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宋代官修醫書之編修時間

第三節  哲宗以降至宋亡

第三節  哲宗以降至宋亡   

  哲宗之時,醫書之雕印方式有了新的改革:   

國子監准尚書禮部元祐三年八月八日符:元祐三年八月七日酉時,准都省  送下。當月六日勑中書省勘會,下項醫書冊數重大,紙墨價高,民間難以  買置。八月一日奉聖旨:令國子監別作小字雕印。……續准禮部符:元祐  三年九月二十日准都省送下,當月十七日勑中書省、尚書省送到國子監狀, 

據書庫狀,准朝旨雕印小字《傷寒論》等醫書出賣……。215 

官方編修之醫書原本是採用大字雕印,冊數較一般刻本多;考量到普通人民 幾乎沒有能力購買,於是在元祐三年(1088AD)時,哲宗下令將《傷寒論》、《太 平聖惠方》等醫書刻成小字,壓低成本,使更多人有能力購買。 

除了小字雕印醫書以外,另有將外國使臣獻書頒行天下之創舉。元祐八年

(1093AD),有儒臣檢閱高麗於去年獻上之書籍:「工部侍郎兼權祕書監王欽臣 言:『高麗獻到書內有《黃帝鍼經》,篇秩俱存,不可不宣布海內,使學者誦習。』

依所請。」216由於宋代以前之中國自詡為天朝上國,命令諸國須臣服於己,定時 前來朝貢;諸國貢獻財寶珍玩給朝廷後,朝廷為顯示自身之優越,亦會回賜予金 銀錦帛之類,以及諸國乞求賜予之物什,如重要書籍等等。此處高麗所進獻之《黃 帝鍼經》九卷,應即過去賜予高麗之醫書,在國內可能因為五代以來之動亂而散 失,卻在高麗保存下來了。儒臣發現高麗此次所進獻之《黃帝鍼經》,竟較國內 流傳之版本還完整,故建議皇帝頒行天下。 

  紹聖元年(1094AD),哲宗又再次下令以小字雕印五部醫書: 

伏覩本監(國子監)先准朝旨,開雕小字《聖惠方》等共五部出賣,并每  節鎮各十部,餘州各五部,本處出賣。今有《千金翼方》、《金匱要略方》、 

《王氏脉經》、《補注本草》、《圖經本草》等五件醫書,日用而不可闕。 

本監雖見印賣,皆是大字,醫人往往無錢請買,兼外州軍尤不可得。欲乞  開作小字,重行校對出賣,及降外州軍施行。本部看詳,欲依國子監申請  事理施行,伏候指揮。六月二十三日奉聖旨,依奉勑如右牒到奉行。都省  前批六月二十六日未時,付禮部施行,仍關合屬去處,主者一依勑命指揮  施行。217 

分析此二次小字雕印之醫書,由於記載不詳,僅知首次雕印之醫書有五部,

其中二部為《傷寒論》、《太平聖惠方》,餘三部則不明;第二次所刻印之書,則 明確記載有:《千金翼方》、《金匱要略方論》、《脈經》、《嘉祐本草》、《本草圖經》。

       

215  《仲景全書》,〈進呈〉,頁 13。 

216  《宋會要輯稿》,卷一千七百四十一,〈崇儒〉五之二七,頁 2246。 

217  《脉經》,頁 5‐6。 

47 

而第二次雕印之醫書,多為便於實用之本草書、方書,誠如上方所引之牒文所云,

由於此五部醫書「日用而不可闕」,特以小字雕印,以廣其傳。又此次刊行之小 字《脈經》,亦成為南宋時校正《脈經》之底本;本章後段將詳述之。紹聖三年

(1097AD),又有地方政府廣西漕司刊刻《脈經》218

元符二年(1099AD)正月,高麗又遣使至中國,乞求朝廷賜予《神醫普救 方》等書:「高麗國進奉使尹瓘等言:乞賜《太平御覽》等書。詔:所乞《太平 御覽》并《神醫普救方》見校定,俟後次使人到闕給賜。」219於是,同年三月,

開始校正《神醫普救方》:「禮部言:尚藥奉御判太醫局孔元狀乞將《神醫普救方》

差官校正,付國子監鏤板頒行,從之。」220《神醫普救方》自太宗雍熙四年(987AD)

編成以後,只經過 112 年的時間,卻已有校正之必要,顯示出書籍之刻寫、保存 委實不易。 

  徽宗朝之相關著作十分豐富,可與仁宗媲美。首先是大觀年間,私家著述《傷 寒百問》、《南陽活人書》、《證類本草》三書之問世,其中《傷寒百問》和《南陽 活人書》乃是修訂前後之關係,以下分述之。《傷寒百問》為朱肱累積十八年之 心血所撰,自哲宗元祐四年(1089AD)始,成於徽宗大觀元年(1107AD)221, 後獻上朝廷,徽宗授其醫學博士,並命國子監刊行:「昔朱肱奉議著《傷寒百問》,

書成經進,授醫博士,其書付監刊行。道遇豫章名醫宋道方,因就質之,宋為指 駁數十條,肱罔然自失,由是書監不刊。」222朱肱離開皇宮後不久,遇見名醫宋 道方,因而向其請教,宋氏指出書中的許多錯誤,故朱肱又重新改寫《傷寒百問》, 於次年(1108AD)寫成《南陽活人書》223,並於政和元年(1111AD)再次獻上 朝廷224。 

  《證類本草》為醫者唐慎微合併《嘉祐本草》、《本草圖經》二書,再博采群 書,加入諸多經史文集、醫書、佛書、道藏中之資料,所撰成之著作: 

逮及本朝開寶、嘉祐之間,嘗詔儒臣論撰收拾采摭,至於前人之所棄,與  夫有名而未用、已用而未載者,悉取而著于篇。其藥之增多遂至千有餘種, 

庶乎無遺也。而世之醫師方家,下至田父里嫗,猶時有以單方異品效見奇  捷,而前書不載、世所未知者,類蓋非一。故謹(元從心從真避御名,今  易)微因其見聞之所迨,博采而備載之。於《本草》、《圖經》之外,又得  藥數百種。益以諸家方書、與夫經子傳記、佛書道藏,凡該明乎物品功用         

218  《書林清話》,頁 146。 

219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百五,〈哲宗〉,頁 5142。 

220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百七,〈哲宗〉,頁 5157。 

221  [宋]朱肱著,[明]吳勉學校:《增註傷寒類證活人書》(臺北:集文書局,1980),頁 17,文末署名「大觀元年正月日,前進士朱肱序」,故可推測應成書於大觀元年。 

222  [明]陶華:《傷寒明理續論》(臺北:萬人出版社,無年代,點校本,《歷代中醫珍本集 成》),〈明理續論序〉,無頁數。 

223  《增註傷寒類證活人書》張蕆序,頁 3,文中云《南陽活人書》:「作於己巳(按:元祐四年),

成於戊子(按:大觀二年)」。 

224  《增註傷寒類證活人書》進表,頁 9,文末署名「政和元年,正月一日,奉議郎致仕臣朱肱 謹上」。 

48 

者,各附於本藥之左。其為書三十有一卷、目錄一卷、六十餘萬言,名曰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察其為力亦勤矣。而其書不傳,世罕言焉。集賢  孫公得其本而善之,邦計之暇,命官校正、募工鏤板,以廣其傳,蓋仁者  之用心也。……大觀二年十月朔,通仕郎、行杭州仁和縣尉、管句學事, 

艾晟序。225 

《證類本草》原本應僅成稿本,並未刊行,直到官員孫覿發現此書後,命屬 官校正、鏤版刊行,並將其獻上朝廷,是為《大觀本草》:

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AD),蜀醫唐愼微取《嘉祐補註本草》及《圖經  本草》合為一書,復拾《唐本草》、陳藏器《本草》、孟詵《食療本草》,  舊本所遺者五百餘種,附入各部,并增五種。仍采《雷公炮炙》及《唐本》、 

《食療》、陳藏器諸説收未盡者,附于各條之後。又采古今單方,并經史  百家之書,有闗藥物者亦附之,共三十一卷,名《證類本草》。上之朝廷, 

改名《大觀本草》。226 

由於其所收錄之資料十分豐富,朝廷對其相當重視,故後來曾兩次下詔修 訂,是為《政和本草》及《紹興本草》,詳見後文。值得注意的是,《大觀本草》

並非由徽宗下詔編修,亦非朝廷作主鏤板頒行,而是由官員為之。   

  而神宗熙寧九年(1076AD)設立之太醫局熟藥所,發展至徽宗崇寧年間

(1102‐1106AD)增置和劑惠民藥局七所,以及收買藥材所。大觀年間(1107‐1110  AD),命陳師文等再校定《太醫局方》,編成《和劑局方》:「大觀中,陳師文等 校正《和劑局方》五卷,二百九十七道,二十一門。」227政和二年(1112AD),

徽宗又再次命醫官盧昶校定《和劑局方》,然關於此次校正工作之記錄,僅見金 代元好問云:「盧尚藥諱昶,世家霸州文安,今為大名人,以方伎有名河朔。政 和二年,補太醫奉御,被旨校正《和劑局方》,則補治法,累遷尚藥局使。」228    另外,大觀年間與陳師文一同校正《和劑局方》之裴宗元,亦負責校正《外 臺秘要方》之工作,證據為《外臺秘要方》之第一卷末尾附帶之文字:「朝奉郎,

提舉藥局兼太醫令,醫學愽士臣裴宗元較正」229。然而,由於史料不足之故,難 以考察其年代,推測應為政和年間230。 

       

225  《經史證類大觀本草》,〈經史證類大觀本草序〉,錄自《中國本草全書》第九卷,頁 297‐298。 

226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94,點校本),卷一,〈序例上‧歷 代諸家本草〉,〈證類本草〉,頁 5。 

227 《玉海》,卷六十三,頁 1247。 

228 [金]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無出版年,縮印烏程蔣氏密韻樓藏 明弘治刊本,《四部叢刊初編集部》),卷二十四,〈盧太醫墓誌銘〉,頁 249。 

229  《外臺秘要方》,卷一,頁 303。 

230  徽宗大觀年間,裴宗元校正《和劑局方》時,其寄祿官階為奉議郎,職事官為守太醫令兼措 置藥局;而校正《外臺秘要方》時,其寄祿官已升為朝奉郎,職事官也升為提舉藥局兼太醫令,

故可推測時間應在校正《和劑局方》之後,最有可能為政和年間。《外臺秘要方》後送至兩浙東 路提舉茶塩司刊印,參閱本論文之第五章。 

49 

  徽宗甚至親自寫成《聖濟經》一書,用意在於闡發《內經》中之道理。其所 製之序云: 

其(按:指《內經》)言與典墳相為表裡,而世莫得其傳,至號為醫者流, 

此與謂易為卜筮者何異?朕甚悼之,自繼述以來,兢兢業業,夙夜不敢康, 

萬機之餘,紬繹訪問,務法上古,探天人之賾、原性命之理,明榮衛之清  濁、究七八之盛衰,辨逆順、鑒盈虛,為書十篇、凡四十二章,名之曰《聖  濟經》,使上士聞之,意契而道存,中士攷之,自華而摭實,可以養生、 

可以立命、可以躋一世之民於仁壽之域,用廣黃帝氏之傳,豈不美哉?231    自述其從繼述聖賢之道以來,便致力於撰寫《聖濟經》,直到「政和八年

(1118AD),五月十一日,詔頒之天下學校。」232,共十卷,頒行天下。政和年 間(1111‐1118AD),徽宗在撰寫《聖濟經》之餘,又下令編修《聖濟總錄》二百 卷:「又詔天下以方術來上,并御府所藏,頒之為補遺一卷、治法一卷,卷凡二 百,方幾二萬,以病分門,門各有論,而統敘附焉,首之以風疾之變動、終之以 神仙之服餌,詳之至於俞穴經絡,祝由符禁,無不悉備,名之曰《政和聖濟總錄》。」

(1118AD),五月十一日,詔頒之天下學校。」232,共十卷,頒行天下。政和年 間(1111‐1118AD),徽宗在撰寫《聖濟經》之餘,又下令編修《聖濟總錄》二百 卷:「又詔天下以方術來上,并御府所藏,頒之為補遺一卷、治法一卷,卷凡二 百,方幾二萬,以病分門,門各有論,而統敘附焉,首之以風疾之變動、終之以 神仙之服餌,詳之至於俞穴經絡,祝由符禁,無不悉備,名之曰《政和聖濟總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