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次期中考歷史解答(高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二次期中考歷史解答(高一)"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師大附中

101 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一歷史第二次段考試

※請將答案以 2B 鉛筆劃記在電腦卡上

班級: 座號: 姓名:

一、單選題:每題2 分,答錯不倒扣 1.下表是清代臺灣民變與械鬥次數統計表。 階段 年代 年數 動亂次數 平均每幾年 發生ㄧ次 民變 械鬥 (一) 1683-1781 年 99 6 2 12.38 (二) 1782-1867 年 86 33 26 1.46 (三) 1868-1894 年 27 3 0 9 根據上表,有關清領時期民變與械鬥次數的變化,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第(ㄧ)階段因消極治臺, 民變及械鬥不斷,第(二)階段以後動亂始漸減少 (B)第(三)階段因涉外事件不斷,民變與械鬥的次 數因而增加 (C)第(三)階段以後清廷轉為積極治臺,民變及械鬥明顯變少 (D)朱ㄧ貴、林爽文、戴 潮春三大民變分別發生於第(ㄧ)、(二)、(三)階段 2.十七世紀後期的清廷,朝廷大臣們正對當時一熱門的議題發表評論:「海外丸泥,不足為中國之 廣;裸體文身,不足共守。日費天府金錢而無益,不如徙其人而空其地。」請問他們是在評論哪一件 事? (A)是否要放棄剛取自明鄭政權手中的臺灣 (B)是否要與日本爭奪琉球的主導權 (C)是否 要與葡萄牙共同經營澳門 (D)是否要與荷蘭發動戰爭,以取得臺灣。 3.《東瀛識略》:「隘者,巡防野番出沒之隘口也。有官隘、民隘、隘首、隘丁、隘地、隘租、隘糧、隘寮等 名。蓋內山一帶,舊設土牛紅線為界,年久湮沒無蹤,土人越墾日深,野番遁入深山,蠢悍嗜殺,每 每乘閒出而戕人。」請問:以上所引的這一段資料說明了下列何事? (A)漢人侵占土地日盛,土牛 紅線成效不彰 (B)土牛紅線成功地區隔了漢人和原住民 (C)土牛紅線的設立使得原住民只能移往 山中居住 (D)其中的土人指的是熟番,所以是熟番越界占領生番的土地。 4.《重修臺灣縣志》記載:林爽文之役原是反清,但過程中引發了閩客下淡水之戰,客家人曾組六堆 自衛。其中諸羅縣攻防戰最為慘烈,清廷嘉勉守城軍民的忠義,於是此縣改為嘉義縣。請問由上述資 料顯示清廷採用何種策略成功平定亂事? (A)善用閩粵衝突或地緣衝突 (B)利用仕紳組成的鄉勇 團練平亂 (C)採用以番制漢政策協助鎮壓 (D)以合夥聯庄的方式共同禦敵 5.「番婦半寡居,番童少雁行」的景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A)因為漢人大規模侵墾,造成番社 的漢化 (B)因為原住民抗清失敗,導致番社幾乎被摧毀 (C)因為移民社會的特徵,造成「有唐山 公,無唐山媽」 (D)因為原漢之間長年械鬥,導致番社傷亡慘重。 6.下列關於台灣早期移民社會的俗諺,下列解釋何者正確? (A)「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指 移民社會中民變頻繁 (B)「做官若清廉,吃飯要攪鹽」:指臺灣的吏治敗壞 (C)「少年若無一時憨 路邊那有有應公」:指羅漢腳孤身在臺,舉目無親 (D)「番兒至老無妻」:指移民社會中男女比例不 均,娶妻不易 7.清領時期有位官員實施清賦時,欲解決土地所有權混亂的問題,因此改採另一辦法,減少小租戶 繳交大租戶部分租金,當作小租戶直接向官方繳交賦稅的代價,大租戶(業主)仍保有原來大租的

(2)

一部分,免除其納稅的義務。請問:上文所述是在解釋下列哪ㄧ項措施? (A)清查隱田 (B)減四 留六 (C)ㄧ田二主 (D)合夥開墾 8.文獻記載:「原來社番不知鑿水圳灌溉旱埔,致使所種五穀,歷年失收。眾番乃議定能出工本錢, 募工鑿圳,引水灌溉者,番族願以西勢阿河巴埔地,換取十分之二圳水……而其餘十分之八則留漢 田灌溉。」上述水圳是□□主要水源的供應水圳。請問:□□中應填入的地區為何? (A)臺北盆地  (B)臺中盆地 (C)彰化平原 (D)高屏地區 9.史書記載某個港市的貿易情形:「遠賈以舟楫運載米、粟、糖、油。行郊商皆內地殷戶之人,……正 對渡於蚶江、深滬、獺窟、崇武者曰泉郊,斜對渡於廈門者曰廈郊,間有糖船直透天津、上海等處者… …。」請問:這是指哪一個港市的外貿情形? (A)艋舺 (B)鹿港 (C)淡水 (D)打狗 10.臺灣社會過去有「養子」與「童養媳」的社會風俗,請問與何歷史背景有關? (A)與清朝政府的 渡臺政策中的諸多限制有關 (B)與清朝時臺灣吏治黑暗有關 (C)與清朝時各移民族群間常常械鬥 有關 (D)這是臺灣社會平等的現象。 11.新竹一級古蹟「金廣福公館」對臺灣早期的開發史,有何意義? (A)粵籍姜秀鑾和閩籍周邦正 聯合開墾成功,代表當時已無祖籍別之械鬥 (B)「金」是銜官令而設,不是平常墾區可用的名號 (C)以閩粵合資的方式拓墾今日北桃竹苗一帶的土地 (D)金廣福大隘是由政府鼓勵而設立,故其開 發方式是一種武裝拓殖  12.藍鼎元《平臺紀略》記載:「是時,偽職填街,摩肩觸額,優伶服飾,搜括靡遺。或戴幞頭,衣小 袖,紗帽金冠,披甲騎牛;或以色綾裹其首,方巾朝服,炫煌于道。民間為之謠曰:頭戴明朝帽,身 穿清朝衣;五月稱永和,六月還康熙。蓋童孺婦女皆知其旦暮可滅而擒也。」請問上文所指是哪一歷 史事件? (A)郭懷一事件 (B)戴潮春事件 (C)林爽文事件 (D)朱一貴事件。 13.「他把開拓隊組成軍隊式的集團,以漳州系移民為主力,配上泉州系和客家系,在 1796 年(嘉 慶元年)由雞籠出發,先到烏石港,在其南邊建築一處堡壘,稱為頭圍。……為了怕與原住民發生衝 突,於是禁止漢人隊員私墾,而採取集體的土地開拓。」請問:文中的「他」是指: (A)張達京  (B)姜秀鑾 (C)吳沙 (D)周邦正 14.同治年間中國爆發了新疆回變(同治三年始----光緒二年平定),當新疆回變愈演愈烈之際,臺灣 府又送來緊急公函,函中提及當地生番又與外人發生衝突,請朝廷下對應之令。請問:依當時情況, 此緊急公函之背景應為何事? (A)羅妹號事件 (B)戴潮春事件 (C)牡丹社事件 (D)大甲西社 事件 15.右圖為「臺南官銀票」,依其票內容,我們可以推知它的發行單位應該是以下哪一個? (A)清 朝中央政府 (B)臺灣總督府 (C)大明慈悲國 (D)臺灣民主國 16.資料一:「往臺灣之人,必由地方官發照,單身游民無照偷渡者,嚴行禁止,若有違犯,兵民分 別治罪。哨船偷帶者,該管專轄各官,分別議處。」 資料二:「臺地現在開闢後山,舊例應行弛禁,所有從前不准內地人民渡臺及私入番境各例禁,已一 律開除,不復禁止。」

(3)

資料三:「分省伊始,極宜講求生聚,以廣招徠。現在貿易未開,內山貨物難以運出,非造鐵路不足 以繁榮商務,鼓舞新機」 資料四:「臺灣雖屬外島,實關乎四省之要害,勿論彼中耕種猶能少資兵食,固當議留,即為不毛之 地,必藉內地輾轉運輸,亦斷乎其不可棄。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疆。」 請問:上述資料發生的順序為何? (A)三一二四 (B)四二一三 (C)四一二三 (D)三二四一 17.「竊見眾志已堅,群情難拂,不得已為保民起見,俯如所請,允暫視事……荷大清經營二百餘年 今雖自立為國,感念列聖舊恩,仍應恭奉正朔,遙作屏藩,氣脈相通,無異中土……清內政,結外 援,廣利源,除陋習,鐵路、兵次第籌辦,富強可致,雄峙東南。」上述為清治時期一份出現於臺灣 的文告。請問:這應該是在哪一事件發生之後才出現的? (A)英法聯軍 (B)牡丹社事件 (C)清法 戰爭 (D)甲午戰爭 18.「余以文官,出膺重任,殊感職責深重。夫臺灣乃構成日本之一部領土,雖然屬日本帝國憲法統 治之版圖,不能視同英法各國之以殖民地只為其本國政治之策源也,或經濟上利源地而論。因此,統 治方針,……必先致力推行教育,一面啟發其智能、德操,一面使之我朝廷撫民精神與一視同仁之聖 旨,而與醇化融洽,與內地人在社會上接觸無任何逕庭。」上述是出自日本治臺時期某位總督的報告 請問:其所以發此言論,乃是受當時何件大事之後續影響所致? (A)辛亥革命 (B)一次世界大戰 (C)西來庵事件 (D)二次世界大戰 19. 1920 年代的臺灣,受到當時國際上「民族自決」風潮的影響,興起了爭取自治的主張,並擴大 為長達十餘年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而為了因應「民族自決」風潮,日本政府的治臺政策亦有所改變 出現所謂「同化政策」時期。下列哪一法令的頒布可視為此種政策的落實? (A)《六三法》 (B)《三一 法》 (C)《法三號》 (D)《匪徒刑罰令》 20.由康熙年間的「臺灣錢淹腳目」到道光年間客家歌謠的「勸君切莫過臺灣」,臺灣在此期間產生了 什麼變化? (A)客家人無法與先來者競爭 (B)臺灣的開發已呈現飽和 (C)臺灣土膏盈墳只是傳 說,並非正確 (D)清政府對渡臺者限制很多。 21.道光十五年(1835 年),任噶瑪蘭通判的柯培元曾有一首「熟番歌」,摘要如下:「人畏生番猛 如虎,人欺熟番賤如土,強者畏之弱者欺,無乃人心太不古,熟番歸化勤躬耕,山田一甲唐人爭, 唐人爭去餓且死,番悔不如從前生,……。」從以上資料,我們應如何解讀? (A)當時漢番之間民 族融合已經獲致很高的成就,彼此間隔閡已經消弭 (B)從文中可以看出漢人欺凌、侵奪番民(原住 民)土地的情形 (C)文中的「生番」是指高山族,「熟番」是指平埔族 (D)臺灣原住民原本不會農 耕,是漢人教導或引介。 22.三百年前的郁永河,用牛車的速度,從臺南到淡水,走了 20 天,翻過無數山嶺,渡過 96 條溪。 他在沙鹿看到野猿,在桃園看到千百成群的野牛,遇到麋、鹿、山豬和熊,山林莽莽鬱鬱,是野獸的 家。根據郁永河的陳述,他應該是在哪一時期來臺灣的? (A)康熙年間 (B)光緒年間 (C)日治時 期 (D)光復初期。 23.有位在福州任職的官員,奉派來臺處理某件重大危機的善後工作。他認為臺灣急需開墾,先「疏 請弛舊禁以廣招徠」,又「奏設臺北府,隸縣三」,更因臺北產煤,「請購外洋開煤機器,以興長利」。 他還為鄭成功請諡、建祠,以「(振)作臺民忠義之氣」。請問這位官員是誰? (A)沈葆楨 (B)林 則徐 (C)丁日昌 (D)劉銘傳。 24.幾位同學討論英、法等國要求開放「臺灣」及淡水兩口岸的原因,各持不同看法。請指出什麼人的 理由最可信? (A)兩地分處臺灣島南北,軍事位置重要,英、法兩國均希望建鐵路貫穿 (B)荷蘭 人與西班牙人曾經在這兩地殖民,基礎穩固,英、法統治較易 (C)兩個地方的人口密集,有許多教 友活動,開放通商對傳教較為便利 (D)「臺灣」在嘉南平原糖產區,而淡水為樟腦集散地,有重大 商業利益。

(4)

25. 附表為清代臺灣書院的地域分布與各朝設置情形。請問: 縣 廳 康 嘉 道 臺灣縣 2 3 1 1 1 1 1 諸羅縣 1 1 2 鳳山縣 1 1 2 2 2 彰化縣 2 3 6 1 1 淡水廳 1 1 澎湖廳 1 噶瑪蘭廳 1 淡水縣 2 臺灣縣 2 基隆廳 1 苗栗縣 1 康熙年間臺灣書院僅設置兩所,為數不多,其主要原因應為何? (A)當時臺灣移民人數有限,且 墾地初闢,較無暇從事文教 (B)清廷鑑於晚明書院對政治的影響,故貶抑書院教育 (C)臺灣民變、 械鬥頻仍,影響文教的發展 (D)書院的功能轉變為以準備科考為主,在學術上的影響力式微。 26.閩、粵地區的人民在光緒初年來到臺灣,他們會有怎樣的經歷? (A)若要從新竹到基隆,可以 乘坐火車 (B)當時往來臺灣海峽的船隻,只有帆船 (C)西部平原已經墾闢,東部尚未有漢人前往 開墾 (D)政府提供資本與工具,鼓勵他們開墾近山的土地。 27.清廷對臺灣的政策,可以套用英國史家湯恩比的理論「挑戰與回應」:遇到外力的侵逼,清廷才 被迫改變,下列哪件史事可印證之? (A)鴉片戰爭英船襲擊基隆→臺灣開港 (B)同治年間日軍犯 臺→積極治臺 (C)美船羅妹號事件→開山撫番 (D)甲午戰爭→實施地方自治 28.下列有關清朝統治臺灣時期的相關敘述,哪些是合乎史實的? (A)乾隆年間,臺灣地區最高長 官的頭銜是臺灣巡撫 (B)臺北府設立於咸豐年間 (C)改變臺灣以大陸為主要貿易對象模式的關鍵 是中法戰爭 (D)光緒年間,從福建到臺灣可搭乘輪船 29.閱讀下列史料:「客頭串同習水積匪,用溼漏小船收載,……比到岸,恐人知覺,遇有沙汕,輒 趕騙離船,名曰『放生』。沙汕斷頭距岸尚遠,行至深處,全身陷入泥淖中,名曰『種竽』。或潮流適漲 隨波漂溺,名曰『餌魚』。」請問:此段史料旨在說明下列何者? (A)清初實行海禁與遷界政策,沿 海居民冒險渡臺 (B)清前期頒布渡臺禁令,沿海民眾違法偷渡來臺 (C)清廷實行兩岸貿易禁令, 沿海居民冒險從事走私貿易 (D)臺灣開港通商前,外商與臺民在臺海私自違法交易。 30.有一開墾單示:「……竊照臺灣荒地現奉憲行勸墾,章查上淡水大佳臘地方有荒埔壹所,東至雷 厘、秀朗,西至八里分、干脰外,南至興直山腳內,北至大浪泵溝,四至無妨害民番地界。現在招佃 開墾,合亟瀝情稟叩金批,准給單示,以便報墾陞科等情。業經批准:行。」請問:申請開墾的土地 其性質為何? (A)熟番地 (B)生番地 (C)無主地 (D)王田。 31. 下列兩段資料是介紹一位著名的臺灣人物: 資料一:「甲生於清道光十八年出生於福建廈門。自十五歲信奉基督教,宗教信仰使他接受西方的思 想,也藉著和外國教士接觸的機會,學會了一口流利的英語,奠定日後成功的基礎。」 資料二:「由於甲生精通英文,二十一歲起擔任廈門英國商行的買辦,臺灣茶業雖不是由他引進的, 但他對臺灣茶業產銷,費心最多,因此被稱為『臺茶之父』,他也自製茶業外銷南洋、美國,獲利很 多,成為鉅富。當時某地之主要房屋,大部分為他所有,據說財產僅次於板橋的林本源,成為臺灣第 二鉅富。」請問這位人物為何? (A)李春生 (B)林朝棟 (C)黃南球 (D)陳福謙 32.基隆流行一句諺語:「西仔來打咱臺灣,大家合齊來打番」。請問:下列關於此諺語的敘述哪些正 確? (A)「西仔」是指荷蘭人 (B)「西仔」是指孤拔率軍犯臺 (C)「西仔來打咱臺灣」是指英法聯軍 (D)由「大家合齊來打番」可知,原住民趁外力入侵時策動起義  33.清廷為了避免來臺的文武官員與士兵與臺灣的不法份子勾結,所以採行了哪些特別的規定? 

(5)

(A)為了防範士兵與台灣人勾結,派駐來臺的兵力以廣東省為主 (B)來臺的官員任期限定二年  (C)文官可以攜眷上任,武官則不行攜眷上任 (D)來臺的漳州兵不得進駐漳州人的村子,泉州兵不 得進駐泉州人的村子。 34.「臺灣孤懸海外,七省以為門戶」,其地位重要,列強虎視耽耽。試問晚清哪幾次外患,兵火曾波 及臺灣? (甲)中法戰爭 (乙)鴉片戰爭 (丙)英法聯軍之役 (丁)中日甲午戰爭 (戊)牡丹社事件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戊 (C)乙丙丁戊 (D)甲乙丙丁戊 35.下列哪一件事可能發生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的臺灣? (A)有許多外國貿易商人已經在 淡水設貿易公司,向臺灣購買米、茶葉、樟腦及蔗糖等商品 (B)政府已經決定,明年起將巡撫衙門 由臺南移往臺北,以便加強防務及推行各種自強新政 (C)新建的鐵路已經通車,許多臺北人為感 受新事物,搭火車到基隆,也順便到開漳聖王廟去進香 (D)盛傳政府將要開放海禁,許多人寫信 回到閩粵老家,準備向當地政府申請家眷來臺,以便團聚。 36.清廷如何對待統治下的原住民? (A)對於熟番,清廷雖訂有保護政策,但因所負擔的力役過重, 也逼使他們遠走他鄉 (B)對於生番,清廷原採不干預政策,但自羅妹號事件發生後,清廷已不再 坐視不管 (C)生番和熟番都很驍勇善戰,一向為清廷所重視,曾派往大陸作戰 (D)不管生番或熟 番對清廷都很恭順,從沒有叛變過。 37.明清以來,臺灣開發的方向是由南而北,再由西而東,可由下列何事得到證明? (A)物產的分 布 (B)行政區的增設 (C)鐵路的建造 (D)山地的開發。 38. 資料一:《臺灣通史‧貨殖列傳》中敘述一位人物:「○○,鳳山苓雅庄人。家貧,習刺舟(棹 船)勤苦耐勞。數年積數十金,乃販米,與人交持以信,以是生意日大,設順和行於旗后,以經營 之。」;資料二:同治二年,臺灣已成為通商口岸,與苓雅相望的旗後也開闢為港口,成為臺灣南部 貿易重鎮。《臺灣通史》有云:「○○既富,擁資百十萬。凡中國新設公司,皆認巨股,故其產日殖。」 綜合上述資料,此人是哪一位著名的買辦? (A)陳福謙 (B)李春生 (C)林維源 (D)馬雅各。 39.假設你身處光緒十八年(1892 年)的臺灣,會有怎樣的經歷與見聞? (A)因劉銘傳的大力建 設,臺灣成為當時最進步的省份。高雄人若要到省城探親可以直接搭乘縱貫線鐵路 (B)淡水港充斥 著買賣茶葉、蔗糖的外國商人和買辦 (C)當時臺灣的政治重心已隨經濟重心而北移 (D)當時可以 接受新式教育,但若要參加鄉試仍必須前往福州應考。 40.王小明同學的祖先於康熙初年渡海來臺,上岸後,一直定居在今臺中地區,耕種維生。請問清領 時期(1683~1895 年)王同學先祖的戶籍先後曾隸屬於哪些縣? (甲)諸羅縣 (乙)鳳山縣  (丙)彰化縣 (丁)臺灣縣 (戊)臺中縣。 (A)甲丙丁 (B)乙丙丁 (C)丁丙戊 (D)甲丙戊 41.這是臺灣某府的一位知府對臺灣某地方的敘述:「此地四山環抱,山川交匯,創建府治於此,實 收山川之靈秀,蔚為大觀,……而滬尾、雞籠兩口實為通商之海岸,為福建省會相距不過三百餘里, 較之安平、旗後,尤有遠近安危之異。」請問這是臺灣的哪一地方? (A)高雄 (B)臺中 (C)臺南 (D)臺北。 42.近代以來,中國大陸崛起的港市,許多是因為位於沿海,在不平等條約中列為商口岸而崛起, 形成內陸與沿海的懸殊發展。但是臺灣卻沒有這種不均的現象,為什麼? (A)臺灣輸出的茶、樟腦 產於內陸山區,集散於沿海商港 (B)不平等條約中,臺灣並未開放商港 (C)在臺洋商規劃成功, 有計畫均衡沿海與內陸 (D)臺灣物產只有內銷,所以外貿商港無法發展,與內陸無異。 二、題組:每題2 分,答錯不倒扣 下圖為臺灣人口演變的曲線表。

(6)

43.1683 年人口不升反降的原因為何? (A)施琅攻打臺灣時,因戰爭而死亡的人不少,使得臺灣 人口減少 (B)鄭氏降清時,半數鄭氏官兵被遣回內地 (C)清軍攻臺,臺灣人民逃亡海外很多  (D)臺灣自荷據時期開始,人口就不斷增加,所以此圖表示是錯誤的。 44.甲階段人口攀升的主要原因為何? (A)雍正十年放寬移民條件,准許已入臺者搬移眷口 (B) 康熙收臺後限制人民渡臺,導致走私偷渡不斷 (C)沈葆楨來台後,廢除渡臺禁令 (D)轉型為定居 社會後,醫藥衛生獲得改善 45.從 1683 到 1811 年間人口數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為何? (A)出生率大增 (B)大陸內地大量 移民臺灣 (C)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無動亂 (D)經濟富庶,工商業繁榮,步入近代化。 三、多重選擇題:每題2 分,答錯依指考模式倒扣(倒扣 1/5 題分,扣到單題零分為止) 46.臺灣在清領初期呈現哪些移墾社會的特質? (A)男多女少,青壯多老幼少的社會結構 (B)透 過祭祀拉近地緣或血緣關係 (C)土紳階層形成,引領家丁開墾荒地 (D)濃厚的經濟取向 (E)爭 奪經濟資源引發分類械鬥。 47.同治十三年的牡丹社事件,日軍侵臺對清廷有何得與失? (A)顯露清廷息事寧人的態度 (B) 落給日本以清廷默認琉球屬於日本之口實 (C)促成清廷重視海防 (D)促成清廷加強鞏固琉球的宗 藩關係 (E)促成清廷積極認識、經營臺灣。 48.臺灣開港後,對社會、經濟、文化上所帶來的影響為何? (A)大量西方文化引進,改變臺灣文 化的社會風貌 (B)因為茶葉、樟腦的發展,崛起許多新興的市鎮,尤其是在中北部地區 (C)同治 以前的社會領導階層以郊商、地主為主;同治以後則被買辦、豪紳所取代 (D)大陸祖籍意識漸淡薄 出現臺灣地方意識與開臺祖的宗族 (E)同治以前泉州人社會地位較高;同治以後漳州和客家人在社 會上和泉州人的差距逐漸縮短 49.清領時期,臺灣社會的領導人「士紳」,他們的生活狀況如何? (A)鼓勵子弟讀書應科舉,壟 斷仕宦的途徑 (B)生活主要受儒家文化影響,所唸的書籍也多為儒家經典 (C)他們以文會友,創 造、享用精緻文化 (D)他們捐建書院、提倡教育,負起教化民眾的責任 (E)他們有時也協助政府平 亂,安定社會秩序。 50.開港通商後,西方傳教士紛紛進入台灣傳教,有關傳教士與其事蹟,哪些是正確的? (A)巴克 禮創刊《臺灣府城教會報》,是臺灣第一份報紙 (B)馬偕首先建立傳教士來臺之醫療傳教模式 (C) 甘為霖刊印臺灣第一本盲人點字書與第一所盲校 (D)郭德剛開辦長老教中學,開臺灣近代教育的 先聲 (E)馬雅各開辦理學堂書院與女學校,倡導現代科學教育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校內活動篇 --- 歷史學會活動 歷史就在我們身邊 ……..

歷史科課程綱要 (1996) 歷史科修訂課程 (第一次諮詢稿).

按圖索證 ────從圖象考證近現代中國的歷史發展 初中及高中 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圖片集:徐宗懋藏品選 初中及高中

88.08.01 訂 定 91.08.01 第一次修訂 94.08.01 第二次修訂 96.08.01 第三次修訂 98.08.01 第四次修訂..

• 這種 學與教策略把歷史了 解和歷史思考的權利還給 學生,激發了同學之間的 互動,有利協作能力的發

範圍:下學期第一次段考

範圍:下學期第二次段考

三、計算題: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