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Copied!
3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博士班 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財貴 博士. 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研究生:曾瑞媛 撰 中華民國 101 年 6 月.

(2) 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摘 要 客家山歌「節奏」內容涵蓋文學與音樂兩個不同領域,藉由文學和音樂的搭 配,來瞭解客家山歌的文學美和音樂美。當前研究趨勢是跨領域探索,音樂與文 學雖是不同的領域,因為立基於「節奏」變化的規律,從節奏的角度切入,彼此 是可以相通互為詮釋的,表現出共同的藝術本質。 本論文內容共九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 文獻探討。第二章客家山歌的起源與發展,包含客家山歌的定義、客家山歌的起 源、客家山歌起源的傳説、客家山歌的研究概況。第三章節奏的定義,包括節奏 的概述、節奏在語文的表現、節奏在音樂的表現。第四章客家山歌的音韻節奏, 從韻協的布置、平仄之別、音節形式、音節要素的節奏解析四方面論述。第五章 客家山歌的辭格節奏,從增加文字形成節奏、減少文字形成節奏、重複文字形成 節奏、文字順序變化形成節奏說明。第六章客家山歌的章法節奏,內容包括章法 概述、客家山歌章法的節奏表現、客家山歌章法的節奏意涵闡述。第七章客家山 歌的音樂節奏,包括:客家山歌曲調分類與分析說明、客家山歌曲調分析、結語。 第八章客家山歌語言與音樂的節奏研究,有同歌詞不同曲牌的研究、和同曲牌不 同歌詞的研究二方面。第九章結論,本論文研究的結果如下: 節奏在各領域間的共同點是:具有「一定時間」 、 「週期性」和「反複」的特 色。客家山歌韻協布置以句尾韻為主,一二四句押韻最多。句句押韻的節奏最緊 湊,一四句的押韻較鬆弛,節奏也不明顯。辭格節奏效果,主要是「增字、減字、 重複字、字序改變」造成語言急促與鬆弛的節奏變異效果。章法以簡單節奏的「結 構單元」移位最多。從曲式結構發現樂句結構、樂段具有規律的反複節奏,與辭 格節奏、章法節奏一脈相通。 關鍵詞:客家山歌、節奏、辭格、章法、曲調. I.

(3) II.

(4) Research on Rhythms of Hakka Folk Songs abstract Rhythms of Hakka folk songs contain two fields: literature and music. We can explore the beauty of literature as well as music of Hakka folk songs via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and music. The current research trend is interdisciplinary explorations. Although music and literature are different fields, they can mutually annotate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rhymes” owing to the base of the variation of rhythms, showing their common essence of art.. The dissertation contains nin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describing the motivation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the scope and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as well as previous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folk songs, containing the definition of Hakka folk songs, the origin of Hakka folk songs, the legend of the origin of legend and the research profiles of Hakka folk songs.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definition of rhyme, including the overview of rhyme, the performance of rhythm in languag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rhythm in music. The forth chapter is the phonological rhythm of Hakka folk songs, discussing four aspects: rhythmic arrangement, the difference of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the forms of syllables, and the analysis of rhyme of the elements of syllables.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rhythm of rhetorical figures of Hakka folk songs, describing rhyme forming via adding characters, rhyme forming via reducing characters, rhyme forming via repeating characters, and rhyme forming via the variation of character order.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structure of rhyme of Hakka folk songs, including structure overview,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hythm of structure of Hakka folk songs, and the meaning of the rhythm of structure of Hakka folk songs. The seventh chapter is the music rhythm of Hakka folk songs, including tune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explanation of Hakka folk songs, tune analysis of Hakka folk songs and conclusion. The eighth chapter is the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music rhythm of Hakka folk songs, containing two researches: same lyrics but different name of tune and same name of tune but different lyrics. The ninth chapter is conclusion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dissertation are as follows:. III.

(5) Rhythms in all fields share some characteristics in commo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periodicity and repetitions. The rhythmic arrangement of Hakka folk songs is mainly end rhymes. Among them, the first, second and forth sentences rhyme most. Rhyming every sentence contains the most intensive rhythm. Rhyming the first and forth sentence seems to be weak and contains less obvious rhythm. The effects on the rhythm of rhetorical figures are mainly “adding characters, reducing characters, repeating characters and changing character order” which cause the effects of rhythm variation of rapidity and relaxation of language. “Structural unit” of easy rhythm does the most displacement on structure. Finding out phrase structure and music section contain regular and repeated rhythm, same with the rhythm of rhetorical figures and structure rhythm from musical form.. Keywords: Hakka folk songs, rhythm, rhetorical figures, structure, tune. IV.

(6) 目 第一章 第一節. 次. 緒論……………………………………………………………………1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3. 一、研究範圍…………………………………………………………3 二、研究方法…………………………………………………………4 第三節. 文獻探討…………………………………………………………5. 一、客家山歌方面的文獻……………………………………… 二、節奏方面的文獻…………………………………………. 第二章. 5. 11. 客家山歌的起源與發展………………………………. 17. 客家山歌的定義……………………………………………. 17. 一、客家山歌………………………………………………………. 18. 二、九腔十八調……………………………………………………. 21. 第一節. 第二節. 客家山歌的起源……………………………………………. 24. 一、音樂起源說簡介……………………………………………. 24. 二、客家山歌起源因素…………………………………………. 26. 第三節. 客家山歌起源的傳説……………………………………… V. 32.

(7) 一、時間的推測……………………………………………………. 32. 二、傳奇人物…………………………………………………… …. 34. 第四節. 客家山歌的研究概況……………………………………. 41. 一、清代以前…………………………………………………………42 二、民國初期…………………………………………………………42 三、臺灣日治時期…………………………………………………43 四、臺灣光復後……………………………………………………. 第三章 第一節. 44. 節奏的定義………………………………………………………47 節奏的概述………………………………………………………47. 一、節奏意義………………………………………………………. 47. 二、節奏起因………………………………………………………. 57. 第二節. 節奏在語文的表現……………………………………………63. 一、音韻的表現……………………………………… ……………64 二、修辭的表現…………………………………………… ………72 第三節. 節奏在音樂的表現……………………………………………87. 一、拍與拍子………………………………………………………… 90 二、速度………………………………………………………………… 91 三、重音變化…………………………………………………………92 四、樂句的停頓……………………………………………… … … 93 VI.

(8) 五、終止式……………………………………………………………. 第四章 第一節. 客家山歌的音韻節奏……………………………………. 94 97. 韻協的布置…………………………………………………… 99. 一、一二四句押韻…………………………………………………100 二、隔句押韻………………………………………………………103 三、句句押韻………………………………………………………106 四、一四句押韻……………………………………………………107 五、交錯用韻………………………………………………………108 六、換韻………………………………………………………………109 第二節. 平仄之別………………………………………………………110. 第三節. 音節形式………………………………………………………116. 第四節. 音節要素的節奏解析………………………………… … 120. 第五章. 客家山歌的辭格節奏…………………………………. 129. 增加文字形成節奏………………………………………. 134. ㄧ、鑲嵌……………………………………………………………. 134. 二、增字……………………………………………………………. 141. 三、配字……………………………………………………………. 143. 四、設問…………………………………………………… ………. 144. 第一節. 第二節. 減少文字形成節奏………………………… … ……… … 145 VII.

(9) 第三節. 重複文字形成節奏……………………… ……… ………147. 一、類疊……………………………………………………………. 147. 二、對偶……………………………………………………………. 157. 三、排比………………………………………………………………160 四、頂真………………………………………………………………161 第四節. 文字順序變化形成節奏…………………………………169. 一、回文……………………………………………………………. 169. 二、交蹉語次………………………………………………………170 三、層遞……………………………………………………………. 第六章 第一節. 客家山歌的章法節奏…………………………………. 171 175. 章法概述………………………………………………………175. 一、章法四大律……………………………………………………178 二、移位和轉位……………………………………………………181 三、 「多」 、 「二」 、 「一(0)」……………………………………184 第二節. 客家山歌章法的節奏表現………………………………186. 一、章法四大家族…………………………………………………186 二、客家山歌章法的節奏分析………………………………189 第三節. 客家山歌章法的節奏意涵………………………………216. 一、口傳文學適用於章法剖析…………………………… VIII. 216.

(10) 二、具簡單節奏的特性…………………………………………217 三、客家山歌章法節奏的變異性…………………………217. 第七章. 客家山歌的音樂節奏…………………………………. 第一節. 219. 客家山歌曲調分類與分析說明………………………220. 一、曲調分類………………………………………………………220 二、曲調分析………………………………………………………222 第二節. 客家山歌曲調分析…………………………………………227. 第三節. 客家山歌曲調節奏解析………………………………… 268. 第八章. 客家山歌語言與音樂的節奏研究………………281. 第一節. 同歌詞不同曲牌的研究…………………………………283. 一、音標與調值……………………………………………………283 二、曲調與聲調分析……………………………………………284 第二節. 同曲牌不同歌詞的研究…………………………………304. 一、樂句比較………………………………………………………304 二、分析結論………………………………………………………311. 第九章. 結論………………………………………………………………317. 一、研究成果………………………………………………………317 二、研究價值…………………………………………………… …319 三、未來展望…………………………………………………… …321 IX.

(11) 參考書目……………………………………………………………………………323 附錄……………………………………………………………………………………339. X.

(12) 表. 目 次. 表一、劉三妹資料整理……………………………………………………35 表二、 〈老採茶歌〉類句變化的順序表………………………………158 表三、章法結構關係表……………………………………………………187 表四、章法家族分類表……………………………………………………190. XI.

(13) XII.

(14) 第一章. 緒論. 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身為客家子弟的一份子,基於愛鄉土的情懷,有責任闡揚客家文化,使它 延續下去。茲從研究議題的更新、跨領域研究的啟發及以客家山歌為文本的考量 三方面說明。. (一)研究議題的更新 在一次聲韻學學術研討會上,聽到一位教授多次提到「節奏」這個詞彙。 教授說的「節奏」,與我接觸到的「節奏」定義似乎不同,我認為「節奏」這個 名詞應該是屬於「音樂界」的專用術語,與「文學界」似乎沒有交集。「節奏」 不是指長短的拍子交錯嗎?什麼時候「文字」上出現「節奏」?「語言」中存在 「節奏」?為何都用「節奏」(rhythem)一詞呢? 多年來研究客家山歌的先進,都把焦點放在「文本分析」、「樂曲分析」及 「社會文化現象」,這些是屬於大範圍的研究。現在聚焦在「節奏」上,突破前 人研究範疇,如同在熟習的道路上發現一條新的小徑,令人滿心期待這個新的議 題。. (二)跨領域研究的啟發 這個時代是多元社會,可以橫跨不同領域,以不同角度觀察事物,相信會有 所新發現。結合不同領域也許會擦出不同火花,這應是一條未來研究的新趨勢。 1. 文學與音樂站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專業、不同的角度去解釋「節奏」這個詞. 1. 曠文琪、林育嫻〈開創新領域當老大. 天文博士跨界成史學家〉 , 《商業周刊》1059 期(2008 年 3. 月),頁 122~124。 1.

(15) 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彙,就會對「節奏」有不同的認知。但是,它們一定有共同的現象,才會都用「節 奏」一詞。目前研究趨勢強調跨界合作,讓我有從不同的視角來研究「節奏」的 想法。 客家山歌「節奏」內容涵蓋文學與音樂兩個不同領域,筆者接受過這兩個領 域的學術養成教育,當前研究趨勢強調:不僅是要專業,還要跨界合作。從不同 的專業視角把事物研究得更透徹明白,何況詩舞樂本是出於一源。所以本研究擬 跨「文學」和「音樂」兩領域,希望能從新的切入點,得到突破性的結果。「客 家山歌之節奏研究」於焉產生,讓文學與音樂不再各唱各的調,而是齊聲共鳴。. (三)以客家山 以客家山歌為文本的考量 在文學部門裏,歌謠產生最早,文字發明以前,就有了歌謠。沈約說:「雖 虞夏以前,遺文不覩。禀氣懷靈,理無或異。然則歌咏所興,宜自生民始也。」 2. 歌詠始自生民,這論點是很正確的。山歌是歌謠一支,亦是源自民間。 馮夢龍說:「自楚騷唐律,爭妍競暢,而民間性情之響遂不得列于詩壇,於. 是別之曰:『山歌』。」3可知,山歌在正統文學中是被忽略。他認為:「且今 雖季世,而但有假詩文,無假山歌,則以山歌不與詩文爭名,故不屑假。」4由 此說明山歌的價值在於「真」。此外,顧頡剛說:「山歌的價值並不因作者而有 所增減;它所反映的背景總是當時民間的情形,它所表現的文字也總是民眾的情 5. 緒與思想。不然,就不會流傳下來了。」 同樣地,客家山歌紀錄客家人的風土 民情,保存客家人的歷史文化。 客家山歌題材多樣化,內涵豐富多采多姿,語言精練、清純,在藝術成就上, 具有活潑、跳躍的音樂性。有鮮明具體的形象,有優美情意的詩味,是文學與音 樂的综合體。. 2. 見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臺北:鼎文書局,1990 年 7 月),頁 1778。. 3. (明)馮夢龍:〈敘山歌〉 ,收錄於《山歌》(臺北市:東方文化出版社, 1987 年,國立北京大學中 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頁 1。 4 (明)馮夢龍:〈敘山歌〉 ,收錄於《山歌》,頁 1。 5 顧頡剛:〈序〉 ,收錄於《山歌》 ,頁 4。 2.

(16) 第一章. 緒論. 筆者碩士論文是《桃竹苗客家童謠之研究》,對於「客家」的相關議題已經 6. 涉獵多時。就業及博士班修業期間,發表過與「客家」有關的期刊論文。 所以 本文以客家山歌作為研究文本。藉由文學和音樂的搭配,來瞭解客家山歌的文學 美和音樂美。使此一民族文化得以躋身於現今多元的社會中,而擁有一席之地。 這也是身為民族文化工作者所必須努力以赴的。. 二、研究目的 本論文題目「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筆者認為「客家山歌」與節奏有關的 部份為「音韻」 、 「辭格」 、 「章法」 、 「音樂」 ,因此,本論文的研究目的設定如下: (一)探討節奏的定義與起源 (二)探討客家山歌音韻的節奏變化 (三)探討客家山歌辭格的節奏內涵 (四)探討客家山歌章法的節奏運用 (五)探討客家山歌音樂的節奏表現.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研究範圍 客家山歌的資料十分豐富,內容涵蓋傳統與創新。本文著重在傳統客家山歌, 時間上以早期的文獻為主要選擇,文本內容以在臺灣收集或出版的客家山歌資料 為主要的研究範圍。. 6. 曾瑞媛: 〈客家童謠的修辭與變形〉 《第三屆台灣客家研討會論文集》(2003 年 12 月),頁 117-126。. 曾瑞媛:〈國小客語合唱教學經驗分享─以火焰蟲童聲三部為例〉 ,新竹師範學院《國教世紀音 樂教育專輯》210 期(2004 年 4 月 1 日),頁 79-88。曾瑞媛:〈客語童聲合唱曲〈火焰蟲〉研究〉 , 《聯大學報》第六卷第二期(2009 年 12 月),頁 111-141。曾瑞媛: 〈客家童謠的文化特質〉 ,《育 達科大學報》第 26 期(2011 年 3 月),頁 199-228。 3.

(17) 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經過分析後,在眾多的客家山歌資料中,其中中原苗友雜誌社出版的《客家 歌謠專輯第一至六集》 (《中原苗友雜誌社叢書》一至六集)、楊兆禎著《客家 民謠九腔十八調的研究》 、 《台灣客家系民歌》及劉鈞章老師蒐集到的客家山歌紙 本及電子檔資料為主要研究文本。 「節奏」有有物理、音樂、美術、語言、舞蹈等面向,本文以客家山歌之文 學語言節奏(包括音韻、修辭、章法節奏)及音樂節奏為研究重點。. 二、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方法,依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歌詞方面:有關資料 之收集,採文獻研究法;有關歌詞分析解釋,運用文學理論分析方法。在音樂方 面:有關樂譜之收集,採文獻研究法;有關音樂分析解釋,運用樂曲分析法。並 結合美術領域的美學理論詮釋節奏美感。茲說明如下:. (一 一)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 首先收集客家山歌文獻資料,包含文本及客家山歌歌詞電子檔。參考客家山 歌相關著作、論文、期刊。並研讀「節奏」相關論述,舉凡語言、音韻、辭格、 章法、音樂等與「節奏」議題有關之著作。. (二 二)文學理論分析法 文學理論分析法 文學理論方法在「修辭學」採用「辭格」辨析,在「章法學」運用「四大律」、 「轉位、移位」、「多、二、一(0)」等理論,進行客家山歌「修辭節奏」、「章法 節奏」之分析。 在節奏方面藉用西方的「美學」理論、美術領域「美學」理論,解釋客家山 歌節奏變化及節奏美感。. (三 三)樂曲分析法 樂曲分析法 斯波索賓說:「每一種藝術作品地感受規律是不同的。空間藝術是透過視覺 來感受的,而音樂像文字(詩歌、散文)一樣,是一部份一部份的細節隨著時間展. 4.

(18) 第一章. 緒論. 開的,音樂的整體是我們憑記憶把依次展開的局部連結而成的。」7所以,音樂 與文字皆是由局部而整體依序感受的,兩者的欣賞方式一樣,可以藉用音樂的方 法剖析歌詞文字。將西洋音樂的「曲式學」的「樂曲分析」方法,運用在分析語 言節奏的音韻風格;把「語言風格學」結合「曲式學」,可以具體地敘述「語言 風格學」中的音韻「節奏」。這是比較特殊的研究方法 客家山歌的音樂節奏分析採用樂曲分析法。以節奏的組成要素:拍子(Meter )、速度(Pace)、重音(Accent)和音型(Patten)為研究重點。 一般學文學的不懂音樂,學音樂的不懂文學,往往研究客家山歌時,研究者 只有著重自己懂得部份,倘文學、音樂彼此少了溝通與融合,那麼研究成果就少 了另一半,或是另一半輕描淡寫帶過。本論文最大特點:就是結合文學與音樂兩 大領域做跨界研究。以文學的方法分析音樂元素,以音樂的方法詮釋文學現象。. 第三節 第三節 文獻探討 目前有關客家方面的資料十分豐富,因題目是「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乃 將文獻探討範圍限於客家山歌及節奏兩方面。. 一、客家山歌方面的文獻 有關客家山歌方面的文獻分專書及學位論文兩方面說明。. (一)專書 在客家山歌音樂資料方面,楊兆禎的《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的研究》和謝樹 新主編《客家歌謠專輯》一至六集,這些書中收集許多早期歌詞資料;另外,李 梁淑《客家歌謠文化與藝術論集》對客家山歌歷史來源文化等論述詳細。茲說明 如下: 7. 參見斯波索賓著、林道生校訂: 《曲式學》上冊(臺北:樂韻出版社,1986 年 11 月初版),頁 9。 5.

(19) 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1、楊兆禎《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的研究》. 8. 共有十二章,書中內容收集不少客家山歌歌詞,還有客家山歌樂譜呈現,並 從客家山歌產生、種類、音階與調式、曲式、曲調、歌詞、演唱方式、伴唱方式 等方面分析。這本書在 1974 年出版,在當時可說是開客家山歌研究先風,是客 家山歌的重要文獻記錄。書中已經提到「節奏和拍子」,雖然只有兩頁,尚未深 入探討,卻能預先點出此環節,難能可貴。 2、謝樹新主編《客家歌謠專輯》一至六集 (《中原苗友雜誌社叢書》二)9 這六本專輯由中原苗友雜誌社出版,出版時間是在 1965 至 1976 年間,書中 對早期客家資料做了完善的保存,收集多首早期客家山歌歌詞,以及有關客家山 歌的論述,內容十分豐富。 3、李梁淑《客家歌謠文化與藝術論集》10 本書論述重點以台灣客家歌謠的文化與藝術為主,分為上、下二編。上編重 點在「客家歌謠文化與時代變遷」 ,下編重點在「客家歌謠與口頭傳統」 。從歷史 回顧、社會變遷、性別、勸世歌、口頭傳統、創作方式、敘事性、修辭、戲謔表 現等角度關注客家歌謠。採用西方文學理論來詮釋說明客家歌謠,議題新穎,足 為客家歌謠研究之參考。. (二)學位論文 近年來,研究客家山歌的學位論文很多,筆者認為與本論文研究有關聯的論 文如下列,茲以研究者、論文名稱、畢業學校/系所、畢業年博/碩士、論文內容 重點依序呈現。 1、楊佈光《客家民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1983/碩士。 8. 楊兆禎:《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的研究》(臺北:育英出版社,1994 年 6 月再版)。. 9. 謝樹新主編: 《客家歌謠專輯第一集》(苗栗:苗友中原雜誌社,1965 年 2 月)。 《客家歌謠專輯第. 二集》(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1967 年 2 月)。《客家歌謠專第三集輯》(1969 年 5 月)。 《客家歌 謠專輯第四集》(1971 年 3 月)。 《客家歌謠專輯第五集》(1973 年 5 月)。 《客家歌謠專輯第六集》, ( 1976 年 9 月)。 10. 李梁淑:《客家歌謠文化與藝術論集》 ,臺中市:天空數位圖書有限公司,2010 年 10 月。 6.

(20) 第一章. 緒論. 這本論文算是早期探討客家民謠的先驅。較特殊的是最後一章以「客家人的 採茶戲」來印證客家山歌源自大陸。文中介紹客家名稱、南遷、分布情形,以音 樂角度分析客家民謠的種類、曲式、伴奏及演唱方法。 2、古旻陞《臺灣北部客家民謠之民族音樂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 所,1992/碩士。 內容有六章。將臺灣北部客家民謠依體裁分類整理。他認為北部客家民謠來 自粵閩贛交界的客家地區。若從歌曲結構、伴奏樂器等方面考據,卻和廣東北部 的梅縣客家民歌有密切的關係。 3、楊熾明《臺灣桃竹苗地區與閩西客家民歌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研究所,1992/碩士。 內容共八章。著重在臺灣桃竹苗地區與閩西兩地的客家民歌比較和研究,以 音樂的實例實證為主,收集兩地各三十首客家民歌,從曲調、歌詞上去分析,尤 其著重「音樂特色」的研究,以音樂學的角度及方法去探究。第三章論述閩西山 歌,第四章談台灣桃竹苗客家民歌,第五章是閩西 30 首客家民歌的樂曲調分析, 第六章是台灣桃竹苗 30 首客家民歌音樂曲調分析,第七章是兩地民歌的比較研 究。結論是認為兩地的民歌曲調及歌詞具有關連性,是一脈相傳。 4、方美琪《高雄縣美濃鎮客家民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1992/碩士。 論文共五章,研究範圍縮小,以高雄美濃鎮單一地點的客家民謠為研究對 象。約略介紹美濃鎮、美濃客家民歌習俗、28 首譜例分析。其中提到歌曲名稱 強調「美濃」二字,如〈美濃老調〉、〈美濃調〉、〈美濃搖籃歌〉,這些歌曲 在其他地區未曾出現。研究重心在第四章美濃客家民歌粽合分析,以曲調分析、 音樂探究為主,並有旋律曲線走勢圖。方美琪的論文提及「老山歌」、「山歌子」 原不屬於美濃,現在卻能朗朗上口,應該是受到北部客家歌謠的影響。美濃有四 大調,是「大埔調」、「半山遙」、「正月牌」、「送郎」,其中〈美濃搖籃歌〉 與上杭山歌在旋律上有許多相似點,說明美濃客家民歌的音樂源自大陸原鄉。 7.

(21) 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5、彭素枝《臺灣六堆客家山歌研究》,國立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 碩士。 內容八章,以「六堆」為主,其資料來源是研究者的田野調查所得,分為音 樂與歌詞兩方面,以歌詞的分析為主,從文學、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等視角 對六堆客家山歌做深入研究。第六章六堆客家山歌的藝術形式,其中提到形式結 構、修辭藝術,可供筆者參考。 6、劉新圓《臺灣北部客家歌樂山歌子的即興》,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2000/碩士。 內容共五章。以台灣北部客家音樂的「山歌子」為研究對象,研究重點以山 歌子的「即興」現象為主。剖析「歌詞即興」、「曲調即興」、「曲調與聲調的 對應」,從中整理出即興「模式」的理論,還提出山歌子的節奏模式。提出「框 架」與「模式」的相對概念。音樂分析以賴碧霞、徐木珍、彭柑妹與彭金通四位 民間藝人的演唱歌曲為主。論文第三章曲調的即興,及第四章曲調與聲調的對 應,這兩章與「節奏」有關,可供筆者參考。 7、周雪美《台灣客家傳統歌謠的語言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0 /碩士。 內容共十章,但作者將前言、結論不列入章節內。按章節從歷史、社會、文 化、文學、心理、交際、民俗七個面向,一一分析台灣客家傳統歌謠的語言,以 說明客家傳統歌謠語言的內涵是多麼豐富。重點在歌謠的「語言」研究。 8、謝玉玲《臺灣地區客語聯章體歌謠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000/碩士。 內容共七章,第一章緒論,探討客語民間歌謠中「聯章」體式的歌謠,以四 季、五更、月令、數字四大類型歌謠為研究對象,探究它的內容、形式、藝術特 質的特色。其中第六章客語聯章歌謠的藝術表現,其中第二節提到修辭技巧,第 三節提到表現手法,可供筆者研究參考。. 8.

(22) 第一章. 緒論. 9、張嘉文《客家傳統山歌三大調在花蓮地區的傳承與現況》,國立臺北藝術大 學/音樂學系研究所,2004/碩士。 前言、結語包含在內共五章。僅研究客家山歌「客家傳統三大調」,研究地 區縮小範圍,限定在到「花蓮」一處,將焦點集中一處,以音樂學理論分析傳統 三大調。從縱向的歷時性和橫向的的共時性兩種角度探討客家山歌。探討客家山 歌在不同時代的意義,看客家山歌在花蓮客家地區的發展與變化。其中第二章第 一節樂曲特色,提到歌詞結構;第四節語言聲調與音樂的關係,有提到「聲調與 語言走向的配合」,可供筆者研究參考。 10、李永奕《臺灣福佬系與客家系民歌曲調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2006/碩士。 內容共七章。作者分析十三首客家民歌與十一首福佬民歌。以音樂學方法研 究分析,每首曲子很詳實的、深入的逐字剖析曲調與聲調的關係,輔以統計、歸 納,最後得到數據,並對研究結果作闡釋說明。第二章福佬與客家系民歌之分類 及其歌詞研究、第三章民歌曲牌現象探討與筆者探討的「節奏」有關聯。結論提 到民歌的「節奏」有待後進研究,可見作者早已注意到「節奏」這個問題。李氏 以科學數據呈現,具有說服力。其使用的統計歸納方法,曾經有人做過,但是, 他把分析項目做得更細。他的結論是歌詞、聲調、曲調的上下曲折是一致的。令 人好奇的是他選擇分析的曲目標準何在?為何以這些曲目為選項參考?而客家 歌曲 13 首,閩南歌曲 11 首,為何曲數不均?原因何在?這些並未說明。 11、張莉涓《苗栗客家山歌研究-以頭份鎮、造橋鄉、頭屋鄉、公館鄉為例》,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2008/碩士。 內容共七章。以語言文學角度書寫,文本資料來自劉鈞章先生所收集的客家 山歌為主。研究地區限定在頭份鎮、造橋鄉、頭屋鄉、公館鄉。第二章是苗栗客 家山歌之起源與發展;第三章客家山歌的表現形式,有論及修辭;第四章客家山 歌之語言風格,有提到客家山歌音韻風格、詞彙風格。惜論述範圍廣,敘述只有 點到為止,未能深入探討。 9.

(23) 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12、劉泳鴛《饒平客家說唱音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 2008/碩士。 內容共五章,研究饒平客家話的山歌、童謠、創作歌曲等。在第四章第四節 有關音樂的分析,採音樂學方法分析譜例,並且在每一首歌曲都標出調值與音 標。第四章第五節以同一首平板山歌〈望子成龍〉為例,作四縣腔、海陸腔、饒 平腔三種腔調的比較。文中提及旋律與聲調的關係,與筆者的碩論研究架構相 似。雖然劉氏重點在「饒平腔」客家音樂的研究,其實和四縣腔的研究架構一樣, 只不過研究對象換成客家的次方言。從〈望子成龍〉例子中,說明不管是用四縣 腔、海陸腔、饒平腔,曲調高低都會配合語言聲調的起伏。 13、楊蕙嘉《當代客家流行音樂的族群再現與文化認同》,元智大學/資訊社會 學研究所,2008/碩士。 內容共六章。採用社會學的視角,剖析客家流行歌曲的族群認同和文化認同 的問題。族群再現的對象是客家流行歌曲的創作歌手;運用深度訪談法,形塑出 創作者想要表達的客家文化元素,並喚起閱聽人內心潛藏的認同感。其中第二章 第一節族群理論中的「離散」觀點,第二節認同理論的「文化認同」、「集體建 構記憶」,是「社會學」常用的論點。這是其他中文系、音樂系談論山歌時較少 提到的觀點。筆者認為研究客家山歌可以採用更廣的視野角度,方能發現另一種 內涵與深度。 14、葉瓊枝《客家山歌歌詞研究-以數字為句首的山歌為例》,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在職碩士專班,2009/碩士。 內容共九章,文本資料來自劉鈞章先生所收集的客家山歌為主,聚焦在以「數 字為句首」的歌詞。作者得到兩個重點,一是客家山歌語料以情歌為多數,占 65.5%,二是山歌旋律的變化,依附於客家語言聲調的抑揚頓挫。第八章從客家 山歌與畲族山歌歌詞分析比較中,探討客家山歌起源。在第四章提到山歌的結構 和韻律,這與筆者研究的「節奏」有關。. 10.

(24) 第一章. 緒論. 15、黃彥菁《台灣客家童謠以<月光光>起興作品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 文研究所,2009/碩士。 論文內容共六章。以〈月光光〉為主題。第二章是有關〈月光光〉童謠的淵 源與發展;第三章是〈月光光〉童謠的章法與修辭,提到修辭與用韻。第五章是 〈月光光〉童謠的衍化與新製,有討論客家現代詩裡的〈月光光〉,及客家歌曲 裡的〈月光光〉,最後是樂曲分析。 16、何翎綵《鍾理和所輯客家山歌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碩士。 論文內容共五章。以鍾理和收集到的客家山歌為主要研究文本。從內容主 題、文化意涵、藝術形式三方面去探究。其中第四章〈鍾理和所輯客家山歌之藝 術形式〉,第一節是論述音韻之美,第二節說明比興手法,第三節是研究修辭技 巧。可供筆者研究參考。. 上述學位論文有些研究專注於一個地區的客家民歌的演變,屬於深入研究 型。大部分客家山歌的研究者,在結論時不外乎在「民間藝人凋零」、「文化認 同困境」、「發展困境」等議題上打轉,似乎無變化創新。筆者認為若是無法發 現新議題,不妨就現有素材「舊瓶裝新酒」、「新瓶裝舊酒」,發現別人所未聞 未見之處,使人感受到創意,這應該可以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研究客家山歌的人很多,但是對於「節奏」一項,迄今,似乎無就此議題專 門論述探討,這是筆者要去深入研究的原因。而且「節奏」這個面向屬於跨界研 究,筆者不揣鄙陋,願為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略盡棉薄之力。. 二、節奏方面的文獻 節奏有關的文獻從音韻、修辭、音樂三方面說明。. 11.

(25) 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一)音韻 1、王力《漢語詩律學》. 11. 王力認為書的內容從一般常識到比較高深的知識;從前人研究的成果到作者 自己的一些心得。12分為兩部分︰「導言」和「本論」。 「導言」有三個重點:一、韵語的起源及其流變,二、平仄和對仗,三、詩 句的字數。「本論」分為五章,第一章近體詩,第二章古體詩,第三章詞,第四 章曲,第五章白話詩和歐化詩。 書中主要的一部分,在介紹「非常識」的內容比一般常識多得多。其中可以 算是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句式和語法」部份。13此書是研究漢語音律重要 的參考典範。 2、朱光潛《詩論》14 對於詩、歌、樂三方面的「節奏」問題,都能提出自己的觀點,有獨到的看 法。一般人可能只專精於詩、歌、樂中的一項,而朱光潛先生對這三方面都有涉 獵。他有東方儒學基礎,又留學英法吸取西方的心理學、美學、哲學等等。他嘗 試取法西方詩論,用來解釋中國古典詩歌的問題;又將中國詩論拿來印證西方詩 論的說法。在第六章〈詩與樂──節奏〉 、第八章〈中國詩的節奏與聲韻的分析(上) ──論聲〉、第九章〈中國詩的節奏與聲韻的分析(中)──論頓〉、第十章〈中國 詩的節奏與聲韻的分析(下)──論韻〉 ,提到許多關於「節奏」的觀念想法,值得 筆者研究參考。 3、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15 語言風格學可以分為三個領域:韻律風格學、詞彙風格學與句法風格學。本. 11. 王力:《漢語詩律學》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 2 版第 1 次印刷。. 12. 王力:《漢語詩律學》 ,頁 2。. 13. 王力:《漢語詩律學》 ,頁 2。. 14. 朱光潛:《詩論》,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 年 3 月初版。. 15.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 年 3 月。 12.

(26) 第一章. 緒論. 書主要介紹韻律風格學,同時略提另兩個領域的基本概念。書中共有十八篇文 章,內容以唐詩和《詩經》的韻律分析為主。附錄中介紹了語言風格學各家的定 義、語言風格學參考資料、語言風格學有待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4、吳潔敏、朱宏達:《漢語節律學》16 本書共分九章,各章重點如下: 「緒論」 、 「漢語的停延」 、 「漢語的節奏」 、 「漢 語節奏的主旋律」 、 「漢語古詩律流變和新詩格律探討」 、 「漢語的重音」 、 「漢語的 聲調和語調」、「漢語句調群的組合規律」、「漢語的基調」。作者以語言的角度對 「節奏」定義詳列各家說法,尤其第三章「漢語的節奏」、第四章「漢語節奏的 主旋律」對漢語「節奏」有深入研究,足為本論文研究之重要參考。 5、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研究》17 本書分為三部份,上編「什麼是漢語詩歌節奏」,中編「古代詩歌的節奏形 式」,下編「新詩的節奏形式」。作者探索「漢詩節奏」,先給予「節奏」定義, 再分析古代詩歌的節奏,最後是探索新詩的各種節奏形式。對於「詩歌節奏」研 究十分透徹。足為本論文研究之重要參考。 6、曾永義 (1)《戲曲與歌劇》. 18. 本書共分八篇,在第肆篇〈從戲曲論說「中國現代歌劇」〉中,第一段「語 言旋律與音樂旋律的融合」提到聲調、腔調,及語言旋律的因素。 第柒篇〈再說「拗折天下人嗓子」〉 ,其中在平仄、聲調、韻律方面有一番精 闢見解。藉湯顯祖的作品為例,輔以前人理論,說明平仄、聲調、韻律的運用關 鍵與巧妙點。 (2)《詩歌與戲曲》19. 16. 吳潔敏、朱宏達: 《漢語節律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年 2 月第 1 版。. 17. 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年。. 18. 曾永義:《戲曲與歌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 年 10 月。. 19.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年)。 13.

(27) 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20. 〈中國詩歌中的語言旋律〉 一文中提到「決定韻文學語言旋律的因素」有: 聲調的組合、韻協的布置、語言長度、音節形式、詞句結構、意象情趣的感染等 六項。其中,「音節形式」這段特別提到韻文學的句子中含有兩種形式,一種是 21. 意義形式,一種是音節形式。 因為「音節」就是句中音步停頓的地方,也就是 語言節奏產生的依據,依照上述兩種音節形式,可以分為內容節奏、意義節奏, 這是一般人容易忽略之處,而作者在此處有諸多實例輔以說明,讓人讀後思緒更 有條理,觀念更為清晰。並提「音節縫隙」大小問題,這與詞曲(歌詞)添加襯字 有關。. (二)修辭 1、黃慶萱《修辭學》. 22. 修辭可以分為「表意方法的調整」和「優美形式的設計」 。 「優美形式的設計」 的修辭手法中,每個辭格都有節奏的特色:整齊、統一、數大、循環、交替、重 複、再現等手法,讓語句生動活潑。 2、陳滿銘《章法學新裁》23 在章法學的領域,陳滿銘深耕多時,經其大力推展,已成一獨立學術。章法 的手法有凡目、虛實、因果、賓主、今昔等,在謀篇布局中,一些章法具有重疊 複沓的節奏效果,令讀者加深印象。 3、雷淑娟《文學語言美學修辭》. 24. 共有四章,第一章引言、第二章文學語言節律美的言語生成策略、第三章文 學語言意象美的言語生成策略、第四章文學語言模糊美的言語策略。在第一章第 二節、第三節對於「節律」有說明,第二章以「節律」為論述重心,從節律的發 20. 曾永義:〈中國詩歌中的語言旋律〉 ,收入於《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年),頁 1-47。 21. 曾永義:〈中國詩歌中的語言旋律〉 ,《詩歌與戲曲》 ,頁 21。. 22. 黃慶萱:《修辭學》 ,臺北:三民書局,2002 年 10 月增訂 3 版。. 23. 陳滿銘:《章法學新裁》,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 1 月初版。. 24. 雷淑娟:《文學語言美學修辭》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年 9 月。 14.

(28) 第一章. 緒論. 生、界定,節律與語段、節律與篇章、節律與內容都有詳細介紹。 4、陳滿銘〈論章法結構的節奏與韻律〉25 這篇論文中詳細介紹「移位」 、 「轉位」的定義、例子。說明章法與秩序、變 化、聯貫、統一四大原理,及多二一(0)原理的關係。對於章法的節奏研究有很 大助益。 5、蔡宏杰〈從章法角度看六堆客家山歌〉26 客家山歌以章法角度分析,這篇論文可說是首開先驅。研究範圍以「六堆」 地區為主。用了十多種章法分析,內附結構表說明六堆客家山歌篇章結構的特 色。對於章法節奏研究提供依循的方向。. (三)音樂 1、莊永平《音樂詞曲關係史》27 研究「詞與音樂」關係的作者,大部份以文學的立場去看待這個問題。到了 近代有楊蔭瀏以音樂的角度去研究,而莊永平這本著作,也是從音樂的角度去論 述兩者,書中提到「聲調」 、 「腔調」與「節奏」的關係。並詳列許多聲調、腔調 與旋律的實例分析。對「節奏」在「聲調」「腔調」的影響有新的了解。 2、董榕森《中國樂語研究》28 從音樂與語言的關係中建構中國「樂語」 ,樂語類型分成三類,一曲調語法, 二節奏語法,三聲韻語法。在「節奏語法」中分成三點談論節奏上的問題,在「常 用的拍子種類、節奏的變化」兩段落中說明「節奏」的定義,並旁徴博引各實例 以為參考。這本著作不僅從音樂的角度談論「節奏」,還能觸及語言裡影響音樂 的「聲韻」問題。. 25. 見陳滿銘: 〈論章法結構的節奏與韻律〉 , 《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總第 92 期,2003 年第 2 期,頁. 8-14。 26. 見蔡宏杰, 《東方人文學誌》第 5 卷第 3 期,2006 年 9 月,頁 219-236。. 27. 莊永平:《音樂詞曲關係史》,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 年 12 月。. 28. 董榕森:《中國樂語研究》 ,臺北:中華樂訊出版,金韻社印行,1981 年出版。 15.

(29) 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3、楊蔭瀏《語言與音樂》. 29. 楊蔭瀏是民族音樂學家,是早期從音樂角度去探討音樂與語言關係的研究 者,他以現代音樂語法去解釋這些現象,書中舉了許多實例,作者認為語言能影 響音樂的旋律,在創作歌曲時,要顧及聲調曲折。因此,作者論述重點在於:如 何使音樂旋律與語言聲調搭配得宜。. 音樂研究所的論文,因受許常惠老師影響,以民族音樂學方式研究,強調田 野調查,皆親到田野現場,與當地人士,或是地方上善歌者做面對面接觸,親自 採集音樂,收集歌曲後,將收集的音樂採譜完成,一首首歌曲逐條記譜,以樂譜 方式呈現,輔以歌詞,做進一步的「音樂」分析。 從音組織(音域、音階與調式、基本音型、骨幹音)、曲調結構(曲式、旋律傾 向、音程、旋律線)、演唱形式(單音還是複音曲調唱法、獨唱、對唱還是合唱)、 曲調來源(使用場合、歌詞大意)作一探究,紀錄內容一定有演唱者姓名、年齡、 性別及演唱時間地點(類似教育學科的質性研究)。而「歌詞形式」,只約略敘述 歌詞形式,並未深入分析歌詞意義、章法、聲調,這方面是中文相關系所的強項。 音樂、藝術研究所的研究對象重心放在音樂的「旋律(曲調)」上,這亦是其專業。. 29. 楊蔭瀏:《語言與音樂》,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8 年再版。 16.

(30) 第二章. 客家山歌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章 客家山歌的起源與發展 客家山歌的起源與發展 第一節 客家山歌的定義 客家人因為外患、飢荒、匪盜、兵災、政府召募、經濟誘因,以致有五次大 規模的遷徙。第一次是五胡亂華,東晉開始南渡至穎、淮、汝三水之間。第二次 是黃巢造反,足跡至循、惠、韶等地,其近者在福建寧化、汀洲上杭、永定等地, 其更近者,則在贛東贛南各地。第三次是宋高宗南渡、元人南侵,造成大量遷徙 南韶二州、廣東東部北部等地。第四次從清康熙至乾嘉,以內部人口增多為主因, 山多田少,耕植所獲,不足供用,乃思向外移動。第五次是清同治起,因政府召 募、金錢補助,鼓勵志願往各地墾殖謀生的客家農民,於是遷徙又起。1 客家人在五次大規模遷徙中,在先來後到,強龍不壓地頭蛇的形勢下,客家 人身為各地之「客」戶,自然不與當地長久定居的「主」戶爭良地;前人佔了平 原,後來者迫於生計,只得往未開墾的荒山野外落戶。所以,客家人才居住在崇 山峻嶺中。又如清朝鼓勵墾地,有意者無論老幼皆有銀兩補貼,需要開墾的地方 絕不可能是平原,一定是荒郊野外、人煙罕見、蛇虺魍魎的深山裡。長期飄泊的 客家人,一直是迫於形勢而住在山上。 臺灣的客家人大部分住在桃、竹、苗,客家人聚居在這三地的丘陵地,靠海 地區早已是閩南人的住地。即使早期漳州客也住嘉義、臺中、彰化,這些近海地 區也是以閩南人為主,客家人仍是住在山區。所以,在閩客混居處,都是客家人 住山區,閩南人住平地,像大陸漳州、汀州(今龍岩州)、韶州、惠州、潮州就是 如此;如屬純客家縣地區,幾乎地無三里平,舉目盡山巔,像梅州的大埔、豐順、 興寧、五華、平遠、蕉嶺等地,居住地大都是高山頂崠山林石壁,真的是住在山 區。閩粵贛一帶流行一句話: 「逢山必有客,逢客必住山。」2以住地而論,客家. 1. 資料整理自羅香林:《粵東之風》(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1 年),頁 43-66。. 2. 見羅肇錦: 〈客家人的「山食」與「山言」 〉 ,收錄於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臺北:二魚文. 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 年),頁 167。 17.

(31) 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人的確是名副其實「住在山裡的人」 。既然是「住在山裡的人」 ,稱其所唱之歌是 「山歌」,是很自然之事。羅肇錦說:. 客家人是山的民族,是長久以來都住在閩、粵、贛山區的「山民」。由於 常住山區,久而久之客家人養成了山的性格,保守寧靜與世無爭,成了樂 山的「仁者」。. 3. 樂山的仁者在山裡生活,農耕種植之餘無其它娛樂,最原始的抒發情感宣洩 壓力方式就是引吭高歌。在工作時歌唱,是一種很自然的天性,這亦是音樂起源 原因之一。對客家歌唱音樂的稱呼還有「客家歌謠」、「客家民謠」、「客家民歌」 4. 等說法,筆者認為除了「客家山歌」、「九腔十八調」外,都無法表示出客家歌. 曲本來樣貌,無法突顯其特色,其因說明如下。. 一、客家山歌 學者對於「客家山歌」的看法如下: (一 一)許常惠 許常惠 許常惠在《中國民族音樂學導論》中說:. 所謂山歌是泛指勞動號子以外的各種山野歌曲。……唱山歌則多在野外, 環境空曠,不受勞動動作的限制,歌唱者可以無所拘束的抒發內心的情 緒。 。5 3. 羅肇錦:〈客家人的「山食」與「山言」〉 ,收錄於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頁 168。. 4. 所謂「謠」是徒歌,高興的歌聲; 「歌」是合樂與表達各種情緒的歌聲,有無樂器伴奏都叫做「歌」 。. 所以, 「歌」應該包含「謠」 。但是,二者往往連用,或混用,造成今日難以辨別。隨著時代的改 變, 「歌」、 「謠」的涵義,亦多有變遷。見曾瑞媛: 《桃竹苗客家童謠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音研所,1984 年,頁 5。 5. 許常惠:《中國民族音樂學導論》(台北:百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 年),頁 60。 18.

(32) 第二章. 客家山歌的起源與發展. 這裡的山歌是指多在野外歌唱、勞動號子以外的歌曲。 (二 二)楊兆禎 楊兆禎 楊兆禎在《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的研究》中說:. 在這荒山原野的奮鬪中,心有所感而把喜怒哀樂,用歌聲表示出來(開始 時,也許只是一種歡呼或哀啼);為了配合挑擔、砍樹、撐船而哼出曲調; 為了呼朋引伴而唱出情歌;為了與遠山的那一邊或河的那一邊的人,高聲 談話而變成歌聲……遂逐漸形成所謂「山歌」,這是極其自然,而無可否 認的現象。6. 這裡的山歌指的是在荒山原野中宣洩情緒、勞動、招呼、談話時所歌唱的曲子。 (三 三)陳運棟 陳運棟 陳運棟在〈從文學觀點看客家山歌〉一文中說:. 客家山歌是中國民歌一種體裁類別。是指客家人在上山砍柴、行腳運貨、 野外放木椅及農田耕耘等勞作中,為抒發感情、消除疲勞或遙相對答,傳 達情意而編唱的民歌。……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稱客家山歌。7. 這裡所說的客家山歌指客家人用客家話在工作中抒發情緒所演唱的歌曲。 (四 四)羅肇錦 羅肇錦 羅肇錦在〈客家人的「山食」與「山言」〉一文中說:. 客家「山歌」有名,與彝族、瑤族、畲族歌謠都屬於山歌……至於族性保 6. 楊兆禎:《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的研究》(台北:育英出版社,1994 年再版),頁 2。. 7. 陳運棟:〈從文學觀點看客家山歌〉 ,《苗栗文獻》第 3 期(總號 17),2001 年 10 月,頁 20。 19.

(33) 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守善良、堅忍、硬頸,根本是「不動如山」特質,……追查原因都是客家 與山脫不開關係的明證。8. 上述認為客家、彝族、瑤族、畲族歌謠都屬於「山歌」,客家人的特質與「山」 有關。 通常在山野中傳唱的歌曲稱為「山歌」,而「山歌」一詞,並不是客家人專 用,其它居住在山裡的少數民族,在做活時也會邊做邊唱的習慣,也有屬於他們 的「山歌」。客家與山的關係密切,客家人久居山中,自有其「山」的文化,羅 肇錦認為:. 可以大致歸納下面六項來看「客家的山文化」 。1.山神信仰 2.山上歌謠 3. 山婦勤儉 4.山中社會 5.靠山生活 6.山產物名。9. 「客家的山文化」六項中,在「山上歌謠」這項,他的看法如下:. 山歌是客家人山上工作求生活所唱的歌(例如:民間歌謠有「山中山谷山 坡多,山前山後山樹多;山間山田蔭山水,山人山上唱山歌」 。)而閩南人 固然也工作生活唱歌,但說閩語的人所唱的歌謠就不叫山歌,足見客家人 是生活山中的族群,才會把她(他)們所唱的歌謠統稱「山歌」。10. 上述談到「山歌」,主要是指生活在山中的族群,在山野中工作時所歌唱, 故稱「山歌」。 站在文化的視角思考時,黃有東說:「客家山歌的所有的優越性,在於它所. 8. 羅肇錦:〈客家人的「山食」與「山言」〉 ,收錄於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頁 168。. 9. 羅肇錦:〈客家人的「山食」與「山言」〉 ,收錄於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頁 168。. 10. 羅肇錦:〈客家人的「山食」與「山言」〉 ,收錄於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頁 168。 20.

(34) 第二章. 客家山歌的起源與發展. 承載的客家文化的獨特性。而客家文化所以不同於其他民系文化的根本原因,又 在於客家文化的特有的『客』性和『山』性,以及『客』性和『山』性融為一體 綜合的創新鮮明特色。……客家人『客而家焉』和『擇山而居』的特點,為客家 山歌意境的營造和拓展提供優越的條件。」11所以,客家山歌內蘊客家文化,是 「客」 、 「山」 、 「歌」三位一體表現,當我們在討論客家的歌曲時,不能忽略「客」 、 「山」兩個核心價值。 筆者認為客家人常居山中,以其演唱地點、演唱語言、生活作息、文化意涵 為主要判斷因素,稱「客家山歌」乃實至名歸。. 二、九腔十八調 客家山歌另有「九腔十八調」的稱呼。例來學者對此有「泛指」和「實指」 兩種不同認知: (一)泛指說: 所謂「泛指說」,是指「九腔十八調」泛指曲調繁多。如:楊兆禎對「九腔 十八調」的看法是:. 客家民謠因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12. 主要是「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才會有此稱呼。而鄭榮興的觀點是:. 傳統的三角採茶戲,有固定戲碼,每個戲碼有固定唱腔(類似主題曲),如 上山採茶,有一個旋律,採茶又是一個旋律,所以在傳統的戲碼中,共唱 出多種不同的腔,及各種不同的小調,因而稱之為九腔十八調,意謂著曲 調的種類繁多。13. 11. 黃有東:〈以兩個核心範圍『客』和『山』看客家山歌的意蘊〉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 版) 》第 6 卷第 3 期(2004 年 6 月),頁 41。. 12. 楊兆禎:《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的研究》,頁 5。 21.

(35) 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這裡指的是「曲調種類」眾多的意思。此外,陳運棟提到:. 九腔十八調只是表示客家族群在遷徙過程中,保存了中原民歌,涵化了少 數民族民歌的多元性,以及描述目前流行的客家民謠的多樣性。. 14. 這裡是指客家歌曲的包容、多元、多樣。鄭榮興後來在《臺灣客家音樂》補充論 述:. 臺灣北部客家人所唱的民謠,除了四縣腔山歌,及目前所稱「老山歌」仍 保有山歌風貌外,其餘所謂「九腔十八調」,均為傳統三角採茶戲戲曲中 的精華。. 15. 其實「九腔十八調」原本是針對三角採茶戲的唱腔而言。 「九」與「十八」, 一如「九彎十八拐」,是用來形容腔調之多,並非剛好有九個腔或十八個 調。16. 這裡指的是三角採茶戲的唱腔,以及腔調多的意思。 由於曲調多、方言腔調種類繁多,所以有些地區以「九腔十八調」代稱客家 歌曲。 (二)實指說: 所謂「實指說」 ,是指「九腔十八調」實指九種方言腔調和十八種不同曲調。 如許常惠認為: 13. 鄭榮興: 〈客家戲曲音樂的概述〉 ,收錄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臺北:正中書. 局,2004 年 4 月),頁 74。 14. 陳運棟:〈從歷史角度談九腔十八調〉 ,《臺灣月刊》218 期(2001 年 2 月),頁 15。. 15. 鄭榮興:《臺灣客家音樂》(臺中:晨星出版社,2004 年 5 月),頁 77。. 16. 鄭榮興:《臺灣客家音樂》 ,頁 104。 22.

(36) 第二章. 客家山歌的起源與發展. 「九腔」指北部客家人住的九個不同地區所產生的不同方言腔調,「十八 調」指十八個不同曲調如下: 「平板」 、 「山歌仔」 、 「老山歌」 、 「病子歌」、 「初一朝」 、 「懷胎曲」 、 「十八摸」 、 「苦力娘」 、 「送金釵」 、 「思戀歌」 、 「洗 手巾」 、 「剪剪花」 、 「陳士雲」 、 「上山採茶」 、 「瓜子仁」 、 「跳酒」 、 「桃花開」 、 「十二月古人」。. 17. 上述認為「九腔」指客家話在北部地區有九個不同的腔調,「十八調」指十八個 曲調。不論「泛指」或「實指」,「九腔十八調」都是強調客家山歌曲調繁複。 但是,有的地方並無「九腔十八調」的說法,許常惠說:. 南部地區,尤其是美濃鎮的山歌與搖籃歌,……它的風格與北部的不盡相 同。例如:(一)他們沒有「九腔十八調」的稱呼。. 18. 由於「九腔十八調」只是在台灣北部地區流行,南部並無此稱呼,加上它只 是強調客家山歌曲調之繁複,用來借代客家山歌,雖不全面,卻可聊備一說。但 「客家山歌」與「九腔十八調」比起來,筆者認為「九腔十八調」較有爭議,也 無法表示出客家歌曲本來樣貌,無法突顯其特色。客家歌曲有「山」的背景元素, 「山」是客家歌曲的泉源,客家歌曲深受「山」的影響,甚至靠「山」滋養,依 山居住、靠山歌唱,客家歌曲若是拿掉「山」的味道,其特色將蕩然無存。所以, 稱呼客家歌曲為「客家山歌」,應較其他名稱來得適切。這是本論文以「客家山 歌」為標題的緣由。. 17. 許常惠:《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1 年),頁 149。. 18. 許常惠:《台灣音樂史初稿》,頁 149。 23.

(37) 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第二節 客家山歌的起源 歌唱是人的天性,歌唱也是很自然的情緒表現,當文字尚未發明,沒有文字 傳遞訊息時,歌謠就靠著口耳相傳,一代一代地傳唱著。客家山歌的興起必定與 音樂起源有關聯,其次說明這些相關因素。. 一、音樂起源說簡介 音樂的起源有各種說法與傳說,依據各家對音樂的起源有下列各種觀點:19. (一 一)「 「太一」 太一」說 如《呂氏春秋‧仲夏紀‧大樂篇》記載: 「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於度量, 本於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先 王定樂,由此而生。」20. (二 二)對自然界聲音 對自然界聲音的 對自然界聲音的模仿 如《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記載:「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 林谿谷之音以歌。」21. (三 三)鳥的鳴叫聲 鳥的鳴叫聲 如鳥獸用鳴叫求愛那樣。在《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記載:「昔黃帝 命伶倫作為律。伶倫……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22此外,十九世紀英國生 物學家達爾文就是此派代表。23. (四 四)個人創作 個人創作 19. 一至七點資料來源楊蔭瀏著: 《中國音樂史稿》第一冊(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 年 4. 月),頁 3。 20. 林品石註譯:《呂氏春秋今註今譯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 年 1 月),頁 137。. 21. 林品石註譯:《呂氏春秋今註今譯上》 ,頁 155。. 22. 林品石註譯:《呂氏春秋今註今譯上》 ,頁 154。. 23. 見楊蔭瀏: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一冊》,頁 3。參見劉志明:《西洋音樂史與風格》(臺北市:. 大陸書局,1981 年 12 月 2 版),頁 2。 24.

(38) 第二章. 客家山歌的起源與發展. 楊蔭瀏引述《樂記》 : 「王者功成作樂,治 定 制 禮 。其 功 大 者 其 樂 備,其 治 辯 者 其 禮 具 。 」24作個人創作的例證。25筆者認為「王者功成作樂」應是指 制定樂章,並不是個人創作。 〈詩大序〉中說: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26. 人在心有所感時,自然會拉長聲為歌,以抒發情緒,這才是個人創作。. (五 五)古代的 古代的巫術 古代的巫術 古代的巫術,這裡的「巫術」二字應該是指宗教崇拜。《呂氏春秋‧古樂》 如此描述:「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27這是感天謝地 的祭祀儀式,表達對大自然的敬意。儀式過程以舞蹈取悅眾神,以歌唱頌讚神鬼 ,自然有舞有樂。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說: 「歌舞之興,其始於古之巫乎?」28楊蔭瀏認為: 「原始的音樂藝術常與巫術、宗教等相結合。」29其道理即在此。. (六 六)某種動物本身情感的表現慾 某種動物本身情感的表現慾 由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爾提出。30. (七 七)信號說呼喚聲 信號說呼喚聲 一九一一年哲學家斯圖姆夫(Karl Stumpf)曾發表了一本講音樂的起源的著 作,他主張音樂藝術起源始於原始人用以表示信號的呼喚聲。31. (八 八)勞動說 勞動說 24.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 《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 1 月),頁 670。. 25.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一冊》 ,頁 3。. 26.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商館,1981 年 1 月),頁 13。. 27. 林品石註譯:《呂氏春秋今註今譯上》 ,頁 153。. 28.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 4 月),頁 3。. 29.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一冊》 ,頁 11。. 30.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一冊》 ,頁 3。. 31. 哲學家斯圖姆夫(Karl Stumpf)的主張。資料來源陳鍾吾譯,徳‧卡爾‧聶夫著: 《西洋音樂史》,. (臺北:五洲出版社,1986 年),頁 1。 25.

(39) 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社會學家彪黑爾(Karl Bücher)的說法:所有的規律的身體活動,必定形成一 種節奏的形式,而同樣動作的周期反覆,必可以增加工作的效率。因此,人類找 尋這種可以減輕他的勞力的節奏,他們開始唱歌了。32 從音樂的各種起源說臆測,其中「太一說」理由太牽強不實際,「對自然界 聲音的模仿」 、 「鳥的鳴叫聲」這兩個理由適合說明器樂曲產生的原因。筆者認為 客家山歌起源與這三個因素較無關。從四至八項與客家山歌起源較有關係。在下 段逐項說明。. 二、客家山歌起源因素 依據前文「音樂起源說」第四至八項與客家山歌起源較有關係,以下逐項 說明。. (一 一)個人創作說 個人創作說 客家山歌講究的就是即興創作演唱。楊兆禎說:. ……而民謠的唱腔卻具有相當的自由性。客家民謠的演唱者,除了是即 興的作詞家外,往往還是即興的作曲家。33 客家民謠的唱腔,因人而有個別差異,也因歌詞之不同,而有所變化,有 相當的自由性,但雖然如此,非但仍舊不失其本來風格,且更能顯出各人 的特色,真是奧妙之極。34. 另外,劉新圓説:. 32. 社會學家彪黑爾(Karl Bucher)主張。資料來源陳鍾吾譯,徳‧卡爾‧聶夫著《西洋音樂史》 ,頁. 2。 33. 楊兆禎:《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的研究》,頁 26。. 34. 楊兆禎:《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的研究》,頁 29。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rror measure = society cost XXXX actual XXXX

From Remark 3.4, there exists a minimum kernel scale σ min , such that the correspondence produced by the HD model with the kernel scale σ ≥ σ min is the same as the correspondence

The proof is based on Hida’s ideas in [Hid04a], where Hida provided a general strategy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the non-vanishing of Hecke L-values modulo p via a study on the

Al atoms are larger than N atoms because as you trace the path between N and Al on the periodic table, you move down a column (atomic size increases) and then to the left across

Thi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f the play incorporates the use of (a) flashbacks to an earlier time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aracters (not the main focus of the play, but perhaps the

After teaching the use and importance of rhyme and rhythm in chants, an English teacher designs a choice board for students to create a new verse about transport based on the chant

Forming the initial ideas as the base of the composition activity, as well as the fundamental

• Many home and small business users connect to the Internet via high-speed broadband Internet service. Discovering Computers 2012: Chap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