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二、 問題意識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的謙遜,獲得日本球迷的肯定6

究竟為何棒球會在諸多學生運動中,成為數一數二重要的運動,是民間組織 的推動,抑或統治當局的支持,又或者兼而有之?在推動過程中,統治者是否有 意使棒球運動成為治理人民或是宣傳政策績效的工具?倘若統治者在推行這項 運動時,確實帶有一些目的,那是否與當時的政策有所關聯?

回溯日治時期的臺灣,身為日本第一個取得的殖民地,許多施政都是且戰且 走,統治的方針、執政的策略,無不因應社會變化、世界局勢等各項因素而變動 調整,但無庸置疑的是,日本積極地想要讓臺灣人民成為日本天皇的臣民,不僅 是服從天皇的指令,在必要時刻更能心甘情願為天皇犧牲、成就大局,此現象在 1937 年後更為明顯。但在此之前,是否日本已經有所佈局,在教育或其他施政 方針中,希望臺灣人民具備某些特定的特質,讓未來在統治過程中更為順遂,同 時使臺灣人民願意效忠天皇?據此,本文將嘗試探討日治時期臺灣在國民性格的 塑造、教育上,是否具有特定的教育目標,而這些目標的實踐,又是否延伸到運 動場上,在學生棒球中呈現。

二、問題意識

本文的問題意識大致上區分為三大部份,分別是日治時期臺灣同化政策的形 成、對臺灣國民性格的塑造,以及性格塑造的成果,以下分別針對各部份的問題 意識加以闡述。

(一) 同化政策的形成

1.近代日本國家的形成與思想建立

要談論同化政策,必須先了解日本希望進行的同化,有什麼實質內容,也就 是以什麼樣的模型為藍圖,這部分必須將時間軸先拉回明治維新之後,轉型成君 主立憲的體制,和隨此體制變更而發展出的國體論。

6 〈蕃人千ーム 能高野球團の生立ち〉,《臺灣日日新報》,1925 年 8 月 25 日,5 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明治維新在日本國家歷程發展上,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一般認為明治維新 後的日本,已走向近代國家。在此之前的日本,政權是由幕府掌控,天皇只是傀 儡般的存在,未能掌握實權,直到美國軍隊叩關、簽訂不平等條約,大政奉還後 天皇重掌實權,開始進行西化改革。在這短暫的時間裡,天皇是如何重新掌握實 權,除了各地藩鎮願意將權力奉還天皇,日本人民又是如何凝聚意識,遵奉天皇?

不同於歐美國家的基督教,以宗教的力量凝聚民眾的意識,並藉由宗教的傳播強 化思想的穩固,日本是用什麼來達成這個目標?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多半認為 是「國體論」,一個構築了日本近代國家雛型的理論,將大日本帝國形塑成一個 大家庭,由天皇擔任這個家庭的最高家長,用這個架構將日本國內上下網羅進這 個大家庭的屋簷之下。

國體論不是憑空冒出、無中生有而來,它是在一定脈絡之下形成、被認可,

再被解讀、執行。國體論形同於日本人自我形象、性格的描繪。在日本對殖民地 人民性格塑造理念中,國體論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故了解國體論的實質內容、

形成過程及特性為何,為本文須釐清之首要問題。

2.統治政策的擬定

日本雖成功取得臺灣這塊海外殖民地,但在缺乏殖民經驗的前提下,如何擬 定統治政策?日治時期的臺灣,統治政策大抵分為無方針主義時期、內地延長主 義時期與皇民化時期,這些階段是如何出現,日本是從哪些管道、考量哪些事物,

或受到什麼影響,以致出現這些統治政策及變化?前揭問題均需要從歷史資料中 作耙梳分析。

整個日治時期的半世紀統治,政策無法脫離「同化」的概念,此方針是如何 確立,有什麼特殊時空背景?縱然於 1920 年代、進入內地延長時期之後,同化 政策趨向積極施行,但在此之前的政策仍或多或少帶有同化的色彩,這樣的狀況 必須回溯日本剛取得臺灣時,如何定義這塊殖民地、又應如何擬定政策?其中有 部分人士便主張要將臺灣人民同化成日本人,使其將來能心甘情願地效忠日本天 皇。但這樣的思想是如何成為主流,並開始落實執行在對臺灣的統治之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下一個問題,則是再回歸到內地延長主義時期的統治政策,這段期間開始積 極對臺灣人進行同化,是經歷何種內外環境變化所致?統治方針改變後,又如何 具體擬定政策?有哪些關鍵的變革,讓同化得以加速進行?這些都是本段落需要 處理的問題。

(二) 國民守法意識的依據

第二個要釐清的大問題,是日本在培養出理想國民的過程中,如何建立「守 法意識」。守法,對任何一個統治政權來說都是必要的希求,人人守法方能將紛 爭減至最低,倘若人民執意不遵守法令,縱使祭出嚴刑竣罰亦未必能收成效,特 別是對一個外來的殖民政權而言,面對殖民地層出不窮的抵抗活動,除了要想辦 法消弭這些動盪,同時也必須讓人民願意服從新政府制定的法律命令,方能完善 統治之效。

但是一個守法的人民,除了消極不違反法律規範以外,尚應具備哪些素養和 特質?從殖民統治政權的角度出發,則需要選擇一個在母國具有相當重要性的指 標,將其中的內涵傳達給殖民地人民。本文認為 1890 年頒布、由井上毅等人起 草的《教育敕語》(教育勅語),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教育敕語》本文言簡意賅、

文字精簡,惟其頒布後,由學者專家撰寫的各式註釋,使其中的簡短文字富含深 刻道理,當中「常重國憲,遵國法」一言,進一步衍生出詳盡的「守法」內涵。

其具體內容為何,是本段落需要釐清的重點。

瞭解執政者「希望」培養出什麼樣的好國民之後,便需要探究,「如何」培 養這樣的國民。一般而言,教育體制如同雙面刃,可以將特定的理念想法灌輸給 學習之人,但同時也讓他們擁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背景知識,得以瞭解統治者想 要玩什麼把戲,嘗試用各種方式對抗隱藏在背後的諸多不公不義。然而不可否認 的是,在日本的統治政策中,教育是一個備受重視環節,不管係執行同化政策抑 或在各式政令宣導,教育體系都扮演著重要媒介。配合不同時期的政策方針,自 然也有相對應的教育政策,當中的嬗變過程以及影響力,與如何培養出理想的守 法好國民,則是需要再行探究的問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在日治時期的教育體制中,最廣為討論的便是「國語」教育,意即從語言著 手的同化策略,讓殖民地人民從日常使用的語言開始,逐步將母國的制度、習慣,

甚至風俗或宗教融為生活的一部分。但除了透過語言,還有什麼能呈現日本同化 的成效?19 世紀末期臺灣被日本統治時,近代體育已在西方國家蓬勃發展。日 本國內也開始注重體育教育,對於近代身體的養成不遺餘力,各級學校皆有體育 或體操相關課程。這樣的理念延伸到臺灣,對於體育發展也沒有輕忽,是故從體 育教育、身體養成的角度出發,是否能看到另一種守法國民的培養,亦為本文需 要研究的問題。

(三) 選手服從紀律的分析

同化的進行,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灌輸與塑造,然成效如何並非一朝一夕能展 現,亦非一目了然、昭然可見,必須要觀察特定一群對象,檢視他們表現出的言 行舉止,看「臺灣人」有無表現出「日本人」期望的態樣。因此在觀察同化的成 效部分,本文挑選學生運動為分析對象,是考量學生在教育體制下,應該是最明 顯能反映出教育理念目標的一群人,倘若同化的具體內涵確實透過教育執行、傳 達,學生是否會在特定的情狀下有特定的表現?

在學生運動中,以棒球作為分析對象,除了考量棒球當前被視為「國球」, 國人參與觀賞的程度極高,不管是國小少棒、國中青少棒、高中青棒、大學以後 的業餘成棒、職業棒球,均擁有不同的觀眾族群,同時也希望釐清,這項對日本 來說也是外來傳入的運動,在日本是如何吸收在演變出獨有的特色,再傳入臺灣 時,又是以什麼樣的脈絡在臺灣發展。而談到日本學生棒球,最令人津津樂道的 便是由朝日新聞社主辦、現在俗稱夏季甲子園大賽的全國高等學校棒球選手權大 賽(全国高等学校野球選手権大会),也是被視為學生棒球的最高殿堂,這項比 賽為何備受重視?它的特色在哪裡?

若說一般人民生活中須遵守形形色色的法律規範,那在運動場上的選手,也 需要遵守該項運動的專屬法律──規則。但除了遵守規則,大家還會期望選手有 什麼樣的表現?如何才能被讚許、肯定,或是被稱做「有紀律」?在選手服從來 自教練、球隊或外界期許的各種紀律或要求時,背後是什麼樣的想法或意識在推 動?對此本文皆希望加以分析討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日治時期學生棒球參與的隊伍、人數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要全面觀察將會造 成焦點分散,反而難以看出具體的守法表現,是以需要挑選較具有象徵意義及代 表性的球隊,從球員在球場上訓練、比賽時的言行舉止和具體表現觀察,在哪些 情狀下展現出守法、遵守紀律的好球員形象,以此分析培養守法意識的具體成 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