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宋代官修醫書之編修時間

第一節  宋代初期

第三章  宋代官修醫書之編修時間   

第一節  宋代初期   

編修醫書之工作,肇始於太祖開寶六年(973AD),命劉翰、馬志、翟煦等,

重訂唐代官方所編修之《新修本草》,成《開寶新詳定本草》二十卷。《宋史‧劉 翰傳》即述及此事: 

嘗被詔詳定《唐本草》,(劉)翰與道士馬志、醫官翟煦、張素、吳復珪、

王光祐、陳昭遇同議,凡《神農本經》三百六十種,《名醫錄》一百八十 二種,唐本先附一百一十四種,有名無用一百九十四種,翰等又參定新附 一百三十三種。既成,詔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李昉、戶部員外郎知制誥王祐、

左司員外郎知制誥扈蒙詳覆畢上之。170 

  隔年,太祖似乎對編修成果不甚滿意,故又下旨重新修訂,是為《開寶重定 本草》二十卷:「開寶七年,詔以《新定本草》所釋藥類或有未允,又命劉翰、

馬志等重詳定,頗有增損,……」171是故,《開寶本草》共經歷二次編修:「國朝 開寶中,兩詔醫工劉翰、道士馬志等,相與撰集,又取醫家甞用有效者一百三十 三種而附益之,仍命翰林學士盧多遜、李昉、王祐、扈蒙等,重為刋定,乃有詳 定、重定之目,並鏤板摹行。」172學者尚志鈞認為當時重新校正之理由,乃是因 為書中之注解有誤,且《開寶新詳定本草》在刊印時並未以白字、黑字區分《神 農本草經》與《名醫別錄》之資料,故重新刊正之。173 

太宗之時,亦繼續進行編修醫書之工作。太宗在還未登基前,即已致力於收 集醫方,可見其對醫藥之關切: 

太宗留意醫術,自潜邸得妙方千餘首。太平興國三年,詔醫官院獻經驗方, 

合萬餘首,集為《太平聖惠方》百卷,……淳化三年,二月癸未,賜宰相  李昉、參政黄中、沆,樞臣仲舒、準,(內出五部賜)。174 

太平興國三年(978AD),太宗即位才三年,便下令醫官院獻上經驗方,加        

170  《宋史》,卷四百六十一,〈列傳〉二百二十,〈方技〉上,〈劉翰〉,頁 13506‐13507。 

171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補注所引書傳〉,錄自《中國本草全書》第一二卷,頁 32。

關於此次編修《開寶重定本草》之時間,文獻記載有異,附記如下。《本草綱目》,卷一,〈序例 上‧歷代諸家本草〉,〈開寶本草〉,頁 4,記為開寶七年。《宋板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十四,〈太 祖皇帝紀〉十四,頁 299,卻記為開寶六年夏四月辛丑。《玉海》,卷六十三,頁 1244,則云 為開寶六年四月癸丑。由於〈補注所引書傳〉中,宋臣自言重定時間為開寶七年,故從其說。 

172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嘉祐補注總敘〉,錄自《中國本草全書》第一二卷,頁 4。 

173  《中國本草要籍考》,頁 181。 

174  《玉海》,卷六十三,頁 1245。 

40 

上其以往採集之成果,合計有萬餘首之多。淳化三年(992AD)二月,歷經十四 年之久,編成《太平聖惠方》一百卷,委實不易。同年五月甲午朔,即成書後三 個月,太宗又下令集成此書,並於五天後頒行天下:「上復命醫官集《太平聖惠 方》一百卷。己亥,以印本頒天下,每州擇明醫術者一人補醫博士令掌之,聽吏 民傳寫。」175此次集成之工作,應僅為刊印前之最後整理。 

另外,在編修《太平聖惠方》期間,於太平興國六年(981AD)十月,太宗 又令賈黃中等編修《神醫普救方》176,並於雍熙四年(987AD)九月頒行:「翰 林學士賈黃中等上《神醫普救方》一千卷,詔頒行之,賜黃中等器幣有差。」177 共歷時六年,即編成一千卷之鉅著。另有《御藥院方》一書,然因史料缺乏之故,

難以查考其成書年代,僅由太宗至道三年(997AD)設立御藥院178,可推測《御 藥院方》應成書於至道年間(995‐997AD)。後來到了元代,又有醫官許國楨編《御 藥院方》,未知與宋代之《御藥院方》是否有關聯。然而,據日人丹波元簡對元 代《御藥院方》之考證: 

其書係于元太宗朝諸醫官所集。……又按《政和本草》中收《御藥院方》 

者十餘道,今考諸此書,無一所見。而宋〈藝文志〉、馬氏《經籍考》,俱  不載其目,蓋宋舊有《御藥院方》,而佚已久矣。徐東皐於《古今醫統》 

中引此書方藥,而於〈採摭書目〉則云宋太宗朝無名氏集,抑攻(按:應  為攷)核之不審也。……此乃輯宋末金元諸方者頗備,亦寶架中不可欠之  書也。179 

若丹波氏之說正確,則元代之《御藥院方》與宋代並無關聯,且宋代之《御 藥院方》早已亡佚。檢閱《政和本草》之〈證類本草所出經史方書〉中,的確錄 有《御藥院方》一條180,故宋太宗時很可能編有此書。此書所收之方藥或僅供禁 中帝室之用,或亦收錄於《太平聖惠方》、《神醫普救方》之中,然因資料有限,

故無從判斷。除了實用之方書以外,太宗亦重視醫經典籍,如太平興國六年

(981AD)十月,太宗下詔:「校歷代醫書。」181然而,根據目前所見之資料,

此次校正之醫籍不明,亦未見相關成果刊行。 

       

175  《宋板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十三,〈太宗皇帝紀〉十七,頁 116。 

176  《玉海》,卷六十三,頁 1245:「太平興國六年,十月丙戌,詔賈黃中等於崇文院編録醫書,

雍熙三年十月纂成千卷,目録十卷,名《神醫普效方》,御製序。」然其完成時間記為雍熙三年 十月,與下所引《宋板續資治通鑒長編》所云之雍熙四年九月歧異;由於《宋板續資治通鑒長編》

之史料價值較高,故從其說。 

177  《宋板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十八,〈太宗皇帝紀〉十二,頁 570。 

178  《宋板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六十七,〈仁宗皇帝紀〉四,頁 598:「天聖四年,……二月戊申 朔,置上御藥供奉四人。御藥院掌按驗秘方、和劑藥品以進御,及供奉禁中之用,至道三年始置,

以入內供奉官三人掌之,或參用士人,於是別置上御藥供奉,其品秩比內殿崇班,專用內侍,其 後多至九人。」 

179 [元]許國楨:《御藥院方》(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3,日本寬政戊午活字本),頁 865‐866。 

180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證類本草所出經史方書〉,錄自《中國本草全書》第十一卷,

頁 530。 

181  《宋史》卷四,〈本紀〉四,〈太宗〉一,頁 67。 

41 

真宗年間,編修醫書之工作沒有太大進展,惟有天禧二年(1018AD)刊印 私修之方書,是為官刊醫書,並非官修醫書:「內出鄭景岫《四時攝生論》、陳堯 叟所集方ㄧ卷示輔臣。上作序,命刊板摹印付閤門,賜授任廣南臣寮,仍分給諸 道州軍。」182《四時攝生論》為唐代鄭景岫所編,收錄治療嶺南特有疾病之方,

《集驗方》為宋代官員陳堯叟所搜集之驗方,前一章已提及,此不贅述。此二書 專門收錄針對嶺南疾疫之藥方,而藉由朝廷的力量刊刻、分賜人民,此二書之影 響力得以擴大。 

仁宗時期,進行了大量的編修醫書工作。首先是繼太宗之後,校正醫書之工 作又有進一步發展。天聖四年(1026AD)十月,依醫官所請,仁宗下詔校正醫 書:「翰林醫官副官趙拱等上准詔校定《黃帝內經素問》、《巢氏病源》、《難經》,

詔差集賢校理晁宗慤、王舉正、石居簡、李淑、李昭遘,依校勘在館書籍例,均 分看詳校勘。」183此次校正工作,明列三醫經:《素問》、《諸病源候論》、《難經》,

比太宗時期明確。由於朝廷自太祖以來,多次下詔徵書,故推測到了仁宗時期,

朝廷所收藏之醫書已達一定程度,更有條件做校正之工作。此次校正工作花費約 七個月的時間,於天聖五年(1027AD)四月將成果頒行天下:「詔國子監摹印頒 行,又詔翰林學士宋綬撰《病源》序。」184但因史籍之記載簡略,未知確切頒行 了哪些醫書,僅由仁宗命宋綬作序,可推知《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已校定完成;

《難經》則於稍後由醫官王惟一校正完成;《素問》則又更晚才開始校正;下文 將一併詳述之。 

  仁宗亦留意針灸方面之醫書。天聖五年(1027AD)十月,編成《銅人圖經》

三卷:「醫官院上所鑄俞穴銅人式二,詔一置醫官院,一置相國寺。……因命翰 林學士夏竦撰序,摹印頒行。(賜諸州在七年閏二月,今并書之。)」185  《銅人 鍼灸圖經》之編修不知始於何時,惟知於天聖五年十月成書,頒行天下,並於二 年後賜予諸州。此書之編修動機,是由於仁宗認為針灸的方法眾說紛紜,沒有規 範,臨床施行時對人民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於是命令醫官王惟一考定腧穴經 脈,撰成《銅人圖經》;又令其將書中內容轉為實體,鑄成俞穴銅人二尊。 

而前文提及天聖四年(1026AD)之詔令,除了《諸病源候論》於隔年刊行 外,《難經》與《素問》之校正工作則較晚完成。《難經》共校成五卷,其校正情 形之相關史料較少,僅日人丹波元胤提及: 

今是書每卷首,題曰:呂廣、丁德用、楊玄操、虞庶、楊康侯註解,王九  思、王鼎象、石友諒、王惟一校正,附音釋。所謂王翰林者,未詳何人, 

宋仁宗天聖四年,王惟一為翰林醫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藥奉御、騎都  尉,奉敕編修《銅人腧穴鍼灸圖經》,王翰林即惟一已。考趙希弁志,丁  德用註,成于嘉祐末;虞庶註,黎泰辰治平間為之序,並在天聖之後,由         

182  《宋板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十九,〈真宗皇帝紀〉二十一,頁 422‐423。 

183  《宋會要輯稿》,卷一千七百四十二,〈崇儒〉四之六,頁 2219。 

184  《宋板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六十八,〈仁宗皇帝紀〉五,頁 628。 

185  《宋板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六十八,〈仁宗皇帝紀〉五,頁 636。 

42 

此觀之,惟一歷仕仁宗英宗兩朝,修銅人經之後,經數十年,而校正是  書也。186 

 

故《難經》若於天聖四年(1026AD)開始校正,於治平年間(1064‐1067AD)

完成,歷經約三十八年,推測實際上所花費之校正時間應未達此數,然由於資料 不足,有待進一步考證。而校正《素問》之工作,僅見《玉海》記載仁宗在天聖 四年之後,又二次下令校正《素問》,一次在景祐二年(1035AD)七月庚子,命 丁度等人主其事;一次在嘉祐二年(1057AD)八月辛酉,置校正醫書局,命掌 禹錫等負責187;後者將於下文詳述。然而,仁宗再次下令之原因,究竟代表的是:

天聖四年並未校正《素問》,或是仁宗不滿意當時校正之成果,則未見史料記載。 

  仁宗除了關注醫學經典與針灸書籍以外,亦留意便於實用之方書。慶曆八年

  仁宗除了關注醫學經典與針灸書籍以外,亦留意便於實用之方書。慶曆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