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 三 三 三)文藝的律動 文藝的律動 文藝的律動 文藝的律動

在文檔中 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頁 73-79)

郭沫若曾說:「宇宙內的東西沒有一樣是死的,就因為都有一種節奏(可以說

就是生命)在裡面流貫著的。做藝術家的人就要在一切死的東西裡面看出節奏出 來,這是藝術家頂要緊的職分,也是判別人能不能成為藝術家的標準。」44所以,

任何藝術都有節奏的存在,不管是詩歌、語言、音樂、美術、舞蹈都離不開節奏。

1111、、、詩樂舞以節奏為根本、詩樂舞以節奏為根本詩樂舞以節奏為根本 詩樂舞以節奏為根本

在古代有《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45及〈詩 大序〉: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

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 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46

從這裡可知我國古代是詩不離樂,樂不離詩。有詩有樂不免有舞襯托,歸根 溯源詩樂舞原是三位一體的混合藝術。

在西方,如希臘的詩歌、音樂、舞蹈同樣皆起源於酒神的祭典,也是三位一 體同源。其中,「節奏」是它們共同的脈動。詩歌可以沒有意義,音樂可以少了

「和聲」(harmony),舞蹈可以不計較姿態,但是都不行少了節奏。後來三種藝

44見吳潔敏、朱宏達:《漢語節律學》,頁 84。原文郭沫若:〈論節奏〉《創造月刊》1 卷 1 期,1926 年 3 月。

45(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商館,1981 年 1 月),頁 46。

46(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商館,1981 年 1 月),頁 13。

術各自獨立發展,例如樂府衰亡以後,詩轉入有詞而無調的時期,音樂的重心往

「和諧」表現,舞蹈朝向姿態方面發展,詩歌傾向文字意義方面探索,除了保有

「節奏」這項共同點外,彼此的距離已是日漸其遠了。

2222、、、語言節奏、語言節奏語言節奏 語言節奏

對語言而言,語言節奏與內在節奏相契合,是自然的,詩的節奏是主觀的節 奏,它是心物交感的移情作用,「不能已」的,不是一種物理事實的陳述。

語言中的「韻」,起初是為點明一個樂調或一段舞步的停頓所必需的。同時,

韻也把幾段音節維繫成為整體,免致渙散。47語言節奏表現在聲調的組合、韻協 佈置、語言長度、音節形式等方面。在第四章會進一步說明。

3、

、、、美術節奏美術節奏美術節奏美術節奏

藝術節奏是藝術家個人的生活體驗、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所體現的創作情態 的展現,是建立在人的生理節奏和心理節奏基礎之上的。48當藝術品觸動欣賞者 生理的、心理的節奏時,美感就會油然而生。如中國傳統美術所強調的心手相應、

氣與力合、揮寫自如等創作理論就是理想節奏效果的表現。49

對美術而言,節奏就蘊含在濃淡、疏密、黑白、陰陽、圖地、冷暖、虛實、

向背、進退間。例如視覺心理學上,把視覺對象從其背景浮現出來,而讓我們視 認得到的物叫做「圖」(Figure),其周圍之背景叫做地(Ground)。50圖與地的性質 是相反的,當兩者的形成條件相同並交錯呈現時,就會產生反轉現象。由於反轉 圖給予觀眾極不安定之感覺,然而也能收到由於反轉而起之動感,來引起觀眾之 注意而產生畫面上之趣味。51美術中所提「反轉」、「動感」就是節奏的表現。

繪畫中所有的線條、色彩、筆觸的對比都可以用節奏的變化規律來處理。52

47朱光潛:《詩論》,頁 21。

48張文平:〈繪畫作品中的節奏與韻律〉,《肇慶學院學報》第 31 卷第 1 期(2010 年 1 月),頁 52。

49參見張文平:〈繪畫作品中的節奏與韻律〉,《肇慶學院學報》第 31 卷第 1 期,頁 52。

50王光雄:《美術心理學》(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9 年 10 月再修),頁 125。

51王光雄:《美術心理學》,頁 157。

52張文平:〈繪畫作品中的節奏與韻律〉,《肇慶學院學報》第 31 卷第 1 期,頁 54。

在繪畫構圖的安排上,除空間考量還要注意畫面的動勢,「動勢」指的就是畫面 的張力與律動感,亦是節奏的表現。在圖像敘述結構與時間節奏,依點、線、面 等基本元素做千變萬化的排列組合,講究節奏、韻律、線條、物體造型、佈局安 排、圖形的方向等,使主題的表現有高昂、低緩、激動、靜止、快、慢的變化,

以求在豐富的描繪內容中,產生有如樂曲般的旋律與視覺動勢。53 4444、、、音樂節奏、音樂節奏音樂節奏 音樂節奏

音樂三要素:節奏、旋律、和聲,節奏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三要素中「節 奏」可說是音樂的靈魂。董榕森持相同看法:

如果說,「曲調」是音樂的皮肉的話,那麼「節奏」便是音樂的筋骨。曲 調依附節奏而存在、節奏也因曲調的裝飾而豐潤。因此我們可以說:音樂 實際上就是美化了的節奏。54

節奏就像是骨架,旋律、和聲就像是依附而生的肉,等於旋律、和聲是建構 在「節奏」的根基上。即使僅有「節奏」沒有旋律、和聲,依然保有「音樂性」,

所以,在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樂器是打擊樂器。《禮記‧學記》說:「鼓無當於五聲,

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55鼓聲、唸誦聲,這些原始的音 響僅有「節奏」律動,依然引起音樂美感的共鳴。

音樂的表現材料是聲音,它不可能像造型藝術那樣塑造和描繪出型態逼真的 物像與人像,也不可能像語言藝術那樣表達明確的思想,敘述具體的情節。56音 樂的節奏表現,它是藉著音符譜出的曲調去象徵性的描繪所要表達的事物,它以 外在形式去表現實質內容,例如:運用「固定觀念」(idée fixe)、主導動機等主題

53徐素霞編著:《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2 年 1 月),頁 56。

54董榕森:《中國樂語研究》,頁 221。

55(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頁 656。

56顧俊:《美學與藝術》(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 年 9 月初版),頁 179。

創作手法。所以我們常常說音樂給人的感覺是只可意會無法言傳。

感受節奏、觀賞節奏、閱讀節奏須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57。如果人事物 全是恰如所料,不免失之呆板單調。在預定的步伐中會有變化,當變化時與預定 的期待不符時,所帶來的驚訝也不可少,猶如柯爾律治(Coleridge)的「上樓梯」

理論,當我們在走樓梯,正一步步往上踩時,突然發現一步梯特別高或特別低,

這時注意力就猛然提醒,帶來意料之外的插曲,喚起觀者聽者看者的興致。這種 預期的中不中就是製造「節奏」的快感來源。58

廣義的節奏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藝術境界。一切事物均勻反復的運動過 程,節奏蘊涵生命不息的創造和進化,意味著「生生之條理」。如果不講節奏,

計畫就會被打亂,生活就會失去規律,整個世界將是無序的,人類將無法生存的。

節奏是事物的運動規律,掌握節奏是一種能力。59詩與音樂的感動性就是內在的 節奏因外物的節奏改變引起內心的共鳴。「節奏」要再現、重複,造成週期性的 間合、有秩序的運動,才能讓人有所記憶,並重拾舊經驗裡的印象,喚起印象裡 的「基模」,才會覺得有美感。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節奏在語文的表現 節奏在語文的表現 節奏在語文的表現 節奏在語文的表現

節奏在語文的表現可以從音韻、修辭中明顯領略。另外有「敘事節奏」,所 謂敘事節奏是指「由素材諸事件所包含的時間總量與描繪這些事件過程中的時間

57「適當的心理距離」是指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 距離之外去看。見朱光潛:《談美》,頁 24。「距離」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實用世界,距離太遠,

又容易使人無法了解、欣賞。見朱光潛:《談美》,頁 28。

58參見朱光潛:《詩論》,頁 153。

59張文平:〈繪畫作品中的節奏與韻律〉,《肇慶學院學報》第 31 卷第 1 期,頁 52。

總量之間的關係」。60「敘事節奏」一般用來指小說中情節推動的情形,敘事速 度時急時緩,時快時慢,既展現了主題,又讓作品的藝術魅力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61詩歌中同樣有敘述事情,或許時間上沒有小說的醞釀鋪陳久,若能善用敘事節 奏的變化,可以增添詩歌的魅力與吸引力。

「敘事節奏」在長篇敘事詩,如《孔雀東南飛》、《木蘭詩》中較易層層遞進 發揮應用。客家山歌幾乎是七言四句為主,「敘事節奏」的技巧表現不易,所以,

在這一節,仍以音韻的表現、修辭的表現兩方面討論為主。

一 一

一 一、 、 、 、音韻的表現 音韻的表現 音韻的表現 音韻的表現

聲音要產生節奏,先要有時間上的段落(time-intervals)。有了段落才能形成 起伏,形成起伏才有節奏呈現。這種段落的起伏要有規律性的重複,段落間的前 後距離不能相差太遠,才能喚起前面印象,若是段落起伏雜亂無章,就不能產生 節奏。在無規律無秩序的狀態下,是毫無節奏可言。

音樂有節奏,語言文字也有節奏。所謂唐詩講平仄、宋詞分上去、元曲別陰 陽,而崑曲一字三聲字頭字腹字尾。62這是漢語語言文字節奏表現的明證。將語 言中的重輕、長短、高低、頓歇等特徵,透過它們在一定時間裡的反復再現,可 以構成節奏。除此,「聲調」是中國語言的特質,可以利用平仄的安排讓語言產 生鏗鏘婉轉的節奏美感。黃慶萱說:

語音學的了解對修辭上節奏感的造成,以及佶屈聱牙語調的避免,都有其 功用;有時還能創造特殊的音樂效果。63

60見劉娜:〈論《心是孤獨的獵者》〉的敘事節奏,《番禺職業學院學報》第 6 卷第 3 期(2007 年 9 月),頁 19。

61見劉娜:〈論《心是孤獨的獵者》〉的敘事節奏,《番禺職業學院學報》第 6 卷第 3 期,頁 21。

62曾永義:〈中國詩歌中的語言旋律〉《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年),頁 1。

63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2 年),頁 25。

從上文可知,了解音韻並善用音韻,將有助於語言文字的節奏美感。劉大櫆在《論 文偶記》中曾說:

文章最要節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聲窈渺處。64

從這段話可知,文章最要緊的是把握文字的節奏,即使在繁雜管弦樂聲中,

也有停頓之處。劉勰《文心雕龍‧情采篇》把組織語音列為「立文」的三大原則 之一,他說:

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 情文,五性是也。65

其中「形文」指詞藻修飾,屬修辭方面,後續將討論;而「聲文」指音律調 諧,講到音律調諧,就會討論到「音韻」,「音韻」即是詩歌的「節奏」要素之一。

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認為:

語言的音韻美主要體現在語言的節奏和旋律之中。節奏是構成語言音韻美

語言的音韻美主要體現在語言的節奏和旋律之中。節奏是構成語言音韻美

在文檔中 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頁 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