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國籍企業亞太區域空間分工類型之探究:以在臺灣設立子公司之多國籍企業為例--翁良杰、賴薏筑Update:2018/05/03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多國籍企業亞太區域空間分工類型之探究:以在臺灣設立子公司之多國籍企業為例--翁良杰、賴薏筑Update:2018/05/03"

Copied!
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多國籍企業亞太區域空間分工類型之探究:

以在臺灣設立子公司之多國籍企業為例

翁良杰

(靜宜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賴薏筑

(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候選人)

本文旨在討論多國籍企業在亞太區域之企業價值活動的空間分 工。本文研究樣本來自多國籍企業在臺灣所設立子公司,回收有效問 卷 60 份,使用集群分析法分析。本文指出,全球化及區域化之間關係 為互相依存。多國籍企業在亞太區域的價值活動配置可區分為四種不 同的類型。本文指出,價值活動中的銷售、會計/法律服務,以及行 銷是區別這四種空間分工類型的重要指標。四種不同的類型也契合經 濟地理學者所揭示之全球生產網絡構形圖。 關鍵詞:全球化、多國籍企業、亞太區域、空間分工、價值鏈活動

壹、前言

全球化已成為不分研究畛域的眾學者們所共同關注與爭論的焦 點。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資訊、資本及創新快速地在美國、歐洲及日

(2)

本等三大經濟體內流動,1形成一個跨越國界的全球性的互聯經濟體。 跨越國家疆界的治理機制亦因應而生,2諸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世界 貿易組織等制度性的安排。3無疑地,多國籍企業是全球化最重要的推 動力量及獲益者之一。多國籍企業將其生產及銷售活動重新組合,不 僅只是需配合各地區不同且紛異的文化差異,將商品及服務予以在地 化,同時亦需充分匯聚並利用各個地理地區間不同類型的資源。這實 有賴於多國籍企業整體全球及區域策略的規畫與執行的能力。4 多國籍企業必須能夠將其產品及服務融入不同文化的地區,這與 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5的論述不謀而合;多國籍企業亦必須能充 分整合並運用各個具特色區域的資源,亦與在地全球化(Loglobaliza-tion)6的論述一致。全球在地化及在地全球化這兩個概念是因應全球化 的爭論而產生。全球在地化的意義有二。其一,為了因應各個地方特 殊的文化,必須要將全球商品加以地方化;其二,而各個地方文化之 間的匯集、連接,以及揉合,又再定義了全球化的內涵。前者是從全 球化的經濟體去審視地方的角色;而後者是從地方的角度去看全球化 的作用與地方的優勢。7全球化的過程終究必須在地方的層次上實踐,

Kenichi Ohmae, “Putting Global Logic Firs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73, No. 1, January/February 1995, pp. 78-87.

Paul Hirst & Grahame Thompson,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9), pp. 1-18.

徐進鈺、鄭陸霖,〈全球在地化的地理學:跨界組織場域的統理〉,《都市 與計劃》,第 28 卷第 4 期,2001 年 12 月,頁 391-411。

John Cullen & Praveen Parboteeah, Multinational Management: A Strategic Approach (New York: South-Western, 2007), pp. 3-41.

Roland Robertson,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1992), pp. 3-31.

徐進鈺、鄭陸霖,〈全球在地化的地理學:跨界組織場域的統理〉,頁

391-411。持有這個看法的計有工業地域理論、加州學派,以及在地調節理

(3)

而這一過程會因地方社會與經濟空間的特殊性產生不同的效果,而這 樣的在地化效果與空間實踐則又進一步會對全球化及社會空間產生轉 化。換言之,由資源及交易成本的角度來看,區域經濟都不會因為高 度的全球流動而失去重要的地位,反而愈是需要特殊技術、人力,以 及知識的部分,則愈會留在特定的區域,透過當地特定的制度和知識 生產特定產品在全球流通。8 在地全球化理論指出,由於運輸及通訊成本的下降,促使多國籍 企業將生產流程分解到不同的地理區間的網絡內進行市場交易,可以 節省相當程度的交易成本而獲益,9而此彈性生產的效率進一步吸引更 多的廠商加入此聚集經濟中。10而具有特色的地區性廠商所匯集而成的 產業群聚體現了地區積極參與到全球市場的意圖,就是經由嵌合到全 球商品/價值鏈進而使地主國的產業升級。11換句話說,若是將全球至 地方區分為數個不同地理空間的梯度來看的話,多國籍企業會因為其 價值鏈活動的分解並揉合地方的全球參與過程而呈現出多樣化的活動 配置構形。多國籍企業所扮演的角色至為重要。 徐進鈺、鄭陸霖,〈全球在地化的地理學:跨界組織場域的統理〉,頁 391-411。 王振寰,〈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重建〉,《台灣社會 研究季刊》,第 34 期,1999 年 6 月,頁 69-112;Henry Wai-chung Yeung,

“Capital, State and Space: Contesting the Borderless World,”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Vol. 23, No. 3, September 1998, pp. 291-309

Michael Storper, The Regional World: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in a Global Economy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7), pp. 134-163.

Stephen Tallman, Mark Jenkins, Nick Henry, & Steven Pinch, “Knowledge, Cluster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29, No. 2, April 2004, pp. 258-271.

Hubert Schmitz & Peter Knorringa, “Learning from Global Buyer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37, No. 2, December 2000, pp. 177-205.

(4)

麥克羅斯基(Donald McCloskey)曾說:「好的科學就是好的對 話。」12將不同學科間的論述進行對話是有意義的事,在有關多國籍企 業的研究上亦為如此。13在經濟地理學者以全球生產網絡為觀點的全球 化論述中,多國籍企業被視為是全球經濟的主要推動者及形塑者。14 管理學者以企業構形與協調為觀點的論述中,亦強調多國籍企業是地 主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者,15同時也是產業群聚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量。16由於兩個學科均認為多國籍企業所扮演的角色極其重要,故本研 究亦由這個角度將管理學者的相關論述融入經濟地理學者所關切的問 題中作為溝通的橋樑。 於多國籍企業在不同層次空間布局的相關論述上,我們發現有下 列兩點值得探究:第一,在彈性專業化的生產模式之下,多國籍企業 其組織結構與其空間分工的關係及其地理分散活動間整合的構形;第 二,多國籍企業進入亞太地區迄今已有半個世紀以上,而原為多國籍

Donald McCloskey, The Rhetoric of Economics (Wisconsi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5), p. 3.

Peter Dicken, Global Shift: Mapping the Changing 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 (5th edition) (New York: Guilford, 2007), pp. 109-162.

Peter Dicken & Nigel Thrift, “The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Organization: Why Business Enterprises Matter in the Study of Geographical Industrializa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Vol. 17, No. 3, March 1992, pp. 279-291.

Ulf Holm, Michael Porter, & Örjan Sölvell, “Subsidiary Impact on Host-country Economies—The Case of Foreign-owned Subsidiaries Attracting

Investment into Sweden,”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Vol. 3, No. 4, October 2003, pp. 389-408.

John Dunn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Countri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Vol. 1, No. 1, February 1992, pp. 135-168; Michael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Nation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0), pp. 33-67.

(5)

企業生產基地的諸新興工業體的角色也漸趨於改變,轉以不同的角色 嵌入全球的生產體系中。17而近二十餘年來,由於亞太地區諸國的經濟 實力及中國大陸新興市場的興起,儼然成為多國籍企業全新的注意焦 點。故基於以上兩點,本研究將焦點放在諸多國籍企業的價值活動在 亞太區域間空間分工關係及構形配置的探究上。

貳、文獻回顧

一、全球生產網絡觀點

全球化的持續發展帶動了各個有特色的區域興起,而各區域所形 成資訊、資本、企業及消費者流動的進步平臺(platform for progress),

又支撐全球化進一步的發展。18但這樣的論點也受到了挑戰,認為全球 化的現象其實是言過其實。19許多研究亦指出,資本並不是隨意流動 的,而是與社會結構有密切的關連,區域化的生產與全球化並不是對 立的,區域特性並不會在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中失去其重要性。20由資源 因素及交易成本的角度來看,區域經濟並不會因為高度的全球流動而 失去重要的地位,反而愈需要技術、人力,以及知識的部分,愈會留 在特定的區域,透過當地特定的制度和知識生產特定的產品在全球流 通。換句話說,全球化並不是指地理區域的終結,而是指地理區域的 連結,全球化與區域化是一體的兩面。21 鄭陸霖,〈一個半邊陲的浮現與隱藏:國際鞋類市場網絡重組下的生產外 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35 期,1999 年 9 月,頁 1-46;Yu-tien

Hsing, “Trading Companies in Taiwan’s Fashion Shoe Network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48, No. 1, June 1999, pp. 101-120大前研一著,顧淑韾譯,《全球舞台大未來》(The Next Global Stag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Our Borderless World)(臺北:培生教育出版 集團,2005 年),頁 262-280。

Paul Hirst & Grahame Thompson,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pp. 1-18.

(6)

由全球在地化的角度出發,經濟地理的學者由兩個方向去觀察地 區產業發展及經濟全球化的現象。第一,由地方的角度去看全球化的 作用與地方優勢的全球在地化理論;第二,由全球化經濟體系去審視 地方角色的全球在地化理論。22當今世界的經濟就是在經濟全球化與在 地化這兩端間,依不同的區域尺度所建立起來的,超越國家尺度但低 於全球尺度,同時,這些不同的尺度是同時存在的。23為了能夠體現全 球化是在地區的規模上建構的,以及地區的活動又會進一步重新定義 全球化,經濟地理學者發展了全球商品/價值鏈這個分析工具。24而使 用全球商品/價值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一個特定產業為範疇分析其活 動(由設計、生產,乃至於行銷),呈現出國際貿易與產業升級之間 的關係。 在全球商品/價值鏈的研究中,多國籍企業無疑是其中各種價值 活動配置的最重要推動者。全球商品/價值鏈可以區分為兩種,分別 是生產者驅動及買方驅動的全球商品/價值鏈。在此兩種治理結構 中,多國籍企業在協調生產活動中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25多國籍企業

Ash Amin & Nigel Thrift, “Living in the Global,” in Ash Amin & Nigel Thrift, eds., Glob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1-22.

Paul Hirst & Grahame Thompson,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pp. 1-18. Peter Dicken, Global Shift: Mapping the Changing 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 pp. 109-162.

Gary Gereffi, “The Organisation of Buyer Driven Global Commodity Chains: How U.S. Retailers Shape Overseas Production Networks,” in Gary Gereffi & Miguel Korzeniewicz, eds., 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 Capitalism (Westport, Conn.: Praeger, 1994), pp. 95-122; Gary Gereffi,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48, No. 1, June 1999, pp. 37-70.

(7)

在協調全球商品/價值鏈活動中的重要性體現在三方面,分別為: 協調及控制同一國家,以及不同國家間之多樣的生產過程及交易; 利用資源及國家政策在地理分布上的差異; 創造潛在可能的地理彈 性,也就是在不同的地理層次上,在各個不同的區位間轉換及再轉換 其資源及與營運活動。26而全球商品/價值鏈的分析模式也在支持者的 推動下,在 1990 年代之後獲得了顯著的成果,特別是在產業升級、技 術發展,以及市場擴張的議題上。27 雖然全球商品/價值鏈的分析認為多國籍企業是重要的推動者, 但由於其傳承了世界體系論的系譜,而在其學理上仍受制於核心決定 論的陰影。28其注目的焦點是在第三世界的工業化,意即這些後進的工 業體要如何能夠嵌入到全球商品/價值鏈而得到發展是這些學者們最 重要的關懷。雖然全球商品/價值鏈的分析也凸顯多國籍企業在生產 過程中協調與整合的重要性,但相對來說,多國籍企業本身在各個不 同地理區間層次上的構形及協調情形及所具有的意義,並非其模型所 分析的焦點。在這塊理論上的缺口,雖然亦有經濟地理學者進行分 析,29但相當一部分研究卻由管理學者所填補。30因此我們就由多國籍

Peter Dicken, Global Shift: Mapping the Changing 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 pp. 109-162.

Peter Dicken, Global Shift: Mapping the Changing 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 pp. 109-162.

Martin Hess & Henry Wai-chung Yeung, “Wither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in Economic Geograph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Vol. 38, No. 7, July 2006, pp. 1193-1204.

Michael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Nations, pp. 33-67. Peter Dicken, Mats Forsgren, & Anders Malmberg, “The Local Embeddednes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Ash Amin & Nigel Thrift, eds., Glob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23-45.

(8)

企業在不同地理區間層次上的協調及構形的研究加以梳理,以進一步 凸顯出本研究的問題意識。 首先,我們由經濟地理學者的研究加以觀察。當多國籍企業因應 環境及技術的快速變化而轉型時,將使組織結構愈形複雜,也因而必 須重新評估子公司間的協調方式。31基於彈性專業化的考量,廠商活 動的疆界因而變得模糊而流動。多國籍企業鑲嵌在不同的網絡之中, 一個是內部的企業網絡,另一個是外部的企業及體制網絡。故各個子 公司在其所處的情況依需求選擇供應商、進行採購、生產等價值活 動,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對多國籍企業來說,在彈性專業化的考 量下,生產過程中價值活動的地理分散就是全球化,而從反向來思 考,價值活動分散到各地區後再重新串接,就意謂著地區的堆疊或聚 集。 若將經濟地理學者之福特主義與後福特主義的生產模式與管理學 者所建構的四種多國籍企業類型32進行比較。其中,多國企業、國際

Christopher Bartlett & Sumantra Ghoshal, Managing across Borders: The Transnational Solution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89), pp. 57-71.

Michael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Nations, pp. 33-67.

管理學者所建構的多國籍企業類型計有四種,並且已廣為不同學科研究者所 採用。此四種分別為:多國(Mutlidomestic)企業、國際(International)企業、 全球(Global)企業,以及跨國(Transnational)企業。多國企業的特質是分權, 而各個子公司能夠自給自足且保有知識資產,特別著重於當地的經營。國際 企業的特質是重要的能力集權化,其餘的能力分權化,此外,子公司之間的 知識亦是流通的。全球企業的特質是集權化並且以全球為規模運作,子公司 只是策略的執行者,知識都由母公司所掌握。跨國企業的特質是分權化、專 業化及相互依賴,母公司不再具有主導的角色,各個子公司都可以發展知識 並且相互流通,具有彈性及專業化,是目前多國籍企業都朝向的發展目標。 詳細特質請見 Christopher Bartlett & Sumantra Ghoshal, Managing across

(9)

企業、全球企業這三種類型屬於福特主義生產方式,而跨國企業則屬 於後福特主義的生產方式。33跨國企業要同時完成效率、彈性,以及全 球性的知識分享及創新,而實踐這些活動最適的組織結構則是網絡組 織。子公司具有高度的自主權及地區鑲嵌性,子公司及其當地的合作 廠商都有機會為跨國公司整體提供服務。地區所具有的意義已漸模 糊,已不盡然意指國家,也可意指一整個社群(community),例如歐 盟。全球化與地區化的辯證就是全球化各價值活動的地理分散配置, 而地區的堆疊就是全球化。 自全球商品/價值鏈的分析架構創造出來後,產生許多後續研 究。在全球商品/價值鏈中,所有生產的過程的核心部分都有四個基 本的運作步驟,即投入、轉化、流通及消費。此四者由相互的交易關 係所連繫起來。全球商品/價值鏈的研究特別關注全球化生產中的地 方參與過程,以具有左翼思想的世界體系理論為根基。例如以針對美 國零售業在墨西哥陶倫(Torren)地區的研究為例。34該研究指出,美國 零售業在該地扶植完整網絡結構的方式,連帶改變了該地區產業的組 織結構。但由於這些網絡結構缺乏地區社會文化的支持及相關支援產 業的連結,造成學習機制並沒有啟動,限制了產業群聚的升級成果。 有學者呼籲以全球生產網絡取代以往的全球商品/價值鏈的分析 模式。35他們認為全球商品/價值鏈的分析模式企圖很大,但諸多研究

Peter Dicken, Global Shift: Mapping the Changing 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 pp. 109-162. 狄肯(Peter Dicken)將巴德利(Christopher Bartlett)與 戈夏爾(Sumantra Ghoshal)所稱的跨國企業更名為整合網路組織(Integrated

Networks)。

Jennifer Bair & Gary Gereffi, “Local Clusters in Global Chains: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xport Dynamism in Torren’s Blue Jeans Industry,” World Development, Vol. 29, No. 11, November 2001, pp. 1885-1903. Peter Dicken, Philip F. Kelly, Kris Olds, & Henry Wai-chung Yeung, “Chains and Networks, Territories and Scales: Towards a Relational

(10)

都沒有達到理論所宣稱的高度。這是由於全球商品/價值鏈模型對於 多國籍企業的價值活動在構形及協調等較為複雜的面向上尚無法掌握 所致。36全球生產網絡的支持者們認為該模式的目的是在於揭露生產產 品及服務,在不同的地理梯度間的複雜動態的社會過程及其結構。全 球生產網絡企圖描述該網絡合併了集中式分散的價值鏈活動,且同時 跨越了廠商及國界,以及整合了不同層級的網絡參與者。37此外,全球 生產網絡更著重於分析網絡形塑過程及構形中的社會面向,也就是將 不同社會中的制度、經濟行動者,以及技術以與市場等所產生的影響 連繫起來,形成不同組織和空間尺度上的關聯結構的過程。38 雖然全球生產網絡分析可以較深入探討產業內的特定廠商在跨國 價值鏈生產分工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網絡結構,但缺點就是研究結果使 每一個網絡結構都是一種理想型態,都是一種特殊理論,也就是研究 結果無法談得上具有一般性的解釋能力。39這使得全球生產網絡分析遭 受到「只能停留在一個有益於排比經驗事實的鬆散架構」的批評。40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the Global Economy,” Global Networks, Vol. 1, No. 2, April 2001, pp. 89-112.

Jennifer Bair & Gary Gereffi, “Local Clusters in Global Chains: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xport Dynamism in Torren’s Blue Jeans Industry,” pp. 1885-1903.

Dieter Ernst & Linsu Kim,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Local Capability Formation,” Research Policy, Vol. 31, No. 8/9, December 2002, pp. 1417-1429.

Jeffrey Henderson, Peter Dicken, Martin Hess, Neil Coe, & Henry Wai-chung Yeung,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Vol. 9, No. 3, August 2002, pp. 436-464.

張五常,《經濟解釋卷一科學說需求》(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01 年),頁 13。

(11)

作為全球生產網絡分析模型的支持者也承認,全球生產網絡的研究無 法立足在一個嚴謹分析的基礎上,並以全球為尺度為全球生產網絡提

供一個完整圖像。41

二、組織構形與協調觀點

管理學者的研究強調多國籍企業全球分工下組織結構與策略的一 致性。例如一篇對於禮來(Eli Lilly)與羅氏(La Roche)兩大藥廠在進行 國際化過程的研究便指出,兩間公司的國際化過程是以不同的生產流 程作為切割的依據,並沿著本國、區域,以及全球等不同規模為尺度 發展。在核心生產流程中,例如發明製劑配方、獲取各國藥物管理單 位許可等,需要全球規模的結構;在支援生產流程中,例如發展產 品、發展延伸應用等,需要區域規模的結構;在配送流程中,例如藥 品封裝、主次要市場銷售等,需要國家規模的結構。42這意味著多國籍 企業在面對不同的生產活動需要不同的結構,這與經濟地理學者對多 國籍企業的價值活動並不一定均是以全球規模進行構形及協調,而有 可能以具特殊性的地區進行構形及協調的想法是一致的,僅是呈現的 方式有所不同。 另一研究指出,所謂區域策略的內涵就是將其全球策略的尺度縮 小到區域。由文化面來看,區域的特質就是區域內的文化近似性高, 而往往這又與地理上的近似性及市場偏好的近似性有關,如此才可以 在生產活動上滿足彈性製造的要求,以及在行銷活動上滿足區域內製 移〉,頁 1-46。

Peter Dicken, Global Shift: Mapping the Changing 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 pp. 109-162.

Thomas Malnight, “Emerging Structural Pattern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oward Process-Based Structur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44, No. 6, December 2001, pp. 1187-1210.

(12)

造及產品標準化的要求。43多國籍企業的區域型策略也可以作為全球化 過程中的替代方案44。例如美國籍多國籍企業的特色是決策權力的下 授,而日本籍多國籍企業的海外擴張伴隨著高度決策權及控制權集中 在母國公司。但當美國籍企業嘗試模仿日本籍企業的策略時,卻落到 進退維谷的情境,故折衷的區域策略就因而產生。區域策略的優點在 於:第一,以全球為尺度的規模經濟並不易達到,但相對的,區域的 規模經濟較容易達到;第二,區域化較容易達到快速交貨、客製化, 以及低存貨的目標;第三,區域策略可以同時兼顧母公司的要求及同 時發揮子公司的能力。 以區域為中心的概念就必須談到波特(Michael Porter)的論著。波 特雖是以經濟學家出身的管理學者,但其學術的影響力卻早已跨越了 學科的界限。波特指出,產業群聚的概念提供了一個能整合許多政策 領域的思考方式,並能呈現國家或特定區域各種不同優勢的來源。而 企業進行跨越不同地理區間的競爭行動,就是全球化的策略。他認為 企業要進行全球化策略時必須要有一個一致性很高的定位,並且針對 一個特定產業要有一個清楚的母國基地(Home Base)。母國基地並不 一定指母公司所在地,而是指特定事業表現最佳的國家或區域;同 時,企業必須利用不同地理區域調節產品線,這意謂著企業必須將其 價值鏈的活動打散,並將之座落於具有優勢的地區。45波特亦曾言所謂 的全球化策略事實上只是跨越不同地區競爭的特例而已。

Balaji Chakravarthy & Howard Perlmutter, “Strategic Planning for a Global Business,”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Vol. 20, No. 2, July 1985, pp. 3-10.

Alan Morrison & Kendal Roth, “The Regional Solution: An Alternative to Globalizati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Vol. 1, No. 2, August 1992, pp. 37-55.

Michael Porter, On Competi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 213-304.

(13)

波特對於企業全球化論述的焦點放在企業構形(configuration)及協 調(coordination)面向的差異上。構形表示多國籍企業價值活動在全球 分散程度;協調表示多國籍企業子公司之間的互依程度。這兩個面向 與經濟地理學者的觀點並無不同。構形是地理區間上的面向,指活動 的光譜由全球至地方的分散與集中狀況;而協調是組織面向,指價值 鏈上各活動沿著前述光譜分工的程度。協調的內容就是物料、人員及 技術面向上的時間配合,也就是生產與創新要素彼此之間如何克服時 間與空間的障礙,有效的在特定時空下產生互動及交流。46 波特指出全球化就是要同時回應地方需求及不犧牲全球體系的效 率。47例如,生產工具機具的卡特彼勒(Caterpillar)公司以設計規格化 零組件的產品線,並大量投資在極少數大型、高精密的零組件製造設 備,以滿足全球需求。易利信(Ericsson)公司則建構能夠用在不同的組 裝上的模組化技術,以滿足多元化電話系統的需求;本田(Honda)公司 則在機車生產流程中同時兼顧產品多樣化及規模經濟的達成。這三個 企業的個案呼應前述後福特主義的描述,也就是同時達到彈性專業化 的要求。48彈性專業化意指在大量生產的標準化產品市場飽和之後,消 費者對產品需求產生多樣性需求,企業組織就必須靈活地反應市場的 變化,除提供具有差異化及多功能的產品外,同時還要能兼顧大量的 產品需求。而企業組織的挑戰就是同時兼顧地方分權式的管理並同時 能達到價值鏈活動的整合程度提升。49 徐進鈺,〈廠商的時空策略與動態學習:新竹科學園區積體電路工業為 例〉,《城市與設計學報》,第 11 期,2000 年 3 月,頁 67-96。

Thomas Hout, Michael Porter, & Eileen Rudden, “How Global Companies Win Ou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60, No. 5, September/October 1982, pp. 98-108.

Michael Piore & Charles Sabel, 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4), pp. 251-280.

(14)

三、觀點的整合

經由討論經濟地理學者及管理學者間對多國籍企業在不同空間尺 度上進行分工的相關研究,可看出經濟地理學者的研究特點: 由全 球化的脈絡下檢視多國籍企業如何進行其全球分工,故他們極關注地 區如何進行全球參與; 關注多國籍企業經營的網絡中,不同的制 度,例如政府、工會組織等,對地方性廠商的全球參與的影響及其途 徑; 對全球商品/價值鏈或全球生產網絡運作的過程、構造,以及 生產的社會關係描述非常仔細,具有人文的關懷。相對地,管理學者 研究的特點: 分析的層次僅止於多國籍企業本身; 缺乏對於低發 展地區或國家的人文關懷,僅關注到多國籍企業策略性的觀點; 缺 乏在不同的地理區間尺度上對價值鏈分工的詳細觀察。 雖管理學者研究的標的較為狹窄,但其研究成果卻提供了在全球 尺度下理解多國籍企業如何進行活動配置的概念性分類,以及能以量 化資料的基礎進行統計分析這兩個重要的特點。這也是經濟地理學者 希望在其研究上能填補的缺口,他們也指出其重要性:數量化的資料 及工具對於多國籍企業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運作時的構造能提供一個整 體圖像上是非常有用的。50故我們看到可以互相對話的機會,這也就是 本研究想要進行的嘗試。 另一方面,僅有少數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關照到多國籍企業在亞太 區域的的空間分工模式。51然而,亞太區域內的多國籍企業活動,已由

on Business Organization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Towards a Network Approach,”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Vol. 18, No. 4, December 1994, pp. 460-490.

Martin Hess & Henry Wai-chung Yeung, “Wither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in Economic Geograph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p. 1193-1204.

周素卿、陳東升,〈後進者的全球化:東南亞臺灣企業地域生產網絡的建構 與對外投資經驗〉,《都市與計劃》,第 28 卷第 4 期,2001 年 12 月,頁

(15)

早期的多國籍企業海外投資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發展至以日本為首 的雁行理論,再進展至亞太新興經濟體的多國籍企業也已成為跨國界 投資的主角。52若再以臺灣為例,臺灣原為全球鞋業的主要生產基地, 也漸次轉變成為多國籍企業赴中國大陸投資的介面的角色,並藉以重 新尋求兩岸在國際分工上的重定位,進而成為國際鞋業「半邊陲的手 肘」,成功地協調製鞋業所需勞動、材料,以及貨品與商品的全球流 通。53這些事例均表示我們需要對多國籍企業現階段在全球及亞太區域 間的價值鏈分工情形要有進一步的了解。 故總括來說,前述實證文獻豐富了我們對於多國籍企業在全球及 區域間進行空間分工的方式及內容的了解,但這些研究對於多國籍企 業在空間分工的類型、如何在不同的區域層次之下進行價值活動分工 與整合的內容,以及對於我們所處的亞太區域下多國籍企業如何進行 空間分工的了解卻少有觸及。故本文想要討論的主要內容主要可分述 如下:第一,探討多國籍企業在其價值鏈的生產過程中,在構形協調 的構面上如何在全球及亞太區域間進行不同層次的空間分工及其類 型。亞太區域在定義上則是屬於超越國家領土的概念的區域。54在亞太 區域概念之下,本研究再以次區域(sub-region)的概念再區分為東亞地 區,包含了東北亞及東南亞諸國。在這個次區域概念下再區分為大中 421-459。

Philip F. Kelly & Kris Olds, “Questions in a Crisis: The Contested Meanings of Globalis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in Kris Olds, Peter Dicken, Philip F. Kelly, Lily Kong, & Henry Wai-chung Yeung, eds., Globalization and the Asia-Pacific: Contested Territories (London: Routlege, 1999), pp. 1-16.

鄭陸霖,〈一個半邊陲的浮現與隱藏:國際鞋類市場網絡重組下的生產外 移〉,頁 101-120。

Philip Cooke, “Regions in a Global Market: The Experiences of Wales and Baden-Wurtemberg,”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Vol. 4, No. 2, July 1997, pp. 349-381.

(16)

華地區,這個區域包含兩個不同活動地點,分別是中國大陸及臺灣。 大中華區並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標準,亦有學者認為臺灣、南中國、 香港是大中華區。55由於港澳已回歸中國,故本研究視其為中國的一部 分。第二,此外,本研究試圖使用量化資料進行分析,這也是回應經 濟地理學者研究缺口上的呼籲。第三,本研究也檢定多國籍企業在全 球及亞太區域空間中之不同分工類型下,其策略性資源整合的面向上 差異為何。這亦是回應了管理學者在研究上缺口的呼籲。以上的問題 為本研究作為一個跨越兩個不同學科間開啟對話交流所想呈現的主要 內容。

參、研究假設

在多國籍企業如何在全球及亞太區域間不同層次間進行分工的議 題上,經濟地理學者常用的分析工具是全球生產/價值鏈及全球生產 網絡。由於全球生產網絡分析模型是要表現出生產產品及服務,在不 同的地理梯度間,即從地區、區域、國家、全球的複雜動態的社會過 程及其結構。這對於資料蒐集及計量方法上的要求實在是過於龐大, 故我們在使用的概念分析工具及統計方法上就必須要有所取捨,而全 球商品/價值鏈這個模型便是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管理學者也確實 利用價值鏈這個概念進行過世界兩大藥廠在全球化的歷程中,其海外 組織結構變遷的分析。56更進一步地,全球商品/價值鏈這個概念也可 以放置在更為寬廣的以諸多企業關係所構建的生產網絡的分析之中。57 王振寰,〈跨國界區域經濟形成的統理機制:以臺灣資本外移南中國為 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27 期,1997 年 9 月,頁 1-36。

Thomas Malnight, “Emerging Structural Pattern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oward Process-Based Structures,” pp. 1187-1210.

Peter Dicken, Global Shift: Mapping the Changing 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 pp. 109-162.

(17)

易言之,價值鏈活動上的各個環節可以與其他的廠商產生協調關係, 故我們僅需要關注某特定多國籍企業組織所構建而成的價值鏈即可, 如此設計,亦可以表現出多國籍企業在不同的空間層次上的協調及構 形。 全球生產/價值鏈這個概念來自波特所著《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s)一書,58經濟地理學者則將此概念引入到世界體系理 論中,並擴大到以全球為規模進行分析,並以較為廣義的全球價值鏈

(global value chain)取代全球商品鏈(global commodity chain)。59

經濟地理學者認為多國籍企業全球價值鏈應可以切割為四個主要部 分,分別為投入、轉化、流通,以及消費,若再進一步細分,可劃分 為九類,其中,基礎性的活動為輸入運籌、製造、輸出運籌、市場、 行銷,以及服務;而輔助性的活動可分為廠商的基礎設施、人力資源 管理、技術發展,以及採購。但不同的研究亦對價值鏈活動的類型有 部分調整。在多國籍企業的相關研究中,傾向將價值活動依其基本活 動及輔助活動的差異可分為原物料物流、生產製造、行銷活動、銷售 活動、生產流程設計、產品開發設計、人力資源管理、公司財務管 理,以及會計/法律服務等。60 多國籍企業在區域內分工類型的理解上,管理學者的實證研究提

Dieter Ernst & Linsu Kim,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Local Capability Formation,” pp. 1417-1429.

Jennifer Bair, “Global Capitalism and Commodity Chains: Looking Back, Going Forward,” Competition and Change, Vol. 9, No. 2, June 2005, pp.

153-180.關於全球商品鏈及全球價值鏈的出處引用,請見 Gary Gereffi, “The

Organisation of Buyer Driven Global Commodity Chains: How U.S. Retailers Shape Overseas Production Networks,” pp. 95-122。

Kendal Roth, “International Configuration and Coordination Archetypes for Medium-Sized Firms in Global Indust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23, No. 3, September 1992, pp. 533-549.

(18)

供了一個足以理解多國籍企業結構類型及其特質的理論架構,即分別 為國際企業、多國企業、全球企業,以及跨國企業。國際企業經營上 的特質是強調子公司間的協調,並將資源、資產及決策有限度的分 散,並由母公司所控制。多國企業經營上的特質是強調尊重地方,並 將資源、資產及決策的分散化,母公司所控制的極少。全球企業在經 營上的特質是集權,將重要且多數的資源、資產及決策都集中在母公 司。跨國企業在經營上的特質是將資源、資產及決策形成分散而又相 互協調的網絡,母公司不是主導者的角色。61 而這四種分類也是經濟地理學者的實證研究中針對多國籍企業以 全球為規模下運作所發現的主要運作類型。顯見無論經濟地理學者或 是管理學者對於多國籍企業在全球規模運作的類型具有一致的共識。 管理學者認為,多國籍企業組織結構的調整追隨著組織的策略,62也就 是說,在一特定的區域空間的價值鏈活動其構形及協調的情形,也應 該會呈現出類似於此四種多國籍企業的類型,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故 我們認為,多國籍企業在全球及亞太區域間的分工類型依全球、亞 太、東亞,以及大中華四個地理區間內的分工,在前述九種價值鏈活 動的分類上,亦可能出現類似於國際企業、多國企業、全球企業,以 及跨國企業的分工模式,表現在構形及協調上的差異。故我們的第一 個假設如下: 假設一:多國籍企業在全球及亞太區域空間的分工上,依價值鏈活動 上的分類,會呈現出四種不同的類型,且此四種類型會與多 國企業、國際企業、全球企業,以及跨國企業的特質近似。

Peter Dicken, Global Shift: Mapping the Changing 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 pp. 109-162; Peter Dicken, Mats Forsgren, & Anders Malmberg, “The Local Embeddednes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pp. 23-45.

Raymond Miles & Charles Snow,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roces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8), pp. 116-129.

(19)

本研究認為多國籍企業在亞太區域間的空間分工上所呈現的不同 類型中其各類價值活動整合的程度亦有所不同。若要由價值活動整合 的角度來看,首先就是著眼在母國公司的策略應用方式。一個企業資 源的運用方式不外乎兩種方式,即將資源利用(exploit)及開發(ex-plore)。利用是指利用現有的資源到不同的事業領域,而相對而言,開 發則是努力去發掘新的資源。63對多國籍企業而言,進行這樣策略的目 的就是要合併運用散落在母國公司內部各個不同地理區間地點的知 識、資源及能力,以及在不同的子公司之間傳遞這些資源,以求能獲 得整合的綜併能耐。64而此整合的綜併能耐,就是達成多國籍企業在全 球價值鏈活動上的資源共享及整合,而此觀點亦為經濟地理學者所同 意。65 整合的概念可分為低階及高階整合兩種。66低階整合的定義約等同 於活動的協調,也就是指多國籍企業對於其分散在不同地點的活動進 行集中管理,例如定價、原料採購、研發的優先次序等的協調。而高 階整合的概念就是在某一個領域中共用相同的核心技術,例如後勤管 理、銷售及行銷活動等,這就是多國籍企業在獲取合併能耐後的整合 應用模式。再由波特的觀點來看,整合的概念體現在他所謂的有形關 聯、無形關聯,以及競爭關聯上。67依其定義,有形關聯是指共同的客

James March,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 2, No. 1, February 1991, pp. 71-81.

Thomas Malnight, “Emerging Structural Pattern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oward Process-Based Structures,” pp. 1187-1210.

Inge Ivarss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 Geographical Transfer of Localised Technology: A Multi-industry Study of Foreign Affiliates in Sweden,”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Vol. 2, No. 2, April 2002, pp. 221-247.

Coimbatore Prahalad & Yves Doz, The Multinational Miss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7), pp. 38-66.

(20)

戶、銷售通路、技術和其他因素的存在使相關事業部之間有機會在價 值鏈上的活動進行分享;而無形關聯則是指不同價值鏈之間管理技巧 的傳播;而競爭關聯,則是因應多國籍企業的全球競爭而要將共同的 價值活動整合起來,包含了有形及無形兩種。 依前述組織結構追隨策略的觀點,多國籍企業也應會呈現出差 異。其中,多國企業型態的特質表現在分散化的聯結,關鍵資產、責 任及決策是完全分散,這也表示多國企業型態的資源整合程度是最低 的。國際企業型態的特質表現在資源、資產、責任,以及決策是分散 到個別的子公司,但母國公司擔任主要的控制及協調的角色。故由這 個角度來看,國際企業型態應較多國企業型態更為注重整合。全球企 業型態的特質是集權的中樞,大多數的資產、資源、責任及決策的制 定也均由母公司擔任。故全球企業型態亦應在整合的程度上較多國企 業型態為高。而在整合的網絡這個類型中,其特質為專業化資源及能 力是分散的,但以網絡的型態彼此緊密的協調與整合。由於整合的網 絡型態在經營策略上的要求是要同時達到資源整合及地區回應,故可 理解其在全球整合的程度上應較全球企業型態為低,但應較多國策略 型態為高。換言之,多國籍企業在全球與亞太區域間分工所呈現而不 同運作類型在資源整合程度上所呈現的差異也應該相仿,即在亞太區 域眾分工類型中,其資源整合程度上所呈現的差異也應近似,故我們 有如下假設: 假設二:多國籍企業在全球及亞太區域空間分工所呈現的四種不同的 類型中,其整合程度上的差異亦應與多國企業、國際企業、 全球企業,以及跨國企業近似。即多國企業整合程度最低, 其次為跨國企業,而國際企業及全球企業整合程度最高。

Michael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5), pp. 317-363.

(21)

肆、研究設計

一、研究樣本

本研究樣本選擇的對象主要符合下列條件:第一,本研究不包含 臺灣的多國籍企業;第二,本研究僅包含在臺灣設立營運子公司的多 國籍企業;第三,本研究選擇「外國企業擁有 50%以上在臺灣子公司 的股權」的多國籍企業子公司為對象;68第四,本研究選擇的多國籍企 業在臺灣子公司要成立至少 3 年且員工人數在 30 人以上;69第五,本 研究設定研究的對象主要為製造業在臺灣的子公司,但並不包含服務 業及金融業,這樣設計的目的也是有助於我們由製造業活動為主的價 值鏈角度切入觀察。以上諸標準有助於我們了解在一定時間區間的情 形下多國籍企業在全球及亞太區域間價值鏈活動的構形為何。

二、樣本回收

本研究樣本的主要來源是參考美商鄧白氏(Dun & Bradstreet)臺 灣分公司所編之《鄧白氏在台外資企業投資名錄》(D & B Foreign Enterprises in Taiwan),以及參考天下文化出版的《天下一千大》投 資名錄。在問卷設計部分製造業內細部類別的區分方式,則是參考鄧 白氏出版的企業投資名錄。經由前小節各項準則篩選後郵寄的問卷數 共計 232 份,其中由美商鄧白氏臺灣分公司所編之《鄧白氏在台外資 企業投資名錄》中選出 143 家,而經由《天下一千大》中選出 59 家, 再經由某著名國立大學經營管理碩士班(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Carlos Jarillo & Jon Martinez, “Different Roles for Subsidiaries: The Case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Spai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1, No. 7, November/December 1990, pp. 501-512.

邱雅萍,《多國籍企業子公司知識來源型態影響因素之研究》(臺北:政治 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2001 年),頁 114。

(22)

Adiministration, EMBA)歷屆畢業生及就讀學生名錄中進行篩選後得 到 30 家。經由前述的資料蒐集過程,共獲得問卷數 63 份,扣除其中 資料填答遺失過多的 4 份,實際上共獲取有效問卷數是 59 份,故有效 問卷回收比率近 26%。 在樣本構成中,美國籍、歐洲籍及日本籍的比例大致相當,日本 籍稍多。就以營業額衡量的規模來觀察,百億營業額以上的公司有 11 家,占 27.5%,且各樣本子公司營業規模差距不小。再由子公司的所 有權角度觀察,多數為獨資公司,約占 68%。就產業別觀察,本研究 以波特定義之全球產業區分樣本,70其中屬全球產業者占 66%。所謂 全球產業是指在該產業中,在某個國家的企業的競爭優勢,會受到該 企業在其他國家的定位所影響的產業。本研究樣本的產業別分布部 分,資訊電子占 29%,其次為石化占 13%,塑膠類占 12%,再其次為 機械設備 10%,製藥占 8%,其餘產業所占比率較低。以是否為全球產 業來區分樣本的目的是對樣本中多國籍企業子公司間彼此協調的緊密 程度做一個初步的觀察。由樣本代表性分析來看,71經由卡方適合度檢 定 結 果 , 國 籍 別 的 卡 方 值 為 5.0, 小 於 顯 著 水 準 下 的 卡 方 值 [ 2 (0.953)=7.815],故可知樣本與母體的回收百分比差異不顯著,本研究 樣本進行後續分析上具有代表性。

三、衡量方式

我們將多國籍企業的價值鏈活動依其基本活動及輔助活動的差異 分成九類,分別為原物料物流、生產製造、行銷活動、銷售活動、生

Michael Porter,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in Michael Porter, ed.,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 (Massachusett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86), p. 15.

曾紀幸,〈廠商資源類型與國際化網絡策略之關係:臺商赴海外投資之實證 研究〉,《中山管理評論》,第 11 卷第 2 期,2003 年 6 月,頁 323。

(23)

產流程設計、產品開發設計、人力資源管理、公司財務管理,以及會 計/法律服務等。72本研究以次區域的概念將亞太區域空間區分為東亞 地區,包含了東北亞及東南亞諸國。在這個次區域概念之下再區分為 大中華地區,這個區域包含兩個不同活動地點,分別是中國大陸及臺 灣。故本研究依此將問項設計分為四種協調範疇:價值活動在全球多 國執行並且在全球協調者填 1;價值活動在亞太地區執行並且在亞太地 區協調者填 2;價值活動在東亞地區執行並且在東亞地區協調者填 3; 價值活動在大中華地區執行並且在大中華地區協調者填 4;價值活動在 亞洲某個單一國家執行者填 5。對多國籍企業在區域空間分工之資源整 合程上差異程度的衡量上,本研究區分為以下數類,分別為「在全球 乃至亞太區域的地理區間中均存在有母公司主要的競爭者」、「母國 公 司 面 對 了很 強 的 國 內 競 爭 」、「 母 國 公 司 面 對 了很 強 的 國 際 競 爭」、「在全球乃至亞太區域的地理區間中存在有子公司間銷售網路 共享」,以及「在全球乃至亞太區域的地理區間中存在子公司間研發 成果的共享」。73

伍、研究結果

本研究使用多變量分析中的集群分析方法(cluster analysis)。集群 分析法通常分為層次集群法及非層次集群法,但在實際上使用時研究 者通常會建議結合此兩種方法,稱為兩階段法。74在此兩階段方法中, 先用層次集群法先決定最適的分群數目,再以非層次集群法進行集

Jennifer Bair, “Global Capitalism and Commodity Chains: Looking Back, Going Forward,” pp. 153-180.

Kendal Roth & Allen Morris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on-Responsiveness Framework in Global Indust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21, No. 4, December 1990, pp. 541-564.

(24)

群。 層次集群分析法以樹狀圖判斷最適的分群數目,則本研究出現的 群數為 4 群。若進一步再以集群係數變化為判斷準則,檢視集群由 n+1 群降為 n 群時,集群的係數是否有顯著的改變。由 5 群降為 4 群時,係 數值由 0.21 升至 0.23,差異並不大,而由 4 群降為 3 群時,集群係數 值由 0.23 降至 0.08,幅度很大,表示集群分為 4 組最適。 其次再進行非層次集群法分析。當分為 3 群時,在 9 個價值活動 上,行銷活動的布局沒有出現顯著差異,故捨棄此分群結果。當分為 4 群及 5 群時,在 9 個價值活動上均呈現出明顯群間差異,故僅考量 4 群 及 5 群的情形。再進一步以區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判斷,若 分成 5 集群時,則出現第 5 群與第 3 群難以區分的現象,故捨棄此結 果,若分為 4 個不同集群時,則群間差異非常顯著。故基於層次分析法 及非層次集群分析法分析的結果,均顯示分為 4 組為最佳的選擇。最終 分群結果如下表 1 所示。 表 1 集群分析各群中心點比較表 集群別 價值活動別 集群一 集群二 集群三 集群四 原物料物流 1.00 1.38 1.35 3.25 生產製造 1.00 1.54 1.45 4.25 行銷活動 3.75 2.15 1.42 2.75 銷售活動 4.00 3.77 1.74 2.75 生產流程設計 4.50 1.54 1.58 4.75 產品開發設計 1.00 1.46 1.58 4.25 人力資源管理 1.25 4.38 1.52 4.75 公司財務管理 2.75 1.62 1.29 4.75 會計/法律服務 3.00 3.54 1.58 4.75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25)

本研究之研究設計中多國籍企業協調範疇計有五種,依不同地理 區間的分工層次,分別以數字 1 至 5 代表。故接著將表 1 中的數字依不 同分工層次重新轉譯成以表 2 的方式呈現,可供更為清楚判別空間分工 的類型。 表 2 多國籍企業亞太區域空間分工類型 協調範疇 多國籍企業亞太區域空間分工類型 區域中心型 複雜全球中心型 全球中心型 地區中心型 全球多國協調 物流、製造 產品設計 人力資源 物流 製造、流程 產品設計 財務管理 物流、行銷活動 製造、財務管理 產品設計、流程 設計 人力資源 會計/法律服務 銷售管理 亞太地區協調 行銷活動 東亞地區協調 財務管理 行銷活動 會計/法律服務 會計/法律服務 銷售管理 物流 行銷活動 銷售活動 大中華地區協調 銷售管理流程設計 人力資源 產品設計、製造 財務管理 會計/法律服務 人力資源 流程設計 家數 4 13 31 4 國籍別分布 美:2 日:1 闕漏值:1 食品、電子 是:2 否:2 美:4 日:1 歐:5 其他:2 闕漏值:1 木材、化學、塑 膠、電子、資訊 是:5 否:8 美:3 日:11 歐:10 其他:5 闕漏值:2 食品、化學、機 械 、 金 屬 、 資 訊 、 電 子 、 運 輸、精密器材、 製藥、物流 是:22 否: 9 歐:3 闕漏值:3 紡織、塑膠、金 屬、運輸 是:2 否:2 產業別分布 是否為全球產業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26)

表 2 顯示每個價值活動是依表 1 所列的數值大小得出不同的協調層 次範疇由上而下排列。本研究依其在不同區域空間內協調的特質區分 出四種不同類型,分別為區域中心型(regional centric)、複雜全球中心 型(complex-global centric)、全球中心型(global centric),以及地區 中心型(local centric)。現在必須要檢視這四種類型是否與經濟地理學 者及管理學者所揭櫫的分類特質呈現一致性。 就區域中心型而言,其顯現的特質為物流、製造、產品設計,以 及人力資源運用都是在全球規模協調,而在財務管控、行銷活動上則 在東亞地區內協調,而在銷售活動及產品流程設計則是以大中華區域 為範疇協調。由產品設計來看,產品具有全球產品的特質,但卻會因 應地區別的差異而進行調適,這可以由行銷活動及銷售活動是在東亞 地區及大中華地區協調可以看出。同時這也可以推知母國是主要的知 識創造中心,地區是母公司能耐的槓桿應用,並以地區消費上的特性 而加以調整。若由人力資源的運用來看,由於在亞太、東亞,以及大 中華地區均沒有出現人力資源的協調這個價值活動,故可以推知此型 以母國公司海外人力資源的外派為主,地區回應的程度並不高。再就 國籍別、產業別,以及是否為全球產業來觀察,美籍企業有 2 家,日籍 企業有 1 家,其中也僅有 2 家屬於全球產業。 就複雜全球中心型來看,其特質為重要的產品設計及流程設計均 是以全球為規模協調的,財務管理並不在亞太地區協調,但銷售活動 及行銷活動是在地區內協調的。重要的是人力資源的運用,由於人力 資源可在最低層次的大中華地區協調,故可以推知母公司傾向於應用 地區內的優秀人才。這些特質與地理中心企業(geocentric)有很大的相 似性,75顯示出在全球的規模上有很複雜且互賴的活動,但人力的運用 是各地優秀的人才均有機會出任要職。在此分類中,與創新有關的活

David Heenan & Howard Perlmutter, Multinational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79), pp. 21.

(27)

動都是在全球規模下完成的,並沒有地區回應,但由於協調的規模是 在全球多國間協調,這也表示母公司均應用了各個子公司的優秀能 耐,使母公司能維持策略上的彈性。複雜全球中心型的多國籍企業在 此樣本中僅有 13 個,其分布狀況則是各個國籍均有,以產業別來看, 則屬於化學、塑膠、資訊,以及電子業,但僅有 5 個可以被歸類到全球 產業。 就全球中心型來看,這個群的特質是所有的價值活動均在全球基 礎的各子公司間完成,並沒有一個價值活動是特別由區域內的各子公 司間協調完成。而這些特質與集權化核心的構型很相似。76而這個類型 也極為類似波特所謂的全球產業,也就是說,多國籍企業將其價值活 動分散在有利的各子公司所在的據點,但子公司間是緊密協調的。若 由國籍、產業別,以及是否屬全球產業來觀察,則以日籍及歐籍最 多,分別為 10 家及 11 家,以產業別來區分,有化學、機械、金屬、資 訊、電子、運輸、精密器材、製藥等。其中,屬於波特所定義的全球 產業類別的多國籍企業則有 22 家,而不屬於的則僅有 9 家。 再就地區中心型觀察,這個區域策略類別與前三者相較有著很大 的不同。其特色為所有的產品設計及流程設計全部都在大中華區域完 成,而其他的價值活動如製造、財務管理、會計/法律服務、人力資 源亦在大中華區域完成。由於具有產品設計及流程設計此價值活動, 也可以引申出在地此區域內具有創新性的特質。77同時由行銷及銷售活 動觀察,由於集中在大中華地區,地區回應的程度高,亦表示母國公 司極為重視地區市場。若以子公司的角度來看,這也顯示出此類協調 方式的子公司自主性極高,而此子公司是兼具產品創新及服務當地市

Peter Dicken, Mats Forsgren, & Anders Malmberg, “The Local Embeddednes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pp. 23-45.

Jennifer Bair, “Global Capitalism and Commodity Chains: Looking Back, Going Forward,” pp. 153-180.

(28)

場的功能。這個結構也近似於分權式的聯邦構型,78各個子公司為某一 個地區或國家服務,而也在各個區域及國家內進行活動的協調。若以 國籍別、產業別,以及是否屬於全球產業別來看,屬地區中心型的有 3 家為歐洲籍。以產業別來看,則屬紡織、塑膠、金屬,以及運輸,其 中,有 2 家屬於全球產業,而亦有 2 家並不是。 實證分析中所呈現的四種在亞太區域空間內的分工類型與經濟地 理學者,以及管理學者研究中所類型化的四種主要的多國籍企業的分 類特質均相同,本研究假設一成立。接著,我們再依此四種不同空間 分工類型上之特質進行觀察,所顯現的差異請見表 3。 表 3 資源整合程度事後比較表 項 次 比較符號 顯著性 區域中心 vs. 複雜全球中心 + 0.38 區域中心 vs. 全球中心 + 0.24 區域中心 vs. 地區中心 + 1.41* 複雜全球中心 vs. 全球中心 - 0.14 複雜全球中心 vs. 地區中心 + 1.13* 全球中心 vs. 地區中心 + 1.17*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說 明:*表示 p 值小於 0.05。 由表 3 呈顯著的比較觀察,區域中心型在資源整合程度上高於地區 中心型,複雜全球中心型在資源整合程度上高於地區中心型,以及全 球中心型高於地區中心型。若以全部比較方向來說,均與假設二所預 期的相同。但在區域中心與複雜全球中心在整合程度的比較,以及區 域中心與全球中心在整合程度的比較上均呈不顯著結果。故假設二僅 得到部分支持。

(29)

陸、討論

本研究旨在觀察多國籍企業在亞太區域間各個不同空間層次在價 值創造活動的配置情形及其意涵為何。由於全球商品/價值鏈及全球 生產網絡的研究,在過去經驗研究常著重於質性研究資料的分析而無 法提供讀者一個以全球為尺度的全球生產網絡完整圖像,且較為缺乏 一般性的的解釋能力。但他們的研究卻對邊陲具有特色的地區如何進 行全球參與有著相當的關注,也因此極為注意地方性的制度如何對多 國籍企業產生影響。而相對地,管理學者的研究則是著重在企業本身 策略與結構的配適,但他們的研究能在數量化資料的基礎上以統計方 法進行分析,有助於幫助我們了解區域在不同層次的空間中分工的構 形為何。也就是說,經由本文的橋接作用,使我們能使不同的學科間 進行對話,並能對多國籍企業在全球及亞太區域不同層次的空間進行 價值鏈的分工圖像提供進一步的理解。

一、研究貢獻

本研究結果顯示出多國籍企業在亞太區域空間中的四種價值鏈分 工的類型及其區域價值活動配置方式。而本研究將此具體的圖像分別 命名為:區域中心型、複雜全球中心型、全球中心型,以及地區中心 型。本研究結果指出在彈性專業化的生產模式下組織結構與其空間分 工的關係。此四種多國籍企業在亞太區域空間分工的類型皆蘊含了多 國籍企業不同的管理態度及海外的營運模式,79也呈現了多國籍企業在 亞太地區不同地理空間層次的構形及協調狀況。而此結果亦即呼應欲

Peter Dicken, Mats Forsgren, & Anders Malmberg, “The Local Embeddednes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pp. 23-45.

Peter Dicken, Global Shift: Mapping the Changing 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 pp. 109-162.

(30)

了解空間經濟動態的分布必須先對企業之生產系統了解為底蘊這句話 的意義。80 本研究發現銷售活動、會計/法律服務、行銷活動這三種不會重 複的價值鏈上的活動是最能區別這四種亞太區域空間分工類型的指 標。就銷售管理、會計/法律服務及行銷活動這三種活動的特質來 看,均是相對而言最需要回應地區差異的價值活動,也就是回應消費 者消費需求的差異、回應產品在銷售通路上的差異,以及回應調適的 需求等。81而不同的區域內空間分工的型態特質上回應程度的差異,就 是體現在這三類活動在不同的空間分工層次中涉入的「深度」。例如 全球中心型的空間涉入大多分散在各國,以全球為範疇協調;複雜全 球中心型的涉入深度則集中在亞太地區及東亞地區;而區域中心型的 涉入深度就集中在東亞地區及大中華地區;地區中心型的涉入深度則 是較集中在大中華地區。由此可見,全球中心型涉入的深度最淺,其 次為複雜全球中心型,再其次為區域中心型,最深入的則是地區中心 型。 若以日本松下電器為例,即符合全球中心型。松下共有五個不同 地理區域本部。各區域本部主要負責產品的行銷、銷售、品質服務 等。以價值鏈活動的特質來看,松下電器在全球均設有生產據點,主 要是以亞洲為主。相對而言,銷售據點的分布又更廣。研發中心主要 由日本本部的中央研究所負責,海外的研發據點分布的地理範疇介於 銷售據點及生產據點之間。若單以亞太區域內來看,生產據點則主要 是在東南亞成本較低的地區內協調,銷售的地理範疇較廣,而研發的

Peter Dicken & Nigel Thrift, “The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Organization: Why Business Enterprises Matter in the Study of Geographical Industrialization,” pp. 279-291.

Peter Dicken, Mats Forsgren, & Anders Malmberg, “The Local Embeddednes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pp. 23-45.

(31)

據點則在位在東北亞的區域內的日本、中國及臺灣,但主要的研發單 位仍是設立在日本。82 若由企業價值鏈活動中的產品設計、原物料物流,以及生產製造 這三類活動則是呈現出在全球多國協調的特質,而不會特別「集中」 並「深化」到某一個特別的區域中協調。同時這三類的活動在四種區 域內空間分工類型中的三種均呈現出這樣的特質。會形成這樣結構的 最主要原因,是這三類的活動最需要以全球為規模,將全球具有特色 地區之資源予以高度地整合運用。這也就是回應了經濟地理學者所亟 欲強調的:愈為需要技術、人力,以及知識的部分,則愈會留在特定 的區域,透過特定的制度和知識(也就是透過多國籍企業內部或外部 的協調機制或網絡)生產特定產品在全球流通。83在鄭陸霖的研究中指 出,臺灣的製鞋業形成所謂的「半邊陲的手肘」即是。美國鞋廠掌握 了關鍵的行銷部分,而臺灣的鞋業廠由製造蛻變為鞋型設計,仍留在 臺灣,而原先在臺灣形成群聚的製鞋業則轉到南中國、越南,以及柬 埔寨等國。三個不同的區域,各掌握了關鍵的能力及知識。84 若由在不同的空間分工層次中涉入深度最高的銷售管理、會計/ 法律服務及行銷活動等三種活動,以及並沒有集中並深化到某一個特 別的區域中協調的產品設計、原物料物流及生產製造這三種活動來 看。顯見產品設計、原物料物流及生產製造這三類需要以全球為尺度 的多國協調活動需要高度的整合;而銷售管理、會計/法律服務,以 及行銷活動這三類活動則需要高度的地區差異回應。再由表 2 中產品設 計、原物料物流及生產製造這三類活動觀察,除了地區中心型這個完 翁良杰,《多國籍企業在大中華區域策略研究:以兩岸子公司間關係為焦 點》(高雄: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2004 年),頁 62-64。

Paul Hirst & Grahame Thompson,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pp. 1-18.

鄭陸霖,〈一個半邊陲的浮現與隱藏:國際鞋類市場網絡重組下的生產外 移〉,頁 1-46。

(32)

全以特定地區為發展藍圖的類型會將原物料、生產製造及產品設計集 中在大中華地區外,其餘的三種類型均不會在亞太地區、東亞地區, 以及大中華地區進行與產品設計、原物料物流及生產製造的相關活 動。事實上,這個特質也顯示亞太區域作為一個獨特消費性地域市場 的重要性。 再進一步由不同尺度的空間分工類型在資源整合程度上的差異是 否顯著觀察,顯見區域中心型高於全球中心型,全球中心型高於複雜 全球中心型,複雜全球中心型高於地區中心型。在不同的資源的整合 程度顯現出多國籍企業在策略活動類型上的差異。此結果亦告知,多 國籍企業要管理分散的資源及活動需要價值鏈活動的整合,也就是達 到資源構形及價值鏈活動的協調。85資源構形及活動的協調是達到全球 整合的工具,全球化就是經濟活動跨越全球不同區域間功能整合的相 對程度。而波特所說的全球化的產業,就是各類型的價值鏈活動會分 散到各個不同層次的地區內進行,且同時必須要能夠同時達到回應地 區差異且維持在全球體系內運作的效率。換言之,多國籍企業不需在 特定的國家或區域內集中所有的價值鏈活動,但活動間必須要有緊密 的協調。 本研究也是足以填補經濟地理學者所揭示的全球生產網絡的主要 構形圖。86廠商透過各種形式的組織內部及組織之間的關係對全球生產 網絡進行協調及管制,而這些關係也構建了一個經濟系統,廠商在這 不同範疇的地理區間之中運作。全球生產網絡的三個重要的構面分別 為治理、空間性,以及地區鑲嵌性。治理的分散與集中我們進一步定

Alfredo Mauri & Rekesh Sambharya, “The Impact of Global Integration on MNC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Global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 10, No. 4, August 2001, pp. 441-454.

Peter Dicken, Global Shift: Reshaping the Global Economic Map in the 21st Century (4th edition) (London: Sage, 2003), p. 237.

(33)

義為在不同層次區域內活動的深度,活動程度愈深則面臨到的地區治 理的限制層面愈廣且分散。而多國籍企業活動的類型則可直接由地域 性/空間性這個構面表達。這個想法若與本研究結論結合,可由下圖 1 表示。 ໱ϛϽ ϷඹϽ ϷඹϽ ໱ϛϽ Ӓ౨ ୢ୿ ୽ড় ӴП Ӵ୿ܒʝު໢ܒ ፒᚕӒ౨ ϛЖ࠮ Ӓ౨ϛЖ ࠮ ӴୢϛЖ ࠮ ୢ୿ϛЖ ࠮ ݽ ġġġ ౩ ġġġ ๖ ġġġ ᄺ 圖 1 全球生產網絡的構形

資料來源:Peter Dicken, Global Shift: Reshaping the Global Economic Map in

the 21st Century (4th edition) (London: Sage, 2003), p. 237

說 明:作者依據本研究結果,以及上述資料來源之圖形合併整理後繪製。 圖 1 的結果以治理結構及地域性/空間性兩個構面,提供了經濟地 理學者可能進一步了解全球生產網絡在不同層次的空間中分工的構形 的整體圖像。這個理解全球生產網絡分工的藍圖告訴我們,多國籍企 業的空間分工具有的多層次概念,同時受到不同層次間治理機構的影 響。

(34)

二、管理與政策意涵

對於處於亞太及大中華區域的臺灣而言,面對多國籍企業將亞太 地區作為一獨特而又重要的消費市場,而重新將價值鏈活動重新配 置。這對於臺灣當局或是臺灣的企業或個人而言,實應藉由這樣的發 展契機而向上地(upward)融入其中,在全球化的分工架構重整中重新找 到合適的定位。舉例而言,如美國哥倫比亞三星影業公司(Columbia

TriStar Motion Picture)為了能夠更為貼近亞太地區,或可說是大中華 地區的消費者,而成立哥倫比亞亞洲製片公司(Columbia Pictures Film

Production Asia)。而哥倫比亞亞洲製片公司也相繼推出多部作品,如 《臥虎藏龍》、《雙瞳》、《天地英雄》、《功夫》,以及新近推出 獲得佳績的《青蜂俠》等。均是要結合各不同地區的優勢,進而推出 更能為亞太區域所能接受的作品。換言之,各個有特色的地區不但不 會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消亡,反而能以其獨特的優勢,重新加入多國籍 企業的全球價值鏈分工之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對於臺灣本身的多國籍企業而言,也應該藉由這樣的機會,在全 球化下價值鏈的分工重組過程中,呈現出新的價值,向下地(downward) 重新融入新的環節。前述臺灣製鞋業形成的「半邊陲的手肘」即是一 例,而更為積極的例子則為裕隆集團。裕隆集團網羅了在金融海嘯下 美國被裁撤的設計人員,創立了華創車電。結合這些人的設計能力, 裕隆集團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提出納智捷(Luxgen)的設計。納智捷車 款的建構,各重要組件均是來自不同國家,更為重要地是,裕隆集團 將眼光放在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以及新興國家外銷商機。因此,納 智捷不僅供應臺灣市場,並與中國中譽集團合資,在杭州建立汽車 廠,以放眼中國市場。換言之,臺灣籍的企業亦可以利用這個全球化 加速的契機,重新建構其價值鏈活動環節,進入產品設計的領域,甚 至可以涉足到全新品牌開發的領域,這對於臺灣籍的企業而言,具有 更深入的意義。

(35)

對於臺灣企業進行全球化下價值鏈分工重組所要求的政府政策而 言,不妨礙資本、技術,以及人力資源流動的環境是必須的。就大中 華區域這個層次來看,《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的實施,無疑更加促進了跨 界的資源流動,以及臺灣企業的重新布局。據 104 人力銀行的調查, 臺灣企業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實施後對大中華地區的策 略布局,其中逾三分之一的企業視中國大陸同時為銷售市場及生產基 地。這不僅凸顯了臺灣企業可以切入的新價值領域,也凸顯了臺灣企 業快速適應能力。顯見地,在東亞地區及亞太地區這兩個層次,若能 有更進一步突破性的貿易協定簽署,亦更使臺灣企業在全球化下的布 局能力可以更進一步地提升,這亦是政策應努力的可行方向。 經由這樣的分析,本研究具體呈現出在全球及亞太各層區域空間 中多國籍企業「策略性」地建構其價值鏈活動的諸環節的構形。也同 時使我們突破一個鬆散架構的困境,使我們對多國籍企業在亞太區域 空間分工的情形得到一個初步的整體圖像。故總括來說,本研究同意 全球化與區域化是一體兩面,在不同區域空間中價值鏈活動的堆疊表 現出多國籍企業在全球分工的布局。本研究亦同意所謂全球化並不是 地理區域的終結,而是地理區域的連結,全球化與區域化兩者是互依 共存的論述。而本研究所指出的區域策略類型,是足以回應區域策略 可以視為是母公司全球策略的一環,多國籍企業不同的價值鏈活動會 分派到有特色的地區執行。

三、研究限制

本文有部分研究上的限制。首先,本文無法討論多國籍企業在空 間分工中演化過程及其意涵,這必須要依靠嚴謹的質性研究填補。其 次,本文僅止於討論到多國籍企業在全球與亞太區域空間中的分工情 形,然而在一個更為整體的角度或是由其他的地理區間內探討仍為一 個重要後續研究方向。第三,本文的問卷設計是自填式問卷,填答人

(36)

多少會受到社會期待的影響而填答傾向正面。第四,雖然本研究舉出 了多國籍企業在亞太區域的四種價值活動配置的型態,但並沒有進一 步對其經營績效上的意涵探討。第五,本文的問卷填答人是以多國籍 企業臺灣子公司的經理人為主,但區域內價值活動布局似應以更高層 級的人為填答人為佳。在未來的後續研究中,應考慮這些限制。

柒、結論

總結來說,本研究探究多國籍企業如何在全球及亞太不同層次的 地理空間之間組織跨界生產的關係,並經由實證分析出四種不同的區 域運作類型,分別為區域中心型、複雜全球中心型、全球中心型,以 及地區中心型。本文述及區分這四種不同類型的諸特質,並討論了這 四種類型在資源整合程度上的差異。本文認為這四種區域價值鏈分工 的類型可以引申出跨界生產分工的面向,而多國籍企業的組織內因素 (即母公司的資源整合行為)在四種不同類型上亦呈現出差異。此 外,本研究亦根據研究結果指出在管理及政策上的實務意涵。本文雖 對多國籍企業在亞太地區的區域分工構形做出了初步的理解,但未來 後續研究是可以期待的,此外,且致力於不同的學科間進行對話也是 應予肯定的。 (收件:2010 年 10 月 9 日,修正:2011 年 5 月 17 日,採用:2011 年 5月 19 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五)為配合工業界之作法,並符國際上公差設定之原意,嗣後術科測

4.合併個體使用 Full IFRS 時,其子公司若符合 IASB 不負公眾責任 之中小型企業定義,則子公司可選擇採用 IFRS for SMEs;若子公 司採用 IFRS for SMEs,需全面遵循 IFRS for

(1) 該企業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最早名稱為 Steyr-Daimler-Puch,總部及工廠設於上奧地利邦 Steyr 市,戰後成為奧國最大國產車企業,之後數度 易主及改名,於

為釐清中華民國(臺灣)對第 12.04 條所為之承諾,提供金融服務之法人機

05 CAD機械設計製圖 018 陳亦恆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國立永靖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 05 CAD機械設計製圖 028 陳彥豪 國立嘉義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為了解人力市場供需情況,在此將探討本分署轄區求職民眾及企業廠商於 各工作地點之需求狀況。本分署轄區縣市 103

在重工業方面,由於國家經濟的巨幅變化,亞 塞拜然的工業發展在 1995 至 2008 年之間取得重大 成就,1994

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除 法律另有規定外,非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