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重視學科內容知識與教材分析的能力/ 217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重視學科內容知識與教材分析的能力/ 217"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重視學科內容知識與教材分析的能力

王金國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一、前言

有一位修習國民小學教育學程的 學生與我聯繫,他跟我說:他要到國 小六年級的教室進行試教,教學科目 是數學科。他不希望自已仍採用傳統 的講述法,教學想要活化一點。於是, 前來問我該怎麼準備。 我問他:這次教學要教哪一個單 元?他因為沒帶課本來,就簡短地把 數學課本中的例題描述給我聽。 我又問他:這個題目背後的數學 概念是什麼? 他說:自己不是數學教育相關科 系,對題目背後的數學概念不是很清 楚。 我跟他說:試教前的備課是重要 的,在備課時,除了要對任教的班級 背景有基本的認識外,也要先行熟悉 要任教的教材(王金國,2017)。如果 不知道學生的背景,就不好掌握他們 的起點行為;不瞭解任教單元背後的 核心概念或是不能掌握整個任教學科 的結構,只強調教學的活化,就可能 會出現「熱閙有餘而內涵不足」的結 果。基本上,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 教材分析是很重要的一項活動。教學 者1必須熟悉自已所要任教的教材,並 能從教材中看到文字或符號背後「蘊 含」的訊息或概念。

二、學科內容知識的意義與重要性

教學,是一個同時涉及多個元素 的活動。整個教學活動中,相關的元 素包括了教師、學生、教材、教法、 評 量 、 班 級 經 營……等(王金國, 2016)。在教學設計中,這些都是教學 設計者需要一併考量的。其中,在教 材部分,就如美術館展出的藝術品, 教師必須對該作品有深入的瞭解,才 能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更廣泛地探 討與學習。教師對於教材掌握與了解 的能力,與教師所擁有的「學科內容 知識」有關。 美國學者 Lee Shulman 曾將教師 知識分為七大類,分別是如下:(1)一 般 教 學 知 識 ( 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指的是有關班級經營或教 學原理原則的知識。(2)關於學習者及 其特質的知識(Knowledge of learne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3)關於教育 情 境 脈 絡 的 知 識 ( 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xts)。(4)關於教育手 段、目 的、哲學或 歷 史基礎 的知識 ( 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ends, purposes, and values, and their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grounds)。 (5) 學 科 內 容 知 識 ( Content knowledge):指的是對某學科之內容、 概 念 與 架 構 的 知 識 。 (6) 課 程 知 識 (Curriculum knowledge):指與課程概 念、設計、組織、發展、評鑑…等有 關 的 知 識 。 (7) 學 科 教 學 知 識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這

(2)

是一項結合學科內容知識、一般教學 知識及關於學習者與其特質的綜合性 知識。在實際運作時,教師既要充分 掌握學科內容,又要了解學生的背景 與特點,並用學生可以理解的方式來 引導學生學習(周健、霍秉坤,2012)。 教師的學科內容知識對教師的教 學有顯著的影響。曾有研究指出,當 教師任教的科目是自己擅長的科目或 主題時,他在進行教學上,不只可以 更流暢且具邏輯性,同時,也可以旁 徵博引,豐富課程內容。相反地,當 教師任教的科目或主題是自己不熟悉 的時候,他在授課時,會傾向依照教 學 手 冊上 的架 構與 內 容來教學。另 外,當教師不熟悉自己任教的科目或 主題時,也較無法看到教材背後的概 念或深層的意義。簡言之,教師的學 科內容知識會影響他對教材的分析與 理解,也會影響他的教學活動設計, 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 當前,國內中小學有許多教學表 現很出色的亮點教師,在媒體或網路 中,常可以看到他們在不同的教師進 修活動中,分享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教 學經驗。很多參與研習的人,會關注 並學習這些亮點教師活化教學或創新 教學的作為。然而,教學是一個整體 性的活動,在這些活化教學或創新教 學 的 背後 ,還 包含 著 教師 的教 學 信 念、班級經營(含師生關係)的能力、 對學生背景的了解、以及專業的學科 內容知識。如果忽略這些面向,只習 得教學步驟或設計的改變,將不易達 成預期的教學效果。 雖然學科內容知識扮演著重要的 角色,然而,現有的教師資格檢定考 試中,它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就我 國現行師資培育制度中的教師資格檢 定考試來說,扣除國語文能力測驗及 小教加考數學能力測驗外,教師資格 檢定考試主要是以「教育專業科目」 (教育原理與制度、發展與輔導、課 程與教學)為考試內容,學科內容知 識並未列為教師資格檢定的考科。 有鑑於對學科知識的重視,教育 部於 104 學年度起委託國立臺中教育 大學辦理師資生「國民小學國語、數 學、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 科知能 標準化成就 評 量工具 建置計 畫,開發及辦理各學科之教師專業能 力測驗 評量(教師 專 業能力 測驗中 心,2017)。 從教學實務、教師知識的理論、 教育部 檢測師 資生專 業能力的計畫 (教育行政作為)等角度來看,都可 發現學科內容知識不可忽略。尤其, 學科內容知識與教學前的教材分析有 著密切的關係。

三、教材分析

在教學前,教學者進行教學活動 設計是必要的。儘管設計教學活動常 費心又費時,但課前的妥善設計可讓 教學者 在課中的教 學 更有系 統,同 時,能在課前就備妥上課時需要的材 料或資源。對於教學經驗較少的師資 生、實習生或初任教師來説,教學前 的活動設計與準備更顯得重要。

(3)

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教材分 析 是 相當 重要 的一 環 。所 謂教 材 分 析,指的是針對教材性質及教材地位 所做的分析。其中,又包括「教材的 內部分析」及「教材的外部分析」。 (一) 教材的內部分析 所謂「教材的內部分析」指的是 針對某一單元(課)的教材內容進行 分析。以本文「前言」中師資生與筆 者對話的案例(國小六年級數學科) 為例,教學者不能只看到教科書(教 材)上的文字、符號或圖片,他必須 能在這些文字、例題中,看到隱含的 數學概念。以國語(文)課文為例, 教學者在進行教材的內部分析時,會 進行「形式分析」(文體、文章結構、 句型……)及內容分析。 在同一單元(課)中,教學者除 了要能從各段、文字或例子中分析出 其 隱 含的 概念 外, 還 要能 將該 單 元 (課)中的涉及的概念予以整合。整 合的方式可以是概念圖、階層圖、表 格……等教學者熟悉的筆記型態。藉 由 這 樣的 分析 ,可 讓 教學 更有 方 向 感,教學內容更深入而不僅僅停留在 文字表面的訊息。 (二) 教材的外部分析(與其他單元的 連結) 所謂「教材的外部分析」指的是某 一單元(課)與其他單元(課)的關連, 這樣的關連可能是同一冊中不同單元 (課)的關係,也可能是同學科不同冊 的關係,甚至是不同學科之間的連結。 1. 與同學科同一冊,相關單元或主題 的連結(前後連結) 以國語科五年級康軒版的第一單 元(機智的故事)的前三課(名人記 趣、秋江獨釣、智救養馬人)為例, 它們之間的主題是有關連的,三課都 是語言運用的技巧,分別是精簡、幽 默、適 當的譬喻與 修 辭(任 慶儀, 2013)。 2. 與同學科不同冊,相關單元或主題 的連結(縱向連結) 就學科知識結構來說,很多概念 是前後相互關連的,只是在編寫教科 書時,配合學生的發展,將這些前後 關連的主題分列在不同冊。例如:國 小一年級數學科的「幾何」,介紹的主 題有 2 個,分別是(1)認識直線與曲線; 及(2)認識平面和立體圖形,到了國小 二年級數學科的「幾何」,介紹的主題 有 4 個,包括:(1)平面圖形的角、邊 與頂點;(2)立體圖形的角、邊與頂點; (3)測量長度;(4)實測邊長與認識面積。 3. 與不同學科(可同冊,亦可不同 冊),相關單元或主題的連結(橫 向連結) 在進行教材分析時,除了探討同 一學科內不同單元(課)的關係或連 結外,教學者也可留意與不同學科、 相關單元或主題的連結。例如:翰林 版九年級的公民科(社會第五冊公民 篇)第四章「市場與貨幣」,可與八年 級歷史科(社會第三冊歷史篇)第六 章「明代與盛清的發展」經濟的發展 單元中的「白銀」相連結。

(4)

四、提高教材分析能力

教師要進行教材分析,需要有厚 實的學科內容知識為基礎。教師不止 要能從課文中的文字、符號或圖片中 看出這些符號背後隱含的概念,也要 能整理出整個單元(課)的結構,甚 至建立與不同冊或學科之間的關係。 雖然在教師手冊或自修中都會有 教材分析,而且,常已包括該單元(課) 的內部分析,以及外部分析(與其他 單元或課的關係)。然而,教師手冊或 自 修 所附 的資 料是 出 版商 分析 的架 構,不見得符合教學者自己所理解的 概念架構。透過自己整理,除了有助 於記憶外,在實際教學中,也比較能 有系統地解說或安排活動。雖然自己 歸納的架構優點多,但不代表教師不 能參考教師手冊或自修。只不過,在 參考後,最好適度修調為自己可以理 解的架構。 為了增加教學者(師資生、實習 生及教師)之教材分析能力,在師資 培育機構方面,可在教材教法或教學 實習課程中,再強化師資生教材分析 的能力。另外,師資培育機構也可以 辦理工作坊,讓師資生對教材分析有 更系統性的了解。而針對教學者個人 提升教材分析能力部分,筆者建議如 下: (一) 自我要求,力求增進分析教材的 能力 教 材 分 析 能 力 是 教 學 者 應 具 備 的,而熟悉教材是每位教學者備課時 的重要任務。所謂熟悉教材,指的應 不僅僅是教材文字或符號的了解,更 應掌握 其背後蘊含 的 學科概 念或知 識。對此,建議所有的教學者應自我 期許與要求,留意並力求增進分析教 材的能力,以期能深度解讀教材。 (二) 持續充實任教學科的學科內容知識 就現行師資培育制度來說,中等 學校教育學程的師資生若欲完成師資 職前教育課程,必須同時修畢普通課 程、專門課程及教育專業課程。不過, 對於小教師資生來說,除非要加註第 二專長(英語、輔導或自然科學),否 則,不需修習專門課程。也因此,小 教師資生對於自己任教的學科知識往 往會比中教師資生弱,除非小教師資 生原本就讀的科系就是任教學科的學 系(例如:數學系學生修習國小教育 學程,其數學科的學科內容知識會較 紮實)。 無論中教或小教、無論任教的學 科是否為自己大學就讀的學系,所有 教師、實習生或師資生均應持續充實 自己任教學科的學科內容知識,特別 是任教自己非專業的科目。 (三) 養成教材分析的習慣 台灣中小學的教案並沒有統一格 式,有些教案格式中會有「教材分析」 的欄位,有些則沒有。然而,無論是 否有此欄位,教學者應養成教材分析 的習慣,每次任教新的教材時,就進 行教材分析。藉由不斷的練習,來提 高教材分析的能力。

(5)

(四) 可參考教師手冊、觀摩他人教案 或相關教學資源,了解教材內涵 教學者在進行教材分析時,不必 然得放棄教師手冊或其他可得的參考 資料。相反地,可參考教師手冊、觀 摩他人的教案或相關教學資源(如教 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曾出 版國小數學教材分析2、國民小學及國 民中學補救教學資源平台 3),以進一 步了解教材內涵。透過閱讀、參考或 觀摩不同的參考資料,將有助於了解 及掌握教材的內涵,以及它與其他單 元的關係。 (五) 參與專業學習社群共備活動,協 同完成教材分析或交流分析結果 教學者在進行教材分析時,除了 個別進行外,也可參與專業學習社群 的共備活動,藉由與他人的合作,共 同完成教材的分析,或者交流教材分 析的結果,以力求提高教材分析的品 質。

五、結語

教學要活化,不能只重視教學步 驟的改變或教學元素的調整,教師對 教材的熟悉與分析也很關鍵。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提 倡 有 意 義 的 學 習 ( meaningful learning),主張有意義的學習應重視不 同材料間及新舊經驗的連結。本文闡 述的教材的內部分析及外部分析(連 結)與有意義的學習之關注點相同。 對教學者來説,在進行教材分析時, 自己就必須以「有意義的學習」為目 標,將不同的材料及新舊經驗結合。 透過教 材深入的內 在 分析及 外在分 析,教師就更能夠設計出協助學生新 舊經驗連結的活動。 欲進行教材分析,教學者必須具 備豐富厚實的學科內容知識。除此之 外,教 學者最好能 經 常練習 教材分 析,特別是可與其他教師共同備課, 一同進行教材分析或交流分析結果, 從中發展自己教材分析的能力。當教 學者的學科內容知識愈豐富,教材分 析能力 愈好,愈有 助 於教學 活動設 計,進而協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2017 年 11 月,我訪談一位活化教 學的亮點教師(國中數學科,教學年 資 17 年)。她的教學表現優異,經常 開放教室公開授課或在不同學校分享 其教學經驗。她告訴我:她和幾位數 學老師(教學年資均 20 年左右)共同 組了一個專業學習社群,並一起進行 課程共備,他們在教學前,就會把要 任教的單元做出心智圖4。從她及其社 群伙伴的經驗來看,可發現即使是教 學經驗豐富,教學表現優異的老師, 仍積極參與共備,並與其他教師共同 進行教材分析。教學年資不多的師資 生、實習生或初任教師宜向他們學習。

參考資料:

 王金國(2017)。談共備及有效共 備之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1), 92-95。

(6)

 周健、霍秉坤(2012)。教學內容 識的定義與內涵。香港教師中心學 報,11,145-163。  任慶儀(2013)。教案設計:教學 法之運用。臺北市:鼎茂圖書。  教師專業能力測驗中心(2017)。 教師專業能力測驗中心簡介。取自: https://tl-assessment.ntcu.edu.tw/abortck .php 附註: 1. 本文所指之教學者包括教師、實習 生及師資生。 2. http://wd.naer.edu.tw/216/index.htm 3. http://priori.moe.gov.tw/index.php? mod=resource/index/content/materia l_math 4. 訪談當天,她拿出手機讓我看他們 社群進行教材分析後繪製的教材 心智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項目 內容 時間 資源/評量 引起動機 課文或主要教材學.. 習經驗連結

本教材設定使用對象為國中數學低成就的學生,考量《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 容》 , 並配合不同學習狀態的學生,發展了兩套教材:「精進教材」適用於百分等 級

學校管理層有責任了解和監察 教師選取或編訂 的 教材的內容和質素 ,並要考慮到教材是否切

檢視教科書的 學習材料及活 動,拼音教學 與朗讀訓練同 步施行。. 透過試教及觀 課,觀察學生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製作了一系列網上教學資源供教師參考,鼓勵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

在整個學與教過程中,教師按不同因素(如課程和學習目標、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等)運 用適切的學與教策略 [

  系列中一套三冊的內容,分別對應不同類別資優學生的需要,除了讓 教師了解香港資優教育的推行理念及一般資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