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韓語長短形否定句之比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韓語長短形否定句之比較"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韓語和中國語的口蓋音化現象. 郭秋雯∗ 目. 次. 一、序言. 二、韓語的口蓋音化現象. 三、中文的口蓋音化現象. 四、結論. 一、序言 所謂「口蓋音化」是一種音的同化現象,目的是想讓 「i, j (或y)」母音更清楚地表現出來,在這樣的意識下,當 子音位置產生破裂以前,先做拉往「i, j」母音位置的準備 ,而也因此使子音的發音位置也跟著變動,變得更省力又更 h. 接近舌根或舌尖的舌面音(ts或ts ),於是便形成了口蓋音 。 1. h. 口蓋音化大致分為兩種類型 ,一是d>ts , t>ts 的「齒 ∗. 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教授. 63.

(2) 韓國語文研究 1. 音口蓋音化(Dental palatalization)」,如:韓語的같이>가치, 굳이>구지,中文的`知、張、珍…'(其閩南音的語頭音為 h. d) ; 一 是 g > ts , k > ts 的 「 軟 口 蓋 音 口 蓋 音 化 (Velar palatalization)」 , 如 :韓語 的 김치>짐치, 키(箕 )>치, 中文 的`枝、指、痣、基、家、教、齒…(其閩南音的語頭音為g 、k)'等。. 2. 一般而言,齒音口蓋音化現象會比軟口蓋音口蓋音化 現象來得普遍,因此在韓語裡,只把 t 口蓋音化列入標準語 中,其定義為:『當ㄷ/ㅌ遇到半母音「i,j」的時候,ㄷ會 變成ㅈ,ㅌ會變成ㅊ』,如맏이>마지,같이>가치;而 k 口 蓋音化,即ㄱ/ㅋ遇到半母音「i,j」的時候,ㄱ變成ㅈ,ㅋ 變成ㅊ,如김치>짐치,가르키다>가르치다這樣的音韻現象 ,則被視為方言,不被加以規範。 在中文 裡, 「口蓋 音化 」又稱 為「 顎化」 ,但 鮮少被 人拿出來加以討論,一般學者認為這是一種自然的語音變化 ,但是如果把保有許多古音的閩南語和現代中國語拿來做一 比較,就不難發現,其實現代中文也歷經了「口蓋音化」, 且其演變過程和韓語口蓋音化的演變過程有許多雷同之處,. 1. 另有h口蓋音化,如韓文的휴지→슈지,中文的希 (h→ ),本稿暫不列入 討論。. 2. 中文顎音(ㄓ- tʂ,ㄔ- tʂh,ㄐ- tɕ,ㄑ-tɕh)與韓文口蓋音(ㅈ-ts,ㅊ-tsh) 的國 際音標不同,由於本稿以韓文為主,為了避免混亂,因此口蓋音的音標標 h 記採韓文式的ts/ ts 。. 64.

(3) 韓語與中國語的口蓋音化現象. 如:d>tʂ(ㄓ)的`知、直、中、陣、展…',和 g>tɕ(ㄐ) 的`家、間、江、郊、見、軍…'等都是顯而易見的例子, 特別是 k 口蓋音化現象,反而比韓語來得多。 大多數 的語 言在時 間空 間的轉 換下 ,其語 音多 少都會 有所變遷,但是像韓語和中文這兩種屬於不同語系的語言, 其口蓋音化的演變過程如此相似,這當中的關聯性究竟如何 ,不得不引起筆者的關心。 韓語的t口蓋音化在 17 世紀中期以前尚未出現 3 ,大多 數的韓國學者認為,t口蓋音化現象應當發生於 17 世紀末, 或 18 世紀之後,也就是 17 世紀與 18 世紀的交替期,而那 時未經口蓋音化的韓語漢字音和閩南音是很像的,如텐>천 (天),댱>쟝>장(張、場、丈…),뎡>졍>정(鄭)…等 ;至於k口蓋音化,一般學者認為,18 世紀以前南部方言已 經產生了,但中央語則尚未產生。 4 關 於 這 一 點 , 頗 令 筆 者. 3. 安秉禧(1957),重刊杜詩諺解에 나타난 t口蓋音化에 對하여, 一石 李熙昇先生頌壽紀念論叢 4 이이기문(1961)에서는 구개음화는 남부 諸방언에서 매우 일찍 일어 나 북상하였고 서울말에서는 t구개음화만 일어났으며 그것도 매우 늦 게 일어났다고 보고, 유희의 ‘언문지(1824)’,‘왜어유해 (18 세기초)’,‘ 동문유해(1748)’등의 검토를 통해 그 발생시기를 17 세기와 18 세기 의 교체기로 잡고 있다.이기문,김진우, 이상억 (1884)에서도 17 세기 와 18 세기의 교체기에 서울말에서 t구개음화가 나타나고 경상, 전라 방언은 18 세기 이전에 k구개음화가 나타난 것으로 본다. 안병 희 (1957) 에서는 유희의‘언문지 (1824) ’ , ‘왜어유해(18 세기초)’,‘동 문유해(1748)’등의 검토를 통해 17 세기와 18 세기의 교체기에 중앙 어에서 t구개음화가 완성되었다고 본다.. 65.

(4) 韓國語文研究 1. 感到興趣,因為韓語南部方言的漢字音和中國的閩南音不僅 發音相似,而且都保留了許多k口蓋音化前的原音,反而到 了標準語中才逐漸消失,這是怎樣的一個現象,值得加以研 究。此外,韓語口蓋音化的演變過程究竟為何?特別是漢字 語的演變過程與中文的演變有何相似或相異之處?韓語的漢 字發音是否傳承了古漢語的發音?這些都是本文所要探討的 重點。 韓國自韓氏朝鮮時代開始就有部分的社會已經使用漢字 了,而後經過衛氏朝鮮到漢郡縣時代,由於和漢人交涉密切 ,漢字使用的人口也跟著大增,而韓國文獻中亦有記載證明 韓國自三國初期便已廣泛使用漢字。 5 詔大學博士李文真 約古史 為新集五卷 國初使用文 字 時有人記事 一百卷 名曰留記 至是刪修【三國史 記 高句麗本紀 第八 嬰陽王 十一年條(A.D.600)】 古記云 百濟開國以來 未有以文字記事 至是得博士 高興 始有書記【三國史記 百濟本紀 第二 近肖古王 三十年條(A.D.356)】 伊食異斯夫奏曰 國史者 記君臣之善惡 是褒貶於萬 代 不有修撰 後代何觀 王深然之 命大阿食居柒夫等 廣集文士 俾之修撰【三國史記 新羅本紀 第四 真興 5. 진단학회(1961:568), 한국사(고대편), 을유문화사 이희승(1962:11~12), 국어학개론, 민중서관. 66.

(5) 韓語與中國語的口蓋音化現象 王 六年條(A.D.545)】. 此外,Karlgren在其著書“The Chinese Language"中也 闡述了韓語的漢字音受到漢語影響之深。 6 『從 6 世紀經過 9 世紀,中國文化像炫風一樣,橫 掃韓國、日本和安南,中國文學被研讀,漢語也被 傳入韓國語、日本語和安南語。…這些按照當時發 音所傳入的漢字,雖然經過時空的轉變,在這三個 國家的語言中產生了變化;但是,因為語言是採漸 次的變遷,因此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窺知當初漢字借 用時,是如何發音的。』. 不少研 究韓 國漢字 音的 學者也 都認 為,韓 國漢 字音 的 確接受漢語不少影響,只是究竟受到中國哪一朝代的影響最 深,一直是個爭議,有人說是中國唐代長安音,也有人說是 宋朝的開封音,各家學派眾說紛云 7 。不過就中國歷史來看 ,唐末黃巢起義軍曾攻入福州、廣州(878),後來起義失敗 ,一些人曾流亡南洋一帶,甚至到了朝鮮,此時漢民族和韓 國人就已經有所接觸。根據「宋史」記載,北宋時期(10 世 紀)已經有不少福建籍的商人定居高麗王朝;而「閩書」、 「島夷志」也說,當時泉州通諸蕃凡百國,最遠到大食(今. 6 7. 大原信一‧西田龍雄 等譯(1958:33), 中國の語言, 東京江南書院 河野六郎(1968:7~14), 朝鮮漢字音の研究, 日本天理時報社. 67.

(6) 韓國語文研究 1. 阿拉伯),跟朝鮮、日本、東南亞都有往來。 8 由此可知,唐 宋體系的閩南方言的確和韓語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 據研究 指出 ,現今 閩南 語在語 音方 面仍多 保存 著魏 晉 時期吳方言的特點 9 ,巧的是,研究韓語漢字音頗有心得的 學者Maspero,對於韓語漢字音的起源也有類似的推論。. 『新羅時期,5 世紀左右,中國南方字音(吳方 音)傳入;高句麗時期,北方音傳入;到了唐滅 高句麗後,改採唐音;高麗滅亡後,南方音(新 羅音)和北方音(高麗音)並存;但是到了李朝時 代,新羅音獲得勝利,因此現在字音的根基當 為南方音,不過也受到北方音和官話一些影響 。』 10. 從以上眾多史料中可得知,韓語的漢字音確實和漢語, 特別是南部方言,如廣東話、閩南話等,有著密切的關係, 本文便以此為前提,來探討韓語和中文這兩種語言的口蓋音 化現象(尤其是漢字語),試圖從中找出其關連性。. 8. 周長楫(1996:61, 105),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台灣的傳播,台笠出 版社 9 周長楫(1996:61, 37~38),前揭書 10 南廣祐(1968:7),朝鮮(李朝)漢字音研究,一潮閣. 68.

(7) 韓語與中國語的口蓋音化現象. 二、韓語的口蓋音化現象 一般韓語所謂的口蓋音化是指 t 口蓋音化(ㄷ>ㅈ), 而像 기름 > 지름 , 김치 >짐치 這樣的 k 口蓋音化 (ㄱ>ㅈ) 則被視為方言,不列入標準語的考量中。然而, 後者的口蓋音化現象,在中文裡反而是普遍發生的現象,關 於這一點,將於下一個單元中加以探討。 在韓國,有些學者認為,t 口蓋音化現象發生的年代應 該在「杜詩諺解」初刊本(1481)到重刊本(1632)期間, 換言之,t 口蓋音化應發生於 15 世紀末到 17 世紀中期,例 如(括號內為原刊本): (1) 업지(디) 아니컨마. <15>;이바지(디)를. 마져니. <25>;한 지(디)위 <32>. 但如前言所提,大多數的韓國學者皆認為,t口蓋音化現 象應當發生於 17 與 18 世紀的交替期;而홍윤표(1985)則認 為,方言中的t口蓋音化現象於 16 世紀末或 17 世紀初期就 已經完成,但在中央語中,一直到 17 世紀中期,仍未發達 起來;至於k口蓋音化,18 世紀中期,在方言中便已為一般 化的現象了。 11 那麼到底韓語的口蓋音化最早發生的時期是什麼時候呢 11. 홍윤표(1985), 구개음화에 대한 역사적 연구, 진단학보 60. 69.

(8) 韓國語文研究 1. ?我們可以從在諺文誌(1824)中的兩段話一窺究竟。. “如東俗댜져呼同쟈져 탸뎌呼同챠쳐 不過以 按頤之此難彼易也 今唯關西之人 呼天不與千 同 呼地不與至同” “又聞鄭丈言 其高祖昆弟 一名知和 一名至 和 當時未嘗疑呼 可見디지之混 未是久遠也”. 第一段話告訴我們,當時只有西北方言還沒有口蓋音化 ;而從第二段話則可得知,鄭丈,即鄭東愈 ( 1744-1808) 的高祖時代尚未有口蓋音化現象產生,所以才會디(知)지( 至)混在一起,而所謂的高祖時代,若將鄭東愈出生年往前 推 100 年的話,應可算定為 1650 年前後。因此,我們可以 大膽假設 t 口蓋音化可能在 17 世紀中期以後或 18 世紀之後 才產生的音韻現象。 在 1632 年所出版的「重刊杜詩諺解」中可看到t口蓋音 化的足跡,不過這重刊本主要是以慶尚道的方言為主,而非 以漢城為中心的京畿道方言,由此可推測,t口蓋音化在 17 世紀中半時期以前甚至更早就已經存在慶尚道方言 12裡。. 12. 안병희(1957:12),前揭書. 70.

(9) 韓語與中國語的口蓋音化現象. (2) 져르고(短小 四 5)< 뎌른(短 一 6); 죠한(甘 五 34)< 됴호미(好 五 35); 버지(朋 三 53)< 버디(朋 二十二 3); 덥지못할시니(不暖一 23)<덥디아니하도 다(不暖二 65); 이바지(宴 三 51)< 이바디(筵 一 40); 가지에(枝 三 25)< 가디(枝 四 14); 몬졔(先. 四. 21)<. 몬뎻님그미(先帝. 二 46). 而這樣的假設結果也可以從南部慶尚道方言為主軸的其 他文獻裡獲得證實,如 16 世紀末的「佛說大報父母恩重經 諺解(1592)」中就出現幾個口蓋音化的單語。 (3) 쳔번(18a,24a);구지저도(16b);친한(13b, 9a);연지(2b);ㄱㄹ치고(13b);졈졈(13b, 4b). 另外,17 世紀初的「捷解新語(初刊本 1618)」也找 到一些口蓋音化的例子。 (4) 젹고(1.13);죠할까(6.16);죠고마ㅎ고(6.21); 가지고(2.8,7.1);졈졈(3.3);일졀(2.3);ㄱㄹ치 시과쟈(9.19);져기(저윽이 3.3, 9.12);낟낟치. 71.

(10) 韓國語文研究 1. (7.7). 1519 年由黃海道觀察使金正國所編撰為了警誡百姓的 「警民篇諺解」也反映了口蓋音化的現象,但由於原刊本已 不復存在,只剩下「警民篇諺解」草溪本(1731),不過這個 版本因為是後期才被整理出刊,當時已經受到一些中部方言 的影響。 13 (5) 집(2b);부쳐(2b);구졔(23a);죠곰도(10b);도 적질(14b,15a);짓기(19a);ㄱㄹ치고(1b);가지 거나(4b);그치고(21a,26a);몬져(25a, 序 1b);오직(序 2a). 到了 1776 的「念佛普勸文(海印寺本)」,其間口蓋音 化的單語更為普遍。 (6) 즁-中 (17 ㄱ) ; 즁- 스님 (8 ㄱ, 15 ㄴ, 20 ㄱ, 21 ㄴ, 22 ㄱ); 부쳐 (왕랑전 6 ㄴ) ; 즁병 (33 ㄱ);쳔하(33 ㄴ) ; 지옥 (20 ㄱ,32 ㄱ,49 ㄴ); 머러지고 (32 ㄱ) ; 먹지아니ㅎ고 (6 ㄴ) ; 엇지 (6 ㄴ) ; 낫낫치 (31 ㄱ,34 ㄱ). 13. 옥경(1993), 구개음화와 움라우트의 공모성에 관한 통시적 연구, 한국어연구 27 홍윤표(1992),警民編諺解 解題,홍문각。. 72.

(11) 韓語與中國語的口蓋音化現象. 從以上 史料 中口蓋 音化 出現的 情形 可得知 ,南 部方言 中早在 16 世紀末就有零星的口蓋音化產生,到了 18 世紀末 期可謂是成熟期,已趨定型並普遍化了。 那麼, 中央 語呢? 以中 央語為 主軸 的文獻 中, 最早發 現有口蓋音化足跡的當屬「新刊救荒撮要(舊尹錫昌教授所 藏本 1660)」,這時是 17 世紀後半期,這樣的證據剛好可 以證明筆者所假設之「t 口蓋音化應是 17 世紀中期以後或 18 世紀之後才產生的音韻現象」是適切的。 (7) 쥭 (보 1b,3a) ; 겁질 (보 3a,18a) ; 지여짓다 (촬 9a) ; 먹고져시브니라 (보 6b) ; 몬져 (촬 9b) ; 졈졈 (보 6a,8a) ; 졍히-깨끗이(11a). 不過,同樣是 17 世紀後半,以京畿方言為背景的「老 乞大諺解(1669)」中,並未看到口蓋音化,反而是到了 1795 年的「重刊老乞大諺解」中,才發現完整的口蓋音化,由此 可推測,中部語言(即中央語) 的口蓋音化現象直到 18 世紀 後半才定型。舉例如下(括號內為原刊本): (8) 죠타(됴토다). <상,7>;. 져(뎌)긔. <상,8,9>;. 지(디)나가면 <상,9>; 죠흐(됴흐)니 <상,9>;다 지(디) 못흐리니. <상,9>. 73.

(12) 韓國語文研究 1. 以上是 韓語 口蓋音 化產 生時期 的討 論,其 結果 可得知 , t 口蓋音化在中央語中應發生於 17 世紀與 18 世紀之際 ;而南部方言卻早在 16 世紀末、17 世紀初就已經存在口蓋 音化了,不過以上所出現的例子多為純韓語,那麼,韓語漢 字音的口蓋音化現象呢?是否也於同時期進行改變呢? 南廣祐(1968)曾將朝鮮漢字音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期為 東 國 正 韻 式 漢 字 音 使 用 的 時 期 、 第 二 期 自 1489~壬 辰 倭 亂 1592 時期、第三期則自壬辰倭亂以後到朝鮮末期,他表示 ,口蓋音化在二期文獻中尚未出現,而到了三期文獻,如前 述的「老乞大諺解(1669)」外,「東醫寶鑑(1613)」、「東 國新續三綱行實圖(1617)」、「家禮諺解(1632)」、「牛馬 羊豬染疫病治療方(1636)」、「辟瘟新方(1653)」、「警民 編(1656)」、「朴通事諺解(1677)」等也都不見足跡,直到 17 世紀末的「松江歌辭李選本(1690)」中才發現漢字的 口蓋音化。 (9) 下直하직(<딕). (關東別曲). 朝夕죠셕(<됴셕). (續美人曲). 而 18 世紀中半期以後,屬於三期文獻的「三韻聲彙(17 46)」,其間的漢字口蓋音化現象有很明顯的足跡,但有些 仍舊維持著原來的ㄷ/ㅌ音。. 74.

(13) 韓語與中國語的口蓋音化現象. (10) 쟝-場、帳、丈、張、杖、長、腸 져-儲、著、豬、佇、杼、苧、箸、除、貯 젹-蹟、謫、摘 젼-塵、轉、傳、展、纏 졍-鄭、程、禎、貞、呈、偵 죠-兆、潮、趙、朝、肇、嘲 쥬-綢、肘、紂、廚、稠、疇、株、宙、晝、住、 拄、籌、蛛、胄 쥭-竹 즁-重、仲、中 지-持、知、池、智、蜘 직-直 진-陣、陳、填、珍 질-姪、窒、秩、帙、桎 징-徵、懲、澄 챡-著、着 챵-暢、悵、漲、脹 쳑-擲、躑 쳘-哲、徹、撤、轍、綴、輟 쳠-諂、沾 쳡-輒 쳬-滯 쵸-超、招 쵹-躅. 75.

(14) 韓國語文研究 1. 춍-寵、塚 츄-墜、追、抽、錘 츅-築、軸、蓄、竺、逐、畜、妯 츙-蟲、忠、衷 치-稚、馳、徵、置、雉、致、治、恥、緻、痔、 值、植、峙 칙-敕 침-沈、砧 칩-蟄. 以上經過口蓋音化的漢字,其ㅈ/ㅊ初聲在 15~17 世紀 初的二期文獻裡都還維持著ㄷ/ㅌ音;而以下要介紹的漢字 音,其初聲仍延續二期音的ㄷ/ㅌ,並未改變為口蓋音的ㅈ/ ㅊ,直到近代,才完全改變過來。 (11) 뎌-抵、邸、低、詆、底、觝、柢、羝 뎍-適、敵、嫡、的、迪、翟、笛、滴、摘 뎐-奠、殿、顛、典、電、田、澱、淀、癲、填 뎜-墊、點、店 뎝-蝶 뎡-挺、丁、亭、廷、鼎、庭、頂、定、釘、汀、 停、蜓、艇、訂 뎨-醍、蹄、題、梯、帝、第、啼、提、踶 됴-調、條、彫、吊、鳥、蜩、弔、釣、眺. 76.

(15) 韓語與中國語的口蓋音化現象. 디-地 뎔-跌、迭 텩-惕、剔、滌 텬-天 텰-鐵 텸-添、甜、忝 텹-帖、疊、牒、貼 텽-聽、廳 톄-替、棣、逮、體、諦、締 툐-貂. 由以上文獻中的例字可得知,韓語漢字音的口蓋音化 於 17 世紀末開始零星出現,到了 18 世紀中期才算定型,這 和純韓語的口蓋音化出現時期幾乎是一致的;至於早在 16 世紀末、17. 世紀初就已經存在口蓋音化的南部方言,其出. 現的漢字口蓋音化,如 16 世紀末「佛說大報父母恩重經諺 解(1592)」中的“쳔번(千變) 、 친(親)한 、 졈졈(漸漸)", 和 17 世紀初「捷解新語(初刊本 1618)」的“일졀(一切) "等漢字音,那是因為這些字的原音本來就已經是口蓋音, 無須再口蓋音化(這一點可由閩南音加以證實,詳見本文第 三單元),因此不能將之列入考慮。 事實上,南部方言的漢字口蓋音化是很晚的,例如,1 7 世紀末的「松江歌辭李選本(1690)」中所出現的“죠셕. 77.

(16) 韓國語文研究 1. (朝夕)"在 18 世紀中的「警民編諺解(1731 本)」中並未 口蓋音化,仍維持原音“됴셕(11b)";另外,「三韻聲彙(1 746)」裡已口蓋音化的“지(知)"也讀為“디”(무디-無 知,序 2a)";甚至到了 18 世紀末,早已經口蓋音化的漢 字,在南部方言中仍保留原音,如:「念佛普勸文(1776) 」的“뎐긔 ( 傳記 ,15 ㄱ)、댱단 (長短,41 ㄱ )” , 「十九史略諺解(1772)」的“딘(陣,1.79a) (仲,1.78a). 、. 텬지. (兄弟,1.1a,1.1b) 、황뎨. 、. 듕. (天地,2.30a) 、 형뎨 (皇帝,1.8b,1.17a)"等。. 但為何早在 16 世紀末、17 世紀初就已經存在口蓋音化 的南部方言,其漢字音到了 18 世紀末還有很多未歷經口蓋 音化仍保留古音的呢?這些古音無疑地,應該是當初傳入韓 國的古漢語,而從上面的例子中,這些未經口蓋音化的漢字 音與閩南音是很相似的;此外,我們也知道,閩南語本身並 沒有口蓋音化,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 「韓語南部方言的漢字音是為了保有當初傳入韓國的中國音 不受現代音的影響,才沒被口蓋音化的,而這裡所謂的中國 音應該就是閩南語。」這樣的結果更證明了韓國漢字音確實 接受過閩南音的洗禮,只是經過時空的變遷,再加上受到其 他語音的影響,兩者的發音才會愈差愈多,但其間的關聯卻 不容忽視。. 78.

(17) 韓語與中國語的口蓋音化現象. 三、中文的口蓋音化現象 前面提過,中文的「口蓋音化」又稱為「顎化」,其演 變過程和韓語一樣。也就是說,在保有古音的閩南語裡讀為 “ㄉ、ㄊ"聲母(即中古的端、透、定聲母)的字,其韻母 又為「i, j」音時,到了現今普通話(中文)裡,便改成為 “ㄓ、ㄔ"聲母(即中古的“知、澈、澄"聲母);另外, 其韻母為「i, j」,聲母為“ㄍ、ㄎ"的閩南語,經過口蓋 音化後,變成了“ㄓ、ㄔ、ㄐ、ㄑ"聲母。 14 本文將一些常 見的字整理如下(箭頭左邊為閩南音,右邊為國語發音)。 15 (12) ㄉ、ㄊ聲母→ㄓ聲母 織、知、植、直、值、侄、置、治、智、 痣、稚、哲、 宅 、趙、罩、召、晝、展、 珍、砧、朕、陣、鎮、張、丈、漲、豬、 竹、柱、 桌 、追、墜、轉、傳、賺、中、 忠、衷、重、仲 (13) ㄉ、ㄊ聲母→ㄔ聲母 池、遲、恥、茶、徹、撤、拆、抽、籌、 14. 15. 中國語的口蓋音化被推定約在清朝文言文改為白話文之際,參照周長 楫 (1996),前揭書。 本稿所列之中文單字及閩南語發音參考自下列辭典: 周何主編(1999),國語活用辭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徐金松(1998),最新台語字音典,開拓出版社。. 79.

(18) 韓國語文研究 1. 綢、稠、丑、陳、沉、塵、趁、長、腸、 場、廠、暢、澄、程、除、廚、儲、櫥、 畜、錘、搥、傳、唇、窗、重、蟲、寵 (14) ㄍ、ㄎ聲母→ㄓ聲母 枝、肢、支、指、痣、築 (15) ㄍ、ㄎ聲母→ㄔ聲母 齒 (16) ㄍ、ㄎ聲母→ㄐ聲母 機、基、激、雞、幾、稽、肌、飢、譏、 畸、乩、姬、饑、箕、屐、畿、奇、及、 擊、極、級、急、吉、及、幾、給、己、 記、計、濟、繼、紀、季、既、寄、技、 忌、妓、家、袈、佳、加、嘉、傢、茄、 假、舺、賈、甲、價、駕、架、嫁、稼、 街、皆、揭、偕、階、結、劫、潔、傑、 杰、界、屆、戒、介、誡、芥、交、教、 嬌、郊、角、腳、繳、攪、絞、皎、矯、 狡、剿、佼、餃、叫、較、覺、教、轎、 糾、鳩、灸、赳、九、久、玖、韭、救、 舊、究、舅、間、兼、肩、奸、監、堅、. 80.

(19) 韓語與中國語的口蓋音化現象. 姦、艱、緘、菅、檢、減、簡、撿、儉、 見、建、件、劍、監、健、鑑、鑒、諫、 金、今、斤、筋、津、巾、衿、矜、禁、 緊、錦、近、江、姜、疆、薑、殭、講、 降、經、莖、驚、京、兢、警、景、竟、 敬、鏡、居、拘、車、俱、鋸、局、菊、 舉、莒、矩、具、據、句、劇、拒、距、 鋸、巨、俱、決、覺、掘、捐、娟、捲、 卷、倦、眷、雋、絹、券、均、軍、君、 鈞、菌、郡 (17) ㄍ、ㄎ聲母→ㄑ聲母 欺、其、期、奇、旗、棋、琪、起、豈、 啟、乞、杞、企、氣、器、汽、契、茄、 橋、僑、巧、邱、求、球、牽、謙、欠、 琴、禽、強、輕、卿、慶、區、屈、軀、 曲、去、缺、權、拳、勸、裙. 不過有些字並沒有歷經口蓋音化,仍維持原來的聲母。 (18) ㄉ聲母→ㄉ聲母 達、答、得、呆、代、待、袋、帶、逮、 怠、戴、貸、刀、島、倒、導、禱、稻、 81.

(20) 韓國語文研究 1. 道、鬥、豆、痘、單、丹、擔、但、淡、 誕、旦、當、黨、登、等、 滴、低、笛、 敵、狄、抵、底、地、第、弟、帝、的 、 爹、 蝶、諜、疊、貂、雕、調、吊、釣、 癲、點、典、店、殿、電、定、訂、釘 、 都、督、讀、賭、度、杜、渡、肚、妒、 剁、堆、對、隊、短、段、斷、鍛、噸、 鈍、東、冬、董、動、棟 (19) ㄊ聲母→ㄊ聲母 踏、特、胎、台、檯、颱、苔、太、態、 泰、逃、桃、偷、頭、投、透、攤、貪、 談、潭、彈、痰、壇、坦、探、炭、湯、 唐、糖、躺、燙、疼、籐、 體、替、剃、 貼、帖、鐵、條、調 、跳、 添、天、廳、 聽、庭、亭、停、廷 、禿、圖、兔、吐、 拖、脫、推、腿、團、吞、通、童、統、 桶、痛 (20) ㄍ聲母→ㄍ聲母 哥、歌、割、閣、隔、格、革、葛、各、 個、該、改、蓋、概、鈣、高、糕、膏、 告、勾、溝、狗、購、夠、甘、干、鋼、 82.

(21) 韓語與中國語的口蓋音化現象. 缸、港、更、庚、估、孤、姑、古、骨、 故、僱、瓜、刮、括、寡、掛、郭、鍋、 國、果、過、乖、拐、規、瑰、鬼、貴、 櫃、桂、跪、官、管、館、冠、灌、慣、 滾、棍、光、廣、攻、供、公、宮、功、 共、貢…(中略) (21) ㄎ聲母→ㄎ聲母 卡、科、柯、刻、顆、殼、咳、克、客、 課、開、凱、慨、考、烤、口、扣、叩、 刊、砍、看、肯、墾、懇、康、慷、坑、 哭、苦、庫、褲、誇、闊、快、塊、坤、 崑、鯤、捆、困、睏、匡、況、礦、空、 恐、孔、控…(中略) 從上面 眾多 例字中 ,我 們不難 發現 幾個重 點, 一、閩 南音聲母為ㄍ、ㄎ、ㄉ、ㄊ,而韻母有「i, j」音的字,一 定會被口蓋音化;二、保留原音沒有口蓋音化的字,其韻母 一定不是「i, j」音,如(18~21)的例字;三、部分韻母非「i, j」的閩南音,因某種因素,到了現代中文也形成口蓋音了 ,如(13)的除、廚、窗、重、蟲,(16)的甲、駕、角、腳、 奸、監,(17)的巧、邱…等字,至於原因何在,因非本文探 討之範圍,不予多加討論。不過,在此我們可以發現,這些 83.

(22) 韓國語文研究 1. 例外的字當中,大多數的現代音,其韻母都有「i, j」音(13 除外),是否因為這樣的音韻特色而致使它們更容易形成口 蓋音化,就不得而知了。 此外,有些字原本就已經是口蓋音(顎音,如ㄐ、ㄑ、 ㄓ、ㄔ),所以到了現代中文,並不需要再經過口蓋音化, 因此這些字的閩南音和中文的聲母是屬於同一系列。. (22) ㄐ→ 積、績、集、籍、濟、際、祭、劑 、接 、 節 、 截 、 解 、 姐 、 姊 、 借 、 蕉、椒、酒、尖、煎、箋、剪、漸 、箭、賤、薦、進、浸、將、獎、 蔣、睛、井、靜、絕、俊、駿、浚 ㄑ→ 七 、 妻 、 漆 、 淒 、 切 、 秋 、 千 、 簽 、遷、籤、前、錢、親、侵、槍、 搶、青、清、請、取、娶、趣、泉 、全 ㄓ→ 只 、 止 、 址 、 旨 、 紙 、 志 、 至 、 製 、制、者、周、州、洲、帚、戰、 佔、針、真、偵、振、章、彰、掌 、爭、整、正、政、證、朱、燭、 主、煮、祝、助、種、眾 ㄔ→ 吃 、 痴 、 癡 、 尺 、 赤 、 插 、 差 、 察. 84.

(23) 韓語與中國語的口蓋音化現象. 、查、車、釵、差、柴、超、抄、 炒、吵、臭、秤、昌、唱、初、出 、齣、處、吹、喘、春、衝、充、 沖. 四、結論 韓語的口蓋音化一般是指 t 口蓋音化,在中央語中應發 生於 17 世紀與 18 世紀之際,而在南部方言裡卻早在 16 世 紀末、17 世紀初就已經存在了;至於韓語漢字音的口蓋音 化出現的時期和純韓語幾乎是一致的,也就是從 17 世紀末 零星出現,到 18 世紀中期才定型。 口蓋音化的環境是:當d / t, g / k遇到半母音「i, j」時, h. d / t、g / k會變成ts / ts 的口蓋音,然而從以上的史料中,我 們發現,韓語裡,不管是純韓語或漢字語,其口蓋音化的過 程都確實遵守了這項規則,如(1~10)的例字;相較之下,中 文的口蓋音化過程就沒有如此嚴謹地遵循,如同前面所提到 的,某些非「i, j」韻母的閩南音,到了現代音也被口蓋音 化了。 此外,我們可以從中文的例字中發現,如(12~15),有 口蓋音化成ㄓ、ㄔ的字,不管其古音的聲母為ㄉ、ㄊ,或ㄍ 、ㄎ,在韓語裡也都為口蓋音(除了`桌-탁'`宅-택'. 85.

(24) 韓國語文研究 1. 以外);但是在(16~17)中,由ㄍ、ㄎ→ㄐ、ㄑ的字,在韓語 裡卻都保留原來的聲母ㄱ/ㅋ,並沒有口蓋音化;古音聲母 為ㄍ、ㄎ的(20~21)例字,因未經口蓋音化,其韓語漢字音 也都沒有口蓋音化,仍為ㄱ/ㅋ聲母;而原來就已經是ㄐ、 ㄑ、ㄓ、ㄔ口蓋音的字,如例(22),除了少數幾個變異字外( 解-해、吃-흘),其餘的在韓語裡的漢字音也都是口蓋音 。由此得知,韓語的 k 口蓋音化確實很少,但原因何在,有 待日後進一步研究。 另外,在(18~19)中,原本這些字在中文裡都沒有口蓋 音化,但是有些字到了韓語裡卻成為口蓋音,如(18)中被框 起來的`滴、敵、底、地、第、弟、帝、的、調、點、典、 店、殿、電、定、訂…',及(19)的`體、替、帖、鐵、條 、 添 、 天 、 聽 、 庭 … '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字都是例 (11) 所出現的字,而前面也提到,例(11)的漢字堅守原音,直到 近代才變為口蓋音化的,如此看來,這些原本無須口蓋音化 的字,因其古漢字音的標記符合了口蓋音化的規則-即母音 為이,야,여,요,유,얘,예 的環境下,ㄷ/ㅌ才會變成ㅈ/ㅊ。 從以上 種種 跡象顯 示, 韓語的 漢字 語保存 了很 多當 初 傳入韓國的中國音,而這個中國音當為唐宋體系的閩南音, 雖然經過時空的變遷,在發音上有了一些改變,但仍可以找 出許多的相同點,本文所探討之口蓋音化演變過程的相似就 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說明了韓國漢字音確實和中文有極密切 86.

(25) 韓語與中國語的口蓋音化現象. 的關聯性,這樣的關係是不容被抹煞的。 然而, 行文 至此不 得不 令筆者 思及 “音標 "的 重要性 ,試想如果一個音標得不夠正確,那麼這樣的紀錄流傳下來 就會影響後代的語言學研究,甚至有可能牽動整個音韻體系 ,其影響力非同小可。本文中上有一些未被解決的問題,如 中文的口蓋音化為何沒能像韓文一樣切實遵循規則?又,既 然韓語的漢字音受到了中國語的影響,那為何 k 口蓋音化如 此的少見?等問題,這些是否與中國古音的失傳或不正確流 傳下來有關,是日後所要探研的課題。. 參考文獻 고영근,《국어학연구사》(학연사,1985)。 김형규,《구개음화의 연구》(인문사회과학편 제 9 집 서울대논문집,,1960)。 김형규,《증보국어사연구》(일조각,1962)。 김형규,《국어사개요》(일조각,1975)。 南廣祐,《東國正韻式 漢字音研究》(韓國研究院,1966)。 南廣祐,《朝鮮(李朝) 漢字音研究》(一潮閣,1968)。 진단학회,《한국사(고대편) 》(을유문화사,1961)。 安秉禧,《重刊杜詩諺解에 나타난 t 口蓋音化에 對하여》( 一石李熙昇先生頌壽紀念論叢,1957)。 李基文,《十六世紀 國語研究》(高麗大文理論集 第 4 輯, 1961)。 이승환,《구개음화 현상에 대한 생성 음운 규칙》(. 87.

(26) 韓國語文研究 1. 한글 152,1973)。 이희승,《국어학개론》(민중서관,1962)。 최옥경,《구개음화와 움라우트의 공모성에 관한 통시적 연구》(한국어연구 27,1993)。 홍윤표,《구개음화에 대한 역사적 연구》(진단학보 60, 1985)。 홍윤표,《警民編諺解 解題》(홍문각,1992)。 小倉進平,《補注 朝鮮語學史》(東京:刀江書院,1964)。 大原信一 西田龍雄 等譯,《中國の語言》(東京江南書院, 1958)。 河野六郎,《朝鮮漢字音の研究》(日本天理時報社)。 周長楫,《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台灣的傳播》(台北:台笠 出版社,1996)。 周何主編,《國語活用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9)。 徐金松,《最新台語字音典》(台北:開拓出版社,1998)。 羅肇錦,《國語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 88.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北韓,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我們熟悉的是它的過去,陌生的是它

 (1828) An Americ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加強「漢語拼音」教學,使學生掌握

中國佛教發展,在魏晉時期有一具有重大意義而又影響深遠的現象,就是觀

唇音 b巴 p趴 m媽 f花 舌尖音 d打 t它 n拿 l啦 舌葉音 z渣 c茶 s沙 j也 舌根音 g家 k卡 ng牙. 圓唇音 gw瓜

  維摩詰不思議經者。蓋是窮微盡化妙絕之稱也。其旨淵玄非言像所測。道越三空

대만어와 한국 한자음..

語音四要素 語音四要素與朗誦的關係 音高 語音的高低抑揚顯示語言的節奏感 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