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等数学(下册) - 万水书苑-出版资源网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等数学(下册) - 万水书苑-出版资源网"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 7 章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在平面解析几何中,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了平面上的点与二元有序实数 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可以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这为一元函数 微积分学提供了直观的几何背景.空间解析几何也是按照类似的方法建立起来的, 并为研究多元函数微积分学提供直观的几何背景. 本章首先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然后介绍向量及向量的一些运算,并以向量 为工具来讨论空间的平面和直线,进而介绍空间曲面和空间曲线的部分内容.

§7.1  空间直角坐标系 

7.1.1  空间直角坐标系和空间点的坐标 过空间一定点 o,作三条相互垂直的数轴,它们都以点 o 为原点且一般具有相 同的长度单位.这三条轴分别称为 x 轴(横轴) 、y 轴(纵轴)和 z 轴(竖轴),统 称为坐标轴.定点 o(有时使用大写字母O)称为坐标原点. 坐标轴的正向通常符合右手法则(如图 7­1 所示):以右手握住 z 轴,当右手 的四个手指从 x 轴的正半轴以  2 p 角度转向 y 轴的正半轴时,大拇指所指方向就是 z  轴的正向.这样的三条坐标轴就组成了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确定的一个平面称为坐标面, 分别称为xoy 

平面、yoz 平面和 zox 平面.通常取xoy 平面位于水平位置, z 轴竖直向上.三个

坐标面将空间分为 8 个部分,每一部分称为卦限,含有 x 轴、y 轴与 z 轴正半轴的 那个卦限称为第I卦限,其他 7 个卦限的编号分别用 II、III、IV、V、VI、VII、  VIII 表示(如图 7­2 所示). 图 7­1  图 7­2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o

(2)

高等数学 (下册 )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如何来表示空间中的点的坐标呢?设为空间一已知 点,过M 作三个分别垂直于 x 轴、y 轴与 z 轴的平面,它们分别与 x 轴、y 轴、z  轴交于Q三点(如图 7­3 所示).若QR 在 x 轴、y 轴、 z 轴的坐 标依次为 x 、y 、z ,则由M 就唯一地确定了一个三元有序实数组 x y z , ,  ;反过来, 已知一个三元有序实数组 x y z , ,  ,则可在 x 、y 、 z 轴上分别取坐标依次为 x 、y 、  z 的点P Q,再过点QR 分别作 x 轴、 y 轴、 z 轴的垂直平面,这 三个垂直平面的交点便是由三元有序实数组 x y z , ,  所确定的唯一的点.这样就 建立了空间点与三元有序实数组 x y z , ,  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我们把这组有序 实数称为点M 的坐标,记为  ( , , ) M x y z  ,并依次称 x 、 y 、 z 为点M 的横坐标、 纵坐标、竖坐标.特别地,原点的坐标为 (0,0,0) , x 轴、 y 轴、 z 轴上的点的坐

标分别具有 ( ,0,0) x  、 (0, ,0) y  、 (0,0, ) z  的形式,xoy 平面、yoz 平面、zox 平面上的 点的坐标分别具有 ( , ,0) x y  、 (0, , ) y z  、 ( , 0, ) x z  的形式. 图 7­3  图 7­4  7.1.2  两点间的距离 已知空间两点 M x y z  和 1( ,1 1, )  M2(x y z  ,如何求 2, 2, 2  M 1 和 M  之间的距离2  呢?过 和 M  各作三个分别垂直于三条坐标轴的平面,这六个平面围成一个以 2  1 M M  为对角线的长方体(如图  7­4  所示).由于 D M NM 1 和 D M PN 1  均为直角三 角形,因此  2 2 2 2 2 2  2  1 2 1 2 1 2  2 2 2  2 2 2 1 2 1 2 1 ( 2 1) ( 2 1) ( 2 1  d M M M N NM M P PN NM  x x y y z z x x y y z z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2 2 2  1 2 ( 2 1) ( 2 1) ( 2 1  d = M M = x -x + y -y + z - z . (7­1) 公式(7­1)称为坐标为 ( ,x y z  与 1 1, ) 1  (x y z  的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 2, 2  Q 2  g

(3)

第  7  章 向 量 代 数 与 空 间 解 析 几 何 特别地,空间一点  ( , , ) M x y z  与原点  (0, 0, 0) O  的距离为  2 2 d= OM = x +y + z . (7­2) 例 7­1  在 z 轴上找一点M ,使它与点  (1,1, 2) N  的距离为 3 2 . 解 因为点M 在 z 轴上,故可设其坐标为 (0,0, ) z  ,由公式(7­1),即得  2  2 2 2 2  (1 0) (1 0) (2 ) (3 2) 18  MN = - + - + -z = = , 即  2  4 12 z - z - = , 解得  1 2 2  z = - , z = . 故所求点有两个,坐标分别为 (0,0, 2) - 和 (0, 0,6) . 例 7­2  证明:以 (4,3,1) 、 (1,1, 0) 、 M (0, 2, 2) -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 一个等腰三角形. 证 因为  2  2 2 2  1 2  (1 4) (1 3) (0 1) 14  M M = - + - + - = ,  2  2 2 2  1 3  (0 4) ( 2 3) (2 1) 42  M M = - + - - + - = ,  2  2 2 2  2 3  (0 1) ( 2 1) (2 0) 14  M M = - + - - + - = , 所以  1 2 2 3  14  M M = M M = . 故 D M M M 1 2 为等腰三角形. 习题 7.1  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具有下列坐标的点:  (2,3, 4)  ;  (1, 2, 1) B - ;  ( 2, 2, 2) C - ;  (2, 2, 2) D - - .  2.指出下列各点位置的特殊性:  (2, 0, 0)  ;  (0, 3,0) B - ;  (0,0,1) C  ;  ( 5,0,3) D - ;  (3,2,0) E  ;  (0,1,1) F  .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一切 x= ( a 为常数)的点构成 a 的图形分别是什么?  4.求点 M (4, 3, 5) - 到各坐标轴的距离.  5.在 z 轴上求与点  ( 4,1,7) A - 和点  (3,5, 2) B - 等距离的点.  6.在 yoz 坐标面上,求与三个点  (3, 1, 2) A  、  (4, 2, 2) B - - 、  (0, 5, 1) C  等距离 的点的坐标.  7.求证以 (4, 3, 1) 、 (7, 1, 2) 、 (5, 2, 3)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一个等腰 三角形.

(4)

高等数学 (下册 )

§7.2  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向量的坐标 

7.2.1  向量的概念 在实际问题中,像质量、温度、体积等这样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我们 称之为数量或标量.此外如物体运动速度、加速度、力和力矩等这样不仅有大小, 而且有方向的量,我们称之为向量或矢量. 通常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有向线段的 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 以 A为始点、为终点的有向线段所表示的向量记为AB  uuur ,也可用带箭头的小 写字母 a r 、 b r 、 c r 或黑体字母 a 、b、 c 等表示向量(如图 7­5 所示). 图 7­5  注 1:在手写向量时,一般使用上面带有箭头的形式,如 AB  uuur 、 a r 、b r 、 c r 等. 向量的大小叫做向量的模. 向量uuur AB 、a 、a r 的模依次记为|uuur AB | 、| | a  、|r . 模

等于零的向量称为零向量,记作0(或 0 

r

);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模等于 1 的

向量称为单位向量,记作 e (或 e r ).方向与 a 相同的单位向量称为向量 a 的单位

向量, 记作 ° . 方向相同 (或相反) 的两个向量 a 和b称为是平行的, 记作 a// b. 方 向相同且模相等的两个向量 a 和b称为是相等的,记作 a.显然,零向量与任 何向量都是平行的. 注意,这里所说的方向相同(或相反)是指向量的指向相同(或相反),甚至 可能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经过平行移动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向量也是相等的, 我们称它们为同一个向量,这样的向量与起点无关,可以在空间自由平移,故称 为自由向量.在数学上,我们只研究这种与起点无关的自由向量. 注 2:我们通常使用i(或 i  r ) 、 (或 r ) 、(或 k  r )分别表示与 x 轴正向、  y 轴正向、 z 轴正向方向相同的单位向量,它们都称为基本单位向量.  7.2.2  向量的加法 两向量 a 、b始于同一点,作以 a 、b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则由始点到对角  c

(5)

第  7  章 向 量 代 数 与 空 间 解 析 几 何 顶点的向量称为 a 与b之和,记作 ab(如图 7­6 所示),这种方法称为向量加法 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由向量相等的意义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如果将b平行移动,使其始点与 a 的 终点重合,则由 a 的始点到 b 的终点的向量也同样为 ab(如图 7­7 所示),这种 方法称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三角形法则还可以推广到求空间任意有限个向量的和:从第一个向量开始, 依次把下一个向量的始点放在前一个向量的终点上,最后从第一个向量的始点到 最末一个向量的终点的有向线段就是这些向量的和向量(如图 7­8 所示).这种方 法叫做向量加法的多边形法则. 图 7­6  图 7­7  图 7­8  向量的加法具有下列性质: ① 交换律: a+b = b (7­3) ② 结合律:  (a+b)+ =c a+(b) (7­4) 与向量 a 有相等长度而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 a 的负向量,记作 -a .向量 b 减 去向量 a 规定为向量 b 加上向量 a 的负向量-a ,即:  ( + - b a = b a  , ba为向量 b 与向量 a 之差(如图 7­9 所示). 图 7­9  注 3: 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若两向量 a 、b始点重合, 我们也可以将向量 b 理解为以向量 a 的终点为始点,以向量 b 的终点为终点的向量.这就是向量减法的 三角形法则. 特别地,当 b时,有  ( + - a a = a a =  . 由三角形的性质,有  a + b  a + b  a + b + c + d  b b a -a b a

(6)

高等数学 (下册 )   |a+b| | |≤ a + | | b  及 |a-b| |≤ a|+ | | b  . 其中,当 a 与 b 同向或反向时等号成立.  7.2.3  数乘向量 向量 a 与实数 l 的乘积记作 la,我们规定如下: (1) la是一个向量且当 a =  时, a =  ; (2)|la| |l ||a  ,即向量| la 的长度为|l  a  (这里||| | l 表示 l 的绝对值)| ; (3)若 l > 0, la 与 a 的方向相同; 若 l < 0, la 与 a 的方向相反; 若 l = 0, la 是零向量. 数乘向量满足下列运算规律: ①结合律:  l m( a)m l( )a= (lm (7­5) ②第一分配律:  (l+m) a=lam (7­6) ③第二分配律:  (l a+b) =lal (7­7) 其中, l 、 m 为实数. 这些规律证明较简单,从略. 显然,非零向量 a 的单位向量可写为  o  | | . 向量的加法和数乘向量统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 例 7­3  D ABC BC 边上的三等分点,如图 7­10 所示,设 AB = uuur  a ,  AC = uuur 

b .试用 a 、b表示uuur AD 和 uuur AE 

图 7­10  解 由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知  BC = - uuur  b a , 再由数乘向量,知  1 1  ( )  3 BD= BC = - uuur uuur  b ,  b

(7)

第  7  章 向 量 代 数 与 空 间 解 析 几 何  1 1  ( )  3 EC= BC = - uuur uuur  b , 从而  1 1  ( ) (2 )  3 AD=AB+BD = + - = + uuur uuur uuur 

a b a a , 

1 1 

( ) ( 2 ) 

3

AE=AC+CE=AC-EC - - = + uuur uuur uuur uuur uuur 

= b b a a . 定理 7­1  向量b平行于非零向量 a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实数 l ,使 l b . 证 充分性.若存在唯一实数 l 使 bl,则b与 a 同向(当 l > 0时)或反 向(当 l < 0时)或 = 0 (当 l = 0时),因此必有 b a //  . 必要性.若 b a //  ,取 | |  | |  | | l ,则有  | |  | | | || | | | | |  | | la =l a = × a

与 a 同向时 l 取正值,当与 a 反向时 l 取负值,即有 bl;又若

l m b a = a,则有  (l-m) a=lam a =  , 从而|l m - ||| 0 .因 | | 0 ¹  ,故必有|l m - | 0 = ,即l= m. 证毕.  7.2.4  向量的坐标 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原点O为始点,向空间一点M 所引的向量 OM uuuur ,叫 做点的向径,通常用 r 表示. 设向径  = OM  uuuur ,终点为  ( , , ) M x y z  .自点M 向 z 轴作垂线,垂足为R ,自点  xoy 面作垂线, 垂足为M ¢, 再由M ¢分别向 x 轴、y 轴作垂线, 垂足分别为P 、  Q.由图 7­11,利用向量的加法及向量相等的意义, 

OMuuuur=OMuuuuur uuuuur¢+M M¢ =OMuuuuur uuur ¢ + OR ,  OMuuuuur¢=OPuuur uuuur+PM¢ =OPuuur uuur + OQ 所以有 

OMuuuur=OPuuur uuur uuur +OQ+ OR 又由定理 7­1 知 

OP= x uuur 

i ,OQuuur = y j, ORuuur = z k , 故有 

OM x y z

= = + +

uuuur 

(8)

高等数学 (下册 ) 图 7­11  显然,向径与其终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即 r 与三元有序数组 x y z , ,  之间 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向径 r 由有序数组 x y z , ,  唯一确定,我们把这个有序数组 叫做向径的坐标,并记作  ( = x, y, z  . 上式称为向径的坐标表示式. 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个点与该点的向径有相同的坐标,记号 (x, y,z  既表示点 ) 

M ,又表示向量 OM uuuur ,因此,求点M 的坐标就是求向量 OM uuuur 的坐标.但要注意,

在几何中,点与向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在看到记号 ( , , ) x y z  时,必须

从上下文去认清它究竟表示点还是表示向量,当 ( , , ) x y z  表示向量时,可对它进行

运算;当 ( , , ) x y z  表示点时,就不能对它进行运算.

利用向径的坐标表示式,我们容易得到空间中任意向量的坐标表示式. 已知空间两点 M x y z  和 1( ,1 1, )  M2(x y z  ,作以 2, 2, 为始点, M  为终点的向 量 M M uuuuuur 1 (如图 7­12 所示),连接 OM uuuuur 、 OM uuuuur

图 7­12  1 1 1 1 ( ,1 1, 1  OM =x +y + z = x y z uuuuur  i j ,  2 2 2 2 ( 2, 2, 2  OM =x +y + z = x y z uuuuur  i j , 于是  1 2 2 M M =OM - OM uuuuuur uuuuur uuuuur 

( , , )  M x y z  ( , , 0)  M x y ¢  y

(9)

第  7  章 向 量 代 数 与 空 间 解 析 几 何  2 2 2 1 1 1  (x y z ) (x y z = i+ j+ k - i+ j 2 1 2 1 2 1  (x x) (y y) (z z )  = - i+ - j+ 2 1 2 1 2 1  (x x y, y z, z )  = - - - . 综上所述,向量的坐标等于它终点与始点的对应坐标之差. 利用向量的坐标,可得向量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及向量的线性运算.

设 a=(a a ax, y, z=axi+ayja , b=( ,b b bx y, z=bxi+byjb 则称 a  、 x  a y 、 

a  为向量 a 在 x 轴上、y 轴上、 z 轴上的投影,而称 a  i 、  a  j  、 a k 为向量 a 在 x  轴上、y 轴上、z 轴上的投影分向量.利用向量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以及数乘 向量的结合律与分配律,有  ( ) ( ) ( )  ( ) ( ) ( )  = ( ) ( ) ( ) .  x x y y z x x y y z x y a b a b a a b a b a a a a l l l l + = + + + + + - = - + - + - + + , ,  a b i j a b i j a i j 即  (ax b ax, y b ay, z b + = + + a ,  (ax b ax, y b ay, z b - = - - a ,  ( ax, ay, a ll l l . 这里 l 为任意实数.

定理 7­1 指出,当向量 ¹ 0 时,向量 b a //  ,相当于 bl,坐标表示式为  ( ,b b bx y, z)= l(a a ax, y, . 这也相当于向量b与 a 的坐标成比例:  x y a =a = a . 例 7­4  将点 M (0, 1, 3) - 和 M (2, 3, 4) - 间的线段分为三等份,求分点的坐标. 解 设分点依次为  ( ,A xA yA,z  、  (A )  B xB,yB,z  .由于 B )  1 1 2  1 1 2 4 7  ( 0, 1, 3) (2, 4, 7) , ,  3 3 3 3 A A x - y + z - =M A= M M = - =æç - ö ÷ è ø uuuur uuuuuur , 因此  2 2 4 1 7 2  0 1 3  3 3 3 3 3 A A x = + = , y = - = , z = - + = . 同理,由于  2 1 2  1 1 2 4 7  (2 , 3 , 4 ) (2, 4, 7) , ,  3 3 3 3 B B x y z BM M M æ ö - - - - = = = - =ç - ÷ è ø uuuuur uuuuuur , 因此  2 4 4 5 7 5  2 3 4  3 3 3 3 3 B B x = - = , y = - = , z = - + = - .

(10)

高等数学 (下册 ) 综上,分点坐标依次为  2 1 2 , ,  3 3 3  A æç ö ÷ è ø 、  4 5 5  , ,  3 3 B æç - ö ÷ è ø . 我们下面用向量的坐标来表示它的长度和方向. 任给向量 (a a a x, y, ) ,作向径 OM = uuuur  a ,则 OMuuuur = (a a a x, y, ,点的坐标 为(a a a x, y, ,因此 | 2 2 2  x y OM OM a a a = uuuur = = + + 为了表示向量的方向,先引进两向量夹角的概念.设有两个非零向量 a 、b

作向径 OAuuur=a, OB uuur = b ,规定不超过p的 Ð AOB (设 j = Ð AOB, 0 j ≤ ≤ )称 p 为向量 a 与b的夹角(如图  7­13  所示),记作( , ) a b 

Ù 

或( , ) a b 

Ù 

.如果向量 a、 b中有 一个是零向量,规定它们的夹角可以是 0 与p之间的任意值. 特别地,若( , )a b 

Ù 

=90 ° ,则称向量 a 与向量互相垂直,记作 a(或 b ).显然,零向量与任何向量都互相垂直. 非零向量 a 与三条坐标轴正向的夹角a b g 、 、 称为向量 a 的方向角 (如图 7­14 

所示),方向角的余弦cosa、 cosb、 cosg 称为向量 a 的方向余弦.容易推得 

2 2 2  cos  | x x y a a a a a = = + , cos  | 2 2 2  y x y a a a a b = = + ,  2 2 2  cos  | z x y a a a a g = = + . 图 7­13  图 7­14  以及关系式  2 2 2 

cos a+cos b+cos g = 1. 显然,如果 a 是非零向量,则有 

(cos , cos , cos ) a b g ° =  这说明以 a 的三个方向余弦为坐标的向量是 a 的单位向量. 例 7­5  已知两点 M - ( 1, 2,3) 和 (0,3, 2) ,计算向量 M M 1 uuuuuur 的模、方向余弦 及单位向量.  o b a g  A j  b

(11)

第  7  章 向 量 代 数 与 空 间 解 析 几 何 解 由 M M =1 (0 ( 1), 3 2, 2 3)- - - - =(1,1, 1) - uuuuuur 知: 模为  2 2 2  1 2  1 1 ( 1) M M = + + - = uuuuuur ,

方向余弦为  cos 1    cos 1    cos  1 

3 3 3 a = , b = , g = - , 它的单位向量为  1 2  1 2  1 1 1 1  (1,1, 1) , ,  3 3 3 M M  M M æ ö = - =ç - ÷ è ø uuuuuur uuuuuur . 例 7­6  已知向量 a 的两个方向余弦为 cos  1  3 a = 、 cos  2  3 b = ,且| | 3 ,求向 量 a . 解 由向量的方向余弦的关系  2 2 2 

cos a+cos b+cos g = 1解得 

2 2  1 4 2 

cos 1 cos cos 1 

9 9 3 g = ± - a- b = ± - - = ± , 则向量 a 的坐标为  1  | | cos 3 1  a = a= × ,  | | cos 3 2  2  a = b= × ,  2  | | cos 3 2  a = g = ± × = ±  . 于是所求向量为  2 2 + a = i j k或 a = i+2j2 k. 习题 7.2  1.在平行四边形ABCD内,设 AB = uuur  a 、 AD = uuur  b ,是该平行四边形对角线 的交点.试用 a 和b表示向量MA uuur 、MB uuur 、 MC uuuur 、MD uuuur . 

2.求起点为 A (1, 2,1) ,终点为 B -( 19, 18,1) - 的向量 uuur AB 与  1  2 AB - uuur 的坐标表 达式.  3.求常数 l 使向量 ( , 1, 5) l 与向量 (2, 10, 50) 平行.  4.求点 (1, 2, 1) 的向径 OM uuuur 与坐标轴之间的夹角.  5.已知向量 a=6i-4j10 , b=3i+4j9 ,试求: (1) a2 b; (2)3a2 b. 

6.已知两点 (2, 2, 5) 和  (3, 0, 4) B  ,求向量uuur AB 的模、方向余弦和方向角.  7.求向量 a=2m+3 n在 x 轴上的投影和在 y 轴上的投影分向量.其中  2 3 = + m i j k, n=2i+ - j 3 , p=3i-4 j.  8.一向量的终点为点 B -( 2, 1, - 4) ,它在 x 轴、y 轴和 z 轴上的投影依次为 3、  3 - 和 8,求这向量始点A的坐标.

(12)

高等数学 (下册 )   9.已知向量的两个方向余弦为 cos  2  7 a = 、 cos  3  7 b = ,且与 z 轴的方向角 是钝角.求cosg .

§7.3  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 

7.3.1  向量的数量积 先引入一个例子.设一物体在常力作用下沿直线从 移动到 M  ,即有位 移  = M M 1 uuuuuur  ,若力与位移的夹角为q (如图 7­15 所示),则由物理学知,力  所做的功为  | || | cos  W =  F q . 图 7­15  在数学上加以抽象,我们有如下定义: 定义  7­1  设有向量 a 和b,称实数值|a b|| | cos ( , ) a b 

Ù 

为向量 a 与的数量积 (也称点积或内积),记作 a b×  ,即  | || | cos ( , ) ×

Ù 

a b = a b a b . (7­8) 根据这个定义,上述问题中力所做的功是力与位移的数量积,即  W =F S ×  . 由数量积的定义可得 (1)  ×  | | a a = a (2)若 a 、b为两个非零向量,则 ab的充要条件是 a b = ×  0 . 这是因为当| | 0   | | 0 a ¹ 、 ¹ 时,  ( , ) 90 ^ Û

Ù 

= ° Û a b a b  cos ( , )a b 

Ù 

=0 Û a b = a b× cos ( , )a b 

Ù 

= 0 . 由于零向量与任意向量都垂直,因此,上述结论可叙述为:向量 ab的充要 条件是 a b = ×  0 . 向量的数量积满足下列运算规律: ①交换律: a b = b a × ×  (7­9) ②分配律:  a b + c = a b + a c ×( ) × ×  (7­10)  M2  q  F

(13)

第  7  章 向 量 代 数 与 空 间 解 析 几 何 ③关于数的结合律:  l(a b× ) = (la b = a× (l ) (7­11) 其中 l 为实数. 例 7­7  试用向量证明三角形的余弦定理. 证 如图  7­16  所示,设在 D ABC 中, ÐBCA q= , |BC| = , |a CA| = , b |AB| = .要证 c 2 2 2  2 cos  c =a +b - ab q . 事实上,记CBuuur=aCAuuur=buuur AB = ,则有

= c a b, 从而  2  | |c = × =c c (a-b a)( -b)=a a× + × -b b 2 a b ×  2 2  | | | | 2 | || | cos ( , ) = a + b - a b a b 

Ù 

, 由 | |a=a,    | |b=b   | | c 及( , )a b 

Ù 

q= 即可得  2 2 2  2 cos  c =a +b - ab q . 图 7­16  下面我们来推导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式. 设 a =axi+ayja , b =bxi+byjb ,则  ( ) ( )  ( ) ( ) ( x y z x y x x y z y x y z z x y x x x y x z  y x y y y z x z y z a a a b b a b b b a b b b a b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b i j k   i j i i j k j i j k k i j i i + i j + i k  j i + j j + j k  k i + k j + k k  由 于 、 、 是 互 相 垂 直 的 单 位 向 量 , 故 有 i i× = j j× =k k ×  = 1 ,  = = = = = = 0 × × × × × ×  i j j i j k k j k i i k  ,因而得  x x y y z = a b + a b + a b ×  a b  . (7­12) 上式表示: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等于它们对应坐标两两乘积之和.于是,我们 有结论:向量 ab的充要条件是 a bx x+a by ya b = z z  利用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可以求出它们夹角的余弦,即当 a 、b非零时,  2 2 2 2 2 2  cos ( , )  | || |  x x y y z z  x y z x y a b a b a b  a a a b b b + + × = = + + + +

Ù 

a b  a b  a b  . (7­13) 例  7­8  已知 D ABC 的三个顶点为  (1, 1,0) A - 、  ( 1,0, 1) B - - 、  (3, 4,1) C  .试证  b q  A

(14)

高等数学 (下册 )   ABC D 是直角三角形. 证 三角形三边所在向量为  ( 1 1, 0 ( 1), 1 0) ( 2,1, 1),  (3 ( 1), 4 0,1 ( 1)) (4, 4, 2),  (1 3, 1 4, 0 1) ( 2, 5, 1),  AB  BC  CA = - - - = - - = - - - = = - - - - = - - - uuur uuur uuur 则有  ( 2) ( 2) 1 ( 5) ( 1) ( 1) AB CA × = - ´ - + ´ - + - ´ - = uuur uuur . 即 ABuuur^ CA uuur ,所以 D ABC 是直角三角形.

例  7­9  设向量  3 1  2  2 2 = + a i j ,  1 3  2 2 = b i j.求以 a 、为邻边的平行四 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之间的不大于  2 p 的夹角的余弦. 解 以 a 、b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所在的向量为  3 1 1 3  2 2 2  2 2 2 2  3 1 1 3  2 2 2  2 2 2 2 æ ö æ ö = + =ç + + ÷ ç+ - ÷ = - + è ø è ø æ ö æ ö - ç + + ÷ ç- - ÷ = + + è ø è ø  c a b i j k i j i j d = a b = i j k i j i j , , 它们之间不大于  2 p 的夹角q 的余弦为  2 2 2 2 2 2  2 1 ( 1) 2 2 2  | | 4  cos  | || | 2 ( 1) 2 1 2 2 9  q= × = ´ + - ´ + ´ = + - + × + c d  c d  .  7.3.2  向量的向量积 前面我们讨论了向量的一种乘法运算,即数量积,数量积的运算结果是一个 实数.但在物理和工程领域中往往还需要向量的另一种乘法运算,运算结果不是 一个实数,而是一个新的向量,这就是数学上两向量的向量积. 定义  7­2  两向量 a 和b的向量积是一个向量 c ,记为 c=a b´  . c 由下列条 件确定: (1)| | |c =a b´ | |= a b|| | sin ( , ) a b 

Ù 

; (2) cacb(3)a 、b、c 的方向服从右手法则:平移 a 、b、c 使其有共同的始点,当 右手的四个手指从 a 以不超过p的角度转向b握拳时,大拇指所指方向就是 c 的方 向. 向量的向量积又称为向量的叉积(或外积) ,向量积的模的几何意义是:它的 数值是以 a 、b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由向量积的定义可得

(15)

第  7  章 向 量 代 数 与 空 间 解 析 几 何 (1) a a = ´  (2)若 a 、b为非零向量,则 a// b的充要条件是 a b = ´  ; 事实上,当| | 0 ¹  , | | 0 ¹  时,  // Û( , )

Ù 

= 0 a b a b  或  ( , ) = p a b 

Ù 

sin ( , ) 0 Û a b 

Ù 

= Û a b´ =0 Ûa b ´ = 0 . 由于零向量与任意向量都平行,因此,上述结论可叙述为:向量 a// b的充要 条件是 a b = ´  . 向量的向量积满足下列运算规律: ①反交换律: a b´ = - ´ b a  (7­14) ②分配律:  a´(b c+ ) = ´ + ´ a b a c ,  (b+c) ´ = ´ + ´ a b a c a  (7­15) ③关于数的结合律:  (lab =l(a b = a´ ) ´ ( l (7­16) 其中 l 为实数. 下面我们来推导向量的向量积的坐标表示式. 设 a =axi+ayja , b =bxi+byjb ,则  ( ) ( )  ( ) ( ) ( )  ( ) ( ) ( )  ) ( ) ( x y z x y x x x y x y x y y y z x z y z = a a a b b =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 + + ´ + + ´ ´ ´ ´ ´ ´ ´ ´ ´  a b i j k   i j i i + i j + i k  j i + j j + j k  k i + k j + k 由于、 、 是两两互相垂直的单位向量,故有 i i´ = j´j=k k ´  = ,  = ´  i j , j k´  = , k i´  = , j i´ = k, k´j= i, i k´ = j,因而得  (a by z a bz y) (a bz x a bx z) (a bx y a b z ´ - + - + a b = i j . 为了便于记忆,可借用行列式表示法表示为  ( x y z ) ( x y z x y x y a a a b b b a a b b b ´ = + + ´ + + i j a b i j k   i j y z z x y z z x a a a a b b b b b = i+ j . (7­17) 例  7­10  设向量 a= +i 2 j, b2 j + 3k .计算 a b´  及以 a 、为邻边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解  1 2 1 2 1 1 1 1 2  8 3 2  2 3 3 0 0 2  0 2 3 - - ´ = - = + + = i j a b i j i j + k . 根据向量积的模的几何意义, a b´  的模在数值上就是以 a 、为邻边的平行

(16)

高等数学 (下册 ) 四边形的面积.因而所求面积为  2 2 2  8 ( 3) 2 77 ´ = + - + a b  . 例 7­11  求单位向量 ° , 使 c° ^ ac° ^ b.其中 a= + i jb. 解 因为 c° ^ ac° ^ b,故 c°// a b´  ,而  1 1 0  0 0 1 ´ = = -  i j a b i , 故  1  ( )  2 ´ ° = ± = ± - ´  a b  c i a b  . 下面给出了空间三个向量共面的概念. 如果三个向量在一个平面上,或经过平行移动后能放在一个平面上,则称此 三个向量共面. 显然,要判断三个向量 a 、b是否共面,只要看其中两个向量的向量积是 否与第三个向量垂直.如果垂直,则三个向量共面,否则不共面,为此只需要计 算 (a b c 的值. ´ ) ×  一般地,我们称实数值 (a b c 为向量 a 、´ ) ×  b的混和积. 由此可得出结论:向量 a 、b共面的充要条件是 (a b c ´ )× = 0 . 例 7­12  向量 a= -2i+3 jb= - + j c= - - i j 是否共面? 解 因为  2 3 1 4 2 2  0 1 1 ´ = - = + + i j a b i j , 所以  (a b c =´ )× (4i + j + k2 2 ) (× i- -j )=4 2 2- -  0 , 故 a 、b、 c 共面. 结合公式(7­17)及三阶行列式的性质,我们有  ( x y x y x y a a b b c c c ´ × =  a b c 其中: a= axi+ayja k, b= bxi+byjb , c= cxi+cyjc k. 习题 7.3  1.已知 (1, 1, 2) 、 (2, 2, 1) ,求 a b× a´ ba夹角的余弦.  2.证明下列结论: (1)向量 (1, 0,1) 与向量 = - ( 1, 1, 1) 垂直;

(17)

第  7  章 向 量 代 数 与 空 间 解 析 几 何 (2)向量 c 与向量 (a c b× ) -(b c a 垂直. × ) 3.求与向量 a=3i-2j4 、 b= + - i j 2 都垂直的单位向量.  4.已知向量 ¹ 0 , ¹ 0 .证明: |a b´ |2=|a| |2 b|2-(a b ×  ) 2 .  5.已知向量 a=2i-3 jk, b= - + i j 3 和 c= - i 2 j,计算下列各式: (1) (a b c× ) -(a c b ; × ) (2) (a+b) (´ b c  ; ) (3) (a b c ; ´ ) ×  (4) a b c ´ ´ 

§7.4  平面及其方程 

7.4.1  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确定一个平面的条件很多,但在解析几何里最基本的条件是:平面经过一个 定点且垂直于一个已知向量.以后我们将看到许多其他条件都可转化为这个基本 条件. 垂直于平面的任一非零向量称为该平面的法线向量,简称法向量.显然一个 平面的法向量有无穷多个且它们相互平行. 假设平面P 经过一定点 M0( ,x y z  且其法线向量为 0 0, ( , , ) A B C ,下面来建 立该平面的方程. 设点  ( , , ) M x y z  是平面P 上任一点(如图 7­17 所示) ,则向量 M M uuuuuur 必与平面 的法线向量 ( , , ) A B C 垂直,于是 M M × uuuuuur  n =  ,即  0 0 0  ( ) ( ) ( ) A x-x +B y-y +C z-z = (7­18) 这就是平面P 上任一点M 的坐标 ( , , ) x y z  所满足的方程. 图 7­17  反过来,如果  ( , , ) M x y z  不在平面P 上,那么向量 M M uuuuuur 与法线向量 n 必不垂 直,从而 M M × ¹ uuuuuur  ,即不在平面P 上的点M 的坐标 ( , , ) x y z  不满足方程(7­18) o

(18)

高等数学 (下册 ) 由此可知,方程(7­18)要作为平面P 的方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平面P 上任一点M 的坐标 ( , , ) x y z  都满足方程(7­18);二是不在平面P 上的点的坐标都 不满足方程(7­18). 由 于 方 程 ( 7­18 ) 是 由 平 面 上 一 点 M0( ,x y z  及 它 的 一 个 法 线 向 量 0 0, 0  ( , , ) A B C 确定的,所以方程(7­18)叫做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由于平面的法线向量有无穷多个,如果我们取平面P 的另一个法线向量 n  , 方程(7­18)的形式会不会改变呢? 其实,由 n n  知 //  1 =l =l( , , )A B C (lA,lB,l C )  n ( l ¹ 0), 又由 M M × 0 1  uuuuuur  n =  得  0 0 0  ( ) ( ) ( ) A x x B y y C z z l - +l - +l - = . (*) 消去 l 后(*)式与方程(7­18)完全相同,这说明在求平面方程的点法式方 程时,法向量可以在该平面所有法线向量中任意选取. 例 7­13  求过三点 M (2, 1, 4) - 、 M -( 1,3, 2) - 、 (0, 2, 3) 的平面方程. 解 先找该平面的法线向量 n ,由于向量 n 与向量 M M uuuuuur 1 、 M M uuuuuur 1 都垂直,而  1 2  ( 3, 4, 6)  M M = - - uuuuuur 、 M M = -1 3  ( 2, 3, 1) - uuuuuur ,故可取所求平面的法线向量为  1 2 1 3  3 4 6 14 9  2 3 M M M M = ´ = - - = + - - - uuuuuur uuuuuur  i j n i j k, 由式(7­18)得,所求平面方程为  14(x-2) 9(+ y+1) (- z -4)= , 即  14x+9y- -z 15= .  7.4.2  平面的一般式方程 从平面的点法式方程(7­18)可以得到  0 0 0  ( ) Ax+By+Cz+ -Ax -By -Cz = , 令 D= -Ax0-By0- Cz ,则得  Ax+By+Cz+D = . (7­19) 这说明平面方程是关于x、 、 y 的一次方程. 反过来,设A B、 、 不同时为零,则形如(7­19)的关于x、 、 y 的一次方程 都表示一个平面.事实上,任取满足(7­19)的一组实数 x y z  ,有 0, 00  0 0 0  Ax +By +Cz +D = , 将式(7­19)与上式相减,得  0 0 0  ( ) ( ) ( ) A x-x +B y-y +C z-z = .

(19)

第  7  章 向 量 代 数 与 空 间 解 析 几 何 这就是过点 M0( ,x y z  且 具 有 法 线 向 量 0 0, ( , , ) A B C 的平面的点法式方 程.这说明任一 x y z , ,  的一次方程均表示一个平面. 方程(7­19) 称为平面的一般式方程, 向量 ( , , ) A B C  是该平面的一个法线向量. 例如,方程  2x+3y- +z 5= 表示一个平面,向量 (2,3, 1) - 是这个平面的一个法线向量. 对于式(7­19) ,存在着以下几种特殊情况: ① 当 D = 0 时,有 Ax+By+Cz = ,方程表示一个经过原点的平面.反之亦然. ② 当 A = 0 时,有 By+Cz+D = ,法线向量 (0, , ) B C 垂直于 x 轴,方程 表示一个平行于 x 轴的平面;同样, Ax+Cz+D = 和 Ax+By+D = 分别表示平 行于 y 轴和 z 轴的平面.反之亦然. ③ 当 A=B = 时,有 Cz+D = 0 或 z  C = - ,法线向量 (0, 0, ) C 同时垂直 于 x 轴和 y 轴,方程表示一个平行于坐标面xoy 的平面;同样,方程 Ax+D = 和  By+D = 分别表示平行于坐标面 yoz zox的平面.反之亦然. 例 7­14  求过点 M (1, 1, 2) - 、 M - ( 1, 0,3) 且平行于 z 轴的平面方程. 解法一 因为平面平行于 z 轴,故可设平面方程为  Ax+By+D = , 因为 M  、 1  M  在平面上,所以有 2  A B A D - + = ì í - + = î , 解得 A=D B, = 2 D ,故所求平面方程为  2 Dx+ Dy+D = , 约去D ¹ 0 ,否则 A=B = ) 有 2 1 x+ y + = . 解法二 设所求平面的法线向量为 n ,则 ^ M M uuuuuur 1 n,从而可取  1 2  2 1 1 2  0 0 M M ´ - = + uuuuuur  i j n = k = i , 取定点 M (1, 1, 2) - ,所以所求平面方程为  (x-1) 2(+ y+1) 0(+ z -2)= , 即  2 1 x+ y + = . 例 7­15  已知平面经过坐标轴上的 3 个定点  ( ,0,0) P a  、  (0, ,0) Q 、  (0,0, ) R c  , 求此平面的方程(这里 a 、b 、 c 都不为零).

(20)

高等数学 (下册 ) 解 设所求平面方程为  Ax+By+Cz+D = , 因为  ( ,0,0) P a  、  (0, ,0) Q 、  (0,0, ) R c  三点都在该平面内,所以有  0  0  Aa Bb Cc D + = ì ï + = í ï + = î , 解得 A  a = - , B  b = - , C  c = - ,将其代入方程 Ax+By+Cz+D = 并约去 ( D ¹ 0 ,否则 A=B=C = ),便得所求平面方程为  x y a+b+c = . (7­20) 方程(7­20)称为平面的截距式方程, 其中a、 、 b 分别称为平面在x、 、 y 轴 上的截距(如图 7­18 所示). 图 7­18  7.4.3  两平面的夹角 两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q (0≤ ≤ q 90° )称为两平面的夹角.各取两平面的 一个法线向量,它们之间的夹角若不是两平面之间的夹角,就是两平面之间夹角 的补角,所以不论哪种情况,两平面的夹角余弦等于两个法线向量夹角余弦的绝 对值. 设平面 P 和 1 P 的夹角为q ,它们的方程分别为 2 1 1 1 1  2 2 2 2  0  A x B y C z A x B y C z D + + + = + + + = , , 则由 P 和 1 P 的法向量夹角的余弦公式,容易得出它们夹角余弦的计算公式为: 2 1 2 1 2 1 2 1 2  2 2 2 2 2 2  1 2  1 1 1 2 2 cos  A A B B C C  A B C A B C q == × = + + × + + + n n  n . 利用定理 7­1 的结果及两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我们容易得到结论: (1)平面 P 和 1 P 平行的充要条件是 2 1 1 1  2 2 A B A = B = C ;  c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笛卡儿企图通过坐标系给几何引进新方 法, 他的成就远远超出他的期望. 坐标系是数 学中的双刃剑, 使得几何的目的可以通过代 数达到, 反过来,

4、任给空间中某一点,及某一方向,过该定点且垂

为此, 我们需要建立函 数的差商与函数的导数间的基本关系式, 这些关系式称为“微分学中值定理”...

本章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用函数研究变化规律的过程 ,用反比例函数刻画具 有反比例关系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变量y 随变量x 的变化而变化的

[u,u  ]平面相图上,与极小点对应的是 中心点,其邻域是椭圆轨线。与极大

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可从“ 平方根表” 和“ 立方根表” 中查到.. [抽屉原理] n+1 个物体放入

求直线 在平面 上的投影直线方程... 求直线 在平面

本章先介绍向量概念、然后引入空间直角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