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醫藥大學機構典藏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Repository, Taiwan:Item 310903500/41275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醫藥大學機構典藏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Repository, Taiwan:Item 310903500/41275"

Copied!
15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編號:GICMS-373. 指 導 教 授 : 蘇奕彰. 教授. 共 同 指 導 教 授 : 林睿珊 助理教授. 論文題目. 宋代官修醫書考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Compiling Medical Books by the Government in Song Dynasty. 研究生:陳名婷. 中華民國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  .

(2)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主要研究成果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8  第五節  研究方法................................................................................................ 12  第二章  宋代官方編修醫書之背景............................................................................ 15  第一節  前代官修醫書的經驗與成果................................................................ 15  第二節  宋代編修醫書之需求............................................................................ 18  一、改正醫書舛誤...................................................................................... 18  二、提升醫者學養...................................................................................... 19  三、救治百姓疾苦...................................................................................... 20  四、矯正崇巫陋俗...................................................................................... 21  五、建立標準版本...................................................................................... 22  第三節  宋代編修醫書之條件............................................................................ 24  一、政治...................................................................................................... 24  二、文化...................................................................................................... 32  三、印刷...................................................................................................... 34  四、經濟...................................................................................................... 37  第三章  宋代官修醫書之編修時間............................................................................ 39  第一節  宋代初期................................................................................................ 39  第二節  校正醫書局時期.................................................................................... 43  第三節  哲宗以降至宋亡.................................................................................... 46  第四章  參與編修醫書之機構與人員........................................................................ 62  第一節  醫藥機構................................................................................................ 63  一、翰林醫官院.......................................................................................... 63  二、太醫局與太醫學.................................................................................. 65  第二節  文書機構................................................................................................ 70  一、翰林學士院.......................................................................................... 70  二、館閣...................................................................................................... 71  三、校正醫書局.......................................................................................... 73  四、國子監.................................................................................................. 74  第三節  編修人員................................................................................................ 76  一、宋代初期.............................................................................................. 76  二、校正醫書局時期.................................................................................. 82  iv   .

(3)  . 三、哲宗以降至宋亡.................................................................................. 88  第五章  編成醫書之內涵與方法................................................................................ 99  第一節  徵集...................................................................................................... 100  第二節  編修...................................................................................................... 105  一、校正.................................................................................................... 105  二、編纂.................................................................................................... 112  三、校正兼編纂........................................................................................ 119  第三節  刊行...................................................................................................... 126  第六章  結論.............................................................................................................. 132  附錄:宋代官修醫書之編修歷程與參與人員之彙整............................................ 133  參考文獻.................................................................................................................... 141   . v   .

(4)  . 圖目錄    圖 1.1  宋代官修書籍之架構與因素分析 ................................................................... 5  圖 1.2 各項因素推衍形成之子題 ................................................................................ 7  圖 1.3  宋代官修醫書之定義 ..................................................................................... 10  圖 2.1《政和本草》之體例示意 ............................................................................... 36  圖 5.1  宋代官修醫書之成書步驟 ............................................................................. 99   . vi   .

(5)  . 表目錄    表 1.1  宋代官修醫書之分類與界定 ......................................................................... 11  表 1.2  宋代官修醫書之版本選擇 ............................................................................. 13  表 3.1  宋代官修醫書之相關時間 ............................................................................. 54  表 3.2  宋代官修醫書之編修時間與次數 ................................................................. 58  表 4.1  宋代官修醫書主要編修人員之身份 ............................................................. 94  表 5.1  宋代官方校正之醫書 ................................................................................... 106  表 5.2  宋代官方編纂之醫書 ................................................................................... 113  表 5.3  宋代官方編修之本草書 ............................................................................... 119 . vii   .

(6)  . 宋代官修醫書考 研究生:陳名婷 指導教授:蘇奕彰 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學系碩士班.   中文摘要    宋代的官修醫書工作,在中醫發展史上扮演著關鍵角色。許多醫學經典皆經 由宋代官方之校正,而成為今日所見到之版本;本草、方劑、針灸學上的重要著 作,部分又為宋代官方編修之成果。宋代所達到的成就,不論在數量或品質上, 都十分令人矚目。然而,其編修工作之內涵與成功之因素究竟為何,似未有相關 著作深入探討。是故,本研究之目的為:全面分析影響宋代官修醫書工作之因素, 進一步找出宋代官修醫書之特色,以作為現代醫藥文獻整理工作之參考。  本研究藉由瀏覽史書,如《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宋會要輯稿》,查 考政書、類書,如《宋大詔令集》、《文獻通考》、《玉海》,並選擇現存官修醫書 中版本較佳者,如影宋刊本、精校本、手抄本,以獲得可信度較高之資訊。又為 全面收集其他醫書、文集、筆記小說、地方志中之資料,選用「四庫全書電子資 料庫」 (3.0 版,迪志文化,2006)作為檢索工具,嗣後則找出原書逐一校對。最 後則蒐羅書目如《直齋書錄解題》 、 《郡齋讀書志》 、 《宋以前醫籍考》中之提要或 其收錄之文獻。所有資料按照時序排列建檔,並依類別分項整理,互相參照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宋代官方之右文政策、皇帝之尚醫,以及當時的文化、科技 發展,皆提供編修醫書之良好條件。有宋一代,總計共編修醫書 30 種,北宋時 主要由皇帝下詔主導編修工作,而南宋時私家之自主性校勘漸多。體制方面,宋 代醫藥、文書機構已相當健全,有利於編修工作之進行;而編修團隊則多以儒臣 與醫官共同組成,兼採二者之長。宋臣廣泛蒐集文獻、採用多種方法編修醫書, 工作認真,其成果亦大多刊行,使得醫學文獻得以流傳;然其間以己意擅改書中 之內容,使得臨床之實用性提高,卻也減低了文獻學上的價值。  綜合各項因素分析,可發現宋代官方的態度積極,充分利用當時的條件,並 發揮國家力量之優勢,精選優秀人才,配合各項措施,故能將編修醫書的工作推 向新的高峰。      關鍵詞:宋代、官修醫書、校正醫書局、文獻整理   .  .

(7)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唐代韓愈云: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將醫學與繪畫、音樂、 工藝等並列,視其為雜技之流,地位低微。對士大夫而言,醫書之內容乃是末流 小道,遠不及聖賢書中所揭示之大道。故朝廷在校正書籍時,經典、文史書籍總 是其最關注的對象,醫書只有在行有餘力時,偶爾命官校正。然而,到了宋代, 朝廷一方面積極編修文史書籍,一方面亦進行為數不少之編修醫書工作;仁宗之 時,更特地設立校正醫書局,以堪比校訂文史書籍之慎重態度來校正醫書,這不 能不令人感到相當驚奇。    當我們再將視野稍微放大,擴及整個宋代,將會發現宋代官方所進行的編修 醫書工作,不僅限於多次校正古代醫學經典,更包含了編纂不同種類之新書,如 方書有精擇臨床驗方所編成之《太平聖惠方》 ,做為國家藥典之《和劑局方》 ,堪 稱醫學全書之《聖濟總錄》 ;本草方面有進行全國藥物普查所撰成之《本草圖經》 , 蒐集藥物多達 1746 種之《大觀本草》;針灸方面有與精鑄銅人並行之《銅人圖 經》,高麗獻上之古本《黃帝鍼經》等等,琳琅滿目,成績非常輝煌,且為後人 所重視。若與前代之少數成果相比,簡直有如天淵之別。於是,何以官修醫書之 發展到了宋代,竟能開出如此秀異之花朵,其根基於怎樣的沃壤,便成為本研究 所關心的重點。    再者,現代所見之醫學經典,大部分都經過校正醫書局校勘改正後,才流傳 於世,成為我們所見到的醫書版本,故宋代之編修工作可說是相當關鍵的時期; 若能善加探討其編修內涵,就個人而言,可增進對目前所見重要醫學經典之理 解;推而廣之,藉由回顧宋代官修醫書之工作全貌,我們能夠汲取其經驗,學習 其優點,並避免其缺點,更好地進行保存與整理醫學文獻之工作。   . 1   .

(8)  . 第二節  主要研究成果回顧      宋代官修醫書之相關研究甚夥,從中醫史、醫政制度、文獻學等領域之專著, 乃至於各論文、期刊之中,皆可得見。中醫史之研究,如李經緯《中醫史》1, 以時序為次,對宋代皇帝之尚醫,宋代官修醫書、編修人員,乃至於醫事制度, 皆有相當詳盡的探討。劉伯驥《中國醫學史》2,自宋代之背景、醫政制度、醫 藥發展、醫學人物,一直論述到宋代之醫學著作,其中有大半即為官修醫書。其 他著作如鄭曼青、林品石《中華醫藥學史》3,甄志亞、傅維康《中國醫學史》4 等等,對宋代之官修醫書亦有所著墨。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5從文化層面 分析醫學之發展,對於背景之建構頗有裨益。    醫政制度方面,以梁峻《中國古代醫政史略》6最具代表性;除了探討醫政 措施以外,梁氏首先提出了「醫藥文獻工作的四項基本政策」 ,包括徵集、校正、 編纂、刊行,將官修醫書之工作步驟較為完整地呈現出來;其又統計宋代官方所 刊刻頒行之醫書共為 28 種,然其對官修醫書之定義並未給予明確之交代,其所 收錄之書籍雖已較為完整,但仍有闕漏,如少了南宋高宗時所修之《紹興本草》。 而李更《宋代館閣校勘研究》7,以宋代重要的校讎機構:館閣為主線,探討館 閣校書之情形,包括其功能之演變、校書之方法及步驟,不同的校書型態,直到 館閣校正過之所有書籍等等,成果相當豐富;其中館閣所修醫書佔其中的一部 分。李氏結合了校勘機構,博綜各類書籍之校勘情形,作出令人耳目一新之分析。    文獻學方面,當以張燦玾《中醫古籍文獻學》8對於宋代官修醫書之探討最 為詳贍,張氏對於官修醫書之編修內容、編修人員、編纂方法皆有論述,對於官 修醫書之序跋、諸史料亦收錄甚多。又如馬繼興《中醫文獻學》9,以各類重要 的中醫文獻為主體,翔實地考究其源流,分辨各書不同的傳本,並繪製成樹狀圖; 而各書之傳本之中,即涵括宋代。馬氏考究之嚴謹,可從其探討南宋時期多次校 正《和劑局方》之情形中得見;又馬氏並提出宋初即有《御藥院方》,亦為前述 諸書所忽略。高文柱《跬步集》10深入研究古醫籍之序例,對醫書之編修內涵有 精闢的分析,如宋代校勘之《外臺秘要方》、《素問》,高氏皆詳細考證之。    此外,對中醫文獻資料彙整有極大貢獻之丹波元胤《中國醫籍考》11、岡西                                                         1.   李經緯: 《中醫史》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    劉伯驥: 《中國醫學史》(臺北:華岡出版部,1974) 。  3   鄭曼青、林品石: 《中華醫藥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  4   甄志亞、傅維康: 《中國醫學史》(臺北:知音出版社,2000) 。  5   馬伯英: 《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  6   梁峻:《中國古代醫政史略》(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 。  7   李更:《宋代館閣校勘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8   張燦玾: 《中醫古籍文獻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9   馬繼興: 《中醫文獻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10   高文柱: 《跬步集》 (北京:中華書局,2010)。  11   [日]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2    2.

(9)  . 為人《宋以前醫籍考》12,收錄不同版本的醫書序跋資料,其中有許多是相當珍 貴的善本;以及諸文獻中散見之相關紀錄,二氏皆悉心蒐集,對宋代官修醫書之 考察有極大的幫助。其他專著如尚志鈞《中國本草要籍考》13、黃龍祥《針灸學 術史大綱》14,皆對宋代官修醫書之改動內容作了細膩之考證。    學位論文方面,陳君愷《宋代醫政之研究》15分析宋代醫事制度之淵源與沿 革,釐清宋代醫政制度與醫官之形象;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 其在金元的流變》16對於宋代尚醫士人及儒醫的角色作了一番分析,展示了宋代 醫者之不同樣貌;胡惠鵬《宋代醫方之發展》17則考察了方書在宋代發展之情形, 對於分析前代編修方書之成果、宋代官修醫書之編纂動機甚有裨益。期刊方面, 錢超塵比較《傷寒論》不同版本之流傳演變及其內容差異18,尚志鈞考察宋代本 草書之增補內容與特點19,曾鳳比較經宋人改動之《備急千金要方》與未經宋人 校改之《新雕孫真人千金方》,提出諸多宋人擅改原文之證據20。    即使宋代官修醫書之相關成果蔚為大觀,然而諸學者之研究目的相異,關注 之焦點亦有所不同,而全面性地分析各項影響宋代官修醫書工作之因素、探討其 內涵之專著,至今似仍未見。在各項因素之中,又以諸書編修所花費之時間、編 修機構與人員方面,較為人所忽略,殊為可惜。是故,本研究試圖在前賢研究之 基礎上,重新補充、整合與詮釋各項因素,為宋代官修醫書之研究再開創新局。 .                                                         12.   [日]岡西為人,郭秀梅整理: 《宋以前醫籍考》(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尚志鈞: 《中國本草要籍考》(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  14   黃龍祥: 《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 (臺北:知音出版社,2002) 。  15   陳君愷: 《宋代醫政之研究》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  16   陳元朋: 《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臺北:臺灣大學出版 委員會,1997)。  17   胡惠鵬: 《宋代醫方之發展》 (臺中: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18   錢超塵: 〈北宋校定《傷寒論》所據底本考〉, 《醫古文知識》27.3(1990)。  19   尚志鈞: 〈宋代本草著作的概況及其特點〉, 《中華醫史雜誌》11.3(1981);尚志鈞:〈開寶本 草研探〉, 《中華醫史雜誌》20.4(1990) 。  20   曾鳳:〈簡論宋人對《千金要方》之校改〉,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8.2(2005) ;曾鳳: 〈初 論宋人整理《千金要方》的基本原則〉,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32.2(2009)。  3    13.

(10)  .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核心問題,即為:宋代官修醫書之主要特點為何?為解答 此一問題,必須先說明官方、私家編修醫書之差異性。大體而言,官修醫書之品 質通常比私家編修者更佳。    究其原因,一則為國家之藏書、財力、人力等各項資源都相當充裕,故可提 供編修醫書工作較為穩固的支持。編修人員之工作即是修書,他們有國家之俸祿 可領,但私家可能得一邊修書、一邊為了生計而煩惱。二則為國家命令之強制性, 由於皇帝之言即為聖旨,臣子必須奉行不渝,否則可能會遭受處罰。編修人員承 受之壓力也較大,必須督促自己於一定期限內加緊努力,編修出具有一定水準之 作品,以備皇帝之審閱;而私家則較為隨心所欲,不受限制。三則為國家體制之 優越性,如國家以薪俸吸引人才,並以考試精選優秀之儒臣與醫官,而二者又在 中央完善之機構下共同編修醫書,互相討論,克服種種問題,較私家多獨立完成、 囿於個人識見為優。是故,推測在大部分的情形下,官修醫書應能達到私家編修 所不能企及之高度成就。    而在皇帝下達編修書籍之詔令以後,各機構與人員便開始行進行相關工作, 直到該書編修完成。在此期間中,有各式各樣的因素皆影響其成果:首先,前代 官修醫書之經驗傳承宋代之背景乃是一大關鍵,而其他舉凡國家所頒佈之政令、 皇帝編修醫書之動機,乃至於各書所花費之編修時間,相關編修機構之合作情 形,編修人員之出身背景、其所秉持之態度、採用之方法等諸多因素,無一不影 響最終之成果。而這些因素,即為回答本研究問題之線索。假若以具體之圖像, 呈現影響官修醫書工作之主要因素,大致如圖 1.1 所示: . 4   .

(11)  . 需求 條件.                                          花費   時間                            .  . 前代官修醫書之經驗與成果 傳 承.  . 宋代編修醫書 之背景 步驟 執 行. 徵集.  . 人員 校正. 編纂.  . 刊行. 官修醫書. 理論. 本草. 方書. 針灸.     圖 1.1  宋代官修書籍之架構與因素分析 . 5   . 方法. 機構.

(12)  .   本論文之架構即按上圖展開。第一章:研究藍圖,論述研究的架構與設定, 說明研究方法,以及探討相關研究文獻。第二章:背景勾勒,以及需求與條件因 素之分析。先回顧過去官修書籍之經驗與成果,再分析宋代編修醫書之需求,以 及其所具備之條件。第三章:分析時間因素,以時序為敘述之主軸,分別考察各 醫書在不同時期所耗費之編修時間;最後更以各醫書為主體,統整與分析其編修 歷程。第四章:分析機體因素,考察參與編修醫書之機構與人員,並將其依照不 同性質分別討論。第五章:分析方法因素,按照醫書編修性質、種類之不同,分 別討論其編修之方法。第六章:綜合上述分析,整體性地審視宋代官修醫書之工 作,進一步歸納分析其特色。    本論文試圖藉由拆解影響朝廷編修醫書之各項因素,重新拼湊出宋代官修醫 書之全貌,找出促使宋代官修醫書達到高成就之因素,以期能作為現代保存與推 廣中醫文獻之參考。本研究為了理解宋代官修醫書何以能達到高成就之原因,融 合了上文所提及之因素,推衍形成各項子題,逐步抽絲剝繭地分析,並於各章節 解答之,如圖 1.2 所示:     . 6   .

(13)  .   宋代官方共編修了哪些醫書?          何以前代官修醫書不若宋代蓬勃發展? 為何醫書要由政府的力量編修?   宋代具備哪些背景條件?  主要目的與用意為何?       各醫書於何時開始編修,何時完成,以及何時刊行?       各醫書所花費之編修時間有無差異?      宋代各時期之編修特色為何?        有哪些機構參與了編修醫書之工作?又其體制、從屬關係為何?      有哪些人員參與了編修醫書之工作?又其素質如何?        各機構與人員之間的合作情形為何?    官修醫書之成書需要經過哪些步驟?          編修人員對編修醫書工作之態度如何?   又其所採行之編修方式為何?            宋代官修醫書之主要特點為何?        圖 1.2 各項因素推衍形成之子題  官修醫書、編修之定義? .     7   .

(14)  .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考證宋代官修醫書之情形,得先定義何為官修。大部分的辭典並未收錄「官 修」之辭條,而現代之相關研究文獻中,許多都未給予明確定義。是故,本研究 必須重新定義「官修」所代表的意涵。顧名思義,「官修」即是:藉由官方的力 量編修書籍,以成為具有正統性、權威性之定本,並供給天下人民使用;類似過 去國立編譯館編修教科書之情形。      經考察後,本研究訂出了定義官修醫書之標準,此標準應只適用於「宋代官 修醫書」之認定,並不一定能套用到所有的時空背景之下,或者應用於其他類書 籍之中。根據此標準,宋代官修醫書可分為狹義與廣義二類:狹義之官修醫書, 即經過朝廷組織多人編修之過程,或由一位官員奉詔主持編修;廣義之官修醫 書,即未經由官方組織多人編修,僅由官方刊行之。    如民間醫者唐慎微所編之《經史證類備急本草》,起初並未廣泛流傳,罕為 人知;嗣後,官員孫覿獲得此書,命官員艾晟校正,又募工刊行,最後更獻上朝 廷,徽宗將其改名為《大觀本草》 。是故,按照上述之標準,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作者為平民,又未經過朝廷組織多人再次編修之過程,因此不算是官修醫書;但 其後之《大觀本草》由二位官員主動編修並刊行,因此為狹義上的官修醫書。    然而,有時由於資料有限,無法確定官方是否參與編修某書,例如:據《靈 樞》之序文記載,平民史崧校正家藏舊本《靈樞》,後送至秘書省、國子監詳定 刊行。然而,目前所收集到的資料中,並未發現官方參與人員之名單,無法確認 這兩處機構實際上是否從事相關工作;此時,則從寬認定,既然其序文記載已送 至中央選官詳訂,便不理會實際進行之情況,認定《靈樞》為狹義上的官修醫書。    而官員朱肱先後撰著之《傷寒百問》、《南陽活人書》,書成後雖獻上朝廷, 但似未經官方組織人員校定,僅刊行之,故認定其為廣義上的官修醫書。官員寇 宗奭所獻之個人著作《本草衍義》 ,僅經過官方人員「看詳」 ,並未加以編修,故 21 亦為廣義上的官修醫書 。若再進一步分析,私修之醫書獻上朝廷後,未經過官 方再次編修,僅由官方刊行,本應列為「官刊醫書」 ,或者「監本醫書」 ,而本研 究將其列為廣義官修醫書之考量因素有二:其一,作者將著作「獻上朝廷」,此 舉措若以現代術語詮釋,近似於「著作權轉移」。其二,私修著作獻上朝廷後, 朝廷若將其付梓,代表朝廷已接受此書且認可其品質,故願意以國家力量推廣 之;此舉則有將著作納為國家編修成果之意味。是故,亦從寬認定此類醫書為廣 義上之官修醫書。 .                                                        . 21.   據《中醫古籍文獻學》,頁 97‐98,學者張燦玾認為《本草衍義》乃是「私撰官審」之書,亦 可算做官修醫書。  8   .

(15)  .     此處必須補充說明一點:若私修著作獻上朝廷後,未經印行,則可能代表朝 廷不認同其品質,或有其他原因,故不願以國家名義刊行之。如官員趙自化所撰 之《四時養頤錄》,真宗僅將其改名為《調膳攝生圖》並製序,並未付梓22。考 量到真宗之後印行官員陳堯叟所編之《集驗方》 、唐人鄭景岫之《四時攝生論》, 相較之下, 《調膳攝生圖》似未獲得國家之認同,故仍將其列為私修醫書。 《集驗 方》與《四時攝生論》則認定為廣義上之官修醫書。      宋代官修醫書之成書情形頗為複雜,上述說明僅能窺其大要。然而,通過對 成書之各種條件的分析整理,列出關鍵性的六項條件,以涵括所有已知的宋代官 修醫書:(一)參與人員之身份為何?(二)參與人員之數量多寡?(三)此項 編修工作是否奉詔進行?(四)私修者,成書後是否獻上朝廷?(五)私修者, 官方是否組織多人再次編修?(六)是否經歷官方組織多人刊行之過程?其概念 如圖 1.3 所示,而其所具體對應之官修醫書,則如表 1.1 所列:   .                                                         22.   [宋]王應麟:《玉海》(臺北:華文書局,1964,元後至元三年慶元路儒學刊本),卷六 十三,頁 1245: 「趙自化,以醫術稱,獻所撰《四時養頤録》 ,真宗改名《調膳攝生圖》 ,仍為製 序。」  9   .

(16)  .      . 身份. 編修人數. 奉詔. 多人  朝廷  命官 . 是. 一人 . 否 10 . 非朝廷  命官 .  . 獻上. 官方組織人力 再編修.             編    獻   未編          未獻       編    獻   未編      未獻       圖 1.3  宋代官修醫書之定義 . 官方組織人力 刊行. 定義. 對照碼. 官修(狹義) . 一. 官修(狹義) . 二. 官修(狹義) . 三. 刊. 官修(廣義) . 四. 未刊. 私修醫書 . 刊. 官修(廣義) . 未刊. 私修醫書 . 五. 官修(狹義) . 六. 官修(廣義) . 七. 刊. 官修(廣義) . 八. 未刊. 私修醫書 .

(17)  . 表 1.1  宋代官修醫書之分類與界定    分類 . 醫學  理論 . 本草 . 方書 . 編號  1 . 書名  素問 . 對照碼*  一 . 界定  狹義 . 2 . 靈樞 . 六 . 狹義 . 3 . 太素 . ‐‐ . 未見成果 . 4 . 難經 . 一 . 狹義 . 5 . 傷寒論 . 一 . 狹義 . 6 . 金匱玉函經 . 一 . 狹義 . 7 . 金匱要略方論 . 一 . 狹義 . 8 . 傷寒百問 . 四 . 廣義 . 9 . 南陽活人書 . 四 . 廣義 . 10 . 脈經 . 一 . 狹義 . 11 . 諸病源候論 . 一 . 狹義 . 12 . 聖濟經 . 一 . 狹義 . 13 . 開寶新詳定本草 . 一 . 狹義 . 14 . 開寶重定本草 . 一 . 狹義 . 15 . 嘉祐補注神農本草 . 一 . 狹義 . 16 . 本草圖經 . 一 . 狹義 . 17 . 經史證類大觀本草 . 一 . 狹義 . 18 . 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 . 一 . 狹義 . 19 . 本草衍義 . 四 . 廣義 . 20 . 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 一 . 狹義 . 21 . 御藥院方 . 一 . 狹義 . 22 . 太平聖惠方 . 一 . 狹義 . 23 . 神醫普救方 . 一 . 狹義 . 24 . 慶曆善救方 . 一 . 狹義 . 25 . 簡要濟眾方 . 一 . 狹義 . 26 . 外臺秘要方 . 一 . 狹義 . 27 . 備急千金要方 . 一 . 狹義 . 28 . 千金翼方 . 一 . 狹義 . 29 . 太醫局方 . 一 . 狹義 . 30 . 和劑局方 . 一 . 狹義 . 31 . 聖濟總錄 . 一 . 狹義 . 32 . 集驗方 . 五 . 廣義 . 33 . 正俗方 . 五 . 廣義 . *  與圖 1.3 做對照。  11   .

(18)  . 表 1.1  續  分類  編號  34  方書  35  針灸   . 書名  廣濟方 . 界定  未見成果 . 四時攝生論 . 對照碼*  ‐‐  八 . 36 . 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 二 . 狹義 . 37 . 新校正黃帝針灸甲乙經 . 一 . 狹義 . 38 . 黃帝鍼經 . 六 . 狹義 . 廣義 .  .     基本上,本論文探究之主體為「狹義上的官修醫書」 ,共包括 30 種;而「廣 義上的官修醫書」僅於必要時加入討論。有些書籍因為史料不足之故,未知其是 否成書,亦無法完整考述其編修過程與成果,如仁宗時下令編修之《太素》 、 《廣 23 濟方》 ,謹交代於此。另外,有些由官方校正之叢書如《道藏》,以及官方編 修之類書如《太平御覽》之中,都有不少關於醫藥之內容,但其並非醫學專著, 故不列入討論。地方政府所校正刊行之醫書,當屬廣義上之官修醫書,本論文亦 有所著墨,但由於資料常感不足,闕漏之處頗多,有待未來進一步詳細考察。    最後,針對「編修」之定義再加以說明。大體而言,編修包括二類:其一, 校正舊書,除去因傳鈔、刻寫所產生之錯誤,盡量使其恢復原貌,如校正《素問》 、 《傷寒論》 。其二,編纂新書,是彙整過去之文獻材料,也可能再加入新的材料, 重新分類編排,如由多位官員共同編纂之《開寶本草》、《聖濟總錄》,以及由官 員陳堯叟獨力、自發性地纂修之《集驗方》。另有少數廣義上可歸入「編纂」一 類,但實際上屬於「撰著」者。撰著,指的是在過往典籍之基礎上,通過自我對 典籍之融會貫通,而撰寫出具有獨特創見之理論,如《聖濟經》即是24。 .   第五節  研究方法    首先,回顧近學者之相關研究成果,如學位論文、期刊、專書,初步認識宋 代之歷史、中央官制,以及官修醫書之情形,並訂定大致的研究方向。其二,瀏 覽宋代之史料,包括《宋史》 、 《續資治通鑑長編》 、 《宋會要輯稿》 、 《建炎以來繫 年要錄》,採集重要的醫政制度、宋代背景、官方編修醫書等資料,為本研究奠 定較為可靠之基礎。其三,查考政書、類書,如《宋大詔令集》 、 《文獻通考》 、 《玉 海》,補入正史未收之材料。本研究將這些資料按照時間、內容作排序及分類, 大致建構出宋代官修醫書及其相關背景之樣貌。    其四,由於宋代之文獻資料浩如煙海,後代對其考證與評價更是難以追索,                                                         23.   僅討論南宋史崧獻上之家藏舊本《靈樞》。    歷來學者普遍認為《聖濟經》為徽宗御製,但亦有研究者認為是醫官為之,徽宗僅掛名,見 陳君愷之博士論文: 《宋代醫政之研究》 ,頁 61。本論文將於第四章論述《聖濟經》之作者問題。  12    24.

(19)  . 故為了在短時間內盡量將資料收集齊全,又利用「四庫全書電子資料庫」(3.0 版,迪志文化,2006),輸入所有的官修醫書之名稱作為關鍵詞,找出諸醫書、 文集、筆記小說、地方志中之相關記載;嗣後,則一一尋找原書加以校對,確定 內容無誤。其五,精選現存宋代官修醫書中版本較佳者,主要擷取其中之序跋資 料。本研究盡量挑選具有公信力之版本,如清代重印之《醫統正脈全書》本《素 問》 ,清代重印趙開美版《傷寒論》 、十萬卷樓叢書本《聖濟經》等,或者眾所推 崇之專家學者所編成之叢書中選用之版本,如《東洋醫學善本叢書》 、 《中國本草 全書》 ,詳表 1.2。最後,又參考《宋以前醫籍考》 、 《中國醫籍考》等書目,補齊 不同版本之官修醫書序跋資料,以及散見於各書中之相關紀錄。    表 1.2  宋代官修醫書之版本選擇  全名 . 簡稱 . 版本 . 書籍 . 補注黃帝  內經素問 . 素問 .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AD)京 師醫局重印,原光緒壬辰浙江 書局據明武陵顧氏影宋嘉祐本 刻 . 醫統正脈全書. 新刊黃帝內經  靈樞 . 靈樞 . 明刊影宋版 . 東洋醫學善本 叢書 . 王翰林集註黃帝 八十一難經 . 難經 . 影古鈔本 . 東洋醫學善本 叢書 . 傷寒卒病論 . 傷寒論 . 金匱玉函經 . 金匱玉函 經 . 金匱玉函要畧  方論 . 清光緒武陽胡乾元子善氏重印 日刻趙開美版 . 仲景全書 . 未詳 . 金匱玉函經 . 金匱要略  未詳  方論 . 醫統正脈全書. 王氏脈經 . 脈經 . 重刊巢氏諸病  源候總論  聖濟經 . 諸病源候 論  聖濟經 . 清嘉慶宛委別藏,  影宋嘉定刊本  未詳 . 王氏脈經  諸病源候論 . 清陸心源十萬卷樓叢書本 . 宋徽宗聖濟經. 開寶新詳定本草. 開寶新詳 定本草 . 已亡佚。據《經史證類備急本 草》收錄資料,版本為南宋嘉 定四年(1211AD)劉甲刊本。. 中國本草全書. 開寶重定本草 . 開寶重定 本草 . 已亡佚。據《經史證類備急本 草》收錄資料,版本為南宋嘉 定四年(1211AD)劉甲刊本。. 中國本草全書.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未著錄之醫書,判定為亡佚。  13   .

(20)  . 表 1.2  續  全名 . 簡稱 . 版本 . 書籍 . 嘉祐補注  神農本草 . 嘉祐本草 . 已亡佚。據《重修政和經史 證類備用本草》收錄資料。. 中國本草全書 . 本草圖經 . 本草圖經 . 已亡佚。據《重修政和經史 證類備用本草》收錄資料。. 中國本草全書 . 御藥院方 . 御藥院方 . 已亡佚* . 大觀本草 . 清光緒三十年(1904AD) 柯逢時武昌醫學館刊,  影宋刊本 . 中國本草全書 . 政和經史證類  備用本草 . 政和本草 . 元初(1249AD)張存惠晦 明軒刊《重修政和經史證類 備用本草》 ,於《政和本草》 中加入《本草衍義》之內容. 中國本草全書 . 紹興校定經史  證類備急本草 . 紹興本草 . 日本龍谷大學藏,日本佚名 氏抄本 . 中國本草全書 . 經史證類  大觀本草 . 太平聖惠方 . 太平聖惠方 烏絲蘭鈔本 . 神醫普救方 . 神醫普救方. 已亡佚* . 慶曆善救方 . 慶曆善救方. 已亡佚* . 簡要濟眾方 . 簡要濟眾方. 已亡佚* . 重訂唐王燾先生 外臺秘要方 . 太平聖惠方 . 明末新安程敬通訂梓,  外臺秘要方 歙西槐塘經餘居藏板《重校 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 . 外臺秘要方 . 新校備急千金  要方 . 千金要方 . 宋版 . 東洋醫學善本  叢書 . 千金翼方 . 千金翼方 . 元版 . 東洋醫學善本  叢書 . 太醫局方 . 太醫局方 . 太平惠民  和劑局方 . 和劑局方 . 未詳 . 政和聖濟總錄 . 聖濟總錄 .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AD) 重校,平川燕遠堂藏板 . 中國本草全書 . 新刊補註銅人腧 穴鍼灸圖經 . 銅人圖經 . 清宣統貴池劉氏玉海堂 刊,影金大定平水《新刊補 注銅人俞穴鍼灸圖經》 . 銅人腧穴  針灸圖經 . 新校正黃帝鍼灸 甲乙經 . 甲乙經 . 黃帝鍼經 . 黃帝鍼經 . 已亡佚*  太平惠民  和劑局方 . 未詳 . 醫統正脈全書  已亡佚*  14 .  .

(21)  . 第二章  宋代官方編修醫書之背景      宋代之環境如何促成、影響當時官修醫書事業之發展,雖然是相當複雜的情 況,然而本研究試圖加以簡化,做出初步解釋。由於宋代皇帝大多雅好文藝、重 視醫學發展,故可能會期望見到醫藥文獻有好的發展,於是官方編修醫書之「內 在需求」產生,此為皇帝之主觀意識。而就客觀環境來說,醫學與社會之發展又 面臨一些問題,必須及早處置,比如改正醫書舛誤、提升醫者學養、救治百姓疾 苦等,此為促成編修醫書之「外在需求」。當皇帝受到需求之驅使,產生編修醫 書之動機後,還需要「條件」的配合,如前代官修醫書之經驗累積、修書制度與 組織之完備、雕版印刷術之發展成熟等。由於上述之「需求」都是正向合理的, 一切「條件」又都具足,因此宋代之官修醫書事業便可順利地推行與發展。   . 第一節  前代官修醫書的經驗與成果    一、兩漢   . 漢代一改秦代焚書之弊,廣收天下書籍,致力於文事:  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  樂崩,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  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祕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  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  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  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羣書而  奏其《七略》 ,故有《輯略》 ,有《六藝略》 ,有《諸子略》 ,有《詩賦略》,  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25 . 至漢成帝時,命陳農求遺書於天下,又命劉向等校理群書,包括經傳、諸子、 詩賦、兵書、數術、方技類;其中醫書歸屬於方技類,由侍醫李柱國負責校正。 每校完一書,劉向便為該書寫作提要,並上奏於成帝,累積了不少篇章。此後, 劉向之子劉歆在父親成果之基礎上,編成了《七略》。此為目前可見之文獻中, 最早的校書紀錄,奠定了校勘學之基礎。 .                                                         25.   [漢]班固撰,楊家駱編:《漢書》 (臺北:鼎文書局,1979,點校本),卷三十,〈藝文志〉 十,頁 1701。  15   .

(22)  . 二、魏晉南北朝    魏晉之際,北朝如北魏孝文帝時,醫官李脩鳩集儒臣及善書者,編成《藥方》 百餘卷: 「太和中(477‐499AD) ,常在禁內。高祖、文明太后時有不豫, (李)脩 侍鍼藥,治多有效。賞賜累加,車服第宅,號為鮮麗。集諸學士及工書者百餘人, 在東宮撰諸藥方百餘卷,皆行於世。」26到了宣武帝時,又編《藥方》三十五卷: 「後世宗詔(王)顯撰藥方三十五卷,班布天下,以療諸疾。」27而南朝則出現 帝王御著,如《隋書‧經籍志》錄有《香方》一卷,題為宋明帝撰28; 《新唐書‧ 29 藝文志》有梁武帝《坐右方》十卷 。  三、隋唐五代    隋代,煬帝命醫官巢元方等編纂《諸病源候論》 : 「巢元方,不知何郡人,大 業中(605‐618AD)為太醫博士,奉詔撰《諸病源候論》五十卷,罔不該集。今 行世為《巢氏病源》 。」30又敕修《四海類聚方》二千六百卷31、 《四海類聚單方》 32 十六卷 ,與《諸病源候論》相輔相成;又《四海類聚方》與《四海類聚單方》 之差別,在於前者收錄複方,後者則專收單方。  唐代校正四部書籍,其中醫家屬於子部,亦在其列;如太宗貞觀二年 (628AD) : 「祕書監魏徵以喪亂之後,典章紛雜,奏引學者校定四部書。數年之 間,祕府粲然畢備。」33高宗乾封元年(666AD):「上以四部羣書,傳寫訛謬, 並亦缺少,乃詔東臺侍郎趙仁本……等,集儒學之士刊正,然後繕寫。」34    除了校正書籍以外,唐代編纂、撰著之書籍已較前代豐富得多,可視為宋代 蓬勃發展之官修醫書事業的先聲。唐初,楊上善奉旨撰注《太素》,其書上題名 曰:「通直郎守太子文學臣楊上善奉敕撰注」35。關於楊上善其人、其撰注《太 素》之時間,素有爭議,據學者錢超塵之考證,楊氏應為唐高宗時人,且其撰注 時間大約在高宗龍朔二年至咸亨元年(662‐670AD)36。    唐高宗顯慶二年(667AD) ,由於蘇敬之建議,開始進行《新修本草》 (一名                                                         26.   [北齊]魏收撰,楊家駱編: 《魏書》 (臺北:鼎文書局,1979,點校本) ,卷九十一, 〈列傳‧ 術藝〉七十九,〈李脩〉 ,頁 1966。  27   《魏書》 ,卷九十一, 〈列傳‧術藝〉七十九, 〈王顯〉 ,頁 1969。  28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編:《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點校本) ,卷三十四, 〈志〉 二十九, 〈經籍〉三,頁 1048。  29   [宋]歐陽修、宋祁撰,楊家駱編: 《新唐書》 (臺北:鼎文書局,1979,點校本) ,卷五十九, 〈志〉四十九,〈藝文〉三,頁 1567。  30   [明]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明葛宋禮刊本), 〈歷世 聖賢名醫姓氏〉,頁 33。  31   《隋書》 ,卷三十四, 〈志〉二十九,〈經籍〉三,頁 1050。  32   [後晉]劉昫等撰,楊家駱編: 《舊唐書》 (臺北:鼎文書局,1979,點校本) ,卷四十七, 〈志〉 二十七, 〈經籍〉下,頁 2049。  33   [宋]王溥,楊家駱編:《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63),頁 643。  34   《唐會要》,卷三十五,頁 643。  35   [隋]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臺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1981,點校本),頁 1。  36   錢超塵: 〈《太素》撰著具體時間新證〉 ,《中醫文獻雜誌》4(2006),頁 1‐3。  16   .

(23)  . 《唐本草》)之編纂工作,此為本草史上的重要著作:  ……既而朝議郎行右監門府長史騎都尉臣蘇敬,摭陶氏之乖違,辨俗用之  紕紊。遂表請修定,深副聖懷。乃詔大尉楊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  臣無忌、大中太夫行尚藥奉御臣許孝崇等二十二人,與蘇敬詳撰。……於  是上稟神規,下詢眾議;普頒天下,營求藥物。羽毛鱗介,無遠不臻;根  莖花實,有名咸萃。遂乃詳探秘要,博綜方術。 《本經》雖闕,有驗必書;  《別錄》雖存,無稽必正。考其同異,擇其去取。鉛翰昭章,定群言之得  失;丹青綺煥,備庶物之形容。撰《本草》并圖經、目錄等,凡成五十四  卷。37  《新修本草》對後世影響深遠,其體例、作法、編排方式等多為後來宋代官 修本草書所取法,如注意分別不同文獻中的資料,向全國廣徵藥圖編成圖經等。 武則天時,則有醫官張文仲等奉旨撰《療風氣諸方》:  (張)文仲尤善療風疾。其後則天令文仲集當時名醫共撰《療風氣諸方》,  仍令麟臺監王方慶監其脩撰。文仲奏曰:「風有一百二十四種,氣有八十  種。大抵醫藥雖同,人性各異,庸醫不達藥之行使,冬夏失節,因此殺人。  唯脚氣頭風上氣,常須服藥不絕,自餘則隨其發動,臨時消息之。但有風  氣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要得通洩,即不困劇。」於是撰四時常服及輕  重大小諸方十八首表上之。38    此外,又有號稱為皇帝親自編纂之方書,如唐玄宗編《廣濟方》,開元十一 年(723AD)頒佈:「九月己巳,頒上撰《廣濟方》於天下,仍令諸州各置醫博 ,簡稱《廣利方》 ,於貞元十二年(796AD) 士一人。」39德宗編《貞元廣利藥方》 頒佈:「上制《貞元廣利藥方》五百八十六首,頒降天下。」40在此必須補充說 明,唐代王燾所編修之《外臺秘要方》,並非奉敕所撰,且王氏似亦未將此書獻 上朝廷,故其雖廣為人知,但並不算是官修醫書,視為儒臣私修之書可也。    五代時期,編修方面有後蜀國主孟昶令儒臣韓保昇在《新修本草》及其《圖 經》之基礎上編修成《蜀本草》。宋代編修《嘉祐本草》之儒臣掌禹錫曾提及此 事:「偽蜀孟昶亦甞命其學士韓保昇等,以唐本《圖經》參比為書,稍或增廣, 世謂之《蜀本草》……」41。校正方面則有後唐重校《廣濟方》 、 《廣利方》 : 「其 42 禦製《廣濟》、《廣利》等方書,亦請翰林醫官重校,頒行天下。」                                                           37.   [唐]李勣等,魯軍編:《重輯新修本草》(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岡西為人重輯本, 《中國本草全書》第六卷),卷上第一, 〈新修本草序例〉,頁 252‐253。  38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一,〈列傳〉一百四十一,〈方伎〉 ,〈張文仲〉,頁 5100。  39   《舊唐書》,卷八, 〈本紀〉八, 〈玄宗〉上,頁 186。  40   《舊唐書》,卷十三, 〈本紀〉十三,〈德宗〉下,頁 383。  41   [宋]唐慎微,魯軍編:《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中國本草全 書》第七卷,南宋嘉定四年劉甲刊本), 〈補注總敘〉,頁 94。  42   [宋]王溥,楊家駱編:《五代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70),卷十二,頁 163。  17   .

(24)  .   綜觀宋以前官修醫書之發展,可發現自魏晉以來,在上位者即注重編纂實用 性高之方書,便於日常生活檢用;到了唐代以後,或因南朝時陶弘景校訂《神農 本草經》之故,官方開始留意到本草書之編纂,故出現《新修本草》 、 《蜀本草》; 然於其他醫學理論、針灸方面似未有建樹。在校正方面,宋以前官方校勘之醫籍 並不多見,但私家卻有不少,如三國時期吳太醫令呂廣校《難經》,南朝全元起 校正《素問》,唐代王冰校勘《內經》等。    宋代承接了前代之經驗與成果,共編修了 30 種醫書,分為四類,包括:方 書(11 種)、醫學理論(9 種)、本草(7 種)、針灸(3 種)。與前代相比,方書 亦為宋代政府最關注的部分,顯然為承接著前代之風尚;然而宋代政府卻又致力 於校勘醫學理論之著作,這是與前朝相當不同的地方。究其原因,可能由於許多 皇帝皆愛好醫道,故能明白理論為醫學之根基,若不通醫理,則無法成為良醫; 兼以宋代官方開始辦理正式的醫學教育,其中醫學理論著作為必讀之書,故亦重 視醫經之校勘工作。而官修本草書則承接著唐代大規模編修《新修本草》之經驗, 多次校定增補,亦有相當不錯的成績。   . 第二節  宋代編修醫書之需求   .   宋代編修醫書之需求可大略歸納為以下五點: . 一、改正醫書舛誤    各類書籍經過了歷代以來傳抄、刻寫之過程,到了宋代已是錯誤百出、難以 閱讀。宋代文人周煇有云: 「印板文字,訛舛為常,蓋校書如掃塵,旋掃旋生。」 43 顯示書籍內容舛誤之處,實多如塵埃。醫書也不例外,相關佐證可謂俯拾皆是, 醫學經典如《素問》:「去聖已遠,其述晻昧,是以文註紛錯、義理混淆,……」 44 《金匱要略方論》 : 「然而或有證而無方,或有方而無證,救疾治病其有未備。」 45 《金匱玉函經》自晉代以來,便面臨此一困境:「自晉以來,傳之既久,方証 訛謬,辨論不倫,歷代名醫雖學之,皆不得彷彿,惟孫思邈麤曉其旨,亦不能修 正之,況其下者乎。」46《傷寒論》亦然,前代朝廷並未善加校正,而宋初雖有 荊南國主高繼沖編錄獻上,卻仍未詳校:「開寶中節度使高繼沖曾編錄進上,其 文理舛錯,未嘗考正,歷代雖藏之書府,亦闕於讐校,是使治病之流,舉天下無.                                                        . 43.   [宋]周煇:《清波雜志》(臺北:新興書局,1973,《筆記小說大觀》),卷八,錄自《筆 記小說大觀》 ,頁 591。  44   《補注黃帝內經素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醫統正脈全書》,清光緒丁未京 師醫局重印本),〈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序〉,頁 16。  45   [漢]張機:《金匱玉函要畧方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醫統正脈全書》, 清光緒丁未京師醫局重印本),〈金匱玉函要畧方論序〉,頁 3213。  46   [漢]張機:《金匱玉函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校正金匱玉函經疏〉 ,頁 6。  18   .

(25)  . 或知者。」47    又如本草類,成書距宋代僅約三百多年的《唐本草》 ,已是: 「朱字墨字,無 48 本得同;舊注新注,其文互闕。」 更不用提成書早在秦漢時期之《神農本草經》 了。方書如《千金翼方》:「訛舛尤甚,雖洪儒碩學不能辨之。」49《外臺秘要 方》 : 「此方撰集之時,或得缺落之書,因其闕文,義理不完者多矣,又自唐、歷 五代,傳寫其本,訛舛尤甚,雖鴻都秘府,亦無善本。」50不僅民間未見善本, 甚至連宮中也沒有。針灸類之書亦復如是:「去聖寖逺,其學難精,雖列在經訣, 繪之圖素,而粉墨易糅,豕亥多譌,丸艾而壞肝,投鍼而失胃,平民受弊而莫贖, 庸醫承誤而不思,非夫聖人,孰救兹患!」51《甲乙經》:「惜簡編脫落者已多, 是使文字錯亂,義理顛倒,世失其傳,學之者鮮矣。」52可見醫書內容訛謬之情 形相當嚴重,亟待善加校正。  二、提升醫者學養    宋代前期,醫者之學養似乎普遍不高。仁宗即注意到醫者之程度不佳,未能 善加救治百姓: 「上謂輔臣曰: 『世無良毉,故夭橫者眾,甚可悼也。』張知白對 曰: 『古方書雖存,率多舛繆,又天下學醫者不得尽見。』上乃命醫官院校定《黃 帝內經素問》及《難經》 、 《病源》等,下館閣官看詳。」53,輔臣又將其歸咎於 醫書多謬誤、善本醫書難得,導致醫者未能習得正確知識。可見醫書之正確與否 關乎醫療品質,而醫療品質又為人命之所繫,實不可等閒視之。事實上,根據大 臣之實地訪查,果然發現南方諸州之醫者缺乏善本醫書習讀,故醫學造詣甚淺:  宋皇祐三年(1051AD),五月二十六日,内降劄子,臣寮上言,臣昨南  方州軍,連年疾疫瘴癘,其尤甚處,一州有死十餘萬人,此雖天令差舛,  致此扎瘥,亦緣醫工謬妄,就增其疾。臣細曾詢問諸州,皆闕醫書習讀,  除《素問》 、 《病源》外,餘皆傳習偽書舛本,故所學淺俚,詿誤病者。欲  望聖慈特出秘閣所藏醫書,委官選取要用者,較定一本,降付杭州,開板 .                                                         47.   [漢]張機:《仲景全書》(臺北:集文書局,1983,清光緒重印日刻趙開美本), 〈傷寒論 序〉,頁 11。  48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開寶重定序〉 ,錄自《中國本草全書》第七卷,頁 99。  49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大阪:オリエソト出版社,1989,《東洋醫學善本叢書》第 十三冊,元版),頁 3‐6。  50   [唐]王燾:《外臺秘要方》(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明末歙西槐塘經餘居藏板), 卷一,頁 303。  51   [宋]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臺北:五洲出版社,1969,清宣統玉海堂影金大定 平水本),〈新刊補註銅人腧穴鍼灸圖經序〉,頁 5。  52   [晉]皇甫謐:《黃帝鍼灸甲乙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醫統正脈全書》, 清光緒丁未京師醫局重印本),〈新校正黃帝鍼灸甲乙經序〉 ,頁 1526。  53   [宋]李燾: 《宋板續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5,宋 刻五朝本,卷七五、七六以勵耘書屋舊藏嘉樂堂抄本補配),卷六十八,〈仁宗皇帝紀〉五,頁 628。  19   .

(26)  . 模印,庶使聖澤及於幽隱,民生免於夭橫。54  《諸病源候論》之序文亦指出同一現象:「且念幅員之遼邈、閭巷之窮阨, 肄業之士,罕盡精良,傳方之家,頗承疑舛,四種之書或闕、七年之習未周,以 彼粗工,肆其億度,夭害生理,可不哀哉!」55醫者之程度與醫書內容之良窳有 相當密切的關係,若是醫者本身所學習到的知識即是錯誤的,則其能力必定相當 低落,更無法令人期待能夠治癒病者了。  三、救治百姓疾苦    前文所提及之醫書、醫者諸因素,與此處所提及之救治百姓,彼此間相互影 響,關聯十分密切。縱使醫書錯誤再怎麼多,醫者診病再怎麼糟糕,若非影響到 人民福祉,皇帝大可置之不理,故救治百姓疾苦理論上可說是促成編修醫書最關 鍵之因素。據太宗親書之《太平聖惠方》序文:  朕□居億兆之上,常以百姓為心,念五氣之或乖,恐一物之失所,不盡生  理,朕甚憫焉!所以視閱方□(書)*,俾令撰集,冀溥天之下各保遐年,  同我生民,躋於壽域,令徧勤成一百卷,命曰《太平聖惠方》,仍令雕刻  印版,編施華夷,凡爾生靈,宜知朕意。56    太宗自言其下詔編修此書,乃出於悲天憫人之胸懷,願百姓皆得盡享天年; 然若從另一個角度解讀,也可能是皇帝為了塑造一己之仁君形象,留芳百世,出 於私心而為之。而負責編修醫書之臣子,則皆盛讚皇帝之仁德,如《素問》之序 文:「恭惟皇帝撫大同之運、擁無疆之休,述先志以奉成、興微學而永正,則和 氣可召、災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躋于壽域矣。」57《脈經》 : 「恭惟主上體大舜 好生之德、玩神禹叙極之文,推錫福之良心、鑒慎疾之深意,出是古書,俾從新 定,……」58《千金翼方》:「恭惟皇帝陛下,天縱深□(仁)*,孝述前烈, 刊行方論,拯治生類,俾天下家□(藏)*其書,人知其學,皆得為忠孝,亦皇 風之高致焉。」59《甲乙經》:「恭惟主上聖哲,文明光輝,上下孝慈,仁德蒙 被眾庶,大頒岐黃,遠及方外,使皇化兆於無窮,和氣浹而充塞,……」60此類 文字不勝枚舉。蓋臣下雖有言過其實之嫌,然亦顯示編修醫書對於救治百姓之疾 患的確有所貢獻。    《大觀本草》之序文也表明好的醫書可以濟世救民:                                                          54.   《外臺秘要方》, 〈重訂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頁 89。    《諸病源候論》, 〈重刊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序〉 ,無頁數。  56   [宋]王懷隱等:《太平聖惠方》(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烏絲蘭鈔本),卷一, 〈御 製太平聖惠方序〉,頁 3‐4。  57   《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序〉,錄自《醫統正脈全書》 ,頁 18。  58   [晉]王叔和:《脉經》(臺北:皇極出版社,1983,清嘉慶宛委別藏本), 〈校定脉經序〉, 頁 12。  59   《千金翼方》 ,〈校正千金翼方表〉,錄自《東洋醫學善本叢書》第十三冊,頁 5。  60   《黃帝鍼灸甲乙經》, 〈新校正黃帝鍼灸甲乙經序〉,錄自《醫統正脈全書》,頁 1527。  20    55.

(27)  . 夫病未必能殺人,藥之殺人多矣。而世之醫者不復究知根性之溫涼、功用  之緩急,妄意增減,用以治病,不幸而危殆者時蓋有之。茲何異操矛而刺  人於袵席之上哉!儻能研思於此,因書以究其說、即圖以驗其真、審方以  求其效,則不待乎七十毒而後知藥、三折臂而後知醫矣。然則是書之傳,  其利於世也顧不博哉!61  如果好的醫書能廣為流傳,則天下之醫者皆可據之斷證開方,免於一再嘗試 錯誤之窘境,其道理是相當明顯的。  四、矯正崇巫陋俗    宋代偏遠地區之人民普遍不知醫藥,遇病則求於巫師鬼神,枉死者眾。是故, 皇帝致力於推廣醫藥知識,禁止崇巫祀鬼之陋習。太祖開寶四年(971AD),地 方官員將方書刻於石龕昭告人民,並以俸祿買藥供病者服用:  冬十月,知邕州范旻奏劉鋹時白配民物十數事。辛巳,悉命除之。邕州  俗重祠祭,被病者不敢治療,但益殺雞豚,徼福於淫昬之鬼。旻下令禁  止,出俸錢市藥物,親為和合,民有言病者給之,獲痊愈者千計,乃以  方書刻石龕,置廳壁部內化之。62    太宗淳化元年(990AD) ,明令禁止殺人祭鬼之陋俗,並鼓勵人民檢舉:「禁 川峽、嶺南、湖南殺人祀鬼,州縣察捕、募告者賞之。」63仁宗天聖元年(1203AD) 亦發布禁巫覡之命令:「禁兩浙、江南、荊湖、福建、廣南路巫觋挾邪術害人者。」 64 除了消極的禁止以外,亦通過賜予醫書之方式,意圖化導鄉間風俗。如真宗天 禧二年,刊印兩部方書(1018AD) : 「內出鄭景岫《四時攝生論》 、陳堯叟所集方 ㄧ卷示輔臣。上作序,命刊板摹印付閤門,賜授任廣南臣寮,仍分給諸道州軍。」 65 鄭景岫為唐代人,其書全名為《南中四時攝生論》 , 《通志‧藝文略》將其歸入 66 「嶺南方」 ,亦即收錄治療嶺南特有疾病之方書。陳堯叟則為宋代官員,其為 了導正嶺南風俗,向人民推廣醫藥,將其所搜集之驗方刻於石柱上: 「時宋、亳、 陳、潁民饑,命堯叟及趙况等分振之。再遷工部員外郎、廣南西路轉運使。嶺南 風俗,病者禱神不服藥,堯叟有《集驗方》,刻石桂州驛。又以地氣蒸暑,為植.                                                         61. [宋]孫覿等,魯軍編:《經史證類大觀本草》(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中國本草全書》 第九卷,清光緒三十年柯逢時武昌醫學館影宋刊本), 〈經史證類大觀本草序〉,頁 297。  62   《宋板續資治通鑒長編》 ,卷十二,〈太祖皇帝紀〉十二,頁 279。  63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編: 《宋史》 (臺北:鼎文書局,1978,點校本) ,卷五,〈本紀〉五, 〈太宗〉二,頁 85‐86。  64   《宋史》,卷九,〈本紀〉九,〈仁宗〉一,頁 179。  65   《宋板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十九,〈真宗皇帝紀〉二十一,頁 422-423。  66   [宋]鄭樵: 《通志》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清乾隆官刊本《十通》 ) ,卷六十九, 〈藝 文略〉第七,頁 813。  21   .

(28)  . 樹鑿井,每三二十里置亭舍,具飲器,人免暍死。」67。神宗時,尚有另一位官 員劉彝,以其所著《正俗方》化導虔州風俗:「知虔州,俗尚巫鬼,不事醫藥。 彝著《正俗方》以訓,斥淫巫三千七百家,使以醫易業,俗遂變。」68    另外,福建地區尚有以蠱毒邪術害人者,故仁宗下令收集治蠱毒之方,並於 慶曆八年(1048AD)二月,頒佈《慶曆善救方》 : 「頒《慶曆善救方》 。上始閲福 建奏獄,多以蠱毒害人者,福州醫工林士元能以藥下之,遂詔錄其方。又命大醫 集諸方之善治蠱者為一編,□(詔)*參知政事丁度為序而頒之。」69  可見地方 陋俗危害甚鉅,致使朝廷不得不重視,並特別為其編修醫書。高宗紹興十九年 (1149AD) ,則有大臣向皇帝稟報嶺南地區缺乏醫藥之情形,並建請收集治療瘴 氣之方:「右朝奉郎朱同知南雄州代還,言嶺南無醫,凡有疾病但求巫祝鬼,束 手待斃。望取古今名方治瘴氣者,集為一書,頒下本路。從之。」70嶺南山區瀰 漫瘴癘之氣,原已易使人染病,加上俗尚巫祝,病者未能尋求醫療救助,白白喪 失性命者眾,故大臣有此建議。    五、建立標準版本    朝廷編修醫書,可集中優秀人才之力量,編成正確性、可靠性高的醫書,並 以之為標準版本,令全國人民遵循,一方面便於管理,一方面也可樹立中央政府 之權威。比如《和劑局方》之成書,使得官辦藥局得以統一藥方:「戶部員外郎 李濤面對,論近置諸州惠民局,慮四遠藥方差誤,望以監本方書印給。從之。」 71. 元代醫家朱丹溪云:「《和劑局方》之為書也,可以據證檢方,即方用藥,不 必求醫,不必修製,尋贖見成丸散,病痛便可安痊。仁民之意,可謂至矣!自宋 迄今,官府守之以為法,醫門傳之以為業,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習之以成俗。」 72 指出不論官方、民間皆以《和劑局方》為法式,其地位等同於現代之藥典,可 見建立官方標準版之便利性。    此外,醫學教育之發展,亦促成了建立標準版本之需求。以徽宗崇寧二年 (1103AD)為例,當時的醫學教育所採用之教材共有十種,其中除了鍼科選修 之醫書《龍木論》以外,其餘九種醫書皆曾由朝廷組織人力編修73。蓋教科書須 得正確而統一之版本研習,方不致令學子產生疑義,亦便於學子應考作答。《諸 病源候論》之序文,即指出醫學考試與刊行醫書之關係: 「監署課試,固常用此,                                                         67.   《宋史》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四十三,〈陳堯佐〉 ,頁 9584。    《宋史》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九十三,〈劉彝〉,頁 10729。  69   《宋板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八十九之一,〈仁宗皇帝紀〉二十六之一,頁 15。  70   [宋]李心傳撰,趙鐵寒主編:《建炎以來繫年要錄》 (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宋史資 料萃編第二輯》),卷一百五十九,頁 5064。  71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百六十二,頁 5184。  72   [元]朱震亨:《丹溪醫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點校本),頁 47。  73   徽宗崇寧二年所訂定之必修醫書包括《黄帝內經素問》 、 《難經》 、 《諸病源候論》 、 《補註本草》、 《千金方》 ,各科選修則為:方脉科習《脈經》 、 《傷寒論》 ,鍼科習《黃帝三部鍼灸經》 、 《龍木論》, 瘍科習《黃帝三部鍼灸經》 、《千金翼方》 ;詳見本論文第四章。  22    68.

(29)  . 乃命與《難經》 、 《素問》 ,圖鏤方版、傳布海內。」74又如仁宗天聖五年(1027AD) , 醫官王惟一編成《銅人圖經》,並鑄成針灸銅人,供教學考試之用;學子若下針 正確,銅人內部之水銀將流出,若是下針錯誤,則無法插入。是故,學子必得依 循王惟一所釐訂之腧穴位置下針,否則無法通過考試,此亦為官修醫書是為了建 立標準之明證。    由以上論述可知:宋代承接著唐末五代以來之動亂,圖籍散失者眾,倖存者 亦殘缺或錯誤百出,故對於校正書籍之需求相當急迫。而宋代本身亦面臨醫者學 養低落,平民患病難尋良醫救治,以及偏遠地區缺發醫療資源知識,崇信巫鬼之 情形;而為了改善這些狀況,校正醫書可說是較為根本之解決辦法。此外,由於 宋代官方開始正式推行醫學教育,需要正確的醫書作為標準,此亦為官修醫書發 展之動力。皇帝藉由編修醫書,不僅可能解決上述種種問題,亦可為自己博得仁 民愛物之美名,是故,朝廷便具備了發展官修醫書事業之動機。 .                                                         74.  .   《諸病源候論》, 〈重刊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序〉 ,無頁數。  23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fter the SARS crisis in 2003, there is a huge and on-going reform in the post-graduate medical training program to improve the medical service in Taiwan. Our institute has

Estimated resident population by age and sex in statistical local areas, New South Wales, June 1990 (No. Canberra, Australian Capital

臺大機構典藏NTU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二 Repository, http://ntur.lib.ntu.edu.tw) 經驗與協助推 動臺灣學術機構典藏TAIR (Taiwan Academic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As the above-mentioned 'An Outline to the Classified Books...' is an authorized and influental academic work in the bibliographical field, the late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Strands (or learning dimensions) are categories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concepts for organizing the curriculum. Their main function is to organize mathematical

Through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uddhism in the Song dynasty was within a “systemic society.” In response to a legitimation crisis, Tiantai Buddhism in

Therefore, the materials of Fa Yuan Chu Lin are quite valuable and much emphasized by the scholars who undertake the compilation of lost books. For example, Chou Shu-Jen t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