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同化的成就-以中學生棒球運動為核心

第二節 日治時期臺灣棒球發展

一、 日本的中學生棒球運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6

第二節 日治時期臺灣棒球發展

一、日本的中學生棒球運動

棒球起源於美國,1872 年(明治 5 年),棒球因為美籍教師赴日教學而傳入 日本,當時主要的棒球從事者大多具有留學經驗,或是在開成學院(東京大學前 身)、大學預備門(第一高等學校前身)和札幌農學校(北海道大學前身)等學 校就讀之人。整體而言,棒球隊當時日本社會而言,是個外來的運動,需要使用 特別的器具和規則,不是個普遍、眾人耳熟能詳的運動。

研究者指出,棒球傳入日本後,是一種表彰,彙整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優勝 劣敗精神,以及為了打破西方不平等條約而展現出國族主義的果斷。反映出一種 嶄新的國族驕傲,目的在於逐漸灌輸對於國家展現出嚴格受制的服從,同時促進 肉體上的堅忍不拔,並渴望能展現出命令、忠誠、榮譽和自律的價值,如此再創 造一個全新的男子氣概形象,對抗來自西方的敵人282

回顧 19 世紀中期的日本,如同其他亞洲國家,受到帝國主義的入侵,被迫 簽訂不平等條約,強制德川幕府開放六個沿海港口作為關稅優惠的通商口岸,並 允許歐美國家人民居住在這些港口地區,擁有刑事及民事的治外法權。外國兵力 駐紮在這些港口,維護歐美人民的通商和治外法權,在明治維新以前帶來諸多紊 亂。因為這些條約的規範,外國人在 1860 年前後高達 5 萬人,皆可在日本境內 自由移動,在解決最基本的居住和安全問題解決後,進一步要規劃的就是提升生 活品質,於是依循俱樂部的制度,讓週日的人行道和公園充滿著散步、打球、運 動的人283

棒球在明治時代傳入日本後,發展狀況如前所述,而針對中學生界的發展狀 況,則如下說明。1886 年(明治 19 年),東京第一高校(簡稱一高,いちこう)

因中學校令的發佈而設立,前身是東京英語學校和東京大學預備門,之所以冠上

282 Donald Roden, Baseball and the Quest for National Dignity in Meiji Japan in BASEBALL HISTORY FROM OUTSIDE THE LINE: A READER 282 (John E. Dreifort eds., 2001).

283 Donald Roden , Baseball and the Quest for National Dignity in Meiji Japan in BASEBALL HISTORY FROM OUTSIDE THE LINE: A READER 284 (John E. Dreifort eds., 200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7

「第一」的數字,是因為在中學校令將當時中學區分為高等中學與尋常中學,一 高前身本就是以令學生順利進入大學為目的,又是當時第一個在東京設立以進入 東京大學為授課內容的學校,故被冠上第一。

在當時一高的教師教學理念中,運動是可以帶來個人的快感和歡樂,也因此 可以帶來心中快感的棒球運動,是可以被接受、在學生之中推廣的284。一高畢業 的校友也不乏繼續投身棒球運動之輩,例如中馬庚是首位將棒球用「野球」的漢 字稱呼之;日本學生棒球之父飛田穗洲亦曾是一高棒球隊員之一,他曾說「日本 的學生棒球精神發祥地,是第一高等學校的校園285。」1896 年,一高連續三場 擊敗橫濱的外國人棒球隊,校長對此表示:「今日的勝利不只是我校的勝利,更 是我國的勝利。」棒球的對抗賽事因此成為「國家榮辱」的成敗,勝利形同發揚 國威。是故,日本的學生棒球運動被認為不講求自由發展,而是為了體現「士」

的精神,強調勝利至上的原則,展現強烈的精神主義286

一高的棒球被稱為「武士道棒球」,也就是將武士道的理念納入棒球運動之 中,產生了幾項特色:優勝劣敗的勝利至上主義、藉由身體運動涵養知識與德育 的精神主義、凝聚全體意識的集團主義。研究者亦指出,「一高式棒球」有三項 原則,得以作為武士道價值的基本特徵:第一,優勝劣敗的勝利至上主義,比賽 的本意就是為求得勝利;第二,精神主義,棒球競技的內在精神是藉由身體運動,

涵養智育和德育;第三,集團主義,透過學生宿舍(学生学寮)的制度,讓生學 習自治與管理,凝聚群體共識、培育德育。縱上三點,棒球比賽的勝利不是個人 的勝利,是集團追求一致目標的勝利。287

對於一高的武士道棒球精神,講究堅忍不拔的苦練精神,球員不僅要克服外 在環境的不佳,也需要鍛鍊出超乎常人的意志力,超脫身體的痛苦,飛田穗洲以 一高的練習狀況描述288

284 有山輝雄,參前註 34,頁 22。

285 有山輝雄,同上註,頁 16。

286 竹村民郎,《笑樂の系譜-都市と余暇文化》,東京:同文館,1996 年,頁 217-218。

287 有山輝雄,參前註 34,頁 25-28。

288 ROBERT WHITING, THE MEANING OF ICHIRO: THE NEW WAVE FROM JAPA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OUR NATIONAL PASTIME 275 (2009).

289 原文:the word ”ouch” was prohibited for the members of Ichiko during practice.

290 野球害毒論始於 1907 年的中等學校校長會議,有人提出棒球影響課業學習、遠征出賽浪費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9

甲子園大會自許做為日本棒球的正確楷模,繼承一高以來優勝劣敗的勝利至 上主義,另外為了貫徹武士道精神,在大會規則、選手和球隊行動細節中,都有 諸多規範。例如比賽賽制方面,從地區預賽到全國決賽,原則上採取單敗淘汰制 度,換言之,能晉級全國賽的隊伍,必須從未輸過任何一場賽事,藉以強調勝利 至上、優勝劣敗;又或者,強調團隊的集團主義,在團體內部時,為了達到對外 最終的目標,在過程中應該要適時犧牲,棒球戰術中的犧牲觸擊或是高飛犧牲打 便成為這種理念下的代表294

在甲子園大會中,如此強調武士道棒球的精神,自然不能僅有參與球賽的球 員、教練等人在場上努力貫徹,如何讓武士道精神發揚、被看見,則是透過賽事 中的諸多制式程序,經由「儀式」的進行,讓精神得以突顯。

這些儀式包含比賽開始和結束時,兩隊隊員需面對面並列,彼此敬禮,擔任 見證者的裁判站在中間,象徵著公平競爭和正面對決,同時對裁判者的絕對服從,

將球員比擬成對決的武士,在球場上展現武士道精神;另外自 1926 年的第 12 屆大賽起,制訂大會歌,歌詞強調作為正確模範的代表,發揮年輕人的熱血295

除了規範球員,甲子園大會也企圖讓球賽的其他參與者,都能融入、認同武 士道精神。在觀眾的部分,主辦單位自第一屆大賽以來,企圖將啦啦隊規律化,

避免以往「一高式應援」以奇裝異服對隊手大笑怒罵的誇張行徑,透過報紙鼓吹 要堂堂正正地加油,也規範各隊啦啦隊的穿著,不得有不正經的服裝、卑劣辱罵 的言行,在座位安排上,也將啦啦隊與一般的觀眾隔離,以免啦啦隊的失序或激 烈情緒影響到其他觀眾296

甲子園大會是日本中學生棒球賽事的最高殿堂,能從地區大賽脫穎而出、取 得代表資格、在甲子園球場出賽,每一場賽事都有非贏不可的壓力,除了球技的 磨練必須精益求精,精神的鍛鍊也是不可輕忽。賽會有諸多規範與論述,在在強 化學生棒球的價值,講究武士道精神的崇尚與實踐。研究者也指出對於甲子園大

294 謝仕淵,參前註 46,頁 114。

295 謝仕淵,同上註,頁 116。

296 有山輝雄,參前註 34,頁 101-1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0

會的規範與論述,批判之聲從未停歇,但棒球運動面對這些批判的方式,是不斷 強化參與者的身心、修練武士道價值,並且持續發展,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才終 止,但從大正至昭和時期建立的中學生棒球價值、武士道精神,已然為日本棒球 建立獨特性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