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課程發展與社區夥伴關係營造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學校課程發展與社區夥伴關係營造之研究"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領域教學研究】

學鐘韓疆贊展與社區惡夢伴闡鶴營單且

是三研究一風窗喵申「蠱學費盡量』星藝創

-.îG::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吳俊憲曲助理教授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吳錦惠@博士候選人

課程發展夥伴關係的建立是影響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之一,在近年來已成為各 方關注的焦點。國內自推動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以來,相當重視課程發展夥伴關係的

課題,例如鼓勵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的組成、協岡教學及課程合作行動研究等。為

擴大教育夥伴關係,近來教育部更致力於推動「攜手計畫」及「九年一貫課程與教

學深耕計畫」等,其目的在於鼓勵學校與大學、產業界、社會機構或社區人士等建

立合作關係。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校課程發展與社區夥伴關係的營造。政府推動「營造都市社

區新風貌計畫 J

促使各縣市政府補助中小學改建「通學步道」。此雖為一項校園

規劃設計,原意在確保學生主下學的安全,卻也成為學校課程發展的重要課題。因

為通學步道的改建必須透過學校和社區人士的意見交流,完成後不但能發揮潛在課

程的境敦功能,更能強化學校課程發展與社區互動,營造出親民的校圓形象,有助

於建立學校本位課程的特色,達到本土化課程發展之目的。

本研究以高雄市中小學推動通學步道作為研究範園,採現場觀察、文件分析與

半結構式訪談,具體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高雄市推動通學步道的理念與現況:

二、探究「通學步道」帶來社區與學校課程發展的影響與實施成效;

三、釐析學校課程發展與社區夥伴關係營造可能面臨的問題或困境:

四、歸納研究結果,提出促進學校課程發展與社區夥伴關係營遣的途徑。

qz

口苟言之叫到劃出

EE520 的。曲『口 2 關鍵詢:課程發展、社區、夥伴關係、通學步道 收件日期 :

2008/12/02

修訂日期 :

2009/3/6

接受日期 :

2009/3/6

中等教育第 60 卷草 1 期

海 120毫

(2)

'回-宅竺竺~

A 國西w (QÍf曲盟國翻過軍協商甜甜甜甜

已啞晶晶冊R 國B垂直叮叮珊珊商管

『酷圖區面區草種w 圍觀晶l'i1riF 個臨吋捕前理直插F

Chun-Hsien

,

Wu

(i)

Ass

istant Professor

,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Providence University

,

Taiwan

Chin-Hui

,

Wu

(i)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Abstrac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tnerships were important issues for promoting

curriculum reform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Most

of cities in Taiwan involved to some degree in the improvement of children's

commuting routes to schools over the last years. Researchers took some elementary

schools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Kaohsiung City for example. The research

methods were naturalistic observation

,

interview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There

were four objectives in this research:

(1)

to understand the ideal and implement

procedu

t:

es of "The safe way to school" in Kaohsiung City. (2) to probe into the

influences and effects between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3) to study the hidden

problems for construct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tnerships; (4) to propose

som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community

,

partnerships

,

the safe way to

school

Manuscript received: Dec

2

,

2008;

Modified: Mar

6

,

2009;

Accepted: Mar

6

,

2009

(3)

壹、緒論

近幾年來,國內許多縣市陸續推動中小學校園「通學步道」的規畫a ' 其在 政策措施上所依據的相關法令來源有二:其一是行政院 2003 年 7 月 1 日院臺字第 0920034435 號函核定「挑戰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之『新故鄉社區營造一社區 風貌營造計晝 JI J 其二是行政院 2005年4 月 14 日院臺字第 0940014390號函核定 「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根據 2007 年度「營造都市社區新風貌計畫 申請補助作業須知」指出四項目標(一)營造美麗其特色之社區景觀'塑造符 合空間美學及生態永續原則之社區環境(二)落實社區居民共間參與社區發 展規劃與環境營造(三)鼓勵採用雇工購料方式辦理環境改善四)透過 居民共岡討論,執行社區無用設施滅量。計畫當中將興建社區學童「通學步道」 列為優先補助項目,希望能「確保學童上、下學通行安全,避免交通、停車及障礙 物影響通學路徑,鼓勵社區規劃安全且方便之通學路徑,並協調社區居民保持此步 道之淨空。」 事實上,通學步道不只是一項校園硬體規劃設計,它同時也是重要的學校課 程發展議題,究其理由有三:其一,許多學校建校均已超過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以 上,校園內部或外觀設計大多是符應過去時代背景或教育思潮下的產物,惟迄今多 已不符合時代潮流,通學步道的規劃與設立恰能促進新的校園面貌。其二,通學步 道可以發揮潛在課程的境教功能,強化學校課程發展與社區互動;也可以拉近學校 和社區的距離,營造出親民和諧的校園形象,讓社區民眾樂於到學校參與各項正式 或非正式的活動;同時也有助於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的設計。其三,有了通學步道, 將可促使學生在上學和放學更有安全的保障。 課程發展夥伴關係的建立是影響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之一,在近年來已成為各 方關注的焦點。臺灣自推動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以來,相當重視課程發展夥伴關係的 課題,例如鼓勵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的組成、協同教學及課程合作行動研究等。為 擴大教育夥伴關係,近來教育部更致力於推動「攜手計畫」及「九年一貫課程與教 學深耕計畫」等,其目的在於鼓勵學校與大學、產業界、社會機構或社區人士等建 立合作關係。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校課程發展與社區夥伴關係的營造。由於政府推動「營造 都市社區新風貌計畫 J 促使各縣市政府補助中小學改建「通學步道」。此雖為一 項校園規劃設計,原意在確保學生上下學的安全,卻也成為學校課程發展的重要課 題。因為通學步道的改建必須透過學校和社區人士的意見交流,完成後不但能發揮 潛在課程的境教功能,更能強化學校課程發展與社區互動,營造出親民的校園形 海 122 告 中等教育事的春第 1 期

(4)

學校課程發展與社區夥伴關係營造之研究一以高雄市「通學步道」為例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Curricula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The Safe Way To School" in Kaohsiung City

象,有助於建立學校本位課程的特色,達到本土化課程發展之目的。 本研究以高雄市中小學推動通學步道作為研究範圈,採現場觀察、文件分析與 半結構式訪談,具體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高雄市推動通學步道的理念與現況: 二、揉究「通學步道」帶來社區與學校課程發展的影響與實施成效; 三、釐析學校課程發展與社區夥伴關係營造可能面臨的問題或困境: 四、歸納研究結果,提出促進學校課程發展與社區夥伴關係營造的途徑。

貳、文獻探討

一、高雄市議學步道的扭動概況與成果

高雄市工務局養工處自 2003 年起,每年編列經費連續補助國民中小學進行通 學步道的改建工程,讓學生上學之路更舒適、安全和有趣(王淑芬, 2006) 。目 前已有多所學校完成規劃並有成果,各校參酌學校地理及人文條件、學校本位課程 發展、家長及社區人士意見等,使興建完成的通學道各具不同特色(高雄市政府工 務局養護工程處, 2004 、 2005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秘書室 '2006) ,茲例舉以下 數校之成果加以說明: 三民國小通學步道的規劃以人文、藝術、生態及童趣為設計理念,結合文化局 及市立圖書館提出「行動圖書館」的想法,讓閱讀志工媽媽可以在步道上的林間教 室,現場開講精彩的故事,藉此積極營造社區書香,實現城市閱讀理想。有了這條 通學步道,社區和學校等於多了一間「無圍牆的圖書館 J 增進社區與學校的緊密 互動關係。 凱旋國小通學步道是「凱旋綠步道 J 係將學校西側圍牆邊與臨港線鐵路之間 興建出一條綠意蓊鬱的紅磚步道。步道邊矗立著高大挺拔的大王椰子及丰姿綽約的 小葉欖仁,構築成綠色隧道的景觀。而這條步道同時也是高雄嘟嘟火車必經之處, 因此學校也設置了鐵道文化廣場、戶外教學區及家長接送等待區等,不僅讓學生上 下學變得更有樂趣,也與社區間營造出一個具有學習、休憩、漫步、賞景等功能的 好地方。 漢民國小鳥增強社區與學校的互動關係,通學步道的整體改善工程,係透過 學校行政人員、師生代表、社區經營者、藝文人士、專業建築師、社區規劃師及鄰 旦長等,召開說明會以凝聚共識,除考量學童上下學及家長接送動線的順暢與安全 外,也規劃出活潑性、豐富性的通學步道空間,強化校園與社區景觀的互動關係,

(5)

領域教學

並融入學生的文藝作品。 和平國小規劃的「和平通學步道」也是透過師生和社區人士的參與討論,所 有的規劃和設計均配合校園和社區互動使用的需求,將一面面原具分隔空間性質的 牆,搖身一變成為學生可參與觀察及作品展示的空問。而「社區遊戲巷」的設計, 使休憩活動不再只有社區公園,而是將遊樂及休閒活動轉換至通學步道。此外,通 學步道上設置攝影機以即時錄影方式監控,確保學童上下學安全。 九如國小興建通學步道的理念有三:其一,促使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及互利共 生,藉以凝聚居民向心力;其二,提供社區美麗的街道景觀,提升社區生活環境品 質,落實「健康城市」理念;其三,以天文與生態環保進行主題規劃,充實並美化 教學環境,促進學童的多元化學習,營造綠色校園,發展學校特色。 鼓山國小所興建的是「生態懷古通學步道 J 以「懷古生態之旅」為設計主 軸,並以「文化遊廊、西灣綠廊」為規劃理念,可以連結高雄市古蹟景點(如雄鎮 北門、打狗英國領事館等) ,建構哈瑪星社區「文化旅遊」網路,發展當地的文化 產業。融入這條步道的內涵包括有:文化性、歷史性、傳承性、永續性、生態性、 山域性、水域性及知識性。 前金國中在設計通學步道時強調校園及社區文化相互融合,運用校園內具歷史 與故事性之景觀資源,結合社區文藝融合教育及休憩功能。例如校內百年老樹的在 地意義,可以教導學生認識校園歷史,也可藉以培養居民與學生對生態環境的同理 心及人文關懷,進而深入體會生命的延續與在地的文化。 福山國中小所規劃的「福山藝文通學步道」是由新莊高中、福山國中及福山國 小三所學校共同建構完成,兼具生態、教育、藝術、及人文等多項功能。該步道的 特色風貌包括:手工藝術圖騰、星座圖騰、藝文圍牆、立地式燈柱及轉角廣場透空 等,提供社區居民休閒漫步空問,成功地將學校與社區融為一體。 在美國,學校與社區關係議題的探討已有一段很長的時間,甚至可以溯及杜威

(J.

Dewey) 提出社區學校 (community schools) 的概念 (Sanders ,2006:

1

)。

直至近一、二十年來的教育改革行動中,仍強調如何結合學校與社區的力量來促 進學校革新,例如在 r2000年教育目標 J

(Goals

2000) 中,即訂有一項每所 學校需盡力倡導及建立與家庭的合作關係,促進家長對教育的積極參與(

Fiore

,

2006:60-64

)。事實上,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遷與多元化,學校教育系統也日趨開 放,各級學校確有必要在校內外組織間建立並維繫良好的合作關係,以達成教育目 標。 在我國「校本課程」強調的當前,社區資源的運用或是課程發展取材自社區,都 極能反應在地化的需求,更且拉近學校與社區的關係,進而形成合作的夥伴關係。 海 124告 中等教育制啥事 1 期

(6)

學校課程發展與社區夥伴關係營造之研究一以高雄市「通學步道」為例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Curricula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The Safe Way T 0 School" in Kaohsiung City

二、課程發展夥伴關餘的意諧與重要性

(→)課程發展夥伴關係的意描 在闡述學校課程發展夥伴關係之前,有幾個相近的概念必須先加以說明,包 括:何謂課程發展?何謂夥伴關係?以及何謂教育夥伴關係?

Print (

1998:60-91) 指出,課程發展是規劃學習機會的過程,期望對學生的學習帶來一些改變,並 針對已經發生的改變進行評鑑。 Olive (2001:139) 認為,課程發展是針對學生的 學習做有計畫的決定,並對於學習結果持續性地進行評鑑和修訂的歷程。本研究則 認為,課程發展可視為一個系統性(

systematic

)的行動歷程,其間以適切的理論 基礎或理念做為導引,並受到相關課程要素的影響,例如:目標、內容、活動、方 法、資源、環境、時間、人員、程序、教材、評鑑等;其目的在於針對學生的學習 內容和經驗進行計畫 (planning) 和決定(

deciding )

.期望能有效提升學習成果 (黃政傑.

1981

;黃光雄、蔡清田.

1999

;黃光雄、楊龍立.

2000)

何謂夥伴關係 (partnerships) ?其意義與「合夥 J (collaboratives) 或 「合作 J (cooperatives) 的意義十分相近,均強調個人、群體或不同機構間的 合作關係,雙方可以共享決策和權力,也可以保持各自的獨立性。誠如古德拉 (Goodlad) 指出,理想的夥伴應該是一種共生( symbiosis) 或相互依存的關係 (李子建、盧乃佳. 2002) 。基於此,教育夥伴關係應是指教育機構為達成教育 理想與目標,以及提升教育效果,致力於訂定教育夥伴計畫,整合教育內外部單位 的人力、物力和資源,動員利害關係人士的參與,建立合作經營關係的教育網絡

(黃政傑.

2005 :

2) 。誠如Eis1er (2000) 在 {Tomorrow's

Children}

(明日

的孩子)一書中提出未來教育的新藍圖,必須積極建立教育夥伴關係'而學校要建 立夥伴關係則必須強調學校和社區及自然環境的互動關係,讓教室融入社區中(方 志華譯.

2006 : 2

7)

課程是教育活動的核心工作,故課程發展夥伴關係的意涵宜從課程發展的整體 歷程加以闡述,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幾點: 1.課程發展夥伴關係的來源,除了來自學校內部的行政人員及教師外,校外夥 伴可包括:不同教育階段之各級學校(含大學、中學、小學及幼稚園等)、學術研 究機構、社會機構、社區及業界等。 2. 課程發展夥伴關係的存在受到許多課程要素的影響,例如:課程目標、社 區資源、學校環境、課程發展人員及課程教材等。夥伴關係的建立「牽一髮而動全 身 J 必須整合這些課程要素,針對學生的學習內容詳細規畫並追蹤評估,方能促 進夥伴關係的經營維持長久。

(7)

3. 課程發展夥伴關係之結構,必須基於對等的立場,沒有「由上而下」、「支 配者一被支配者」的關係;亦即彼此是關懷、尊重和分軍權力的,當然責任也是共 同承擔的(方志華譯.

2006 : 23-24)

4. 課程發展夥伴關係的建立必須有適切的課程理論基礎或理念做為導引(王建 軍、黃顯華.

2003 : 1)

.例如可採 Skilbeck

( 1984

)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做 為理論依據,學校課程發展時應進行情境分析,根據學校背景、學生生活及社區資 源等方面進行課程發展與設計。 5. 課程發展夥伴關係之目的,在於強化課程發展夥伴間的相互瞭解與合作關 係'增進課程發展品質的提升,有效增進學生學習效果。

(二)課程發展夥伴關餘的重要性

建立學校課程發展夥伴關係的重要性為何?茲分成以下五個方面來說明: 1.獲取合作者的認同和支持:隨著社會多元化與教育民主化的影響,現今學 校課程發展不再是封閉的,而是必須獲取校內外合作者的認同和支持;透過合作者 相互的討論、分草、批評及激盪等過程,俾利於課程發展方案更加周詳完整。 2. 事取校外資源的抱注:學校課程發展經常因為人力不足或經費短細而面臨 困境。因此,建立夥伴關係有助於學校獲取更多教育資源的扭注,包括人力、物 質、設備及經費等。當校外資源開始進入學校後,即影響校內資源產生重組和分 配,增進教育機會均等。 3. 促進夥伴間的相互成長:建立課程發展夥伴關係的過程,透過資源共享與 資訊交流,彼此間均能獲得利益與成長;同時亦可避免與社區脈絡或需求產生脫 節,提供社區發展的新契機。 4.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發展夥伴關係的建立打破傳統「教室即封閉王 國」的觀念,教師除了須打開教室大門迎接教育夥伴,更要主動尋找教育夥伴。透 過夥伴間不斷地溝通、分享、激盪、交流及討論後完成的課程發展方案,不但能提 升課程發展品質,亦有助於教師專業成長。 5. 建立教育社群的共生關係:課程發展夥伴關係強調課程系統的開放性,基 於平等互惠的原則下,夥伴間可建立共同的願景、磨合共識與價值觀,以合作關係 取代原本孤立或競爭的情境,最後期能完成教育社群共生關係的建立(王建軍、黃 顯華.

2003 : 5)

海 126 告 中等教育革 60 卷草 1 期

(8)

學校課程發展與社區夥伴關係營造之研究一以高雄市「通學步道」為例

A Study 01 the Development 01 School Curricula and Communlty Partnerships: "The Safe Way T 0 School" in Kaohslung City

參、研究方法與對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現場觀察、文件分析及半結構式訪談,期能探討學校課程發展與社 區夥伴關係的營造。研究者利用學校上下學時間,實際到通學道上進行觀察,瞭解 師生及社區人士在通學道上活動的情形,共計觀察4所學校。訪談前先根據研究目 的、研究問題及文獻探討結果擬訂訪談大綱,然後進行正式訪談。訪談過程採半結 構式訪談,即由研究者事先擲交受訪者訪談問題,訪談過程中再輔以不同的訪談情 境進行適度的開放式詢答。過程中儘可能採自然、輕鬆的方式進行意見的討論與經 驗分享。另外,訪談時主要採取面對面唔談方式,每次訪談時間約為 1 至1. 5 小時左 右,訪談過程均事先溝通並以錄音方式記錄,在完成訪談工作後,進入報告撰寫階 段。

二、受訪對象

受訪學校主要有4所,通學道計有2條,一條為山山通學道(環繞一所高中、一 所國中和一所國小) ,另一條為大大通學道。受訪談的對象主要有三(一)學校 校長及總務主任,分別有國中校長 1 名、國小校長 1 名、總務主任 3 名(二)里長 1 名、家長代表3 名(含家長會長 1 名) (三)學生代表6名。

三、資科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除文件分析外,主要採訪談方式蒐集資料,訪談完畢後將錄音內容轉譯 成文字稿,經受訪者確認內容。之後,研究者便開始閱讀訪談文字稿資料,並依訪 談問題、性質和主題進行重點歸類、整理、編號及分析,並參照現場觀察筆記之省 思進行三角校正,提高其信度。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過學道規畫議計的理念

通學道的理念最早來自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推動的一項政策,由養工處負責執 行,緣於城市美學的概念,讓學生除利用通學道來上學外,放學時也可以駐足停 留、等待父母接送,誠如受訪者(訪鄭校長 97061 7)指出 r 以前我們學校圍牆 旁邊的通學步道一點趣味都沒有,現在我覺得很有趣,像那邊有做一些小型的,像

(9)

領域教學

溜滑梯那種造型,或有曲線的角度,做得滿有特色的。」 以山山通學道而言,事實上都是由養工處直接找到建築師和廠商規晝設計及 發包施工的,在過程中建築師會來找學校討論,設計圖中是否要加入哪些元素在裡 面。像是受訪者(訪王主任 97061 7)就指出 r 我們到養工處開會時,他們會找 學校代表、旦長、社區代表和建築師一起討論,建築師會有一個初步的規劃出來, 然後我們看整個的設計圖後,校長會說我們希望放什麼東西.

. . . ..

,我們要放藝文步 道。」之後,學校行政代表會找老師(如美術和國文科)來討論藝文步道裡面應該 包含的重要元素,最後在第一期施工完成具有書法與詩詞特色的通學道,第二期再 放入一些名畫作品。 另一所學校的大大通學道,原本在學校後面有連結一塊狹長的土地,是土地徵 收後剩下的私有用地,一來由於相當髒亂,二來因為連結行人與汽車用道,因此學 校在 2006 年的中長程計劃就預定在那裡做一條通學道。一來可以美化學校周邊環 境,二來有助於促進社區再發展,三來可以做人車分離,還給學生一個安全上學的 道路(訪潘校長 970613

)

學校座落於社區之中,透過通學道的設置,可以幫助社區和學校瞭解各自的角 色與任務,學校的課程發展可以帶動「社區學校化」的理想實現,而社區人士積極 參與學校的課程發展,也使得學校課程內容更能符合社區的需求和社會的變遷(蕭

玉煌 '1996:

114)

,而此正有賴提升雙方「授權增能 J

(empowerment) 的能

力,包括:如何成立合作團隊?如何培養彼此的信賴感及參與感?如何處理雙方歧 見?如何擬訂合作計畫?如何執行合作計畫?如何激勵雙方的合作關係?誠如受訪 者(訪潘校長 970613 )表示,學校會跟建築師溝通校園經營的理念,希望應該做 到跟社區共榮,因此在過程中會邀請里長一起提供規劃通學道的意見,例如 r 怎 麼去跟這個社區資源共榮、分享,這個共榮、共享很重要。社區總體營造很重要, 像包括我們現在很多一樓的社區圖書館也是這樣... ,因為我一直覺得說那個要讓 社區裡面有一個可以休憩的地方,跟社區整個融合在一起。我還有另外一個想法, 要想辦法去改變這個社區的文化,我們這邊比較低社經地位,所以很多就是文化的 刺激有點不夠,我一直很希望就是說學校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說除了傳承文化之 外,就是說希望創新的,我覺得不是只有單單傳承而已,傳 7豆、發揚,最重要的就 是創新,創新最重要就是能夠改變社區。」 從受訪過程得知,通學步道的興建過程中,社區與學校必須事先評估興建的需 求和目的,例如:安全性、生態性、歷史性、藝文性、趣味性等,然後溝通彼此的 想法和意見,促使社區與學校能夠自然融合。要言之,雙方經由瞭解和溝通後才容 易建立共識,也才能促使合作關係基於互補互利,產生自發性的行動。例如受訪者 海 128 告 中等教育第 60 卷草 1 期

(10)

學校課程發展與社區夥伴關係營造之研究一以高雄市「通學步道」為例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Curricula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The Safe Way T 0 Sc卡 001"in Kaohslung City

即明白指出,通學道對於學校跟社區帶來最大的改變,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市容美觀 及綠化美化的功能;其次是人行步道非常的順暢,走起來很順暢、平穩;第三就是 通學步道融入社區的特色。

二、通學這對學怯和社區關係的影響

以山山通學道而言,施工期間由於必須將學校閏起來,三千多名學生只能由兩 個出口進出,引來不少的怨言。此外,受訪者(訪王主任 97061 7)認為社區居民 相當喜歡這條通學道,社區民眾經常會在通學道上散步、溜狗,也經常有人駐足觀 看通學道上的藝文作品。她說 r 我感覺社區居民是很喜歡,因為我常常開車,我 會看到有阿伯還是爸爸媽媽帶著小朋友在那邊,因為站在畫前面或者書法前面再仔 細的看,或者是上前摸一摸,我常常會看到有很多的民原在那裡。」 訪談多位學生均表示,通學道很漂亮、走起來很平穩,在上面等家長接送有比 較安全。受訪者(訪鄭校長 97061 7)指出,通學道對社區帶來的影響有四:其一 是市容變得更整齊;其二是人行步道變得非常的順暢;其三是通學步道融入社區的 特色,更具藝術氣息及特色;其四可供社區人士休憩的地方。她說 r 我記得以前 的步道走起來高高低低的,現在整個步道走起來很順暢,很平穩,地面舖設的都是 大型的方塊磚,比較好的那種。」 綜述通學道對學校和社區關係的影響,施工期間確實帶來不便,但是完成後社 區居民相當喜愛這條步道,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學生直接感受步道的平穩及家長接 送的安全性,學校校長則認為其讓市容整齊、人行步道順暢,更融入社區特色並具 藝術氣息。

三、通學道的使用效疆農其結合課程的情形

以山山通學道而言,學校會安排一些活動在通學道上舉行,例如受訪者(訪王 主任 97061 7)指出 r 去年校慶的時候剛好通學道也完成了,我們有安排學生的 路跑活動,給同學運動一下,順便欣賞我們的藝文步道,不然每天這樣上下學,其 實很難完整的把他走完,那一次也有邀請家長來,我們就是透過那樣的活動讓學生 去親近通學道。」 另外,由於通學道具有藝文特色,所以學校也會思考到如何與課程與教學結 合,例如受訪者(訪王主任 97061 7)指出美術老師雖不見得有特別撰寫教案,但 會融入教學,甚至也會帶學生到通學道上去認識一些複製的名畫作品及有名的畫 家。另兩位受訪者(訪鄭校長、林主任 97061 7)則指出,藝術與人文課程以及健 康與體育的課程,老師的教學大多會配合或利用到通學道。例如 r 我們學校有安

(11)

排一個路跑活動,那就是健康與體育的課程,我們就路跑,真的辦路跑的活動,那 就是健康與體育的課程...。小朋友在他們的課程計畫裡面有一個叫做社區服務, 我看老師就帶弦于到過學步道的地方做整理打掃。」 要言之,社區有相當豐富的資源,然而學校卻經常無法導入教學中。透過通學 步道的規劃,可以連結社區與學校的橫向關係'促使社區一學校課程發展能夠引發 學生主動關心所處社區的人、事、物,也讓學生從小培養關心社區發展與積極參與 公共事務的態度和能力。此外,通學步道也有助於縱向關係的發展,意即中小學可 考量與不同層級的教育機構或非教育機構加強合作經營關係,包括大學、產業界及 社會機構等。誠如受訪者(訪鄭校長 97061 7)指出 r 學校會採參與式的規劃, 就是在校園裡面的很多地方,融入語文領域、數學領域等課程內涵,或是在通學步 道上面展示學生的作品,或者提供給學生一些活動的空間來辦理活動。」 綜述通學道的使用效益,其成為課程實施的場域,亦是校本課程發展的素材; 結合課程的情形,如橫向關係的發展,促使社區一學校課程發展能夠引發學生主動 關心所處社區的人、事、物,培養從小關心社區發展、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態度和 能力。縱向關係的發展,意即中小學可考量與不同層級的教育機構或非教育機構加 強合作經營關係'豐富其學習的內涵。

四、面臨的閥題與解決途徑

建置通學道完成後,由於後績的維護大多由學校負責,因此學校受訪者反映 面臨到較大的問題在於硬體設施維護不易且通學道夜間照明的電費太貴。例如受 訪者(訪林主任 97061 7)指出 r 就是學校自己吸收,所以我們就必須閉關財 源,開放學校場地租借給民間的團體。」不過,另一所學校的受訪者(訪潘校長

970613

)則指出,通學步道最主要維護的問題其實是有解決之方的,例如可選擇 簡單堅固的建材,平日的維護,則可以規畫給班級學生去認養負責。 國內在推動許多政策總會面臨「人在政在,人亡政息」的窘境,這是因為缺乏 建立永續發展的機制。通學步道的興建需要依賴經費的補助,一旦補助結束恐也宣 告終止,因此應該進行運作與成效的檢討,尤其必須建立適切的評鑑機制,一來可 以針對合作夥伴關係所遭遇的問題及早發現並尋繹解決之道,二來亦可做為績效評 估的依據。 綜言之,目前在現實上經常面臨的問題之一在於規劃不周、經費不足,例如受 訪者(訪萬里長 970616) 指出 r 當初就應該規劃好一些汽機車停車位,多規劃 一些,讓行人能夠在步道上走,不用受到這些機車的阻礙跟垃圾的汗染,而且能夠 讓這些汽機車的駕駛或車子停在地下道要騎機車出入的人能夠方便。 國小門口有 至,, 130 e; 中等教育革 60 卷草 1 期

(12)

學校課程發展與社區夥伴關係營造之研究 以高雄市「過學步道」為例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Curricula and

Commu們 ty

Partnerships: "The Safe Way T

0 Sc

hool" In

Kaohslu們 9

City

一些仿製名畫的圖,也不是說做得非常明顯擋風玻璃都壞掉了,我們已經反應 好幾次了,到現在都沒有去修復 o J 綜述通學步道面臨的問題,如後續的維護、照明電費開支、缺乏永續發展的機 制;解決途徑可採認養維護、定期評估運作並積極尋求解決之道,以減少意想不到 的後續問題產生等。

伍、結論

綜言之,社區一學校課程發展夥伴關係的建立是影響課程改革成敗的重要關 鍵。本研究以高雄市通學步道為例,除簡介其推動概況與成果外,也闡述社區一學 校課程發展夥伴關係的意涵、重要性及建立途徑,更透過實徵研究瞭解現況與相關 問題。通學步道只是建立社區一學校課程發展夥伴關係的一種方式,展望未來,如 何透過多層面、多層級的途徑來加強學校與社區人士合作經管關係'如何促進學校 與家長、學生及社區人士建立更緊密、和諧的教育夥伴關係,如何充分運用社區資 源並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特色,這些問題仍有待一一地因應和解決。(本研究特別感 謝高雄市九如國小林怡君老師提供許多創發觀點。)

參考文獻

方志華(譯)

(2006) 'R. T.

Eisler 著。明日的孩子 -21 世紀夥伴關係教育藍圖(

Tomorrow's

Children: A blueprint for partnership education in the 21 st century

)。臺北市:洪葉。

王建軍、黃顯華 (2003 )。協作式的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載於黃顯華、孔繁盛(主編)之「課 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夥伴協作」。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王淑芬 (2006' 3 月 30 日)。高市通學步道成效佳,國中小爭取經費。取自 http://www.epochtimes.

com/b5/6/3/30/nI271394.htm

(中央社/高雄市報導) 李子建、盧乃桂 (2002 )。教育變草中的學校 大學夥伴關係:範式的觀點。載於李子建(主編)之 課程、教學與學校改革一新世紀的教育發展(頁213-236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 (2004 )。陽光城市通學趣 高雄市社區通學道系列工程 (93 年度)。高 雄市:編者。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 (2005 )。陽光城市通學趣 高雄市社區通學道系列工程 (94年度)。高雄 市:偏者。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秘書室 (2006

11 月 28 日) , r 行動圖書館」走進三民間小校園,鼓勵學生多閱讀。 取自 http://wwwedu.kh.edu.tw/news/news 教育部 (2004) 。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深耕計畫。 2004年2 月 4 日畫國字第 0920195655A號令訂 定 .2004年 12 月 8 日臺國字第0930137070F號令修正。 黃光雄、楊龍立 (2000) 。課程設計一理念與貫作。臺北市:師大書苑。 M咐.2009 Second的 Education ~

1

3

1 建

(13)

領域教學

黃光雄、蔡清回(1 999 )。課程設計一理念與貫作。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1 981 )。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政傑 (2005' 12 月)。教育改革夥伴關係的建立與發展。載於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四十周年紀念 國際研討會教改潮下的教師領導與教育協作的發展香港。 蕭玉煌(1 996 )。社區學校化與社區發展。裁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之社區學校化(頁

105-134

)。臺北市:心理。

Oliva

,

P. F. (2001).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5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

Print

,

M. (1988).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design (2 edition). Austra1ia: Allen

&

Unwin

Sanders

,

M. G. (2006).

Building school-community partnerships: Collaboration for student success.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Skilbeck

,

M.

(1

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 Pau1 Chapma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推行為智障學生而調適課程的 特殊學校,可按智障學生的學 習能力和特殊學習需要等,在 2021/22學年或以後盡早調適

年齡階段 N(2-3歲班) K1(3-4歲班) K2 (4-5歲班) K3 (5-6歲班) 生活經驗 家庭與學校 家庭與學校 學校與社區 家庭、學校與社區. 重點培養 孝 禮

學校有策略及計劃地推動和發展教師團隊,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教 師營造積極學習的文化。學校成立了

學校進一步把價值觀教育、常識科及 STEAM 教學內容自然連繫起來,發展成跨課程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

• 學校可依據 課程發展議會的指引,按其辦學宗旨及使命,並因應 校情、學生需要和社會期望等,發展具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