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小企業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CSR)創新模式之研究-以台灣醫療產業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小企業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CSR)創新模式之研究-以台灣醫療產業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9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黃秉德 博士

中小企業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CSR)

創新模式之研究-以台灣醫療產業為例

研究生:黃貞瑜

中華民國一○○年六月

(2)
(3)
(4)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摘要

隨著企業社會責任(CSR)議題在近年來備受重視,從策略性觀點來看,成功的 CSR 營運模式,是能夠將社會議題與公司策略、營運模式相互結合,依據企業本身的 資源、能力與所處的競爭環境,尋求企業最合適有效的回應方式。而在執行的過 程中,企業應善用整合外部資源的能力,補足既有條件的限制,以有效發揮 CSR 行動計畫,最終得以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也能夠促進社會的進步。 而過去有關 CSR 議題的文獻探討中,多將焦點集中在跨國與上市櫃的大型企業, 而以台灣地區中小型企業為主的研究,則仍待更廣泛的相關資訊蒐集。在個案研 究的產業別中,過去多集中在傳統製造、科技與服務產業,然而與社會民生密切 相關的健康醫療領域,尚存有進一步的研究空間。因此,在符合中小型企業規模 與醫療產業別的條件下,本研究選擇以台灣地區醫療產業的中小企業做為研究範 圍,並以台灣醫療器材廠商-科林儀器做為實證研究對象,藉由檢視個案公司策 略性 CSR 的營運模式,以提供其他中小企業做為執行上的參考。 研究發現,對於相較資源有限的中小型企業而言,規模的大小並不會影響其對 CSR 議題回應的有效性,關鍵在於企業整合資源的能力以及合作對象的選擇。 中小企業對於 CSR 的議題回應構面,多將資源投入在人力資源管理與產品服務 流程上,而且企業領導層級在推動 CSR 計畫中扮演重要的驅動力量。在執行計 畫的過程中,中小企業必須重視供應鏈與當地相關支援組織的關係管理,適時透 過外部的支援力量,來補足企業內部的條件限制,得以形成企業獨特有效的策略 性 CSR 營運模式,最終在幫助企業創造經濟獲利的同時,也能夠對社會產生價 值效益。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

(5)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誌 謝 感謝黃秉德老師,對學生論文的用心指導,並給予擔任EMBA課程助教的機會, 培養我以全面、策略性的觀點格局來看待企業的經營管理;感謝口試委員黃正忠 老師、羅明琇老師,提供親切的指導與肯定,讓這份論文研究更加充實完備。 感謝科林儀器的林文正董事長、林雲彬副總經理對學生論文的大力支持,以及王 玉蘭秘書、王美芳副理、張舒韻副理、蔡宜玲協裡、惠珍、慶恆、權宜科林同仁 的熱情分享,讓論文得以順利完成,並更具實務價值意義;感謝長庚醫院的黃俊 生醫師,訪談中讓我重新感受到生命的熱忱意義,以及對於社會的感恩與關懷。 感謝美英學姊、淞沂學長,成為我在學習路上最佳請教的對象,有了您們亦師亦 友的珍貴情誼與支持鼓勵,讓我面對選擇,能夠更加勇敢與堅定;感謝政大企研 所的同學們,給了我兩年精彩的碩士班生活,不僅成為我在課業學習上的最佳夥 伴,同時也為繁忙的論文寫作過程中,帶來許多歡樂難忘的美好時光。 最後,感謝父母親,從小到大對於我在教育上的用心栽培與付出,培養我多以正 面思考與勇敢嘗試的態度,並同時教導我許多做人處事的智慧,成為我在精神與 物質上最大的支持與鼓勵;感謝姊姊哥哥,成為我在學習路上最佳的榜樣,您們 對我的關懷與疼愛,讓我的學習與生活更加幸福精彩。 誠心感謝以上在我研究所學習中的貴人們,能與您們的相逢與認識,是我學習路 上最大的幸運與資產,並期待日後能與各位繼續請教。 黃貞瑜 謹誌於 國立政治大學 中華民國一○○年六月

(6)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I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3 1-3 研究目的... 4 1-4 研究主題與範圍...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2-1 企業社會責任概況... 8 2-2 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經營... 13 2-3 台灣企業社會責任發展...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41 3-1 研究架構... 41 3-2 研究方法... 42 3-3 研究個案選擇... 43 3-4 研究流程... 45 第四章 實證研究 ... 47 4-1 個案公司介紹... 47 4-2 背景說明... 52 4-3 人工電子耳計畫貣源... 57 4-4 人工電子耳計畫執行模式... 59 4-5 計畫成效... 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9 5-1 研究結論... 79 5-2 管理實務建議... 80 5-3 研究限制... 82 5-4 後續研究建議... 84 參考文獻 ... 85 附錄一 科林儀器訪談大綱 ... 90

(7)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II

表目錄

表 2-1- 1 企業與多重利害關係人 ... 11 表 2-2- 1 企業規模與 CSR 相關議題 ... 25 表 2-2- 2 國際評量組織 CSR 規範標準比較 ... 28 表 2-2- 3 企業與非營利組織之合作計畫 ... 34 表 3-4- 1 訪談對象相關資料... 44 表 4-1- 1 科林聽力保健中心服務項目... 49 表 4-1- 2 台塑集團關係企業 ... 50 表 4-3- 1 台灣地區身心障礙者人數統計 ... 52 表 4-3- 2 聽覺機能障礙分類標準 ... 54 表 4-3- 3 人工電子耳儀器發展 ... 56 表 4-3- 4 人工電子耳醫療手術發展 ... 57

(8)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III

圖目錄

圖 2-1- 1 企業社會責任地圖... 13 圖 2-2- 1 E.S.C.S 架構 ... 15 圖 2-2- 2 企業永續模型... 16 圖 2-2- 3 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的模型... 19 圖 2-2- 4 由內往外看-公司價值鏈對社會的衝擊 ... 21 圖 2-2- 5 由外向內看-社會對公司競爭力的影響 ... 22 圖 2-3- 1 CSR 為中小企業所帶來之效益 ... 39 圖 3-1- 1 研究架構... 42 圖 3-4- 1 研究流程 ... 46 圖 4-1- 1 科林儀器公司組織結構圖... 47 圖 4-4- 1 台灣地區人工電子耳計畫內容... 61 圖 4-4- 2 人工電子耳費用補助作業流程 ... 62

(9)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隨著資本主義的盛行,企業的經營為了創造更多經濟獲利,開始透過龐大資金、 創新科技、人力資源等相關資源能力的投入,不斷追求更低的成本或是更高的生 產能力,以期能達到全球化市場的版圖經營。而這股資本主義力量,所帶來的正 面影響力是對於各地市場經濟成長、當地人民尌業、帄均人民所得的刺激帶動, 然而,在追求看似無窮欲望的經濟成長同時,也引貣了消費者權益、生態多樣性、 自然資源環境、工作勞工權益、社會貧富差距等相關議題的討論。近年來,傳統 資本主義的制度正面臨到嚴苛考驗,人們認為企業所謂的成功成尌,是以損害社 會、環境等大眾利益所換得來的,而社會大眾開始對企業的信心減弱,企業存在 於社會上的正當性地位也逐漸動搖。 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總裁 Böjrn Stigson 曾經在多次演講中說到,在 一個動盪不安的社會中,企業沒有成功的條件(Business cannot succeed in a society that fails)。由此可知,企業的經營無法置身於社會環境之外,而且是處於一個與 當地環境和社會緊密結合的系統之中。而若以企業經營策略角度來看,策略大師 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也說到,一個成功的企業,必頇建築在健全的社會上。 因為健全的社會能為公司創造需求,當人們需求獲得滿足後,會出現更多新的渴 望,如此便能再度促進企業生產銷售,彼此形成共存共榮的良性循環。因此,不 論企業規模的大小,若企業想要永續、成功於社會上發展存在,便不可忽視與當 地社會環境的關係經營。

根據 2009 年,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與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共同對未來企業經營所頇面對的十大環境趨勢進行調查,報告中觀察 過去歷年商業環境的變化,來推測企業未來的經營環境。報告顯示出,企業在未

(10)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來首要面臨的環境趨勢便是「資源緊縮」的議題,並藉此警告企業經營與環境發 展維護兩者間的影響關聯。另外,該份研究也指出「企業信任度」嚴重下滑的現 象,是另一項企業在未來所必頇面臨的環境與考驗,因為先前金融危機的爆發、 景氣衰退等因素,更讓原先企業與社會大眾間原本緊張的關係更加雪上加霜,讓 社會大眾對於企業的信心與信任度急轉直下,甚至讓部分企業失去存在於社會經 營的資格正當性。而企業在面對社會信任度減弱的環境中經營,代表企業的品牌 價值降低,必頇在與顧客間付出更多的交易、溝通成本,而對於公司內部來說, 在人才吸引、管理上也必頇要付出相當努力的代價。因此,企業為了因應未來各 項「環境」與「社會」的議題趨勢,必頇在現有策略中進行事先的預防考量與規 劃,如此才有較佳的機會在未來掌握關鍵核心競爭力。 由此可見,企業成功經營關鍵是重視永續的發展以及對於社會的回饋,以社會、 環境為念的機構,才能永續經營且不斷創新進步。而在過去資本主義下的教育, 讓企業的經營觀點侷限在短期、極大化利益的追求,過於偏重經濟利益的追求, 導致企業與社會間的嚴重失衡。為了修補企業與其相關利害關係人間的信任裂痕, 因此企業管理階層必頇將過去唯一增進股東價值的目標追求,進而擴增範圍至員 工、顧客、供應商、社區、新聞媒體、工會、政府和公民社會等利害關係人的目 標關注上,藉由公司高層主動由上而下的社會責任概念推行,來幫助企業贏回原 先失去的信譽,並逐步建立企業存在於社會大眾心中的支持與認同。

而觀察台灣地區近年來對於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 議題的關注事件中,我們可以發現在社會大眾與媒體各方力量的監督壓力下,企 業所面臨到的經營環境確實變得更加嚴苛。像是當企業若欲對外尋求更多產品獲 利機會與新市場擴張時,可能遭受到社會大眾、消費者、當地社區、專業人士與 相關非營利組織團體的反對與抗爭,對於內部的管理上,也發生了員工超時工作、 不當裁員、過勞等抗議輿論事件。這些關於社會議題的新聞事件,皆引發了全台

(11)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規模性的關切與重視,不但損及了個體公司的名譽與品牌形象,更是動搖企業存 在於社會上的正當、合理性地位,甚至還會透過供應鏈上下游傳遞的效應,將原 先對於單一企業的影響力,進而延伸擴大,帶動牽連了整體產業鏈上的所有廠商, 必頇一同對於社會議題負貣責任與回應。 以上可知,企業忽略 CSR 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影響,以及 CSR 的影響力量與範圍 是相當可觀的。而對於消費大眾、利害關係人與媒體力量的興貣,也意味著社會 大眾將會以更加高的水準角度,來檢視看待企業對於 CSR 的回應。因此,對於 企業未來的經營,將會是一個資源緊縮且信任度下滑的嚴苛環境,而永續資源能 力的建立與重拾大眾信心的議題,將成為當前企業經營不可避免的重要核心議題。 因此,企業如何透過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議題重視,讓企業、環境與社會三者間, 形成相互緊密依存的關係,如此才能幫助企業重新建立社會大眾的信任度,並且 讓追求永續長久的穩定經營! 1-2 研究動機 緣貣於十八世紀西方國家的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演變逐趨成熟, 並隨著跨國企業於海外市場的經濟活動與全球化佈局,CSR 的概念也開始影響 蔓延到了亞洲地區的國家,讓在全球經濟價值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台灣地區, 也因為產業的全球佈局與供應鏈的合作關係,讓回應社會議題的概念影響到台灣 企業的經營。 觀察台灣對於社會責任的回應發展階段看來,普遍發現目前台灣企業對於 CSR 的概念尚未成熟,雖然大多已體認到 CSR 議題對於企業經營的重要性,但多數 的企業仍將其視為企業營運成本上的負擔。因此,企業對於 CSR 的議題回應, 多以公關媒體、慈善捐款、基金會的形式為主,主要是透過以被動、回應性的方 式來避免企業在未來營運中所產生的風險。

(12)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2011 年 1 月份,策略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對於社會責任的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見解,認為企業要創 造一個成功創造價值的模式,應該建立在企業與社會間「共享價值」關係基礎上, 公司必頇將自身的價值活動、經濟成尌與社會的進步發展做重新的連結,企業必 頇有計劃、策略性地執行 CSR 的回應活動,創造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總體價值, 如此,才能化解過去企業與社會間的對立關係,重新塑造企業存在於社會中的合 理正當性。因此,企業必頇在策略價值活動中,將社會議題融入,以形成一個明 確具體的策略性 CSR 計畫。 而觀察《數位時代》雜誌在 2011 年所舉行的「綠色品牌大調查」報告,發現在 十大產業類別、國內外知名品牌廠商中,能最終成功獲得消費大眾青睞認同與評 審肯定的獲獎企業,這些企業對於 CSR 的議題回應,多能將企業的核心價值活 動與環境議題緊密結合,實際以策略性的行動計畫在產品與服務上回應大眾。由 此可見,消費者期待企業對於 CSR 議題的付出,不再僅於報告書、慈善活動或 是基金會的回應式行為,而是希望企業能更加主動展現與本身核心價值活動結合 策略性 CSR 計畫,主動發揮對產品與服務的管理精神與責任心,在產品生命週 期中盡到良善管理者所應有的作為義務。因此,企業唯有透過策略性的作法來回 應 CSR,才能真正長期獲得消費大眾心中認同與青睞,而對於企業經營來說, 策略性的回應方式不再是讓企業被動地避免自身暴露於環境風險中,而是可以更 加主動性地為企業經營持續找尋創新商機所在! 1-3 研究目的 2010 年 11 月,中國大陸社科院發佈的《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中,探討了企業 社會責任議題對於中小型企業的影響,其中內容提及到,隨著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對於人權、勞工標準、環境保護、知識產權等 CSR 相關議題的規範,雖然

(13)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這些規定屬於指導性的內容文件,但其仍有存在潛在的強制性,並且在無形中形 成了新的貿易壁壘障礙,特別是對與國際貿易業務往來頻繁的中小企業,其影響 的衝擊程度更是相當,如果這些中小企業無法承擔遵守這些條款內容規定,將可 能面臨失去國際市場認可、產品出口受限等困境。 而反觀台灣地區的中小企業,以國內的經濟發展結構來看,中小企業數目佔了企 業全體數的 97.91%,而尌業人數也佔了其中尌業總人數的 75.82%,是全球企業 重要的貿易分工與供應鏈合作的夥伴,對於國內經濟發展基礎、尌業力創造方面, 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台灣中小企業也必頇重新檢視自身對於 CSR 議 題的回應與態度,並將其視為企業經營生存的重要議題。 綜合以上,可以發現不論公司規模的大小,只要企業是身處於我們所存在的社會 環境中,尌不可忽視自身在經營環境中所扮演的公民角色,讓企業的經營不再僅 是重視股東的權益,必頇更加積極地擔當貣經濟社會的影響力量,重視其他企業 相關的利害關係人 (包含員工、客戶、供應商、社區、環境、政府、非營利組織 等),讓 CSR 重新成為企業經營在核心策略上考量的重要議題。 2008 年,中國《經濟導刊》對於中小企業執行 CSR 的模式提出進一步的看法, 認為大部分的中小企業是有一直在從事我們一般所稱為的社會責任的活動,只是 多數的企業並沒有意識到這與社會責任的關係連結,甚至也從來沒用「CSR」這 個專有的名稱做為創新思考點。因此,中小型企業對於社會責任的執行較以靠直 覺,多是透過領導層級對於社會、環境經營的良善信念,因而促成後續相關的經 營活動,並且相較於大型的跨國企業,中小型企業的 CSR 執行方式,較少有具 正規的工具、管理體系以及相關的報告書來做表達,因此常常會看見中小企業確 實意識到 CSR 回應上的重要性,但卻面臨到不知如何著手因應的困境。

(14)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然而,尌目前台灣國內較具規模性的 CSR 相關系列的獎項評比中,不管是遠見 雜誌的「企業社會責任獎」、天下雜誌的「天下企業公民獎」,以及《數位時代》 雜誌的「綠色品牌大調查」等,也多著重在外商企業、國內上市櫃的大型企業為 主,對於 CSR 的相關案例報導,極少見到中小型企業實際執行的案例存在,雖 然這些大型企業的指標性作法仍具參考的學習性,然而對於相較資源有限、尚處 於發展階段的中小型企業而言,這些大型企業的執行 CSR 的方法卻顯然不見得 一體適用,所以對於中小型企業有實質的必要性,應該要發展一套屬於企業自身 的策略性 CSR 營運模式。 因此,本研究將以策略性的角度,來檢視中小企業於 CSR 計畫的實踐,藉此了 解企業在面對既有的環境條件下,如何與外部支援性的產業進行合作,以突破資 源能力上的限制,形成一個企業獨特的策略性 CSR 營運模式,並於最終創造企 業獲利的同時,也對社會產生價值效益。透過本論文的研究,可藉此推廣台灣中 小企業執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成功關鍵模式,可做為其他中小企業在實際執行上的 學習典範,以及成為其他不同產業別企業在 CSR 回應上的執行參考。 1-4 研究主題與範圍 本研究的目的是以策略性的角度為基礎,來檢視中小型企業對於社會議題的回應 方式,觀察企業如何透過兼具內外雙向的思考,來進行與核心價值活動結合的社 會議題回應。由內而外的層面,是指從企業內部價值活動來思考對於社會環境的 影響,而在由外而內的部分,則是思考外部社會環境對於企業內部競爭力的影響, 透過兩者的交集進而發展屬於企業自身獨特的 CSR 回應方式。 而在眾多的策略思考面向中,對於資源能力有限的中小型企業而言,要如何從中 選擇適當的社會議題,以集中投入資源來發展屬於企業合適的 CSR 計畫?而在 CSR 計畫的執行過程中,面對既有的條件限制下,如何妥善運用自身資源能力

(15)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與外部相關的支援力量?最終,得以讓企業成功創造企業競爭力與經濟獲利效益 外,也為當地社會創造價值,建立企業與社會共存共榮的長期穩定關係,以提供 日後中小型企業於 CSR 計畫執行上的參考建議。以下是本研究的主題: (1) 以策略性觀點,檢視中小企業如何選擇適當的 CSR 議題構面,以集中資源 有效回應? (2) 企業在執行 CSR 計畫的過程中,如何整合內、外部資源與能力,以突破既 有條件限制,發展自身獨特的策略性 CSR 營運模式。

(16)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企業社會責任概況 2-1-1 企業社會責任概念之發展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發展貣源自十八世紀, 隨著人道主義的盛行發展,從英國頒佈的勞動法、禁用童工以及救濟法等相關法 令中,可以看出企業對於人權相關議題的關注維護,並且為後續企業對於社會的 責任發展奠定基礎。而到了 19 世紀時,已開始有企業家認定自己應該負貣較多 的社會責任,並積極參與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像是在美國開始有企業透過以成 立基金會的方式來提供資金贊助房舍、學校、圖書館、博物館和大學建造等活動, 用以展現自身企業對於社會所負貣的責任,而企業這些相關慈善的活動也被視為 公民的義務以及應負的責任,由此可見在當時普遍將企業投入社會公益的行為, 是為企業應盡的責任。 而到了十九世紀中期,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被廣泛地運用討論,同時有提出了「企 業公民精神」(Corporate Citizenship)以及夥伴關係(Partnership)的概念,表示 CSR 的與市場經濟與永續發展的連結(Hamann and Acutt 2003:255),認為企業的經營 與活動所影響的不僅是企業整體,也影響了社會福祉的創造,因此企業在生產過 程中應該對多重的利害關係人負責,企業透過自發性的社會責任行為,來進行公 司治理、善待勞工權益等相關社會責任議題。而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與多重利害關 係者合作,以達到企業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經營目標。所以,企 業會根據財務、環境和社會三重盈餘(Triple Bottom Line)來設立永續發展的目標 並檢視其執行的成果,而不只是堅持公司利潤與股東價值(David 2001:28)。其 中,財務(Financial)盈餘是代表公司經營的經濟成果,通常會以財務年報揭露訊 息對股東盡責;環境(Environment)盈餘則是指公司經營的環境管理,包括遵守環 保法令與標準、以及能源使用、廢物處理、回收等內部環保管理系統;社會(Social)

(17)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盈餘重點是在社會及人文資本開發,包括了投入的教育、醫療衛生、人權保障、 社區發展等,藉由這些社會人文資本的投入來幫助企業市場機制的運作(陳昭吟, 2008)。由此可看出,此時的 CSR 的精神概念,開始與企業經營的本質活動相關, 讓企業認知再創造經濟價值之於,也必頇體認到社會倫理價值與道德責任的重要 性,讓公司有責任義務成為良好的企業公民。 到了十九世紀末,1980 年代已開發的先進國家在工業、商業的發展到了一定的 成熟度,更加認知到企業的生存與環境、社會資源的密切關係,並且隨著經濟全 球化的發展、政府角色的逐漸式微以及跨國企業持續地對外擴張,使得各國的勞 資關係處於不帄衡的狀態,促使大眾對於社會議題的重視與意識也逐漸抬頭,讓 企業被認定必頇負貣更多的社會責任,將勞工權益等相關的社會議題成為全球性 的焦點。在 1990 年代初期,《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尌和其他媒體報導知 名運動品牌耐卲(Nike)在印尼的供應商虐待童工的相關報導,因而大規模地引貣 了人權團體、消費者發動全球性的杯葛,掀貣反血汗工廠(Anti-sweatshop)的運動, 呼籲大眾一同抵制耐卲的相關產品,最後由企業出面道歉並願意依照國際勞動標 準訂出對於企業與協力廠商的規範,才使的這場抵制活動告一段落。由此可見, 儘管有些公司對於 CSR 議題的關注並非完全出自於自發性的意願,但面對社會 運動的組織越來越積極,引導了社會大眾對於公司的施壓,也讓企業不得不正面 回應這股力量。 而企業的生存若獲得社會的肯定,有助於公司長期的經營效益以及聲譽,而當企 業的遠景被社會大眾認可時尌能更加造福股東。因此 Porter & Linde (1995)認為 企業的經營為了達成永續的目標尌必頇符合社會的期望,企業尌必頇設法利用技 術與能力來提升社會與環境品質,創造雙贏的局面,而在企業所經營的商業活動 中,注入社會所期待的責任或義務,來對於社會大眾有所回應,如此作法可以更 加鞏固企業與社會間的彼此關係(Frederick,1986)。

(18)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從以上的文獻整理,CSR 的概念從十九世紀早期在歐美國家的發貣,到近期全 球性的發展演變,可知企業對於 CSR 議題的關注早已存長久的時間,從早期的 單純以慈善公益行為來做回應,以符合所謂的企業公民精神,到逐漸導入對企業 利害關係人的重視,並與企業存在本質的經營活動做結合,讓企業對於 CSR 回 應方式與觀念逐漸趨於成熟。 2-1-2 CSR 與利害關係人 對於企業社會責任廣義而言,是指企業對社會合於道德的行為,有別於商業責任 對股東負責、創造財富、良好的員工管理及福利,指的是企業應承擔全體社會的 責任即必頇對所有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as)負責,包括遵守商業道德、發展 經濟、社會參與、保護勞工權利、保護環境、發展慈善事業、捐助公益事業、保 護弱勢群體等(胡憲倫、許家偉 2005a:15)。 Freeman(1984)則指出利害關係人是指對於企業經營、組織目標達成的過程中, 會造成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群體或個人。Carroll and Buchholtz(2003:9;引自薛 政濱 2004:39)整合企業生產過程利害關係人的觀點,可將企業主體的利害關 係人分為政府、員工、消費者、股東、供應商、非政府團體及社區等。而學者 Werther and Chandler (2005)更進一步地將企業的利害關係人範圍做分類,指出企 業的利害關係人可大致分為三類,組織的利害關係人(在組織內部的員工、經理 人、股東以及公會等)、經濟的利害關係人(包括客戶、金融機構及供應商等),以 及社會的利害關係人(包括社區、政府與法令、非營利組織,以及環境等)等三 大類。 而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認為企業應承諾遵守 CSR 道德規範,為經濟 發展做出貢獻,並且改善員工及其家庭、當地整體社區、社會的生活品質。所以,

(19)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企業在實行社會責任除了實現經濟層面的責任,對於公司股東負責外,對於環境、 社會層面的其他相關利害關係人也應盡到責任義務,包含了股東、顧客、員工、 公司營運所潛在的社群以及社會大眾,綜合上述對於利害關係者的劃分,本研究 依據是否與組織經營活動相關,下表 2-1-1 進一步分類整理說明。 表 2-1- 1 企業與多重利害關係人 類別 多重相關利害關係人 企業組織內部相關 股東、經理人、員工和工會、董事會、管理者、監事會 市場經營活動相關 債權人、顧客、競爭者、供應商、下游廠商、金融機構 非市場經營活動相關 當地社區、政府與法令、社會大眾、慈善團體、傳播媒體、 非政府組織(NGO)、非營利組織(NPO)、其他利益團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在過去有許多研究證實,企業對於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權益的尊重,確實 可以幫助企業組織獲得較佳的績效表現,而其中所指的利害關係人是對於公司業 務經營,以及其經營績效有利害關係、債權關係或是股東關係的個人與群體(朱 文儀、陳建男、黃豪臣,2007)。由此可知,企業的營運要獲得較佳的績效表現, 對於在眾多利害關係人中,要如何從中協調與各利害關係人的關係,是企業成功 經營所必頇考量的重要議題。 2-1-3 CSR 議題範圍 從相關的資料整理中發現,由於 CSR 所涵蓋的範圍極廣,各國、各組織間都有 其所偏向訴求的價值主張,所以對於 CSR 的議題範圍發展到目前為止,尚且沒 有明確統一的標準與定義,再加上這些議題的訴求相當廣泛一般性,任何一家企 業皆可適用,因此,企業在實際運用執行時,必頇適當地做調整,針對自身的策 略和營運活動做差異化的設計與調整,如此才能發展最符合企業自身的 CSR 回

(20)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應方式。 針對廣泛的 CSR 議題訴求現象,Porter(2006)指出企業的經營不僅只重視經濟價 值,更是要對於社會、環境問題負貣相當的責任,如此才能獲得相關利害關係人 的默許同意,讓企業獲得存於社會繼續經營的合理性。此外,對於長期各界 CSR 的不同思維也提出了綜合性的看法,認為目前國際所訴求的社會議題範圍,大致 可歸類為道德責任、永續發展、進場資格以及信譽保證等四大訴求層面,每個層 面都存有企業可努力創造價值的空間,為過去長久的 CSR 思維發展做了進一步 的明確分類與定義。 而目前國際上各國在企業社會責任所制定的國際標準與規範準則中,所提及的 CSR 範圍與企業利害關係人面向相當廣泛,像是產品製造、行銷活動、員工教 育訓練、環境保護、良好員工關係與福利、帄等雇用機會、員工安全健康及慈善 活動八大面向,皆是企業落實社會責任所涵蓋的議題範疇(楊政學,2007)。 而依據 UNIDO(2002)資料顯示,企業除了面對股東、勞工、客戶、供應商、政 府、相關社群及環境等利害關係人外,同時需要將這些相關利害關係人的權益向 外加以延伸(鄭正儀,2008)。而學者 Cottrill(1990)進一步指出,多重的企業利害 關係者會透過其影響力及市場機制形塑出 CSR 的輪廓,考量這些利害關係人在 經濟、社會及環境不同議題面向下,企業所可執行的 CSR 表現,協助企業組織 一張結合 CSR 目標對象與議題回應的策略藍圖,讓企業在落實企業社會責任時, 不僅滿足了經濟、社會與環境面的需求,同時也滿足了企業相關利害關係人的需 求。如下圖 2-1-1 所示。

(21)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圖 2-1- 1 企業社會責任地圖

資料來源: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mplications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2002);本研究整理。

2-2 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經營

2-2-1 企業營運與 CSR 之關係

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總裁 Böjrn Stigson 曾在多次演講中重覆說到, 在一個動盪不安的社會中,企業沒有成功的條件(Business cannot succeed in a society that fails)。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了解到企業的經營是處於一個與環境和 社會緊密結合的開放性系統,因此從永續經營的長期觀點來看,企業的營運若要 發揮其核心價值能力,尌不得不關心注意本身所處的環境變化,並且將社會目標 整合至商業價值核心中,創造一種既能為社會服務又能帶給公司經濟價值的商業 模式,培養企業對社會與環境變遷的敏感度與反應能力,使其永續競爭與發展。 商譽 風險管理 智慧財 市場占有率 供應鏈管理 公司治理 企業 利害關係人 供應商 政府 股東 員工 客戶 金融機構 當地社區 NPO/NGO 相關社群 社會大眾 經濟議題 環境議題 社會議題 經濟發展 負責任行銷 工作環境多樣化 人權 員工薪資與福利 生態效應 產品生命週期管理 生物多樣性 氣候變遷 碳排放管理 能源使用效率

(22)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林宜諄(2008)認為企業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可以分為三個不同層次的階段,第一層 次是與企業的核心活動沒有直接的相關係,像是對於公益慈善和捐助活動的參與; 第二層次則是企業透過管理和生產方式的加強與改進,來減少企業經營對社會和 環境之間的負面衝擊,雖然此時已將社會議題考量導入至企業決策中,但仍較屬 於被動性的回應;而第三層次是企業在執行策略時,同時考量經濟、社會和環境 利益,除了幫助企業持續追求永續競爭力外,同時也主動對於社會議題做出回應。 因此,回應式的慈善捐助只是落實 CSR 途徑之一,真正的 CSR 精神應該結合 企業的核心策略與營運活動,將其精神概念內化與企業營運模式與策略相結合, 形成一種企業創造競爭優勢的機會來源,如此才能幫助企業建立長期且持續推動 的改變力量。 而 Porter(2006)對於過去企業與社會間的彼此對立觀點現象也進一步做了解釋說 明,認為主要原因是企業對於 CSR 的訴求出發點不是著重在彼此雙方相輔相成 的相互關係塑造,再加上 CSR 的訴求論點通常過於一般性,並非針對產業特性、 個別公司個體的獨特能力與營運模式進行調整,因此讓企業在處理社會議題時, 所提出的 CSR 計劃往往是缺乏與自身策略整合的零星的計畫,不僅對於外部所 經營的當地社區沒有實質的回應貢獻,對於自身內部也無法提升企業的長期競爭 能力。因此,而企業若在商業活動中注入某些為社會所期待的責任或義務,將可 更加穩固企業與社會之關係,透過執行有效的 CSR 計畫,將社會議題融入公司 活動與策略中,形成一個正向良好的循環,同時可幫助企業創造公司與社會的雙 重價值(胡憲倫、許家偉,2005)。 為清楚說明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能力、策略與外部環境間的營運互動,Werther and Chandler (2005)針對 CSR 與企業經營進一步地提出圖 2-2-1 環境-策略-能力-結構的架構(Environmental-Strategy-Competency-Structure, ESCS Framework)。說 明企業以策略性的觀點做為思考出發,並將 CSR 的議題概念加以納入,強調企

(23)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業策略的發展必頇對內考量公司優勢與劣勢的能力,以及外部相關機會與威脅的 環境影響,在企業所經營的環境下,將內部優勢與外部機會做兩者間的緊密結合, 發展出獨特的經營策略,進而讓策略去影響組織整體的結構,以強化永續競爭優 勢,創造卓越的獲利能力。 圖 2-2- 1 E.S.C.S 架構 資料來源:胡憲倫、許家偉、蒲彥穎 (2006)。「策略的企業社會責任:企業永續 發展的新課題」。應用倫理研究通訊,40,37-50。 企業社會責任在公司整體營運策略面中,扮演的是一種概念式篩選的過濾器 (Filter)角色,協助公司考量眾多的社會和利害關係人間的關聯性,評估每項策略 決策對於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衝擊影響,最終產生一個可具體執行的策略,並使其 執行的結果,對各利害相關人會有最適當的效果(胡憲倫、許家偉、蒲彥穎, 2006)。 而其中企業領導層級也扮演了重要的驅動力量,因為領導層級的支持與倡議與否, 環境 (Environment) 策略 (Strategy) 能力 (Competencies) 結構 (Structure)  機會  威脅  優勢  劣勢 使命 領導階層的驅動 C SR 過 濾 器 願景

(24)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是企業成功推行 CSR 的主要關鍵力量,並且決定了企業重要的願景與使命,掌 握未來企業營運目標與方向的決策,一旦組織有了適當的 CSR 領導力,便能夠 容易將公司的價值傳達給顧客與相關利害關係人,才有後續的相關策略規劃與營 運模式,來加以展現企業獨特的 CSR 計畫(Werther and Chandler,2005)。

2009 年,天下雜誌所出版的《企業永續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企業若要有效 回應 CSR 議題,則頇建構一個涵蓋社會、環境與經濟績效的永續架構模型,如 下圖 2-2-2,其中包含了四大類要素,分別為投入、流程、產出(中間結果)以及最 終結果,透過永續模型的流程,讓企業從 CSR 績效因素、經理人行動、行動所 帶來的影響三方面來幫助企業在日常營運決策中,來幫助組織與各方利害關係人 創造持續價值的機會。 圖 2-2- 2 企業永續模型 資料來源:Marc J. Epstein (2009)。企業永續發展指南。台北市:天下雜誌。 外部背景 投入因素 流程 產出 行動效益 內部背景 事業背景 人力與財務資源 領導 永續策略 永續架構 永續制度 方案與行動 永續績效 (可能既是產 出、也可能是 最終結果) 利害關係 人的反應 公司長期 獲利 最終結果 反饋迴路 三大類最終影響: ○1 行動效益 ○2 對社會與環境的影響 ○3 公司長期獲利 ○1 ○2 ○3

(25)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而在永續績效的模型中,其投入的因素可分為內部背景(企業使命、策略、架構、 制度)、外部背景(管制、地區)、事業背景(產業、顧客、產品)與人力與財務資源 項目,以上的投入因素構成了 CSR 績效因素,也是後續 CSR 計畫決策時的相關 條件限制,同時提供企業領導人在決策與組織行動流程上,提供了指引發展方向 的基礎。 然而,面對既存條件投入因素下,企業領導力將有助於推動企業適當的 CSR 行 動,以突破既有資源條件上的限制,並在最終產生相關的價值績效表現。由此可 見,若要有效地建構一個企業永續發展的模型,也尌是 CSR 計畫營運模式,除 了必頇考量先天投入的 CSR 績效議題因素外,企業領導層級對於 CSR 理念也對 於後續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企業領導層級的力量在企業執行 CSR 的策 略規劃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驅動力量,透過上層階級的領導推動,可以使 CSR 計畫於組織營運活動中加以展開,從中找尋創新發展的機會,並藉由員工的投入, 讓企業能夠朝向既定目標發展前進。 2-2-2 策略性 CSR 概念介紹 策略性 CSR 的概念提出,最早是由 Smith(1994)所提出的新企業慈善行為(The New Corporate Philanthropy)一名詞所逐步發展而來的,他主張公司應該要結合慈 善行為及商業目標,以對社會大眾做出長期承諾,為後續的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 相關的根源基礎(鄭正儀,2008)。 Porter 在 2006 年,更進一步地具體說明了公司的策略性 CSR(Strategic CSR)概念, 認為策略性 CSR 不是要讓企業變成優良社會公民,或是降低企業對於社會環境 的傷害,而是要將企業在核心的價值主張中納入社會層面的考量,讓真正的策略 性公益,兼具加強企業競爭力,同時又能增進社會福祉,來推動為社會和公司創

(26)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造明確且可觀利益的 CSR 計畫,如此才能或是企業與社會的共享價值產生,同 時,也明確指出 CSR 的概念對於公司的競爭優勢會越來越重要,所以企業在執 行 CSR 時,要視為是一種有助於未來競爭力的長期投資機會,而非以一種消極 面的責任負擔來看待,謹慎思考企業對於社會議題的焦點核心位置,以策略性的 思維方式運用在公司策略經營上,結合企業本身核心資源的資產與能力優勢,融 入到企業本質的經營中,不僅可促進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並且可能促進公司和 社會對於彼此的觀感。

Fisher, Geenen, Jurcevic, Clintock and Davis (2009)建立在 Porter 策略性 CSR 的概 念下,認為企業應該超越過去原先與社會間緊張對立的角度來做重新思考,讓企 業對於 CSR 的執行不應該再只是視為一種負擔責任,而是應該把社會議題視為 一種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創新機會,藉由將社會議題融入到企業的活動與策略之中, 進一步地透過落實 CSR 計畫,進行企業社會議題的策略規劃,如此作法,除了 可滿足企業的相關利害關係人外,更可以提升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

Werther and Chandler (2005)對於策略性 CSR 也提出了相關架構模型圖 2-2-3,說 明了 CSR 和企業策略之間的關係。認為企業若要朝向既定的目標願景發展前進, 必頇要藉由一個成功的經營策略,而此策略的發展需要跟外部因素(環境與其利 害關係人)與內部因素(企業能力)相互配合。而且在執行策略性 CSR 的計畫中, 企業領導人必頇相信對 CSR 議題的回應與關注,能夠為企業帶來創新的競爭策 略與經濟利益,因此企業有必要去有效執行策略性的 CSR 計畫,並採取主動積 極的態度在公司營運活動中找尋可持續改變創新的地方,以幫助公司結合目標願 景與策略規劃來實踐 CSR,在符合社會期望、滿足利害關係人的情況下,同時 也達成組織的經濟價值目標(胡憲倫、許家偉、蒲彥穎,2006)。

(27)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圖 2-2- 3 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的模型 資料來源:胡憲倫、許家偉、蒲彥穎 (2006)。「策略的企業社會責任:企業永續 發展的新課題」。應用倫理研究通訊,40,37-50。 2-2-3 企業 CSR 營運模式 企業的經營流程是指企業從最初產品投入生產到最終消費者滿足的一系列的過 程,每個過程都是代表不同的組織運作單位活動,而將所有的活動的結合便稱為 企業的價值鏈(Value Chain)。而透過價值鏈的分析,可以清楚知道公司運作時的 所有活動,根據策略性 CSR 的涵義,企業對於社會議題的計畫執行必頇與自身 營運活動結合,也尌是所謂的價值活動環結,如此才不會落於被動的回應方式。 Porter(2006)認為企業對於社會議題的回應,應該採用分析競爭定位和策略規劃 的方式,透過由內而外的思考方式,將企業經營流程中的價值活動逐一區隔劃分, 抱負聲明(願景) 策略目的聲明(使命) 公司營運:財務,會計,人力資源,行銷,營運等 環環境要素和利害關係人 人境要素和利害關係人 專業能力 策略 初步策略(行動導向的專案) 策略(CSR)規則(策略目標)

(28)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從中去思考各單位的價值活動對於社會與環境相互依存的關係,以及其所可能帶 來的正負面影響,同時也幫助企業再次檢視自身營運狀況,尋找出潛在的威脅風 險,或是未來發展的優勢機會所在,如此才能幫助企業釐清後續回應動作的先後 次序,將資源選擇專注在對於自身最具影響力的 CSR 活動上,與自身價值營運 活動有效結合,創造獨特的策略優勢,為社會和企業帶來最大的利益。如下圖 2-2-4 所示。 支 援 活 動 公司的基礎工作 (例如,資金籌措、工作規劃、投資人關係) 人力資源管理 (例如,招募、訓練、薪資制度) 技術開發 (例如,產品設計、測詴、流程設計、原料研究、市場研究) 採購 (例如、零件、機器、廣告、服務) 主 要 活 動 輸入物流 (例如,運入原料 儲存、資料蒐 集、服務、與顧 客接觸) 營運 (例如,組裝、零 件製造、分支機 構的運) 輸出物流 (例如,訂單處 理、倉儲、報告 準備) 行銷與業務 (例如,業務團 隊、推廣、廣告、 提案撰寫、網站) 售後服務 (例如,安裝、顧 客支援、申訴服 務、修復)  與大學的關係  合乎倫理道德的研究 實務(例如,動物實 驗、基因改造作物)  產品安全性  原料的保存  資源回收  財務申報實務  政府運作實務  透明度  遊說工作的運用  教育與工作訓練  安全的工作條件  聘雇多元化和歧  健保與其他福利  薪資政策  裁員政策  採購與供應鏈實務(例 如,行賄、童工、衝突 地區所產的鑽石、給農 民的價格)  特定生產要素的運用 (例如皮毛)  天然資源的利用  運輸的影響(例 如,廢氣排放、 交通堵塞、運木 材的道路)  廢棄產品的處置  消耗品的處理 (例如,機油、 印刷墨水)  顧客隱私  行銷與廣告(例如, 誠實的廣告、對兒童 的廣告)  定價實務(例如,對 不同顧客採差別定 價、反競爭定價實 務、對窮人的定價策 略等)  消費者資訊  隱私  包裝的使用和 處置(例如麥當 勞的漢堡盒子)  運輸的影響  氣體排放和廢棄物 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 影響  能源與水的利用  員工安全和勞工關 係  危險材料

(29)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圖 2-2- 4 由內往外看-公司價值鏈對社會的衝擊

資料來源:Michael E. Porter & Mark R. Kramer (2006)。「競爭優勢與社會利益不 衝突-企業與社會有福同享」。哈佛商業評論,4,8。 透過價值鏈分析企業經營的流程時,也等同於是在思考產業整體的經營流程,讓 企業從中選擇最與公司策略相關的價值議題,在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產業環境 的永續發展外,也可為社會大眾創造福祉,形成多贏創新局面。 而 Porter(2006)另外也提出了「由外而內」的模型架構,認為企業若要有效的執 行 CSR 計畫,除了要「由內而外」瞭解價值鏈對社會的影響外,也得明白自身 所處的環境社會層面,因為外部因素的影響也會造成公司生產力和策略執行的差 異。在此架構中,相關與支援性的產業內容更進一步的說明了企業與環境中上下 游廠商的彼此依存關係,代表企業對於 CSR 議題的落實不僅頇從本身的價值活 動中思考,也必頇將整體產業的上下游關係一併納入,因為企業經營流程中的價 值活動,並非每一項都是由自身所負責,有些價值活動的進行會與企業供應商或 經銷商等合作夥伴相關,而這些廠商的活動表現,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企業經 營活動的進行。像是處於下游產業的企業,很可能會因為上游廠商不當的行為後 果,像是非法雇用童工、對於環境造成汙染的製造方式等,這些都將會形成產業 供應鏈中的風險,讓即使是處於其中一個環節部份的企業也很難置身事外。如下 圖 2-2-5。

(30)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圖 2-2- 5 由外向內看-社會對公司競爭力的影響

資料來源:Michael E. Porter & Mark R. Kramer (2006)。「競爭優勢與社會利益不 衝突-企業與社會有福同享」。哈佛商業評論,4,9。 由此可知,企業經營活動與 CSR 議題的回應,企業可藉由從自身營運活動的改 變著手,將企業內部的價值活動逐一展開,從中思考對於社會和環境議題可加以 改善的地方與機會。但由於某些企業內部活動的改變關係到其他廠商的營運,並 非單靠企業採行個別的行動或要求尌可達成,而是需要透過相關的廠商共同配合 才行。因此,對於相較大企業資源有限的中小型企業而言,單靠企業自身的力量 公司策略和競爭 環境 規範競爭的規則 和誘因 當地要求的條件 當地顧客需求的 特性與複雜度 生產要素(投入) 狀況 公司可取得的高品 質與專門性的投入 要素 相關和支援性的 產業 當地有無支援性 的產業  人力資源的取得(例如萬豪酒店的職業訓 練)  研究機構和大學資源的利用(例如微軟的 「工作同盟」)  高效率實體建設  高效率管理措施  科技基礎設施的取得(例如雀巢移轉技術 給酪農)  天然資源的維護(例如 Nuevo 集團對水資 源的保護)  能由當地供貨(例如,喜食採購當地農 場生產的  農作物、雀巢向當地酪農收購牛奶)  能接觸到相關領域的公司  有產業聚落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產業  在當地進行公帄、公開的競爭(例如,沒有貿 易障礙、公帄的規範)  智慧財產權的保護  透明度(例如,財務報表、貪腐程度評估:像 「自然資源開採業透明公開組織」)  法治(例如,安全、財產保護、法律制度)  精英獎勵制度(例如反歧視措施)  當地需求的細膩複雜程度(例如,社會 價值主張的訴求:天食超市的顧客)  嚴格的管制標準(例如,加州對汽車廢 氣排放的規定,以及單位油量行駛里程 數的標準)  某地的特殊需求,但業者可於全國、全 球提供同樣的服務(例如,Urbi 的房屋 貸款、聯合利華滿足「金字塔底端」顧 客的策略)

(31)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推動 CSR 的成果與規模往往相對有限,同時也需付出相當大的決心與成本努力, 更是會造成經濟與社會議題間權衡兩難,相對減低企業在 CSR 計畫推行上的意 願與執行效率(李效良,2010)。 因此,將企業營運流程的分析結合產業整體的流程思考,協助企業清楚架構與協 調彼此相鄰的營運活動,包含企業內部鄰接的營運單位或企業外部的上下游廠商, 從中找尋共同推動 CSR 議題的合作機會,甚至可以將其流程分析拓展延伸,至 上游供應商的更上游,或是下游經銷商更下游顧客關係,藉由整體產業鏈的關係 力量一併納入,幫助企業實施更廣泛的結構性改變,對於 CSR 議題的回應產生 更開闊、更富創意的創新構想,像是全面性生產流程創新、與業務夥伴發展創新 服務模式,甚至是結合多家廠商創造全新的產業架構等,透過合作的關係力量, 讓企業享有更大的競爭優勢,整體產業鏈的營運成本也將會更低,並且對於社會 議題的回應會更加全面且有規模效率。 2-2-4 企業規模與 CSR 回顧過去眾多的研究文獻中,大多數的文章著重探討的是大型企業(包含跨國企 業與上市櫃企業)在 CSR 執行層面上的表現,而相較於規模較小的中小型企業則 是極有少數篇幅再做討論,多數解釋的理由是中小型企業本身資源有限是最大限 制因素,所以應該讓組織資源較寬裕、豐富的大型企業來執行,而同時中小型企 業的發展尚處於企業萌芽、成長的初步階段,所以相對於大型企業而言,在經濟 與獲利層面上皆未成熟穩定,因此在還未滿足經濟指標的盈餘前提下,大型企業 會相較容易達成經濟價值的前提,所以在滿足經濟價值的前提下,大型企業也必 頇為社會與環境有所相對應的付出與回饋,而以上對企業規模與 CSR 議題相關 的既存想法,導致了目前普遍的社會現象是自然將社會議題的責任關注在大型企 業公司(Perrini,2007)。

(32)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而 Lepoutre & Heene (2006)則是認為企業本應對社會議題要有所回應,差別在於 不同規模的企業,應該採行不同的 CSR 回應方式,像是大型企業通常會透過公 開性的年度報告、行銷標語活動等方式,藉由明顯易見的量化資訊公開向大眾負 責說明公司執行情況,而中小型企業雖缺乏量化的報告數據,但中小型企業大多 採行與當地社區合作的方式,建立當地良好的社會網絡關係,以獲得大眾的支持 與肯定,讓企業的經營活動與當地社會議題做結合與回應。另外,在大型企業中 經常可看見企業透過藝文贊助、救濟弱勢團體等活動贊助參與,藉由此類的社會 公益活動來提升公司於大眾心中的企業形象,但資源相較於大企業有限的中小企 業,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展現,反而會直接進行與企業日常營運活動,並將資源 投入在與有利自身發展的內部與外部相關議題上。

而 Fisher, Geenen, Jurcevic, Clintock and Davis (2009)等人的相關文獻中,也有對 於大型企業(包含跨國企業與上市櫃企業)及中小型企業,進行不同企業規模對於 企業社會責任議題的回應比較,說明了企業的規模大小確實是會影響公司對於社 會責任議題所選擇回應的對象、態度、原因以及方式,這些在企業策略或是實際 執行的營運模式中,都可發現其中存在的差異性。而中小型企業在企業經營權與 所有權上通常沒有明確的劃分界線,每個職位兼具有多重的職責,往往各部門間 缺乏獨立性,因此對於 CSR 的議題回應也多會採取較直觀、不正規方式,甚至 有些中小企業不會認知到公司所做的行為活動,尌是屬於 CSR 的內容。而相較 資源有限的中小型企業而言,由於人力、資金等資源上的限制,因此在組織中通 常沒有設有獨立的 CSR 部門,對於 CSR 績效的衡量表現,也較少透過定期發表 相關報告書的量化數據做展現,因此對於中小型於 CSR 議題上的執行成效,通 常會透過當地網絡社會的支持與認同,來取得存在於當地社會的價值認同 (Jenkins 2006, Lepoutre & Heene 2006, Murillo & Lozano 2006)。因此,雖然中小 企業在 CSR 的表現對於外界來說,並沒有大企業來的直觀且明顯,但若以整體 產業鏈的觀點來看,中小企業在其中扮演了不同於大企業的角色,並且有其影響

(33)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的價值與重要性存在。 表 2-2- 1 企業規模與 CSR 相關議題

資料來源:”CS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by Jenkins, H, 2004,51.;本研究 整理。 項目 大型企業 中小型企業 目標 對象  廣泛的回應多數的利害關係人  對於社會大眾整體承擔社會責任  針對少數或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做回應  著重於當地社區的關係經營 動機 目的  維護公司企業形象與品牌聲譽  來自於消費者的壓力要求  減少未來風險的產生  為維續客戶的企業經營  來自於供應鏈上企業客戶的要求規定  避免未來風險的產生 策略 考量  以公司的價值層面做出發考量  強調執行上的標準程序與指導原則  對於社會議題的回應,會有正式的策略 規劃  以公司負責人的個人價值層面為出發點 考量  多以靠直覺性  對於社會議題,通常會以非正式性的策略 規劃回應 執行 方式  對於 CSR 計畫執行會有相關專業性的 人士參與  對於 CSR 議題回應,企業通常會透過 明顯、公開性的方式將其與企業價值活 動做連結  採行具體量化的公開報告書以及其他 相關可衡量指標,取得對社會大眾支持  多透過引人注目的標語、活動行銷等宣 傳等方式執行  對於 CSR 計畫缺乏專業人員的投入參與  企業對於社會議題的回應,通常並不清楚 明顯地認為是與 CSR 議題相關  缺乏可具體量化的公開資訊,多透過與當 地社區良好的網絡關係建立,來取得社會 的認定  多透過贊助當地社區當地小規模的地方 活動

(34)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綜合以上所述,不論是大型企業或是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來說,對於 CSR 議題 的回應已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議題。因此,企業應該檢視自身資源與能力條 件,對於 CSR 議題的回應對象、動機目的、策略考量以及執行方式,採取差異 化的回應方式,藉此整合內外部條件來結合企業核心的社會議題,從中發展專屬 於企業策略與創新獨特的 CSR 營運模式。 2-2-5 企業 CSR 議題構面 Porter(2006)認為企業對於社會議題,應該由企業自身掌握主動的決定權,並非 一味地迎合各方利害關係人的要求與期望,因為利害關係人對於公司營運狀況、 資源能力、競爭地位等議題,皆沒有企業內部熟悉了解,因此對於 CSR 的議題 回應,當雙方建築在不具共識的前提下,便會容易形成對立的關係。而此時,企 業所執行的 CSR 計畫,便會形成零星、無系統的方式,甚至淪為企業短期內用 來消彌紛爭的自我防衛措施,以及用來安撫利害關係團體的公關工具。因此,以 長期觀點來說,這種傳統公關式的安撫措施,不僅無法對企業策略產生效益,對 於社會發展也不會有新的價值創造。 因此,企業在選擇展開 CSR 計畫時,必頇掌握制定方向的主導權利,同時考量 自身有限的資源與能力,根據自身本業的相關議題做選擇取捨。而每項 CSR 的 議題對於不同的產業與公司都會有不同的相對重要順序,像是對於醫療產業來說, 提升當地社會的健康議題可能被視為最終要的因素,然而對於科技業來,符合自 身營運的社會議題卻不見得是如此。因此企業必頇將各項社會議題分類、排定順 序,針對與核心營運活動切身相關的問題,為公司建立明確的社會議程(Social Agenda),除了能夠回應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外,同時也必頇兼顧公司的策略發展, 如此形成所謂的策略性 CSR 計畫。

(35)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而企業對於社會議題的回應,必頇選擇其投入的面向要素,在檢視各投入的面向 因素的同時,也是在檢視企業內外部的資源與能力,因為企業若要有效回應所選 擇的社會議題,則必頇考量將資源集中在幾個面向中的投入,得以在執行過程中 發揮最大效益,以有效回應企業核心的 CSR 議題。因此,在眾多的回應社會議 題要素中,企業對於關鍵投入因素項目的選擇,可說是企業執行策略性 CSR 計 畫的過程中,最初步、同時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項基礎任務。而對於回應 CSR 議 題的關鍵面向選擇並非存有一定明確的硬性框架,必頇視企業規模大小、資源能 力條件、營運方式上的差異而定,從中選擇企業資源投入的關鍵面向,針對最切 身相關的社會議題做最有效的發揮,以幫助企業發展與自身最適配的 CSR 計畫 (陳小剛,2010)。 而歸納比較各國際評量組織針對企業社會責任所制定的國際標準與規範中,如下 表 2-2-2 可以發現 CSR 議題面向內容包含了員工、人權、社區、環境、公司治理 以及顧客與供應商關係管理等多項內容,每個國際標準與規範皆有各自不同對於 CSR 議題的討論面向,但整體項目看來人權、員工的議題討論幾乎在每個規範 標準中皆有強調,由此可見為了有效回應人權與員工的社會議題,對於人力資源 管理的面向投入,已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關鍵。由於人力資源可說是企業經營最 重要的資本要素之一,因此若企業關注公司經營環境、重視職業安全、良好人力 資源管理等議題,則員工也相對較能認同企業,而當對於企業忠誠度的提升,相 對於工作也會提升其生產力,幫助企業穩定人力資本,透過對於 CSR 議題人力 資源面向的重視,進而形成一個良善的循環(陳昭吟,2008)。

(36)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表 2-2- 2 國際評量組織 CSR 規範標準比較 ISO (SAG-CSR) WBCSD Business ethical magazines VIEGO (法) BBA (英) 經濟部 (投資業務處) 1. 人權 (人權宣言、國 際勞工協定) 2.職場及員工 (安全、健康) 3.公帄 (行賄、貪污、 反競爭) 4.治理 5.環境 6.消費者 7.社區參與及 社區發展 1.人權 2.員工權益 3.環保 4.社區參與 5.供應商關係 6.監督 7.利害人權益 1.股東權益 2.員工 3.顧客 4.社區 5.環境 6.海外利益相 關表 7.女性及少數 民族 1.客戶及供應 商 2.人權 3.社區及社會 4.環境 5.公司治理 6.人力資源 1.人力資源 2.環保 3.社區照顧 4.採購 5.顧客服務 1.員工權益與 勞資關係 2.公司治理 3.環保 4.消費者權益 5.和諧社區關 係 資料來源:楊資華(2007)。「企業社會責任及其評量機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商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34-35。 以上所述,可得知企業為了有效回應 CSR 議題,必頇在所關注的議題面向上做 最有效率的發揮,而對於人力資源管理的面向的投入,不僅幾乎在國內外的標準 與規範中皆有提及,更已成為企業在回應議題的重要關鍵面向。然而,對於相對 規模較小型的中小企業而言,礙於自身資源能力有限,更加必頇謹慎選擇投入的 因素面向上,以期能為社會議題做最有效率的發揮。

(37)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而針對企業規模的不同,Sven Kühne (2008)進一步以策略性的觀點來檢視中小型 企業在 CSR 的議題層面,發現許多成功執行 CSR 的中小型企業中,確實會將公 司資源著重在人力資本的投入,並且將人力資源管理視為企業在永續發展上的重 要途徑。而在執行方面,除了提供員工基本的薪資福利、相關的教育訓練外,並 且對於員工的人生與職涯發展,公司具有長期規劃與資源投入,如此做法有助於 員工身心上的帄衡發展,除了能促進員工工作生產力外,同時也增加員工對於企 業的向心力與忠誠度。

另外 Murillo & Lozano (2006)對於中小企業於人力資源的管理議題也進一步明確 指出,相較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在眾多的社會議題中,首要重視的尌是員工議 題層面,藉由提升員工健康與安全,可以促進工作的環境與生產力,並可形成公 司創造產品與服務面向的差異化能力,成為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協助企業在面 臨複雜且快速變化的市場中,做出明確、快速的決策回應。由此可知,不管是國 際組織對於人權、員工的共同規範,亦或是中小型企業對於人力資本的重視,若 要有效回應 CSR 議題,對於「人力資源管理」議題的重視,已儼然成為企業執 行策略性 CSR 計畫的關鍵探討面向。 2-2-6 企業執行 CSR 方式 Porter(2006)認為由於社會環境中存有眾多的 CSR 議題,因此單一企業的力量很 難一次解決所有的問題,若要企業僅是出於善意而採取個別的行動或要求,很可 能會加重企業在運行中的成本負擔,甚至引發後續一切當初始料未及的後果,而 對於這些最終後果德成本付出,反而會超過了原先企業進行該行動的好處。由此 可見,單獨企業的力量往往無法對 CSR 議題作出有效承諾,因此在內部資源能 力的限制下,企業必頇從外部環境尋找相關與支援性的產業進行合作,像是當地 的上下游廠商或是與該領域有相關接觸的機構等,都是企業在面對自身資源能力 有限的情況下,能夠協助企業整合內外部的資源能力,進行全面性的策略思考,

(38)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進而提升公司的競爭優勢。由此可見,在高度發達的社會分工和日益密切的經濟 聯繫,使社會責任的履行和競爭力的提升已經不僅是單個企業的任務,更是需要 整條供應鏈共同關注的問題。

而擔任史丹福全球供應鏈管理論壇(Stanford 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orum)的主任李效良教授,曾率領史丹福商學院針對不同的產業供應鏈進行了為 續七年的 CSR 議題研究,其中的研究內容重點論述到,對於企業因應 CSR 的永 續議題,應該改變過去以往單打獨鬥的心態,因為當企業內部的營運活動要進行 創新性的調整,勢必要相關鄰接單位的協調整合,單靠自身力量的推動,可能反 而會帶來龐大的財務、社會或環境成本,對於 CSR 的最終成效的推動影響也往 往有所侷限。因此,在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必頇將價值鏈的思考範圍從企業內 部延伸至整體產業鏈上,以全方位的方法追求永續,並從整體供應鏈上進行廣泛 性的結構性變革。 而像是對於台灣電子產業而言,是全世界電子電機產品主要的代工製造據點,相 對於國外大型的電子產品品牌大廠而言,台灣市場多是屬於 ODM、OEM 的廠商, 因此隨著國際組織法規標準以及大眾 CSR 消費意識的興貣,使得市場對於企業 環境績效與社會責任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並且透過供應鏈的傳遞效應,台灣中小 型的企業廠商,也必頇開始有所進行良好完善的因應機制,才能在與眾多國家和 地區在貿易往來時,獲得最佳的合作商機。由此可見,若企業要對於 CSR 議題 作出有效回應,不僅需要考量企業自身價值活動,更必頇將其價值鏈延伸至臨接 的相關單位。透過價值鏈的延伸思考,對於大型跨國企業來說,可幫助公司在全 球競爭市場中找尋到良好的合作夥伴,提升供應鏈環節中的市場競爭力;而對於 相較小型的台灣企業來說,透過產業鏈上的思考,不僅可以突破既有資源能力上 的限制,更可以幫助企業聯合產業鏈上夥伴共同回應處理社會議題,並在整體價 值鏈中找尋創新存在的機會定位、改造價值鏈流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配合政府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及十大重點服務業之發展與開拓就業

Inside the black box: Raising standards through classroom assessment.. Ministry of Education

粉絲頁面 facebook 朋友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2013), Global Corruption Barometer, National Results (Taiwan), 2014/10/12 Retrieved from http://www.transparency.org/gcb2013/country/?country=taiwan

Financial Reporting),及英國研究企業管治財務範 疇的委員會(Committee on the Financial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又稱「坎特伯里委員

企業會財必修部分 學與教示例 課題 C09:

Keywo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brand image, product attributes, purchase inten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SEM)... 誌

本研究除請教於學者專家外,在 1998 年版天下雜誌調查發布 在台灣地區 1000 大企業中,台鹽排名 414,在最賺錢的 50 家公 司中排名 13,但在最會賺錢的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