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五節 研究問題回應

本節以第四章第一節至第四節的討論與分析結果為依據,逐一回應本文 所提出的研究問題,期能呈現台灣漢語母語者批評言語行為的部份使用特 色,了解主題和性別因素與策略之間的互動關係,以補相關言語行為研究的 不足,讓漢語學習者對批評言語行為有一初步的認識。以下是本文的研究問 題與回應,依序呈現如下。

(A)台灣漢語母語者的批評策略、表現形式和使用現象為何?

本文從所得語料中發現,台灣漢語母語者所實施的批評多為間接言語行 為,意即母語者藉由行使另一言語行為達到批評的目的。以此為策略分類標 準,檢視和分析語料後共歸納出五種批評的主體策略。這些主體策略按間接

109

程度(批評意圖的顯隱性55)由高至低依序排列為:『誇示行為』/『探詢 行為』、『引導行為』、『指示行為』和『指謫行為』。Leech(1983;2007)指 出,一般而言言語行為的間接程度與禮貌程度密切相關,彼此呈正比關係,

因此上述策略間接程度的排序同時亦反映策略禮貌程度的高低排序。

每項主體策略依其功能、內容和表現形式等的不同又可分為兩項次類策 略:

(i) 『誇示行為』依表述語氣分為『嘲諷策略』與『恫嚇策略』。

(ii) 『探詢行為』依詢問方式分為『確認策略』與『質疑策略』。

(iii) 『引導行為』依強加程度分為『建議策略』與『勸說策略』。

(iv) 『指示行為』依指示方向分為『要求策略』與『制止策略』。

(v) 『指謫行為』依責任歸屬分為『評論策略』與『譴責策略』。

上述策略的功能說明與表現形式,請參照 4.1.2 節中的【表四-2】與【表四 -3】。

其次是批評策略的使用情況。在主體策略方面,台灣漢語母語者策略的 使用率和其間接程度呈反比關係,意即策略的間接程度越高,其選用頻率越 低,其中又以『指謫行為』的使用最為頻繁。按其使用率從高至低依序顯示 為:『指謫行為』(34.7%)、『指示行為』(23.1%)、『引導行為』(20.3%)、『探 詢行為』(11.9%)和『誇示行為』(10.1%)。這個現象與 Wolfson(1988)「突 出理論」的發現相異,漢語母語者在面對關係一般的平輩時反而傾向選用相 對直接的主體策略實施批評。

在次類策略的使用方面,按其使用頻率從高至低排列為:『評論策略』

(18.3%)、『要求策略』(16.9%)、『譴責策略』(16.3%)、『勸說策略』(11.6%)、

『確認策略』(9.2%)、『建議策略』(8.7%)、『制止策略』(6.1%)、『恫嚇策

55 本文以三項條件作為判斷標準,詳見 4.2.1 節。

110

略』(5.2%)、『嘲諷策略』(5.0%)和『質疑策略』(2.6%)。和主體策略的 情況相同,次類策略中使用率最高的前三者:『評論策略』、『要求策略』及

『譴責策略』其間接程度均偏低,使用率最低的三項策略:『質疑策略』、『嘲 諷策略』及『恫嚇策略』其間接程度則皆偏高。

從上述主體策略和次類策略的頻率分布顯示,批評言語行為雖然本質上 極具面子威脅性,但是漢語母語者在面對關係帶有浮動特質與不確定性的聽 話者時,依然相當明確的顯現自身的批評意圖,這和漢文化強調含蓄、委婉 的溝通特色(Gao,1998)有所出入。本文推論其中可能存有其他的影響因 素,並將在下一問題中進一步說明。

(B)主題因素對漢語母語者實施批評言語行為是否有所影響?影響為何?

為了解主題與批評言語行為的關係,本文透過問卷(二)就主題類別對 漢語母語者進行初步調查,結果顯示在受調查的七項主題(即外貌形體、服 飾打扮、先天能力、技能表現、性格特質、財物資產、言行舉止)中,母語 者傾向不批評聽話者的外貌形體與先天能力。整合母語者的問卷回饋後發現 不批評上述兩項主題的原因是因為兩者皆俱有「與生俱來」、「不可改變」和

「不影響他人」的特質。這與 Wierzbicka(1987:157)的論點相符,即不 能批評他人本有的、不可控的特性,否則會形成侮辱。這同時亦間接點出促 使母語者實施批評的其中兩個重要因素:即聽話者的行為是否「可控」與會 否「影響他人利益」。據此可知,主題的可控性的確會對批評言語行為的實 施與否產生影響。

除此之外,本研究發現主題的嚴重性與修正性亦會左右批評策略的選 用。透過問卷(三)對外貌形體、先天能力以外的主題進行調查後顯示,整 體而言,相較於高間接程度的『誇示行為』和『探詢行為』,漢語母語者傾 向採用間接程度較低的『引導行為』、『指示行為』與『指謫行為』,但是主 題策略的具體使用趨勢卻各有差異。本文發現這和主題的嚴重性與可修正性 有直接的關係。按母語者對嚴重程度的感知判斷結果排列,五類主題嚴重程 度從高至低依序為:言行舉止、服飾打扮、性格特質、技能表現與財物資產。

111

觀察得知,隨著嚴重程度提高各主題下低間接程度的策略使用率亦隨之攀 升,是以嚴重程度最高的言行舉止類主題,其『評論策略』及『譴責策略』

使用率亦最高。

性格特質與技能表現類主題因為嚴重程度降低,因此『評論策略』與『譴 責策略』使用率亦明顯下降,由以改變為導向、間接程度稍高的『要求策略』

和『勸說策略』取而代之。至於嚴重程度最低的財物資產類主題,除『要求 策略』和『建議策略』維持一定使用率外,間接性高的『確認策略』使用率 亦有顯著的提升。其中,較為特殊的是服飾打扮類主題。這類主題的嚴重程 度雖與性格特質類主題相同,但是策略分布卻與之不同。服飾打扮類主題的 策略分布呈兩極化趨勢,高間接性的『確認策略』和低間接性的『評論策略』

與『譴責策略』均占據很高的百分比。和其他類主題比較後發現,服飾打扮 類主題最大的不同在於聽話者無法即時修正其服飾上的缺失,是以本文推論 其策略分布的特殊現象是受修正性的影響,所以母語者明顯減少使用以修正 問題為目的的策略。

是故本文認為主題的可控性、嚴重性與修正性皆會影響批評言語行為策 略的使用。其中可控性決定主題能否被批評;嚴重性使批評策略趨於直接或 間接;修正性則影響批評策略的具體選用情況。因此承上所述,即使面對關 係不親不疏的聽話者,說話者亦可能基於主題的嚴重性高而傾向使用間接程 度較低的策略或受主題修正性影響,傾向選擇以改變為導向的策略類型。

(C)性別因素對漢語母語者實施批評言語行為是否有所影響?影響為何?

本文發現性別因素的確對漢語母語者批評言語行為的實施產生影響。在 主體策略的使用上,雖然男女說話者均以『指謫行為』的使用率最高,但是 男性說話者的策略使用頻率明顯和間接程度成反比的關係,意即男性傾向使 用低間接性的策略;女性說話者則趨向使用高間接性的策略,偏好使用間接 委婉的策略。這個現象呼應了 Tracy 與 Eisenberg(1990)的研究結果,同時 也顯示相較於男性,女性更關注聽話者的面子需求,也更為有禮。

在次類策略方面,男性說話者在『要求策略』、『制止策略』與『譴責策

112

略』的使用率上較女性為高;女性則在『確認策略』、『建議策略』與『勸說 策略』的使用上勝於男性。按 Goodwin(1980)的研究推論,這是因為男性 和女性建構社會制度觀念的不同所致。男性因為偏好設立階級制度,因此運 用更多的指令(指示行為)以便能在同伴間爭取更高的權勢;女性因為趨向 設立平等制度,因此偏好採用建議(引導行為)等相對和諧的言語行為和他 人達成共識,發展出可共同參與的活動。

除此之外,本研究顯示聽話者的性別因素亦會影響說話者的策略使用偏 好。說話者不論男女都傾向對男性聽話者採用更多直接的批評;對於女性聽 話者則實施較多間接的批評。這與 Zhang(2007)對英語批評的研究發現相 符。除此之外,透過檢視聽話者性別因素的影響性,本文發現男女說話者在 面對異性時,其策略使用皆有趨同的現象。意即面對女性聽話者的男性會採 用更多女性說話者常用的策略,如『勸說策略』和『恫嚇策略』;反之,面 對男性聽話者的女性則會選用更多男性說話者常用的策略,如『要求策略』

與『譴責策略』。

第六節 小結

本章旨在呈現和探討本文的研究結果。第一節首先對批評語料進行分 類,區分出主體策略與次類策略,並透過例句說明它們的功能、特色與表現 形式,同時亦擬出策略間接程度的判斷標準。第二節呈現主體策略和次類策 略的頻率分布情況,並對低間接性策略的高使用率作一推論。第三節顯示批 評五類主題的策略使用現象,並對各類主題作一剖析以了解策略和主題的互 動關係。第四節則調查性別因素對策略的影響,共從說話者性別和聽話者性 別兩個角度對其進行探究。第五節旨在歸納研究成果回應本文第一章所提出 的三項問題。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