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風水構圖運用於動畫概念設計創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風水構圖運用於動畫概念設計創作研究"

Copied!
1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 碩士論文. 風水構圖運用於 動畫概念設計創作研究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osition of Feng Sui to Concept Design of Animated Film. 指導教授:伊. 彬. 研 究 生:黃文君. 中華民國 一百零四 年 六 月.

(2) 謝 誌 很幸運能夠有機會重返校園並進入臺師大設計系研讀,更幸運的是能夠遇到 這麼多有才華、有毅力、認真的師長與學習夥伴,使我在這兩年珍貴的時光中獲 益良多。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伊彬老師,因為有伊老師悉心的指導才使我得以跨 進研究的門檻,並及時找到連結風水與動畫的研究方向,順利完成論文。很榮幸 亦能擔任伊老師國科會專案的研究助理,讓我一窺學術研究的專業與考究,並從 研究對象的訪談中,感受創作者在艱辛的環境中堅持創作的熱情。期許自己今後 也能像伊老師一樣以嚴謹的態度追求學問、對學生耐心傾囊相授。 感謝口試委員廖偉民老師與張妃滿老師,提供寶貴的見解並仔細的指出我論 文中的缺失,讓我能將論文更臻完善。感謝許和捷老師與劉建成老師給予我不同 面相的研究思維、以及林俊良老師分享融合老莊哲學的創作思維,讓我的創作研 究有更多靈感與啟發。相隔多年後再次向鄧成連老師學習,鄧老師仍然是那麼的 嚴格與專業,而張柏舟老師不間斷的自我要求,帶領我重新找到繪畫的初心,從 兩位老師身上我看到了持續不懈的專業態度,讓身為學生的我,既感謝又感動。 感謝葉碧華助教,因為有葉助教的諸多協助與周到的進度提醒,我才能如期完成 論文,畢業展出也才能夠圓滿達成。 感謝「Design 4」的同學們,因為有你們讓我順利度過每門課程的考驗,也使 我的研究所生活充滿美好的回憶。還有研究室「伊級棒」的學習夥伴們,在撰寫 論文的漫長日子裡,幸好有你們一起切磋鼓勵。 最後,感謝親愛的家人的支持與鼓勵,讓我能在這兩年專注於學業上。特別 是我摯愛的先生長久以來的支持,讓我能夠有機會重返校園,先生的體諒與陪伴 更是我能堅持完成論文的最大動力。 謹以此文獻給我的外公徐永任,是他讓我對風水與美術產生興趣,開啟了我 的設計與研究之路。 黃文君 謹誌 中華民國 一百零四 年 六 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i.

(3) 摘 要 在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去發掘、演繹、傳播的美學精粹, 而其中蘊含的哲學思維與自然觀是有著深厚的風水概念的。風水是中國古人追求 理想環境,期盼與自然共存,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獨特學問,影響了中國山水畫、 書法、建築設計,這些作品的美是顯而易見的,呈現著對理想環境與自然之美的 追求。因此本創作研究希望探討分析風水圖像美學,並藉由研究受風水概念影響 的文人山水畫作案例,以歸納出風水構圖邏輯,並將所歸納出的風水構圖邏輯運 用在動畫概念設計(concept design)創作中。本創作研究分為三個部分進行探討, 獲得結論如下:(1) 從文獻探討中發現受風水概念所影響的古典山水畫,其內容元 素與構成方式是符合西方視覺心理學的概念。(2) 從案例分析中發現受到風水概念 所影響的古典山水畫作品,其內容構圖是依照「龍、砂、穴、水」的風水邏輯。(3) 透過動畫概念設計案例分析,發現構圖設計重點為平衡與對比、視覺引導、鏡頭 角度與取景範圍;而設計風格則是簡化、圖像化的物件外形輪廓,與簡化的細部 結構與材質紋理。本創作研究根據上述風水構圖以及動畫概念設計分析結論,以 電腦繪圖呈現,輔以地圖軟體,創作出融合風水構圖之概念設計圖,內容包含經 典西方童話故事、臺灣景物元素、環保意涵等。期望創作研究成果能具備古今、 東西融合的效果,呈現出新東方設計風格。. 關鍵字:風水、動畫、構圖、概念設計、山水畫、視覺心理學. ii.

(4) Abstract In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there is much aesthetic essence to be discovered, interpreted, and communicated to the world.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view of the nature has deep roots in the concept of Feng Shui, which is a unique body of knowledge created and enhanced by ancient Chinese in their pursuit for an ideal environment, the coexistence with nature, and eventually becoming a unified realm with nature. The concept of Feng Shui has had fundamental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painting, calligraphy, and architecture. The beauty shown by these Feng Shui influenced artwork is so evident, illustrating the pursuit for ideal environment and beauty of nature.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Feng Shui image aesthetics, and by studying the cases of classical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 influenced by the concept of Feng Shui, this study hoped to summarize the logic behind Feng Shui composition and apply the logic to animation concept design. The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with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By analyzing the archive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contents of classical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influenced by the concept of Feng Shui constitute a way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ept of Western visual psychology. (2) By studying the cases, researcher found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 influenced by the concept of Feng Shui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eng Shui logic content of "dragon, emery, hole, water". (3)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 design of animated films through case studies, researcher found that composition design focuses on: the balance and contrast, visual guidance, camera angles and shot size; the visual style is: a simplified and iconic silhouette, and simplified structure and textures. The creation of this conclusion is based on the composition of Feng Shui logic, computer graphics painting, combined with map software, creating a fusion of the concept design of Feng Shui composition, content that contains classic Western fairy tales, Taiwan landscape and animal elements,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and so on. This study hope the creative research to have ancient and modern, East and West fusion effect, displaying a new oriental design.. Keywords: Feng Shui, animation, composition, concept design,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visual psychology. iii.

(5)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創作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創作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創作研究範圍與限制 ................................................................................... 3 一、風水研究範圍 .............................................................................................. 3 二、案例取樣範圍 .............................................................................................. 3 三、形式研究範圍 .............................................................................................. 3 四、創作技法限制 .............................................................................................. 3 第四節 研究架構 ....................................................................................................... 4 第五節 名詞解釋 ....................................................................................................... 5 一、風水堪輿 ...................................................................................................... 5 二、概念設計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6 第一節 風水堪輿相關研究與分析 ........................................................................... 6 一、風水堪輿之基本概念 .................................................................................. 7 二、巒頭派 ........................................................................................................ 10 三、小結 ............................................................................................................ 18 第二節 風水圖像美學之相關研究 ......................................................................... 20 一、風水學與自然環境審美 ............................................................................ 20 二、風水空間在繪畫圖像上的呈現 ................................................................ 21 三、風水概念與中國山水畫的關聯 ................................................................ 21 四、中國山水畫空間構圖表現特點 ................................................................ 31 五、小結 ............................................................................................................ 38 第三節 從視覺心理學看風水圖像元素 ................................................................. 39 一、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 ......................................................... 39 二、原型理論(Archetype Theory 與 Prototype Theory) ............................. 40 三、符號學(Semiotics)................................................................................. 41 四、小結 ............................................................................................................ 41. iv.

(6) 第四節 動畫概念設計構圖研究 ............................................................................. 43 一、概念設計的特性 ........................................................................................ 43 一、概念設計的構圖重點 ................................................................................ 47 二、概念設計的構圖表現手法 ........................................................................ 47 三、小結 ............................................................................................................ 56 第五節 文獻探討結論 ............................................................................................. 5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61 第一節 方法設計 ..................................................................................................... 6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61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63 第一節 具風水構圖之山水畫案例分析 ................................................................. 63 一、王維輞川圖 ................................................................................................ 64 二、李成晴巒蕭寺圖 ........................................................................................ 67 三、郭熙早春圖 ................................................................................................ 70 四、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之「剩山圖」 ............................................................ 73 五、倪瓚雨後空林圖 ........................................................................................ 77 第二節 動畫概念設計案例分析 ............................................................................. 79 一、花木蘭 ........................................................................................................ 79 二、功夫熊貓、功夫熊貓 2 ............................................................................. 82 三、天外奇蹟 .................................................................................................... 86 四、古魯家族 .................................................................................................... 90 第三節 案例分析結論 ............................................................................................. 98 一、畫面依循風水美學「龍、砂、穴、水」原則的構圖佈局要點 ............ 98 二、動畫概念設計的要素 ................................................................................ 98 第五章 設計創作 ........................................................................................................ 99 第一節 創作主題與理念 ......................................................................................... 99 一、創作理念 .................................................................................................... 99 二、創作主題與取材 ........................................................................................ 99 第二節 創作要點 ................................................................................................... 103 第三節 創作呈現 ................................................................................................... 105 v.

(7) 一、創作程序 .................................................................................................. 105 二、創作說明 .................................................................................................. 106 三、創作作品成果與展示 .............................................................................. 122 第四節 創作歷程與省思 ....................................................................................... 12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128 第一節 結論 ........................................................................................................... 128 一、研究結論 .................................................................................................. 128 二、創作結論 .................................................................................................. 129 三、研究貢獻 .................................................................................................. 130 第二節 後續研究與建議 ....................................................................................... 131 一、研究限制 .................................................................................................. 131 二、研究流程建議 .......................................................................................... 131 三、後續研究主題建議 .................................................................................. 132 參考文獻 ...................................................................................................................... 134. vi.

(8) 表目錄 表 2-1. 「三遠法」重點整理 .......................................................................................33 表 2-2. 視覺心理學與山水畫中的風水圖像元素對照表 ...........................................42 表 2-3. 構圖平衡/對比表現手法與陰陽的關聯 ..........................................................49 表 3-1. 本研究案例畫家基本資料 ...............................................................................63 表 4-1. 概念設計案例之「構圖表現手法」列表 .......................................................93 表 4-2. 概念設計案例之「設計特點」列表 ...............................................................96 表 5-1. 本創作研究中的設計元素與意涵對照表 .....................................................121. vii.

(9)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架構圖 .........................................................................................................4 圖 2-1. 太極兩儀圖 .........................................................................................................8 圖 2-2. 漢長安城的四砂神瓦當 .....................................................................................9 圖 2-3. 五星山形圖 ....................................................................................................... 11 圖 2-4. 五星歸垣圖 .......................................................................................................12 圖 2-5. 龍脈分支 ...........................................................................................................13 圖 2-6. 龍脈的流向 .......................................................................................................14 圖 2-7. 藏風聚氣的山水組合 .......................................................................................15 圖 2-8. 徐永任手抄穴位圖 ...........................................................................................16 圖 2-9. 理想風水格局 ...................................................................................................17 圖 2-10. 村鎮選址與生態關係 .....................................................................................18 圖 2-11. 西周早期雲紋鐃 .............................................................................................25 圖 2-12. 戰國雲雷鏡 .....................................................................................................26 圖 2-13. 清 王原祁 溪崦林廬軸 .................................................................................29 圖 2-14. 風水寶地模式圖 .............................................................................................29 圖 2-15. 清 唐岱 晴巒春靄圖 .....................................................................................30 圖 2-16. 清 王昱 南山積翠圖 .....................................................................................31 圖 2-17. 清 王時敏 仿王維江山雪霽 .........................................................................31 圖 2-18. 高遠法 .............................................................................................................34 圖 2-19. 深遠法 .............................................................................................................34 圖 2-20. 平遠法 .............................................................................................................34 圖 2-21. 宋 郭煕 早春圖 .............................................................................................34 圖 2-22. 宋 范寬 谿山行旅圖 .....................................................................................36 圖 2-23. 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37 圖 2-24. BACHER 花木蘭 電影概念設計...................................................................43 圖 2-25. BACHER 花木蘭 電影概念設計...................................................................44 圖 2-26. MCQUARRIE 星際大戰電影概念設計 .........................................................44. viii.

(10) 圖 2-27. CHANG J. 怪獸大學 電影概念設計 ............................................................44 圖 2-28. 黃金分割(GOLDEN SECTION)圖示 ............................................................49 圖 2-29. 視覺引導圖示 1 ..............................................................................................50 圖 2-30. 視覺引導圖示 2 ..............................................................................................50 圖 2-31. 視覺引導圖示 3 ..............................................................................................51 圖 2-32. 人物之基本取鏡高度圖 .................................................................................53 圖 2-33. 極遠景 .............................................................................................................54 圖 2-34. 遠景 .................................................................................................................54 圖 2-35. 全景 .................................................................................................................54 圖 2-36. 中景 .................................................................................................................54 圖 2-37. 中近景 .............................................................................................................54 圖 2-38. 寬特寫 .............................................................................................................54 圖 2-39. 特寫 .................................................................................................................54 圖 2-40. 極特寫 .............................................................................................................54 圖 2-41. 平角 .................................................................................................................55 圖 2-42. 俯角 .................................................................................................................55 圖 2-43. 俯角 .................................................................................................................55 圖 2-44. 仰角與斜角 .....................................................................................................55 圖 2-45. 平角與斜角 .....................................................................................................56 圖 3-1. 研究流程圖 .......................................................................................................62 圖 4-1. 傳宋人臨 輞川圖 .............................................................................................65 圖 4-2. 傳宋人臨 輞川圖 局部 ...................................................................................65 圖 4-3. 清 沈國華(1613)石刻拓本摹郭忠恕臨王維輞川圖 局部 .......................66 圖 4-4. 唐人臨 王維 輞川圖局部 ...............................................................................66 圖 4-5. 唐人臨 王維 輞川圖局部之構圖分析 ...........................................................67 圖 4-6. 理想風水格局圖 ...............................................................................................67 圖 4-7. 宋 李成 晴巒蕭寺圖 .......................................................................................68 圖 4-8. 宋 李成 晴巒蕭寺圖 構圖分析 .....................................................................69 圖 4-9. 理想風水格局圖 ...............................................................................................69 ix.

(11) 圖 4-10. 宋 郭煕 早春圖 .............................................................................................71 圖 4-11. 宋 郭煕 早春圖構圖分析 .............................................................................72 圖 4-12. 理想風水格局圖 .............................................................................................72 圖 4-13.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74 圖 4-14.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75 圖 4-15.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構圖分析 .............................................76 圖 4-16. 理想風水格局圖 .............................................................................................76 圖 4-17. 元 倪瓚 雨後空林圖 .....................................................................................77 圖 4-1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圖 構圖分析 ...................................................................78 圖 4-19. 理想風水格局圖 .............................................................................................78 圖 4-20. 概念設計案例 1. 花木蘭 圖 A .....................................................................80 圖 4-21. 概念設計案例 1. 花木蘭 圖 A 構圖分析 ....................................................81 圖 4-22. 概念設計案例 2. 花木蘭 圖 B .....................................................................82 圖 4-23. 概念設計案例 2. 花木蘭 圖 B 構圖分析 ...................................................82 圖 4-24. 概念設計案例 3. 功夫熊貓 ...........................................................................84 圖 4-25. 概念設計案例 3. 功夫熊貓 構圖分析 .........................................................84 圖 4-26. 概念設計案例 4. 功夫熊貓 2 ........................................................................85 圖 4-27. 概念設計案例 4. 功夫熊貓 2 構圖分析 .......................................................86 圖 4-28. 概念設計案例 5. 天外奇蹟 圖 A .................................................................87 圖 4-29. 概念設計案例 5. 天外奇蹟 圖 A 構圖分析 ...............................................88 圖 4-30. 概念設計案例 6. 天外奇蹟 圖 B .................................................................89 圖 4-31. 概念設計案例 6. 天外奇蹟 圖 B 構圖分析 ...............................................89 圖 4-32. 概念設計案例 7. 古魯家族 圖 A .................................................................91 圖 4-33. 概念設計案例 7. 古魯家族 圖 A 構圖分析 ...............................................91 圖 4-34. 概念設計案例 8. 古魯家族 圖 B .................................................................92 圖 4-35. 概念設計案例 8. 古魯家族 圖 B 構圖分析 ................................................92 圖 5-1. 金門水獺 .........................................................................................................100 圖 5-2. 臺灣獼猴 .........................................................................................................100 圖 5-3. 臺灣石虎 .........................................................................................................100 x.

(12) 圖 5-4. 黑嘴端鳳頭燕鷗 .............................................................................................100 圖 5-5. 臺灣藍鵲 .........................................................................................................101 圖 5-6. 日月潭 .............................................................................................................102 圖 5-7. 臺北盆地 .........................................................................................................102 圖 5-8. 九份黃金瀑布 .................................................................................................102 圖 5-9. 九份山城與基隆山 .........................................................................................102 圖 5-10. 石碇千島湖(翡翠水庫) ...........................................................................102 圖 5-11. 石碇千島湖 GOOGLE EARTH 3D MAP 螢幕截圖 ...................................105 圖 5-12. 「夏之姆指姑娘」概念設計草圖 ...............................................................105 圖 5-13. 「夏之姆指姑娘」概念設計圖 ...................................................................106 圖 5-14. 日月潭地圖 ...................................................................................................108 圖 5-15. 日月潭 GOOGLE EARTH 3D 地圖電腦螢幕截圖 ....................................108 圖 5-16. 「春之美人魚」之「龍、砂、穴、水」構圖佈局 ...................................108 圖 5-17. 「春之美人魚」概念設計圖 ....................................................................... 110 圖 5-18. 石碇千島湖、直潭山地圖 ........................................................................... 111 圖 5-19. 石碇千島湖 GOOGLE EARTH 3D 地圖電腦螢幕截圖 ............................ 112 圖 5-20. 「夏之拇指姑娘」之「龍、砂、穴、水」構圖佈局 ............................... 112 圖 5-21. 「夏之拇指姑娘」概念設計圖 ................................................................... 113 圖 5-22. 「九份山城」與「基隆山」地圖 ............................................................... 114 圖 5-23. 「九份山城」與「基隆山」GOOGLE EARTH 3D 地圖電腦螢幕截圖 . 115 圖 5-24. 「秋之綠野仙蹤」之「龍、砂、穴、水」構圖佈局 ............................... 115 圖 5-25. 「秋之綠野仙蹤」概念設計圖 ................................................................... 116 圖 5-26. 「臺北盆地」、「七星山」地圖 ................................................................... 117 圖 5-27. 「臺北盆地」GOOGLE EARTH 3D 地圖電腦螢幕截圖 ......................... 118 圖 5-28. 「冬之冰雪女王」之「龍、砂、穴、水」構圖佈局 ............................... 118 圖 5-29. 「冬之冰雪女王」概念設計圖 ................................................................... 119 圖 5-30. 本創作研究之四幅概念設計圖並列效果 ...................................................120 圖 5-31. 本創作研究之四幅概念設計圖並列構圖分析 ...........................................120 圖 5-32. 以昇華機臺噴墨至轉印紙上 .......................................................................122 xi.

(13) 圖 5-33. 以加熱滾筒將轉印紙上的圖像轉印到布料上 ...........................................122 圖 5-34. 熱昇華輸出完成之作品 ...............................................................................122 圖 5-35. 作品展示現場 ...............................................................................................123 圖 5-36. 作品展示現場 ...............................................................................................123 圖 5-37. 作品展示現場之圖解說明 ...........................................................................124 圖 5-38. 創作研究執行流程 .......................................................................................125. xii.

(1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作研究背景與動機 風水是中國重要的哲學思想,風水哲學思想除了影響了古人對空間環境的態 度之外,並且影響了山水畫、書法、建築風格,其中所呈現出的美是顯而易見的。 而今,發展不過數百年的西方科學思想傳入之後,流傳了幾千年的風水卻變成迷 信,被一般人認為是陳腐不合時宜的,但風水能夠在數千年間持續流傳必然有其 值得去發掘的價值。 筆者的外公徐永任生前是卓蘭鎮上知名的風水師,同時也擅長書法、繪畫、 雕塑,外公可以說是筆者在美術領域的啓蒙者。小時候常跟著外公練字、畫畫, 可惜當時年紀太小,外公並未傳承他所擅長的堪虞知識。所幸外公遺留了數本手 抄書,手抄本裡有著他對於各類山川地脈的堪虞注解圖示。每每翻閱時,總覺得 內容艱澀,無法領略其內容,很遺憾沒能及時在外公生前討教、理解這門學問。 希望藉此機會研究瞭解外公熱愛且賴以維生的風水概念,以期之後能看懂外公的 手抄書,體會風水的奧妙。 我們所受的設計教育是以西方近代的視覺設計理論為基礎,這基礎是從西方 美學中發掘衍生,因此身為中華後輩的我們普遍對自身的文化美學底蘊、修養是 相對薄弱的,使得中華美學的演繹呈現了較明顯的斷層。面對中華美學,我們不 僅僅是研究、欣賞古典作品或是以水墨毛筆作為設計工具而已,而是需要更進一 步探討中華美學的底蘊,再以新的詮釋來發展出符合時代潮流的美學邏輯。 在影像科技日益進展的今日,各式娛樂媒體平臺蓬勃發達,對影像設計的需 求也越來越高。「概念設計」成為影片、遊戲製作開發中不可或缺的關鍵項目。 對於特別注重視覺風格的動畫來說,概念設計更可說是所有動畫設計的發展基礎。 筆者希望能從動畫概念設計的角度來呈現風水構圖美學,進而尋找出融合當代與 中華自然哲學的設計思維。. 1.

(15) 第二節 創作研究目的 本創作研究希望探討中華美學的底蘊,再以新的詮釋來發展出符合時代潮流 的美學邏輯。從國際知名動畫影片中,也常見從古典的藝術作品中汲取其精髓, 作為視覺設計的發展起發。例如迪士尼動畫電影魔髮奇緣(Tangled) (Conli & Greno & Howard, 2010)的視覺設計,效法荷蘭畫家Rembrandt (林布蘭特),學習他的戲 劇性光影對比與大地色調(Kurtti, 2010:12)。並以十八世紀法國Rococo風格畫家 Jean-Honore Fragonard (1767 )的作品鞦韆(L'Escarpolette)作為視覺發展的啟發靈 感。本創作研究之目的亦是從古典的藝術作品中汲取精髓,從風水美學中獲得設 計創作的啟發元素。 本創作研究有三個主要目的: 1. 尋找屬於風水空間的視覺邏輯,以及將其運用在平面圖像的可能性。 2. 從西方視覺心理學的論點來分析風水視覺邏輯,探討相關視覺元素是否與 西方的論點相吻合。 3. 以動畫概念設計來傳達風水哲學中人與自然的共存之道與美學邏輯。. 2.

(16) 第三節 創作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風水研究範圍 風水是中華文化中獨有的思維,是自古以來華人追求理想環境的經驗累積, 是古人觀察山川脈動、風向…從而歸納出與自然共存的學問;可惜的是現代建築 密集、高樓林立,現代人不若古人是居住在四處山水環繞的環境中,因而風水概 念中「自然」的部分較被現代觀點所忽略,現人看待風水往往是朝著迷信、改運 的方向。但迷信、改運非本研究的探討方向,本研究希望探討風水思想中,人與 自然的關聯,找出風水思想如何被古人運用在山水畫作上,以及其所形塑出來的 美學邏輯。 二、案例取樣範圍 本創作研究目的在於以動畫概念設計來傳達風水哲學中人與自然的共存之道 與美學邏輯,因此分析之案例分為具風水概念之山水畫作以及知名影片的動畫概 念設計兩個方向: 1. 山水畫作:部份中國文人畫家由於受到風水思想所影響,其所描繪的山水 畫作之空間、構圖內容,很可能呈現與風水相關的視覺邏輯。因此案例之 取樣以受到風水思想影響之中國文人畫家為主。 2. 動畫概念設計:本創作研究的動畫概念設計案例之取樣,以好萊塢知名動 畫電影的概念設計圖為主。為了與風水概念連結,此概念設計圖必須是自 然景觀類。 三、形式研究範圍 而風水是中國人對的空間環境的配置概念,而中國文人畫家的山水畫作亦有 其獨到的構圖佈局,故本研究之案例形式分析以受到風水思想影響之山水畫作中 的構圖佈局為主,筆法與用色則不予分析。 四、創作技法限制 本創作研究作品並非重現山水畫作之表現技法,故不以水墨形式呈現,將以 筆者擅長之數位繪圖方式表現。. 3.

(17) 第四節 研究架構 本創作研究之架構分為四階段:緒論、文獻探討、研究創作、歸納結論。如 圖 1-1. 所示。. 緒 論 階 段. 文 獻 階 段. 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 創作研究假設、問題. 文獻探討. 案例研究與分析 研 究 創 作 階 段. 發現問題與創作機會. 設計創作發展. 結. 結果. 論 階 段. 結論與討論. 圖 1-1. 研究架構圖. 4.

(18) 第五節 名詞解釋 一、風水堪輿 風水堪輿意即相地之術,是中國古人所發展的地理形勢觀察法。是藉由觀察 山川、地理環境的配置來尋找出適合興建城鎮、居處、陵墓的一套方法與原則。 風水概念發源於秦、漢,在魏晉南北朝形成了一門理論體系,直到唐宋時期越臻 成熟。 二、概念設計 「概念設計」原文為concept design、concept illustration、concept art、或是visual development,是指視覺風格方向的設計。在電影、動畫、遊戲…等領域中都需要 以概念設計來為專案未來的視覺風格方向作定調。概念設計是由設計師在專案企 劃開發階段或是視覺設計的初期階段,預想專案的可能樣貌所提出的設計圖。設 計師會根據專案故事的設定,描繪出符合故事內容的情境圖或是場景圖。設計師 可透過各種形式的圖像表現將故事視覺化,通常是概念式、意境式的圖像。此階 段的設計圖像讓觀者一眼就可以接收到專案的故事類型是:冒險、奇幻、懸疑、 愛情、喜劇…;以及故事發生的環境、時間、季節…等線索。但隨著專案設計發 展的變化演進,概念設計與最終的專案成果極可能有差異,兩者的視覺風格可能 不盡相同。. 5.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風水堪輿相關研究與分析 「風水」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東晉郭璞(n.d.)所寫的風水典籍葬經一書中, 此書對「風水」的解釋如下: 「葬者,藏也,乘生氣也。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 為雨,行乎地中,謂之生氣。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于父 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 葬者反氣納骨,以蔭所生之道也。經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以銅山 西崩,靈鍾東應。木華於春,粟芽於室,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 其聚也,因勢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由葬經的這段描述我們可知兩個重要概念: 1. 「氣」有分陰陽,並且以風、雲、雨和行走在大地中的「生氣」等形態存 在,而「生氣」更是萬物的根源。(後續有專文解釋「氣」,請見第 8 頁) 2. 「風水」著重的是在於「氣」的聚納,「氣」會因為地勢、水流方向的影 響而行走變化,「風水」為的就是要獲得「氣」。 「風水」,若以字面解釋,顧名思義是關於風向、水流。在前述郭璞 葬經的 概念裡「風」是與「氣」相關聯的,若以葬經中另一段文字:「土為氣之母,有 土斯有氣,氣為水之母,有氣斯有水。」來解釋,可說「風」指的即是左右生氣 運行、形成氣流與氣場的地勢,意即「風」是「地」之樣貌形勢的虛象表現。至 於「水」,則是滋養大地、萬物生長的泉源,古今中外的文明多是從「水」發源, 例如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埃及的尼羅河、印度的恆河、 以及中國的長江與黃河等。 管仲(n.d.)在管子「水地篇」定義「地」與「水」:「地者,萬物之本原, 諸生之根菀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 者也。故曰:水,具材也。」管仲認為「地」是萬物賴以維生的大地之母,「水」 則有如大地之母的血脈,「地」與「水」孕育滋養著萬物,但若未能順應「地」 6.

(20) 與「水」則有可能受到災害、疾病的侵襲;管仲也認為「水深沉則土壤高厚,氣 沖和則草木茂昌。」。而中華民族以農為本,中國風水學是立基於居住生活與農 業生產的需求之上,因此「風水」所追求的即是尋找大地之母的最佳懷抱,並配 合自然山水環境來建造宜居之所。 一、風水堪輿之基本概念 許慎(n.d.)說:「堪,天道;輿,地道」,風水堪輿中的「堪」指的是高處, 也就是天道,「輿」則是低處,意即地道。中國古代的風水堪輿家,藉由觀察地 理形貌與水流走勢,來尋找出最適合人類居住繁衍的地方,以作為建造住宅、城 鎮的地點;中國獨有的風水學是以風水之術追求達到「地靈人傑」、「天人合一」 境界的概念(張慶瀾、羅玉平,2007:3)。 現存最早的住宅風水書黃帝宅經(黃帝,n.d.)中提到住宅的理想狀態是「宅 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髮,以舍屋為衣服, 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嚴雅。」此經認為住宅的地貌形勢有如身體,若 能以泉水作為血脈、以土地作為皮肉、以草木作為毛髮、以屋舍作為衣服、以門 戶作為頭冠腰帶,這樣的狀況是很好的。足見理想的「山水」地貌形勢對古人的 重要性。 風水受到陰陽、氣、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等觀念的影響,包含了方位、顏 色、尺寸的選擇,以下列出常見的風水名詞作為研究: (一)陰陽 陰陽是中國古代的世界觀,以二元對立的觀念來看待世界萬物。古人觀察自 然發現事物都有對立、互補、互依、消長的關聯性,例如男女、日月、明暗等。 例如老子(n.d.)在道德經中以陰陽的關係「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來 說明所有的事物都有陰陽兩個向反的面向,但兩相對立的陰陽卻又會形成一種和 諧性。 楊筠松(n.d.)説:「雌為陰,雄為陽,二氣也。而以雌雄言者,猶夫婦之義 也。夫婦媾而男女生,雌雄交而品物育,此天地化生之大機也。」則說明了陰陽 是兩種氣,有如夫妻、雌雄,天地之間的生機都是由陰陽交合而產生的。中醫論 述黃帝內經素問(王冰,n.d.)中的「陰陽應象大論」也同樣提到:「陰陽者,天 7.

(21) 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可見「陰陽」 哲學思想是廣泛影響著中華民族,不僅是風水的觀念,也廣泛存在於道家、儒家 思想甚至是中醫理論中。 (二)太極 哲學家周敦頤(n.d.)在他的著作太極圖說一書中闡釋了他所認為的世界觀: 「無極而生太極,太極而生陽,動極而靜。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 陰分陽,兩儀立焉。」他的論述說明瞭由太極分化形成天地的過程,陰陽互相為 彼此的根本,「兩儀」就是「天地」的意思。圖 2-1. 的太極兩儀圖是以黑白兩色 分別代表陰陽,圓中黑白各佔一半,兩個半邊的圖案外形有如標點符號「,」, 一正一反地組合,形成具有旋轉循環流動感的圓形。而黑色的半邊中有一個白點, 白色的半邊中又有一黑點,這象徵著陰中存在陽、陽中存在陰,陰與陽是互為根 本,陰與陽是共存無法分開的。. 圖 2-1. 太極兩儀圖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取自 zh.wikipedia.org/wiki/太極. (三)氣. 說文解字(許慎,n.d.)中對「氣」的解釋:「氣,雲氣也,象形。一曰息也, 或作氣、炁。」(「炁」字音同氣)。「氣」的觀念在中國古代廣泛出現在許多 學理上,像是中醫的「氣血、元氣」、書畫藝術的「氣韻」、武術的「氣功」、 道教的「精氣」,以及在風水中的「地氣、氣脈」…等。「氣」的哲學思想對中 華文化影響深厚,在各類典籍、學派中都有關於「氣」的論述。例如: 西周的太史伯陽父以陰陽的概念來解釋地震的發生,是因為陰氣、陽氣失序 所造成。他說道:「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 出,陰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明代儒學家羅欽順(n.d.)則認為「氣」是. 8.

(22) 宇宙萬物的根本,他說:「通天地,亙古今,無非一氣而已。」;而唐代醫學家 王冰(n.d.)則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認為人類是由天地之「氣」 所生成的。 「氣」在風水中的意義,可從葬經(郭璞,n.d.)中得知,是在於氣脈走向與 聚氣的重要性:「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 之使之有止,故謂之風水。」 此外,靈城精義(何溥,n.d.)中說道「以龍為地 氣,以水為天氣。」也就是好的處所,要有龍帶來地氣,有水帶來天氣。 (四)四象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以「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如圖 2-2.),分 別對應東、西、南、北四個方位。而葬經(郭璞,n.d.)中以「四象」來說明墓地 前後左右的山形如下:「夫葬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後為玄武。此 言前後左右之四獸,皆自立穴處言之。」所以常言道「左青龍(東方)、右白虎 (西方)、前朱雀(南方)、後玄武(北方)」。. 圖 2-2. 漢長安城的四砂神瓦當 資料來源:于希賢(2006:17)。法天象地-中國古代人居環境與風水。. (五)五行 「五行」是古以來華人看待世界的一種分類系統觀,在風水堪輿、中醫、相 術、命理、和占卜上都有出現「五行」的概念。「五」指的是五種自然界的物質 屬性:金、木、水、火、土,「行」指的是運動不息,五行就是五種物質的關係和 運動變化(于希賢,2006:61)。「五行」一詞,最早出現於先秦古籍尚書-洪範 (n.d.)中:「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 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古人認為「五行」各自具備不同 的性質,例如「水」是寒涼、滋潤的屬性;「火」則是炎熱、向上的屬性;「木」 9.

(23) 是生長發育的屬性;「金」是肅殺、收斂的屬性;「土」有和平、存實的屬性(張 慶瀾、羅玉平,2007:3)。 「五行」與四象方位、四季、顏色也有相對應。四象方位:木東(左青龍)、 金西(右白虎)、南火(前朱雀)、北水(後玄武)、中央土;木主春、火主夏、 金主秋、水主冬;金是白色、水是黑色、木是青色、火是紅色、土是黃色(于希 賢,2006:63)。 戰國晚期陰陽家學派創始者與代表人物鄒衍(約前305-240)則提出了五德終 始的理論,以五行彼此之間所衍生出相生相剋的關係,藉以描述朝代的興衰、歷 史的變遷(陳學霖,2010:116)。 二、巒頭派 判斷風水兇吉的方法分有「巒頭」、「理氣」兩種(楊國柱,2015:116)。. 青巖叢錄(王褘,n.d.)中說明兩種方法如下: 「後世言地理之術者分為二宗:一曰宗廟之法,始於閩中,其源甚遠, 至宋王伋乃大行。其為說主於星卦,陽山陽向,陰山陰向,不相乖錯。純 取五星八卦,以定生克之理。其學浙閩傳之,而今用之者甚鮮。一曰江西 之法,肇於贛人楊筠松、曾文辿及賴大有、謝子逸輩,尤精其學。其為說 主於形勢,原其所起,即其所止,即以定位向,專指注龍、穴、砂、水之 相配,其他拘泥在所不論。其學盛行於今,大江南北,無不尊之。」 上述兩大風水派中「宗廟之法」也就是「理氣法」,偏重掛象、方位;「江 西之法」也就是「巒頭法」,偏重地形地貌,著重的是「形勢」,以及「龍、穴、 砂、水」的相互配合。由於本創作研究著重於與視覺美感,因此以「江西之法」 為主要研究派系。「江西之法」又稱為形法派、巒法派、形勢派、巒頭派,本研 究以下統稱為「巒頭派」。 「巒頭派」的基本要素為:「巒頭」與上述之「龍、穴、砂、水」。以下茲 就此五要素分別說明之: (一)巒頭 漢寶德(2006:50)認為「巒頭」是指山脈起伏的形勢,有山脈之起伏就有. 10.

(24) 河川之流轉,巒頭的觀念構成中國人為自然環境的一種概念性架構,可說是中國 人的空間觀,風水家們在由山脈與河川構成的各種景觀中找出了一種基本形態, 認定其環境形相與生氣間的關係。 黃石公(n.d.)在青囊經中卷說:「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 川,氣行於地,形麗於天,因形察氣,以立人紀。」 風水堪輿家以「五星」也就 是五行的特性來分類山巒的形貌。以金圓、木直、水曲、火尖、土方,分別表示 圓潤飽滿、端直挺拔、曲折逶迆、尖銳上聳、端方厚重等五種山的形狀(請見圖 2-3. 與 2-4. )。若五種山形能按五行相生的方式排列便是「生龍」的地形,「生 龍」是指有生氣、有生命力的龍脈。. 圖 2-3. 五星山形圖 資料來源:漢寶德(2006:61) 。風水與環境。 (原始出處:新刻地理天機會元正篇葬經卷 之三). 11.

(25) 圖 2-4. 五星歸垣圖 資料來源:梁貴博(2013:86) 。龍穴砂水圖解-風水透視。. (二)龍 「龍」,也就是「龍脈」,在風水堪輿的術語中稱山脈為「龍脈」。從字面 上可知,「脈」即是經脈、血管。古人以龍綿長盤旋的形象連結綿延起伏的山脈,. 陰陽二宅全書說「地脈之行止起伏曰龍」(姚廷鑾,1754:13)。 管氏地理指蒙(管輅,n.d.)中說道:「指山為龍兮,象形勢之騰伏,猶易之 『亁』兮,比剛健之陽德,雖潛見之,有常奕飛躍。」古人認為山脈的起伏有如 龍的翻騰起伏、蟠延之貌。 上文中的「形勢」是風水特有的名詞,根據葬經(郭璞,n.d.)的說明:「千 尺為勢,百尺為形,勢言闊遠,形言淺近。」也就是以「穴」位為基準,從遠距 離綿延而至且寬闊的山稱為「勢」,坐落在近距離、較淺矮的山稱為「形」。「巒 頭派」講究的是山的「形」與「勢」,所以才有另一名稱為「形勢派」。 風水概念中山脈必須要主次朝拱、有來去之勢,使整體區域形成一定的氣局、 氣流走勢,這也就是所謂的來龍去脈的典故。王德薰(1976)說明龍脈的序位與 分支如下:「山龍發脈處謂之祖,有始祖、有遠祖、有宗祖、有太祖、有高祖、 有少祖,近穴處則謂之父母山。龍脈就如樹幹,幹有大小,枝亦有大小,粗中有 12.

(26) 嫩也。總之在每一分幹分枝處,卓拔而起者,皆為祖山。」 由上文可知龍脈是如 樹幹般會有分枝,請見圖2-5.。並以宗祖的輩序來標示源頭序位,請見圖2-6.。 王德薰認為從中國龍脈起始於崑崙山,然後分而為四,有一脈北龍、二脈中 龍、以及一脈南龍;南龍從喜馬拉雅山脈,經五嶺山脈,南循粵江達南海,東循 武夷山脈過海峽,經澎湖列島抵臺灣,所以臺灣最源頭的始祖山是崑崙山。王德 薰進一步解釋南龍的山勢,他認為南龍的祖山喜馬拉雅山脈的高度為世界之冠, 所以氣勢磅礡,正因其氣勢高雄,雖然已綿延至大陸的盡頭,還猶有餘力渡海而 形成臺灣的中央山脈;所以說臺灣之山祖是海拔達三千九百九十七公尺的玉山。 風水學認為龍有貴、賤之分,祖山象徵著氣的根源,有源遠則流長,根深則 葉茂之意,所以祖山越遠則越貴;而龍又可分為主龍與支龍:主龍是地區中最高 的山脈,也是其他小山的支柱,例如臺灣的玉山;支龍是主龍的一道支脈;並非 有龍脈就有好風水,龍脈必須是有生龍才行,而生龍指的是有生氣、有生命力, 形勢奔騰翻滾、蜿蜒起伏、東遊西走、姿態萬千、形如蛟龍的山脈;相反地,死 龍則是指形勢僵直如屍、體態單調、形同死蛇的山脈(于希賢,2006)。. 圖 2-5. 龍脈分支 資料來源:梁貴博(2013:60) 。龍穴砂水圖解-風水透視。. 13.

(27) 圖 2-6. 龍脈的流向 資料來源:于希賢(2006:60) 。法天象地-中國古代人居環境與風水。. (三)砂 「砂」,指的是指「穴」周圍環繞的群山,又稱「護砂」。風水中,認為「穴」 的背面以及左右若有環抱的群山,可以使凝聚的生氣不致被風吹散,屋舍也不會 受到大風的吹刮。 于希賢(2006:121)說明「砂」與「穴」的關係,他認為環繞「穴」的群山 體均具結著生氣,「砂」的型態與位置決定了生氣的數量,在眾多類型的護砂當 中,以「四神砂」最為重要,而其中的青龍砂與白虎砂對於「收氣擋風」作用甚 大。所以常言道左青龍、右白虎;二砂左輔、右弼地輔助著主山。葬經(郭璞, n.d.)中說明穴周圍的四座山形最好是:「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婉蜒,白虎 馴俯。」 1. 玄武:位於穴位後方也就是龍脈之末端的砂稱為主山,山勢需猶如低垂之 龍頭狀。 2. 青龍:座落在穴位左側的山叫龍砂,又稱為上砂,山形以婉蜒為佳。 3. 白虎:座落在穴位右側的山叫作虎砂,又稱為下砂,山形以有如低頭俯伏 的老虎為佳。 4. 朱雀:位於穴位前方,分案山與朝山,較近且小的是案山,案山與朝山朝 揖、層疊,活潑有如翔舞之勢。 (四)水 「水」,指的是「穴」前有水。水可以是池塘、溪澗、河流、海洋,但必須 環抱著「穴」,並且是流動的水才是屬吉,同樣也是為了使生氣凝聚在「穴」內。 14.

(28) 葬經(郭璞,n.d.)說:「得水為上,藏風次之。」,說明好風水的環境是有水最 好,有水比藏風更為重要。所以青囊經中說:「天之所臨,地之所感,形止氣蓄, 萬物化生,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故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須,而成一體。」. 管氏地理指蒙則說:「山者龍之骨肉,水者龍之氣血,氣血調甯而榮衛敷暢, 骨肉 強壯而精神發越。」所以巒頭派的風水之道,是選擇能得水、藏風兩者兼備的地 形,如此生氣才能存於「穴」中。 (五)穴 「穴」,在風水概念中,龍脈結穴處是理想的陽宅擇址、立基、築屋的地點。 結穴處,生氣凝而為點,如同靜息的火山口,是活力的泉源,是胎息之處(漢寶 德,2006:51)。根據葬經(郭璞,n.d.)的解釋「氣因勢而止,穴因形而結」、 「氣止水交方是穴」、「後面要金氣可乘,前頭要合水可洩。」,所以「穴」指 的是龍脈勢止、砂形環結、生氣所凝聚、水流交會的位置所在,「穴」的後方要 乘著龍脈帶來的金氣,前方要有可以宣洩的水流會合。「穴」的好壞依據「氣」 來作判斷,生氣凝聚則是吉穴,反之生氣散泄不聚就是不吉,所以吉穴周圍的環 境最好是水抱、砂環才能夠形成藏風聚氣,「穴」與其周圍的地理關係範例請見 圖 2-7.。. 1. 龍脈主山. 7. 左青龍. 2. 主山. 8. 近案. 3. 穴. 9. 砂. 4. 小明堂. 10. 羅城. 5. 大明堂. 11. 朝山. 6. 右白虎 圖 2-7. 藏風聚氣的山水組合 資料來源:于希賢(2006:111) 。法天象地-中國古代人居環境與風水。. 15.

(29) 圖 2-8.為筆者外公徐永任手繪整理之水抱、砂環的吉穴圖,依據地貌特徵來 命「穴」名,如「蓮花結穴」,並分析形勢所呈現的意義如來龍、巒頭形體、砂 環方式來推論穴位的福澤為何。. 圖 2-8. 徐永任手抄穴位圖 資料來源:徐永任(n.d.)手抄本. 從理想風水格局圖(圖2-9.)中可觀察到傳統觀念坐北朝南的居處(穴)必須: 1. 龍:北背靠山,以阻擋冬季北來寒氣。 2. 水:南面水,以接納夏季南來涼風,而且屋舍須坐落於緩坡,以避免洪災。 3. 砂:左右有較低矮的青龍、白虎山環抱,不會阻擋陽光,並可形成局部小 氣候。. 16.

(30) ① 玄武,後山,背山,樂山,枕山 ② 青龍,左翼,左輔 ③ 白虎,右翼,右弼 ④ 朱雀,賓山,前山. 圖 2-9. 理想風水格局 資料來源:于希賢(2006:111) 。法天象地-中國古代人居環境與風水。. 根據于希賢(2006:281)的「村鎮選址與生態關係圖」(圖2-10)可觀察到 符合「龍、穴、砂、水」原則的風水美地是具有以下特點的宜居地點:良好日照 與排水、水上聯繫便利、既能迎夏日南風又可擋冬日寒流、以及能夠有水土保持 調節小氣候。童年時朗朗上口的兒歌:「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 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小河裡,有白鵝,鵝兒戲綠波。戲弄綠波,鵝兒快樂, 昂首唱清歌。」(作詞/曲不詳,n.d.)也正是描述著具備了風水概念的美好家園情 境。. 17.

(31) 1. 良好日照. 4. 良好排水. 2. 接受夏日南風. 5. 便於水上聯繫. 3. 屏擋冬日寒流. 6. 水土保持調節小氣候 圖 2-10. 村鎮選址與生態關係. 資料來源:于希賢(2006:281) 。法天象地-中國古代人居環境與風水。. 三、小結 將前述古人對風水堪輿的相關概念分類如下: (1) 抽象哲學概念 包含了用來解釋自然、世界運行的二元對立觀念的「陰陽」、「太極」,以 及代表活力、生命的「氣」。 (2) 自然物理概念 自然元素的五行系統- 金、木、水、火、土,並以此五行元素的物理特性來歸 納出其相生相剋的關聯性來作為風水判斷。 (3) 地理氣候概念 包含了龍與砂(山脈)、穴(山谷)、水(水流)的地理元素以及藉由上述 地理元素形成良好日照與排水、迎夏日南風、擋冬日寒流等,宜居的生態氣候。. 18.

(32) (4) 比喻象徵的概念 如玄武、青龍、白虎、朱雀、龍脈等以祥瑞的獸類形象來比喻地理樣貌。以 穴比喻孕育生命之地。. 因此可觀察到中國古人在判斷自然環境是否適宜居住的風水堪輿方法中,包 含了哲學、物理、地理、心理等層面的。. 19.

(33) 第二節 風水圖像美學之相關研究 一、風水學與自然環境審美 在中國藝術家的觀點裡,「自然」對藝術創造的影響是深遠的。例如唐代畫 家張璪所提出的創作論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中國文化大學,2004), 言簡意賅地說明藝術家在創作時,必須外在向大自然學習、內在得到心的感悟才 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朱志良(2010:序)在談論中國美學時,他認為中國藝術著重人跟自然之間 的契合。藝術評論家傅雷(2003:24)則認為藝術的變革有個恆常的模式:當一 個藝術漸趨呆滯死板,無法表現時代趨向時,藝術家就必須要回歸自然,向自然 汲取新的靈感。 老子(n.d.)說「師法自然」,莊子(n.d.)亦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深受老莊思想影響的中國藝術家長遠以來即崇尚天地之美,並向大自然學習美。 中國藝術可說是存在著深厚的「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至於風水與美感的關聯則可從美術史學家丁羲元(2006:序)的解釋中瞭解, 他認為:「風水的根本含義和目的是協調、融和人與自然的關係,培植環境與精 神的活力、生命力,從而為自身和後代尋求更好的發展的環境。」他更進一步提 出:「藝術,其本身內在即有風水。」(丁羲元,2006:7)。「風水」擇地的概 念是講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也就是在追求天地之美、自然美感。由 於「風水」擇地所形塑出的美,是自然之美。所以英國生物化學家、漢學家和科 學史專家李約瑟(2011:361)認為風水學在很多方面,對中國人來說是好的,例 如建議栽植來防風、強調住宅附近有流水的好處;整體來說風水學體現出很明顯 的美學成分,使得中國各地的許多農莊、房屋和村落,所選擇的坐落處均十分美 麗。 而當代藝術創作者蔡國強(鐘和晏,2012)認為中國人有屬於自己獨特的宇 宙觀和方法論可以發揮在創作上,例如從風水的尋龍點穴,到建造城市和村莊, 中國人是有一套美學邏輯和方法的。于希賢(2006:1)也認為風水是東方人居住 環境審美的藝術。. 20.

(34) 風水學又叫相地術,而「相」有察看、判斷物件的外形、容貌的意思。漢寶 德(2006:58)認為風水判斷地理的構成,完全是靠目光、視線判斷。風水是一 門仰賴視覺判斷的技術,是以人類的視覺觀感作為判斷的基礎,因而判斷結果必 然帶有令人類視覺感受舒適愉悅的成分在其中。所以風水的配置、佈局是具有視 覺美感傾向的。例如郭璞(n.d.)提到「土色光潤,草木茂盛,為地之美。」他認 為美的地必須土的顏色光潤、草木生長茂盛,郭璞所言是以視覺上的美感作為風 水判斷。另外他還提到:「前山聳拔端特活動,秀麗朝揖而有情也。」,他以「秀 麗」來形容山的形勢,也是一種視覺美感的形容詞彙。所以「風水」可說是觀察 「自然」,追求「天地之美」的審美邏輯。 二、風水空間在繪畫圖像上的呈現 繪畫圖像雖然是平面的視覺藝術,但創作者以繪畫圖像呈現出的景物卻是具 有空間感的。Langer(1991: 85)定義空間:「現實世界中空間是沒有形狀的,即 使在科學上,空間也只有邏輯形式而沒有實際形狀;空間本身現實生活中是無形 的東西,完全是科學思維的抽象。」繪畫的空間是一種利用圖形邏輯所形成的視 覺感受,是藝術家將其所接收到的現實空間之邏輯形式加以詮釋呈現在平面的載 體上,並使得觀者產生了立體空間的視覺感知。可推論看似抽象的風水環境空間 概念是能夠透過畫家的圖形表現手法來呈現於平面的畫軸上的。 三、風水概念與中國山水畫的關聯 (一)歷史脈絡 中國的風水概念可追溯自遠古時代,而最負盛名的風水大家之一是東晉的郭 璞(276-324),他所著的風水典籍葬經奠定了風水的理論與基礎,東晉也是風水 學發展的重要時期。 「山水畫」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繪畫。中國山水畫脫離人物畫的配角地位, 而獨立作為繪畫的主體是從六朝(220-518,東吳、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 陳)開始發展,隋唐後大露頭角,至宋元期間人物與台閣反而變成山水畫的點綴、 附屬(朱玄,1997:5)。對照上述風水與山水畫的歷史,我們可發現兩者發展的 時間點是相近的,都是約在六朝至宋初期間。 中國古代文人講究琴棋書畫皆通,歷代擅長繪畫、書法的知名藝術家多是文 21.

(35) 人。「文人畫」創始於唐代王維(692-761),至元代才有其名稱(朱玄,1997: 235)。「文人畫」是畫中帶有文學之氣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 上之功夫,必須於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陳師曾,1991:11)。綜合以上說 明,可知文人畫的特點是在於抒發畫家的思想、心性、所嚮往的意境上,而不在 寫實描繪景物的藝術技巧上。 (二)文人畫中的風水概念 由上述歷史脈絡中可知,「文人畫」能逐漸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是因為文人 將詩、書、畫結為一體,相互輝映,使中國繪畫的創作思維與表現手法有顯著的 發展,提升了中國繪畫的藝術層次。王維能被推崇為文人畫家的優良楷模,主要 原因是由於他具有深邃通達的藝術思想所致(張俊傑,2005:116)。茲就藝術思 想的層面來探討、尋找文人畫中風水概念之脈絡: (1) 中國文人畫家透過「山水畫」抒發思想意境 有別於西方繪畫的風景描繪,中國文人山水畫不單是從大自然取材描繪山與 水、再現自然景觀,而是透過山水畫作,重新詮釋出自身所感受到的自然美感, 更藉以傳達藝術家心中的思想意境。例如畫家傅抱石認為雖然畫家是從大自然中 取材,但透過畫家筆墨呈現出的山、水、樹、石都是被加以美化的,作品因而構 成了新的藝術境界;傅抱石並且認為藝術創作是透過描寫客觀景物來表現藝術家 的內在精神,也就是用可以具體描寫的物件來表達出抽象無法描寫的精神內涵(伍 霖生輯錄,1991:68-69)。關於畫家思想意境的詮釋,李日華認為繪畫的學習過 程應分為三個境界:一開始是實際觀察的客觀呈現,進而表現對景物的感受,最 後則是將自己的創作思維、情感呈現給觀者。他提到:「凡畫有三次第:ㄧ曰身 之所容。凡置身處非邃密,即曠朗,水邊林下 多景所湊處是也。二曰目之所矚。 或奇勝,或渺迷,泉落雲生,帆移鳥 去是也。三曰意之所遊。目力雖窮而情脈不 斷處是也。」(李日華,1989:647)。可見藝術家的價值觀與信念,是會呈現在 作品上的。 (2) 中國哲學思想對中國文人畫家有深遠影響 文人山水畫建立在「心」與「自然」合一的基礎上,在儒、道、佛三家思想 融合發展的影響下,形成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張俊傑,2005:63)。特別是儒 22.

(36) 家與道家,更是中國文人推崇的重要的思想,對歷代文人有深刻的影響。徐復觀 (1966:182)在中國藝術精神一書中提到:「中國畫的主流,始終是在莊學精神 中發展。陰陽、氣是老莊道家的重要哲學思想。」。 中國儒、道先哲們也對於與風水相關的哲學概念多有描述,例如漢代儒家戴 聖(n.d.)在禮記中,藉著與風水息息相關的「天地」、「陰陽」來說明禮樂之道: 「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天地訢合,陰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然 後草木茂,區萌達,羽翼奮,角觡生,蟄蟲昭蘇,羽者嫗伏,毛者孕鬻,胎生者 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則樂之道歸焉耳。」。並且戴聖也提到了「氣」與禮樂、 性情的關聯:「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 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 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 「山」與「水」之於文人藝術的地位,亦可從儒、道兩位先哲的名言中瞭解 其重要性。例如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 壽。」孔子認為仁厚的人像山一樣穩定,有智慧的人像水一樣悠然、清澈。而老 子(n.d.)在道德經中則說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 幾於道。」 老子藉著水的特質來比喻人的品德,他認為最高尚的善行就如同水一 般,水可滋潤萬物而不爭名利,也能停留在眾人厭惡的地方,所以水是接近道的。 老子還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 唯不爭,故無憂。」 他認為好的居住環境能夠影響人的心理狀態。老子並且認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人類必須向天、地、大自然學 習道。 (3) 中國文人畫家有追求理想風水自然環境的傾向 除了聖賢先哲們具備與風水相關的哲學思想,文人畫中的風水概念亦可從山 水畫發展歷史脈絡中探知:魏晉至隋朝時期,以莊學為中心的玄學自然思想極盛 一時,文藝思想融入自然,山水畫興起;五代與宋朝時期,以「太極」、「太和」、 「太虛」之形上思想,用人、心、性、理、之說貫通天人之關係,合心物而一, 山水畫乃援理求真,表現博大(張俊傑,2005:275)。而唐宋人好與自然為鄰, 畫屏上的山水為自然山水的延生,以追求人與自然之契合(丁羲元,2006:206)。 西方學者高居翰(Cahill,1984:27)也認為山水畫的興起是受道家觀點和思想所 23.

(37) 激發的。高居翰提到尋覓自然之美、與自然合一的觀念,最早流行在南北朝時期 一批道家詩人與畫家之間,他們深思人類的情緒如何受到自然的聲光反應,有所 啟發以後而訴之於藝術創作上。文人因為主張「道法自然」,因此當他們嘗試在 具體生活方式中,體現天人合一之精神時,遂令體道生活轉化成「生活合於自然 之道」,並且體道生活將藝術活動視為道的彰顯(羅中峰,2001:102-104)。 而歷代文人畫家們也多有以風水理論來闡釋山水畫理。例如:唐代王維、北 宋郭熙、元代黃公望、清代王原祁與唐岱等都曾經以風水概念來論畫。上述的中 國古代文人畫家居住於風水秀美的山林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可在他們 的山水畫作中觀察到,畫家以筆造境,呈現出師法自然、理想居處之美,並表達 出心靈上的空間意象。 北宋的山水畫大師郭熙(1117)在他的畫論林泉高致的「山水訓」說明畫中 的山水要能夠讓觀者「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他這麼說道:「世之篤論, 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遊者,有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以 及「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謂此佳處故也。故畫者當以此意造,而鑒者又當 以此意窮之,此之謂不失其本意。」 郭熙提出的畫中山水呈現「可居」、「可遊」的意義是高於「可行」、「可 望」,他認為畫中山水正是傳達出君子渴慕追求的理想居處。「可居」,可作為 人類的居住處所,進一步解釋就是要選擇良好的大地形貌、水勢流向,能夠形成 「藏風聚氣、負陰抱陽」,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這點是符合風水擇吉地 的論述的。「可遊」,指的是山水畫景物的構成、美感要能觸動並吸引觀者,讓 觀者產生希望到畫中山水遊覽的慾望。所以郭熙認為以理想景觀可居、可遊的布 局與構成方式來描繪山水,是創作山水畫時的必要條件。即是說明中國古代文人 畫家將擇良地而居的概念融入山水畫中,畫家所致力追求的是描繪出一個可行、 望、遊、居,能讓觀者在觀畫時能身歷其境的理想景致。所以受到風水影響的中 國文人畫家所描繪的山水畫,是包涵著好山、好水的理想風水自然空間概念、美 的境界。 (三)中國藝術中的「氣」 「氣」是風水概念中希望利用「聚氣」來獲得的重要元素,更是中華文化的 獨有的哲學思想。在中華文化藝術作品上,針對「氣」與「氣韻」多有著墨,總 24.

(38) 括有具象以及意象的表現方式。 (1) 具像的「氣」 具像的表現,如山水中的雲霧或是紋飾的雲形紋。完顏紹元(2006:71)研 究歸納出:「青銅器的紋飾,以饕餮、夔龍和雲氣為助,由以雲氣紋的繁縟和變 化,最為豐富,或綺曲波帶,或盤旋重環,或與主題圖案互相照應和纏繞,充滿 了神秘色彩。它們的本義,便是古人對世界和生命之源的哲學闡釋─『唯氣論』。」 在華夏文明祭祀時用來盛裝犧牲供品的銅容器的器腹上,其主體的花紋之下, 常密佈一個個用圓轉或方迴線條構成的「雲紋」或「雲雷紋」,以象徵宇宙中不 停運轉的元氣(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我們在中國眾多古物、廟宇的裝飾圖 紋上都可發現「氣」的具象表現「雲紋」、「雲雷紋」,如圖 2-11.的西周雲紋鐃, 以及圖 2-12.的戰國雲雷鏡。. 圖 2-11. 西周早期雲紋鐃 「鐃」是用於祭祀和宴樂場合的打擊樂器。口部向上呈明顯的凹弧形,底部有一中空圓管 狀的短柄,與腹腔相通。 資料來源:數位化的藝術廊道,museum02.digitalarchives.tw/ndap/2005/ChineseArt/domain/ show_article/83.html. 25.

(39) 圖 2-12. 戰國雲雷鏡 資料來源:張錯(2015:46)。青銅鑑容。. (2) 意象的「氣」 而意象的表現方式則是著重在生氣、靈氣、氣韻上。如謝赫(n.d.)所提出繪 畫品評的基準-繪畫六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古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 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置位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 其中的 第一個法則就是以「氣韻生動」來評斷繪畫的優劣。唐岱(1716)說:「畫山水 貴乎氣韻。氣韻者,非雲煙霧靄也,是天地間之真氣。凡物無氣不生,山氣從石 內發出,以晴明時望山,其蒼茫潤澤之氣,騰騰欲動。故畫山水以氣韻為先也。」 所以「氣韻」可說是山水畫的靈魂、生命力。 滕守堯(1996:87)也提出「無跡之跡」來解說抽象的「氣」與中國繪畫的 關聯,他認為中國繪畫傳統中藝術家真正想要傳達的主要是一種氣韻,其次還有 意境、意趣、趣味等「無跡」無形的東西。丁羲元(2006:67)也認為中國繪畫 真正的驅動力是「氣」,重視氣勢、氣局、氣韻;「氣」的運動,成形而為「線」、 「描」。丁羲元(2006:6)解釋「氣勢」是指「氣」運行之動感,高下左右相懸 落差之形勢;「氣局」是「氣」在畫中的充盈及其流勢表現之力度;「氣韻」則 是「氣」在運動中有節奏韻律之美。 以上觀點不論是氣勢、氣局、氣脈、元氣,還是氣韻…。這些看法都說明了 中國藝術家為了追求作品的藝術水準,除了具體視覺的表象之外,更重要的是作.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chieve the recognition of guide routes by the neural network, which integrates the approaches of color space conversion, image binary,

The main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perkalemia ECG by studying the effects of potassium concentrations in blood on the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s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service of privatization nursery, discussing parents’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 quality and finding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first estimation is made by psychology practical model in this research, grading each landscape by use of slide, and analyzes tourist’ s preferred roadway landscape type; the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cross-strait visitor’s tourist experience.With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otives stated as abov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