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宋代官方編修醫書之背景

第三節  宋代編修醫書之條件

第三節  宋代編修醫書之條件   

一、政治   

(一)偃武修文   

  宋代開國君王太祖,本為後周之殿前都點檢,即禁軍最高統帥,甚為周世宗 所倚重。世宗崩後,繼位的恭帝年幼,政局不穩。後周顯德七年(960AD),因 遼軍來襲,恭帝派太祖前往禦敵,太祖便在途中於陳橋驛發動兵變,自立為帝。

建國後,由於太祖經歷了五代之軍閥割據,動盪不安的世局,自己又是擁兵自立 稱王,故其對武將深忌之,惟恐君位亦為人所奪。是故,太祖登基後不久,即以

「杯酒釋兵權」之計收回將領之兵權,統一由中央控管。此為宋代強幹弱枝之基 本國策,目的在加強中央政府之權力。 

  太祖雖為武將出身,但十分喜愛讀書:「上性嚴重寡言,獨喜觀書,雖在軍 中,手不釋卷,聞人間有竒書,不吝千金購之。」75由於五代以來,武將常篡奪 王位,致使朝代更迭頻繁,臣下則多求苟安,無暇他顧,儒家忠君愛國之氣節蕩 然無存;太祖為了要鞏固其政權,故致力於提倡讀書風氣,以達教化人心、匡變 政風之目的。太祖還以文人治國而貶抑武將,並於太廟立下「不得殺士大夫及上 書言事人」76之訓,以示優禮士人。有一次,太祖見偽蜀印鑑上之年號起疑,儒 臣為之解惑,故其體認到學識涵養之重要,更加重用儒臣: 

上初命宰相譔前世所無年號,以改今元。既平蜀,蜀宮人有入掖廷者,上  因閱其奩具,得舊鑑,鑑背字有「乾德四年鑄」。上大驚,出鑑以示宰相, 

曰:「安得已有四年所鑄乎?」皆不能荅。乃召學士陶榖、竇儀問之,儀  曰:「此必蜀物,昔偽蜀王衍有此號,當是其歲所鑄也。」上乃寤,因嘆  曰:「宰相須用讀書人。」由是益重儒臣矣。趙普初以吏道聞,寡學術, 

上每勸以讀書,普遂手不釋卷。77 

  繼位之太宗與太祖相比,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太平興國八年(983AD),

太宗下詔:「史館所修《太平總類》,自今日進三卷,朕當親覽。宋琪等言:『窮 歲短晷,日閱三卷,恐聖躬疲倦。』上曰:『朕性喜讀書,開卷有益,不為勞也。

此書千卷,朕欲ㄧ年讀遍,因思學者讀萬卷書亦不為難耳。』」78顯示出太宗積 極好學的精神。雍熙元年(984AD),太宗又致力於訪書: 

       

75  《宋板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七,〈太祖皇帝紀〉七,頁 208。 

76 [宋]陸游,嚴一萍選輯:《避暑漫鈔》(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古今說海》本,《百 部叢書集成》),無卷數,十二至十三,無頁數,曰:「藝祖受命之三年,密鐫一碑,立于太廟 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一云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云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77  《宋板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七,〈太祖皇帝紀〉七,頁 208。 

78  《宋板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十四,〈太宗皇帝紀〉八,頁 470。 

25 

上謂侍臣曰:「夫教化之本,治亂之源,苟無書籍,何以取法?今三館所  貯,遺逸尚多,乃詔三館以《開元四庫書目》閱館中所闕者,具列其名, 

募中外有以書來上。及三百卷,當議甄錄酬獎;餘第卷秩之數,等級優賜; 

不願送官者,借其本寫畢還之。」自是,四方之書徃徃間出矣。79 

其認為書籍乃是「教化之本」、「治亂之源」,流露出對書籍的崇敬之情。

又為了「蓄天下圖籍,延四方賢俊」,太宗重建三館,並蓋得「輪奐壯麗,甲 于內庭」80;其又興建祕閣,並在淳化三年(992AD),祕閣落成後,與儒臣有這 一番對話: 

幸新祕閣。帝登閣,觀羣書齊整,喜形于色,謂侍臣曰:「喪亂以來, 

經籍散失,周孔之教,將墜于地。朕即位之後,多方收拾,抄寫購募, 

今方及數萬卷,千古治亂之道,竝在其中矣。」即召侍臣賜坐命酒,仍  召三館學士預坐。日晚還宮,顧昭宣使王繼恩曰:「爾可召傅潛、戴興, 

令至閣下,恣觀書籍,給御酒,與諸將飲宴。」潛等皆典禁兵,帝欲其  知文儒之盛故也。他日,又詔侍臣曰:「邇來武人子孫,頗有習儒學者, 

蓋由人所好耳。」呂蒙正曰:「國家襃待文士,爵祿非輕,故人人自勸, 

乃聖化所及。」81 

  太宗對圖書之重視、儒臣之優遇,由此可見一斑。上之所好,下必甚焉,自 朝廷自民間,於是興起崇儒尚文之風,甚至連武人之子孫亦有習儒者,逐步導正 五代之頹靡。宋初二帝之大興儒教,誠如宋人田況所言: 

        自朱梁至郭周五十餘年,凡五易姓,天下無定主。文武大臣朝比肩, 

暮北面,忠義之風蕩然矣。太祖皇帝天啟神贊,舉無遺算,開端創制,事  未成就,遂厭區夏。 

        太宗皇帝以新邸勳望,紹有大統,深懲五代之亂,以刷滌污俗,勸人  忠義為本。連闢禮闈,收釆時俊,每臨軒試士,中第者不下數百人。雖俊  特者相踵而起,然冗濫亦不可勝言,當時議者多以為非古選士之法。故真  皇嗣位之初,王禹偁首上疏言得失,謂舉選非天子親臨之事,請以歸有司。 

然太宗滌污革舊,一新簪笏,則明者亦默知其意焉。82    真宗平時博覽文史群書,好學不倦: 

聽政之暇,唯務觀書,每觀畢一書,即有篇詠,使近臣從之和,故有御製         

79  《宋板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十五,〈太宗皇帝紀〉九,頁 477。 

80  《宋板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十九,〈太宗皇帝紀〉三,頁 375‐376。 

81  [宋]程俱撰,張富祥校證:《麟臺故事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點校本),卷一,

〈儲藏〉,頁 38。 

82  [宋]田況,嚴一萍選輯:《儒林公議》(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明商濬校刊《稗海》

本,《百部叢書集成》),卷上,三至四,無頁數。 

26 

〈看尚書〉詩三章,〈看春秋〉三章,〈看周易〉三章,〈看禮記〉三章,〈看  孝經〉三章。後有御製〈讀宋書〉□首,〈讀□書〉二首,〈讀後魏書〉三  首,〈讀北齊書〉二首,〈讀後周書〉三首,〈讀隋書〉二首,〈讀唐書〉三  首,〈讀五代梁史〉二首,〈讀五代後唐史〉二首,〈讀五代晉史〉二首,〈讀  五代漢史〉二首,〈讀五代周史〉三首,可謂近時好學之主也。83 

  大中祥符五年(1012AD),真宗作《崇儒術論》,刻石國學84。仁宗時刻九 經於石碑之上,成為文學界之一大盛事。其後繼位之帝王,多紹述先祖法式,積 極興文教、抑武事。南宋時,由於北宋之皇室舊藏多遭金人奪去,故高宗亦重視 搜訪書籍,如紹興十三年(1143AD)之記載:「昨訪遺書,今猶未有至者。朕 觀本朝承五代之後,文籍散逸,太宗留意於此,又得孟昶、李煜兩處所儲,益之 一時。始傋南渡以來,御府舊藏皆失,宜下諸路搜訪,其獻書者,或寵以官,或 酬以帛,葢教化之本,莫先於此也。」85其以書籍為教化之本源,與北宋太祖、

太宗諸帝如出一轍。宋代右文崇儒之政風,為官修醫書工作之發展提供了相當良 好的環境。 

 

(二)致力編書 

  自太祖開寶六年(973AD)開始,太祖即下令儒臣修《五代史》:「詔叅知 政事薛居正監修梁、後唐、晉、漢、周五代史。」太宗時期為宋初編修大型類書 之發端,包括博綜名物典章、百科全書式的《太平御覽》,收集野史傳記、故事 小說編成之《太平廣記》: 

太宗篤好儒學,嘗覽前代修文殿御覽《藝文類聚》,門目繁雜,失其倫次; 

乃詔翰林學士李昉、扈蒙,知制誥李穆,右拾遺宋白等參詳類次,分定門  目,編為《太平總類》一千卷,俄改為《太平御覽錄》(按:錄字疑衍)。 

又謂稗官之說,或有可採,令取野史傳記、故事小說,編為五百卷,賜名 

《太平廣記》。86 

  以及精選前代文集編成之《文苑英華》: 

詔翰林學士承旨李昉、翰林學士扈蒙、給事中直學士院徐鉉、中書舍人宋  白、知制誥賈黃中、呂蒙正、李至、司封員外郎李穆、庫部員外郎楊徽之、 

監察御史李範、祕書丞楊礪、著作佐郎吳淑、呂文仲、胡汀、著作佐郎直  史館戰貽慶、國子監丞杜鎬、將作監丞舒雅等閱前代文集,撮其精要,以         

83  [宋]江少虞:《事實類苑》,《四庫筆記小說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文淵閣 四庫全書本),卷三,〈祖宗聖訓〉,頁 28。 

84  《宋史》卷八,〈本紀〉八,〈真宗〉三,頁 152。 

85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百四十九,頁 5142。 

86  [宋]李攸,趙鐵寒主編:《宋朝事實》(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宋史資料萃編第一輯》),

卷三,〈聖學〉,頁 99‐100。 

27 

類分之,為《文苑英華》。雍熙三年(986AD)上之,凡一千卷。87    由參與儒臣之多,可想見編修工作之不易,若非由朝廷主持統籌,實難成事。

校正工作方面,淳化五年(994AD),校《禮記》、《尚書》、《周易》等九經88,以 及《史記》、《漢書》、《後漢書》89,可說是蔚為大觀。 

  真宗時期,有咸平四年(1001AD)修成之政書《續通典》:「翰林學士承 旨宋白等上《新修續通典》二百卷,詔付祕閣,仍賜宴以勞之,賜器幣有差。」

90並校成儒家九經之疏義:「先是,詔國子祭酒邢昺等校定《周禮》、《儀禮》、

《公羊》、《榖梁》傳正義。丁亥,昺等上其書凡一百六十五卷,命摸印頒行,

賜宴國子監,並加階勳。於是,九經疏義悉具矣。」91咸平五年(1002AD)校成

《三國志》、《晉書》、《唐書》92。景德四年(1007AD),又下令校正《文苑 英華》、李善注《昭明文選》93。大中祥符四年(1011AD),校勘《沖虛真經》

94。六年(1013AD),更修成史學鉅著《冊府元龜》95。至此,宋初四大類書皆告 完成,其中僅有太宗時期的《太平廣記》為五百卷,《太平御覽》、《文苑英華》、

《冊府元龜》三部皆為一千卷,收錄諸多寶貴的文史材料,締造了前所未有的耀 眼成就。除了文史經典以外,真宗亦重視道家典籍,如咸平六年(1003AD)校 成《道德經》96,大中祥符元年(1008AD)之後,陸續校成《南華真經》、《沖 虛真經》97,以及《道藏》98。 

  仁宗時期,天聖年間(1023‐1032AD)再次校正李善注《文選》99,二年(1024AD)

開始校勘《南史》、《北史》、《隋書》100,景祐二年(1035AD)校正《漢書》

及《孟子》:「詔翰林學士張觀等刊定《前漢書》、《孟子》,下國子監頒行。」

       

87  《麟臺故事校證》,卷三下,〈修纂〉,頁 293。 

88  《宋板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十九,〈真宗皇帝紀〉一,頁 334,記載:「蓋前所遣官多 專經之士,或通《春秋》者未習《禮記》,或習《周易》者不通《尚書》,至於旁引經史,皆 非素所傳習以是之,故未得專詳。伏見國子博士杜鎬、直講孫奭、崔頤正,皆苦心強學、博貫 九經,問義質疑,有所依據,望令重加刊正,除去舛謬。太宗從之。」 

89  《麟臺故事校證》,卷二中,〈校讎〉,頁 281。 

90  《宋板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十二之一,〈真宗皇帝紀〉四之一,頁 470。 

90  《宋板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十二之一,〈真宗皇帝紀〉四之一,頁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