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日治時期臺灣國民守法意識養成

第一節 從教育著手的同化政策

三、 同化主義的確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6

化」臺灣國民的具體內容也以此為依歸,日治初期臺灣的教育政策初步定調。

三、 同化主義的確立

首任臺灣總督府學務部長伊澤修二主張要推行國語(即日語),並進行國家 主義式的教育。他認為,除了以武力征服外,還需要征服人民精神,摒除人民的 故國情懷,發揮新國民精神。雖然這種積極的同化政策在日治臺灣初期並未積極 推行,但同化的目的已經顯而易見162。在伊澤修二的規劃下,以教授國語、基本 知識的初等教育和培養未來教師人才的師範教育為主軸開展。在 1895 年(明治 28 年)到 1919 年(大正 8 年)期間,教育的基本政策配合統治方針,學者稱之 為臺灣教育的試驗時期,呈現隨機應變和漸進主義的特質163

但 1897 年(明治 30 年)日本國會刪減對臺灣總督府的補助,伊澤負責的學 務部是主要刪減對象,再加上與民政局長水野遵衝突,遂呈遞抗議信予即將接任 臺灣總督之職的乃木希典,隨即憤而辭去學務長之職。所幸他的教育理念並未中 斷,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民政局長後藤新平就任後,延續伊澤修二的教 育理念,在他任內建設的國語傳習所等教育機構,皆在兒玉和後藤上任後,維持 正常運作164

兒玉源太郎在 1898 年(明治 31 年)對地方長官的施政方針訓示之中,明確 表示,對臺灣的教育政策應建立漸進主義,不宜躁進165

教育雖一日不可怠忽,但若浮漫隨意地注入新文明,養成追逐權利義務 理論之風氣,則新附民不免有陷於不測之虞,此完全不可期望。蓋教育 故屬必要,而其方針與程度,眼下正加以考究,尚未決定,將與諸君共 同研討。

162 王錦雀,參前註 7,頁 50。

163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領導社會階層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 年,頁 3。轉引自王錦雀,同上註,頁 64。

164 派翠西亞‧鶴見,參前註 24,頁 14-15。

165 臺灣總督府編,《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一)》,臺北:成文,1999 年,頁 4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7

隨後在 1900 年(明治 33 年),兒玉源太郎舉辦一場「揚文會」,邀請臺灣各 地仕紳聚集於臺北,期勉與會人士各展抱負、發表想法,作為治臺方針的考量。

會中,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亦在會中發表演說,當中貶抑傳統中國私塾、讚揚新式 教育學校,強調日本是在引進這套新式教育制度後,才能與歐美國家並駕齊驅,

臺灣要在世界競爭中生存,必須支持、執行這套制度166

兒玉和後藤的態度很明確,臺灣的教育制度必須延續伊澤修二的理想,採取 新式教育,也就是日本自歐美引進的制度;但是在教育方針的部分,則不能太過 積極、躁進,應觀察整體社會狀況再與之進退,雖然看似採取穩定漸進,但其實 無異於缺乏具體方針,充滿著不確定性與實驗性。換言之,不需要有太完整、明 確的規劃,如此方能避免按表操課、進度穩定,強調「不宜躁進」的同時,也間 接闡述兩人都對教育採取保守態度。

以國語同化臺灣人民是伊澤修二的教育目標之一,讓臺灣人民藉由國語學習 進而得以吸收文化新知。1901 年(明治 34 年),後藤新平發表關於臺灣教育方 針的演說,強調臺灣的應因時制宜,也確定伊澤修二建立的國語教學將不改變,

並聲明「教育是同化之一手段,欲改變移轉在地(臺灣)人民之思想、風俗、習 慣,使其與日本人一致,須以推行國語為捷徑167」。雖然後藤新平強調同化臺灣 人民,但他同時也以醫學和科學的原理,強調因地制宜,進行臺灣法律和舊慣調 查,解決紛爭。他的名言之一「鯛魚不可能一夜之間變成比目魚168」,便是強調 在臺灣土地上臺灣人的問題,應該適用臺灣的舊有方式解決。然而他的目的是為 鞏固日本政權,找到最適切的治理方法,讓能有效幫助統治的留下,淘汰不適宜 者,這才是他順應島上傳統的意義169

至於是否能有效的透過國語教育達成同化目的,後藤新平的想法不算樂觀,

他在 1903 年(明治 36 年)的一場教育事務諮詢會議中,他強調臺灣人的精神和 物質生活難以在短時間內徹底改變,即使可以透過教育的執行而提升文化水準,

但具體的教育方針還需要至少 25 年才可能制定,這段期間日本教師的任務是普

166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臺灣治績志》卷二,臺北:海峽學術,2003 年,

頁 352-355。

167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同上註,頁 320-321

168 鶴見祐輔,《後藤新平傳》第 2 卷,東京:太平洋協會出版部,1943 年,頁 25-26。

169 派翠西亞‧鶴見,參前註 24,頁 3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及國語的使用170。後藤並不期待臺灣人民在接受國語教育後,將完完全全同化成 和日本人同一民族,但同化的歷程非進行不可,推行國語教育、促使臺灣人民養 成忠君愛國、成為良善人民,是不變的大方向,在完全同化以前,理所當然會有 各種差別待遇。他曾經在對臺灣的醫學校學生演講時表示171

你們本島人想要求與三千年來盡忠於皇國的母國人享有同等待遇,是不 可能的!應該以今後八十年為期,努力同化於母國人,在此之前即使被 差別對待,也毋須做不平之鳴,應該各自努力同化,作為島民的典範!

這樣的無方針、漸進主義,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有所轉折。1914 年(大正 3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到 1919 年(大正 8 年)結束後,全球瀰漫著自由民 主和民族自決的思潮,許多國家發起民主運動,受帝國統治的被殖民國則紛紛發 起獨立運動或民族復興運動,在這股思潮下,日本為了壓抑臺灣人的抗爭,統治 政策轉為積極同化,並倡導內地延長,企圖讓臺灣人認定自己就是日本人172

第八任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於 1919 年就任,是首任文官總督,同化政策在他 任內成為更明確的統治方針。他在就職訓示的施政方針中表示173

余初以文官身份擔任此重任,深感責任之特殊沈重。夫臺灣係構成帝國 領土的一部分,當然從屬於帝國憲法的統治版圖。此與英法等國僅將殖 民地以政治、經濟性策略基地對待,不可相同視之。因此,統治方針概 以此大精神為出發點,進而從事各種建設與經營,使臺灣民眾成為純粹 帝國臣民,對我朝廷效忠,並施予涵養指導,使其具備對國家的義務觀 念。……首先應普及教育,一方面啟發其智能德行,一方面使其感受我 朝廷撫育蒼生的一視同仁精神之聖旨,達到融洽純化,與內地在社會接 觸上無任何逕庭差異地步,進而施予教化指導,邁向政治平等的結局。

田健治郎強調臺灣屬於日本領土的一部分,因此要努力教化臺灣的人民成為 日本人,一步一步邁向在德行智育完全相同、政治上也能平起平坐。這樣的政策

170 井出季和太,參前註 166,頁 330-331。

171 陳翠蓮,參前註 22,頁 20。

172 王錦雀,參前註 7,頁 77-79。

173《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一)》,參前註 165,頁 29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9

帶有強烈的安撫性質,企圖削弱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興旺的民族自決聲浪。於此同 時,要將臺灣人民同化成日本人民的企圖心更加強烈,也正式進入「內地延長主 義」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多數殖民國家大多採行自治主義,避免同化主義可能造 成反彈但日本卻堅持採行積極的同化主義,學者研究認為理由有三:一者,臺灣 在民族、風俗習慣、文化程度各方面,與日本相近,具有可能同化之基礎,與歐 美的殖民地不同;二者,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臺灣在日本經濟和民族發展上占有 相當重要的地位,故以「內地延長主義」強調臺灣是日本領土的一部分,臺灣人 最終將成為日本人;三者,以同化政策標榜日臺融合、一視同仁,希望達到抑制 或安撫殖民地的民族運動,鞏固殖民地與母國的關係,再以殖民地為跳板,繼續 向外擴展,進行帝國主義之發展174

以國語教學為教育中心,不僅是日本統治臺灣初期的教育手段,同時也是教 育傳授的主要內容,目的在提供行政上的實用性,然而此種側重初等教育的理念 在殖民政策上並非常態,大多的殖民政權都偏重高等教育,目的在於培養統治的 助手,同時採取愚民政策,使一般庶民的知識低落,以利統治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