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南東山山村生計活動與景觀之變遷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南東山山村生計活動與景觀之變遷"

Copied!
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地理研究 第60期 民國103年5月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No.60, MAY 2014 DOI: 10.6234/JGR.2014.60.03

臺南東山山村生計活動與景觀之變遷

Living Activities and Landscape Change

in Mountain Villages of DongShan Township

林思婷

a

張峻嘉

b

Ssu-Ting Lin Chun-Chia Ch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transition process of landscape, living activities in Dongshan mountain village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behind them, and furthermore to observe labor distributions of various living activities. When the stimulu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fluenced this region, the landscape of the earth surface and living activities here therefore were adjusted too. Besid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loca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of the influenced extend of external environments, the transition of living activities in various regions differed.

From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many policies and external factors had affected living activities of mountain village in Dongshan township, and therefore the original various living activities gradually transferred into the producing model of specialized fruit tree cultivation area.

In recent year, for against the competition from overse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rising of touring and leisure industry, the primary industry in Taiwan is transforming into corporation with leisure industry. Meanwhile, Dongshan township had also joined the trend of industry transition, and began to promote Dongshan township Coffee Festival, which hoped to bring touring and leisure mechanism for agriculture based Dongshan township by holding festivals and cooperating with local touring resources.

Four periods of living activities and landscape of earth surface in mountain village of Dongshan township are as follows: 1) Period of Paddy Rice-Sugarcane-Grains, 2) Period of Sugarcane-Fruit Tree Cultivation, 3) Period of Fruit Tree Cultivation, 4) Period of Initial Stage of Leisure Agriculture. Therefore, generally speaking, the landscapes of earth surface and living styles are all transformed from diversification into specialization.

a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2)

Keywords: Dongshan , living activities, mountain village, landscape

摘 要

本文主要在探討東山山村地表景觀及生計活動變遷的過程,及其背後的影響因素。一地區原 本人地平衡的生計活動,面臨外部環境改變的刺激時,地表景觀及生計活動也會隨之因應調整。 除此之外,由於地區內各地原本的自然及人文環境不完全相同,使得外部環境的影響程度亦不同, 而讓不同地區生計活動轉型程度有所差異。 自日治時期開始,有許多政策及外部因素,如農產品價格的改變、臺灣經濟環境轉變所造成 的勞力外移、農業政策的推廣等,影響著東山山村的生計活動,使原本自給自足的多樣化生計活 動,漸漸趨向果樹專業區的生產模式。近年來臺灣的第一級產業面對外來農產品的競爭,及觀光 休閒產業的興起,紛紛轉型與休閒產業結合,東山亦加入了此一產業轉型的潮流,舉行節慶並配 合當地的觀光資源,希望為農業為主的東山帶來觀光遊憩的人潮。 東山山村地表景觀及生計活動可依主要農作而分為四期,依序為水稻甘蔗雜糧期、甘蔗果樹 栽種期、果樹栽種期及休閒農業萌芽期。整體而言,地表景觀及生計方式都是由多樣化漸漸轉變 為專業化。 關鍵詞:東山、生計活動、山村、景觀

緒 論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業自古為國家發展的基礎。隨著時代的進步,各領域技術逐漸提 升,交通建設更加完備,世界各國交流日益頻繁,經濟也隨之發展。在土地有限而工商業、住宅 及都市土地需求大增的情形下,除了開發更多的邊際土地之外,農業用地也漸漸被填上水泥成為 建築用地。 交通及各項生產技術的進步,導致時空壓縮。各國國內及國際間,專業化生產及分工的狀態 逐漸形成,自然與人文環境資源較佳的地區,經濟快速發展而成為核心區,反之則呈現緩步成長、 停滯甚至衰退,成為半邊陲或邊陲地區。掌握較多資源的核心區經濟可以自發的成長,但邊陲區 只能被動的對核心區經濟活動做出反應(蔡佩芬,2008:17)。 臺灣地狹人稠,又位於季風亞洲,因此稻米為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民國五十年代開始,臺灣 經濟快速成長,工商業發展也帶動農業繁榮,民國六十二年(1973),工業就業人口數首度超過農 業,且農業就業人口數自此逐年下降。農業在土地改革誘因消失、低糧價及高生產資材、與農業 勞動力外流的影響下,農業生產成本提高(方凱玲,1990:39-42),地處邊陲且以農業為主的地 區,農業「產」「銷」因面臨強大競爭,只能隨著外在環境的改變而轉型來提升競爭力,也連帶影 響居民生計活動的轉變。 為了一窺臺灣邊陲地區農業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受各項環境條件影響後的轉變,選擇臺南東 山山村地區為研究區域。臺南是臺灣的農業重鎮,將近1/3 人民的生活與農、漁業息息相關(莊 月香,2004:1),而位居邊陲地區的東山山村居民的生活,更是與土地息息相關,因此回溯其農

(3)

業發展,並探討各項因素對此所造成的影響,來瞭解當地居民生計方式轉型的過程,也觀察這些 因素在各地區的影響強度不同,所造成的差異性。本文具體的研究目的有二: (一)探討東山山村生計活動的轉型。 (二)詮釋東山山村生計活動在轉型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地表景觀空間差異與分布。

文獻探討

邊區(frontier)在國家尺度之下,被視為相對遠離核心的區域。許多研究使其成為一個特定 區域,探討其中不同的主題,隨著空間尺度的改變,邊區研究可縮小至城市的邊緣,探討鄉村與 都市交界帶的變動情形,如洪立三(2008)《居民對於關渡自然公園的態度與公園的政治生態學分 析》,討論居民對於交界帶保護區的看法。相反的,也可放大至國界邊緣的邊際貿易,如席震國 (2005)《中國大陸邊區省份的貿易-雲南與黑龍江個案研究》。 雖然邊區研究隨著空間尺度大小有不同的討論主題,但在臺灣學界將邊區研究畫分出「邊區 開發」的主題,並將『邊區』界定為拓墾的前緣,法律未能有效規範個人行為、流動與動亂頻繁 的地域(黃雯娟,2004:8;引自 Sherpherd,J. R.,1993),是原住民與漢人生活領域的交界地帶, 所形成的模糊空間(施雅軒,2002:160)。在某些研究中,也直接將邊區界定為清代臺灣為官方 所禁墾的山區(吳俊蔚,2009:3)。換言之,臺灣的邊區開發研究多著眼在國家尺度之下,相對 遠離核心的區域,位於國家權力影響的邊緣。因此邊區如果要開發,就需要較為強勢的力量始能 生存,國家力量介入的深淺與環境本質必然影響區域的土地拓墾與發展(黃雯娟,2004:8),而 國家力量介入的具體表現,即是在邊區畫定明確邊界—番界。雖然有界碑或土牛溝作為地表面上 的界線,卻無法切斷界線兩旁族群的互動。資源的交換與掠奪使得族群的邊界—番界,成為一條 變動的邊界,會隨著族群勢力的消長,以及國家治理態度而有所變動,使得畫定的界線兩旁漸漸 形成帶狀區域的交界帶。因此,邊區的概念,不是當作一條單純的界線,而是一連串的模糊帶 (overlapping zones)(陳怡碩,2002:6;引自 Batten,1999:169)。在臺灣歷史發展過程中,位於

國家權力邊緣的拓墾邊區,也代表著浮動的地域,此浮動表現於族群的浮動、游移(黃雯娟,2004: 8),使其呈現高度不穩定的狀態。 因此本文擬以國家力量的介入,以及國家尺度的經濟環境變遷,對地方產生的影響為主要切 入點,探討一個位於國家權力邊緣、平原與山地交界處、位於遠離政治經濟相對核心地區的丘陵 地帶,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以及國家經濟社會改變之下,如何影響位在丘陵地帶山村居民的生活, 使其生計方式因而轉變,同時也使其維生地表景觀隨之改變。

(4)

研究區概況

轉繪自1/100,000 地形圖 圖1 臺南東山地形圖 臺南東山位於臺南市東北部的內陸地帶,北隔急水溪1與新營、後壁、白河為鄰,南以龜重溪 與柳營相望。全境分屬龜重溪及曾文溪流域,以李子園山、崁頭山及二尖山為其分水嶺,除東南 部屬曾文溪的上游之外,全境屬龜重溪流域。整體地形則為西北低,東南高,可分為三區:西北 部海拔100m 以下屬嘉南平原;中段海拔 100m 以上屬嘉義丘陵(洪波浪、吳新榮,1983:30); 東緣以阿里山西烏山嶺分脈與嘉義縣中埔鄉、臺南楠西為界。研究區範圍主要位於嘉義丘陵區的 山村2,據蘇惠貞(2008)《急水溪中上游的構造地形:以地形面與地形指標探討》中提及,嘉義 丘陵內受到地盤上升影響呈現顯著的穿入曲流,龜重溪流域的階面分布,以低位階地為主。所以 此區除了丘陵的斜坡地外,仍有許多平坦地,也因此得以發展豐富的農業。 1 《臺南縣志》記載:急水溪發源於白河鎮南寮東方分水嶺,至北門鄉雙春入海。溪身長度 64.2km, 乃本縣唯一專有之河川。其上游經分支為溫厝廍溪,龜重溪(昔稱為十八重溪)、六重溪(昔稱為九 重溪)、白水溪等。 2 指海拔 100m 以上的村落,包括南勢村、高原村、青山村、東原村、水雲村、林安村、嶺南村等七個 村落。

(5)

東山雖然地處邊陲,但由於日治時期政府曾在此地推廣芭蕉及柑橘類的栽種、油礦3的開採以 及改良式糖廍的設立,使其商業活動熱絡,因而在油礦及改良糖廍所在地區形成商品集散地,只 是隨著油礦資源的耗竭,開採宣告結束,以及改良式糖廍關閉,居民的生活仍回歸依賴土地為生。 東山山村地廣人稀,林產及農產都十分豐富,除了能夠自給自足之外,亦能提供各項基本商 業活動中的商品需求,甚至豐富的物產也吸引許多外來販商前來批發各項農產,為現在東山多項 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供給量占全國重要地位打下基礎。 表1 東山山村鄰近測站各月均溫表(1993-2006) 月份 曾文 月份 曾文 王爺宮 草嶺 東原 大棟山 一月 17.7 一月 19.3 19.6 23.4 17.9 25.8 二月 18.6 二月 30.5 47.6 43.7 44.8 51.3 三月 21.1 三月 53.9 47.0 64.6 49.1 67.5 四月 24.1 四月 86.8 54.3 96.4 83.1 91.5 五月 25.9 五月 255.6 207.0 292.8 233.5 337.2 六月 26.8 六月 518.8 390.7 559.5 420.3 550.0 七月 27.2 七月 671.2 527.7 650.9 520.5 734.5 八月 26.6 八月 614.8 450.9 574.5 473.9 640.4 九月 26.1 九月 314.1 254.6 281.0 308.0 386.7 十月 24.9 十月 70.4 39.3 74.0 52.0 111.1 十一月 22.5 十一月 10.8 3.9 14.0 13.1 15.0 十二月 19.1 十二月 21.1 29.0 27.8 20.6 36.7 氣 溫 ︵ °C ︶ 年均溫 23.4 降 水 量 ︵ 毫 米 ︶ 年雨量 2669.4 2101.6 2659.6 2234.0 3047.6 備 註 中文站名 站碼 所在縣市 所在鄉 高度 王爺宮 C1O84 臺南市 六甲區 144 公尺 曾文 C0O81 臺南市 楠西區 207 公尺 東原 C1X04 臺南市 東山區 232 公尺 草嶺 C1M40 臺南市 大埔區 369 公尺 大棟山 C1O87 臺南市 白河區 1246 公尺 資料來源:1. 中央氣象局,《氣候資料年報》(台北:中央氣象局,1993-2006) 2. 中央氣象局,網址:http://e-service.cwb.gov.tw/wdps/obs/state.htm 根據中央氣象局所設立的測站觀測資料,嘉義丘陵區的氣候概況選取東山鄰近地區,高度相 近的王爺宮、曾文、東原及草嶺測站資料為參照,東部山區的氣候則參照大棟山測站資料。從表 3 指牛山油氣田(日治時稱牛肉崎油田)。根據《臺南縣志 卷一自然志》以及《新營郡特輯號》中記 載:牛山油氣田在本縣東山鄉牛山,於民國十八年(1929)始由日本石油公司開始鑽採,一號井中 曾鑽透數氣層,但挖鑿至深度1,036m 時,天然氣猛噴,井壁受損而告放棄,其後第二號井及第三號 井各開挖至1,600m 及 1,360m 處,都發生天然氣噴發,而使得油坑內崩壞而無法採收。其中一號井 與三號井的地質構造較佳,有豐富的瓦斯層及大油層存在,但因上述因素而無法開採,而利用開鑿 前三座井的經驗開挖四號井,最後仍告失敗。民國二十五年(1936)五號井開鑿成功,乃開始採氣, 最初日產量約24,700m3。其後逐年擴展,在各地開鑿新井,迄光復時止共鑽氣井二十四口,其中仍 維持生產者約六井,戰後中國石油公司層開鑿二十五號新井,但無重要生產。

(6)

一可觀察到,此區氣候特色為全年高溫多雨,乾溼季十分明顯,雨季主要集中在五至九月。 圖2 東山各項土地用地面積比例圖(1962~2011)4 資料來源:1.臺南縣政府主計室,《臺南縣統計要覽》(臺南:臺南縣政府主計室,1963-2010) 2.臺南市政府主計處,《臺南市統計年報》(臺南:臺南市政府主計處,2011) (數據詳見附錄1) 由於地處邊陲,再加上地形、氣候及水文環境的影響,由圖2 的統計圖可觀察民國五十年代 至民國九十年代東山土地利用,其中90%以上為直接生產用地,後期比例上略有減少,主要是交 通水利用地增多。由此可推得東山基礎交通建設逐漸增加,其餘類別則沒有明顯的轉變。雖然圖 二為東山全境的土地利用統計,但東山山村地區僅有二個小型市街,因此可推敲出山村亦以直接 生產用地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 4 民國九十年(2001)開始,《臺灣南統計要覽》分類項目改變。民國八十九年(2000)以前,建築用 地包括:建築、什種地、祠廟、鐵路、墳墓;直接生產用地包括:水田、旱田、山林、養魚池、牧 場、礦業、鹽業、池沼;交通水利用地包括:鐵道線路、道路、灌溉水路、溜池、溝渠;其他用地 包括:原野、堤防、公園。民國九十年(2001)以後,建築用地包括:甲、乙、丙、丁種建築用地、 墓;直接生產用地包括:農牧、林業、養殖、鹽業、礦業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包括:交通用地、水 利用地;另有古蹟保存、生態保護、國土保安、特定目的事業、暫未編定及都市用地等,因難以歸 納至民國八十九年(2000)的項目內,所以未納入上述三種項目中。此外,民國六十二年(1973) 的鐵道線路資料,應為誤植。以及民國八十二年(1993),溜池缺漏數據,而使得這兩年的其他用地 銳減,比例驟降。 單位:%

(7)

圖3 東山直接生產用地各項目面積比例圖(1962~2011)5 資料來源:1.臺南縣政府主計室,《臺南縣統計要覽》(臺南:臺南縣政府主計室,1963-2010). 2.臺南市政府主計處,《臺南市統計年報》(臺南:臺南市政府主計處,2011) (數據詳見附錄2) 將圖2 直接生產用地中,各項土地利用面積比例繪製成圖 3。顯示此區以林地及水旱田為主 要利用方式,可推得東山是以林業及農業為主的鄉鎮。因為山村地形上雖為丘陵地及山地,但由 於河流及河階的分布,稻米及其他作物的栽種也遍及較為平坦的淺山地區,唯此區非嘉南大圳的 灌區,灌溉水源受溪流分布的限制,使得大部分地區仍以旱作為主。因此,可得知山村是以林業 及旱作為主,而靠近溪流有灌溉水源的地方,才有水田。 5 民國九十年(2001)開始,《臺灣南統計要覽》分類項目改變。民國八十九年(2000)以前,直接生 產用地包括:水田、旱田、山林、養魚池、牧場、礦業、鹽業、池沼;民國九十年(2001)以後, 田、旱、牧、池合為『農牧用地』一項,改為農牧、林業、養殖、鹽業、礦業、窯業用地。因沒有 納入國土保安用地,因此民國九十年(2001)年開始,林業面積大量縮減。 單位:%

(8)

圖4 東山作物收穫面積比例圖(1962~2011) 資料來源:1.臺南縣政府主計室,《臺南縣統計要覽》(臺南:臺南縣政府主計室,1963-2010) 2.臺南市政府主計處,《臺南市統計年報》(臺南:臺南市政府主計處,2011) (數據詳見附錄3) 更細部觀察農業用地所栽種的作物,圖4 中可發現稻米及普通作物產量的比例,自民國五十 年代至民國九十年代收穫面積呈現減少的趨勢;果品及蔬菜作物產量比例則增加,民國八十年代 以後,甚至占農業用地的五成以上;而特用作物則是在民國六十年代末期收穫面積比例較高,自 民國七十年代至民國九十二年(2003)降至最低,其後又略有增加。由於本文僅討論山村的部分, 而稻米、果品及特用作物有許多都是平原及丘陵區共同作物。所以本文藉由《臺南縣統計要覽》 的統計數據,配合野外實察,得到東山山村自日治時期至民國九十年代,主要栽種作物為稻米、 甘藷、落花生、竹子、甘蔗、龍眼、柳橙、椪柑及咖啡。其中,水稻主要栽種於平坦地水源較豐 的地方,而旱田則栽種陸稻;甘藷與落花生是稻米栽種後的裡作;甘蔗屬平坦地旱作;竹子、龍 眼、柳橙、椪柑及咖啡則是栽種於山林中或旱田中。

地表景觀與生計活動的變遷

臺南東山位於內陸地區,丘陵地與山地面積占全境一半以上,生計活動以農業為主。而山村 的位置更是處於邊陲地帶,雖然交通相對平原區較為不便,卻因地廣人稀及物產豐富,日治時期 單位:%

(9)

即存在非常熱絡的商業活動,銷售大量的物產到平原及都市。隨著時代的進步,交通及技術革新 使得各地區發展迅速,東山山村卻因位居內陸及交通限制,仍停留在農村階段。勞動力大量流失, 加上都市需求改變、政府政策推廣、人為開發及國家經濟轉變等影響,使得主要銷售市場由鄰近 都市轉變到臺灣各都市。為調適國家經濟社會的改變,面臨數次改變的挑戰,這些改變不僅使地 表景觀變遷,亦使得人民的生計活動也產生變化。 圖5 日治時期東山(番社庄6)山村土地利用圖 資料來源:轉繪自明治三十八年(1904)1/20,000 臺灣堡圖 從圖5 的臺灣堡圖番社庄(今東山)觀察,山村地區在日治時期地表景觀以樹林為主,只有 前大埔庄(今東原村)北部地區開發較早,且山村的開發是沿著河川,由低處的前大埔庄往高處 的崎仔頭庄(今東原村、青山村、高原村)呈現帶狀分布。以自然環境而言,此區是山區中地勢 相對平坦的河階地,水源較豐富,開發早,生計活動以種植稻米、甘蔗及雜糧為主。 6 東山是「新營區六鄉鎮」之一,位處急水溪和龜重溪之間,清康熙八年(1669)漢人進入此一地帶 拓墾始稱「哆囉嘓庄」,乾隆年間漸成街肆,乃改稱為「哆囉嘓街」;至清中葉分成「東頂堡」、「東 下堡」、和「西堡」等三堡,「哆囉國街」則因原為番社舊地而改稱作「番社庄」(黃文博,1998:290)。

(10)

圖6 民國七十年代東山山村土地利用圖 資料來源:改繪自內政部民國七十四年(1985)經建版 1/25,000 第一版臺灣地形圖 至民國七十年代,圖6 中顯示東山山村整體開發面積大幅增加,林地大量減少,除了農業用 地增加外,栽種作物是否有所改變?是否影響到當地人們的生計活動?這樣的轉變是受到哪些因 素的影響?將是本段探討的重點。 此區主要栽種作物包含稻米、甘藷、落花生、甘蔗、龍眼、柳橙、椪柑及咖啡等,其中有許 多作物為平原及山區皆可種植的作物。其中稻米、甘藷與落花生屬最早期栽種的作物。田地在栽 種完稻米後,大多選擇甘藷及落花生等雜糧作物為裡作,由於丘陵區與平原區稻米栽種面積難以 切割,且丘陵區大多為旱地與林地,因此以甘藷及落花生的栽種面積作為傳統農業社會時期的代 表。 隨著丘陵區的開發,田地漸增,且明治四十三年(1910)前大埔改良式糖廍即已設立,使得 契作甘蔗也是此地重要的作物之一。但民國五十一年(1962)至民國六十五年(1976)並無將原 料用甘蔗列入甘蔗種植的統計,使得統計數字中栽種面積銳減,至民國六十六年(1977)開始, 則僅為原料甘蔗的統計,雖然甘蔗的採計的類別曾經更替,但仍大略可看出甘蔗栽種面積轉變的 趨勢。 民國五十年代開始,臺灣外在經濟環境的轉變,再加上鄉村的勞力也開始外流,因此,原本

(11)

栽種水稻與甘蔗的田地漸漸被經濟價值較高,且栽種時勞力及水量需求較少的果樹所取代。果樹 種植面積增加最快速的,即是日治時期政府所推廣過的柑橘類,以及原始林中零星的原生龍眼樹。 由於龍眼樹因統計過程中早期被列入森林副產品,其後雖改為果品類,但仍未單獨列出,因此以 栽種面積及產量皆居東山之冠的柑橘類為代表。 圖7 東山歷年主要作物種植面積趨勢圖(1934~2011)7 資料來源:1.新營郡役所,《新營郡要覽》(臺北:成文,1934-1939) 2.臺南縣政府主計室,《臺南縣統計要覽》(臺南:臺南縣政府主計室,1963-2010) 3.臺南市政府主計處,《臺南市統計年報》(臺南:臺南市政府主計處,2011) 觀察圖7 所繪上述各主要作物種植面積的變化,藉此為各時期作一劃分。農家主要的栽種作 物,會直接影響其生計活動。因此,主要栽種作物面積的消長,除了可顯示地表景觀的轉變之外, 亦可作為生計活動轉變的分期。 自昭和九年(1934)開始,稻米就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其次是甘藷。雖然東山丘陵區的河 階地可以栽種稻米,但對於此地區而言,甘藷除了栽種時的適應性較強之外,可以當作糧食,亦 可加工後成為販售的商品。相對於稻米而言,更是重要的糧食及經濟作物,此外落花生亦屬於稻 米收成後可能被選擇栽種的經濟作物。但因為落花生的栽種面積與產量相對甘藷而言較少,因此 早期栽種作物選擇甘藷作為東山山村觀察生計活動變化的主要依據。而丘陵區除了河階地適合栽 種稻米及甘蔗等作物之外,其餘的山坡地大多缺乏水源,僅以雨季的雨水為主要的灌溉水,所以 7 民國六十五年(1976)原料甘蔗開始有數據。所有數據西元 1940~1961 年都缺乏。

(12)

需水量較少的果樹或旱作為主要的作物。為了全面瞭解東山山區地表景觀的變遷,就需要瞭解淺 山河階地,以及研究區面積最大的丘陵區的栽種作物。因此除了甘藷之外,亦選擇甘蔗及柑橘類 的栽種面積作為主要的觀察依據,以稻米及落花生為輔助的參考而加以劃分成為四個時期。 本文將東山山村地表景觀及生計活動的發展,分為以栽種水稻、甘蔗及甘藷為主的水稻甘蔗 雜糧期(民國六十年代以前);民國六十年(1971)甘藷栽種面積擴張到最大之後,栽種面積銳減 至民國七十一年(1982)僅剩不到 100 公頃,此段時期,柑橘類的栽種面積快速增加,農產以糧 食作物轉變為經濟作物,因此命名為甘蔗果樹栽種期(民國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期);民國七十 一年(1982)以後,甘藷、落花生及甘蔗的栽種漸趨消失,果樹成為栽種最主要的作物,為果樹 栽種期(民國七十年代至民國九十年代之間);民國九十三年(2004)東山舉辦第一屆東山咖啡節, 休閒產業隨之興起,因此命名為休閒農業萌芽期(民國九十年代迄今),以下將分別探討其各時期 轉換過程中地表景觀及生計活動的改變。

(一)水稻甘蔗雜糧期(民國六十年代以前)

民國六十年代以前,東山山村都維持多樣化的自給自足生活。自民國五十一年(1962)開始,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土地的開發,適應性佳且功能多樣的甘藷,整體而言呈現種植面積快速增加的 趨勢,直到民國六十年(1971)達到顛峰。此時期的作物以稻米及甘藷為主,甘蔗次之,幾乎沒 有柑橘的栽種,因此這個階段是以栽種糧食作物為主,自給有餘才能加工販售。而經濟作物—甘 蔗,主要是提供糖廠製糖使用。 丘陵區的河階地除了部分田園與前大埔的赤糖廠簽約契作,栽種製糖用甘蔗外,其餘田園則 為稻米(以一期陸稻為主)、甘藷、豆類、落花生以及蔬菜等作物輪作;而山區的急斜地,則由於 日本政府的推擴而種植芭蕉,並於荒廢地種植相思樹造林,除此之外亦種植許多政府獎勵的果樹。 番社庄(今東山)種植的果樹中,以芭蕉與龍眼的產值較高,因此栽種面積也較廣。 雖然山村的丘陵地有許多的平坦地供耕作,但水源卻需當地人開闢溝渠,引附近的溪水至田 中灌溉,再輔以雨季充沛的雨量,使得水稻一年可收穫一次。部分離溪水較遠的地區難以引水灌 溉,水源就全依賴降雨,產量難以穩定,因此也有農家選擇需水量較少的陸稻、旱作或果樹栽種。 水田待水稻收割完後,土壤中如果仍保有水份,便將其利用來種植需水量較小的甘藷或落花生, 為其土地創造第二次的價值;若當水源較為缺乏,水稻收割完之後土壤內已無充足的水份而變硬, 那麼就只好休耕,等待下一次雨季的到來。 東山東部山區大多則保持著原始林的狀態,其中只有少數人居住其間,原生樹種以相思樹為 主,居民利用山間的平坦地從事著稻作及雜糧的種植,也利用原生的龍眼樹所生產的果實販售。 雖原生龍眼樹產量低,但山區需求更低,在難以保存的情形下,開始烘培成龍眼乾以延長保存期 限,除此之外,砍伐原始林木燒製成木炭也是山區可見的生計活動之一。因此稀疏的田地與房舍、 散落在原始林間的龍眼乾烘培灶、以及山坡上的木炭窯,都是山區常見到的景觀。由於番社庄(今 東山)境內大部分土地為丘陵地及山地,配合著日本政府的造林,再加上山區人口稀少,林地開 發較慢,使其能保留大片的原始林風貌。

(13)

表2 水稻雜糧期(民國六十年代以前)農家的農事曆(農曆)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甘藷/落花生/休耕 田菁(綠肥) 稻米 甘藷/落花生/休耕 資料來源:實地訪查整理 由表2 的農事曆配合東山山村降水的限制,此區主要生計活動以栽種稻米為主,其他雜糧為 輔。而稻作約在農曆五至六月雨季時開始插秧,在此之前的一個月,便會開始著手培育種苗,在 等待種子長成種苗的期間,則進行整地的工作。稻米的栽種時間短,而整地、插秧、除草及收穫 等各項工作十分繁複,且自種子發芽開始至收割曬乾成稻穀,僅僅約五個月的時間,因此在農忙 時田地面積較大的農家,有僱工的需要,而小農間則於農閒時互為僱工或受僱於鄰家。雖然在農 家的傳統中,女性主要掌管家務,男性外出工作,但由於山村中勞力不足,所以栽種稻米的過程 中,除了需較多的力量的初期整地、建造引溪水灌溉的溝渠、或是危險性較高的噴灑農藥,由男 性負責之外,女性亦需要參與播種、插秧或收割等工作,有些工作較需要細心,例如搓草8及曬穀, 則主要由女性來主導。無論家中田地多寡,女性是否協助家中農務或出外打零工、農產的改良、 栽種及買賣等訊息仍由男性所主宰,因此,農家中大多仍由男性位居決策的地位。

(二)甘蔗果樹栽種期(民國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期)

此階段柑橘類種植面積快速增加,而甘蔗等經濟作物雖然種植面積減少,仍占有重要地位。 民國五十年代,政府的政策為農業與工業並重,且在經濟快速的成長下,帶動農業繁榮的契機, 使農業持續的成長。民國六十二年(1973),臺灣工業就業人口數首度超過農業,雖然臺南縣卻延 遲到民國七十五年(1986),才進入工業化社會,但是在民國六十年代工業人口已急速的攀升(張 峻嘉,2010:285-293),自此農業就業人口數逐年下降,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的需求也逐漸改 變,再加上東山山村當地耆老表示,丘陵區的溪水及泉水愈來愈不足以提供水稻充足的水源,使 得原本產量不豐的稻米收穫量更加減少,故自民國六十年代開始,稻米的栽種就逐漸減少並慢慢 消失,甘藷亦幾乎完全消失。 甘蔗的種植則因赤糖廠仍有原料的需求,及甘蔗本身需水量比較少,仍然維持原本的栽種。 主要以契作方式栽培的甘蔗,因換糖比例長期未增,國內糖價又因補貼外銷而長期偏低,以致農 民種植甘蔗的意願日減(陳國川、林佳慧,2008:3),以致蔗作面積亦漸減。 因此,東山山村農民便將原本的傳統水稻、甘藷與雜糧的栽種轉向經濟價值較高、較耐旱以 及平時人力需求較少的果樹類作物。可見自民國六十年代開始,此區的栽種已由自給自足為主的 糧食作物,漸漸轉向為栽種商業性的經濟作物。 東山山區原有許多原生的龍眼樹,一開始龍眼樹的栽種就以海拔較高的原始林區為主。此原 始林區土地位於較高海拔,取水不易、土壤土層較淺、肥力較差、交通不便等因素,以及龍眼的 作物特質,除可以鮮食外,還可烘製龍眼乾,以利保存增加經濟價值,使得在這邊區的邊際土地 利用及價值皆提升。也因經濟價值的提高,促使海拔較低平的地區也開始試種。雖然製做龍眼乾 的技術自日治時期即存在,但原生的龍眼樹十分高大,採收不易,於是便有果農將嫁接的技術用 8 當稻田中仍有水的時候,利用雙手將剛長出來的雜草搓至水面下的泥土中,使其無法繼續成長。

(14)

來改良龍眼樹。首先,先將其矮化,讓採收與田間管理更加方便,再利用嫁接的技術改良果實, 使果肉更加豐甜,而矮化龍眼樹時所鋸下來的龍眼樹幹,則再次利用成為燒炭業利用的原料。 東山的燒炭業主要木材來源是山區的原始林,但是由於此片原始林屬於官有林地,燒炭業的 原料除原始林地外,就只能向擁有林地的農戶購買,因此燒炭業初期並不興盛。直到矮化龍眼樹 期間,因為有大量的木材原料,使得燒炭業能夠快速發展。只是龍眼樹大致矮化完成,木材來源 減少,再加上瓦斯、天然氣等燃料逐漸的普遍,木炭的利潤愈來愈低,致使此行業僅蓬勃發展一 段時間後隨即沒落,至民國九十年代木炭窯幾乎不存在,僅存的木炭窯則是轉向較熱門的竹炭燒 製。 除了龍眼之外,柑橘類在日治時期即是政府所獎勵推廣的果樹之一,其中柳橙和椪柑較適合 此區的自然環境而擴大栽種,因而東山丘陵區漸漸成為臺灣重要的柳橙和椪柑栽種及生產區之一。 圖8 東山稻米及主要水果價格變遷圖(1964~2012) 資料來源:臺灣省政府,《臺灣農產品生產成本調查報告》(南投:省農林廳,1964~2012,龍眼民國九 十五年(2006)、民國九十八年(2009)、民國一○一年(2012)沒有資料;椪柑民國九十八 年(2009)沒有資料) 由圖8 可以看到自民國五十三年(1964)至民國九十一年(2002),稻穀及東山主要水果的價 格變化。民國六十代以前,稻穀、椪柑、柳橙及龍眼的價格不相上下,其中又以椪柑及柳橙略高, 其後稻穀及水果的價格趨勢都是上揚的。至民國六十八年(1979)以後,價格都達到每公斤 10 元以上的價格,雖稻穀的價格較為穩定,水果的價格波動較大,但龍眼的價格,有時甚至可達稻 穀價格的二至三倍,而椪柑及柳橙雖然變動幅度較小,但相對於稻榖而言價值也較高,因此可以

(15)

想見為何至民國六十年代,農家已由自給自足為主的經營型態,開始轉往市場指向為主的果樹的 栽種,與外界的經濟連結越趨緊密。 圖9 東山人口變遷圖(1971~2011) 資料來源:1.臺南縣政府主計室,《臺南縣統計要覽》(臺南:臺南縣政府主計室,1963-2010) 2.臺南市政府主計處,《臺南市統計年報》(臺南:臺南市政府主計處,2011) 除價格上的波動之外,由圖9 也可見東山人口數呈現下降的趨勢,加上農產價格轉變的刺激, 使得農戶開始經歷將勞力及水量需求較高,且利潤較低的稻作,轉型成勞力及水量需求較低,且 利潤較高的果樹栽種。於是收穫後的販售沒有保障、利潤不高、需水量大、以及所需勞動力較多 的水稻栽種首先面臨轉變,以及台灣社會的工業化、都市化,使得城市依賴鄉村提供日常生活所 需增強,東山地處邊區無法提供較易腐爛、不易運輸的新鮮蔬菜,因此開始嘗試栽種日治時期推 廣過的柑橘類作物,及山區原生的龍眼樹。而蔗園轉作的情況較稻田少,主要原因是蔗園與前大 埔的赤糖廠仍維持契作,栽種後的販售有一定的保障,直到後來才因糖價低廉而轉作。 嘗試轉種果樹的農家在這一段沒有收成或者收成減少的期間內,農家有時利用尚未轉換的部 分田地仍栽種稻米、甘藷等作物維生;農閒時,則成為臨時雇工,在收成的季節到鄰家採收作物 或果實、到山區受雇為燒木炭的炭工、或是到赤糖廠製糖,地表面上有仍未轉換的稻田,有維持 契作的蔗園,亦有剛栽種幼樹的新果園,呈現豐富的過渡性地貌,當地居民的生計方式也顯得更 加的多樣化。

(三)果樹栽種期(民國七十年代至民國九十年代之間)

(16)

民國七十年代開始,東山山村逐漸由生存糧食作物(稻米、甘藷…等)、生活殖民作物(契作 甘蔗),轉換為自我承擔生活風險的經濟作物,以柑橘類及龍眼為主的果樹生產。民國七十二年 (1983),前大埔的赤糖廠及烏樹林糖廠關閉,東山山村原本仍存有的契作蔗園亦面臨改種其他作 物的情況,此時龍眼、柑橘類果樹種植的技術趨向成熟,且果樹的經濟價值仍高,因此契作甘蔗 種植區逐漸為果樹栽種所取代。至此,東山海拔較低的丘陵區,土地利用幾乎成為果樹栽種的專 業區,海拔較高的丘陵區及山地,則為原始林的分布區(見圖6),樹種以相思樹為主,其中並有 許多原生龍眼樹。隨著林地的開發,原始林區也漸漸成為果樹的栽種地。 東山山區因地勢較高,能栽種的果樹亦受到較多的限制,海拔300m 以下,以栽種柳橙為主; 海拔300m 以上即可栽種椪柑;而龍眼對氣候的適應性較高,整個丘陵區和山地皆可種植。 圖10 東山龍眼產量趨勢圖(1934~2012) 資料來源:1. 臺南縣政府主計室,《臺南縣統計要覽》(臺南:臺南縣政府主計室,1934-1996,缺 1937、 1940~1976、1980、1994~1996,這些年份龍眼產量沒有單獨列出來) 2. 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農情報告資源網(1997-2012) 隨著果樹專業區的形成及栽種技術的成熟,龍眼的產量也大幅增加,在民國八十六年(1997) 之後,產量迅速上升超過 10,000 公噸,甚至最高產量超過 16,000 公噸。由於龍眼採收期一但過 長,果實甜度會下降,所以除了在採收初期販售鮮食龍眼之外,其餘則加工成為龍眼乾再售出。 由於東山山村龍眼乾的烘培自日治時期即已發展,許多販口也已習慣至此地大量收購龍眼乾,因 此在製做龍眼乾的鮮食龍眼供應不足下,東山山村的農民會向其他鄉鎮購買鮮食龍眼後,再加工 烘培製成龍眼乾販售。

(17)

圖11 東山柑橘類產量趨勢圖(1934~2012)9 資料來源:1. 臺南縣政府主計室,《臺南縣統計要覽》(臺南:臺南縣政府主計室,1934-2007,缺 1939~1961) 2. 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農情報告資源網(1997-2012) 其次,由圖11 觀察柑橘類產量的變化。日治時期推廣栽種時,即可達 30 公噸的產量,在民 國七十年代的最巔峰期產量達 30,000 公噸。在柑橘類的推廣試種中,嘗試各項柑橘類品種栽種 後,柳橙與椪柑最適合此地的自然環境,因而大量栽種而形成生產專區。柳橙和椪柑栽種面積快 速擴張期間,由於對自然環境的需求,主要是取代原為水旱田的耕地,較少延伸至原始林地,因 此龍眼樹的栽種仍維持在海拔較高的山區。但是由於柳橙和椪柑產量的迅速增加,使得供需失衡 而價格下降,甚至在民國九十年代生產地最低價格下滑到1 台斤不到新台幣五元的情況,所以在 市場價格的低落,再加上龍眼對氣候適應性較強、經濟價值較多樣化、以及栽種比柳橙和椪柑更 加節省勞力,部分農民捨棄柑橘而改種龍眼,也因此原本分布在較山區的龍眼樹也開始取代部分 較低海拔丘陵區的柑橘類。 9 圖中統計數據民國六十四年(1975)及民國六十九年(1980)可能有誤。

(18)

表3 果樹栽種期農家的農事曆(農曆)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整理果園 龍眼 椪柑 柳橙 資料來源:實地訪查整理 以東山主要的三種果樹作物來看,收成的季節集中在下半年,由於傳統龍眼、椪柑及柳橙的 栽種都不需投入太多的人力,所以勞動力仍足夠,一進入果實的採收期,在採收都有一定的時間 限制之下,勞力需求大量提升,也是農家主要的農忙時期。 農曆六月開始進入龍眼的收成季節,在收成的前期,以鮮食龍眼為主要的農產品,初期大量 龍眼的採收後,若是沒有賣完,便將剩下的鮮龍眼拿去烘培,製做成為保存期限較長,用途較多 樣化的龍眼乾。除了烘培外,烘乾後的帶殼龍眼,還有剝殼及去籽取肉等工作。因此,一進入龍 眼產季,家家戶戶都放滿許多龍眼,龍眼園中忙著採收,而農戶裡則是忙著整理裝箱以便出貨; 此時期後半段,整條街上充滿著龍眼乾的香味,騎樓中擺著準備烤龍眼乾的爐火10,不論大人還 是小孩,只要有空閒,就會圍在爐火邊剝龍眼肉。 到了農曆八月中旬過後,龍眼及龍眼乾的產季過了,緊接著就是椪柑的生產季節,除了採收 之外,椪柑採分級包裝出貨;十月中旬過後,還有長達二個半月的柳橙產季,待收成完成即進入 下一個產季。

(四)休閒農業萌芽期(民國九十年代迄今)

東山於民國九十三年(2004)舉辦第一屆東山咖啡節,打出東山的地方符號,藉此開啟東山 山區的觀光休閒產業,因此以民國九十三年(2004)為一分界,東山山村部分地區進入休閒農業 萌芽期。 東山山區自日治時期就有咖啡的種植。最早將咖啡引進東山的是南勢村曾綠波先生,雖然自 日治時期即開始咖啡的栽種,但是並未大面積的發展,直到民國六十八年(1979),黃世賢向中興 大學的新化林場,取得幾棵咖啡樹種苗帶回崁頭山種植。民國八十七年(1998),堅持用有機種植 咖啡樹,經過一年多的烘培技術改良,才烘培出滿意的咖啡豆。後來邀請郭雅聰先生(大鋤花間)、 賴啟東先生(丹品二館)加入咖啡種植的行列,這三位成為早期東山咖啡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趙 和修,2008:42)。但東山種植咖啡的農戶仍然不多,直到雲林古坑鄉「臺灣咖啡節」的成功,部 分有種植咖啡的農民也希望藉由同樣的模式,利用咖啡這樣普遍的飲品,以東山咖啡的名號打出 東山的知名度。 10 東山龍眼乾在去殼後,會拿一個大鐵桶升一爐火,並將竹篩放在上面,其後就將帶籽的龍眼乾放到 爐火烤,使龍眼乾更加乾燥,也比較好去籽。

(19)

圖12 東山景點及咖啡主要種植區分布圖 資料來源:改繪自內政部民國七十四年(1985)經建版 1/25000 第一版臺灣地形圖 東山咖啡農民除了十分堅持使用本地咖啡,咖啡的栽種又以生態農業的方式為主,採有機種 植,以維持品質。由於咖啡的種植需要有遮蔭,因此東山海拔500m 以上(圖十二),以南勢、青 山及高原村為主的丘陵區果樹及檳榔樹下(其中又以崁頭山最為適宜,鄰近有水庫可調節濕度)。 如此可以多嘗試農業轉型的機會,又不需改變原本的栽種及農產模式,許多農民大量試種,為臺 灣較早開始發展咖啡種植的鄉鎮之一。

(20)

圖13 東山咖啡種植面積及收穫量趨勢圖(2001~2012)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農情報告資源網(1997-2012) 由於臺灣喝咖啡的風氣愈來愈盛,臺灣咖啡的名氣因古坑咖啡及東山咖啡而愈加響亮,使得 各鄉鎮紛紛開始栽種咖啡。從民國九十年(2001)只有雲林古坑及台南東山二個鄉鎮栽種,至民 國九十八年(2009)已突破一百個鄉鎮栽種咖啡,所以東山咖啡栽種面積及產量在全臺的栽種比 例中,也隨著栽種鄉鎮的增加而減少。但栽種面積自民國九十年(2001)至民國九十八年(2009) 在臺灣的排名,大多仍維持在前三名。

(21)

圖14 東山咖啡種植面積及收穫量占臺灣比例趨勢圖(2001~2012)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農情報告資源網(1997-2012) 隨著東山咖啡的宣傳,大大提升台南東山的知名度,但是想要發展觀光旅遊業,就需要有完 整的休閒旅遊路線,才能吸引更多的觀光客,所以規劃除了鄉內的永安高爾夫球場、西口小瑞士、 孚佑宮仙公廟、仙湖農場、平埔族夜祭、碧軒寺等景點之外,並且也連結鄰近的白河鎮關子嶺溫 泉區、後壁的臺灣蘭花生技園區、烏樹林文化園區、柳營尖山埤水庫(江南渡假村)及官田烏山 頭水庫等地區,希望規劃一完整的休閒觀光區域。 為了提升東山觀光業發展的核心—咖啡,臺南縣政府工商發展策進會等單位的輔導下,於民 國九十六年(2007)成立「臺南縣東山咖啡產業發展協會」,以及將東山農會旁的老倉庫改造設立 「東山農會咖啡文化館」,並結合週邊日式碾米廠、穀倉以及形象商圈,創造一個歷史味濃厚的休 閒小鎮,以加速促進東山的咖啡產業的發展,創造出地方復古文化。 單位:%

(22)

圖15 東山山村主要咖啡店分布圖 資料來源:實地訪查整理 東山共成立六個咖啡產銷班,並於咖啡主要栽種的高原村成立咖啡生態步道,致力推動觀光 產業,而東山山區的咖啡店在民國九十四年(2005)增加到十九家,由圖 15 可見咖啡店主要分布 在青山村,高原村次之,南勢村僅有二間咖啡店11。其中以位於青山村的『黃世賢咖啡』為最早, 其次由黃世賢先生引介後,開設『竹拱仔厝』及『丹品二館』。其後因為節慶的舉辦及村長的大力 推廣,大量開設咖啡店及生態園區,且每一屆的咖啡節都以青山村孚佑宮為主場地,加上東山山 村往北可達關子嶺溫泉區,及往南可到尖山埤水庫風景區,都可連結著名觀光區,所以咖啡店的 分布以縣道175 以東,青山村孚佑宮附近及青山村村長附近較為密集。 青山村及高原村的部分農民開始將傳統的產業與觀光聯結,有的兼種咖啡,有的兼營服務業 開咖啡廳或民宿,也有的一到假日,便載著自己生產的水果到觀光地販售。但這樣的現象目前仍 然只有在與觀光資源連結的地區發展較快速。 整體而言,東山山村的地表景觀是從開發程度較低的原始林地,零星房舍點綴其間,溪流沿 岸稻田、蔗園及小聚落遍布,漸漸轉變為果園的單一景觀,這一個過程中除了市場需求的轉變之 外,也受到勞力外流、水源減少、及觀光產業興起的影響。而栽種作物的不同,連帶影響居民的 生計方式跟著轉變,從多樣化轉向專業化的生產,『剩產』的機率大增,也就表示商業行為會更加 的活絡,也才使得這個相對於其他地方來說,地廣人稀、地處邊陲及充滿農業氣息的鄉鎮,卻有 11南勢村的兩間咖啡店為「阮兜養生咖啡」與「鄉舍」。但由於「鄉舍」位置較邊緣,如果置入圖中, 會使得青山村咖啡店重疊在一起,故圖中未包含「鄉舍」的位置。

(23)

著興盛的農產交易,也有著許多名聞全臺的農作及農產加工品。現在觀光產業的興起使得此區面 臨另一次的轉變,也希望藉由這樣的轉變,能吸引許多休閒遊憩人潮,為此區注入另一股經濟發 展的活力。

生計活動變遷的空間差異

東山山村受外在環境包括農產價格、勞動力的流動、及官方政策的推廣等刺激,影響居民所 選擇的栽種作物,使生計活動產生轉變。雖然山村各村都經歷轉變的過程,但卻因為所在的位置、 交通條件優劣、及自然環境不同等因素,而有著不同的轉變差異,尤其農作物的栽種必需要受到 地形與氣候等自然條件的限制,更使得農業的地表景觀有差異性存在。近年來,由於休閒觀光產 業的發展,除了原本的影響條件之外,地方的易達性、景點的連結密度、或有無地方特色等條件 都可能影響觀光客是否願意前來觀光,也促使觀光發展程度不一。 圖16 東山山村生計活動轉型區域差異圖 資料來源:實地訪查整理 本文將依咖啡店的數量,以及居民生計方式來區分東山山村生計活動轉型的程度,將其分成 水雲村、林安村、東原村及嶺南村的果樹專業區型;高原村與青山村的休閒觀光型;及南勢村的 過渡型三個區域。

(一)果樹專業區型

(24)

主要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水雲村、林安村、東原村及嶺南村等四村,地形條件上有許多的河階 地,水源較為豐富,農業發達,民國六十年代以前為水稻及甘蔗的栽種區,民國六十年代之後, 由於外在消費環境的改變、農產價格的變動及勞動人口的外移,漸由多樣化農作區轉為果樹栽種 專區。 此區的交通建設僅以鄉道為主,境內也沒有特別的觀光景點,因此居民的生計主要仍依靠果 樹栽種,選擇栽種的果樹以原生樹種龍眼,及日治政府推廣過的柳橙為主。此區的低海拔地區, 幾乎為柳橙的單一果樹栽種區。在民國六十年代以前,為水田區及蔗田區,其後因水源與勞力不 足、稻米及糖價低落、及糖廠關閉等因素,轉作果樹而來;往高海拔地區,原生樹種的龍眼比例 則漸增。龍眼及龍眼乾販售仍具有不錯的市場價格,且龍眼樹對環境的適應性強,漸漸在山區擴 大栽種面積。 果樹生產專業區生產農事曆(國曆)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龍眼 花期 椪柑/柳橙 剪枝 椪柑 疏果 椪柑 椪柑 柳橙 噴藥 龍眼 施肥 椪柑/柳橙 龍眼 椪柑 採收 柳橙 柳橙 圖17 果樹生產專業區生計農事曆(國曆) 資料來源:實地訪查整理 由圖17 觀察,果樹生產專業區居民的生計活動,全年以果樹栽種為主,包括剪枝、疏果、噴 農藥、施肥及採收等工作,除了採收期之外,其餘的農務則視農家的財力、人力等狀況而決定是 否要施行,及施行的次數與頻率。大多數的小農由於成本的考量,噴灑農藥及施肥的頻率較低, 相對而言,也比較容易選擇栽種像龍眼樹這種較不具有嚴重的病蟲害,及較不需特別施肥及照顧 的果樹。傳統的栽種也不會施行疏果來提升果實的品質,這也使得除採收期之外,小農並無僱工 需求,甚至農閒時間能到附近的農家打零工。當地也有無田地以打零工為生的人,能填補農家所 需的勞力,但在農閒勞工需求較少的時間,則需要到鄰近鄉鎮或東山的主要市集中打工為生。

(25)

(二)休閒觀光型

近年來,國人愈來愈重視休閒旅遊以及農業面臨轉型等因素,使得東山山村藉由節慶的舉辦, 並與關子嶺溫泉區聯結,希望能帶動東山山村的轉型,也為此地的經濟帶來另一番新氣象。 由東山山村地區直接連結關子嶺地區的就是縣道 175,此條道路約沿著 500m 等高線建造, 鄰近東山的咖啡生產區,因此,在如此靠近咖啡產地及觀光區位良好的條件下,如能吸引關子嶺 地區的遊客順著縣道175 來到東山品嘗咖啡,即有助東山山村咖啡及觀光產業的發展。 民國九十三年(2004)舉辦的「東山咖啡節」,讓國人瞭解除了古坑咖啡以外的咖啡產品,雖 然東山咖啡的商品不及古坑咖啡那樣多樣化,但「東山咖啡節」的文宣及電視廣告的宣傳,再加 上即溶咖啡商品的推出,以及堅持「有機生產」的特色,讓東山咖啡也成為臺灣咖啡的代名詞之 一。為此,當時的臺南縣政府將縣道175 打造成為「咖啡大道」,並配合登山路線的規劃,打造一 個登山休閒、廟宇參拜、農村體驗及咖啡品嘗等多功能的觀光區,希望將「東山咖啡」塑造成為 東山的代名詞,亦成為農村體驗及登山休閒的代表去處。 為了讓觀光的發展更加順利,便著手於基礎建設,如拓寬原本的道路便利交通,並規劃多條 登山步道,以及鄉內路邊行道樹下種植咖啡、補植楓香、風鈴木、羊蹄角等植物,希望能塑造出 「咖啡原鄉」及「咖啡廊道」的意境12,但至今仍尚未規劃完全且也尚未完全建設完成,因此道 路邊仍呈現原本果樹專業區的樣貌。 觀光休閒型生計活動曆(國曆)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龍眼 椪柑/柳橙 花期 咖啡 剪枝 椪柑 疏果 椪柑 椪柑 柳橙 噴藥 龍眼 施肥 椪柑/柳橙 龍眼 椪柑 柳橙 柳橙 採收 咖啡 咖啡 龍眼節 咖啡節 圖18 觀光休閒型生計活動曆(國曆) 資料來源:實地訪查整理 12臺南縣政府觀光旅遊處,<風景區聯外道路景觀綠美化工程計劃>,臺南縣:臺南縣政府觀光旅遊處, 網址:http://web1.tainan.gov.tw/tra/CP/12005/beautification01_01.aspx

(26)

由圖 18 比較觀光休閒型與果樹專業區型的生計活動曆,差別僅在於節慶的舉辦及咖啡的種 植,雖然「東山咖啡節」帶起了東山的名氣,卻因為沒有緊密的觀光景點、普遍的住、食服務, 以及其他的旅遊吸引力,即使主打體驗農村生活及回歸自然,僅能使觀光客於假日到此一遊,難 以停留較長的時間。因此當地居民在無法以觀光產業或服務業為生的情況下,仍以農業為其主要 的生計活動,觀光產業是採取兼業經營的方式,雖然如此僅有觀光服務業的雛型,但至少青山村 和高原村跨出農業與休閒產業結合的第一步,並且將觀光產業慢慢擴展出去。

(三)過渡型

除了前二節提及的『果樹專業區型』及『觀光休閒型』之外,最南邊的南勢村列為『過渡型』。 南勢村一樣有縣道175 經過,亦屬於咖啡產區,村內也有可相互聯結的景點,但縣道 175 穿越南 勢村往南,並沒有直接連結其他較負盛名的觀光區,如果要到最近的著名觀光地區—尖山埤水庫, 必需經由鄉道回到平原區,再轉縣道前往,明顯景點間的交通聯結度較不便。有鑑於此,東山咖 啡節舉辦之後,臺南縣政府積極的拓寬鄉道改善交通條件,希望能使臺南縣境內觀光景點互相提 升觀光人潮。 其次南勢村雖屬於咖啡產區,但栽種咖啡樹的條件不如青山村及高原村佳,所以咖啡樹的栽 種主要集中在青山村及高原村,加上南勢村位於東山積極塑造的『咖啡大道』的末端,硬體建設 及文宣並未完整,村民的生計活動仍然呈現果樹專業區型的模式,但卻開始有觀光休閒型的建設 及零星咖啡店出現,故歸類為過渡型。

結 語

東山自日治時期以來,山村生計活動雖充滿農村的氣氛,但商業活動十分活絡,與一般地方 不同的是,當地並未出現大量以營利為主的“商人“,而是由販口進入東山山村收購農產,因此 雖然早就有農產品的商業活動,但當地的生計活動仍以農業、初級農產加工及森林副產業為主, 縱使當地曾因為出現採礦業及赤糖廠而吸引人口移入,出現部分的移民聚落與服務業,卻也在這 些產業消失之後,生計活動仍回歸以原本的農業及林業。 東山山村生計活動一直以來都依賴土地,但是隨著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改變的刺激,使得地 表景觀有所不同,水源的減少、稻作價格的低落、勞動力的流失,讓傳統稻作轉向經濟價值較高、 平時勞力需求較少的果樹栽種;糖廠的關閉及糖價低落,使得契作蔗園亦轉向果樹的栽種;隨著 價值觀的改變,休閒產業興起及進口農產的競爭使得農業開始與觀光休閒產業結合,並且配合政 府「一鄉鎮一特產」(OTOP)13以及參考各鄉鎮所舉辦的農業慶典,相繼推出「東山咖啡節」「龍 眼咖啡產業文化節」等節慶,希望能打造一個具有特色的休閒觀光農業。 在這一連串的轉變中,雖然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卻因各村條件不同,轉變的速度亦不相同, 交通便利性、與鄰近風景區的連結度、咖啡種植條件的優劣等,都是影響其轉變差異的原因。 13由行政院所推出的<2015 年經濟發展願景三年衝刺計畫>,第三章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畫第三節五大 套案重點,開創產業發展新局中,提及輔導地方型產業,協助發展具特色之一鄉鎮一特產(OTOP), 活絡地方經濟,促進在地就業。

(27)

近年來臺灣觀光產業漸盛行,政府也積極推動國內觀光休閒產業的發展,臺南縣政府於民國 九十二年(2003)開始辦理臺南縣境內的資源調查,民國九十四年(2004)交通部觀光局設立西 拉雅國家風景區,將臺南縣區分為關子嶺、烏山頭、曾文、虎頭埤及左鎮等五個遊憩系統,希望 藉由國家風景區的設立吸引人潮,促進區域內的經濟活動更活絡,也積極加強交通的便利性、居 住場所及宣傳等外在要素的配合,吸引觀光客,並達到相互提升觀光產業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區位於關子嶺遊憩系統中,在觀光區位上,能與傳統名盛觀光區--關子嶺相互聯 結。但現階段東山的觀光業仍在起步階段,主要仍以咖啡節的舉辦來吸引觀光客,並未和關子嶺 溫泉區有良好的觀光連動性。因此希望能藉由本文對東山山村的環境資源,及轉型狀況有更進一 步的瞭解,能逐步補強本區的弱點,並針對東山山村的環境特色,在歷史發展脈絡下,規畫出適 合的轉型方針,以幫助提升東山山村地區的發展。

引用文獻

中央氣象局(1993-2006):《氣候資料年報》。台北:中央氣象局。 方凱玲(1990):《從台灣鄉村產業的轉型探討農地的永續利用--以桃園縣為例》。台北:中國文化 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2015 年經濟發展願景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畫(2007-2009 年)》。 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吳俊蔚(2009):《番界與諸羅山區的開發—以翁雲寬家族為例》。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系碩士 論文。 施雅軒(2002):<早期苗栗邊區的人口移動>,《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地理研究報告》,15:159-180。 洪立三、許嘉恩(2010):<交界帶的政治生態學:居民對於關渡自然公園作為「資源」與「地方」 的看法>,《地理學報》,60:1-22。 洪立三(2008):《居民對於關渡自然公園的態度與公園的政治生態學分析》。台北: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洪波浪、吳新榮同主編(1983):《臺南縣志》。臺北市:成文。 席震國(2005):《中國大陸邊區省份的貿易-雲南與黑龍江個案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 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峻嘉(2010):《台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境域篇》,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陳怡碩(2002):《日治時代玉井盆地的農林土地開發》。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陳國川、林佳慧(2008)。<人與地的對話-台南縣南化鄉菜寮溪流域芒果產銷的人文生態系統>,《跨 國學者台灣文化研究論述》系列演講,3。 黃文博(1998):《南瀛地名誌—新營區卷》。臺南:臺南縣文化中心。 黃雯娟(2004):《日治時代宜蘭三星地區的區域發展》。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博士論文。 莊月香(2004):《臺南縣新化鎮農業經營區域類型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臺南縣政府主計室(1963-2005):《臺南縣統計要覽》(缺 1976)。臺南:臺南縣政府主計室。

(28)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民88 起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編)(1981-2007):《臺灣農產品生產 成本調查報告》。南投:省農林廳。 趙和修(2008):《非營利組織參與節慶活動之研究─以東山咖啡節為例》。嘉義:私立南華大學非 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佩芬(2008):《地方開發與交通建設互動關係之關係-以北宜高速公路對宜蘭縣發展為例》。台 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惠貞(2008):《急水溪中上游的構造地形:以地形面與地形指標探討》。台北: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新營郡役所(1934-1939):《新營郡要覽》。臺北:成文。 新營郡役所(1966):《新營郡特輯號》。臺北:成文。

Zimmerer and Bassett(eds.)(2003):< Approaching political ecology : Society, Nature and the Scale in Human-Environmental Studies>,《Political Ecology》, N. Y.:Guilford Press.

中央氣象局。http://e-service.cwb.gov.tw/wdps/obs/state.htm (2013/10/7 瀏覽)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行政資訊網。http://www.siraya-nsa.gov.tw/info/sub.aspx?a=0005193。 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農情報告資源網>。ttp://agr.afa.gov.tw/afa/afa_frame.jsp (2013/10/7 瀏覽) 臺南縣政府觀光旅遊處。http://web1.tainan.gov.tw/tra/CP/12005/beautification01_01.aspx。 投稿日期:102 年 12 月 30 日 修正日期:103 年 1 月 20 日 接受日期:103 年 1 月 21 日

(29)

附錄1 東山各項土地用地面積(1962~2011) 西元 建築 (公頃) 直接生產 (公頃) 交通水利 (公頃) 其他 (公頃) 西元 建築 (公頃) 直接生產 (公頃) 交通水利 (公頃) 其他 (公頃) 1962 296.16 8744.83 111.72 36.36 1987 339.68 9178.87 319.57 73.33 1963 296.85 8744.13 141.73 36.36 1988 341.47 9177.40 319.60 72.97 1964 297.74 8781.32 141.64 35.95 1989 342.67 9169.22 326.58 72.97 1965 289.32 8789.15 141.66 36.53 1990 335.74 9144.09 317.84 72.97 1966 290.08 8856.84 142.17 36.53 1991 336.57 9143.29 317.84 72.97 1967 298.06 9024.82 246.59 38.73 1992 337.84 9141.73 317.86 72.97 1968 299.53 8752.95 246.52 38.75 1993 339.07 9645.34 477.36 11.34 1969 299.07 8747.80 251.81 39.07 1994 339.07 9141.16 317.86 72.97 1970 301.40 9002.20 251.76 39.58 1995 341.62 9151.78 318.04 72.77 1971 302.10 8969.40 253.88 70.46 1996 342.44 9160.23 319.63 72.73 1972 302.10 8969.40 253.88 70.46 1997 343.20 9184.66 319.66 72.73 1973 202.40 8969.40 306.83 2.27 1998 351.14 9159.68 317.56 73.11 1974 321.13 8955.27 280.70 72.38 1999 370.79 9133.14 324.21 74.91 1975 321.70 8954.58 253.34 72.49 2000 370.97 9134.15 324.47 69.14 1976 322.08 8954.19 253.34 72.51 2001 280.09 8604.83 399.42 1977 321.44 8954.83 253.34 72.51 2002 279.75 8591.85 407.96 1978 322.99 8952.16 254.47 72.51 2003 278.74 8595.43 417.11 1979 323.24 8951.67 254.67 72.51 2004 279.67 8589.06 423.37 1980 321.11 8913.95 254.20 70.93 2005 279.82 8588.78 423.33 1981 321.52 8911.81 255.84 69.16 2006 279.71 8591.71 423.26 1982 323.09 8909.26 255.84 70.66 2007 279.39 8597.22 423.31 1983 331.57 9195.85 295.08 72.99 2008 279.40 8790.92 447.04 1984 332.86 9194.50 295.52 73.17 2009 279.43 8789.86 447.37 1985 333.20 9180.70 308.87 73.33 2010 279.55 8865.70 447.30 資料來源:1.臺南縣政府主計室,《臺南縣統計要覽》(臺南:臺南縣政府主計室,1963-2010) 2.臺南市政府主計處,《臺南市統計年報》(臺南:臺南市政府主計處,2011)

(30)

附錄2 東山直接生產用地各項目面積比例圖(1962~2011) 西元 田+旱 (公頃) 林 (公頃) 養 (公頃) 池 (公頃) 西元 田+旱 (公頃) 林 (公頃) 養 (公頃) 池 (公頃) 1962 3952.10 4769.10 17.17 6.45 1987 4516.21 4630.43 26.69 5.54 1963 3951.41 4769.10 17.17 6.45 1988 4516.57 4628.61 26.69 5.54 1964 3952.98 4804.02 17.87 6.45 1989 4513.01 4626.06 24.61 5.54 1965 3960.17 4804.36 18.16 6.45 1990 4493.82 4622.68 22.04 5.54 1966 3967.57 4864.71 18.10 6.45 1991 4493.04 4622.68 22.03 5.53 1967 4144.56 4855.07 18.73 6.45 1992 4491.52 4622.67 22.02 5.53 1968 3871.40 4856.21 18.88 6.45 1993 4490.99 4622.62 22.02 3.72 1969 3865.05 4856.35 19.95 6.45 1994 4490.99 4622.62 22.02 5.53 1970 4085.09 4888.51 21.73 6.86 1995 4488.99 4635.43 21.83 5.53 1971 4240.89 4696.96 24.69 6.86 1996 4489.78 4643.30 21.66 5.49 1972 4240.89 4696.96 24.69 6.86 1997 4489.37 4643.30 21.66 5.48 1973 4240.89 4696.96 24.69 6.86 1998 4489.42 4643.30 21.48 5.48 1974 4214.79 4708.48 25.20 6.80 1999 4493.42 4607.40 26.82 5.49 1975 4211.77 4710.85 25.16 6.80 2000 4488.70 4613.14 26.82 5.49 1976 4206.97 4714.84 25.58 6.80 2001 5915.25 2680.88 8.70 1977 4206.20 4716.19 25.64 6.80 2002 5906.19 2675.97 9.70 1978 4204.66 4715.06 25.64 6.80 2003 5910.29 2675.44 9.70 1979 4204.29 4714.94 25.64 6.80 2004 5908.04 2671.32 9.70 1980 4301.51 4580.61 26.41 5.42 2005 5936.49 2642.59 9.69 1981 4299.38 4580.61 26.40 5.42 2006 5955.13 2626.88 9.69 1982 4297.12 4580.36 26.37 5.42 2007 5972.15 2615.37 9.69 1983 4527.36 4636.04 26.37 5.55 2008 5970.57 2811.32 9.03 1984 4526.32 4635.91 26.72 5.55 2009 5981.83 2799.01 9.03 1985 4520.50 4627.95 26.71 5.54 2010 6040.50 2816.10 9.11 1986 4520.06 4627.95 26.70 5.54 2011 6029.41 2811.08 8.99 資料來源:1.臺南縣政府主計室,《臺南縣統計要覽》(臺南:臺南縣政府主計室,1963-2010) 2.臺南市政府主計處,《臺南市統計年報》(臺南:臺南市政府主計處,2011)

(31)

附錄3 東山作物收穫面積比例圖(1962~2011) 西元 特用 作物 (公頃) 普通 作物 (公頃) 蔬菜 (公頃) 果品 (公頃) 米谷 (公頃) 西元 特用 作物 (公頃) 普通 作物 (公頃) 蔬菜 (公頃) 果品 (公頃) 米谷 (公頃) 1962 152.71 1565.30 126.66 416.20 2057.06 1987 502.31 406.10 932.80 3585.00 2276.39 1963 134.27 1103.27 156.75 499.08 1786.05 1988 408.79 781.00 948.00 3700.31 1823.68 1964 188.74 1875.02 187.97 585.82 1912.60 1989 433.40 550.30 678.30 4214.00 2384.43 1965 179.35 1546.55 211.15 902.34 2011.00 1990 289.05 347.70 1176.40 4176.10 2280.80 1966 176.19 2365.44 208.49 736.76 2337.90 1991 233.87 519.40 1470.40 3266.80 949.31 1967 172.22 2368.87 226.53 1734.20 2363.00 1992 240.03 603.90 1957.00 3369.70 188.39 1968 166.09 2271.00 206.95 1646.84 2346.16 1993 230.71 370.20 2127.30 4260.70 1670.00 1969 133.72 2621.85 279.65 1989.36 2342.48 1994 272.07 522.00 1828.90 3005.70 1281.94 1970 194.20 2508.70 248.50 2203.36 2313.20 1995 272.12 473.60 1820.80 2824.50 1736.94 1971 152.00 2717.00 517.13 842.23 2264.85 1996 225.11 495.30 1766.10 1972.60 1090.82 1972 137.10 2432.20 189.90 2339.15 2071.16 1997 218.43 379.50 1426.00 1972.60 1826.29 1973 90.30 2125.90 187.19 2359.39 1970.73 1998 202.69 279.30 1641.30 1874.60 1885.20 1974 72.60 1891.44 269.57 2703.24 2289.88 1999 188.55 186.70 1757.30 2860.90 1756.81 1975 39.89 1201.65 289.03 2444.54 2304.65 2000 184.26 139.20 1762.10 3076.10 1764.08 1976 1416.19 959.31 247.17 2399.52 2373.96 2001 179.22 103.40 1632.10 3151.40 1806.05 1977 1430.69 823.70 331.18 2478.02 2250.39 2002 20.28 89.24 1568.62 3019.48 1368.63 1978 1085.51 746.34 394.85 2637.55 2162.74 2003 17.10 133.29 290.30 3519.62 1541.88 1979 811.75 617.44 436.05 2389.65 2061.64 2004 25.08 168.18 265.93 3110.72 918.30 1980 921.65 464.65 838.60 2419.72 1418.10 2005 63.99 198.67 953.26 3259.91 1643.10 1981 803.48 412.80 830.70 1004.68 2016.96 2006 50.19 216.62 848.40 3226.34 1547.82 1982 573.00 155.45 1234.10 2805.75 2191.33 2007 48.51 203.41 1069.28 3286.96 1464.23 1983 540.06 124.70 1010.10 2894.20 2409.93 2008 72.19 217.99 995.97 3272.82 1327.54 1984 551.83 108.50 786.50 3024.70 2503.64 2009 62.09 182.28 760.40 3392.58 1379.26 1985 565.73 286.00 442.50 2915.00 1823.80 2010 61.94 185.72 628.92 3394.26 771.42 1986 477.67 283.60 383.60 3039.00 2249.73 2011 63.55 173.79 725.09 3204.02 1310.00 資料來源:1.臺南縣政府主計室,《臺南縣統計要覽》(臺南:臺南縣政府主計室,1963-2010) 2.臺南市政府主計處,《臺南市統計年報》(臺南:臺南市政府主計處,2011)

數據

圖 3  東山直接生產用地各項目面積比例圖(1962~2011) 5 資料來源:1.臺南縣政府主計室,《臺南縣統計要覽》(臺南:臺南縣政府主計室,1963-2010) .    2.臺南市政府主計處,《臺南市統計年報》(臺南:臺南市政府主計處,2011)  (數據詳見附錄 2)  將圖 2 直接生產用地中,各項土地利用面積比例繪製成圖 3。顯示此區以林地及水旱田為主 要利用方式,可推得東山是以林業及農業為主的鄉鎮。因為山村地形上雖為丘陵地及山地,但由 於河流及河階的分布,稻米及其他作物的栽種也遍及較為平坦的
圖 4  東山作物收穫面積比例圖(1962~2011)  資料來源:1.臺南縣政府主計室,《臺南縣統計要覽》(臺南:臺南縣政府主計室,1963-2010)  2.臺南市政府主計處,《臺南市統計年報》(臺南:臺南市政府主計處,2011)  (數據詳見附錄 3)  更細部觀察農業用地所栽種的作物,圖 4 中可發現稻米及普通作物產量的比例,自民國五十 年代至民國九十年代收穫面積呈現減少的趨勢;果品及蔬菜作物產量比例則增加,民國八十年代 以後,甚至占農業用地的五成以上;而特用作物則是在民國六十年代末期收穫面積比例較
圖 6  民國七十年代東山山村土地利用圖  資料來源:改繪自內政部民國七十四年(1985)經建版 1/25,000 第一版臺灣地形圖  至民國七十年代,圖 6 中顯示東山山村整體開發面積大幅增加,林地大量減少,除了農業用 地增加外,栽種作物是否有所改變?是否影響到當地人們的生計活動?這樣的轉變是受到哪些因 素的影響?將是本段探討的重點。  此區主要栽種作物包含稻米、甘藷、落花生、甘蔗、龍眼、柳橙、椪柑及咖啡等,其中有許 多作物為平原及山區皆可種植的作物。其中稻米、甘藷與落花生屬最早期栽種的作物。田地在栽 種
表 2  水稻雜糧期(民國六十年代以前)農家的農事曆(農曆)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甘藷/落花生/休耕  田菁(綠肥)  稻米  甘藷/落花生/休耕 資料來源:實地訪查整理  由表 2 的農事曆配合東山山村降水的限制,此區主要生計活動以栽種稻米為主,其他雜糧為 輔。而稻作約在農曆五至六月雨季時開始插秧,在此之前的一個月,便會開始著手培育種苗,在 等待種子長成種苗的期間,則進行整地的工作。稻米的栽種時間短,而整地、插秧、除草及收穫 等各項工作十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世日本(鐮倉幕府、室町幕府時期)主要的外交工作例由五

之整合及阿里山觀光軸線延伸發展計畫 期中規劃階段 雲嘉南-4 雲林縣 臺灣宗教旅遊及宗教文化園區之規劃 期中規劃階段 雲嘉南-5 臺南縣 雲嘉南農業經濟發展計畫

  已東吐蕃國。純住氷山雪山川谷之間。以氈帳而居。無有城郭屋舍。處所與突厥

要如何安排課後的休閒活動呢?我們 可以依照自己的個性和興趣,做適當 的選擇,並且考量天候、時間,做適

贈汪倫 秋夕 清明 小池 村居 花影 回鄉偶書.

遷庇(今山東東平縣西北)、17 代南庚遷奄(今山東曲阜縣東),最 後第 19 代領主盤庚遷黄河北岸,定都於殷(今河南偃師縣西),往後 至商紂時均以此地為國都(

• 請打開 Word, 利用字型功能區任意設定 10 種不同 字型文字... 德霖休閒事業管理系

大公段木香菇農場位於台東縣大武鄉山豬窟休閒農業區 上,海拔 516 公尺,40 餘年來的環境保育之下,目前農場 裡林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