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當教師遇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 二位老師的故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當教師遇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 二位老師的故事"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當教師遇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二位老師的故事. 鄭玟君 摘 要 教師是教育改革的關鍵因素之一,教師的專業學習亦日漸受到重視。然而, 教師專業發展是段漫長的歷程,包括職前培育、實習階段的導入及在職的持續發 展,每階段都需要緊緊相扣。身為資訊時代的教師,除了具備資訊素養能力外, 利用資訊科技進行教與學亦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職前培育課程融入資訊相關課 程與教師在職相關資訊課程的研習已是不可或缺,但是,教師們進入教學現場 後,如何轉化師資培育階段或研習所學的知識、技能於課堂教學上,相關研究卻 付之闕如。尤其,當「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喊得滿天嘎響時,教師在教學現 場到底如何使用資訊科技?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與他們的職前培育課程或 研習有關嗎?都是很值得探究的問題。 本文採用「訪談」的方式,讓甲老師談其職前培育階段有關資訊課程的受教 經驗,與乙老師於課堂中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情況,以初步了解其資訊科技 的使用情況與態度,希望呈現他們從課程到教學的轉化歷程。研究結果發現資訊 科技的使用情況與自身經驗、本身的資訊科技使用能力有關,如何學會使用資訊 工具,以自學為主。若能解除課程進度、設備等緊箍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將可 更悠然自在。 關鍵字: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素養. 2001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地點:逢甲大學 時間:民國 90 年 10 月 19~21 日 第 1頁.

(2) 一、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資訊時代,人人必須有技能與資訊社會環境作理性的溝通,這就是「資訊素 養」 (information literacy)。資訊素養是一種能力,是個人組織所需資訊的能 力,以理解、發現、評鑑及使用資訊,並能與他人合理的溝通,具有資訊素養才 能對日益進步的資訊科技有使用、評鑑的能力。而資訊科技對我們產生了什麼樣 的改變呢?Means 等人指出資訊科技依功能可以分為教學、探索、應用與傳播四 大類,包括 CAI、單向的遠距教學、互動式光碟、數位資源、多媒體的使用、超 媒體的學習環境、網際網路等,這些資訊科技的應用對學生及教師間的教與學產 生了重大的改變,有衝擊、也有轉變的契機(王曉璿,民 88;林紀慧,民 89)。 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師的電腦能力是一個關鍵,依據吳正己與陳美靜 (民 90)的研究發現,教師必備的電腦能力可分為三類、30 細項,主要是電腦 相關知能、教學應用、資訊倫理及智慧財產權等三類。因此,資訊時代的教師除 了資訊素養外,還要具有電腦使用與應用電腦於教學等能力。 張國恩(民 88)認為在九年一貫課程下,電腦融入教學的意義是指老師運 用電腦科技於課堂教學和課後活動上,以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和 「主動探索與研究」的精神,讓學生能「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並完成「生涯 規劃與終身學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 中,融入教學的益處有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將學校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問題、 有助於學生學習、有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等。因此,資訊科技並不單獨設 科,而是要「融入」教學,讓師生教與學的品質皆能提昇。 二、研究發現與討論: 本研究利用與二位教師1的訪談,試圖了解影響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的因素,無論是職前教師或是在職教師在進行融入教學之前,所需要的電腦能力 與資訊素養,透過培育課程或是研習之後,回到教學現場時,要如何將所學轉化 為適合教與學,轉化過程中受到什麼樣因素的影響。 綜合訪問結果,研究者發現資訊相關設備是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最大的 緊箍咒,尤其甲老師對於設備的運用更是奉為圭臬,但這樣是不是就落入了設備 與使用的迷思當中呢?沒有設備就真的不能實施融入教學嗎?就算有了設備就 真的可以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嗎?設備與使用情形只是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 件,並不需要設備的完全後才能真的實施融入教學,重要的是教師如何在教學過 程中適時融入資訊科技以輔助學生的學習。 談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障礙上,可分為對融入教學的概念方面,及真正欲 融入教學時在教學上遇到的瓶頸。在概念上,Ertmer(1999)指出,通常我們將操 作電腦等資訊科技的技術訓練視為是融入教學的第一層障礙,但是訓練課程能否 融入科技使用的教育模式才是第二層障礙。在本研究中,雖然甲、乙教師對資訊 科技融入教學的概念已脫離了技術主導的層面,但是甲教師在某種程度上對融入. 1. 一位是實習教師-甲教師;另一位則是在職教師-乙教師。 2001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地點:逢甲大學 時間:民國 90 年 10 月 19~21 日 第 2頁.

(3) 教學仍有定義不清楚的地方2。在教學上,課程進度、設備,或是學校行政人員 的支持是老師在進行教學時最大的問題,如同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民 87)就指出對於現階段學校的「考試評量壓力」及「課程進度時間」未改變前, 要將資訊科技應用各學科教學上的「實際」可行性持保留態度。在乙老師的訪談 過程中,乙老師認為現行的融入教學不是不能做,而是當進度等配套措施未完善 前,教師們都會被進度壓力綁的死死的,而無法適時地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Marcovitz(1999:363)指出學校中對於使用 IT 有二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一是電腦 協調者(computer coordinator),另一個是校長。從訪談中,甲老師一直認為 校長是進行融入教學成功與否的一個重大因素3。因此,當學校設備不是非常足 夠的時候,學校行政人員的支持態度就是重要的關鍵點了。 Marcovitz(1999:371)提到如何接近 IT 並不是我們最關切的點,相反地我們 要關注在職教師與實習教師對 IT 的不適感,與缺乏了解-如何將 IT 融入課程。 如同甲老師4所言,部分教師心理恐懼仍然是害怕電腦等資訊科技,將其視為洪 水猛獸,因此,要使教師們能夠親近電腦單從資訊的研習來著手是不夠的,要能 夠將學校的環境改造一番,讓教師們體驗電腦的可近性與便利性,使其先卸除畏 懼電腦的心態,之後再對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再教育,才能讓教師 們可以更享受這資訊科技的生活。 三、研究建議: 1. 教師基本電腦能力的再訓練:除了一般委託大專院校所舉辦的資訊課程研習5 之外,更需要的是針對教師資訊教學應用能力的研習,如常用套裝軟體的使 用、教學軟體的設計,而不只是強調硬體的操作,還需要的是軟體的使用與 設計,讓教師能真正地悠遊於資訊科技的世界中。 2. 校園電腦環境的再建立:由於擴大內需方案的進行,加速學校資訊設備的完 善,使得「班班有電腦」不再是夢想,但是如何讓教師們從「電腦教室」的 概念轉變成「教室電腦」的使用,仍然是我們要努力的,讓班班有電腦的美 意能真正落實到協助教學的層面。雖然,除了部分的九年一貫實驗學校、小 班教學實驗學校或重點補助的學校之外,各國中小離「班班有電腦」都還有 一大段距離,或許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出發,不在侷限於硬體設備的充足 與否,可以借助於網路的便利性,從既有的設備出發進而規劃 e 化校園的可 行性。 2. 我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看法是認為在課堂上使用一些資訊媒體,如電腦、影片等好像才是叫 做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吧! 3 如日出國中設備還不錯,有電視、電腦、廣播系統等,而且校長他本身也很支持,每個老師一 人一部電腦,校園網路也架得很好。 4 一些老的教師老實說對電腦是有點排斥、恐懼的,不會想主動去學,不過也有些老師的能力還 可以,因為一些考試(如主任考試)會要求通過基本的電腦能力。一些中生代與新進教師的電腦 能力就好一點了,因為有比較多的機會接觸到,有時候一些研習都是這些老師要先去參加,所以 對電腦、資訊的態度比較不會排斥。所以,大體上來說,我們學校的老師有些對電腦是有恐懼、 焦慮的,覺得那是一個很難學會的東西。 5 指的是與「電腦」這個硬體有關的相關知能研習。 2001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地點:逢甲大學 時間:民國 90 年 10 月 19~21 日 第 3頁.

(4) 3. 資訊融入教學認知的再推廣:徐諶(民 88)觀察發現,資訊教育的推展要有 「拓荒者」的努力,沒有適當人力、時間及技術的情況下,電腦所發揮的功 效有限,而且先讓教師體驗電腦(資訊科技)的便利,才能鼓勵教師多使用, 資訊教育才能真正落實、普及。但是我們從訪談中發現,甲教師存在著電腦 設備與資訊教育的迷思,認為沒有設備,一切就動不了,我們無法真正釐清 這個看法的背後原因,相關可能因素有行政人員的態度、整體教育環境的限 制(基本學力測驗) ,偏遠地區家長的社經地位等。因此,對於「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還持觀望的教師們,或許我們可以做的是邀請已有實際融入經驗的 教師們分享心得,或是發揮合作的力量組成一個教學團來共同設計融入教學 的教材。同時,要強調的是融入教學並不是達到整合(等級 4)的層次才是 真正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從等級 1 到等級 4 都可稱為是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只是運用的層次不同而已。 4. 誘因:進行一項改革時,相關配套措施的完善與否影響成效甚鉅,在九年一 貫課程下,資訊科技並不單獨設科,相反地而是相當強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但是從事融入教學的過程並非是一蹴可及,需要有配合的教材、軟體等,因 此如果能使進行融入教材課程研發的教師適度減少授課時數的話,那麼融入 教學後學生學習的品質將可大幅提昇。 5. 軟體、師資:若能有適當的誘因機制的話,融入教學軟體的設計便不再是一 件難事,同時,教師們若共同致力於教材的研發,將可使教材更趨多元化。 至於師資方面,我們不再強調教師們要學到多少的技術,更要強調的是資訊 科技的應用能力,因此,職前培育與在職進修可針對相關的主題進行教學設 計的改變或研習,使教師們能夠真正具有資訊素養。在學校內要進行融入教 學前,教育單位與學校可以致力於教師電腦基本能力的培訓、適合融入教學 的校園環境之建立、電腦融入教學認知的推廣、教材教法的編制、軟體資源 的發展與推行等。 6. 結語:不同的教師、教材與時間會有不同的「化學反應」 ,沒有一個固定的公 式可尋。因此,教師可以多方嘗試運用,以找出個人的習慣。「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是因應時代趨勢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從過去的電腦輔助教學(CAI) 到現在的電腦輔助學習(CAL)、遠距教學等。教學方式的改變,都是為提升 教育品質而提昇,在資訊化的社會中,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我們所致力 達成的,也是一種新的教學趨勢。. 2001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地點:逢甲大學 時間:民國 90 年 10 月 19~21 日 第 4頁.

(5) 參考文獻: David M. Marcovitz (1999). Support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 the roles of student teacher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eacher Education, 8(3), 361-374. Peggy A. Ertmer(1999). Addressing First- and Second-order Barriers to Change: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7(4), 47-62. 王曉璿(民 88)。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18-24。 吳正己、陳美靜(民 90) 。國中教師應具備的電腦基本能力。中等教育,52(1), 16-27。 林紀慧(民 89)。資訊科技課程融合與師資培育。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 報,7,27-44。 張國恩(民 88)。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 2001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地點:逢甲大學 時間:民國 90 年 10 月 19~21 日 第 5頁.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4.1 學校尚需提升學與教 效能。學校仍需持續探討 不同的教學策略, 以助 教師促進課堂互動,及 提升學生的共通能力...

在 2019/20 學年起,在教師職位學位化政策全面推行的情況下,資助學校核准編制內的所有教席均為學位教師職位。在 2019/20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名教師完成教育局認可的基礎課程。若受訓教 師已離職,或幼稚園首次獲批 支援非華語學童 的資助,請有關的學校安排教師接受相關的培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4.1.2 從一九九七年起,某些課題曾在一些學校進行試教(有關試教 課題/教學策略見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