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CBETA 電子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CBETA 電子版"

Copied!
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1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85, No. 2777

No. 2777 [cf. No. 475]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卷上

中京資聖寺沙門道液集

  昔漢明中法教始流於蔥左肇建塔像翻譯尚阻。爰及魏晉創硲宣傳而所出諸經猶詞 疎理蹇。蓋習學者未融於大觀。傳譯者闕通於方言。既為大法浸微未可量其得失。自 秦弘始三年冬羅什入關。先譯大品智論爰及中觀門百使陶染至理。然後重譯茲經及法 華等。所以文切理詣無間然矣。曰者傳習多疎道尚學以膽異端致使大宗蕪蔓真極。而 關中先製言約旨深將傳。後進或憚略而難通。蓋時移識昧。豈先賢之闕歟。道液不揆 庸淺。輒加裨廣淨名以肇注作本。法華以生疏為憑。然後傍求諸解共通妙旨。雖述而 不作終。愧亡羊者哉。于時上元元年歲次困頓永泰初祀。又於長安菩提道場夏再治定 庶法鏡轉明惠燈益矣

維摩詰經序

釋僧肇作

  維摩詰不思議經者。蓋是窮微盡化妙絕之稱也。其旨淵玄非言像所測。道越三空 非二乘所議。超群數之表絕有心之境。眇莽無為而無不為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 議也。何則夫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法身無像而殊形。並應至韻無言。而玄藉彌布冥 權無謀而動與事會故。能統濟群方開物成務利現天下於我無為而惑者覩感照因謂之智 觀。應形則謂之身覿。玄藉便謂之言。見變動而謂之權。夫道之極者豈可以形言權智 而悟其神域哉。然群生長寢非言莫曉。道不孤運弘之由人。是以如來命文殊於異方召 維摩詰於地土爰集毘耶共弘斯道。此經所明統萬行則以權智為主。樹德本則以六度為 根。濟蒙惑則以慈悲為首。語宗極則以不二為言。凡此眾說皆不思議之本也。至若借 座燈王請飯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像不思議之迹也。然幽關難啟聖應不同。非本無以垂 迹。非迹無以顯本。本迹雖殊而不思議一也。故命侍者標以為名焉。大秦天王 神超 世玄心獨悟。弘至治於萬機之上揚道化於千載之下。每尋翫茲典以為栖神之宅。而恨 支竺所出理滯於文。常恐玄宗墜於譯人北天之運運通有所在也。以弘始八年歲次鶉火 命大將軍常山公。右將軍安城侯與義學沙門千二百人於長安大寺請羅什法師重譯正本

。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盡環中又善方言。于時手執胡文口自宣譯。道俗虔虔一言 三復陶冶精求務存聖意。其文約而詣其旨婉而彰。微遠之言於茲顯。然余以闇短時預 聽。次雖思之參玄然麁得文意。輒順所聞為之注解略記誠言述而不作庶。將來君子異 世同聞焉

(2)

  維摩詰所說 叡曰。夫經或以人為名。或以法名者。自非佛所說。多隨人為名。

佛之所說非唯一經。故隨所說法以為名。此經總人法二名者。以人為名則明法之所由

。以法為名則略經之大體。所以兩存耳 什曰。維摩詰秦言淨名。即五百童子之一人 也。從妙樂國來遊此境。所應既周將還本土。欲顯其淳德以澤群生。顯述悟時要必有 由。故令同志詣佛而獨不行。獨不行則知其疾也。何以知之。同志五百共遵大道。至 於進德修善動靜必俱。今淨國之會業之大者。而不同舉明其有疾。有疾故有問疾之會

。問疾之會由淨國之集。淨國之集由淨名方便。然則此經始終所由良有在也。若自說 而觀則與聖齊。功推本而尋功由淨名。原其所由故曰維摩詰所說也 肇曰。維摩詰秦 言淨名法身大士也。其權道無方隱顯殊迹。釋彼妙喜現此忍土。所以和光塵俗因通道 教。常與寶積俱遊為法城之侶。其教緣既畢將返妙喜。故欲顯其神德以弘如來不思議 解脫之道。至令寶積獨詣釋迦。因留現疾以生問疾之端。建微言之始。妙唱自彼故稱 其說也 生曰。維摩詰者梵音無垢稱也。其晦迹五欲超然無染清名遐布。故致斯號。

貴名求實者必重其說。說本表實重之則終得所求。因斯近接有過聖言矣 經 梵云。

修多羅此譯云契。謂契理之言當根之教。返迷證實。萬聖同規。亦曰。為常故。肇師 云經常也。古今雖殊覺道不改。群邪不能沮。眾聖不能異也

  一名不可思議解脫 此約法受名也。下文云。佛為增上慢人說離婬怒癡為解脫。

若無增慢者婬怒性。即是解脫此談體也。或就悲願處染不染非道通道。此約用名之。

以昔教權引三乘言同解脫。今將返權歸實。故特號不思議也。即大經百句解脫華嚴諸 善知識解脫皆同此也 什曰。亦名三昧。亦名神足。或令脩短改度。或巨細相容變化 隨意。於法自在解脫於閡故名解脫。能者能然物不知所以故曰不思議。亦云。法身大 士念則隨應不入禪定。然後能也。心得自在不為不能所縛故曰解脫也。若直明法空則 乖於常習無以取信故。現物隨心變明物無定性。物無定性則其性虛矣。菩薩得其無定 故令物隨心轉則不思議。乃空之明證將顯理宗故以為經之標也 肇曰。微遠幽深二乘 不能測不思議也。縱任無礙塵累不能拘解脫也。此經自始于淨土。終于法養。其中所 明雖殊然其不思議解脫一也。故總以名焉。上以人名經。此以法名經。以法名經所以 標牓指歸。以人名經所以因人弘道者也 生曰。無垢之稱或止形跡心不安然。故復言 其解脫。更為一名不可思議者。凡有二種。一曰。理空非惑情所圖。二曰。神奇非淺 識所量。若體夫空理則脫思議之惑。惑既脫矣則所為難測。維摩詰今動靜背神奇必脫 諸惑。脫惑在乎體空。說空是其所體。是以無垢之名信而有徵名。苟有徵其求愈到。

到於求者何患不悟乎 叡曰。菩薩無心應物有說。眾生但覩其教莫測所由。故名所說 為不思議。雖說而無心故不閡於有。雖無心而能說故不閡於無。空有所不能累故名之 為解脫

佛國品第一

(3)

  什曰。經始終由於淨國。故以佛國冠於眾篇也。真應二土會以平等。廣如下文。

然十四品經大分三別。初此品半為未信令信故名序分。次十一品半信已令悟故名正宗 分。三後二品盡經悟已應傳名流通分。初序分中復有三別。初列時方處等。是集經者 引事證信。次合蓋現土。是說經者駭物令信。後稱歎讚揚。是問經者使仰德生信也。

初文又六。一信經辭。二傳經旨。三聞經時。四說經者。五聽經處。六聞經眾

  如是 此初信經辭也。肇曰。如是信順辭也。夫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 成經無豐約。非信不傳故建言

  如是我聞 此二傳經旨也。肇曰。出經者明己親承聖旨無傳聞之謬也

  一時 此三聞經時也。眾生信重為感如來悲願為應道交故曰一時。肇曰。法王啟 運喜集之時也

  佛 此四說經者。梵音云。具言佛馱。此翻為知者。大品云。知諸法實義故。大 論云。菩提名智。佛名智者。是即解圓德備言誠物信也

  在毘耶離 此下五列聽經處。有通有別。通為遠者知別為近不謬。此初通處。肇 曰。毘耶離國名也。秦言廣嚴。其土平廣嚴事因以為名。又云。好稻土之宜也

  菴羅樹圓 別處。肇曰。菴羅樹名也。其菓似桃而非。先言奈氏失也。事在他經

。園者住處之通稱。梵云僧伽藍摩。此云眾園。言伽藍者略也

  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 此下六列同聞經眾證非己謬傳眾有三別。初列聲聞。形心 俱勝證信最親故先列也。次列菩薩。心同形異證信小疎故次列也。後列天龍。形心俱 乖證信最疎故後列也。初列比丘與者共也。大即極果比丘人名眾言和合。肇曰。比丘 秦言或名淨乞食。或名破煩惱。或名能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該此四義。秦無 一名以譯之故存其義名焉

  菩薩 此下二列菩薩眾。文五。一舉名。二辯數。三歎德。四列名。五總結。此 初也。肇曰。菩薩正音云菩提薩埵。菩提佛道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 也。謂以大悲智無邊行願為物求道故以名之。什曰。大士凡有三種。一者出家。二者 在家。三者他方來。復次一者結業身。二者法身也。此中菩薩多是法身。然應感之形 與物同迹。物或齊其所見。而生劣想故舉大數。然後序德也

  三萬二千 二辯數也

  眾所知識 此下三歎德也。文三。初總歎。次別歎。後結歎。總歎又三。此初歎 外化也。聞名欽風為知覩。形飲化為識。肇曰。大士處世猶日月昇天。有目之士誰不 知識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二自行也。大智歎解本行歎行。肇曰。大智一切種智也。此 智以六度六通眾行為本。諸大士已備此本行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 三結釋也。肇曰。天澤無私。不潤枯木。佛威雖普不立無根

。所建立者道根必深乎。叡曰。凡有二種。或以神化所加令其暫悟名為建立。或以妙 法啟心化之同已亦名建立

(4)

  為護法城受持正法 此下二明別歎文三。初約護法歎。次約修行歎。後就近果歎

。初文又三。謂護法。護人。結釋。護法復二。此初歎修因也。肇曰。外為護法之城

。內有受持之固也。什曰。法城即實相法也。使物無異見故言護也。復次一切經法皆 名法城。護持宣布令不壞也。有能持正法亦兼護之也。叡曰。真理為法文字為城。城 壍固則內不害。文字存則理不虧也

  能師子吼名聞十方 二歎功成也。肇曰。師子吼無畏音也。凡所言說不畏群邪異 學。喻師子吼。眾獸下之行滿天下故稱無不普

  眾人不請友而安之 此二歎護人。亦二。此先歎心也。肇曰。真友不待請。譬慈 母之赴嬰兒也

  紹隆三寶能使不絕 二歎功圓也。肇曰 繼佛種則三寶隆。非直顯明三寶。宣通 經法之謂也。謂能積善累功自致成佛。成佛則有法。有法則有僧。不絕之功事在來劫

。今言不絕則必能也。又於其中間自行化人。人亦化物。物我俱成三寶彌興。眾生無 盡故寶亦不絕也

  降伏魔怨制諸外道 此三釋歎。肇曰。魔四魔也。外道九十六種外道也。天台云

。禪定伏愛得通。以降眾魔智惠破見。發辯以制外道。如問疾品明

  悉以清淨 此下二歎修行文。即二別自行化他也。前自行復二。初歎斷德。後歎 智德。斷德文三。此初總歎也

  永離蓋纏 二別歎也。肇曰。蓋五蓋。纏十纏。亦有無量纏。身口意淨三業悉淨 則蓋纏不能累也。五蓋者。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睡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初 二障戒。睡眠障惠。掉悔障定。疑障解脫及知見。十纏者無慚無愧慳疾悔眠掉舉惛沈 及忿覆也。叡曰。凡夫止結暫滅還生。二乘難滅證處由存。大士了虛情塵俱寂滅處盡 根生無所寄。法身居然不論故云也

  心常安住無礙解脫 三結歎也。什曰。不思議解脫即其類也。於物無礙故名也  肇曰。七住所得得此解脫則於諸法通達無閡故心常安住

  念定總時辯才不斷 此下二歎智德亦三。此初總歎也。肇曰。念正念。定正定。

總持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念謂之總持辯才七辯也。大論云。一捷疾辯。二利 辯。三無盡辯。四不斷。五隨應辯。六義辯。七世間最上辯。此四。是大士之要用故 常不斷。叡曰。念不忘則惠逾增。定不捨則心常一。持善不失則強憶識而惡不生。辯 不絕則化無閡備。此四門可以官府萬行故曰也。什曰。菩薩得此四法也。深入堅固經 身不失。歷劫逾明故言不斷也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惠及方便力無不具足 二別歎智德。肇曰。具足謂無相 行也七住已上心智寂滅以心無為故無德不為。是以施極於施而未甞施。戒極於戒而未 甞戒。七德而殊功其相不異。乃名具足。方便者智之別用耳。智以通幽窮微決定。法 相無知而無不知謂之智也。雖達法相而能不證。處有不失無。在無不捨有。冥空存德

(5)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 三約位結也。肇曰。忍即無生惠也。以能堪受實相故以忍為 名。得此忍則於法無取無得。心相永滅。故曰無所得不起法忍也

  已能隨順轉不退輪 此下二明化他行文二。初明內具化行。後明行化利物內行。

復三。初明說法德。次明無畏德。後明名聞德。初說法文二。此初舉堪能轉不退。轉 不退輪。肇曰。無生之道無有得而失者不退也。流演圓通無繫于一人名輪也。諸佛既 轉此輪諸大士亦能隨轉也

  善解法相知眾生根 二釋堪能隨轉。肇曰。諸法殊相無不解。群生異根無不知也

。謂由知病識藥故能隨轉也

  蓋諸大眾得無所畏 此下二明蓋眾無畏德文二。此初標也。肇曰。菩薩別有四無 所畏。一得聞總持。二知眾生根。三不見能難已使不能答者。四隨問能答善決眾疑。

有此四德故能暎蓋大眾

  功德智惠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捨諸世間所有飾好 此二釋也。什曰。

明備此德所以無畏。肇曰。心以智德為嚴。形以相好為飾。嚴心所以進道。飾形所以 靡俗。亦為尊形者示嚴相耳。豈俗飾之在心也

  名稱高遠踰於須彌 此下三明具名稱德。是即凡以名壞行。聖以名化物。文二。

此初標也。肇曰。名自有高而不遠。遠而不高。前聞十方取其遠。今踰須彌取高。高 謂高勝也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二釋名高所以由信固也。肇曰。七住已上無生信不壞也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 此下二明正化益物文三。一明生善益。二明破惡益。三明獲 果益生善又三。此初標二喻。況說法應根普生物善也。肇曰。法寶光無不照。照癡暝 也。澤無不潤。潤生死也。喻海有神寶。能放光除暝。亦因光能雨甘露潤枯槁也   於眾言音微妙第一 二法合也。謂出世善言故稱第一。肇曰。殊類異音既善其言 而復超勝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 三釋也。凡夫不了緣生故執無因邪因。

二乘不了緣滅故滯涅槃。皆非深也。菩薩悟生非生。證滅非滅。使習俱亡故名深入。

故經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也。肇曰。深入為智深解也。解法從緣起則邪見無由生。

有無二見群迷多惑。大士久盡故無餘習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 此下二明破惡益文二。初舉二喻。二總 結。又前喻破見。後喻破愛見。以迷理愛以滯事固其見則眾惑無由喪。縶其愛則善牙 莫能發。故什曰。上明一切時無畏。此明說法無畏。上師子吼德音遠振。此明能說實 法眾咸敬順猶師子吼威懾群獸也。又肇曰。法音遠震開導萌牙。猶春雷之動百草   無有量已過量 此二結歎。然智依理發。德與智冥理。智無邊德何可量。肇曰。

既得法身入無為境。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像取。故曰。無量六住已下名有量也

(6)

  集眾法寶如海導師 此下三明獲果益文二。初標導師得寶喻也。六師邪導不獲真 果。八正利物必至涅槃故借喻焉。肇曰。導眾生入大乘海。採眾法寶使必獲無難。猶 海師善導商人必獲夜光

  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 此下二釋能導所以以具權智故 也。智達深義能住菩提。權悟眾生往來如幻。所以悲利有情而物不能累大士之德。其 在茲焉。故楞伽經云。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方無畏十八不共 此三明近果歎德也。文三。此初明自證也

。肇曰。佛道超絕無與等者。唯佛自等故言無等等。所以辯其等者明一大道理無不極

。平若虛空。豈昇降之有也。自在慧者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即其事也。大士雖未全具 佛惠且以近矣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 此二明化益文二。初明不生 而生。後明應生利物。此初證無相故諸趣自閉不捨大悲而現生五道五道者三趣人天也

。肇曰。法身無生而無不生。無生故惡趣門閉無不生。故現生五道

  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 二明所以應生非己業繫。但為利他作醫 王耳。肇曰。法藥善療喻醫王也

  無量功德皆成就 此三總結歎也。文四。此初句正報滿也。肇曰。無德不備   無量佛土皆嚴淨 二依報滿也。肇曰。群生無量所好不同。故修無量淨土以應彼 殊好也

  其見聞者無不蒙益 三利物德滿。肇曰。法身無形聲應物故形聲耳。豈有見聞而 無益哉。叡曰。法身無身。無身故感而後應。感而後應則無應而不會。故使其見聞者 無不蒙益

  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四自行德滿。肇曰。功不虛設。叡曰。法身無為。為不由己 為不由己則動無非時。動無非時故能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此三總結也

  其名曰等觀菩薩 此下四列名。叡曰。此諸菩薩或以功行為名。亦有因相得稱非 唯一途。亦如今人字耳。宜為可望文。消息無定義也。什曰。等觀四等觀眾生也   不等觀菩薩 智惠分別諸法也

  等不等觀菩薩 兼此二也

  定自在王菩薩 什曰。於諸定中自在   法自在王菩薩 什曰。說法中在   法相菩薩 什曰。功德法相現於身也   光相菩薩 什曰。光明之相現於身也   光嚴菩薩 什曰。光明莊嚴身也   大嚴菩薩 什曰。明其身相大莊嚴也

(7)

  寶積菩薩 什曰。積聚智惠寶也   辯積菩薩 什曰。積聚四辯也   寶手菩薩 什曰。手中出無量寶也

  寶印手菩薩 什曰。印者相也。手有出寶之相。亦云有寶印也

  常舉手菩薩 什曰。現已大慈之手撫慰眾生令不恐畏。是以常舉手向人唱言勿怖   常下手菩薩 什曰。現常垂下其手現慈心。屈下無傷物之像

  常慘菩薩 什曰。悲念眾生也

  喜根菩薩 什曰。喜根喜等也。亦於實相法中生喜及隨喜也

  喜王菩薩 什曰。喜有二種。一不淨喜受也。二清淨法喜故言王也   辯音菩薩 什曰。辭辯也

  虛空藏菩薩 什曰。實相惠藏如虛空也   執寶炬菩薩 什曰。執惠寶炬除眾冥也   寶勇菩薩 什曰。勇於德寶亦得寶故能勇   寶見菩薩 什曰。以惠寶見諸法

  帝網菩薩 什曰。幻術經名帝網也。此大士神變自在猶如幻化。故借帝網以名之

。又曰。大士施化如帝王法網也

  明網菩薩 什曰。明網自說手有網縵放光明也

  無緣觀菩薩 什曰。觀時不取相故無緣亦深入觀莫見其所緣   慧積菩薩 什曰。積聚惠也

  寶勝菩薩 什曰。功德寶超於世也

  天王菩薩 什曰。一假名天人王名天也。二生天諸天也。三賢聖天大士皆現生也   壞魔菩薩 什曰。行壞魔道

  電得菩薩 什曰。因事為名

  自在王菩薩 什曰。於諸法自在如王之於人   功德相嚴菩薩 什曰。功德之相莊嚴身也   師子吼菩薩 什曰。以大法音令眾生伏也

  雷音菩薩 什曰。所說法能令天人歡喜。群邪振悚猶若雷音聞者喜懼也   山相擊音菩薩 什曰。以大法音消伏剛強音聲振擊若兩山相搏

  香象菩薩 什曰。青香象也。身出香風。菩薩身香亦如此也   白香象菩薩 什曰。其香最勝。大士身香亦如是

  常精進菩薩 什曰。始終不退   不休息菩薩 什曰。求善不止

  妙生菩薩 什曰。生時有妙瑞也。又曰從法化生為妙

(8)

  華嚴菩薩 什曰。以三昧力現眾花。遍滿虛空大莊嚴也

  觀世音菩薩 什曰。世有危難稱名自歸菩薩。觀其音聲即解脫也。亦名觀世念。

亦名觀世自在

  得大勢菩薩 什曰。有大勢力也。以大神力飛到十方。所至之國六返振動惡趣休 息

  梵網菩薩 什曰。梵四梵行慈悲喜拾。網言其多   寶杖菩薩 什曰。或物寶。或法寶以為杖

  無勝菩薩 功德超勝也   嚴土菩薩 什曰。淨國土   金髻菩薩 什曰。金在髻

  珠髻菩薩 什曰。如意寶珠在其髻中。悉見十方世界及眾生行業果報因緣

  彌勒菩薩 什曰。姓也。此曰慈氏。阿逸多字也。此云無勝。南天竺婆羅門子也   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 什曰。秦言妙德。以法身遊方莫知其所生。又來補佛處故 言法王子也

  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此五結眾數。肇曰。歎德列名。所存名以證經也

  復有萬梵天王尸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聽法 此下三列雜眾。此梵王眾。

肇曰。尸棄梵王名。秦言頂髻

  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 此帝釋眾忉利天主也。肇曰。一佛土百 億四天下。一四天下各有梵釋。故言餘亦或從他佛土來

  并餘大威力諸天 此諸天眾。肇曰。除上梵釋餘大天也

  龍 此下八部眾也。肇曰。龍有二種。地龍虛空龍。種有四生也   神 肇曰。神受善惡雜報其形勝。人劣天身輕微難見也

  夜叉 肇曰。秦言輕捷有三種。一在地。二在虛空。三天夜叉。居下二天守天城 門閤

  乾闥婆 此云香蔭。肇曰。天樂神也。居地上寶山中天須樂時。此神體上有異相 現。然後上也

  阿修羅 肇曰。秦言不飲酒。此神類男醜女端正。有大威力能與天共鬪也   迦樓羅 肇曰。金翅鳥神也

  緊那羅 肇曰。秦言人非人。其形似人而頭上有一角。遂稱為人非人。亦天樂神 小不如乾闥婆

  摩睺羅伽等悉來會坐 肇曰。蟒神也。此八神皆有大神力。能自變形在坐聽法   諸比丘比丘尼 此下四眾也。肇曰。比丘義同上尼女名也。上八千比丘別稱得道 者

(9)

  優婆塞 肇曰。義名信士。又曰。五戒為近事男。八戒為近住男   優婆夷俱來會坐 夷者女也。准上可知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此二明佛現神變駭物令信投人夜光勘 不按劍。況乎深妙。未信而傳。凡物易以相從。難以理悟。故神化無方使受行也。文 有二別。初明佛現勝身後明寶積獻蓋前文三法喻合也。此即初現勝身也。昔說小乘法 微而相劣。今將說大乘法勝而相勝。法華云。著弊垢衣執除糞器。此表昔說小乘現劣 相也。又云。於其門內踞師子床羅列寶物。此表說大乘現勝相也。故下偈文目淨修廣 等歎勝相說法。不有不無等歎勝法。始在佛樹等歎劣相。三轉法輪等歎權法也

  譬如須彌山王顯于大海。安處眾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眾 須彌山等喻也

。安處眾寶等合也。肇曰。須彌秦言妙高山。處大海之中水上方三百三十六萬里。如 來處四部之中威相超絕。光蔽大眾猶金山之顯溟海也

  爾時毘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 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 此二明獻蓋現瑞表說淨土之相也。文三。初獻蓋。次合蓋

。後歸信。此初獻蓋。表大慈蔭物。淨土化生即大慈之事也。肇曰。寶積亦法身大士 也。常與淨名俱詣如來共弘道教。而今獨與里人詣佛者。將生問疾之由啟茲典之門也   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此二合蓋文二。初合蓋。表內 慈無緣絕於彼我二。外現淨土表應物差別淨穢不同。此初也。彼我未亡寶積等蓋殊而 慈局執。亡性一諸佛所以蓋合而慈覆三千。什曰。現此神變其旨有二。一者現神變無 量顯智慧必深。二者寶積獻其所珍必獲可珍之果。來世所成必若此之妙明因小而果大   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隣陀山 摩訶目真隣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原及日月星晨天 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於寶蓋中 二外現差別。前合蓋既表法身平等慈覆不殊。此差別 者亦表應身隨緣國土不一文二。初現此界。二現十方。此中文三。初十山表陸居眾生 住處。二大海表水族居處。三日月等表空居住處。然此三類等以慈覆故俱現蓋中。肇 曰。蓋亦不廣而彌。八極土亦不狹而現蓋中

  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於寶蓋中 二現十方。吳本云。十方諸佛佛國嚴淨及十 方佛所在說法皆現寶蓋中。此即現相明宗旨可見矣。肇曰。將顯佛土殊好不同。故通 現十方也。諸長者子皆久發道心而未修淨土。欲悅其來供之情啟淨土之志。故因其蓋 而現焉

  爾時一切大眾覩佛神力歎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此三覩瑞三業歸 信也。什曰。信樂發中現相於外也

  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 此下三明問經者。稱揚佛德使物歸信為啟問之 由。肇曰。形敬不足。以寫心故復讚之詠之。三十六行偈。述歎文四。初歎大乘勝應

。二歎小乘劣應。三歎現瑞表發。四歎佛三密功德。前文又三。初兩行總歎內德。二 兩行明神通。三五行歎說法。此初也

(10)

  目淨修廣如青蓮 此初四句此句歎形。肇曰。五情百體目最為長瞻顏而作故先歎 目也。天竺有青蓮花。其葉修而廣。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為喻也

  心淨已度諸禪定 此句歎心。肇曰。形長者。目主德者。心歎目則攝眾相。歎心 則攝萬德。故作者標二為頌首。禪定之海深廣無際。自非如來清淨真心無能度者   久積淨業稱無量 此句歎因。肇曰。於無數劫積三淨業故名稱無量

  導眾以寂故稽首 此句歎果。言與眾同遊八正至寂滅涅槃。故敬禮也。肇曰。寂 謂無為寂滅之道也

  既見大聖以神變普現十方無量土。其中諸佛演說法。於是一切悉見聞 此二歎神 通也。以見蓋中國土淨穢不同。為下致問之由也。肇曰。既見合蓋之神變已不可測。

方於中現十方國土及諸佛演法。於是忍界一切眾會悉遙見聞為希有也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 此三歎說法文三。此初標法施也。肇曰。俗 王以俗力勝民故能澤。及一國法王以法力超眾故能導濟無疆也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此二兩行歎法王義。肇曰。第一義為諸法一 相義。雖分別殊相而不乖一相。此美法王莫易之道動為乖矣

  已於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肇曰。世王自在於民。法王自在於法。法無 定相。隨應而辯為好。異者辯異而不乖同為好。同者辯同而不乖異。同異殊辯而俱適 法相故得自在

  說法不有亦不無 此三釋歎所說大乘二空法也。此初明因緣有故即有非有為法空 也。不同小乘捨有證空。此即不亡於空故名法執也。肇曰。欲言其有有不自生。欲言 其無緣會則形。會形非謂無。非自非謂有。具有有故有無。無有何有無。有無故有有

。無無何有有。然則自有則不有。自無則不無。此法王之正說也

  以因緣故諸法生 此句釋也。肇曰。有亦不由緣。無亦不由緣。以法非有無故由 因緣生。論曰。法從緣故不有。緣起故不無也

  無我無造無受者 此下偈明我本不有。即無無我入不二門。不同二乘捨我住無我 也。又我造受三計我之別名。此明由業遷形。豈有常我主其異形哉。肇曰。諸法皆從 緣生耳。無別有真宰主之者故無我也。夫以有我故能造善惡受禍福法。既無我故無造 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此句釋也。肇曰。若無造無受者則不應有為。善獲福而為惡致 殃。然眾生心識相傳美惡。由起報應之道連鎖相襲其猶聲和響順形直影端。此自然之 理。無差毫分。復何假常我而主之哉

  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 此二八偈歎昔說小乘權現劣身益物也。文四。

初兩行明得道。二兩行明轉法輪。三兩行明得益。四兩行怨親平等。此初光明降魔證 滅。謂如來應跡王宮割愛踰城歷試邪道。捨邪坐樹。誓取菩提。魔宮振動先權色貪。

次伏怨敵。外魔既散方證涅槃。甘露擇滅。結習內魔於茲永盡。佛樹者菩提也。始言

(11)

  已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 此釋伏外也。一解云。昔六行修禪及苦行等

。菩薩無心受彼邪法。但為示同調伏耳。又肇曰。心者何也。染有以生。受者何也。

苦樂是行至人冥真體寂虛空。其懷雖萬法普照而心未嘗有苦樂。是經而不為受物。我 永寂。豈心受之可得。此無心伏於物而物無不伏。受者受著也

  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 此二明詣鹿野苑轉法輪也。道成即化物故。

次說法文二。此先明轉法也。三轉者示相轉勸修轉引證轉也。謂初示四諦法相也。次 勸修行此四諦也。復言我已獲證令信受也。大千者佛一化境也。肇曰。法輪常淨猶虛 空也。雖復古今不同時移俗易聖。聖相傳其道不改

  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於是現世間 此二明功成。肇曰。初轉法輪時俱輪等五人

。八萬諸天得道。此常清淨之明證覺道。既成佛寶法輪。既轉法寶五人出家得道。僧 寶於是言其始也。五人者憍陳如摩訶男阿濕卑婆提婆敷也

  以斯妙法濟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醫王。當禮法海德無邊 此三明 得益。明斷見修惑得涅槃益也。肇曰。九十六種道上者。亦能斷結生無色界天。但其 道不真要還墜三途。佛以四諦妙法濟三乘。眾生無有。既受還墜生死者。故曰。一受 不退。永畢無為故常寂然也。又生老病死患之重者。濟以法藥故為醫王之長也。此則 法輪淵曠難測。法海流潤無涯德無邊也

  毀譽不動如須彌 此四歎平等文三。此初八風不動也。肇曰。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八法之風不動如來猶四風之吹須彌也

  於善不善等以慈 此二違順不動。肇曰。截手不慼捧足不忻。善惡自彼慈覆不二

。又順法違法及不違順心平等也

  心行平等如虛空。孰聞人寶不敬承 三結釋也。肇曰。在天為天寶。在人為人寶

。寶於人天者豈天人之所能故物莫不敬承也

  今奉世尊此微蓋。於中現我三千界。諸天龍神所居宮。乾闥婆等及夜叉。悉見世 間諸所有。十力哀現是化變。眾覩希有皆歎佛。今我稽首三界尊 此下四行頌上獻蓋 等三奉微蓋等獻蓋也。於中現等合蓋也。眾覩等眾歎也 肇曰。微微小也。所奉至微 所見至廣。此是如來哀愍之所現。十力者是如來別稱耳

  大聖法王眾所歸。淨心觀佛靡不欣。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下第 四歎佛三密利物功德。此初身密也。法王慈惠眾庶懷歸淨信有殊佛亦隨應。肇曰。法 身圓應猶一月昇天影現百水。不與二乘共也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下六 行歎口密四辯。此初二行法詞二辯也。隨類各解諸法名字不同。此法辯也。皆謂世尊 同其言音此詞辯也。佛得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無言之言不與二乘共也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兩行 歎義辯也。凡夫示以因果善惡之義。二乘示以無常寂滅等義。大乘示以不生不滅實相 之義。肇曰。好施者聞施。好戒者聞戒。各異受異行。獲其異利。或人天樂異。或二

(12)

乘涅槃。或究竟菩提一雨所潤三草不同。豈二乘共也

  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二行 樂說辯也。肇曰。眾生聞苦報則恐畏。聞妙果則歡喜。聞不淨則厭離。聞法法相則斷 疑。不知一音何演而令歡畏異生。此豈二乘所能共也

  稽首十力大精進。稽首已得無所畏。稽首住於不共法。稽首一切大道師 此下七 行歎心密文三。初兩行歎智德。此兩行明斷德。後三行明恩德也。智與理冥相如心寂 不可以慮知。辯不可以名數定言。十力無畏等者。蓋示物方便耳。智不可屈力也。不 懼外難無畏也。二乘所無不共也。名數如別

  稽首能斷眾結縛。稽首已到於彼岸 此下斷歎德也。二乘自斷。大聖兼度。此初 自斷結縛。結謂九結。愛恚慢無明疑此五鈍使。見結身邊邪三見也。取結戒取見也。

此二結五利使也。慳結嫉結十纏中二纏也。縛者四縛貪欲縛瞋恚縛戒取縛見取縛。亦 云。貪瞋癡三縛。又一念取相頓迷真理萬惑從起皆名結縛。即一切煩惱皆名為結。皆 名為縛也

  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 此明自度結。即能度諸世間離生死也

  悉知眾生來去相。善於諸法得解脫 此下三明無緣悲化即恩德也。此行知生去來 於法無著。肇曰。眾生行往來於六趣心馳騁。於是非悉知之也。又我染諸法故諸法縛 我。我心無染則萬縛斯解

  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於空寂行 此行知世如幻而大悲不捨。肇曰。出入自在 而不乖寂故常善入也

  達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 此行明解諸法而不取著。肇曰。萬法幽深誰 識其族。唯佛無閡故獨稱達而聖心無寄猶空無依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心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 此下明正宗。前序分既合蓋駭心讚揚信發故。此當根啟悟證果獲益文三。

初佛國半品法王命宗。二方便下九品大士助佛揚化。三菩薩行見阿閦二品宣揚事訖還 歸印定。如王宣正令大臣行事事訖朝尊之類也。初文二。初寶積請說。二如來酬答。

初請文二。初明發心即堪聞法之根也。肇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 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

  願聞得佛國土清淨 此請問文二。先問果。後問因。此初也。佛昔說小乘以丈六 一身為真身。亦丘陵一國為真土。今將返小歸大故。於諸方等經明佛身應物無量。悟 丈六之非真。於此經合蓋見諸佛國殊。亦了丘陵之非實。故因現蓋有此問焉。又眾生 業異身殊處別。諸佛道一身土合同現蓋。既國土有殊故願聞其所以。肇曰。諸長者子 久發無上心而未修淨土。所以寶積俱詣如來現蓋。皆啟其萠也。既於蓋中見諸佛淨土 殊好不同志在崇習。故願聞佛所得殊好之事也

(13)

  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此二問因。肇曰。土之所以淨。豈校飾之所能淨 之。必由行故請說行。凡行必在學地故。菩薩此問乃是如來現蓋之微旨寶積得詣之本 意也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 此下二如來酬答文四。此初佛 讚也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此二明誡許也。諦聽者聞惠也。善思者思惠也。念 之者修惠也

  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三受教也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此四明如來答文四。初答二問。二身子疑問。

三指按現淨。四時眾得益。答二問中佛先答果。有法喻合法中又三標釋結也。此初標 章總答不。經云。雖知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又云。諸佛如來功德 平等為教化眾生故現佛土不同。明鏡無像即以所照面為像。亦法身無處即以化眾生處 為國土。是以所化眾生之類。是如來應物之國土。肇曰。夫至人空洞無像。應物故形

。形無常體。況國土之有恒。以群生萬端業行不同。殊化異被。至令報應不一。是以 淨者應之以寶王。穢者應之以石沙。美惡自彼於我無定。無定之土乃曰真土。然則土 之淨穢繫于眾生。故曰。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惑謂土之淨穢繫于眾生者則是眾生報 應之土非如來土。此蓋未喻報應之殊方耳。嘗試言之。夫如來所修淨土以無方為體。

故令雜行眾生同視異見。異見故淨穢所以生。無方故真土所以形。若夫取其淨穢眾生 之報也。本其無方佛土之真也。豈曰殊域異處凡聖兩土然後辯其淨穢哉

  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 此二明列釋四句文四。此初明佛國寬狹不 同所以。肇曰。此下釋所以眾生即佛土也。佛土者即眾生之影響耳。夫形修影長形短 影促。日月使之然乎。形自然耳。故隨所化眾生之多少而取佛土之寬狹也。是以佛土 或以四天下。或以三千。或以恒沙為一國也

  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 此二明佛土淨穢不同。肇曰。隨所調伏眾生之深淺而取 佛土之好醜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 此三明聞法入惠之差別。如香積根熟而淳 說大乘。娑婆根鈍乃先三後一之類也。肇曰。眾生自有見淨好慕。而進修者亦有見穢 惡厭。而進修者所好殊方而言之耳。所因雖異然其入佛惠一也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 此下四明起根不同。如香為佛事即於鼻起 菩薩根。聲為佛事即於耳起根之類也。起根謂信等諸善根即是發菩提心也。又云。或 有忻淨起根厭穢起根如前

  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 此三結釋所以也。肇曰。法身無 定何國之有美惡。斯外何淨可取。取淨國者皆為彼耳。故隨其所應而取焉

(14)

  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閡 此二喻文二。此初喻菩薩因化眾生故有淨 土。肇曰。淨土必因眾生。譬立室必因地。無地無眾生室土無以成

  若於虛空終不能成 此喻二乘不化眾生故無淨土也。肇曰。二乘澄神虛無不因眾 生故無淨土也

  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此三合文可見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 此二答行因也。文二。前橫約一十七行明行淨不同 致果各異。後竪約一十三位明行。既從麁階妙國土亦漸微轉淨。此初也。理實萬行遍 是淨因。文列十七行者略標宗旨耳。又此諸行皆上半明行因。菩薩成佛等皆舉果釋因

。復次自行直心自招法身正報之果。化人行直心感善眷屬得淨土之果。又云。自行直 心教人行直心。讚歎直心法隨喜行直心者。備此名淨土行也。准此直心餘行亦爾。肇 曰。土之淨也必在眾生。眾生之淨必因眾行。上直舉眾生以釋土淨。今備舉眾行明其 所以淨也。夫行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佛土淨。此必然之數不可差也。直心等者此約 三心明淨土。肇曰。土無窪曲乃出于心直故曰直心。是菩薩淨土。此即因說果。猶指 金為食也。直心者謂心質直無諂。此心乃萬行之本故建章有之

  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 此下舉果釋因。肇曰。化彼同已自土既成故令同 行斯集。此明化緣相及故果報相連佛土之義顯也。自下因果相對。或前後異名。或前 略後廣。或前因後果類同行耳

  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肇曰。樹心眾德深固難 拔深心也。又自心既深則所化亦深。道因既深則所感國土自然功德具足也

  大乘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法華云。若有眾生從佛聞法 慇懃精進求一切智。如來知見力無畏等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 大乘。以此化物成佛之時國土無二乘之名。香積佛土即其事也

  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 此下約六度明淨土行也。

一切能捨者。肇曰。外捨國財身命貪恚慳嫉名一切能捨也

  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 肇曰。十善菩薩戒也

。亦有無量戒略舉十耳。戒其則無願不故言滿願也

  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 肇曰。忍辱顏和故繫 以容相耳。豈直形報而已哉

  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得眾生來生其國。禪定是菩薩淨土。菩 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  肇曰。得正定惠決定法相。三聚眾生中名正定聚也。依仁王經。未發菩提心為邪定聚

。十信為不定聚。十住已去為正定聚

  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 此慈悲喜捨也。

肇曰。此四心周被無際故名無量也。此下雜就萬行明也

(15)

  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 肇曰。以四事攝眾生為 四。攝也。一者惠施。財法隨彼所須。二者愛心。和言隨彼所適。三者利行。隨彼所 利方便利之。四者同事。遇惡同惡而濟惡。遇善同善而進善。菩薩以此為解脫生死而 攝眾生不同。凡夫為恩愛名利王法等相攝縛也

  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閡眾生來生其國 肇曰。方便巧惠 也。積小德而獲大功。功雖就而不為證。無為而無所不為。此方便無閡也。復此菩薩 自行善巧不退善根。化他善巧能進物善。故云無礙方便也

  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懃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 肇曰

。念處四念處正懃四正懃也。神足四神足根五根也。力五力也。覺七覺意也。道八正 道。菩薩以此正道化物故成佛時正修眾生同生其國。外道邪修土所無也

  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迴己功德普施眾生。同向 菩提不住餘果。此大士迴向也。復次施等善行招人天報。若能迴向俱到菩提。此迴向 為大利也。復次事即世善理即菩提。若能即事悟理。此真迴向也。故下文云。布施性 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此之謂歟。又迴向菩提何德不具也

  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 八難者三塗北洲無想天世 智邪辯佛前佛後生聾生盲也。有說願生善處輪除初五難。發正願輪除世智辯。聰值善 人輪除佛前佛後。深種善根輪除生聾盲也。又諸經明。或聞佛名菩薩名相好名經名陀 羅尼名常住二字等。皆除三惡八難見佛聞法也。且八難患之極能除利之。最行不至艱 功濟甚大。凡諸學去可不勉歟

  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 肇曰。犯禁惡名 出于譏彼而不自守也

  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

。善知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 肇曰。不中夭不殺報也。大富不 盜報也。梵行不婬報也。誠諦不妄語也。軟語不惡口。不離和諍不兩舌也。饒益不綺 語也。不嫉不恚正見。嫉恚邪見心患之尤者故別立三善也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 此下二明竪約諸行相資至極淨土也。叡曰。上 但廣明眾行因果相對。此明諸行自為始終階麁至極。始於菩薩自行直心終國土眾生一 切都淨也 肇曰。夫心直則信固。然後能發迹造行。然始於萬行者其唯直心乎。此章 明行之。次漸微著相因。是以始于直心終于淨土。譬猶殖栽絲髮其茂百圍。直心樹其 萠眾行因而成故言隨。復次有以位名配此經。句經文雖不明說理亦無違則直心配十住 乃至功德淨配法雲可知

  隨其發行則得深心 肇曰。既能發行則道情彌深   隨其深心則意調伏 肇曰。道情既深則無麁橫也

(16)

  隨意調伏則如說行 肇曰。心既調柔則聞斯能行也

  隨如說行則能迴向 肇曰。聞既能行則能迴。其所行標心勝境   隨其迴向則有方便 肇曰。既迴向大乘則大方便之所生也   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 肇曰。方便之所立期在成眾生也   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 肇曰。眾生既淨則無穢土也   隨佛土淨則說法淨 肇曰。既處淨土則有淨說   隨說法淨則智慧淨 肇曰。既有淨說則有淨智慧生   隨智慧淨則其心淨 肇曰。淨智既生則淨心轉明也

  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肇曰。積德不已者欲以淨心。心既淨則無德不淨

  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肇曰。結成淨土義也

。淨土蓋是心之影響耳。夫欲響順必和其聲。欲影端正正其形。此報應之大數也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 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上佛答二問。既不悟解故。次第二記緣生論文二。初身子生 疑。後梵王見異。初中又四。一生疑。二質問。三奉對。四解釋。此初明聲聞不知真 土穢淨。斯云應土穢淨。隨物謂佛實報丈六。六依報丘陵故示執果疑因。因若必淨土 不應穢。如其穢也。不應成佛故疑問焉。肇曰。土之淨穢固非二乘之所能及也。如來 將明佛土常淨美惡生彼故。以威神發其疑念。以生言端故言承也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 此二舉喻質問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過非日月咎 此三對以盲過也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國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此下 四明解釋。肇曰。日月豈不明。不見自由瞽。佛土豈不淨。罪穢故不覩。豈唯凡夫不 覩。身子二乘智眼亦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 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此下二明螺髻見淨文三。此初梵王同天見淨。什曰。佛國 清淨階差不同。或如四天乃至如六天。或如梵天乃至淨居。或有過淨居。唯補處菩薩 生此國也。稱適眾心故現國不同。肇曰。佛土真淨超絕三界。豈直如天宮世淨而已哉

。此蓋齊其所見而為言耳。舍利弗在人而見土石。梵王居天而見若天宮。自餘所見亦 各不同。佛土殊應義存于此也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此二身子執穢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惠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 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此三釋二見所以。先明身子

。次辨梵王也。下文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身子不了 淨穢。隨緣不依佛惠。忻淨厭穢心有高下。非真見也。大士了此淨穢應現名。依佛惠 知生如幻故皆平等。既淨穢常一名真見也

(17)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 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花。此三明如來現淨文四。此初指 按現淨文有現淨況淨眾見也。前佛答二問身子生疑梵王啟論眾既不悟故。假現變使知 淨穢無定。返權悟實矣 生曰。現此變者示無定相以遣封穢之情。使取為淨之旨。肇 曰。寶莊土淨土之最故以為喻也。自見坐花可解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此二勸觀淨也。生曰。且觀且寄嚴淨以明無穢

。於實乃無事淨土矣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此三對佛昔在 小乘法會不見淨土。亦不聞說。今屆茲會方見嚴淨

  佛語舍利弗 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 此下四 釋。今昔淨穢所以也。文三。此初法說也。肇曰。自佛而言故常淨。若此外應下劣故 不淨同彼也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 此二喻也。肇曰。飯在器色一在乎。不同 飯。豈有異。異自天耳。佛土不同。方此可知。故下文云。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教 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

  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三合文可見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 此大段第四時眾得 益□。大小二乘各有深淺二益也。此深悟無生也。大品即色明空。悟空色不二亦證無 生法忍。法花壽量即伽耶短壽明長壽。悟法身非長非短亦悟無生忍。此經即識明淨

□□等。悟淨穢不二亦得無生忍。以此而觀眾經殊唱會歸同致。肇曰。佛國之興其正為

□無生忍。同上不起法忍也

  八萬四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淺者發心也

  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三萬二千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

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此二小乘益既不悟淨穢。應緣故執實有為見無常也。肇曰。國土 穢而可淨。淨而復穢。因悟無常故得法眼。法眼名須陀洹道也。始見道迹故得法眼。

名塵垢八十八結也

  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肇曰。無著之道於法無受無染漏盡 九十八結漏既 盡故意得解脫成羅漢也

方便品第二

  此下第二淨名助佛闡揚淨土之化。九品經文大。分為二。初三品室外訶彈。後六 品室內攝受。又先析仕庶。次訶聲聞。後訶菩薩。三品淺深之次也。此以歎淨□益物

。方便□□品也

  爾時毘那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 肇曰。此經之□起于淨名。其微言幽唱亦 備之。後文出經者欲遠存其人以弘其道教。故此一品全序其德也。品文二。先歎德。

次益物。初中歎本迹二身。法身十德本也。應身三業迹也。天台云。西方貴人稱為長

(18)

者皆具十德。今淨名法身長者。十德亦然。十德如科文。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殖善本  第一姓貴者。殖佛聞法從法化生也。肇曰。樹德先聖故善本深殖也

  得無生忍 二證位高也。三賢業生。七地願生。八地已去法身無生名無生忍。此 法身大士名龍象也。辯才無閡。遊戲神通逮諸總持 此三業德藏名大富也。辯才口業

。神通身業。總持心業。曠劫積修三輪德滿功濟。庶物莫大於茲

  獲無所畏降魔勞怨 四威勢。肇曰。菩薩四無畏也。四魔勞我為怨也

  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  五二智深也。實智深入智度圓滿。權智方便弘誓成就。此自行二智也。了眾生心同 歸本覺見真也。分別利鈍隨根教化照俗也。此二化他二智也

  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 六年耆百千僧祇積修妙智。八地法身決定真偽。此 年耆也

  諸有所作能善思量 七行無失。肇曰。身口意有所作智慧恒在前。故所作無失也   住佛威儀心大如海 八禮儀備也。肇曰。舉動進止不失。聖儀海有五德。一澄淨 不受死屍。二多出妙寶。三大龍降雨渧如車軸受而不溢四風日不能竭。五淵深難測。

大士心淨不受毀。戒之屍出惠。明之寶佛大法雨受而不溢。邪魔風日不能虧損。其智 淵深莫能測者。故曰心大如海

  諸佛咨嗟 九上人嗟歎。一念淨信為佛稱揚。況法身哉

  弟子釋梵世主所敬 此十下人歸敬弟子聲聞也。釋帝釋也。梵梵王也。世護世四 王也。主諸國主也。伏其首則群下從之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離 此下第二歎迹化之德文三。初標益物處。次列三業 益物。後結歎。初標可見

  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

。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惠攝諸無智 此第二列三業方便。初六度攝物心密方便

。次白衣下十八事身密方便。後長者中尊下十一事口密方便。品目之作其在茲焉。初 資財等六度者。肇曰。至人不現行六度。現行六度者為攝六蔽耳。此中非慳非施等法 身本。布施奉戒等化物迹。非本不可以證真。非迹不可以化物。此初六度方便也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 此下身密方便。雖現白衣之儀而不乖法身之本。法 身寂滅即佛所持大沙門律行也 肇曰。秦言義訓勤行。勤行趣涅槃也。亦曰。休息。

息生死往來也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 三界生死之家知如幻故不著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肇曰。梵行清淨無欲行也。又曰。患慾淤泥故   現有眷屬常樂遠離 肇曰。在眾若野。又曰。覺愛別離故

  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 肇曰。外服俗飾而內修相好也

(19)

  雖服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肇曰。外食世饍而內甘禪悅

  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 傳云。博弈圍碁也。空棄光陰無裨來業。肇曰。因戲止 戲

  受諸異道不毀正信 肇曰。同於異者欲令異同於我耳。豈正信之可毀。受謂受學 道法也

  雖明世典常樂佛法 肇曰。世典雖盡明所樂在真法

  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 肇曰。含齒無不敬。淨養無不供。故曰。為致養之最也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 肇曰。外國諸部曲皆立三老。有德者為執法人。以決卿訟攝 長幼也。淨名現執俗法因通道法也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 貪生圖業有身皆患。世利稱心彌增流浪。大士 誡之不以喜悅

  遊諸四衢饒益眾生 肇曰。四衢要路人所交集。隨彼所須而為益焉

  入治政法救護一切 肇曰。治政法律官也。導以正法。使民無偏枉。救護一切也   入講論處導以大乘 外道二乘執見異論。大士攝伏導以大乘令其解脫

  入諸學堂誘開童蒙 肇曰。學堂童蒙書學堂也。誘開如太子入學現梵書比也   入諸婬舍示欲之過 肇曰。外國婬人別立聚落。凡預士流目不暫顧。大士同其欲 然後示其過

  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肇曰。酒致失志開放逸門也

  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 此下三明口密益物。肇曰。凡人易以威順。難以理 從。大士每處其尊以弘風靡之化。長者豪族望重多以世教自居不求出。世勝法永處輪 迴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 肇曰。積財一億入居士里寶貨彌殖。貪著自纏豈思 出離

  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 肇曰。剎利王者種也。秦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轉 食自然粳米。後人情漸偽各有封殖。遂立有德處平分田。此王者之始也。其尊貴自在 多強暴怒恣意傷害自取淪迴故教以和忍

  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 肇曰。秦言外意。以道學為業。或在家或出家

。苦行多恃已道術。我慢自蔽沒生死流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肇曰。正法治正法也。教以正法。治國以道。□佐 時亦令知身如泡。不保榮祿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為臣須忠為子應孝。肇曰。所承處重。宜以忠孝為 先也

  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正宮女 什曰。外國法取歷世忠良耆長。有德為內官化正宮 女。嗜色之業報以女身。若不正修豈能出離

(20)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 肇曰。福力微淺故生庶民衣食尚乏。安能進道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惠 肇曰。梵天多有禪福不求出世勝惠

  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 無常者滌欲愛之神湯。凡未離欲界者豈不銘心哉。

什曰。梵垢薄而著淺故為說勝惠釋。愛重而著深故現無常也

  若在護世中尊護諸眾生 護世四天王也。東方持國主。主二部揵闥婆毘舍闍。南 方增長主。主二部鳩槃荼薜荔多。西方雜語主。主二部龍及富單那。北方多聞主。主 二部夜叉羅剎。護諸世間也

  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此第三結歎也。肇曰。法身圓應其迹無端故稱無量。上略言之耳

  其以方便現身有疾 此下第二現疾益物文四。一明方便現疾。二諸人參問。三因 為說法。四聞法得益。此初也。肇曰。雖復變現殊方妙迹不一。然此經之起本于現疾 故作者別序其事也

  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諸王子并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  此下第二著。有眾生因集參問也

  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 此三明因疾說法文二。初勸厭凡身。二勸求 佛身。前文復二。前明緣理正觀。後辨緣事對治觀。此總標也。肇曰。同我者易信。

異我者雖順故因其身疾明有身之患。什曰。欲明履道之身未免斯患。況於無德而可保 耶

  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 此下次正說無常苦空無我四 觀文也。此初無常觀。夫無常者悟身有為體性滅。此理無常也。阿階道果若四時代謝 形變色衰。此是事轉非真悟也。肇曰。身之危脆強力不能保。孰能信其永固者。此無 常義也

  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此二苦觀。法身常樂無漏因生 則知漏因。生身性本自苦見此苦理道果從生。若待鞭撻傷害方見苦者非苦理也。病惱 相仍明智不怙怙恃怙也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此下十喻明空觀。身者因是妄惑果是偽報。觀察此理名悟 空也。復次四大虛偽不真故空亦非毀滅。代謝之空哉。肇曰。撮摩聚沫之無實。以喻 觀身之虛偽。此下至電喻明空義也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肇曰。不久似明無常義。然水上泡以虛空中不實。故不久立 猶空義也

  是身如焰從渴愛生 肇曰。渴見陽焰惑以為水。愛見四大迷以為身   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 芭蕉之草唯葉無幹

  是身如幻從顛倒起 肇曰。見幻為人。四大為身。皆顛倒也

(21)

  是身如夢為虛妄見 妄心所計虛誑如夢

  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 肇曰。身之起乎。業因猶影響之生形聲   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 肇曰。變滅不住似釋無常。然皆取其 虛偽不真。故速滅不住猶釋空義也

  是身無主為如地 此下六界觀無我也。肇曰。夫萬事萬形皆四大成。在外則為土 石山河在。內則為四支百體聚。而為生散而為死。生則為內。死則為外。內外雖殊然 其大不異故。以內外四大類明無我也外地古故。今相傳強者先宅故無主也。身亦示眾 緣所成。緣合則起緣。散則離。何有真宰常主之者。主壽人即是一我。義立四名耳。

地性能持妄計為主

  是身無我為如火 火性炎上妄計為我。肇曰。縱任自由謂之我。而外火起滅由薪 火不自在。不自在火無我也。外火既無我。內火類可知

  是身無壽為如風 風息通命妄計為壽。肇曰。常存不變謂之壽。而外風積氣飄鼓 動止無常動止。無常風無壽也。外風既無壽。內風類可知

  是身無人為如水 水性隨物妄計為人。肇曰。貴於萬物而始終不改。謂之人。而 外水善利。萬形方圓隨物窪隆異。遍而體無定。若體無定則水無人也。外水既無人。

內水類可知

  是身不實四大為家 此身骨肉等地大。血髓等水大。煖氣等火大。喘息等風大。

不了四大妄計為身。假會為家。非實身也

  是身為空離我我所 此五空界觀身之呻吟猶槖籥哉。聲動因空空無我所。既無我 所。何以外空耶

  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 此六識界觀也。草木隨氣變化萬形。識身隨業受報非一。

既緣變無常。知何異草木。又草木隨氣榮枯。識亦隨緣生滅。生滅無定知何異草木。

肇曰。身雖能觸而無知。內識能知而無觸。自性而求二俱無知。既曰無知何異瓦礫   是身無作風力所轉 此破作者也。身隨業風巧拙異動無作者也。肇曰。舉動事為 風力使。然誰作之者

  是身不淨穢惡充滿 此下明緣事對治觀破思惟惑也。肇曰。三十六物充滿其體。

此不淨想也

  是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 肇曰。雖復澡以香湯衣。以上服苟曰。非 真。豈得久立此虛偽想也

  是身為災百一病惱 肇曰。一大增損百一病生。此災患想也

  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 丘井者故破村落。丘墟故井也。謂人物宮室移就新居。井 不可改日見崩壞。人老亦然。盛力少色皆悉遷移衰老形骸留。此散壞此老壞想也。肇 曰。神之處身為老死所逼。猶危人之在丘井為龍蛇所逼也。緣在他經

(22)

  是身無定為要當死 死苦肇曰。壽夭雖無定不得不受死。此必死想也

  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 此總明不可樂想也。肇曰。四大 喻四蛇五陰喻五賊。六情喻空聚。皆有成喻在地經。五陰十八界十二入三法假合成身

。猶若空聚無可寄也

  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 此下第二勸求佛身文四。第一舉勸。第二徵勸。第三 釋勸。第四結勸。此初舉厭勸忻。肇曰。吾等同有斯患。可厭久矣。宜共樂求佛身也   所以者何 此二徵勸意。肇曰。近見者謂佛身直是形之妙者未免生死寒暑之患。

曷為而求將辨法身妙極之體

  佛身者即法身也 此三釋勸文三。初辨果體。二明修因。此初也。肇曰。經云法 身者虛空身也。無生而無不生。無形而無不形。超三界之表絕有心之境。陰入所不攝 稱謂所不及。寒暑不能為其患。生死無以化其體。故其為物也。微妙無像不可為有。

備應萬形不可為無。彌綸八極不可為小。細入無間不可為大。故能出生入死通洞乎。

無窮之化變現殊方應無端之求。此二乘之所不議。補處之所未覿。況凡夫無因敢措思 於其間哉聊依經誠言粗標其玄極耳。然則法身在天而天在人而人。豈復近捨丈六而遠 求法身乎

  從無量功德智慧生 此二明修因。肇曰。夫妙極之身必生乎。妙極之因功德智慧 大士二業也。此二蓋是萬行之初門。泥洹之關要故唱言有之

  從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生 肇曰。五分法身也   從慈悲喜捨生 四等也

  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 肇曰。禪四禪

。定四空定。解脫八解脫。三昧三三昧。此皆禪度之別行

  從方便生從六通生 肇曰。自非六通方便生其無方之化。無以成無極之體   從三明生 肇曰。天眼宿命智漏盡通為三明

  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 三十七品如下。什曰。始觀時係心處名。止靜極則明

。明則惠。惠名觀

  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 名數如常。自非剋圓勝德何能證茲法身

  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 肇曰。必斷之志必集之情。此二心行之綱目也   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 肇曰。真實善根所以生。不放逸功業所以成。此二心行之 要也

  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 此總結也

  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四結勸起悲 願也。肇曰。發無上心豈唯自除病亦濟群生病

  如是長者維摩詰。為諸問疾者如應說法。令無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四結益也

(23)

弟子品第三

  此二明弟子因命問疾。寄宣呵辭挫小進大。故目品焉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于床 品文二。初自念疾。後佛命問疾。此初先自念也

。生曰。自念寢疾者自傷念疾也。夫有身則有疾。此自世之常耳。達者體之何所傷哉

。然毘耶離諸長者子皆觀佛聽法。維摩詰事應是同而礙疾不預。理在致傷。故託以崇 法招佛問疾也

  世尊大慈寧不垂愍 此念問。肇曰。世尊大慈必見垂問因。以弘道所濟良多。此 現疾之本意也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此二命問疾人。先別命十人。此初章 也。文二。初命。後辭。此初命也。肇曰。至人懸心默通不先形言冥機潛應。故先勅 也。如其知諸人不堪而猶命者將顯淨名無窮之德以生眾會悕仰之情耳。舍利此名。身 其母名也。弗秦言子天竺多。以母名名子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二辭也。文四。一奉辭不堪。二略出 所以。三廣引彈事。四結辭不堪。此即初也。生曰。有以致辭非拒命也。託不拒命之 辭以取權維摩詰義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 此二所以下徵釋不堪所由也。宴安也。

禪定安心故云宴坐。聲聞入定不過八地定及滅盡定。皆是厭下麁動忻於上定故。示隱 身於林息亂於定。此非真宴寂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 此三時維摩詰下引所彈事文 三。總別結也。此初總呵。不必此坐為真坐也。夫心體離念性本寂滅體。此安住名真 宴坐。豈同二乘厭亂忻定而為宴寂哉

  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 此二。夫宴坐下別訶文六。此初訶形神不 寂失。夫三界性空未甞不寂。身心如幻何時不定。豈有厭忻哉。肇曰。今舍利弗猶有 世報生身及世報意根。故以人間為煩擾而宴坐林下。未能形神無迹故致斯呵

  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 二呵寂用相乖失。小乘滅受想心名為滅定。故 滅而無用也。菩薩體心性常寂滅名滅盡定故寂而常用。肇曰。小乘人入滅盡定則形猶 枯木。無運用之能。大士入實相定心智寂滅而形充八極。順機而作應會無方。舉動進 止不捨威儀。其為宴也。亦以極矣

  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 三訶真俗異緣失。仁王云。雙照二諦平等。道 照真故道法照俗。故凡事肇曰。小乘障隔生死故。不能和光大士美惡齊旨。道俗一觀 故。終日凡夫。終日道法也。淨名之有居家即其事也

  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 四訶心住內外失。心生則內外相生。心寂則內外 相滅。此無住為住也。肇曰。身為幻宅曷為住內。萬物斯虛曷為在外。小乘防念故繫 心於內。凡夫多求故馳想於外。大士齊觀故內外無寄也

(24)

  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 五呵乖中起行失。肇曰。諸見六十二諸 妄見也。夫以見為見者。要動捨諸見以修道品。大士觀諸見真性。即是道品故不近捨 妄見而遠修道品也。如小乘觀身不淨破淨倒名見動。大士觀身性空非垢非淨名為不動

。念處既爾。餘品例然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 六訶染淨未融失。肇曰。七使九結惱亂群生名為 煩惱。煩惱真性即是涅槃。惠力強者觀煩惱即是入涅槃。不待斷而後入也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此三結也。肇曰。此平等法坐佛所印可。豈若仁者有待 之坐乎

  時我世尊聞是語已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四結不堪也。肇曰

。理出意外莫知所對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二。此初命也。目連此云採菽性也。輔相 之族。字拘律陀。此樹名也。禱樹求之因以名也。肇曰。弟子中神通第一。生曰。夫 人才有長短所能不同。舍利弗自可不能。餘何必然。故不抑之而不告也。復得因以廣 維摩詰之美

  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辭也。文四如前。此初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毘耶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 此二不堪之由。此說 小乘無常等法也。肇曰。當是說有為善法施戒之流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 此三辨所彈 事。文三。初呵偽。次示真。後呵益。此初總呵不當。此順方言。應云仁者所說不當

。法唯一實餘二非真故云不當

  夫說法者當如法說 此示是真也。文二。初理本無說。二示說方軌前中。又三標 釋結也。此初標也。肇曰。法謂一相真實法也

  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 二釋法。此初約無我明實相義。肇曰。自此下辨真法義也

。夫存眾生則垢真法。若悟法無眾生則其垢自離。又解。此明法性本無眾生。不同二 乘斷眾生相也。下三句類然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 生曰。我者自在言主耳

  法無壽命離生死故 肇曰。生死命之始終耳。始終既離則壽命斯無諸言。離者皆 空之別名也

  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 肇曰。天生萬物以人為貴。始終不改。謂之人故外道以人 名神。謂始終不變。若法前後際斷則新新不同。新新不同則無不變之者。無不變之者 則無復人矣

  法常寂然滅諸相故 此下約法空辨實相義也。法性常寂無生滅相也。不同小乘妄 執。有為有生無滅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目不暫捨。時比丘尼。為夜摩天眾。說出生無量清淨勝妙莊嚴法門。又見此座釋提

。今此四眾虛空諸天皆已坐定。唯願如來等正覺。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今此會眾

。問至理微妙不垢不淨。無取無捨。今立垢淨令人取捨。既乖妙理即非上乘。何得名

。問曰。未審。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備不虛。何機得受。答曰。解有二義。一

關鍵詞:觀佛三昧 曇鸞 道綽 善導 彌陀業觀 觀經 四淨土 慧思 灌頂 智者 五品弟子位 一心三觀 二十五尊像 六部往生經 淨土義

為「妙有」,妙有非「實有」,故雖有而空淨不滯,故能圓照。就萬累盡去言謂之空無;空

道也者,不可須臾 (音儒) 離也,可離非 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得具如是十種之力。名為如來應供正遍覺。是故目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