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繪畫中母性意象及表現之探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繪畫中母性意象及表現之探究"

Copied!
7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 美術學系美術教學班碩士論文. 繪畫中母性意象及表現之探究. 指導教授:林昌德 教授. 研究生:彭瓊萱 撰 中 華 民 國 九十八 年 六 月 I.

(2) 致謝 本論文能夠順利地完成,是由許多老師們的經驗與技巧傳授,在我學習美術的 歷程中給予指導並協助改進。 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林昌德院長,百忙中抽空細心的指導創作與論文,在 林教授豐富的學識涵養和專業的教導態度下,使我獲益匪淺並保有創作能量完成本 階段的作品,而口試委員李振明教授與蔡友教授不吝的指教,也使本研究得以充實 與豐富。 滿懷感謝有幸從高中受教於詹吳法老師、楊成愿老師,他們著實是啟蒙我開始 學習美術的恩師;而進入文化大學美術系後,亦受到歐豪年老師、孫家勤老師、張 清治老師、黃崇鏗老師的指導,最後得就讀於師大美教班研究所精進所學,對於每 位任課教授有著深深的感謝,從你們身上讓我學得許多不同的審美經驗、理論意涵 及水墨相關技巧;同時也感謝美教所上同學,從在職求學進修到畢業期間給予的關 懷與鼓勵。 最後,深深的感謝父母對我在學時用心的栽培,還有所有家人們在我進修期 間的體諒及支持,使得本文能夠更有時間順利完成。在此,以誠摯感恩的心向你們 致上無限的謝意!. II.

(3) 繪畫中母性意象及表現之探究 摘要 藝術創作將現實的生命情感昇華,可當作生命內涵的養分,產生一種理想美的 圖樣。本論文以母性意象為主軸進入創作構思;並把對自己為母的感覺敏銳地體現 在畫面中。 本創作以表現母性圖像與其密不可分的「嬰孩」為創作主軸,表達自我的生命 情感,作品分「孕育」 、「哺乳」 、 「親情」三系列來呈現探討母性意象;並舉出中西 繪畫作品中所列之母性圖像,探討其相關的繪畫表現風格與藝術觀念;以具象、抽 象、寫實等不同的形式表現;運用筆墨特性和西畫的人物寫實技法,透過形體、線 條、色彩去思考表現母性意象的繪畫主題;敘述此一題材及所延伸的理論意涵,繼 承古代畫論並從中體會,具體表現個人創作風格。 本文撰寫的主要架構包括第一章緒論:闡述本研究之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 方法、和研究與創作的關係四部分。第二章為理論之探究,分別用文學、生物學、 社會學的角度,探討為母性的意象與表徵。第三章以藝術中的母性圖象為論述主體, 探討中西方畫家筆下的母性意象及繪畫風格。第四章為個人創作實踐之陳述,包括 創作理念、形式和風格之思考,並透過作品解析創作過程中的想法,包括創作元素 的發展、作品表現內容、形式和技法的探討。第五章為結論,針對本創作研究提出 筆者的心得及期許,並為此階段藝術創作的總結。 關鍵字:母性、意象. III.

(4)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 第四節 研究與創作的關係 .......................................................................................... 3 第五節 名詞釋義........................................................................................................... 3. 第二章 理論探究.............................................................................. 5 第一節 中國文學與繪畫中的母性意象 ..................................................................... 5 第二節 生物學中的母性 .............................................................................................. 8 第三節 母性的表徵....................................................................................................... 9 第四節 為母的喜悅..................................................................................................... 10. 第三章、中西繪畫作品中母性意象的探究 ................................ 12 第一節 中西文化體系中母性圖像的溯源 ............................................................... 12 第二節 當代水墨人物畫中母性圖像的表現與意涵 .............................................. 19 第三節 西方畫家筆下的母性圖像............................................................................ 27. 第四章 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 32 第一節 創作理念......................................................................................................... 32 第二節 創作形式與風格 ............................................................................................ 34 第三節 作品解析......................................................................................................... 39. 第五章 結論 .................................................................................... 61 參考書目 .......................................................................................... 62 一、專著 ....................................................................................................................... 62 二、期刊 ....................................................................................................................... 64 三、網站資料............................................................................................................... 64. IV.

(5) 圖次 圖 2-1-1. 明宣宗《戲猿圖》 1464 年 軸 162.3x127.7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6. 圖 2-1-2. 林玉山《母愛》 1975 年 紙本彩墨,69 x 45cm ............................................ 6. 圖 2-1-3. 陳其寬《吾子》 1967 年 紙本水墨,30 x 22.7cm,私人收藏..................... 7. 圖 2-1-4. 陳其寬《老奴》 1967 年 紙本水墨,24 x 33cm,私人收藏........................ 7. 圖 2-1-5. 陳其寬《生命線》 1953 年 紙本水墨,22.6 x 29.7cm,私人收藏.............. 7. 圖 3-1-1 清 金廷標《孟母移居圖》軸 148.3 x 118.6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13 圖 3-1-2 清 王儒學《蕉桐嬰戲圖》 軸 紙本設色 175.3 x 74cm.............................. 13 圖 3-1-3 宋 李嵩《市擔嬰戲圖》 絹本淺設色畫冊 25.8x 27.6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14 圖 3-1-4 宋 李嵩《市擔嬰戲圖》局部絹本淺設色畫冊 25.8x 27.6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 藏.................................................................................................................................... 14 圖 3-1-5 紅山文化《陶裸體女像》陶 1982 年 遼寧省出土 58 公分 遼寧省博物館藏 ........................................................................................................................................ 15 圖 3-1-6 賀蘭山女陰岩畫 .................................................................................................... 15 圖 3-1-7 明 作者佚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像》局部 軸 98.1x35.6cm 台北故宮 博物院藏 ....................................................................................................................... 15 圖 3-1-8《南無送子觀世音》版畫 22.1 x 5.5 cm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16 圖 3-1-9《天仙送子》天津楊柳青..................................................................................... 16 圖 3-1-10 金玉滿堂(天津楊柳青).................................................................................. 17 圖 3-1-11 美人戲嬰(天津楊柳青).................................................................................. 17 圖 3-1-12 浴兒圖(天津楊柳青) ...................................................................................... 17 圖 3-1-13 葉振興《媽媽教我學繡花,我教媽媽學文化》年畫 1956 年...................... 17 圖 3-1-14 歐洲舊石器晚期女神像...................................................................................... 18 圖 3-1-15 西亞出土的女神像 .............................................................................................. 18 圖 3-1-16《威廉多夫維納斯》舊石器時代 石灰石,11 cm 高,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 ........................................................................................................................................ 18 圖 3-1-17 牟里羅《清淨受胎》1678 年油彩畫布 274x190cm 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美術 館藏................................................................................................................................ 18 圖 3-1-18 拉斐爾《聖母子》1505 年 油彩畫板 59.5x44cm 美國華盛頓區國家畫廊19 圖 3-1-19 拉斐爾《希斯汀聖母》1513 年 油彩畫布 265x196cm 德國德勒斯登藝術博 物館................................................................................................................................ 19. I.

(6) 圖 3-2-1《賣子圖》1939 年纸本水墨(113x80cm)蕭瓊藏........................................... 20 圖 3-2-2 蔣兆和《街頭叫苦》1938 年紙本水墨 110x65cm 蕭瓊藏 ............................... 20 圖 3-2-3 蔣兆和《母親的希望》1954 年紙本設色 104x88cm 蕭瓊藏 ........................... 20 圖 3-2-4 蔣兆和《流民圖》1943 年(局部)200x1202.7cm ........................................... 21 圖 3-2-5 蔣兆和《流民圖》1943 年(局部)200x1202.7cm ........................................... 21 圖 3-2-6 楊之光《瑶族母女倆》早期作品 水墨紙本 28.5 x 27.5cm(圖片來源:藝術 家官方網站 http://yangzhiguang.artron.net)............................................................... 22 圖 3-2-7 楊之光《一輩子第一回》1954 年 水墨紙本 102×59cm 中國美術館收藏(圖 片來源:藝術家官方網站 http://yangzhiguang.artron.net)...................................... 22 圖 3-2-8 楊之光《蘇柯與小波力柯》水墨紙本 63.5×46cm(圖片來源:藝術家官方 網站 http://yangzhiguang.artron.net)........................................................................ 22 圖 3-2-10 方增先《母與子》 1989 年 水墨紙本 110×95cm(圖片來源:藝唐書畫網 http://www.etang114.com)........................................................................................... 23 圖 3-2-11 林之助《母子》1942 年 紙本膠彩 165×135cm............................................... 24 圖 3-2-12 林之助《好日》1943 年紙本膠彩 165×135cm ................................................. 24 圖 3-2-13 潘玉良《母愛》1958 彩墨畫 尺寸不詳(圖片來源 http://www.unicornbbs.cn/dispbbs.asp?boardID=22&ID=16458&page=70) ............... 25 圖 3-2-14 陳進《母愛》1984 絹、膠彩 55x72cm ............................................................. 26 圖 3-2-15 陳進《山地門之女》1936 絹、膠彩 40 x 33cm.............................................. 26 圖 3-3-1 克林姆《女人的三個階段》1905 年 油彩畫布 180x180cm 義大利羅馬國家現 代美術館 ....................................................................................................................... 27 圖 3-3-3 克林姆《希望一》1903 年 油彩畫布 181x67cm 加拿大渥太華國立美術館藏 ........................................................................................................................................ 29 圖 3-3-4 克林姆《希望二》 (局部)1907 年 油彩畫布 110.5x110.5 cm 美國紐約現代美 術館................................................................................................................................ 29 圖 3-3-5 克林姆《希望二》 (局部)1907 年 油彩畫布 110.5x110.5 cm 美國紐約現代美 術館................................................................................................................................ 29 圖 3-3-6 席勒《家庭》1918 年 油彩畫布 152.5 x 162.5 cm 奧地利維也納國家美術畫 廊.................................................................................................................................... 30 圖 3-3-7 席勒《餵奶的母親》 水彩紙本 1917 年 15 x 10 cm ...................................... 30 圖 3-3-8 卡蘿《亨利·福特醫院》1932 年 油彩畫布. 173.5×173cm................................ 31 圖 4-1-1 畢士大《母恩圖》十九世紀日本,國立醫藥圖書館 ...................................... 32 圖 4-3-1. 生命的模樣(一) (局部)水墨、紙本設色 2009 年 138×70 ㎝ ............... 39. II.

(7) 圖 4-3-2. 生命的模樣(一) (局部)水墨、紙本設色 2009 年 138×70 ㎝ ............... 39. 圖 4-3-3. 生命的模樣(二) (局部)水墨、紙本設色 2009 年 138×70 ㎝ ................ 41. 圖 4-3-4. 生命的模樣(二) (局部)水墨、紙本設色 2009 年 138×70 ㎝ ............... 41. 圖 4-3-5 送子天仙(局部)水墨、紙本設色 2009 年 138×70 ㎝............................... 45 圖 4-3-6 送子天仙(局部)水墨、紙本設色 2009 年 138×70 ㎝............................. 45 圖 4-3-7 懷抱的滋味(局部) 水墨、紙本設色 2009 年. 138×70 ㎝ .................... 53. 圖 4-3-8 三代同堂的母女關係(局部) 水墨、紙本設色 2009 年 138×70 ㎝......... 57 圖 4-3-9 現代超級媽媽(局部). 水墨、紙本設色. III. 2009 年 138×70 ㎝ ............... 59.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母體孕育新生命,而生命是怎樣的面貌或現象?人類皆由母體孕育而來,何謂 母親的或母親應有的溫柔、熱情或慈愛?女人生來就具備母性本能嗎?母親出於本 能而愛護子女,是東西方文化一向崇尚的理想,本研究將針對繪畫中的母性圖像及 表現做探討, 筆者因親身經歷十月妊娠和生產,以自我中心價值不斷的尋求和體驗生命現象 的奧妙,渴求探索自我存在人的生命世界與空間的可能真實。而面對懷孕產子過程 身心靈極度不適應的變化,到全心呵護新生兒和與孩子的互動,我認知到「本我」 的內心世界並從自身體現出對胎兒本能的愛,於是不自覺的去關注與面對「母性」 這個議題。人物畫在中西繪畫史很早就成為畫家創作的題材,不同時代畫家筆下呈 現的女性形像面貌必然有所差別,筆者以一位新手媽媽的體會和感受出發,欲結合 女性觀點撰述討論母性圖像的心象意涵,並試圖找出其所傳達出的歷史意義、時代 背景、生活層面的相關內涵。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在於:一、從有關文獻瞭解母性的本質及其圖像藝術的表現。 二、從中、西方當代人物畫題材中,探討母性圖像相關作品表現的內容與形式。三、 以母性圖像與其密不可分的「嬰孩」為創作主軸表達自我的生命情感,並分別以孕 育、哺乳和親情系列,作階段性的創作研究。. 1.

(9) 第二節 研究範圍. 本文研究範圍以當代母性圖像為中心,討論分析中西方不同的審美標準與文化 影響下,母性圖像在繪畫中的藝術表現、流派與象徵。因此,筆者探討對象之外的 其他女性圖像,並不在本研究範圍以內。 在藝術領域中以女性為人物畫創作所佔的比例相當高,但以母親為主要描繪對 象並不是人物畫的主流,若從中、西比較則又以西方繪畫作品表現為多。由於不同 的文化及年代,畫家所強調的情感重點與方式,有不一樣的面貌。而中國的人物畫 以佛像、釋道及仕女居多,幾乎鮮少針對母親樣貌描繪的畫作。再者水墨畫有關「母 親」及「嬰孩」的肖像、畫冊及論述專書很少,故本文在這方面的文獻資料收集較 為零散、困難;而許多西方畫家卻經常以家人或家庭生活作為創作主題,其中母親 與孩童互動間的畫面牽動著心靈深處的親情,透過眼神與肢體語言表達豐富的情 感,是筆者關注及探索母性的創作焦點。.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朝三個方向努力: 一、文獻研究法:研究生物學、社會學及心理學的母性特質相關論述,並分析 女性主義理論的母性觀點,作為創作的學理基礎。 二、圖像分析法:探討中國水墨畫中女性圖像的母性表現與象徵意涵,分析西 方畫家筆下母性圖像,比較中西方女性圖像在繪畫中的角色和性格,融合當代的審 美標準,探討當代母性圖像的藝術表現。. 2.

(10) 三、創作實踐法:藉由圖像的觀察體會和思考分析,以當代水墨的形式與技法 來具體的創作、實踐及呈現研究心得。. 第四節 研究與創作的關係. 筆者感受到個人生命歷程裡為人母那種心靈深刻的喜悅,著實體現母愛的溫潤 及心境,藉由此創作研究轉換成寫實的生命記錄。本研究探討女性的「母性」與其 在人物繪畫中所展現的心像意涵,透過相關學理基礎探討,從藝術史中母性身體形 象輔以研究,凝聚個人創作理念,並以呈現「母性意象」為創作主軸;並且將自己 的孩子為對象來做創作表現要素之一,運用水墨人物畫的表現形式與內容,表達當 代母性形象與情感的多元風格。 本文一方面透過藝術史中母性圖像所潛藏的意義啟發創作理念,另一方面探究 中西繪畫上的母性圖像題材與風格的表現法,從當代水墨人物畫的觀點出發,期望 在創作的形式與技法有所創新。. 第五節 名詞釋義. 一、母: 「母」 ,甲骨文字形, 屬象形。像母親有乳之形。本義:母親。康熙字典 查閱「母」字, 《廣雅》母,牧也。言育養子也。 《釋名》冒也,含已生也。《增韻》 慕也。嬰兒所慕也。 《說文》從女,像懷子形。一曰像乳形。 《蒼頡篇》其中有兩點, 像人乳形。豎通者即為毋。 《詩·小雅》母兮鞠我。又「母」字,詞性變化屬雌性的, 特指能生子或能下蛋的。 「母」字,字源演變如表格1。. 1. 〈母〉,龍維基網,http://www.longwiki.net/%E6%AF%8D#.E5.AD.97.E6.BA.90.E5.AD.97.E5.BD.A2 http://www.zdic.net/zd/zi/ZdicE6ZdicAFZdic8D.htm,(2009.02.12) 。. 3.

(11)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体. 二、母性:母親身上體現出的對子女的本能的愛;母親愛護子女的本能。 三、意象:意象是主客觀結合的產物,它所指的是物的觀念而非物本身,因此 帶有較強的主觀性。意象具有豐富性與多樣性,藝術所建構的意象符號系 統,既是傳達情感的手段,又是目的2。因此,必須通過媒介傳達意象,為 藝術的基本單位。. 吳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頁 5-6。. 2. 4.

(12) 第二章 理論探究. 第一節 中國文學與繪畫中的母性意象.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 藝術形象。意象理論在中國起源很早,《周易‧系辭》已有「觀物取象」、「立象 以盡意」之說。不過,《周易》之象是卦象、符號,屬於哲學範疇3。本節借用並引 申探討文學與繪畫中之母性意象。. 任何一個即將初生的嬰兒,都在母胎中集中體驗了約達 35 億年的生命進化過 程,然後誕生到這個世界上4。在《左傳》記載一則隱公元年鄭伯克段于鄢的故事, 文中將母性分娩意象發揮極致。當初鄭武公的妻子武姜,生了莊公及共叔段。莊公 出生時腳先出來,姜氏驚嚇到,也因此而討厭莊公偏愛共叔段甚至屢次想立段為太 子,武公都不答應。到了莊公即位,武姜還為段請求制地為封邑,最後段打算偷襲 鄭國,武姜也預備開城門做內應。莊公得知遂安置姜氏於城潁,並發誓說:「不及 黃泉,無相見也。」不久卻又後悔了。潁考叔聽聞到這件事,藉著進貢去見莊公, 並獻計掘地見泉讓莊公與母親在地道中相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 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如初。」筆者解讀此文藉 由地道象徵通往母親子宮的通道,隱喻孩子終究想回歸到最初溫暖又安全的母體懷 抱,也婉轉的刻畫出母親釋懷與接納其子的和樂情境。. 另外,明朝文學家宋濂在所著《潛溪集》裡,有一則關於母猿灑乳飲子的記載: 「武平產猿,猿毛若金絲,閃閃可觀。猿子尤奇,性可馴,然不離母。母黠,不可 致,獵人以毒傅矢,伺母間射之,母度不能生,灑乳於林飲子,灑已,氣絕。獵人 取母皮向子鞭之,子即悲鳴而下,斂手就制,每夕必寢皮乃安。甚者,輒抱皮跳擲 3. 〈意象〉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11.htm, (2009.03.02) 。 池田大作,《新女性抄》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頁 7。. 4. 5.

(13) 而斃。嗟夫!猿且知有母,不愛其死,況人也耶!」可見母愛天性不唯人獨有,此 文藉由母猿為子而生,更願為子而亡,印證哺乳類動物界偉大的母愛親情,甚至會 不顧生命危險地保護自己的子女,且小猿哀慟不忍其母的死,可謂母子連心,深刻 描寫出動人的母性意象。. 歷代畫家也好藉描繪猿猴來象徵母子間的親情,可見中國水墨畫擅用隱喻為創 作主體意識的表現,如:明宣宗《戲猿圖》 (見圖 2-1-1)繪母猿緊抱小猿蹲踞石上, 圖中洋溢溫馨親子之情,寓有崇尚人倫之意、林玉山《母愛》 (見圖 2-1-2) 、陳其寬 著名的猴畫系列(見圖 2-1-3、圖 2-1-4)…等。. 圖 2-1-2 林玉山《母愛》 1975 年 紙本 彩墨,69 x 45cm. 圖 2-1-1 明宣宗《戲猿圖》 1464 年 軸 162.3x127.7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意象」是一幅畫的生命,是畫家的內在意識與外界的物象相交會,透過藝術 直覺的物象、審思與美的醞釀,成為有意境的景象。是創作主體意識的投射結果。 常透過:「隱喻」(譬喻)、「象徵」營造意象以求構成具體意象,化抽象為為具 體,化靜態為動態5。「隱喻」又可稱暗喻,其實就是以圖像暗中打比方,有別於明 喻直接表達心中意象;至於「象徵」在過去東方與西方後期是有截然不同發展,東 方的畫作強調「意境」,創作者的靈感仍然是憑藉著真實存在,營造如詩如畫的意. 5. 曾進豐, 《經驗與超驗的詩性言說──岩上論》 ,台北:秀威資訊,2008,頁 204。. 6.

(14) 6. 境;但是西方則超越視覺出現抽象繪畫,藉以表達虛與空的感覺 。例如:陳其寬運 用擬人化的方式,準確捕捉住猿猴相依附的互動親情,成功傳達母性意象。他體現 中國水墨逸趣,透過簡鍊有力的筆墨和構圖,生動地揮灑表現出猿猴的造型,在《吾 子》中(見圖 3),描繪母猿伸出誇張性的四肢,擁抱保護著小猿極其親暱的姿態, 充滿了情趣和性靈,看了令人倍感母愛的溫馨;而《老奴》(見圖 4)一橫筆描繪 出側跪母猿堅固穩定的身軀,另用簡單彎曲的筆畫表現小猿們活潑天真的動態和神 韻,構成畫面上有趣的對比,看著母猿歇掌神情,畫題《老奴》更是生動的傳達母 性認命、依賴與養育摻雜的親子關係,正如同魯迅的名句「俯首甘為孺子牛」一樣 的意境,表露母性對子女無悔的犧牲與奉獻。. 圖 2-1-3 陳其寬《吾子》 1967 年 紙本水墨, 30 x 22.7cm,私人收藏. 圖 2-1-4 陳其寬《老奴》 1967 年 紙本水墨, 24 x 33cm,私人收藏. 而表現在《生命線》 (見圖 2-1-5)的畫作,取材常見的豬仔,予觀者深思母性意 象的哲理,陳其寬以極簡的筆墨和構圖,寫意畫出小豬仔吸吮乳汁的模樣,可見禪 意冥思的意味。不但使得這些動物人性化,也隱喻母子共存相依存的微妙形象,把 整個畫面的焦點集中在生物界母性的慈愛之中。. 圖 2-1-5 陳其寬《生命線》 1953 年 紙本水墨,22.6 x 29.7cm,私人收藏 6. 謝碧娥, 《杜象詩意的延異──西方現代藝術的斷裂與轉化》 ,台北:秀威資訊,2008,引自 78-81 頁。. 7.

(15) 第二節 生物學中的母性. 達爾文在《物種原始》書裡提出演化論,指出生物的演化是以持續且極緩慢的 速度進行著。他主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認為生物的演化通常循著四 個重要的步驟:型態變異、過度繁殖、生存競爭及適者生存等,最後才造就了生物 多樣的地球生態7。從生物學的角度,物種演化從魚類、兩棲類、爬蟲類到程度最高 的哺乳類,進化方式從雌性致力體外大量產卵受精、育卵繁殖求存,漸漸變成體內 受精,生殖不但只是為了延續物種,母體須承擔照顧子代的責任,由於子代的數量 也越來越少孕育方式也漸漸細心。. 在許多「生存競爭」的條件限制下,母親為繁衍並使後代生存,會不惜犧牲自 我甚至選擇親殺行為。生活在自然環境裡的野生動物,生出一窩兒女時,母親可能 會把自己認為的最體弱的那些吃掉。因為環境提供的食物有限,如果無法生存下去, 與其在它夭折後被別的動物吃掉,不如自己吃掉,由此發現為了後代母親會捨量取 8. 質 ,德國動物園就發生起母北極熊吃掉自己小孩的事件。在現今社會少子化的原 因,其中很多因素也與母親捨量取質有關。. 再者,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角度,來觀察母親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瞭 解其唯有能適應環境的生物,才能繼續繁衍,在演化的歷程中,更是經歷長久時間 下,所競爭而生存的優秀物種,科學家也指出唯有「高品質」的雄性才能找到交配 對象繁衍後代,因為擁有選擇權的雌性也知道,這樣產下的後代也會比較好9。當然 若在雌性社會中的生物,有時為了繁衍後代也是出盡奇招,例如雌性螳螂,她們也 會為了下一代的養分,選擇在交配時,吃掉雄性螳螂。這都顯示雌性生物在繁衍過 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7. 〈物種演化〉,終生網路學習教材-生物科技面面觀,http://biotech.nstm.gov.tw/home.asp, (2009.02.13) 。 8 薛絢譯《母性》 ,台北:城邦出版,2004,引自 8-27 頁。 9 劉泗翰譯《物競性擇:你可以從動物身上得到什麼樣的「性」啟示?》,台北:書林出版,2004,引 自 43-46 頁。. 8.

(16) 第三節 母性的表徵. 而俗話說「為母者強」 ,是指當一個女人成為媽媽之時,她可能會為了小孩做出 超乎平常的能力;傳統的母親形象包含多樣,蘇東坡曾賦曰︰「萱草雖微花,孤秀 10. 能自拔,亭亭亂葉中,一一芳心插。」他所述的「芳心」 ,就是指母親的愛心。 萱 草和康乃馨時常被比喻為母親的愛,展現母性的關懷與愛。桑代克在《教育心理學 簡明教程》指出母性本能的表現: 「一切女性,從幼年到老死,對於兒童無不具有某 種原始的興趣,嬰兒其與幼兒期的聲音、笑貌、姿態易於引起她的反應。女性一聽 見兒童的笑語,一件可愛的姿態就有一種滿足之感,當他發現兒童有痛苦、憂愁或 11. 悲傷的跡象時就本能性的上前安慰他們。」 然而,母愛中的付出其實在很多研究中 發現,性別是沒有差異的,也就是父親是可以擔任好付出「母愛」的角色,尤其在 一些少數母系社會民族如:北美印第安人的易洛魁部落,雲南省的摩梭人中更能證 明。但是一種「社會生物學」中提出的「演化心理學」 ,認為母愛是天擇偏好過程, 也就是社會上給的壓力與環境造就的現象,而推究其原因可能是經濟因素大於心理 12. 因素 。. 在《牛津英文辭典》也為 maternity(母性、母親身份)這個字舉了個例子是: 「她因有慈善心而作了母親」,由此間接證明西方傳統認知的母職一直帶有自我犧 牲的意思。然而,在日常周遭除了實體的媽媽以外,我們也為生活事物中添加了母 親代表的意涵。如:(一)「宗教的母親」含有關愛、付出的意味,所以衍生出如: 菩薩、媽祖、觀音、聖母瑪麗亞。(二)「文字的母親」造成的社會性別期待角色, 崔媽媽基金會租屋、熊媽媽基金會育嬰、張媽媽香雞排…等,這些商店或單位行號 並不一定都是女性服務,但是都可藉由母親文字,表達出溫暖安心負責的形象。 (三) 「文化的母親」,大河孕育了文明埃及的尼羅河、中國的黃河…等,河流與土地象 徵著母親的信念,也使人民認同這天地,認同這個國家。 10. 〈萱草〉 ,互動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E5%AE%9C%E7%94%B7(2009.03.02)。 高覺敷、葉浩生主編, 《西方教育心理學發展史》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頁 89。 12 劉泗翰譯, 《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 (Gender)》 ,台北:書林出版,2004,引自 50-139 頁。 11. 9.

(17) 再者,從子女的角度,重新去檢視母親無怨無悔的付出,如:「小時候過母親 節的時候,學校或是周遭長輩與環境都提醒子女要幫忙媽媽做家事」,雖然這只是 平凡又不起眼的小事,但是探究其背後內容「為何家事只屬於媽媽呢?」問題顯然 出現在子女已經把媽媽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13傳統體系中的母職意象,由這首「慈 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有關母親的經典詩詞中表露無遺,詩一開始指出母子的存在,藉著線與衣,由線串 起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親情。中間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 14. 之情。最後把子女對母親的孝心(寸草心),比擬得到春天溫暖的陽光愛 。. 而在古代更有很多母親以不同的方式教育下一代,如:「畫荻學書」、「孟母 三遷」、「盡忠報國」,甚至到近代胡適「母親的教誨」中提到:「我母親管束我 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 事,她只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便嚇住了……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 病,醫來醫去,總醫不好。我母親心裡又悔又急,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有一 夜她把我叫醒,真用舌頭舔我的病眼。這是我的嚴師,我的慈母」,這都是中國古 代傳統嚴父慈母的倫理印象。. 第四節 為母的喜悅. 新生命總會為我們帶來喜悅的心情,當鴿子要孵蛋的時候,牠會很細心懷著期 盼的心情,一天還要看好幾回,新生命就像春回大地,樹發嫩芽充滿希望15。雖然對 於母親來說,旁人觀察到的可能是母親的十月妊娠與分娩陣痛等辛苦,但也因為如 此,歷經千辛萬苦的果實總是甜美又滿足。. 有一本書的書名寫的不錯「當女人愛上孩子」,當女人愛上孩子,母親像是與. 13. 邱珍琬譯, 《父親與母親的禮物:走出記憶拼圖》 ,台北:書泉出版社,2006,引自 219-221 頁。 說文解字工作坊, 《古典詩詞流行讀》 ,台北:商周出版版社,2003,頁 228-229。 15 康逸藍, 《把浪漫種起來》 ,台北:秀威資訊,2008,頁 168-169。 14. 10.

(18) 孩子談戀愛般,哺乳像是約會的一種親密接觸,當女人愛上孩子,她會不顧懷孕使 身材走樣,當女人愛上孩子,她會不怕有一段時間失去自由,當女人愛上孩子,… 16. 等 。小孩的舉手投足,母親像是著了魂,熱戀般的解釋小孩的童言童語,小孩的必 殺王牌『哭』,更是母親無法招架的攻勢。這是場不對稱的戀愛,一個高高興興愛 上小孩的女人,一個無時無刻都想念著小孩的女人,她可能在與別人聊天分享心得 時透露出了歡喜、感到自豪,也可能在工作生活中流露出為母的喜悅表現出幸福與 開心,而就是這樣讓筆者想畫出母性的意象,對筆者而言,不但是一種親情之愛的 昇華,也嘗試以美學的角度去探討人之初。. 16. 趙婕,《當女人愛上孩子》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引自 4-10 頁。. 11.

(19) 第三章、中西繪畫作品中母性意象的探究. 第一節 中西文化體系中母性圖像的溯源. 一、中國道統文化對母性的表現 中國道統文化與西方之間存在著一個重要的差異,就是「母性崇拜」。《說文》 曰︰「古之神聖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 皆是關於造人母神「女媧」的記載。. 道家的思想最能表現中國哲學中的母性主義。《道德經》全書也和女性和女性 崇拜有著很深的聯繫。在老子《道德經》第六章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 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此處「谷」是一種象徵谷的空虛、接 納、被動、包容的特徵意指女性的性別和生育的角色。谷神,一說為「道」,一說 為女性生殖之神。「牝」指的是一切動物的母性生殖器官,「玄牝」則是巨大深遠 的而不可見、卻又神祕而可以生產萬物的生殖器的象徵。老子以母性為形上之「道」 , 對原始母性的崇尚,使道家文化哲學發出對雌弱陰柔的由衷讚美,進而提出「慈、 靜、儉、曲、後、淡然、不爭、守雌」的處世之道。從此可見中國崇拜女陰的風俗 以及存在過的母系社會。. 而後,在整個父權時代,女性從屬於男性也是一種必要的社會分工,在當時的 情況下是合理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於是「三綱五常」寫入儒家的「禮治」,如此 才能維護國家和社會的最大利益。這樣的德性在母親身上最能得到體現。作為母親 要生兒育女和操持家務,這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犧牲和奉獻。但是,她們把養兒育女、 家庭服務當成義務和習慣,不會因為她們的付出而居功自傲,也不會支配和統治兒 女。在對兒女的養育教化上,母親只是以潛移默化的模式和自身的模範行為,按照孩. 12.

(20) 子的自然本性加以引導和教化。. 中國畫家針對女性形象的創作被稱為「仕女畫」,此繪畫題材對母性圖像描繪 的畫作微乎其微。尤其宮廷畫家們在畫作題材的取向上,創作的題材範圍極為狹窄, 不是繪帶有褒功撻過之意的烈女賢婦形象;就是繪反映宮苑女子的美人圖。特別的 是乾隆帝在仕女畫創作上始終遵循「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的藝術宗旨, 因此,他曾令宮廷畫家們創作了眾多帶有興衰誡鑒意義的仕女畫。諭令清代廷標創 17. 作的《孟母移居圖》 (見圖 3-1-1),講述的是鄒孟軻之母為了教育好兒子,三遷 居所選擇佳鄰的故事就是取材於漢劉向的《列女傳》。. 圖 3-1-2 清 王儒學《蕉桐嬰戲圖》 軸 紙本設色 175.3 x 74cm 圖 3-1-1 清 金廷標《孟母移居圖》軸 148.3 x 118.6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17. 李湜, 〈乾隆朝宮廷仕女畫〉, 《收藏》12 期,2005 年, http://www.esgweb.net/Article/Class138/Class161/Class165/200902/77040.htm(2009.02.20)。. 13.

(21) 圖 3-1-4 宋 李嵩《市擔嬰戲圖》局部絹 本淺設色畫冊 25.8x 27.6 cm 台北故宮博物 院藏 圖 3-1-3 宋 李嵩《市擔嬰戲圖》 絹本淺設色畫冊 25.8x 27.6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宮廷畫家繪畫題材以表現宮苑女子的生活為主,在創作手法上多以精工鮮麗形 式表現,落款格式也被嚴格規定,如:清代王儒學《蕉桐嬰戲圖》(見圖 3-1-2); 相較於中國白描淡色的風俗畫,李嵩的《市擔嬰戲圖》(見圖 3-1-3)充滿濃厚的鄉 土氣息,繪畫題材以現實中勞動人民、平民女子的生活為主,描繪一位母親被六位 孩童前呼後擁的推到貨郎的擔子前,孩子們欣喜的要挑選喜愛的東西,就連母親懷 中強褓的嬰兒雖正在吸吮母乳,卻也忍不住一邊伸出小手往擔子上摸去,母親深怕 一不留神會發生意外似的小心安撫著,更加要應付裙角邊一群嬉鬧的孩子,從畫中 可看到母子之間十分生動有趣的互動和神態(見圖 3-1-4),也真實的刻畫出傳統年 代母親一手養育數名幼子,和充滿慈愛賢慧母性的寫照。 二、中國民間信仰中母性的表現 遠古裸體的婦女象有著非常發達的大腿和胸部,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肚子,這 是生殖的象徵。我國東北地區紅山文化的孕婦形女神像(見圖 3-1-5),就是生育之 神。女陰象徵史前時代所膜拜生的生育女神,此藝術形象的塑造不是偶然的,女陰. 14.

(22) 是婦女性器的根本特徵,是生育子女的產門,又是兩性交媾的媒介,如:賀蘭山女 陰岩畫(見圖 3-1-6),按原始思維的方法,局部可代表全部,個別可代表一般,從 而出現女陰或女性生殖器崇拜。. 18. 圖 3-1-6 賀蘭山女陰岩畫. 圖 3-1-5 紅山文化《陶裸體女像》陶 1982 年 遼寧省出土 58 公分 遼寧省博物館藏 圖 3-1-7 明 作者佚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像》 局部 軸 98.1x35.6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生育傳統祟尚傳宗接代,在一般理念中,多孫多福壽也佔有份量。而在民 俗信仰中佛道混雜,流傳在民間廣為奉祀送子觀音,源於各種傳說以後,成為專司 婦女生子,保護幼兒平安的大神。諸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像》、《南無送子 觀世音》(見圖 3-1-7、圖 3-1-8),送子娘娘的崇拜在民間信仰中來源較多但是傳 說不一,故娘娘與菩薩也混合為一了。. 宋兆麟, 《中國.生育.性.巫術》,知書房出版集團,頁 130-131。. 18. 15.

(23) 圖 3-1-8《南無送子觀世音》版畫 22.1 x 5.5 cm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圖 3-1-9《天仙送子》天津楊柳青. 而結合這信仰與藝術的創作,便是年畫了,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 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民間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中較大的一個藝術門類, 它從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裝 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表達了民眾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願望。無論 是題材內容、刻印技術,還是藝術風格,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它不僅對民間美 術的其他門類曾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其他繪畫形成相互融合成為一種成熟的畫 種,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 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取材內容極為廣泛,諸如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戲曲人物、世俗風情以 及山水花鳥等,特別是那些與人民生活密切關聯的題材,以及帶有時事新聞性質的 題材等,富有藝術欣賞價值。年畫取材都是農民大眾喜愛的事物或話故事,或傳奇 小說或新聞時事,或祥福喜慶之象徵。在年畫品類中母性圖像常出現於世俗生活類、 神像迷信類,如送子娘娘、天仙送子(見圖 3-1-9)、娃娃畫,這類畫大都寓意吉祥, 題目也契合大眾心願,如圖《金玉滿堂》、《美人戲嬰》、《浴兒圖》(見圖 3-1-10、. 16.

(24) 19. 圖 3-1-11、圖 3-1-12)表達人們對第二代或民族昌盛的一種傳統觀念。. 圖 3-1-10 金玉滿堂(天津楊柳青) 圖 3-1-11 美人戲嬰(天津楊柳青). 薄松年在《中國藝術史》中談到新年畫的復興,在 1949 年後,社會人與民生活 逐步改善,對文化藝術要求日益迫切,過春節時尤其需要優秀的年畫裝點環境。不 少畫家都加入年畫創作隊伍,畫家們多採用國畫或水粉畫形式繪製年畫,注重發掘 新生活中的動人情趣20。如圖《媽媽教我學繡花,我教媽媽學文化》 (見圖 3-1-13) 用傳統的門畫形式,表現出新的母女關係,色彩強烈明快有鄉土氣息。. 圖 3-1-13 葉振興《媽媽教我學繡花,我教媽媽學文化》 年畫 1956 年 圖 3-1-12 浴兒圖(天津楊柳青). 王樹村、王海霞, 《年畫》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頁 7-11。 薄松年, 《中國藝術史》聯經出版,2006,頁 259。. 19 20. 17.

(25) 三、西方女神像中母性的表現 在西方, 「天父造人說」看似父權的社會體系,卻早在歐洲、西亞舊石器晚期時 代就留有孕育狀女神雕像(見圖 2-3-14、圖 2-3-15),女體的表現充斥著多元的觀念 與想像,代表後人想像與揣摩原始人類對女性的崇拜。《威廉多夫維納斯》 (見圖 2-3-16)頭部簡化到只有圈狀的頭髮,臉部和小腿以下呈萎縮狀的雕塑作品,因為 其胸、腹、臀臃腫變形的肢體,表現像是在分娩的情形,使人聯想到是一尊象徵生 育的女神像。或許是作為宗教的用具、偶像,在粗獷的手法中,為歌頌人類生命繁 衍確立了女性角色中母性的天職。. 圖 3-1-14 歐洲舊石器晚期女神像. 圖 3-1-15 西亞出土的女神像. 圖 3-1-16《威廉多夫維納斯》舊石器時代 石灰石,11 cm 高,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 圖 3-1-17 牟里羅《清淨受胎》1678 年油彩畫布 274x190cm 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藏. 另外,關於太陰的信仰,希臘人相信太陰具有破壞的能力,育產之神以便利生 產,所以婦人普遍攜帶新月及新月形的飾物為護身符,新月遂轉為性與生殖的象徵。 滲入基督教的藝術裡,藝術大師牟里羅(Murillo)所繪的《清淨受胎》(見圖. 18.

(26) 21. 3-1-17) ,就是把瑪麗亞繪作站在新月上 。而拉斐爾卻擅用世俗化的描寫方式,創 作出為數不少的聖母子作品,他參考生活中母親與幼兒的形象處理宗教題材,將聖 母抱聖嬰的畫像加以理想化,充分體現了和諧、恬靜的宗教母性意象,如圖《聖母 子》 、 《希斯汀聖母》(見圖 3-1-18、圖 3-1-19) 。. 圖 3-1-18 拉斐爾《聖母子》1505 年 油彩畫板 59.5x44cm 美國華盛頓區國家畫廊. 圖 3-1-19 拉斐爾《希斯汀聖母》1513 年 油彩 畫布 265x196cm 德國德勒斯登藝術博物館. 第二節 當代水墨人物畫中母性圖像的表現與意涵. 近代水墨人物畫已不再依循傳統文人畫的用筆慣例和規範,不甘於根據默寫 或速寫單作寫意小幅,而逐漸重視人體素描和寫生的表現,並開始關注到周遭生活 中的人物形象。徐悲鴻在 1918 年,提出了《中國畫改良之方法》,提倡對寫實的追 求,將西方古典寫實技法融合中國水墨寫意畫的筆墨特色,畫出人物惟妙惟肖的形 象,筆墨揮灑間頓挫具有書法線條的趣味,自成一套徐式寫實風格,在當代畫壇產 生深遠的影響力。以下就列舉幾位當代水墨人物畫家,分析其創作理念和風格:. 21. Harry Cutner 著、方智弘譯, 《性崇拜》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頁 207。. 19.

(27) 一、蔣兆和(1904-1986) 蔣兆和(1904-1986),四川瀘州人。1927 年結識徐悲鴻,深受其畫風和主張的 影響。把素描的重結構、明暗法結合於傳統人物畫,筆墨則強調骨法用筆的線描方 法,比徐悲鴻的水墨人物畫更大膽、粗放和自由。蔣兆和所畫人物畫作品,如圖: 《母親的希望》 、 《街頭叫苦》 、 《母親的希望》等(見圖 3-2-1、圖 3-2-2、圖 3-2-3), 呈現出對時下大眾生活的關注,特別是城鄉下層人民生活、命運的描繪,如:街頭 流浪者、被迫賣子的農婦、討飯盲人……等,他曾說:「只有寫實主義才能揭示勞 苦大眾的悲慘命運和他們內心的痛苦。」出於深厚的人道主義胸懷,此和他自幼失 母喪父、從少年打拼的經歷有密切關係。. 圖 3-2-1《賣子圖》1939 年纸 本水墨(113x80cm)蕭瓊藏. 圖 3-2-2 蔣兆和《街頭叫苦》1938 年紙本水墨 110x65cm 蕭瓊藏. 圖 3-2-3 蔣兆和《母親的 希望》1954 年紙本設色 104x88cm 蕭瓊藏. 1943 年完成作品《流民圖》,全幅高 200 公分,長約 1202.7 公分,表現日本侵 華戰爭時期逃難群眾悲慘的生活,塑造了一百多個的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飢寒交迫 形象,人物刻畫注重結構與真人等大,構圖多為半身特寫,造型嚴謹、重個性,使 畫面整體充滿流離失所的氛圍,具有強烈的震撼力,《流民圖》中瀕臨死亡的孩子 和愁苦無奈的母親(見圖 3-2-4、圖 3-2-5)看了令人不禁產生同情悲愴之感。. 20.

(28) 圖 3-2-4 蔣兆和《流民圖》1943 年(局部)200x1202.7cm. 圖 3-2-5 蔣兆和《流民圖》1943 年(局部)200x1202.7cm. 二、楊之光(1930-). 楊之光的人物畫寫意中可見寫實的風格,師承徐悲鴻和蔣兆和的寫實人物造型 風格,他重視人物神態和形象,表現在不同時期的作品中,繼承傳統筆墨又不失當 代的發展。如早期作品《瑶族母女倆》(見圖 3-2-6),以準確的寫生能力捕捉生活 中自然又動人的親情互動,充分發揮筆墨的意韻;在他創作《一輩子第一回》(見 圖 3-2-7)成功塑造一位普通婦人真誠生動的表情,刻畫剎那間會心一笑的神韻,不 但感染了觀者的心靈,也似乎點燃老母親生命的光亮。而他的肖像人物作品《蘇柯 與小波力柯》(見圖 3-2-8),描繪母親懷抱孩子愉悅滿足形貌,自然的表達出母親 爽朗性格與氣質,並賦予鮮明的族群性格。 21.

(29) 圖 3-2-6 楊之光《瑶族母女倆》早期作品 水墨紙本 28.5 x 27.5cm(圖片來源:藝術家官方網站 http://yangzhiguang.artron.net). 圖 3-2-7 楊之光《一輩子第一回》1954 年 水墨紙本 102×59cm 中國美術館收藏(圖 片來源:藝術家官方網站 http://yangzhiguang.artron.net). 圖 3-2-8 楊之光《蘇柯與小波力柯》水墨紙本 63.5×46cm(圖片來源:藝術家官方網站 http://yangzhiguang.artron.net). 22.

(30) 三、方增先(1931—) 在 20 世紀後半葉中國人物畫創作,出現了精於寫實亦兼容寫意、工於形式不乏 22. 筆情墨韻的新浙派。而方增先則是第一代新浙派畫家中最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 他在《母親》(見圖 3-2-9)畫的是藏族的母親,渾濃沈郁的筆墨充滿整面的構 圖,母親以仰角的視線望向遠方,增加堅韌蒼桑的感觸,對比小孩渴望投入懷抱的 姿態刻畫,母子雙眼雖無注視,卻特別顯出母性由秀而雄的深沈風格。方增先瀟灑 的運筆加上獨特的積墨畫法,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水墨人物畫風格。另外,在《母與 子》(見圖 3-2-10)的作品,表達母子間日常的親暱互動和面貌,畫面注重墨色之 濃淡輔以簡約線條的表現法,構圖寫意、大膽流暢呈現出母愛滿懷的意象,同時也 描繪出細膩的母子神韻。 儘管寫實是方增先人物畫的基礎,然而他作品畫面形態的豐富性說明了他為水 墨的形式表現和畫面構成留出了足夠的發揮想像的餘地,他是以形寫神,踩上寫實 的基石後又不求形似,盡全力去把握被表現對象的神韻與氣質,追求所謂的畫外之 境、言外之意23。. 圖 3-2-9 方增先《母親》 1989 年 水墨紙本 (圖 片來源:浙江在線世紀美術 http://www.zjol.com.cn). 22. 圖 3-2-10 方增先《母與子》 1989 年 水墨 紙本 110×95cm(圖片來源:藝唐書畫網 http://www.etang114.com). 〈方增先〉藝唐書畫網,http://www.etang114.com/zzid.asp?zzid=140, (2009.03.15) 。 江梅, 《歷史、時代與個人》 ,http://fangzengxian.artron.net/news_2.php?aid=A0001020&newid=29453 (2009.03.15) 。 23. 23.

(31) 三、林之助(1917-2008) 林之助被尊稱為「台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在農村定居莊稼工作之餘,仍 然繼續作畫,其生活周遭的人、物、景,也成了他熱衷的描繪題材。如:《母子》 (見圖 3-2-11)是在長女出生後,吸引他描繪母女間的生活百態和美滿的家庭生活 的寫照;作品《好日》(見圖 3-2-12)圖中穿藍色衣裳的母親與小女孩身上的童裝, 有明顯的色彩對比,母女一動一靜的神情姿態,增加畫面的動感,也使觀者視覺自 然移動到母女腳上穿著的木屐,搭配腳邊地面的紅花恰好為巧妙的三角形構圖,人 物衣著紋樣用精簡俐落的線條,與高雅的色澤描寫出實體感,母親造型嫻淑、溫和 秀麗,手掛菜籃似乎無暇理會一旁嬉鬧的小女,組成富有親情又互動趣味的畫面。. 圖 3-2-11 林之助《母子》1942 年 紙本膠彩 165×135cm 圖 3-2-12 林之助《好日》1943 年 紙本膠彩 165×135cm. 中國繪畫史中女畫家總是鳳毛麟角,縱使有其知名度卻幾乎被忽略不計,就當 時女性所處的時代背景而言也是正常的。筆者觀察當代女畫家畫作,或許她們更能 純粹以女性敏銳的感受力和目光審視女體,呈現出母性的內在心象和「母性美」 。. 24.

(32) 四、潘玉良(1895—1977) 潘玉良的人體彩墨作品,結合中國的筆墨形式加上西方的繪畫語言,在畫面中 線條的運用,得力於她中國畫的功力,流暢生動的線條,運鋒準確的描繪體現筆墨 情趣,融合學習西畫根底的構圖、形體和色彩處理方法,先將宣紙反過來在背面用 印象派點彩堆疊再加以烘染,逐步畫出人體肌肉的起伏轉折、皮膚色澤的明暗變化, 有別於傳統人物畫的設色技巧,讓人彷彿能見皮膚下血液的流動。潘玉良把中國畫 富有感情的線條和西畫具有強烈表現力的色彩作結合,符合她提出:「合中西於一 治,為及由古人中求我,非一從古人而忘我之」的藝術主張。. 24. 她所畫《母愛》 (見圖 3-2-13)以母子為主題的創作,畫一個懷抱孩子的母親, 和在一旁深情注視孩子的女人,此女子沒畫鼻子,也許就是畫家潘玉良自己,潘贊 化與其髮妻所生的兒子潘牟,一直為潘玉良所疼愛,此幅作品所表達的不僅是一位 母親對其愛子的關懷,也記錄了畫家對親情的渴想與懷念25。潘玉良畫過許多女性裸 體的作品,她注重表現女體的生命力和健美,畫法常刻意誇張的臀部、大腿,甚至 誇大的人體比例和姿態;而顯示在潘玉良畫中的母親形體豐滿,眼神溫柔的交會於 懷裡飽足酣睡的嬰孩,細心呵護的神情,令觀者感染到強烈的母愛。另外,也藉由 剛中見柔的白描線條用筆,突顯出母性婉約慈愛的姿態與活躍的生命力。. 圖 3-2-13 潘玉良《母愛》1958 彩墨畫 尺寸不詳(圖片來源 http://www.unicornbbs.cn/dispbbs.asp?boardID=22&ID=16458&page=70) 24 25. 周昭坎,《中國巨匠美術週刊—潘玉良〉,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頁 32。 楊永雯,《潘玉良的生平與畫作中的女性形象》,遠東科技大學通識學報第一期,2007,頁 5368。. 25.

(33) 五、陳進(1907-1998) 陳進的人物畫以描繪女性稱著,也是她最執著與擅長的題材,繪畫風格細膩, 畫作中女性氣質典雅,講求臉部表情、肢體動態及服飾搭配,至晚期隨著年齡與心 境的轉變,更達到她畫作內在表現的極致。由於她描繪題材關注世情生活,用畫反 映人生最平實之美和真情,陳進從閨秀、慈母到長者慈祥的祖母,在她的畫中有不 少表現東方女性內斂溫雅之美,作品如《母愛》(見圖 3-2-14)畫中母親輕露淺笑, 小嬰兒享受著吸吮母奶的動作,以粉色基調凸顯畫面主題人物,營造充滿母子之樂 的甜蜜畫面。另外,在《山地門之女》(見圖 3-2-15)陳進寫生山地門婦女育嬰偷 閒之時與鄰人話家常的景象,以細膩線條表現原住民母親豪朗的性格,在畫面人物 呼應關係的安排之下,洋溢著渾然天成的親情。. 圖 3-2-14 陳進 《母愛》 1984 絹、膠彩 55x72cm. 圖 3-2-15 陳進《山地門之女》1936 絹、膠彩 40 x 33cm. 26.

(34) 第三節 西方畫家筆下的母性圖像. 一、克林姆的《女人的三個階段》(另稱:女人的三種年齡) Gustav Klimt 1862 - 1918 奧地利畫家、新藝術運動代表藝術家之一。1897 年 為「維也納分離派」﹝Vienna Secession﹞的第一任主席。克林姆結合著感性的情與 愛,女人在他筆下顯的陰柔美麗,女體象徵著生命與死亡,大膽的表現出作品中 「愛」、「性」、「生」、「死」的四大主題。他的作品辨識性高,特徵是大量使 用拜占庭式的金色、講究細節的營造畫面抽象空間,以象徵意涵和對比手法表現獨 自的內心世界,富有強烈裝飾性的平面設計感。. 圖 3-3-1 克林姆《女人的三個階段》1905 年 油彩畫布 180x180cm 義大利羅馬國家現代美術館. 克林姆的《女人的三個階段》 (見圖 3-3-1)目前收藏在羅馬國家現代美術館。 懷抱孩子的母親姿態最美,畫中看上去豆蔻年華的母親,她頭髮上和身後的繁花點 綴彷彿像是內心喜悅的花朵,襯托出這份天生的母性。小女孩酣甜的依偎在母親懷 中睡著;母親似半睡安心而滿足懷抱著女兒,聽著她呼吸的頻率,沈浸在母愛的幸. 27.

(35) 福靜謐中。此畫少婦和老女人身軀一樣都顯得略微修長,透明薄紗纏繞著少婦腿部 和臀部散發出女人味,而老女人的體態乍看之下似乎為孕婦,實際上從鬆垮下垂的 胸脯、手臂上突起的青筋血管和駝著無力的背部卻顯得十分衰老,她企圖延續女人 生育的能力,卻也難掩無情的歲月在她身上的痕跡。克林姆展現稚嫩的女嬰成長為 美麗的女體,終究變成髮蒼色衰老嫗的過程,凸顯女人一生的身體旅程,把女人從 花樣年華到老邁色衰各年齡階段的改變,成功的做出鮮明的對比。. 克林姆的作品裡,有極大多數以女人為主角,有豐容盛唇的肖像畫、袒胸露 背搔首弄姿的裸女、挺著大肚子的孕婦。最多是髮絲張揚、眼神妖魅的女妖:在不 確定的年代理,畫家以作品歌詠陰柔之美。也暗喻女人帶來情慾與死亡陰影。26母性 最美的一刻,在每個藝術家的心中有不同看法,不同的表達。克林姆將旋轉、彎曲、 動盪的線條帶進《死亡與生存》(見圖 3-3-2)作品中、在《希望一》(見圖 3-3-3) 側身的孕婦和誨澀背景暗示「始於生,轉向死」的必然命運、《希望二》 (見圖 3-3-4、 圖 3-3-5)畫面卻又呈現另一番孕味的情趣。. 圖 3-3-2 克林姆《死亡與生存》1916 年 油彩畫布 178 x 198 cm 私人收藏. 26. 謝明蓉, 《華麗的回眸~深入歐洲心臟:奧地利、捷克、匈牙利和瑞士》,travelcom press,2005,頁 72。. 28.

(36) 圖 3-3-3 克林姆《希望一》1903 年 油彩畫布 181x67cm 加拿大渥太華國立美術館藏. 圖 3-3-4 克林姆《希望二》(局部)1907 年 油彩畫 布 110.5x110.5 cm 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 29. 圖 3-3-5 克林姆《希望二》(局部)1907 年 油彩畫布 110.5x110.5 cm 美國紐約現 代美術館.

(37) 二、席勒(Egon Schiele,1890-1918 奧地利) 席勒是二十世紀初傑出的奧大利畫家。他從印象派走向表現派,但很難把他歸 入哪個派別,他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作品《家庭》(見圖 3-3-6),描繪出天倫 之樂的親子關係,色彩和筆觸都以結構解剖為基礎,每個筆觸都具個性和表現力。 而席勒終究以他那神經質的激情的線條、精鍊的造型,時而加入誇張變形手法稱著。 仿佛把人體虛浮表皮全省略了本現出了真正的筋骨肌肉般,這種幾何解剖風格貫穿 在他一生的藝術創作中。從《餵奶的母親》(見圖 3-3-7)可看到席勒與中國畫家同 樣特別善於用線,能充分利用線條的抑揚頓挫,並精準掌握母體的基本結構,勾勒 出母親和嬰兒哺乳時的姿態和神韻;另外,他喜好在作品中留下好比中國傳統篆刻 漢印的簽名,也是一大特色。. 圖 3-3-6 席勒 《家庭》 1918 年 油彩畫布 152.5 x 162.5 cm 奧地利維也納國家美術畫廊. 圖 3-3-7 席勒《餵奶的母親》水彩紙本 1917 年 15 x 10 cm. 30.

(38) 三、弗烈達‧卡蘿(Frida Kahlo,1907-1954 墨西哥) 卡蘿自 1925 年車禍重擊她的生命後,身心飽受愴傷,為了轉移注意力促使她 以天真稚拙的才情開始作畫,並且不斷試圖以高昂的態度展現生命裡的愛與恨。卡 蘿的創作,大部分是自畫像,畫出不少女性題材與比喻,將病痛想像為藝術的語言, 藉由隱喻、象徵手法畫出她對於身體殘疾和痛苦的感受,畫中的色彩以及主題,都 強烈展現著她對自我生命的探索與反擊。在針對母性圖像的情感表達上,身為女性 卻承受著無法生育的宿命,從一幅幅開刀流血的寫實畫面、體無完膚哭泣掙扎的視 覺震撼,著實能感受到欲為人母卻失去孩子的切身之痛。. 作品《亨利·福特醫院》(見圖 3-3-8)是卡蘿描述自己無法生育的悲慘作品, 她因自然流產躺在床上,從腹部延展的紅色線段象徵身體動脈與身旁的圖樣相連, 這些圖樣各有其象徵意涵:裸露的骨盤與腹部模型,指的就是她受創破碎的身體器 官;蝸牛露出殼緩慢的爬行意味體內正緩慢流產,也暗喻腹中新生命即將流逝;幾 乎發育完成的胎兒神情安詳卻似雕塑般毫無生氣;另藉蘭花來暗示自己的女性特質 與性慾,而女體如屍體一般裸身獨自躺在病床,扭曲體態身後的床褥上還留著鮮血, 暗示著卡蘿自己流產病痛時痛苦又孤獨的心境。. 圖 3-3-8 卡蘿《亨利·福特醫院》1932 年 油彩畫布. 173×173.5cm. 31.

(39) 第四章 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 第一節 創作理念. 筆者在懷孕初期產生種種不舒服的生理現象變化,必須小心臥床安胎,情緒 狀態難免隨妊娠期間每次產檢而高低起伏,並關注各種胎教的相關訊息,瞭解母體 日常的言行與攝取的食物都會對腹中胎兒的性情有影響。尤其是閱讀到這一幅十九 世紀日本「母恩圖」(見圖 4-1-1)(繪圖 Sono Kochi Hasegawa,畢士大(Bethesda) 國立醫藥圖書館)。27繪者以書畫合一的水墨捲軸形式,完整表現東方的胎教觀念, 圖中的文字說明了母體子宮就像樹一般是會枯萎的。原來,早在生物學家還沒創出 「母體效應」來指非基因遺傳的特性時,亞洲人就有胎教的觀念,並認為懷孕期間 媽媽的行為會影響胎兒。畫面中的母親在懷孕各個階段手持不同的花卉,如:第三 個月拿櫻花,第四個月拿牡丹,第六個月拿水仙…等,象徵女性懷孕不同體態之美。 此外強調妊娠期間的胎教無一不是為了胎兒好,也十分重要。使筆者有深刻的感應, 在於本我意識覺醒階段,決定嘗試以藝術創作探究母性意象;藉由筆情墨趣,體會 和珍惜為母獨有的意境和內在的感受。. 圖 4-1-1 畢士大《母恩圖》十九世紀日本,國立醫藥圖書館 27. 莎拉•布萊弗•赫迪 He di, Sarah Blaffer Hrdy, 《母性》 ,城邦出版集團,2004,頁 82。’. 32.

(40) 藝術創作通常會透過隱喻與象徵的方式,引發觀者對作品主題的注意與興 趣。28筆者企圖藉由用筆墨刻畫孕育的母體,將自身的為母經驗準備做有關母性意象 的繪畫創作研究,思考如何透過水墨人物畫的題材表現具體的生命樣貌和情感,重 視主觀意趣並將創作分為「孕育」、「哺乳」、「親情」三系列,期能深入運用水 墨藝術表現母性的象徵意涵。 「孕育系列」靈感來自筆者得知受孕後,不僅逐漸改變了常人的體態,也親身 感受到體內承載生命的事實,所要探討的是人類在極其漫長的歷史時間內,並不知 道自身的構造,也不知道性交與生育的因果關係。自從母系氏族產生後,婦女是生 產活動的主力,又是氏族生活的管理者,人類追溯自己的來源時是不知道有父親的, 只知道母親與氏族圖騰相結合才生育了自己。當時在生育信仰中,一方面相信圖騰, 另一方面是崇拜女始祖。因為生育也是由婦女體現的,因此必然把女始祖視為生育 之神。29筆者在「孕育」系列創作中,企圖描繪生命的模樣;表達母體孕前孕後的韻 味;另外刻意結合傳統年畫中的麒麟送子圖樣,藉由抱子之天仙比擬母性崇高之形 象,嘗試演化今昔人物畫的藝術形象而成另一種趣味的裝飾性。 母親為人類孕育創造生命,在「哺乳系列」中所要表現的是用水墨意象表彰母 體泌乳哺餵幼兒的天性,母愛被包裹在層層的圓圈之中, 「包」字在《說文》裡則是 寫成︰「妊也。象人懷妊,ε 在中,象子未成形也。」 「包」的原意是女人「懷孕」, 懷負著一個未成形的胎兒。此系列創作嘗試以嬰兒吸吮乳汁模樣象徵母性無私的奉 獻,無論何時都願意作出最大的犧牲。 「親情系列」是寫生生活素材,體會「養兒方之父母恩」的感受。如:玻利維 亞的先驅女教育家阿德拉‧薩姆迪奧(1854-1928)主張「人無論是身處母親、妻子、 女兒、姊妹或朋友的立場,所有人都要遵守一個法則。那就是有一個倫理意義上的 30. 母性這一最大的使命。」 。集結母性的力量對誕生到世上的孩子加以慈愛的保護和 28. Norbert Lynton,楊松鋒, 《現代藝術的故事》 ,聯經出版, 2003,頁 151。 宋兆麟, 《中國.生育.性.巫術》,知書房出版集團,頁 130-131。 30 池田大作, 《新女性抄》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頁 135。 29. 33.

(41) 培育,筆者以當代水墨人物畫刻畫母子親情的細膩互動,強調西畫造形、明暗、空 間及色彩的要求,借水墨人物抒情、花卉寫景呈現母性新風貌。. 第二節 創作形式與風格. 美國當代著名哲學、美學家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1895~1982) ,在《情 感與形式》中她提出「藝術作為人類情感的符號,是一個創造的活動和過程。藝術 創造就是創造意象,作為象徵其思想的負載物。藝術是從物質存在中得出的抽象之 物,她把藝術分為:四類空間、時間、力、生活。繪畫藝術的特點在創造『虛幻的 景致』 ,一幅畫是一個完整的視覺區域,它創造了一個獨立的感性空間。色彩和線條 31. 等藝術要素按照有機體的組織方式有秩序地結合顯得氣韻生動。」 母愛,是歷代藝 術家反覆不斷表現的主題;筆者自為母後,不斷的實踐探索,融入當代水墨的觀念, 試圖以母性意象創作表現母親恆久自然流露的天性。 法國現象學美學代表人物米凱爾‧杜夫海納(Mikel Dufrenne,1910~)認為, 「真 正的藝術就是一種原始語言,它既喚醒感情,又引起呈現,而不帶來概念性意義。 而審美對象具有三方面的構成: (一)材料方面,是付諸知覺的,具有感性的本質(二) 意義方面,當它進行再現時,具有觀念的本質(三)當它進行表現時,它就具有情 感的本質。」32本創作在主題表現上,筆者以母性圖像與其密不可分的「嬰孩」為創 作主軸表達自我的生命情感,作品並分別以孕育、哺乳和親情系列主題呈現;以具 象、抽象、寫實等不同形式、方式表現母性意象;運用筆墨特性和西畫的人物寫實 技法,繼承古代畫論並從中體會,具體表現個人創作風格。以下分為「筆墨」、「神 韻」、「布置」三部分來探討,作為此水墨人物創作階段性的研究歷程。 一、筆墨論. 朱力元主編, 《西方美學名著(下) 》,知書房出版集團,頁 76-77。. 31. 朱力元主編, 《西方美學名著(下) 》,知書房出版集團,頁 125。. 32. 34.

(42) 水墨畫的好壞皆本於立意而歸於用筆,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裡指出: 「夫 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 33. 多善書。」 以筆墨線條表現骨法和氣韻達到畫面的形似,這是中國繪畫的特點之一。 筆者因喜好練習書法亦能深刻的體會書法的用筆經驗,毛筆運筆時輕重頓挫可強化 線條的節奏性,中鋒與側鋒可靈活的互為相用,其多樣的變化,在書法上所謂作書 有「八分筆」 ,指筆尖到筆根的粗細變化,若提筆用筆尖作畫是一分,將筆肚全按為 八分,五代荊浩在《筆法記》論述繪畫的筆勢「凡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氣。 34. 筆絕而斷謂之筋,起伏成實謂之肉,生死剛正謂之骨,跡畫不敗謂之氣。」 顯示毛 筆在勾勒時可產生各種豐富的效果,故選擇以水墨做為創作媒材傳達出心中的美感。 水墨畫以線條表現客觀對象,另外因劃分出畫面的空間,構成完整的形象,清 代沈宗騫於《芥舟學畫編卷一》指出用筆的重要性: 「意在筆先,趣以筆傳,則筆乃 作畫之骨幹也。骨具則筋絡聯,骨立則血肉可附。」同時運筆作畫時,也應掌握線 條濃淡乾濕,透過線條和墨色的變化可體現水墨畫的形式美,清沈宗騫也提到用墨 之法「天下之物不外形色而以,既以筆取形,自當以墨取色,故畫之色非丹鉛青絳 之謂,乃在濃淡明晦之間。35」即特別強調了用墨得法,自然而然可見情態、分遠近。 落筆輕、重、疾、徐的變化和墨中所含水分的多少,畫到宣紙上各會產生不同 的筆墨效果。清代范璣於《過雲廬畫論》中提到: 「用墨之法即在用筆,筆無凝滯, 36. 墨彩自生,氣韻亦隨之矣。」 而清惲壽平甌香館畫跋提出: 「有筆有墨謂之畫,有 韻有趣謂之筆墨,瀟灑風流謂之韻,盡變窮奇謂之趣。」37因此說明用筆用墨是水墨 畫形式語言的基礎,可以使畫面產生豐富的變化。清代丁皋於《寫真秘訣》提到: 「筆 有法也,曰骨力,曰蒼秀,曰清雅,曰中鋒。」又說「墨有氣也,曰潤澤,曰渾厚, 曰氣韻,曰淋漓。」說明畫人物除了定部位、顯骨格之外, 「墨氣精,則全身生動於. 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 ,收錄於楊大年,《中國歷代畫論采英》,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頁 260。 荊浩,《筆法記》 ,收錄於楊大年, 《中國歷代畫論采英》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頁 260。 35 俞崑,《中國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1984,頁 868、871。 36 俞崑,《中國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1984,頁 919。 37 傅抱石, 《中國繪畫理論》 ,江蘇教育出版社,1934,頁 56。 33 34. 35.

(43) 紙上;筆法妙,則五官隱躍於阿堵間」 「故有筆法,而有生動之情,有墨氣而有活潑 之致。法當合氣,氣當合法。法得氣而脈絡通,氣得法而陰陽辨矣。」38運筆方式不 同產生效果各有所差別:中鋒墨厚、側鋒墨活、乾筆墨枯、濕筆墨潤,用筆能注意 速度快慢、長短曲直,畫面墨色自然能豐富多彩。 線條對於表現人物的內在氣質有直接的關係,清代沈宗騫於《芥舟學畫編》指 出人物畫的筆法: 「試觀古人所作人物,但落落數筆勾勒,絕不施渲染,不但邱壑自 顯,而且或以古雅,或以風韻,或以雄傑,或以雋永,神情意態之間,斷非尋常世 39. 人所亦得」 。可見,中國繪畫風格的演變,端賴歷代對於形似和筆墨重視的程度而 有所不同。40運用在創作上唯有避免過份執著於物象,所謂「書畫同源」,主要指用 筆的法則和氣韻,加以對形象的表現,筆者從的個人風格趣味與特殊筆墨精神出發, 並要求自己能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二、神韻論 水墨人物畫在動筆之前,必須對對象的形態、結構、特徵有深入的關察和瞭解, 素描的練習可培養自己表現對象的能力、掌握人物造型。清代松年在《頤園論畫人 物》提到: 「古人初學畫人物先從骷髏畫起,骨格既立,再生血肉,然後穿衣,高矮 肥瘦,正背旁側,皆有尺寸,規矩準繩,不容少錯。」. 41. 而《宣和畫譜‧人物敘論》中提到: 「畫人物最難為工,雖得其形似,則往往乏 42. 韻。」 針對神態氣質的刻畫與意境的表現是本水墨人物創作追求的目標,唐代張彥 遠在《歷代名畫記‧論畫六法》中提到:「顧愷之曰: 『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 馬』至於鬼神人物,有生動之可狀,須神韻而後全。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 38. 丁皋,《寫真秘訣》,收錄於俞劍華, 《中國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頁 564。 沈宗騫, 《芥舟學畫編》 ,收錄於俞劍華, 《中國畫論類編》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頁 516。 40 郭繼生, 《藝術史與藝術批評修訂一版》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7,頁 69。 41 松年, 《頤園論畫人物》 ,收錄於俞劍華, 《中國畫論類編》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頁 579。 42 《宣和畫譜‧人物敘論》 ,收錄於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頁 467。 39. 36.

(44) 43. 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 形體只是表現神韻的媒介,無論是以形寫神或是以 神取形,終究是為了傳達人物的內在精神,宋袁文《論形神》提出: 「作畫形易而神 難。形者其形體也,神者其神彩也。凡人之形體,學畫者往往皆能,至於神采,自 非胸中過人,有不能為者。」44另有宋晁說之《論形意》則認為:「畫寫物外形,要 物形不改;詩傳話外意,貴有畫中態。」45水墨人物畫之有別於西畫般描繪的如此具 體真實,繪者在形似之外常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調性,畫的像與不像只是作品達到目 的的手段,著重在筆墨揮灑寫意之間著重掌握人物神韻特質,唐代張彥遠在《歷代 名畫記‧論畫六法》也具體說明指出: 「古之畫,或遺其形似,而尚其骨氣,以形似 之外求其畫,此難與俗人道也。今之畫,縱得其形似,而氣韻不生,以氣韻求其畫, 則形似在其間矣。」46繪畫作品最重要的是在其表現的神態氣韻中所能引發出觀者的 觀念和思想,讓觀者能引起聯想、產生共鳴。宋黃休復在《益州名畫錄》說明: 「六 法之內,惟形似氣韻二者為先,有氣韻而無形似,則質勝於文;有形似而無氣韻, 47. 則華而不實。」 因此寫形是為了達到傳神的目的之一,筆者在人物畫的創作實踐中, 除了掌握人物特徵,致力寓神韻於形象,也以神形兼備作為對自我的最高要求。 另外,明代徐沁在《論人物畫》提到: 「敘曰:東坡論畫不求形似,至摹壁上燈 影,得其神情,此特一時嘻笑之語。若夫造微入妙,形模為先,氣韻精神,各極其 變,如頰上三毛,傳神阿堵,豈非酷求其似乎?」48;而在《世說新語》記載顧愷之 對人物點睛的論點: 「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睛目。人問其故,顧曰: 『四體妍蚩, 本無闕少,傳神寫照,正在阿堵者。』 」49,可見畫人點睛的重要性。人物的精神狀 態、氣質、風度,尤其要抓住剎那神態,清代蔣驥在《傳神秘要》提到如何掌握人 物畫的神情: 「神在兩目,情在笑容,故寫照兼此兩字為妙,能得其一已高庸手一籌。」. 43. 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論畫六法》 ,收錄於俞劍華, 《中國畫論類編》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頁 32。 44 袁文,《論形神》 ,收錄於俞劍華, 《中國畫論類編》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頁 70。 45 晁說之, 《論形意》 ,,收錄於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頁 66。 46 傅抱石, 《中國繪畫理論》 ,江蘇教育出版社,1934,頁 48。 47 傅抱石, 《中國繪畫理論》 ,江蘇教育出版社,1934,頁 49。 48 徐沁,《論人物畫》,收錄於俞劍華, 《中國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頁 493。 49 楊大年, 《中國歷代畫論采英》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頁 124。. 37.

(45) 50. 是創作人物畫的重要原則。. 三、布置論 畫面形象的位置要適合主題思想的特定要求,就必須在構圖時妥貼安排用心經 營,此法即所謂章法,如同西畫的構圖法。 在水墨人物畫創作的實踐過程中,當畫面需要多人組合,就需要整體佈局,仔 細處理人物間的筆墨關係,使畫面協調能有主賓之分、筆法統一中亦能節奏分明。 清鄒一桂《小山畫譜》 :「章法者,以一幅之大勢而言,幅無大小,必分主賓,一實 51. 一虛,一疏一密,一參一差,即陰陽晝夜消息之理也。」 筆者處理畫面人物組合應 用兩種方法:一是勾線設色鋪墨,先以墨線鉤出各個人物的形體,再分別染以不同 的墨或顏色。二是以用筆、用墨的對比、搭配來構成畫面,以不同的筆法如:大筆 寫意揮灑、沒骨淡墨細線勾勒、焦墨粗線皴擦。在創作過程中時常注意整體的感覺, 最後再以墨色作整體的渲染和色調的搭配。 在人物畫中背景的處理,既可豐富畫面調性,又有助於表現人物所處的情境和 表明人物的身份;筆者在創作實踐也嘗試於背景以概念化的意象重組來強化畫面的 主題性,於協調中求變化,深感處理好人物與背景的關係,的確是構成畫面整體效 果很重要的因素。. 50. 蔣驥,《傳神秘要》 ,收錄於俞劍華, 《中國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頁 501。 傅抱石, 《中國繪畫理論》 ,江蘇教育出版社,1934,頁 110。. 51. 3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由三位選手共同集體創作一套事先公開且具創新功能之機械

我原以為有慶一死,家珍也活不長了 ……家珍身 上一點肉 都沒有了,扶著她就跟扶著一捆柴禾 似的。.

• 家長表示欣賞子女的作品及創作 過程,並認同藝術發展對子女成

運用想像力、形式/技巧表現一個 的夢境 回憶 的一刻,以形式/技巧,表達 的情 景/情緒。. 從評賞

無窮 無窮 心領神會 心領神會 心領神會 心領神會 佳作細 佳作細 佳作細 佳作細 品嘗 品嘗 品嘗 品嘗 抒發與表達 聽聽說說 聽聽說說 聽聽說說 聽聽說說 能說會道 能說會道

林語堂《論幽默》中有言: 「滑 稽一詞包括低級的笑談,意 思只是指一個人存心想逗 笑。……幽默一詞指的是『亦 莊亦諧』 ,其存心則在於『悲

《神隱少女》是知名日本動畫導演「宮崎 駿( みやざき はやお)」在2001年上映的

從物料、媒介和 形式的選擇、技 術掌握、及個別 作品的處理,以 判斷所表現的創. 意及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