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六年級學童實施媒體素養教育教學成效之研究-以讀報教育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六年級學童實施媒體素養教育教學成效之研究-以讀報教育為例"

Copied!
1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國小六年級學童實施媒體素養教育教學 成效之研究-以讀報教育為例. 指導教授:賴苑玲 教授 研究生:李楠崇 撰. 中 華 民 國 九十八 年 六 月.

(2)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瞭解實驗組學童閱報現況、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實施讀報 教育,對其媒體素養能力的影響、探討實驗組學童實施讀報教育之學習狀況及學 習反應。. 本研究使用自行設計之讀報教育課程,採準實驗研究法,以臺中市一所國小 六年級學童為實驗對象,包含實驗組學生 31 人,控制組 30 人。所得研究資料以 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及 t 考驗進行量化統計。本研究之主要發現 如下:. 一、閱報在兒童獲取新聞訊息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經過實驗教學後,學童對於閱報更提起興趣,且察覺媒體再現的資訊及自身 受到媒體影響的經驗,進而學會選擇適宜的媒體。 三、國小六年級學童實施讀報教育課程有助於提昇其媒體素養能力。 四、多數學童在讀報教育的學習上並無困難,並對此課程表示滿意。 五、多數學童肯定讀報教育的課程,覺得對此課程有興趣且願意推薦給其他班級 的同學。. 根據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及結論,研究者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師進行讀報教 育教學與後續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國小學童、媒體素養教育、讀報教育. I.

(3)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amin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ading newspapers for an experimental group of school children. The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study situation and response of the sixth graders who participate in the Newspaper in Education program, and it studies the effect on the children’s media literacy ability as well. The research used a self-designed instruction of newspaper reading. The quasi experimental methodology is used in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selected sixth graders in one of the Taichung elementary schools as the experimental subjects. This study contains 31 childre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30 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quantification statistics of number of times, the percentage, the average, the standard deviation and t-test.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Reading a newspap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children in getting news. 2. After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e children have been stimulated in their interest in reading newspapers. Most of children become aware of reappearing information, and they also experience the influence of the media. Thus, they know how to choose suitable media. 3. If the sixth graders continue to carry out the Newspaper in Education program, it can help develop the children’s media literacy ability. 4. Most school children have no difficulty with Newspapers in education program , and they are satisfied with the instruction. 5. Most school children have an affirmative response to a Newspaper in Education. They are interested in the instruction and willing to recommend it to other schoolmates. According to the main discoveries and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specific suggestions. They can help the teachers carry on the Newspaper in Education program, and they can be the references of the following research.. Key words: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newspaper in education (NIE). II.

(4)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問題………………………………………………………………6 第四節 名詞釋義………………………………………………………………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媒體素養教育之探討……………………………………………… 10 第二節 媒體素養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探討………………………… 29 第三節 報紙本質與特性……………………………………………………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研究工具……………………………………………… 63 第三節 研究步驟…………………………………………………………… 70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學童閱報狀況分析………………………………………………… 75 第二節 媒體素養能力前測成績分析……………………………………… 81 第三節 媒體素養能力後測成績分析……………………………………… 81 第四節 實驗組學童實施讀報教育之學習狀況及學習反應分析………… 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95 第二節 建議………………………………………………………………… 97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9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00 英文部分………………………………………………………………………107 附錄 附錄一 讀報教育教學活動設計…………………………………………… 110 附錄二 國小學童媒體素養能力測驗……………………………………… 122 附錄三 讀報教育教學學習意見調查表…………………………………… 126 附錄四 讀報教育學習單…………………………………………………… 127. III.

(5) 表. 次. 表 2-1-1 媒體素養定義彙整表…………………………………………………… 14 表 2-1-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基本能力之內涵………………………… 19 表 2-1-3 讀報教育核心概念……………………………………………………… 21 表 3-2-1 讀報教育教學實驗設計表……………………………………………… 63 表 3-2-2 讀報教育實驗教材內容大綱…………………………………………… 65 表 3-2-3 媒體素養能力測驗專家效度之專家學者名錄表……………………… 67 表 3-2-4 選擇題式媒體素養能力測驗預試試題難度與鑑別度分析表………… 68 表 3-2-5 媒體素養能力前後測題目教學目標對照表…………………………… 69 表 4-1-1 學童性別分佈情形……………………………………………………… 76 表 4-1-2 學童家中訂閱報紙狀況………………………………………………… 76 表 4-1-3 學童最常閱讀的報紙…………………………………………………… 77 表 4-1-4 學童每週閱讀報紙的頻率……………………………………………… 78 表 4-1-5 學童每次閱讀報紙的時間……………………………………………… 78 表 4-1-6 學童最常翻閱的版面…………………………………………………… 79 表 4-1-7 學童獲知新聞訊息的管道……………………………………………… 80 表 4-2-1 實驗組與控制組媒體素養能力測驗前測成績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81 表 4-3-1 實驗組與控制組媒體素養能力測驗後測成績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82 表 4-3-2 實驗組媒體素養能力測驗前、後測成績相依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84 表 4-4-1 實驗組學童最感興趣單元之排序……………………………………… 85. IV.

(6) 圖. 次. 圖 2-3-1 報紙組織與工作圖……………………………………………………… 46 圖 2-3-2 報業作業流程圖………………………………………………………… 47 圖 2-3-3 新聞傳播流程…………………………………………………………… 50 圖 2-3-4 媒體與閱聽人、消費者的聯動生態圖………………………………… 52 圖 3-1-1 實驗研究架構圖………………………………………………………… 61 圖 3-3-1 研究流程圖……………………………………………………………… 72. V.

(7)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從讀報教育著手,進行媒體素養教育教學成效之分析。本章旨在闡述 本研究的基本概念及架構,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 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在這個傳播技術發達、資訊快速累積的時代,來自媒體的資訊成為全球公民 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傳播媒介已儼然成為E世代(電子世代)或N世代(網路世代) 年輕人建立價值觀的重要來源。其實,媒體已經成為環境的一部份,沒有人能跳 脫於媒體之外,就好像生命要素不可或缺的水、陽光、空氣一樣。英國學者Roger Silverstone(1999)也認為,媒體是無所不在、是日常生活的重心,也是建構 生活經驗的主要場域,我們是無法逃脫媒體對事物與社會的呈現與再現,必須依 賴媒體獲取娛樂、資訊,並藉此獲得安全感與滿足感(陳玉箴譯,2003)。.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2006年兒童傳播權調查報告」指出,台灣學童平均一週 看電視時數約為17.3小時,比起2005年多花15.6小時,一年在電視上花費近1000 小時。另依據「2007年台灣地區兒少打玩網路遊戲行為調查報告」(兒童福利聯 盟,2007)顯示:有四成以上的國中小學生已經出現網路成癮的症狀。「上網、 玩電腦或打電動」與「看電視」位居青少年經常從事的休閒活動排行榜第一與第 二名,顯見青少年的休閒趨勢已經漸漸傾向以電視、電腦及網路等多媒體娛樂活. 1.

(8) 動為主,而非接觸大自然(郭靜晃,2000;黃葳葳,2000;彭郁歡,2003;富邦 文教基金會,2004)。所以,青少年與兒童接觸媒體的時間,已經超過在學校教 室上課的總時數,如果主張媒體是第一個教育體制而非第二教育體制,並不為過 (教育部,2002)。. 根據天下雜誌於2003 年的「品格教育大調查」中發現,有七成以上的教師 和家長認為中小學生品格教育遠不及十年前;八成以上的家長與教師,認為台灣 社會的品格愈來愈壞;造成學生品格教育不良影響的「前三害」,分別是政治人 物、新聞媒體以及電視節目,而影響孩子價值觀的主要因素,近六成教師認為首 先是媒體,其次是網路、同學朋友。因此,透過此項調查結果,不難意識到媒體 對兒童與青少年之影響力是無遠弗屆的,其重要性自是不言可喻。所以,傳播媒 體無庸置疑地形塑了兒童與青少年腦中世界的圖像及價值體系(郭佳穎,2006)。. 過去數年,台灣的媒體素養教育常由民間非營利組織團體和學術機構來推 動,除了教育部與富邦文教基金會以策略聯盟方式來推動媒體素養教育列車外, 還有公共電視文化基金會、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 室、媒體識讀推廣教育基金會等單位,常由學界、新聞界與關懷媒體環境與發展 人士共同組成,不斷藉由研究、教材研發、學術研討、及各種活動推廣等工作, 致力為國內媒體素養教育紮根;並發展個人在資訊社會中思辨媒體的能力,以期 實踐近用媒體、影響媒體的傳播公民權。國際上許多國家如英國、加拿大、美國、 澳洲等,早已把媒體教育納入正規教育體系中,而亞洲國家,日本、香港也持續 關心媒體教育的需求,把大眾傳播媒介稱為「看不見的學校」(invisible school) 或「同步學校」(parallel school),而這所無形學校的課程,甚或比傳統學校的課 程更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因此體認到將「媒體教育」(media education)納入正 規學校課程與終身教育有其必要(教育部,2002)。. 2.

(9) 臺灣在 1987 年解嚴之後,政府於 1988 年開放報禁,並在 1993 年先後完全 開放廣播頻率和有線電視,台灣媒體業隨之急速發展。2003 年 5 月,香港壹傳媒 的蘋果日報進入台灣,其版面設計大幅採用彩色圖片,加上獨特的報導及營銷策 略,很快對國內各大報的格局產生很大的衝擊,成為民眾「最常閱讀」的報紙(世 新大學,2007)。蘇嫻雅(2004)在其《煞不住的下衝列車:台灣媒體批判》一 書中提出《蘋果日報》真正的利基是放大的圖片,強化衝突性的新聞,頭版經常 是「裸體加屍體」,頗能吸引年輕讀者,假如這些讀者每天看的都是這些血腥與 死亡的新聞,會不會有反社會的趨勢,恐怕更值得學者們做進一步研究。現今臺 灣媒體為了收視(閱)率而導致惡性競爭,「爆料、八卦、狗仔文化」風氣瀰漫, 競相挖掘公眾人物的私生活,可由涂醒哲舔耳案、王育誠腳尾飯事件,到澎恰恰 光碟勒索事件、香港知名藝人淫照風波等案例可加以佐證。但是這樣誇大、扭曲、 灑狗血、且脫離新聞專業倫理的媒體世俗化結果,終究造成台灣媒體文化道德日 益淪喪,進而成為民眾心靈災難及社會風氣敗壞的根源所在(陳尚蕙,2006)。. 雖然台灣現在擁有自由的媒體環境,但政治勢力介入、或商業利益掛帥等因 素,使媒體亂象叢生,引發社會的不安,輿論屢屢提出反省淨化的要求。在社福 及媒體監督團體方面,包括閱聽人監督媒體聯盟、勵馨基金會、台灣少年權益及 福利促進聯盟、兒童福利聯盟、以及台北市社盟等六十餘社團,曾集結抗議蘋果 日報刊載大量裸露身體、屍體及情色小說。這些社團發起抵制運動,包括不看、 不買、不訂,在法律體制上,更鼓動民意代表向北市新聞處及兒童主管機關施壓, 要求對蘋果日報開罰(廖瑞宜,2004) 。研究者認為人民不可能自絕於媒體之外, 與其不看、不聽,不如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建立最佳的防禦策略,讓他們變成有 素養公民,幫助他們武裝完備,不受劣質的媒體所污染。. 3.

(10) 《講義》雜誌在2008年針對全國22縣市、及40所國小的三到六年級學生進行 「小朋友幸福大調查」,關於閱讀情形,有看報習慣的學生占了35.2%,偶爾看 的占39.1%;有閱報習慣的兒童中,看蘋果日報的占28%,看國語日報占24.9%, 自由時報占16.6%,中國時報占百分之10.2%。有看報習慣的學生所占的比率與 台灣居民整體報紙的「昨日閱報率」 ,與2007年為46%(AC尼爾森,2007)作對照, 可見報紙為學童獲取知識與資訊的重要工具。根據世新大學民意調查中心公佈的 「2007媒體風雲排行榜」,其訪問1100名台閩地區15至64歲的民眾閱報調查結果 指出,最常閱讀之報紙分別為蘋果日報佔43.3%、自由時報佔38.5、聯合報25%、 中國時報23.3%。若是排除國語日報,小朋友與成人的閱報排名很相近,研究者 推測父母親看什麼報紙,孩子就會看什麼報紙;因此,當家長手中有一份報紙時, 應該想想,是否會讓孩子接觸到不當暴力、色情文字或照片、誇大不實的報導或 廣告等內容,又該如何跟孩子討論這些內容。此外,世新大學「2007媒體風雲排 行榜」調查(2007)中發現:對個人影響力以及對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報紙都是蘋 果日報。但又並非是最優質的報紙,高達五成民眾認為其帶來的是負面影響(世 新大學,2006)。. 國小學童無論在生理、心理、及文化認知等方面的發展皆尚未成熟,很容易 受外在媒介的導引而影響其思考及行為,因此,教育學生了解媒體組織,反思閱 聽人的意義,並培養思辨媒體再現的訊息內容與符號特質,進而選擇並善用媒體 之素養,已成為當前學校教育之重要課題。教育部於2002 年公布的「媒體素養 教育政策白皮書」中明訂:在國中小階段推動媒體素養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與跨領 域的統整課程、教學。然而,其先決條件為教師本身是否具有媒體素養知能,也 就是教師是否有能力去教導學生如何解讀媒體;國小老師除了本身必須具備良好 的媒體素養外,也需配合創意生動的教學策略,由於媒體素養教育所要傳遞的知 識是和一般學科有所不同的,它需要活潑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共同參與(馬瑜. 4.

(11) 婷,2007)。. 綜觀國內關於媒體素養之相關研究,大部份偏向於學生對於電視或網路媒體 識讀能力及使用行為等探討,或是探討教師媒體素養知能。對於報紙的相關研 究,都集中於:新聞內容、標題、圖像、照片及版面設計對讀者的影響(柳惠文, 2004;陳怡誠,2003;黃甲乙,2004),研究對象均為成年人;或是免費報之媒 體行銷策略研究(鄭曉芬,2003)。由此可發現:國內針對平面媒體進行媒體素 養教育相關研究付之闕如;而且,上述非營利組織團體和學術機構開辦的研習活 動也偏重電子媒體的素養教育,對於平面媒體豐富的教育價值與功能,則較少關 注;環視國內由媒體或官方主動發起的媒體素養-讀報教育,仍未萌芽。國語日 報是國內唯一的兒童教育報紙,財團法人國語日報社從2005年起開始推動讀報教 育,也是國內少數推動讀報教育的非營利組織的媒體,其主要目的是藉由讀報教 育推動「兒童閱讀」 ,以提升學生閱讀興趣、習慣及能力。桃園縣政府於2008年1 月起分成三年,選定六至八所國小為「讀報教育種子學校」,與國語日報社形成 策略聯盟,共同積極推動讀報教育(桃園縣教育局,2007)。台北縣政府自2008 年4月起提供縣內小學每一班一份國語日報進行讀報教育。這些讀報教育活動是 以「提升語文能力」為主要考量,對於實施媒體教育則較少著墨。. 研究者於2007年元月參與公共電視媒體教育種子師資培訓營、以及2008年元 月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主辦的國中小教師媒體素養教育寒假研習營,多數與 會學員於座談會中指出:此種由下而上,由外而內發展媒體素養養成教育的模式 推展不易,而且持續性和普及性亦顯不足;更因為校長或行政單位覺得這類課程 不重要,致使沒有學校於年度課程計畫排入媒體素養教育相關課程,只有少數幾 位老師自發性的運用部份彈性時間,在某些領域融入於教學活動中。研究者採用 準實驗研究的方式,以實施媒體素養教育為出發點,對於國小六年級學童實施讀. 5.

(12) 報教育課程,並探討其教學成效,以作為欲推行讀報教育課程的機構或相關人員 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瞭解實驗組學童閱報現況。 二、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實施讀報教育,對學童媒體素養能力的影響。 三、探討實驗組學童實施讀報教育之學習狀況及學習反應。.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之分析,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瞭解實驗組學童閱報之現況為何? 二、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實施讀報教育,對其媒體素養測驗成績之影響有無差 異? (一)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之媒體素養能力「後測」成績有無顯著差異? (二)實驗組學童之媒體素養能力「前後測」成績有無顯著差異? 三、探討實驗組學童實施讀報教育之學習狀況及學習反應為何? (一)實驗組學童於實驗進行中之學習狀況為何? (二)實驗組媒體學童參與讀報教育學習之滿意度為何? (三)實驗組學童對於實施讀報教育的看法及意願為何?. 6.

(1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國小學童 本研究所探討的國小學童係指九十七學年度就讀於台中市和氣國民小學六 年級學童。. 二、媒體素養教育 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是一種能力的狀態,包括理解、分析、使用媒 體、及產製媒體內容等相關能力,而媒體素養教育是獲得知能達到媒體素養能力 的學習過程(吳翠珍、陳世敏,2007)。本研究所關注的媒體素養教育內涵與其 學習面向是依據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所揭示的五項基本能力:瞭解媒 體訊息內容、思辨媒體再現、反思閱聽人的意義、分析媒體組織、影響和近用媒 體。. 三、報紙 本研究所稱之報紙係依據已廢止的出版法對出版品的分類,新聞紙(報紙): 指用一定名稱,其刊期每日或每隔六日以下之期間,按期發行者而言。研究者依 據《講義》雜誌2008年3月對於全國國小學童進行閱報習慣調查結果,採用的報 紙有蘋果日報、國語日報、自由時報、聯合報。. 四、讀報教育 讀報教育就是閱讀報紙的教育,也有人稱之為「報紙當課本」,也就是拿報 紙在教室裡當作教材的一部份,教導學科知識或是進行媒體素養教育(Media Literacy Education)(吳翠珍、陳世敏,2007)。本研究以讀報教學課程進行. 7.

(14) 媒體素養教育,並非著重於學童語文能力的提升。. 五、讀報教育課程教學方案 本研究之國小學童「讀報教育教學課程」乃指由研究者所設計六個單元主題 之課程與教學。上述教學進行方式為每週2節課,為期6週,共計12節,每節課40 分鐘,總計480分鐘。.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基於研究動機與目的,在考量人力、物力與時間等限制因素下,決定 本研究的研究範圍與限制有以下幾點:. 一、研究對象: 係以台中市和氣國小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所以研究結果的推論與應用上 僅適用於條件相近的國小與相同年級。.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學童對於報紙呈現的文本之解讀情形,因此依據本研究 選取原則選定報紙。因為報業市場競爭激烈,且時常產製多樣化的資訊與版面設 計,因此,本研究結果只能代表學童對於該樣本群報紙的解讀情形。本研究欲以 讀報教育課程進行媒體素養教育,考量平面媒體的特性,本研究主要探討「報紙 組織及運作」、「新聞報導的特性及形式」、「廣告的特質及勸服技巧」、「理 性閱聽人」四個面向。. 8.

(15)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成教學實驗課程、媒體素養能力測驗、及學習意見調查三種方法進 行,在進行評量或問卷施測時,受試者可能受到當時情緒、認知與環境等因素之 影響,對問卷題目之回答有所保留,或是對於題意的解釋有所偏差,而影響結果。. 9.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據本研究的目的,研究者收集相關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加以探討,以做為本 研究之理論依據。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媒體素養教育之探討,第二節為報 紙本質與特性,第三節為媒體素養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探討。. 第一節 媒體素養教育之探討. 本節旨在探討媒體素養教育之內涵與教學策略,共分為二個部分:媒體素養 教育之內涵、媒體素養教育教學方法與策略,茲分別敘述如下:. 壹、媒體素養教育之內涵. 一、媒體素養的定義 Buckingham(2003)認為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指的是為了使用與詮 釋媒體所需要的知識、技術與能力(林子斌譯,2006)。吳翠珍與陳世敏(2007) 指出「媒體素養」是一種能力的狀態,包括理解媒體、分析媒體、使用媒體、產 製媒體內容等相關能力,本小節將就「素養」這個概念的歷史觀,與「媒體素養」 的意義作進一步分析。. Gough(1998)認為,素養是指對知識有組織、累積、儲存與使用的能力,. 10.

(17) 而這些能力的獲得,不盡然從書寫,有一部份需依賴科技發展與社會結構而定。 隨著人類的文明由印刷媒體時代過渡到電子媒體時代,有學者開始認為只具備基 本的讀寫能力並不足以因應日趨複雜的媒體系統,所以Hobbs(2000)進一步認 為應該增強使用媒體的技能、對媒體組織運作的認識、洞悉使用媒介動機、認識 誰擁有媒體所有權、認識廣告行銷宣傳、分析媒體訊息中的特定符號與象徵意 義…等等。教育部(2002)界定「素養」是語言文字的聽說讀寫能力,更是一個 公民參與民主活動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通常是義務教育最主要的內涵。. 鄭如雯(2004)歸納五項素養的特質,其內容如下: 1.素養具有高度社會與文化的在地性(culture specific)。 2.素養的實踐不只包括文字的書寫或語言的表達,還包括各種作決定的過程 (decision-making process)。 3.素養的產生並非價值中立,沒有任何社會質材(social material)是中 性存在的。 4.素養非常多元,所謂較重要的素養只是在眾多素養中被人為突顯的結果。 5.多元素養能力是共存的(co-exist)而非取代(substitute)。. 吳翠珍與陳世敏(2007)參酌Graff(1995)的部分觀點,認為素養有下列 幾項特質: 1.素養是歷史產物。 2.目前尚缺關於素養強而有力的理論。 3.素養並非是價值中立,自然天成。 4.素養有很多種,若只指涉文字的駕馭能力,顯然不夠精準。 5.素養之間應無階級高下之分。 6.條條大路通素養:學習素養有多種方式。. 11.

(18) 7.多元素養能力屬共存,而非彼此取代。. 綜上所述,「素養」應不只包括文字的書寫或語言的表達,其本身的定義會 隨著媒體與環境的改變而產生變化,到了二十一世紀,素養的意涵應該已經超越 了聽說讀寫的範圍,也包括互動、展現自我價值、做決定、分析訊息中的特定符 號與象徵意義等。. 吳翠珍與陳世敏(2007)認為媒體素養所說的「媒體」,指的是現代的大眾、 小眾與個人化的媒體。「媒體」又稱「媒介」,是英文 medium(複數作 media), 中文用法中原則上視為同義字,但也有例外:習慣上,比較偏向指涉內容時,稱 為「媒體」,如新聞、廣告媒體;文義比較偏向指涉物體或介質時,稱「媒介」, 如電視是一種大眾傳播媒介、空氣是傳播疾病的媒介之一。台灣的新聞工作者口 中,稱新聞媒體和新聞媒介的約各佔一半;廣告工作者口中,幾乎只稱廣告媒體, 不稱媒介。. Potter(1998)認為媒體素養不僅是某種技術、技巧的發展,更是一種知識 結構的獲得,是關於媒體工業、一般媒體內容型式與媒體效果的知識,其提出媒 體素養的四個主要意涵,其內容說明如下: 1.媒體素養能力是連續的:媒體素養能力並非全有或全無,但有分程度等級。 2.媒體素養能力是可以發展的:在素養能力的連續表上,我們可以改善到更 高層級,有些改變是因為成熟,有些改變則肇因於有意識的學習。當我們 在智力、感情、道德層面更成熟時就越懂得媒體訊息。 3.媒體素養是多層面的:媒體素養能力是一種多面向的能力表現,包括認 知、情感、審美、道德等四個層面交互作用。 4.媒體素養的目的是給我們更多控制媒體的能力:具有媒體素養能力者,會. 12.

(19) 理性詮釋媒體訊息,不會被動接收或一味反抗媒體訊息,而且個體面對媒 體訊息時,對自己的信念和行為,會有更大的自由和反省空間。 Buckingham(2003)認為「媒體素養」包括使用與詮釋媒體的能力,也包含 一種更廣泛的分析性之理解(林子斌譯,2006)。吳翠珍與陳世敏(2007)從教 育的角度切入,主張媒體素養是一種教學的方法、參與傳播公民教育的倡議、公 共利益的運動,以及一種媒體分析與思辨的概念與實踐,也歸納出有關媒體素養 的主要意涵如下: 1.媒體素養是當代公民必須具有的多元素養之一。 2.媒體素養強調從論域的觀點關注媒體訊息的內容與形式,以及歷史與情境 因素的洞察。 3.媒體素養是多重能力綜合的表現,無須在個人或群體間相互比較高下,但 有個體自我覺知的需求。 4.媒體素養是多元素養,可以包括傳統的語文素養(traditional text-based literacy)、工具素養(tool literacy)、與再現素養(representation literacy)(Tyner,1998)。. 以下就國內外學者針對媒體素養所做的定義統整為以下表格:. 13.

(20) 表2-1-1 媒體素養定義彙整表 學者/組織名稱. Lloyd-Konlkin & Tyner(1991). 英/中用詞. media literacy. Suzuki(1992). media literacy. National Leadership Conference on Media Literacy 媒體素養領袖會 議(1993). media literate. Considine (1994). media education. National Telemedia Association 美國國家電傳媒 體協會(1995). media literacy. Silverblatt (1995). media literacy. Lewis & Jhally (1998). media literacy. 定. 義. 了解大眾傳播媒體如何操作、如何產出意義、如 何組織以及如何智慧地使用之能力。具有媒體素 養能力的人,能夠控制他的媒體經驗,並且以批 判性觀看(critical viewing)媒體所產製的產 物。 公民對媒體加以社會性、批判性的分析、評論, 並且接觸、使用媒體,以多元形態創造互動、溝 通的力量,而獲得這種力量所做的努力,可稱之 媒體識讀(轉引自林亦君,2000)。 一個具媒體素養的人,應該成為一個能夠解碼、 評估、分析以及產製印刷與電子媒體的人。媒體 素養基本宗旨是對於所有相關媒體具有批判自 主權,強調媒體素養訓練範圍廣泛,包括成為消 息靈通的公民,具審美鑑賞,以及表達、社會提 倡、自尊和消費者能力(Aufderheide,1993)。 包含美學鑑賞力、產製能力、擺脫媒介操控的能 力,面對不良內容的媒體,向媒體生產者提出意 見的公民權利。理解訊息中隱含意義的批判力, 並藉此分析和評估訊息。 為現代公民必備的能力,是一種懂得選擇媒介, 理解媒體訊息的意義、形式、風格以及影響,能 了解生產媒介的企業與產品間的關係,並能加以 質疑、評鑑、創造、製作媒介的能力,並具有了 解以及選擇的能力(Silverblatt,1995)。 能夠了解大眾媒介傳播的過程,懂得分析媒介內 容,察覺媒介對個人及社會的影響,發展鑑賞及 應用媒介的能力。 不僅是媒體訊息之分析,更重視察覺這些訊息是 為何產生、如何產生、受到什麼條件限制,以及 由誰產製(轉引自楊婉怡,2001)。. 14.

(21) Alliance for a Media Literate America, AMLA 美國媒體素養聯 盟(2004) 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 美國媒體識讀中 心(2005). media literate. media literacy. 吳知賢(2003). 媒體素養. 吳清山、林天祐 (2004). 媒體素養. 富邦文教基金會 (2004). 媒體識讀. 吳翠珍(2007). 媒體素養. 在媒體訊息不斷地形成、增長的年代,賦權於人 們,使成為批判思考者以及創意產製者 (Summers, 2005)。 是在所有媒體形式中,人們具有傳播、近用、理 解、分析以及評鑑當代大眾傳播媒體文化強而有 力的圖像、文字、聲音之能力。媒體素養是孩子 與成年人作為一個個體以及民主社會中的公民 所必須具備的能力。 培養具有敏銳觀察力及思考能力的未來公民,使 其能理性思考媒體內容,同時具備批判性的觀看 技巧。 係指一個人具有辨識和了解大眾媒體對於個人 正面和負面影響的知識與能力,避免個人受到媒 體不當影響,以成為一位健全的公民。 培養閱聽大眾獨立的思辨能力,在接收經過包裝 的媒體訊息時,能有所分析、辨別,而不致被媒 體左右;甚且進一步反映看法與意見,積極影響 媒體,共同創造優質媒體文化。 是一種能力的狀態,包括理解媒體、分析媒體、 使用媒體、產製媒體內容等相關能力,也是一種 教學的方法、參與傳播公民教育的倡議、公共利 益的運動,以及一種媒體分析與思辨的概念與實 踐。. 資料來源:參考郭佳穎(2007)整理而成. 分析國內外學者對於媒體素養所做的定義,普遍認為媒體素養為現代公民必 備的一種能力,能夠瞭解媒體傳播的過程,懂得選擇並分析媒介內容,還能理解 媒體訊息的意義、形式、風格以及影響;在使用及詮釋媒體訊息時,帶著批判、 評價的反省,以及審美鑑賞的角度,避免個人受到媒體不當的影響,並進一步反 應意見,以成為一位健全的公民。. 15.

(22) 外國學者常以「如何使用及產製媒體?」及「美學鑑賞力」的角度出發,再 進而要求分析、評估及批判媒介內容。國內學者則著重「教」與「學」,也就是 培養有媒體素養的公民。. 綜上所述,媒體素養能力是連續且可以發展的多面向能力,其多重能力綜合 的表現就是能近用、分析、評估和使用各種媒體訊息等,也就是能夠控制他的媒 體經驗,並且以批判性觀看(critical viewing)媒體所產製的產物。媒體素養 必須包括認知、感性、審美以及道德能力之發展,而培養媒體素養的主要目的是 幫助我們掌握媒體訊息之內容,也是成為當代公民必備的多元素養之一。. 二、媒體素養教育之內涵 教育部(2002)整合學者(朱其慧,2001;陳世敏,2000;Hart, 1991)的 論述,認為媒體所提供的資訊中,有以下五項重要的本質: 1.媒體的資訊並不全然真實地反映世界。 2.媒體訊息都經過複雜的篩選、包裝、選擇與組合。 3.訊息的呈現,可能受到媒體記者與編輯者、媒體部門與組織負責人,甚或 政府、政黨或財團的影響。 4.媒體的傳播科技特質,塑造了媒體獨特的表現形式或內涵。 5.閱聽人(接收資訊的觀眾或是讀者)是媒體工業運作下所產生的市場商 品,作為廣告商欲觸及的目標對象。. 1992 年在美國由媒體素養學者所參與的「媒體素養領袖會議」 (The National Leadership Conference on Media Literacy)獲致共識,對媒體教育的概念達 成以下的共識:指閱聽人有能力近用(access) 、分析(analysis) 、評估(evaluate). 16.

(23) 各種媒體訊息,並有目的地去產生媒體訊息,以達到溝通(communicate)的能 力(吳翠珍、陳世敏,2007). 《教育大辭書》指出,媒體素養教育是培養孩童解讀傳播媒體所呈現的訊 息,與了解媒體製作原理以及運作方式的教育,藉由特別規劃的課程,教導孩童 有關媒體的知識,以提昇孩童解讀媒體訊息的能力(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 媒體素養教育更是「優質公民」教育,目的是要造就在民主社會中,對無所不在 的資訊,具有主體意志、獨立思考的優質公民(張秀雄,2000;教育部,2002)。. Buckingham(2003)提出兒童需要媒體教育的理由,是因為兒童在大部分具 有意義的休閒活動中被媒體所充斥;無疑地,大眾傳播媒體是當代最主要的文化 表現與溝通媒介,為了成為一個主動參與公眾事務的人,必須具有使用現代媒體 的能力,媒體也常被認為已經取代家庭及學校的地位,在現代社會中成為社會化 過程裡最主要的影響力(林子斌譯,2006)。吳翠珍與陳世敏(2007)認為媒體 教育又稱媒體素養教育,經常交互使用,而媒體教育是獲得知能,達到媒體素養 能力的學習過程。其進一步並認為資訊社會需要媒體教育,以培養具有媒體素養 公民,其理由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媒體消費的時間在日常生活作息時間中占重要比例。 2.媒介化的資訊充斥著意識型態。 3.媒介消費者或媒體產製者之間存在不平衡的關係。 4.民眾傳播權的覺知尚待啟蒙。 5.等待重整資訊秩序。 6.有什麼樣的媒體就有什麼的民主。 7.學習如何接收資訊。. 17.

(24) 基於上述的考量,教育部在 2002 年頒佈了《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主張媒體素養教育是奠基於基本素養,於民主社會所發展的新素養教育概念。而 媒體素養教育的使命在於: 1.形塑健康媒體的社區和文化環境。 2.培養使用媒體、思辨媒體、近用媒體的行動轉化與實踐。 3.瞭解媒體資訊對民主社會健全發展的影響和重要性。 4.建構民主社會的公民傳播權。 5.培育學生與公民獨立學習和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 教育部並提出媒體素養主要培養國民洞察媒體資訊時,應具備下列基本能 力,如表2-1-2所示:. 18.

(25) 表2-1-2 「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中基本能力之內涵 五大基本能力. 細項目標. 1.瞭解媒體訊息內容 1. 1-1 瞭解不同媒體的表徵系統(媒體語言與成規) 1-2 瞭解媒體類型與敘事如何產製意義 1-3 瞭解並能應用媒體製作技巧與技術 1-4 瞭解科技與媒體文本的聯動關係 2.思辨媒體再現 2.. 2-1 辨識媒介內容中年齡、性別、種族、職業、階級、性 傾向等各種面向的刻板印象和權力階級間的關係 2-2 比較媒介內涵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人物、事件等媒 介與社會真實的關係 2-3 解讀媒介再現所潛藏的價值意涵與意識型態. 3.反思閱聽人的意義 3-1 反思個人的媒體行為 3. 3-2 瞭解個人與文本的意義協商本質 3-3 瞭解文本的商業意涵中「閱聽人」的概念 3-4 認識廣告工業的主要概念:收聽/收視率、廣告的社 會與文化意涵 4.分析媒體組織 4.. 4-1 瞭解媒體組織的守門過程如何影響文本產製 4-2 檢視媒體組織的所有權如何影響文本選擇與組合 4-3 瞭解公共媒體與商業媒體的區別 4-4 檢視資訊私有化的影響. 5.影響和近用媒體 5.. 5-1 瞭解媒體公民權的意義 5-2 實踐接近與使用媒體 5-3 區辨被動媒體消費者與主動媒體閱聽人 5-4 主張個人肖像權、隱私權 5-5 主張公共資訊開放.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照教育部2002年《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整理而成. 綜合以上文獻,媒體素養教育的內涵,就是要閱聽人先學會思辨媒體再現的 過程,除了瞭解媒體訊息內容與符號的意義、分析媒體組織與運作機制外,再來 反思閱聽人的意義,並試著影響和接近使用媒體。於學校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目. 19.

(26) 的就是培養孩童解讀傳播媒體所呈現的訊息,與了解媒體製作原理以及運作方式 的教育,藉由特別規劃設計的課程,教導孩童有關媒體的知識,以提昇孩童解讀 媒體訊息的能力,最終目的在造就於民主社會中,對無所不在的資訊,具有主體 意志、獨立思考的優質公民。. 本研究欲以讀報教育課程進行媒體素養教育,考量平面媒體的特性,將此課 程定為四個面向:報紙組織及運作、新聞報導的特性及形式、廣告的特質及勸服 技巧、理性閱聽人。統整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五項基本能力,分析其細向目標屬 性後,將細向目標分別歸類到讀報教育核心概念中,以下針對表2-1-3說明如后: 1.依據張嘉倫(2006)的研究結論所示: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五項基本能力之 細項目標:2-3解讀媒介再現所潛藏的價值意涵與意識型態,不適宜於國 小階段發展;而4-3瞭解公共媒體與商業媒體的區別,4-4檢視資訊私有化 的影響,5-5主張公共資訊開放等三項,為低重要性或研究者認為不適宜 於讀報教育課程教學者,所以並未列入本研究範圍。 2.第四欄之「讀報教育媒體素養能力指標」亦依據張嘉倫所建構的媒體素養 能力指標,整合統整為本研究之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20.

(27) 表2-1-3 讀報教育核心概念 教育部五項 基本能力 瞭解媒體訊 息內容. 分析媒體 組織. 讀報教育核 心概念. 五項基本能力細項目標 1-1 瞭解不同媒體的表 徵系統 1-4瞭解科技與媒體文 本的聯動關係. 1.報紙組織 及運作. 4-2檢視媒體組織的所 有權如何影響文本選 擇與組合. 瞭解媒體訊 息內容. 1-2 瞭解媒體類型與敘. 分析媒體 組織. 4-1 瞭解媒體組織的守. 事如何產製意義 門過程如何影響文本 產製 2-1 辨識媒介內容中年. 2.新聞報導 的特性及 形式. 齡、性別、種族、職 業、階級、性傾向等 思辨媒體 再現. 各種面向的刻板印象 和權力階級間的關係 2-2 比較媒介內涵與實 際生活中的情境、人 物、事件等媒介與社 會真實的關係. 瞭解媒體 訊息內容. 3.廣告的特 質及勸服. 1-3 瞭解並能應用媒體 製作技巧與技術. 21. 讀報教育 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1-1瞭解各種媒體訊息類 型的主要特性及差別 1-2分辨媒體內容中組織 材料的形式 1-3瞭解媒體內部組織與 外在權利如何影響媒 體內容的選擇與組合 1-4瞭解媒體組織、廣告 主、閱聽人間的關係 2-1理解媒體類型的訊息 中所傳達的意函 2-2知道媒體訊息是經過 人的主觀處理而產生 不同的結果 2-3明白媒體內容的製播 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 響 2-4辨識媒介內容中年 齡、性別、種族、職 業、階級、性傾向等 各種面向的刻板印象 2-5瞭解媒體所傳遞的訊 息不能完全再現社會 真實樣貌 3-1察覺媒體訊息使用的 各種勸服技巧.

(28) 技巧. 3-3瞭解文本的商業意 涵中「閱聽人」的概 反思閱聽人 的意義. 反思閱聽人 的意義. 念 3-4認識廣告工業的主 要概念:收聽/收視 率、廣告的社會與文 化意涵 3-1反思個人的媒體行 為 3-2瞭解個人與文本的 意義協商本質 5-1瞭解媒體公 民權的 意義. 影響和近用 媒體. 5-2實踐接近與使用媒. 4.理性閱聽 人. 體 5-3區辨被動媒 體消費 者與主動媒體閱聽人 5-4主張個人肖像權、隱 私權. 3-2明白廣告的訊息是為 了推銷商品或觀念 3-3知道自己是特定廣告 中的銷售對象 3-4察覺媒體訊息對於自 己、社會流行文化的 影響 4-1說出自己受到媒體影 響的經驗 4-2評估媒體內容的適切 性,並學會選擇適宜 的媒體 4-3知道自己有對媒體內 容表達意見的權利 4-4知道運用各種媒體管 道表達自己的意見與 想法 4-5知曉媒體中關於兒童 隱私權、肖像權的保 障.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貳、媒體素養教育教學方法與策略. 媒體素養教育重點在於自主實踐,教學不光是理論的傳授,或是文獻的整理 與記憶,而是積極地發揮媒體素養。除了批判媒體外,應鼓勵學習者投書、 Call-in、上網回應,或藉由製作錄音/影帶,透過接觸媒體頻道,表達個人意見, 以團體或組織性的力量和行動來改造媒體(成露茜、羅曉南,2004;余陽洲,2003; Megee, 1997)。以下針對教師的角色,以及教學方法、活動與策略進行探討。. 22.

(29) Buckingham(2003)認為在媒體素養教育上,教師是靈魂人物,教師的角色 是推廣媒體素養的倡導者、指引學生發揮批判思考與判斷力的引導者,他既是教 學者也是學習者,透過師生互動,討論、辯論與實務操作的活動,共同提昇媒體 素養能力,其建議教師應扮演的角色如下(轉引自余陽洲,2004): 1.瞭解教學對象的所知見聞,並據以採取更開放的、提問式的教學。 2.能夠認知自己與教學對象,以及不同學習者之間存在訊息解讀的差異。 3.感受意義為經由協商而來的,以及體認媒體-尤其對年紀輕的教學對象而 言-或許適於產製新的、具備顛覆潛力的意義及樂趣。因此,應該尊重教 學對象使用傳媒和解讀訊息的過程。 4.鼓勵教學對象自行分析個人如何產製意義,再對產製的意義提問、質疑。 5.反思並改變傳統師生關係;教學對象既為意義的主動產製者,自己就不再 是唯一的知識來源或發問者。. 根據Megee(1997)、卓然(2001)的說法,除了使用完備的媒體素養教材 外,教師還有很大的自主空間,可彈性運用各種媒材於教學上,例如電視節目、 漫畫、廣告、報紙等等媒體內容,特別是國小階段,媒體素養教育應著重兒童思 考的啟迪,強調真實經驗的表達,而非壓抑。在教學方法上,主要包括師生間討 論、同儕分享、小組辯論、實際製作媒體內容(製作雜誌、新聞採訪、拍攝照片、 錄影錄音等),或者評論平面與電子媒體內容等等。其中要注意師生討論時,應 以對話(dialogue)的形式,位於平等的立場自由抒發見解與反省;也可讓學生 調查媒體或新聞的報導,形成一種師生共同調查、共同參與、共同學習的教學活 動。 媒體素養教育融入於任何課程時應注意哪些原則?美國紐約Ithaca學院的 Project Look Sharp(2008)中心提供12項基本原則:(12 Basic Principles for Incorporating Media Literacy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to Any Curriculum,. 23.

(30) 2008) 1.透過媒介做普遍性的觀察,擁有批判性的思考、分析及產製能力。 2.使用媒介來刺激對新主題的興趣。 3.確認及發現學生用已熟悉的媒介來獲得訊息的方法。 4.使用不同媒介資源做為教師標準教學工具。 5.鑑別經由媒介培養出的錯誤觀點及看法。 6.發展對媒介的真實性及偏見的覺知。 7.對同一主題比較不同媒介呈現的內容及訊息。 8.以歷史性及跨越不同文化的角度分析某一媒介對某主題事件發表看法的 影響。 9.能明確在課程中使用印刷品媒介(書、報紙、雜誌),藉此練習閱讀及理 解能力。 10.能使用媒介來表達學生自己的想法及說明他們所理解的世界。 11.利用媒介作為一個運用媒介形式作為總結知識的期末報告之評估工具。 12.使用媒介做為連結學生到社會體系的工作,使其朝向積極正向的改變。. 情境模擬是媒體教育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以學習者為主體,強調學習者主 動的省思與認知,並且尊重學習者的理解與詮釋,學習者在情境模擬中學習做決 定與解決問題。簡言之,媒介素養的重點不在於追求客觀、真實的訊息,而是在 詮釋的過程與尋找多元詮釋訊息的方法。詮釋的「結果」沒有絕對的標準,而且 也不是媒介素養關注的焦點,並貼近學習者的生活與文化經驗。例如:讓學生練 習編一版的平面新聞,從任務分工瞭解專業角色與媒體組織之間的關係,從中體 會什麼是新聞價值、讀者權益、編輯政策、真實如何被符號再現等議題,同時也 學習成本概念、時間壓力的限制。在學生表達並評估學習過程時,鼓勵批判與自 省的價值澄清(吳翠珍,2003)。. 24.

(31) 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局於1989年出版媒體素養教學指引手冊,其中提供了針 對六年級到十二年級學童的十種教學方法及策略(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1989;轉引自黃馨慧,2004):. 1.探索策略:協助學習者辨識基礎的問題,刺激學生提出質疑,鼓勵其好 奇心,能運用合適的工具探索及討論。 2.批判思考策略:運用Robert Ennis 提出典型批判思考技巧,包含辨別一 份聲明或來源的真實性、區別正確性以及覺察邏輯上的矛盾等。 3.價值澄清法:對於大眾媒體的正反兩造、政府對媒體的控制等,進行道德 上的價值評判、道德兩難推論。 4.主題透視策略:針對媒體主題文本的分析,教師要能超越媒體文本內涵的 呈現,且能使用合併策略將媒體素養具體化融入班級之英文、社會科學等 科目,做某一主題之探究。 5.跨媒體及跨學科策略:跨媒體的分析,一些關鍵性觀念的有效應用仰賴一 些媒體的整合。 6.創造體驗策略:學習要能解譯,還要能夠編碼,藉由創造活動的經驗,才 能體悟分析的素材。 7.符號解碼策略:了解媒體符號中意義的產生,使用符號語言學的策略。 8.媒介環境解讀策略:了解媒介環境,也幫助了解自己和媒介互動的效果。 9.另類觀點法:從不同觀點的角度展現另類視野或觀點的影片或電影,作為 教學補充資源。 10.多選擇策略:以選修課程或視覺藝術課程,提供學習者多樣選擇,如流 行文化、世界的圖像、資訊的社會、電影產製等。. 25.

(32) 吳翠珍與陳世敏(2007)認為媒體教育的教學必須使用有系統的教學策略 (teaching strategy),方能達到有效益的學習結果;媒體教育持續不斷的發 展跨各學習領域可行的教學法(teaching technique),尤其在國中以下到幼稚 園,各國普遍都已融入學習領域為主,並不另設專業科目,因此媒體教育的教學 策略也應具備跨領域、跨科目與議題的實踐廣度。所以根據英國學者Buckingham (2003)的主張為骨架與藍本,介紹六種教學法: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 脈絡分析(contextual analysis)、個案研究(case studis)、改作練習 (translation)、模擬練習(simulation)、動手作(production)。前三項 偏向分析的成分,後三項偏向實作。. 一、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強調單一文本的深入分析,例如一張照片、一則廣告等,學生要試 著提出有證據的論點,而非只是直覺的回應,也可以稱為「在不疑處有疑」,此 策略又分成三個階段: 1.描述(description) 請學生把他們所看到的資訊、聽到的內容列表,例如:音效、構圖等。 2.意義(meaning) 必須有系統的檢視隱藏在文本各元素背後的含意及其關連性。 3.評估(judgement) 鼓勵學生評估整體作品,檢視他們從文本所看到的價值觀與意識型態。 二、脈絡分析 透過脈絡分析,可以讓學生多瞭解與文本息息相關的媒體製作脈絡與如何 設想閱聽人。請學生關注某一個歌唱比賽節目,進行廣泛的情境瞭解,包 括閱讀平面媒體、商家展示、海報、官方網站、預告片、公關稿。學生通 常能夠覺知:1.跨媒體的宣傳方式以及眾多看起來不相干的公司之間,其. 26.

(33) 實形成一種全球網絡的運作模式,2.媒體工業背後的經濟動機,以及競爭 激烈、真真假假的媒體公關活動。 三、個案研究 1.脈絡分析的延伸,學生可以選擇青少年雜誌,先探索文本的特質,以及 發行或是廣告的促銷活動,接著學生可以收集資訊並且以脈絡分析的方式 認識資訊的本質。2.針對議題作跨媒體的調查,例如美容廣告,看看不同 的媒體對同一個宣傳議題如何搭配安排。3.調查閱聽人媒體使用方式,4. 調查單一媒體公司或組織的表現。 四、改作練習 本質上是增進學生對不同媒體與不同類型文本之間的理解。實作方法包括 讓學生改作文本到另一個媒體裡(從報紙故事到電視新聞),學習重點在 不同行式的媒體語言的轉換,從紙本到電視的練習,學生可能要處理第一 人稱敘事的觀點,並加以視覺化的設計。 五、模擬練習 模擬對於深度理解製作流程相關問題特別有意義,讓學生想像自己是媒體 製作人,鼓勵反思自己所做的決定與其他人之間的不同,老師可以扮演總 編輯或執行製作的角色,隨時拋出問題藉以演練道德困境的難題。 六、動手作 實作會帶動最直接的投入,且相對有效地探索自己關心的媒體素養的議 題,以下是一些製作課程的步驟: 1.教室管理,學生在團體裡分配好各自的責任,學習溝通技巧、時間管理 能力。 2.製作的目的,是要能有效整合學生在之前課程所學過的媒體思辨性概念 3.自我評量要強調思辨性,鼓勵學生思考原始動機與成品結果之間的關係。 4.可以安排「首映」的活動公開展演,獲得目標閱聽人的反應。. 27.

(34) 國內公共電視台,於2001年2月推出全國第一個兒童媒體素養節目「別小看 我」,開創國內兒童媒體素養教育新紀元。截至2005年5月,製播了九季共一百 一十七集節目,也同時推出媒體教育互動教學手冊、光碟及教師手冊,供國小中 高年級至國中階段學校教師進行媒體素養教育。其主要目標在於教導兒童如何觀 看電視、瞭解電視、分清真實與虛幻、熟悉廣告使用的手法與勸服效果,並瞭解 電視所傳遞有關暴力、種族、性別態度等內容所造成的影響(吳知賢,2002)。. 在平面媒體方面,國語日報社於2004年生活版每隔週一刊出「媒體蛙信箱」 專欄,由政大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召集人吳翠珍副教授企畫,為小朋友解析 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例如「喬丹代言效應」 、 「偶像劇浪漫愛情公式」等,可以 提供教師在課堂上作為討論的議題。專欄取材貼近小朋友的生活,用故事的形 式,由專門研究媒體現象的「媒體蛙」博士,和愛看電視的小男生「小至」之間 的互動,探討媒體塑造的種種迷思、誤導和刻板印象(國語日報社,2007) 。. 國語日報社(2007)更指出現今電視媒體充斥著人與人的語言衝突、肢體暴 力、犯罪描述、刻板印象以及扭曲的兩性關係、不切實的廣告。如何透過「媒體 識讀教育」,從小培育兒童成為具備「媒體素養」的公民,是教師、家長、教育 相關單位必須正視的問題。. 本研究依據學者提出之媒體素養的核心概念,參考公共電視台製作的別小看 我節目及教案、國語日報社讀報教育指南,以國內日報為媒材,規劃適宜的讀報 教育課程。在教學策略方面,以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局的十種教學策略為基礎, 並引導學生進行文本分析、脈絡分析、個案研究、改作練習、模擬練習、動手作, 以期帶領學生能觀察並判斷報紙新聞、廣告所傳達的訊息,是否與事實相符,是. 28.

(35) 否有誇大不實或欺騙隱瞞的現象,且希望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童在閱讀報紙時,能 夠有判斷與分辨內容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接受所有訊息,而不自覺的遭受不當 的影響。. 第二節 媒體素養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探討. 本節旨在探討國內外媒體素養教育如何融入正規學校課程,共分為二個部 分:國際媒體素養教育之現況與發展、及媒體素養教育與九年一貫課程結合,茲 分別敘述如下:. 壹、國際媒體素養教育之現況與發展. 媒體素養教育在國際上已行之有年,由於文化、政治及教育背景不同,世界 各國媒體教育發展狀況也有所差異,許多國家如英國、加拿大、澳洲等,早將媒 體教育納入正規教育體系中,英國、加拿大、澳洲、芬蘭、及美國等國也設有專 門培育媒體素養的課程(郭佳穎,2007);而亞洲的日本、香港也持續關心媒體 教育的需求,把大眾傳播媒介稱為「看不見的學校」 (invisible school)或「同 步學校」(parallel school),而這所無形學校的課程,甚或比傳統學校的課程 更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因此,體認到將「媒體教育」(media education)納入 正規學校課程與終身教育有其必要(教育部,2002) 。. 一、英國媒體素養教育之發展 英國媒體教育思潮自1989 年「國定課程」(The National Curriculum)實. 29.

(36) 施後即明文規定,賦予媒體教育多項的任務,其中包含:教導閱聽人的相關概念、 辨識事實與意見之差別、討論大眾文化之小說與戲劇、發展廣告、宣傳與勸服內 容的教學方法等等,並將它規範為學校教育及中等教育證書考試的科目之一(吳 玉明,2004;吳翠珍與陳世敏,2007;須文蔚,2003)。後來自1930年代起,便 將媒體教育視為正式教育體系的重要任務,由現場教師將媒體教育與現有學科加 以結合,以培養學生文化品味為核心,其媒體教育以「誰生產媒體文本?」、「媒 體文本形式為何?」、「媒體文本如何被產製?」、「閱聽人如何理解文本?」 「目標閱聽人為何?」「文本如何再現真實?」六個面向的媒體教育內涵,施行 由幼稚園大班到高中的正式學制課程,並有完整的評量系統(教育部,2002)。. 二、澳洲媒體素養教育之發展 澳洲媒體素養教育起源於1970年代多元文化主義的勃興,因有感於西方暨好 萊塢的流行文化與媒體文本對在地文化的影響而發端。澳洲媒體教育發展出完整 的教育,從各級學校教育到政府部門提供教育基金培育教師的媒體教育專長,各 地的教師團體也透過政府鼓勵機制,系統性且多元的研究來發展媒體教育的課程 (教育部,2002)。. 在高等教育方面,鼓勵大學開設相關大眾傳播、媒介研究、文化研究等課程 與科系,同時政府也成立學校委員會(Schools Commission),增加教師訓練基 金,獎勵媒體教育課程創新和發展。現今西澳政府規定將媒體素養教育視為語文 教學(英語)的一部分。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從1999 年起媒體教育已成為幼 稚園到高中三年級的國定課程,大約佔所有課程的四分之一,高中階段是單一設 科,國小及國中階段則將媒體素養教育融入課程方式來進行(吳翠珍,1999)。. 30.

(37) 三、加拿大媒體素養教育之發展 加拿大媒體教育發展淵源可追溯至1960年代末期中學的螢幕教育(Screen Education)課程,其發展模式最初由幾個積極的省分推動(安大略省及魁北克 省),1980年至1990年是媒體素養教育逐漸穩定發展的年代,直到1998年底各省 皆將媒體教育納入正式教育體制中(Media Education in Canada:An Overview, 2003)。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媒體教育核心概念廣為各國所引用,包括:「媒體訊息是 人為所建構」 、 「媒體建構了真實」 、 「閱聽人自我詮釋媒體內容的意義」 、 「媒體具 有商業性質」 、 「媒體具有社會政治意義」 、 「媒體內容含有意識型態與價值觀」 、 「媒 體訊息的形式與內容密不可分」、 「學習者應該學會欣賞每種媒介獨特的美學形 式」(教育部,2002)。. 四、美國媒體素養教育之發展 美國1970年代大力發展各級學校批判性觀看技巧的媒體素養教材,隨後在 1989年成立非營利組織「媒體識讀中心」(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關 注媒體暴力、兒童收視媒介等議題,開始有系統地推廣相關之活動,更在1998年 成立「媒體教育聯會」(The Partnership for Media Education),宣示媒體 素養觀念,也表達組成全國性專業組織之意願,以期有效推動媒體素養運動(須 文蔚,2003)。1992年以來媒體教育的發展重心因美國的藥品(毒品)濫用、早 發性性行為、未婚懷孕、煙、酒、愛滋病與校園暴力等問題,媒體扮演推波助瀾 的角色,而使得媒體健康訊息的解讀與分析,成為晚近美國媒體教育的重點與特 色(教育部,2002)。. 美國目前有兩個全國性組織支持著媒體素養教育的推廣,一個是美國媒體素. 31.

(38) 養聯盟(The alliance for Media Literate America),它主辦每兩年一次的 國家媒體素養教育會議;另一個是媒體教育行動聯盟(The Action Coalition for Media Education),它聯結媒體改革者與媒體素養教育者共同去對抗商業媒體 的力量(Hobbs, 2004)。. 五、日本媒體素養教育之發展 與台灣相鄰的日本媒體素養教育,1970年代主要是由民間團體所推動。除了 強調批判的媒體教育觀點外,2000年日本東京大學推動的媒體素養更結合媒體組 織與專業人士使得媒體教育形成產、官、學研究的完整環路。日本文部科學省2001 年在中小學與高中設立「綜合教育」科目也納入媒體素養(教育部,2002)。. 根據吳翠珍、劉雪雁(2005)研究日本西元2000年前後之媒體素養教育狀況, 將其媒體素養發展的過程分為下列三類: 1.第一類:培養和訓練,包括電腦、網路等資訊技術操作能力為目的的資訊 素養或電腦素養。 2.第二類:實施於日本中小學教育中,利用綜合活動課或電腦資訊等課程發 展之資訊教育活動。 3.第三類:以批判解讀媒體,特別是監督電視媒體為目的之活動。2000年後, 日本媒體素養教育中出現以省思傳播者與閱聽人之間關係與界線的媒體 表達學習活動。尤其是高科技與電腦快速發展,客觀與物質條件之改變, 促使日本的媒體教育有著不同的思維與實踐。. 日本媒體素養最具特色之處,是日本東京大學情報學群為首所發動的人文/ 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研究與實踐活動。自2001年起執行的MELL Project(Media. 32.

(39) Expression, Learning and Literacy Project),進行媒體實踐、媒體研究、 教育實踐、教育學、市民社會運動等跨領域的行動研究,尤其是媒體學習和媒體 表達更是開啟媒體素養實踐的另一種新觀點(郭佳穎,2007)。. 六、香港媒體素養教育之發展 香港自1997年教育改革時開始推動媒體教育,由民間非營利性的教育協會或 基金會擔任媒體教育的運動核心,發展教材、師資培訓與推廣、遊說政府教育部 門。香港民間力量之所以能蓬勃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是香港政府成立了優質教育基 金會(Quality Education Fund),鼓勵並提供經費給各式的「新」學習,而媒 體教育正好符合「新素養」的教育改革。目前香港的媒體教育推展以公部門、電 視機構、民間團體與各級學校合作,藉著充裕的優質教育基金推動課程、教材與 國際交流與互動(教育部,2002)。 香港有三個推動傳媒教育的民間團體組織,說明如下(楊美玲,2001): 1.香港傳媒教育協會:透過研討會、傳媒教育工作坊、會訊、分享會及發展 教材來推動傳媒教育。 2.明光社:成立於1997年5月,創設傳媒教育資源中心,分別到學校、教會、 社區中心講述有關媒體教育的知識,並設立傳媒監察員訓練班,也成立監 察傳媒投訴專線。 3.香港突破機構:1999年出版「全人教育系列-傳媒教育教材」,內容包括 新聞、電視、漫畫、廣告,使得傳媒教育開始落實於校園課堂中,也不定 時地發布最新的傳媒調查研究。並與學校進行夥伴合作,舉辦傳媒教育的 師資訓練班,學生傳媒工作坊,探討傳媒影響。. 各國的媒體教育已經論證多年,逐漸發展出在中小學實施融入課程的「媒體. 33.

(40) 教育」、高中階段獨立開設的「媒體研究」(media studies)、「媒體批評」 (media criticism)的正式課程。其他衍生性學習活動,也從學校教育推廣到 社會終身教育,目的在培養公民的「媒體素養」;而這正是所謂的「媒體素養教 育」,有別於過去培養媒體從業人員的媒體專業教育,教育對象的主體是全體公 民,教育目標的主軸在於培養全民具備思辨與產製資訊,以成為形塑國家與社區 文化品味的媒體公民(教育部,2002)。. 綜觀各國行之有年的媒體素養教育課程,有的將其規範為學校教育及中等教 育證書考試上的科目,有的國家則提供教育基金培育教師的媒體教育專長,或是 進行系統性且多元的研究來發展媒體教育的課程。我國應該汲取各國的長處,對 照本國的文化背景、社會形態、媒體現況,產製因地制宜的媒體教育課程,且融 入於各級學校的現有課程中,期望能培養具備了解、思辨與產製資訊能力的優質 公民。. 貳、媒體素養教育與九年一貫課程結合 國內對於媒體素養教育之相關研究為數不少,但目前的研究多以電視識讀為 範圍而發展課程,或是調查教師媒體素養知能為主;這些進行媒體教育相關課程 設計以檢討教學成效的研究,有的採用獨立於學科之外的方式進行教學(李金 勳,2001,林愛翎,1999;林子斌,2001;林淑貞,2001;周慧美,1999;徐照 麗,2001b;楊婉怡,2002;詹國新,2002),也有以媒體素養融入領域課程為 研究焦點(白佳麒,2005;李曉媛,2003;黃馨慧,2004;鄭智仁,2006)。. 李曉媛(2003)曾進行媒體素養融入國小高年級社會科的行動研究,其研究 結果為可將「閱讀報紙」等三個面向的媒體素養課程融入「政府與人民」與「中. 34.

(41) 華文化」單元,可以提昇學生的媒體素養,且有助於學生在社會科的學習表現, 而在國小實施媒體素養融入社會科教學所遭遇的最大困難為時間不足與人力資 源不足。. 同樣將媒體素養教育融入國小學習領域課程的是黃馨慧(2004)之研究,其 目的為探討教學方案設計與資源教材分析及網站建構。研究者認為以1989年英國 電影協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所界定的媒介內容六個範疇做為課程設計 依據,其涵蓋之面向較不完備,且僅以媒體內容做為教學的範例,較不能符合教 育部媒體素養教育的精神。. 分析白佳麒(2005)《媒體素養教育融入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第四階段 能力指標與課程發展雛議》之研究可看出,該研究者先比較各國媒體素養教育間 的差異,並對照我國媒體素養之發展需求與社會學習領域現有之教科書內涵,結 合相關理論背景,以及我國之社會與教育情境,思考可行的選擇,發展與建議我 國媒體素養融入社會領域之能力指標與學習內涵。再依課程設計步驟將指標所欲 達到之能力要求與媒體素養學習目標轉換為可行之教案範例,其教學內涵以教育 部公告之媒體素養白皮書的五大核心能力為基礎,結合各教科書社會學習領域之 課程,並配合公共電視所製作的教學媒體資源進行教學,希冀以此作為媒體教育 現場教師教學應用之參考。但此研究為七到九年級的學習課程,並不適合國小學 童,僅參酌其研究架構、研究設計與方法,作為讀報教育課程設計時之參考。. 鄭智仁(2006)在擔任媒體素養研習講師時,與參加研習的教師和尋求輔導 的教學團隊互動的經驗中發現,不易在教學現場實踐媒體素養教育的原因在於教 師個人對於媒體的知識基模不足,以致於無法自行設計教學活動,而坊間雖有極 少數的出版品指導媒體素養教學,但教學活動中往往需要用到大量媒體範例,必. 35.

(42) 須靠教師自行蒐集,而且這些課程多採獨立教學,並非配合現有學科進行融入教 學,所以會有教學時間的困難。再加上教師之間缺乏合作,因而難以協同教學的 方式發展主題導向的課程,除此之外,家長與教師之間欠缺溝通合作,無法齊力 進行媒體素養教育(張雅嵐,2002a、2002b)。. Bazalgette(1991)、Masterman(1997)兩者皆認為媒體素養教育應採用 融入現有課程教學的方式,才能使學習者達到有意義的學習。既然媒體素養教育 可以融入於學校教育中,那應該從哪一個學習階段開始進行教學呢?吳知賢 (1998)、徐照麗(2001a)認為目前國民小學課程中約有二成的「空白課程」, 建議應自國小階段開始為媒體素養教育紮根。教育部於2002 年公布的「媒體素 養教育政策白皮書」中明訂:媒體素養教育將藉由主題統整的教學與九年一貫的 七大學習領域和六大議題,進行融合,並在課程、教法、評量等教材教法上,以 實踐知識與行動中認識為設計基準,活化教學成效。. 關於九年一貫與媒體素養結合之必要性,黃馨慧(2004)綜合學者(方德隆, 1999;吳知賢,1998;陳伯璋,1999;楊春生,2000;詹志禹,2000)的看法, 提出以下觀點,茲分述如下: 一、課程鬆綁的契機:九年一貫課程提供學校20%的彈性時間得以發展學校 課程鬆綁的契機 本位課程,學校可規畫媒體素養特色的相關課程,不僅符應資訊快速的社 會環境所需,更能培養學生可以帶得走的基本能力,在每天接觸的大量媒 體資訊和流行文化中,得以思辨訊息,成為一位耳聰目明的收訊者。 二、基本能力的養成:就國民教育而言,媒體素養的公民能力是一份伴隨終 基本能力的養成 身的基礎、核心且關鍵的能力;人人有了這份能力,可以形塑健康媒體的 社區和文化環境,擁有使用媒體、思辨媒體、近用媒體的行動轉化與實踐 能力、公民獨立學習和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ow Can Parents Help Their Children Adapt to School Lif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for Nurturing the New Generation Develop Children’s Potential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d

 Diversified parent education programmes for parents of NCS students starting from the 2020/21 school year to help them support their children’s learning and encourage their

If the students are very bright and if the teachers want to help prepare these students for the English medium in 81, teachers can find out from the 81 curriculum

The existence of cosmic-ray particles having such a great energy is of importance to astrophys- ics because such particles (believed to be atomic nuclei) have very great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help facilitate good sleep for children.. (A) Carefully choose the online content

教育部國教署 2022 年補助全臺 86 所高級中等學校辦理戶外教學,鼓勵學校推 動戶外教育,提供真實情境的體驗,奠定素養導向的教學本質。國教署於

新加坡於 2001 年頒布新綱要,數學教材從統一版本開放至六種版本,本研究據 以考察的國小數學教科書是 2003 年 Times Media 出版國小一至五年級 My Pals are here!Maths

Creative approach for counseling individual children in the school setting... Creative approach for counseling individual children i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