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宋代官方編修醫書之背景

第一節  前代官修醫書的經驗與成果

第二章  宋代官方編修醫書之背景   

  宋代之環境如何促成、影響當時官修醫書事業之發展,雖然是相當複雜的情 況,然而本研究試圖加以簡化,做出初步解釋。由於宋代皇帝大多雅好文藝、重 視醫學發展,故可能會期望見到醫藥文獻有好的發展,於是官方編修醫書之「內 在需求」產生,此為皇帝之主觀意識。而就客觀環境來說,醫學與社會之發展又 面臨一些問題,必須及早處置,比如改正醫書舛誤、提升醫者學養、救治百姓疾 苦等,此為促成編修醫書之「外在需求」。當皇帝受到需求之驅使,產生編修醫 書之動機後,還需要「條件」的配合,如前代官修醫書之經驗累積、修書制度與 組織之完備、雕版印刷術之發展成熟等。由於上述之「需求」都是正向合理的,

一切「條件」又都具足,因此宋代之官修醫書事業便可順利地推行與發展。 

 

第一節  前代官修醫書的經驗與成果   

一、兩漢 

  漢代一改秦代焚書之弊,廣收天下書籍,致力於文事: 

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  樂崩,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 

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祕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  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  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  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羣書而  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 

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25  至漢成帝時,命陳農求遺書於天下,又命劉向等校理群書,包括經傳、諸子、

詩賦、兵書、數術、方技類;其中醫書歸屬於方技類,由侍醫李柱國負責校正。

每校完一書,劉向便為該書寫作提要,並上奏於成帝,累積了不少篇章。此後,

劉向之子劉歆在父親成果之基礎上,編成了《七略》。此為目前可見之文獻中,

最早的校書紀錄,奠定了校勘學之基礎。 

       

25  [漢]班固撰,楊家駱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點校本),卷三十,〈藝文志〉

十,頁 1701。 

16 

二、魏晉南北朝 

  魏晉之際,北朝如北魏孝文帝時,醫官李脩鳩集儒臣及善書者,編成《藥方》

百餘卷:「太和中(477‐499AD),常在禁內。高祖、文明太后時有不豫,(李)脩 侍鍼藥,治多有效。賞賜累加,車服第宅,號為鮮麗。集諸學士及工書者百餘人,

在東宮撰諸藥方百餘卷,皆行於世。」26到了宣武帝時,又編《藥方》三十五卷:

「後世宗詔(王)顯撰藥方三十五卷,班布天下,以療諸疾。」27而南朝則出現 帝王御著,如《隋書‧經籍志》錄有《香方》一卷,題為宋明帝撰28;《新唐書‧

藝文志》有梁武帝《坐右方》十卷29。  三、隋唐五代 

  隋代,煬帝命醫官巢元方等編纂《諸病源候論》:「巢元方,不知何郡人,大 業中(605‐618AD)為太醫博士,奉詔撰《諸病源候論》五十卷,罔不該集。今 行世為《巢氏病源》。」30又敕修《四海類聚方》二千六百卷31、《四海類聚單方》

十六卷32,與《諸病源候論》相輔相成;又《四海類聚方》與《四海類聚單方》

之差別,在於前者收錄複方,後者則專收單方。 

唐代校正四部書籍,其中醫家屬於子部,亦在其列;如太宗貞觀二年

(628AD):「祕書監魏徵以喪亂之後,典章紛雜,奏引學者校定四部書。數年之 間,祕府粲然畢備。」33高宗乾封元年(666AD):「上以四部羣書,傳寫訛謬,

並亦缺少,乃詔東臺侍郎趙仁本……等,集儒學之士刊正,然後繕寫。」34    除了校正書籍以外,唐代編纂、撰著之書籍已較前代豐富得多,可視為宋代 蓬勃發展之官修醫書事業的先聲。唐初,楊上善奉旨撰注《太素》,其書上題名 曰:「通直郎守太子文學臣楊上善奉敕撰注」35。關於楊上善其人、其撰注《太 素》之時間,素有爭議,據學者錢超塵之考證,楊氏應為唐高宗時人,且其撰注 時間大約在高宗龍朔二年至咸亨元年(662‐670AD)36。 

  唐高宗顯慶二年(667AD),由於蘇敬之建議,開始進行《新修本草》(一名        

26  [北齊]魏收撰,楊家駱編:《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點校本),卷九十一,〈列傳‧

術藝〉七十九,〈李脩〉,頁 1966。 

27  《魏書》,卷九十一,〈列傳‧術藝〉七十九,〈王顯〉,頁 1969。 

28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編:《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點校本),卷三十四,〈志〉

二十九,〈經籍〉三,頁 1048。 

29  [宋]歐陽修、宋祁撰,楊家駱編:《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點校本),卷五十九,

〈志〉四十九,〈藝文〉三,頁 1567。 

30  [明]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明葛宋禮刊本),〈歷世 聖賢名醫姓氏〉,頁 33。 

31  《隋書》,卷三十四,〈志〉二十九,〈經籍〉三,頁 1050。 

32  [後晉]劉昫等撰,楊家駱編:《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點校本),卷四十七,〈志〉

二十七,〈經籍〉下,頁 2049。 

33  [宋]王溥,楊家駱編:《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63),頁 643。 

34 《唐會要》,卷三十五,頁 643。 

35  [隋]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臺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1981,點校本),頁 1。 

36  錢超塵:〈《太素》撰著具體時間新證〉,《中醫文獻雜誌》4(2006),頁 1‐3。 

17 

《唐本草》)之編纂工作,此為本草史上的重要著作: 

……既而朝議郎行右監門府長史騎都尉臣蘇敬,摭陶氏之乖違,辨俗用之  紕紊。遂表請修定,深副聖懷。乃詔大尉楊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  臣無忌、大中太夫行尚藥奉御臣許孝崇等二十二人,與蘇敬詳撰。……於  是上稟神規,下詢眾議;普頒天下,營求藥物。羽毛鱗介,無遠不臻;根  莖花實,有名咸萃。遂乃詳探秘要,博綜方術。《本經》雖闕,有驗必書; 

《別錄》雖存,無稽必正。考其同異,擇其去取。鉛翰昭章,定群言之得  失;丹青綺煥,備庶物之形容。撰《本草》并圖經、目錄等,凡成五十四  卷。37 

《新修本草》對後世影響深遠,其體例、作法、編排方式等多為後來宋代官 修本草書所取法,如注意分別不同文獻中的資料,向全國廣徵藥圖編成圖經等。

武則天時,則有醫官張文仲等奉旨撰《療風氣諸方》: 

(張)文仲尤善療風疾。其後則天令文仲集當時名醫共撰《療風氣諸方》, 

仍令麟臺監王方慶監其脩撰。文仲奏曰:「風有一百二十四種,氣有八十  種。大抵醫藥雖同,人性各異,庸醫不達藥之行使,冬夏失節,因此殺人。 

唯脚氣頭風上氣,常須服藥不絕,自餘則隨其發動,臨時消息之。但有風  氣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要得通洩,即不困劇。」於是撰四時常服及輕  重大小諸方十八首表上之。38 

  此外,又有號稱為皇帝親自編纂之方書,如唐玄宗編《廣濟方》,開元十一 年(723AD)頒佈:「九月己巳,頒上撰《廣濟方》於天下,仍令諸州各置醫博 士一人。」39德宗編《貞元廣利藥方》,簡稱《廣利方》,於貞元十二年(796AD)

頒佈:「上制《貞元廣利藥方》五百八十六首,頒降天下。」40在此必須補充說 明,唐代王燾所編修之《外臺秘要方》,並非奉敕所撰,且王氏似亦未將此書獻 上朝廷,故其雖廣為人知,但並不算是官修醫書,視為儒臣私修之書可也。 

  五代時期,編修方面有後蜀國主孟昶令儒臣韓保昇在《新修本草》及其《圖 經》之基礎上編修成《蜀本草》。宋代編修《嘉祐本草》之儒臣掌禹錫曾提及此 事:「偽蜀孟昶亦甞命其學士韓保昇等,以唐本《圖經》參比為書,稍或增廣,

世謂之《蜀本草》……」41。校正方面則有後唐重校《廣濟方》、《廣利方》:「其 禦製《廣濟》、《廣利》等方書,亦請翰林醫官重校,頒行天下。」42 

       

37  [唐]李勣等,魯軍編:《重輯新修本草》(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岡西為人重輯本,

《中國本草全書》第六卷),卷上第一,〈新修本草序例〉,頁 252‐253。 

38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一,〈列傳〉一百四十一,〈方伎〉,〈張文仲〉,頁 5100。 

39  《舊唐書》,卷八,〈本紀〉八,〈玄宗〉上,頁 186。 

40  《舊唐書》,卷十三,〈本紀〉十三,〈德宗〉下,頁 383。 

41  [宋]唐慎微,魯軍編:《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中國本草全 書》第七卷,南宋嘉定四年劉甲刊本),〈補注總敘〉,頁 94。 

42 [宋]王溥,楊家駱編:《五代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70),卷十二,頁 163。 

18 

  綜觀宋以前官修醫書之發展,可發現自魏晉以來,在上位者即注重編纂實用 性高之方書,便於日常生活檢用;到了唐代以後,或因南朝時陶弘景校訂《神農 本草經》之故,官方開始留意到本草書之編纂,故出現《新修本草》、《蜀本草》;

然於其他醫學理論、針灸方面似未有建樹。在校正方面,宋以前官方校勘之醫籍 並不多見,但私家卻有不少,如三國時期吳太醫令呂廣校《難經》,南朝全元起 校正《素問》,唐代王冰校勘《內經》等。 

  宋代承接了前代之經驗與成果,共編修了 30 種醫書,分為四類,包括:方 書(11 種)、醫學理論(9 種)、本草(7 種)、針灸(3 種)。與前代相比,方書 亦為宋代政府最關注的部分,顯然為承接著前代之風尚;然而宋代政府卻又致力 於校勘醫學理論之著作,這是與前朝相當不同的地方。究其原因,可能由於許多 皇帝皆愛好醫道,故能明白理論為醫學之根基,若不通醫理,則無法成為良醫;

兼以宋代官方開始辦理正式的醫學教育,其中醫學理論著作為必讀之書,故亦重 視醫經之校勘工作。而官修本草書則承接著唐代大規模編修《新修本草》之經驗,

多次校定增補,亦有相當不錯的成績。 

 

第二節  宋代編修醫書之需求   

  宋代編修醫書之需求可大略歸納為以下五點: 

一、改正醫書舛誤 

  各類書籍經過了歷代以來傳抄、刻寫之過程,到了宋代已是錯誤百出、難以 閱讀。宋代文人周煇有云:「印板文字,訛舛為常,蓋校書如掃塵,旋掃旋生。」

43顯示書籍內容舛誤之處,實多如塵埃。醫書也不例外,相關佐證可謂俯拾皆是,

醫學經典如《素問》:「去聖已遠,其述晻昧,是以文註紛錯、義理混淆,……」

44《金匱要略方論》:「然而或有證而無方,或有方而無證,救疾治病其有未備。」

45《金匱玉函經》自晉代以來,便面臨此一困境:「自晉以來,傳之既久,方証

45《金匱玉函經》自晉代以來,便面臨此一困境:「自晉以來,傳之既久,方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