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

關係之研究

摘 要

在資訊通信科技的發展和創新之下,電腦等科技已成為教學中不可或 缺的工具,科技領導亦成為校長不可忽視的議題;校長科技領導的展現能促 進校內教師善用資訊科技,以提升教學效能。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內七縣市國 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現況,並檢視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教 學效能之關係,針對結果擬定因應策略,以提供學校領導者在提升學校職能 上之參考。 關鍵詞:科技領導、教學效能、資訊科技 張奕華 國立政治大㈻教育㈻系教育系助理教授 吳怡佳 國立政治大㈻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研究生

(2)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ols such as computers become indispensable in teaching. Consequently, leadership in technology becomes an issue that a principal cannot ignore. The ability of the principal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can encourage teachers to make appropriate use of technology, thus enhancing teaching efficiency. The intent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incipals’ leadership with regards to technology, and also teacher efficiency in seven national cities. Moreover, the study strives to insp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s’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teaching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from this study, we offer strategies for school leaders to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schools.

Keywords: technology leadership, teaching efficienc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Hua Cha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Teaching Efficiency

Yi-Chia Wu

(3)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二十一世紀資訊科技時代的來臨,生活中的資訊科技不斷在創新與改 變;而資訊科技的發展瞬息萬變,對社會各個層面帶來深遠的影響。在此趨 勢之下,學校不能自外於世界潮流與社會脈動。因此,電腦、網路和應用軟 體等資訊科技被廣泛引入學校,進而對學校行政、教學、課程、學習和人際 關係等方面產生重大的衝擊。為了培養未來具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發展學生 的科技素養已是我國重要教育方向之一,而校園內積極營造資訊科技的環 境,更是協助學生學習與改善教育品質的重要策略。同時,隨著校園內使用 資訊科技的日益增加,校長的教育領導角色亦改變成為科技領導者,意即為 了使學生在面對資訊時代挑戰的過程中,能夠提供相關人員和技術的支援, 校長應該具有基本的資訊科技素養(Scott, 2005; Wexler, 1996)。除此 之外,校長亦需進行科技方面的領導,使得教師和學校行政人員能善用資 訊科技,以增進教學和行政的成效。校長科技領導角色的重要性,其目的係 在於提升校長的科技專業能力,以因應資訊社會的來臨。 隨著校長領導角色的改變,科技是校長在領導上不容忽視的議題;在 日漸多元的教育領導研究領域中,科技領導乃是新興的領導趨勢,學校領導 者若能具體展現科技領導能力,將能妥善因應資訊時代的變化,並能有所作 為。然而,校長在校內實施科技領導時,需要徵詢教職員以及學生們的 意見,以期獲得更多支持。研究顯示出校長科技領導和教師在教學上使 用科技,具有高度的相關(Rogers, 2000);科技領導對於有效能的科技使 用,具有關鍵性的影響(Anderson & Dexter, 2005)。因此,為能促使學校 和學生能夠面對資訊時代的挑戰,並對未來做好準備,需要校長有效能的科 技領導 (Ross & Bailey, 1996),以帶領校內教師善用資訊科技,進而增益 教學效能。

九年一貫課程基本能力中強調,學生需要具備「運用科技與資訊」的 基本能力;除此之外,台北市政府的《資訊教育白皮書》、台中市政府的《

(4)

教育施政白皮書》與高雄市政府的《教育局教育白皮書》的公佈,顯示資訊 科技融入各科教學的重要性以及教學媒體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而各級學校校 長與教師,則是具體落實各項教育科技政策的關鍵。除了校長須具有科技領 導的知識之外,教師展現良好的教學效能與落實優質教學,才是提升學生學 習成效的助力。 綜上所言,在資訊科技時代的當下,學校面臨一連串的變革,利害關 係人亦重視與要求績效表現;因此,校長必須針對其領導角色進行調整,使 其成為科技領導者,並賦予教師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學生優質的學習環境,使 所規劃的科技願景與計畫,能夠真正落實在教學和學習上,以達到追求良好 績效的目標。

二、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教師教學目標的達成與良好教學環境的塑造,皆 有賴於校長科技領導的執行;有鑒於校長科技領導對教師教學效能的影響,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地區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關係,本 研究之四項目的如下: (一)調查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之現況。 (二)了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現況。 (三)檢視科技領導與教學效能兩者關係。 (四)發展行政人員提升工作職能之策略。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四項研究問題如下: (一)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之現況為何? (二)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現況為何? (三)科技領導與教學效能之間關係為何? (四)提升行政人員工作職能之策略為何?

(5)

貳、文獻探討

一、校長科技領導

Aten(1996)在其《加州學校再造的教育領導本質分析》博士論文中發 現,學校科技領導的本質包含四項如下:(1)共同領導(例如:合作式決 策、不同的人為不同的工作提供領導);(2)額外補償;(3)科技整合( 例如:課程整合、支持再造、支持學校運作、支持教師使用、了解未來 趨勢);以及(4)人際關係技巧。Aten進一步發現,教育科技領導者必備 的行為特徵如下:(1)良好的溝通技巧;(2)幽默感;(3)根據需要以 優先順位排列工作;(4)良好組織;(5)說明科技如何支持學校變革;( 6)應用科技解決學校需求;(7)妥善管理時間;(8)妥善處理模糊性; 以及(9)追求專業發展。 美國自一九九○年代以來,陸續重視科技領導的研究,綜合相關文獻 發現,校長欲成為有效能的科技領導者,需要重視下列科技領導的五個向 度。首先,就「願景、計畫和管理」向度而言,有效能的科技領導者必須規 劃科技如何產生學校變革的願景(Cory, 1990)。校長需要了解新興科技發 展的動向和趨勢,以規劃學校科技願景;而清晰的科技願景,將有助於教師 應用科技在教室中,以提升教學效能(Bailey, 1997; Bridges, 2003; Cory, 1990; Inkster, 1998; ISTE, 2001a; Jewell, 1998; Ray, 1992)。其次,在「成員發展 與訓練」向度方面,Ford(2000)的研究發現,能提供成員發展與訓練的教 育資源,是科技領導者最重要的責任。在成員發展方面,了解教育領導上 最新的議題與模式,是科技領導者須具備的角色(Anderson & Dexter, 2000; Aten, 1996; Bailey, 1997; Ford, 2000; Inkster, 1998; Bailey & Lumley, 1994)。

(6)

再次,在「科技和基礎設施支持」向度方面,當教師和職員們需要協 助時,科技領導者需要提供技術上的支援,而確保公平取得科技資源的機 會和提供適當的科技設備,更是校長應具有的科技領導技巧(Anderson & Dexter, 2000; Aten, 1996; Bailey, 1997; Ford, 2000; Inkster, 1998; Kearsley & Lynch, 1994; Kline, 1993)。復次,在「評鑑與研究」向度方面,有效能的 校長會對教師執行評鑑,以此作為評鑑教師個人成長,並引導教師發展科 技專業。除此之外,校長也會根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科技的效能,作 為評估教師績效的指標。同時,校長要能依據學生的學業成績資料,規劃出 鼓勵師生善用科技的策略,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效能(Aten, 1996; Cory, 1990; Ford, 2000; Inkster, 1998; ISTE, 1998, 2001; Kline, 1993; Moursund, 1992)。最後,在「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向度方面,其重要性凌駕於科 技專門技術之上;當校內成員們學習使用新科技時,領導者必須能夠提供支 持,而良好的溝通技巧更是教育科技領導者最首要的行為特徵。校長的溝通 技巧與個人的科技領導技巧緊密相連,優質的教育科技領導者,需要良好的 人際與溝通能力以及適度的科技能力(Aten, 1996; Bailey, 1997; Jewell, 1998; Moursund, 1992)。 國內有關科技領導的實證研究方面,秦夢群、張奕華(2006)抽取台 中市國民小學700名教師,檢測校長科技領導之層面,研究結果顯示出科技 領導內涵層面如下:(1)評鑑與研究;(2)願景、計畫與管理;(3)人 際關係與溝通技巧;(4)科技與基礎設施支持;以及(5)成員發展與 訓練。除此之外,張奕華、蕭霖、許正妹 (2007)針對台北市、高雄市和 五個省轄市,共計抽取1,880位教師,發展科技領導向度與指標,其中,學 校科技領導的四個向度如下:(1)願景、計畫與管理;(2)成員發展與訓 練;(3)科技與基礎設施支持;以及(4)評鑑與研究。上述研究亦發現, 實施科技領導的前提是校長需要具備良好的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張臺 隆(2004)的研究顯示,校長資訊素養與教師資訊科技應用上,具有高度 的相關。綜觀上述國內外科技領導的相關研究,校長科技領導的內涵主要包 含五個向度;而張臺隆的研究發現亦成為本研究在探討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

(7)

教學效能的實證基礎。

二、教師教學效能

教學效能具有不同的定義與構念,就其實質內容而言,其主要的涵義 可從教師對學生的表現、學生的學習、教學歷程、組成的成分以及層面來 加以探討。教師教學效能是教師相信他們具有能力去影響學生表現的程度 (Ashton, 1984),教師教學效能也是教師相信本身能影響學生學習的程度 (Dembo & Gibson, 1985),係指在特殊情境的預期之下,教師能幫助學生 學習 (Ashton & Webb,1986)的一種信念。教師教學效能的概念,源自於 Bandura的自我效能,係指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個人在行動之前的組織、 規劃能力的判斷。Bandura亦認為,自我效能是一種行為改變的理論,是行 為的認知媒介以及一個包括「結果預期」(outcome expectancy)和「效能 預期」 (efficacy expectancy)兩個成分的概念。此一理論運用到教師教學 效能的信念上,「結果預期」是教師相信其情境能被控制的程度,而「效能 預期」則是教師對本身引導學生正面改變的能力評估。 綜上所述,教學效能可以視為教師對於自己教學能力的信念,本研究 根據相關文獻(白慧如,2004;江榮義,2004;張錦文,2003;張臺隆, 2004;簡木全,2003),將教師教學效能的內涵分為五方面如下:(1)教 材內容使用;(2)教學技巧使用;(3)班級氣氛與師生互動;(4)教學 評量設計;以及(5)自我效能信念。在「教材內容使用」方面,包括教師 在教學前能充分精熟授課單元、事先做好教學計畫、單元教材、教具、設備 的準備、安排預習活動並要求學生確實做到等。在「教學技巧使用」方面, 包括教師在教學開始前,能引發學習動機、教學過程中能變化教學活動以維 持學生的注意力、能配合教學需要以進行實驗活動等方式教學、能以問題型 式,由淺而深探詢學生是否真正瞭解等。 在「班級氣氛與師生互動」方面,包括教師能以民主的方式,給予學 生自我表達和作決定的機會、能以幽默的氣氛帶動教室裡輕鬆愉快的學習氣 氛、能對學生的進步給予讚美和鼓勵、能保持良好的師生溝通與創造融洽的

(8)

學習氣氛等。在「教學評量設計」方面,包括能應用多元評量方式,評定學 生成績、能依據評量結果來調整教學進度、能依據教學需要,有效實施各種 評量方式、能分析解釋並運用評量結果等。在「自我效能信念」方面,包括 教師具有足夠的學識和經驗可以處理學生學習的問題、即使學生的學習動機 不佳依然能把他們教好、縱使學校環境設備不佳也能發揮教學的成效等。

三、科技領導與教學效能

Rogers(2000)的研究指出,教師在校長科技領導上的知覺和校長科技 整合支持以及教師個人在科技運用於課程的自我評鑑間,具有顯著相關。 Karpyn(2003)研究發現,學生學科成就(被評鑑為教師教學效能的一 部份)受到學校科技使用所影響,學生使用科技代表著教師將科技融入到 教學與課程中,進而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效能。Reed(2003)研究顯示,學生 學業表現明顯受到教師科技使用所影響,教師科技素養直接影響他們將科技 融入課程當中以增進學生的學習成就。在國內實證研究方面,白慧如( 2004)與簡木全(2003)亦發現,教師科技素養影響了教學效能。 綜上所述,教師的資訊素養以及將科技融入教學的程度與教師教學效 能之間存在相當程度的關連,而校園內教師資訊科技素養的提升,有賴於校 長執行科技領導。因此,本研究假設校長科技領導正面影響教師教學效能( 如圖1所示)。圖1的研究假設模式顯示,校長科技領導(係為潛在變項,以 圓形表示)可以用五個觀察變項(包括願景、計畫與管理等,以長方形 表示)加以測量;而教師教學效能可以用五個觀察變項(包括教材內容使 用等,以長方形表示)加以測量。而e1到e10分別代表觀察變項對潛在變項 (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效能)的估計誤差。

(9)

四、行政人員的科技角色

學校行政人員在執行科技計劃時,必須考慮到設施管理(management of facilities)的課題(Picciano, 2006);然而許多學校行政人員是科技使用 的生手,係源自於有限的科技訓練和經驗,因而缺少科技領導與管理所需 要的知識和技巧,而無法成為有效能的科技領導者。雖然學校行政人員瞭解 到執行與支援科技使用的重要性,但是對於本身的科技領導技巧發展,則未 能加以重視。行政人員為了成為有效能的科技領導者,需要廣泛的經驗, 以幫助其達成以下兩項目的:(1)瞭解科技如何改善教學實務;以及(2) 支援教師在教室中使用科技的策略。除此之外,行政人員需要發展科技計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1 e2 e3 e4 e5 e6 e7 e8 e9 e10 圖1 研究假設模式

(10)

和科技願景,才能成為科技領導者(引自 Ertmer, 2002)。而研究亦顯示, 具有科技課程效能的學校,也擁有較堅強的行政領導(strong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以支持和推動校內科技計畫(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1995; Richie, 1996; Richie & Rodriguez, 1997;引自 Creighton, 2003)。以上 論述強調了行政人員在科技領導與管理上所應扮演的積極角色,進而達成教 師使用科技和提升教學效能的目標。

五、行政人員科技標準

行政人員若能有效地使用科技,將有利於校內的行政與教學運作,並 達成有效能的學校領導,以促進學校的變革。基於上述理念,國際教育科 技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簡稱ISTE)在 2001年公布了學校行政人員科技標準(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簡稱TSSA)。TSSA包含六項層面的科技標準如下:(1) 領導與願景(leadership and vision);(2)學習與教導(learning and teaching); (3)生產力與專業實務(productivity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4)支 持、管理與操作(support,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s);(5)評量與評鑑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以及(6)社會、法律和倫理課題(social, legal and ethical issues)(ISTE, 2001b;引自張奕華,2007)。六項層面之下的 三十一項績效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學校行政人員科技標準與績效指標 科技標準 績效指標 一、領導與願景 1.促進所有利害關係人之間的溝通,以期共同發展科技使用的願景。 2.維持高度參與的過程,並發展、執行和監控動態、長期和系統性的科技計 畫,以實現科技願景。 3.促進與培育負責任的冒險文化,並提倡以科技促進持續創新的策略。 4.利用數據資料成為領導上做決策的參考。 5.倡導研究導向、有效實務的科技使用。 6.倡導州層級和聯邦層級的政策、計畫和資助機會,以支持地區科技計畫的 執行。

(11)

二、學習與教導 1.確定、使用、評鑑和提倡適當科技,以強化和支持教學與標準化課程,提 高學生的學業成就。 2.促進與支持合作、饒富科技的學習環境,以助於學習上的革新。 3.提供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環境,並運用科技以符合學習者個別與多元化的需 求。 4.促進科技的使用來支持和強化教學方法,以發展較高層次的思考、決定和 解決問題的技巧。 5.提供並確保教職員利用優質的專業學習機會,並運用科技以改善教學。 三、生產力與專業 實務 1.示範例行、目的取向、有效的科技使用。 2.使用科技以做為同事、員工、家長、學生和社區之間的溝通與合作。 3.創造和參與學習社群,以激勵、培養和支持教職員使用科技來改善生產力。 4.使用科技資源,致力於持續、工作相關的專業學習。 5.保持對新興科技的意識及其在教育上的潛在用途。 6.使用科技來提升組織改造。 四、支援、管理與 操作 1.發展、執行和監控政策及指導原則,以確保科技的相容性。 2.執行與使用科技導向的管理和操作系統。 3.分配財政和人力資源,以確保科技計劃的完整和持續執行。 4.整合策略性方案、科技方案,以及其他改善計畫和策略,以確保人員能遵 循相同的程序與擁有相同的期待,並善用所獲得的資源。 5.執行標準程序,以促進科技系統的持續改善,並支持科技的淘汰循環。 五、評量與評鑑 1.使用多元方式來評量與評鑑科技資源的適切使用,以利於學習、溝通和生 產力。 2.利用科技來蒐集和分析資料、解釋結果和公布研究發現,以改進教學實務 和學生學習。 3.評量職員在科技使用上的知識、技術和表現,並根據結果來促進優質的專 業發展與人事決策。 4.使用科技來評量、評鑑與管理行政和操作系統。 六、社會、法律與 倫理議題 1.確保取得科技資源的公平性,以強化學習者和教育者的能力。 2.確認、溝通、示範與力促社會、法律和倫理層面的實務,以促進使用科技 應負的責任。 3.促進與加強有關科技使用的隱私、保密和網上安全等議題。 4.促進與加強科技使用環境的安全和健康實務。 5.參與政策的發展,以明確的執行著作權法,並明定地區資源的智慧財產所 有權。 資料來源:ISTE (2001b). 表1 學校行政人員科技標準與績效指標(續)

(12)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

一、研究樣本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的直轄市(台北市、高雄市)和省轄市(基隆市、 新竹市、台中市、嘉義市、台南市)所屬的國民小學為研究範圍,並以上述 七縣市的國民小學教師(或兼行政人員)為研究樣本。研究樣本根據其知覺 判斷,針對問卷之題目加以評量學校內部校長科技領導以及教師自我教學效 能的情況。本研究採用隨機抽樣方式,共計寄出1000份問卷,在去除無效問 卷之後,共計回收有效問卷605份,回收率為60.5%。在有效樣本的基本資 料分析中,男性教師佔有210位,女性教師佔有395位;在年齡部分,以35歲 -未滿45歲居多(佔有268位);在學校規模部分,以36班-62班居多(佔 有178位);在服務年資部分,以11-20年居多(佔有235位);在學歷部 分,以大學畢業居多(佔有338位);在擔任職務部分,以教師居多(佔有 256位)。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校長科技領導量表」係修正自「科技領導問卷」( 秦夢群、張奕華,2006)而來,量表題目包含32題,分為以下五大層面: (1)願景、計畫與管理;(2)成員發展與訓練;(3)科技與基礎設施支 持;(4)評鑑與研究;以及(5)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見附錄一)。本 研究所使用的「教師教學效能量表」係修正自白慧如(2004)、江榮義 (2004)、張臺隆(2004)、張錦文(2003)以及簡木全(2003)等研究 而來,量表題目包含45題,分為以下五層面:(1)教材內容使用;(2) 教學技巧使用;(3)班級氣氛與師生互動;(4)教學評量設計;以及( 5)自我效能信念。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工具之信度分析良好,各層面之 Cronbach’s Alpha 如下:願景、計畫和管理(.96)、成員發展和訓練( .92)、科技和基礎設施支持(.90)、評鑑和研究(.95)、人際關係與溝通 技巧(.95)、教材內容使用(.93)、教學技巧使用(.96)、班級氣氛與師

(13)

生互動(.93)、教學評量設計(.90)、以及自我效能信念(.95)。本研究 問卷之量表係使用李克特氏五點量表,其選項分別為「非常符合」、「大致 符合」、「有點符合」、「大致不符合」、「非常不符合」等五個選項,受 試者依據自身的察覺與感受加以填答。計分時,非常符合5分,大致符合 4分,有點符合3分、大致不符合2分、非常不符合1分。

三、資料分析

本研究進行資料分析時,使用統計套裝軟體 SPSS 13.0 for Windows,進行 描述性統計、信效度分析以及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並進一步透過LISREL 8.52 軟體,檢視校長科技領導和教師教學效能的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簡稱SEM)關係。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國民小學校長的科技領導現況

校長科技領導共分為五項層面,就各層面而言,以「成員發展與訓 練」的平均數最高(Mean= 3.8512,SD=0.7611),其次依序為「科技與 基礎設施支持」(Mean=3.8398,SD=0.7194)、「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Mean=3.7993,SD=0.8447)、「願景、計畫與管理」(Mean=3.7707, SD=0.7579)以及「評鑑與研究」(Mean=3.5542,SD=0.7987)。綜合分析 結果,校長科技領導五項層面的平均值皆大於3.50,顯示國內七縣市國民小 學教師所知覺到的校長科技領導現況尚稱良好。

二、國民小學教師的教學效能現況

教師教學效能共分為五項層面,就各層面而言,以「班級氣氛與師生 互動」的平均數最高(Mean= 4.3678,SD=0.5494),其次依序為「教學 技巧使用」(Mean= 4.2823,SD=0.5294)、「教材內容使用」(Mean= 4.2497,SD=0.6055)、「教學評量設計」(Mean= 4.2242,SD=0.5623)、

(14)

「自我效能信念」(Mean= 4.1452,SD=0.5489)。綜合分析結果,教師教 學效能五項層面的平均值皆大於4.00,顯示國內七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所知覺 到的自我教學效能現況良好。

三、科技領導與教學效能之間關係

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校長科技領導和教師教學效能的相關 係數為.406,p值為.000,達.01顯著水準,顯示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教學效 能之間呈現正向的相互影響關係。本研究亦使用結構方程模式(SEM),加 以檢視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的線性關係。結構方程模式可提供定義 與測量多層面構念(例如:校長科技領導)的能力,而模式與資料的適配度 係由SEM適配指標加以評量。本研究自由度為34的卡方檢定值為128.38 (p=.00)。NFI, NNFI, PNFI, CFI, SRMR, GFI, AGFI 與 PGFI 值分別為.99, .99, .75, .99, .019, .96, .93 與 .59,Critical N值為274.35。上述適配度指標結果 清楚顯示,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設模型具有良好的適合觀察值,本研究的模式 適配度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本研究模式適配度分析 配適指標 建議要求標準 結果 Degree of Freedom=34 Chi Square 不顯著 128.38(p=.00) NFI > .90 .99 NNFI > .90 .99 PNFI > .50 .75 CFI > .90 .99 SRMR ≦.05 .019 GFI > .90 .96 AGFI > .90 .93 PGFI > .50 .59 Critical N > 200 274.35

(15)

在確認理論模型適配於觀察資料之後,需要進一步考慮結構方程模式 的標準化參數估計(如圖2所示),圖2顯示出「願景計畫、成員發展、科技 設施、研究評鑑、人際關係」等五個面向構成了校長科技領導的要素,而所 有的標準化參數都達顯著(.93, .91, .92, .93, .97)。在「教材內容、教學技 巧、班級氣氛、教學評量、效能信念」等五個面向構成了教師教學效能的要 素,所有的標準化參數也都達顯著(.87, .90, .91, .88, .86)。圖2顯示出校長 科技領導對教師教學效能有顯著且正向的影響(.77),此結果驗證了先前 的文獻發現結果,亦即本研究假設模型(見圖1)成立,校長科技領導正面 影響教師教學效能。

四、提升行政人員工作職能之策略

如前所述,行政人員在科技領導上宜扮演積極的角色,並應以具備行 政人員科技標準與績效指標為目標。因此,為了提升行政人員工作職能之策 略,校長宜朝向下列五方面努力:(1)學校必須要發展出具有願景的長期 性科技計畫,使其成為學校教職員、學生努力的方向與目標。(2)學校成 員在科技發展與訓練上的活動,是促進其專業成長的重要關鍵。(3)在基 圖2 結構模式圖

(16)

礎設施的提供上,學校要能提供完善的技術支持與公平取得資源的機會。( 4)學校應該發揮評鑑的功能,針對校內的科技計畫作出專業判斷,亦針對 教師的教學做出績效評估。(5)校長的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是影響領導成 敗的因素,一個能夠聽取教師意見並給予適當支持的校長,其學校的運作發 展將更具有績效。

伍、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本研究藉由教師來評量校長科技領導以及教師教學效能的現況,並進 一步了解兩者之間的關係,以做為學校領導者在行政經營與領導教學上的參 考。如同本研究結果所顯示,目前國民小學教師所知覺到的校長科技領實施 現況尚稱良好,而構成校長科技領導的五個面向,所有的標準化參數達顯著 水準。而教師教學效能現況良好,構成教師教學效能的五個面向之標準化參 數亦達顯著水準。除此之外,更顯示了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間的 影響關係,當校長具備科技領導與整合的能力,塑造出科技學習的學校氛 圍,教師教學效能將會受到提升,進而正向的影響學生的能力與學習成就的 表現。根據此研究結果,將提供未來校長科技領導如何影響教師教學效能的 研究基石。

二、建議

(一)對校長與教師的建議 本研究之目的乃欲調查並瞭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 之現況,以及檢視科技領導與教學效能兩者之間的影響關係,建立未來校長 科技領導相關研究之基礎。同時,希望針對實證研究結果發展行政人員提升 職能之策略。根據本實證研究之結果,針對資訊科技時代下的校長與教師提 出以下建議: 1.校長身為學校的科技領導者,必須要能發展和執行學校的願景和科技

(17)

計畫,鼓勵教師的科技發展和訓練,並提供充足的基礎設備和科技支持, 以及發展學校評鑑計畫。 2.教師面對科技時代的當下,宜努力發展自身的科技素養,改變傳統教學模 式,學習將科技融入教學以及課程當中,以提升教學效能,以求促進學生 學習成就的表現。 3.學校必須要發展出一個具有願景的長期性科技計畫,將其成為學校教職員 生努力的方向與目標;學校成員在科技發展與訓練上的活動,是促進其專 業成長的重要關鍵。同時,在基礎設施的提供上,學校要能提供完善的技 術支持與公平取得資源的機會;學校更應該發揮評鑑的功能,以提升教師 的教學品質。 (二)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以「校長科技領導量表」以及「教師教學效能量表」為研究工 具蒐集客觀資料,並運用結構方程模式驗證資料與理論模型,但仍有若干部 分力有未逮,期待未來研究者能針對以下兩方面進行研究: 1.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之量化方式進行,儘管實徵研究顯示 研究之量表均擁有良好之信效度,但由於問卷純然採用教師觀點,依其主 觀知覺判斷校長科技領導行為,故無法周延地對校長的科技領導進行全然 客觀的描述。後續之研究可輔採用質化的研究,透過訪談或觀察,探討校 長科技領導對於教師效能的直接或間接之影響。 2.研究推論方面,本研究僅以七縣市國民小學現職的校長與教師作為研究之 對象,研究結果無法全面解釋並推論至國內各縣市的國民小學或國民 中學。因此,有待後續進一步針對國民中學或是高級中學的研究,期待建 立各類學校層級校長科技領導之相關研究。

參考文獻

白慧如(2004)。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江榮義(2004)。高級中等學校教師資訊素養與資訊融入教學之研究―以屏東地區

(18)

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秦夢群、張奕華(2006)。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教育與心理 研究,29(1),1-27。 張奕華(2007)。學校科技領導與管理:理論及實務。台北:高教。 張奕華、蕭霖、許正妹(2007)。學校科技領導向度與指標發展之研究。教育政策 論壇,10(1),161-187。 張臺隆(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校長資訊素養與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情形之 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錦文(2003)。教師資訊素養對資訊融入學科教學之影響研究。樹德科技大學資 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簡木全(2003)。國小教師教學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Anderson, R. E., & Dexter, S. L. (2000). School technology leadership: Incidence and

impact. Teaching, learning, and computing: 1998 national survey, report #6.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49786)

Anderson, R. E., & Dexter, S. (2005). School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prevalence and effec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1(1), 49-82. Ashton, P. T. (1984). Teacher's efficacy: A motivational paradigm for effective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1(5), 28-32.

Ashton, P. T., & Webb, R. B. (1986). Making a difference: Teacher’s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New York: Longman.

Aten, B. M. (1996). An analysis of the natur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in California’s SB 1274 restructuring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Bailey, G. D. (1997). What technology leaders need to know: The essential top 10 concepts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5(1), 57-62.

Bailey, G. D., & Lumley, D. (1994). Technology staff development programs. A leadership

sourcebook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 New York: Scholastic.

Bridges, J. W. (2003). Principal influence: Sustaining a vision for powerful new forms of learning using technology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2003).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4(6), 1915.

Cory, S. (1990). Can your district become a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leader? TheSchool

Administrator, Special issue, 17-19.

Creighton, T. (2003). The principal as technology leadership. Thousand Oaks, CA: Sage. Dembo, M. H., & Gibson, S. (1985).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 important factor in

school improvement.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6(2), 173-184.

Ertmer, P. A. (2002). Onlin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uilding administrators’ capacity

(19)

ue.edu/ertmer/main_conf.htm

Ford, J. I. (2000). Identifying technology leadership competencies for Nebraska’s K-12

technology lead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Lincoln.

Inkster, C. D. (1998). Technology leadership in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ISTE (1998).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accreditation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 polio preparation manual (third edition). Eugene, OR: The Author.

ISTE (2001a). Role-specific technology leadership tasks: Principal DRAFT v4.0. Retrieved July 14, 2004, from http://cnets.iste.org/tssa/printaskprofile.html

ISTE (2001b).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administrators. Retrieved November 7, 2006, from http://cnets.iste.org/administrators/a_stands.html

Jewell, M. J. (1998). The art and craft of technology leadership.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6(4), 46-47.

Karpyn, A. E. (2003). School technology use and achievement on statewide assessment: Is

there a relationship?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Kearsley, G., & Lynch, W. (1994). Educational leadership in the age of technology: The new skills. In G. Kearsley & W. Lynch (E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perspectives (pp. 5-17).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Kline, J. J. (199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lecte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mpetencies regarded as importan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 the public schools of Pennsylvani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Lehigh University.

Moursund, D. (1992). The technology coordinator. Eugene, OR: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Picciano, A. G. (2006).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planning for technology. Upper Saddle, NJ: Prentice Hall.

Ray, D. (1992).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for the age of restructuring. The

Computing Teacher, 19(6), 8-14.

Reed, D. S. (2003). Systemic technology infusion: Effects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003).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4(1), 119.

Rogers, B. A. (2000).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Ball State University.

Ross, T. W., & Bailey, G. D. (1996). Technology-based learning: A handbook for teachers

and technology leaders (Rev. ed.). Arlington Heights, IL: IRI/Skylight.

Scott, G. (2005). Educator perceptions of princip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competenc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Wexler, S. (1996). Bill Gates goes back to school. Retrieved 2005, August 19th, from

(20)

附錄一 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問卷 一、校長科技領導 非 常 符 合 大 致 符 合 有 點 符 合 大 致 不 符 合 非 常 不 符 合 (一)願景、計畫與管理 1. 校長能向同仁清楚地說明校內科技使用的願景……… □ □ □ □ □ 2. 校長能與處室同仁共同發展科技使用計畫……… □ □ □ □ □ 3. 校長能授權校內包括不同成員的科技計畫團隊……… □ □ □ □ □ 4. 校長能基於科技豐富化的原則去執行學校改善計畫……… □ □ □ □ □ 5. 校長能整合校內的科技資源以讓學校成員使用……… □ □ □ □ □ 6. 校長能公平而合理有效地管理與分配科技資源與設備……… □ □ □ □ □ 7. 校長能有效地管理科技對學校產生的影響……… □ □ □ □ □ 8. 校長能有效地分配資源以提高校內科技計畫的執行……… □ □ □ □ □ 9. 校長能善用科技以促進行政運作的有效管理……… □ □ □ □ □ (二)成員發展與訓練 1. 校長能鼓勵校內成員在科技領域上的專業發展……… □ □ □ □ □ 2. 校長能提供學校成員校內外在職訓練,以提升科技素養………… □ □ □ □ □ 3. 校長能提供資源給校內成員,以作為在科技訓練之用……… □ □ □ □ □ 4. 校長能提供科技訓練課程給校內成員……… □ □ □ □ □ 5. 校長能提供時間給校內成員,作為科技訓練之用……… □ □ □ □ □ (三)科技與基礎設施支持 1. 校長能提供師生適當的科技設備,以作為學校行政與教學的使用 □ □ □ □ □ 2. 校長能確保校內師生在科技設備上的適當使用……… □ □ □ □ □ 3. 校長能確保校內成員具有相同的機會使用科技資源……… □ □ □ □ □ 4. 校長能在校內成員需要科技設施時,提供協助與支持……… □ □ □ □ □ 5. 校長能確保校內設備的即時修理與維護……… □ □ □ □ □ 6. 校長能提供各式樣的軟體應用程式給校內成員……… □ □ □ □ □

(21)

7. 校長能積極地尋求外部的科技基金資源,以充實校內科技設施… □ □ □ □ □ (四) 評鑑與研究 1. 校長能有效地評鑑教職員的科技專業素養……… □ □ □ □ □ 2. 校長能評鑑教師在教學計畫中有關科技融入教學的情況………… □ □ □ □ □ 3. 校長能從成本效益的觀點來評鑑學校的科技計畫……… □ □ □ □ □ 4. 校長能評鑑一般教室和電腦教室中的電腦操作系統……… □ □ □ □ □ 5. 校長能根據校務評鑑的指標來評鑑教學上使用科技的情形……… □ □ □ □ □ 6. 校長能善用科技或相關的研究以引導學校中科技的使用………… □ □ □ □ □ (五)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1. 校長能了解教職員和學生在科技上的需求和關心……… □ □ □ □ □ 2. 校長能善用溝通技巧,鼓勵教職員工和學生學習使用科技……… □ □ □ □ □ 3. 校長能與學校外的科技團體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 □ □ □ □ □ 4. 校長能與教職員工和學生溝通科技的相關議題……… □ □ □ □ □ 5. 校長能與家長和社區人士溝通科技的相關議題……… □ □ □ □ □ 二、教師教學效能 非 常 符 合 大 致 符 合 有 點 符 合 大 致 不 符 合 非 常 不 符 合 (一)教材內容呈現 1. 在進行教學前,我會充分精熟授課單元的內容……… □ □ □ □ □ 2. 在進行教學前,我會事先做好教學計畫……… □ □ □ □ □ 3. 在進行教學前,我會將該單元教材、教具、設備等準備齊全…… □ □ □ □ □ 4. 在進行教學前,我會安排預習活動並要求學生確實做到………… □ □ □ □ □ 5. 在教學過程中,我會總結學生發表的意見並加以指導……… □ □ □ □ □ 6. 我會蒐集或編印資料充實教材內容……… □ □ □ □ □ 7. 我能依照教學科目的教材內容選用適當的教學媒體……… □ □ □ □ □ (二)教學技巧使用 1. 在教學開始前,我會引發學習動機……… □ □ □ □ □

(22)

2. 在教學過程中,我會變化教學活動維持學生的注意力……… □ □ □ □ □ 3. 我會配合教學需要,進行實驗、分組活動等方式教學……… □ □ □ □ □ 4. 我會以問題型式,由淺而深探詢學生是否真正瞭解……… □ □ □ □ □ 5. 我會以開放式問題,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 □ □ □ □ □ 6. 我會提供例證與示範,引導學生觸類旁通……… □ □ □ □ □ 7. 我會提供學生引導性的練習,以熟悉學習教材的機會……… □ □ □ □ □ 8. 我會合理分配起承轉合的每一個教學活動時間……… □ □ □ □ □ 9. 我會注意教學活動的緊湊流暢……… □ □ □ □ □ 10.我會在轉換教學活動時,對學生作清楚明白的指示……… □ □ □ □ □ 11.我會以簡短的時間處理課堂上突發的問題,並迅速排除………… □ □ □ □ □ 12.我會在做教學準備時先做好上課時間的安排……… □ □ □ □ □ 13.我會給予學生足夠發問、討論的時間……… □ □ □ □ □ 14.在每節結束前,我會總結教材內容並摘要學習重點……… □ □ □ □ □ 15.我會與學生分享彼此的經驗,促進師生感情交流……… □ □ □ □ □ 16.我會對有特殊困難的學生,表達善意和幫助……… □ □ □ □ □ (三)班級氣氛與師生互動 1. 我會以民主的方式,給予學生自我表達和作決定的機會………… □ □ □ □ □ 2. 我會以幽默的氣氛帶動教室裡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 □ □ □ □ □ 3. 我會對學生的進步給予讚美和鼓勵……… □ □ □ □ □ 4. 在我的教室裡,我能保持良好的師生溝通……… □ □ □ □ □ 5. 在我的教室裡,我能創造融洽的學習氣氛……… □ □ □ □ □ (四)教學評量設計 1. 我會應用多元評量方式,評定學生成績……… □ □ □ □ □ 2. 我能依據評量結果來調整教學進度、難度和方法……… □ □ □ □ □ 3. 我能依據教學需要,有效實施各種評量方式……… □ □ □ □ □ 4. 我能分析解釋並運用評量結果……… □ □ □ □ □ 5. 我會和學生共同地檢討評量的結果,並更正錯誤……… □ □ □ □ □

(23)

6. 我會讓家長了解學生評量記錄與狀況……… □ □ □ □ □ (五)自我效能信念 1. 我覺得我有足夠的學識和經驗可以處理學生學習的問題………… □ □ □ □ □ 2. 只要我盡力,即使學生的學習動機不佳,我依然能把他們教好… □ □ □ □ □ 3. 雖然學校環境設備不佳,但我也能發揮教學的成效……… □ □ □ □ □ 4. 對不守紀律的學生,我有辦法讓他們接受紀律的要求……… □ □ □ □ □ 5. 我覺得我能對學生的學習成就有正面的影響力……… □ □ □ □ □ 6. 我積極參加校內外進修活動以提昇教學品質……… □ □ □ □ □ 7. 我具有反省思考的能力,並能實際進行行動研究……… □ □ □ □ □ 8. 在我的教室裡,學生們聽課的態度良好……… □ □ □ □ □ 9. 在我的教室裡,我有很強的團隊凝聚力 (班級學生會因為老師的 班級經營,而有很好的凝聚力)……… □ □ □ □ □ 10.在我的教室裡,學生們都能遵守班級規定或公約……… □ □ □ □ □ 11.在我的教室裡,學生們的學習需求都能得到滿足……… □ □ □ □ □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本校為一科技大學,學生之來源大多屬技職體系之職業高中及專科學

3.8.2 學校自評多以教師和學生的觀感作為成效 指標,流於主觀,學校及科組仍未能完全掌握運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J28 廣亞學校財團法人育達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系系學會 J29 美和學校財團法人美和科技大學 觀光系系學會 J30 環球學校財團法人環球科技大學 餐飲廚藝系學會 J31

• 4.1 學校尚需提升學與教 效能。學校仍需持續探討 不同的教學策略, 以助 教師促進課堂互動,及 提升學生的共通能力...

於 2016 年 12 月發布的《推動 STEM 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強調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 不同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