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語批評言語行為之策略、主題與性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漢語批評言語行為之策略、主題與性別研究"

Copied!
15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漢語批評言語行為之 策略、主題與性別研究 Study of Strategy, Conversational Topic, and Gender in Mandarin Chinese Criticism Speech Acts. 指導教授:謝佳玲. 博士. 研 究 生:蘇婉蓉. 撰. 中華民國 一○一年七月.

(2)

(3) 漢語批評言語行為之策略、主題與性別研究 摘要 批評作為一種嚴重威脅面子的言語行為,在本質上帶有很強的面子威脅 性,故對學習者來說是語言學習與使用的難點。然而目前對批評的研究尚在 起步階段,在定義與策略分類的系統性上仍待加強,加上前人多從社會權勢 和跨文化對比的角度進行探討,較少論及主題與性別因素的影響,無法呈現 批評行為的整體面貌。是故本研究從主題與性別的角度切入,藉此探究台灣 漢語母語者批評策略的使用現象以及主題、性別因素對批評的影響,期能為 漢語學習者提供一個參考的依據,減少語用上的失誤。 本研究以三份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問卷(一) 、 (二)為一般問卷,旨在 探究批評主題的特質;問卷(三)為言語情境補全問卷,目的在於了解男女 母語者實施批評的方式。三份問卷在實施程序上有先後之分,在題目設置上 亦密切相關。 研究結果顯示,在不親不疏的平輩關係中,台灣漢語母語者傾向使用間 接性較低的批評策略,其中主體策略以『指謫行為』的使用率最高;次類策 略則以『評論策略』所占百分比最多。這個現象表面看似違背漢文化含蓄、 委婉的溝通方式,實則一定程度受到主題的影響。母語者進行批評時考量的 主題因素有三:適宜性、嚴重性、修正性。母語者會避免批評外貌形體和先 天能力類的主題,同時隨著主題嚴重性提高,偏向採用直接的策略。另外, 當主題具備修正的可能性時,『勸說策略』和『要求策略』的使用率即明顯 提升。本次研究亦證明性別因素確實對母語者批評策略的選擇造成影響。男 性說話者傾向使用直接性高的策略,女性的批評策略則較間接。在面對男性 聽話者時,男女說話者皆趨向直接批評;對於女性聽話者則相對間接。 在教學應用上,本文以研究發現為依據,檢視和分析市面上兩套漢語教 材的批評教學,並在教學活動設計裡著重批評語用意識和語言形式的訓練, 希望藉此提升學生的語用與自學能力。 關鍵字:批評言語行為、語用、面子威脅、性別研究 i.

(4) Study of Strategy, Conversational Topic, and Gender in Mandarin Chinese Criticism Speech Acts. Abstract Because criticism is a highly face-threatening speech act,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to learn how to use it appropriately in a second language. However, the study of criticism is still in its early stages, and the categorization of criticism strategies is still somewhat unsystematic. Furthermore, previous research on criticism has focused primarily on social power and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with little attention paid to topic or gender, and is therefore unable to provide a complete picture of the use of criticism. For this reason, this study focuses on gender and topic, and examines how criticism is used by Taiwanese native speakers of Mandarin, and how gender and topic influence criticism. It is hoped that this will help learners of Mandarin Chinese avoid pragmatic errors. This study used three questionnaires as research tools: the first surveyed topics’ seriousness, the second surveyed the topics’ appropriateness of criticism, and the third survey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ays male and female native speakers make criticisms.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conducted in a set order, and the questions in each were closely interrelated. The survey’s results revealed that when the two interlocutors are acquaintances of equal status, Taiwanese native speakers of Mandarin tend to use relatively direct strategies; of these accusation acts are most common. The second most common strategy was evaluation. In terms of topics, the surveys revealed that native speakers avoided criticizing other’s appearance and innate competence, while the directness of their criticism increased with the seriousness of the topic. Also, in cases where the speaker believed that the hearer would be ii.

(5) able to rectify the problem, the use of persuasive strategies and request strategies increased. This study also showed that gender is indeed a factor in the choice of criticism strategies. Male speakers tended to use more direct strategies, while female speakers were more indirect. When speaking with male listeners, both male and female speakers tended to be more direct, and more indirect when speaking with female listeners. Finally, this study provides an over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of criticism strategies in teaching materials currently available, in the hopes that it will help increase learners’ pragmatic ability in the future.. Keywords:Criticism speech acts, Pragmatics, Face threatening, Gender study. iii.

(6) 目錄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4 第四節 本文架構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相關理論探討 ......................................................................................... 7 2.1.1 言語行為 ............................................................................................ 7 2.1.2 2.1.3 2.1.4 2.1.5. 間接言語行為 .................................................................................. 10 禮貌原則 .......................................................................................... 10 面子保全理論 .................................................................................. 13 漢文化溝通模式 .............................................................................. 15. 2.1.6 性別語言研究 .................................................................................. 16 第二節 批評行為研究 ....................................................................................... 17 2.2.1 批評的定義 ...................................................................................... 17 2.2.2 批評與抱怨 ...................................................................................... 21 2.2.3 批評的策略 ...................................................................................... 24 2.2.4 影響變項 ..........................................................................................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主題適宜性調查 ................................................................................... 40 3.1.1 問卷(一):議題嚴重程度 ............................................................ 41 3.1.2 問卷(二):主題適宜性 ................................................................ 43 第二節 批評方式調查 ....................................................................................... 48 3.2.1 問卷(三):批評語料蒐集 ............................................................ 48 3.2.2 策略分類方法 .................................................................................. 52 第三節 小結 ....................................................................................................... 53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55 第一節 策略分類 ............................................................................................... 55 4.1.1 策略說明 .......................................................................................... 56 4.1.2 間接程度 .......................................................................................... 73. iv.

(7) 第二節 策略分布 ............................................................................................... 75 4.2.1 主體策略分布 ................................................................................... 77 4.2.2 次類策略分布 ................................................................................... 78 第三節 主題因素 ............................................................................................... 79 4.3.1 財物資產 ........................................................................................... 81 4.3.2 技能表現 ........................................................................................... 83 4.3.3 性格特質 ........................................................................................... 85 4.3.4 服飾打扮 ........................................................................................... 87 4.3.5 言行舉止 ........................................................................................... 89 4.3.6 主題討論 ........................................................................................... 90 第四節 性別因素 ............................................................................................... 99 4.4.1 說話者性別因素 ............................................................................... 99 4.4.2 聽話者性別因素 ............................................................................. 102 第五節 研究問題回應 ..................................................................................... 108 第六節 小結 ..................................................................................................... 112 第五章 教學應用 ...................................................................................................... 113 第一節 語用教學 ............................................................................................. 113 第二節 現行教材檢視 ..................................................................................... 114 第三節 教學建議與設計 ................................................................................. 116 5.3.1 批評方式(語用語言) ................................................................. 116 5.3.2 影響因素(社會語用) ................................................................. 119 第四節 小結 ..................................................................................................... 120 第六章 結論 .............................................................................................................. 121 第一節 研究結果 ............................................................................................. 121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 ................................................................................. 122 參考文獻 ...................................................................................................................... 124 附錄一 .......................................................................................................................... 133 附錄二 .......................................................................................................................... 136 附錄三 .......................................................................................................................... 140. v.

(8) 表目錄 【表一-1】:批評類別一覽表 ........................................................................................ 5 【表二-1】:言外行為的分類 ........................................................................................ 8 【表二-2】:「承諾」的構成條件 .................................................................................. 9 【表二-3】 :Leech 的禮貌原則 ................................................................................... 12 【表二-4】:四類面子威脅行為 .................................................................................. 14 【表二-5】 :批評的構成條件 ...................................................................................... 20 【表二-6】:批評與抱怨的構成條件 .......................................................................... 22 【表二-7】:比較批評與抱怨和交際雙方利益的關係 .............................................. 23 【表二-8】:批評策略分類:按禮貌補救策略分 ...................................................... 26 【表二-9】 :Chen(2004)漢語批評的核心行為策略分類 ...................................... 29 【表二-10】:Zhang(2007)英語批評的核心行為策略分類 .................................. 31 【表二-11】:Zhang(2007)英語批評的輔助行為策略分類 .................................. 33 【表二-12】:批評與讚美的主題類別 ........................................................................ 36 【表三-1】:問卷(一)作答指示與題目摘錄 .......................................................... 41 【表三-2】:問卷(一)受試者背景資料 .................................................................. 42 【表三-3】:母語者議題嚴重性的感知結果 .............................................................. 43 【表三-4】:問卷(二)作答指示與題目摘錄 .......................................................... 44 【表三-5】:問卷(二)受試者背景資料 .................................................................. 45 【表三-6】:受試者不批評之原因 .............................................................................. 46 【表三-7】:批評的五大主題及其說明 ...................................................................... 46 【表三-8】:議題嚴重程度與批評意願數據分析 ...................................................... 47 【表三-9】:問卷(三)題目架構 .............................................................................. 49 【表三-10】:問卷(三)作答指示與題目摘錄 ........................................................ 50 【表三-11】:問卷(三)受試者背景資料 ................................................................ 51 【表四-1】:本文批評策略的分類架構 ...................................................................... 55 【表四-2】:批評核心策略的分類與說明 .................................................................. 71 【表四-3】:批評核心策略的表現形式 ...................................................................... 72 【表四-4】:批評間接程度的判斷條件 ...................................................................... 74 【表四-5】:批評主體策略的間接程度 ...................................................................... 75 【表四-6】:核心行為使用頻率統計 .......................................................................... 76 【表四-7】:本文的主題特色與常用策略類型 .......................................................... 98 【表四-8】:男性說話者對兩性聽話者的主體策略使用頻率 ................................ 102 【表四-9】:男性說話者對兩性聽話者的次類策略使用頻率 ................................ 103. vi.

(9) 【表四-10】:女性說話者對兩性聽話者的主體策略使用頻率 ............................... 103 【表四-11】:女性說話者對兩性聽話者的次類策略使用頻率 ............................... 104 【表五-1】:現行對外漢語教材批評內容分析 ......................................................... 115 【表五-2】:《遠東生活華語》第二冊(A)第十三課對話節選 ............................ 116 【表五-3】:第十三課課文節選之問題討論 ............................................................. 117 【表五-4】:批評語言形式與範例 ............................................................................. 118 【表五-5】:調節批評的方式 ..................................................................................... 119 【表五-6】:批評語料觀察活動 ................................................................................. 120. vii.

(10) 圖目錄 【圖二-1】:間接程度與禮貌程度的關係 .................................................................. 11 【圖二-2】:言語行為結構序列 .................................................................................. 27 【圖三-1】:研究程序之圖表說明 .............................................................................. 54 【圖四-1】:主體策略頻率分布 .................................................................................. 77 【圖四-2】:次類策略頻率分布 .................................................................................. 78 【圖四-3】:主題嚴重性計算公式 .............................................................................. 79 【圖四-4】:五大主題嚴重程度一覽表 ...................................................................... 80 【圖四-5】:財物資產主題下主體策略分布情形 ...................................................... 81 【圖四-6】:財物資產主題下次類策略分布情形 ...................................................... 82 【圖四-7】:技能表現主題下主體策略分布情形 ...................................................... 83 【圖四-8】:技能表現主題下次類策略分布情形 ...................................................... 84 【圖四-9】:性格特質主題下主體策略分布情形 ...................................................... 85 【圖四-10】:性格特質主題下次類策略分布情形 .................................................... 86 【圖四-11】:服飾打扮主題下主體策略分布情形 .................................................... 87 【圖四-12】:服飾打扮主題下次類策略分布情形 .................................................... 88 【圖四-13】:言行舉止主題下主體策略分布情形 .................................................... 89 【圖四-14】:言行舉止主題下次類策略分布情形 .................................................... 90 【圖四-15】:五大主題下主體策略分布情形 ............................................................ 91 【圖四-16】:五大主題下次類策略分布情形 ............................................................ 93 【圖四-17】:男女主體策略分布情形 ........................................................................ 99 【圖四-18】:男女次類策略分布情形 ...................................................................... 100 【圖四-19】:男性對男女聽話者主體策略的使用情形 .......................................... 104 【圖四-20】:男性對男女聽話者次類策略的使用情形 .......................................... 105 【圖四-21】:女性對男女聽話者主體策略的使用情形 .......................................... 106 【圖四-22】:女性對男女聽話者次類策略的使用情形 .......................................... 107. viii.

(11)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緒論. 研究動機. 近年來,隨著言語行為研究的發展,許多專家學者紛紛投入其中,從多 個角度系統地分析不同的言語行為,諸如:抱怨、讚美、請求、拒絕、道歉 等,成果斐然。然而,目前對言語行為所做的研究仍有其侷限性。大部份的 研究仍集中在少數表現形式較為公式化、定義較為明確與完善的言語行為 上,對批評(criticism)這種相對而言複雜度較高的言語行為則較少觸及(朱 湘燕、周健,2004;Ellis,1994:166)。 作為一種給予他人言行負面評價的言語行為,批評在命題(proposition) 內容中不免涉及聽話者1的缺點、過失或問題,因此在施行上容易冒犯對方, 但是它作為反映說話者真實看法的言語行為,仍有實施的必要(Tracy & Eisenberg,1990)。透過批評,說話者能協助聽話者發現自己的不足,提供 聽話者對自己言行表現再思考的機會(Hornsey, Robson, Smith, Esposo & Sutton,2008),正如邱吉爾所說: 「批評也許不是令人愉悅和易於接受的, 但卻是必要的。它就像疼痛在人類身體的功能一樣,喚起了人們對不健全狀 態的警覺。2」 ,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批評也表達了說話者對聽話者的關心, 以致說話者願意面對批評後的尷尬場面以及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Tracy, Van Dusen & Robinson,1987) 。因此,只要使用得當,批評其實能促進交際 雙方的理解,進而強化彼此的關係(趙英玲,2004)。 雖然如此,批評在施行時對說話者和聽話者而言仍具有很強的面子威脅 性(face threatening) 。在一般會話裡,說話者一旦發言就必須承擔一定的風 險,聽話者可能會經由拒絕聆聽羞辱他或直接認定他的言論是可笑的、具冒 犯性的(Goffman,1955),繼而加以反駁,最終引起衝突。而批評因為在 1. 為研究的需要,在本文中假定說話者即批評者;聽話者即被批評者。 原文為:Criticism may not be agreeable, but it is necessary. It fulfills the same function as pain in the human body. It calls attention to an unhealthy state of things. 2. 1.

(12) 漢語批評言語行為之策略、主題與性別研究. 本質上帶有很強的面子威脅性,更容易讓說話者陷入上述局面(Tracy & Eisenberg,1990) 。對聽話者來說,批評則會威脅他的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 和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讓聽話者期盼得到欣賞與認同的心理需求落 空,同時亦對他未來的行動造成一定的限制。所以 Brown & Levinson(1987) 在面子保全理論中,將批評歸為嚴重威脅面子的行為(Face-Threatening Act) 。 母語者要恰如其分地執行批評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們往往會將自己置於 兩難的情況中:讓批評變得模糊空泛或冒犯聽話者(Tracy & Eisenberg, 1990),所以即使是母語者,在批評前也需仔細考慮與斟酌。對語言學習者 來說,這更成為一種挑戰。以漢語為例,學習者常傾向使用「不好」二字概 括所有想要批評的內容,這樣的表達方式和母語者實際運用批評時的表現並 不相符(朱湘燕,2004) 。母語者在進行批評時,往往會考慮性別、年齡、 社會權勢、社會距離、文化背景、議題嚴重性等的社會文化規約,而選擇不 同的批評策略和語言形式(Hoang,2007),或直接或間接地實施批評;或 增強或減弱批評的力度。因此,學習者若對母語者的社會文化規約認識不夠 深入,不僅無法成功接收母語者藉由批評所傳遞的信息(田學軍,2009), 適時修正自己的言行,更不能依據對象、情境等的差異調整批評的使用,致 使誤會的產生,最終造成交際雙方關係的破裂。因此,批評作為溝通交際的 重要一環,又是學習者語言使用的難點,應將其列為語言教學時必須教授的 言語行為(Van Ek & Alexander,1975) ,並且有必要對其作更進一步的研究。 然而,迄今為止不論中西,對批評言語行為進行研究的學者皆不多,而 且大部份多從社會權勢的角度出發,探究上位者對下位者如:教師對學生 (如:辛雪艷,2008;Cao,2005;Li & Seale,2007)、父母對子女(如: 劉艷,2010;Huang,2007) 、上司對下屬(如:Leung, Su & Morris,2001) 的批評行為。另外,亦有部份學者由心理層面切入,探討人們對來自族群內、 外批評的接受程度(如:Hornsey, Oppes & Svensson,2002;Sutton, Elder & Douglas,2006) ,或著眼於文化的差異,著重分析漢英、英越文化的不同對 批評行為的影響(如:田學軍,2008;Doan,2010;Hoang,2007;Pang, 2.

(13) 第一章. 緒論. 2010;Wang,2006) 。但是,對批評產生制約作用的不僅止於上述三類社會 因素,主題與性別也是因素之一(Hoang,2007)。 前人的研究顯示,主題與性別因素影響言語行為的實施。不同的言語行 為皆有與之相應的主題,以讚美為例,外貌打扮(appearance) 、能力(ability) 和財物資產(possessions)是說話者最常觸及的讚美主題(Holmes,1986), 而說話者所產出的讚美形式亦因主題的不同而呈現差異(Knapp, Hopper & Bell,1984)。除主題外,語言形式也受交際雙方的性別影響(Cameron, McAlinden & O’Leary,1989;Coates,1993;Zimmerman & West,1975)。 然而目前對於批評主題和性別因素的探討尚在起步階段,它們對批評的具體 影響如何仍有待探究。 除此之外,學者們在研究中也較少對批評的界定作進一步的論述,以致 批評的定義至今仍不夠明確,甚至呈現眾說紛紜的情形,這一定程度影響了 研究的成果。再者,目前對漢語批評進行研究的多為大陸地區的學者,研究 反映的亦是當地漢語批評的使用情況,帶有特定的區域特性。而就台灣地區 漢語批評行為進行研究的則不多見,以學術論文為例,僅極少數文獻針對台 灣地區報章與談話性節目的批評用語及策略進行探討,如葉彥君(2007) 。 有鑑於此,本文擬透過此次研究了解台灣漢語母語者批評言語行為的使用現 況,稍補上述研究面向的不足。.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除藉由文獻的匯整和比較,嘗試勾勒出批評的輪廓,重新界定漢 語的批評外,亦透過三份問卷進行調查,觀察台灣漢語母語者傾向針對哪些 主題進行批評,以及他們所採用的策略是否受被批評者的性別、主題以及議 題嚴重性的影響。在歸納整理後,再對現行對外漢語教材進行分析並以研究 結果為基礎提出相關的教學建議,以期能讓漢語學習者對批評有一初步的概 念,能聽懂母語者的批評之餘,更能在不同的情境下,靈活、得體地使用批 評表達自己的看法,減少語用上的失誤,從而有效地進行溝通。 3.

(14) 漢語批評言語行為之策略、主題與性別研究. 綜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三:(A)探究台灣漢語母語者的批評策 略;(B)探討主題及議題嚴重性對母語者批評策略的影響;(C)探討性別 對母語者批評策略的影響。根據以上三個研究目的,具體提出的研究問題如 下: (i). 台灣漢語母語者的批評策略、表現形式和使用現象為何?. (ii). 主題因素對漢語母語者實施批評言語行為是否有所影響?影響為 何?. (iii) 性別因素對漢語母語者實施批評言語行為是否有所影響?影響為 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3. (A)批評行為 批評是說話者以自身或社會價值為衡量準繩(Nguyen,2005),不認同 聽話者的言行且給予對方負面評價的言語行為(辛雪艷,2008;Tracy 等人, 1987)。藉由批評,說話者除表達對聽話者的負向看法之外,亦希望對他未 來的行動帶來影響(Nguyen,2005;Wierzbicka,1987),因此是一種嚴重 威脅聽話者面子的行為(Brown & Levinson,1987) 。本研究以此界定批評, 並將在 2.2.1 節中以 Searle(1969)的四項構成條件進一步定義批評。 田學軍(2009)指出批評依對象和施行方式的不同可分為面對面(當面) 批評與非面對面(背地)批評。面對面是指直接面對被批評者,並通過言語、 非言語或結合二者進行的批評方式;非面對面則為不直接面對被批評者,而 是藉由書面語或在第三者面前對其進行批評(參見【表一-1】) 。批評因為帶 有很強的冒犯性,其中又以直接面對被批評者的難度最高,是以本文將研究 範圍定為面對面(聽話者即被批評者)的言語批評行為,其他類型的批評不. 3. 感謝口試委員陳淑惠教授與蕭惠貞教授提供之修改建議。. 4.

(15) 第一章. 緒論. 在本研究討論範圍之列。. 【表一-1】:批評類別一覽表 批評類別 面對面 (直接面對被批評者). (i). 言語. (ii). 非言語. (iii) 言語+非言語 非面對面. (i). 言語. (不直接面對被批評者). (ii). 書面語. 注:資料來源:田學軍(2009:259). (B)抱怨行為 抱怨(complaint)行為與批評行為因為有其相似性(Nguyen,2005; Tracy 等人,1987),在分類上容易產生混淆(如:賴毅生,2004;House & Kasper,1981),所以有必要在此先對二者進行簡單的辨析。抱怨是說話者 的自身利益因聽話者而受損,向其表達不滿的言語行為(Boxer,1993; Olshtain & Weinbach,1993)。其目的在於抒發不滿的情緒,同時希望聽話 者(即被抱怨者)能做出補償(Wierzbicka,1987)。與抱怨不同,批評旨 在對他人言行表達負面的看法而非情緒的宣洩,且批評並不涉及說話者本身 的利益(Nguyen,2005;Trosborg,1995),因此本文認為二者是兩種獨立 的言語行為。本文將在 2.2.2 節中對批評與抱怨作更詳細的分析。. 5.

(16) 漢語批評言語行為之策略、主題與性別研究. 第四節. 本文架構. 本論文共分六章,其中第一章為緒論,旨在闡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 問題以及解釋專有名稱,釐清研究的範圍。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從言語行為 理論出發,探討東西方的禮貌概念和溝通模式並回溯與批評言語行為相關的 研究,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評述,逐步奠定本研究的理論基礎與研究範 圍。第三章介紹本文的研究方法,說明研究對象的背景、解釋問卷的設計過 程、社會變項的擬訂以及研究的實施程序。第四章為研究成果與討論,共分 六小節分別說明批評策略的分類標準、策略的整體分布現象、五類主題下批 評策略的使用情況、說話者和聽話者的性別因素對策略選擇的影響性、回應 本文的研究問題以及在最後作一總結。第五章為教學應用,回顧語用教學的 相關理論、分析與評估現行教材,並依語用教學理論和本文的研究發現設計 教學活動。第六章則為結論,總結前五章的研究成果,同時說明研究的限制 與未來展望。. 6.

(17)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一節.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相關理論探討. 本文從語用學的角度對批評進行研究,故在正式探討批評行為前有必要 先從言語行為、東西方禮貌概念和性別語言研究三方面進行回顧,藉此奠定 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其中言語行為的部份包括 Austin(1962)的言語行為理 論(Speech Act Theory)和 Searle(1975)的間接言語行為;西方的禮貌概 念從 Leech(1983)的禮貌原則(Politenss Principle)和 Brown 與 Levinson (1987)的面子保全理論(Face-Saving Theory)著手,漢文化的禮貌概念 則整理自 Gu(1990)與 Gao(1998) ,彰顯漢文化的溝通特色;性別語言方 面主要以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為主,簡述其源起、兩性溝通風格的差異及原 因探討等。. 2.1.1. 言語行為. Austin 在 1962 年首先提出言語行為理論,他意識到人們平常在進行對 話時,其目的並不是單純的陳述或描述而已,而是藉由話語(utterance)實 施某種行為,如請求、讚美、拒絕、抱怨等。因此主張將話語區分為表述句 (constative)和施為句(perfomative) ,而後又進一步修正,將表述納入, 作為話語能實施的行為之一,確立了言語行為三分說的模式,明確指出人們 在說話的時候,大體上同時施行的三種行為:言內行為(locutionary act)、 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後行為(perlocutionary act)4。言內行為 是指說話者發出聲音,形成單詞、短語或句子時所表達的字面意義;言外行 為是藉由話語所實施的行為,意即說話者的真正意圖;言後行為則是指話語 說出後對說話者、聽話者或他人造成的影響(Austin,1975) 。以批評為例,. 4. 三種行為的中文名稱乃引用何兆熊(1999)的翻譯。感謝口試委員陳淑惠教授提供的修 改建議。. 7.

(18) 漢語批評言語行為之策略、主題與性別研究. 當一位教師對他的學生說出例句(1)的話語時,教師所施行的行為便同時 包括上述三種: (1)你的字寫得太潦草了。5. 言內行為:說出帶有「你書寫的字體很凌亂」含義的話語 言外行為:批評 言後行為:  . 學生覺得懊惱6 學生修正或拒絕修正自己的問題7. Searle(1979)後來又在 Austin 的理論基礎上按說話者的目的進一步對 言外行為進行分類,將言外行為分為:(A)斷言類(assertive)8、(B)指 令類(directive) 、 (C)承諾類(commissive) 、 (D)表達類(expressive)和 (E)宣告類(declaration) ,【表二-1】是對五個類別的說明與範例。 【表二-1】:言外行為的分類 言外行為. 說明. (A)斷言類. 說話者敍述其相信為真或假的命題。. (B)指令類. 說話者嘗試使聽話者做出某個行為。. (C)承諾類. 說話者許諾將會實施某個行為。. (D)表達類. 說話者表達自己對命題的心理狀態。. (E)宣告類. 說話者宣告後命題即成為事實。. 範例 斷定、猜測、 批評、讚美 請求、建議、 勸告、命令 答應、保證、 威脅、發誓 遺憾、道謝、 恭賀、道歉 提名、判決、 指派、宣布. 注:資料來源:Searle(1979). 5. 自編語料。 感謝口試委員陳淑惠教授提供的修改建議。 7 本文在此僅以兩種情況作為例子,尚有其他可能產生的言後行為。 8 Searle(1979)原將其命名為「闡述類(representative)」 ,後因認為任何談論命題內容的 言語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都在進行「闡述」,遂改為「斷言類(assertive) 」 。 6. 8.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斷言類言語行為在實施時,說話者一定程度上對他所敘述命題的真實性 作出保證,但是這種真實性是就說話者而言的。換言之,就是指說話者相信 自 己 所 論 及 的 命 題 即 為 事 實 , 並 藉 由 話 語 表 達 自 己 的 信 念 ( Searle & Vanderveken,1985:54-55)。Searle 與 Vanderveken(1985:190-191)將批 評歸為斷言類的言語行為,他們認為說話者在批評某人時,其實是在斷言與 該人相關的事情有某些方面是不好的。如例句(1)中的說話者(教師)所 表述的話語便是如此,它源自於說話者對聽話者(學生)字體負面但真實的 看法。為此,透過這類言語行為,我們可以了解說話者對命題所抱持的信念。 Searle(1969)另外也提出要實現某一言語行為所需满足的四個條件: ( A ) 命 題 內 容 條 件 ( propositional content condition )、( B ) 預 備 條 件 (preparatory condition) 、 (C)誠意條件(sincerity condition)和(D)基本 條件(essential condition) ,並以「承諾」為例加以說明,如【表二-2】所示:. 【表二-2】:「承諾」的構成條件 條件名稱 (A)命題內容條件. 說明 S 言及自己未來的 A。 (i). H 希望 S 做 A;S 也相信 H 希望 S 做 A。. (ii). 在一般狀況下,S 不會做 A。. (B)預備條件. (C)誠意條件. S 有意做 A。. (D)基本條件. 話語說出後,S 即有義務做 A。. 注:S=說話者,H=聽話者,A=行為表現 資料來源:整理自 Searle(1969:63). 9.

(20) 漢語批評言語行為之策略、主題與性別研究. Searle(1969)四項構成條件的提出使言語行為的理論更趨完善與成熟。 藉由這四個層面分析不同的言語行為可以彰顯它們彼此之間的差異,可說是 為言語行為提供檢視的依據。因此在 2.2.1 節中,本文將依 Searle 對言外行 為的分類和他所提出的四個條件勾勒出批評的輪廓,藉此釐清批評的定義。. 2.1.2. 間接言語行為. 言語行為有直接與間接之分。說話者欲實施的言語行為若明確透過話語 字面意義實現,就屬直接言語行為(direct speech act)。反之,若話語字面 上所實施的言語行為和說話者真正想要施行的不一致,則屬間接言語行為 (indirect speech act) 。這種言語行為因為具備間接性,所以在理解上需要仰 賴語境。如例句(2)所示,表面上說話者似乎在讚美聽話者,但是在下述 情境中,說話者其實是在批評聽話者的行為。 (2)[聽話者擅用他人筆電]你這麼貼心幫同學檢查電腦,真難得呢!9. 是故 Searle(1975)認為間接言語行為實際上是藉由另一言語行為實施 某一言語行為的。為此,他將言外行為分為兩類:首要言外行為(primary illocutionary act)和次要言外行為(secondary illocutionary act) 。前者指說話 者真正想要實施的言外行為;後者則指話語字面上所體現的言外行為,是為 了實現首要言外行為而實施的。如例句(2)中的說話者想要實施「批評」 (首要言外行為) ,卻藉由「讚美」 (次要言外行為)實現,而潛藏在話語中 的批評意味需在特定的語境下,如聽話者隨意使用他人電腦卻被說話者碰上 時才會顯現,這便是間接的言語行為。. 2.1.3. 禮貌原則. Grice(1975)假定人們的交際都是理性的,有一共同的交際目標。為 了達到目標,進行最有效的溝通,交際雙方會依循特定的原則彼此相互配. 9. 自編語料。. 10.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合。Grice 將這種原則稱為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 ,它可具體體現 為四項準則:數量準則(Maxim of Quantity) 、質量準則(Maxim of Quality) 、 關聯準則(Maxim of Relevance)和方式準則(Maxim of Manner) 。另外, Grice 也指出在真實會話中,說話者有時會蓄意違反合作原則,讓話語產生 會話隱含(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使聽話者必須經由推理去理解。然 而,合作原則雖然為會話隱含的產生提供解釋的依據,卻無法說明人們為何 要違背合作原則,使用間接、婉轉的方式傳達自己實際的意思(Leech, 1983) 。因此,Leech 後來提出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以補 Grice 理 論的不足。 Leech(1983;2007)指出友好的關係是人們有效交際的前提,而禮貌 (politeness)能讓交際雙方維持良好的關係。因此,基於禮貌的考量,人們 有時寧可捨棄合作原則,選擇用含蓄間接的話語表達。如【圖二-1】所示, Leech 認為話語的間接性與禮貌程度有很大的關係,越是間接的話語,禮貌 程度越高。所以本質上不禮貌的言語行為,如請求、批評等,說話者在施行 時會傾向使用更間接的方式表達。. 間接程度 低. 禮貌程度 低. 高. 高. 【圖二-1】:間接程度與禮貌程度的關係 資料來源:修改自 Leech(1983:108). 11.

(22) 漢語批評言語行為之策略、主題與性別研究. Leech(1983)的禮貌主要建立在惠(benefit)和損(cost)的概念上: 聽話者利益受損、說話者受惠的可能性越小,越是有禮貌的話語;反之,則 會被視為不禮貌,是以 Leech 的禮貌程度和聽話者受損、說話者受惠的可能 性呈反比的關係。基於上述概念,Leech 為禮貌原則提出了六項準則,即(A) 得體準則(Tact Maxim) 、 (B)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 、 (C)讚揚準 則(Approbation Maxim) 、(D)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E)贊同準 則(Agreement Maxim)與(F)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 ,每項準則下 各有兩個次準則,如【表二-3】所示。. 【表二-3】:Leech 的禮貌原則 準則. 次準則. (A)得體準則 (i)盡可能讓對方少受損. (ii)盡可能讓對方多受惠. (B)慷慨準則 (i)盡可能讓自己少受惠. (ii)盡可能讓自己多受損. (C)讚揚準則 (i)盡可能少貶損對方. (ii)盡可能多讚美對方. (D)謙遜準則 (i)盡可能少讚美自己. (ii)盡可能多貶損自己. (E)贊同準則 (i)盡可能減少雙方的分歧 (ii)盡可能增加雙方的一致 (F)同情準則 (i)盡可能減少雙方的厭惡 (ii)盡可能增加雙方的同情 資料來源:整理自 Leech(1983:132). 總的來說,Leech(1983)認為越是違背禮貌原則,讓聽話者利益傾向 受損或說話者傾向受惠的言語行為,在本質上越是不禮貌的,如請求、批評 等。但是這可透過間接的表達方式進行修補,讓聽話者有更多選擇和詮釋的 空間,從而減少其利益受損的可能性,貼近禮貌原則的要求。換言之,越符 12.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合禮貌原則、禮貌程度越高,其表達方式就越間接。. 2.1.4. 面子保全理論. 有別於 Leech(1983)利益惠損的概念,Brown 與 Levinson(1987)從 面子(face)需求的角度談論禮貌。他們認為每個典型人(model person)10 都有面子的需求。這種需求假如面臨威脅,交際中的一方會傾向冒犯另一方 以求保護自身的面子。因此,理性的交際者為了避免自身的面子受到威脅, 在交際中會率先滿足他人的面子需求,是以 Brown 與 Levinson 的禮貌又稱 為面子保全理論(Face-Saving Theory)。 Brown 與 Levinson(1987)的面子可分為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 極面子(negative face)兩類,前者是希望他人能夠認同或喜愛自己;後者 則是不希望他人干涉或妨礙自己。這兩者是所有交際中的典型人都希望為自 己掙得的自我形象,為此他們會採用各種理性行為維護自己和他人的面子, 實現人際交往中的禮貌。但是在日常會話中,許多言語行為在本質上即帶有 面子威脅性,一旦施行就會冒犯說話者或聽話者的積極或消極面子,為此在 交際時需要借助一些策略減緩其中的威脅性。Brown 與 Levinson 將這類言 語行為稱作面子威脅行為(face-threatening act,以下簡稱 FTA) 。本文在此 借【表二-4】簡要說明這類行為對聽話者及說話者造成的威脅,並舉出相應 的言語行為作為例子以顯示其中分別:. 10. 能參與交際活動的人即為典型人,他們具有兩項特質:理性和面子(Brown & Levinson, 1987:58) 。. 13.

(24) 漢語批評言語行為之策略、主題與性別研究. 【表二-4】:四類面子威脅行為 受威脅之面子 受威脅者 積極面子. 聽話者. 說話者. 消極面子. 說話者不在乎聽話者的感. 說話者有意干涉聽話者的. 受與需求。. 行動自由。. 如:批評、抱怨、羞辱. 如:請求、建議、威脅. 說話者放棄顧及自己的感. 說話者有意限制住自己的. 受與需求。. 行動自由。. 如:道歉、認錯、自辱. 如:致謝、請求、承諾. 資料來源:整理自 Brown 與 Levinson(1987:65-68). 在施行批評、請求、承諾等面子威脅行為時,交際者會借助許多方式減 緩它們對面子帶來的威脅,以期能合乎禮貌使交際順利進行。Brown 與 Levinson(1987)稱這些為了達到禮貌而採取的理性行為為禮貌的補救策略 (redressive strategies) 。他們提出的補救策略共有五種,按禮貌程度從低至 高依序為: (A)公開策略(bald-on-record strategy) 、 (B)積極禮貌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y)、(C)消極禮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 (D) 非公開策略(off-record strategy)以及(E)不施行面子威脅行為(refraining from the act) 。 Brown 與 Levinson(1987)提出的面子保全理論和禮貌補救策略至今仍 極具影響力,然而亦有不少學者質疑其通用性,認為並全然適用於非西方文 化的社會(Blum-Kulka,1987;Gu,1990;Nguyen,2005) 。是故以下將回 顧與漢文化禮貌概念和溝通特色相關的文獻。. 14.

(25) 第二章. 2.1.5. 文獻探討. 漢文化溝通模式. Gu(1990)認為漢文化的禮貌旨在維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降低磨擦 的產生,進而促進社會的和諧。因此 Gu 修正 Leech(1983)的禮貌原則, 提出了貶己尊人與稱呼兩項準則;爾後顧曰國(1992)又進一步加入三項準 則:文雅準則、求同準則及德言行準則,形成符合漢文化禮貌概念,制約言 語行為的五項禮貌準則。其內容涵蓋五個層面:第一,貶己尊人準則,以自 貶、自謙,並抬高他人的方式體現禮貌,其中典型的例子便是自稱與他稱的 對比,如「小弟/您」 、 「鄙姓/尊姓」 、 「小兒/令郎」 、 「敝校/貴校」等。 第二,稱呼準則。打招呼使用特定的稱呼語,例如學生稱呼老師為「姓 +老師」 ,而非「小/老+姓」 ,強調華人長幼有序的階級概念。第三是文雅 準則,避免使用污言穢語,言行必須彬彬有禮才被視為有禮貌、有教養。另 外,還抱括委婉語的使用,不直接提起令別人不愉快或難堪的事物,包括死 亡、排泄、體型、外表等等,否則等同於粗俗無禮。 第四,求同準則。遵循求同準即表示透過與對方保持和諧一致的看法以 滿足對方的面子。從語用角度來看,批評、訓斥、指責等一般均是對聽話者 不利的言語行為,故說話者在實施時需要考慮對方的面子。當不得不批評別 人或說出意見時,說話者必須先褒後貶,找出雙方一致肯定的共同點,再指 出不贊同、該批評的地方。最後是德言行準則,即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增 加他人的利益,如在言辭上誇大別人給自己的好處,少說自己付出的代價。 Gao(1998)則從含蓄、客氣、面子三方面具體闡述漢文化中的會話常 規。含蓄意指說辭隱含、有所保留,凡事有商榷的空間,為自己與他人留有 餘地免傷和氣。因此進行溝通時,聽話者往往需要旁敲側擊、推理和琢磨對 方的言外之意。客氣則是指態度和善、有禮,其最典型的表現手法是藉由自 我貶低來提升他人,如謙稱自己的建議為「愚見」 ,對方的才是「高見」 。最 後,則是透過避免正面衝突及表示意見分歧來維護雙方的面子。總的來說, 漢文化的溝通原則是以和為貴,旨在維護社群內的和諧。 15.

(26) 漢語批評言語行為之策略、主題與性別研究. 2.1.6. 性別語言研究. 六十年代以來,隨著社會語言學的蓬勃發展與女性主義的興起,性別語 言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孫汝建,1996;趙蓉暉,2003)。Lakoff(1973)、 Zimmerman 與 West(1975)等語言學家漸次意識到性別(gender)也是影 響語言使之產生變異的其中一項因素。有別於生理性別(sex) ,社會和語言 學家所研究的性別是由社會所建構出來的概念,會因社會和文化的不同而有 所差異(Freeman & McElhinny,1996;Paulston & Tucker,2003)。這些差 異會直接反映在語言上,因此透過研究不同的語言能幫助人類了解該文化群 體對兩性角色的要求與定位。 西方學者的研究顯示兩性的溝通風格大有不同,Brown(1980)認為這 個差異是源自於兩者社會動機(social motivations)的不同。Brown 主張作 為有理性的個體,不論男女都會為了不同的溝通目的下意識地選擇自覺最有 效的語言表達形式,而這樣的表達形式最終就形成了兩性的溝通風格。女性 視會話為建立親密關係的管道,為此傾向在會話中強調親密度,而男性則藉 由對話突出自我的獨立性(Tannen,1990)。因此在會話中,男性傾向掌握 更多轉換和中斷話題的權力,同時亦偏好充當說教者的角色;女性則較常扮 演會話的促進者(conversational facilitator)和支持者,透過附加問句(tag question)、最小回應(minimal responses)等方式鼓勵和支持對方繼續發言 (Cameron, McAlinden & O’Leary,1989;Coates,1993;Zimmerman & West, 1975)。另外,相對於男性喜好爭論與側重訊息交流的言談特徵,女性更關 注的則是交際者的積極面子需求,換言之,女性更注重的是交際時的氣氛與 凝聚力,因此對言談中可能造成面子威脅的題材要比男性來得敏感。是故整 體而言,女性的言語顯得較為規範有禮,表達方式也比較間接,給予人友善 和諧的感覺(Brown,1980;Lakoff,1973;Tannen,1990)。 相較於西方,性別語言差異的課題在漢語學界尚未受到足夠的關注,大 部份的研究成果仍集中在性別歧視的議題上(姚春林,2009;孫汝建,1996) 。 在性別語言差異方面,漢語學界的研究大致仍建立在西方的理論基礎上,其 16.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研究發現亦和西方相去不遠。. 第二節. 批評行為研究. 本節著重探討與批評行為直接相關的研究。首先從學者們對批評的定義 切入,比較批評與抱怨的異同點,逐步釐清批評的輪廓與本質。接著歸納、 比較學者們批評策略的分類方式,辨析其中的特色作為擬定本文策略框架的 依據。最後則探究影響批評的各個變項:主題、性別與社會因素。. 2.2.1. 批評的定義. 批評的研究目前正處於發展階段,因此對於批評的界定仍有模糊、不明 確的地方,學界也尚未達成共識(Pang,2010)。大體而言,學者們定義批 評的方式可以分為範疇放寬、辭典釋義和條件預設三種類型,以下將分別進 行論述。 (A)範疇放寬 朱湘燕(2004)為了研究的需要,擴大了批評言語行為的範圍,將責問、 抗議、譏諷、辱罵納入批評的範疇中;House & Kasper(1981:159)則認 為批評因為和抱怨一樣,論及已發生的事件(post-event) ,且該事件會使說 話者的利益受損,因此將其視為廣義抱怨的一種。這樣的定義方式,雖有其 便利性,但卻没有考量到批評的本質以及它和其他言語行為的差異,模糊了 它們之間的界線(Pang,2010),容易使分析產生偏頗,一定程度影響了研 究的成果。 (B)辭典釋義 Tracy 等人(1987)與 Hoang(2007)以英文辭典11中批評一詞的詞義定. 11. Hoang 參照的是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992)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y(2002)、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2003) ;Tracy 等 人的則為 Webster’s New Twentieth Century Dictionary Unabridged(1980) 。. 17.

(28) 漢語批評言語行為之策略、主題與性別研究. 義批評,將批評視為「找出某人的錯誤、表達你對某人/某事的不認同、抑 或你不喜歡或認為該事物的某部份出了錯」的行為。在漢語批評言語行為的 研究中,也有學者採用相似的定義方法:辛雪艷(2008:31)根據中文辭典 12. 對批評的解釋,將批評定義為「是對他人錯誤、過失、或缺點提出自己的. 意見和看法,是對他人的否定評價」 。採用類似說法的還包括施雪芹(2009) 、 孫媛與徐科(2010)等,可說是目前探討漢語批評言語行為研究中最廣為流 通的界定。 上述沿自辭典的定義雖然大體呈現出人們對批評一詞的普遍認知,但卻 不適宜用作批評言語行為的定義,這是因為單以語義定義批評,没有考慮說 話者的目的與話語本身的語用功能,會使定義顯得籠統,難以看出批評作為 言語行為的根本與特性。另外,一般辭典的解釋很容易陷入循環論證的模式 中(Wierzbicka,1987),如: 「批評」是對他人的否定「評價」; 「評價」是 「 『評估』人、事、物的優劣、善惡美醜、或合不合理」 (現代漢語詞典,2005: 1055) ; 「評估」則指…,以致特定的概念難以釐清。而詞語本身若具有多重 意義,更會使定義變得不明確,如「對缺點和錯誤提出意見」這樣的定義便 是帶有歧義的,因為「意見」同時蘊含「不滿」的成分,讓批評與抱怨的界 限變得不清楚(Pang,2010:6)。 (C)條件預設 如前所述,Wierzbicka(1987)認為傳統辭典中過於簡略的說明並不能 真正解釋批評這類同時充當言語行為的動詞(speech act verbs),為此 Wierzbicka 主張從語用學的角度切入,將批評這一行為的構成要素轉化成語 義成分,再經由幾個單句表述它的概念: (i). S 在想著 H 所做的 A13。. 12. 辛雪艷參照的是《新華字典》 (1996);Chen 的則為《現代漢語詞典》(2002:962) 。 原文以I指說話者、X 指聽話者、Y 指行為表現;本文為求統一,改以 S 代表說話者、 H 代表聽話者、A 代表行為表現。 13. 18.

(29) 第二章. (ii). 文獻探討. S 認為 Y 有某些不好的地方可以提出來。. (iii) S 認為 S 有充分的理由這麼說。 (iv) 因為 H 做了某事,所以讓 S 看到了一些可以指出來的問題。 (v). S 這麼說是因為 S 想讓人們知道自己是怎麼看 Y 的。. (vi) S 臆測有人會因為自己這麼說而做得更好。 Wierzbicka(1987:155-156)透過上述六個句子,指出批評的預設條件、對 象、目的與功能。綜其所述,可知 Wierzbicka 認為說話者之所以實施批評, 是因為聽話者的言行存在問題,且自覺有說出的理由與必要,為此想要表達 自己的看法,同時也相信自己的話語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Nguyen(2005:110-111)隨後以 Wierzbicka(1987)的觀點為基礎進 一步擴充,明確列出說話者實施批評前預設的四個條件:即(i)說話者以 自己的價值觀或一套他認為和聽話者都須依循的社會規範為標準,認為聽話 者的行為或選擇是不恰當的;而(ii)這行為或選擇可能會對聽話者或一般 大眾(非說話者本身)帶來不利的後果,所以(iii)說話者對此感到不認同 並迫切想要透過話語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看法;(iv)說話者認為自己的批評 可能會改變對方未來的行動或抉擇,同時相信自己若不進行批評,聽話者將 不會作出改變或就目前情況找出補救的方法。相較於 Wierzbicka,Nguyen 更明確地指出批評的特質。他認為在施行批評時,說話者是以自己或社會的 價值規範作為衡量標準的,同時是基於聽話者或社會大眾的利益,認為自己 有表達的必要性,因此才對聽話者的言行提出負面的看法,希望能藉此影響 對方之後的行動。 上述兩位學者是以說話者的角度探究構成批評的先決條件並以此界定 批評的。相較於「範疇放寬」、「辭典釋義」兩種定義方式,這種做法較能 彰顯批評作為言語行為的特質,為此更適用於語用的研究。是故本研究將以 2.1.1 節介紹的 Searle(1969)言語行為構成條件為框架,結合 Wierzbicka (1987)和 Nguyen(2005)兩位對批評的分析,擬定本文對批評的定義, 19.

(30) 漢語批評言語行為之策略、主題與性別研究. 請參見【表二-5】。 【表二-5】:批評的構成條件 條件名稱. 說明. (A)命題內容條件 S 言及 H 過去所做且有問題的 A。 (B)預備條件 (C)誠意條件. S 認為 H 的 A 不符合 H 或一般大眾的利益。 S 以自身價值觀或社會規範為標準,不認同 H 所做的 A。 i(i)S 要告知 H 他不認同 H 所做的 A。. (D)根本條件 (ii)S 希望自己的話語會影響 H 未來的行動。 注:S=說話者,H=聽話者,A=行為表現. 從【表二-5】批評構成條件裡一再出現「有問題、不符合、不認同」等 的負向語彙可知,批評在本質上是一種缺乏感激或欣賞的行為,因此 Brown 與 Levinson(1987)將批評視為傷害聽話者積極面子的行為(見【表二-4】 )。 但是,在實施批評時說話者亦有影響聽話者未來行動的意圖,是故本文認為 批評不僅會對聽話者的積極面子造成傷害,它同時亦會威脅對方的消極面 子。然而,批評雖具有面子威脅性,但說話者為了維護自身或社會的準則, 認為自己仍有表達個人信念的必要性,故而冒著可能冒犯對方的風險說出負 面的評價,藉此揭示了自己對命題所抱持的信念,所以 Searle 與 Vanderveken (1985)又將批評歸為斷言類的言語行為(詳見 2.2.1 節)。 綜合前述學者的看法,本文將批評界定為:說話者以自身或社會價值觀 為標準,認為聽話者的言行不符聽話者或大眾的利益而不能認同,因而給予 對方負面的評價。其實施的目的在於表達自己的看法並希望能影響聽話者未 來的行動,是斷言類的言語行為,亦是一種嚴重威脅聽話者面子的行為。 20.

(31) 第二章. 2.2.2. 文獻探討. 批評與抱怨. 不少學者都認為批評和抱怨是十分相似的言語行為,因為它們同樣具有 「發現缺失」的特質(Tracy 等人,1987:56)。賴毅生(2004)認為批評 和抱怨都是說話者受到「不滿」情緒驅使而發動的言語行為,因此將它們納 入不滿言語行為的行列中; House & Kasper(1981:159)更直接將批評視 為廣義抱怨的一種。那麼究竟兩者之間是否真的存在差異?抑或可歸屬為同 一類言語行為呢?為此,本研究認為有必要就批評與抱怨 14 的特點進行比 較,藉由比較突顯批評的特性。 抱怨是一種嚴重威脅面子的行為,Brown 與 Levinson(1987:66)表示 說話者在抱怨時會威脅聽話者的積極面子,而 Wierzbicka(1987:241)則 指出構成抱怨的語義成分要素有三: (A) 有一件不好的事正發生(在 S 身上)。15 (B). S 為此有不好的感覺。. (C). S 這麼說是因為想讓 H 知道 S 的感受,以便 H 能因此做些什麼, 讓 S 的心情好轉。. Olshtain 與 Weinbach(1993:108)進一步對抱怨的特質加以說明,他們認 為說話者實施抱怨是因為聽話者過去或正在進行的活動使得說話者的利益 受到損傷,為此表達自己的不滿、惱怒或責難。Boxer(1993)亦表示抱怨 是一種對聽話者表達不滿的言語行為,而聽話者是必須為被抱怨事項負責並 有能力作出補償的人。所以 Trosborg(1995:312)在研究中將抱怨歸為具 有表達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s)的言語行為。 綜觀學者們所述,可知抱怨與批評的確有其相似性,但不能否認它們之 間亦有顯著的不同點。本文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整理出抱怨的四項構成條 14. 為配合本文的研究,在這裡僅探討「面對面」的抱怨行為,即聽話者為被抱怨者。 原文以I/me 指說話者、someone 指聽話者;本文為求統一,改以 S 代表說話者;H 代表聽話者。 15. 21.

(32) 漢語批評言語行為之策略、主題與性別研究. 件,與批評的構成條件作一對照(見【表二-6】) ,並附上例子以便說明。. 【表二-6】:批評與抱怨的構成條件 條件名稱 (A)命題內容條件 (B)預備條件 (C)誠意條件. (D)基本條件. 例句. 批評. 抱怨. S 言及 H 過去所做且有問題 的 A。 S 認為 H 的 A 不符合 H 或一 般大眾的利益。 S 以自身價值觀或社會規範 為標準,不認同 H 所做的 A。 (i)S 要告知 H 他不認同 H 所做的 A。 (ii)S 希望自己的話語會影 響 H 未來的行動。 你穿這麼花俏的衣服不好 看。. S 言及 H 過去所做且有問題 的 A。 S 認為 H 的 A 不符合 S 的利 益。 S 因為自身利益受損,不滿 意 H 所做的 A。 (i)S 要向 H 抒發對 A 的不 滿或惱怒。 (ii)S 預期 H 會作出補償, 改善 S 的處境。 你穿得這麼花俏,讓我眼睛 都花了!. 注:S=說話者,H=聽話者,A=行為表現. 由【表二-6】可知,批評與抱怨的相似性是源自於彼此具有相同的命題 內容,如兩者的例句所談論的都是「你的衣服很花俏」 ,Searle 與 Vanderveken (1985:191)也曾指出二者同屬於斷言類的言語行為,同樣在斷言對方的 言行是不好的,但抱怨卻又同時分屬表達類,因為當說話者實施抱怨時,除 了斷言聽話者的言行有問題之外,也表達自己對聽話者行為強烈的不滿。 另外,透過二者(B)預備條件與(C)誠意條件的比對,可以發現抱 怨所強調的是說話者的「不滿」,而這種不滿是因為聽話者的言行使自己的 利益受損、冒犯自己而引起的;批評則著重在說話者的「不認同」上,這種 不認同是因為聽話者的言行不符合說話者的價值觀,同時會對聽話者本人或 一般大眾不利。換言之,當說話者實施抱怨時,被抱怨的事件必定與說話者 的利益密切相關;而施行批評時,被批評的事項卻不與說話者的利益相關 22.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Nguyen,2005:111) ,正如【表二-6】的例子所示,說話者因為聽話者的 衣服太花俏造成眼睛不適(說話者利益受損)所以發出了抱怨;若說話者是 因為自身價值觀(審美觀)和聽話者不同,認為那樣穿不適合對方(聽話者 利益受損)而給予他負面的評價,那麼發出的便會是批評。在此藉【表二-7】 顯示這兩種言語行為與交際雙方的利益關係。 另外,兩者的(D)基本條件也顯示出它們實施目的的不同。抱怨的目 的在於抒發不滿,如例句中的說話者便是在宣洩因為聽話者的打扮造成的困 擾所引發的不滿情緒,同時希望聽話者會作出補償,讓說話者不再那麼難 受;反觀批評的出發點則是說話者想要告知對方自己的不認同,同時希望藉 由給予負面評價,讓對方了解問題所在後,在未來能夠有所改變。. 【表二-7】:比較批評與抱怨和交際雙方利益的關係. (A)命題會影響 S 的利益. 批評. 抱怨. 否. 是. (B)H 修正言行能改善: (i). S 的利益. 否. 是. (ii). H 的利益. 是. 否. 是/否. 否. (iii) 一般大眾的利益 注:S=說話者,H=聽話者 資料來源:Nguyen(2005:112). 總的來說,本文認為抱怨與批評是兩種獨立的言語行為,既不能互相取 代,也不互相隸屬。比起抱怨,批評的命題不涉及說話者的自身利益,因此 23.

(34) 漢語批評言語行為之策略、主題與性別研究. 其重點並非在情緒的抒發,而是表達自己的信念。在指出問題、給予對方負 面評價之餘,也提供一個反思問題的機會,讓聽話者能基於自己或一般大眾 的利益修正自身的言行。所以學者們常會感謝他人給予自己研究有用的批 評,但不會感謝別人對他們的責難、攻擊或譴責,因為批評是可被視為具建 設性的(Wierzbicka,1987:157)。. 2.2.3. 批評的策略. 相較於其他言語行為,批評由於複雜度較高、缺乏公式化的表現形式, 因此不論中西,前人對其進行的研究都不多(朱湘燕、周健,2004)。西方 的學者因為甚少從語用的角度探究批評,對於批評策略的分類方法自然也鮮 少論及;漢語批評方面,近年來漸漸受到一些大陸學者的關注,然而在策略 分類上仍未形成共識;台灣則尚在起步階段。就現有的文獻整理歸納後發 現,早期學者們對於批評的分類傾向採用粗略的二分法,隨著言語行為理論 的發展,批評的策略分類框架才漸具雛形。 早期的研究可以 Tracy 等人(1987)的為例,他們以聽話者的感知為標 準,將批評分為優(good)劣(bad)兩類,同時歸結出優質、具積極意義 的批評所需具備的五種特質:(A)正面的詞彙、用語與柔和的態度;(B) 提供明確的建議;(C)給予實質的協助;(D)點出改變所帶來的好處;和 (E)將批評融入正面的語境中。Tracy 等人的研究劃分出兩類批評,點出 批評所具備的正面意義,並歸納出優質與劣質批評的部份特徵,然而這樣的 分類方式還是過於簡略,缺乏明確的理論作為架構與指引,對於兩類批評也 僅作現象的描述,使整體分類缺少重心與系統性。 後來,隨著言語行為研究的興盛與相關理論的漸次成熟,批評的分類方 式也出現了轉變。截至目前,學者們的分類大體呈現兩種趨勢:(A)按禮 貌補救策略(Brown & Levinson,1987)分; (B)按跨文化言語行為研究專 案(Cross-Cultural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roject,以下簡稱 CCSARP)中的 編碼手冊(Blum-Kulka, House & Kasper,1989:273-294)分。因為學者們 24.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大多採用這兩種方式作為批評策略的分類框架,故本文接著將分別針對二者 進行回顧。 (A)按禮貌補救策略分類 Brown 與 Levinson(1987)的面子保全理論至今仍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舉凡論及禮貌與語言問題,他們的理論仍是最常被引用的(何兆熊,1999; Leech,2007;Nguyen,2005)。而批評因為本質上帶有冒犯他人的特質, 在分析時必然會涉及禮貌,所以學者們的研究常以面子保全理論為基礎,援 用其中的禮貌補救策略作為批評策略的分類架構。以漢語批評研究為例,採 用上述分類方式的有吳淑瓊與樊葳葳(2004) 、辛雪艷(2008) 、孫媛與徐科 (2010)、曹佳(2010)、趙英玲(2004)、鄭璇(2009)等人。其中吳淑瓊 與樊葳葳、趙英玲是以大學生日常會話中的批評策略為研究方向,比起其餘 著重探討教師批評策略的學者更貼近本文的研究內容,故下文將針對這兩篇 文獻簡單進行討論。 如【表二-8】所示,吳淑瓊與樊葳葳(2004)將批評策略分為移情、暗 示、模糊限制語等九類。趙英玲(2004)則將批評策略分為公開與非公開策 略兩大類,在公開策略之下又另分(i)緩和策略和(ii)非緩和策略兩個次 類;非公開策略下則有(iii)表揚式批評、 (iv)諷刺式和(v)質問式三個 次類。整體而言,兩者的分類方式都較 Tracy 等人(1987)的詳細,也更有 依據,但是卻也存在一些問題。吳淑瓊與樊葳葳條列出九種策略,卻没有進 行歸納與整理,缺乏上層分類的概念,在這種情形下較難看出批評策略的整 體特質。趙英玲雖然以公開與非公開兩個大類作為策略的上層分類,但是在 次類的分類上卻顯得較為籠統,不夠全面。再者,兩者的分類皆出現內容與 語言形式相混的情況,如吳淑瓊與樊葳葳的(iii)模糊限制語、(ix)非人 稱指向等策略是以語言形式分的;而(iv)原則或哲理、 (viii)引用語等卻 是依其內容分的。這樣的分類方式交雜著形式與內容,不適合用於對外漢語 教學上,對學習者而言也較難起到指導的作用。. 25.

(36) 漢語批評言語行為之策略、主題與性別研究. 【表二-8】:批評策略分類:按禮貌補救策略分類 吳淑瓊、樊葳葳(2004) (i). 移情(empathy). (ii). 暗示(hints). (iii). 模糊限制語(hedges). (iv). 原則或哲理(principles). (v). 開玩笑(jokes). 趙英玲(2004). 公開策略(on-record) (i)緩和策略(the mitigated strategy) (ii)非緩和策略 (the unmitigated strategy). 非公開策略(off-record) (vi). 表示與聽話人是同一圈子的人 (iii)表揚式批評(criticism in praise). (in-group membership) (vii) 竄改熟語(change the idioms). (v)質問式(questions). (viii) 引用語(quotative particles) (ix). (iv)諷刺式(sarcasm). 非人稱指向(depersonalization). (B)按 CCSARP 編碼手冊分類 跨文化言語行為研究專案(CCSARP)是為探究言語行為在不同語言、 文化中施行的異同點而成立的,最初是以「請求」與「道歉」行為為研究焦 點。該專案研究小組設計了一套編碼手冊作為分析請求與道歉策略的依據 (Blum-Kulka 等人,1989:273-294) 。 【圖二-2】是按 CCSARP 編碼手冊整 理而來的言語行為結構序列圖,從圖中可知 CCSARP 研究小組將實現某一 言語行為的話語分為兩個重要單位(Blum-Kulka 等人,1989): (i). 核心行為(head acts):言語行為序列中的主體,是實現言語行為. 時必要的最小單位。. 26.

(37) 第二章. (ii). 文獻探討. 輔助行為(supportive moves) :言語行為序列中的外圍成分,出現. 在核心行為的前方或後方,其功能在於強化或緩和言語行為的言外之力。. 輔助行為 supportive moves. 核心行為 head acts. 輔助行為 supportive moves. 【圖二-2】:言語行為結構序列. 在實施言語行為時,這兩個單位會依說話者的需求形成四種不同的組合 形式,下文以「請求」為例顯示它們的不同點: 16. (i). 核心行為. 如:Get me a beer.. (ii). 輔助行為+核心行為. 如:I’m terribly thirsty, get me a beer.. (iii). 核心行為+輔助行為. 如:Get me a beer, I’m terribly thirsty.. (iv). 多個核心行為. 如:Clean up the kitchen. Get rid of this mess.. 這套分類模式界定清楚、系統相對完整,因此後來廣泛運用在其他言語 行為的研究上,如:抱怨(Trosborg,1995)、拒絕(Beebe, Takahashi & Uliss-Weltz,1990)等。在批評方面,採用上述分類框架研究漢語批評策略 的有 Chen(2004),英語的則有 Zhang(2007),以及比較漢英策略異同的 Wang(2006) 。其中 Wang 因為是以漢英文學作品為研究語料,探討東西文. 16. 例句(i)至(iv)引自 Blum-Kulka 等人(1989:276) 。. 27.

(38) 漢語批評言語行為之策略、主題與性別研究. 化和語境對批評策略選擇的影響,與本文的研究方向不同,因而在此不加贅 述。本文接著將針對 Chen 和 Zhang 的策略分類方式與研究成果作一細部比 對。 Chen(2004)和 Zhang(2007)二人皆以言談情境補全問卷(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s)作為語料蒐集的工具。其中 Chen 是以大陸某大學三年級 的學生為對象,分別讓 30 對男女學生針對 18 種情境寫下批評話語,最後共 得有效問卷 60 份;Zhang 則以美國人為受試者(不分年齡、職業與教育程 度) ,設計 16 種情境讓 24 位男性和 22 位女性填寫,最後共得 46 份有效問 卷。他們按 CCSARP 的分類模式劃分出核心與輔助行為後,在兩個類別下 歸納了不同的施行策略。 . 核心行為 Chen(2004)按語料的語義內容將批評的核心行為分成兩個大類:直接. 策略與間接策略,在大類之下又作了次類的區分。如【表二-9】所示,Chen 依所得語料共分出十六種策略類型,然而其策略分類有值得斟酌的地方,如 其中(ii)給出理由、(xiv)讚揚等策略本身並没有批評的功能,亦非實現 批評的必要成份,而是為緩和批評而存在的,因此應屬輔助行為而非核心行 為。另外,細究其所設的問卷情境會發現 Chen 對批評特質的認知也不夠明 確,混淆了批評、抱怨、勸告等的言語行為,如(Chen,2004:65-67): 情境 3:你的頂頭上司王局長老是讓你替他星期六值班,你會對他講什麼? 情境 5:爸爸身體不好,可是他還瞞著家裡人去找了份兼職,你會對他講什麼? 情境 17:乘汽車時,有人抽煙,把你嗆得直咳嗽,你會對他講什麼?. 情境 3 和 17 因為涉及了說話者的利益,因此比起批評,說話者會更傾向於 抱怨。而情境 5 因為聽話者並没有違背社會的價值觀,因此說話者實施勸告 的可能性又要比批評來得大。這樣的情境設定在一定程度上會錯誤引導受試 者,使其輸出非批評行為的話語,最終影響策略的分類與研究的成果。. 28.

(3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表二-9】:Chen(2004)漢語批評的核心行為策略分類 大類. 直接策略. 例句. 次類. (i). 直接批評(directness). 老師,你少給了我 5 分。. (ii). 給出理由(grounder). 車上悶,你不要抽煙還行啊?. (iii) 提供選擇(alternative). 爸爸,你身體不好,需要多休 息,我已經長大了,大學生找 兼職很容易的,薪水也不錯。. (iv) 原則(principle). 先生,凡事都有先來後到,都 像你這樣,還不成了亂麻?. (v). 爺爺,再抽煙我就不理你了。. 威脅(threat). (vi) 侮辱(insult). 你真笨,學習要動腦。. (vii) 提醒(reminder). 不對,忘了上次跟你怎麼講的 啦?. (viii) 追究以往的過失 間接策略. (guilt trip). 嗨,你怎麼又做錯了?我可說 過好幾遍了。. (ix) 懲罰(punishment). 李軍,你太粗心了,扣半個月 工資。. (x). 方姐,你的衣服也太漂亮了, 太前衛了。. 反語(irony). (xi) 後果(consequence). (xii) 質問(enquiry). 李軍,身為技術員,應該知道 自己的職責,你知道抄錯一個 數字會造成多大的損失! 小董,怎麼搞的?這麼重要的 會議都不轉告我,你這秘書怎 麼當的?. (xiii) 提出要求(demand). 王局,老讓我加班要付加班費 啊。. (xiv) 讚揚(compliment). 新衣服不錯嗎,料子挺好的, 只是這個款式不太適合你。.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Optim. Humes, The symmetric eigenvalu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Math. Rohn, An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absolute value equation, Eletron. Seeger and Torki, On eigenvalues induced by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