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環境保護教育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環境保護教育之研究"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環境保護教育之研究

余世章* 摘要 環境保護的起源,其實在中西都有,只是一直沒有受到重視,一直到一 九六 0 年代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才受到世界先進國家的重視。本文嘗試從 人類學的角度切入,探討教育變遷的過程中,環境保護的時代意義;並概 述中國與西方環境保護的演變及環境保護對人類永續生存的影響,最後以 預言環境保護主義將在二十一世紀形成風潮做為結語。 關鍵詞:環境保護、環境保護主義、環境污染、氣氯碳化物、 ISO 、人口 學會、黑風暴、水{吳病、世界自然憲章、蒙特宴公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2)

• 208 •

環境保護教育之研究余世章

A

Study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Shi-chan Uin

Abstract

Both in the West and in the China have an ongm of the environmenta1

protection. However,

environmenta1 protection did not be emphasized unti1

the environmenta1 poll ution becoming serious day after day in the 1960' s.

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discuss the time meaning of the process on education

transition through the eye of anthropo1ogy.

Besides

,

This subject a1so has an

out1ook on the changing of environmenta1 protection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China

,

and the inf1uences of environmenta1 protection to human substantia1

existence. At the end

,

the author predicts environ-protectionism will be the

trend of the 21 st century as a conclusion.

Keywords: Environmenta1 protection

,

environ-protectionism

,

Environmenta1

pollution, ISO.

(3)

前言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與教育家杜威 (John

Dewey

,

1859-1952) 在一九 一六年所出版的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一書中曾謂: r 自然是我們所造成 的。但是沒人能保證我們所造的「自然 dl '會成為我們想要的『自然』。這 時候,我們必須再繼續嘗試。 J 看完了杜威的這段話,我們應該可以體認 到周遭的社會與環境,有時候並不是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或看到的那樣 可以用人定勝天的方式來克服一切。其實,很多看似自然的東西,都是人 造的。例如人們希望能源能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自來水能隨開即用, 所以蓋了水庫,建了各式各樣的發電廠,人們因此得以日以繼夜「不停」 的工作。只是核電廠為了散熱而產生的廢水,卻讓海水的平均溫度升高, 使珊瑚因此而白化死亡。這樣的「自然」就不是我們原先所預想要的,可 是我們卻仍然得面對如此的負面後果。將杜威的話引用到教育上也一樣會 產生類似的效果。譬如說父母都希望每個孩子能接受「學校教育」後就具 備閱讀、書寫、計算的能力,可以應用到社會生活之所需,可是教育體制 化之後,也產生若干問題,其中最令人詬病的就是「文憑主義」的不當競 賽,帶給受教育的人們男一種挫折。 2 人類在自然的地位到底如何定位呢?有人認為人類生存在世界上就 是要統治世界,主宰一切。這話對不對呢?大多數的人相信,人類從生物 界進化而來,以現存的人猿在形態結構、生理機能上和人類很相似,有密 切的親緣關係上,我們的確可以做這樣的推理。但也有男一種「創造說 J ' 稱人類是由上帝所創造的。不過,從古生物學的研究中,大量事實證明古 猿類經過長期演變發展之後,成為人類,而人類還在不斷的演變發展之中, 將來的發展如何,會不會滅絕?將發展至何種程度,環境保護在人類發展 過程中,佔有何種地位?扮演何種角色?這都是值得現代人類好好去思考 的問題。 而男一方面,人類確實已經脫離了生物界,人和生物有著本質的區別。 人類有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有語言和思維,有極高的智慧,能創造各種 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人類認識世界、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手段大大地加強並 且不斷提高。這是文化累積的結果,而教育使文化累積的質與量提升,並 且使累績的速度加快。以目前的科技與文明發展的速度與趨勢,人類若是

1

John Dewey(

1916) :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education)

,

New

York

,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0

(4)

.210 •

環境保護教育之研究余世章 凡事仍以人定勝天的心態,向大自然需索無度,不為後代子孫著想,利用 非永續性的手段去開採自然資源,或者像美國人那樣,為了滿足物質上的 極度享受,採大量生產與大量消費的市場模式,極盡違背生態平衡的自然 律及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法則,大量地消耗自然資源,期待把資源耗竭的問 題,留給後代子孫以新科技來解決與承擔,這種阿 Q 心態,可說是將人類 的未來做最大的賭注,而且賭輸的機率遠比賭贏的機率大的多。 二、環境保護的時代意義 從一九六 0 年代起,不尋常的事情發生了。瑞秋﹒卡森(

Rachel Carson)

女士在一九六二年發表了「寂靜的春天」一書,指出有害化學物質(特別 像 DDT 之類的有機磷殺蟲劑)大量的被人類所使用,以及基因食品愈來愈 普遍,加上自然資源逐漸枯竭,使得大多數生活在已開發國家的人們,開 始警覺到「再不珍情、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我們將沒有未來」。因此各國 人士開始對於人類對待地球的方式感到不安。空氣和水污濁不堪、熱帶雨 林逐漸消失、稀有動物瀕臨絕種、臭氧層破洞加大以及溫室效應等事情, 使得怨聲四起。先進國家於是發了很多的心血在環境的整治及保護上作努 力。從一九七二年的斯德哥爾摩會議,到一九九三年的里約熱內盧地球高 峰會議,以及後來的聯合國相關環境會議,都是為了替環境問題尋求一條 解決之路。 除了在國際會議上尋求解決環境問題之外,大企業也積極為環保付出 高昂的代價與可觀的努力,企圖在創造利潤的同時,也能改善環境污染的 問題。最顯而易見的是,綠色生產的環保風席捲各大公司決策高層。因為 消費者開始注意到他們的消費品到底是怎麼來的,而消費之後將如何被處 理。綠色消費的觀念在日常的生活上,變得愈來愈普遍,使得大企業的老 闆再也難以漠視環境保護的正當性。例如:注重環保的顧客在購物時,也 會注意商品標示,看噴霧殺蟲劑是否含有氣氯碳化物 (CFCs) 而破壞地 球的臭氧層;使用過的塑膠袋是否在焚化時產生戴奧辛 (Dioxins) 而導致 罹患癌症的機率大增。在英國及德國,消費者先考慮產品對環境的影響, 再決定是否購買的人數,有愈來愈普遍的趨勢。 由於社會大是對於環境保護問題的關心與日劇增,各國政府和大企業 都發現到,來自於民間的環境保護壓力是不會因時間的消逝而改變的。這 些壓力有的導因於未雨網繆的憂患意識,在人口不斷成長及生活品質的日 漸惡化事實下。人愈有能力,就愈擔心日後子孫的生存環境;有的壓力則 是出於自利的動機:民間環保團體一旦成立,都是扮演監督政府及大企業 的角色,讓大農更加注重環境保護議題,並提出改進方案。而且每次環境

(5)

保護連動發生之後,總會留下一些更高的環境保護標準'來要求政府及大 企業去落實。 3正如「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一樣,對環境保護所流下的 血汗將不會白費。 過去二十年來,許多地方的環境已大為改善,然而這仍集中在富有國 家。汽車噪音不再那樣擾人、房屋的隔音效果更佳,新機器也更能節省能 源。一九七 0 年代和八 0 年代早期,緩慢的經濟成長及嚴格的廢氣排放標 準,使空氣污染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在美、德、日等大國,將二氧化硫

的排量削減了一半。臺伯河(

the

Tiber,位於羅馬)、泰唔士河 (the

Tames '

位於倫敦)等原本污穢不堪的河流,含氧量也較十五年前大幅增加。就連 東北亞的韓國,在整治漢城的漢江十年之後,已可在市區的河段釣魚及游 泳,成為台灣整治淡水河的榜樣。在美國,空氣含鉛量已減少到低於一九 七五年十分之一的水準。一個國家若願意花錢、運用科技解決污染問題, 乾淨的環境仍是指日可待的。在此,我們只能感嘆: r 為什麼別人能,我們 卻做不到。」 海峽雨岸今 (2001 )年在國際經貿上最熱門的議題,是兩岸將先後 加入世界賀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 WTO) 。正當海峽雨 岸政府經貿部門正在熱烈討論加入之後,會對兩岸的產業與經濟帶來什 麼影響之際,其實另一股對國際賀易有更重大影響的因素,早已在在一 九九六年七月登場,那就是國際環境管理標準 CISO

- 14000

)的公佈施

行。

什麼是 ISO-14000 呢? ISO-14000 是一個系列,共有二十多個標準。 其中只有兩項可以申請認證。一個針對組織,就是 ISO-14001 環境管理規 章;一個針對產品,就是 ISO-14024 環保標章。其他的都是輔助工具。根 據目前的資料顯示,企業或組織如果要申請 ISO-14001 的認證,必須依序 做到下列工作: (一)環境污染現況盤點,列出企業在水、空氣、廢棄物等污染項目的處 理情況。 (二)擬訂企業未來的「環境政策 J '並由最高負責人簽名,以示負責。 (三) 根據環境政策,設定其體的環境目標及行動計劃。 (四) 必須設計一個可以執行環境計劃的組織機制、架構,及溝通管道。 (五)在執行過程中,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矯正及稽核。 (六) 根據執行狀況、成果,修正環境政策。 4

ISO 是國際標準組織(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

)的英文縮

3徐炳勳譯 (1992)

• Frances

Cairncross 著. (美麗共生) .引言,政府的挑戰,台北:天下

丈化,第 3 頁。

(6)

• 212 •

環境保護教育之研究余世章 寫,成立於一九四六年,目的在促進各種規格的國際化,以便於國際上的 產品及服務的流通,同時促使知識、科技及經濟之合作發展,屬非政府組 織,目前我國並非該組織的會員國。由於前述的原因,致使我國無法參與 ISO-14000 制定時的討論,再加上國人長期對於環保問題的漠視,因此還 有相當多的業者,對於 ISO-14000 並不了解,也不知道該怎麼來進行配合。 前經濟部工業局第七組組長林志森認為, ISO-14000 已成為不可抗拒 的趨勢,預料將會比關貿總協 (GATT) 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NAF TA) 對國際貿易有更重大的影響。他也表示:一旦 ISO-14000 公布施行 之後勢將對我國經質發展造成非常重大的衝擊,因為未來國內企業在從事 國際質易時,一定會被要求配合 ISO-14000 的標準,因為環保已是世界共 通的問題,目前全世界一百八十種國際環保公約中,已有十八種具有質易 報復條款。我國的貿易依存度相當高,想要自外於環保標準而不受影響, 是不可能的事。 正因商品的環保標準是大勢所趨,國內企業若是要維持國際市場的競 爭優勢,應該要積極面對 ISO-14000 時代的來臨,而不是一味的關廠或結 束台灣的經營,將資金及生產線移往大陸及東南亞地區,企圖逃避高標準 的環保規範。正確且有前瞻性的作法是一一配合 ISO-14000 的標準,自行 建立環境管理系統,同時也可搭此潮流提高環保標準,以提昇公司的正面 形象及改善經營體質,促進產業環保的升級,為環境的永續發展盡一分心 力。 5也為企業的未來留一條活路。 目前 ISO 已經公布超過九千個國際通用的標準,在訂定國際標準時, ISO 會結合業界、消費者、政府單位及學術界的意見,再由其技術委員會 執行技術工作,並提出草案,再經過會員國通過後,公告為 ISO 國際標準。

6 大致上,

ISO-

14000 可分為下列幾大項,分別是「環境管理系統」、「環

境稽核」、「環境標章」、「環境績效評估」、「生命週期分析」、「產品標準之 環境考量」。一九九六年先施行其中的「環境管理系統 J '往後將陸續推出 其他的項目。「環境管理系統」是一個主動的污染防治系統,注重的是「源 頭管理」與「事前防治」。這跟先前的環保觀念並不相同,先前的環保觀念 基本上是偏向制定環保法令,進行「管末管制」與「事後處罰 J '只要排放 的污染物合於政府的法令標準,就算是盡到環保的要求。 科技的發展促使社會快速變遷,人類的生活型態也必需跟著調整,否 s (中時晚報) (1 995 年 10 月 7 日) • <曹以會:環保風潮往前才會﹒大勢不可抗拒>.第七版。 6 ISO 於一九九 0 年起,為順應世界環係的趨勢,開始進行環境管理相關標準制訂的研究,於一 九九三年完成任務,將研究成果交由技術委員會著手制訂國際通用的環境管理標準 oSO 一 14000

是 ISO 自一九八七年公布 ISO-9000 以來,第二個屬於管理的標準'而按照 ISO 的預定進度, ISO-14000 系列中的「環境管理系統 (EMS)J 標準部份,我國已於一九九五年年底完成,

(7)

則將導致人與環境的不協調與衝突。而隨著都市化與工業化,生存環境日 趨污染,資源日漸枯竭,讓人類逐漸知道,大自然並非默不作聲,任憑踩 繭,她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一旦觸怒了她,可能是乾旱千里、風沙彌漫, 或者狂風暴雨、洪水泛濫,輕則迫使人們背井離鄉,重則造成人畜傷亡, 這樣慘痛的教訓,歷史上還學不夠嗎?中國歷史上的黃河、准河數度決口 改道,都是人禍大於天災的成份居多,即使連很少發生水災的長江也因農 民與湖爭地、與河爭地,而於近年來經常有洪患發生。大陸有洪患,一海 之隔的台灣也有相同的情況。上個月( 2001 年 9 月) ,台灣北部地區歷經 桃芝及納莉風災的影響,造成基隆、汐止、瑞芳地區及台北市南港、松山 地區的大水災,許多從來不淹水的地方都淹水了,連大泉捷運系統都難以 倖免,雖有原因指出降雨量太大(每小時超過 200 公塵)加上抽水站停擺 是導致這次基隆河沿岸地區大淹水的主因,但因基隆河整治方向錯誤(河 道截彎取直導致洪水沒有排洪緩衝區、河岸被覆水泥固化導致沒有吸水性 及滲水性) ,以及不當開發與過度開發,才是此地區遇大雨則成患,年年淹 大水的主因。 在探討了許多環境保護的時代意義之後,筆者將問題拉回起始點,人 類到底有沒有能力完全的主宰環境呢?人定勝天是不是永遠、到處適用的 真理呢?答案顯然是要視情形而定。在某些情況下,人類確有能力改造世 界、創新發明。在另一些情況下,人類雖然擺脫了大自然的安排,恐怕卻 也逃不出自己所安排的宿命。人類應該如何正確地處理自己與自然的關係 呢?在不斷的主宰自然與控制自然之後,造成許多稀有動、植物的非自然 滅絕,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與繁衍,唯有與自然界共榮共 存,人類的永續發展才有希望。 三、中國環境保護的演變 雖然環境保護連動在國內算最近十年來之事,但環境保護的概念則是 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思想。孟子曾謂: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苦不入 海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 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 始也。五敵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吊矣。雞豚狗最之畜無失其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敵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J (梁惠王 篇上)想不到孟子即有避免物種滅絕的思想,而且他也提倡節用及回歸自 然的方法,講求人與自然合而為一,避免將自然資源損耗殆盡,反而給人 類自己帶來饑荒和災難。孟子又主張:'五敵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 則老者足以衣吊矣。五母雞,二母撓,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

(8)

• 214 •

環境保護教育之研究余世章 敵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饑矣(盡心篇上)。 苟子也說: r 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 其長也。電車魚鱉蠍鱷孕別之時(別謂生育,與母分別也) ,罔害毒藥不入 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 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汙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餘 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 J (王制篇)。苟 子叉說: r 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賊其餘,節用以禮,裕民以政... ...不 知節用裕民,則民貧。民貧,則田瘖以穢。田瘖以穢,則出實不半(不得 其半)

, ...

...輕田野之稅,平關市之征,省商賈之數,罕興力役,無奪農時, 如是則國富矣。 J (富國篇)永續發展的觀念在苟子的王制篇中,有明確的 敘述。天生萬物,皆有其用,唯獨人類想代天行道,有時卻反其道而行, 破壞了大自然生態系的平衡,使環境生態陷入永難回復的處境。 道家所以主張無為,乃有一個重要原因,即如文子所引老子之言: r 欲 治之主不世出,可與治之臣不萬一,以不世出,求不萬一,此至治所以千 歲不一也 J (丈子第十九篇下德)。按莊子與老子關於無為,立論未必相同, 老子因欲治之主與可與治之臣不可多得,所以他希望君臣俱休息乎無為。 莊子則謂上雖無為,而下必須有為。莊子之言如下: 何謂道,有天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 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在有篇)上

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下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

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上必無為,而用天下; 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天道篇) 關於莊子之言,郭象有所說明。郭象云: r 夫無為之體大矣,天下何 所不無為哉?故主上不為家宰之任,則伊呂靜而司尹矣。家宰不為百官之 所執,則百官靜而御事矣。百官不為萬民之所務,則萬民靜而安其業矣。 萬民不易彼我之所能,則天下之彼我靜而自得矣。故自天子以下,至於庶 人,下及昆虫,孰能有為而成哉;是故彌無為而彌尊也。 J (天道篇,郭象 注) r 夫工人無為於刻木,而有為於用斧;主上無為於親事,而有為於用臣。 臣能親事,主能用臣;斧能刻木,而工能用斧,各當其能,則天理自然, 非有為也。若乃主代臣事,則非主矣。臣秉主用,則非臣矣,故各司其任, 則上下咸得,而無為之理至矣。 J (同前註) 此種思想由吾人觀之,與法家相去無幾。其所不同者,道家由無為進 而主張歸於自然,不但反對法制,且叉反對社會規範,例如仁義孝慈,無 不反對,丈子以「水處者漁,林處者採,谷處者牧,陵處者田。地宜其事, 事宜其械,械宜其材。 J (文子自然篇)視為「自然」。然此不過謂凡事當

(9)

順自然而已,並非老莊所謂的自然。 7 環境保護與每個人日常生活作息密切相關,而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日趨 惡化,在近幾年來已成為國人的切膚之痛,環保抗爭運動時而有之,造成 許多社會成本的浪費。因此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是絕大多數的民眾所殷切 期盼的。目前我國國民所得水準已達一萬二千美元以上(今 [2001 】年因 全球性不景氣加上國內失業率【九月份達到 5.26% 】的提高而縮減) ,而且 因都市化程度極高(鄉鎮早已難分)以及九 0 年代高達二位數的穩定經濟 成長,民泉對生活環境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而社會大農雖然普遍真有環 保意識,惟正確的環保知識十分缺乏,環保生活理念無法落實到日常生活 中去實踐,以致於公害陳情糾紛案件時有所聞。因此,如何在環境保護與 經濟發展兼籌並顧、相輔相成的契合下,強化環境保護工作,積極發展環 保科技,有效推動污染防制,改善環境品質,維護國民健康,並順應世界 環境保護潮流,才是當務之急。 8 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地勢陡峻,河川短促,雨量的分配亦極不平均, 使得各河川可利用之水資源極為有限,再加上幾十年來快速的工業化,人 口大量集中都市及狹窄的西南治海平原;獨特地形與社會生活型態,使得 環境負荷量大增,其所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在經濟突 飛猛進的民國六、七十年代, r 台灣經驗」成為經濟奇蹟的代名詞,但是在 經濟奇蹟的背後,我們所付出的環境成本也是值得反省的。雖然環境負荷 大幅增加,造成環境品質未臻理想,但嚴格說來,在近八、九年間,政府 和民泉對環境保護的日漸重視及努力,使我們的環境已有減緩劣化的趨 勢,讓我們在與時間的競賽中,有稍稍喘息的機會。但這集全民之力所爭 取而來的時間與機會,實應牢牢的把握,不管是政府或人民、團體或個人, 都必須從此刻起,急起直追,讓我們的環境品質還其應有的風貌。 9

一八二五年時,地球上的人口剛竄升到近十億人。啥。二十世紀末,

全球的人口已超過六十億人(光是中國大陸人口就近十三億,印度人口則 破十億)。而中國大陸每年人口增加數是一千六百萬人,將近現有台灣人口 四分之三的。生態學家爾利其(

P.

Ehrlich) 所著的〈人口激增)

(The

Popu1ation Exp1osion

)一書中評估:全球可以輕易供養的最大人口數應是二 十億人。如果塞進二百億人,若生活水準是今日的孟加拉共和國的悲慘貧 窮,倒也還好。但是,如果這麼多人的飲食、資源消耗與污染物是巴黎或 7 薩孟武(1 992)

,

(中國政治思想史) ,台北:三民書局,第 68-69 頁。 8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I

994)

,

(環保統計年報) ,第 1 頁。 9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簡介(中文版))

(I

993)

,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第 15 頁。 10 JohnLeslie 著;賈士楊譯(

2001)

,

(世界末日:人類滅絕的科學與道德觀) ,台北:揚智 文化,第 91 頁。

(10)

• 216 •

環境保護教育之研究余世章 紐約的居民水準,則環境的災難便勢所難免。 11 男一個有關人口的研究報告是位於美國華府的私人研究機構「人口學 會」所發布的「一九九五年世界人口報告」。這個報告指出, 1995 年全球 人口增加了一億人,使人口數達到五十七億五千萬人,是有史以來成長最 多的一年。報告中表示: r 人口問題正對全世界構成嚴重威脅,且這個威脅 仍在持續當中,各國應通力合作採取必要措施,以減緩人口成長速度。」 該機構主席佛諾斯說: r 令人不安的是,百分之九十的人口成長發生在貧窮 國家,這些國家原本已因內部鬥爭和社會不安殘敗不堪,並且有太多人生 活在極度貧窮中。」佛諾斯預測: r 若能有效的控制生育,到了二 0 一五年, 全球人口將可控制在八十億人,但若未能積極宣導家庭計畫,全球人口可 能增加到一百四十億人。」 l2 佛諾斯文指出,全球有八十個國家的人口會在三十年內成長一倍,其 中四十三國在非洲。不過,這項報告並非全然悲觀。佛諾斯發現約有三十 國的婦女平均生育率有下降的趨勢。他說: r 美洲有墨西哥和巴西,亞洲有 泰國和印尼,非洲的肯亞和辛巴威的出生率也大幅下降。」佛諾斯指出, 出生率下降最快的是中國大陸。中國大陸有將近十三億人口,是全球人口

最多的國家。他說,一九六五年,大陸婦女平均一輩子生六點五個孩子,

現在是一點四個。!3可見「一胎化政策」在大陸的人口管制上己見成果, 暫不論其因一胎化,而中國人叉有普遍有重男輕女觀念所造成男女人口逐 漸失去平衡的男一負面影響。 人口過度成長將加速都市擴張、砍伐森林和全球暖化現象,進而引發 環境危機。上述這些現象有部分在大陸已逐漸浮現,如每年秋冬大陸黃土 高原的沙塵暴即是大陸西北地區森林幾乎砍代殆盡的後果。男一方面,科 技發展對自然資源急速的利用,汽、機車大量的增加,以及人類工、商業 活動的日益頻繁,鼓勵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消費型態,都使雨岸地區人民 對環境的永續利用及全球人類的生存有不良的影響。中國對環境保護的情 形是如此,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西方環境保護的演變情形叉是如何呢? 四、西方環境保護的演變 到目前為止,人類是達爾丈進化論下,適者生存最成功的生物。然而 達爾丈的經典之作〈物種起源〉並不立即討論天擇,第一章討論的是人類 馴化動植物的過程,他叫做「人擇 J 0 14 可是人擇以後的發展會如何呢?其 11 同前往,第 92 頁。 12 令世章(1 986)

(環境保護與民生哲學互動關條之研究) .台北;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教 研究所碩士論文,第 20 頁。 !3同前泣,第 21 頁。 14

Jared

Diamond 薯,王道還、廖月娟譯(1 998)

<槍炮、病菌與鋼鐵) .台北:時報文化,

(11)

答案是人類得靠自己的行為造化,若是人口愈來愈多,其他生物的種類及 數量愈來愈少,則人類最後還是難逃「人競天擇」的宿命。男外,我們可 以從地球進化的過程略見西方環境保護的演變的始末。 地球上生命的發展演化,在進入了太古代時期後,大約經過 20 億年, 地球上才有生命發生。據報導,非洲南部發現距今約 32 億年的細菌化石, 這是一種原核細胞生物,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化石記錄。之後,在第四紀時 出現冰川侵襲,氣溫驟降,高等動物繁榮,人類的祖先人猿出現,並得到 進化的優勢。 從不同地質時期生物界系統發展的簡況可以看出,隨著環境條件的變 化,生物界在形態上從簡單到複雜,結構機能上從低等到高等不斷地得到 演化發展,最後從高等動物發展為最富有智慧的人類。在生物演化過程中, 曾出現過許多類群,其中有的是來去匆匆的過客,有的卻經歷了億萬年的 鍾煉而能生存到今天,像蟑螂和鱷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生物界演化過程中,地質的變遷、氣候的變化、冰川的襲擊以及生 物之間的競爭,都是促使生物發展演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中生代恐龍的興 衰史就是一個物種絕滅的例證。當時地球上爬行動物盛極一時,恐龍稱霸 於世,由於長期的適應和分化,出現草食的種類和肉食的種類,還有陸生 的、水生的和空中飛行的恐龍等等。但是在中生代的末期,恐龍遭到全部 絕滅,無一倖免。這一悲慘歷史劇的發生,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興趣進行 研究。據其中一派的研究,爬蟲類的衰落和恐龍的絕滅,與全球性環境條 件變化以及其內在因素有關。 根據地質學家從義大利岩石樣品中得到錶含量的變化推測,在那時有 一顆大恆星發生爆炸,強大的宇宙射線使地球大氣層的水蒸氣凝結成水晶 雲'阻擋了太陽的輻射熱,致使地球溫度下降,氣候變冷,恐龍的主要食 物裸子植物開始減少。原來生活在溫暖氣候下非常繁盛的恐龍,在強大宇 宙射線的襲擊下,叉過上氣候寒冷,食物缺乏,導致恐龍無法適應環境條 件的巨變而相繼衰亡。同時,在當時還處於發展狀態的哺乳類和鳥類,由 於體被毛羽而能抵禦寒冷,並能獲取新的食物,因此在生存競爭中逐漸擊 敗了爬行動物,而處於優勢的演化地位,開創了生物發展史上的新紀元。 從此所向披靡,成為萬物之靈與萬物的主宰,在解開人類基因序列密碼及 複製動物成功之後,人類簡直成為上帝的化身。 為什麼人類的慾望是如此的永無止境呢?在現代人類誕生以後,為了 滿足生活和繁衍的需要,對自然資源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利用,使人類和生 物的生存環境局部受到破壞。在人類開發和氣候變化雙重影響相結合下, 往往決定許多動物的分布和存活的命運。在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交互影 第 141 頁。

(12)

• 218 •

環境保護教育之研究余世章 響下,通過變異和遺傳,某些生物被淘汰(像澳洲絕種的袋狼) ,而另一些 則能生存下來(如不斷產生抗藥性的病毒) ,這些存活的生物更加適應於新 的環境條件而獲得了進化,這就是所謂的「物競天(人)擇,適者生存」。 在人類誕生以後,特別是隨著農牧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具有影 響環境、改造自然的巨大智慧和力量,對生物的進化和興衰產生深刻而深 遠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可舉出的事例很多,例如人們毀壞森林,使許多 珍貴的經濟動植物資源遭受破壞乃至絕滅。相反地,有許多有害見蟲(如 台灣中、南部的小黑蚊【學名:峽矇】)數量大增,危害猖嗽,究其原因往 往不是自然的因素而是人為的罪過。 從上述的例子可以發現,人類的生產活動不僅要考慮社會的和經濟的 效益,而且更應該預測生物的和自然的後果 15可情大多數的政治家及經 濟家都缺乏如此的遠見,只有生態及人類學家(像前面所提及的瑞秋-卡 森女士)才知道其嚴重性。但他們只能呼籲政府及大眾,卻無法直接用政 治的力量來使力。許多年以來,環境污染還是繼續存在與發生,破壞了環 境的生態平衡,改變了原來生態系統的正常結構和功能,惡化了工業及農 業的生產環境和人類生活的品質。 以一九六 0 年代的例子 'DDT 、地特靈、巴拉松... ...等等有機磷殺 蟲劑治著食物鏈轉移、聚集而後進入人體,危害人類健康。而世界性的環 境污染,是從十八世紀中葉產業革命開始的,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迅速發 展,環境破壞加劇,到二十世紀初期,在局部地區環境問題已日趨嚴重, 如英國倫敦發生多起煙霧事件(一九五二年有 4000 人死亡,一九五六年有 2000 人死亡) ,後來叉發生美國的「黑風暴」 l6 。美國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嚴 重的黑風暴事件?其主要原因是美國對本是半乾旱氣候條件下的草原植被 的破壞,他們將大面積的不宜作為農田的天然草原開墾為農田,種植小麥。 由於沒有很好的地面覆蓋,為沙塵暴形成提供了條件,在一定氣候條件下, 造成了災害。自那次事件之后,美國人聰明了起來,對草原加以保護,嚴 禁開墾'取得了很好成效,六十餘年來,再沒有發生類似的事件。直到日 本的「水俱病」 l7發生,使日本九州的水俱市,在一九五 0 到六 0 年代間, 因為汞污泥的污染海域而由一個默默無間的鄉間小城,一下子喧騰國際, 成為一項世界通用的工業污染疾病的名號。今日大家把由於水銀污染造成 15 楊光仁編著(I

990) .

(生態平衡與自然保護) .台北:五洲出版社,第 6-12 頁。 16 18 世紀以來,大批移民來到美國西部平尿,造墾濫伐,導致了 20 世紀 30 年代的 3 次黑風暴。 1934 年 5 月的一次風暴持續了三天三夜,從西海岸一直吹到東海岸,形成了東西長 2400 公里、 南北寬 2400 公里、高速 3400 公里的灰黃色塵土帶。風暴以每小時 100 多公里的速度向東推進, 橫掃北美大陸,塵暴過處,天昏地睹。 11 1932 年,日本開錯以硫酸及硫酸汞為催化劑來製造乙搓,從此大量含汞污泥就逐漸排入水俱 灣中。但是,浩瀚的大海,一向容污納垢,那會在乎那一點廢液?日日夜夜,依舊潮來潮往,

(13)

的公害疾病,以該市為名,稱之為「水俱病」。由於世界各地公害事件相繼 出現,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一九五 0 年代以後,在工業發達國家環境污染問題發展到了高潮階 段,水體、大氣、土壤污染加劇,城市噪音也很突出,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不得不回過頭來治理工業污染和恢復自然環境。大約經過十多年時間,許 多地方的城市工業污染才得到了基本控制,但自然環境的恢復卻是長期而 緩慢的,而人們曾經被污染所影響而奪去的健康與生命也永遠無法挽回。 人類與大自然的恩怨情仇真是剪不斷、理還亂啊! 五、環境保護對人類永續生存的影響 西元一九七二年,聯合國選定每年的六月五日為世界環境日,就是人 類有感於要關懷環境與保育自然,而訂定的重要日子。西元一九九九年六 月五日,是中華民國首次的國定環境日,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發 表了「疼情環境、造福子孫」的環境宣言。環境保護的起步雖然比西方國 家來得晚,但是畢竟跨出了這一大步。 一九七九年四月二十二日,第一個地球日在美國舉行,約有二千萬人 走上街頭,此後十年間,美國通過二十四個環境法案... ...。一九九九年第 二十屆地球日,全球七大洲一百四十餘個國家,約二億人投入保護地球的 行動... ...。凡此種種環境保護運動及環境立法,其目的皆在為我們的生存 環境與後代子孫盡一分心力;而從參與的國家數及人口數上來比較,二十 年間增加了十倍以上。雖然成效有限,但只要有做,永遠不嫌少,只要肯 開始做,永遠不嫌遲。 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 IUCN) 起草世界自 然憲章 (World

Charter for Nature)

,並由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重要文件。該文

件開宗明義指出: r 人類屬於自然的一部分 J 0 18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當 然得和自然的其他部分和平共處,而不是成為自然的全部,或把自然當成 人類的一部分。因此從人類帶頭做起,把地球變得更適合萬物生存,是身 為萬物之靈的責任,也是義務。而最真體的方式就是身體力行做環保。 一九九二年,世界一百七十多國代表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地球高 峰會 J' 同時簽署一份堪稱人類「希望文件」的「二十一世紀環境行動綱領」

(Agenda 21

)。這個綱領的簽署代表全人類對環境保護的合作叉邁進了一 大步。二十一世紀環境行動綱領包含三大領域,每個領域下叉包含許多環 境關懷的議題: 鶯飛魚躍,誰也不知道悲劇已經從此學因。 18 黃朝恩 (2000) • (環境教育季干仆,第 41 期,第 58 頁。

(14)

.220

.

環境保護教育之研究余世章 第一領域:在社會、經濟與環境三大層面,追求動態永續的平衡。主要內 容:消除貧窮、改變人類過度浪費的消費形態、保護及增進人類健康、促 進開發中國家永續發展、加強跨國合作、追求經濟與環境共存共榮、將環 境納入決策系統。 第二領域:保存、管理及有效運用地球有限資源,保障後代子孫永無置乏。 主要內容:保護臭氧層、水資源、海洋資源。保育生物多樣性、制止砍伐 森林、永續農村及山區發展。管理有毒、有害、放射性廢棄物。有效處理 水污染及垃圾。 第三領域:促進所有民間社會參與永續發展,讓大眾廣泛參與環境決策。 主要對象包括兒童、青年、婦女、原住民、社區、工人、工商界、科技界、 農民及所有民間組織。 在二十一世紀環境行動綱領的最後部分,各國政府代表則提出達成上 述三大議題的具體行動策略。重點包括:提高環境意識,必須由教育全面 著手,將環境教育深入學校及社會教育的內涵;研發對環境友善的科技, 並供各國使用;訂定國際公約、條文,約束各國發展符合環境利益的政策、 實施有利永續發展的財政制度。 最後,二十一世紀環境行動綱領強調的是:每個人的任何一個行動, 都會影響環境和其他人。地球上每個人都必須搶負保護地球生存的責任。 19 這份文件其實是截至目前為止,全球較為完整的環境保護主義思想。而這 股意識形態已經在這九年來,內化到開發中國家及已開發國家中大多數人 民的心中。環境保護主義已為環境資產訂價、要求兼顧環保的經濟成長、 主張讓污染者付費、希望提高能源效率、設計乾淨的生產過程、突破資源 回收的盲點、推動綠色管理、建議政府與企業攜手合作做環保。 環保不再是經濟發展的阻礙,而是一種延伸。將環保落實成一種行動, 一種生活 20應是全球人類所逐漸形成的一種共識,這種環境意識的累積 與發酵,在二十一世紀將形成一種沛然莫之能禦的新意識形態一 r 環境保 護主義」。環境保護主義的主要思想雖然已經形成,而且正在茁壯、成長, 但是卻還未完全定型,因為它是隨著時代的不同與科技的發展,而有不同 的內涵。我們可以藉由截至目前為止的環境保護主義思想來構築其真體的 內涵。 個人要為環境保護主義做一個預言:廿一世紀將是環境保護主義的世 紀。所謂的「環境保護主義」即是以地球永續發展、進行綠色消費經濟為 宗旨的一種全球化環保經濟主義。這是人類對自我及其週遭生存環境所做 的反省與思考後的結果。 19 天下編輯著(1 996) , <環境台灣> '台北市:天下雜誌發行。第 24 頁。 叩邱文彥(1 997) , (我家住在福爾摩沙:環保與發展的雙贏思考) ,台北市:胡氏圖書。封面。

(15)

---L- ←←三字字

/\

、 早日首古 環境保護教育要能夠成功,必須對現有的生存環境具有危機意識並且 讓人人充分了解現存的環境問題之後,才能夠辦到。對於紛繁複雜的環境 問題,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因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及日常生活所排 放的有毒有害物質而引起的環境污染;另一類是由於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 開發利用而引起的生態環境的破壞,特別是表現在植被破壞、水土流失、 士壤退化、氣候變壞等方面,造成生態失調,生物生育能力急劇下降 21 等方面。 這兩類環境問題常常是相互影響,形成複合效應,造成更大危害。一 般說來,發達國家較多的是環境污染問題,發展中國家較多的是生態環境 的破壞。以一個國家而言,城鎮工業區以環境污染問題為主,而農村山區 則以生態環境的破壞為多。可是在台灣地區,由於人口密集, r 都市鄉村化、 鄉村都市化」的結果,早已混合了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的問題,使得鄉村 地區也有環境污染,而城鎮地區也有生態破態,像淡水河中下流幾乎已成 臭水溝,只有抗污染力高的魚種及生物才能存活。 環境污染問題固然應該抓緊治理,而生態環境的破壞則是影響深遠, 恢復緩慢,不可等閒視之。台灣是一個發展中的工業國家,同時存在著兩 類環境問題,而且都比較嚴重,主要突顯在城市環境惡化、大氣水體污染 和自然生態破壞等方面。以已開發國家環境污染發生過程為殷鑒,應該有 充分的預見性,及時採取措施,以避免出現環境危機和付出高昂的代價。 為此必須把發展經濟同保護環境整合起來,在經濟建設中防止環境污染, 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以科學技術改造自然環境。 實踐證明,保護環境、保護自然生態系統,不僅可以更豐富地創造物 質財富,提供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同時,經濟的發展叉提高了改善環境 和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能力,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因此應該兼 顧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同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的 民生哲學環保政策方針。 若政府落實保護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的良性循環作為國家社會現代 化建設的一項基本國策,是符合我國人民的基本利益的,也是具有永續發 展意義的重大措施。當然,不願被命運所擺佈的中華民族人民,應是能夠 力挽狂瀾,扭轉歷史悲劇的一群。唯有克服各種被動局面,發揮聰明才智 建立共識,把經濟規律和環保原則結合起來,把當前經濟和憲法環保條款 21 例如美國的鷹類,曾於一九五 0 年代,因捕食的魚類殘存有 DDT. 而導致無法生蛋或所生的蛋 無法孵化。

(16)

• 222 •

環境保護教育之研究余世章 結合起來,一定可對環境保護做出積極的貢獻。 政府已經把保護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的良性循環作為我國現代化經 濟建設的一項基本國策,並且列入憲法增修條丈中,如此,必將大幅度地 改善我們日常生活的環境品質,並保護人類和生物的永續生存發展,同時 也能推動各項民生建設。其最終目的是促進地球生物資源的繁榮昌盛。如 此一來,人們就能做到對資源的永續利用而不衰竭 22環境保護主義也將 在二十一世紀形成風潮。未來十年,日漸增長的全球性環境保護主義必會 影響大部分的環境問題。溫室效應、臭氧層的破壞、核廢料、缺水,甚至 前蘇聯錯綜複雜的生態夢魔,都是全球極待解決的問題。 俄羅斯仍是全球氣氯碳化物的最大來源;有人質疑僵化而無效率的經 濟表現,會不會使蘇聯時期所作的承諾如今遭到退票,那最後買單的將是 全人類。此外,中國大陸準備以煤為基礎發展工業;屆時數以百萬計的新 發電廠,將使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再增加百分之二十,進而使溫室效 應更形嚴重,如上一來南、北極的冰山將融化更多。多年來,因為全歐洲 硫酸鹽排放量已在過去十五年內減少了百分之三十,歐洲科學家都不明白 為何酸雨會持續使歐洲的魚類和樹木死亡。最新的研究發現,找害歐洲生 態的硫酸鹽是自美國飄過大西洋而來;它們飄落在原本不該受污染的湖泊 與森林上,變成標準的以鄰為墊。 想要運用全球的力量去控制環境問題對人類而言還是個新的嘗試。根 據蒙特要公約,二十世紀末將終止氣氯碳化物的製造;這是這方面第一個 大規模行動,可是仍有第三世界國家在偷偷的製造和使用。國際間扼制全 球暖化趨勢的協定,因美國的反對而草草收場。布希和柯林頓政府都認為, 在科學研究尚未找出明確結論前,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成本將會很高;他 們對世界各國所達成的科學和政治共識,採取反對的態度。 23因此,美國 環保代表在今(

2001

)年四月的京都議定書上拒絕簽字,跟美國總統布希 之前多次釋出訊息,不擬管制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不打算將「京都議定 書」送請國會批准有關。畢竟政治人物首先考慮的選票。 不過未來二十年內,這種西部牛仔式的個人主義將會消失。地球現下 的環境情況明確顯示,環境問題是不能等的。蒙特霎公約之後,也勢必會 有更多的國際力量來拯救這個我們賴以為生的地球。 24筆者閱讀過的未來 學著作,對未來環境的預測都是負面多於正面、悲觀大於樂觀。其原因乃 是從現有的環境情況推估,未來的環境只有每下愈況的趨勢。然而大部分 22 向誰 15 .第 16-17 頁。

23 邱丈寶譯. Marvin Cetron • Owen Davies 合著(1 999) • {未來九部曲) .台北市經典傳訊

丈化。第 310-311 頁。 24 同前註,第 311 頁。

(17)

的人類不是莫不關心,就是渾然不覺。台灣地區的環保意識還算好的,卻 仍有空氣污染、水污染的難題急待克服,那世界上其他未開發及貧窮落後 國家就更不用說了。偏偏環境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絕對無法由少數國家 獨自完成,必須全球國家一同來努力。 釋證嚴法師在《環境與人〉這本書的序言中,寫了一段話,令我有很 大的感佩。她說: r 切不可圖近利而說: 11 現代科技所造成的環境惡化,可 以等待後續的科技來彌補改善。』這是一種沒有良知、不負責任的態度。 為什麼不從預防環境惡化著手,誰能保證後續的科技必定可以改善,彌補 已經惡化的環境?縱然可能,對於已經受害的生命,事後何能補償?」 25從 預防醫學的觀點,我們都知道一個重要的保健觀念: r 預防重於治療」。假 設我們將地球加以擬人化,地球所面對各種不同的環境污染,就好像是一 個人面對各種疾病一般。原本生氣盎然的地球,在人類所製造的各種不同 污染之下,就好比是染上了慢性病一樣。雖然不至於馬上致命,卻稱不上 健康。人類是寄生在地球上的數億種微生物中的一種,目前地球所染上的 疾病,是部分人類所製造出來的。這種情況下的人類,就好像是造成地球 生病的病毒,到最後有可能與宿主同歸於盡;而環境保護主義的推動者, 就好像是對地球健康有幫助的益菌,希望地球能延年益壽,並且和地球共 生共存。益菌的數目若是比病毒多,那地球就仍有康復的機會。病毒的數 目要是超過益菌,則地球的死亡是遲早的事。人類要成為地球的益菌或病 毒,全在一念之間。﹒ 25 於幼華主編(1998)

,

{環境與人:環境保護篇} ,台北市:遠流。序言第 7 頁。

(18)

.224 •

環境保護教育之研究令世章 參考書目

1.

(中時晚報)

(

1995 年 10 月 7 日): <曹以會:環保風潮往前推﹒大勢 不可抗拒>。

2.

天下編輯著(

1996)

,

(環境台灣卜台北市:天下雜誌發行。

3.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1994)

,

(環保統計年報卜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 署。

4.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1993)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簡介(中文版)),台 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5.

余世章(

1986)

,

(環境保護與民生哲學互動關係之研究卜台北:國立 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6.

邱文彥(

1997)

,

(我家住在福爾摩沙:環保與發展的雙贏思考卜台北 市:胡氏圖書。

7.

邱文寶譯,

Marvin Cetron

,

Owen

Davies 合著(

1999)

,

(未來九部曲)

,

台北市:經典傳訊文化。

8.

於幼華主編(

1998)

,

(環境與人:環境保護篇卜台北市:遠流。

9.

周德禎(

1999)

(教育人類學導論一一文化觀點〉台北市:五南。 10. 徐炳勳譯(

1992)

,

Frances

Cairncross 著叫美麗共生卜引言,政府的 挑戰,台北:天下文化 1 1.黃朝恩 (2000 , 2) (環境教育季刊卜第 41 期。 12. 楊光仁編著(

1990)

(生態平衡與自然保護卜台北:五洲出版社。 13. 薩孟武(

1992)

,

(中國政治思想史卜台北:三民書局。 14. 釋證嚴(

1998)

,

(環境與人〉環境保護篇,台北市:遠流。

15.

John Dewey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

New Y ork

,

A Di vision of

Macmillan 。

16.

J ared

Diamond 著,王道還、廖月娟譯 (1998)'( 槍炮、病菌與鋼鐵)

,

台北:時報文化。

17.

J ohn

Leslie 著;賈士葡譯 (2001)'( 世界末日:人類滅絕的科學與道德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締約國同意在環保、保育(包括天然資源)方面共同合作。環境 合作機制(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 具有計畫主持人資格,且於國內外擔任教學、研究職務在

1.建設安全優質雅緻、環保的學習環境:規劃學校整體建設及改善

 TPR教學法是一種利用肢體動作和聲音 連結的直覺教學法,研究發現TPR教學

大公段木香菇農場位於台東縣大武鄉山豬窟休閒農業區 上,海拔 516 公尺,40 餘年來的環境保育之下,目前農場 裡林業資源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第一篇 國際安全與軍事情勢 第一章 國際安全環境 第二章 全球軍事情勢 第三章 亞洲軍事情勢 第四章 中共軍事情勢.. 第二篇

城市面貌 社交生活 創科發展 交通運輸 鄉鎮發展 飲食文化 文物保護 環保建設 區域發展 消費模式 教育發展 國際事務 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