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屈復〈論詩絕句三十四首〉證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屈復〈論詩絕句三十四首〉證析"

Copied!
3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屈復〈論詩絕句三十四首〉證析 A Study on Discussing the “Thirty-Four Quatrains on Poetry” of Qu Fu. 指導教授︰李建福 Chien-Fu Lee 研 究 生︰童文妮 Wen-Ni Tung.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六月.

(2)

(3) 誌 謝 辭 因著兩部著作與一串線索,體會「傳承」。 「上窮碧落下黃泉」嗎?尋得屈復〈論詩絕句三十四首〉研究,埋在《四庫 禁燬書叢刊》中、無隻字片語作注作解的大型組詩,因統論歷代,足為「詩學批 評史」 ,所以稱宏觀淵遠;所以無人研究?所以,深難解得;一整個「解謎」的困 境。王禮卿老師所著《遺山論詩詮證》,李建福老師所著《漁洋論詩絕句證析》, 二書熟讀精研,天地豁然開朗;再牽引各家詩論線索紛至沓來。 所以,屈復〈論詩絕句三十四首〉果然應該由學生找出加以研究證析。因為 與《遺山論詩》、《漁洋論詩》的互文與辯證,寫著、論著,破題解謎的成就、師 承的感懷滿盈,不可輕易言輕與重。 每位天地間的行者,心中皆有一首詩嗎?在「一葉知秋」的晨間漫步、在「雲 淡風輕」的近午青天、在「藍田日暖」的雲煙惘然……,凡此種種,也深情綿密、 也古典簡約,皆深刻美好。一段詩詞之旅,由單純感動,走向了精粹實證。這樣 的經驗,珍貴如詩歌,衷心感激、無以言謝——對老師、對師承的奇幻之旅。 旅程中,所有授課師長的學養與賞識,如此豐富滋養著學生心田間的景致風 光,如此令學生深深醉心學習。衷心感激、無以言謝啊! 指導教授李建福老師指導殷切,無論於資料蒐集,抑或方法運用,學生學力 由零起始,全憑老師涓滴提點。感謝祁立峰老師於初審的建議提綱挈領,學生文 理果真氣脈立暢;感謝李建崑老師於口試時精闢立論、細心指點;何其有幸,竟 得三位老師為學生上了如此精采難忘、終生受益的一堂課。 僅僅是望著八樓的深夜燈火,都能感受的、如家一般的、恆久恆遠的、屬於 湯助教的、麗雯助理老師的溫暖。衷心感激、無以言謝! 旅程中,一直激賞我的我家兩女兒與外子,是不可言謝的感謝!再一次、一 起攜手面向朗朗天光吧(平聲)!. 文妮 2014 仲夏於台中.

(4) 摘 要 〈論詩絕句〉以格律詩形式進行詩論之批評或探析,為中國文學批評之一種。 其體例濫觴於唐代杜甫〈戲為六絕句〉 ,至金代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集大成, 後代文人陸續投入此類創作,清代文人尤為熱衷,成就斐然。屈復(西元 1668-1745) 詩渾勁樸質,其〈論詩絕句三十四首〉以大型組詩的型態,統論歷代作家,可作 為古代詩歌史或詩歌批評史加以研究,此可視為悔翁〈論詩絕句三十四首〉於「文 學批評」之定位。 本文即以屈復〈論詩絕句三十四首〉為研究主題,逐一依註解、意譯、主旨 及證析四面向,探究其中相關詩論之主張與意涵。悔翁〈論詩絕句〉,首章以揭示 全篇總綱為總起,開宗明義標舉以孔子《詩》教一脈相傳承之「道統」 ,為本篇論 詩所奉圭臬。末二章以後生輕為嗤議,恐未能排沙揀金之詞自謙,並相勉為詩之 道乃在根柢、興會並重,以之總結全篇。評論時代起自孔子《詩》教,歷論漢五 言詩、樂府詩,魏晉六朝、唐、宋,以迄明、清代表詩家,其體系嚴整完備。大 抵皆為持論說理以品評詩家、詩作,本文即以此視角觀察悔翁〈論詩絕句三十四 首〉,證析其所論詩旨,體察其中微言要義。 本文分四部論述,壹、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前賢研究概況、傳略、 版本,以及研究步驟與預期成果。貳、分論,為屈復〈論詩絕句三十四首〉逐一 證析。叁、總論,第一章論論詩絕句源起,第二章論屈復〈論詩絕句三十四首〉 詩論要旨,綜觀悔翁〈論詩絕句〉之論旨,分論為第一節:以詩言志,第二節: 以天然兼氣骨為正,第三節:宗主神韻且博綜賅洽;以此三者成其詩論體系之嚴 整完備。第三章論屈復〈論詩絕句〉之詩學主張;悔翁論詩自有其精神氣骨,第 一節:以天然、風骨見高華,第二節:以雕琢、模擬為下,第三節:以詩之大道 外尚有別徑,第四節:以別裁偽體而轉益多師;此與其詩論要旨相合,各家詩論 巧為所用,遂成其詩論之「博綜賅洽」。第四章論其論述時代與詩家。肆、結論, 綜觀悔翁〈論詩絕句〉論詩宗旨,及其中之詩論主張。 悔翁〈論詩絕句三十四首〉以大型組詩的型態,統論歷代作家,其論詩面向 可謂宏觀,其深度可稱淵遠。與漁洋論詩「兼總眾有,博綜賅洽」之論旨相切合, 其中相關詩論要旨,深值後學推敲深究。. 關鍵詞:屈復 論詩絕句 論詩詩 神韻說. i.

(5) Abstract “Quatrains on Poetry” is a way to criticize or do research on metrical poems. It is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ethods i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The form was originated from Du–Fu’s “Six Quatrains Written in Jest” in Tang Dynasty and matured by Yuan Hao-Wen’s “ Thirty Quatrains on Poetry”in Jin Dynasty.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 of scholars continuously wrote poems in this form, especially those from Ching Dynasty and they acheived a remarkable accomplishment. Qu Fu’s poems are energetic and very primitive. In his work “Thirty-four Quatrains on Poetry”, Qu Fu generally discoursed poets in a large scale combination of poetry. They can be applied to materials for research of ancient poem history or poem criticism and considered as his achievement on “literary criticism”. The research topic of the dissertation is Qu Fu’s “ Thirty-four Quatrains on Poetry”. It probes the relevant viewpoints and meanings in four ways – comments, interpretation, main ideas and proof individually. The first chapter is to reveal the general outline and indicate that the “ Thirty-four Quatrains on Poetry”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onfucius’s “Poetry”. The last two chapters indicate that the following scholars tended to criticize easily and gave excuses that they only tried to filter out the best part of the poems. The truth is that a poet should write poems with talent and effort. The time span in the article is ranging from Confucius’s principle of the “ Poetry “ to “Fivecharacter” poetry and “Yuefu”poetry in Han Dynasty, Wei-Jin Six Dynasties, Tang Dynasty, Sung Dynasty and ended in Ming Dynasty and Ching Dynasty poets. Generally, the article criticizes poems and poets with proof and reasons. It proves the main idea and observes the true meanings of the poems. The article is separated into four parts. 1. Introduction: includes the research motives and purposes, previous research, biography, various versions, research steps and estimated results. 2. Main Points: The second part is to prove Chu-Fu’s “Thirty-four Quatrains on Poetry” individually. 3. General Theory: Chapter 1 is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Quatrains on Poetry”. Chapter 2 is the main ideas of the “Quatrains on Poetry”. Chapter 3 is to discuss Qu Fu’s assertion in “Quatrains on Poetry”. Chapter 4 is about the time and poetry in the Quatrains. 4. Conclusion: Discussion about Qu Fu’s main purposes of the “Quatrains on Poetry” and its assertion. Qu fu’s “Thirty-four Quatrains on Poetry” is a large scale combination of poetry which is used to discuss past generations of authors in width and depth. It is worthy of. ii.

(6) probing for future scholars.. Key Words:QuFu, Quatrains on Poetry, Poems on Poetry, Spirit Discourse (Shen Yun Shuo). iii.

(7) 屈復〈論詩絕句三十四首〉證析 目 次 壹、緒論 .................................................................................................... 1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章 前賢研究概況 ..........................................................................................3 第三章 傳略 ..........................................................................................................4 第四章 版本 ..........................................................................................................6 第五章 研究步驟與預期成果 ..............................................................................8. 貳、分論 .................................................................................................... 9 一、不溯銀河問玉皇,人間江海總難量。一言一點源頭水,誰奉尼山一瓣香? (原評:「思無邪」,夫子讀詩秘教也,一語道破。) ...........................9 二、李陵蘇武少陵師,不掩曹家橫槊時。安室房中傳樂府,漢皇開國勝男兒。 ......................................................................................................................16 三、李杜文章妙入神,中原逐鹿幾千春。捉刀猶帶英雄氣,遙想嚴公第一人。 ......................................................................................................................22 四、難將成敗論人文,語出豪賢氣逸群。若許并州劉越石,六朝誰不少風雲? ......................................................................................................................31 五、紙墨生花菊有芳,門前五柳傲寒霜。池塘何意生春草,持比秋風亦自香。 ......................................................................................................................37 六、江東王謝起烏衣,庾鮑清新接翅飛。孔雀漫矜金翠尾,神龍有首謝元暉。 ......................................................................................................................50 七、梅花未咏咏芙蕖,得意何郎玉不如。莫道風流容易賞,同時沈范兩尚書。 ......................................................................................................................61 八、空裡閒雲首尾無,一鱗半甲有何殊。滿城風雨吳江冷,可是驪龍頷下珠? (原評:詩不論全篇命意,只取一字一句,失旨矣。) ......................68 九、雲霞映日獨高懸,萬古無名十九篇。漫說江郎才已盡,數篇擬錦尚天然。 ......................................................................................................................72 十、百年風雅百蟲鳴,正字功高氣一清。但聽途窮人痛苦,蘇門長嘯鳳鸞聲。 ......................................................................................................................79. iv.

(8) 十一、東南孔雀自高飛,盡學邯鄲步總非。惟有〈北征〉貫日月,遙從天漢 載支機。 ......................................................................................................87 十二、才高八斗兩天人,語不驚人泣鬼神。海岳何曾有高下,纖兒偏袒總難 論。 ..............................................................................................................96 十三、「昔人已乘黃鶴去」,「王濬樓船下益州」。一時定與爭衡事,萬古崔劉 居上頭。(原評:「文章有短長,不在一日一篇。) ............................106 十四、白玉黃金字俗生,李侯佳句似陰鏗。自從風引三山去,何處菱花似月 明。 ............................................................................................................ 112 十五、一代高才老嫗傳,卻嫌脂粉涴天然。人間那得真西子,顰殺雙眉諸少 年。(原評:學白者可省。) ..................................................................123 十六、羚羊挂角看無跡,流水空山月似鈎。自是學仙有仙骨,劉隨州與韋蘇 州。 ............................................................................................................130 十七、瞎馬盲人大道邊,華裾織翠錦鞍韉。詩家誰識西崑好?楚雨含情別有 天。(原評:即思無邪之旨。) ............................................................139 十八、吏部文章不可攀,新詩盤硬咏〈南山〉 。惟將郊島名寒瘦,今日吾其季 孟間。 ........................................................................................................150 十九、老子韓非竟比肩,玉樓一召豈無天。爾曹鬼怪徒相儷,恐是人間又謫 仙。 ............................................................................................................163 二十、天津橋上杜鵑聲,啼得中原萬事傾。比興由來是何物,歐梅猶自近人 情。 ............................................................................................................171 二十一、大海無波天地浮,從來風雅尚溫柔。東坡才氣雄難敵,滾滾黃河日 夜流。 ........................................................................................................181 二十二、新聲溫李莫輕談,面壁無功不易勘。安得涪翁扛鼎力,鯨魚碧海更 須參。 ........................................................................................................191 二十三、遲速不關騷雅源,驪珠高會亦同論。何堪盡學陳無己,世上於今盡 閉門。 ........................................................................................................200 二十四、鴛鴦繡出一生心,野史亭中帶淚吟。今古寧無煉石手,補天原不用 金針。 ........................................................................................................209 二十五、虞楊范揭當時體,一代清規伯仲間。忘却雷溪有真隱,尹邢心自愧 朱顏。 ........................................................................................................214 二十六、江左風流事已遙,當時金粉尚魂消。從他痴點流傳在,畢竟何人見 六朝? ........................................................................................................223 二十七、先知兵馬備遼東,撼樹蚍蜉恐未公。俊逸終憐何大復,粗豪不羨李 空同。 ........................................................................................................231 二十八、江瑤佳味食堪多,今古其如萬首何。北定中原臨絕筆,夜臺亦有渭. v.

(9) 城歌。 ........................................................................................................243 二十九、三代而還盡好名,文人自古善相輕。鍾譚死後虞山出,從此前賢畏 後生。 ........................................................................................................250 三十、三百年來碧海中,錢郎彈射一空同。青蠅白玉蚍蜉樹,稍喜漁陽許勁 弓。 ............................................................................................................260 三十一、萬紫千紅粲以繁,野花結子也堪飱。苦將心力成孤詣,不敢隨風薄 宋元。 ........................................................................................................273 三十二、遠宗樂府步邯鄲,近鑒妃豨咽廢餐。自是無人求古意,月明河海大 江寒。 ........................................................................................................278 三十三、文章生死判升沉,憶奉漁洋邁古今。此日盡譏好聲調,披沙那肯揀 黃金。 ........................................................................................................286 三十四、好花一樹幾枝紅,只在佳人採擇中。辛苦世間莽兒女,拾將零落罵 春風。(原評:比興結有餘味。) ..........................................................292. 叄、總論 ................................................................................................ 297 第一章. 論詩絕句源起 ....................................................................................297. 第二章 屈復〈論詩絕句三十四首〉論詩要旨 ..............................................299 第一節 以詩言志 .........................................................................................299 第二節 以天然兼氣骨為正 .........................................................................301 第三節 宗主神韻且博綜賅洽 .....................................................................303 第三章 屈復〈論詩絕句三十四首〉之詩學主張 ..........................................306 第一節 以天然、風骨見高華 .....................................................................306 第二節 以雕琢、模擬為下 .........................................................................307 第三節 以詩之大道外尚有別徑 .................................................................307 第四節 以別裁偽體而轉益多師 .................................................................308 第四章. 論述時代與詩家 ................................................................................313. 第一節 分論悔翁〈論詩絕句〉各首時代、詩家及其所論 .....................313 第二節 綜論 .................................................................................................315. 肆、結論 ................................................................................................ 321. 參考書目 ................................................................................................ 324. vi.

(10) 壹、緒論.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以中國詩論而言,清代無疑為集大成之時代。所有論述清代文學之學者,皆 以「集大成」1謂之。葉慶炳言其為「各種舊文學體裁之復興與總結束」2,劉大杰 主張其時為「各種舊體文學的總結,同時又孕育著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的萌芽。」3 此正為時代歷時性重整之必然趨勢,於融和沉潛再醞釀之後,終將發衍為豐富醇 厚。此一時期的文學批評亦然,張健於所著《清代詩話研究》〈自序〉中重申曾 分中國文學批評史為六期,「其中被命名為鼎盛期的明清兩代,又以清代為後來 居上」4,可謂盛極一時。舉凡專著、論文、詩話、詞話、曲話、論詩詩、筆記等, 皆產量豐富,且其文學批評之「質地」與「深度」大抵皆超越前朝各代,尤以詩 話為中堅。 張健亦嘗於〈清代文學批評〉文中,對清代詩學(詩論、詩評,以詩論為主) 有以下評論: 清代的詩學很發達,一個人若要研究中國的詩學,而想取巧只研究一個朝 代的話行不行?可以,它只要把清代的詩學全部研究,那麼中國的一套詩 論,便差不多都有了。清代不僅是集大成,而且還有所創新。 5 足見清代詩論家立足於前人基礎上加以闡述論證,成就確實斐然厚實。立論體系 至是嚴謹完備,自自我之詩學宗旨出發,與前賢論述相思辯、驗證,思維言論無 不縱橫貫通,是以清代詩論足堪謂為薈萃中國傳統詩論的精華論述。 以詩說詩,是我國古代詩歌理論常用的表達形式之一,其中, 「論詩絕句」所 占比重猶多。 「論詩絕句」為中國文學批評形式之一種,其本質係以格律詩形式進 行詩論之批評或探析,起源於唐代杜甫〈戲為六絕句〉 ,杜甫以此帶領詩論自傳統 的「以文論詩」跨越至「以詩論詩」的新體。其後,「論詩絕句」之創作歷代皆不 1. 見王鎮遠、鄔國平,《清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11 月),頁 1。 見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 年 9 月),頁 337。 3 見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 年 6 月),頁 1111。 4 「清代文學批評盛極一時」之討論,參見張健,《清代詩話研究》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 年 1 月),頁 3。 5 見張健,〈清代文學批評〉,收錄於《中國文學講話》(十)(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 年 11 月),頁 597。 2. 1.

(11) 乏其人,有如:南宋戴復古〈論詩十絕〉、金代王若虛〈論詩詩八首〉、金代元好 問〈論詩三十首〉 、明代方孝孺〈論詩七絕〉一首、清代王士禎〈戲仿元遺山論詩 絕句三十二首〉等詩作。其中具承上啟下之功、最為人矚目者,首推金代元好問 〈論詩絕句三十首〉 ,開創「以大型七絕組詩論詩評人的體例」6。至清代王士禎作 〈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二首〉 ,更帶動以「絕句」論詩,甚或後人以之及於論 畫、論詞、論印等「其他類型藝術批評」 7。 《歷代論詩絕句選》書中提到這種「論詩絕句」優點: 「一是義精詞簡、集中 含蓄,把豐富的含義濃縮在極小的篇幅之中,因而易記易誦,印象深刻。二是它 用具體的形象,去品評作家作品和揭示詩歌規律,與邏輯說理,迥異其趣」 8。要 而言之, 「論詩絕句」以「詩」的體製品評詩家風格或闡發詩歌理論,篇幅短小精 簡,其筆法自是言簡意賅、涵意豐厚,相較於歷代「詩話」體製顯有不同, 「詩話」 篇幅較具彈性,內容較為邏輯說理,作者自能盡述己意;而「論詩絕句」則需合 於詩的格律,且以含蓄精微為妙。 屈復(西元 1668-1745 年)其生活年代正處於所謂的「康乾盛世」,然因其家 世及父祖輩境遇與時代背景扞格,遂懷抱明末遺民思想,不入仕宦。辭鄉漫遊, 轉徙至京師,以詩學著書講學。屈復詩風渾勁樸質,其〈論詩絕句三十四首〉以 大型組詩的型態,統論歷代作家,評論面廣,體系嚴整,自成系統之言。 論詩絕句若以大型組詩的型態,評論作家作品者,其評論面廣,體系也較嚴 整,自當可「作為詩學批評史讀」 9;而屈復〈論詩絕句〉組詩以一系列長達三十 四首絕句詩,評論歷代詩家之得失,分辨詩體之正僞,故而可歸為「統論歷代作 家」一類,並足可視為一部「古代詩歌史或詩歌批評史」加以研究 10。然屈復悔 翁此一〈論詩絕句〉大型組詩,目前竟無人作論文研究,筆者深以為惜,自我期 許或可忝列先聲,證悔翁詩論之精妙。 「論詩詩」以詩說詩,為我國古代詩歌理論常用的表達形式之一,其中, 「論 詩絕句」尤占有較多的比重,其筆法言簡意賅、涵意豐厚,且需合於詩的格律, 以含蓄精微為妙。本文即擬以屈復論詩組詩〈論詩絕句三十四首〉為研究對象, 試探其詩旨並證析其中含蓄精微處。. 6. 王英志注評,《清人絕句五十家掇英》(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年 1 月),〈前言〉, 頁 6~7。 7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十六》云:「元遺山論詩絕句,效少陵、庾信文章老更成諸篇而作 也。王貽上仿其體,一時爭效之。厥後宋牧仲、朱錫鬯之論畫,厲太鶚之論詞、論印,遞相祖 述,而七絕中又別啟一戶牖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 2 月),頁 390。 8 羊春秋、張式銘、劉慶雲、彭靖、劉建國選注,《歷代論詩絕句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年 4 月),〈前言〉,頁 3。 9 參見錢仲聯等編,《萬首論詩絕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年 2 月),〈前言〉,頁 4。 10 參見錢仲聯等編,《萬首論詩絕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年 2 月),〈前言〉,頁 4。. 2.

(12) 第二章 前賢研究概況 關於屈復悔翁之研究,至今甚為零星而難得一見。於其文學理論探討之研究, 猶付諸闕如。是以目前對屈復悔翁之詩學觀點提出見解之研究,可謂仍屬草創階 段,可視之為研究先鋒。 曹冷泉,〈清初具有民族氣節的蒲城詩人屈復〉(陜西:人文雜誌,1980 年第 4 期)。此文陳述悔翁生平事蹟與遺民思想,論其民族氣節與現實主義精神。提及 因於其時統治階級御用文人,如沈德潛、杭世駿等人明處、暗處排擠打擊,加之 屈復亦高其志,不屑接受統治階層的拉攏,寧可終老流浪,而致身後竟如此默默 無聞。於今傳世之文學史著作,之於屈復均一筆未提。 原志軍,郭昭明, 〈清初愛國詩人屈復〉 (渭南:渭南師專學報(綜合版) ,1990 年第1期)。此文以論述悔翁生平事蹟與愛國情操為重心。 郎菁,〈四庫禁毀書目中的三部清初陝西詩文集〉(上海:圖書館雜誌,2005 年第10期) 。論述清乾隆時遭列入四庫禁毀書目,而為陝西人所著者,有三部詩文 集:孫枝蔚《溉堂集》、李柏《槲葉集》和屈復《弱水集》,此三人乃清初陝西詩 壇中堅人物。其中孫枝蔚、李柏在遺民詩界享有盛譽;屈復雖生於清初,然因其 同有強硬不屈之民族氣節,也被歸入明遺民,具有同出一脈之反清思想,是以三 部詩集同遭禁毀。 樊振海,〈簡論屈復和他的楚辭新注〉 (渭南: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5 期) 。此文論屈復為清代陝西著名文學家、詩人和學者,其晚年所著的《楚辭新注 》乃一生研究楚辭之心血,亦為清世研習楚辭之名作。悔翁常拈定一字一詞,探 析作品微旨精義和篇章結構之妙。 李豔華,〈屈復及其主要著作〉(濟南:時代文學,2011年8月上半月)。此文 論述屈復生平並簡介其主要著作。 以上所輯前賢論文,多集中於屈悔翁生平事略研究或單部著作簡介,相關詩 論及文學觀點則少有分析。於其〈論詩絕句〉相關之詩學主張與詩論研究,則未 見有所論及。. 3.

(13) 第三章 傳略 屈復 11(西元 1668-1745 年)字見心,號金粟,晚號悔翁,陜西蒲城人。12早 年參加縣童子試取得第一後,便放棄功名。辭鄉漫遊,流寓齊、魯、燕、趙、吳、 越、閩、粵間,垂老客京師,以詩學教授,著書授徒。居僧廬,與客相約,不迎 不送,亦不作寒暄語。與客講論詩文源流,諸史興亡陳跡,以及關河、扼塞、兵 馬、漕鹽、天文、律歷諸事,無不愷切詳明。乾隆元年(西元 1736 年)舉「博學 鴻詞」不赴。沈德潛謂其乃「不屈志節,固有守士也」 13。 屈復生活年代正所謂的「康乾盛世」 ,然祖父屈瑛為明朝禮部儒官,父親必旦 二十五歲時逢「甲申」世變,崇禎帝吊死煤山,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順治六年破 蒲城,當日,鄉民包括叔父無辜遭屠殺者達十餘萬口,其父遂隱居鄉間,布衣終 生。由是屈復懷抱明末遺民思想,於清王朝實行高壓統治,大興文字獄之時代氛 圍下,屈復的思想自不見容於時務;於清廷收買漢人、拉攏人心以鞏固統治權的 政治現實中,屈復的處境益顯孤獨,翰林院編修杭世駿即嘗質問曰: 「詩中寄託何 事?」企圖羅織文網入他於罪。其時禮部尚書, 「格調說」代表人物沈德潛謂其乃: 「以布衣遨遊公侯間,不屈志節,固有守士也。詩雖未純,亦時露奇氣。惟過於 自矜,好為大言,而一二標榜之人,至欲以一悔翁抹倒古今詩家,於是學者毛舉 疵瘢而苛責之,悔翁無完膚矣。」14此段評論,字裡行間亦褒亦貶,藉此或可略窺 悔翁當時為朝廷鄙棄、文人嫉視之種種情狀。 屈復熟悉歷代興亡史實,自負有經世才略。其詩渾勁樸質,著述甚豐,除《弱 水草堂詩集》二十二卷,收五言、七言近體和古體詩作二千二百一十七首外,尚 有著作《楚辭新註》八卷、 《杜工部詩評》一十八卷、 《唐詩成法》八卷、 《南華通》、 《樂府新解》、《玉溪生詩意》(又名《李義山詩箋注》 )八卷等十餘種著作,皆 乾隆刊本,後曾被列為禁書。 徐世昌《晚晴簃詩匯.詩話》云: 悔翁本楚系而家於秦,足跡半天下,豪宕感慨一寓之詩。所作原本漢、魏, 貫串三唐,不屑依傍他人門戶,卓然成家。論者謂如鸞鳳之音,非鸚鵡之 11. 以下屈復傳略,主要參考、整理自下列三出處。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八).乾隆朝卷》(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 4 月),頁 4765-4770。 錢仲聯等編,《萬首論詩絕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年 2 月),頁 368。 ﹝清﹞沈德潛等編,《清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 7 月),頁 1157。 12 參見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八).乾隆朝卷》(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 4 月),頁 4765。 13 ﹝清﹞沈德潛等編,《清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 7 月),頁 1157。 14 ﹝清﹞沈德潛等編,《清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 7 月),頁 1157。. 4.

(14) 語。 15 身處於文字獄高壓籠罩之清初詩壇,悔翁詩作以託物寄興為特徵,頗有自外於「神 韻說」、「格調說」、「肌理說」、「性靈說」等當代主流詩論而自成一家之格局。. 15. 轉引自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八).乾隆朝卷》(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 4 月), 頁 4769。. 5.

(15) 第四章 版本 著手屈復研究之第一手資料,當推其《弱水集》二十二卷 16為最直接有力,此 集收錄屈悔翁各體詩作二千二百餘首,無疑為研究屈復生平事蹟、文學著作與思 想脈絡最為可靠之資料。觀《弱水集》所輯諸詩作,大多於標題中即加註寫作時 地、創作緣由等記錄;詩中或有寫作小序,或見作者自注等說明,亦有不少晏集 酬唱之作,成為研究屈復詩歌創作與文學活動之重要見證。 除《弱水集》外,屈復尚有《楚辭新註》、《玉溪生詩意》、《唐詩成法》、 《南華通》等著作,於諸作中所附「序」中,對悔翁當時從事研究之緣由、時間 應多少有所說明,兼或提及若干文學主張與想法,如《楚辭新註.序》:余幼好 楚辭,多不解。少長,讀諸家所注,愈不解。然往往一吟其可解者,則回風雨雪 身置湘沅。夫吾家自漢遷關中,至今已忘乎為楚人矣。」17又:「乃集《楚辭新註》, 始戊午正月,三月而畢,畧諸所共解者,而詳予向所愈不解者,欲令吾黨同解焉。」18 據此可知悔翁註楚辭之緣由、心境轉折及具體註釋時間。又如《玉溪生詩意.凡 例》云: 凡詩有所寄託,有可知者,有不可知者。如『日月霜裡鬭嬋娟』、『終遣 君王怒偃師』諸篇,寄託明白,且屬泛論,此可知者。若《錦瑟》、《無 題》、《玉山》諸篇,皆男女慕悅之詞,知其有寄託而已,若必求其何事 何人以實之,則鑿矣。今但就詩論詩,不敢附會牽扯。 19 據此可知悔翁關於李商隱詩歌中隱喻興寄之見解。 清人汪士鐸撰錄, 《悔翁筆記》20,共六卷,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 ,所錄為 悔翁讀書筆記。 錢仲聯編《清詩紀事》21將悔翁分散於各詩話、筆記中之相關資料輯錄為一編, 16. ﹝清﹞屈復撰,《弱水集》(首都圖書館藏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收錄於《四庫禁燬書 叢刊》(補編第 87 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年 8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頁(補 87-) 373-655。 17 ﹝清﹞屈復,《楚辭新集註八卷末一卷》(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年弱水草堂刻本), 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二.楚辭類》(濟南:齊魯書社,1997 年 7 月第 1 版,第 1 次 印刷),頁集 2-409。 18 ﹝清﹞屈復,《楚辭新集註八卷末一卷》(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年弱水草堂刻本), 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二.楚辭類》(濟南:齊魯書社,1997 年 7 月第 1 版,第 1 次 印刷),頁集 2-409。 19 ﹝清﹞屈復悔翁箋註,《玉溪生詩意》(臺北:正大印書館,1974 年 6 月臺一版),頁 16-17。 20 〔清〕汪士鐸撰錄,《悔翁筆記》(據吉林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張氏味古齋刻本影印),收錄於 《續修四庫全書 1162.子部.雜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頁 427-474。 21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八).乾隆朝卷》(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 4 月),頁. 6.

(16) 雖資料不免偏於簡略,然於查找原文原書亦提供了重要線索。 本文以屈復論詩組詩〈論詩絕句三十四首〉為研究對象,取材見《弱水集. 卷十四》22。屈復晚年,宗族以曾孫屈來泰承其嗣,悔翁有〈乾隆丁巳,予年七十, 宗族選嗣侄曾孫來泰為後,戊午三月書至,喜而有作〉23一詩記其事。屈來泰乃悔 翁晚年最為親近之人,屈復《弱水集》 (乾隆二十九年刻本)即由曾孫屈來泰所錄, 其中所載傳世資料,自當極為可信。. 4765-4770。 22 ﹝清﹞屈復撰,《弱水集》(首都圖書館藏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收錄於《四庫禁燬書 叢刊》(補編第 87 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卷十四,頁(補 87-)569-571。 23 ﹝清﹞屈復撰,《弱水集》(首都圖書館藏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收錄於《四庫禁燬書 叢刊》(補編第 87 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卷三,頁(補 87-)415-416。. 7.

(17) 第五章 研究步驟與預期成果 本文主要以屈復論詩組詩〈論詩絕句三十四首〉為研究對象,探究其詩旨並 證析其中含蓄精微。悔翁〈論詩絕句三十四首〉研究,包括注解、意譯、主旨與 證析。也針對「論詩絕句」此種文學體例,探討其源流與發展。 本文分四部論述,壹、緒論,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為前賢研究概 況,第三章傳略,第四章其版本,第五章為研究方法與架構。貳、分論,為屈復〈論 詩絕句三十四首〉逐首證析,以探究其詩旨與要義。參、總論,第一章論論詩絕句 源起,第二章論屈復〈論詩絕句三十四首〉詩論要旨,綜觀悔翁〈論詩絕句〉之論 旨,分論為第一節:以詩言志,第二節:以天然兼氣骨為正,第三節:宗主神韻且 博綜賅洽;以此三者成其詩論體系之嚴整完備。第三章論屈復〈論詩絕句〉之詩學 主張;悔翁論詩自有其精神氣骨,第一節:以天然、風骨見高華,第二節:以雕琢、 模擬為下,第三節:以詩之大道外尚有別徑,第四節:以別裁偽體而轉益多師;此 與其詩論要旨相合,各家詩論巧為所用,遂成其詩論之「博綜賅洽」。第四章論其 論述時代與詩家。肆、結論,綜觀悔翁〈論詩絕句〉論詩宗旨,及其中之詩論主張。 悔翁〈論詩絕句三十四首〉以大型組詩的型態,統論歷代作家,其論詩面向 可謂宏觀,其深度可稱淵遠。與漁洋「兼總眾有,博綜賅洽」之論旨相切合,其 中相關詩論要旨,深值後學推敲深究。. 8.

(18) 貳、分論. 一、不溯銀河問玉皇,人間江海總難量。一言一點源頭水, 誰奉尼山一瓣香?( 原評:「思無邪」,夫子讀詩秘教也,一語道 破。 1) 【註解】 1. 銀河 天空聯亙如帶的星群。南朝陳.江總.〈內殿賦新詩〉:「織女今夕渡銀河, 當見新秋停玉梭。」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二折》:「看銀河斜映瑤階,都不 動纖細塵埃。」亦稱為「天河」、「天漢」、「星河」、「銀漢」、「雲漢」 2。 2. 尼山 尼山,原名尼丘山,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城東南三十公里,海拔三百四十餘米, 是孔子的出生地,後世因為避孔子諱,遂改「尼丘」為「尼山」 。尼山有尼山孔廟、 尼山書院,還有祭祀叔梁紇的毓聖侯祠。 《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 「孔 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 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 頂,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3 3. 瓣香 佛教語,猶言一瓣香。香之形似瓜瓣者曰瓣香。語出《祖庭事苑》:「古今尊 1. 見﹝清﹞屈復撰,﹝清﹞馬墣、陳長鎮評,《弱水集》(首都圖書館藏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 本),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第 87 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頁(補 87-) 569。「『思無邪』,夫子讀詩秘教也,一語道破。」此語為原評作者馬墣、陳長鎮於本詩當頁所 下評語。本文以下各論詩詩所附「原評」出處均同,不再詳加說明。 2 轉引自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來源: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BB%C8%AAe&pieceLen=50&fld=1&cat =&ukey=-439957424&serial=1&recNo=0&op=f&imgFont=1,2013.01.05)。 轉引自中研院語言所「搜詞尋字」語庫查詢系統 ,(來源: http://words.sinica.edu.tw/sou/sou.html ,2013.01.05)。 本文以下所引中華民國教育部網路版《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註解,中研院語言所「搜詞尋字」 語庫查詢系統資料,皆出自上列網頁,以下各注網址不再加注。 3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 中華書局,1982 年 11 月,第 2 版),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頁 1905。. 9.

(19) 宿,拈香多云一瓣,瓣,瓜瓣也,以香似之,故稱焉。」 4「形狀像瓜瓣的香,表 示禱祝敬慕之意。宋.曹彥約.〈譚仁季以二詩見遺走筆次韻〉詩: 『詩才清不羨 滄浪,曾向歐曾接瓣香。』」 5引申有「師承、敬仰」之意。清洪亮吉《北江詩 話》卷一:「近來浙中詩人,皆瓣香厲鶚《樊榭山房集》。」胡適《西遊記 考證》六:「盡登其詩入《山陽耆舊集》。擇其傑出者各體載一二首於此, 以志瓣香之意云。」 4. 思無邪 《論語•為政》云: 「子曰: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意即: 詩三百篇,以一句話即可概括言之,即是「思想純正」。 【意譯】 不必溯源而上到銀河去詢問玉皇大帝,天上的繁星有多少;就如同那人間江 海之水量,如何可以計量!詩歌數量何嘗不是如此?孔子「思無邪」一句話即成 為詩歌的一點源頭活水,而在古今浩瀚的詩論汪洋、在那不可勝數的詩歌創作中, 真正師承自孔子「思無邪」之詩教道統者,又有多少呢? 【主旨】 本詩點出孔子「思無邪」之詩教,當為詩歌「源頭活水」 ,亦為詩歌評價之標 準。屈復以此詩明示詩之本源,標舉其論詩之標準。 【證析】 「思無邪」語出《論語•為政》:「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 邪。』」屈復認為孔子「思無邪」一句話成為詩歌的一點源頭活水,「思無邪」乃 孔門讀詩秘教,認同「思無邪」為《詩經》中心思想,一言概括孔門詩教之要旨。 「詩教」係以《詩經》作為教育學子的範本,可謂為中國詩歌史上流傳最廣遠、 影響最深刻的詩論主張之一,孔子以「思無邪」一語概括整部《詩經》之要旨, 成為後世論《詩》普遍遵循的標準。 孔子(西元前 551-前 479)春秋魯國人,其時周王室衰微,諸侯兼併,孔子致 力於教育,用以穩定社會人心與秩序。孔子為我國教育史上首創私人教育、平民 教學的教育家,且其誨人不倦的諄諄風範,時至今日仍為後人景仰敬重的最佳典 型。 春秋中葉,孔子周遊列國後返魯(西元前 484 年),即授《詩》、《書》以教弟. 4. 參見高樹藩編纂,《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增訂本,(臺北:正中書局,2003 年 11 月,第 2 版第 13 次印行),頁 1852。 5 轉引自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2013.01.05。. 10.

(20) 子,並將六經加以編次整理。子曰: 「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6 孔子特重《詩》的教化作用,開啟「詩教」先河,是以後代儒家學者對於《詩》 學的基本概念,自然承襲自孔子的「詩教」 。孔子以《詩經》當作教本,開始詩歌 與詩論的薪火相傳;相信此正為悔翁之所以尊奉「尼山」為「一瓣香」的著眼點。 先秦儒者無疑為最早的詩論家,儒者時時論及《詩三百》 ,如《論語‧子路》: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論 語‧季氏》記載:「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 鯉趨而過庭。曰: 『學詩乎?』對曰: 『未也。』 『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 又〈泰伯篇〉記曰: 「子曰: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為政篇〉云: 「子曰: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等語,足見孔門四科中,無論於德行、 於言語,亦或於政事、於文學,《詩經》本來即是孔門重要教本。 《詩經》居於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地位,且《詩》三百的內容相當豐富, 不僅包括大量的民間歌謠、某些統治階級較底層人士的創作,尚包含不少統 治者的讚歌與頌歌,其可謂內蘊了周朝當時廣大庶民生活的面貌與思想內涵。 為何此不同階級人民於各文化階層所歌之誦之之各類型詩歌總集,孔子總評以「思 無邪」一言?在這些不同類型的詩篇中,孔子看到了哪些共通的內在價值與意涵?. (一)「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觀其風俗,則知其所以教。其為人也溫柔敦 厚,《詩》教也。』」(《禮記卷第四十八.經解第二十六》) 孔子於「《詩》教」之整體評論以「溫柔敦厚,《詩》教也」最為歷史久遠。 「詩教」此一名稱,最早正式見於《禮記.經解》篇:「孔子曰:『入其國,其 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7由此段文字來看「溫柔敦厚」之 本意,其言:「入其國,其教可知也。」鄭玄注:「觀其風俗,則知其所以教。」 孔子此指稱:「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又言:「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 不愚,則深於《詩》者也。」8則「溫柔敦厚」應是指《詩經》教化之於人民性情、 品格之陶冶作用與結果,吾人遂可自民情風俗中看見《詩》教風行之力量與功能。 「詩教」與「性情」之關連起源自一個更古老的詩歌主張——「詩言志」。9《尚 書.堯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10此為「詩言志」一詞最 6. 馬辛民等編,《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子罕第九》〈解經卷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12 月),頁 133。 7 ﹝清﹞孫希旦撰,《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4 月第 1 版第 5 次印刷),頁 1254。 8 ﹝清﹞孫希旦撰,《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4 月第 1 版第 5 次印刷),頁 1255。 9 「詩教」與「性情」淵源之討論,參見吳珮文,〈沈德潛「詩教」觀研究——以詩歌評選為論述 文本〉(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 年 7 月),頁 41-43。 10 參見屈萬里註譯,《尚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10 月 11 版),頁 18。. 11.

(21) 早出現之紀錄。到了漢代〈詩大序〉中,對於「詩言志」的命題有了進一步的說 明,〈詩大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 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也。」11說明:詩用以明志,言志,在內為思維、思想時曰「志」, 轉換為語言、為文字時稱之為「詩」。〈詩大序〉並於此段文字之後立即接續了 「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 教化,移風俗。」12說明「詩言志」所展現的「《詩》教」意義亦在德化、在陶冶 人心,使趨於「溫柔敦厚」。 繼王士禎之後,清詩壇的領袖人物——沈德潛(1673-1769),深受儒家德化 思想的影響,對孔門之詩教觀向極推崇,「溫柔敦厚」在沈德潛評論詩文時成為 重要標準之一。黃婉甄,〈清代性情詩論研究——以清代四大詩說為主〉一文中 論述沈德潛論詩,謂之:「沈德潛論詩『宗旨』,係本乎『興、觀、群、怨』的 性情,進而闡揚載道、教化的觀念,達到『溫柔敦厚』的境地。『性情』和『詩 教』合一,正是沈德潛畢生論詩所追求的最高理想。」 13沈德潛於《清詩別裁集》 〈凡例〉中指出:「詩之為道,不外孔子教小子教伯魚數言,而其立言,一歸於 溫柔敦厚,無古今一也。」14說明孔子詩教中「溫柔敦厚」的旨趣,確實為沈德潛 評論詩文時遵循的標準。另其亦曾言及「至於詩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倫, 匡政治,感神明,以及作詩之先審宗旨,繼論體裁,繼論音節,繼論神韻,而一 歸於中正和平。」15明言「詩教」的功能,可「和性情,厚人倫,匡政治,感神明」, 而此處「中正和平」表明其論詩宗旨務求「去淫濫以歸雅正」16,此即孔門一脈相 承之詩教觀,所謂「思無邪」。 《論語》誠為準確反映孔子思想的最佳典籍。《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以《詩經》教育門生,作為修身、處事之準則,有如《論 語‧學而》記載: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 :「可也, 未若貧而樂, 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蹉,如琢如磨,』其斯之謂. 11. 參見馬辛民等編,﹝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 毛詩注疏卷第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12 月),頁 7。本文以下所引《毛詩正義》 原文皆出自此版本,編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月不再詳列。 12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毛詩注疏卷第 一》,頁 11-13。 13 見黃婉甄,〈清代性情詩論研究——以清代四大詩說為主〉,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2003 年,頁 83。 14 ﹝清﹞沈德潛等編,《清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 7 月),〈凡例〉,頁 1。 15 參見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 1 月),〈重定唐詩別裁集序〉,頁 4。 16 見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 1 月),〈原序〉,頁 2。. 12.

(22) 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17 另《論語‧八佾》篇云:「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 言詩已矣!』」18以及《論語.陽貨》:「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 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19此類記錄可謂 大致概括了孔子對「詩教」功用的詮釋。孔子以詩經教授門徒,孔門弟子皆深深 涵詠於詩教,以此作為涵養心性、脩身處事之準則,詩教陶冶、淺移默化之下, 「溫柔敦厚」自然而至。孔子並肯定詩具有「興、觀、群、怨」、「達政」「專 對」、「事父」「事君」以及「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等功能,然孔子的詩教目 的究竟為何?. (二)曰「風行草偃」 「子對曰: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 」 20(《論語‧顏淵》) 在孔子之前,《詩》三百已被廣泛的傳誦,卻無人整理、討論,《詩》三百 中自然流轉的豐富情感以何種標準呈顯?是否具備原始情感本身以外的其他作用 或力量?孔子一語「思無邪」,提醒了世人應自理性的功能角度重新審視、體悟 此發乎自然的情性之詩。 《詩大序》云:「〈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21,此言指出 《詩經》〈國風〉之教化作用,而後復云: 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 22 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23 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 17. 馬辛民等編,《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學而第一 》,〈解經卷第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0 年 12 月),頁 13。本文以下所引《論語》原文皆出自此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 年月不再詳列。 18 馬辛民等編:《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八佾第三 》,〈解經卷第三〉,頁 35-36。 19 馬辛民等編:《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陽貨第十七 》,〈解經卷第十七〉,頁 269-270。 20 馬辛民等編:《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顏淵第十二 》,〈解經卷第十二〉,頁 188。 21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毛詩注疏卷第一》,頁 10-12。 22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毛詩注疏卷第一》,頁 11-12。 23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毛詩注疏卷第一》,頁 12-13。. 13.

(23) 曰風。 24 足見《詩》之教化作用猶如「風行」一般,君子由德性之美善而「興起」「感召」 人民嚮往之情,由「潛移默化」之「德化」而達移風易俗之效,故而此教化作用 理當並不侷限於〈國風〉之詩。 「思無邪」乃是《詩經.魯頌.駉》 25中的一句話。《駉》分四章,分別出現 「思無疆」 、 「思無期」 、 「思無斁」 、 「思無邪」的句子, 「思」在此作為句首語氣詞, 並無實際意義,孔子所說的「思無邪」 ,其中的「思」字應亦是如此。有將「思無 邪」中「思」一字,解釋成「意思」之「思」者,或引申為詩的涵義、思想、情 感,誠皆誤解。然「思無邪」一句,若要指稱詩的思想、感情、涵義等內涵的「無 邪」,似亦無不可!宋人朱熹《論語集注》云: 凡詩之言,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其用歸於使 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發,求其直指全體, 則未有若此之明且盡者。故夫子言《詩》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盡盖其 義,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 26 《詩》之言儘管有美惡不同,然或感發或懲創,皆有以使人情性歸正之用。由此 段論述看來,朱子思考《詩經》之本質,認為「思無邪」確實足以作為理解《詩 經》中心思想的綱領。27然詩之語言如此細微婉曲,能夠明白深刻、通透全體,直 指詩有使人「歸正」之共同力量,未有如孔子「思無邪」一言如此簡切者。是以, 「思無邪」確實足以概括詩的共同功能與意義。 《詩經》諸詩篇於人性之「薰陶」 、 「感化」乃藉由《詩經》中本質存有之「價 值意識」或「人格典範」,以之「興發」、「感召」、啟發吾人立志向善之心志,此 作用即為「風」,於此,「風」遂帶有「興」之意味 28,此即《詩》之「教」也。 孔子對《詩經》的評價為「思無邪」,即在強調《詩經》的教育功能與價值,是 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相信《詩經》中此一本質存 有之「價值意識」與「人格典範」 ,對人性之薰陶與感召,因孔子「詩教」而益形 彰顯、乃至於發揚光大;此正為悔翁特為推崇孔子「詩教」之主因。 屈復於其〈論詩絕句三十四首〉組詩中之第一首即點出:人間詩歌之數量如 24.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毛詩注疏卷第一》,頁 15-16。 ﹝宋﹞朱熹集註,《詩經集註》(臺北:萬卷樓圖書,2006 年 8 月,仿古字版,初版六刷),頁 36。 26 ﹝宋﹞朱熹,《四書集注章句.論語集注》〈卷一〉(臺灣:世界書局,1988 年),頁 8。據《摛 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經部》影印。 27 參見姜龍翔,〈朱子由《四書》所建構之《詩經》學基礎思維探源〉,《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 學報》第五卷第二期,2012 年 2 月,頁 4~6。 28 參見蔣年豐,〈從『興』的觀點論孟子的詩教思想〉,《清華學報》第二十卷第二期(1990 年 12 月),頁 319。此文主張乃強調「《詩》教」之作用主要來自於《詩》之「興」。 25. 14.

(24) 江海難量,且以「誰奉尼山一瓣香?」作結,說明孔子以《詩經》為教本,開始 詩歌與詩論的薪火相傳,以「思無邪」一語概括整部《詩經》之要旨,成為後世 普遍遵循的標準。孔門「《詩》教」為雅正之道統,為屈復所尊奉,並推崇為「一 瓣香」之崇高地位。而《詩經》本質中的教化作用,使人民性情得以「歸正」 ,並 藉此歸正之歷程,陶冶人民品格情性以趨向「溫柔敦厚」的功能,悔翁亦特為推 崇。由本詩中並可看出屈復作詩、論詩所奉行之圭臬,乃孔子《詩》教一脈相傳 承之「道統」,並於此表明其〈論詩絕句三十四首〉評價諸詩家之準則與方向。. 15.

(25) 二、李陵蘇武少陵師,不掩曹家橫槊時。安室房中傳樂府, 漢皇開國勝男兒。 【註解】 1. 李陵、蘇武 李陵(西元前二世紀、未詳-前 74 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人。少為侍中建章 監,善騎射,仁物愛人,謙讓下士,甚得名譽。李陵係李廣長子李當戶之子,漢 武帝以為其有祖父李廣之遺風,讓李陵領五千兵攻打匈奴,後以五百輕騎出兵接 應將軍李廣利,隨後兵敗投降匈奴。(參閱整理自《史記卷百0九‧李將軍列傳 第四十九》 29) 蘇武(西元前二世紀、未詳-前 64 年),字子卿,杜陵人。父蘇建,以校尉從 大將軍青擊匈奴,封平陵侯。蘇武受命護送扣留在漢之匈奴使者回國,並致贈單 于禮物,以答謝單于。後單于欲派使者護送蘇武等回國,匈奴國內漢朝降將等「陰 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蘇武遭此連累,被扣押於匈奴,不降,遭遣送至北 海牧羊。李陵投降後,曾受匈奴派遣去勸降蘇武,自是不成,武以堅定數語回應: 「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願肝腦塗地。 今得殺身自効,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 恨。願勿復再言。」蘇武在始元六年(公元 81 年)返回漢朝,行前,李陵擺酒送 別,涕泣成詩。(參閱整理自《漢書卷五十四‧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30) 2. 少陵 杜甫(西元前 712 年 2 月 12 日-770 年),杜甫曾居於京兆(長安)杜陵。杜 陵在長安城東南,漢宣帝在此築陵,才改名杜陵,在杜陵東南十餘里有小陵,亦 稱少陵。杜甫在詩中常自稱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此後人亦稱杜甫為杜少陵,杜 甫草堂為少陵草堂;作品集為《杜工部集》又名《杜少陵集》。 3. 曹家 指三國時代魏國曹氏父子三人,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於詩、賦、文學皆有 成就,並稱三曹。以「三曹」為中心的「建安文學」,可謂「體披文質、粲溢古 今」 31。 29. 參閱自〔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 百0九.〈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82 年 11 月,第 2 版),頁 2867-2878。 30 參閱自﹝東漢﹞ 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卷五十四.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收 入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並附編二種》(全五冊)(臺北:鼎文書局,1981 年),頁 2439-2470。 31 參見﹝梁﹞鐘嶸著,《詩品》,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 16.

(26) 4. 橫槊 「槊」指長八丈的矛。橫槊賦詩形容意氣風發的樣子。唐.元稹.唐故工部 員外郎杜君墓係銘 32:「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宋.蘇軾.赤 壁賦:「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5. 安室房中 《安世房中歌》見於《漢書.禮樂志》,據云:「《房中祀樂》,高祖唐山 夫人所作也。周有《房中樂》至秦名曰《壽人》。凡樂,樂其所生,禮不忘本。 高祖樂楚聲,故《房中樂》楚聲也。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簫管,更名 曰《安世樂》。」班固以為《安世》既出自《房中》,錄此歌時,遂綜合前後命 題,題之為《安世房中歌》。「房」乃祠堂,廟宇之義。 【意譯】 五言詩之起源乃是漢騎都尉李陵與蘇武詩,二詩性情自然、發言自高,乃杜 甫詩所師法。漢末曹氏父子三人「橫槊賦詩」,文武雙全的意氣風發,風骨慷慨, 光彩奪目,難為所掩。高祖唐山夫人一首《安世房中歌》典雅古奧,有《雅》、 《頌》遺風,堪稱漢代自開國而來郊廟祀樂的典範之作,其莊重古雅的文采開國 更勝男兒! 【主旨】 本詩為論漢詩之作。承上首論詩詩旨趣,續依詩歌流變而論,論及漢五言詩 之起源以及樂府詩發祥時諸家詞彩華茂之盛況。 【證析】. (一)「其五言,周時已見濫觴,及乎成篇,則始于李陵、蘇武二子。」 (釋皎然著,《詩式》) 本首論詩詩首句即直陳杜甫師承李陵、蘇武。「李陵蘇武少陵師」,典出杜 甫〈解悶十二首〉之五:「李陵蘇武是吾師,孟子論文更不疑。一飯未曾留俗客, 數篇今見古人詩。」33清‧浦起龍撰《讀杜心解》 ,於此詩加注曰: 「原注:校書郎 孟雲卿。」指出:此處「孟子論文」 「數篇今見」乃校書郎孟雲卿自為詩,子美「服. 年 1 月),頁 7。 32 ﹝唐﹞元稹撰,《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唐代文學家元稹爲著名詩人杜甫撰寫此墓誌 銘。該文編入《元氏長慶集》,收入《四庫全書》。 33 ﹝清﹞浦起龍撰,《讀杜心解》,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臺北:鼎文書局,1979 年 3 月),頁 853。. 17.

(27) 其議論,而美其風雅也」34。另又有注曰「僧皎然曰:五言始於蘇、李,天與其性, 發言自高。」指稱:五言詩起源於李陵與蘇武詩,並引釋皎然說法,推崇二詩性 情自然、發言自高,為杜甫詩所師法。 《文選》、《藝文類聚》以及《古詩源》中載有李陵《答蘇武書》及《與蘇 武詩》,蘇武《與李陵詩》等作品,雖自古而來對其作者一直存有質疑,或以為 係後人偽託,抑或是編輯者張冠李戴。然《答蘇武書》及《與蘇武詩》、《與李 陵詩》作為文學作品本身的價值仍然備受肯定。 宋朝嚴羽所著《滄浪詩話》一書, 「著重於談詩的形式和藝術性」 ,35該書論及 〈詩體〉文中有以下陳述: 《風》、《雅》、《頌》既亡,一變而為《離騷》,再變而為西漢五言, 三變而為歌行雜體,四變而為沈、宋律詩。五言起於李陵、蘇武或云枚乘, 七言起於漢武《柏梁》,四言起於漢楚王傅韋孟,六言起於漢司農谷永, 三言起於晉夏侯湛,九言起於高貴鄉公。 36 此段文字述及中國詩歌流變概況,並指出:五言詩之起源乃是漢騎都尉李陵與蘇 武詩。皎然《詩式》謂:「其五言,周時已見濫觴,及乎成篇,則始于李陵、蘇 武二子。」37言「五言詩」濫觴自周朝,然成篇的體式,始於李陵、蘇武。鍾嶸《詩 品.序》亦云:「夏歌曰:『鬱陶乎予心』,楚謠曰『名余曰正則』,雖詩體未 全,然是五言之濫觴也。逮漢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 38夏代的《五子之歌》39 訴說著「憂鬱啊我的心」,楚國的歌謠《離騷》說「給我取名叫正則」,雖然詩 的體制尚未稱完備,然而此類詩歌均可視為五言詩的起源。到了漢朝的李陵,開 始創作五言詩的體式,此言指明:國風、楚辭皆可謂為五言詩的發源,然至漢朝 的李陵,五言詩的體式才正式建立。. 34. ﹝清﹞浦起龍撰,《讀杜心解》,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臺北:鼎文書局,1979 年 3 月),頁 853。 35 參見﹝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校釋說明〉(臺北:里仁書局,1987 年 4 月),頁 2。〈校釋說明〉作者為校釋者郭紹虞。 36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7 年 4 月),頁 48。 37 參見﹝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 〈校注〉 (臺北:里仁書局,1987 年 4 月), 頁 48。又參見﹝唐﹞釋皎然,《詩式》,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 事業,1983 年 1 月),頁 29。 38 參見﹝梁﹞鐘嶸,《詩品》,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 年 1 月),頁 2。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7 年 4 月),頁 48-49。 39 《尚書正義.卷七.五子之歌》(正義)曰:「史述作歌之由,先叙失國之事,『其一曰』以 下乃是歌辭。此五子作歌五章,每章各是一人之作,辭相連接,自爲終始。」. 18.

(28) (二)「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備文質,粲溢今古」(鍾 嶸著,《詩品》) 本詩次句「不掩曹家橫槊時」,指的是曹氏父子三人「橫槊賦詩」、文武雙 全的意氣風發,難以被遮掩。 曹操(155 年-220 年)字孟德,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其樂 府詩,非但能繼承樂府民歌「緣事而發」之精神,且以辭意新發見長。以古詩體 例來敘寫時事,因而有不少反映漢末社會寫實之生活詩歌創作,有如〈蒿里行〉、 〈薤露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貼近現實之特有筆觸,寫出悲憫亂世之情思;〈步 出東門行〉原是感歎人生無常、應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一述大統天下之 壯志,其樂府詩作誠可謂為史詩式之漢末實錄。而其抒情詩歌,有如知名〈短歌 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又如〈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呈現的出世 懷想,辭藻時而清麗、時而壯闊。漸趨沉寂之「四言詩」至曹操又大放異彩,以 其代表作〈短歌行〉為例,可謂繼承《詩經》傳統更有所新發。曹操除憑借其政 治領導地位,文士爭相趨附之勢,更以富創造性的創作開啟建安文學的彬彬盛況, 謂其為漢末傑出的文學家確屬應當。 曹丕(187 年-226 年)字子桓,曹操次子,後登基為魏國皇帝。其擅長以淺顯 的文字語言抒情,如〈雜詩〉、〈燕歌行〉等。其中〈燕歌行〉於細膩委婉處流 露思婦悱惻纏綿相思之情,語言澄透淺顯,最能反映曹丕詩歌的風格。此詩為現 存最早之完整七言詩,於七言詩的形成、發展,貢獻甚大。曹丕著作現存《魏文 帝集》和《魏文帝詩注》,其《典論論文》謂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藝理 論批評專著。 曹植(192 年-232 年)字子建,因封陳王且諡號思,後世文章中常稱以「陳思 王」,可謂建安時期成就最大的作家,梁‧鍾嶸《詩品》讚曰: 其源出於《國風》。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備文質,粲溢今 古,卓爾不群。嗟乎!陳思之於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 音樂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爾懷鉛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餘暉 以自燭。故孔氏之門如用詩,則公幹升堂,思王入室,景陽、潘、陸,自 可坐於廊廡之間矣。 40〈魏陳思王植〉 曹植詩歌之藝術精華,在於「骨氣奇高,詞采華茂」,「陳思之於文章也,譬人 倫之有周孔」,其作品之奇氣卓而不群,其華茂文采非僅及於當世,已然「粲溢 今古」。其於字句錘煉雕琢,詞藻華美豐盛,且比喻豐富,對偶形式益趨精密, 起調氣勢極高,沈德潛《說詩睟語》曰:「陳思極工起調,如『驚風飄白日,忽 40. 參見﹝梁﹞鍾嶸著,《詩品》,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 年 1 月),頁 7。. 19.

(29) 然歸西山』,如『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如『高台多悲風,朝日照北林』, 皆高唱也。」41這些技巧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也首開為文雕琢字句的風氣,甚且 取得「孔氏之門如用詩,則公幹升堂,思王入室」如此垂範後世的典範地位。 梁‧鍾嶸《詩品》言及:「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篤好斯文;平原兄弟鬱爲文 棟;劉楨、王粲爲其羽翼。次有攀龍托鳳,自致於屬車者,蓋將百計。彬彬之盛, 大備於時矣。」42曹家父子開創了建安文學的彬彬盛況,而建安文學的盛況則開啟 了樂府詩歌的華茂文采、塊磊奇骨。. (三)「《房中歌》近《雅》,古奧中帶和平之音。不膚不庸,有典 有則」(沈德潛選,《古詩源》) 本詩末尾二句,「安室房中傳樂府,漢皇開國勝男兒。」指的是高祖唐山夫 人一首《安世房中歌》43,凡十七章,典雅古奧,沈德潛云:「《郊廟歌》近《頌》, 《房中歌》近《雅》,古奧中帶和平之音。不膚不庸,有典有則,是西京極大文 字。」44此形容《安世房中歌》於歌頌盛德之中,敘次詳委,「首言大孝備矣,其 下反反覆覆,屢稱孝德。漢朝數百年家法,自此開出。」45彷彿有商周《雅》《頌》 遺風。歷來與西漢大詞賦家司馬相如等人所撰十九章《郊祀歌》平起平坐、無分 高下,堪稱漢代自開國以來郊廟祀樂的典範之作。郊廟歌為在古時帝王祭祀天地 神祗、祖先宗廟時所配樂章。「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與戰爭乃國家一等 一之大事,古人對於神靈祭祀極其嚴正莊穆,自然須配以華盛隆重之儀式及樂舞, 郊廟祀歌之重要地位不可輕忽。 《漢書‧禮樂志》曰: 又有《房中祠樂》,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周有《房中樂》,至秦,名曰 《壽人》。凡樂,樂其所生,禮不忘本。高祖樂楚聲,故《房中樂》楚聲 也。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簫管,更名《安世樂》。 46 此記載說明《安世房中歌》名本《房中樂》,房中祠樂乃宗廟所用之樂章。此處 「房」乃祠堂,廟宇之義。《房中樂》周朝已有之,秦始皇二十六年,改曰《壽. 41. 轉引自楊祖聿,《詩品校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 月),頁 43。 楊祖聿,《詩品校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 月),頁 1。 43 參見﹝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收入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並附編二 種》(全五冊)(臺北:鼎文書局,1981 年),頁 1046-1052。本文以下所引《漢書》原文皆出自 此版本,編者、冊數,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月不再詳列。 44 ﹝清﹞沈德潛選,《古詩源》(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9 月),頁 35-38。 45 ﹝清﹞沈德潛選,《古詩源》(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9 月),頁 38。 46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收入《新校本漢書‧並附編二種》,頁 1043。 42. 20.

(30) 人》。高祖唐山夫人作《房中祠樂》,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簫管,更 名曰《安世樂》,將之錄收於《安世房中歌》中。 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以典雅古奧之華辭,盛讚漢朝太平盛世,人心歸附。 若:「都 荔 遂 芳 , 窅 窊 桂 華 。 孝奏天儀,若日月光。乘玄四龍,回馳北行。羽 旄殷盛,芬哉芒芒。孝道隨世,我署文章。」47極言聖德盛大遠播,顏師古注曰: 「孝道進承於天,天神降臨」48,德芳直入天聽。《安世房中歌》詞采如此典奧莊 重,彷彿存有商周《雅》、《頌》遺風。《清詩別裁集》中此詩題名為〈題漢樂 府後〉49,編者沈德潛評曰:「唐山夫人樂府更在李延年、司馬相如之先,特為拈 出。」此評語說明本詩要旨確實肯定《安世房中歌》為漢代開國以來無人可及的 典範詩作,認為其更在李延年、司馬相如等人之先,比之男子詩作更富典雅莊重 的文采。 本詩為論漢詩之作。承上首詩論主旨,續依詩歌流變而論,論及漢五言詩之 起源以及樂府詩發祥時諸作家文采華茂之盛況。指出李陵、蘇武詩乃五言詩體源, 二詩性情自然、發言自高,乃杜甫詩所師法。曹氏父子三人建安風骨,慷慨風流。 高祖唐山夫人所作郊廟祀樂《安世房中歌》,典雅古奧,是為漢朝開國以來無人 可超越的郊廟歌典範,其莊重典雅的文采開國更勝男兒。. 47.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收入《新校本漢書‧並附編二種》,頁 1049。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收入《新校本漢書‧並附編二種》,頁 1049。 49 ﹝清﹞沈德潛等編,《清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 7 月),頁 1159。 48. 21.

(31) 三、李杜文章妙入神,中原逐鹿幾千春。捉刀猶帶英雄氣, 遙想嚴公第一人。 【註解】. 1. 李杜文章妙入神 (1)妙入神 嚴羽, 《滄浪詩話》云: 「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詩而入神,至矣,盡矣! 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蓋寡也。」50《滄浪詩話校釋》郭紹虞校釋引陶 明濬,《詩說雜記》〈釋〉曰:「入神二字之義,心通其道,口不能言,己所專有, 他人不得襲取。所謂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巧者其極為入神。」 51 (2)李、杜 李白(西元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唐朝詩人,有「詩仙」 、 「詩 俠」之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 ,隋末其先人以罪流徙西域,神龍初 還,客居巴西。《舊唐書.文苑列傳》記載:「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 之心。父為任城尉,因家焉。少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 等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天寶初,客游會稽,與道士吳筠隱於 剡中。筠徵赴闕,薦之於朝,與筠俱待詔翰林。」 52另宋祁《新唐書.文藝列傳》 記曰: 白之生,母夢長庚星,因以命之。十歲通詩書,既長,隱岷山,州舉有道 不應。蘇頲為益州長史,見白異之,曰:是子天材英特,少益以學,可比 相如。然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天寶初,南入會稽,與 吳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 仙人也。言於玄宗,召見金鑾殿,論當世事,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 羹。有詔供奉翰林,白猶與飲徒醉於市。 53 此言李太白個性率真豪放,嗜酒好遊。玄宗時曾為翰林供奉,後因得罪權貴,自 是難以容身而離開京城,最後病死當塗。其詩高妙清逸,世稱為詩仙。與杜甫齊 名,時人號稱李杜。著有李太白集。 50.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7 年 4 月),頁 8。 轉引自﹝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7 年 4 月),頁 10。 52 轉引自〔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8 年 2 月第 1 版第 2 次印刷),頁 1784。 53 轉引自〔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8 年 2 月第 1 版第 2 次印刷),頁 1785。 51.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Through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uddhism in the Song dynasty was within a “systemic society.” In response to a legitimation crisis, Tiantai Buddhism in

As a collected poetry of Chan masters, Chanzong Zaduhai has a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n its classification categories based on topics of poems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other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ang Lin’ s Ming Bao Ji (Retribution after Death), which is written in the Early Tang period, to examin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erception of animal since

From the aspect of the representational function of poetry, both Kukai’s and Chinese mountain living poems has the tendencies of “ego lyricizing”. and “intercourse dialo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