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某技術學院學生規律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某技術學院學生規律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

Copied!
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隨著公共衛生的進步、醫藥科技的發達、經濟改善與生活方式的改變, 目前影響國人健康的疾病主要為慢性病及退化性疾病,而導致這些病的重要 因素之一,就是體能活動不足,造成的危害包括肥胖、心臟病、高血壓及糖 尿病等。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5)國民醫療保健支出統計,台灣平均一天 的健保醫療支出超過新台幣十億元,而國內用於治療及照護的開銷費用,慢 性病之支出占了相當大的比重,追根究底,一個最重要之因素在於國人沒有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許多研究顯示規律運動對健康的促進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根據行政院衛 生署(2006)公佈台灣 95 年 15-24 歲青少年的主要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心臟 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分別位於第五位及第七位,顯示慢性疾病已提早在青少年 時期發生,而透過規律運動有助於預防慢性疾病,像是心臟病、高血壓、糖 尿病等,也可降低罹患骨質疏鬆症或是癌症的機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 (HDL) ,對於心理的健康也有正向的影響力,可有效的降低壓力、憂鬱、焦 慮等情形(Blair, Kohl, Gordon & Paffenbarger,1992;Bailey&Martin,1994; Alpert&Wilmore,1994;Hayes,1998) 。 儘管運動對健康有如此大的助益,但民眾的運動情形仍不如期待。美國 健康與人類服務部(1999)的資料顯示,在美國有超過 60%的成年人無規律運動 行為,25%的成年人甚至屬於完全不運動者。國內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 局(2002)針對台灣地區 15 歲以上國人運動習慣調查發現,年齡層 15-29 歲、 30-39 歲、40-49 歲、50-64 歲、65 歲以上男性沒有規律運動百分比分別為 32.6 %、45.3%、37.6%、30.7%、27.2%;女性分別為 45.8%、47.6%、40.4%、 1.

(2) 33.8%、38.8%。教育部(2004)對各級學校學生運動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各 級學校學生有達每週三次的規律運動行為者,國小 57.8%、國中 40.7%、高 中 25.6%、大專院校 25.3%,可知每週運動天數隨著級別的增加而逐次遞減, 只有國小部分超過一半之比例,其餘各級學校學生達此標準者皆不到一半, 尤以大專院校學生規律運動狀況較差。國內青少年規律運動行為研究亦指 出,高中職青少年規律運動者僅佔 28.8%(陳芮淇,2000) ,以大專學生為對 象的研究則發現其規律運動比率介於 25-32%之間(黃奕清、高毓秀,1996; 李思招,2000;鍾志強,2000;黃淑貞、劉翠薇、洪文綺,2002;呂淑美, 2005) 。由上述資料可知,台灣青少年規律運動人口仍普遍偏低,是故,如何 促進青少年的規律運動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有鑒於此,行政院衛生署為了鼓勵國人多運動,推廣健康體能的概念, 於民國 91 年推出「動態生活,邁向健康」的活動主題,民國 94 年度更推動 「日行萬步,走出健康台灣」系列宣導活動,希望以最簡單、最方便之健走 方式,來帶動國人之運動風氣。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也於 95 年推出「運動人口 倍增計畫」 ,期望擴增規律運動人口,讓運動成為國民生活的一部分,提高國 民的生活品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6) 。由此可見,政府當局對國人的健 康體適能已相當重視。 青少年時期為人生發展階段的關鍵時期,是個人逐漸獨立發展健康行為 與信念的重要時期,而大學生正處於青少年晚期,此時期若未養成健康的生 活型態則會影響成人期及老人期的生活型態及品質。青少年為國家未來的棟 樑,若能在此階段養成運動習慣對未來的運動行為將有很大的影響,且有助 於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機率。本研究將探討影響大學生運動行為影響之因 素,以作為未來設計各項運動行為介入策略之參考,期望能建立大專院校學 生的規律運動習慣,本研究首先將以台北縣某技術學院學生為對象,探討其 規律運動行為及其影響之因素。. 2.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技術學院學生之個人背景因素(年級、性別、身體質量 指數、自覺健康狀況、運動社團參與、媒體接觸情形)與社會心理因素(自覺運 動利益、自覺運動障礙、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運動自我調節、運 動享樂感)之間的關係,及這些因素對技術學院學生規律運動行為所造成的影 響,茲將本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1. 暸解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分佈之情形。 2. 瞭解研究對象規律運動行為現況。 3. 探討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之間的關係。 4. 探討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分別與規律運動行為之間的 關係。 5. 探討研究對象規律運動之影響因素間的相對重要性。.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及架構,本研究提出下列研究問題: 1. 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之分佈情形為何? 2. 研究對象的社會心理因素之分佈情形為何? 3. 研究對象目前規律運動行為分佈為何? 4. 研究對象的社會心理因素是否因個人背景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5. 研究對象的規律運動行為是否因個人背景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3.

(4) 6. 研究對象的規律運動行為是否因社會心理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7. 影響研究對象規律運動行為之重要預測變項為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特殊之研究假設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自覺運動利益與其規律運動行為有顯著正相關。 二、研究對象的自覺運動障礙與其規律運動行為有顯著負相關。 三、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與其規律運動行為有顯著正相關。 四、研究對象的運動社會支持與其規律運動行為有顯著正相關。 五、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調節與其規律運動行為有顯著正相關。 六、研究對象的運動享樂感與其規律運動行為有顯著正相關。. 第五節 名詞界定 一、 規律運動行為(Regular exercise behavior) : 依據衛生署(2002)所定之規律運動標準,規律運動指運動頻率每週至少三 次,每次運動時間持續 20 分鐘以上,至少中等強度的運動,在運動中或運動 剛結束時,感覺呼吸喘並有流汗情形。 二、 自覺運動利益(Perceived benefits of exercise): 指研究對象在特定情境中,主觀評估自己採取規律運動行為可獲得的利 益程度。 三、 自覺運動障礙(Perceived barriers of exercise): 4.

(5) 指研究對象在特定情境中,主觀評估自己採取規律運動行為可能遭遇的 障礙程度。 四、 運動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for exercise): 指研究對象在特定情境中,主觀評估自己能克服困難、從事規律運動行 為的把握程度。 五、 運動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 for exercise): 指研究對象之家人、朋友和同儕等對研究對象從事運動的支持程度。 六、 運動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 for exercise): 指研究對象透過自我監測及調整運動行為,個人可獲得對行為的控制。 透過運動日誌的紀錄,監測有好的運動行為表現時,可自我酬賞以幫助達成 規律運動。 七、 運動享樂感(Enjoyment for exercise): 指研究對象在完成運動行為後,所產生的正向經驗感受,如愉悅、有趣、 成就和快樂。 八、 參與運動社團: 指研究對象參與運動社團活動的情形。. 5.

(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 研究因人力、經費與時間之限制,研究對象僅限於台北縣某技術學院九 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日間部之一、二、三、四年級的學生,因受到學校 屬性與特質之不同,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群體。 二、 本研究屬橫斷性研究,只能得到變項間的相關性,無法明確指出變項間 的因果關係。 三、 以自填問卷方式進行,可能會因研究對象當時的環境、身心狀況、回答 意願之影響以及回憶的誤差,而可能出現偏差情形。 四、 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可能會受到季節、氣候的影響,關於此部分,研究 中無法控制,可能造成無法推論至其他地區與季節的情形。. 6.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三節,包括運動行為的探討、個人背景因素與運動行為的關係 及社會心理因素與運動行為的關係。. 第一節 運動行為的探討 一、運動行為的定義 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是指任何一種會消耗體能的身體動作,而且這 種動作是靠骨骼和肌肉的活動所產生的(Caspersen, Powell,& Christenson, 1985) 。運動(Exercise)包含上述特性,且是指一種有計畫、有組織且具重複性 的身體活動,其主要目的在促進或維持健康體適能(Caspersen, Powell,& Christenson,1985)。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對成人的運 動提出建議:成人每週應執行 3-5 次且每次持續 20-60 分鐘的運動量,運動的 強度應達最大心跳數之 60-90%,或最大攝氧量的 50-80%(ACSM,2000)。而行 政院衛生署將規律運動行為定義為:每週運動至少 3 次,每次至少 20 分鐘以 上的運動,運動時心跳率應達最大心跳率百分之六十以上,稍流汗並自覺有 些喘的程度。(衛生署,2002)。本研究採用衛生署每週運動至少 3 次,每次至 少持續 20 分鐘以上,且運動時感覺呼吸喘並有流汗情形,做為規律運動行為 之定義。 二、運動行為的測量 評估運動行為的方法有很多種,包括熱量測定法(Calorimetry)、工作分 類(Job classification)、調查法(Surveys):日記法、回憶法、量性歷史法、 ㄧ般調查法、生理標記法(Physiological markers)、行為觀察法(Behavioral observation) 、機械及電子監測法(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monitors)及飲食 7.

(8) 評估法(Dietary measure) (Laport,Montoye&Caspersen,1985) 。每一種方法皆 有其優缺點,也沒有一種方法是完全精確的,因此,在選擇方法時,必須考 慮方法的有效性、實用性、可靠性以及方便性,以選擇最適合研究樣本的測 量方法。 在多數大樣本的研究中,調查法是最常被使用的方法,Sallis, Hovell , Hofstetter &Barrington(1992)針對 1739 位社區民眾進行的運動研究,則是 以調查法測量研究對象運動情形,結果顯示此種方式,可有效反映個人從事 運動的實際情形。而國內許多運動的研究中,多以回憶調查的方式檢視研究 對象所從事的運動情形,且顯示此種調查方法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劉翠薇, 1995;鍾東蓉,2000;李思招,2000;陳芮淇,2001;林宜賢,2004;呂淑 美,2005)。 由以上文獻探討可知,回憶調查法能夠有效的評估研究對象的規律運 動,故將採用調查法的方式測量研究對象的規律運動情形。 三、運動行為與健康的關係 Blair, Kohl, Gordon & Paffenbarger(1992)指出規律運動可有效的影響 人類的身體系統,並且對人類的健康提供許多利益。透過運動可有效的預防 慢性疾病,像是心臟血管疾病與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也可降低罹患骨質 疏鬆症或是癌症的機率。尤其在青少年時期骨質發展快速,青少年透過運動 可提升骨質密度,對於降低晚年骨質疏鬆症的危險上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 色。Bailey& Martin(1994)在青少年的運動行為與骨骼健康的研究中也發現, 活動的青少年比不活動的青少年擁有更健康的骨骼狀態。而對於中老年人來 說,規律的身體活動可以改善機能上的狀態以及限制身體失能(Sallis & Patrick ,1994) 。 Alpert & Wilmore(1994)針對青少年的研究發現,規律的運動可有效 的降低血壓,高血壓的青少年可以透過每週三次,每次 30 分鐘的規律運動可 8.

(9) 降低高血壓情形。Armstrong & Morton(1994)的研究亦發現對於肥胖、糖 尿病或是有心臟病與高膽固醇家族史的青少年,透過規律運動可有效的增加 (高密度脂蛋白)HDL 的膽固醇。 運動除了可預防疾病、延長壽命外,對於心理的健康也有正向的影響, 許多研究指出規律的運動可有效的降低壓力、憂鬱、焦慮等情形(賴炫政, 1999;Nieman,1998;Ross & Hayes,1998) ,並且對於自尊與自我概念亦有顯 著的影響(Calfas & Taylor,1994)。 由以上的文獻探討可知,青少年從事運動行為可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 病、骨質疏鬆症以及癌症等,在心理方面則有助於降低壓力、憂鬱、焦慮以 及提升自尊,由此可見,運動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與慢性疾病的預防上,扮 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四、大專院校學生運動行為的現況 許多研究都證實規律運動有助於身、心健康,但國內許多對於大學生運 動行為的研究,都顯示了大專院校學生們運動情形不盡理想,以下就近年來 國內有關大專院校學生運動行為的研究歸納整理如下表(表 2-1) 。. 9.

(10) 表 2-1 近年大專院校學生規律運動的現況 研究者(年代). 研究對象. 規律運動定義. 規律運動比率. 李思招 (2000). 護理學院學生. 指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 20 分鐘, 24.1% 至少中等強度的運動,在運動時,感 覺呼吸喘並有流汗情形。. 林旭龍 (2000). 大學女生. 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 20 分鐘。. 35.6% (處於行動期及維 持期). 國內九所大學. 每週至少 3 天,每次 20 分鐘中度運動 12.9%. 1027 名學生. 的標準。. 黃淑貞等(2002). 大學學生. 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 20 分鐘。. 40%. 黃茜莉(2003). 北、中、南部三. 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 20 分鐘。. 16.3%. 鍾志強 (2000). (處於行動期及維. 所大學院校四技. 持期). 護理系學生 黃淑貞等(2003). 大學學生. 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 20 分鐘。. 30%. 賴妙純 (2004). 大學學生. 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 20 分鐘。. 16.8%. 張碧芳 (2004). 大專女生. 每週運動至少三次、每次至少持續 20. 8.8%. 分鐘以上,且從事運動時,感覺呼吸. (處於行動期及維. 喘並有流汗。. 持期). 每週運動至少三次,每次至少 20 分. 19.3%. 鐘,且運動強度能達到使心跳加速、. (處於行動期及維. 呼吸變喘、流汗的程度。. 持期). 25.3%. 林麗鳳 (2004). 大學一年級學生. 教育部 (2005). 大專院校學生. 每週運動至少三次。. 呂淑美 (2005). 大學ㄧ至二年級. 每週運動至少三天,每次至少 20 分鐘 31.7%. 學生. (重度身體活動);或每週至少三天,每 次至少 30 分鐘(中度身體活動)。. 上述文獻所探討的大專院校學生的規律運動定義與對象雖不同,但整體 而言,國內大專院校學生規律運動行為約在 8.8-40%之間,而國外針對大學學 10.

(11) 生的規律運動行為研究指出學生規律運動的比率約為 20%-31%(Douglas, Collins, Warren, Kann, Gold, Clayton, Ross & Koble ,1997;Wallace, Buckworth, Kirby & Sherman,2000)。這些數值再次證實大學生從事規律運動的習慣仍有 待提升,如何讓不運動的學生開始從事運動,且能持續的參與運動,是我們 值得探討的問題。. 第二節 個人背景因素與運動行為的關係 一、性別 性別對於運動行為及運動參與情形的影響,近年來國內學者進行諸多研 究,研究結果發現男生的體能活動量明顯的高於女生,且男生多從事中重度 的體能活動(李彩華、方進隆,1998;蔡淑菁,1996;李明憲,1997;藍辰 聿,1998;劉俐蓉,2003;林宜賢,2004) 。而女生的規律運動行為明顯低於 男生(呂昌明,李明憲,楊啟賢,1997;林靖斌,2000;黃淑貞、劉翠薇、洪 文綺,2002;劉坤宏,2003)。國外的研究亦有相同的發現,男生的規律運動 行為較女生為佳(Sallis,1993;Pate, Trost, Felton, Ward, Dowda &Saunders, 1997;Trost, Pate, Ward, Saunders,&Riner,1999;Ryan&Dzewaltowski,2002)。 由以上文獻探討可知,性別是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男生比女生有較佳 的規律動行為,本研究將以技術學院學生為對象,再一次確認性別對運動行 為的影響。. 11.

(12) 二、年級 林靖斌(2000)、李思招(2000)、陳芮淇(2001)分別對國中、高職學 生以及護專學生所做的運動行為研究中,發現年級對學生運動行為的影響沒 有達到顯著的差異。Verschuur & Kemper(1985)對 12-18 歲青少年的運動行 為研究經過四年的追蹤觀察發現,研究對象的運動量從 12 至 18 歲呈現一個 平穩下降趨勢。而林宜賢(2005)針對大學生所作的身體活動研究卻發現, 體能活動總量會因為就讀年級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其中,四年級的學生之體 能活動總量顯著大於二、三年級者。 由過去的研究顯示,年級對運動行為的影響仍具不確定性,因此本研究 將進一步探討年級對大學生運動行為的影響。 三、身體質量指數 不少研究指出體重過重或肥胖者與規律運動行為之間有相關性(Tucker, & Peterson,2003 ; Bernstein, Costanza & Morabia ,2004 )。 Anton, Perri, Kanasky, Rodrigue ,Sears &Martin(2005)的研究即指出 BMI 與中強度的規 律運動行為呈現負相關。而國內的研究卻發現 BMI 愈高或體重愈重者較易從 事運動行為,呂淑美(2005)針對大學生的運動行為研究發現 BMI<18 者規 律運動的比率較 BMI 介於 18-24 與 BMI>24 者低,其中又以 BMI>24 者規 律運動的比率較高,而林麗鳳(2004)的研究結果指出過重或肥胖者運動行 為處於行動期的比率較高。 由上述的研究發現,BMI 可能是影響運動行為的因素,故本研究將探討 BMI 對大學生運動行為的影響。. 12.

(13) 四、自覺健康狀況 國內諸多研究指出自覺健康狀況與規律運動行為有顯著關係,自覺健康 狀態好者從事規律運動的比率較自覺健康狀態普通者要高(林靖斌,2000; 鍾東蓉,2000;郭曉文,2000;林麗鳳,2004;呂淑美,2005;黃貝玉,2005)。 鍾東蓉(2000)發現自覺健康狀態越好者,從事規律運動的比率較高,且總運動 量亦較高。Rudy(1989)研究指出有疾病者較少從事運動,而自覺健康狀況良好 者較會執行規律運動行為。 由以上的研究發現,自覺健康狀況較好者在運動行為的表現上也較好。 五、運動社團參與 國內外許多研究指出有參與運動社團的學生,其規律運動行為的比率比 未參與運動社團的學生要高(Sallis & Hovell,1990;劉翠薇,1995;呂昌明等, 1997;李思招,2000;林靖斌,2000;賴妙純,2004)。黃任要(2003)針對高 中學生的課後運動行為研究發現,參與運動社團的學生課後運動行為的表現 亦較沒有參與運動社團的學生為佳。 由上述的研究可知,運動社團參與情形對規律運動行為具有影響力,本 研究將做進一步探討。 六、運動性電視節目 收看運動性節目與運動行為的關係,藍辰聿(1998)、李明憲(1998)對國小 與國中生所做的研究發現,收看運動性節目者其身體活動量高於未收看運動 性節目者。但林靖斌(2001)的研究卻發現收看運動性節目對學生規律運動行為 的影響並未達統計顯著差異。 由以上文獻可知,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視與電腦的普遍性是學生運動行為 的影響因素,但收看運動性節目對規律運動的影響仍不確定,本研究將做進 一步探討。. 13.

(14) 第三節 社會心理因素與運動行為的關係 一、自覺運動利益 自覺利益性為健康信念模式的重要變項之一,是指個人評估自己採取此 行動時的方便性、有效性、花費代價等,當利多於弊時,才會採取行動。而 自覺運動利益則是指個人評估自己執行運動行為時所得到的益處。Dishman , Sallis & Orenstein(1985)整理相關文獻發現,活動的人較傾向於期待並相信 他們可以由運動而獲得個人健康的利益。國內針對不同年齡層運動行為的研 究均發現,自覺運動利益愈高者,規律運動行為的表現愈好(郭曉文,2000; 林旭龍,2000;高毓秀,2002;林靖斌,2002;呂淑美,2005) 。 由以上文獻可知,自覺運動利益是運動行為的重要預測因子。 二、自覺運動障礙 國內許多研究均顯示自覺運動障礙與運動行為呈顯著的負相關,亦就是 自覺運動障礙愈低,規律運動行為表現愈好(呂昌明,1997;李思招,2000; 鍾東蓉,2000;林靖斌,2002;呂淑美,2005) 。國外的研究亦有相同的結果 (Sallis, Hovell, Hofstetter, Funcher, Elden, Blanchard,. Caspersen, Powell &. Chistenson, 1989;Sallis et al.,1992)。而在障礙因素當中又以缺乏時間為運動 行為最主要的障礙因素(鍾東榮,2000;劉俐蓉,2003;陳秀娟,2006;Dwyer, Allison, Goldenberg, Fein, Yoshida, Boutilier, 2006)。Trost et al.(1997)針對國 小五年級學童的研究發現,自覺運動障礙變項可單獨解釋運動行為約 8%的總 變異量。 由以上文獻可知,自覺運動障礙為規律運動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 14.

(15) 三、運動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為 Bandura 社會認知理論的重要概念,表示個人執行一個特定 行為的把握程度(Bandura,1986)。而運動自我效能是指研究對象判斷自己在 特殊情況中,克服困難持續運動的把持程度。國外許多文獻均顯示運動自我 效能是規律運動的重要決定因素,且與規律運動呈正相關(Reynolds, Killen, Bryson, Maron, Barr, Maccoby, Farquhar, 1990;Sallis et al., 1992;Zakarian, Hovell, Hofstetter,Sallis,& Keating,1994) ,並認為運動自我效能為運動行為重要 的中介變項(mediator) (Tost et al.,1999) 。Pate 等人對國小五年級的身體活動 研究指出,從事激烈身體活動的學生其運動自我效能顯著高於輕度身體活動 的學生,更有能力要求重要他人提供身體活動的機會(Pate et al.,1997)。 國內的許多研究亦顯示運動自我效能與規律運動呈顯著正相關(呂昌明 等人,1997;李思招,2000;鍾東蓉,2000;郭曉文,2000;林靖斌,2002; 劉坤宏,2003;賴妙純,2004;呂淑美,2005;黃貝玉,2005) 。 由以上文獻可知,運動自我效能是運動行為的重要預測因子。 四、運動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任何行動或行為使個人在追求目標、滿足需求的特定情況下. 所產生的作用,這種支持要由接受者來衡量(Tolsdorf , 1976) 。對於社會支 持行為的界定,其中最常被提及且被視為涵蓋面較廣的為 House 於 1982 年 所提出的社會支持分類法,House 將支持行為分成四種類型(1)情緒支持:包 括自尊、情感、信任、關心及傾聽;(2)評價支持:包括肯定、回饋及社會性 比較;(3)訊息支持:包括建議、指導、提供訊息;(4)工具支持:包括金錢及 設備(House , Robbins , &. Metzner , 1982)。. 國外許多關於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的研究均指出,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 有很強的正相關(DiLorenzo, Stucky-Ropp, Vander Wal. and. Gotham,1998;. Leslie, Owen, Salmon, Bauman, Sallis, and Lo, 1999; Stahl, Rutten, Nutbeam, 15.

(16) Bauman,. Kannas, Abel, Luschen ,Diaz, Rodriquez, Vinck and Zee ,2001),家人. 與同儕提供的社會支持會影響立即與長期的身體活動行為(Johnson, Epping, 2000 ;Voorhees, Murray, Welk, 2005)。Lau, Quadel, Hartman(1990)的研 究發現未進入大學的青少年,父母對其運動行為的影響甚過於同儕團體,但 進入大學之後,父母的影響力變小,同儕團體的影響則增加。Michael, Kenneth (2007)對高中生的研究發現同儕的社會支持為運動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 國內學者針對不同年級研究均一致發現運動社會支持與規律運動有顯著 的正相關,且依不同的年級其主要的運動社會支持來源亦不相同。龍炳峰 (2000)、呂昌明等(1997)分別對國小學童以及國中生的研究,發現其主要的 運動社會支持來源為家人與同儕的社會支持。陳芮淇(2001)對高職學生進行研 究指出,同儕以及老師所提供的運動社會支持對學生的影響較大。李思招 (2000)、魏米秀、陳建宏(2002)&呂淑美(2005)針對專科與大學學生所進 行的研究指出,對大專院校的學生而言以同儕的運動社會支持影響最大,老 師的運動社會支持影響最小。 由以上的文獻可知,運動社會支持為運動行為的重要預測變項,不同年 齡層其家人、同儕、師長的運動社會支持影響力不同,而對大學生而言,家 人及同儕的運動社會支持為運動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 五、運動自我調節 自我調節為社會認知理論的一個重要變項,是指個人自我調節目標導向 行為或表現,使個人獲得行為控制的能力(Bandura, 1986)。自我調節包含許 多不同的層面,包括自我監測(Self-monitoring) 、自我反應(Self-reactions)、 自我導向(Self-guidance)以及準備去達到或避免某特殊行為的結果期待 (Bandura, 2001) 。運動自我調節則是指個人使用技巧去運動或是克服個人與 情境的障礙從事規律運動行為。而社會認知理論的變項中,自我效能與結果. 16.

(17) 期待一直都被許多研究使用當做重要的預測變項,但自我調節卻很少被使用 (Umstattd, Saunders, Wilcox, Valois, Dowda,2006)。 Umstattd et al.(2006)運用自我調節變項對老年人的身體活動進行預測, 其運動自我調節的預測項目包含自我監督、目標設定、社會支持、增強、時 間管理、預防復發六項,此研究發現使用自我調節策略的老年人目前更可能 從事多種型態的身體活動,包括中度至激烈的身體活動、走路、運動與休閒 活動、強烈的活動、家事以及園藝。此研究顯示運動自我調節可單獨解釋 13.15% 的變異量,且整體模式預測力為 36.47%。不少關於青少年與成年人身體活動 的研究顯示,自我調節是身體活動或身體活動改變的顯著預測因子(Petosa, Suminski, Hortz, 2003;Resnicow,Mccarty,Blissett, 2003; Hallam,Petosa, 2004) 。 而國內亦很少針對運動自我調解與運動行為的關係進行研究,僅何佩玲 (2005)對國中與高中學生進行研究,將運動自我調節做為運動行為的預測 變項,包含運動目標與運動計畫兩部份,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 0.93 與 0.86,顯示具有良好的信度。研究結果呈現不同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 對象在運動目標與運動計畫上均達顯著差異,以維持期的得分最高,其餘依 次為行動期、準備期、意圖期,無意圖期得分最低,表示運動目標與運動計 畫得分有隨著運動階段的提升而有增高的趨勢。 由上述文獻探討可知,國內運用運動自我調節變項於青少年的運動行為 研究甚少,目前僅有何佩玲運用此變項對中學學生的運動行為做探討,故本 研究將探討運動自我調節變項對大學學生運動行為的影響。 六、運動享樂感 Scanlan & Lethwait(1986)提出運動享樂感(Sport enjoyment),指個體 對於採取運動行為可獲得一種正向的運動經驗感受,使運動者感覺到愉快、 喜悅。Scanlan &Simons(1992)描述運動享樂感為對於運動經驗的一種正向 情感的反應,反映出如高興、喜歡、有趣的感覺。 17.

(18) 許多研究均顯示,運動享樂感是青少年參與運動的主要動機(Gill, Gross, & Huddleston,1983;Gould, Feltz, & Weiss, 1985)。鍾東蓉(2000)、李思招 (2000)、郭曉文(2000)、林靖斌(2002)、呂淑美(2005)的研究指出, 運動享樂感與規律運動行為以及總運動量有顯著的正相關,表示運動享樂感 愈高者,其規律運動行為表現愈好。 由上述文獻可知,運動時的正向感受是影響運動行為的重要因素。 由以上影響規律運動的文獻探討可知,影響青少年的運動行為因素很 多,以下就近年來研究大專院校學生的運動行為分析整理如表 2-2。 表 2-2 國內研究大專院校學生運動行為變項綜合表 研究者 變項. 李思招. 林旭龍. 鍾志強. 魏米秀. 黃淑貞. 張碧芳. 林麗鳳. 林宜賢. 呂淑美. 2000. 2000. 2000. 陳建宏. 洪文綺. 2004. 2004. 2005. 2005. 2001. 2002. ★. ★. ★. ★. ☆. ☆. ☆. ★. ☆. 性別 年齡/年級. ★ ☆. 社經地位. ★. ★. 自覺健康狀況. ★. 自覺課業壓力. ☆. ☆. ★ ★. ★. ☆. 體重/BMI 運動社團參與. ★. ★. ★. 喜歡體育課. ★. ☆ ☆. ★. ☆. ★. ★. ★. 運動改變方法. ★. 過去運動經驗. ★. 坐式生活型態. ★. 自覺運動利益. ★. ★. 自覺運動障礙. ★. ★. ★. ☆. ★. ★. ★. ★. ★. ★. ★. ★. ★. 罹患性認知. ☆. ☆. 嚴重性認知. ☆. ★. 運動享樂感. ★. ★. ★. 18. ★.

(19) 運動自我效能. ★. 運動社會支持. ★. ★. ★. ★. 運動環境因素. ★. ★. ★. ★. ★. ★. ★ ★. ★. ★. 註:☆表示所研究的變項,★表示達到統計顯著意義的變項。. 從上述國內研究大專院校學生運動行為變項綜合表可看出,近年來研究 者用來探討大學生運動行為的變項相當多元,包括健康信念模式的自覺運動 利益、自覺運動障礙、罹患性認知、嚴重性認知,以及 Bandura 提出的社會認 知理論的運動自我效能變項,且已被多數研究者證實為運動的重要預測變 項,唯社會認知理論的運動自我調節變項仍未被運用來預測大專院校學生的 運動狀況,而國外近年來已有學者將運動自我調節變項運用來探討青少年與 成年人的運動行為,皆顯示運動自我調節對運動有顯著的預測效果(Petosa, et al.,2003;Resnicow,et al., 2003; Hallam,et al., 2004 ;Umstattd, et al.,2006)。 故本研究將探討此變項對大學生運動行為的影響。. 19.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下圖所示:. 運動社會心理因素 自覺運動利益 自覺運動障礙 運動自我效能 運動社會支持 運動自我調節 運動享樂感. 規律運動. ¾ ¾ ¾ ¾ ¾ ¾. 個人背景因素 ¾ ¾ ¾ ¾ ¾ ¾. 性別 年級 身體質量指數(BMI) 自覺健康狀況 運動社團參與 運動性電視節目. 圖 3-1 研究架構. 20.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母群體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以台北縣某技術學院九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之日間 部四技一至四年級學生為抽樣母群體,共計約 2830 人。 二、研究樣本 (一)抽樣單位 考量研究的時間與人力,本研究以班級為抽樣單位,以所抽得的班級內 全部同學為研究樣本。 (二)抽樣方法 本研究參考 Krejcie 和 Morgan (1970) 之樣本數決定公式來計算本研究之 樣本數,研究母群體為 2830 人時,所需樣本數為 338 人,考慮問卷回收率及 廢卷數量(約 1 成),故擬定抽取 372 人為樣本。研究者將採用集束抽樣法進行 抽樣,於各年級以集束抽樣(Cluster sampling)方式隨機選取 8 個班級,每班 人數約 47 人,總計抽樣人數 376 人。公式如下:. x 2 ⋅ N i ⋅ P ⋅ (1 − P) ni = 2 d ⋅ ( N i − 1) x 2 ⋅ P ⋅ (1 − P) ni:所需抽樣的樣本數大小 Ni:樣本母群數 P:母群比例(Pulation Proportion)P 值在上述公式中設為 0.5 時將產生最 大樣本數。 d:設定為 0.05 X2:在一個自由度,95﹪信賴區的卡方分配下,其值為 3.84. 21.

(2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結構式問卷為研究工具。首先以正式施測樣本外之四個班級學 生為對象(隨機取樣)進行開放式問卷(附錄一)調查,彙整分析相關資料,再依 研究架構以及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問卷,修定編制成正式施測問卷。 一、開放式問卷 本開放式引導問卷主要包括五題,其內容如下: (一)請問您最近六個月來大多從事哪些運動項目?請盡量列舉。 (二)通常和您一起去運動的人有哪些?(可以複選) (三)誰常鼓勵您去運動?(可以複選) (四)您認為從事規律運動對您的好處有哪些?請盡量列舉。 (五)您認為妨礙您從事規律運動的原因有哪些?請盡量列舉。 開放式引導問卷調查回收後,根據受試者回答結果加以整理歸類,以作 為擬定結構式問卷之參考。 二、結構式問卷 依據研究架構、相關文獻及開放式問卷所得的結果,編擬成問卷初稿。 問卷內容包含自覺運動利益、自覺運動障礙、運動自我效能與運動社會支持、 運動自我調節、運動享樂感及個人背景因素等,問卷內容分別敘述於下: (一)個人背景因素 個人背景因素共計六題,其中包括性別、科系、年級、身體質量指數、 自覺健康狀態、運動社團參與。 (二) 運動行為. 22.

(23) 參考劉翠薇(1995) 、李思招(2000)所發展的運動行為問卷(體育課之外 的運動行為),其內容包含以下兩部份: 1.運動項目: 詢問體育課以外最常從事之運動項目,其運動項目包含:籃球、保齡球、 爬山、跑步、快走、游泳、網球、羽毛球、溜冰、呼拉圈、跳繩、棒壘球、 足球、國術、排球、啞鈴、跆拳、體操、桌球、騎腳踏車、爬樓梯、舞蹈仰 臥起坐、其他等。 2.有無規律運動: 詢問這學期是否從事體育課以外的運動,每次至少持續 20 分鐘以上感覺 呼吸喘並有流汗情形的運動,以及每週從事運動之次數。 (三) 自覺運動利益、自覺運動障礙 本量表主要參考張碧芳(2004)所發展的問卷,並依據開放式引導問卷所得 之結果予以歸納整理而成。此部份主要是評量研究對象自覺在特殊情境下, 知覺運動所帶來之利益程度;或是在特殊情境下,影響運動行為的障礙程度, 量表共計 18 題,1~10 題為自覺運動利益量表,11-18 題為自覺運動障礙量表, 每題有四個選項,計分方式從非常不同意(1 分)到非常同意(4 分)。在自覺運動 利益部份,得分越高表示自覺運動利益因素越多,在自覺運動障礙部份,得 分越高表示自覺運動障礙因素越多。 (四) 運動自我效能 本量表主要參考國內文獻張碧芳(2004)所發展的問卷,並依據開放式引導 問卷所得之結果予以歸納整理而成。此部份主要是評量研究對象在特定的情 境中,能從事運動的把握程度;量表共計 10 題,每題計分範圍為 1~5 分,從 「絕對沒把握」(1 分)到「絕對有把握」(5 分),分數愈高,表示對自. 己有能力去克服困難持續從事運動的把握度愈大。 23.

(24) (五) 運動社會支持 運動社會支持主要參考國內文獻李思招(2000)所發展的問卷,並依據 開放式引導問卷所得之結果予以歸納整理而成。此部份主要評量研究對象自 覺家人、朋友、同學對其從事運動行為給予的支持程度。量表共計 24 題,每 題有四個選項,計分方式從從來不會(1 分)至總是會(5 分),分數越高, 表示研究對象的運動社會支持越高。 (六) 運動自我調節 本量表主要參考國內文獻何佩玲(2005)研究中所使用的運動自我調節問 卷,其形成是參考國外 Rovniak, Anderson and Winett (2002)的研究編製而成。 本量表由兩份次量表所組成,包括運動目標設定量表(Exercise Goal- Setting Scale[EGS])有 13 題以及運動計畫量表(Exercise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Scale[EPS])有 10 題,且顯示兩份分量表均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分別為 0.93 及 0.86。每題計分範圍為 1~5 分,從不如此(1 分)至總是如此(5 分)。 (七) 運動享樂感 本 量 表 主 要 參 考 國 內 文 獻 何 佩 玲 (2005) 的 量 表 , 以 及 國 外 文 獻 Kendzierski. and Decarlo ( 1991 ) 編 製 之 Physical Activity Enjoyment. Scale[PACES]量表。主要測量研究對象運動時的正負向感覺,內容量表共計 10 題,每題計分範圍為 1~4 分,從非常不同意(1 分)到非常同意(4 分), 分數越高,表示研究對象的運動享樂感越高。 三、預試 為了瞭解研究對象填答問卷之反應、估計施測所需的時間及正式施測時 可能遭遇之問題,於 96 年 11 月 21 日進行問卷預試,預試之班級對象是由母 群體中抽出正式施測以外的班級為預試施測班級,各年級皆抽出一個班級共 4 班進行問卷預試。預試過程模擬正式施測情形,並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了解 24.

(25) 學生作答的情況以作為問卷修訂之參考,預試得知填答時間約需 30 分鐘。預 試問卷回收後,將資料進行內部一致性信度考驗,信度係數介於 0.81~0.91, 各次量表信度係數介於 0.77~0.92,修訂部分內容,最後定稿成為正式問卷。 四、結構問卷之信度考驗 正式施測後將各量表進行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信度考驗,檢定. 自覺運動利益、自覺運動障礙、運動社會支持、運動享樂感、運動自我效能、 運動自我調節各量表之內部一致性。分析結果如表 3-1 所述,各量表信度係 數介於 0.86 至 0.92 之間,顯示本問卷各量表均具有良好之內部一致性。 表 3-1 各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量表名稱. 題數. Cronbach’s α 值. 自覺運動利益. 10. 0.91. 自覺運動障礙. 8. 0.86. 運動自我效能. 10. 0.91. 運動社會支持. 24. 0.88. 運動自我調節. 23. 0.92. 運動享樂感. 10. 0.86. 第四節 研究步驟 一、行政聯繫 先以電話聯繫和攜帶公文親自拜訪學校主管人員,徵得學校同意進行問 卷調查,接著瞭解隨機抽出 8 班班級的課表,選出必修課課程再與任課老師 說明研究目的、研究對象選取的原則、施測方式、施測地點以取得任課老師 同意與配合。. 25.

(26) 二、進行施測 正式施測時間於民國 96 年 12 月 26 日至 12 月 27 日止。施測時由研究者 帶領 1 名施測員至各班進行施測,先講解填答原則及注意事項,並鼓勵受測 者踴躍提出問題,問卷填答時間約 30 分鐘。 三、問卷回收與整理 於每次施測問卷結束當時收回問卷,同時確定問卷完成度。有漏答情形 者,於測量後進一步探究其漏答原因,作為研究討論之參考。最後排除無法 出席之問卷,共獲得有效問卷 376 份,回收率為 9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問卷施測完後,經譯碼、鍵入、除錯後,以 SPSS for window 15 版套裝 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依研究目的及變項特性,採用下列幾種統計方法進行分 析,詳細內容如表 3-2: 一、 描述性統計 對於自變項與依變項之分佈情形的描述,類別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率 描述之;等距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最大值、最小值敘述之。 二、推論性統計 根據變項性質,以 t-test、卡方檢定(χ -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2. ( one-way ANOVA )、薛費氏事後多重比較( Scheffe’s multiple- comparison procedure )、點二系列相關、皮爾森積差相關(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赫德林 T2 統計(Hotelling T2 test)、邏輯式迴歸等統計方式分析變 項間的關係。以上統計考驗皆設定 α=.05 為統計顯著水準。表 3-2 顯示資料 分析之方法:. 26.

(27) 表 3-2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統計方法 研究目的. 研究問題. 統計方法. 1.暸解研究對象個人背景 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分佈之 情形. 1-1 研究對象之年級、性別、 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 身體質量指數、自覺健康狀 數、標準差、最大值、 況、運動社團參與以及媒體接 最小值 觸之分佈情形為何? 1-2 研究對象的自覺運動利 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 益、自覺運動障礙、運動自我 數、標準差、最大值、 效能、運動社會支持、運動自 最小值 我調節、運動享樂感之分佈情 形為何?. 2. 瞭解研究對象規律運動 現況。. 2-1 研究對象目前規律運動行 為如何?. 3. 探討研究對象個人背景 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之間的 關係. 3-1 研究對象的社會心理因素 one-way ANOVA、 是否因個人背景因素的不同而 薛費氏事後多重比較、 有所差異? Pearson 積差相關. 4. 探討研究對象個人背景 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與規律 運動行為之間的關係。. 4-1 研究對象的規律運動行為 卡方檢定、 是否因個人背景因素的不同而 點二系列相關 有所差異?. 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 數、標準差、最大值、 最小值. 4-2 研究對象的規律運動行為 點二系列相關、 是否因社會心理因素的不同而 Hotelling T2 test 有所差異? 5. 探討研究對象規律運動 之影響因素間的相對重要 性。. 5-1 影響研究對象規律運動行 為之重要預測變項為何?. 27. 邏輯式迴歸分析.

(2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及研究假設,將所得的資料經統計軟體分析之 後,其結果將分成以下幾個部份加以說明與討論: (一)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及其規律運動行為之分佈 (二)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之間的關係 (三)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與規律運動的關係 (四)研究對象規律運動行為之顯著預測變項.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及規律運動行為 之分佈 本節將就研究目的一,針對受測學生的(一)個人背景因素、 (二)規律 運動行為、(三)自覺運動利益、(四)自覺運動障礙、(五)運動自我效能、 (六)運動社會支持、(七)運動自我調節、(八)運動享樂感的分佈情形做 描述。 一、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分佈情形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分布情形整理如表 4-1。以下分別就性別、年 級、身體質量指數、健康狀況、運動社團參與、運動性節目加以描述說明。. 28.

(29) 表 4-1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的分佈情形(n=376) 變項名稱 年 級. 性別 身體質量指數. 自覺健康狀況. 參與運動社團 最常收看 的電視節目. 類 別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男生 女生. 人 數 131 104 87 54 115 261. 百分比 34.8 27.7 23.1 14.4 30.6 69.4. BMI<18.5. 75. 19.9. 18.5≦BMI<24. 250. 66.5. 24≦BMI. 51. 13.6. 差 普通 好 有 沒有 運動性節目 非運動性節目. 76 262 38 39 337 40 336. 20.2 69.7 10.1 10.4 89.6 10.6 89.4. (一)年級 本研究之四技各年級分佈情形如表 4-1,一年級為 131 人(34.8%)、二 年級為 104 人(27.7%)、三年級為 87 人(23.1%)、四年級為 54 人(14.4%), 四技四年級因班級數較少,因此所抽取之樣本數亦相對地減少。 為瞭解本研究抽樣樣本與母群體在年級分佈上是否有差異,故以適合度 檢定進行考驗,結果顯示抽樣樣本與母群體在年級的分佈上無差異存在,表 示樣本具有代表性(表 4-2)。. 29.

(30) 表 4-2 研究對象年級之適合度檢定表 有效問卷. 年級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母群體. n. %. n. %. 131 104 87 54. 34.8 27.7 23.1 14.4. 845 794 671 520. 29.9 28.0 23.7 18.4. 適合度考驗 χ2=5.83 P>0.05. (二)性別 研究對象 376 人中男生有 115 人(30.6%),女生 261 人(69.4%) ,全體人 數以女生較多(表 4-1) 。 為瞭解本研究抽樣樣本與母群體在性別分佈上是否有差異,故以適合度 檢定進行考驗,結果顯示抽樣樣本與母群體在性別的分佈上無差異存在,表 示樣本具有代表性(表 4-3)。 表 4-3 研究對象性別之適合度檢定表 性別 男 女. 有效問卷. 母群體. n. %. n. %. 115 261. 30.6 69.4. 943 1887. 33.3 66.7. 適合度考驗 χ2=0.99 P>0.05. (三)身體質量指數 376 位受測學生其身體質量指數平均為 21 屬於標準範圍(18.5~24)內, 身體質量指數以標準範圍 18.5~24 之學生佔最多數有 250 人(66.5%),其次分 別為身體質量指數小於 18.5 之學生居次有 75 人(19.9%),而身體質量指數大 於 24 之學生有 51 人(13.6%)。. 30.

(31) (四)健康狀況 研究對象中自覺健康狀態「普通」者為 262 人(69.7%)佔絕大多數,其次 分別為自覺健康狀態「差」者為 76 人(20.2%)、自覺健康狀態「好」者為 38 人(10.1%)。 (五)參與運動社團 研究對象在此學期有參與運動社團之分佈情形,有參與運動社團的學生 為 39 人(10.4%),未參與運動社團的學生為 337 人(89.6%),未參與運動社團 的學生居多。 (六)運動性節目 研究對象最常收看的電視節目中,以非運動性節目佔絕大多數有 336 人 (89.4%),而看運動性節目者佔 40 人(10.6%) ,以收看非運動性節目的學生居 多。 二、研究對象規律運動行為分佈情形 以下分別就受測學生的規律運動與從事運動項目之分佈情形做描述: (一)規律運動行為分佈情形 研究對象這一學期開學後有持續從事體育課以外的規律運動行為有 40 人 (10.6%),而未從事規律運動行為者為 336 人(89.4%),有規律運動者約 佔全體學生之十分之一(表 4-4)。 鍾志強(2000)針對國內九所大學 1027 位學生進行運動行為研究指出, 有規律運動者為 12.9%,與本研究的結果相似。由此可發現,大學學生規律運 動的比率並不高,因此,如何建立大學學生規律運動行為是相當重要的。. 31.

(32) 表 4-4 研究對象規律運動行為之次數、百分比分佈(N=376). 變項名稱. 類別. 人數. 百分比. 無. 336. 89.4. 有. 40. 10.6. 規律運動. (二)運動項目分佈情形 研究對象所從事之運動項目(見表 4-5)前十名分別為:1.走路(182 人, 48.4%)、2.爬樓梯(168 人,44.7%)、3.籃球(119 人,31.6%)、4.快走(100 人, 26.6%)、5.羽毛球(72 人,19.1%)、6.保齡球(66 人,17.6%)、7.仰臥起坐、伏 地挺身(65 人,17.3%)、8.跑步(55 人,14.6%)、9.騎腳踏車(52 人,13.8%)、 10.慢跑(48 人,12.8%)。 研究對象所從事之前十名的運動項目中,可知研究對象的運動大多是以 方便取得之運動器材(羽毛球、腳踏車)或不需任何運動器材(爬樓梯、走路、 快走、仰臥起坐或伏地挺身、跑步)之運動為主,而由前兩名 (走路、爬樓梯) 的運動項目更可了解,方便性是大學生從事運動的重要考量。. 32.

(33) 表 4-5 研究對象運動項目之次數、百分比分佈(n=376) 變項名稱 走路 爬樓梯 籃球 快走 羽毛球 保齡球 仰臥起坐伏地挺身 跑步 騎腳踏車 慢跑 柔軟操伸展操 游泳 呼拉圈 桌球 舞蹈 啞鈴 爬山 排球 網球 跳繩 棒壘球 足球 體操. 人數 182 168 119 100 72 66 65 55 52 48 46 36 29 28 24 23 23 22 14 11 9 5 3. 百分比 48.4 44.7 31.6 26.6 19.1 17.6 17.3 14.6 13.8 12.8 12.2 9.6 7.7 7.4 6.4 6.1 6.1 5.9 3.7 2.9 2.4 1.3 0.8. 等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由表 4-6 性別與運動項目之卡方檢定可看出,男女生所從事的運動項目, 除了跑步、騎腳踏車、慢跑、游泳、舞蹈、爬山、排球、跳繩、足球、體操 此 10 項未達顯著差異外,其餘的運動項目皆達顯著差異,其中女生從事高於 男生的運動項目為:走路、爬樓梯、快走、羽毛球、柔軟操與伸展操、呼拉 圈;而男生從事高於女生的運動項目為:籃球、保齡球、仰臥起坐與伏地挺 身、桌球、啞鈴、網球、棒壘球,由此也可了解男生所從事的運動項目,大 多是須要與同儕一起活動的運動,例如:籃球、保齡球、棒壘球等,且較為 激烈。 33.

(34) 表 4-6 性別與運動項目之卡方檢定 變項名稱. 類別. 男生(%). 女生(%). χ2. 走路. 1有 2無. 34(29.6%) 81(70.4%). 148(56.7%) 113(43.3%). 23.54***. 爬樓梯. 1有 2無. 32(27.8%) 83(72.2%). 136(52.1%) 125(47.9%). 19.04***. 籃球. 1有 2無. 63(54.8%) 52(45.2%). 56 (21.5%) 205(78.5%). 40.99***. 快走. 1有 2無. 16(13.9%) 99(86.1%). 84 (32.2%) 177(67.8%). 13.65***. 羽毛球. 1有 2無. 12 (10.4%) 103(89.6%). 60 (23%) 201(77%). 8.13. 保齡球. 1有 2無. 29(25.2%) 86(74.8%). 37 (14.2%) 224(85.8%). 6.72*. 仰臥起坐 伏地挺身. 1有 2無. 34(29.6%) 81(70.4%). 31 (11.9%) 230(88.1%). 17.47***. 跑步. 1有 2無. 20(17.4%) 95(82.6%). 35 (13.4%) 226(86.6%). 1.01. 騎腳踏車. 1有 2無. 10(8.7%) 105(91.3%). 42(16.1%) 219(83.9%). 3.66. 慢跑. 1有 2無. 19(16.5%) 96(83.5%). 29 (11.1%) 232(88.9%). 2.1. 柔軟操 伸展操. 1有 2無. 7 (6.1%) 108(93.9%). 39 (14.9%) 222(85.1%). 5.83*. 游泳. 1有 2無. 13 (11.3%) 102(88.7%). 23 (8.8%) 238(91.2%). .573. 呼拉圈. 1有 2無. 1 (0.9%) 114(99.1%). 28 (10.7%) 233(89.3%). 10.9. 桌球. 1有 2無. 15 (13%) 100(87.0%). 13 (5.0%) 248(95%). 7.53*. 舞蹈. 1有 2無. 6 (5.2%) 109(94.8%). 18 (6.9%) 243(93.1%). .38. 啞鈴. 1有 2無. 21(18.3%) 94(81.7%). 2 (0.8%) 259(99.2%). 42.54***. 爬山. 1有 2無. 5 (4.3%) 110(95.7%). 18 (6.9%) 243(93.1%). .90. 排球. 1有. 8. 14 (5.4%). .37. (7.0%) 34. **. ***.

(35) 2無. 107(93.0%). 247(94.6%). 網球. 1有 2無. 9 (7.8%) 106(92.2%). 5 (1.9%) 256(98.1%). 6.22*. 跳繩. 1有 2無. 5 (4.3%) 110(95.7%). 6 (2.3%) 255(97.7%). .57. 棒壘球. 1有 2無. 8 (7.0%) 107(93.0%). 1 (0.4%) 260(99.6%). 12.08***. 足球. 1有 2無. 3 (2.6%) 112(97.4%). 2 (0.8%) 259(99.2%). .9. 1有. 2(1.7%). 1(0.4%). .54. 2無. 113(98.3%). 260(99.6%). (葉氏校正). 體操. (葉氏校正). (葉氏校正). (葉氏校正). (葉氏校正). 三、研究對象的自覺運動利益分佈情形 在自覺採取規律運動利益因素部份,量表共 10 題,選項有四個,非常同 意得分 4 分,而非常不同意得分 1 分,以表 4-7 觀之,量表總得分範圍為 13-40 分,研究對象自覺運動利益得分值總分最大值為 40 分,最小值為 13 分,整 體平均值則為 3.3,顯示大學學生自覺運動利益介於「同意」與「非常同意」 間,表示受測者都認同規律運動能帶給自己許多的好處。. 由表 4-8 自覺運動利益得分得知,將題型中「同意」與「非常同意」 相加可明顯得知其同意比率相當高(82.7%-99.5%),其中更以「我認為運動 能讓我的身體健康」達 99.5%,得分比率高達 100%,其餘題目亦皆高達 90% 以上,「我認為運動能增強我的體力」(98.6%)、「我認為運動能增強我 的心肺功能」(98.1%)、「我認為運動能促進我的新陳代謝」(97.8%)、「我. 認為運動能讓我的心情愉快」(94.6%)、「我認為運動能增強我的抵抗力」 (94.2%)、「我認為運動能讓我的精神較好」(92.6%)、同意比率在 90%以 下的僅有「我認為運動能幫我控制體重」(89.4%)、「我認為運動能幫我紓解 壓力」(88.5%)、「我認為運動能幫我雕塑身材」(82.7%),整體而言,學生同 意量表中所列之自覺運動利益。. 35.

(36) 由此項調查我們可以發現,自覺運動利益的前三名均是屬於生理層面的 健康,且比率皆超過 95%,表示學生認為從事運動可帶來的生理利益最為可 能。 表 4-7 研究對象社會心理因素之分佈(n=376) 變項名稱. 題數. 平均值. 標準差.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每 題得分. 偏態. 峰度. 10 8 10 24 12 12 23 13 10 10. 33.04 23.5 20.82 49.39 24.60 22.78 56.48 32.07 24.4 29.06. 4.38 4.40 7.19 10.32 6.12 6.61 14.98 10.10 6.19 4.39. 40 32 48 92 47 46 102 59 44 40. 13 8 10 30 15 14 23 13 10 16. 3.3 2.94 2.08 2.06 2.05 2.06 2.46 2.47 2.44 2.91. -.22 -.52 0.67 0.62 0.62 0.76 0.18 0.23 -.05 0.25. .93 1.38 0.32 0.56 0.35 0.25 -.40 -.50 -.17 0.25. 知覺運動利益 知覺運動障礙 運動自我效能 運動社會支持 家人支持 同儕支持 運動自我調節 運動目標 運動計畫 運動享樂感. 表 4-8 自覺運動利益量表各題的分佈情形(N=376) 題目 1. 能讓我的身體健康. 非常不同. 不同意. 同意. 非常同意. 平均. 標準. 等. n(%). n(%). n(%). n(%). 數. 差. 第. 2(0.5). 0(0). 200(53.2). 174(46.3). 3.45. 0.53. 1. 2. 能讓我的心情愉快. 3(0.8). 17(4.5) 234(62.2). 122(32.4). 3.26. 0.58. 6. 3. 能讓我的精神較好. 2(0.5). 26(6.9) 230(61.2). 118(31.4). 3.23. 0.59. 7. 4. 能增強我的體力. 1(0.3). 4(1.1) 205(54.5). 166(44.1). 3.43. 0.53. 4. 5. 能增強我的心肺功能. 1(0.3). 6(1.6). 191(50.8). 178(47.3). 3.45. 0.54. 1. 6. 能促進我的新陳代謝. 3(0.8). 5(1.3). 193(51.3). 175(46.5). 3.44. 0.57. 3. 7. 能讓我紓解壓力. 2(0.5) 41(10.9) 231(61.4). 102(27.1). 3.15. 0.62. 9. 8. 能幫我控制體重. 4(1.1) 36(9.6). 209(55.6). 127(33.8). 3.22. 0.66. 8. 9. 能幫我雕塑身材. 4(1.1) 61(16.2) 208(55.3). 103(27.4). 3.09. 0.69. 10. 10. 能增強抵抗力. 4(1.1) 18(4.8). 147(39.1). 3.32. 0.62. 5. 36. 207(55.1).

(37) 四、研究對象的自覺運動障礙分佈情形 在自覺運動障礙因素部份(表 4-9),量表共 8 題,選項有四個,非常同 意得分 4 分,而非常不同意得分 1 分,以表 4-7 觀之,量表總得分範圍為 8-32 分,研究對象自覺運動障礙得分值總分最大值為 32 分,最小值為 8 分,整體 平均值則為 2.94,顯示大學學生自覺運動障礙介於「不同意」與「同意」間。 由表 4-9 自覺運動障礙各題得分分析可發現,運動障礙認知得分較高的項 目分別為: 「我會因為天氣因素而不去運動」(3.2)、 「我會因為疲累而不去運動」 (3.13)、 「我會因為懶惰而不去運動」(2.99) 。 而將自覺運動障礙題目中「同意」與「非常同意」相加發現,研究對象 同意會「因為天氣因素而不去運動」佔 88.3%,「因為疲累而不去運動」佔 87.2%,「因為懶惰而不去運動」佔 77.6%,「因為沒有同伴而不去運動」佔 72.9%,「因為沒有時間而不去運動」佔 70.7%,「因為沒有恆心毅力而不去運 動」佔 69.7%, 「因為沒有方便的運動場地而不去運動」佔 68.6%, 「因為看電 視、玩電腦而不去運動」佔 64.9%。 研究對象會因為天氣不好、疲累、太懶、沒有時間等因素而不從事運動, 可能與學生的課業壓力有關,而有 72.9%的學生會因為沒有運動的同伴而缺乏 從事運動的意願,顯示同儕的運動意願對研究對象而言,亦是十分重要的運 動障礙因素。. 37.

(38) 表 4-9 自覺運動障礙量表各題的分佈情形(N=376) 題目 11.因為懶惰而不去運 動 12.因為沒有恆心毅力 而不去運動 13.因為沒有時間而不 去運動 14.因為沒有方便的運 動場地而不去運動 15.因為看電視、打電 腦而布去運動 16.因為疲累而不去運 動 17.因為沒有同伴而不 去運動 18.因為天氣因素而不 去運動. 非常不同. 不同意. 同意. 非常同意. 平均. 標準. 等. n(%). n(%). n(%). n(%). 數. 差. 第. 15(4). 69(18.4). 196(52.1). 96(25.5). 2.99. 0.78. 3. 19(5.1). 95(25.3). 188(50). 74(19.7). 2.84. 0.79. 6. 19(5.1). 91(24.2). 185(49.2). 81(21.5). 2.87. 0.80. 5. 18(4.8). 100(26.6). 190(50.5). 68(18.1). 2.82. 0.78. 7. 23(6.1). 109(29). 183(48.7). 61(16.2). 2.75. 0.80. 8. 7(19). 41(10.9). 223(59.3). 105(27.9). 3.13. 0.67. 2. 20(5.3). 82(21.8). 189(50.3). 85(22.6). 2.90. 0.81. 4. 11(2.9). 33(8.8). 202(53.7). 130(34.6). 3.20. 0.72. 1. 五、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分佈情形 在運動自我效能部份(表 4-10),量表共 10 題,選項有五個,絕對沒把 握得分 1 分,而絕對有把握得分 5 分,以表 4-7 觀之,量表總得分範圍為 10-48 分,研究對象運動自我效能得分值總分最大值為 48 分,最小值為 10 分,整 體平均值則為 2.08,顯示大學學生運動自我效能介於「二成把握」與「五成 把握」之間。 由表 4-10 運動自我效能之各題得分觀之,較有把握克服困難的前三名為 「缺乏一起運動的同伴」(平均值為 2.35)、「覺得心情不好時」(平均值 為 2.32)、「覺得課業壓力很大時」(平均值為 2.29)。而運動自我效能分數最 低者,亦就是較無把握克服困難的前三名為「覺得身體不舒服時」(平均值為 1.63)、「有其他事要處理時」(平均值為 1.83)、「感覺疲倦時」(平均值為 1.90)。. 38.

(39) 由研究結果可發現,當身體不適、有其他事要處理或感覺疲倦時,學生 僅有不到二成的把握可以去從事運動。而整體來看,學生的運動自我效能皆 低於五成把握。 表 4-10 運動自我效能量表各題的分佈情形(N=376) 題目. 絕對沒把握. 約二成把握. 約五成把握. 約八成把握. 絕對有把握. 平均. 標準. 等. n(%). n(%). n(%). n(%). n(%). 數. 差. 第. 1.時間不夠時. 99(26.3). 162(43.1) 90(23.9). 21(5.6). 4(1.1). 2.12. 0.90. 6. 2.感覺疲倦. 142(37.8) 152(40.4) 62(16.5). 18(4.8). 2(0.5). 1.90. 0.88. 8. 3.天氣不好時. 134(35.6) 142(37.8) 68(18.1). 28(7.4). 4(1.1). 2.01. 0.97. 7. 4.覺得身體不舒服. 204(54.3) 123(32.7) 35(9.3). 14(3.7). 0(0). 1.63. 0.80. 10. 98(26.1). 131(34.8) 87(23.1). 48(12.8). 12(3.2). 2.32. 1.09. 2. 97(25.8). 146(38.8). 93(24.7). 32(8.5). 8(2.1). 2.22. 1.00. 4. 95(25.3). 128(34.0). 95(25.3). 41(10.9). 17(4.5). 2.35. 1.11. 1. 時(如考試、報告、 168(44.7) 128(34.0) 59(15.7). 17(4.5). 4(1.1). 1.83. 0.92. 9. 時 5.覺得心情不好時 6.有比運動更有趣 的事情可以做時 7.缺乏一起運動的 同伴時 8.有其他事要處理 補習等) 9.感到沒有方便的 運動場地或設備時 10.覺得課業壓力 很大時. 161(42.8). 91(24.2). 22(5.9). 6(1.6). 2.15. 0.92. 5. 104(27.7) 131(34.8). 86(22.9). 37(9.8). 18(4.8). 2.29. 1.12. 3. 96(25.5). 六、研究對象的運動社會支持分佈情形 運動社會支持量表,分別以家人、同儕二者進行評估,各有 12 題,而以 家人社會支持、同儕社會支持之相加總分作為運動社會支持之得分,各題得 分為 1-4 分之間,量表總得分為 30-92 分。 從表 4-7 可看出,研究對象運動社會支持得分最大值為 92 分,最小值為 30 分,平均為 49.39 分,總平均值為 2.06,顯示運動社會支持介於「偶而會」 與「常常會」之間,可見研究對對象之運動社會支持屬於中等程度支持。. 39.

(40) (一)家人運動社會支持 由表 4-7、4-11 家人運動社會支持量表之得分可看出,量表總得分為 15-47 分,總平均值為 2.05,顯示家人運動社會支持介於「偶而會」與「常常會」 之間。 由家人運動社會支持量表可看出,家人支持較多的分別為「會建議我做 運動」(平均值為 2.61)、「會鼓勵我持續做運動」(平均值為 2.48)、「會提醒 我去做運動」(平均值為 2.18),支持較少的為「幫我做其他事使我有時間做運 動」(平均值為 1.42)、「為了和我運動而改變原訂計畫」(平均值為 1.43)、「會 指導我運動方法」(平均值為 1.64)。由結果可看出家人的運動社會支持以口頭 上的鼓勵與支持較多,但在實際行動上的支持是較少的。 表 4-11 家人運動社會支持量表各題的分佈情形(N=376) 從來不會. 偶而會. 常常會. 總是會. 平均. 標準. 等. n(%). n(%). n(%). n(%). 數. 差. 第. 1.會陪我一起做運動. 148(39.4). 185(49.2). 29(7.7). 14(3.7). 1.76. 0.75. 7. 2.會建議我做運動. 57(15.2). 116(30.9). 120(31.9). 83(22.1). 2.61. 0.99. 1. 3.會鼓勵我持續做運動. 63(16.8). 135(35.9). 113(30.1). 65(17.3). 2.48. 0.97. 2. 4.會提醒我去運動. 106(28.2). 140(37.2). 88(23.4). 42(11.2). 2.18. 0.97. 3. 5.會指導我運動方法. 198(52.7). 129(34.3). 36(9.6). 13(3.5). 1.64. 0.80. 9. 6.和我討論運動的話題. 150(39.9). 166(44.1). 46(12.2). 14(3.7). 1.80. 0.79. 6. 250(66.5). 98(26.1). 22(5.9). 6(1.6). 1.43. 0.68. 10. 247(65.7). 105(27.9). 18(4.8). 6(1.6). 1.42. 0.66. 11. 203(54). 116(30.9). 40(10.6). 17(4.5). 1.66. 0.84. 8. 10.會稱讚我的運動計畫. 137(36.4). 150(39.9). 62(16.5). 27(7.2). 1.94. 0.90. 4. 11 會嘲笑我的運動行為. 303(80.6). 58(15.4). 11(2.9). 4(1.1). 1.24. 0.56. 12. 12.會計畫到郊外運動. 129(34.3). 169(44.9). 49(13.0). 29(7.7). 1.94. 0.88. 4. 題目. 7.為了和我運動而改變原 訂計畫 8.幫我做其他事使我有時 間運動 9.提供運動器材、經濟贊 助使我做運動. 40.

(41) (二)同儕運動社會支持 由表 4-7、4-12 同儕運動社會支持量表之得分可看出,量表總得分為 14-46 分,總平均值為 2.06,顯示同儕運動社會支持介於「偶而會」與「常常會」 之間。 由同儕運動社會支持量表可看出,同儕支持較多的分別為「會陪我一起 做運動」(平均值為 2.34)、「會建議我做運動」(平均值為 2.17)、「會和我討論 運動的話題」(平均值為 2.17),而支持較少的分別為「為了和我運動而改變原 訂計畫」(平均值為 1.66)、 「幫我做其他事使我有時間做運動」(平均值為 1.52)、 「提供運動器材、經濟贊助使我做運動」 (平均值為 1.46)。 由研究結果發現同儕較能提供給研究對象實際行動上的支持,例如此提 同儕(87%) 「會陪我一起做運動」的比率高於家人的支持(60.6%) 。 表 4-12 同儕運動社會支持量表各題的分佈情形(N=376) 從來不會. 偶而會. 常常會. 總是會. 平均. 標準. 等. n(%). n(%). n(%). n(%). 數. 差. 第. 1.會陪我一起做運動. 49(13.0). 188(50). 102(27.1). 37(9.8). 2.34. 0.83. 1. 2.會建議我做運動. 86(22.9). 176(46.8). 78(20.7). 36(9.6). 2.17. 0.89. 2. 3.會鼓勵我持續做運動. 117(31.1). 155(41.2). 78(20.7). 26(6.9). 2.03. 0.89. 4. 4.會提醒我去運動. 130(34.6). 149(39.6). 80(21.3). 17(4.5). 1.96. 0.86. 6. 5.會指導我運動方法. 134(35.6). 154(41). 68(18.1). 20(5.3). 1.93. 0.86. 7. 6.和我討論運動的話題. 88(23.4). 169(44.9). 85(22.6). 34(9). 2.17. 0.89. 2. 190(50.5). 133(35.4). 42(11.2). 11(2.9). 1.66. 0.79. 9. 226(60.1). 115(30.6). 25(6.6). 10(2.7). 1.52. 0.74. 10. 247(65.7). 92(24.5). 30(8). 7(1.9). 1.46. 0.72. 11. 135(35.9). 159(42.3). 64(17). 18(4.8). 1.91. 0.85. 8. 11 會嘲笑我的運動行為. 276(73.4). 76(20.2). 15(4.0). 9(2.4). 1.35. 0.67. 12. 12.會計畫到郊外運動. 129(34.3). 151(40.2). 70(18.6). 26(6.9). 1.98. 0.90. 5. 題目. 7.為了和我運動而改變 原訂計畫 8.幫我做其他事使我有 時間運動 9.提供運動器材、經濟 贊助使我做運動 10.會稱讚我的運動計 畫. 41.

(42) 七、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調節分佈情形 運動自我調節量表包含「運動目標」部分有 13 題,「運動計畫」部份 10 題,而以「運動目標」、「運動計畫」之相加總分作為運動自我調節之得 分,各題得分為 1-5 分之間,量表總得分為 23-102 分。 從表 4-7 可看出,研究對象運動自我調節得分最大值為 102 分,最小值為 23 分,平均為 56.48 分,總平均值為 2.46,顯示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調節介 於「很少如此」與「偶爾如此」間,以下為分量表的描述分析: (一)運動自我調節之運動目標 由表 4-7、4-13 運動目標量表之得分可看出,量表總得分為 13-59 分,總 平均值為 2.47,即介於「很少如此」與「偶爾如此」間,顯示研究對象運動 目標的自我調節能力屬於中等偏低。 由運動目標量表可看出,研究對象得分較高的項目,依平均值的前三名 來看分別為「當我運動時,我會告訴自己靠這樣的方式照顧身體是很好的」 (3.23)、 「有了運動目標會使自己從事運動的動力增強」(2.72)、 「我通常會設定 運動目標」(2.64),表示在這些情況下,研究對象的自我調節能力較高。研究 對象運動目標較低的項目為, 「我經常會設定達成運動目標的日期」 (2.23) 、 「我 公開自己的運動目標讓週遭的朋友知道」(2.17)、「我已經發展出一系列的步 驟來達成我的運動目標」(2.16) 。 由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會設定運動目標,且會告訴自己從事運動對健 康是有幫助的,但在設定運動目標達成日期及詳細的規劃步驟以達到運動目 標的能力是需要加強的,同時,也需鼓勵公開自己的運動目標,這樣才能更 確實執行運動目標。. 42.

(43) 表 4-13 運動自我調節(運動目標)量表各題的分佈情形(N=376) 題目 1.我通常會設定運動 目標 2.我經常有超過一個 以上的運動目標 3.我經常會設定達成 運動目標的日期. 從不如此. 很少如此. 偶爾如此. 經常如此. 總是如此. 平均. 標準. 等. n(%). n(%). n(%). n(%). n(%). 數. 差. 第. 41(10.9) 137(36.4) 125(33.2) 64(17). 9(2.4). 2.64. 0.97. 3. 58(15.4) 144(38.3) 122(32.4) 37(9.8). 15(4.0). 2.49. 1.0. 5. 96(25.5) 145(38.6) 93(24.7) 37(9.8). 5(1.3). 2.23. 0.98. 48(12.8) 116(30.9) 129(34.3) 60(16). 23(6.1). 2.72. 1.07. 2. 74(19.7) 129(34.3) 103(27.4) 57(15.2) 13(3.5). 2.48. 1.08. 6. 88(23.4) 141(37.5) 98(26.1) 37(9.8). 12(3.2). 2.32. 1.03. 9. 114(30.3) 144(38.3) 69(18.4) 43(11.4). 6(1.6). 2.16. 1.03. 87(23.1) 132(35.1) 99(26.3) 47(12.5) 11(2.9). 2.37. 1.06. 1 1. 4.有了運動目標會使 自己從事運動的動 力增強 5.我習慣把比較困難 的運動目標分為許多 小目標分階段達成 6.我經常會追蹤自己 達成目標的進度 7.我已經發展出一系 列的步驟來達成我 的運動目標 8.我通常會達到自己 設定的運動目標 9.若我無法達成運動 目標,我會檢討究竟 102(27.1) 124(33). 94(25). 1. 2.30. 1.06. 129(34.3) 111(29.5) 91(24.2) 34(9.0). 11(2.9). 2.17. 1.09. 100(26.6) 110(29.3) 102(27.1) 43(11.4) 21(5.6). 2.40. 1.16. 7. 21(5.6). 79(21.0) 126(33.5) 93(24.7) 57(15.2). 3.23. 1.11. 1. 77(20.5) 116(30.9) 102(27.1) 49(13.0) 32(8.5). 2.58. 1.20. 4. 知道 後,會給自己獎賞. 8. 7(1.9). 10.我公開自己的運動. 11.當我達到運動目標. 3. 49(13). 哪裡出錯了 目標讓週遭的朋友. 1. 0 1 2. 12.當我運動時,會告 訴自己靠這樣的方 式照顧身體是很好 的 13.當我努力多做運動 時,我會獎賞自己. 43.

(44) (二)運動自我調節之運動計畫 由表 4-7、4-14 運動計畫量表之得分可看出,量表總得分為 10-44 分,總 平均值為 2.44,即介於「很少如此」與「偶爾如此」間,顯示研究對象運動 目標的自我調節能力屬於中等偏低。 由運動計畫量表可看出,研究對象得分較高的項目,依平均值的前三名 來看分別為「我安排日常計畫時,運動通常不會擺在優先順位」(3.49)、 「我非 常忙碌時,我就不做太多運動」(3.48)、「對我來說運動的時間似乎都不夠」 (3.01),表示在這些情況下,研究對象的自我調節能力較高。研究對象運動 計畫得分較低的項目為, 「我訂定每周的運動計畫」 (2.27) 、 「不論課業或工作, 我都以例行運動為中心來安排每件事情」(2.17)、「我將既定的運動計畫寫在 記事本或日曆上」 (1.85)。 由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雖然會訂定運動目標,但卻較少訂定運動計 畫,因此,應加強研究對象訂定每週運動計畫的能力,並將計畫寫在記事本 或日曆上,以方便提醒自己能確實執行運動計畫,並且教導學生如何將規律 運動安排在每天的生活中。. 44.

(45) 表 4-14 運動自我調節(運動計畫)量表各題的分佈情形(N=376) 從不如此. 很少如此. 偶爾如此. 經常如此. 總是如此. 平均. 標準. 等. n(%). n(%). n(%). n(%). n(%). 數. 差. 第. 42(11.2) 90(23.9) 112(29.8) 87(23.1) 45(12). 3.01. 1.18. 3. 21(5.6). 62(16.5) 86(22.9) 126(33.5) 81(21.5). 3.49. 1.16. 1. 42(11.2) 91(24.2) 125(33.2) 75(19.9) 43(11.4). 2.96. 1.16. 4. 84(22.3) 130(34.6) 108(28.7) 42(11.2) 12(3.2). 2.38. 1.05. 5. 88(23.4) 138(36.7) 96(25.5) 45(12). 9(2.4). 2.33. 1.04. 6. 96(25.5) 143(38) 84(22.3) 45(12). 8(2.1). 2.27. 1.04. 8. 3.48. 1.22. 2. 8(2.1). 2.17. 0.96. 9. 動,以維持運動的規 92(24.5) 140(37.2) 88(23.4) 45(12.0) 11(2.9). 2.32. 1.06. 7. 1.85. 0.95. 10. 題目 1.對我來說運動的時 間似乎都不夠 2.我安排日常計畫 時,運動通常不會擺 在優先順位 3.找時間運動對我來 說很困難 4.我以例行運動為主 軸來安排其他的日 常事務 5.我設定每周固定的 運動次數 6.我訂定每周的運動 計畫 7.我非常忙碌時,我就 不做太多運動. 27(7.2). 63(16.8) 75(19.9) 123(32.7) 88(23.4). 8.不論課業或工作,我 都以例行運動為中. 98(26.1) 154(41) 93(24.7) 23(6.1). 心來安排每件事情 9.我在固定時間運 律性 10.我將既定的運動計 畫寫在記事本或日. 169(44.9) 120(31.9) 63(16.8) 21(5.6). 3(0.8). 曆上. 八、研究對象的運動享樂感分佈情形 在運動享樂感部份(表 4-15),量表共 10 題,選項有四個,非常同意得 分 4 分,而非常不同意得分 1 分,以表 4-7 觀之,量表總得分範圍為 16-40 分, 研究對象運動享樂感得分值總分最大值為 40 分,最小值為 16 分,整體平均. 45.

(46) 值則為 2.91,顯示大學學生的運動享樂感介於「同意」與「非常同意」間, 表示受測者的運動享樂感屬於中等程度偏高。. 由表 4-15 運動享樂感量表得分得知,以平均數來看,得分最高的分別 為「運動時覺得快樂」(3.20)、「運動時覺得有成就感」(3.20)、「運動是一 種享受」 (3.20) 、 「運動時,我會全心投入」 (3.20) 、 「覺得體力變好了」 (3.19) 、 「覺得很刺激」(3.19)、「我覺得運動會帶來暢快的感覺」(3.19)。而得分較 低的項目為「運動時覺得疲倦」(2.69)、「運動時覺得自己變得樂觀、活潑」 (2.69) 、 「我寧願運動也不願意做其他的事」 (2.69) 。整體觀之,研究對象都. 能享受運動所帶來的愉悅、樂趣等正向感受,但須注意的是可能還有其他 的事情是更吸引研究對象,導致研究對象無法規律的從事運動。 表 4-15 運動享樂感量表各題的分佈情形(N=376) 題目. 1 覺得快樂 2 覺得疲倦 3 覺得體力變好了 4 覺得有成就感 5 覺得自己變得樂 觀、活潑 6 覺得很刺激 7 運動是一種享受 8 我寧願運動也不 願意做其他的事 9 我覺得運動會帶 來暢快的感覺 10 運動時,我會全 心投入. 非常不同. 不同意. 同意. 非常同意. 平均. 標準. 等. n(%). n(%). n(%). n(%). 數. 差. 第. 4(1.1) 23(6.1) 2(0.5) 3(0.8) 5(1.3). 24(6.4) 114(30.3) 24(6.4) 49(13.0) 41(10.9). 242(64.4) 195(51.9) 249(66.2) 233(62) 223(59.3). 106(28.2) 44(11.7) 101(26.9) 91(24.2) 107(28.5). 3.20 2.69 3.19 3.20 2.69. 0.59 0.76 0.56 0.59 0.76. 1 8 5 1. 15(4.0) 98(26.1) 195(51.9) 68(18.1) 8(2.1) 53(14.1) 226(60.1) 89(23.7) 68(18.1) 219(58.2) 72(19.1) 17(4.5). 3.19 3.20 2.69. 0.56 0.59 0.76. 5 1. 3(0.8). 42(11.2) 255(67.8) 76(20.2). 3.19. 0.56. 4(1.1). 61(16.2) 225(59.8) 86(22.9). 3.20. 0.59. 46. 8. 8 5 1.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及社會心理因素之間的關係 本節主要探討研究對象之社會心理因素是否會因個人背景因素之不同而 有顯著的差異。將個人背景因素中之六個變項,年級、性別、身體質量指數、 健康狀況、運動社團參與、運動性電視節目等變項先進行 Levene’s 變異數同 質性檢定,檢定結果發現無顯著差異後,再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中有顯著差異的項目,再以薛費氏事後考驗比 較組別間的差異情形。 一、個人背景因素與自覺運動利益的關係 由表 4-16 個人背景因素與自覺運動利益的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研究對 象性別之不同、健康狀態的好壞、有無參與運動社團與是否收看運動性節目, 在自覺運動利益的得分上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結果顯示「男生」 、有參與運動社團與收看運動性節目者其自覺運動利益 較高於「女生」 、未參與運動社團與未收看運動性節目者。而經薛費氏事後考 驗發現,自覺健康狀態「好」者,其自覺運動利益高於「普通」及「差」者。 由上述結果得知,研究對象是男生、有參與運動社團、收看運動性節目 以及自覺健康狀態較好者,有較高的自覺運動利益。. 4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即可造成肢體 即可造成肢體 運動障礙,如 運動障礙,如 果是交叉點以 果是交叉點以 上的問題,則 上的問題,則 造成對側的無 造成對側的無 力,交叉點以

中興國中

自-J-B2:能操作適合學 習階段的科技設備與資 源,並從學習活動、日 常經驗及科技運用、自 然環境、書刊及網路媒 體中,培養相關倫理與

1 的壓力,選擇控制容項 a 似乎比 b 較為恰當,因為是點 1 位在控制表面 上。同理,控制容項 a 又比

• If this active figure can’t auto-play, please click right button, then click play. Active

個人基本資料,供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暨所屬機關運用,以從事職業訓練及就業服務。.

提供學習楷模。以活潑生動、高互動性之方式,辦理職涯規

(七)出院後建議回診復健科,將提供心肺運動 測試,可以了解您的心肺功能程度與運動 安全性,並為您打造個別化的居家運動計 畫。 出院後建議每週運動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