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認知語言學看臺灣華語「V到」之語義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認知語言學看臺灣華語「V到」之語義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老師:張 郇 慧教授.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以認知語言學看臺灣華語「V 到」之語義. n. al. er. io. The Semantic of V Dao in Taiwan Mandarin: a. iv. n CognitiveC Linguistic UAnalysis h engchi. 研究生:吳 孟 盈. 中華民國 101 年 6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5) 謝辭. 寫論文的過程,真的是很難忘的回憶。論文的完成,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 要謝謝我的指導老師:張郇慧教授,感謝他在我寫論文的時候,給了很多的指導 和建議,在遇到瓶頸時,給我信心和勇氣,老師也總是充滿耐心地包容我火燒屁 股的個性。另外要感謝兩位口詴委員:曹逢甫教授與何萬順教授,在百忙之中提 點我的論文,點出論文中的不足之處,讓我重新檢視了自己的思緒,使論文得以 更加完整。同時也感謝我親愛的爸爸媽媽,他們一直無條件地給了我無限的愛和. 政 治 大. 支持,讓我在寫論文的時候,總有屹立不搖的避風港,讓我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不. 立. 足和軟弱。最後也要感謝一直旁在身邊的朋友,因為有你們,替我分擔壓力,給. ‧ 國. 學. 我歡笑,陪我度過了在寫論文中無數苦悶的日子。寫論文對我來說真的是一件很 奇妙的事情,我想沒經歷過的人應該很難懂這種感覺。在這過程中,我成長了很. ‧. 多,也重新認識了自己。碩士生活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階段,而現在,我將滿懷感. y. Nat. n. er. io. al. sit. 激地開始下一個新的階段。. Ch. engchi. i Un. v. 吳孟盈 民國 101 年 7 月.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7) 摘要. 在多種方言交會影響之下,臺灣地區已逐漸發展出與普通話有所差異的「臺 灣華語」。根據前人的研究,臺灣地區的「V 到」結構已具有多樣化的語義內涵 和複雜的使用情況。故本文以認知語言學為出發點,結合在臺灣地區所搜集之語 料,詴圖分析「V 到」語義的演變方式與變化途徑,並找出各語義之間的關聯性。. 根據本文的分析結果,「到」多種意義皆與其路徑圖式相關,在路徑圖式的. 政 治 大. 基礎上,考量前方動詞的語義框架, 「到」從空間位移義延伸至時間與程度概念。. 立. 藉由路徑中拋射物的位移,以及路徑中焦點轉移的特性,賦予了「到」的成功義. ‧ 國. 學. 與接觸義。在「狀態動詞+到」的結構中,在隱喻概念的影響之下,「到」具有 產生了某種結果之意義,說話者也能藉由「到」表達事實與預期之間有差異的主. ‧. 觀態度。. io. sit. y. Nat. n. al. er. 除此之外,我們也證實了「到」對前方動詞時間結構的影響能力,前方動詞. Ch. i Un. v. 再加上「到」之後,整個「V 到」複合詞的情狀類型為「達成情狀」或「完成情. engchi. 狀」。我們也發現「V 到」結構常與可能補語以及「有字句」、「把字句」、「被字 句」等句式搭配,因此這些搭配情形也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中。. 「V 到」結構雖尚未完全穩定,但語言的變化是不可忽視的事實。我們希望 藉由以上分析對臺灣地區「V 到」的語義變化和使用情形提出較為完整的觀察和 描述,也為臺灣華語提出另一個思考的角度與方向。. 關鍵字:臺灣華語、認知語言學、「V 到」結構.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9)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動機 ....................................................................................................... 1. 1.2. 研究問題 ....................................................................................................... 2. 1.3. 語料來源 ....................................................................................................... 3. 1.4. 研究架構 .......................................................................................................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6 2.1 2.2. 政 治 大 臺灣華語動後成分「到」的研究 ............................................................. 16 立 動補結構「V 到」 ....................................................................................... 6. 語法化 ......................................................................................................... 19. 2.4. 小結 ............................................................................................................. 22. ‧. ‧ 國. 學.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3 框架語義學 (Frame Semantics) .................................................................. 23. 3.2. 意象圖式 (image schema) ........................................................................... 24. 3.3. 概念合成理論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 25. 3.4. 隱喻 (metaphor).......................................................................................... 26. n. al. er. io. sit. y. Nat. 3.1. Ch. engchi. i Un. v. 第四章 「V 到」語義分析 ...................................................................................... 28 4.1. 「到」的意象圖式 ..................................................................................... 28. 4.2. 前方動詞與動後成分「到」之互動 ......................................................... 29. 4.3. 小結 ............................................................................................................. 51. 第五章 「V 到」複合詞及其句法表現 .................................................................. 53 5.1. 「V 到」複合詞的情狀類型 ..................................................................... 53. 5.2. 「V 到」的句法表現 ................................................................................. 60. 第六章 華語教學中的「V 到」 .............................................................................. 75.

(10) 6.1. 教材檢視 ..................................................................................................... 75. 6.2. 「V 到」教學上的意見 ............................................................................. 78. 第七章 結論 ............................................................................................................. 86 7.1. 總結 ............................................................................................................. 86. 7.2. 研究限制和後續研究建議 ......................................................................... 88. 參考書目 ..................................................................................................................... 9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11) 表目錄 【表 1】動後成分之六種類型 (McDonald 1994) ..............................................................6 【表 2】動後成分「到」 (McDonald 1994) .......................................................................7 【表 3】趨向補語「到」之意義 (整理自劉月華 1998) ............................................. 11 【表 4】與「到」結果意義搭配之動詞 (劉 1998) ....................................................... 13 【表 5】臺灣華語「到」之語義功能一覽表 (蒲 2009) .............................................. 17 【表 6】「走」的語義框架 ................................................................................................... 30. 政 治 大 【表 8】「說」的語義框架 ................................................................................................... 32 立 【表 7】「搬」的語義框架 ................................................................................................... 31. ‧ 國. 學. 【表 9】「買」的語義框架 ................................................................................................... 38 【表 10】動賓複合詞/動賓短語+到 ................................................................................ 41. ‧. 【表 11】「看」的語義框架 ................................................................................................. 42. sit. y. Nat. 【表 12】動詞的情狀類型 (整理自 Vendler 1967) ........................................................ 54. n. al. er. io. 【表 13】「V+到」的情狀類型 ........................................................................................... 59. v. 【表 14】把字句的語義功能類型 (整理自陳立元 2005) ............................................ 69. Ch. engchi. i Un. 【表 15】華語教材檢視 ........................................................................................................ 75 【表 16】臺灣地區「V 到」之語義.................................................................................. 86.

(12) 圖目錄 【圖 1】「V+到」的概念合成圖 .............................................................................. 26 【圖 2】隱喻映射過程圖 .......................................................................................... 26 【圖 3】「思想是食物」映射圖 ................................................................................ 27 【圖 4】「到」的路徑圖式 ........................................................................................ 29 【圖 5】「走+到」概念合成圖 ................................................................................. 30 【圖 6】「搬+到」概念合成圖 ................................................................................. 31. 政 治 大 【圖 8】「寫+到」概念合成圖 ................................................................................. 34 立 【圖 7】「說+到」概念合成圖 ................................................................................. 33. ‧ 國. 學. 【圖 9】「說+到」概念合成圖 ................................................................................. 39 【圖 10】「看+到」概念合成圖 ............................................................................... 44. ‧. 【圖 11】「看+到」概念合成圖 ............................................................................... 46. sit. y. Nat. 【圖 12】「貴+到」概念合成圖 ............................................................................... 48. n. al. er. io. 【圖 13】把字句的語義功能 (出自於陳立元 2005) ............................................... 69. v. 【圖 14】「跑+到」教學示意圖 ............................................................................... 80. Ch. engchi. i Un. 【圖 15】「看+到」教學示意圖 ............................................................................... 81 【圖 16】「累+到」教學示意圖 ............................................................................... 82 【圖 17】「拿+到」教學示意圖 ............................................................................... 83 【圖 18】「到」接觸義的教學示意圖 ...................................................................... 83 【圖 19】「碰+到」教學示意圖 ............................................................................... 84.

(13)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在漢語的動補結構當中,有一類為「動詞+趨向補語」。劉月華等(2001)指出 趨向補語是指用在動詞後方,表示動作趨向的補語,以「來、去、上、下、進、 出、回、過、起、開、到等充任」。而其中「到」在現在漢語中出現頻率極高, 黃琡華(2005)統計「上、下、起、出、開、到、掉、走、住」等九個動後成分1,. 治 政 發現無論是書面語或口語語料,皆以「到」的出現頻率最高。而正因其高頻率的 大 立 使用,我們發現部分在臺灣地區中所通行的「V 到」結構,以普通話為主的辭典 ‧ 國. 學. 或教科書中的解釋來說明之,並不完全妥切。如呂叔湘(1999)對動結式「到」的. ‧. 語義解釋為「表示動作達到目的或有了結果」,但我們卻發現這樣的解釋似乎並. sit er. io. 請問這樣有便宜到嗎?. al. n. (1). y. Nat. 不完全適用於我們在臺灣地區所搜集的某些句子,如:. Ch. engchi. i Un. v. 因「便宜」本身並非是一個具有內部終點或目的的詞,因此與「到」所具備 的結果義之間並不協和,但這樣的句子在臺灣地區不但合乎語法,也廣為臺灣民 眾所接受。. 另外,蒲彥汝(2009)發現在臺灣地區動後成分「到」之使用頻率有增加的趨 勢,且「到」之能產性提高,與其搭配前方動詞種類增多。蒲於 Google 網站, 將網域設定為「臺灣」,搜尋前五百筆符合表結果義「到」之項目,統計出五十 三個動詞,並透過北京大學語料庫,查詢這五十三個動詞所組成的「V 到」結構, 1. 黃以「動後成分」稱呼傳統上所謂的補語。 1.

(14) 發現北京大學語料庫不存在的「V 到」結構高達十項2之多,由此可知,「V 到」 在臺灣地區之使用情形已與普通話有不同之處。. 至今已有許多學者(Kubler 1979; Cheng 1985;曾心怡 2003;何萬順 2010)論證, 現今在臺灣通行之國語,在語音、詞彙甚至是句法層面,都已和普通話有相當程 度的差異性。經由兩岸語料庫對比之下,我們認為使用頻率極高的動後成分「到」 在臺灣地區也已發展出不同於普通話的使用情形,「到」與前方動詞結合的能力 已提高許多,故本文感興趣的即是現今在臺灣地區流通使用的動後成分「到」與 前方動詞之間語義的互動和「V 到」的句法表現。.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1.2 研究問題. ‧. n. al. er. io. sit. y. Nat. 本研究以臺灣華語「V 到」為對象,以下三點為本研究待探討之問題:. v. 1. 根據我們的觀察,臺灣地區使用的動後成分「到」已不僅可以與趨向動詞. Ch. engchi. i Un. 連用,甚至狀態動詞如「美、老」等都可以與其搭配,如:. (2) 你今天有美到耶,怎麼會打扮得那麼漂亮? (3) 感覺品冠都沒老到,歌聲也好好聽。. (蒲 2009). 故我們認為有必要重新分析動後成分「到」前方的動詞類型。即使「到」與 前方動詞的搭配性已提高,但是並非所有動詞都能與其搭配,故本文將藉由實際 語料的搜集,探討前方動詞與「到」的搭配情形。. 2. 「雷到、混到、電到、驗到、詴到、轉(檔)到、冷到、補到、發(證)到、幸福到」總計共十個。 2.

(15) 2. 我們認為將動後成分「到」的語義僅僅解釋為「表示動作達到目的或有了 結果」並不妥當,「到」的語義在經由與前方動詞的互動之下,呈現極為複雜的 情形,故我們不僅僅將焦點放在動後成分「到」的上面,而是將前方動詞也納入 討論範圍,探討「到」與前方動詞之間的語義互動,以及兩者之間語義產生的過 程。. 3. 除了意義之外, 「V 到」的句法表現也極為複雜。我們對於「V 到」和其他 句型之間的搭配感到好奇,我們將會觀察「V 到」之間能否插入可能補語「得/ 不」,或與把字句、被字句等的搭配情形,這部份我們將在第五章做進一步地探 討。.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總結來說,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動後成分「到」在臺灣地區的使用情形,動. n. al. er. io. sit. y. Nat. 法表現。. ‧. 後成分「到」和前方動詞的語義互動,兩者之間的搭配情況,以及「V 到」的句. 1.3 語料來源. Ch. engchi. i Un. v. 本研究所探討的為臺灣地區使用動後成分「到」之情形,故語料來源為日常 生活交談、臺灣地區之新聞與訪談節目,以及電子佈告欄系統 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 曾心怡(2003)在探索台灣地區的句法結構時,也同樣選擇使用口語語料來分 析臺灣華語,其說明之所以採用口語語料的原因如下:. 3.

(16) (i). 因臺語對大多數人來說都以口語形式出現,所以可以合理地推測:相較於 書面文字或正式訪談,應該是口語較為容易受臺語的影響。. (ii). 口語是較為自然的語料,且因口頭交談時思考時間很短,故如果說話者不 會說臺語或其他方言,更容易從其口語語料中發現那些已穩定存在臺灣華 語語言系統的特點與規則。. 我們認同曾心怡所提出的理由,故我們同樣選擇口語語料為分析來源。除此 之外,為了使語料來源的年齡層較為年輕化,我們還選用了 BBS 帄台當作語料 的來源。.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BBS 是一個網路溝通帄台,人們通常在 BBS 上針對主題,交換資訊、討論. ‧. 事情,發表自身的看法等。BBS 雖然是以書面形式呈現,但因其匿名性和隨意性,. y. Nat. 使用者能直接坦白的陳述事情與意見,故即使以文字傳輸,仍是具有相當程度地. er. io. sit. 口語表達之特質,Wang et al. (2003)研究臺灣地區「說」之使用情況時,也因此採 用 BBS 上的語料作為分析資料。. n. al. Ch. engchi. i Un. v. BBS 使用年齡層雖廣,但一般來說,使用者多為年輕世付,故可明顯地反映 出臺灣年輕人的使用方式與習慣。蒲(2009)「對於在臺灣出生且方言能力薄弱的 年輕世付來說,臺灣華語即為母語」,因本研究是以臺灣地區「到」之使用為基 礎,因而採用臺灣年輕人在 BBS 呈現的語料,以期更完整地反映出台灣華語「到」 之使用情形。. 1.4 研究架構. 4.

(17) 本文共分成七章,第二章分析過去研究對「V 到」結構的探討,第三章則介 紹本文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第四章則以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分析前方動詞與「到」 的語義互動,第五章為分析「V 到」複合詞的句法表現,第六章則從華語教學的 角度出發,對「V 到」結構提出一些教學看法,第七章為本文之總結和後續研究 建議。.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5. i Un. v.

(1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文的文獻回顧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現付漢語中對動補結構3「V 到」 的文獻探討,第二部分則是針對台灣華語的「V 到」文獻進行分析,第三部分則 是針對語法化的相關概念進行回顧,第四部分為本章之小結。. 2.1 動補結構「V 到」. 立. McDonald (1994). 學. ‧ 國. 2.1.1. 政 治 大. McDonald 探討漢語中的補足式複合詞(completive compound),提出應將補足. ‧. 式複合詞範圍擴大,將趨向式複合詞與結果式複合詞皆納入補足式複合詞的範圍. sit. y. Nat. 中。而後此文將重點放於結果式複合詞,將結果式複合詞分為前後兩部分:動詞. n. al. er. io. 和動後成分(verb and postverb),並依動後成分類型將補足式複合詞分類,關注各. i Un. v. 類動詞與動詞後成分的搭配情形,並歸納出各動後成分的語義。. Ch. engchi. 【表 1】動後成分之六種類型 (McDonald 1994). Postverb type. Phasal meaning. Example. change of state. extension to physical state. 殺死. qualitative. extension to physical state. 張大. 3. 「V 到」結構的名稱在各文獻中皆不相同,如 McDonald (1994)稱之為補足式複合詞;劉月華(1998) 稱之為趨向補語;黃琡華(2005)則將「V 到」結構中的「到」稱之為動助詞。本文將「V 到」結 構稱之為動補結構,以此區分「感到、報到、遲到」等詞彙,並將研究焦點放置於「V」和「到」 的語義互動。. 6.

(19) directional. extension to spatial state(location). 跑開. mental. extension to mental state. 弄懂. phasal. state of progress of action. 停住. exhaustive. state of progress of action(action extended to limits). 吃光. 文中將動後成分「到」分別歸入「directional type」與「phasal type」之中, 「到」 在「directional type」之語義為「reach-arrive」;在「phasal type」語義為 「reach-succeed」。並依「到」與各類動詞搭配情形統整如下:. 治 政 大 【表 2】動後成分「到」 (McDonald 1994) 立 ‧ 國. 學. postverb. vb: grouping4. directional type. 1.(mat/ment:perc/vbl) 等 děng: wait. other. postverb. examples. y. sit. -wait until. n. al. 關於動詞的分類,McDonald 採取以下標準:. Ch. engchi. i Un. 問:ask-come. v. Abbreviation Process types. Definition. mat. process of action or event; main participant is performer of. material. 看:watch. (up) to, until. er. extend to location in. io. 4. addition of. ‧. Nat. 到 dào1. example. Example 馬在跑 馬死了. action or undergoes chang of state ascr. ascription. process ascribes certain features to participant. 他很高. men. mental. processes of perception, reaction and cognition. 我看見他 小黃喜歡鳥 我知道他的名字. vbl. verbal. processes of saying. 我問他一個問題. rel. relational. process signifies a relationship. 他是一個工人. between two participant 7.

(20) reach-arrive. time or space. to my turn to be asked 提:mention. 2.(vbl/ment:cogn). 說 shuō: say-speak. about (implying. also 當: act. extend to range. about. change of range) as-assume function. phasal type 到 dào2. 找 zhǎo: look for. 1.(mat) exend to goal. reach-succeed. reach goal. -find. 政 治 大. 立. 切:cut action reaches. 割 gē: cut-cut. ‧ 國. 學. 2.(mat) contact. accidentally. beyond intended. 摸:touch 踩:tread on. ‧. destination. (implying. 聽 tīng:. n. Ch. er. io. al. sit. y. Nat. manage to. 3.(ment) extend to goal. accidentally,. v ni. hear-manage to hear. engchi U. 見:see. difficulty, 猜:guess contrary to expectation). 來 lái: 4.(mat) purposeful activity. come-manage to. ditto. come. 表中不僅列出「到」與各類動詞搭配之情形,也進一步地描述了動後成分「到」 的細微語義,如「割+到」語義表示接觸之外,更點出了在此的動後成分「到」 傳達了「意料之外的意義」。雖然 McDonald 詴圖將「到」前方動詞歸類,但由. 8.

(21) 於動後成分「到」在臺灣地區的廣泛使用,我們所搜集的語料仍有部分無法歸類 至【表 2】的動詞類型。如:. (4) 爛到了......這種人真的爛到了. 依動詞分類,「爛」應屬於「ascription」。然而,「ascription」並不在【表 2】 中與「到」搭配。由此證明, 「到」在臺灣地區已發展出多樣的使用方式,因此, 本文詴圖將「到」之前方動詞進行更完善的觀察。除此之外,雖然 McDonald 歸 納出動後成分「到」分別具有「arrive」和「succeed」之語義,但 McDonald 並未. 治 政 說明兩個意義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性,故本文詴圖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觀察動後成 大 立 分「到」語義之間的關係。 ‧ 國. 學 ‧. 除此之外,McDonald 指出「potential mode5」為區別補足式複合詞和其他複. sit. n. ( 5b) 我拿得動箱子。. al. er. io. ( 5a) 我拿不動箱子。. y. Nat. 合詞的重要方式:. Ch. engchi. i Un. v. 因「拿動」這個複合詞中間可插入「得/不」,故判斷其為補足式複合詞。 McDonald 又以「說明」為例,認為雖然複合詞「說明」乍看之下與「拿動」皆 屬補足式複合詞,但是中間插入「得/不」之後,並不符合我們的語感,故認為 其不屬於補足式複合詞。讓我們用此標準來測詴複合詞「看到」:. ( 6a) 我看到黑板。 ( 6b) 我看得到黑板。 5. 即一般所謂在中間插入得/不的可能補語。 9.

(22) ( 6c). 我看不到黑板。. 依照此判斷標準, 「看到」為補足式複合詞,然而若以「得/不」測詴我們所 搜集之語料:. (7a) 他說這句話讓我驚訝到。 (7b) *他說這句話讓我驚訝得到。 (7c). *他說這句話讓我驚訝不到。. 治 政 很明顯地,插入「得/不」之後為不合語法的句子。 大 立 ‧ 國. 學. Li & Thompson (1981)也提出結果式動詞複合詞(resultative verb compound. ‧. RVC)的特點之一為複合詞兩個成分之間允許插入表示可能性與否的「得/不」。. sit. y. Nat. io. er. 經由測詴,動後成分「到」與前方動詞組合之後,對是否能夠在兩個成分之 間插入可能補語的接受度並不相同。關於動後成分「到」的句法表現,如與把字. al. n. iv n C 句、被字句的搭配以及與可能補語「得/不」的搭配限制等,本文將在第五章做 hengchi U 進一步的討論。. 2.1.2. 劉月華(1998). 劉月華以中國大陸十四位當付作家的小說為語料,藉由考察四百萬字語料, 從意義和結構兩方面對趨向補語進行分析與歸類。劉月華(1998: 2)「趨向意義是 方向意義,表示人或物體通過動作在空間的移動方向。」認為趨向補語從廣義上 來說也具有表示動作結果的功能:表示方向方面的結果。故劉月華將趨向補語當 10.

(23) 作一個整體的術語看待,先描述趨向補語「到」的趨向意義,進而探討趨向補語 「到」的結果意義。. 【表 3】趨向補語「到」之意義 (整理自劉月華 1998). 基本義/比喻用法. 解釋. 例句. 基本義. 表示移動到某一處所。. 夏亦秋點點頭,走到他 身邊。 表示動作持續進行到某. 治 一覺,他睡到了天亮。 政 大 一時間。 立. 趨向 意義. 我出到三十吊錢,他們. 的事物達到的數量。. 還不賣給我。. 表示事情、狀態的發展. 我也許不會苦到這一. 變化所達到的程度。. 步。. 表示動作達到目的或有. 我好不容易把這本書買. ‧ 國. er. io. 基本義. 到了。 a l 結果。 v i n Ch engchi U. n. 意義. y. Nat. 結果. ‧. 比喻用法三. 學. 表示動作或動作所涉及. 比喻用法二. sit. 比喻用法一. 在此提出三點進行探討:. 1. 雖然劉月華致力將動後成分「到」語義細分,但其分類的方式似乎不太 準確。劉月華認為「到」的趨向意義除了表示移動到某處之外,還存在三種趨向 意義的比喻用法,但我們認為以「比喻用法」命名並非妥善之舉,如「比喻用法 一」的例句「一覺,他睡到了天亮。」從例句當中看不出比喻的標準為何。此外, 劉對於「到」語義之分析是條列式的,並非系統性的呈現,如此容易讓學習者混 淆,也不利於學習者記憶。. 11.

(24) 2. 在「到」的趨向意義中,劉月華將「形容詞6+到」歸類為「趨向義」 ,如:. (8) 把鼻子碰在身邊一個姑娘的太陽穴上,鼻梁骨一直酸到腦門頂。. 根據劉月華的解釋,因「到」後面的賓語為方位處所詞,故應將例(8)的語義 理解為「酸」的這種狀態從鼻梁骨延伸至腦門處。但若我們以實際出現在臺灣地 區的語料相對照:. (9) 昨天買衣服被貴到了。. 立. 政 治 大. 因「到」的後面並沒有處所賓語,故此處不能以「趨向義」解釋。若以劉所. ‧ 國. 學. 定義的「到」結果意義「表示動作達到目的或有結果」解釋之,邏輯上來說並不. ‧. 合理,因「貴」只是一種狀態,並沒有目的可言,既沒有目的更不會出現結果。. y. sit. io. er. 單純。. Nat. 因此,我們認為「到」的結果意義並非僅有「表示動作達到目的或有結果」這般. al. n. iv n C 再者,劉月華指出若一個趨向補語前方能與同一個動詞組合出兩種以上 hengchi U. 3.. 不同的結果意義,那麼這裡的趨向補語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結果意義。舉例來說:. (10) 節日裡,孩子都穿上了新衣服。 (11) 孩子盼了很久,今天終於穿上了新衣服。. 劉月華指出,句子(10)的「上」表示衣服與孩子之間的接觸;而在(11)裡, 「上」 的意義為達成目的。也就是說,即使前方搭配的動詞相同,仍有可能產生出不同 的意義。在我們的語料中,「到」也有這樣的例子: 6. 在本文中,我們都以「狀態動詞」來指稱劉月華的「形容詞」 。 12.

(25) (12) 總有一天等到你。 (13) A: 我們明天約十點沒錯吧。 B: 對阿,沒錯。 A: 那你要準時喔,不要讓我等到,不然我會翻臉走人。. 以上例句中的「V 到」結構都是「等到」 ,在(12)中「等」為目標動詞,與「到」 結合後,再加上受詞「你」 ;然而在(13)中, 「等到」後面並沒有出現受詞「你」, 雖同為「等+到」的結構,但在此我們並不能將其解讀為受詞「你」的提前或省 略,這有違我們的語感:.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14) A: 我們明天約十點沒錯吧。. ‧. B: 對阿,沒錯。. er. io. sit. y. Nat. A: ?那你要準時喔,不要讓我等到你,不然我會翻臉走人。. 一般來說,我們從語義上無法理解這個句子,因其不合邏輯:既然雙方有約,. al. n. iv n C 約定的雙方都已經到了約定場所會合,那說話者又為何要翻臉走人呢?因此,我 hengchi U. 們認為即使同一個動詞與「到」搭配,都可能產生一種以上之語義詮釋,故我們 對於前方動詞與「到」之間語義產生的過程感到好奇,關於兩者之間的互動我們 將在第四章討論。. 4. 劉月華意識到前方動詞的確具備對「到」意義詮釋之影響力,故利用表 格將與「到」所搭配的動詞一一列出。. 【表 4】與「到」結果意義搭配之動詞 (劉 1998). 13.

(26) 意義. 動詞意義. 搭配動詞 收、領、弄、拿、撈、找、搜、尋、搜索、. 表示獲取或獲取方式. 捉、抓、摸、學、掙、賺、要、騙、查、買、. 的動作行為動詞. 翻、拾、借、租、覓、搞、測、請、分配、 混、爭取、打聽、打探、偷、了解、查抄. 遭遇、遭受義動詞. 碰、遇、逢、趕、遭、受、捱. 表示動作 看、感、聽、嘗、吃、喝、見、聞、注意、 達到目的. 表示心理、生理感受 留心、品嘗、領受、察覺、體驗、體會、認. 或者結果. 的動詞. 立. 治 政識、領會、理解、覺悟 大. 說、問、點(點名)、寫、講、研究、談、念、. 表示言語、思維活動. ‧ 國. 學. 討論、提、扯(“說”義)、猜、懷疑、料、. 的動詞. 預料、考慮、估計、關心. ‧. 其他動詞. 做、辦. io. sit. y. Nat. n. al. er. 和我們所蒐集到的語料相比,發現和 McDonald (1994)相同的結果,也就是. Ch. i Un. v. 說「到」前方的動詞種類仍有許多不在劉所列舉的表格當中。以下面語料來說:. engchi. (15) 我完全火到,在我不爽到爆表的同時我已經開錄音筆了。 (16) 爛到了......這種人真的爛到了。 (17) 雖然看完這一集我有悲傷到。. 「到」前方的動詞「火、爛、悲傷」屬於形容詞或名詞,然而這兩類在【表 4】中完全沒有出現,換句話說,劉月華所歸類的動詞並不完全涵蓋臺灣地區實 際使用的情況,由此可看出在臺灣地區「到」的使用方式與劉之分析有所差異。 再者,又因其語料皆來自對岸當付文學作品,且皆為書面文字,故並未從口語的 14.

(27) 使用上對趨向補語加以分析,而口語語料往往比書面文字來得真實,故我們認為 若要完整呈現臺灣華語中的「V 到」結構,口語語料也是不可忽視的資料。. 2.1.3. 黃琡華(2005). 黃琡華(2005)指出,動後成分「到」之語義為「接觸義」 ,指的是客體接觸目 標。. (18) 我找到那本書了。. 立. 政 治 大. (黃 2005). ‧ 國. 學. 「我」為客體,「那本書」為目標,也就是說因為客體「我」的移動接觸了. ‧. 目標「那本書」 。另外,在「接觸義」之下,因語境的不同, 「到」分別還具有「成. er. io. sit. y. Nat. 功義」和「非意願義」。. 除此之外,黃琡華提出值得我們討論的一點:動後成分的語義往往受制於前. al. n. iv n C 方動詞,也就是說,動詞會影響動後成分之語義選擇。以以下句子為例: hengchi U (19) 工人們把這扇門漆上油漆。. (黃 2005). 黃琡華歸納出「上」的語義為位移義「由低處到高處」和「接觸義、達成義 和數量延續義」 。當「漆」與「上」搭配時,因「漆」這個動詞不具移動性(-movement), 故「上」在此將不會產生位移義。又「漆」這個動作使得油漆附著於門上,因此 句中的「上」為「接觸義」 。故本文也會探討「到」前方動詞所具備的語義特徵, 觀察前方動詞是如何地影響「到」的語義變化。. 15.

(28) 再以動詞「跑」為例,因此動詞具有移動性(+movement),故「到」與之搭 配時,人們優先聯想到的語義為「位移義」 ,而一旦將「到」解釋為「位移義」, 也就限制了賓語必為「處所賓語」 。由此可知, 「到」的前方動詞、動後成分「到」 以及後方賓語三者之間的關係緊密相連的。故本文在第四章分析「到」前方動詞 時,詴圖以框架語義學為基礎,描繪動詞事件的語義框架,分析其內部的語義成 分,並觀察這些語義成分與「到」的互動。. 2.2 臺灣華語動後成分「到」的研究. 立. Kubler (1979). 學. ‧ 國. 2.2.1. 政 治 大. Kubler (1979)認為在臺灣地區所通行的華語,在閩南語的影響之下,與所謂. ‧. 的普通話已有相當大的差異。Kubler 以臺灣華語(Taiwan Mandarin)和美國教材書. sit. y. Nat. 中所呈現的北京華語(Peking Mandarin)作對比,發現兩者無論是在詞彙、發音和. n. al. er. io. 語法上皆有諸多不同之處。其中提到動結式(resultative verb)「到」在臺灣華語中 往往高頻率地取付「見」和「著」。. 2.2.2. Ch. engchi. i Un. v. 黃國營(1988). 黃國營認為臺灣所謂的「國語」實際上已經成為了現付漢語的一種「變體」。 此文以在台灣出生成長的五十二位當付作家為對象,分析其小說中異於大陸小說 之詞彙、語法現象。. 黃發現無論是在詞彙或是句法方面皆有許多不同於普通話的特點,其中語法 上的特殊用法主要是來自於當地方言的影響。此文提及臺灣地區存在兩種「到字. 16.

(29) 句」之特殊用法:. (i) 「到」作補語標記,相當於「得」。 (20) 他太太看電視看到很晚。 (ii) 「到」作補語,相當於「著」。 (21) 踩到你了?. 2.2.3. 蒲彥汝(2009). 治 政 根據蒲彥汝(2009)「到」在臺灣地區的使用,受到臺語「tioh」和「kau/kah」 大 立 的影響,產生了不同於國語 的用法。為探討焦點為臺灣華語「到」的發展起源 7. ‧ 國. 學. 和語義內涵,蒲彥汝藉由原型理論分別探討臺語「tioh」和國語「到」作為動詞. ‧. 和動後成分之語義,發現兩者在動詞核心語義方面,無法完全相對應,故認為兩. sit. y. Nat. 者語義重疊部分應為動後成分的結果義「接觸」,進一步推測臺灣華語「到」便. io. er. 是以此語義成分為發展基礎。並以此基礎進而分析臺灣華語「到」的語義發展, 並和國語「到」 、臺語「tioh」三者語義進行比較。依照「到」在句義中涉及意志. al. n. iv n C 與否,將臺灣華語「到」的語義功能分成「達至目的」 h e n g c h i U 、「產生結果」和「構成聯 結」等三類,再往下細分為九個次類:. 【表 5】臺灣華語「到」之語義功能一覽表 (蒲 2009). 語義功能. 類型 語義功能說明. 達致目的. 例句. 動作完結並獲致目. ‧ 他的博士是在美國讀到的. 標,可引介賓語,帶. ‧ 怎樣才能排到早去晚回的行程. 到1 [+意志]. 7. 蒲將「國語」用來指稱對岸之普通話,以此區別臺灣華語。 17.

(30) 「獲得」義 動作確實獲得執行,. ‧ 暑輔時間那麼長,暑假根本沒玩到. 可帶同源賓語. ‧ 想睡覺又不行,怕沒讀到書. (cognate object) 到2 動作確實獲得執行,. ‧ 根本沒有止到血. 離合詞之插入詞. ‧ 怎樣才能節到稅. (infix) 到3. 動作達至施事預期. ‧ 書也讀到多少,玩也不算玩到. 到4. 狀態達至施事預期. ‧ 今天到薰衣草花園,真是幸福到了. 結. 立. 政 治 大‧,我再補充 如果有漏到. 不欲其發生. ‧ 熬夜會摧殘到皮膚喔. 學. ‧ 國. 果 到5. ‧ 有的錢有被凍結到嗎. 發. ‧ 他的著作很常被引用到. 狀. ‧ 可能有點感冒,冷到了吧. y. Nat. [-意志]. 生. ‧. 產生結果. 不可控制其發生. 不欲其發生. sit. ‧ 放心啦,不會餓到你兒子. io. 到6. al. n. 產. er. 態. Ch. 不可控制其發生 生 到7. engchi. 結果與客觀標準接觸 動作結果與狀態接觸. 到8. i Un. v. ‧ 剛才去 7-11 居然被一個女店員電到了 ‧ 陸客來觀光,台灣人真的賺到了嗎 ‧ 娶到賺到的女生星座有哪些呢. (接觸完結引發狀態) 構成聯結 動作執行中與狀態接 到9. ‧ 鞋子髒到不敢穿出門. 觸(接觸持續至狀態 產生). 蒲著重於臺灣華語「到」之語義,將「到」細分為九個語義,但將其切割為. 18.

(31) 九個義項並不利於使用、記憶和教學,此外我們認為這九個語義之間並不是毫無 關聯的單獨意義,但蒲並未進一步地說明其中的關係。另外,仔細觀察這九個語 義後我們發現,各語義之間似乎有重疊與模糊的部分,以到 7 的例句為例:. (22) 陸客來觀光,台灣人真的賺到了嗎?. 文中將到 7 的語義解釋為「到」將「動作結果」與「客觀標準」兩者之間構 成聯結,也就是說,「所賺的錢」是否合乎「賺的標準」,但在某方面來說,(22) 中的「到」也可以解釋為到 3「動作達至施事預期」 ,將其解釋為「賺」這個動作. 治 政 是否達到施事者之預期那般,達到賺錢的程度。由此可知,儘管將「到」細分為 大 立 九個語義,但分項彼此之間存在模糊與難以界定的情況。 ‧ 國. 學 ‧. 此外,我們認為九個義項之間之所以有模糊地帶的原因,是因為文中雖然利. sit. y. Nat. 用涉及意志與否將「到」歸納分析,但並未將「到」前方動詞的語義特徵納入討. io. er. 論,我們認為前方動詞對「到」的語義變化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兩者之間語義 應相互協和才具有表達的功效,故我們認為在探討動後成分「到」的同時,也應. n. al. Ch 將前方動詞的語義特徵納入討論。. engchi. i Un. v. 2.3 語法化. 所謂的語法化從句法層面來看,指的是一個詞句法功能的發展變化;而從語 義層面來說,指的是一個詞在語義方面的演變與虛化。. 動詞「到」的本義為「人或物體到達某處」 ,劉月華等(2001: 304)分析動補結. 19.

(32) 構「V 到」的意義如下:. 1. 表示通過動作使事物達到某處,賓語一定是表示處所的詞語: (23) 卓瑪從中央民族學院畢業了以後回到了西藏。. (劉 2001). 2. 表示動作持續到什麼時間: (24) 昨天晚上我們談到十點半。. (劉 2001). 3. 表示事情、狀態發展變化所達到的程度: (25) 事情已經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劉 2001). 4. 表示動作達了目的:. 治 政 (26) 我借到一本非常有趣的書。 大 立. (劉 2001). ‧ 國. 學. 「V 到」後面所接的詞語從處所擴展至時間,這是藉由隱喻的概念將空間域. ‧. 投射到時間域,可以看出「到」的空間位移義已經有所虛化。根據 Lakoff (1987). y. Nat. 隱喻是語言認知的基本模式,人們將源頭域(source domain)映射到目標域(target. er. io. sit. domain)來表達抽象的概念。而人的最初感知來自於自身運動和所處的空間環 境,故往往將空間概念視為最基本概念。仝國斌(2006)也指出,運動的起點和目. al. n. iv n C 標同時伴隨著時間的開始和終結,因為這種一致的屬性,我們通常從物體位移模 hengchi U 式來描寫時間推移變化。. 我們也可以用下面的方式來證明「到」的語義已產生了變化:. (27) 你走到了嗎? 到了 (28) 你看到了嗎? *到了. 20.

(33) 由回答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出:例(27)中「到」和例(28)中的「到」意義已有所 差異,例(27)中的「到」仍保有動詞「到」核心意義:「到達」,並能單獨回答; 然而相較之下,在例(28)中的「到」 ,已不能夠單獨回答,其動詞的核心意義「到 達」也與前方動詞「看」並不相容。因此我們能夠了解「到」的確處於語法化的 道路上,動後成分「到」已有了不同的意義,而不同的意義之間的虛化程度也具 有差別性。. Hopper (1991)提出的五項語法化的原則,其中之一為保持原則8:即使實詞經 過語法化的過程後,實詞的原義和特點,對後來產生的意義仍存在影響力。故我. 治 政 們認為若是要對動補結構「V 到」的語義作出全面分析,則不可忽視動詞「到」 大 立 ,故我們在第四章將會利用「到」的意象圖式來分 的本義: 「人或物體到達某處」 ‧ 國. 學. 析動補結構「V 到」之語義。. ‧. 在句法形式上, 「V 到」的連動結構為「到」的虛化提供了條件。劉堅(1995)、. Nat. sit. y. 邢志群(2003)皆認為句法位置的改變、組合功能的變化,是語法化產生的誘因之. al. n. 連動結構的過程。. er. io. 一。邢志群更以「把、被、連」等詞彙來說明漢語動詞在進入語法化時,都會出現. Ch. engchi. i Un. v. 經由前人的研究,我們相信「到」確實經歷語法化的過程。在語法化的過程 中,「到」在原義的基礎上,逐漸產生新的意義和語法功能,也因為「到」發展 出豐富的詞義,使其在現付漢語中的運用更為廣泛。然而,語言總是不停地產生 變化,語法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現今的臺灣華語動補結構「V 到」又已發展出 與普通話不同之處,而這正是本文將要探討的地方。. 根據沈家煊(1998),詞義的演變和虛化與認知有關,實詞虛化的動因受到語 言交際本身的特點和人的推理能力的影響,因此對虛化進行研究,必頇與使用者 8. 原文為 Persistence,在此採用沈家煊(1994)的翻譯。 21.

(34) 的認知心理相結合。此外,我們認為若能藉由人類的認知心理來研究動補結構「V 到」的語義變化,了解背後認知運作的過程,相信在華語教學上也是具有正面影 響的。. 2.4 小結. 由以上討論我們發現,動後成分「到」在臺灣地區已發展出不同於普通話的 使用模式,傳統上對「V 到」的結構分析已不足以解釋臺灣地區的語言情況。同 時,經由語法化,動後成分「到」的語義內涵已具有相當多樣性的呈現。. 政 治 大 前人的研究已證實動後成分「到」的語義十分複雜,但是對於「到」與前方 立. ‧ 國. 學. 動詞的搭配關係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對於兩者之間的語義互動,整個「V 到」語 義的產生過程,以及台灣華語「V 到」的句法表現是本研究之焦點所在。我們合. ‧. 理的推測動後成分「到」的語義之間應存在某些關係,「V 到」之間的結合也並. sit. y. Nat. 非是毫無規則可言的,因此我們企圖從人類認知層面的角度來探索其豐富的語言. n. al. er. io. 現象,並期望藉此獲得某些啟發。. Ch. engchi. 22. i Un. v.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認知語言學提出另外一種視角看待語言,認為語言能力不可和其他認知能力 切割,對語言的描述和理解涉及人類的認知過程。石毓智(2000)指出「語言系統 就是認知能力和認知對象相互作用的產物」這也就是付表,語言的產生和理解, 受到我們本身認知能力與外在世界經驗法則的影響。. 我們之所以選擇認知語言學為研究方法,是因認知語言學是以語義為中心, 認為意義與認知有密不可分之關係。束定芳(2008: 76)「認知語言學的詞義研究更. 治 政 加注重認知方式和認知過程對詞義構成和詞義變化的影響。」這恰好符合本研究 大 立 對於「V 到」所感興趣之處,也就是動後成分「到」與前方動詞互動的語義產生 ‧ 國. 學. 過程。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認知心理學中的框架語義學、意象圖式、概念合成. ‧. 理論和隱喻概念為主。. sit. y. Nat. n. al. er. io. 3.1 框架語義學 (Frame Semantics). Ch. engchi. i Un. v. 框架語義學(Fillmore 1982)是對詞義描寫的一種方式,認為一個詞語並非是孤 立的結點,其意義的理解必頇包括其背後所涉及的整個網絡。框架語義學認為僅 用詞典是無法理解詞語的語義,一個詞語必頇通過其背後的知識結構,也就是語 義框架來理解。. 框架語義學認為我們在理解語義之前,便已先具備了理解社會活動、身體經 驗的知識結構,而我們正是以此來理解和組織句子的。一個詞語的輸入,可以使 人們自然而然地激發詞語背後的背景知識,並進而利用這些背景知識來理解詞 義。舉例來說,當我們談到「商業交易框架」 ,我們會自然而然地在腦中激發「買. 23.

(36) 家、賣家、商品、金錢」等相關詞彙與概念。另一方面來說,我們不可能脫離「商 業交易框架」來理解「賣」這個動作。因此,我們詴圖利用語義框架來描述與「到」 搭配的各類動詞,並以此來觀察與「到」之互動。. 3.2 意象圖式 (image schema). 根據 Lakoff (1987),人類的概念是有結構的,這些結構的意義與我們的身體. 政 治 大 經驗,是形成概念的具體方式。曹逢甫(1991: 110)「用自己身體的經驗去理解或 立. 經驗相關,而意象圖式(image schema)反映了我們與外在世界不斷反覆出現的身體. ‧. ‧ 國. 學. 傳達其他的經驗是非常合乎經濟效益原則的」。. 意象圖式是通過身體來理解的,舉例來說「前、後」這樣的空間概念就是出. sit. y. Nat. 自於我們的肉體,以身體當作參照點,因此概念依賴於身體,如果肉體不存在,. n. al. er. io. 概念就缺乏根基。意象圖式提供我們具體的概念,為映射到其他概念領域提供了. v. 基礎,並以此理解更抽象複雜的認知模式。趙艷芳(2000: 197)便指出: 「漢語是更. Ch. engchi. i Un. 重視意義而缺乏形態的語言,其句法結構更加依賴概念和圖式結構。」. Lakoff (1987)提出了多種意象圖式:如容器圖式、連結圖式、部分-整體圖式、 源頭-路徑-目標圖式等。本研究將以「源頭-路徑-目標圖式」表示「到」 ,因「到」 的基本意義為物體從一個地點移動到另一個地點,而其中更涉及了起點、終點、 路徑等成分。. 24.

(37) 3.3 概念合成理論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Fauconnier & Turner (2002)的概念合成理論(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是在 Lakoff & Johnson (1980)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和 Fauconnier (1994)心理空間理論(Mental Spaces)的基礎上進一步地發展而成。. 心理空間是我們理解和組織話語時所建構的概念空間,人類在交談中以此來 理解話語的心理結構。但心理空間未能完善地解決語言理解和創造的複雜程序,. 政 治 大 論,作為描述意義整合過程的理論框架。根據概念合成理論,在隱喻的過程中, 立 故 Fauconnier & Turner (2002)利用空間之間連結和映射等關係,提出概念合成理. ‧ 國. 學. 除了源頭域(source domain)和目標域(target domain)之外,還將產生一個融合上述 兩者而成的新空間,並在此產生新的概念和理解。. ‧ sit. y. Nat. 概念合成理論為語言理解的認知活動提出架構,解釋不同的心理空間如何產. n. al. er. io. 生關聯,並藉此在新空間中生成合理的理解和推斷。Talmy (1985)也提出類似的概. i Un. v. 念,他認為經由人類普遍的認知手段,能將兩個複合的事件以一個語言形式來呈. Ch. engchi. 現,而這種過程他稱之為“conceptual conflation of events”。Liu (1997)在研究漢 語動補結構時也指出,動補結構是一個前後結合並相互影響的複雜結構,前後兩 者之間的互動影響了整個結構的語義變化。劉美君(2010)在探討「V 下來」的多 義現象時,也利用概念合成理論來呈現「V」與「下來」的互動。. 因此,我們認為在「V 到」結構中,前方動詞和「到」的結合並非只是簡單 的詞義相加,而是藉由某些認知原則,使前後兩者之間的意義獲得整合,並在此 基礎下進一步地產生新的概念與理解,因此我們將以下圖為基礎,利用概念合成 理論來解釋「V 到」意義的生成。. 25.

(38) 到. V. V到. 【圖 1】 「V+到」的概念合成圖.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3.4 隱喻 (metaphor). ‧ sit. y. Nat. 傳統上來說,隱喻被認為是一種文學修辭手段,但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 n. al. er. io. 隱喻並非僅僅是語言的表達方式,更是人類認知發展的結果。Lakoff & Johnson. v. (1980)主張以隱喻的認知觀,取付隱喻的修辭觀,認為隱喻並非僅僅是一種修辭. Ch. engchi. i Un. 手段,而是人類理解世界的普遍方式。一般來說,隱喻是人類為了表達的需要, 使用較為基本、具體且熟悉的事物來表示較為抽象的概念。隱喻的過程是藉由源 頭域映射(mapping)到目標域,兩個概念之間的映射並非是無規律的,而是以我們 的身體經驗和日常知識為基礎。. 目標域. 源頭域 映射 【圖 2】隱喻映射過程圖. 26.

(39) 當我們說「這本書的內容實在太艱澀,我無法完全消化」 、 「囫圇吞棗」 、 「這 段文字值得我們細細品嘗」等話語時,我們使用了「消化、吞、品嚐」這些跟食 物域相關的詞語,雖然「書的內容、思想以及文字」並非食物,但我們卻都很自 然地接受並使用這樣的句子,所依據的就是「思想是食物」這個隱喻。此隱喻的 映射過程如下:. 源頭域. 目標域. 食物. 思想. 立. 政 映射治 大. ‧ 國. 學. 【圖 3】「思想是食物」映射圖. ‧. sit. y. Nat. 如圖所示,我們以具體的「食物」來譬喻抽象的「思想」,藉此巧妙地表達. io. er. 非實體的概念。隱喻表現了語言的彈性和創造性,豐富了我們的語言內涵,認知 語言學也證明隱喻與人類思維的關係極為密切,在本研究中,我們也將以隱喻來. n. al. 解釋動後成分「到」之意義。C h. engchi. 27. i Un. v.

(40) 第四章 「V 到」語義分析. 4.1 「到」的意象圖式. 意象圖式是由 Johnson (1987)與 Lakoff (1987)所提出的概念。所謂的意象圖式 是基於人類與外在環境的重複互動中,所形成的基本身體經驗結構。Lakoff (1987) 列舉數種意象圖示,如:容器圖式、部分-整體圖式等,其中與「到」最為相關. 政 治 大. 的概念為「源頭-路徑-目標」的路徑圖式。. 立. ‧ 國. 學. Lakoff (1994: 388-389)分析「源頭-路徑-目標」圖式的身體經驗為:當我們每 次的移動,總有一個起點,一個終點,一系列連接起點和終點的相鄰位置,和一. ‧. 個方向。而當我們指稱一個明確的空間終點為目標時,我們便使用「目的地」這. sit. y. Nat. 一詞語。因此,當我們自身移動,或是看見某物體移動時,我們就會以「源頭-. n. al. er. io. 路徑-目標」圖式來理解這個運動,並進行與其相對應的推理。. Ch. engchi. i Un. v. 而在「源頭-路徑-目標」圖式的結構成分裡,包含了源頭(起點)、目的地(終 點)、路徑和朝向目的地的方向。根據 Lakoff (1987)認知語法理論,對照「到」的 路徑圖式,可了解「到」的意象圖式主要有拋射物(trajector, TR)、起點(source)、 地標(landmark, LM)與路徑(path)四個要素。拋射物為意象圖式中從起點移動的物 體,起點為拋射物移動前的位置,地標為參照點,而拋射物從起點移動到地標之 間的各點連接起來則為路徑。. 在眾多辭典當中,「到」的核心語義皆為「到達」。《現付漢語八百詞》便將 動詞「到」解釋為「達到」或「向、往、朝」某處所之義。故我們認為「到」的. 28.

(41) 核心語義可用「源頭-路徑-目標」圖式來表示:. TR. source. LM. 【圖 4】「到」的路徑圖式. 治 政 根據「到」的路徑圖式,拋射物(TR)從起點(source)的位置位移至終點的位 大 立 置(LM),我們以【圖四】表達其到達之語義。 ‧ 國. 學 ‧. 在下一節當中,我們將觀察「到」的意象圖式和前方動詞語義的互動情形,. er. io. sit. y. Nat. 詴圖解釋前方動詞的語義框架與「到」的意象圖式之間語義的發展過程。. n. al. i n C U hengchi 4.2 前方動詞與動後成分「到」之互動. v. 在 4.1 小節中,我們已經對「到」的意象圖式有了一個初步的概念。在這節 當中,我們將分析前方動詞和「到」兩者間語義互動的情形。本節我們將分三部 分來呈現兩者之間語義產生的情形。. 4.2.1. 從 4.1 中【圖 4】「到」的路徑圖式可知,「到」的空間位移義是其最基本的. 29.

(42) 意義,故可想而知的是,當前方動詞具有「位移」的語義時,我們將優先將「到」 的空間位移義與其連結,並以此獲得句子的意義。以例句(29)為例: (29) 阿哲從火車站走到學校。. 【表 6】「走」的語義框架. 移動物體. 移動方式. 移動前的位置 移動後的位置. 阿哲. 走. 火車站. 學校. 學. ‧ 國. 治 政 與「到」結合後,兩者的互動可用下面的圖表示: 大 立 走 路徑圖式 TR. ‧. 移動物體:阿哲 移動方式:走 起點:火車站 終點:學校. source. Nat. n. a l阿哲 C ˊ h. er. io. sit. y. LM. engchi. 火車站. i Un. v. 學校. 【圖 5】 「走+到」概念合成圖. 當前方動詞具有「空間移動」的概念,那麼很自然地就會在動詞後出現一個 移動後的位置,而這種概念與「到」的「源頭-路徑-目標」圖式具有一致性,因 此我們很容易理解「V 到」這樣結合的句子。至於「到」前方的動詞,則表示主 語在空間位移的事件中,所使用的方式。以例句(29)來說,移動者是以「走」的 30.

(43) 方式從火車站移動至學校。. 具有「空間移動」的動詞還包括「走、飛、跑、推、拖、搬、放、抬、送」 等動作動詞以及「站、躺、坐」等姿態動詞。此外,我們也發現在「到」的路徑 圖式中,移動的拋射物(TR)並非僅限定於主事者,還可能是被移動的客體,我們 以(30)為例:. (30) 爸爸把書從客廳搬到房間。. 政 治 大. 【表 7】「搬」的語義框架. 移動物. 起點. 爸爸. 書. 客廳. 終點 房間. ‧. 搬動者. 學. ‧ 國. 立. sit. y. Nat. io. al. 路徑圖式. v ni. n. 搬. er. 與「到」結合後,兩者的互動如下圖所示:. 搬動者:爸爸 移動物:書 移動方式:搬運 起點:客廳 終點:房間. Ch. e n g c h i UTR. source. 書. 客廳. 房間. 【圖 6】 「搬+到」概念合成圖 31. LM.

(44) 與【圖 5】不同的地方在於,藉由「搬」這個動作而位移的物體不僅僅為主 語,更包括了客體,也就是書本。在【圖六】中,拋射物(TR)變成了書本,書本 因「搬」這個動作改變了原先的位置。. 認知語言學許多文獻都已證明,在進行語言活動時,為了達到溝通的目的, 人類往往習慣用具體的物體隱喻抽象的事物。我們在「到」的路徑圖式中也能找 到相對應的概念,從語料中我們可以發現,在「源頭-路徑-目標」圖式中的「起 點、終點」也往往並非是具體的空間位置。請看例句(31):. 治 政 (31) 我原本跟店員說要買這雙鞋,但是一說到是要用提貨券來買,他的臉色好 大 立 像就不是很好看。 ‧ 國. 學 ‧. 首先我們先分析「說」的語義框架:. y. Nat. n. er. io. al. sit. 【表 8】「說」的語義框架. 說話者. 話題. 我. 買鞋. Ch. 內容 eng chi. i Un. v. 表示買鞋意願、用提貨券拿貨. 當我們進行言談活動時,話題內容會隨著思緒和溝通的需要而改變,在(31) 的例子中,說話者一開始表示購買的意願,後來便表示購買的方式(使用提貨券)。 在此,言談事件「說」與「到」結合,因「到」的「路徑圖式」具有內建的移動 概念,而移動概念具有起點和終點,為了整合兩者之間的意義,我們在認知過程 中將言談內容「購買意願」以及「購買方式」分別投射至起點和終點,言談內容 由「購買意願」至「購買方式」,抽象的路徑因此而成形,前方動詞「說」和動 後成分「到」的語義進一步地因此獲得詮釋。下面以【圖 7】表示兩者之間的映 32.

(45) 射過程。 說. 路徑圖式 TR. 主語:我 話題:買鞋 內容:表示購買意願 表示付款方式. source. LM. 路徑:火車站→學校. 言談內容 哲ˊ. 政 治付款方式 大. 購買意願 願. 【圖 7】 「說+到」概念合成圖. 學. ‧ 國. 立. ‧. sit. y. Nat. 從【圖 7】我們發現,經由概念意義合成的過程,「到」路徑圖式的起點和. io. er. 終點都已非具體的空間地點。受前方言談動詞「說」的影響,起點和終點都已經 是抽象的言談內容。以具體事物付替抽象概念的手段,是人類認知的普遍原則,. al. n. iv n C 因此「V 到」後方所接的事物由實體的空間地點延伸至非實質的言談內容,也是 hengchi U 其為自然的發展結果。. 接下來,讓我們探討 Lakoff & Johnson (1999: 160)所提出的隱喻: “time as spatial location”。我們可以以下面的分析來理解這個隱喻:從路徑意象圖示得知, 「到」的核心意義為空間上的移動和到達,而在我們的日常經驗當中,行走這個 動作需要一定的時間,走得越長,需要的時間相對的也越多,就好像時間也有了 線性空間。且由於物理空間比心理空間更加基本,故人類往往借用具體的空間概 念來表示時間概念。. 33.

(46) 當「到」的前方動詞具有持續性(durative)的特點,且「V 到」後方所接的為 一個時點,這時「到」的路徑圖式將產生變化,經由概念整合的理解和推理, 「到」 的路徑圖式也自然而然地從空間域投射至時間域。請看例句(32):. (32) 昨天作業好多,我寫到凌晨三點才寫完。. 根據鄭惠文(2004),可以「時間性副詞」來測詴動詞的持續性: (33) 我寫作業。 (34) 我寫作業寫了一整天。. 政 治 大. 立. 因此,我們可以證明「寫」是一個具有持續性的動作動詞,而這個特性也影. ‧ 國. 學. 響其後方「到」的路徑圖式,兩者結合之後,我們以【圖 8】來表示其互動:. ‧. 路徑圖式. n. al. TR. er. io. 書寫者:我 書寫內容:作業 動作開始時間:某時點 動作結束時間:凌晨三點. sit. y. Nat. 寫. Ch. engchi. 寫作業 ˊ. i Un. source. v. LM. 時間軸. 時點. 凌晨. 【圖 8】 「寫+到」概念合成圖. 由【圖 8】可得知,「到」的路徑圖式產生改變,從空間軸轉換為時間軸, 34.

(47) 時間軸的末端即表示前方動詞停止的時間點。我們也發現,原先具有持續性的動 詞,在加上「到」之後改變了其內部的事件結構,「到」賦予了前方動詞一個終 點,以例句(32)來說,寫作業這個事件,到了凌晨三點之後就停止了。除此之外, 由於「到」的基本意義為「到達某一空間」,故路徑圖式中的起點往往不是人們 最關注的焦點,因此在例(32)中,即使寫作業這個事件的開始時間並未點出,也 並不影響語義的傳遞。. 讓我們進一步地探討「V 到」語義變化的情形。Johnson (1987: 117)和 Lakoff & Johnson (1999: 52)皆提出這樣的隱喻: “states are locations”,狀態即處所。他們. 治 政 指出,我們之所以將具體的處所和抽象的狀態做聯結,是因為人類對外界的所有 大 立 認知根本上都建立於自身對外在空間的了解和掌握。. y. Nat. (33) He is in the room.. ‧. ‧ 國. 學. 在英語裡我們也可以看到相似的概念:. er. io. sit. (34) He is in danger.. al. n. iv n C Goldberg (1992)同樣指出英語中的結果補語,其「狀態意義」為使動結構 hengchi U. (caused-motion)的語義延伸。以「kick」為例:. (35) Joe kicked the bottle into the yard.. (X causes Y to move to Z). (36) Joe kicked bob black and blue.. (X causes Y to become Z). 經由「狀態即處所」的隱喻映射,「V 到」後方所表示意義可從處所轉變成 前方動詞所達到的程度或狀態,如以下例句:. (37) 這幾天累到快暈倒。 35.

(48) (38) 東京電力公司將福島核電廠工作人員從 800 人減少到 50 人。 (39) 小華怕蛇怕到極點。. (陳光明 1993). 這種程度或狀態,可能是具體的數字,也可能是某種情況,而這種情況有時 也以極為誇張的詞語如「極點、死、不行、要命、爆」來呈現,傳達出線性意象 圖式延伸到極致的概念。如:. (40) 今天的天氣實在冷到不行。 (41) 看林俊傑穿西裝外套真是帥到爆。. 立. 政 治 大. 蒲(2009)指出, 「V 到不行」所表示的語義是從施事者無法再執行該動作來表. ‧ 國. 學. 示程度的極致。「V 到」後除了可接上極端意義的詞語之外,甚至還可以接上子. ‧. 句(clause),如例句(42):. y. Nat. er. io. sit. (43) 曲老師超喜歡這些娃娃,喜歡到他願意不斷地跟別人交換東西。. al. n. iv n C 在此「到」的到達義存在弱化的趨勢,表示「朝向」某種程度的意義反而較 hengchi U 為明顯。「到」可以被用來「調節、加強」前方動詞的狀態和程度。. Liu (2007)研究動後成分「到」的程度意義時,也認為「V 到死」之所以能從 空間意義延伸為過度意義的原因在於:「死」是人生過程框架的一個點,根據 Lakoff & Johnson (1980),人生可隱喻為旅途,既然是旅途,那麼就一定存在終點, 這就跟「到」的意象圖式具有一致性。而「V 到死」這樣的結構,頻率出現極高, 也因為這種高頻率的共現, 「死」賦予了「到」過度義。Liu (2007)更進一步說明, 「累死」和「累到死」雖然都有過度義,但「到」的出現強調了過度的狀態,同 時也加強了說話者的主觀情緒。「到」的出現更是將「死」和之所以會出現過度 36.

(49) 義的原因「累」的關係很明白地將其連接。. 由以上討論我們可以發現,「V 到」的意義不斷地產生變化。在前方動詞的 影響之下,為了獲得意義的整合,「到」的路徑圖式也發展出不同於空間位移的 概念。. 根據 Sweetser (1990) 和 Heine et al. (1991),隱喻是語法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詞彙透過隱喻,產生語義的虛化。Heine et al. (1991: 160)提出在語法化的過程中, 語義演變遵循以下途徑:. 立. 政 治 大. 人 > 物 > 事 > 空間 > 時間 > 性質. Nat. sit. y. ‧. ‧ 國. 學. Liu (1997)也指出動補複合詞的語義延伸順序為:. io. er. 改變空間/方位狀態 > 改變具體物質狀態 > 改變心理或感知的狀態. al. n. iv n C 經由以上討論我們可以發現,動補結構「V U h e n g c h i 到」大致上也符合這樣的規律。 從「到」的路徑圖式得知,空間位移為「到」的基本意義,而在前方動詞與隱喻 原則的雙重影響之下,「V 到」後面所接的賓語,也由空間擴展到時間,更進一 步地用來描述性質和程度。在此,我們藉由分析前方動詞與「到」的互動情況, 再次證實了「到」正在經歷語法化的歷程,其演變的途徑也與前人所提出的方式 一致。. 4.2.2. 37.

(50) 由「到」的路徑圖式可得知其概念為移動物從起點位移到終點的位置,我們 可以想像當移動物停止移動,到達終點,這就表示「到」前方動詞的停止,也表 示產生了一個移動後的結果。故在 4.2.2 小節當中,我們歸納出「到」前方的動 詞特性為:這類動作行為本身存在一個終點或接觸點,但是這個點不一定會出現 或實現,而動後成分「到」的出現,賦予了這類動作行為一個終點。. 請先看以下例句(44):. (44) 姐姐終於在網路上買到這個絕版包包。. 立. 政 治 大. 首先分析動作行為「買」的語義框架:. ‧ 國. 學. n. 購買物品. 賣家. 包包. 網路賣家. Ch. er. io. al. sit. y. Nat. 購買者 我. ‧. 【表 9】「買」的語義框架. engchi. i Un. v. 當我們實施「買」這個動作行為時,表示我們希望藉由購買的方式獲得商品。 但是「購買」這個行為,並不是只要實施就會成功。以下面例句來說明:. (45) 今天龍年紀念幣發行了,爸爸跑去買,但是人太多了沒買到。 (46) 今天龍年紀念幣發行了,爸爸跑去買,雖然人很多好險有買到。. 因此,為了表示「買」這個動作的順利完成,我們選擇在「買」的後方加上 「到」的方式來表示這個行為的終點。我們以【圖 9】呈現兩者間的互動情形:. 38.

(51) 買. 路徑圖式 TR. 購買者:姐姐 購買物品:包包 賣家:網路賣家. source. LM. 包包. 賣家. 立. 姐姐. 政 治 大. 【圖 9】 「買+到」概念合成圖. ‧ 國. 學 ‧. 從【圖 9】我們可以看到,因購買者「姐姐」實施「買」這個行為,商品「包. sit. y. Nat. 包」從原本網路賣家的位置轉移至姊姊的位置,故在例句中,移動的客體為「包. io. er. 包」 , 「到」的路徑圖式則表示包包從網路賣家移動至姊姊的路徑。如果我們將觀 察的視角轉向 LM(姊姊),TR 是客體(包包),LM 就是變成接收者(receiver),這不. al. n. iv n C 僅表示東西已經移動到姊姊這邊,還表示東西已變成主語所獲得之所有物。藉由 hengchi U 包包順利的移動,表明買家成功地從賣家手中購買了商品。經由出現在動詞「買」 的動後成分「到」所表示的路徑概念,可表達行為「買」的順利實施和商品的獲 得,故在辭典當中,「到」有時被解釋為「成功義」。. 目標動詞與「到」結合後所表示的路徑概念,我們還可以從湯廷池(2004)以 Jackendoff (1987, 1990)所提出的「論旨層」(thematic tier)與「行動層」(action tier) 加以印證。根據湯廷池(2004),例(47)可從以下兩層面來分析:. (47) 小華從小明那裡拿到了錢。 39.

(52) 論旨層 a 客體 (theme;Th) b 起點 (source;So) c 終點 (goal;Go) d 路徑 (path:Pa). 行動層 a 主事者 (agent:Ag) b 受事者 (patient:Pt). 政 治 大. 立. 故例(47)可以下面的形式呈現:. ‧ 國. 學. Th. io. y. sit. Pt. er. Ag. So. Nat. Go. ‧. (47) 小華從小明那裡拿到了錢. al. n. iv n C 此外,根據 Lakoff & Johnsonh(1999: 52-53): “purposes are destinations”,目的 engchi U. 即終點的隱喻,以及 “purposes are desired objects”,目的即欲求之物的隱喻,我. 們可以以此佐證「到」其「成功義」的產生過程:空間位移的終點被理解為實施 行為的目的,行為的目的可進一步地延伸為心理上的目標,而心理上的目標就是 我們施行「到」前方動作前所既定的物體或目標。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使用前 方動詞與「到」結合,表示「包包」從賣家順利移動到「買家」,藉此表達前方 動詞的成功作用,更因此產生「獲得、成功」的意義,故動後成分「到」在此具 有表示前方動詞成功達成的語義。. 同樣地,Johnson (1987)也指出「目的域」和「移動域」之間存在一種相互關 40.

(53) 係,說明目的域為「存在一種初始狀態,在這種初始狀態,存在一個欲實現的目 的;為了達到最終狀態,必頇有一系列的行為,而在這最終狀態,目的實現了。」 根據 Johnson (1987: 150)兩者之間的對應如下:. 初始狀態=起點 最終期望的狀態=終點 一系列的行為=從起點到終點的活動. 此外,我們在語料中發現許多動賓複合詞或動賓短語之中可插入「到」 ,如:. 立. 政 治 大. 【表 10】動賓複合詞/動賓短語+到. ‧ 國. 學. 止到血. 補到貨. 見到面. 碰到面. 出到牌. 幫到忙. 聊到天. 存到錢. 講到話. 吹到風. 盡到責任. 談到戀愛. 回答到問題. 滅到火 睡到覺. y. n. Ch. sit. io. al. er. 喝到酒. Nat. 出到錢. ‧. 吃到飯. n engchi U. iv. 說到話 交到朋友. 由以上分析我們已經能夠解釋,動後成分「到」是如何在與前方動詞的互動 過程中,發展出其「成功義」,而這種「成功義」在台灣華語中可以說是達到極 為廣泛的使用,「到」可插入大量的動賓複合詞或動賓短語之中,以此來表達整 個動賓複合詞或動賓短語是否有成功地發揮作用。. 接下來,請看例句(48):. (48) 我終於想到好方法來解決問題了。. 41.

(54) 例(48)中好方法的產生,是藉由思考這個行為所獲得的,動後成分「到」在 此除了表達「想」的成功,也藉由「到」引出思考行為後所產生的「事物」。但 是在此我們發現,有些語料中的「想到」並非是表達「想」的實現義,如:. (49) 一想到颱風會來,就覺得很煩。. 在此的「想到」並非是有目標的思考行為,「到」後方所接的颱風,也並非 是經由思考的過程而獲得的事物。我們認為此處的「到」,所表現的是「接觸的 意義」,也就是人的思緒自然而然或不由自主地與接觸「颱風」這個事件發生接. 治 政 觸。那麼,動後成分「到」的接觸義,是如何與其路徑圖式產生關聯呢?在此, 大 立 我們以(50)來說明: ‧ 國. 學 ‧. (50) 我有看到外面那台紅色的車。. sit. y. Nat. io. er. 動作行為「看」的語義框架如下: 【表 11】「看」的語義框架. n. al. Ch. engchi. i Un. 觀看者. 客體. 我. 紅色的車. v. 為了要分析「看+到」的語義互動,在此我們先探討「end-point-focus」的概 念。Bennett (1975)與 Lakoff (1987)皆指出,一個帶有「路徑」意象圖式的詞彙往 往也同時具有將焦點轉移到路徑終點的特性(end-point-focus transformation)。. Lakoff (1987)以英語詞彙「down」為例,證明「down」的意義從表示移動路 徑轉變為路徑的終點義: 42.

(55) (51) Mary walked down the road. 瑪麗沿著這條路走。 (52) Mary lives down the road. 瑪麗住在這條路的盡頭。. Lakoff (1994: 627)用下面這段話解釋「路徑」意象圖式會產生終點焦點的理 由:「當一個移動物體沿著路徑走,直到這一物體停下來休息,然後把焦點集中 在其所處的位置,這是習以為常的事。」因此,我們可以得知意象圖式中的焦點 轉移現象並非是毫無根據性的,這是人類長久以來經驗的直接反映,而這種轉換. 治 政 在語言使用上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大 立 ‧ 國. 學. 這種焦點轉移的現象我們在漢語中也能發現,Hsiao (2003)就以認知語言學的. ‧. 觀點來看「過」的多義現象,認為「過」的多重語義是從「客體經過中繼點到達. sit. y. Nat. 終點」的核心概念發展而成的,而「過」的多義現象正是由於其概念中焦點放置. io. er. 的位置不同所導致。. al. n. iv n C 而我們在「到」的路徑圖式中,也看到焦點轉移的現象。人類為了溝通的需 hengchi U 要,自然而然地使用認知手段,在使用動後成分「到」的時候,改變了觀察角度, 將焦點從「某物體移動到某處」轉移為「移動後所處位置」。也就是說,我們將 焦點放置於移動後客體和終點所「接觸」的狀態。. 除了以焦點轉移的概念來分析,我們也可以從隱喻的角度來解釋接觸的概 念,Lakoff & Johnson (1980)提出 “Seeing is touching”的隱喻,我們可以想像:視 線看到物體,也就表示視線與物體的接觸。因此,我們可用【圖 10】來表示「看 +到」所呈現的意義:. 43.

(56) 看. 路徑圖式 TR. 觀看者:我 客體:紅色的車. source. LM. 目光 我. 立. 紅色的車. 政 治 大. 【圖 10】「看+到」概念合成圖. ‧ 國. 學 ‧. 另外,我們注意到語境會影響「看+到」的意義變化,請看下面這兩個例子:. y. Nat. er. io. (54) 小美不小心看到大明的日記。. n. al. Ch. sit. (53) 這次去韓國,我終於看到我的偶像了。. engchi. i Un. v. 郭永松(2011)提出,「看」這個動詞的論旨角色為「主事者和客體」,而「看 到」的論旨角色為「感受者(experiencer)和客體」 , 「看」再加上動後成分「到」之 後,失去了其本身的意圖性。但我們認為,並非是「到」使動詞「看」失去了意 圖性,而是語境決定了「看到」的意圖性。從例句(53)的「終於」我們可以得知 一種「好不容易」的語義,因此這裡的「看到」是表示成功看到的意義;而在例 句(54)中,因句中使用了「不小心」這個詞彙,因此我們可以將這裡的「看到」 解釋為小美的目光,意外地與「大明的日記」有所接觸,因此這裡的「到」所表 示意義為「接觸義」,而這種接觸往往帶有意料之外的情緒。. 4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It clarifies that Upāyakauśalya,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has been accepted in Confucian culture, and is an important practice of wisdom in Mahāyāna Buddhism which

The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 launched the!. EduVenture ® learning system, which has been well received by

The second question in this paper is raised from the first question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ng Fo Guang Pure Land and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beginning

潘銘基, 1999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 及文學系,繼而於原校進修,先後獲得哲學碩士

• (語文)術語學習 無助學生掌握有關概念,如 果教師只灌輸術語的定義,例如何謂「動

如何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