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近用綠地行為與健康狀態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近用綠地行為與健康狀態分析"

Copied!
16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第四十五屆碩士論文.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近用綠地行為 與健康狀態分析. 指導教授:李素馨 研 究 生:鍾一良. 中華民國一○五年一月.

(2)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近用綠地行為 與健康狀態分析. 【摘要】 近年綠地促進健康和社會福祉之議題普遍受到重視,許多研究顯示親近公園 綠地有益健康狀態,包括在公園綠地上進行實質休閒運動的活動或僅是視覺上的 觀賞。然而也有相當比例的研究顯示結果矛盾不一。如何建立綠地與健康之間的 關聯性,並逐一檢視都市綠地空間、綠地使用行為及影響健康的複雜關係是重要 的課題。 本研究參照綠地空間與健康之社會-生態模式架構,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近 用綠地行為對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之影響,首先以影響綠地使用行為之前置變項 與信念變項來分析綠地使用行為的形成過程,再依據SF-36量表建構健康的八個 構面,檢視綠地可及性、社經背景、綠地特徵認知等變項對健康之中介效果。研 究以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抽樣方法採分層便利抽樣法,將臺北市分為北 一區市中心區(中正、松山、信義、大安、大同、中山、萬華),北二區沿山環境 區(文山、士林、南港、內湖、北投),並從臺北市十二行政區中選取學校及其學 區內的公園綠地,針對國小五、六年級學生進行問卷施測。共計發放1280份問卷, 有效問卷1132份,回收率為88.4%。 資料分析以SPSS 22.0處理,包含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數 分析、迴歸分析等,探討各構面間影響及中介效果。研究結果顯示:(1)前置變 項會部分顯著影響綠地使用行為。(2)綠地使用行為會部分顯著影響健康狀態與 學習成效之結果變項。(3)前置變項會部分顯著影響健康狀態與學習成效之結果 變項。(4)綠地的信念變項會顯著影響綠地使用行為意圖。(5)綠地使用行為意圖 會顯著影響綠地使用行為。本研究參考綠地對信念的影響,建議未來研究者可加 入其他相關因素,探討各變項間的關係,使其模式更加完整,並期望此研究為臺 灣「健康城市」的概念,提供政府及相關單位規劃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綠地空間、健康城市、綠地可及性、社會-生態模式. 2.

(3)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havior in green space and health status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Abstract】 The awareness of green space on promoting health and well-being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ccess to parks benefits health and well-being whether having physical activities or just visual perception. However,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of the studies shows how contradictory results vary.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an overall research framework between green space and health, and to evaluate the usage of urban green space and its influence on health. In this study, we established a framework of Social - ecological model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 and urban green space at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Firstly, preceding variables and belief variabl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of green space usage behavi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8 health concepts of Short Form 36(SF-36) and urban green space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n we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variables to health, such as availability of green space, social background, demographics and cognition of green space. By the divided into downtown district and hillside district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 was applied to collect data from school children in fifth and sixth grade in Taipei. A total of 1280 questionnaires were conducted, and 1132 valid samples were obtained, with 88.4%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analysis includ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one-way ANOVA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SPSS 22.0.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1)preceding variables will partially affect behavior in green space. (2)behavior in green space will partially affect health benefits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the variables. (3)preceding variables will partially affect health benefits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the variables. (4)belief of green space will significantly affect behavior in greenspace. (5) intentions of behavior will significantly affect behavior in green space.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future studies can enhance the link with age between health and urban green space, and add additional variables to gain more insights to improve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promotion for government and related authority. 【Keywords】Green space, health city, accessibility of green space, Social - ecological model. 3.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 5 第三節 操作型定義 .............................................. 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8 第一節 綠地概念 ................................................ 8 第二節 健康城市概念 ........................................... 14 第三節 臺灣兒童參與休閒運動之概況 ............................. 16 第四節 綠地對健康的影響 ....................................... 18 第五節 綠地對健康的評估依據 ................................... 20 第六節 綠地與健康的關係 ....................................... 22 第七節 綠地與信念的關係 .......................................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區概況 ............................................. 29 第二節 研究問題、研究架構與假設 ............................... 31 第三節 問卷設計 ............................................... 33 第四節 問卷預試及修訂 ......................................... 39 第五節 正式調查與資料分析方法 ................................. 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3 第一節 研究問項描述性分析 ..................................... 53 第二節 探索式因素分析 ......................................... 69 第三節 研究假設之驗證分析 .....................................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2 第一節 結論 .................................................. 112 第二節 研究討論 .............................................. 128 第三節 研究建議 .............................................. 133 參考文獻.......................................................... 136. 4.

(5) 圖目錄 圖 1:臺北市行政區圖 ........................................................................................... 5 圖 2:臺北市公園綠地分布圖 ............................................................................. 11 圖 3:臺北市公園綠地細部劃分類別 ................................................................. 13 圖 4:近用綠地和健康相關性的社會生態架構 ................................................. 23 圖 5:計畫行為理論架構 ..................................................................................... 25 圖 6:信念的建構對孩童的自然感知經驗 ......................................................... 26 圖 7:臺北市歷年每一市民享有綠地面積 ......................................................... 30 圖 8:104 年臺北市綠地總面積 .......................................................................... 30 圖 9:104 年臺北市各行政區人均綠地面積 ...................................................... 30 圖 10:研究架構圖 ............................................................................................... 31 圖 11:SF-36 測量模型 ........................................................................................ 34 圖 12:本研究問卷施測之臺北市國小小學分布 ............................................... 49 圖 13:本研究問卷施測之臺北市國小小學分布與綠地空間關係圖 ............... 50 圖 14: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之差異比較 ................... 65 圖 15: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之排序比較 ................... 65 圖 16:綠地特徵認知對綠地使用行為之迴歸分析 ......................................... 116 圖 17:綠地特徵認知對綠地空間步行距離之迴歸分析 ................................. 116 圖 18:綠地特徵認知對使用綠地空間同伴數之迴歸分析 ............................. 117 圖 19:綠地特徵認知對綠地空間步行距離之迴歸分析 ................................. 117 圖 20:綠地使用行為對生理健康之迴歸分析 ................................................. 118 圖 21:綠地使用行為對心理健康之迴歸分析 ................................................. 118 圖 22:綠地使用行為對在校學習成就之迴歸分析 ......................................... 119 圖 23:綠地使用行為對身體質量指數之迴歸分析 ......................................... 119 圖 24:綠地可及性對生理健康之迴歸分析 ..................................................... 120 圖 25:綠地可及性對心理健康之迴歸分析 ..................................................... 120 圖 26:綠地可及性對在校學習成就之迴歸分析 ............................................. 121 圖 27:綠地可及性對身體質量指數之迴歸分析 ............................................. 121. 5.

(6) 圖 28:綠地特徵認知對生理健康之迴歸分析 ................................................. 124 圖 29:綠地特徵認知對心理健康之迴歸分析 ................................................. 124 圖 30:綠地特徵認知對在校學習成就之迴歸分析 ......................................... 125 圖 31:綠地特徵認知對在校學習成就之迴歸分析 ......................................... 125 圖 32:行為信念、規範信念、控制信念對綠地使用行為意圖之迴歸分析 .......... 126 圖 33:綠地使用行為意圖有顯著差異影響綠地使用行為 ............................. 127. 6.

(7) 表目錄 表 1:每人享有公園綠地面積的指標意義 ........................................................... 9 表 2:地系統空間階層體系架構表 ....................................................................... 9 表 3:公園綠地系統分類表 ................................................................................. 10 表 4:WHO 健康城市指標:綠地、休閒運動環境 .............................................. 14 表 5:臺北市健康城市運動指標內容 ................................................................. 15 表 6:臺北市行政區通過「國際安全社區」與「健康城市聯盟」一覽表 ..... 15 表 7:臺灣地區 3 歲以上未滿 12 歲孩童平日/假日休閒活動時間表 ............ 17 表 8:年齡 10-14 歲孩童身體質量指數之理想標準 ......................................... 20 表 9:EC-NES 之描述性統計表 ............................................................................ 27 表 10:臺北市各行政區基本資料概況 ............................................................... 29 表 11:個人運動參與行為之問項 ....................................................................... 33 表 12:綠地特徵認知之問項 ............................................................................... 35 表 13:綠地的信念變項之問項 ........................................................................... 36 表 14:個人資料問項修訂表 ............................................................................... 40 表 15:家庭資料問項修訂表 ............................................................................... 41 表 16:個人運動參與行為問項修訂表 ............................................................... 42 表 17:綠地特徵認知問項修訂表 ....................................................................... 43 表 18:綠地使用行為問項修訂表 ....................................................................... 44 表 19:綠地的行為信念問項修訂表 ................................................................... 45 表 20:臺北市 103 學年度國小學生人數表 ....................................................... 47 表 21:研究區問卷回收概況 ............................................................................... 48 表 22:KMO 統計量的判斷原則 ............................................................................ 51 表 23:臺北市行政區綠地可及性之相關統計表 ............................................... 53 表 24:研究者基本資料分析表 ........................................................................... 55 表 25:居住地與居住時間交叉表 ....................................................................... 55 表 26:身體活動強度與行為分析 ....................................................................... 56. 7.

(8) 表 27:身體活動程度之次數分配表 ................................................................... 57 表 28:每週運動時間大於 210 分鐘之次數分配表 ........................................... 57 表 29:家庭成員同住狀態與父母管教方式分析表 ........................................... 58 表 30:研究者家庭資料分析表 ........................................................................... 58 表 31:研究者綠地特徵認知分析表 ................................................................... 60 表 32:最常使用的綠地環境類型 ....................................................................... 61 表 33:研究者綠地使用行為分析表 ................................................................... 62 表 34:個人身心健康之描述性分析 ................................................................... 63 表 35:SF-36 健康量表提供之各構面最大、最小值 ........................................ 63 表 36:各行政分區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生理健康(PCS)與心理健康(MCS) ....... 64 表 37:在校學習成就之次數分配表 ................................................................... 66 表 38:身體活動程度之次數分配表 ................................................................... 66 表 39:信念變項分析表 ....................................................................................... 67 表 40:綠地特徵認知之探索性因素分析表 ....................................................... 70 表 41:信念變項之探索性因素分析表 ............................................................... 71 表 42:綠地可及性對一週使用綠地次數之迴歸分析表 ................................... 73 表 43:綠地可及性對綠地空間步行距離之迴歸分析表 ................................... 74 表 44:綠地可及性對使用綠地空間同伴數之迴歸分析表 ............................... 74 表 45:綠地可及性對運動類型數量總計之迴歸分析表 ................................... 75 表 46:性別對綠地使用行為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75 表 47:年齡對綠地使用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6 表 48:居住地(北一區、北二區)對綠地使用行為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77 表 49:居住地(各行政區)對綠地使用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8 表 50:獨生子女與否對綠地使用行為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80 表 51:近視與否對綠地使用行為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80 表 52:皮膚過敏與否對綠地使用行為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81 表 53:是否養狗對綠地使用行為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81 表 54:是否帶狗散步對綠地使用行為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82 8.

(9) 表 55:父母管教方式對綠地使用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83 表 56:父親教育程度對綠地使用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84 表 57:母親教育程度對綠地使用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85 表 58:身體活動強度對綠地使用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86 表 59:綠地特徵認知對一週使用綠地次數之迴歸分析 ................................... 87 表 60:綠地特徵認知對綠地空間步行距離之迴歸分析 ................................... 87 表 61:綠地特徵認知對使用綠地空間同伴數之迴歸分析 ............................... 88 表 62:綠地特徵認知對使用綠地空間運動行為總計之迴歸分析 ................... 88 表 63:到達綠地空間主要交通方式對生理健康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89 表 64:綠地使用行為對生理健康之迴歸分析 ................................................... 90 表 65:到達綠地空間主要交通方式對心理健康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90 表 66:綠地使用行為對心理健康之迴歸分析 ................................................... 91 表 67:到達綠地空間主要交通方式對在校學習成就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91 表 68:綠地使用行為對在校學習成就之迴歸分析表 ....................................... 92 表 69:到達綠地空間主要交通方式對身體質量指數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92 表 70:綠地使用行為對身體質量指數之迴歸分析表 ....................................... 93 表 71:綠地可及性對生理健康之迴歸分析 ....................................................... 94 表 72:綠地可及性對心理健康之迴歸分析 ....................................................... 94 表 73:綠地可及性對在校學習成就之迴歸分析 ............................................... 95 表 74:綠地可及性對身體質量指數之迴歸分析 ............................................... 96 表 75: 性別對結果變項獨立樣本 t 檢定 .......................................................... 96 表 76:年齡對結果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97 表 77:居住地(北一區、北二區)對結果變項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98 表 78:居住地(各行政區)對結果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99 表 79:獨生子女與否對結果變項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101 表 80:近視與否對結果變項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101 表 81:皮膚過敏與否對結果變項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102 表 82:養狗與否對結果變項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102 9.

(10) 表 83:遛狗與否對結果變項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103 表 84:父親教育程度對結果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104 表 85:母親教育程度對結果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105 表 86:父母管教方式對結果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106 表 87:身體活動強度對結果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107 表 88:綠地特徵認知對生理健康之迴歸分析 ................................................. 108 表 89:綠地特徵認知對心理健康之迴歸分析 ................................................. 108 表 90:綠地特徵認知對在校學習成就之迴歸分析 ......................................... 109 表 91:綠地特徵認知對在身體質量指數之迴歸分析 ..................................... 109 表 92:信念變項對綠地使用行為意圖之迴歸分析表 ..................................... 110 表 93:綠地使用行為意圖對一週使用綠地次數之迴歸分析 ......................... 110 表 94:綠地使用行為意圖對綠地空間步行距離之迴歸分析 ......................... 111 表 95:綠地使用行為意圖對使用綠地空間同伴數之迴歸分析 ..................... 111 表 96:綠地使用行為意圖對運動類型數量總計之迴歸分析 ......................... 111. 10.

(11) 11.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近年綠地促進健康和社會福祉之議題普遍受到重視,學者 Sallis, Owen, & Fisher(2008)在探討景觀環境對人在心理感受上情感、認知的研究上,都認為接 觸自然景觀相較於都市景觀更擁有能夠促進正向的心理狀態、或是帶來恢復健康 的效果(Manley, 2004),過去文獻證實自然環境體驗在認知層面及心理層面上的 益處(Penedo & Dahn, 2005; Hartig, Evans, Jamner, Davis, & Garling, 2003), 包括注意力之恢復(Bowler, Buyung-Ali, Knight, & Pullin, 2010)、健康的助 益(Babey, Hastert, Yu, & Brown, 2008; Liu, Wilson, Qi, & Ying,2007; Maas, Van Dillen, Verheij,& Groenewegen, 2008; Nielsen & Hansen, 2007)、促進 學習(Godbey, 2003)、社會互動(Maas, et al., 2008)等。 有鑑於綠地的理論重要性,Lachowycz & Jones(2011)針對 50 篇近用(access) 綠地和健康之相關性研究,進行系統性的回顧後,可發現研究顯示近用綠地和健 康之間有正相關(20 篇),但也有研究顯示兩者是低相關(15 篇)或根本沒有關係 (13 篇),甚至有發現是負相關的(2 篇)。此外,有些研究發現這兩者的相關性, 只有在特定團體、在特定地區或特定的綠色空間型態才會產生,且建議注意特殊 人口族群與地理區域的關係對這兩者的相關性是有敏感性的存在,並且顯示身體 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的關聯只會呈現在特定的綠色空間(Potwarka, Kaczynski, & Flack, 2008; Witten, Hiscock,Pearce, & Blakely, 2008)。 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環境衛生的改善,增進國民健康是世界各國一致追 求的社會目標。1974 年,加拿大衛生福利部部 Lalonde 發表“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指出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生活型態(Life style)、 環境(Environment)、人類生物學(Human Biology) 及醫療體系(Health Care System),其中特別指出「生活型態」取決於個人採行之行為,對健康影響最大。 1976 年 Alan Deve 也依照這四個因素來分析美國 1974~1976 年間死亡原因的關 係,結果發現:與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者最多數占 43%,進一步確認了「生活方 式」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日本健康福利部門於 1996 年時也同樣提出:影響 健康最重要的因素為生活型態,同時並指出成人的疾病(adult onset disease) 開始於 40 歲左右,且都是生活型態所導致之疾病(Koyama, 2000)。 此外,世界 衛生組織(WHO)的研究指出,人類的健康與壽命 60%取決於自己的生活型態、15% 取決於遺傳因素、10%取決於社會因素(安定與動盪)、8%取決於醫療條件、7%取 決於氣候(酷熱或嚴寒)。 檢視國人的疾病型態,由早期的急性傳染疾病逐漸轉變為慢性疾病,並根 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公布民國 101 年臺灣地區少年(1-14 歲)前十大死因依序為: 事故傷害、蓄意自我傷害(自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高血壓性疾病除外)、加 害(他殺)、先天性畸形變形及染色體異常、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之疾病、肺 1.

(13) 炎、腦血管疾病、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疾病。從中不難發現以往以中老年人 才會罹患的慢性、退化性疾病,已提早發生在少年(1-14 歲)身上,其中多數健康 問題是起因於不良的健康生活型態。 不良的健康生活型態主要導因為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其中規律的運動 對身心發展都有良好的影響,單就討論運動對各年齡層而言,運動所活動的空 間最常見的就是公園綠地。在高度都市化的臺灣,由於都市的綠地空間有限, 因此公園綠地對居住於都市中的人們而言,因具有高度的便利性,所以人們可 以利用短暫的交通時間獲得親近自然、放鬆、運動等遊戲機會 (Manley, 2004), 因此,公園綠地與人們鄰里日常生活中有著緊密的關係,而在都市中目前常見 的公園綠地使用者是以老人及小孩居多。 公園綠地是為滿足都市居民日常生活休閒需求而設置,為政府提供民眾於 休閒時散步、遊憩、運動、欣賞之用,同時兼具促進都市美觀、防災、防洪急避 難等功能的公共場所。在都市環境中,公園綠地除了提供綠美化的開放空間與休 閒 遊 憩 的 功 能 , 以 及 有 效 提 高 周 遭 環 境 的 景 觀 美 質 之 外 (Kit Campbell Associates, 2001),亦可增加市民社交之機會(Fletcher, Nickerson, & Wright, 2003),也使得人類在社會與心理上獲致相當的效益(吳宗瓊、莊庭禎、何秉燦, 2005;Oh and Jeong,2007) ,並可作為民主精神展現的地方場所(Thompson,2002), 以及建構都市的永續發展(Chiesura,2004)。自從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國 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及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於 1980 年提出「永續發 展」的理念,「綠地系統」的建構成了世界各國「都市永續發展」的重要政策。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於 2005 年推動「支持性 環境(supportive environment)」 ;2006 年提倡「動態社區(active community)」, 期能透過政府部門、社區民眾的參與及專業者共同來檢視影響社區健康的因素、 定義社區的健康議題,並配合社區發展適用於當地社區之行動,一起來解決社區 健康的問題(林秀娟,2004)。支持性環境中提及,能夠「提供且支持」居民發 揮能力與發展健康自主性的環境是極為重要(WHO,1998)。因此,面對社會變遷、 經濟成長差異及生活型態轉變,民眾較以前重視居家環境與戶外活動;因此在健 康 社 區 的 規 劃 上 , 特 別 會 關 注 綠 地 空 間 與 健 康 之 間 的 關 係 (Kaczynski & Henderson, 2007; Lachowycz & Jones, 2011; Lee & Maheswaran,2010),促使 鄰里公園在現代居民的生活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為服務鄰里居民日常休閒生活 重要的空間,在城鄉地理空間由於人口密度及遊憩資源的差異,鄰里公園這時不 僅可達到遊憩、運動的目的,亦能讓居民因互動機會的不同而自然地凝聚成不同 的社區意識(Hester,1975)。 隨著台灣 2001 年實施週休二日,民眾休閒時間的增加,人們可利用的休假 時間增多。對居住在都市中的人們而言,鄰近的都市公園所提供的休憩機會不但 可大大節省人們舟車往返的時間,更是一個具備便利性的休閒遊憩空間。休閒的. 2.

(14) 意涵是要紓解人們平常工作的壓力,而良好的綠地環境不但可以促進居民休閒活 動與健康,並可以降低都市污染及都市耗能(徐耿宏,2007)。2009 年臺灣國民 健康調查亦指出,運動者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項目依序為散步(26.9%)、健走或 慢跑(19.2%)、球類運動(19%),顯示出散步仍為民眾最常使用的休閒活動,而散 步活動也常展演於公園綠地。並由於都市公園其便利性的特質,不但提供了假日 時的良好休閒去處,此外,更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 政府為順應國際趨勢,治理績效由經濟層面 GDP 擴及生活品質等民眾整體 福祉指數,行政院主計總處經一年多研編後,於 102 年 8 月 30 日首度公布我國 國民幸福指數統計。此項統計包含國際指標與在地指標,其中國際指標係以 OECD 美好生活指數(Your Better Life Index,BLI)之 11 個領域、24 項指標為架構; 在地指標考量國情與民眾關心議題,經多次專家學者研商會議後選定 38 項。其 中,「環境品質」在地指標項目中,就以「接近綠地」為衡量依據,而研究也發 現臺灣都市居民理想居住環境考慮因素,「接近公園綠地」是僅次於「交通方便」 與「接近學校」的選項(張俊彥,2000),國人休閒活動場所也以社區公園為所期 望的主要休閒設施,可見公園綠地可及性影響都市的居住生活品質(吳宗瓊等, 2005)。以臺灣都市綠地概況觀察,2012 年都市計畫區每人享有已闢建公園綠地 面積為 3.8 平方公尺,較 10 年前倍增,「每人享有公園綠地的面積」已變成都 市生活品質與永續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成就國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幾年來政府大力推展「全民運動」,企盼帶動國人運動風氣,養成良好 運動習慣,以減少社會成本及醫療支出,進而提升國家競爭力。而研究指出,成 人對於休閒運動的興趣和技巧,大多都是在童年時期所養成(江良規,1995), 又休閒運動相較於其他休閒活動,最主要的特性在於可引發人們參與的動機 (黃元田,2002;郭雅婷、林伯修,2007)。Godbey(2003)發現,國小學生會透 過不斷嘗試各種遊戲和運動,找到自己所喜歡的休閒運動。由此可知,一個人在 國小的成長階段,若能找到喜歡的休閒運動,其運動習慣將有可能持續到成年階 段。 然而是否真正近用綠地進行身體展演的活動,進而獲得實質健康的狀態, 這兩者之間存在著許多的不確定性,根據 Lachowycz & Jones(2013)提出了近用 (access)綠地和健康相關性的社會生態架構(socio-ecological framework),可 以從中發現調節變項、調節機制、中介變項的影響,其中調節變項指的是暴露 (exposure)於環境的程度,深受人口因素及所在地之居住環境與綠地特徵的影響; 調節機制指的是在綠地空間進行活動時的使用機會、使用動機、易於使用等機制; 中介變項指的是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是透過在綠地空間行使的活動而產生對個 人健康的實質影響,包含靜態活動、身體活動、享受自然、社會互動、團體活動 等。由上述內容我們可發現,近用綠地行為進而產生實質健康影響並非是單一線 性的路徑,其背後受不同因素與機制所影響,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實質變化。. 3.

(15) 然而使用綠地行為的背後包含了個人意志參與行為的條件,但實際形況中有 許多行為並非完全受個人意志控制,也受部分非意志因素所影響,也就是雖然有 意志參與,但面臨阻礙因素的禁止和近用機會的多寡,而使個人實際情況與想要 情況是具有落差,為了進一步去瞭解差異性的原因,本研究援用綠地對信念的影 響來探討學童行為信念與實際行為的關係,並且 Downs 與 Hausenblas (2005) 統 合分析 111 篇有關運動參與行為的研究發現,計畫行為理論確實能對個人的運動 參與行為做出較佳的解釋力。 因此,本研究以公園綠地使用最多的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藉以了解綠地 空間與健康的關聯性,並透過綠地對信念的影響作為在地調適並連結近用綠地與 健康狀態的關係,從臺灣現況與文獻對話從找尋更多的面向,來增進國人對健康 的提升,並期望此研究為臺灣「健康城市」的概念,提供政府及相關單位規劃之 參考依據。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目的主要在瞭解綠地空間與健康之相關性 與理論架構,以作為建構健康城市之規劃參考,進一步提出以下目的: 一、建構綠地空間與健康相關性之理論為研究架構。 二、透過對綠地的信念來建構近用綠地行為與健康之關係。 三、以臺北市國小學生為例,由巨觀到微觀,有效的深入評估綠地可及性、人口 變項、綠地特徵認知對健康效益的影響。. 4.

(16) 第二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調查對象,係以 103 學年度下學期到 104 學年度上學期臺北市公立 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採分層抽樣(Stratified sampling) 方式,透過劃類分層來增加各類型中的共同性,亦即將臺北市各區分為:北一 區(中正、松山、信義、大安、大同、中山、萬華)主要是老舊市中心區、北二 區(文山、士林、南港、內湖、北投)主要為沿山環境區(圖 1),再對臺北市各行 政區以抽樣的方式,針對國小五、六年學生施以問卷施測。. 圖 1:臺北市行政區圖. 5.

(17) 第三節 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主要研究變項為「綠地可及性」 、 「人口變項」 、 「綠地的信念變項」 、 「綠 地使用行為意圖」 、 「綠地使用行為」 、 「生理健康」 、 「心理健康」 、 「在校學習成就」、 「身體質量指數」,操作型定義如下: 一、綠地可及性:包括平均每一市民享有公園綠地面積、區域公園綠地座數、區 域公園綠地總類、區域行道樹。 二、人口變項:包括性別、年齡、居住地、獨生子與否、近視與否、皮膚過敏與 否、養狗與否、帶狗散步與否、身體活動程度、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狀態。 三、綠地的信念變項:指對於綠地使用的正向或負向評價。將綠地使用信念分為 行為信念、規範信念及控制信念所組成。 四、綠地使用行為意圖:指近用綠地行為選擇之決定過程下,所引導而產生是否 要採取此行為的某種程度表達。 五、綠地使用行為:以「一週使用綠地次數」 、 「綠地空間步行距離」 、 「使用綠地 空間同伴數」、「運動類型數量總計」作為實際參與活動之計算。 六、生理健康:指身體各器官和系統都能夠正常運作。 七、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能作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 而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 八、在校學習成就:為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於自身在學校學習狀況的自評,項目由 「需要再加油」 、 「表現略差一些」 、 「普通」 、 「不錯喔」 、 「好棒棒」來自評。 九、身體質量指數: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為篩檢身體肥胖程度 的常用方法,透過計算體重(kg) 除以身高(m)的平方,方法簡單、無侵犯性, 信度高。. 6.

(18) 第四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討論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近用綠地行為與健康之關聯性,提出以下 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限制:本研究範圍為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近用綠地行為與健康狀 況關聯性之分析,施測問卷回答不完全及回收問卷若有居住於非臺北市地區 者將予以剔除。 二、研究時間限制:本研究施測對象為 12 歲以下未成年之學童,經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於 2015 年 4 月 9 日通過研究倫理審查,屬於微 小風險審查案件(試驗編號 201502HS002),問卷施測時間得以始於 2015 年 4 月 9 日至 2016 年 4 月 8 日止。本問卷調查實際時間為 2015 年 4 月 11 日至 2015 年 10 月 5 日止,受限於調查時間限制,無法了解其他時間中連續性的 變化情形。 三、研究抽樣限制:本研究為分層便利抽樣法,雖以統計方法推估母體的狀態, 但仍非代表整體的受測者。另外,SF-36 臺灣版健康量表問卷由國內學者長 庚大學盧瑞芬教授經由原發展者 Dr.Ware 同意翻譯並授權學術使用,本研究 取得同意得以使用,但施測對象為國小高年級學童,透過國小教師將問卷內 容部分艱澀字句依學童的學習經驗經過修正與轉譯。而施測學校的選擇經發 郵件、電訪取得校方同意後得以進行,因此並非隨機取樣。. 7.

(1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綠地概念 「綠地」兩字由字面看,是指穩定保持植物生長的土地,它可以是在平地、 坡地或山域、水域中與地形條件合而為一的整體植被景觀,也可以不侷限植物的 量,在強調環境特質上具較高自然度的各類土地利用(營建署,1996),此廣義的 定義提醒了幾個重要概念,例如:植被狀態、地域類型、景觀意象等。 綠地大致 上涵蓋 了大 眾可以進 入的自 然植 被區域 ( 如林地 與自 然保護 區)(CDC, 2009; Kit Campbell Associates, 2001),及人造自然環境地區(如都 市公園)(Lachowycz & Jones, 2013)。然而在臺灣公園的概念常常是綠地相連結, 所以很常見到綠地、綠地空間、公園、公園綠地等詞彙之混用,尤其是公園綠地 一詞更常見,內政部於 1996 年「全國公園綠地研討會總結報告」揭示:「公園 綠地是一種環境空間,這個空間的構成除土地外必須有植物,植物透過其生理活 動和能量流動用以改善環境、平衡生態。其他生物不能替代植物,故沒有植物絕 不能成為綠地,因此,公園綠地空間必須是一片相對穩定而持久的區域範圍,並 具足夠的兼容性容量」 ,本研究認為這是將公園綠地在臺灣在地化後的調適定義, 彰顯了綠地定義的廣義性以及與公園概念之重疊性。此一定義也影響到全國各縣 市相關機關對於公園綠地統計資料之參考依據,而本研究主要研究環境為臺北市 公園綠地。 然而公園綠地是實踐性的產物,對於這樣的實踐性常見於民眾日常生活當 中,城鄉居民或不同年齡、社經背景者對於公園綠地的概念更是有不同識覺 (perception)與使用行為(Babey et al., 2008; Liu, Wilson, Qi, & Ying,2007; Maas, van Dillen, et al., 2008; Nielsen & Hansen, 2007)。對於公園綠地 這樣強烈實踐性的產物,本研究認為應從實踐經驗去探討才能與民眾生活空間意 義連結,因此,本研究以公園最主要之使用族群,即國小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 參考臺北市工務局對於公園綠地之統計類別(已開闢之公園、綠地、兒童遊樂場、 河濱公園及廣場面)。以下為臺北市工務局對於公園綠地之操作型定義與統計類 別簡述: 1. 綠地面積: 指依都市計畫或配合其他公共工程興建,除了休憩性開放空 間外,並兼具隔離、緩衝機能之場地面積。 2. 公園綠地面積: 指已開闢之公園、綠地、兒童遊樂場、河濱公園及廣場 面積之合計數。 3. 綠地面積占公園綠地面積比率: 指已開闢綠地面積占公園、綠地、兒童 遊樂場、河濱公園及廣場面積合計數之比率。公式為(綠地面積÷公園綠 地面積)×100。 4. 每人享有公園綠地面積:都會區內公園綠地面積∕都會區總人口數。 (單位:平方公尺)(表 1). 8.

(20) 表 1:每人享有公園綠地面積的指標意義. 指 標 的 意 義. 當都市發展造成綠帶縮減的時候,就反映出該都市的生活品質較 與永續發展 差,環境問題較為嚴重,相對地影響都市系統的活力,對於永續發 展是背道而馳。每人享有的公園綠地面積越大,對該都市邁向永續 的關係 指 發展越有助益。 指標之間的 都會區的生活空間狹小,自然資源不足,民眾需要各種戶外空間作 為休閑遊憩場所,其他如都會區主要河段的親水性所顯示的河岸空 關聯 間數量也與公園綠地提供相類似的功能。 公園綠地的開闢會影響到提供的公園綠地面積的數量,而公共設施 與公共政策 用地的徵收與取得也與此一指標關係密切,政府的財務狀況以及對 的關聯 於公園綠地的重視程度會影響到此指標的表現。 一、綠地系統層級 1.. 綠地系統空間階層體系架構表. 本研究參考郭瓊瑩等人(1998)在「內政部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運動—推 動公園綠地系統計畫、親水計畫、景觀道路計畫研討會」中所建議各類型 公園綠地之空間階層體系,對臺北市公園綠地之空間階層體系進行分析。 (表 2) 表 2:地系統空間階層體系架構表 空間 階層 第一 階層. 第二 階層. 綠地系統 規模/屬性 自然綠地. 區域綠地. 類型 自然保育綠地 保安綠地防止 土壤沖刷涵養 水源 專用綠地 生產綠地 緩衝綠地 保育綠地 交通綠地 水岸綠地 風景綠地 都會公園 中心公園 社區公園. 第三 階層. 都市綠地 特殊綠地 綠地. 土地利用模式 國家公園 自然保留區、生態保護區、水庫集水區保護帶、 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特定水土保持區 軍方、大型機關 農業區、休閒農業區、市民農園 工業區、工商綜合區 都市計畫保護區、非都市土地山坡地保育區、非 都市土地變更使用留設之保育區、森林區 景觀道路、運輸綠帶 河濱公園、高灘地 區域公園、都市計畫風景區 都會公園 都市公園、都市廣場 鄰里公園、兒童遊戲場、遊戲巷、公園巷 古蹟、紀念物、歷史公園、歷史保存區、植物園、 動物園、運動公園、紀念公園、兒童公園、交通 公園、學校、墓園、文化中心、美術館、機關綠 地、廣場、行人徒步區、交通綠地 綠道、園道、林蔭道、水岸綠帶、自行車專用道 9.

(21) 5. 各類型公園綠地之機能說明:根據內政部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運動研討會 之資料,將公園綠地系統分為自然綠地、區域綠地、都市綠地,各類綠 地類型具有多樣功能性的意義。(表 3). 表 3:公園綠地系統分類表 功能 公園綠地系統 自 然 綠 地. 區 域 綠 地. 都 市 綠 地. 休閒遊憩. 景觀示意 都會成長 環境保護 都市防災 氣候調節 之保全 空間緩衝. 國家公園. △. ◎. ◎. △. ○. △. 保安綠地. △. ○. ◎. ○. ○. △. 森林. ◎. ○. △. △. △. △. 專業用地. △. △. △. △. △. △. △. ○. ○. ○. ○. △. ◎. ○. ○. ○. ○. △. 緩衝綠地. △. ○. ○. ◎. ◎. ○. 保育綠地. ○. ◎. ◎. ◎. ◎. ○. 交 景觀道路 通 綠 運輸綠帶 地. ◎. ◎. △. △. ○. △. △. ○. △. ○. ○. △. 水岸綠地. ○. ○. ○. ○. ○. ○. 風景綠地. ◎. ○. △. △. △. △. 都會公園. ◎. △. △. ○. △. ○. 中心公園. ◎. △. △. ○. △. ○. 社區公園. ◎. △. △. ○. △. △. 特殊公園. ◎. △. △. ○. △. △. 綠帶. △. ○. ○. ○. ○. ○. 生 農業區 產 綠 休閒農業 區 地. 備註:表中符號之意義,◎:主要機能,○:次要機能,△:附屬機能。 資料來源:內政部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運動—推動公園綠地系統計畫、親水計 畫、景觀道路計畫研討會,1998。. 10.

(22) 二、臺北市公園綠地之型態 1.. 根據臺北市工務局提供之資料,臺北市公園類型可分為:(圖 2) (1.) 自然公園:此類型公園之基地環境具有完整之自然資源,其設計係 以保存自然資源為優先,僅設置步道、座椅、解說牌等基本設施, 不僅能提供都市市民就近享受生態性之遊憩體驗,亦可發揮保存動、 植物資源之功能。 (2.) 綜合公園:此類型的公園區位適中、交通便利、面積較廣,其服務 對象為全市市民,故提供最多元化的設施,如活動中心、球場、游 泳池等,能滿足遊客多樣性的遊憩需求。另為都市防災避難所需, 綜合公園尚規劃避難草皮、緊急供水系統,並儲備救急物資,以供 不時之需。 (3.) 鄰里公園:此類型公園面積較小(1 公頃以下),位於社區鄰里巷弄 中,主要設計目標為滿足當地居民需求,以發揮促進市民互動並凝 聚社區意識之功能。 (4.) 河濱公園:配合臺北市河川整治工程,將面積廣大的河濱高灘地適 度整理並簡易綠美化,設置各種球場、溜冰場、自行車道等設施; 河濱公園於汛期仍屬河川行水區,但於非防汛期則可提供市民廣大 開放空間從事運動、休憩等活動。 (5.) 主題公園:除上述不同型態之公園分類,為強化各個公園之獨特風 貌,亦利用基地特有資源或以設計手法賦予公園主題,如北投溫泉 親水公園係以溫泉為主軸,配合地熱谷景觀、溫泉博物館、露天溫 泉浴場等展現當地的人文風情;原住民文化公園則以自然的風貌及 原住民雕塑圖騰,表現原住民特有的文化氣息;信義廣場則配合周 邊高聳之建築群妥為規劃,例如因國際金融大樓臺北 101 造成之微 氣候變化,廣場設置風力鐘,賦予都市空間教育功能等。. 圖 2:臺北市公園綠地分布圖 11.

(23) 2.. 本研究根據 103 年內政部國土調查資料庫之統計資料,呈現出公園綠 地細部劃分:兒童遊樂場用地、公園用地、動植物園區、綠地、遊憩 用地、遊樂區,本研究轉繪成圖 3,可看出不同用途的綠地空間在分布 上的差異性,並且數量上以公園用地分布最廣,使用上的鄰近性、易 達性最高。以下列出臺北市十二行政區內佔地面積最大的公園綠地: (1.)北一區(市中心區) A.. 中正區:中正紀念堂(251,500 ㎡)、二二八和平公園(76,180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40,343 ㎡)。. B.. 大同區:迪化休閒運動公園(46,000 ㎡)、玉泉公園(19,265 ㎡)、建成公園(10,640 ㎡)。. C.. 中山區:新生公園(195,000 ㎡)、圓山公園(153,579 ㎡)、榮 星花園公園(65192 ㎡)。. D.. 松山區:三民公園(26,820 ㎡)、民權公園(25,270 ㎡)、民生 公園(18,130 ㎡)。. E.. 大安區:大安森林公園(259,293 ㎡)、福州山公園(184,984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38,066 ㎡)。. F.. 萬華區:青年公園(244,406 ㎡)、艋舺公園(13,322 ㎡)、新 糖廍公園(6,650 ㎡)。. G.. 信義區:中山公園(109,602 ㎡)、市府廣場(42,851 ㎡)、中 強公園(41,827 ㎡)。. (2.)北二區(沿山環境區) A.. 士林區:芝山公園(100,063 ㎡)、雙溪公園(62,486 ㎡)、美 崙公園(60,288 ㎡)。. B.. 北投區:陽明公園(1,074,447 ㎡)、行義公園(76,143 ㎡)、 東華公園(75,820 ㎡)。. C.. 內湖區:安湖公園(175,538 ㎡)、碧湖公園(131,749 ㎡)、大 湖公園(130,195 ㎡)。. D.. 南港區:南港公園(156,612 ㎡)、後山埤公園(71717 ㎡)、玉 成公園(40,587 ㎡)。. E.. 文 山 區 : 木 柵 動 物 園 (1,680,087 ㎡ ) 、 二 十 一 興 泰 公 園 (166,560 ㎡)、140 高地(22,385 ㎡)。. 12.

(24) 圖 3:臺北市公園綠地細部劃分類別 (本研究自行繪製) 13.

(25) 第二節 健康城市概念 「健康城市計畫」是一培育市民健康的能力與自決權力,以促進民眾健康 的過程;經由社區對健康的承諾,透過市府跨部門的合作,激勵社區民眾的主 動參與,結合社區資源,促成政治性決策,推動創新的活動,持續營造健康社 區,達到全民健康的目標。1984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健康促進的理念為 使民眾增進其控制及促進健康的能力的過程,其原則強調應重視社區環境的改 善、培育民眾的能力與培力(empowerment)、激勵社區的參與及有效的投入, 以維護及促進社區的健康。Hancock 及 Duhl(1986)認為「健康城市」的定義 是:居民具有一定的共識,想去改善與健康有關的環境,而非單只居民的健康 達到某一特定水準。因而 1986 年世界衛生組織「渥汰華健康促進憲章」詳述健 康促進的五大策略包括:(1)訂定健康的公共政策、(2)創造支持性的環境、(3) 強化社區的行動力、(4)發展個人的技能、(5)調整健康服務取向。同年(1986) 於里斯本會議中,更明述健康的特徵:(1)健康是社會事務,而不只是醫療事務。 (2)健康是都市中所有部門的責任。(3)健康應受自然科學、社會、美學和環境 專業領域的人所監督。(4)健康是社區居民參與及公私部門合作的表現;並決議 1986 年共同發展都市健康及展開「健康城市計畫」運動,正式於 11 個歐洲城市 推動健康促進活動,迄今全球已超過 4,000 個城市推動健康城市計畫,WHO 健康 城市指標中與環境有關的指標(表 4)。 表 4:WHO 健康城市指標中與綠地、休閒運動環境有關的指標內容 指標. 內容 C6 綠覆率(Relative surface area of green spacesin the city) C7 綠地之可及性(Public access to greenspaces). 環境指標 C9 運動休閒設施(Sport and leisure) (Environmentalindicators) C11 腳踏車專用道(Cycling in city) C13 大眾運輸服務範圍(Public transportnetwork cover) 資料來源:胡淑貞、蔡詵薏(2004) 。WHO健康城市概念。健康城市學刊,1:5-6。 臺北市於 2006 年經由委託研究計畫,採行專家決策模式,建構出以營造健 康城市為遠景的運動指標(臺北市體育處,2007)。透過對世界各國運動健康 城市之相關基礎理論蒐集,經由指標建構問題的評析,確立指標方案的價值, 進而轉化為臺北市健康城市運動指標的內涵(表 5),以作為推動健康城市相關 休閒運動基礎建設之參考。臺北健康城市計畫,以「渥太華憲章」行動綱領為 14.

(26) 方針,整個城市的總體目標為:(1)降低健康不平等;(2)創造支持性的物理及 社會環境;(3)提倡以社區為基礎的健康服務系統。接續於各行政區通過「國際 安全社區」認證與加入「健康城市聯盟」(表 6)。 表 5:臺北市健康城市運動指標內容 運動指標構面. 子指標 1-1 規律運動習慣. 1.活動性指標 1-2 運動消費行為 2-1 公共運動空間 2-2 學校運動空間 2.設施性指標 2-3 使用滿意度 2-4 設施可及率 3-1 運動政策 3-2 財政支持 3.政策性指標 3-3 計畫方案 3-4 支援性資源 4-1 對有關運動政策的感受 4.感受性指標. 4-2 對運動改善健康的感受 4-3 個人從事運動的滿意度. 資料來源:臺北市體育處(2007) 。臺北健康城市運動指標建構之研究。案 號:Tms-Res-094-032。臺北市:臺北市體育處。. 表 6:臺北市行政區通過「國際安全社區」認證與加入「健康城市聯盟」一覽表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加入國際 健康城市 聯盟 通過國際 安全社區 認證. 士林區 北投區. 中正區. 15. 2013 年. 松山區、中山區、 萬華區. 大安區. 內湖區. 2010 年. 信義區、大同區、 中正區 文山區、南港區、 (再認證) 內湖區(再認證).

(27) 第三節 臺灣兒童參與休閒運動之概況 休閒運動除了可以預防身體疾病與促進健康之外,也可以增加心理健康, 提高個人自尊和許多生理上的身體適應,並可降低焦慮、沮喪與提高正向的情 緒等(Kelly,1996;Jackson,Morrow,Hill,Dishman,1999; Godbey,2003)。對 國小學生而言,休閒運動參與對他們身心發展是有極大的益處,如:尋求同儕 間的歸屬感、獲得樂趣、追求勝利、知覺勝任能力、體能的增加、運動技能的 學習與改善…等(Gould & Horn,1984)。李易儒(2010)研究發現國小學生的休閒 運動參與,以戶外運動與球類運動的參與為最高;在參與的運動強度部份為中 低強度運動,平均每天參與時間為 1 小時 41 分鐘;在參與的比例上,以球類運 動參與的比例最高,其次為戶外運動,參與比例最低者為冒險運動與空中運動。 參與休閒運動的動機也會影響到活動者心理的壓力管理與身體體重的健康 控制(Kilpatrick, Hebert & Bartholomew,2005)。國小學生休閒活動的參與, 其動機包含了想要去體驗、具有規律活動、父母親的支持以及環境的安全性, 這 些 動 機 是 會 影 響 到 心 理 健 康 與 生 活 滿 意 度 (Allender, Cowburn & Foster,2006)。林信宏、黃美瑤、石國棟、周建智(2006)則指出國小學生的 休閒運動動機越高,會對自己較具有自信,對於事物的專注力顯著比較高,亦 會正面影響到滿足感。 國小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後所獲得之效益,可釋放出焦慮的感受,也可從 運動中獲得成就感(Godbey,2003)。國小學生可透過競賽活動,提高自己的自 信心及具有成熟的社交能力(Bammel & Burrus-Bammel,1996) 。Burdette & Whitaker(2005) 也指出兒童摸索出自己喜歡的休閒運動,參與休閒運動能感受 到較高的社會、認知、情感方面的利益知覺。邱垂弘(2007)則指出參與運動頻 率、時間和強度越高的國小學生,與健康體適能各項能力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 張家銘,林麗娟、張良漢(2007)也認為休閒涉入程度越高的國小學生,在參 與休閒運動後所能感受到的自由感、活力、創造力和放鬆的感受越高。Curis 和 Mcteer(1999)研究發現求學階段運動涉入的程度,和成人階段運動涉入的程度 有顯著的相關,也就是說國小階段學生若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會有助於未來 運動涉入程度的提升。並且,規律的運動習慣有助於提升青少年的腦力,進而 影響在校成績,亦即青少年運動量愈大,課業表現愈好,並且女孩的科學課堂 表 現 優 於 男 孩 (Booth1, Leary, Joinson, Ness, Tomporowski, Boyle1 & Reilly1,2013)。 根據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聯合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於 2001、2005、 2009 年定期舉辦『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NHIS)的資料顯示(表 4),若以一般兒童每天睡眠時間約 8 小時計,加上在學校 上課時間,以及從事各項靜態活動時間,平常非假日每天估計至少有 2/3 以上. 16.

(28) 的時間不是坐著,就是躺著,此項分析結果顯示靜態活動已成為我國 3 歲以上 未滿 12 歲兒童主要之生活型態(表 7)。. 表 7:臺灣地區 3 歲以上未滿 12 歲孩童平日/假日休閒活動時間 2001 年. 2005 年. 2009 年. 樣本數:3977 人. 樣本數:3497 人. 樣本數:3531 人. 平日. 假日. 平日. 假日. 平日. 假日. 看電視. 126. 210. 116.1. 194.9. 107.2. 203.7. 打電腦、上網或打電動. 24. 48. 22.1. 54.2. 20.6. 64.6. 看故事書、漫畫、圖畫 書、小說、或雜誌. 36. 48. 35.1. 44. 35.8. 47.2. 補習時間. -. -. 146. 23.1. 202.1. 28.1. 資料來源:2001、2005、2009 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 另外,現今國小學生因生活形態與家長課業期望價值的轉變,如:坐式生 活取代身體勞動、學業成績的要求,導致大多數的國小學生普遍缺乏規律的運 動,陳俊忠(2002)提出:國小學生因坐式生活的比率增加、身體活動量的減少, 學生的體重就相對的增加,體重的增加必然對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方進隆、 李彩華(1988)針對臺北市國中學生做體適能及課後活動量的研究發現:無論是 男生或女生,在健康體適能測驗的成績,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逐漸衰退的現象, 且身體活動量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漸減少,運動不足是很重要的嚴重課題。 因此,教育部對各級學校推行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提升學生體適能計畫, 以三三三計畫要求學生從事規律運動,也就是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最少 30 分鐘、每分鐘心跳達 130 次以上,但是,實際從事規律運動的國小學生仍偏低, 反而每四到五位國小學生就有一人有體重過重的情形(郭家驊、陳美枝,2002)。. 17.

(29) 第四節 綠地對健康的影響 綠色空間對於健康的影響一直是學界的研究議題,有很許多學者提出了實 證研究說明兩者的關係是存在的。Ewing(2005)認為綠色空間在人們的健康中扮 演著重要的角色,並且提供人們休閒與運動之場所,而 Pennebaker & Lightner (1980)則說明了人們在公園綠地的運動往往會比他們預設的時間更久,進而造 成健康效益之趨勢呈現。Ulrich(1983)更指出觀看綠色植被對於健康就有正向的 影響,例如醫院規畫綠地空間可以加速健康的復原。Kuo & Sullivan(2001)的 研究顯示出當公寓住戶面臨挑戰時,觀看窗外的公園綠地是可以減緩這些挑戰所 帶來的心理壓力,以及降低相關衍生的暴力行為程度。也有學者發現凝視植被是 可以降低血壓(Van den Berg,Hartig, & Staats, 2007),亦可改善心情與自尊 心(Pretty, Peacock, Sellens, & Griffin, 2005)。而上班族在沒有窗戶的辦 公室內,往往會掛起綠色照片(Bringslimark, Hartig, & Grindal Patil, 2011; Heerwagen& Orians, 1986),進而用以消除他們憤怒的脾氣。Hartig,Mang, Evans (1991)更宣稱從相關研究證據顯示人們認為綠色空間的經驗是好的、有益身心健 康。從上述的研究中可以發現,近用綠地對於健康的影響不外乎有生理健康與心 理健康。而房城等人(2010)對於綠色空間對健康之影響,提出更具體的實證研究 發現,如下所述: 一、生理健康 1. 綠地綠視率 鮮豔的紅色久看後,會使人心情暈眩和疲倦,血壓升高;黑灰色使 環境色調灰暗,易使心情沉悶、焦慮;綠色居於色譜的中位,對人體特 別是大腦神經功能有益。而眼睛看到的綠色面積占視域面積 25%以上能 對眼睛產生保護作用,並可提高視力、恢復疲勞的視神經;而草地和森 林鏡面玻璃光反射係數低,能有效預防近視。 2. 綠地微氣候 夏季高溫時影響人體熱平衡造成體溫調節障礙、代謝紊亂、抑制胃 腺的分泌、降低消化功能、使肌肉活動下降,但綠地空間的綠蔭能避免 強光照射對眼睛與皮膚傷害,使皮膚溫度降溫 1~2 度,防止陽光直射產 生的色素沉積,亦可防止蕁麻疹、水疱等過敏反應,提高人體舒適度指 數。 2. 綠地負離子 空氣中負離子能(1)調節神經系統功能,對神經衰弱、失眠有治療的 效果;(2)加強新陳代謝、促使血液循環、使血沉減少、血漿蛋白質增加、 提高血清典酸和凝血酶及血鈣含量;(3)促進人體形成與貯存維生素;(4) 改善呼吸功能,對呼吸道疾病有治療效果。 3. 綠地植物 汙染的環境中,空氣散布著多種細菌、病毒,許多植物如香樟、松 樹、側柏等能分泌芳香的揮發性物質(如:丁香酸、松脂、肉桂油、檸檬 油等),具有殺菌作用,能防止疾病蔓延。雖然這些物質含量甚微,但以 18.

(30) 不同種類和比例存在植物體內,具有高度的生理活性與人體健康有密切 相關。 4. 綠地其他保健 (1)吸滯粉塵的功效,防止粉塵進入呼吸道影響健康;(2)一個成年 人每天需要呼吸用氧量 0.75 kg,只要 10 m²的綠地就能滿足含氧量需求; (3)噪音汙染會降低聽力、影響居民休息與工作、干擾語言通訊聯絡,而 城市綠地的結構能有效降低噪音。. 二、心理健康 公園綠地中的植物精氣能增強神經系統的敏銳度和興奮性,使人在公 園綠地中倍感舒適、充滿活力。其影響主要表現在: 1. 鎮定作用:使中樞神經系統放鬆、調節和改善機體的機能、消除疲勞、 解除緊張狀態、集中注意力、減少暴力情緒、降低攻擊性。 2. 綠地空間也為居民提供遊憩、鍛鍊的場所,透過遊憩與身體活動能顯著 的改善居民的心理健康。 三、其他:城市綠地促進居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健康 1. 良好的環境使人心靈平和、相處融洽,在遊憩與身體活動時能改善家庭、 朋友之間的親情和友情。 2. 增強公共道德觀念:綠地空間的使用增強居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理 念。 3. 增強團隊精神:部分身體活動(如:球類活動)須集體共同完成,過程中 培養與他人的協調性、提高團隊精神與社交能力、有效改善人際關係。 4. 促進特殊人群(如:精神疾病、自閉性)改善健康、融入社會。. 19.

(31) 第五節 綠地對健康的評估依據 從上述近用綠地對健康之影響,國內外研究的發現大多分成生理健康與心 理健康兩類,本研究說明這兩類健康狀態中常用的評估依據: 一、生理健康 1.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 篩檢身體肥胖程度最常採的方法為重高指數(Weight Length Index, WLI)及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法,因為只要測量身高、體 重然後加以計算,方法簡單、便宜且無侵犯性,信度高,所以是臨床上 最常使用的鑑定測量方法。但是重高指數的常數是依據 1986 年至 1988 年間國民營養狀況調查之結果推算,所預估肥胖盛行率有高估現象(國家 衛生研究院,2001),而身體質量指數法,可以避開定義肥胖的偏頗,已 獲行政院衛福部列為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的標準(陳偉德,2004),表 8 是根據衛福部於 102 年 6 月 11 日公布所公布之數值,作為本研究判視 身體質量指數的依據。 公式:BMI=體重(公斤)/ 身高²(公尺²) 表 8:年齡 10-14 歲孩童身體質量指數之理想標準 男性. 女性. 過輕. 正常範圍. 過重. 肥胖. 過輕. 正常範圍. 過重. 肥胖. BMI <. BMI 介於. BMI≧. ≧BMI. BMI <. BMI 介於. BMI≧. ≧BMI. 10. 14.5. 14.5-20.0. 20.0. 22.7. 14.3. 14.3-19.7. 19.7. 22.0. 11. 14.8. 14.8-20.7. 20.7. 23.2. 14.7. 14.7-20.5. 20.5. 22.7. 12. 15.2. 15.2-21.3. 21.3. 23.9. 15.2. 15.2-21.3. 21.3. 23.5. 13. 15.7. 15.7-21.9. 21.9. 24.5. 15.7. 15.7-21.9. 21.9. 24.3. 14. 16.3. 16.3-22.5. 22.5. 25.0. 16.3. 16.3-22.5. 22.5. 24.9. 年紀. 說明: ※ 本建議值係依據陳偉德醫師及張美惠醫師 2010 年發表之研究成果制定。 ※ 7-18 歲之體位標準曲線,係依據 1997 年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800/1600 公尺跑走、屈膝仰臥起 坐、立定跳遠、坐姿體前彎四項測驗成績皆優於 25 百分位值之個案)檢測資料。. 20.

(32) 2.. 綠地空氣品質與健康 都市中不利健康的環境因子(如:塵螨、懸浮微粒、一氧化碳、氮 氧化物、臭氧),會導致肺功能降低、身體不適及咳嗽症狀 (Ackermann-Liebrich, Leuenberger, Schwartz, Schindler, Monn, Bolognini,1997; Pope, Burnett, Thun, Calle, Krewski, Ito, Thurston, 2002),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對患有心肺功能方面疾病的 兒童與老人更容易引起疾病的復發(鄭福田、李俊章,1984)。而研究 指出綠色植被有吸附、沉澱落塵之功能,亦會釋放出新鮮空氣,具有 淨化空氣能力(Pope et al., 2002; Van den Berg, Maas,Verheij, & Groenewegen, 2010)。因研究限制,該項內容僅作說明,本研究並未 做實際後續研究。. 二、心理健康:SF-36 健康生活品質量表 The Medical Outcome Study [MOS] 36-item short formgeneral health survey measures,簡稱 SF-36 健康量表是由美國麻州醫學院 John Ware 教 授所提出的(Ware,1988),經過多年修訂之後形成,目前已升級為第二版, 這 個 量 表 的 學 術 引 用 與 實 證 應 用 均 已 超 過 數 千 以 上 (Turner-Bowker, Bartley, & Ware, 2002)。SF-36 臺灣版是由美國 SF-36 著作人 Dr. John Ware, Jr. 直接授權翻譯,並委由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盧瑞芬教授負責臺灣版 的使用授權。翻譯的工作則由國內多位學者共同參與完成,包括長庚大學 盧瑞芬教授、陽明大學藍忠孚教授、臺灣大學吳淑瓊教授、中國醫藥學院 李卓倫副教授、美國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紀駿輝副教授、輔仁大學 劉文良副教授等。SF-36 臺灣版自 1996 年 6 月定稿至 2009 年,已授權國內 逾 700 項研究計畫使用 SF-36 臺灣版從事各項研究。 在諸多健康量表中,SF-36 健康量表是一相當完整的測量工具,朱蓓 琪(2010)用於調查國小學童跳繩活動;陳思羽(2010)用於調查國小學童慢 跑活動,表示 SF-36 健康量表並非針對特定年齡、疾病或是治療而設計, 而是一般性(Generic)的測量工具,可被用來作為不同族群,包括不同國家、 不同文化及不同疾病的族群比較之用(張馨文,2003)。量表內容從四十 多種的身體及心理健康概念中選擇具代表性的八個層面評估健康狀況(廖 尹華,2006),所形成的多題目量表,共計三十五題,這八個構面包含活 力狀況(Vitality, VT)、身體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 PF)、 因 身 體 健 康 所 引 起 的 角 色 限 制 ( Role Limitations due to Physical Problems, RP)、因情緒問題所引起的角色限制(Role Limitations due to Emotional Problems, RE)、社會功能(SocialFunctioning,SF)、身體 疼痛程度(Bodily Pain,BP)、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MH)、整體健 康狀況(General Health, GH)等八大構面。將 SF-36 健康量表之八個量 表分數經標準化之後,再乘以因素分析對八個量表所萃取兩構面的標準化 係數,加總後所得之分數,可概括區分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大層面, 及整體健康總分。八個構面之健康自評值較大,表示八個構面之健康較佳 (姚開屏,2000)。本研究將參考 SF-36 的問卷量表並經過文字修正與轉 化,做為可以適合國小學童的測量工具,並依此量表來分析綠地空間對心 理健康之影響。 21.

(33) 第六節 綠地與健康的關係 由前述可瞭解到相關學者在公園綠地對於健康的影響與評估之研究,本研究 將進一步探討公園綠地與健康的關連,尤其是在理論取向與實證研究分析上的應 用。公園綠地對健康影響的論述前提是近用(access)公園綠地對健康有正面之成 果的產出方能據理推論之。若是兩者的關連不成立,本研究反思兩者的關連性是 不能簡化為直接的因果關係,則是要再思考兩者之間是否有其它潛在因素干擾。 對 這 樣 的 反 思 Sallis 等 人 (2008) 首 先 提 出 了 健 康 的 社 會 - 生 態 架 構 模 式 (Social-ecological models of health),該模式探討在人們居住與工作處所, 存在什麼影響因素會讓個人去從事有關促進健康活動的相關行為。Lachowycz & Jones(2013)認為在綠色空間對健康有潛在價值的證據,便是公共綠地在生活和 工作的鄰里環境中會產生實質的健康效益。在都市的水泥叢林當中,近用綠地空 間在都市計畫中往往被認為是重要的,而這些例證可以從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廣泛 的大眾公園的興建可見一般。最近,綠色空間的重要性再次被呈現,尤其是規劃 健康社區時,許多學者檢核了近用綠色空間與健康之間的關聯性,並進行了一些 系統性的文獻回顧(Kaczynski & Henderson, 2007; Lachowycz & Jones, 2011; Lee & Maheswaran,2010)。 有鑑於綠地的理論重要性,Lachowycz & Jones(2011)針對 50 篇近用綠地 和健康之相關性研究,進行系統性的回顧後發現,雖然有一些研究顯示近用綠 地和健康之間有正相關(20 篇),但也有研究顯示兩者是低相關(15 篇)或根本 沒有關係(13 篇),甚至有發現是負相關的(2 篇)。對於上述有關近用綠地和健 康 之 相 關性 研 究證 據, 呈 現 出 的 相 關性 是 模 棱 兩 可 的 情 形, Lachowycz & Jones(2013)認為這反應了大家對於近用綠地和健康關連之間的研究設計完全 是不相同的性質。有些設計來自事實,但這樣的事實卻是缺乏全面性的基礎為 主的概念架構,而這樣的架構應呈現出關鍵的理論關係,並指出綠地空間可能 影響健康的因果機制。Sallis 等人(2008)認為引用社會生態研究的取徑,就是 要在綠地和健康相關性之間產生一個比較好的理論模式。同時,也需要確認中 介變項(mediators)與調節變項(moderators),這兩個變項時常在這些文獻中被 混淆了,尤其是這類綠地和健康相關性研究中(Baron & Kenny, 1986; Bauman, Sallis, Dzewaltowski, & Owen, 2002) 。Lachowycz & Jones(2013)認為近用 綠地和健康相關性的研究是缺乏理論模型的,因為有許多研究者往往是基於鬆 散定義的理論概念來出發,也很少考慮哪些特別的因果路徑是要被測量的。因 此,Lachowycz & Jones(2013)提出了近用綠地和健康相關性的社會生態架構, 作為綠地和健康相關性的理論架構(圖 4),本研究將採用此理論架構作為研究設 計之理論基底。. 22.

(34) 圖 4:近用綠地和健康相關性的社會生態架構 (Lachowycz & Jones, 2013). Lachowycz & Jones(2013)在社會生態架構中,將綠地空間特徵分為:特徵(類 型、大小、設施)、品質(維持性與設計性)、地表物、使用程度與類型、安全性。 有關環境因子與民眾從事活動之間的相關研究,翁珮怡(2014)整理不同學者對環 境因子上的分類,Humpel(2002)等人分為環境類型、環境設施、環境特性;Davison & Lawson(2006)分為環境美感、安全感、可及性、提供活動的機會;McCormack 等人(2010)分為公園特性、公園狀態、公園可及性、公園美感、公園安全性。上 述相關研究可知,環境因子的差異性對於不同使用者(年齡、性別)在選擇上產生 吸引或是阻礙,都會影響民眾從事身體活動的程度,本研究參考環境因子的分類, 進一步在研究設計的問卷內容中加入綠地特徵認知,並分類為環境特性、環境狀 態、環境可及性、環境美感、環境安全性,透過問項的研擬來了解國小高年級學 生對於環境因子的感知程度,作為影響綠地使用行為的前置變項。. 23.

(35) 第七節 綠地與信念的關係 前述之近用綠地和健康相關性的社會生態架構,本研究展現綠地對信念影 響的典型應用與呈現,而該理論架構是需要經過臺灣的在地調適,方能作為本 研究之使用。對於調適的作法,本研究除了透過臺北市公園綠地與使用者的實 地觀察來對照修正該結構之外,並可從影響使用綠地空間行為之信念變項來檢 視該架構,作為理論之調適與應用,讓該架構經過在地與理論的調適後,方能 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實踐與應用。 對於信念的概念可從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Behavior,TPB)來討 論,該理論為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Ajzen 於 1985 年提出,用以預測個人行為態度 意向,該理論認為行為意向會受到態度及主觀性規範的影響,而行為意向會進 一步影響行為。計畫行為理論(TPB)以三個階段來分析行為的形成過程。首先, 行為乃決定於個人的行為意圖;其次,意圖是由行為的傾向態度、主觀規範以 及知覺行為控制所決定;亦即個人對該行為的態度越正面、所感受到周遭的社 會壓力越大,且對該行為所認定的實際控制越多,則對個人進行該行為的意圖 將越強烈(Godin,1993;Mummery,1994),其數學公式如方程式所示:. B=個人進行的行為 BI=個人進行某一行為的意圖 AT=個人對此行為的態度 SN=重要他人或團體對個人是否應進行某一行為的主觀規範 PBC=知覺行為控制 bi=對採某項行為後導致期望結果 i 之信念 ei=個人對行為期望結果 i 的評價 n=行為信念數目 nbj=個人覺得第 j 個參考對象認為其該不該採某行為的信念。 m=重要參考對象的數目 mcj=個人依從第 j 個重要參考對象之動機。 cbk=個人覺得其擁有第 k 個因素多寡的信念。 pfk=個人覺得第 k 個因素對行為完成的重要性評估。 w1、w2、w3 為依實證資料分析所得之標準化的複迴歸係數 24.

(36) 行為信念. Σbi ei ). 行為的傾向 態度(AT). 規範信念. Σnbj mcj. 行為的主觀 規範(SN). 控制信念. 知覺行為控 制(PBC). Σcbk pfk. 行為意圖 (BI). 行為 (B). 圖 5:計畫行為理論架構 資料來源:整理自 Ajzen (1991: 185-187) 計畫行為理論提出後,經過許多人的建議與回饋,1991 年 Ajzen 則提出較 為完整的計畫行為理論(如圖 5 所示),而計畫行為理論是理性行動理論(Theory of Rational Action, TRA)的延伸,並且將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測量加入,而知覺行為控制是個很受人注目的變項,因為此變項在社 會認知模式(social cognition models)中被設計來預測健康行為(例如健康 信仰模式等)(Armitage & Conner, 2001)。有很多實證研究結果顯示此理論 在運動行為意向方面,不管是不同年齡族群、不同運動種類或是運動信念,都 具有良好預測力(李柏慧,劉淑燕,2005;林新龍,2006;賴秀怡,2007;李 靜芳、姜逸群、林顯明、徐菊容,2011)。Ajzen 與 Driver(1992)綜合了相當 多的研究,證實計畫行為理論確實能有效的解釋人類在進行健康相關行為(如 休閒運動、瘦身減肥等)的決定性因素,分別以理性行為理論以及計畫行為理 論來對人類休閒運動行為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是跑步、登山、自行車、划 船等休閒運動行為上,計畫行為理論的解釋力都高於理性行動理論,且知覺行 為控制變項都呈現顯著影響。Sheeran、Trafimow、Finlay 與 Norman (2002) 也 以計畫行為理論及理性行為理論來比較多達 30 種不同之行為,結果發現計畫行 為理論的變異解釋量之平均增量達 8%。Downs 與 Hausenblas (2005) 統合分析 (meta-analyses) 111 篇有關運動參與行為的研究發現,計畫行為理論確實能對 個人的運動參與行為做出較佳的解釋。上述之研究皆顯示計畫行為理論對人類 行為的預測有著較佳的解釋力。.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 Work in a collaborative manner with subject teachers to provide learners with additional opportunities to learn and use English in the school.  Enhance teachers’ own

❖ The study group (including RS Department, Guidance Team and SENCO Team) at school analyzed the results and came up with the conclusion that students might be able to enhance

General Studies for Primary Schools Learning Strand – Health and Living.. Primary Four to Six

Note that this method uses two separate object variables: the local variable message and the instance field name.. A local variable belongs to an individual method, and you can use

This study intends to bridge this gap by developing models that can demonstrate and describe the mechanism of knowledge creation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raising pet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and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TRIZ theory, try to enhance the function of pencils and personalize the design1. TRIZ theory includes contradiction matrix, physical contradiction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