治 大 謝謝政大法學院的各位師長,謝謝林佳和老師給予在運動法領域的啟蒙,讓 立 我思考論文的發展可能性,當然也要感謝老師不斷包容我的法律面的胡言亂語; ‧. ‧ 國. 學. 謝謝基法組的各位老師,不管是在學業上或是人生道路的指引,特別感謝黃源盛 老師從我想要進入基法組時,給的各種建議和協助,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不斷 的加油打氣,雖然最後未能走上法史的研究,但透過老師的指導,也算是在這塊 領域有不少收穫。另外也謝謝系辦的助教們,竹君學姐、嘉茵學姐、伶伊學姐、. n. al. er. io. sit. y. Nat. 妤庭學姐、子欣學姐、弘堯學長、純忻學姐、玉玲學姐、兮鳳姐,對於這隻常常 發瘋的熊即時伸出援手,不管是傾聽牢騷怨言,或是一起共事,都是推著我跳過 每一道難關的最大貴人。. Ch. i Un. v. 基法組大家庭的每一位,謝謝同門的鎧麟哥、伯緯哥、老王(惠于)和斯泙 分攤許多大小雜事,還有畢業後但仍不斷關心大家的大熊哥(紹惟);以及幫過 黃小熊的大家,宗恩哥、存孝學長、喻閔學長、惠祺學姐、朝欽學長、子萱學姐、 侑儒學姐、孝宇(和愛憫)。特別要感激情義相挺的張銘哥,不管是在幫我調整 論文架構花費心思,或是最後關頭幫我送印口試本;還有最親愛的天頂(雅筠), 無論是以前支援大小活動,一起在中心度過的漫漫長夜,鬼扯閒聊胡說八道,最 後口試時的即刻救援,一切就盡在不言中吧!. engchi. 八年法律系的求學生涯,許多同窗好友們,沒有你們一路上推著拉著熊,大 概我也無法此時此刻坐在電腦前寫著這段文字。沃拉(禹境)、導演(宗運)、 小孩(冠妤)、劉劉(宜欣),感謝你們沒有嫌棄有點不合群的熊,在教室裡教 室外給我許多幫忙,特別是胡言亂語的部分;另外也要大力感謝當過我室友的姿 儀、小魚和珮禎。.

(4) 這八年除了綜院人生,最多回憶的還是在球場的歲月(也可能球場多於教室)。 要先感謝政大女網隊的師長,林培元教練願意收容我這個門外漢,一路不放棄地 拉拔著我,到最後還願意大老遠跑來看我打大專盃;張凱隆教練亦師亦友地在研 究所時期給予球技、人生的指教與建議,在國考將近時給的幫助,讓我在球隊中 再次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就感;學長姐們和隊友們相處與陪伴,雖然常常一起在大 太陽下哀嚎,在浪漫的雨天中打水球,但這就是榛姐口中所謂的革命情感吧,謝 謝大家在大小比賽的加油打氣、互相幫助。除了政大,還有其他在網球場上認識 的好朋友們,師大的悠雅、怡諪、貞惠,如果說出去比賽除了贏球還有其他的目 標,就是再和你們開心聊天吧。 籃球場大概是另一塊充滿回憶的地方,感謝系女籃的學姐們,大學姐、胖子、 丁丁、姵吟、君儀、小小、風騷、艾拉、以勤,同屆的蝴蝶、小屁和毛毛,容忍 壞脾氣又任性的熊,沒有好好和大家打一次大法盃,可能是最大的遺憾,但和你 們的回憶,總是充滿歡笑與快樂;下屆之後的學妹有點族繁不及備載,請大家自. 治 政 行把自己的姓名代入,感謝你們不嫌棄熊的垃圾話教學法,可以接受場上熊的各 大 立 種不科學行徑,一起練球輸球贏球,一起吃吃喝喝胡搞瞎搞,特別是最後有幸成 ‧. ‧ 國. 學. 為室友的盈青、芳誼和小羿,只能說跟你們一起在高雄打比賽和翻白眼的人生真 是回味無窮。也謝謝男籃讓我三不五時亂入,不管是硬要加一吃隊聚、友誼賽逕 自說想要當裁判、聊著球場上的戰術球場下的八卦,都是美好的回憶,謝謝大師、 小丁、小鬼、雙哲瑋、友翔、宇程、小港、大丁、杰廷。. Nat. y. sit. n. al. er. io. 身為一個不太優秀的球員,幸好在籃球場上還有紀錄臺跟裁判的位置,可以 讓我自我感覺良好,感謝政大男籃和女籃聯盟,不只是讓我在學生時期有很多外 快可以賺,還有很多機會參與球賽,特別是曾經一起出生入死奔波球場的庭儀、 大順、高舒。出了政大,更要感謝師長先進的提攜,陳傳仁老師和伍銳威老師大 概是我在裁判這條路上最大的貴人,感謝老師們給的機會、指教;其他還有許多 師長,鍾宜智校長、尚群學長、淑妃學姐、KOBE 學長、道綦學長、阿啪學姐、 瑋竣學長、士軒學長、宗澂學長、正杰學長、沂諮學姐、小玉、建良、ROBIN 哥、均文學長,以及其他好朋友們(這部分本來我要列,但太多了,也煩請大家 自行代入吧)。. Ch. engchi. i Un. v. 法律念了這麼久,最後去當公務員,還是考體育行政,姑且不論以後會不會 有來者,但前無古人應該是沒問題的。這條路走起來半是順遂半是顛簸,但過程 中有太多人給了太多幫助,一開始鼓勵我要走上自己的路的嘉瑢老師、第一個鼓 勵我考體育行政的小魚、豪邁爽朗贈送考試用書的林培元教練、提供各種資訊消 息的張凱隆教練,還有最後關頭無條件幫我看擬答、同時提供相關教材的劉錦璋 老師,能順利考上不是我實力好,真的是太多人的幫忙。進到北市體育局,也感 謝輔管科的大家,特別是怡伶科長和玉蘭姐,包容我新手上路、危險駕駛,也給.

(5) 了我很多空間和時間,讓我還有餘裕完成論文,也謝謝綜企科的翊云時時給我建 議和加油。 有更多長久以來,陪著熊無理取鬧地走到今天的人,感謝之情已經不知如何 言諭,開桌設宴可能都無法表達。親愛的黃瑋,從國小的傻呼呼到現在各自忙碌, 謝謝一路上有你,簡單幾句話、一張卡片、一個擁抱,就是無限的力量補給;親 愛的主子,感謝多年來你不離不棄地照顧我這隻寵物,在寫作上,總是看著你的 文字而感受到許多情感,這大概是在法條中感到缺氧時,最好的調解了;謝謝苡 瑄從國中以來,伴著我走過許多大小關卡,雖然我們已經不再有機會坐在同一間 教室,但許多時候看到你的文字,就能渲染到你的堅強和樂觀;高中的直屬小孩, 蒜仔、小白和崩潰,感謝大家都非常樂於提供黃小熊各種課外讀物,多年後還能 笑著聊著,讓以往的歡樂轉化成現在踏出每一步的動力;最後一定要感謝換帖好 兄弟綠茶,哎唷沒有你哪有今天這隻熊,不管是高中上課分享小說漫畫或跟老師 對話,大學之後你在商院小七打工我在外面放空,畢業之後一起哀怨家庭老闆工 作、偶爾一起去看戲諸如此類,反正多說無益,未來就繼續多多指教。.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最後一段空間,一定是要留給最重要的人,謝謝親愛的熊把拔、熊馬麻和熊 葛格,抱歉這隻熊總是添亂子,帶著大家的期望去念了法律系,卻挑了跟法律八 竿子打不著的工作,也寫了一篇不知所云的論文。謝謝你們在背後的支持,抱歉 總是讓你們擔心憂愁,我會讓自己活蹦亂跳、吃飽睡飽,也希望你們永遠都健康 快樂,也謝謝師父讓我們都能在這個世界上努力活著。.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7) 摘要 「國民守法」對統治者而言,是政權安定的必備的要件。回顧日治時期的臺 灣,日本以同化為統治方針,希望能將臺灣人同化為日本人,因此從語言教育著 手,貫徹統治目的。《教育敕語》是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道德教育的最高指導原 則,德目之一的「常重國憲而遵國法」,強調守法的意義及重要性,也是日本人 規劃教育制度及課程時不可或缺的一大要點。 棒球被稱為我國的國球,這項在日治時期傳入的運動,在臺灣發展的過程中, 深受日本東京第一高校棒球隊的武士道棒球精神影響,除了技術的精進,更強調. 政 治 大 選手服從紀律,不管是在球場比賽時、訓練過程中或是日常生活。 立. 心智的鍛鍊與養成。從歷史紀錄觀察,可以發現在訓練及比賽過程中,極度強調. ‧ 國. 學. 同化的成效展現在學生棒球中,便是將要求國民守法的意識,建立在選手服 從紀律上,統治者透過體育運動的訓練及教學,培養一個願意服從球隊紀律的選. ‧. 手,藉以塑造理想中的守法國民。. y. Nat. n. al. er. io. sit. 關鍵字:國民守法、選手紀律、同化、教育敕語、日治時期學生棒球. Ch. engchi. i Un. v.

(8) Abstract It’s important for the ruler that the citizens obey the law, which is necessary to keep the regime in a steady situation. Looking back to the Japan colonial period of Taiwan, Japan used assimilations as ruling guideline. The aim was to assimilate Taiwanese to Japanese. For this purpose, the language education was the first step. In Japan, “The Imperial Descript on Education” was written and announced after the Meiji Restoration. It was the highest instruction for Japanese moral education. One of the moral subjects is “always value Constitution and obey Law”, which emphasizes 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for abiding by the law. That was also one key point while Japanese planned the education outline and the courses. Baseball is called “national ball” in Taiwan. This sport was imported during Japan colonial period.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it was obviously that deeply influenced by Japan Tokyo First High School Baseball Team. The “Samurai Baseball” (Bushidō Yakyū) was the famous baseball style. Not only emphasizing to improve skill, but also training mental spirit. Observing the history records, we can find out that while playing baseball game, practice routine or daily life, the athletes was asked to subject to discipline..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For the effect of assimilation in high school baseball of Japan colonial period. sit. n. al. er. io. of Taiwan, which can be found that the authority hoped to make citizens obey the law, therefore asked the athletes to subject to discipline. By training and teaching playing sports, the ruler tried to bring up an athlete who is willing to subject to discipline, meanwhile creating a citizen who is willing to obey the law.. Ch. engchi. i Un. v. Key words: citizens obey the law, athletes subject to discipline, assimilation, The Imperial Descript on Education, high school baseball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of Taiwan.

(9) 國民守法與選手紀律─日治時期同化教育中的臺灣學生棒球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 1. 一、. 研究動機 ............................................................................................................. 1. 二、. 問題意識 .............................................................................................................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 7. 一、. 研究範圍 ............................................................................................................. 7. 二、. 研究方法 ............................................................................................................. 9. 第三節. 文獻回顧 ............................................................................................................. 9. 一、. 日治時期治理政策及教育政策 ....................................................................... 10. 二、. 體育教育與學生棒球 ....................................................................................... 14. 第四節. 名詞定義與用語說明 ....................................................................................... 17. 一、. 名詞定義 ........................................................................................................... 17. 二、. 用語說明 ........................................................................................................... 19. 第五節. 章節架構 ........................................................................................................... 20.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二章. 立. 政 治 大. Ch. engchi. i Un. v. 日本統治臺灣的同化政策形成 .........................................................22. 第一節. 日本國體論與帝國主義 ................................................................................... 22. 一、. 日本國體論的形成 ........................................................................................... 22. 二、. 日本帝國主義的萌芽 ....................................................................................... 29. 第二節. 日本統治臺灣的初步政策 ............................................................................... 34. 一、. 取得臺灣及殖民方針擬定 ............................................................................... 34. 二、. 從六三法到三一法 ........................................................................................... 37. 第三節. 同化政策的確立 ............................................................................................... 42. 一、. 內地延長主義與同化意識 ............................................................................... 43.

(10) 二、. 同化臺灣的理想 ............................................................................................... 47. 第四節. 小結 ................................................................................................................... 49. 第三章. 日治時期臺灣國民守法意識養成 .....................................................52. 第一節. 從教育著手的同化政策 ................................................................................... 52. 一、. 近代日本教育的改革 ....................................................................................... 52. 二、. 日治初期臺灣教育政策 ................................................................................... 53. 三、. 同化主義的確立 ............................................................................................... 56. 第二節. 《教育敕語》作為最高指導原則 ................................................................... 59. 一、. 《教育敕語》起草背景與起草人 ................................................................... 59. 二、. 內容概述及意義 ............................................................................................... 62. 第三節. 臺灣教育令的頒佈與沿革 ............................................................................... 71. 一、. 第一次臺灣教育令 ........................................................................................... 71. 二、. 第二次臺灣教育令 ........................................................................................... 73. 第四節. 體育課程的規劃 ............................................................................................... 77. 一、. 教育中的身體活動 ........................................................................................... 77. 二、. 學校體育課程規劃及意義 ............................................................................... 79. 第五節. 小結 ................................................................................................................... 86. ‧. ‧ 國. 學. y. sit. er. al. iv n C 殖民者手中的體育運動h ................................................................................... 88 engchi U n. 一、. io. 第一節. Nat. 第四章. 立. 政 治 大. 同化的成就-以中學生棒球運動為核心 ..........................................88. 近代運動的價值 ............................................................................................... 88. 二、. 殖民者對運動的使用與控制 ........................................................................... 91. 三、. 從競技場域到國族意識 ................................................................................... 94. 第二節. 日治時期臺灣棒球發展 ................................................................................... 96. 一、. 日本的中學生棒球運動 ................................................................................... 96. 二、. 棒球運動導入臺灣 ......................................................................................... 100. 三、. 嘉農傳奇 ......................................................................................................... 101. 第三節. 服從紀律的選手 ............................................................................................. 103. 一、. 球場上的服從 ................................................................................................. 105.

(11) 二、. 球隊內的服從 ................................................................................................. 108. 三、. 生活中的服從 ................................................................................................. 111. 四、. 綜合分析 ......................................................................................................... 113. 第四節. 小結 ................................................................................................................. 116. 第五章. 結論 ................................................................................................ 118. 參考文獻 ……………………………………………………………………………………………………….12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12) 圖表目錄 圖表 1:六三法及三一法之比較 ............................................................. 41 圖表 2:1923-1930 年全島中等學校棒球大賽參賽隊伍及成績 ...... 102 圖表 3:守法意識與服從紀律分析圖 ................................................... 11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13) 甲子園的棒球冠軍爭奪戰,臺灣已有好幾次派出代表隊,但這些代表大 概僅是居於臺灣的內地人學生選手,並不能說真正的臺灣島代表。這次 的代表嘉農,才是真正的代表選手團。吾人不得不認為,以臺灣人吳姓 投手為首,亦混合內地人及高砂族的三民族的嘉農選手團,才比以往的 代表更為真正的臺灣代表。因為如此,臺灣人都不同於以往的態度,期 待球隊的勝利,在甲子園鼓起勇氣奮鬥,即使未能得到冠軍,只要堂堂 正正發揮作為真正代表臺灣的氣概,便能感到滿足。 ──<嘉農野球選手團こそ真の台灣代表團>1. 緒論. 立. 學. ‧ 國. 第一章. 政 治 大.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 io. sit. y. Nat. 一、研究動機. n. al. er. 棒球近年來在臺灣被稱做「國球」,每當進行國際賽事時,全臺便掀起一股. i Un. v. 棒球熱潮,電視轉播、新聞報導、網路媒體皆少不了棒球。在國內的重要棒球賽. Ch. engchi. 事除了中華職棒,尚有業餘甲組成棒,以及各級學生聯賽2,且隨著電視或網路 轉播技術的改良,幾乎都能看到賽事轉播。2013 年,配合教育部體育署推動振 興棒球總計畫、推展學生棒球運動,舉辦第一屆黑豹旗全國高中棒球大賽,打著 「臺灣甲子園3」的名號,配合電視轉播與宣傳行銷,成為國內重要的學生棒球 賽事。. 1. 〈嘉農野球選手團こそ真の台灣代表團〉 ,《臺灣新民報》 ,1931 年 8 月 8 日,13 版。 學生棒球依照參賽年齡,區分為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少年棒球(簡稱少棒)、國中生的青少年棒 球(簡稱青少棒) 、高中生的青年棒球(簡稱青棒) 。 3 黑豹旗/盼成臺灣甲子園 黑豹旗 51 隊不分組單淘汰對決,東森新聞,2013 年 11 月 20 日,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120/298547 最後瀏覽日期:2016 年 7 月 15 日。 2. 1.

(14) 2014 年 2 月,由馬志翔導演、魏德聖和黃志明監製的電影《KANO》在臺灣 上映,講述 1931 年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隊參加臺灣棒球大賽獲得冠軍,取得代表 臺灣地區前往日本參加甲子園大會的資格。到了日本一路過關斬將,直到最後輸 給來自愛知縣的中京商,以准優勝(亞軍)的成績結束這趟驚奇之旅,創下歷屆 甲子園大會,臺灣參賽隊伍最佳的成績。雖然為了追求電影劇情效果,部分劇情 略有誇大、與史實不符4,但整體而言,仍使嘉農棒球的傳奇在國內廣為流傳, 學生棒球的發展狀況受到更多關注。 回顧臺灣運動發展歷史,在運動場上發生的爭議總是備受關注。若是發生在 學生賽事的場合,教練的帶隊與管教是否有所偏差、教育體制又有哪些不盡臻善 之處等議題,都會一再地被提出討論、放大檢視。在學生棒球的部分,又因為涉. 政 治 大. 及到不少棒球場上的「不成文規定5」 ,在教育選手的過程中,學生運動員是否該. 立. 沾染這些成人的場合才有的習慣,究竟該如何培養優秀的運動員,使其在技術提. ‧ 國. 學. 升的同時,也能塑造令人讚賞的運動員精神和人格,都成為討論的議題。. ‧. 棒球於日治時期引進臺灣,起初只是在臺灣的日本人茶餘飯後的休閒娛樂, 後來才在學校系統內推廣。1904 年(明治 37 年)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中學部,. Nat. sit. y. 在校長田中敬一的支持下,成立棒球社,學生棒球在臺灣開始發展。1920 年代,. io. er. 財團法人臺灣體育發展協會成立,積極推動體育活動、舉辦賽事,學生棒球的賽 事逐漸壯大。1923 年(大正 12 年),臺灣首次派隊參與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社主. n. al. Ch. i Un. v. 辦的「全國中等學校野球大會」,學生棒球的規模已不容小覷。. engchi. 除了因為電影《KANO》而家喻戶曉的嘉農棒球隊,日治時期備受矚目的學 生棒球還有來自花蓮的「能高團」,以原住民為組成班底的成員,他們曾經訪問 日本,展現驚人的跑壘速度和臂力,加上勝不誇、敗則悲的精神,保持適度合宜 4. 電影中與史實不符的部分,例如嘉南大圳於 1930 年 4 月竣工,但電影中為了配合嘉農棒球隊 的出征甲子園,改成 1931 年竣工;另外,為了製造最後一場比賽的戲劇效果,第九局的打擊順 序也與歷史不符,電影中讓吳明捷擔任最後一個打席,先安排球員上松耕一在一出局滿壘時上場 被三振,此一安排造成亦曾引發爭論。 5 棒球場上的「不成文規定」有很多,依學者整理分類,大致上有(1)大幅度領先對手時,不 能使用盜壘、短打等積極搶攻戰術; (2)全壘打後的慶祝動作不應帶有挑釁意味; (3)投手不能 對打者投出太嚴重的觸身球,否則對手可能報復;(4)不可在衝本壘時進行惡意衝撞跑壘;(5) 不可偷看投捕暗號、向隊友偷示意; (6)兩隊若場上發生衝突,休息區必定清空,球員全數都要 跑到場上。詳細可參閱黃政維、盂峻瑋著,〈棒球場上的不成文規定:以臺灣棒球之故意觸身球 為例〉,載於《競技運動》 ,第 14 卷第 1 期,2012 年 6 月,頁 33-43。. 2.

(15) 的謙遜,獲得日本球迷的肯定6。 究竟為何棒球會在諸多學生運動中,成為數一數二重要的運動,是民間組織 的推動,抑或統治當局的支持,又或者兼而有之?在推動過程中,統治者是否有 意使棒球運動成為治理人民或是宣傳政策績效的工具?倘若統治者在推行這項 運動時,確實帶有一些目的,那是否與當時的政策有所關聯? 回溯日治時期的臺灣,身為日本第一個取得的殖民地,許多施政都是且戰且 走,統治的方針、執政的策略,無不因應社會變化、世界局勢等各項因素而變動 調整,但無庸置疑的是,日本積極地想要讓臺灣人民成為日本天皇的臣民,不僅 是服從天皇的指令,在必要時刻更能心甘情願為天皇犧牲、成就大局,此現象在. 政 治 大. 1937 年後更為明顯。但在此之前,是否日本已經有所佈局,在教育或其他施政. 立. 方針中,希望臺灣人民具備某些特定的特質,讓未來在統治過程中更為順遂,同. ‧ 國. 學. 時使臺灣人民願意效忠天皇?據此,本文將嘗試探討日治時期臺灣在國民性格的 塑造、教育上,是否具有特定的教育目標,而這些目標的實踐,又是否延伸到運. ‧. 動場上,在學生棒球中呈現。. er. io. sit. y. Nat. 二、問題意識. 本文的問題意識大致上區分為三大部份,分別是日治時期臺灣同化政策的形. n. al. Ch. i Un. v. 成、對臺灣國民性格的塑造,以及性格塑造的成果,以下分別針對各部份的問題 意識加以闡述。. engchi. (一) 同化政策的形成. 1.近代日本國家的形成與思想建立 要談論同化政策,必須先了解日本希望進行的同化,有什麼實質內容,也就 是以什麼樣的模型為藍圖,這部分必須將時間軸先拉回明治維新之後,轉型成君 主立憲的體制,和隨此體制變更而發展出的國體論。. 6. 〈蕃人千ーム. 能高野球團の生立ち〉 , 《臺灣日日新報》 ,1925 年 8 月 25 日,5 版。. 3.

(16) 明治維新在日本國家歷程發展上,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一般認為明治維新 後的日本,已走向近代國家。在此之前的日本,政權是由幕府掌控,天皇只是傀 儡般的存在,未能掌握實權,直到美國軍隊叩關、簽訂不平等條約,大政奉還後 天皇重掌實權,開始進行西化改革。在這短暫的時間裡,天皇是如何重新掌握實 權,除了各地藩鎮願意將權力奉還天皇,日本人民又是如何凝聚意識,遵奉天皇? 不同於歐美國家的基督教,以宗教的力量凝聚民眾的意識,並藉由宗教的傳播強 化思想的穩固,日本是用什麼來達成這個目標?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多半認為 是「國體論」,一個構築了日本近代國家雛型的理論,將大日本帝國形塑成一個 大家庭,由天皇擔任這個家庭的最高家長,用這個架構將日本國內上下網羅進這 個大家庭的屋簷之下。. 立. 政 治 大. 國體論不是憑空冒出、無中生有而來,它是在一定脈絡之下形成、被認可,. ‧ 國. 學. 再被解讀、執行。國體論形同於日本人自我形象、性格的描繪。在日本對殖民地 人民性格塑造理念中,國體論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故了解國體論的實質內容、. ‧. 形成過程及特性為何,為本文須釐清之首要問題。. Nat. er. io. sit. y. 2.統治政策的擬定. 日本雖成功取得臺灣這塊海外殖民地,但在缺乏殖民經驗的前提下,如何擬. n. al. Ch. i Un. v. 定統治政策?日治時期的臺灣,統治政策大抵分為無方針主義時期、內地延長主. engchi. 義時期與皇民化時期,這些階段是如何出現,日本是從哪些管道、考量哪些事物, 或受到什麼影響,以致出現這些統治政策及變化?前揭問題均需要從歷史資料中 作耙梳分析。 整個日治時期的半世紀統治,政策無法脫離「同化」的概念,此方針是如何 確立,有什麼特殊時空背景?縱然於 1920 年代、進入內地延長時期之後,同化 政策趨向積極施行,但在此之前的政策仍或多或少帶有同化的色彩,這樣的狀況 必須回溯日本剛取得臺灣時,如何定義這塊殖民地、又應如何擬定政策?其中有 部分人士便主張要將臺灣人民同化成日本人,使其將來能心甘情願地效忠日本天 皇。但這樣的思想是如何成為主流,並開始落實執行在對臺灣的統治之中?. 4.

(17) 下一個問題,則是再回歸到內地延長主義時期的統治政策,這段期間開始積 極對臺灣人進行同化,是經歷何種內外環境變化所致?統治方針改變後,又如何 具體擬定政策?有哪些關鍵的變革,讓同化得以加速進行?這些都是本段落需要 處理的問題。 (二) 國民守法意識的依據 第二個要釐清的大問題,是日本在培養出理想國民的過程中,如何建立「守 法意識」。守法,對任何一個統治政權來說都是必要的希求,人人守法方能將紛 爭減至最低,倘若人民執意不遵守法令,縱使祭出嚴刑竣罰亦未必能收成效,特 別是對一個外來的殖民政權而言,面對殖民地層出不窮的抵抗活動,除了要想辦. 政 治 大. 法消弭這些動盪,同時也必須讓人民願意服從新政府制定的法律命令,方能完善. 立. 統治之效。. ‧ 國. 學. 但是一個守法的人民,除了消極不違反法律規範以外,尚應具備哪些素養和. ‧. 特質?從殖民統治政權的角度出發,則需要選擇一個在母國具有相當重要性的指 標,將其中的內涵傳達給殖民地人民。本文認為 1890 年頒布、由井上毅等人起. Nat. sit. y. 草的《教育敕語》 (教育勅語) ,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教育敕語》本文言簡意賅、. io. er. 文字精簡,惟其頒布後,由學者專家撰寫的各式註釋,使其中的簡短文字富含深 刻道理,當中「常重國憲,遵國法」一言,進一步衍生出詳盡的「守法」內涵。. n. al. Ch. 其具體內容為何,是本段落需要釐清的重點。. engchi. i Un. v. 瞭解執政者「希望」培養出什麼樣的好國民之後,便需要探究,「如何」培 養這樣的國民。一般而言,教育體制如同雙面刃,可以將特定的理念想法灌輸給 學習之人,但同時也讓他們擁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背景知識,得以瞭解統治者想 要玩什麼把戲,嘗試用各種方式對抗隱藏在背後的諸多不公不義。然而不可否認 的是,在日本的統治政策中,教育是一個備受重視環節,不管係執行同化政策抑 或在各式政令宣導,教育體系都扮演著重要媒介。配合不同時期的政策方針,自 然也有相對應的教育政策,當中的嬗變過程以及影響力,與如何培養出理想的守 法好國民,則是需要再行探究的問題。. 5.

(18) 在日治時期的教育體制中,最廣為討論的便是「國語」教育,意即從語言著 手的同化策略,讓殖民地人民從日常使用的語言開始,逐步將母國的制度、習慣, 甚至風俗或宗教融為生活的一部分。但除了透過語言,還有什麼能呈現日本同化 的成效?19 世紀末期臺灣被日本統治時,近代體育已在西方國家蓬勃發展。日 本國內也開始注重體育教育,對於近代身體的養成不遺餘力,各級學校皆有體育 或體操相關課程。這樣的理念延伸到臺灣,對於體育發展也沒有輕忽,是故從體 育教育、身體養成的角度出發,是否能看到另一種守法國民的培養,亦為本文需 要研究的問題。 (三) 選手服從紀律的分析. 政 治 大. 同化的進行,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灌輸與塑造,然成效如何並非一朝一夕能展. 立. 現,亦非一目了然、昭然可見,必須要觀察特定一群對象,檢視他們表現出的言. ‧ 國. 學. 行舉止,看「臺灣人」有無表現出「日本人」期望的態樣。因此在觀察同化的成 效部分,本文挑選學生運動為分析對象,是考量學生在教育體制下,應該是最明. ‧. 顯能反映出教育理念目標的一群人,倘若同化的具體內涵確實透過教育執行、傳 達,學生是否會在特定的情狀下有特定的表現?. sit. y. Nat. io. er. 在學生運動中,以棒球作為分析對象,除了考量棒球當前被視為「國球」, 國人參與觀賞的程度極高,不管是國小少棒、國中青少棒、高中青棒、大學以後. n. al. Ch. i Un. v. 的業餘成棒、職業棒球,均擁有不同的觀眾族群,同時也希望釐清,這項對日本. engchi. 來說也是外來傳入的運動,在日本是如何吸收在演變出獨有的特色,再傳入臺灣 時,又是以什麼樣的脈絡在臺灣發展。而談到日本學生棒球,最令人津津樂道的 便是由朝日新聞社主辦、現在俗稱夏季甲子園大賽的全國高等學校棒球選手權大 賽(全国高等学校野球選手権大会),也是被視為學生棒球的最高殿堂,這項比 賽為何備受重視?它的特色在哪裡? 若說一般人民生活中須遵守形形色色的法律規範,那在運動場上的選手,也 需要遵守該項運動的專屬法律──規則。但除了遵守規則,大家還會期望選手有 什麼樣的表現?如何才能被讚許、肯定,或是被稱做「有紀律」?在選手服從來 自教練、球隊或外界期許的各種紀律或要求時,背後是什麼樣的想法或意識在推 動?對此本文皆希望加以分析討論。. 6.

(19) 日治時期學生棒球參與的隊伍、人數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要全面觀察將會造 成焦點分散,反而難以看出具體的守法表現,是以需要挑選較具有象徵意義及代 表性的球隊,從球員在球場上訓練、比賽時的言行舉止和具體表現觀察,在哪些 情狀下展現出守法、遵守紀律的好球員形象,以此分析培養守法意識的具體成 效。.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範圍. 政 治 大 日本統治臺灣雖僅短短半個世紀,但由於期間涉及日本國內政壇不斷變化、 立. 清國改朝換代、兩次世界大戰……等,各項內外變因使得對臺灣的治理政策也不. ‧ 國. 學. 斷改變。初期,日本總督府最重要的目標是解決臺灣民眾的武裝抗日,並無特定 統治目標,有研究稱此階段為「無方針時期」 ;進入大正時期後,因法律的修正、. ‧. 總督權限的降低,日本國內的規範大量在臺灣適用,統治者企圖將臺灣人民同化. y. Nat. 成為他們心中的日本國民,稱作「內地延長時期」;1937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 sit. 日本面對戰爭的壓力,對臺灣的統治態度又有新的轉變,一般稱做「皇民化時期」 ,. er. io. 不僅希望臺灣人有符合日本人心目中理想國民的言行舉止,甚至要求要有為天皇. al. n. iv n C hengchi U 後,臺灣人民在自我認同上,被迫朝向日本臣民發展,完全消滅被殖民者原本的. 犧牲奉獻的心態7。針對內地延長與皇民化之間的差異,研究者認為在 1937 年以 認同與文化,如果同化意味著「成為日本人」 ,皇民化則意味著「好的日本人」, 殖民地人民應為大日本帝國的天皇犧牲、奉獻,不再只是「生為日本人」,而是 「死為日本鬼」8。在 1937 年之後的政策,超越了最初僅係將法律秩序、制度延 伸規畫到臺灣之想法,而是帶有意識型態灌輸的時期,故前後兩段時期仍有區分 的必要。 論述過程中,考量進入皇民化時期後的意識型態太過強烈,故將範圍集中於 內地延長時期前後,意即大正時期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自 1912 年到 1937 年之 7. 王錦雀,《日治時期:臺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 ,臺北:臺灣古籍,2005 年,頁 7。 尾崎秀樹, 《近代文学の傷痕》 ,東京:岩波書店,1991 年,頁 139。轉引自荊子馨著,鄭力軒 譯, 《成為「日本人」 :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2006 年 1 月,頁 134。 8. 7.

(20) 間。此一時期,統治者想要打造什麼樣的國民?透過什麼手段?具體內涵為何? 這些都是分析的要素。內地延長主義時期固然是分析的重點,但是日本統治策略 的嬗變,前後之間仍有些許承繼關係,加上各個時期之間只算是概略地做區分, 故對於日治初期無方針主義時期的政策亦須先行理解,方能對於內地延長主義時 期的各種政策理念做出正確的分析。因此本文在論述時,雖欲側重於內地延長主 義時期的同化政策思想,但將先耙梳日治初期的統治政策方針,再論述 1912 年 至 1937 年間的部分。 關於教育出「具備守法意識」公民的部分,本文將分析被公認為日本道德教 育最高指導原則的《教育敕語》,以及其相關釋義文書,針對當中「守法」概念 的詮釋內容,理解守法的內涵為何。此外,將再整理相關的法律敕令,如臺灣教. 政 治 大. 育令、臺灣總督府頒布之敕令等法律文書,藉以瞭解政治法律背景,同化教育、. 立. 塑造國民性格是在什麼樣的脈絡下開展。. ‧ 國. 學. 日治時期導入臺灣的運動種類繁多,棒球僅是其中一項,再細看棒球運動的. ‧. 參與者,亦不限於中學生。在當代的賽制分類中,可以區分為國小的少棒、國中 的青少棒、高中的青棒,和大學的成棒等,但日治時期臺灣的學制,尚無如此精. er. io. sit. y. Nat. 細區分。. 本文選擇日治時期中學生棒球運動進行分析,考量之一是日本自 1915 年(大. n. al. Ch. i Un. v. 正 4 年)起,由朝日新聞社發起的「全國中等學校優勝棒球大賽」(全国中等学. engchi. 校優勝野球大会9,俗稱甲子園大會),至今仍是日本高中棒球選手的一大夢想, 臺灣自 1923 年起也受邀參加,賽事的參與對日本與臺灣都有許多重大意義,別 具話題性與代表性,故關於中學生棒球的記載,相較之下資料頗豐;考量之二, 日治時期的中等學校是承接初等學校的基礎教育,因此在此一年齡層的學生,已 稍微脫離初等教育時的懵懂,但尚未面臨過多社會壓力、因應社會期待而失去自 我,因此在觀察守法性格的形塑成效,將可能有較佳的效果。故本文的「學生棒 球」部分,將集中於中學生的棒球運動,意即得以參加甲子園大會的中等學校棒 球。. 9. 1915 年 8 月,由日本朝日新聞社主辦,至 1942 年起,由教育部(文部省)主辦全國中等學校 棒球大賽(全国中等学校野球大会) ,而朝日新聞社所辦的此一賽事,則成為高中生的獨立聯賽。. 8.

(21) 二、研究方法. 在歷史與哲學的分析研究上,如何釐清一段歷史、確立一個思想的形成,都 必須透過相當數量的文獻閱讀與分析。以本文研究主題而言,在史學層面除了必 須研究日治時期臺灣史,也不可輕忽教育、體育及棒球的歷史發展脈絡;在具體 的「守法」 、 「服從」的內涵中,需藉由分析《教育敕語》及相關註釋書籍文獻, 兩者互相補充,方能了解全面的意涵;在其他理論的構築,包含近代身體養成的 發展、體育運動的價值……等,也需要相當數量的文獻或史料綜合運用,才不致 於漫說空談。. 政 治 大. 本文主要以文獻閱讀作為寫作方法,在史學分析部分,從大量的近代史及思 想史專論中,整理日治時期臺灣治理政策的形成與嬗變,包含日本自身國體論的. 立. 建立歷程、對於新領地臺灣的統治爭辯、教育政策的執行與變革、教育敕語的起. ‧ 國. 學. 草背景及守法內涵,以及近代身體的養成、體育教育和棒球運動發展等,各方面 的文獻整理,瞭解各層面的發展狀況。. ‧. 雖然就日本近代史及日治時期臺灣史而言,史實記述及整理已經趨近臻善,. Nat. sit. y. 在研究過程中多半是整理前人的二手資料,但本文除了引用已編輯完整的歷史資. er. io. 料,擬再配合部分一手史料,如臺灣總督府發布的詔敕、令旨或諭告等官方文書, 若有需要將輔以思想史的文本,交錯運用藉以完善理論架構。. n. al. Ch. engchi. i Un. v. 針對守法國民的塑造成就,則是以球員自身主觀的認知為主,輔以第三人的 記述,觀察個別選手對於服從紀律的理念、想法,再連結到其是否已具有守法意 識。因此將運用已出版口述歷史訪談紀錄為主,再搭配報紙或期刊等篇章報導, 加以綜合分析,觀察選手是如何面對一件事、並判斷出是非對錯,又是如何表現 出符合期待的言行舉止,讓旁觀之人產生「這是一個好選手應該有的表現」,對 他們的觀感不再只是四肢發達的運動員,更是具備特定素養的守法好國民。. 第三節 文獻回顧 本文的主要研究可分為幾個部分:近代日本國內思想的變遷、日本對外擴張. 9.

(22) 和治理殖民地的政策沿革、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制度發展和日治時期臺灣學生棒球 狀況等。各部分國內外相關文獻研究,分析整理如下: 一、日治時期治理政策及教育政策 欲瞭解日治時期的統治策略,參考史料記載自然不可或缺,但一味依靠文獻 史籍的記載,對於某些事物的理解難免受到閱讀者自身經驗而有主觀論述或見解, 或受主筆者的主觀視角影響,故需要有不同領域的切入點,方能看出一段陳述的 特殊獨到之處,輔以史料共同閱讀參考,更能助於梳理政策擬定背後之原因。 首先是以時間為主軸的編年史料,在日本近代歷史發展變革的部分,鳥海靖. 政 治 大. 《再一次閱讀、山川日本近代史》一書中,從 17 世紀後半、日本被迫開國為始,. 立. 詳列各個時段發生的大事,以及造成的後續影響10。至於理解日治時期臺灣歷史. ‧ 國. 年/四六年. 日本統治時代的臺灣. 一八九五~一九四五. 學. 的發展過程,末光欣也《臺灣歷史. 五十年的軌跡》,以各任總督在任期間的重要施政為論述主軸,也. ‧. 專章論述教育制度、宗教活動以及抗日活動等發展歷程11。除了專書論述,吳密 察<明治國家體制與臺灣-六三法之政治的展開>詳盡地分析明治國家的體制. Nat. sit. y. 在近代如何成形,並運用大量日本國會的議事紀錄資料,剖析日本國內如何決定. io. er. 六三法、三一法及法三號在臺灣的適用12。然而縱使對於史料分析透徹,事件記 述清晰,但對於歷史事件背後的思想脈絡著墨較少,故思想史的部分需要借用其. n. al. Ch. i Un. v. 他的文獻或理論,方能理解史實背後的環境氛圍及思想。. engchi. 關於近代日本思想變遷、國體論形成等相關思想變化,首推日本學者小熊英 二的研究成果,在《單一民族神話的起源-<日本人>的自畫像的系譜》一書中, 耙梳日本國體論的起源與建立,確立日本人對於自身「民族」的定位,將天皇作 為國家大家長的特殊體制,這種體制對於後續日本殖民地政策決定,有關鍵性的 影響,諸多日本內地的政策施行於臺灣,大多是在強烈天皇家父長思維下進行的,. 10. 鳥海靖, 《もういちど読む、山川日本近代史》,東京:山川,2013 年。 末光欣也著,辛如意、高泉益譯, 《臺灣歷史 日本統治時代的臺灣 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年 /四六年 五十年的軌跡》,臺北:致良,2012 年 10 月。 12 吳密察, 〈明治國家體制與臺灣-六三法之政治的展開〉 ,載於《臺大歷史學報》第 37 期,2006 年 6 月,頁 59-143。 11. 10.

(23) 故統治者經常以給予者身分自居,認為給予殖民地人民的是恩澤13;他的另一本 重要著作是《「日本人」的國境界:從沖繩、愛奴、臺灣、朝鮮的殖民地統治到 回歸運動》,如果說前揭著作中探討的是日本人如何自我定位,那在這本書中, 則繼續研究日本人如何向外擴張、統治殖民地,地區涵蓋了沖繩、愛奴(北海道)、 臺灣和朝鮮,範疇則包括同化政策與國族主義、對殖民地的差別待遇和殖民地的 反動等,時間軸持續到二次大戰後的領土回歸與意識形態變遷,討論日治時期殖 民地統治政策及殖民地的反動、社會意識型態14;芳賀登對於日本「國家」概念 的形成、變遷,著有《國家概念的歷史性變遷》,其中在第三部分聚焦於「明治 國家的形成」,也是從幕末時期開始,觀察國家的概念如何在日本成形,與既有 的天皇制度如何結合,做出詳盡的思想史變革分析15;在討論日本國家意識的部 分 , Walter Skya 《 Japan’s Holy War: The Ideology of Radical Shinto. 政 治 大. Ultranationalism》 ,整理了自明治末期到昭和早期的意識型態轉變,並針對提出. 立. 重要理論的政治思想家或法學家仔細論述16。. ‧ 國. 學. 上述幾本著作中皆對於日本步入近代國家後的轉變多有著墨,但多較重視日 提及。. ‧. 本自身意識型態的形成,以及在殖民地的政策施行,對於具體同化的成果卻鮮少. sit. y. Nat. io. er. 本文雖以分析國民守法意識為主軸,但在日治時期臺灣的脈絡中,則必須先 了解「同化」此一概念。聚焦於日治臺灣的統治政策和同化政策,則有日本著名. n. al. Ch. i Un. v. 經濟學、殖民政策學者,在有生之年親眼見證臺灣被日本殖民的矢內原忠雄,在. engchi.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一書中,簡述帝國主義下的臺灣,是如何受到日本統 治的壓迫,從資本主義化、教育問題、政治問題、民族問題等各方面剖析,有強 烈的批判色彩17;陳培豐對於同化政策的研究透徹而完整,在《「同化」的同床 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一書中,從國語教育的角度切. 13. 小熊英二, 《単一民族神話の起源-〈日本人〉の自画像の系譜》 ,東京:新曜社,1995 年。 小熊英二, 《<日本人>の境界 : 沖縄.アイヌ.台湾.朝鮮植民地支配から復帰運動まで》 ,東京: 新曜社,1998 年。另本文亦參照中譯版本:小熊英二著,國立嘉義大學臺灣文化研究中心譯, 《「日 本人」的國境界:從沖繩、愛奴、臺灣、朝鮮的殖民地統治到回歸運動》 ,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研究中心,2011 年。 15 芳賀登著, 《国家概念の歴史的変遷Ⅲ-明治国家の形成》 ,東京:雄山+年 12 月。 16 WALTER A. SKYA, JAPAN’S HOLY WAR: THE IDEOLOGY OF RADICAL SHINTO ULTRANATIONALISM, (2009). 17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 ,臺北:臺灣史料基金會,2004 年 2 月。 14. 11.

(24) 入,剖析日本統治臺灣的同化政策,由最初伊澤修二希望透過國語教育來進行同 化教育,透過語言的教導,如何將臺灣人民同化成為日本的臣民,而在執行過程 中,同化成為差別待遇的藉口與手段,臺灣人民面對這樣的情境,該如何面對同 化政策,接受或是抵抗的兩難選擇18;此外他也在<重新解析殖民的臺灣的國語 「同化」教育政策─以日本的近代思想史為座標>一文中,再次聚焦於同化和國 體論的關係,重申日治時期臺灣同化政策的特殊性,用座標結構的方式做出獨特 分析19。 同樣討論同化的,還有荊子馨的《成為「日本人」 :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 本書的出發點比較偏向社會學的分析脈絡,連接歷史與文學的資料,將「同化」 再進一步細分為同化和皇民化,臺灣人在這樣的統治脈絡下,如何掙扎、抗爭、. 政 治 大. 妥協或合作,對於同化政策的心理分析有精闢的見解20;陳翠蓮同樣對於日治時. 立. 期臺灣歷史多有研究,在<大正民主與臺灣留日學生>一文中,針對日本對臺灣. ‧ 國. 學. 同化政策進入大正時期後的轉變21;在《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一. 自治的夢想》中,則著重日治時期的臺灣人面對殖民政權的壓迫,如何反抗、爭. ‧. 取權益,包含議會設立的請願、追求真正的民主,在日本高壓的強迫同化歷程中 找尋自己的民主道路22,然而因為研究集中於政治制度的變革及人民對於同化政. Nat. er. io. sit. y. 策的反動,較少著墨於同化的成就部分。. 然而以上對於同化的分析,卻都侷限於同化理論的建構,縱使有談到具體同. n. al. Ch. i Un. v. 化的成效,皆是以「國語」教育為分析對象,也就是從語言的面向切入,觀察語. engchi. 言的學習造就的同化效果,但語言畢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事物,縱使習得 充足的語言能力,卻未必能具體呈現守法意識的成效,因此到底如何才是統治者 心目中理想的守法國民,尚有待論述補充。. 18.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譯,《「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 化與認同》 ,臺北:麥田,2006 年。 19 陳培豐,〈重新解析殖民地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以日本的近代思想史為座標〉,載 於《文化研究月報》,第 25 期,臺北:文化研究學會,2003 年 3 月 15 日。 20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參前註 8。 21 陳翠蓮,〈大正民主與臺灣留日學生〉 ,載於《師大臺灣史學報》 ,第 6 期,2013 年 12 月,頁 53-100。 22 陳翠蓮,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一 自治的夢想》 ,新北:衛城,2013 年 10 月。. 12.

(25) 著眼於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制度,由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編纂的《臺灣教育 沿革誌》,編纂日治時期與教育相關的敕令、府令、訓令等相關法律規範,輔以 學校制度為區別項目,詳實記載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的發展狀況23;派翠西亞‧鶴 見(E. Patricia Tsurumi) 《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也是以時間為軸,編寫臺灣的 教育發展歷史狀況,詳細彙整每一段教育制度的狀況,關注要點包含明治維新後 的西式教育制度如何成為殖民工具、臺灣的教育內容與教育令的頒布造成的影響、 在殖民半世紀後,臺灣的社會文化與心靈受到什麼影響,同時也分析為何接受日 本教育的臺灣知識份子,日後會成為反日本殖民運動的推手,有助於迅速瞭解日 治時期教育發展的概況與演變情況,可快速掌握特定時期的發展走向及重點 24。 王錦雀《日治時期:臺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以國語教育為核心,觀察. 政 治 大. 大環境下的公民特性如何變化,最終令統治者達到潛移默化之效,然而對於棒球. 立. 運動的規則以及對於公民性格塑造的部分,也都有待深入討論25;江玉林<製作. ‧ 國. 學. 守法公民─臺灣戰後中小學法治教育的法律圖像學反思>雖與日治時期無關,但 文中探討公民性格塑造的問題,以中小學的公民與道德教科書內容,剖析無所不. ‧. 在的法律如何透過教學作用在學生身上,以達到國家希望的成效26。. Nat. sit. y. 有關日治時期臺灣教育最高指導原則《教育敕語》的相關研究中,本文使用. io. er. 的素材多為史料的分析,除了《教育敕語》本文,尚有明治時期的哲學家井上哲 次郎著作的註釋書《敕語衍義》,此書也被認為是當時出版諸多註釋書中,最有. n. al. Ch. i Un. v. 影響力的一部,當中再次強調家族國家的理念,將日本視為一個具有血緣關係的. engchi. 大家庭,天皇就是最高的大家長27。國內研究大部份不脫離與日治時期臺灣的公 民教育、道德科目等關聯,如福田健一<日本帝國與殖民地臺灣教育法制>、李 光智<「國定」課程之研究:臺灣日治時期公學校課程的形成與發展(1895-1945) >、莊幸如<臺灣日據時代之教育敕語實行─以公學校修身科為中心>和彭之洵. 23. 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編著,許錫慶譯注,《臺灣教育沿革誌》,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0 年 12 月。 24 派翠西亞‧鶴見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 ,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年。 25 王錦雀,參前註 7。 26 江玉林,〈製作守法公民─臺灣戰後中小學法治教育的法律圖像學反思〉,載於《後繼受時代 的東亞法文化─第八屆東亞法哲學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元照,2012 年,頁 169-184。 27 本文就《敕語衍義》一書,採用收錄於古田紹欽編, 《教育勅語関係資料》第一集,東京:創 文社,1974 年 2 月,頁 455-520。. 13.

(26) <論元田永孚儒教德育論對明治時代思想教育的影響>28;陳瑋芬對於教育敕語 的研究,集中在井上哲次郎的《敕語衍義》,在<井上哲次郎對「忠孝」的義理 新詮-關於《敕語衍義》的考察>一文中,探討井上哲次郎提出「忠孝一本」解 釋的特質,並探討家族國家關及天皇政體的政教觀 29;江玉林對於《教育敕語》 也有研究與想法,<明治國家的臣民製作─從反思殖民臺灣的新國民認同談起> 著眼於厄斯特萊希社會規訓化角度,觀察大日本帝國如何在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 教育敕語和國體論憲法教義學之後,將各種尊奉國體論、忠誠奉公等理念納入國 民政治道德,而這套理念在殖民地臺灣又是如何操作,以塑造守法、奉公的臣民, 文中除了分析《教育敕語》的起草者井上毅以及敕語本文內涵,也談論這種思想 脈絡對於明治時期的國體建構影響力 30。但這些研究多半以「國語」或「修身」 等教育科目為分析對象,都偏向單方接受教師教育、在教室中靜態學習的科目,. 政 治 大. 無法針對在教室外活動、較為動態的情狀加以分析。. 立. ‧ 國. 學. 二、體育教育與學生棒球. ‧. 臺灣因為受過日本的殖民統治,各項運動在發展歷程中,多半有其特殊之處, 以臺灣體育史或是單項體育發展史為主題的研究論文,亦是數量頗豐。蔡禎雄《日. Nat. sit. y. 據時代臺灣初等學校體育發展史》將日治時期分為五階段,依照不同時間序,初. io. er. 等學校體育的傳入、成形及發展,對日治時期學校體系中的體育課程發展狀況, 做清晰的描繪;31關於近代的身體訓練,韓國學者鄭根埴在<殖民地支配、身體. n. al. Ch. i Un. v. 規律、「健康」>一文中,以朝鮮被日本殖民的歷史,分析在日本殖民政策中,. engchi. 如何透過身體的訓練,達成殖民的同化目的,將日本教育模式導入殖民地學校, 培養出日本精神32。儘管有對於制度面的詳盡研究,但至多分析體操運動、體育 28. 福田健一,〈日本帝國與殖民地臺灣教育法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李光智,〈「國定」課程之研究:臺灣日治時期公學校課程的形成與發展(1895-1945)〉,國 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莊幸如, 〈臺灣日據時代之教育敕語實行─以公學 校修身科為中心〉 ,淡江大學日本碩士研究所在職專班,2003 年;彭之洵,〈論元田永孚儒教德 育隊明治時代思想教育的影響〉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 29 陳瑋芬,〈井上哲次郎對「忠孝」義理新詮-關於《敕語衍義》的考察〉,載於《清華學報》 第 33 卷第 2 期,2003 年 12 月,頁 399-437。 30 江玉林,〈明治國家的臣民製作─從反思殖民臺灣的新國民認同談起〉,載於國立政治大學法 學院基礎法學中心編, 《法文化研究(二) :歷史與創新》 ,臺北:元照,2016 年 6 月,頁 44-77。 31 蔡禎雄, 《日據時代臺灣初等學校體育發展史》 ,臺北:師大書苑,1995 年。本書係由蔡禎雄, 〈日本統治下台湾に於ける初等学校教科体育の歴史的考察〉,筑波大學教育學博士論文,1991 年,改寫而成。 32 鄭根埴,〈植民地支配‧身体規律‧「健康」〉,收於水野直樹編,《生活の中の植民地主義》,. 14.

(27) 課程的情狀,因此要進一步觀察棒球運動,則有再研究補述的必要。 Donald Roden〈Baseball and the Quest for national Dignity in Meiji Japan〉 講述棒球在日本的發展狀況,文中強調不同時期的政治色彩,都直接或間接影響 選手的訓練空間或參賽狀況,也指出日本教育如何影響棒球文化,營造出與西方 不同的棒球特質,甚至成為追求國際地位的一環33;有山輝雄《甲子園與日本人: 媒體的事件製作》,研究焦點是俗稱甲子園大賽的全國高等學校棒球選手權大賽 (全国高等学校野球選手権大会),觀察日本學生棒球的發展歷程與特質、武士 道棒球精神如何主宰學生棒球,以及媒體的發展對於棒球運動的影響34;Robert Whiting < The Meaning of Ichiro: The New Wave from Japa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Our National Pastime>,以在美國大聯盟發展的日本選手為. 政 治 大. 主角,嘗試研究出他們為何能立足大聯盟,以及對大聯盟的生態產生何種影響,. 立. 當中也回溯研究日本的「武士道棒球」發展歷程35;林勝龍<武士道野球的誕生:. ‧ 國. 學. 以一高時代為考察對象>,探討 1868 年到 1912 年的日本棒球發展,著重於棒球 進到日本後如何融入武士道精神,球風從娛樂性質轉變成含有濃厚精神修煉的思 然而這樣的發展對於臺灣棒球影響何在,皆較欠缺論述。. Nat. sit. y. ‧. 維概念36。透過這些研究,對於日本學生棒球的發展狀況可以有相當程度的瞭解,. io. er. 再論臺灣棒球的發展歷史,湯川充雄編纂的《臺灣野球史》,依照《臺灣日 日新報》的報導,輔以地區(北、中、南、東)與教育程度(少年、中等學校、. n. al. Ch. i Un. v. 高等及專科學校),以及島內島外比賽發展狀況、戰績作介紹;另外尚包含著名. engchi. 棒球選手的簡要傳記和球技評論,亦有著墨「棒球迷」的現象、各球隊的加油歌, 故對於瞭解 1931 年(昭和 6 年)以前的學生棒球運動,具有相當大的助益37; 日本學者西脇良朋撰寫的《臺灣中的學校野球史》,蒐集日治時期臺灣中等學校 在島內各校棒球賽事對戰狀況,以及赴甲子園參賽的成績,依年度分類,對於棒 京都:人文書院,2004 年,頁 61-102。 33 Donald Roden, Baseball and the Quest for National Dignity in Meiji Japan, in Baseball History from Outside the Lines: A Reader, 281-303 (John E. Dreifort eds., 2001). 34 有山輝雄, 《甲子園と日本人:メディアのつくったイベント》 ,東京:吉川弘文館,1997 年 3 月。 35 ROBERT WHITING, THE MEANING OF ICHIRO: THE NEW WAVE FROM JAPA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OUR NATIONAL PASTIME (2009). 36 林勝龍, 〈武士道野球的誕生:以一高時代為考察對象〉 ,載於《身體文化學報》第 16 輯,2013 年 6 月,頁 19-64。 37 湯川充雄編, 《臺灣野球史》 ,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2 年。. 15.

(28) 球界重要人士、教練、球員等多有記載與整理38;國內學者部分,蔡宗信<日據 時代臺灣棒球運動發展過程之研究──以 1895(明治 28)年至 1926(大正 15) 年為中心>,對於 1930 年代以前的臺灣棒球發展過程有詳細的研究,雖然礙於 篇幅未能更全面地研究整個日治時期發展狀況,但對於棒球運動的萌芽與初步發 展結果,仍提供相當資訊39;林丁國<日治時期臺灣島內網球與棒球運動的島內 外競賽表現>,聚焦於網球和棒球在臺灣的發展,側重討論競技的面向,包含在 島內和島外的競賽表現,以及賽事舉辦或參與的意義40;謝濟全《山子頂上的草 根小紳士:日治時期嘉義農林學校之發展》研究嘉農的成立與特殊成就,其中也 記載棒球隊的球員生活和表現事蹟41;謝仕淵編著《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口述訪談》, 當中收錄 28 位臺灣棒球耆老的口述訪談,記述棒球在他們人生中的重要歷程42; 國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校友會(前身是嘉義農林學校)為了紀念 75 年校慶、傳. 政 治 大. 承「嘉農精神」 ,編纂《嘉農口述歷史》 ,訪談多位傑出校友,包含多位棒球隊成. 立. 員,也為當時棒球選手做出口述歷史記載43。. ‧ 國. 學. 將臺灣棒球與日本殖民政策、同化意識或國族意識連結作為主題的研究,國. ‧. 內已有相當的成果,鍾俊敏在<臺灣棒球、民族認同、和日本殖民主義(1895 -1945)>一文中,針對日治時期臺灣棒球與民族認同的關係作分析,強調日治. Nat. sit. y. 時期進入內地延長主義後,棒球也成為重要的同化工具之一,推展臺灣棒球運動. io. er. 主要目的是削弱臺灣人的反抗意圖,同時馴化臺灣人民為殖民母國效忠,並透過 體育教育,企圖將臺灣人的身體文化塑造成現代的身體,以成為臣服日本的現代. n. al. i Un. v. 國民44;黃旭鴻<離散邊緣的身分形構:以日治時期嘉農棒球隊為例>,也以歷. Ch. engchi. 史社會學的角度分析嘉農棒球隊的成員在經歷不同政權的過程中,內心的認同與. 38. 西脇良朋,《臺灣中等學校野球史》 ,兵庫:作者自印出版,1996 年。 蔡宗信, 〈日據時代臺灣棒球運動發展過程之研究──以 1895(明治 28)年至 1926(大正 15) 年為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年 6 月。 40 林丁國, 〈日治時期臺灣網球與棒球運動的島內外競賽表現〉 ,載於《臺灣史研究》第 16 卷第 4 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 年 12 月,頁 37-80。 41 謝濟全,《山子頂上的草根小紳士:日治時期嘉義農林學校之發展》,新北:稻鄉,2009 年。 本書係由謝濟全, 〈日治時期嘉義農林學校之發展〉 ,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改寫而成。 42 謝仕淵編著, 《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口述訪談》 ,臺南:臺灣史博館,2012 年 12 月。 43 國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校友會編纂, 《嘉農口述歷史》 ,嘉義:國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校友會, 1993 年 11 月。 44 鍾俊敏, 〈臺灣棒球、民族認同、和日本殖民主義(1895-1945)〉 ,載於《國立體育學院論叢》 , 第 17 卷第 4 期,2006 年,頁 1-10。 39. 16.

(29) 矛盾45;進行類似主題的研究者還有謝仕淵,在《國球誕生前記:日治時期臺灣 棒球史》一書中,以史學角度出發,運用日治時期的報紙資料及口述歷史等史料, 分析日治時期臺灣體育和棒球的發展歷程,配合媒體傳播工具的發展,當中除詳 細探討學生棒球與統治政策之間的關連性,亦針對嘉農棒球隊進軍甲子園的驚奇 之旅的背後意義,從各個角度分析,可說是近年來對日治時期棒球與殖民研究的 集大成之作46;林丁國《觀念、組織與實踐:日治時期臺灣體育運動之發展》, 廣泛地討論日治時期臺灣運動發展狀況,日本如何藉由體育運動實踐同化的理念, 對於體育組織的發展狀況,有深刻的描寫,棒球項目雖未有專章論述,但也有不 少分析47。張力可<臺灣棒球與認同:一個運動社會學的分析>,也專章討論日 治時期的棒球發展與同化政策的關連性48;黃宏文則在電影「KANO」上映後, 發表<「後殖民」理論關照下的《KANO》研究>,除了探討電影本身的意涵,. 政 治 大. 亦分析嘉農棒球隊本身的特殊意義49。. 立. ‧ 國. 學. 然而上述研究中,雖大多建立臺灣棒球發展,甚至討論棒球與殖民手段的關 連性,也提出運用比賽或訓練進行同化過程,但多半以運動社會學、史學的角度. ‧. 作為觀察,未能進一步探究背後的思想層面及同化的實質內涵,為何要進行同化、 為何選擇棒球作為同化的工具、將哪些具體內涵同化予臺灣人民、棒球選手展現. Nat. n. al. er. io. sit. y. 出什麼特質,對這些問題的分析都較為欠缺。. Ch 第四節 名詞定義與用語說明. engchi. i Un. v. 一、 名詞定義 45. 黃旭鴻,〈離散邊緣的身分形構:以日治時期嘉農棒球隊為例〉,國立體育大學體育學院體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年 7 月。 46 謝仕淵,《國球誕生前記: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史》 ,臺南:臺灣史博物館,2012 年。本書係由 謝仕淵, 〈帝國的體育運動與殖民地的現代性:日治時期臺灣棒球運動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博士論文,2000 年,改寫而成。 47 林丁國,《觀念、組織與實踐:日治時期臺灣體育運動之發展》 ,新北:稻香,2012 年 2 月。 本書由林丁國, 〈觀念、組織與實踐:日治時期臺灣體育運動之發展(1895-1937)〉 ,國立政治大 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9 年,改寫而成。 48 張力可, 〈臺灣棒球與認同:一個運動社會學的分析〉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 年。 49 黃宏文, 〈「後殖民」理論觀照下的《KANO》研究〉 ,載於《中原體育學報》第 7 期,2015 年 12 月,頁 1-14。. 17.

(30) (一) 國族主義(nationalism) nationalism 一詞在翻譯上,有譯為民族主義,亦有譯為國族主義,在分析 論述上有本質論與唯意志論二種分析途徑。本質論者認為一個民族或國族 (nation)應該具備共同的歷史經驗與記憶、共同的文化及族群特性;唯意志論 者則認為,只要一群人具有「我們是一個民族或國族」的集體認同,並聲稱他們 是一群與別人不同的群體,那這些人就可能成為一個民族或國族50。英國歷史學 家霍布斯邦(E. Hobsbawn)則認為,民族主義的興起是因為現代化,意即資本 主義體制建立出世界體系經濟的過程中,過去歐洲社會的各種共同體認同被解組 後所留來的空間,被「國家」這個新興的政治單位,以各種政治詞彙所動員出來. 政 治 大. 的,是一種可以超越地域性的集體情感,故可以說是國家創造了民族,並非民族. 立. 創造出國家51。本文論述過程中,側重大日本帝國這個「國家」的特殊背景及對. ‧ 國. 學. 國民性格的講究,故行文上使用國族主義一詞。. ‧. (二) 棒球、野球. Nat. sit. y. 野球(やきゅう)是日文的漢字,近代在生活用語中常有直接套用之現象。. io. er. 棒球在 19 世紀中後期傳入日本,在用語的部分最初使用英文的音譯,以ベース ボール(baseball)為稱呼,來源有兩種說法,其一是當時日本學校招募的外國. n. al. Ch. i Un. v. 教師以此教授學生,另一說法是自美國留學歸來的日本學生將這個用詞帶回日本. engchi. 。1895 年(明治 28 年),日本第一高等中學校的畢業生中馬庚,在一高校友會 雜誌上發表<棒球隊史>(べーすぼーる部史)一文,當中便以「野球52」稱呼 棒球運動。加上一高被認為是日本學生棒球精神的發祥地,相關的用語更具有權 威性與代表性,「野球」一詞成為棒球運動的日語稱呼 53。本文以「棒球」一詞 50. 劉昌德, 〈運動與國族主義〉 ,收錄於黃東治總校閱, 《新編運動社會學》 ,臺中:華格那企業, 2012 年,頁 4-5。 51 劉昌德,參前註 49,頁 7。 52 中馬庚在撰寫〈棒球隊史〉 ,當時日本已經將同為外來運動的網球,翻譯成「庭球」 ,取代 tennis 的音譯テニス,因此也希望能以一個漢字的對應詞翻譯棒球,一開始選擇「底球」,但被認為容 易與庭球混淆,所以並未成為正式名稱;直到 1894 年(明治 27 年) ,中馬庚將「ball in field」的 概念引入,翻譯成「野球」,翌年完成《一高野球史》,1897 年出版《野球》一書,在序言中提 及「野球」一詞翻譯緣由。參考自林瑛琪, 《日治時期臺灣體壇與奧運》 ,臺北:五南,2014 年 6 月,頁 44。 53 有山輝雄,參前註 34,頁 14-19。. 18.

(31) 統稱,若有賽會名稱或書籍名稱等專有名詞出現時,仍以中文翻譯為準,必要時 再註明日文原文。 (三) 國語、日語、漢語 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制度中,國語科是一大教育要點,1896 年(明治 29 年) 6 月,設立國語傳習所,同時發布<國語傳習所規則>,明文規範「對本島人教 授國語,以資日常生活之用,且養成本國的精神」,雖然看似單純為語言教育, 但背後帶有強烈的意識型態,強調教授的是「國語」而非「日本語」,蘊含著將 臺灣納入日本這個共同體的內在凝聚效果54。在日治時期的臺灣,稱之為「國語」 者,在今天看來都是指稱日語。在本研究中,為了統一使用詞彙,使用「國語」. 政 治 大. 取代日語,「漢文」或「漢語」表示中文。. 立. ‧ 國. 學. (四) 教育敕語(教育勅語). ‧. 《教育敕語》 (教育勅語)在 1890 年由時任法制局長的井上毅及儒學者元年 永孚起草,希望擬定出一份教育箴言,貫徹儒教道德的中心思想。關於其內容及. Nat. sit. y. 意涵,將於本文第三章第二節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勅語(ちょくご)」為日文漢. io. er. 字,中文寫為「敕語」,意思為展現天皇意志的言語。本文於行文中,為求文字 使用一致,使用「敕語」 ,若有引用原文資料或補充說明,再依情況使用漢字「勅. al. n. 語」。 二、. Ch. engchi. i Un. v. 用語說明. 本文因使用大量日文資料,故在引用時,會頻繁遇到日文漢字與中文的文字 略有出入之情況,例如前述的棒球和野球。雖然日文的漢字在當今也常與中文混 合使用,但本文為了行文的統一,除了在名詞定義中有特別說明的部分,其他將 使用中文用語,並視情況於註腳或是文內附註日文漢字或原文,避免產生混亂及 混用情形。如中文的「敕」令與日文漢字的「勅」令。. 54. 王錦雀,參前註 7,頁 184。. 19.

(32) 第五節 章節架構 由於本文研究的主題涉及史學、法律哲學及思想史、運動社會學等多項層 面,不同領域的論述,彼此之間如何連貫銜接,是本文要處理一大問題。章節預 計安排五章,除了首尾的緒論和結語,在第二三四章將分別討論日治時期的統治 政策擬定、教育敕語對塑造國民性格的重要性,以及學生棒球選手如何展現出球 場上的守法意識。茲分述說明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敘明本文寫作之動機、問題意識,並對於相關文獻作回顧 分析,了解這些領域已經有哪些研究成就,本文應避免與前人一味重複地論述太. 政 治 大 除此之外,亦針對部分日治時期沿用至今的專有名詞,做通盤的定義,以利後續 立 章節寫作時的語意及概念統一,為本文做基礎架構。. 過相近的事物,另外也敘明研究方法,概述本文的在進行研究過程使用哪些方法。. ‧ 國. 學. 第二章進行日本近代史及日治初期臺灣治理政策的分析,首先要談論的是. ‧. 日本人在步入近代後,如何為自身做定性與定位,也就是國體論的產生,這一部. y. Nat. 分是本章的第一個重點,討論日本人如何為自己描繪出「何謂日本人」的草圖。. sit. 緊接著將時間軸拉回臺灣,理解日本人如何看待這塊新領土,並為其定位、擬定. er. io. 統治方針、執行同化政策等,在不同時期是如何訂定政策,具體內容與對臺灣的. al. n. iv n C hengchi U 間統治方針的變革情況為何。在這段時間中,日本人是如何看待臺灣人,怎麼走 統治成效為何,將依照時間序耙梳,從無方針時期到內地延長主義時期,這段期 向「打造國民性格」的統治方向,是本章的另一個重點。. 第三章是針對教育發展,希望藉由此部份的觀察,了解一個人應該具備什 麼樣的特質,才會被認為是守法的好國民,並輔以教育制度的沿革,觀察裡想中 的守法國民是在什麼情境脈絡下塑造而成。故本章分析將先分析教育體制如何成 為同化政策的執行手段,再探究《教育敕語》一書,釐清此書的著作背景和意義, 同時輔以註釋書籍,理解「常重國憲而遵國法」的內涵,其後再討論日治時期體 育課程發展狀況,觀察「體操」這個看似純粹身體活動教育的科目,在同化政策 中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二、 承辦單位:臺北市新民國中 三、 協辦單位:臺北海洋科技大學 四、

本案件為乳癌標準化化學藥物治療與個人化化學治 療處方手術前化學治療療效比較之國內多中心研 究,於 2008 年 8 月 1 日由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 To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updat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unde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To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學校要求學生於 上課期間一律住 宿、除可讓學生 專心課業外、更 可藉此機會接受 朝陽精神與文化 薰陶、成為守法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ter Senge教授,於1990年 出版「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 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