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09學年度第一學期 第一次期中考 高一歷史 題庫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109學年度第一學期 第一次期中考 高一歷史 題庫"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09 學年度第一學期 第一次期中考 高一歷史 題庫 一、單選題 (50 小題,每題 2分,共 100 分 ) 1. (    )清治時期,官方曾對臺灣原住民進行劃分,通常可分為熟番、化番與生番,請問當時的分類 依據為何?  (A)是否從軍  (B)分布地點  (C)歸順情況  (D)血統差異  解答   C  2. (    )生番及熟番為清廷對臺灣原住民的區分,請問若依其標準來看,下列何者應該被列為「熟 番」?  (A)冬夏不衣。結草裙,微蔽下體而已  (B)習紅毛字,橫書為行……。能書者,令 掌官司符檄課役數目  (C)所斬首,剔肉存骨,懸之門,其門懸骷髏多者,稱壯士  (D)男女 俱裸,或聯皮、緝木葉為衣;食生物。性剛狠,以殺為事  解答   B  3. (    )金廣福墾號為臺灣規模最大的墾隘,19 世紀初淡水廳同知示諭轄內客家人、閩南人的領袖 姜秀鑾和林德修,招佃開墾竹塹城東南山區。後來兩人在城鄉募股集資,組成金廣福墾號, 姜秀鑾負責墾隘工作,林德修則負責與官府往來業務,共同開發竹塹山區,但也因金廣福 墾號的拓墾,而與世居當地的臺灣原住民產生衝突。請問從文中可看出金廣福墾號的出現 與下列何者有關?  (A)族群遷徙  (B)分類械鬥  (C)原漢衝突  (D)族群合作  解答   D  4. (    )某人在未接受官府招安前,曾進駐臺灣本島,且擁有數百艘船隻和 10 萬名兵卒。受招安後, 勢力愈來愈大,甚至壟斷東南沿海的貿易。後來,他協助官軍擊敗荷蘭的入侵,成為海上 霸主。請問:這位歷史人物是誰?  (A)鄭芝龍  (B)顏思齊  (C)陳老  (D)林道乾  解答   A  5. (    )資料一: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獸足謂之番。从釆、田象其掌。」 資料二:「臺灣原住民的族群名,很多都代表『人』的含意,例如布農族的『Bunun』的原 意即是人。」 資料三:清代黃逢昶等著《臺灣生熟番紀事》:「臺灣枕夷夏之交,四面濱海。其中層巒 聳翠,前後相連。後山為生番巢穴,名曰高山番;山外皆熟番所居,名曰平埔番。」 關於以上三則資料,下列敘述何者較為恰當?  (A)臺灣原住民被稱為番,是始於清治時期 (B)臺灣原住民自稱為番,故清治時期將其分為高山番與平埔番  (C)從資料一與資料二可看 出,漢人稱呼原住民為「番」,與原住民各族以「人」來命族名的用意相同  (D)對照資料 一與資料三可看出,漢人稱呼原住民為「番」,是將其貶低如野獸,有文化歧視的意味 解答   D  6. (    )研究原住民早期的發展與文化有許多種調查內容,請問下列哪一項無法考證原住民當時的生 活?  (A)器具  (B)原住民文字  (C)考古遺址  (D)口傳神話  解答   B  7. (    )「都市原住民」最初並非官方正式稱呼,學界也無分類標準。這項稱呼實則源自 1970 年代 的「都市山胞」一詞。當時教會團體為了區分特定服務對象,以「都市山胞」通稱北部都 市地區的原住民,後來在移居都市的原住民知識份子倡議下,「都市原住民」才用來泛稱 都市地區的原住民。請問:最初使用「都市原住民」的應該是?  (A)政府  (B)學界  (C) 教會團體  (D)原住民知識份子  解答   D  8. (    )一位老人家感動地說:「在過去清朝跟日本統治的時代,法律和政府命令的內容往往是限制 或剝奪我們的權益,或意圖改變我們的生活。國民政府剛來臺灣的時候也是如此。直至今 日,在眾人的努力下,臺灣的法律才從根本上成為真正肯定原民身分、保障原住民的力 量。」這樣的說法最早出現的時代應該是  (A)1970 年代  (B)1980 年代  (C)1990 年代  (D)2000年以後  解答   C  9. (    )漢人移墾臺灣後,不同族群選擇的居住地不盡相同,形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下列何者?  (A)與各族群的生活習慣有關  (B)與南北氣候不同有關  (C)與土地肥沃、水利灌溉便利有 關  (D)與政府政策規定有關  解答   A  10. (    )以下為和臺灣原住民有關的政策:(甲)種族平等,建立共存共榮關係;(乙)生番化熟、熟番 化漢;(丙)理蕃為手段,目的是殖產興業;(丁)建立領主與封臣的關係。四個政策出現的時 間依序為:  (A)乙甲丁丙  (B)丙甲乙丁  (C)丁乙丙甲  (D)甲丁丙乙  解答   C  11. (    )一位 1628 年時遷居臺灣南部的漢人男子,在臺灣統治者允諾給予耕牛、農具的積極招募 下,前來臺灣耕種。他趁著貿易商船前往中國時,托船員帶一封家書給故鄉的家人,向家 人說明他在臺灣的生活狀況,請問,下列何者應是書信中會出現的內容?  (A)統治者允許 我們擁有土地所有權,讓我們能安心耕種  (B)為了找尋更好的耕地,我短時間之內已在大 員地區遷徙了好幾次  (C)為了能夠娶妻,我必須受洗成為教徒  (D)這裡很多漢人的團體, 我常常在農閒時參與各種漢人的集會活動  解答   C  12. (  )附表是清治中期,臺灣中部近山或丘陵地幾個鄉鎮某族群的人口所占比例。請問:這個族群 應該是? 彰化縣 百分比 臺中縣 百分比 南投縣 百分比 埔心鄉 74 東勢鎮 73 國姓鄉 75 (A)泉州人  (B)漳州人  (C)客家人  (D)平埔族  解答   C  13. (    )當時,移民者藉由血緣、地緣或利益關係,組成自發性的農墾組織,開闢荒地,興築水利, 期待能早日脫離窮苦,在臺灣建立基業。請問:上述最可能是何時的臺灣移民情景?  (A) 荷治時期  (B)清治時期  (C)日治時期  (D)戰後初期  解答   B  14. (    )1641 年在臺灣舉行的會議中,甲方的代表帶著物產獻給乙方;乙方的代表則表示,甲方有 遵守乙方政令的義務,確認雙方的從屬關係,訓示甲方須盡職責,定期報告內部情況,若 有爭執,由乙方裁決。甲方與乙方分別最有可能是何人?  (A)大肚國王、鄭氏政權官員  (B)原住民部落長老、東印度公司官員  (C)東印度公司官員、鄭氏政權官員  (D)原住民長 老、清朝地方官員  解答   B  15. (    )某個時期,政府積極推動「內地移民政策」,主要目的包括:鞏固對臺灣的統治、解決內地 人口過剩的問題、為將來國民移往熱帶地區發展做準備,因此招募內地農、工至臺灣東部 發展。請問這應是下列哪一時期的政策?  (A)清治初期  (B)清治後期  (C)日治時期  (D) 中華民國時期  解答   C  16. (    )報紙專欄刊出一篇關於南島語族的文章:     南島語族的「(甲)起源地為馬達加斯加」,在大約「(乙)五、六千年以前開始向外擴 散」,根據 DNA 的相關研究,其「(丙)與臺灣原住民和中國漢人具有相同血脈淵源」。其 代表的物質文明特色如「(丁)樹皮布的製作」,以及具有地區特色的歌舞祭儀等等,如果想 要接觸更多的南島語族文化,可考慮參加「(戊)每四年舉辦一次的大西洋藝術節」,相信會 有更多的深刻體驗。 請問甲~戊的敘述中,何者正確?  (A)甲丙  (B)甲丁  (C)乙丁  (D)丙戊  解答   D  17. (    )素有南島語族「四年一度奧運會」之稱的「太平洋藝術節」,是太平洋地區最主要的文化活 動。臺灣可能是孕育出南島語系的原鄉,地位重要,也多次參加。請問:藝術節期間,臺 灣原住民族最不可能與哪一個國家或地區交流南島語族文化?  (A)帛琉  (B)澳洲  (C)薩 摩亞  (D)夏威夷  解答   B  18. (    )「這個社會是平等的,沒有酋長制與階級的觀念,一切都是在平等與共享的制度下運作,社 會上可以分為親族集團、地域、漁團組織等。其中漁團組織同時也是一個祭祀集團,由當 地族人結合成若干小組,一同祭祀一同出海捕魚,並將漁獲均分。」這應是哪一個社會的 情況?  (A)噶瑪蘭族  (B)排灣族  (C)泰雅族  (D)達悟族 

(2)

解答   D  19. (    )康熙五十二年藍鼎元描繪:「如大埔莊『今居民七十九家,計二百五十七人,……中有女眷 者一人,年六十以上者六人,十六以下者無一人。皆丁壯力農,無妻室,無老耆幼 稚』。」有妻者如此稀少可能造成諸多社會問題,請問哪些諺語可以反映這個現象?(甲)有 唐山公,無唐山媽;(乙)一個某卡贏三個天公祖;(丙)臺灣錢淹腳目;(丁)番兒至老無妻  (A)甲乙丙  (B)甲乙丁  (C)甲丙丁  (D)乙丙丁  解答   B      ( )他一生的功績輝煌,從鎮守浯嶼(金門)、平定東番(臺灣)、東沙(東莒)、勸退紅番 (荷蘭),不僅用兵精練,還深具外交長才,可說是與臺灣關係最早、最密切的明朝官員。 請問:他是?  (A)沈有容  (B)戚繼光  (C)俞大猷  (D)張之洞  解答   A  20. (    )「在清朝,『熟番』的定義是『歸附納餉』,餉是丁餉,也就是人頭稅;還要負擔很多公差。 『熟番』的收入有限,丁餉、公差往往難以負荷,為了紓解困境,往往就把草埔、鹿場賣 給漢人。」這段文字主要在說明:  (A)清廷對臺灣「熟番」的定義  (B)清廷對「熟番」的 治理政策  (C)「熟番」差役及稅賦的變遷  (D)「熟番」土地權流失的原因  解答   D  21. (    )某位學者有意以「福佬客」為題,調查以福佬話作為主要語言的客家人,有多少語言以外的 生活習慣是受福佬人影響。請問學者預計前往進行田野調查的地點,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一 地區?  (A)桃園大溪  (B)屏東車城  (C)高雄美濃  (D)彰化田中  解答   D  22. (    )「林爽文事件後,當時有平埔族協助清軍作戰,亂事平定後,清朝便雇用平埔族為守衛,在 漢人與原住民的交界處,設置官隘加以防守,並開墾田地。這套制度至清領後期逐漸鬆弛, 劉銘傳時期加以改革,在北、中、南、東地區,築上許多碉堡,形成一道防線,稱為隘勇 線,這套制度後來又被日本人加以沿用與改革,用來對付高山族群。」請問上述文字的敘 述內容,主旨為何?  (A)設置隘勇線的原因  (B)設置隘勇線的目的  (C)隘勇線的發展過 程  (D)隘勇線的分布範圍  解答   C  23. (    )有人曾在《原報》寫下這樣的主張:「我們主張,原住民的運動團體和運動家們,應全面放 棄在都市游離而回到原鄉部落;遠離霓虹燈彩的迷惑,投向山海的懷抱,去實踐自我,去 耕耘土壤,去擁抱基層,去關切民眾基本的生存問題,這才是擴大原運實踐空間、充實原 運內涵、強化原運實力的根本之道。」請問這段文字,顯示著當時原住民運動的努力方向 為?  (A)提倡部落主義  (B)爭取經濟平等  (C)推動原住民正名  (D)移往都市發展  解答   A  24. (    )某電影公司正打算拍一部以霧社事件為主題的微電影,並重現事件爆發時原住民生活的場 景,請問下列哪一場景符合史實?  (A)配合政府「育苗造林」的政策,有原住民開始協助 政府進行造林工作  (B)蕃童教育所中,原住民的孩子正在學習日語  (C)有許多原住民不滿 政府要求改為日本姓名,紛紛抗議  (D)看到高砂義勇隊的招募訊息,許多部族勇士紛紛投 效  解答   B  25. (  )臺灣移民社會的形成,有唐山祖、開臺祖兩種說法,關於這兩種說法的比較,下列何者正確? 唐山祖 開臺祖 (A)祭祀對象 來臺第一代祖先 原鄉較顯赫的同姓祖先 (B)成員 居住地附近同姓之人 開臺祖的後代子孫 (C)資金運作 保留部分家產作祭祀之 合股購買田地出租所得,作為每年祭祀之用 (D)意義 定居社會 移墾社會 解答   B  26. (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了擴增兵源,臺灣總督府特別徵召原住民男丁組織軍隊,其中最具代 表性的應是下列何者?  (A)臺灣義勇隊  (B)神風特攻隊  (C)高砂義勇隊  (D)農業戰士訓 練所  解答   C  27. (    )附圖顯示清代乾隆年間竹塹地區的人文地理分布情形。按照乾隆 55 年的番界來看,則當時 竹塹地區的熟番,多半散居在圖中的哪一區域?

(A)只有 A 區  (B)B、C 區  (C)A、C 區  (D)A、B 區  解答   D  28. (    )早期漢人對臺灣平埔族生活型態的一則紀錄:「少壯未娶者,曹居(群居)之。議事必於公 廨,調發易也。娶則視女子可室者,遣人遺瑪瑙珠雙,女子不受則已;受,夜造其家,… …女聞,納宿,未明徑去,……迨產子女,婦始往婿家迎婿,如親迎,婿始見女父母。遂 家其家,養女父母終身,其本父母不得子也。故生女喜倍男,為女可繼嗣,男不足著代故 也。」關於此記載的解讀,下列何者較為合適?  (A)平埔族的習俗是在結婚後,男方需將 女方的父母接來與自己父母同住  (B)說明平埔族為母系社會,家業由女兒來繼承,重女不 重男  (C)文中「視女子可室者,遣人遺瑪瑙珠雙」,是受到漢人下聘禮儀的影響,顯示原 住民已開始接受漢文化  (D)此族群與泰雅族的親族組織相同  解答   B  29. (    )資料一:「文獻記載中國官方與臺灣住民的接觸,可以追溯到三國或隋代,臺灣與大陸有著 極其密切的歷史關係,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居住在臺灣的高山族是祖國民族大 家庭的成員。」資料二:「在歷史時代,文獻記載中國官方與臺灣住民的接觸,最早的可 能可追溯到三國時代,或在隋代。假設文獻記載的島嶼的確指臺灣,這類的接觸也是偶發 的、不連續的,數百年難得發生一次,在本質上不是隸屬的關係。我們甚且可以說,正由 於有這類的記載,我們可以確定臺灣不是『自古即為中國領土』。」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 兩段文字?  (A)資料一為歷史事實,資料二則是歷史解釋  (B)資料一為歷史解釋,資料二 則是歷史事實  (C)學者引用相同史料,可能獲得不同的結論  (D)兩者引用相同史料,結論 不同,當有一誤  解答   C  30. (    )「清末開山撫番的政策下,加上東部地區地廣人稀,使得許多村落已可見客家人的蹤影。日 治以後,總督府也對東部進行有計畫的開發,推行樟腦、甘蔗、林木等作物的栽培,工作 機會大增,許多客家人也隨之大量移入。」上文的敘述,講述的主旨為下列何者?  (A)客 家人向東部遷移的影響  (B)政府對東部開發的政策  (C)客家人向東部遷徙的原因  (D)客 家人在臺灣社會的處境  解答   C  31. (    )大豹溪一帶(今新北市三峽區)原是泰雅族大豹社居住地。二十世紀初,臺灣總督府派軍隊 前往該地,將大豹社迫遷到詩朗、志繼等部落(今桃園市復興區)。最可能的原因是  (A) 總督府設立「蕃童教育所」,要大豹社族人接受新式教育  (B)日本政府讓財團開發樟腦業, 將大豹社族人驅離部落領域  (C)總督府正興建桃園大圳,需要徵調大豹社原住民充當勞力 (D)日本準備對中國發動戰爭,要訓練大豹社族人擔任後備兵  解答   B 

(3)

32. (    )清代志書中已有「熟番」、「生番」的用詞。「生番」指居於深山之中,不服政令的「番」 人;漢化的原住民則稱為「熟番」。日治時期,原用清代稱呼,後來將其區分成「平埔 族」和「高砂族」兩大族群。請問:清代臺灣的熟番在民政上應負擔哪一種義務?  (A)納 糧  (B)當兵  (C)任官  (D)出草  解答   A  33. (    )某一原住民族屬於雙系貴族社會,部族實施頭目制,由合法的繼承程序選出頭目,具有最高 權力。平民須將部分所得貢獻給頭目。另外,繼承家業不分男女皆可,請問這個族群是下 列何者?  (A)泰雅族  (B)阿美族  (C)達悟族  (D)排灣族  解答   D  34. (    )一張清治時期繪製的《臺灣輿圖》,呈現了當時臺灣開發的樣貌,可看到在漢人地界內,仍 有零星的平埔族番社雜處於其間。移墾者在面對原漢雜居的環境時,挑戰才真正開始。請 問:這張《臺灣輿圖》呈現清治時期的哪一種治臺策略?  (A)開山撫番  (B)消極治臺  (C)番地無主  (D)禁娶番婦  解答   B  35. (    )辰辰在圖書館撿到一張紙條,上面紀錄資料如附圖,請問紙條紀錄的應是哪一原住民族? (A)排灣族  (B)賽德克族  (C)泰雅族  (D)阿美族  解答   D  36. (    )資料一:張燮《東西洋考》(萬曆四十五年,1617):「雞籠山、淡水洋。……凡十五社, …… …… 無君長徭賦,以子女多者為雄,聽其號令,性好勇, 居數世一易地, 土宜五穀, 而皆旱耕。」 資料二:《巴達維亞城日記》(天啟四年,1624):「地雖甚肥沃,但不種苗,亦不播 …… 種,又不耕作,除少播米穀及小米外,土番從上所收穫者,不過自然生產之物而言。 彼等之間未見首腦人物。」 根據以上資料,下列敘述何者正確?(甲)文中所記的「土番」是指高山族;(乙)文中所記的 「土番」是指平埔族;(丙)當時「土番」尚處氏族、部落社會,無政府、無世襲領袖;(丁) 「土番」他們採游耕,尚不知使用犁耕、灌溉  (A)甲乙丙  (B)甲乙丁  (C)甲丙丁  (D)乙 丙丁  解答   D  37. (    )附圖是根據 1907 年前後臺灣某項統計資料所做的空間分布圖,這個地圖的主題最可能是: (A)稻作與甘蔗的分布  (B)閩粵各族群的分布  (C)瘧疾發生率的分布  (D)都巿化程度的分 布  解答   B  38. (    )有本臺灣地方志提及某地的築城:「他們蓋的城很小,根本就不能算是城……但他們有好的 船隻,也善用火砲,所以雖然軍隊數量不多,但各地的原住民都聽命於他們。他們又在城 外設立市場,福建沿海商人頻繁前來和他們貿易。」這應是哪一次的築城活動?  (A)西班 牙人在基隆地區築城貿易  (B)荷蘭人據臺時在安平地區築城  (C)鄭成功復臺後修築的承天 府城  (D)英國人在淡水地區修築紅毛城  解答   B  39. (    )資料一:「歷史是在史學家與事實交互作用下所形成。史學家無事實根據,無法創垂信史; 事實失去史學家,將如死灰沉寂。」 資料二:「史學家可以任意寫歷史,是20 世紀歷史相對論的偏頗之說。根據什麼?根據往 事所留下的證據。」 資料三:「歷史研究不是研究過去,而是研究過去所留於現在的痕跡;如果人們都沒有留 下痕跡,等於這些事都沒有發生過。」 根據以上資料,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歷史學是一門研究人在時間之中的學科  (B)歷史 是史學家寫的,不是發生過的往事  (C)過去為史學家以其偏見所誤寫  (D)歷史不過是「斷 爛朝報」、「一堆雜亂混在一起的事實」  解答   A  40. (    )某一時期的統治者為了進一步開發山地資源,陸續將原住民部落集體往山麓平地遷移,並倡 導水田定耕及畜牧等生產方式。請問:上述應是何時的何種政策?  (A)鄭氏時期的屯田制 度  (B)清治時期的開山撫番  (C)日治時期的理蕃政策  (D)戰後臺灣山地平地化政策  解答   C  41. (    )附圖是臺灣某時期的行政區劃,請問確立此行政區域的為下列何者? (A)鄭芝龍  (B)鄭成功  (C)鄭經  (D)鄭克塽  解答   C  42. (    )某時期中,臺灣當局對入港船隻課徵關稅,來臺漢人除繳納田租外,還須申請執照,繳交費 用後才可打獵、捕魚;年滿7 歲者,均須繳交人頭稅。發布這個命令的人應是:  (A)荷屬 東印度公司總督  (B)鄭氏時期的承天知府  (C)康熙年間的臺灣知府  (D)日據時期的臺灣 總督  解答   A  43. (    )清代臺灣社會出現許多羅漢腳,是下列哪一政策造成的?  (A)禁止私人開採由官方專賣的 樟腦及鹿皮  (B)對原住民的封山令  (C)渡臺者不准攜帶家眷  (D)隔離漢人及原住民以避 免衝突  解答   C  44. (    )16、17 世紀大航海時代,西方列強紛紛在亞洲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請問當時殖民國與殖民 地的配對,下列哪一選項正確?  (A)葡萄牙──澳門  (B)西班牙──琉球  (C)荷蘭── 日本  (D)美國──菲律賓  解答   A 

(4)

45. (    )鄭氏政權來臺後,隨著其在臺灣的統治日久,與原住民產生的衝突也日漸增多。從下列哪一 臺灣地名的由來,可以看出當時漢番衝突的現象?  (A)林圯埔  (B)石牌  (C)赤崁  (D)土 牛口  解答   A 46. (    )17 世紀,分別有荷蘭與鄭氏來臺建立政權,請問這兩個政權有何相似之處?  (A)均採行軍 屯政策,以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  (B)均鼓勵漢人來臺移墾,以增加農業生產  (C)均對原住 民採安撫取代武力征服的政策  (D)皆對漢人採取高壓管制的作法  解答   B  47. (    )某時期,臺灣各地出現很多「新村」,這些村莊多半是建於公有地的克難房舍,像是屋頂蓋 稻草、竹泥牆等建築。後經修建,大多改為磚造,並具有私人廁所、浴室、廚房規模及電 線線路等設備,磚牆上常有藍、白、紅的色彩與政治標語口號。請問這些「新村」的建造, 與下列哪一事件有較直接的關聯?  (A)簽訂《馬關條約》  (B)第二次世界大戰  (C)國共 內戰  (D)解除戒嚴  解答   C  48. (    )學者林衡道曾在研究中指出,透過祖籍、習俗、語言等方面觀察,彰化員林一帶的許多居民, 其姓氏及家族的堂號都屬客家,但其語言卻已幾乎閩南化,僅殘留少數潮州話和客家話詞 彙。請問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下列何者正確?【資料來源:林衡道,〈員林附近的「福 佬客」村落〉,《臺灣文獻》第14 卷第 1 期(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3 年),頁 153~158。】  (A)客家話與閩南話本就類似,因此會互相影響  (B)其居住族群以閩南為優 勢,導致居劣勢的客家文化被取代  (C)受到政府推動的本土化政策影響,往閩南化發展  (D)因族群遷徙,無法將祠堂與堂號一起搬走所致  解答   B  49. (    )臺灣某一時期,政府對原住民的「保留地」管理辦法,開啟了非原住民(團體或個人)入山 開發的合法管道:舉凡平地公私營工礦、農林、漁牧等事業機關或個人,「為開發山地資 源利用山地保留地」,只要「不妨害山胞墾殖及山地行政」,都可以經核准租用使用保留 地,導致原住民的土地更加快速的流失。請問此一時期為?  (A)清治初期  (B)清治後期  (C)日治時期  (D)中華民國政府時期 解答   D  50. (    )十八世紀末漳州人林某欲前往臺灣謀生時,四處打聽臺灣情況,但說法不一,下列何種說法 較符合當時實情?  (A)荷蘭商人在鹿港設立許多商行,經營鹿皮生意,需要人工,就業容 易  (B)臺南安平一帶有許多西方傳教士及外商,商業活絡,但民教衝突頻傳  (C)朝廷正式 在臺北設府,計畫開發瑠公圳,農業前景可期,有發展潛力  (D)漳州人吳沙召募大量同鄉, 前往噶瑪蘭地區開墾荒地,較有謀生機會  解答   D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範圍:下學期第一次段考

範圍:下學期第二次段考

三、計算題:共

範圍:下學期第一次段考

範圍:上學期第二次段考

一、為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高級中等以下學校108學

御者對曰:「臣聞河洛 之神,名曰宓妃。然則 君王所見,無乃是乎? 其狀若何?臣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賞〉中「天地歲時、社會人事,靜而觀之,無一不是自然 無一不可以資欣賞」一句,下列最可與之相應的是: (A)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 知太守之樂其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