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太陽花運動的背景、發生原因與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太陽花運動的背景、發生原因與影響"

Copied!
1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院東亞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太陽花運動的背景、發生原因與影響 The Background, Causes and Influences of the Sunflower Movement. 邱昕歈 Sin-yu Chiou. 指導教授:關弘昌 博士 Adviser: Hung-chang Kuan, Ph.D.. 中華民國 106 年 7 月 July 2017 1.

(2) 摘要. 2014 年 3 月 18 日,在台灣發生了影響極其深遠的社會運動:太陽花運動, 在這場社會運動中,學生因為國會強行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定,憤而佔領立法院, 部分群眾還佔領行政院,跟驅離的警察發生流血衝突。這場社會運動導致台灣社 會各個階層極大的分歧與衝突,尤其是在世代之間的分歧最為明顯,青年世代顯 著支持太陽花運動,而壯年以上的世代則正好相反。 本篇論文主要討論世代之間的差異是否為太陽花運動發生的主因之一。本論 文先從太陽花運動發生前後的背景開始,分成歷史、經濟、社會、政治及國際五 個層面來討論造成太陽花運動的潛在因子。其次,本論文也探討太陽花運動發生 的原因,將焦點放在世代之間的社會結構、權力及功能整合上的差異,以及網路 在太陽花運動中的運用。本論文最後詳述太陽花運動對台灣的影響,並聚焦在該 運動對兩次大選:2014 年的九合一選舉以及 2016 年總統、副總統和立法委員選 舉的影響,尤其是台北市長的選戰、國會第三勢力的興起及青年參政。. 關鍵字:太陽花運動、社會運動、世代、兩岸服務貿易協定. I.

(3) Abstract On March 18, 2014, The Sunflower Movement, had a great impact on society, took place in Taiwan. On the Sunflower Movement, because the congress passed the crossstrait trade in services agreement forcibly, the angry students occupied the legislature. Later, Part of the people occupied the Executive Yuan that resulted in bloody conflict with the police. This social movement has led to the extreme difference and conflict between social strata in Taiwan, especially among generations. Youth generations support the Sunflower Movement significantly, while the prime generation is the opposite. This thesis discusses wheth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enerations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Sunflower Movement, or not. At the beginning, discuss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Sunflower Movement. It divided into historical,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international analyses to discuss the potential factor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Sunflower Movement. Secondly, this thesis also probes into the causes of the Sunflower Movement, focusing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enerations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power and function integr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in the Sunflower Movement. Finally, this thesis details the influence of the Sunflower Movement in Taiwan, and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this social movement on the nine-in-one election in 2014 and the election of the president, vice presidents and legislators in 2016, especially the mayor of Taipei Election, the third power of Congress and youth politics.. Keywords: the Sunflower Movement, social movement, generation, Cross-Strait Service Trade Agreement. II.

(4) 目錄 摘要………………………………………………………………………………......Ⅰ Abstract…………………………………………...………………………….………Ⅱ 表目錄………………………………………………………………………………..Ⅲ 第一章 緒論…………………………………………………………………………1 壹、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研究背景…………………………………………………………3 貳、文獻回顧……………………………………………………………………7 第一節、社會運動理論回顧………………………………………………7 第二節、台灣社會運動研究………………………………………………13 第三節、世代研究回顧……………………………………………………16 參、研究方法………………………………………………………………….. 21 肆、研究架構…………………………………………………………………..22 伍、小結………………………………………………………………………..27 第二章 太陽花運動發生之背景…………………………………………………..29 壹、歷史背景…………………………………………………………………..29 第一節、中國的威脅……………………………………………………..29 第二節、台灣本土化與民主化…………………………………………..34 貳、經濟背景…………………………………………………………………..40 第一節、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利弊與爭議……………………………..40 第二節、傾中的貿易模式與影響………………………………………..48 參、社會背景…………………………………………………………………..52 第一節、年輕人的失落…………………………………………………..52 第二節、對執政黨的不信任……………………………………………..55 III.

(5) 肆、政治背景…………………………………………………………………..58 第一節、政黨惡鬥………………………………………………………..58 伍、國際背景………………………………………………………………..…61 第一節、新自由主義的影響………………………………………..……61 第二節、佔領運動……………………………………………………..…63 陸、小結………………………………………………………………………..67 第三章 太陽花運動發生之原因………………………………………………..…69 壹、社會結構之分析…………………………………………………………..69 貳、權力之分析…………………………………………………………..……74 參、功能整合之分析………………………………………………………..…77 肆、網路力量之分析………………………………………………………..…82 伍、小結…………………………………………………………………..……88 第四章 太陽花運動之影響………………………………………………………..91 壹、對台灣大選的影響………………………………………………………..91 貳、新興政黨的興起…………………………………………………………..95 參、青年參政…………………………………………………………………..98 肆、小結……………………………………………………………………....103 第五章 結論……………………………………………………………………....105 壹、研究結果與發現…………………………………………………….…...105 第一節、從台灣背景分析得到的發現………………………….………105 第二節、由太陽花運動發生原因分析所得到的發現……………….....107 第三節、由太陽花運動的影響所得到的發現…………………..……...112 貳、研究限制與後續建議……………………………………………………..115 第一節、研究限制………………………………………………………..115 第二節、後續建議………………………………………………………..117 參考書目……………………………………………………………………………119 IV.

(6) 第一章. 緒論. 壹、研究動機與背景 一、研究動機 2014 年 3 月 18 日,發生了近幾年來最大且影響最深遠的社會運動:太陽花 運動。起因是當時國民黨立委張慶忠想要強行的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因而導 致學生們在立法院前抗議,以林飛帆及陳為廷為首等學生們,甚至占領立法院抗 議執政黨違法程序正義,由於學生內部的分裂,場外有一部份的學生占領行政院, 與警察爆發激烈衝突,導致警察和人民有多人受傷送醫。在爆發太陽花運動的 24 天之後,才因當時的立法院長王金平的承諾下,有條件的撤出立法院,這才結束 這次社會運動。 這次的太陽花運動,造成了台灣社會各方面,甚至各階層極大的衝擊及影響, 還造成了台灣人民在此事情看法上的分裂。支持這場社會運動的人們認為,是執 政黨先違反程序正義,在三十秒內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危害群眾的權益, 雖然這些學生違法占領立法院,這是因為執政黨有錯在先,而學生的此舉是為了 維護大眾的權益而已,是所謂的「公民不服從」1。而警察也有行使暴力,強制的 攻堅,導致許多參與的民眾及學生受傷。而反對社運的人則認為這些參與的學生. 1. 在羅爾斯在《The Justification of Civil Disobedience》(1969)與《正義論》(1971),公民不服. 從的主要涵義為: 1.是種針對不正義法律或政策的行為:它不僅包括直接的「公民不服從」及間接的「公民不服從」 。 2.會預期以及接受被逮捕以及懲罰的 3.是一種政治行為:是向擁有政治權力者提出來的,是基於政治、社會原則,它訴諸的是構成政 治秩序基礎的共有正義觀。 4.是一種公開的行為:是公開地作預先通知而進行,而不是秘密的。有如公開演講,具有教育的 意義。 5.是一種道德的、非暴力的行為:不僅是一種表達深刻和認真的政治信念,是在試過其它手段且 無效之後才採取的正式請願,因為它是在忠誠法律的範圍內對法律的不服從。這種忠誠是通過公 開、和平以及願意承擔違法的後果來體現的,著重道德的說服。 1.

(7) 用的方式是非和平而且是違法的,他們強占立法院癱瘓議事,浪費人民的納稅錢, 甚至還企圖以相同的方式占領行政院,迫使政府達成訴求,還有破壞公物等違法 的行為,與警察爆發激烈衝突,讓警察疲於奔命甚至受傷。支持這場社運的人稱 反對社運的人為順民,認為像綿羊聽話的人民,會養成像狼一般的政府,為害民 眾的權益。而反對社運的人則稱這些人為暴民,以暴力非和平的方式對抗政府, 彼此爭鋒相對,互不相讓。 在這次社會運動中,筆者在網際網路、新聞媒體上以及運動現場的情況中觀 察到,除了具有強烈政治傾向的人之外,支持社運及反對社運的人具有年齡上的 差異。根據台北大學社會學系陳婉琪副教授於網路上發表的,太陽花運動期間抽 查研究指出,20 到 29 歲的參與者占全體的 66.8%,占全體參與者的三分之一以 上。2在《照破:太陽花運動的振幅、縱深與視域》這本書中,吳介民和廖美在〈占 領,打破命定論〉裡寫到年輕人顯著支持太陽花,反觀中老年人則傾向反對太陽 花運動。3由此可以得知支持社運的人通常是十幾二十歲甚至是三十歲的青壯年 人口,而反對社運的人通常是四十歲以上的中年及老年人口。除此之外,青年人 與中老年人會互相的批評,這些青年人批評中老年人口不努力,因而導致他們這 些學生必須走上街頭,4而中年批評這些學生不好好讀書工作,無所事事才會上 街頭抗議,浪費國家資源。從上述的資料我們可以得知,台灣世代之間對於太陽 花運動的看法是有所不同的,因此筆者心中萌生了一個問題:世代之間的分歧和 衝突會不會是太陽花運動發生的原因呢? 除此之外,在太陽花運動結束之後,極短的時間內,已經可以發現太陽花運 動的影響開始漸漸的浮現,甚至影響接下來的選舉走向。2014 年的九合一選舉. 巷子口社會學,2014, 〈誰來「學運」?太陽花學運靜坐參與者的基本人口圖像〉 ,http://twstreetco rner.org/2014/06/30/chenwanchi-2/。 3 吳介民和廖美在〈占領,打破命定論〉中表示:18 到 24 歲對比於 35 歲到 49 歲,支持太陽花的 機率是 2.7 倍;25 到 34 歲年齡層,相比於 35 歲到 49 歲年齡層,則是 1.6 倍,可以得知年輕人 支持太陽花運動,而壯年人和老年人較不支持。 4 The News Lens,2014, 〈為什麼學生選擇上街頭,而你們選擇嘆氣?——七年級生給長輩的一封 信〉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870。 2 2.

(8) 中,代表「白色力量」的柯文哲打敗了國民黨所推派的連勝文,當選了台北市市 長。還有 2016 年的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除了讓民進黨完成第一次的「完全執 政」 ,更為重要的是,有一個政黨的表現十分亮眼,那便是「時代力量」 ,成為民 進黨和國民黨外的第三大黨。白色力量和時代力量其實都代表青年對於台灣政治 的關心程度的提高,他們的關心也都反映到了選票上。這些都是在太陽花運動結 束後不過兩年多的時間,但卻已經可以看的出來影響,一般而言,這些影響應該 會在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後才有可能看見,這點讓我相當的訝異。因此筆者想得知 太陽花運動發生至今對台灣有什麼樣的影響。. 二、研究背景 這次的太陽花運動的爆發跟「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有相當大的關係,正 是因為當時的國民黨籍議員張慶忠想要快速通過此項協議所導致的,再加上兩岸 服務貿易協議的爭議極大,導致許多民眾存有疑慮,而這此的社會運動爭議點大 至上都圍繞著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上。 那何謂「服務貿易」?所謂的服務貿易用最簡單的講法就是「服務業的貿易」 。 這是依照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以服務提供的方式來作 區分,全部共區分為四個模式:模式一,指的是服務的直接跨境提供;模式二, 是指消費者到服務提供者所在地消費服務;模式三,指的是服務提供者至消費者 所在地設立商業據點提供服務;模式四,是指服務提供者以自然人移動方式至消 費者所在地提供服務。而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就是依據前述的定義及相關規定跟中 國大陸進行協商。 中國大陸與台灣於 2010 年 6 月 29 日在中國大陸的重慶簽定海峽兩岸經濟 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第一次協議 之後,台灣和中國雙方陸陸續續簽訂各式各樣的協議,而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便 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續協議裡面的其中之一。服務貿易協議在 2013 年 6 月 13 日簽定,但在其它的協議陸續簽訂通過並且實行,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3.

(9) 卻因為內容與某些簽署項目的關係,引發相當大的爭議。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內容總共分成三份文件:分別是協議文本、服務貿易特 定承諾表以及關於服務提供者的具體規定,這三份文件的第一份文件是服務貿易 協定的文本,全部共有四章,共24條,這份文件大至上是兩岸所同意的一些規章、 承諾的敘述、解決事情的機制和對話的管道等,像是通則的文件。而第二份文件 便是特定承諾表,是對於特定開放產業的表格,裡面載記所開放的項目共64項, 一共313種。是這三分文件裡面篇幅最大的的一份。而最後一個文件就是有關於 服務提供者具體的規定,是對服務提供者較為詳細的規定。 在第一份文件服務貿易協議的文本中,第一章為總則,告訴民眾這份服務貿 易協議是為了加強海峽兩岸經濟貿易關係,促進服務貿易的自由化而簽訂,是依 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及世界貿易組織的「服務貿易總協定」,是為了致 力於逐漸消除兩岸服務貿易限制,促進雙方服務貿易自由化及便利化;擴展服務 貿易的廣度和深度;及增進雙方在服務貿易領域的合作。除此之外,還對服務貿 易作了定義以及說明服務貿易協定不適用的範圍。5第二章義務與規範裡面,是 依據世界貿易組織中所作服務貿易特定承諾表、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 附件四「服務貿易早期收穫部門及開放措施」及本協議附件一「服務貿易特定承 諾表」的服務部門等,所訂定的義務還有規範。6裡面包含了公平待遇的規定、訊 息的公開與提供、管理上的規範及商業行為等明確的規定。第三章為特定承諾的 部分,是對於本協議第二條第一款所指的服務提供模式的市場開放的模式來作協 議,是指不得低於在協議中附件一及「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附件四中列 明的內容和條件,只要有一方就其作出市場開放承諾,則必須允許相關的資本移 動。裡面包含服務貿易協議的其它承諾、以及接下來會花比較大篇幅的特定承諾 表與承諾表的修改等。7第四章為其他條款,包括與對岸的聯繫機制、服務貿易協. 5.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文本》 ,頁1-3。. 6. 同上注,頁 4-7。 同上注,頁 8-9。. 7. 4.

(10) 定的檢視、爭端的解決方式及服務貿易協定的修正方法。8 第二份文件為特定承諾表,裡面標舉 64 個項目,包含商業服務業(電腦及 其相關服務業、未附操作員之租賃服務業等)、通訊服務業(包括電信服務業第 二類電信事業特殊業務與視聽服務業)、營造及相關工程服務業、配銷服務業、 環境服務業、健康與社會服務業、觀光及旅遊服務業(包括旅遊及餐廳和旅行社 及旅遊服務業) 、娛樂及運動服務業(娛樂服務業與運動及其他娛樂服務業等) 、 運輸服務業(海運服務業、空運服務業及公路服務業)、各類運輸之輔助性服務 業、線上遊戲業及其它項目(包括洗衣及染色服務業、美髮和其它美容服務業與 殯儀館及火化場),這裡面包含了 313 種產業。 第三份文件為有關於服務提供者具體的規定,關於協議裡和海峽兩岸經濟合 作架構協議所列並且超出各自在世界貿易組織承諾的服務部門及市場開放承諾 中的服務提供者,因此列出服務提供者的定義條件及若超出在世界貿易組織承諾 的優惠待遇的處理與解決辦法。 但兩岸服務貿易協定有許多項目特別具有爭議,像是廣告服務業這裡面最主 要的問題在於媒體代理所導致台灣的言論自由問題。在電腦及其相關服務業及第 二類電信特殊業務這兩個項目所牽涉到的問題是有關國家安全的問題,有些人怕 個人資料的外洩。在印刷及其輔助服務業,由於這個產業的規模沒有比中國大, 有可能被大陸企業壟斷以及被運用成為中國大陸宣傳意識形態的工具。在醫院服 務業的方面,不是資本大小或是國安問題,而是有關開放後,除了怕中資壟斷以 外,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健康保險和大陸專業人士及其家屬來台後使用台灣醫療資 源的問題。 根據上述的原因,台灣在和中國大陸簽完之後,送交立法院審核服務貿易協 議時,由於綠營立委及部分民眾對於服務貿易協議的種種疑慮,再加上當時的綠 營立委在立法院中為相對的少數,綠營立委深怕藍營立委使用他們在國會多數的. 8. 同上注,頁 10-11。 5.

(11) 優勢強行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因而綠營立委經常以霸佔主席台的方式,以癱 瘓議事的方式,不讓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通過,因此服務貿易協議在立法院裡面卡 了相當長的時間,遲遲無法過關。 在 2014 年 3 月 17 日,當時的內政委員會召集人國民黨籍立委張慶忠,由於 民進黨籍立委霸佔主席台,阻止議事,張慶忠在眾人措手不及之下,以「出席人 數 52 人,已達法定人數,開會,進行討論事項,海峽兩岸服貿協議已逾 3 個月 期限,依法視為已經審查,送院會存查,散會」的名義為由,用了 30 秒鐘的時 間,強行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9許多的學生們認為此一作為違反程序正義,在 網路上發起,於 3 月 18 號集結在立法院附近抗議,3 月 18 日的晚上九點,林飛 帆以及陳為廷為首的這些學生們不滿強行通過服務貿易協議,強行進入立法院, 占領台灣最高的立法機關:立法院。 這些占領立法院學生的訴求為:第一、服貿協議退回行政院。第二、建立兩 岸協議的監督機制。第三、兩岸協議的監督機制應符合五大原則:公民能參與、 人權有保障、資訊要公開、政府負義務,國會要監督。第四、召開公民憲政會議。 而總統馬英九與行政院長江宜樺對學生的訴求是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利大於弊」 來回應,而學生們對於政府的回應是採取不理會的態度,也不願意退出立法院, 認為政府並沒有確實的回應學生訴求,因而持續占領立法院。3 月 23 日,由於 學生在想法上發生分裂,不滿立法院裡學生的做法,也對執政黨的處理感到不滿, 這些的學生想要以想同樣方式,想用強行占領行政院,迫使政府屈服,但在 24 日的凌晨被優勢警力強制驅離,造成流血衝突,引發了更多學生和民眾的不滿, 參與學生認為這是警察暴力,而反對的民眾認為警察是在執行公權力,這全都是 因為學生企圖占領行政院造成的。 最後,在 4 月 6 日,立法院長王金平承諾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完成立法. 張慶忠 30 秒過服務貿易協定凸顯了這協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服務貿易協定究竟是行政命令、 法官命令、還是國家重要事項的問題爭議,以及審查方式問題。因為根據法律只有行政命令才能 使用三個月未完成,視為審查的方式過關,如果服務貿易協定僅僅只是行政命令,學生的行動不 具正當性,但相反的,如果不是,政府真的違反程序正義。 6 9.

(12) 前,不召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相關黨團協商會議,學生才覺得受到政府的善意回 應,於 4 月 10 日退出立法院,結束這場為期 24 天的社會運動。而這一次的社會 運動被正式定名為「318 運動」或稱「太陽花運動」。10. 貳、文獻回顧 一、社會運動理論回顧 在研究此課題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何謂社會運動。所謂的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在社會學裡面原是被學者包含在集體行動(collective action)或是叫 作集體行為(collective behavior)之中,意思是集體的參與(通常是彼此不相識 或是日常生活不一樣的人群),但是對事情及觀念比較沒有規則可以參考或是理 解,11集體行動是由群眾(crowd)這樣一個因為某事或某人的吸引以及彼此互相 影響而暫時聚集在一起的人群所發起,更簡單的解釋是事先沒有組織的一群人, 突然針對一個共同情境產生相似行為12。因此集體行動和社會運動相比是沒有組 織和秩序的,因而參與的群眾通常也會被認為是暴民(mob) 。13所以說社會運動 是在集體行動裡的特例,相對於集體行動,社會運動是有組織而且活動持續的時 間較長,影響也較為深遠。但在以前研究中,社會運動和集體行為是沒有差別的, 都將參與人們視為不理性的情況,但 1960 年代之後的研究者和學者將參與社會 運動的人們視為理性的之後,社會運動就和集體行為開始有所區別。在台灣,很 多人將太陽花運動視為學生運動,而所謂的學生運動(Student activism)就是主 要是由學生們所發起的社會運動,雖然太陽花運動是由學生所發起的,是由林飛 帆和陳為廷等黑色島國青年的共同發起,因此符合學生運動的定義,但是最後這. 「太陽花運動」這個名稱,算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因為一位在新北市經營花店網友的心意,想 要以太陽花幫在立法院的學生們加油,前前後後送了 2000 朵向日葵到現場,希望替學生加油 打氣,而太陽花剛好表示追求光明、積極向前、不屈不撓等含意,用自由和民主讓太陽花 再次照亮美麗島。因此太陽花就變成跟野百合和野草莓一樣,成了這個社會運動的象徵。 11 Craig Calhoun、Donald Light、Suzanne Keller 著,林瑞穗譯,2002, 《社會學》 ,台北市:麥格羅 希爾,頁 554。 12 王甫昌注,2003《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台北:巨流,頁 422。 13 同注 11,頁 556。 7 10.

(13) 場社會運動變成了社會各個團體各個階層因為各式各樣不同的原因一起加入這 場運動,例如反服貿或反程序正義,甚至是反中國,已經不是單純以學生為主的 社會運動,所以在本文裡面並不稱太陽花運動為「學生運動」,因為非是純粹的 學生運動,而是有著社會各方面各階層的參與,所以是「社會運動」。 有許多的西方研究者給社會運動定義,Lipsky 認為:抗議活動主要來自相對 弱勢的團體,社會運動是為了反對某一對象或狀況的活動,其特點在於展現非傳 統的本質,試圖取得政經體系中的回報。Tilly 認為:社會運動是由一群在權力擁 有者統治下的民眾,扮演挑戰權力擁有者的角色,用重複且公開的方式表現群眾 力量、要求和價值,所以社會運動是一種特別的社會互動形式。Tarrow 認為:社 會運動是一種持續性的集體挑戰,由一群彼此團結的人民所發動,共同目的在於 改變現狀。McAdam 則進一步指出:社會運動所代表的是一種對現有國家體制和 秩序產生衝擊的社會力,是被排除在外的團體欲透過非制度化手段,以促進集體 利益的理性企圖。14 究竟何謂的社會運動,根據上一段所描述,社會運動大致上就是「以非制度 化的手段,有意識、有組織的共謀行動導致或抵制社會秩序的大規模變遷」 。15另 外,也可以說是「一群人組織起來,在他們所屬的社會和團體中,進行促進或抗 拒社會變遷的集體行動現象」。16 國外有許多的研究者和學者對於這些社會運動發生作了許多的解釋和說明, 因此也出現了相當多的社會運動理論。例如共產主義之父 Karl Marx 認為是剝削 所導致的貧窮,讓被剝削的人們沒有辦法忍受,因而導致社會運動或是革命。17 但這個論點還是跟事實有所出入,因此接下來的學者繼續提出理論來解釋社會運 動的發生。. 以上引自范碩銘,2007, 〈民主化下台灣社會運動外部策略研究〉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 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4。 15 同注 11,頁 578。 14. 16. 同注 12,頁 422。. 17. 同注 11,頁 565-567。 8.

(14) 在 1960 年代以前的西方學者,主要是以相對剝削論(theories of relative deprivation)或是結構緊張論(structural strain theories)來解釋。這些理論強調, 社會中存在著某種形式上的結構性緊張,造成了個人心理上的不平衡或怨氣,導 致人們參加社會運動來發洩或轉移這種心理的不安。18不過研究者對於「結構性 緊張」以及所造成的「心理狀態」有著相當不同的解釋。像是 Kornhauseer 認為, 在現代工業社會中,由於缺乏傳統社會那種統合性的團體,導致人們失去了歸屬 感,以至每個人陷入了「大眾社會」(mass society)的社會孤立,人們因而以參 加社會運動這類極端的行為來解決。19而 Gurr 則提出了「相對剝削感」這個概念。 法國觀察家 Alexis de Tocquevill 認為人民實際條件並不是像 Marx 所說的是 一個最壞的情況,事實上,社會整體的條件是有改善的,但是新的信仰和觀念, 例如:女性地位的提升、同性戀的正常化與民主自由等概念,可能使得人們發現 現在的處境是讓人無法忍受及忍耐的。而 Gurr 提出像這樣人們可預期得到的價 值,卻和實際得到的價值滿足有直接的差距,這樣的差距是會讓人們有參與社會 運動的心理動機。20而 Davies 也因此提出「J 型理論」 (J Curve)21,來解釋社會 運動的發生。像這樣導致人們的期待與實際狀況之間發生差異,又或者是使人滿 足的能力下降,使得人民不滿,這樣的情形稱之為相對剝削(relative deprivation) , 他們認為這樣的相對剝削導致了人們願意組織而且參加社會運動。22 但有些學者認為相對剝削論不足以詮釋社會運動的興起,認為相對剝削論者 只考慮到「心理層面」並未考慮到「成本層面」,忽略了個人的不滿不能組織成 一個活動的問題,人們心裡面的確有所不滿,但是如果參與社會運動的成本過高, 例如被政府鎮壓,這樣人們參與社會運動的意願就會降低。進一步說,社會運動. 同注 12,頁 427。 同上注,頁 427。 20 同上注,頁 427。 21 這個理論因為 Davies 用代表「實際滿足能力」的線條,在發生經濟蕭條和重大事件的時候,原 本緩緩上升轉變成突然下降,相對於代表「期望」的線條卻一直隨時間上升,因此呈現一個橫躺 的「J」字型,因而得名。 22 同注 11,頁 567。 9 18 19.

(15) 是需要組織和動員才有可能發生的,不能光靠心理層面。另外,早期的研究者都 將社會運動當作「極端行為」或是「不理性行為」,這跟早期將社會運動視為集 體行為是有關係的,他們認為社會運動發生主要的目的就是在解決心理上的不滿 和怨氣,而將社會運動對於改善人類社會等重要貢獻視為解決心理不滿下的附屬 產物,而 McAdam 認為這樣太過忽視社會運動在推動過去人類社會的諸多重大 變遷的重要貢獻。 針對相對剝削論的問題,美國的研究者於 1960 年代後提出別的看法。這個 看法便是「資源動員理論」(resource mobilization model)。McCarthy 和 Zald 這 兩人認為對社會的不滿其實是普遍的存在,隨時都有足夠的不滿可以引發社會運 動,因此心理的不滿並不是造成社會運動發生的決定性因素。而這些時機成熟的 社會運動需要伴隨著資源動員的能力。相信資源動員理論的人認為外來資源或外 力,是促使弱勢團體能夠發起社會運動挑戰的最重要原因,23如果沒有有效的運 用資源的組織,是沒辦法開始社會運動,這些資源包含有形的資源和人力技能。 24. McCarthy 和 Zald 甚至認為,如果資源充足,社會運動領導的菁英是可以操縱. 和加強,甚至是創造出這些不滿情緒的。 但是資源動員理論也一樣有它的問題。跟其它理論相比,資源動員論太過忽 略了心理因素,尤其是資源動員論者主張「社會隨時都有足夠不滿可以發起社會 運動」 ,這個說法是有很大的問題的,社會中的確有許多分配不平等的客觀狀況, 但不一定是弱勢族群的主觀上的不滿,因此人們必須要將客觀的情況變成主觀的 不滿才能有可能發生社會運動,所以心理因素也是社會運動裡不可或缺的。另外, 資源動員理論太重視菁英論的這個假設了,因而忽略了一般民眾的重要性,不可 否認,社會運動組織動員的確很重要,但是還是需要一般民眾的支持基礎的重要 性。再者,這個理論高估了菁英贊助社會的善意了,也忽略依賴外來資源對於社 會運動不良的影響,這樣會導致社會運動對菁英所提供的外來資源依賴,不得不. 23 24. 同注 12,頁 429。 同注 11,頁 568-569。 10.

(16) 屈就於菁英,導致社會運動的目標和手段改變。25 在 1980 年代,由於前述理論的缺陷,歐美各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理論,來補 足前述社會運動理論的不足,如美國學者 Tilly 以及 McAdam 提出的「政治過程 論」 (political process model) ,歐洲的學者 Castells、Touraine、Melucci、Habermas 等人提出了「新社會運動論」(new social movement theories)。26 政治過程理論所強調社會運動是一種政治現象,而非心理現象,他們認為社 會運動從出現到消失,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而不是一連串發展階段,因此要解釋 社會運動就不能只是解釋某個階段,而是要解釋所有的過程。27這個理論的主要 倡導者 McAdam 認為決定社會運動崛起有三個因素:第一,受到壓迫人口的組 織準備性,意思是和社會運動有相同目標而且早就存在的組織,這些組織可提供 社會運動成員、運動領袖、人際關係還有凝聚力等,這些都是發起社會運動重要 的資源。第二、受壓迫人口對於挑戰成功可能性的集體評估,這意思是經濟和社 會變遷會帶來政治機會,將原本很難與政府討價還價的環境,因為社會的變遷, 使得原先牢不可破的壓迫性體制,出現了鬆動讓人們覺得可以挑戰看看的跡象, 讓大家認為政府和受壓迫者權力差距縮小了,因此提供了他們組織社會運動去挑 戰政府的機會。第三,是外在政治環境中的政治結盟情形,因為有了鬆動的機會 還不夠,還必須要有已經存在的組織基礎做為動員的主體,需要和社會運動擁有 類似目標的草根團體,來提供成員、運動領袖、人際網路等發起運動所需的資源。 28. 另外,McAdam 還認為這些受壓迫的人們還是必須要改變心理上對於自身處境. 的認知及外在環境不可變的看法,改變了之後,人們才會參加社會運動,而麥可 亞當將這種集體心理的改變稱為「認知解放」 (cognitive liberation) ,也因此麥克 亞當認為社會運動的崛起有三種必要條件,其中一個必要條件便是認知解放。29. 同注 12,頁 430。 同注 12,頁 430。 27 同注 12,頁 430。 28 同注 12,頁 431。 29 McAdam 認為社會運動崛起的三個必要因素分別為政治機會的擴張、組織力量的增強以及認知 解放。這些必要因素來自於社會和經濟上的改變。 11 25 26.

(17) 但政治過程論也並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因為政治過程論是以「政治權力」 的面向來分析社會運動的產生與發展,這對於面臨強大政治壓力的弱勢族群來說, 的確是發起社會運動的關鍵,例如:美國黑人的民權運動。但是若是放在其它的 社會體制之中就有可能沒那麼重要了。因此歐洲的學者提出了「新社會運動理論」 , 這理論針對了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或是後工業化社會,對新型態社會運動提出了 解釋性描述。 以前社會運動的發生跟資本主義社會所導致的物質生產與分配問題有關,之 後因為福利國家的出現一定程度解決這樣的問題,這些社會運動有了新的目標。 新社會運動論者認為,這些社會運動新的目標,大致上可以分成以下三類:第一, 抗拒國家和資本主義市場力量入侵日常生活世界裡,將一般人日常生活殖民化, 或文化同質化,像 Habermas 和 Touraine;第二,在都市的情境中,組成都市草 根運動,要求維持社區自主力量及保護地方文化認同,例如 Castells;第三,抗 拒後工業化及資訊社會裡新型態的社會控制,對於文化符碼上個人認同表達壓抑, 像是 Melucci。30所以社會運動的崛起已經不像以前一樣是為了物質生產與分配 問題,而是對國家和資本市場所營造出來主體價值的文化上的反動。因此新社會 運動在很面向和過去社會運動有很大的不同,新社會運動的支持基礎不是團體為 主,而是價值與議題,所以對於組織不像資源動員論和政治過程論一樣如此的重 視,也不刻意強調進入政府體制。31 最後,還有一些研究者也提出他的看法,例如社會學家 Theda Skocpol 強調 社會結構的因素,她認為社會運動的發生基本上並不是原本就有意圖的,是源自 於社會結構上的危機,是國家易受害的基本條件。而 Jack Goldstone 擴展此理論, 他指出物價飛漲及其它財政需求等事情,會造成政府的危機。這些都會弱化國家 支持結構。32. 同注 12,頁 432。 新社會運動其運動的組織通常是離心化、開放、民主、鼓勵參與,主要是透過比較沒有組織化 的人際網絡進行的。 32 同注 11,頁 569-570。 12 30 31.

(18) 從前幾段我們就可以得知這些社會運動理論都有所重視的面向,像是相對剝 削理論所重視的便是社會運動參與者的心理層面,認為社會的變遷所導致預期價 值和實際得到的價值上的差異,造成心理上的不滿與憤怒,進而導致人們參與社 會運動。而資源動員論所強調的便是菁英組織和資源的動員,由於心裡不滿是無 時無刻存在的,因此認為資源的動員才是社會運動最重要的因素。而政治過程論 是以「政治」的面向來分析社會運動的,認為社會運動是一個政治過程,因此這 個理論所強調的便是社會運動的「政治性」,因為社會變遷導致權力變化,在評 估之下,弱勢團體使用社會運動來達成目的。新社會運動論強調「文化層面」, 因為他們用的是議題和價值來維繫組織,例如廢核、女權運動和環境保育相關的 社會運動。但這些社會運動理論各有利弊,並不能完整的分析社會運動,只能分 析所重視的面向。. 二、台灣社會運動研究 在台灣,從事社會運動的研究的台灣學者相當的多,何明修、王振寰、蕭新 煌、張茂桂、王甫昌等學者都對台灣的社會運動有著相當程度的研究,對台灣社 會運動研究有著相當的大貢獻。 在上一節,本文所敘述的歐美不同社會運動理論,在不同時期也分別被這些 台灣學者引入。例如:張茂桂於 1989 年的《社會運動與政治轉換》採用「資源 動員論」及部分的「政治過程論」來解釋社會運動;南方朔及杭之兩位學者分別 在自己不同的作品中同樣採用了「新社會運動論」 。33當然,從上一個章節中我們 知道不同社會運動理論,是針對不同的政治情境所發展的解釋,例如:「相對剝 削論」和「新社會運動論」比較接近「多元論」;而「資源動員論」和「政治過 程論」就比較偏向菁英論。所以要套用在台灣的社會運動上,必須對於這些理論 背後的預設,先進行評估,對於目前台灣社會來說這樣的假設是否合理,這是在. 張茂桂,1994, 〈民間社會、資源動員與新社會運動:台灣社會運動的理論志向〉 , 《香港社會科 學報》4:33-66。 13 33.

(19) 套用這些社會運動理論前,必須考慮且注意的問題。 另外,最一開始對台灣社會運動研究,研究的主要的時間點大至上是在 1980 年代,因為那時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不 管是有關政治方面、族群議題、環境保育、性別平等或勞工保障等大大小小的社 會運動。依照西方社會運動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一點其實是相當奇特的,由於在 歐美,社會運動的開始於勞工為了保障自身權力所發起的運動,這是對當時資本 主義所導致的亂象引發的反動,為的是爭取勞工自身的利益。到了後來,工會及 各項保障勞工權益等與勞工相關的議題已經被納入政治體制之中,所以此類的社 會運動變得較少了,而到了現在大部分人民的社會水準普遍上昇,開始重視自己 的生活價值及其它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環境保育、 全球化及性別平等之類議題的社會運動因此展開。但台灣卻是在同一時期各式各 樣的社會運動在這塊土地上開展,這點當然引起學者們的注意,這些學者想要解 釋台灣在 1980 年代的社會運動風潮是如何產生的,以及社會運動風潮對台灣的 社會及政治環境所帶來的衝擊。 研究者對於 1980 年代台灣社會運動風潮的解釋,大至上分為以下兩類:第 一類,民間社會的反支配論;第二類,威權控制鬆動論。34在民間社會的反支配 論中,認為過去台灣受到從中國大陸來的國民黨政權以威權統治的方式,壓制了 民間社會的力量,但到了後來,民間社會日益茁壯的民主意識崛起,人民紛紛起 來挑戰國民黨的一黨威權統治。35例如:蕭新煌於 1989 年〈民間社會的「反支 配」性格──社會運動本質的界定〉 。另外一個理論:威權控制鬆動論,講的是國 民黨於 1980 年代面臨了許多國內(美麗島事件以及林義雄滅門血案等事件)和 國外(退出聯合國以及與美國斷交等)的政權合法性危機,在威權鬆動的情況, 當時的國民黨不敢使用鎮壓手段來對付反對者,甚至對反對者開放某些權利,以. 34 35. 同注 12,頁 438-439。 同注 12,頁 439。 14.

(20) 維持政權的正當性。36例如:王振寰於 1989 年〈台灣政治轉型和社會運動〉解釋 社會運動和國民黨因為合法性危機的兩次轉型間的關係。這兩個論點有個很明顯 的共同點:兩者都是當時國民黨的威權統治對於反抗者的鎮壓,是導致過去沒有 社會運動或集體抗議事件的直接因素,雖然學者們的解釋不盡相同,但台灣威權 高壓的政治環境改變,不管是威權鬆動還是民間社會的反抗,威權政府對於反抗 者的容忍度增加,因此導致了台灣的社會運動因而迅速的展開。 但是將這兩個理論套用到現今的社會運動的發生,可能無法解釋的完全。不 可否認,這兩個論點以當時,也就是 1980 年代來說,是相當精確的分析,對當 時台灣社會為何在這段時間,迅速的引發社會運動風潮做出了相當正確的解釋, 雖然這兩個台灣社會運動風潮發生的原因有些面向及觀點並沒有考慮被進去,但 總的來說,已經將當時的台灣政治環境,做了相當清楚的界定。37時至今日,現 在的台灣社會背景已經和當時不一樣,雖然面對的也是國民黨所執政的政府,但 政治背景及社會環境完全的不相同,例如:台灣在這之後,經歷了一場本土化的 發展,經歷過兩次的政黨輪替,中國大陸經濟及政治方面的崛起,所以不能以同 樣的論調來界定現今的社會運動風潮。 在 1980 年代之後,台灣社會運動數大減,而且就算有,對社會的影響力及 衝擊力道沒有 1980 年代那時強大,不過也有幾場影響當時台灣社會的大型社會 運動,例如:施明德與紅衫軍發起的反貪腐的社會運動。到了 2013 年及 2014 年, 在這兩年期間,大型的社會運動的數量突然間大幅度的增加,成為了一波台灣新 的社會運動風潮。在這期間有關軍中人權、土地正義的、環境生態等社會運動興 起,例如:洪仲丘因為軍中的不當管教導致身亡,苗栗大埔的拆遷案,花蓮美麗 灣的 BOT,核四重啟等,這些事件都引發了大型的社會運動,尤其是太陽花運動. 同注 12,頁 439。 這兩個理論沒有考慮到的兩點(1)這兩個理論假定怒氣一直存在,因為高壓統治而導致社會運 動的成本太高,當政府容忍度增加而放寬時,社會運動的成本降低,社會運動就會爆發。但民眾 的怒氣是否一直恆常不變?而民眾如何知道政府容忍度增加了?(2)參與的時間成本問題:就 算政府容忍度增加,使得參與社會運動的成本降低,人們如何有額外的時間參與這些社會運動? 畢竟社會運動需要額外的時間參與。 15 36 37.

(21) 的爆發,這讓學者們大大的關注這場社會運動本身或其所產生相關議題與爭議。 例如:蔡佳泓與陳陸輝教授以「中國因素」及「公民不服從」這兩個影響太陽花 運動的因素建立模型,來探討是何種議題影響民眾對太陽花運動的支持與否。38 另外,近幾年來網路的便利性以及普及性大增,還有 Facebook、Line 等社群網站 普及,資料的流通以及人們的交流更加的快速方便,而且太陽花運動是以社群網 站,主要是以 Facebook 來動員與傳遞資訊,甚至用網路直播的方式來轉播當時 被占領的立法院內情形,因此網路對於社會運動的重要性及如何操作也是研究的 重點。再加上占領行政院時,警察暴力對待抗議民眾,警察是否有行使暴力,占 領行政院是否違法,引發研究者對警察暴力與司法的相關議題產生興趣。 而太陽花運動為什麼會使得學界如此感到興趣,是因為太陽花這場社會運動 的爆發,對台灣社會各個層面,不管是垂直或是水平,都造成了相當大的衝擊。 也因此在太陽花運動發生的當下及運動的落幕,有許多相關的分析評論、出版物 及論文出現,這些文章、評論與書籍深刻的討論太陽花運動對海峽兩岸政治經濟 及社會各層面影響,不管是巨觀或微觀討論,甚至還有相當多的非文字紀錄,再 加上網路的普及,資料多元且面向廣闊。這對我們這些研究太陽花運動的研究者 來說,是相當幸運的,這讓太陽花運動的資料相當的齊全充足,不會因為資料的 短缺而左支右絀。然而這些紀錄大多是歷史性的紀錄,留下當時各方的立場及言 論。這些言論具有主觀性,並非完全的客觀中立,再加上太陽花運動的資料眾多, 新聞、社論、出版物或是論文等,因此在這些眾多資料裡面,會參雜一些不適合 或是不精確的資訊與內容,因此選擇資料的過程中必須相當的謹慎。. 三、世代研究回顧 關於世代的研究,筆者想先從介紹「Cohort」這個英文單字說起,Cohort 常 常與 Generation 互用。而 Cohort 是源於人口學的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在同一. 蔡佳泓與陳陸輝,2015, 〈 「中國因素」或是「公民不服從」?從定群追蹤樣本探討太陽花學運 之民意〉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4:573-603。 16 38.

(22) 個時間點或某一段時間,某一群相同的人口或是經歷一些相同生命事件的一群人, 舉例來說,出生在時間相近我們便可以說是同一個出生世代(Birth Cohort) 。39同 一個世代由於出生時間相近,他們因此度過一樣的時代,經歷相同的歷史事件、 政治氛圍及社會經濟情勢,這樣子的經歷會影響人對於人生或某事件的選擇或看 法。目前,歐美等西方社會世代主要的區分方式,基本上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 1960 年代及 1980 年代作為三個分水嶺,分別切割出四個基本的世代。雖然不同 的學者在區分時間的選擇上都不太相同,但也不會差異太大。40 世代在經濟學的運用上,就要看看經濟學家 Easterlin 和他的著作《Birth and Fortune》 ,他提出一種假設,稱為「Easterlin 效應」 。這假設表示出生率和世代規 模的波動,將會造成人口與社會行為的循環性變遷,Easterlin 認為「相對規模」 (relative cohort size)會影響「相對收入」(relative income),而這些會再影響社 會與經濟行為。41換句話說,如果某人所屬世代,人口的規模比父母那輩的世代 還小的話,那人的工作機會及生活水準會比較好、幸福感也會因此提升,自殺、 離婚及犯罪等也會下降。相反地,如果某人所屬世代的人口規模比父母那輩大, 工作機會降低,生活水準相對較差,結果會導致離婚、犯罪、自殺等事件變得較 為普遍,這假設已經過後來的研究者證明。42 如果是以社會學來說的話,普遍都說最早有系統的研究世代的是 Karl Mannheim , 他 將 世 代 作 為 社 會 科 學 研 究 的 對 象 有 著 相 當 程 度 的 貢 獻 , 是 Mannheim 將世代視為社會學現象。Mannheim 認為世代這個概念的有效性,是在 說明某一群人,身處於同一個社會,一起經歷特殊歷史過程及社會變遷,在對事 務的反應和生活經驗上因而有共同性,使得這群人跟其他世代有其差異性。不過 對 Mannheim 而言,年紀的相近只不過是共同社會行動的必要條件而已。要讓特. 翁志遠,〈「年級生」的說法有意義嗎?從社會學的 Cohort 分析談起〉,頁 2。 同上注,頁 3。 41 同上注,頁 3-4。 42 Carlson 曾針對介於經濟大蕭條與二次大戰之間出生且鮮少被注意的世代進行研究,並稱為「幸 運的少數」 (the lucky few),他們是美國歷史上首度出現人口規模上少於父母輩的一代。這一代 的男性就業率是史上最高,女性就業率同樣高於前一代。 17 39 40.

(23) 定世代引發重大的社會變遷,需要發展出共同意識的連帶關係,因而使得同一世 代的人參與。所以對 Mannheim 共同意識才是其充要條件。另外,Mannheim 指 出,世代因素成為人們共同社會行動明顯的基礎,經常是在社會變遷快速或是政 治動盪時期,尤其是年輕的世代,基本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 43 由於 Mannheim 的關係,世代開始成為當代社會學的有效分析概念,他批評所謂實證 主義與浪漫主義的世代觀點,強調在一個限定的歷史時段中,同一個出生世代有 著類似的社會位置,塑造了政治經濟的行為或文化意義,世代裡面的多重組織單 位,其經驗與意識形態上也有相當的異質性。44 雖然 Mannheim 將世代理論這個概念做了細緻的發展,但在他之後卻很少有 學者追隨,這是因為許多研究者認為他的理論沒有提供世代現象的經驗研究準則。 其原因有兩個:第一,Mannheim 說到一個世代位置成員轉化為實存世代時,這 經常發生在社會變遷快速或政治動盪時期的年輕世代上,但個人實現這種轉變的 機制是什麼?他並沒有進一步的說明。第二,Mannheim 理論中,要形成實存世 代必需要有世代意識,但在經驗資料分析上究竟指的是什麼?這他也沒說清楚, 45. 甚至有學者認為 Mannheim 強調共同意識的重要性,反而讓他的世代概念難以. 成為能適合於科學方法的分析工具。46 在 1927 年之後,Mannheim 自己也不再延續世代的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之 後,社會學理論發展重心在從歐洲轉至美國,到了 1960 年代初至 1970 年代初, 美國因為工業社會發展關係,引發許多的問題,導致了大規模學生運動,才再有 研究者使用類似 Mannheim 的世代概念來探討相關的問題,尤其是積極參與行動 的少數青年份子,他們對同一年齡層以及社會的廣泛影響。不過這樣的運用卻相 當的不嚴謹,使得以量化研究為取向,研究人口老化與年齡團體的研究者感到不. 43. 蕭阿勤,2005,〈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台灣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頁6-7。. 44. 同注 39,頁 4。. 同注 43,頁 11-12。 Hardy and Waite 等學者認為,因為 Mannheim 在聯繫世代與社會變遷兩者的關係上,強調共同 意識的重要性,反而使他的世代概念難以成為「能適合於科學方法的一個乾淨俐落的分析工具」 。 18 45 46.

(24) 滿。然而這些以量化取向的研究者,卻不談 Mannheim 在世代概念中有關於社會 變遷的能動(agency-of-social-change)概念,只將世代當成類似性別或種族等社 會範疇來處理。像是 Norman B. Ryder 的「出生世代」(birth cohort)與 Matilda White Riley 等人的「年齡階層化」(age stratification)等。後來這些不同年代成 熟老化的社會過程與社會結構變遷關係的思考,大至都納入以 Glen H. Elder Jr. 為主的「生命歷程」(life course)研究與理論。上述這些注重特定年代整體成熟 老化的社會模式,對 Mannheim 世代單位不感興趣,也就是特定的年齡層在人群 中通常並非多數的意識形態團體與積極活躍份子,同時也較排除 Mannheim 著作 中的社會衝突理論觀點。47 另外一種概念化世代的取向,在歷史學研究中比較常見,跟上段所敘述的比 較起來,這個概念較為注重特定年齡層的人群,但更加強調特殊歷史時期的人們, 這類的研究者經常以重大的歷史事件界定世代,研究的對象通常就是這些特別深 受重大歷史事件影響的年輕人。這個研究方向是從世代文化與政治來理解特殊世 代的社會形成,並且探討這種文化與意識的傳遞與變遷,塑造世代文化與政治的 特殊歷史環境,要比一個世代的出生時間與年齡更重要。因此這樣的世代概念所 包含的不僅僅是單一的年齡世代。48 那世代概念有什麼重要性呢?看一下生命歷程(life course)分析架構就可以 窺視一二。生命歷程分析架構有五個典範性原則:第一,終身發展(life span development)原則,這指的是人類發展乃終身歷程;第二,能動性(agency)原 則,是指某人在他的一生中,都以特定歷史社會環境所提供的機會與限制作為背 景,做出各種決定和行動;第三,時空鑲嵌(time and place)原則,是個人的生命 歷程是鑲嵌所經驗到的獨特歷史階段與地理空間之內,並受其形塑;第四,時機 點(timing)原則,指的是同樣的事件或經驗若發生在生命歷程的不同階段,對 於個人所造成的影響也不盡相同;第五,生命聯結(linked lives)原則,生命之. 47 48. 同注 43,頁 9-10。 同注 43,頁 10-11。 19.

(25) 間相互聯結,而社會歷史的結構性影響也會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網絡加以傳遞。 49. 根據上面的描述,世代所經歷的經驗會深刻的影響人們對於事物的準則判斷,. 我們從能動性原則就可以判斷出來,另外,我們從時機性的原則也可以指出,就 算經歷過相同的事件,但發生在不同的階段上,影響也不同。 在台灣關於世代研究,大至上關注的是台灣在世代上政治的差異,也就是不 同的世代或是年齡層的政治傾向,例如:林宗弘使用交叉分類隨機效應模型來分 析台灣世代政治,他的研究中指出 1935 年以前生的民眾對中國認同較為強烈, 反對有條件的台獨並支持威權主義與言論管制;1936 年到 1945 年和 1976 年到 1990 年出生的民眾,對於台灣認同較強並且較支持有條件台獨,由於 1961 年至 1975 年出生的人民自由民主價值較強,因此比較不會支持有條件的台獨,他發 現民眾自由民主信念越來越深化,對台灣認同逐漸加強,對統一支持逐漸的下降。 另外,在他的研究中也發現年齡與世代政治效果遠比過去分析更加的複雜,與其 他世代相比學運世代矛盾態度值得深入討論。50在這裡要特別說一下蕭阿勤的研 究關於世代分析的研究,他運用了 Mannheim 世代研究的角度,探討 1970 年代 台灣為何形成以及如何形成特殊的回歸現實時代。在他的研究之中,台灣因為在 1970 年代初,因為退出聯合國導致邦交國一個個的流失,這樣外交上的挫敗,導 致當時的年輕知識份子覺得需要改變什麼來解決這樣的困境,這些學生以中國近 代國族歷史敘事來理解台灣處境與他們這一代的責任。他們的世代認同鑲嵌在國 族歷史敘事中,是用這樣的方式回歸現實世代的,當然這樣的敘事模式是有其歷 史背景的。另外,他還表示台灣比較看重的是省籍對於台灣政治傾向的研究,這 點與台灣的特性和歷史有關,因此較不重視世代的研究。51 根據 Mannheim 的研究我們可以得知,世代的產生是跟重大社會變遷是有很 大的關係,會因為這些重大事件的發生,影響他們進而產生共同意識,使得「世. 同注 39,頁 4-5。 出自林宗弘,2015, 〈再探台灣的世代政治:交叉分類隨機效應模型的應用,1995-2010〉 ,《人 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2):395-436。 51 同注 43,頁 4-5。 20 49 50.

(26) 代」產生。再根據生命歷程架構分析中的時機點原則也可以得知,在發生或是處 理相同的事件時,會因為各個世代所經歷的事情和經驗不同,而對事件的看法和 處理方式會有所不同,也就是說重大事件會影響世代的誕生和和判斷事物的標準, 也會因此產生「世代」,世代的分歧也就來源於此。那反過來說,世代分歧的因 素是否也會引發社會運動等社會變遷或大事件呢? 在找相關資料時,筆者發現有關於世代因素是否引發社會運動的研究非常的 少,幾乎沒有相關的資料,這也表示了社會運動的發生研究和世代的研究基本上 是兩條平行線,我們都知道每個社會運動的發生原因都不太一樣,可能世代因素 並不是某些社會運動發生的主要的因素,也導致在研究社會運動的發生和世代因 素並不會產生特定的連接。例如:黑人民權運動的發生,世代的因素肯定是微乎 其微,但是學生運動的發生,世代的因素可能就比較顯著了。. 参、研究方法 本論文將以閱讀既有文獻來收集資料。由於太陽花運動及其相關資料相當的 齊全且充足。筆者會先從學術論文及期刊論文中找尋適當的資料,這是因為在太 陽花運動研究中,學術論文及期刊論文跟其它的資料相較之下,相對專業,而且 也較為客觀,不會太過於偏頗。專書及書籍資料會做為參考或是用於描述當時情 形與發生的各式事件,這是因為市面上關於太陽花運動的相關書籍,主觀性極強, 並非完全客觀的分析描述太陽花運動,再加上這些書籍資料大多是歷史性記錄。 而且也有一些書籍是對當時一些參與太陽花運動的人做訪談,能做為當時參與者 心態的參考,來看看當時參與的心情以及想法。再以新聞資料以及當時各個民調 機關所做的民調為輔助,補足上述所缺失的部分,試著讓大家更為了解這場社會 運動所蘊含種種問題的跡象,例如當時發生的一些被大多數媒體遺忘的偶發小事 件的追述,太陽花運動的參與人員的年齡分佈,當時支持或反對太陽花運動及服 務貿易協定民調等等。. 21.

(27) 肆、研究架構 由於每一次社會運動爆發的時間點不同,還有社會運動發生的因素、整個社 會運動過程和對社會的影響也都不盡相同,甚至連國際對社會運動的影響也不一 樣,所以不太容易套用某一種理論、觀點或是看法就能完全解釋所有社會運動發 生的原因,甚至套用以前的經驗也是不太可能的,因為社會在演變,就算是同樣 的國際和社會氛圍,社會運動動員的方法、議題的選擇等也都跟著演變,這次的 太陽花運動也一樣,光靠某些理論是不能通盤的了解這場社會運動的起因的,所 以要分析一個特定的社會運動的起因,就必需專門分析這一次社會運動的背景。 另外,前面所提到的各式各樣的理論所分析只是社會運動裡,其中某一個重 要的面向,並不是完整的且全面的分析,只能了解哪一個面向對某社會運動有著 顯著的影響,導致這場社會運動的成功,例如:相對剝削理論講的是心理因素的 影響,資源動員理論講的是資源整合和菁英統御的重要性,政治過程論講的是社 會運動的政治面向,不可否認的這些面向在社會運動中都很重要,這在整個研究 社會運動的歷史上都已經證實了,但並不能完整的分析任何一個社會運動甚至是 同一社會運動的所有面向。例如:著名的政治過程論學者 McAdam 是以 1930 年 代到 1970 年代的美國黑人民權組織及運動來分析,McAdam 沒有在美國黑人民 權運動中,發現如同資源動員理論裡所講述的一樣,是由社會運動的菁英掌握資 源或是控制議題,反而這些菁英卻是在社會運動發生後才做出反應,因而發現社 會運動的政治過程,資源動員理論一樣是觀察美國的社會運動,只是對象不一樣 而已,就有不同的發現了。除此之外,幾乎是在同一時間,歐洲的新社會運動卻 無法完全用政治過程理論來分析,因為訴求的對象已經不是純粹是政府了,議題 也不是純粹的為了人權或是勞工權益了。因此社會運動的因為時間及地點的不同, 所著重的面向甚至是議題也會有所不同。 因此在這篇文章中,分析太陽花運動必須單看這個社會運動發生當時的社會 背景和社會結構中所隱含讓社會運動發生的原因,筆者先從兩個方向開始分析: 第一,太陽花運動發生前後的台灣背景,以便了解太陽花運動發生前台灣社會當 22.

(28) 時的狀況和所面臨的問題;第二,討論太陽花運動發生的原因,尤其是台灣世代 間差異的分析,筆者最大的疑問是世代間的差異是否導致了太陽花學運,因此這 將會是這段落的重點。 太陽花運動發生的背景是從歷史、社會、經濟、政治及國際五個面向來分析, 歷史的方面會著重在台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恩怨情仇以及台灣民主化和本土 化的歷史;社會部分是從年輕人對未來的失落以及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的角度切 入。經濟部分從服務貿易協議的利弊和台灣經濟上傾中的現象;政治部分從台灣 政治惡鬥的惡習來說;國際這部分是這近幾年發生的占領行動以及新自由主義問 題為出發點來分析,前面三個項目會著墨的比較多,反中、反程序正義及反兩岸 服務貿易協定一直是太陽花運動成功以及受到關注的關鍵,因此歷史層面(反中 及反程序正義)和經濟層面(服貿)的分析就變得很重要。 而太陽花運動發生的原因分析方式是用社會學裡面的五個基本概念來對太 陽花運動分析。在社會學裡面,有五個重要的基本概念,分別是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社會行動(social action)、功能整合(functional integration)、權力(power) 及文化(culture)52,這五個基本概念並不是獨立的,而是彼此互相影響。而這五個 概念是各個時期各個社會學家從無到有一步一步建構出來的,例如:Durkheim、 Karl Marx 及 Max Weber 等人,在他們的著作中,分別訴說了社會結構、功能整 合以及權力對於社會影響。由於社會運動本身就是社會行動,而本文講的太陽花 運動便是個社會運動。再加上這次太陽花運動文化層面的關係很小,硬要說的話 可能會跟背景分析裡歷史的有很大部分會有互相重疊的地方。所以在此並未討論 太陽花運動社會行動和文化兩項概念。 另外,由於太陽花發生原因分析裡因為要討論「青年世代」及「壯年世代」 這兩個世代之間在社會結構、功能整合及權力的差異,因此需要對「青年」及「壯 年」這兩個詞有所定義。在本文中,「青年世代」是指年齡在 20 歲至 35 歲之間. 52. Craig Calhoun 等人所著的《社會學》還有陳月娥所著的《社會學》等書都有講述這樣的概念。 23.

(29) 的人口,而「壯年世代」指的是年齡在 36 歲到 60 歲之間的人口,是以這兩個世 代受教育以及進入職場時的狀況來做區別。青年世代在受教育時已經是台灣解嚴 之後,身受民主思想洗禮,在就業狀況方面,青年進入職場的時間基本上不足 10 年,甚至有些人還只是學生而已;而壯年世代,在受教育時台灣還是戒嚴時期, 而在職場上,不僅僅有超過十年經歷,更有些人已經是企業家或是大老闆。 社會結構指的是社會關係(如結婚或就業等)、社會位置(職業,如總裁與老師) 及人數(如國家人口或青壯年人口等)社會模式。53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將會講述 台灣社會結構,尤其是世代間結構上的分歧。太陽花運動青年人和中老年人之間 對於這個社會運動的看法相當的不同,筆者認為世代間的差異可能是太陽花運動 發生的主因,因此筆者會以年齡的社會結構為主要探討的對象。權力是指社會行 動者(個人、團體或組織)驅使他人作或不作為的能力。54在任何的社會中,不同的 權力結構,當然也導致對於某事件或某議題支持和反對,擁有權力的人甚至可以 使用權力來影響政府的決策和政策走向,當然台灣也一樣,在這章節裡,主要還 是以世代作為基礎,探討世代之間彼此的權力差異,以這個作為主要的探討的部 分。據我們所熟知的東亞社會中,年紀越大或是年資越大,通常擁有的權力也就 大,這是因為儒家思維底下的長幼有序,而台灣也是差不多的,這些權力的既得 利益者會保護自己的權力,而沒有權力的人會積極的去挑戰既得利益者,以爭取 權益,那太陽花運動的發生是否也是因為這樣呢?在功能整合的部分,社會體系 (functional integration)是由相互關聯部分所組成,它們彼此支持依賴,因此功能 整合涉及社會體系各部份之間的互賴關係,各部份對整體有良好的運作,就會有 所貢獻,而這些貢獻就是它的「功能」 。55當然功能整合的體系上也可能產生所謂 的反功能(dysfunctions),反功能是對體系毫無益處的副作用,功能整合失靈的話, 社會運動就有可能發生。56而在本文裡要討論的地方就是這次太陽花學運中,台. 同注 11,頁 7。 同注 11,頁 9-10。 55 同注 11,頁 9。 56 同注 11,頁 563。 53 54. 24.

(30) 灣社會上功能整合的失靈的部分。那麼失靈的部分是否就是在世代間的整合,因 為整合失敗導致太陽花運動的發生。 我們都知道年輕人對於網際網路使用頻率是相當高的,幾乎人人都會使用網 路,用來與朋友溝通、娛樂、查詢資料甚至是傳遞資訊。而這次太陽花運動裡, 網路助力非常的大,尤其是社群網站 Facebook 以及 Line,這些太陽花運動的參 與者彼此和彼此之間運用這個社群網站溝通彼此,傳遞相關訊息給外界,加上有 台灣大學新聞系的學生自己設置了「E 論壇」。所以在這篇文章裡會特別分析了 網際網路對這場社會運動的影響。藉此了解太陽花運動發生原因。 太陽花運動從發生到現在,迅速且深刻的影響著台灣社會。在最後一章,筆 者將會探討太陽花運動對台灣的影響。這一章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太 陽花運動後的兩次大選:2014 年的九合一選舉和 2016 年的總統大選和立法委員 選舉,太陽花運動對這兩場選舉的影響。在九合一選舉中,民進黨在六都裡拿下 四都,而 2016 年的大選,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 689 萬票當選,而立委選舉 更拿下過半數的 68 席,是民進黨有史以來第一次的「完全執政」 ,反觀國民黨在 九合一選舉六都只拿下一都,原本執政的台北市和桃園市全部失守,僅守住了新 北市,而在總統和立委選舉中,總統選舉敗選,在立委選舉方面,雖然國民黨還 是國會第二大黨,但只拿下 35 席,跟民進黨的 68 席相比,國民黨很明顯的慘 敗。除了政黨再度的輪替之外,這兩場選舉都有些特別的地方,像在九合一選舉 中台北市市長的當選者既非藍也非綠,而是無黨參選代表「白色力量」的柯文哲 當選。柯文哲並非傳統的藍營或是綠營,而是代表相對於這兩黨的第三勢力,在 之前的選舉,基礎上都是國民黨和民進黨龍爭虎鬥,主要的角色也都關注在這兩 黨所推出的候選人身上,因此在首長選舉看到第三勢力的出現,而且還蓋過原先 的國、民兩黨,在以往是相當難見的,因此這將是筆者在這一節主要探討的部分。 在第二部分,將特別介紹新興政黨「時代力量」的崛起。這屆立委選舉,除 了我們所熟知的民進黨和國民黨分占國會的第一、二大黨,本屆的第三大黨是一 個至今為止成立不到兩年的政黨,目前占國會 5 席的「時代力量」,時代力量和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七) 重賽:若比賽進行中場地不符規定或有障礙物影響選手之權益,選手可提出重賽。是 否成立以審判委員會評估決定。. (八)

王拔群 委員 、余佩燁 委員 、呂 立 委員 、李君儀 委員 、李世凱 委員 、洪冠予 委員 、賀倫惠 委員 、 劉人瑋 委員 、謝文祥

候選人藉轄區選民生日、喜宴或喪 禮場所,主動或受邀到場致意,惟 於紅白包袋上寫上請求支持,或註

1、由各評選委員就評選項目及權重,填寫評選表一份(如附表三 之一、三之二、三之三及三之四)

本會自 2019

第 51 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 24 日於立陶宛舉辦,總共有 76 個國家、368 名學 生參與競賽。台灣代表隊由國內大學 10 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初

同等級指 曾擔任手 語翻譯員 命題委員 暨評審委 員者或取 得手語翻 譯技術士 監評資格 人員者。.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徵詢其所屬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