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日治時期臺灣國民守法意識養成

第四節 體育課程的規劃

二、 學校體育課程規劃及意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

二、 學校體育課程規劃及意義

(一) 課程規劃及目的意義

在了解日治時期學生可以從臺灣體育課程中學到什麼後,則可進一步探究體 育課程對於個人發展的影響。所謂社會化(socialization),學者定義為生物個體 學習當代社會應有的生活技巧與文化知能,以表現出應有的角色期望與行為,並 融入當代社會生活與適應社會競爭的過程;而運動社會化(sport socialization)

是運動參與者學習應有的運動技術與運動知能,以表現適應的運動角色與運動行 為,並維持運動社會的競爭與發展232

運動參與者在運動社會中運動行動的表現,不只單對運動喜好與感覺的直接 反射,更必須遵守運動社會所制定的運動規範與符合運動社會的價值條件。運動 參與者經由學習或體驗運動社會所形塑建構的准許模式,成為運動社會接受與認 同的一份子。大部分的運動參與者依循運動社會所制定的運動規範而行,例如依 照參賽資格報名適切的組別,或遵循競賽規則比賽,如此參與者的行為才可能免 於遭到運動社群、運動團體與體育機構的非議與責難。進一步而言,運動參與者 透過某種運動社會制約過程,辨認及學習如何與他人的互動或溝通,達到與之互 動的對方或運動社會所期待的運動角色期望,藉由確認與實行,表現出符合期待 的「運動角色行為」,成為運動行為中的一員。透過運動社會化,在運動制度下 學習社會價值與規範,發展出屬於特有的運動人格與特質,形構出屬於運動情境 中的運動文化特質233

運動不單純只是身體的活動,而是希望透過身體的活動,貫徹遵守規則、運 動員精神,特別是在團隊運動項目中,學習如何與隊友合作,最後成就團隊的勝 利。倘若這樣的理念是執行在學校體育的場合,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便極 為重要,在學校體系中的學生,對於教師或教練給的指示,將會展現出高度的服 從性,換言之,教師或教練可以藉由運動技術的教學,同時傳達希望學生具備的 精神態度,為學生捏塑出理想的特質與個性。對學生運動員來說,教師或教練的 教學,在運動場域上的重要性是不可撼動的,不管在技術上或是態度上,可能稍

232 陳俊玄,參前註 230,頁 6。

233 陳俊玄,同上註,頁 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有疏失就會遭到口語上或身體上的責罰,在這樣的情境下,運動社會化的歷程是 由教師或教練主導,學生呈現出的特質,將會以教師或教練的理念為主軸,透過 運動的教授,教育出具備理想國民性格的學生。

自 1880 年代末期(約明治 20 年,1887 至 1896 年),日本西化多年的效果 逐漸顯現,在各方面均有明顯進步。日本強調自身是新興的東洋強國,必須培養 國民文明開化的進步觀念和生活方式,同時建立富國強兵的思想和同仇敵愾的心 理,於是個人身體健康與國家富強的民族主義體育興起,除了原有的兵式體操之 外,長途遠足、行軍旅行、運動會等集體式體育運動也大為盛行234

1898 年,臺灣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打著生物學原則的統治理念,對體育運動 推行投以正面態度,積極獎勵體育運動,並舉辦各項競賽,強調藉由體育鍛鍊,

可以使國民健康,並養成忍耐、進取、誠實的精神,進而成為受尊敬的人民。體 育也是使國家富強的基石、臻於文明的境界,不分男女老幼,都應積極從事體育 運動,若再配合衛生相關法令的施行,國民體格必將更為健壯,生產力必定隨之 提升,對於殖產興業大有助益235

要瞭解體育活動在日治時期的臺灣如何運作,甚至成為統治工具的一環,必 須先觀察教育體系中,如何安排體育課程或活動,進而知曉統治者如何將同化政 策透過體育活動滲透進臺灣人民、學童生活,甚至透過體育運動塑造理想的人民 性格。

殖民者將體育活動轉化為治理人民的手段,已經不是首見,透過運動來實踐 運動社會化的著實不少。故本段將先分析日治時期的初等教育發展,觀察體育課 程在教育體系中的發展狀況,再討論中等學校的體育課程或學校體育活動,藉以 觀察同化政策如何被執行,統治者又希望透過體育活動塑造出什麼樣的國民性 格。

日治初期,由於缺乏殖民地統治經驗,加上臺灣人的武裝反抗,自 1895 年 5 月佔領之日起,至 1896 年 2 月為止,對於臺灣總督府而言是一段兵馬倥傯、

234 林丁國,參前註 47,頁 141。

235 林丁國,同上註,頁 143-14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武力掃蕩的日子,各種經營事業發展不順,耗費難以估計的人力、物力、財力,

治理難見功效。再者,當時日人對於臺灣環境的觀感極差,評價描述幾乎全數負 面,「蠻煙瘴雨」、「瘴癘惡疫」等形容層出不窮,表達臺灣不適合人類居住,甚 至認為來臺者無異於以性命為賭注,乃是一大壯舉236

另一方面,日軍來臺短短半年內,依據資料統計,戰死者 164 人,負傷者 515 人,病歿者 4624 人,罹病者 26094 人,因患病而亡者遠多於戰爭造成的傷 亡,逼迫日本重視對臺灣近代衛生的相關措施,以及來臺者的身體狀況。237要抵 抗傳染疾病,除了改善環境衛生、徹底撲滅傳染原,另外還需建立現代衛生觀念,

同時改善個人體質,換言之,除了改善外在環境,個人也需提升抵抗力免疫力。

因此體育運動的提倡,正巧能有效改善個人體力和抵抗力。1895 年 8 月日軍初 抵臺灣時,時任總督的樺山資紀便對所有官員訓示238

有鑑於各地方炎暑酷熱,或許將使駐紮之軍隊缺乏必要的運動,乃至於 危害健康,本官現下對此事極為戒慎,雖已諭知各部團隊長,縱使平常 無事之日,仍應對所管轄之士卒,課以簡易業務,勸勉進行適當的遊戲 活動,用以拯救上述之弊端。夫各局所轄之官員若能自我約束,固然與 士兵依循號令一同進退,雖然其中未必相同,但絕非因酷熱而生安逸之 斃,此乃本官憂慮之所在。蓋勞動對於人體,猶如「戶樞不朽,流水不 腐」,絕不可因寒暑而有須臾之怠忽……

樺山資紀引用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之意,呼籲在臺日人必須時時保持身體健 康及經常活動,不可因為氣候炎熱、酷暑而怠惰,否則更容易生病。運動得以促 進衛生健康,樺山總督的訓示同時也意味著在統治臺灣的過程中,體育運動將是 重要的環節。

依照學者分析整理,日治時期的體育觀大概有幾種特質:其一是從教育立場 考量的體育觀,認為明治初期體育即納入教育體制之中,學童要獲得健全的身心 發展,教育必先始於體育,如此才可成就全面的發展,不得重智育、德育而輕體

236 林丁國,參前註 47,頁 122。

237 范燕秋,《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年,頁 70。

238 《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一)》,參前註 165,頁 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育,學校體育的目的在於助長發育、矯正姿勢、訓練身體協調性、人格陶冶並培 養運動相關興趣;第二種體育觀是從體格發展與健康衛生出發,出發點是優生學 的考量,認為體育運動的推行有助於臺灣人摒除纏足、辮髮、吸食鴉片等陋習,

可以使人體健壯、提振精神,縱使先天體格不如歐美人種強健,但透過運動的實 行,並搭配衛生習慣的改善,便足以強身健體,進而生育出健康的下一代;其三 是陶冶國民性格並促進日臺融合,主張體育訓練可以培養出剛毅的精神、節制的 習慣、虔敬的態度、光明正大的言行舉止等諸多美德,同時還能改善身體虛弱,

消弭優柔寡斷、陰險虛榮的心態,因此在明治維新展開西化、追求物質文明的同 時,不可偏廢精神鍛鍊,從運動中鍛鍊精神毅力,配合體育課程的訓練,培養臺 灣人的精神和性格;最後一種則是體育即國力的象徵,認為國家運動競技的水準 提升是因為現代化設備和科學方式訓練,故國之興亡存在於國民身心能否有效運 用,特別是在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年代,倘若不強化國民體,則將陷於積弱不 振的循環,在臺灣的公學校教育中,也不斷強調國民身體強弱將直接影響國家強 弱,進而灌輸學生一旦國家有安危,國民皆應發秉持勇奉公、盡忠報國的理念,

盡己一份之力239

故日治時期臺灣的體育觀,最受強調的是藉由體育活動強化人民身體,不單 是改善自身體格,同時還強調精神層面的鍛鍊與塑造,在從事體育活動時,技術 和心靈都必須符合一套既有的規則,這同時也是統治者的期待。此外,統治者也 巧妙地運用學校等教育機構,在體育教學、講授運動應有的技術與心態之際,傳 達「臺灣人民也是日本國民」的理念,讓學生遵循日本人期望的目標和理念,進 而在運動場域產生對日本的認同。

(二) 沿革概況

日治初期,教育政策的方針如前所述,是放任、消極、漸進的,且初等教育 並非義務教育,故將近代學校教育制度引進臺灣、開始實施,對統治者而言,是 日本人的「恩」;然而不實施義務教育,且限定以日語為中心,亦可說是日本人 的「威」240。1896 年首先設置的國語傳習所,最初全臺共設置 14 所,是基礎教 育實行場所,同時也是臺灣首間西式教育學校、公學校的前身,在《臺灣總督府

239 林丁國,參前註 47,頁 148-158。

240 蔡禎雄,參前註 31,頁 3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3

直轄國語傳習所規則》第 1 條,開宗明義表示:「國語傳習所以對本島人教授國 語,俾有助其日常生活,並培養本國精神為主旨241。」所謂「本國精神」,即是

直轄國語傳習所規則》第 1 條,開宗明義表示:「國語傳習所以對本島人教授國 語,俾有助其日常生活,並培養本國精神為主旨241。」所謂「本國精神」,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