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種類型的威權主義:中國政權性質的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多種類型的威權主義:中國政權性質的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碩士論文. 多種類型的威權主義: 中國政權性質的探討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研究生:高頡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寇健文 教授. 中華民國一○一年九月. I.

(2) 致謝詞 在東亞所三年的時間裡,猶如人生走馬燈般的有起有落。碩一上學期曾經短 暫脫離正軌,幸好碰到貴人不吝於拉我一把,否則今天能不能寫碩士論文的致謝 詞,恐怕還是個未知數。首先,我要感謝指導教授寇健文,從我大學最後一年因 為修課而碰到寇老師開始,老師對於學術研究的嚴謹要求,始終讓我感到無比欽 佩,自然也就成為我學習的當然對象。此外,更要謝謝老師經常給予我生涯規劃 上的建議,甚至提供合寫文章的機會,不但增加我面對龐大學術文獻量的抗壓 性,更粹煉我原本不成熟的寫作技巧。當然,最要感謝的是老師並未因為碩一上 學期我的脫序而放棄這個學生,反而不斷給予機會和鼓勵,這絕對是讓我願意面 對各種挑戰以及繼續走下去的最大動力。至於在碩士論文的寫作過程中,寇老師. 政 治 大. 給予我相當大的寫作空間,並且適時地給予修改意見,幫助我在較短的時間內結. 立. 束論文的寫作;至於兩位口試委員──徐斯勤老師和童涵浦老師──在口試時提出. ‧ 國. 學. 的建議,同樣帶給本文進一步修改上的重要啟發,讓本文得以順利完成。 在課業學習上,我要分別致謝吳玉山老師、寇健文老師、冷則剛老師、邱坤. ‧. 玄老師、魏艾老師、李英明老師、關向光老師、王信賢老師、耿曙老師、俞振華 老師、劉致賢老師、周嘉辰老師、童涵浦老師。吳老師風度翩翩的授課與精實的. sit. y. Nat. 學養,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標和持續閱讀的動力。老師的一封鼓勵郵件早就已經被 我列印下來,成為書桌前的重要造景之一。寇老師的《威權政治研究》被我視為. io. n. al. er. 在碩士班最重要的一門課,激起我對「比較威權研究」和「民主化研究」的興趣。. i Un. v. 冷老師的比政課讓有機會讀了不少經典著作。邱老師、魏老師、李老師、關老師. Ch. engchi. 和王老師引領我進入中國研究,奠基著我對中國事務的理解。耿老師雖然在我進 來東亞所前就離開了,但在不斷的通信過程當中,老師對我文章所展現出來的熱 情和鼓勵,對於剛踏入學術叢林的小白兔來說,絕對是一股暖暖的助力。俞老師、 劉老師、周老師和童老師在準備出國事宜上,提供我多元的視野和寶貴的意見, 無論我未來是否真的能夠出國讀書,與這些老師的交談仍然是難得可貴的經驗。 額外要感謝的是,目前正在香港城市大學任教的姑丈所給予的鼓勵和意見。 最後,當然還要感謝一路陪伴我走過來的人們。第一、政大熱舞社絕對是我 在政大最美好的一個回憶,每當我文章寫得煩悶時,跳舞總是有效地扮演舒壓劑 的功能;我的社團摯友(尤其是魏餅、修民、鳥屎、乾隆、張瀚、普麟、承軒、 沛臻、寬柔、婕妤等人)更是連馬克斯和共產黨都剝奪不走的資產,是一輩子的 好兄弟。我們甚至還在過去的兩年裡,為政大拿下三座大專比賽的冠軍,這種回 憶難道還不夠奢侈嗎?第二、謝謝政大歷史系(尤其是承宏、歐大、阿棚、咪咪 II.

(3) 等人)和東亞所的朋友們(特別要提敬豪,我雖然喜歡拿假蟑螂嚇他,但打從深 處欣賞這位心無城府的朋友),希望各位未來一切順遂。第三、最大的感謝要留 給我的家人們,你們總是提供一切所需的幫助,並且毫無理由地支持我的生涯規 劃,讓我毫無後顧之憂地去實踐夢想。當然還要感謝小殺長期容忍我分享對她而 言索然無味的學術之事,還得忍受我時常因為讀書而忽略一些人情事物。雖然我 們的圈子越差越遠了,但我們還是要繼續分享生活瑣事,並且衷心祝福妳的事 業,有朝一日成為兒童街舞圈的 Elite Forces。 總結我的碩士班生涯,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驚喜。對於一個大學時期將大半 時間花在跳舞、籃球和系學會的我來說,進入研究所之前,從來沒想過有機會和 老師合寫文章、從來沒想過能夠完成一篇英文文章、從來沒想過能夠在美國獨立 發表文章、從來沒想過托福和 GRE 能取得不錯的成績、從來沒想過自己早已更. 政 治 大 自己的努力之外,這些「從來沒想過」全部要歸功於上述我曾感謝的人,謝謝你 立 們為我編織出這麼多不可多得的美景。然而,我很清楚這僅僅只是一個開頭,就. 喜歡讀英文文獻而非中文文獻、從來沒想過我能拿到三次熱舞比賽的冠軍。除了. ‧ 國. 學. 好似英文的 CEREMONY 兼具「畢業典禮」和「開端」兩個意思一樣,未來還 在等著我,就讓我帶著這些美好回憶勇敢追夢吧!.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Un. v. 高頡 2012.10 深夜於木柵.

(4) 摘要 當前中國的政權性質為何?在非民主政體的分類當中,當前中國的位置可能 在那裡?這個威權政體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方面,究竟表現出那些整體性的 特徵?本文將以 Linz and Stepan(1996)對非民主政體的分類為基礎,在不捨棄 原始分類中任何一個分類標準的前提下,修正並濃縮成一個結合政治領域、經濟 領域和社會領域的分析框架。接著,本文根據這個分析框架帶入相關的文獻議 題,透過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二手文獻,從學者們對特定議題的研究成果中抽離出 政權的部分特徵,最終歸納整理出對當前中國政權性質的總體評估。 藉由回顧和評析學者們的觀點,本文主張當前中國政權揉合後極權特性(政 治領域和社會領域)和典型威權特性(經濟領域),因此在威權主義的概念系譜. 政 治 大 間的政權類型。這種帶有混合性質的政權類型,反映出當前中國在脫離毛澤東極 立. 裡,既不是完全的後極權主義,也不是完全的典型威權主義,而是游離在兩者之 權統治時期的過程當中, 「政經社」三個領域各自有不同的偏離幅度,即在政治、. ‧ 國. 學. 社會領域的偏離幅度較小,而在經濟領域的偏離幅度較大。不過,這不表示有必 要在非民主政體的分類中再增加一個次類型。相反地,本文僅僅是想強調當前中. ‧. 國在「政經社」展現出不同的政權特性,是一種混合、介於、擺盪在後極權主義. y. Nat. 和典型威權主義之間的威權國家,表現出「多種類型的威權主義」。. sit. 本文的研究發現提供兩個研究意涵。第一、中國政權的混合性質可以為非民. n. al. er. io. 主政體的分類帶來重要啟示,學界應該重視長期被忽略的經濟因素對政體分類可. i Un. v. 能的影響力。此外,當一個威權政體並非在各個領域的發展方向皆是一致的時. Ch. engchi. 候,學界應該要如何判斷其政權性質。第二、本文從「民主轉型及其鞏固」與「國 企改革」兩個議題,討論政權類型對於理解經驗事實的貢獻。從當前中國的政權 性質來看,我們仍不宜對中國在短期內出現政治民主化抱持過高的期望。 第一章是緒論,揭開本文的研究問題、回顧研究問題的既有文獻、說明研究 方法和研究侷限。第二章至第四章正式進入文章主軸,分別探討政治領域(黨國 體制本身的運作)、經濟領域(黨國體制下的國家市場關係)和社會領域(黨國 體制下的國家社會關係)。第五章是結論,包括重整本文的研究發現、釐清本文 的研究發現與其他學者的不同之處、當前中國在非民主政體分類中的位置、中國 政權性質對非民主政體分類的啟示、政權類型對理解經驗事實的貢獻。 關鍵詞:中國、政權性質、威權政體、後極權主義、典型威權主義. IV.

(5) 目次 第壹章、緒論 ............................................................................................ 1 第一節、研究問題 ....................................................................................................... 1 第二節、文獻回顧:後毛澤東時期中國的政權性質為何? ................................... 3 第三節、研究發現與主要論點 ................................................................................... 9 第四節、研究方法 ..................................................................................................... 11 第五節、研究限制與章節安排 ................................................................................. 17. 立. 政 治 大. 第貳章、政治領域:黨國體制本身的運作 ..........................................19. ‧ 國. 學. 第一節、列寧式政黨 ................................................................................................. 19. ‧. 第二節、意識形態 ..................................................................................................... 33. sit. y. Nat. 第三節、結論:後極權特性的政治領域 ................................................................. 37. er. io. 第參章、經濟領域:黨國體制下的國家市場關係 ..............................39. al. n. iv n C 第一節、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的改革和現狀 ......................................................... 40 hengch i U 第二節、比較視野:前蘇東共黨國家還是東亞發展型國家? ............................. 56 第三節、結論:典型威權特性的經濟領域 ............................................................. 63. 第肆章、社會領域:黨國體制下的國家-社會關係 ..........................65 第一節、市民社會:社會組織、社會抗爭 ............................................................. 65 第二節、國家與社會的制度性連結:人大制度、基層選舉 ................................. 78 第三節、結論:後極權特性的社會領域 ................................................................. 86. V.

(6) 第伍章、結論 ..........................................................................................89 第一節、主要論點 ..................................................................................................... 89 第二節、本文論點在現有文獻和非民主政體分類的位置 ..................................... 91 第三節、研究意涵:非民主政體的分類、中國政治的未來評估 ......................... 95. 參考書目 ................................................................................................103 英文部分 ................................................................................................................... 103 中文部分 ................................................................................................................... 11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Un. v.

(7) 表目錄 表 1-1 四種文獻的主要觀點、特徵與缺點 ............................................................... 9 表 1-2 新的分析框架 ................................................................................................. 15 表 1-3 文獻議題 ......................................................................................................... 16 表 2-1 中國的政治動員(1950-2011) .................................................................... 31 表 3-1 國有企業在城市的雇工情形(1978-2010) ................................................ 44 表 4-2 抗爭者處理與國家之間衝突的管道 ............................................................. 74 表 5-1 前階段非民主類型對民主轉型及其鞏固的影響 ......................................... 98. 立. 治 政 圖目錄 大. ‧ 國. 學. 圖 1-1 威權主義相關概念的「概化階梯」 ............................................................... 3 圖 1-2 當前威權主義的主要類型關係圖 ................................................................. 13. ‧. 圖 2-1 政治運動次數(全國性) ............................................................................. 32 圖 3-1 國家對產權形式的掌握與經濟體制 ............................................................. 40. Nat. sit. y. 圖 3-2 企業單位數 ..................................................................................................... 54. er. io. 圖 3-3 城鄉企業就業人數 ......................................................................................... 54 圖 3-4 企業年總產值 ................................................................................................. 54. n. al. Ch. i Un. v. 圖 3-5 企業總資產 ..................................................................................................... 54. engchi. 圖 3-6 企業稅收總額 ................................................................................................. 54 圖 3-7 中國與其他共黨國家的經濟轉型路徑 ......................................................... 63 圖 4-1 民間組織數量(2001-2009) ........................................................................ 68 圖 4-2 社會抗爭次數(1993-2005) ........................................................................ 71 圖 5-1 威權類型與民主轉型機率 ........................................................................... 100. VII.

(8) 第壹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問題 本文的研究問題是,當前中國的政權性質為何?在非民主政體的分類當中, 當前中國的位置可能在那裡?這個威權政體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方面,究竟 表現出那些整體性的特徵?為了回答這三個看似不同、實則密切相關的研究問 題,本文將以 Linz and Stepan(1996)對非民主政體的分類為基礎,先進行修正 以作為後續的分析框架(analytical framework) ,再根據這個框架帶入相關研究議 題,透過大量的二手文獻,從學者們對特定議題的研究成果中抽離出政權的部分. 治 政 大 這個研究問題無論在實務性、比較性和理論性,都值得受到學界的關注。首 立 先從實務面來看,近三十年來,中國歷經多種政治與經濟體制的改革,社會多元 特徵,歸納整理出對當前中國政權性質的總體評估。. ‧ 國. 學. 性也持續增加。在這個變化多端的改革過程中,人們在解讀中國的變遷與發展 時,越來越容易因為過程中的複雜和矛盾而感到困惑。舉例來說,2012 年廣東. ‧. 烏崁直選村委一事,不少人認為是政治改革一個重要里程碑,但這似乎又忽略中 共無意放棄政治壟斷的現實;薄熙來的政治風暴,同樣讓看似穩定的中共菁英政. Nat. sit. y. 治,增添許多不確定性。再例如近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國進民退」,似乎又與中. al. er. io. 國同世界經濟接軌、不斷深化市場機制的努力產生矛盾;此外,中國對法輪功、. n. 劉曉波、艾未未、陳光誠等人的強硬鎮壓,也很難解釋為什麼在此同時,它願意. Ch. i Un. v. 提供人民許多政治參與的機會及保障人民的經濟權益,甚至與社會力量妥協。1總. engchi. 的來說,中國一方面維持列寧黨國體制對權力壟斷與組織控制的傳統,另一方面 又表現出絕佳的經濟表現,事實上已超出過去共黨國家的發展經驗,進入一個結 局未知的境遇。近來更因此出現諸如「中國模式」 、 「北京共識」等時髦的名詞, 強調中國發展的獨特性,儘管學者對這些概念的內涵迄無真正的共識。2 其次,從比較層次來看,當吾人拉開比較視野時,經常可以觀察到當前中國 具備許多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相似性,例如前蘇東共黨國家的後極權特徵、東亞國 家的發展型國家特徵、越南的改革發展路徑、拉美國家嚴重的貧富不均、部分發. 1. 例如 2012 年 7 月在四川省發生的「什邡事件」是一個例子,見 Bradsher(2012)的報導。. 2. 北京共識(Beijing Consensus)最先由 Ramo(2004)提出,強調中國展現著不同於「華盛頓共. 識」的發展模式。然而,不少學者反對北京共識的存在,可見 Naughton(2010) 、Kennedy(2010) 、 Zhao(2010) 。在中國學界,同樣存在對北京共識或中國模式的辯論,見 Fewsmith(2011) 。 1.

(9) 展中國家的掠奪型國家特徵、西方先進國家的政治經濟景氣循環等等。然而,當 我們更進一步檢視之,又發現中國不完全與這些國家相同,因此當學者使用現有 理論和概念分析中國時,經常發現難有單一理論能夠很好地適用之。吳玉山 (2007)即認為,儘管過去許多國家出現的特徵也出現在中國,但這些特徵的「集 體展現」卻是中國的特殊之處。 最後,從理論面來看,至少從 2000 年以後, 「威權政治研究」再次成為西方 政治學界在比較政治領域的熱門議題。不過,這波威權研究的焦點是帶有民主制 度的「選舉式威權主義」(electoral authoritarianism),而不是像中國這種缺乏民 主特徵的「封閉式威權主義」 (closed authoritarianism) 。3部分學者已經根據選舉 式威權國家之間的差異,提出廣受討論的最新分類,這就更加凸顯出學界對封閉 式威權國家分類上的停滯不前。本文認為,若要推動「威權政治研究」的理論化,. 政 治 大 類型差異。Snyder(2006)就呼籲,學界不能只重視那些利用民主特徵來掩蓋威 立 權統治的「模糊地帶」(foggy zone),還要將目光放在缺乏民主特徵的「黑暗地. 必須完整釐清不同威權政體的類型差異,因此有必要重新檢視封閉式威權政體的. ‧ 國. 當前中國的政權性質及威權類型便有其必要性。. 學. 帶」 (dark zone) 。在封閉式威權國家當中,中國應該是最重要的國家之一,掌握. ‧. 進入正題前,為了避免概念混淆的問題,本文有必要先行釐清會頻繁使用到. y. Nat. 的四個重要概念:威權主義、選舉式威權主義、封閉式威權主義、典型威權主義。. sit. 第一、如果沒有特別說明的話,本文將以威權主義泛指所有的非民主國家。第二、. er. io. 本文按照目前學界的趨勢,將威權主義區分為「選舉式威權主義」與「封閉式威. al. iv n C 將 Linz(1970)定義的威權主義稱作「典型威權主義」 h e n g c h i U (屬於封閉式威權主義內 n. 權主義」兩大類型,兩者差異是政治公開性及民主特徵的有無。第三、本文刻意. 的一種次類型,例如 1950-1980 年的台灣、佛朗哥時期的西班牙等等,後續將有 更詳細的討論),目的是便於與威權主義在字義上進行區別。據此,如果使用 Sartori(1970)提出的「概化階梯」 (the ladder of generality) ,威權主義的概念位 階最高,是最一般化的概念;次級位階是選舉式威權主義和封閉式威權主義;最 低階的概念是典型威權主義。綜合上述,這四個概念的概化階梯可見圖 1-1。如 此,我們或許可以說,本文想問的其實是中國屬於那種類型的封閉式威權主義?. 3. 尚有學者將封閉式威權主義稱為「封閉式政權」 (closed regimes) ,同樣是指那些不屬於選舉式. 威權主義的威權政體。不過在概念使用頻率上,學界更常使用封閉式威權主義,例如 Schedler (2002) 、Diamond(2002) 、Levitsky and Way(2010)等等。因此,本文使用「封閉式威權主義」 來表示不具有政治公開性、民主特徵的威權國家。這裡指的民主特徵包括定期舉辦全國性行政權 或立法權的多黨選舉、全民擁有投票權、反對黨可以合法公開地與威權執政黨競爭權力等等。 2.

(10) 圖 1-1 威權主義相關概念的「概化階梯」.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立. 政 治 大. 第二節、文獻回顧:後毛澤東時期中國的政權性質為何?. ‧ 國. 學. 本文將探討中國政權性質的現有文獻分成四個種類,分別是「極權主義」 、 「威. ‧. 權主義」、「後極權主義」和「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型國家」。本文依序分析各類 文獻的核心觀點與不足之處。必須說明的是,本文對文獻的分類既非窮盡也非互. sit. y. Nat. 斥,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個概括式分類,方便吾人瞭解各種觀點可能的位置在那. io. n. al. er. 裡,並總結學者在探討中國政權性質這個問題的既有研究成果。 一、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 Ch. engchi. i Un. v. 第一類文獻認為當前中國政權性質仍是極權主義。極權主義最廣為人知的定 義出自 Friedrich and Brzezinski(1956: 9-10) 。他們認為極權主義有六點特徵:一、 擁有一個細緻且全面性的官定意識形態,用來規範成員的外部行為以及限定她們 內在的心靈世界。二、一個由個人領導且少數人統治的群眾性政黨,作為意識形 態的教導者以及行使鎮壓的工具。三、具備現代科技的恐怖警察體系。四、控制 所有的大眾媒體。五、控制所有的武裝力量。六、中央控制全國經濟。第一代中 國研究的學者多半師從極權主義模式,認為中國藉由政治制度、官僚組織與意識 形態,對社會進行控制與滲透。另外,執政菁英內部大致上是和諧一致的(Harding, 1993: 17-19)。然而,文化大革命衝擊西方學界對中國的認知,加上改革開放以 後的政經結構轉型,學者多半已經放棄將後毛時期的中國定位成極權主義。 儘管如此,仍有少數學者認為中國尚未脫離極權主義,他們雖然承認中國因 為改革出現變遷,但認為當前中國仍保持毛澤東時期的重要核心特徵,強調某些 3.

(11) 傳統遺緒和極權特徵仍在發揮作用,中國政權並未出現本質性轉變。例如,Guo (2000)認為儘管中國出現不同於毛時期的改變,但這些改變只是規則機制上的 改變,馬列主義的絕對正確性、意識形態的目標追求與共產黨的一黨專政這些極 權主義的核心特徵,則未出現本質性的改變。易言之,因為後毛時期的改變僅觸 及政權運作的行動手段(action means),而非政權核心的規範原則(norms and principle) ,中國還是屬於極權主義的概念範疇。鄒讜(1994)則是另一個用極權 主義刻畫後毛時期之中國的少數學者。他提出全能主義(totalism)這個宏觀的 結構因素,解釋 1989 年天安門事件的起源、過程與結果。他將全能主義視為不 受限制的統治權力、黨組織的高度控制、以及國家具有完全滲透社會的能力,這 實際上指的就是極權主義的概念內涵。 總之,這類文獻強調中國政權的改革與調適並無撼動毛時期的核心基礎,我. 政 治 大 型研究必須重視極權統治遺產,極權主義模式因為符合這種需求,仍具備分析效 立 用。然而,本文不同意繼續將後毛時期的中國視為極權主義。儘管不能否認變遷 們必須注意中國變遷之背後存在的延續性。Odom(1992)即認為,比較共黨轉. ‧ 國. 學. 過程當中的延續性,但中國在許多面向上確實出現不同於極權時期的政權特性。 極權主義模式經常因為其固態、靜態性質而受到批評,反而難以解釋毛時期與後. ‧. 毛時期的動態變遷過程,觀察出兩者間的差異。此外,處在極權主義模式下,不. y. Nat. 但無法看出共黨國家間的變異,也無法討論共黨國家與非共黨國家的相似性,非. sit. 常不利於跨國比較研究(Azrael, 1970: 136; Tucker, 1967: 250)。因此,當學者一. al. er. io. 再呼籲將中國放入跨國比較研究的視角時(Harding, 1984: 305; Kennedy, 2011),. v. n. 本文認為極權主義並不是理解中國政權性質的最佳途徑。. Ch. engchi. 二、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 i Un. 第二類文獻將中國稱為威權主義。4本文發現,這類文獻若不是簡單地直接 將中國稱為威權主義,就是在威權主義前方加上形容詞。目前從事中國研究的學 者,普遍將中國稱為威權主義。她們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從極權主義轉變 到威權主義。這些轉變包括鎮壓比例的下降、政治繼承的制度化、菁英功績任命. 4. 承接本文上述的討論,當前學界將非民主國家泛稱為威權主義。事實上,威權主義最廣為人知. 的定義出自 Linz(1970) 。他在分析佛朗哥時期的西班牙後,認為威權主義是一種既非民主又非 極權的政治體制。這種政體具有四點特徵:一、有限的、非責任制的政治多元性。二、不存在嚴 格意義的意識形態,但具有特殊的、情緒性的思想方式(mentality)。三、政治運動不具有廣泛 性與強度,威權政權追求社會的去政治化。四、領導權出現若干不明確的制度化,政治決策具有 相對可預測性。不過,當前學界使用威權主義並不等同 Linz 的定義,多數學者或許根本沒考慮 到 Linz 定義的威權主義,只是方便地使用威權主義泛指所有的非民主國家。 4.

(12) 制的確立、制度的多元化(例如全國人大與省人大權力的上升、大眾參與和請願 管道的增加、社會力量的提升、法律改革與基層民主發展)等等(Nathan, 2003; Pei, 2000) 。Nathan(2003)認為,中國「已由極權主義轉型到典型威權主義」 (p. 16) ,並認為這個政權具有韌性而越來越穩定。Pei(2000)從比較視野,認為當 前的中國與民主化前台灣和韓國的「軟威權主義」 (soft authoritarianism)有許多 相似性,因此民主化是可期待的。明顯地,即使兩位學者對未來中國的政治發展 有不同的意見,但都認為當前中國已不是極權主義而是威權主義。 然而,若簡單將中國稱為威權主義,可能會掩蓋中國與其他未曾經歷過極權 統治的威權國家之間的差異。例如,學界多半認為台灣在 1950-1980 年間是典型 威權主義的時期,也因為其具有列寧式黨國體制的部份特徵,包括菁英式政黨、 黨國合一、民主集中制原則、黨組織控制社會團體等等,有學者因此將台灣稱為. 政 治 大 中國,似乎與民主化前的台灣非常相似;然而,這並非是事實。中國歷經極權統 立 治,遺留著過去的控制手段和能力,因此相較於未曾經歷過極權統治的典型威權. 「準列寧式黨國體制」(Cheng, 1989)。這麼看來,同樣也是列寧式黨國體制的. ‧ 國. 學. 國家,擁有更強的社會控制力。易言之,這類文獻忽略中國曾經歷一段極權主義 時期,忽略現今體制與過去革命體制的歷史傳承關係(蕭功秦,2008:4)。. ‧. 還有一些學者提出「帶有形容詞的威權主義」來描繪中國政權的特定特徵。. y. Nat. 這些概念出自學者對特定議題進行研究後的成品,雖有助於掌握中國的部份特. sit. 徵,卻無法提供一個理解中國政權性質的整體性輪廓。例如,Lieberthal(1992). er. io. 提出「分裂式威權主義」 (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描繪中國複雜的官僚關係,. al. iv n C Perry(2007)提出「革命式威權主義」 authoritarianism),認為當 h e n(revolutionary gchi U n. 認為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在不同行政層級與部門之間,都會出現複雜的議價過程。 前中國的國家和社會行為者仍沿用革命時期的慣用手段行事,強調改革開放以後. 的政權延續性,「國家-社會」關係未出現本質性的改變。Landry(2008)提出 「分權式威權主義」(decentralized authoritarianism),解釋中央如何透過組織與 人事任命,在地方擁有極大預算與政治權力的同時,還能控制地方幹部,保障組 織完整和減少政治風險。Wright(2010)提出「可接受的威權主義」(accepting authoritarianism) ,解釋中國如何在經濟開放但政治封閉的情況下,還能讓不同社 會階層的人民願意容忍、接受一黨專政的統治。 總之,若簡單將中國視為威權主義,不僅難以比較中國與其他威權國家的不 同,也忽略中國曾受到一段極度嚴密統治的極權主義時期。至於「帶有形容詞的 威權主義」最多只能理解中國的部分政權性質,無法提供一個整體性輪廓。因此, 本文同樣認為這類文獻不是理解中國政權性質的最佳途徑。. 5.

(13) 三、後極權主義(post-totalitarianism) 第三類文獻將中國稱為後極權主義。本文將持這類觀點的學者再分為兩種。 第一種學者出於方便之故,著重後極權字義中的「後」,目的是凸顯後毛時期的 中國已不同於毛時期,嚴謹的概念定義並非主要目的。本文認為,這種學者使用 概念的傾向根源於早期共黨研究,認為共黨政權建立之後會經歷階段性的變遷。 具體來說,早期共黨政權重視意識形態和革命傳統,但將會隨著政權的穩定而淡 化烏托邦色彩,變得越來越重視經濟發展,甚至因為社會的多元化而進行調適 (Huntington, 1970; Lowenthal, 1970) 。為了描述上述的階段變遷,學者提出不少 相關的概念,諸如後極權轉型(Lowenthal, 1976: 81-120) 、後革命政權(Lowenthal, 1970: 114-115) 、後動員政權(Johnson, 1970: 1-32) 、後共產主義(Brzezinski, 1989: 255)等等。Shambaugh(2008: 13-15)將這些觀點和概念統稱為「階段理論」 (stage. 政 治 大 不是從事嚴謹的概念定義與分類。中國在後毛時期出現不同於毛時期的變遷,部 立 分學者因此將其稱為後極權主義,例如 Gilley(2011)等人。. theory) 。總之,學者提出各種「後」概念,目的是描述共黨政權的階段性變遷,. ‧ 國. 學. 相對於上述學者,第二種學者對後極權主義有較嚴謹的概念定義,嘗試清晰 化後極權主義的概念內涵,雖然迄無產生具有共識的結果。最先提出後極權主義. ‧. 的 學 者 是 Linz ( 1975 )。 他 提 出 「 後 極 權 威 權 主 義 」( posttotalitarian. y. Nat. authoritarianism) ,認為那些經過極權統治的威權政體,具有許多不同於一般威權. sit. 政體的特徵,因此「有必要視之為一種獨特的威權類型」 (p. 337) 。隨後,在 Juan. er. io. Linz 與 Alfred Stepan 合著 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書. al. iv n C 90%的非民主國家都被定位成威權主義(1996: h e n g c h i U40)。為了細膩化非民主政體 n. 中,他們發現先前的「極權-威權-民主」三分法已經失去分析效用,因為有超 過. 的分類,他們將後極權主義拉到獨立的位置,延續 Linz(1970)定義威權主義的. 四個標準,給予後極權主義相對清楚的概念定義,本文在後續有更詳細的討論。 在 90 年代,開始有學者將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稱為後極權主義。趙建民 (1994:197-213)認為中國雖然維持許多極權特徵,但政權實則出現鬆動, 「國 家和社會一體」的說法難以固守,中國不再是極權般的一元統治,而更貼近後極 權主義。這些變遷包括:一、社會多元性的上升,社會組織數量的大幅提升;二、 中央地方關係發生變化,中央不能完全掌握地方發展,地方也不再依循中央一個 口令一個動作;三、意識形態依據現實需要進行修正與發展,例如「社會主義初 級階段」 、 「三個代表」的出台均是經濟改革的需要,意識形態已成為工具手段, 不再是目標追求。林佳龍(1999)同樣認為中國逐漸出現後極權特徵。第一、中 國雖然出現有限的社經多元性,仍禁止任何形式的政治多元性;第二、意識形態. 6.

(14) 雖被奉為最高指導原則,卻已不能激發菁英和人民的理想與激情,取而代之的是 務實決策;第三、政治運動仍會出現,但已成為一種儀式行為;第四、領導集團 更強調程序共識,在菁英選拔上也重視專業憑證(1999: 34)。 近期的論點來自林佳龍與徐斯儉(2003)。他們提出「退化的極權主義」 (degenerative totalitarianism) ,認為中國的政權性質混合部分的極權特徵及部分 的威權特徵。在組織上,中國仍然維持極權本質,例如一黨專政、對媒體、武裝 力量的壟斷;但在實際運作上,中國卻出現威權主義的形貌,例如意識形態作用 的模糊、甚少出現大規模的政治運動。易言之,儘管中國仍具備極權特徵(特別 是政治領域),某些特徵已隨著經濟改革而「退化」成威權主義(特別是經濟和 社會領域)。在概念上,他們雖然沒有談到「退化的極權主義」與後極權主義的 異同,但本文認為兩者是非常相似的,同樣認為黨國一方面壟斷政治權力,另一. 政 治 大 明顯地,將中國稱為後極權主義的觀點,皆源自 Linz(1975)和 Linz and Stepan 立 (1996)的定義。然而,這也使得這類文獻均面臨一些長期未解決的問題。本文 方面卻不再完全獨佔經濟、社會領域的控制。. ‧ 國. 學. 認為,Linz 始終只有對典型威權主義提出清楚的定義,後極權主義的概念定義只 是對比典型威權主義的產物,這雖然給予學者更多詮釋概念的空間,但學界對後. ‧. 極權的概念定義始終是不清楚且缺乏共識,使得後極權主義和典型威權主義的概. y. Nat. 念邊界非常模糊。上述認為後毛時期之中國是後極權主義的學者,也從來沒有仔. sit. 細釐清兩者之間的概念邊界。另一個問題是,既有文獻仍缺乏系統性的研究,檢. er. io. 驗中國是否的確是後極權主義。Linz 與 Stepan 當時的研究對象是拉美、南歐和. al. iv n C Totalitarian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 改版新增章節中,提到中國是後極權國家, hen gchi U n. 東歐共黨國家,中國不是他們的研究範圍。雖然 Linz(2000: 35)在其著作 他卻沒有進一步提出理由為何。. 四、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型國家 第四類文獻認為上述單一概念均難以充分掌握中國政權性質,因而嘗試結合 其他概念,企圖全面總結之,甚至帶入比較視野,實際上已部分地填補上述三類 文獻的不足。吳玉山(2007)是這類文獻的代表性學者,他提出「後極權資本主 義發展型國家」(post totalitarian capitalist developmental states, PTCDs),認為中 國一方面出現前蘇東共黨國家的後極權特徵(包括政治制度化、科技官僚統治、 消費主義),另一方面也展現東亞發展型國家特徵(包括發展主義心態和能力、 私有化、國家主導產業政策)。吳認為,中國因為結合這兩個特徵,能較前蘇東 共黨國家擁有更好的經濟表現,也比東亞國家更能抵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自由. 7.

(15) 化、民主化壓力。蕭功秦(2002; 2008)則是另一個例子,他提出的「後全能主 義 型 的 技 術 專 家 治 國 的 新 權 威 政 治 模 式 」( post totalitarian technocratic neo-authoritarian regime),在概念內涵上與吳玉山的觀點幾乎一致。蕭認為中國 普遍出現後全能特徵,包括一黨專政、官僚統治、低政治參與、強控制能力、社 經有限自主等。明顯地,他所指的後全能主義,完全等同 Linz 與 Stepan 對後極 權的定義。此外,蕭提及中國是一個從「計劃經濟體制中演化過來的現代化權威 體制」(2008:5),他所說的現代化權威體制,特別強調經濟發展,因此我們可 以說,他所指的新權威體制就是東亞威權國家的發展模式。 本文認為,這類文獻企圖全面掌握中國政權性質,嘗試解決「帶有形容詞的 威權主義」只能掌握部分特徵的缺點。更重要的是,這類文獻帶入比較視野,補 足極權主義和威權主義不利於比較的缺憾;換言之,將中國稱為「後極權資本主. 政 治 大 同,不僅能把中國與另一些共黨國家,甚至能與非共黨國家進行比較。可惜的是, 立 學者的觀點往往只考慮到部分的研究議題,缺少為概念的實質內涵提供更多具體 義發展型國家」,有利於同時比較中國與前共黨國家、東亞發展型國家之間的異. ‧ 國. 學. 的內容。具體言之,吳玉山提出的概念是歸納一本編輯專書中各章觀點的結果, 這雖是很不容易的工作,但如果欲以此方法歸納出對中國政權的整體性評估,或. ‧. 許必須考慮更多的文獻議題及學者的研究成果,這正是本文企圖達到的目標。. sit. y. Nat. 五、小結:現有文獻的缺憾. er. io. 本文回顧中國政權性質的既有文獻以後,認為這四類文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 均有助於從不同角度理解後毛時期中國的政權性質,卻沒有任一種類的文獻提出. n. al. Ch. i Un. v. 讓人感到滿意的答案(見表 1-1) 。極權主義文獻雖然彌補威權主義文獻忽略中國. engchi. 曾經歷一段較典型威權主義更為嚴格的統治時期,卻無法充分解釋後毛時期中國 政權的動態變遷,也不利於從事共黨國家間的系統內比較,以及共黨國家與非共 黨國家間的跨系統比較。威權主義文獻無法區分中國與其他威權國家之間的差 異;「帶有形容詞的威權主義」至多只能點出政權的局部特徵,無法提供掌握中 國政權性質的整體性輪廓。後極權主義文獻相較威權主義文獻能凸顯中國曾經過 一段不同於威權統治的時期,更能區分中國與其他威權國家的差異。可惜的是, 後極權主義的概念定義不夠精確,學界在概念定義上缺乏共識,甚至沒有學者真 正說清楚後極權主義和典型威權主義的概念邊界,多半只是含糊套用 Linz 等人 的觀點。最後,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型國家文獻雖企圖全面掌握中國政權性質, 不僅克服極權主義文獻無法充分解釋政權變遷的缺點,也凸出中國與典型威權國 家之間的差異,更填補極權主義文獻和威權主義文獻不利於比較研究的缺憾。不. 8.

(16) 過,既然這類文獻是歸納整理學者研究成果的結果,如果能夠加入更多且廣泛的 研究議題,他們的論點將會更具說服力。 表 1-1 四種文獻的主要觀點、特徵與缺點 文獻種類 極權主義. 威權主義. 主要觀點與特徵. 文獻缺點. *. 中國變遷過程中的延續性. *. 中國仍維持極權主義的核心價值,未出. *. 調適及其過程. 現本質改變. *. 不利於比較研究. *. 直接將中國稱為威權主義. *. 忽略中國與其他威權國家的差異. *. 學者完成各自面向的研究後,提出帶有. *. 僅能點出政權的局部特徵,無法提供. 形容詞的威權主義 後極權主義. 靜態式分析,不利觀察中國的變遷、. 一個整體性輪廓. *. 字義上(後)凸顯中國在改革後的差異. *. 概念定義不夠精確,學界仍缺乏共識. *. 雖然脫離極權主義,但因為歷經極權時. *. 缺乏足夠的專門研究,檢視中國是否. 政 治 大為後極權主義 透過歸納少量文獻,試圖全面掌握中國 * 缺乏更多且廣泛的文獻議題,支持歸 立 政權性質 納結果 期而與威權主義有差異. *. 將比較觀點帶入中國性質的討論.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學. *. ‧ 國. 後極權發展. ‧. 第三節、研究發現與主要論點(Argument in Brief). y. Nat. sit. 本文從政治、經濟、社會三個領域出發,以大量二手文獻為立論基礎,從學. er. io. 者的研究成果當中,歸納整理出當前中國的政權性質。5本文主張,當前中國揉. al. iv n C 權主義的概念系譜裡,既不是完全的後極權主義,也不是完全的典型威權主義, hengchi U n. 合後極權特性(政治領域和社會領域)和典型威權特性(經濟領域),因此在威. 而是游離在兩者之間的政權類型。這種帶有混合性質的政權類型,反映出當前中 國在脫離毛澤東極權統治時期的過程當中,「政經社」三個領域各自有不同的偏. 離幅度,即在政治、社會領域的偏離幅度較小,而在經濟領域的偏離幅度較大。 不過,這不表示有必要在非民主政體的分類中再增加一個次類型。相反地,本文 僅僅是想強調當前中國在「政經社」展現出不同的政權特性,是一種混合、介於、 擺盪在後極權主義和典型威權主義之間的威權國家,表現出「多種類型的威權主 義」(varieties of authoritariainsim)。 在政治領域方面,當前中國反映出後極權特性。以列寧式政黨來說,第一、 高層菁英的政治繼承出現制度化趨勢,政治繼承過程重視的是妥協、共識建立和 去人格化,這就不同極權主義充滿不確定性的政治繼承性質。另外,高層決策模 5. 關於本文如何從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出發,以及與之相關的文獻議題,見本章第四節的討論。 9.

(17) 式同樣出現「集體領導、個人分工」的制度化趨勢,限制最高領導專斷行使權力 的可能性,因此出現可預測的限制,而不同於極權主義難以預測、少有限制的決 策模式。第二、不同於極權主義,當前中共的菁英甄補非常重視專業憑證,技術 官僚的數量和政治地位大幅增加,但非專業憑證仍舊具有重要性,技術官僚並沒 有完全取代黨務官僚;另外,中共高層菁英幾乎都來自於黨組織和政府系統,而 不是民間社會,這也與典型威權主義有所不同。最後,目前中共藉由多種制度維 持菁英幹部的管理,堅持黨管幹部原則。第三、不同於典型威權主義,當前中共 還是會舉行大規模的全國性動員,但性質已經轉向道德勸說和思想學習,並減少 動員強度及對社會的滲透,這就不同於過去極權主義時期。在意識形態方面,當 前中國不同於極權主義時期,意識形態的重要性大幅下降,人民對之失去信念, 也不再是統治合法性的主要來源;然而,不同於典型威權主義的是,當前意識形. 政 治 大 助於領導人的權力鞏固。中共依舊高度依賴宣傳系統,維持意識形態的控制。易 立 言之,意識形態的仍然存在於現實當中,而非與社會現實毫無關係。 態仍然具有功能,一方面凡是重要的政策均需要意識形態的認可,另一方面也有. ‧ 國. 學. 在經濟領域方面,當前中國反映出典型威權特性。本文主張,當前中國的經 濟體制已經遠離民主化以前蘇東共黨國家的後極權特性,而貼近民主化以前東亞. ‧. 發展型國家的典型威權特性。目前,中國經濟已經脫離公有制為主、計劃與市場. y. Nat. 並存,但前者重要性仍高於後者的後極權階段,轉而朝向「私有部門為主,公有. sit. 部門為輔」的雙重結構,私有企業無論在企業數量、就業人口、總產值、稅收總. er. io. 額上均已超越國有部門,而公有部門主要表現在對「經濟命脈」和「管制高點」. al. iv n C 性及國家的發展主義意識,中國就是一個最新的東亞發展型國家,貼近這些國家 hengchi U n. 的控制。以這種雙重結構為基礎,配合經濟官僚在一個非民主政體中所有的自主 在典型威權時期的經濟模式,特別是台灣。最後,在社會領域方面,當前中國再 次反映出後極權特性。中國社會不同於極權時期的毫無多元性,國家在「去極權 化」中有意識創造、鼓勵、提供社會多元性的出現,但卻在同時間內限制這些多 元性。因此,學者在社會組織和社會抗爭的發展過程中,觀察到「既鼓勵又限制」 的特徵;在人大制度和基層體制的發展過程中,也觀察到「體制內多元」的特徵。 易言之,國家一方面允許、鼓勵社會多元性的出現,另一方面又會限制這些多元 性於黨國體制之內,這就不同於典型威權主義擁有更廣泛的社會多元性。本文在 後續,將一一針對上述提供詳實的分析,也將以典型威權時期的台灣作為經驗對 照組,藉此清晰化模糊的概念邊界。最終,本文會提出研究成果對非民主政體分 類的啟示,並且評估未來中國的政治發展。. 10.

(18) 第四節、研究方法 本文將以 Juan Linz 與 Alfred Stepan 對非民主政體的分類為基礎,先進行修 正以作為本文的分析框架,目的是排除在他們的原始分類中,分類標準之間缺乏 內聚力(cohesion)的缺點,解決分類標準之間只是斷裂存在的缺憾。本文在不 捨棄他們原始分類中任何一個分類標準的前提下,濃縮成一個結合政治領域、經 濟領域和社會領域的分析框架,如此將更能看出三個領域的發展方向、速度及轉 型幅度。在探討個別領域時,本文的作法是帶入各個領域相關的文獻議題,透過 回顧和評析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二手文獻,從學者們對特定議題的研究成果中,抽 離出政權的部份特徵,最終歸納整理出一個整體性評估。易言之,本文的立論將 以二手文獻為基礎。事實上,這些二手文獻的背後其實都隱含著中國政權的某些. 治 政 大 麼選擇 Linz and Stepan(1996)這個已經超過 15 年的舊分類?第二、為什麼需 立 要修正他們的原始觀點?第三、文獻議題的具體內容為何? 特徵。為了更具體說明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將細部討論三個問題。第一、為什. ‧ 國. 學. 一、為什麼選擇 Linz and Stepan(1996)作為分析框架?. ‧. 過去這段時間,學界不乏出現較新的非民主政體分類,為什麼本文還是選擇 Linz and Stepan(1996)多年前提出的分類?本文認為若要排除這個問題,必須. sit. y. Nat. 回頭討論非民主政體的替代分類(alternatives)。為了討論方便,本文將現有的. er. io. 非民主政體分類分為兩個種類,第一類出現在 2000 年以後,分類對象是兼具民 主制度和威權統治的「選舉式威權主義」 ;第二類出現在 2000 年以前,分類對象. n. al. i Un. v. 是過去我們對非民主國家的認識,也就是那些欠缺民主特徵的「封閉式威權主. Ch. engchi. 義」 。為了與「選舉式威權主義」進行區隔,我們可以說,第二類就是針對「封 閉式威權主義」的分類。本文主張,Linz and Stepan(1996)是第二類中分類標 準最具全面性的分類。本文以下將分別回顧這兩個種類的非民主政體分類。6 近十年的威權政治研究,最關心的議題是兼具民主制度與威權統治的「選舉 式威權主義」。根據學者的統計,這種類型的威權國家已經超越「封閉式威權主 義」,成為當前最普遍的威權類型(Schedler, 2002, 2006)。有鑑於這種政權在現 實世界的重要性,學界提出多個新型態威權主義,例如混合政權(hybrid regime or mixed regime) 、選舉式獨裁體制(electoral autocracy)等等。部分學者進一步. 6. 本文同意回顧「選舉式威權主義」相關分類的意義較小,因為中國本身就不是選舉式威權主義。. 不過,由於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是討論中國屬於那種類型的威權主義,因此簡單回顧「選舉式威 權主義」是有必要的。作者感謝口試委員的提醒。 11.

(19) 依據選舉過程的競爭性,細分出選舉競爭性較低的「霸權式威權主義」 (hegemonic electoral authoritarianism) (Diamond, 2002)和選舉競爭性較高的「競爭式威權主 義」(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Levitsky and Way, 2010)。7 上述分類的研究對象並不包含像中國這種缺乏民主特徵的「封閉式威權主 義」,這波威權政治研究的成果對於中國研究的貢獻有限(Dickson, 2011: 103; Heilman & Perry, 2011: 3) 。雙方具體的差異至少有三點:一、中國最高權力機關 的權力來源,並非經由定期的、直接的、競爭意義的選舉決定的。中國雖然也存 在直選,但僅限基層層級,高層領導的出台還是透過黨組織和國家部門,黨管幹 部的原則根深蒂固,選舉不被視為獲權的主要方法。二、即便連看似最符合民主 標準的基層選舉,黨政領導也會干涉選舉過程,不將選舉的主要功能定位成權力 競爭,與真正的民主仍有一段距離。第三、中國共產黨仍維持一黨專政,反對黨. 政 治 大 閉式威權國家」及釐清彼此間的差異,必須依賴過去那些著重在「非選舉因素」 立 的分類,也就是本文上述所稱的第二種分類。 是不被允許的,更別說與執政黨競爭。據此,Snyder(2006)認為若要研究「封. ‧ 國. 學. 在西元 2000 年以前,學界其實已經累積許多非民主政體分類的成果。本文 認為在這些分類當中,Linz and Stepan(1996)的分類標準是最全面的,應該是. ‧. 唯一兼論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迄今仍然是最適合拿來分析「封閉式威權主義」. y. Nat. 的分類框架。其他的分類若不是只針對單一分類標準,就是分類標準著重在政治. sit. 領域,看不到經濟、社會領域對政權分類的影響。例如,Perlmutter(1981)看. er. io. 的是政治制度與權力來源;Geddes(1999)看的是具有政治影響力的真正來源;. al. n. iv n C 人民有無權利;Huntington(1970)看的是執政黨對社會分歧的處理方式;Sartori hengchi U Macridis(1986)看的是控制體系的結構、統治合法性來源、獲取利益的形式、 (1976)看的是意識形態、政權強制力、對其他團體的政策取向、次團體的自主. 性、政治權力行使共五個標準;Tucker(1961)看的是意識形態與政策的不同。 Linz and Stepan(1996)按照多元主義、領導權、意識形態和政治動員,將 介於極權與民主之間的「封閉式威權主義」區分為後極權主義、典型威權主義和 蘇丹制共三種不同的類型。本文不會討論蘇丹制,因為蘇丹制從未被學界廣為接 受和討論。8更直接地說,本文將聚焦「封閉式威權主義」內最為學界接受和討. 7. 關於「選舉式威權主義」的代表性研究可見:Schedler(2006) 、Levitsky and Way(2010) 、Bunce. and Wolchik(2011) 、Magaloni(2006) 、Greene(2007)等等。關於選舉式威權主義的概念釐清, 請見 Morse(2012) 、寇健文、高頡(2011) 。 8. 蘇丹制特別突出領導人擁有不受限制的領導權,但卻允許廣泛的經濟和社會多元性,因此在具. 體個案中,經常是部分蘇丹制和部分典型威權主義或部分極權主義的混合體(Linz & Stepan, 1996: 12.

(20) 論的後極權主義和典型威權主義。總結上述,當整合「選舉式威權主義」和「封 閉式威權主義」的分類之後,本文認為當前學界在威權政體的分類上,主要關注 四個威權類型,分別是後極權主義、典型威權主義、霸權式威權主義和競爭式威 權主義(見圖 1-2) 。首先,威權主義按照政治公開性(有無舉辦定期的全國性多 黨行政權選舉、有無提供全民投票權、有無允許反對黨合法與執政黨競爭等民主 制度特徵)區分為選舉式/封閉式威權主義。其次,選舉式威權主義可以按照選 舉的競爭性,區分為霸權式/競爭式威權主義。最後,封閉式威權主義可以按照 多元主義、領導權、意識形態、政治動員,區分為後極權主義/典型威權主義。 借用 Schedler(2006: 3)的話,過去學者(例如 Linz 等人)分類非民主政體時, 關注的是權力運用(excise of power) ;近期學者則關注統治者如何藉由選舉取得 權力(access of power)。本文以下詳細討論 Linz and Stepan(1996)的分類。. 政 治 大. 圖 1-2 當前威權主義的主要類型關係圖.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在 Linz and Stepan(1996)來看,後極權主義和典型威權主義不僅展現各自 的運作邏輯,也均與極權主義(非屬威權主義範疇)這個極致高壓的非民主統治 階段有別。在多元主義方面,他們細分成政治、經濟和社會多元主義進行討論。 後極權不同於極權的一元統治,出現相對多元性,不過這些多元性都是體制內多 元,不同於典型威權經常擁有更廣泛的多元性。更具體來說,他們認為後極權主 義在政治上幾乎不存在任何多元性,就算有也是發生在黨國體制內的多樣性,不. 52) 。然而,相較於極權主義、後極權主義和典型威權主義,蘇丹制並沒有受到學界的廣泛使用 (除了 Chehabi & Linz(1998)的專書以外),缺乏分析效用(analytic utility)。 13.

(21) 同於典型威權主義的有限多元性。9另外,後極權主義在經濟上雖然因為逐步引 入市場機制而出現相對的多元性,但在程度上仍與典型威權主義有別,主因是後 者多半未曾拋棄資本主義和私有制,市場運作和活動上表現出更顯著的多元性。 10. 最後,後極權主義在社會上同樣因為放棄使用過去極權時期的一元化統治,也. 出現相對多元性,不過無論在類別和程度上還是與典型威權主義有別。簡單來 說,後極權主義的社會多元性是國家主導「去極權主義化」的結果,即國家放棄 使用單一框架進行統治時,雖允許、鼓勵社會的多樣性,但還是會限制這些多樣 性。這種「既鼓勵又限制」的體制內多元,或者稱為「被管理的多元主義」 (managed pluralism) (Balzer, 2004) ,不同於典型威權主義除了在政治發言和組織政黨受到 限制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多半享有非常廣泛的多元主義。11 在領導權方面,後極權主義在權力行使上出現可預測的限制(predicable. 政 治 大 一方面仍重視政治憑證,另一方面也重視技術官僚,不同於極權主義更重視幹部 立 在黨組織內的成就和貢獻;至於後極權主義的幹部來源主要來自黨組織和政府系 limit)不同於極權主義的完全不明確限制和不可預測性;後極權主義的菁英甄補. ‧ 國. 學. 統,而不是像典型威權主義可能來自民間社會。在意識形態方面,後極權主義的 官方意識形態仍存在一般生活中,仍會對政權運作產生影響,不同於典型威權主. ‧. 義只存在一種特殊的思想心態;然而,不同於極權主義,意識形態不再具備高度. y. Nat. 烏 托 邦 色 彩 , 與 現 實 發 生 斷 裂 , 統 治 合 法 性 來 自 政 績 表 現 ( performance. sit. legitimacy)。在政治運動方面,後極權主義的動員強度( intensive)和範圍. er. io. (extensive)雖然高於典型威權主義,但動員過程的強度卻較極權時期大幅降低. al. iv n C 展現各自的運作邏輯。不過必須注意的是,後極權主義和典型威權主義的概念邊 hengchi U n. (1996: 42-51) 。總之,後極權主義和典型威權主義確實是必須區隔開來的概念, 界仍然不夠清楚。本文認為如果要清晰化兩者間的差異,必須實際引入個案作為 經驗對照,才是釐清概念邊界的根本方式。因此,本文在後續的討論當中,將會 不斷以典型威權時期的台灣作為經驗對照組。. 9. 例如,台灣典型威權時期定期舉行頗具競爭性的地方選舉,不過在 90 年代以前,國民黨從不. 允許行政首長和中央民意機關的直接選舉,這就是有限多元性的具體表現。後極權國家可能根本 不存在這種性質的選舉,本文在後續會有更詳細的討論。 10. 例如,前蘇聯在史達林死後至民主化前是後極權時期,歷任領導人從事多種經濟體制的改革,. 但這些改革都是以公有制為主的前提下進行的改革。因此,借用 Linz 他們的話來說,儘管後極 權主義出現第二經濟和紅色資本家、表現相對多元性,但其經濟活動還是不如典型威權主義來得 多元,主因即是多數典型威權國家從未消滅私有制,例如台灣、南韓、馬來西亞、墨西哥等等。 本文同樣在後續會有更詳細的討論。 11. 台灣典型威權時期就符合這樣的特徵,本文後續將有更詳細的討論。 14.

(22) 二、為什麼要修正 Linz and Stepan(1996)的原始分類? 儘管 Linz and Stepan(1996)分類標準的涵蓋面最為廣泛,兼顧政治領域、 經濟領域、社會領域對分類的影響,但他們所提出來的四個分類標準(多元主義、 領導權、意識形態、政治動員),彼此之間卻彷彿是零星的、斷裂的存在,缺乏 足夠的內聚力。這使得他們提出的分類標準,反而模糊化分類本身原有的優點。 具體言之,分類標準中的領導權、意識形態、政治動員及多元主義中的政治多元 主義,其實就是政治領域;至於多元主義中的經濟、社會多元主義,其實就是經 濟領域和社會領域。因此,本文為了揭開原始分類中掩藏的優點,在不捨棄任一 分類標準的前提下,濃縮成一個結合政治領域、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的分析框 架。本文認為,這不僅能凸顯 Linz and Stepan(1996)的原始分類中,分類標準 涵蓋範圍的全面性,還能藉此觀察三個領域的發展方向、速度及轉型幅度,因為. 政 治 大 在政治領域方面,本文要看的是中國黨國體制本身的運作。本文將原始分類 立 標準中的「政治多元主義」 、 「領導權」 、 「意識形態」 、 「政治動員」濃縮合併到政. 事實上,我們沒有辦法假定,三個領域的發展方向和轉型幅度肯定會是一致的。. ‧ 國. 學. 治領域當中,方法是將政治領域分為「列寧式政黨」和「意識形態」,前者包含 原始分類中「政治多元主義」、「領導權」、「政治動員」;後者則是原始分類中的. ‧. 「意識形態」。借用 Kornai(1992)的觀點,在一個典型社會主義國家的黨國體. y. Nat. 制當中,黨國體制運作的核心就是「列寧式政黨」和「意識形態」,政黨是黨國. sit. 體制運作的載體,意識形態則是指導政黨組織的準則(Schurmann, 1968: 21)。. er. io. 在經濟領域方面,本文要看的是黨國體制下的國家市場關係。這個部份維持. al. iv n C 場經濟的互動方式。在社會領域領域方面,本文要看的是黨國體制下的國家社會 hengchi U n. 原始分類標準中的「經濟多元主義」不變,因為該分類標準討論的就是國家與市 關係。這個部分維持「社會多元主義」不變,同樣因為該類標準討論的就是國家 與社會的互動方式。總之,本文修正後的結果可見表 1-2。 表 1-2 新的分析框架 政治領域. 列寧式政黨. (原政治多元主義、原領導權、原政治運動). 意識形態. (原意識形態). 經濟領域. 如左(原經濟多元主義). 社會領域. 如左(原社會多元主義).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三、文獻議題 在探討個別領域時,本文的作法是帶入各個領域相關的文獻議題,透過回顧 15.

(23) 和評析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二手文獻,從學者們對特定議題的研究成果中,抽離出 政權的部份特徵,最終歸納整理出一個整體性評估。可知,本文的研究結論建立 對大量研究議題和二手文獻的歸納整理,而不是文獻堆積。這種方法應該是無法 實際對每一個研究議題取得實證經驗(empirical evidence)的情況下,效果最佳 的研究方法。事實上,受限於時間成本與某些議題的敏感性,本文無法在所有議 題上都取得直接實證資料,只能退而求其次從二手文獻下手。然而,本文主張每 個文獻的研究結果,其實恰巧反映出中國政權的部分性質,有助於本文歸納整理 出對中國政權性質的整體性評估。因此,本文將盡可能討論能夠抽離出中國政權 部分特性的相關研究議題和相干文獻(見表 1-3)。 表 1-3 文獻議題 分析框架. 文獻議題. 政治領域:. 列寧式政黨. 黨國體制本身. 意識形態. 政 治 大 意識形態的重要性、功能與控制 立. 政治繼承、決策模式、菁英甄補、幹部管理制度、政治動員. 經濟領域:. 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私營企業改革與發展. ‧ 國. 學. 黨國體制下的國家市場關係 社會領域:. 社會組織、社會抗爭、人大制度、基層選舉. ‧. 黨國體制下的國家社會關係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y. Nat. sit. 第一、政治領域看的是黨國體制本身的運作,本文將討論社會主義國家黨國. er. io. 體制最重要的兩個核心特徵──列寧式政黨和意識形態。在列寧式政黨方面,文. al. n. iv n C hengchi U 議題。中共──作為一個列寧式政黨組織──是中國黨國體制運作的核心力量,它. 獻議題將包括政治繼承、決策模式、菁英甄補、幹部管理制度、政治動員共五個 的「權力運作」和「菁英甄補」是學者關注的焦點。關於權力運作,本文藉由政 治繼承和決策模式來觀察中共的權力運作,檢視當前是否出現不同於極權時期的 變化,特別是有無出現制度化趨勢。關於菁英甄補,本文藉由討論菁英甄補的文 獻,觀察當前中共進行幹部選拔著重的憑證為何;此外,與菁英甄補相關的議題 是幹部管理制度,也就是中共目前是如何管理菁英幹部、維持黨管幹部的原則。 另外,本文藉由政治動員觀察列寧式政黨是否還會運用動員來達成政治目標,或 者從當前政治運動的特徵趨勢看出有意義的意涵。在意識形態方面,本文將鎖定 討論後毛時期意識形態的文獻,從學者的觀點中檢視當前中國的官方意識形態, 究竟還有沒有重要性及扮演什麼樣的功能。 第二、經濟領域看的是國家市場關係,本文因此鎖定市場中最重要的兩種行 為者──國有部門/國有企業和私營部門/私營企業──據此觀察當前國家市場關係 16.

(24) 的現狀,再將中國經濟的發展帶入比較的視野,觀察當前中國的經濟模式,究竟 是比較趨近民主化以前的蘇東共黨國家,還是民主化以前的東亞發展型國家。本 文視史達林死後至民主化以前的蘇東共黨國家屬於後極權階段,因此如果當前中 國在經濟領域上貼近這個時期之蘇東共黨國家的話,我們便可以說當前中國經濟 表現出的是後極權特性;相反地,東亞發展型國家的原型(例如台灣、南韓)都 是處在典型威權主義階段,因此如果當前中國在經濟領域貼近東亞發展型國家的 話,我們便可以說當前中國經濟表現出的是典型威權特性。 第三、社會領域看的是國家社會關係,文獻包括社會組織、社會抗爭、人大 制度、基層選舉共四個議題。社會組織和社會抗爭是學者分析中國市民社會發展 時,最廣為討論的兩個議題。前者探討當前中國社會組織多元化的本質;後者探 討當前中國國家與社會抗爭者的互動。人大制度和基層選舉則是當前中國重要的. 政 治 大 高機關,在實質上則是國家處理當前中國社會利益多元化的機制,扮演國家與社 立 會人民之間的紐帶,因此學者開始以人大制度在後毛時期的發展,解釋其對國家. 兩個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制度性連結。前者在名義上是社會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最. ‧ 國. 學. 社會關係的影響;後者是社會人民(主要是村民)影響政治的重要管道,學者從 基層選舉在後毛時期的發展,檢視人民如何藉由選舉來改變國家社會關係。. ‧. 本文將藉由 12 個議題近 400 筆專書文章作為最重要的立論基礎。在這些文. y. Nat. 獻當中,主要群體是英文期刊文章,散見於 The China Quarterly、The China. sit. Journal、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Asian Survey 等品質較高、具有代表性、. n. al. er. io. 廣受學界討論的西方學術期刊。. Ch 第五節、研究限制與章節安排. engchi. i Un. v. 本文存在三個研究侷限,第一、本文的立論以大量的二手文獻為基礎,因此 得出的結論更貼近於學者眼中的中國,而未必是真實的中國;換言之,本文可能 存在「思想現實」與「中國現實」之間差距的限制。然而,由於本文的研究問題 是對中國政權的總體評估,必須同時考慮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卻又不可能對 每一個領域和研究議題,實際取得經驗性的一手資料,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以二 手文獻作為立論基礎。不過本文認為,這或許是回答本文研究問題時,最佳的替 代方式,因為學者的研究成果,在相當程度上體現著中國政權的部份特徵。第二、 本文雖然要探究當前中國的政權性質,選擇的二手文獻卻無法皆為當下的研究結 果,但中國的演變卻是一個動態過程,可能將因此存在時間誤差的研究限制。為 了解決這個限制,本文在挑選文獻時,特別留意近 10 年的研究成果,希望透過 限縮時間軸的方式,盡可能地降低時間誤差。第三、本文所關注的文獻,既無法 17.

(25) 窮盡也有主觀價值的選擇;然而,這種主觀的價值選擇反而呈現本文對中國政權 性質的看法。這表示,本文既承認作者本身認知上的「價值選擇」,也主張這種 選擇並非是唯一正確的。 章節安排上,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揭開序幕,提出本文的主要問題、 回顧這個研究問題的既有文獻、介紹研究方法和說明研究侷限。第二章探討政治 領域,討論黨國體制本身的運作,主要焦點是當前中國在列寧式政黨和意識形態 的現狀。第三章探討政治領域,討論黨國體制下的國家市場關係,主要焦點是國 有部門/國有企業和私營部門/私營企業的現狀,並在梳理這兩個最重要的經濟行 為體的發展趨勢之後,接著帶入比較視野,分析當前中國在經濟領域上,究竟是 與民主化以前的蘇東共黨國家,還是與典型威權主義的東亞發展型國家較為相 近。第四章探討社會領域,討論黨國體制下的國家社會關係,主要焦點是社會組. 政 治 大 文的研究發現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出研究意涵(implications),包括本文的研究 立 發現與其他學者的不同之處、本研究發現在當前威權政體分類中的位置、當前中 織、社會抗爭、人大制度、基層選舉的現狀。第五章是結論,除了快速的重整本. ‧. ‧ 國. 學. 國政權性質對非民主政體分類的啟示、如何藉此評估中國政權的未來等等。.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8. i Un. v.

(26) 第貳章、政治領域:黨國體制本身的運作 本章討論政治領域,看的是黨國體制本身的運作,也就是「列寧式政黨」和 「意識形態」的運作。前者的文獻議題包括政治制度化(政治繼承和決策模式)、 菁英甄補、幹部管理制度、政治動員;後者的文獻議題包括意識形態的重要性及 功能、意識形態控制。本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節探討列寧式政黨的運作;第二 節探討意識形態的現狀;第三節提出結論。根據評析相關文獻的結果,本文認為 在政治領域方面,當前中國反映出相當程度的後極權特性。. 第一節、列寧式政黨. 政 治 大 中共是一個列寧式政黨,其是黨國體制最關鍵的運作核心。改革開放以來, 立. 中共重建文革時期瀕臨崩解的政黨組織,並透過制度改革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列. ‧ 國. 學. 寧式政黨的運作出現不同於極權時期的變遷,具體表現在政治繼承、高層決策模 式、菁英甄補、幹部管理制度、政治動員等方面。本文透過大量的二手文獻,從. ‧. 學者們的研究結果中,整理歸納出列寧式政黨的運作情形。文獻議題包括政治制. al. er. io. 一、政治制度化:政治繼承和決策模式出現制度化趨勢. sit. y. Nat. 度化(政治繼承和決策模式)、菁英甄補、幹部管理制度和政治動員。. n. 何謂政治制度化(political institutionalization)?總結學者觀點,制度化是指. Ch. i Un. v. 團體建立及維持解決問題的規範和程序的一段過程(寇健文,2010:70-71) ,也. engchi. 就是一段「正式政治」取代「非正式政治」的過程(Tsou, 2002: 102) ,政治組織 和程序經常因此獲得穩定性(Huntington, 1965: 394)。學者在討論當前中國的政 治 制 度化時,一般都從「政治 繼承」( political succession )和「決策模式」 (policymaking)進行切入。前者觀察高層菁英的權力轉移過程是否受到規範; 後者觀察高層菁英的決策過程是否受到規範(寇健文,2006:43)。 (一)政治繼承:退休制度和梯隊接班的制度建立 在所有的共黨國家當中,政治繼承均是一段重要但又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 共黨國家因為缺乏制度化的權力轉移機制,政治繼承經常陷入暴力衝突。這種體 制缺陷使得共黨國家容易陷入不穩定的狀態(寇健文,2000)。12以中國來說,. 12. 該「共同缺陷」主要來自學者對蘇聯繼承危機的分析,例如 Bialer(1980) 、Linden(1990) 。 19.

(27) 從毛時期至 80 年代末期,不定期會發生高層菁英權力交替的繼承危機,包括現 任者和繼承人的矛盾(例如毛澤東與林彪)、新老交替的世代衝突(例如鄧小平 與胡耀邦和趙紫陽)等等。這些繼承危機的主因正是中國政治權力的轉移規範不 夠明確,未出現明顯的制度化趨勢。一方面,政治繼承受制於魅力領袖和派系力 量;另一方面,高層領導幹部都是終生任職,主要離場方式是政治清洗(Oksenberg, 1976)。總之,從毛時期到改革開放初期這段期間,中國的政治繼承都是非制度 性的,如同多數共黨國家一樣,反映著極權主義的特性。 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政治繼承開始出現制度化趨勢。部分學者約從 90 年 代初期開始,陸陸續續指出制度因素對高層菁英權力轉移的影響,認為高層菁英 寄望透過制度來和平解決權力分配問題。根據寇健文(2010) ,Bachman(1992) 應是研究的開創者,他認為後毛時期的中國菁英政治逐漸形成的規範(norms),. 政 治 大 China Journal)在 2001 年邀請多位知名學者,一起針對後鄧時期的中國政治本 立 質進行討論。在這些文章中,多數學者都提到制度化對政治繼承的影響,儘管她 將有效降低政治繼承的衝突程度。隨後,伴隨鄧小平的死亡,「中國期刊」(The. ‧ 國. 學. 們對目前制度化的程度有不同的看法,但均承認制度化趨勢確實已經出現。 本文回顧相關文獻以後,發現學者均提出非常相似的研究問題:在當前中國. ‧. 的高層政治菁英圈,政治繼承是否出現制度性的、具體規範的一套權力轉移規. y. Nat. 則,從而和平解決高層領導幹部間的權力分配?本文發現,多數學者(詳下文). sit. 均不反對政治繼承已出現制度化趨勢,包括年齡因素、任期限制、梯隊接班的權. er. io. 力交替過程等等;然而,對於政治制度化的程度、「非正式政治」迄今還有多少. al. iv n 13 C 治繼承方面,學者發現那些實質內容;二、學者對制度化程度的評估。 hengchi U n. 的影響力等等問題,學者間則缺乏明確的共識。本文下面將依序討論,一、在政 基本上,政治繼承制度化的實質內容包含「退休制度」(年齡、任期限制). 和「梯隊接班」(寇健文,2010:269-309)。Manion(1993)的研究是探討高層 菁英退休制度的代表著作。她認為,中國在後毛時期為了解決幹部離退機制的缺 乏,並且配合改革開放的需求,開始推動以年齡為基準的幹部退休制度。不過, 退休制度的制定和執行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受到政策制定者、政策執行者、資深. 13. 寇健文(2006)超越制度化內容、程度與趨勢的討論,進一步比較中共和蘇共高層的政治制. 度化,解釋中共能完成制度化,蘇共卻在中途夭折的原因。他認為關鍵解釋項是領導人權力來源。 在中國,早期制度建立者是個人權威型領導人,具備制度設計需要的自主性,也有能力壓制反對 改革的力量,能夠完成遊戲規則的設定。接著,下一階段的制度深化時期,也就是菁英對改革產 生共識的時期,中共領導人轉變成職務權力型,他們的弱勢地位限制破壞制度的能力,讓制度規 範得以發展,完成制度化的整套過程。蘇共因為都是職務權力型領導人,不具備上述有利條件。 20.

數據

圖 1-2  當前威權主義的主要類型關係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06, Macao’s economy rose 16.3% in real terms and 22.6% in nominal terms, accounting for a real growth of 17.7% and a nominal growth of 23.4% of the local

For 5 to be the precise limit of f(x) as x approaches 3, we must not only be able to b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x) and 5 below each of these three numbers; we must be able

[This function is named after the electrical engineer Oliver Heaviside (1850–1925) and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an electric current that is switched on at time t = 0.] Its graph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signifies bad financial fortune, the half-peeled a normal year, and the unpeeled a great financial bounty in the year ahead.. To get rid of the financial misfortune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