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曰「風行草偃」

「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 」20(《論語‧顏淵》)

在孔子之前,《詩》三百已被廣泛的傳誦,卻無人整理、討論,《詩》三百 中自然流轉的豐富情感以何種標準呈顯?是否具備原始情感本身以外的其他作用 或力量?孔子一語「思無邪」,提醒了世人應自理性的功能角度重新審視、體悟 此發乎自然的情性之詩。

《詩大序》云:「〈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21,此言指出

《詩經》〈國風〉之教化作用,而後復云:

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22

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23

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

17馬辛民等編,《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學而第一 》,〈解經卷第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0 年 12 月),頁 13。本文以下所引《論語》原文皆出自此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 年月不再詳列。

18馬辛民等編:《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八佾第三 》,〈解經卷第三〉,頁 35-36。

19馬辛民等編:《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陽貨第十七 》,〈解經卷第十七〉,頁 269-270。

20馬辛民等編:《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顏淵第十二 》,〈解經卷第十二〉,頁 188。

21﹝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毛詩注疏卷第一》,頁 10-12。

22﹝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毛詩注疏卷第一》,頁 11-12。

23﹝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毛詩注疏卷第一》,頁 12-13。

曰風。24

足見《詩》之教化作用猶如「風行」一般,君子由德性之美善而「興起」「感召」

人民嚮往之情,由「潛移默化」之「德化」而達移風易俗之效,故而此教化作用 理當並不侷限於〈國風〉之詩。

「思無邪」乃是《詩經.魯頌.駉》25中的一句話。《駉》分四章,分別出現

「思無疆」、「思無期」、「思無斁」、「思無邪」的句子,「思」在此作為句首語氣詞,

並無實際意義,孔子所說的「思無邪」,其中的「思」字應亦是如此。有將「思無 邪」中「思」一字,解釋成「意思」之「思」者,或引申為詩的涵義、思想、情 感,誠皆誤解。然「思無邪」一句,若要指稱詩的思想、感情、涵義等內涵的「無 邪」,似亦無不可!宋人朱熹《論語集注》云:

凡詩之言,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其用歸於使 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發,求其直指全體,

則未有若此之明且盡者。故夫子言《詩》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盡盖其 義,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26

《詩》之言儘管有美惡不同,然或感發或懲創,皆有以使人情性歸正之用。由此 段論述看來,朱子思考《詩經》之本質,認為「思無邪」確實足以作為理解《詩 經》中心思想的綱領。27然詩之語言如此細微婉曲,能夠明白深刻、通透全體,直 指詩有使人「歸正」之共同力量,未有如孔子「思無邪」一言如此簡切者。是以,

「思無邪」確實足以概括詩的共同功能與意義。

《詩經》諸詩篇於人性之「薰陶」、「感化」乃藉由《詩經》中本質存有之「價 值意識」或「人格典範」,以之「興發」、「感召」、啟發吾人立志向善之心志,此 作用即為「風」,於此,「風」遂帶有「興」之意味 28,此即《詩》之「教」也。

孔子對《詩經》的評價為「思無邪」,即在強調《詩經》的教育功能與價值,是 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相信《詩經》中此一本質存 有之「價值意識」與「人格典範」,對人性之薰陶與感召,因孔子「詩教」而益形 彰顯、乃至於發揚光大;此正為悔翁特為推崇孔子「詩教」之主因。

屈復於其〈論詩絕句三十四首〉組詩中之第一首即點出:人間詩歌之數量如

24﹝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毛詩注疏卷第一》,頁 15-16。

25﹝宋﹞朱熹集註,《詩經集註》(臺北:萬卷樓圖書,2006 年 8 月,仿古字版,初版六刷),頁 36。

26﹝宋﹞朱熹,《四書集注章句.論語集注》〈卷一〉(臺灣:世界書局,1988 年),頁 8。據《摛 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經部》影印。

27參見姜龍翔,〈朱子由《四書》所建構之《詩經》學基礎思維探源〉,《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 學報》第五卷第二期,2012 年 2 月,頁 4~6。

28參見蔣年豐,〈從『興』的觀點論孟子的詩教思想〉,《清華學報》第二十卷第二期(1990 年 12 月),頁 319。此文主張乃強調「《詩》教」之作用主要來自於《詩》之「興」。

江海難量,且以「誰奉尼山一瓣香?」作結,說明孔子以《詩經》為教本,開始 詩歌與詩論的薪火相傳,以「思無邪」一語概括整部《詩經》之要旨,成為後世 普遍遵循的標準。孔門「《詩》教」為雅正之道統,為屈復所尊奉,並推崇為「一 瓣香」之崇高地位。而《詩經》本質中的教化作用,使人民性情得以「歸正」,並 藉此歸正之歷程,陶冶人民品格情性以趨向「溫柔敦厚」的功能,悔翁亦特為推 崇。由本詩中並可看出屈復作詩、論詩所奉行之圭臬,乃孔子《詩》教一脈相傳 承之「道統」,並於此表明其〈論詩絕句三十四首〉評價諸詩家之準則與方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