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聞自由文獻在台灣:書目分析,1987-2014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聞自由文獻在台灣:書目分析,1987-2014"

Copied!
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新聞自由文獻在台灣:

書目分析,1987-2014

陳鴻嘉、蔡蕙如

* * 本文兩位作者的貢獻各半,姓名次序依姓氏筆劃排列,同為通訊作者。 陳鴻嘉為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班研究生,e-mail: hoop0113@gmail.com; 蔡蕙如為英國羅浮堡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e-mail: tintincai@gmail.com。

(2)

《摘要》

本文主要從量與質兩方面分析解嚴後新聞自由的相關文 獻。首先,本文透過各類資料庫以「新聞自由」為關鍵字,搜 尋不同類型的新聞自由文獻,共有 362 筆,其中期刊 198 筆、 書籍 34 筆、研討會論文 26 筆、博碩士論文 94 筆、政府出版 品 10 筆。其次,以時間為軸分析新聞自由文獻數量上的變 化,結果發現新聞自由文獻的數量與時事緊密相連。最後,從 期刊與博碩士論文中,抽出 20 篇期刊及 10 篇博碩士論文,檢 視其所論述的新聞自由意涵。結果發現多數文獻中的新聞自由 屬消極意義,積極性新聞自由意涵之論述相對較少。 關鍵字: 公共新聞自由、文獻分析、市場新聞自由、制度性權 利、消極新聞自由、積極新聞自由

(3)

壹、背景

1985 年 6 月 7 日,《民眾日報》刊登解除戒嚴和與中國相關的新 聞,高雄市政府認為有「為匪張目」之嫌,而以《出版法》第 40 條第 1 項規定勒令停刊 7 日。1同年 6 月台灣人權促進會遂舉辦「由民眾日 報停刊看新聞自由」座談會(邱伊翎,2009,頁 13),發佈公開聲 明,呼籲政府維護民主憲政、尊重新聞自由、廢除《台灣地區戒嚴時期 出版物管制辦法》(台灣人權促進會,1985,頁 8)。這一年是解嚴前 2 年,一個社會氛圍逐漸鬆動的時期。 2011 年 6 月 16 日,司法院第一次召開言詞辯論庭,針對《蘋果日 報》記者王煒博提出《社會秩序維護法》之釋憲案進行辯論,探討新聞 自由與隱私權之間的界線,並進一步界定報導採訪者與新聞媒體的權利 和界線。同年 1 月 12 日,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預算法增訂第 62 條之 1 條文案」,明令禁止各級政府機關不得辦理置入性行銷。2 顯然地,儘管許多論述都認為(向陽,2008;林麗雲,2008;劉昌 德,2008),解嚴(1987 年 7 月 15 日)與報禁解除(1988 年)是台灣 歷經 38 年的戒嚴時期(陳誠於 1949 年 5 月 19 日頒佈的戒嚴令)後, 一個邁向新聞自由的轉捩點。但從前述《蘋果日報》的釋憲案來看, 「還我新聞自由」的聲音至今方興未艾。 更進一步地說,原本《憲法》所保障的新聞自由,戒嚴時被剿共、 國家安全、物資貧乏的原因所限制(楊秀菁,2002,頁 197)。解嚴 後,媒體工作者仍在追尋新聞自由的空間,只是控制權力者從黨國政 府,轉為媒體業主(林麗雲,2008;劉昌德,2008)。 換言之,在當代新聞媒體日趨向新自由主義靠攏下,新聞自由的意

(4)

涵產生了轉變。亦即在不同社會氛圍與時代背景中,新聞自由的論述理 當有所不同。

貳、問題意識

報禁解除至今已 26 年,新聞工作者仍在捍衛新聞自由。這說明了 新聞自由的定義並非僵固不變,其定義反而隨著社會脈絡/歷史情境改 變,並且對不同時代的新聞工作者產生不同的意義。若我們進一步將王 煒博釋憲案放置在戒嚴時期或解嚴前後的台灣社會情境裡,其學者定 義、法官判準應與現今不同。因此「新聞自由」的定義是具備一種呼應 當代社會脈絡需求的動態表現。那麼,透過時間的軸線審視新聞自由的 論述顯然必要。 本文便嘗試探究解嚴至今新聞自由的定義/概念是如何變化。特別 是學術場域似乎相對具有定義「新聞自由」的話語權,也因此可以期待 學術場域在台灣社會民主化過程中,如何呼應相關的新聞自由事件,產 製出相對應的學術論述。是故,本文將整理這段期間有關新聞自由的相 關書目,分別從量跟質兩方面詮釋新聞自由意義流轉過程的概貌。

參、文獻蒐集之方式與限制

承前所述,本文欲從量跟質兩方面探究解嚴後至今新聞自由相關的 文獻出版概貌,因此量的方面以 1987 年後在本地以繁體中文出版之期 刊、專書、博碩士論文、研討會論文及政府出版品為資料蒐集對象。本 節依前述五種類型文獻,分別述明蒐集方式與限制。

(5)

一、期刊

本文利用「台灣期刊索引系統」(網址為 http://readopac.ncl.edu.tw/ nclJournal/,上網時間為 2014 年 12 月 16 日)搜尋期刊類資料,將所有 「篇名」及「關鍵字」為「新聞自由」且符合本文所設定的出版年份之 文章均納入分析範圍。

二、書籍

針對書籍的蒐集,本文以國家圖書館館藏為主,在館藏查詢系統 (網址為 http://aleweb.ncl.edu.tw/F?func=find-b-0,上網時間為 2014 年 12 月 16 日)中將所有「題名」及「標題」為「新聞自由」的書籍分別 羅列出來,排除博碩士論文和重複的書籍後,把符合本文所設定的出版 年份之書籍全數納入分析範圍。 以上搜尋應可包含所有可能與新聞自由有關的專書,因為《出版 法》第 14 條規定「新聞紙及雜誌之發行人,應於每次發行時分送行政 院新聞局、地方主管官署及內政部、國立中央圖書館各一份」,以及第 22 條規定「書籍或其他出版品於發行時,應由發行人分別寄送行政院 新聞局及國立中央圖書館各一份」。然而《出版法》於民國 88 年 1 月 20 日正式廢止,在有類似前述條文的《圖書館法》於民國 90 年 1 月 17 日公告前,3 國家圖書館的館藏可能有一短暫空窗期。 是故,本研究再以「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網址為 http://nbinet. ncl.edu.tw/,2014 年 12 月 16 日。)進行資料蒐集。依據相似的搜尋模 式,本文將所有「書名」及「關鍵詞」為「新聞自由」的書籍分別羅列

(6)

出來,排除博碩士論文和重複的書籍後,把符合本文所設定的出版年份 之書籍全數納入分析範圍。

三、研討會論文

由於研討會論文並沒有一個完整資料庫可供查詢,因此這部份的文 獻蒐集實難完備,本文試圖從以下數個管道嘗試搜尋研討論論文。首先 於「中文傳播資料庫」(網址為 http://commdb.nccu.edu.tw/age/WebApp/, 上網時間為 2014 年 12 月 16 日)網頁中以「新聞自由」為關鍵字進行 搜尋,然後排除非研討會之論文,將符合本研究設定的出版年份之研討 會論文納入分析範圍。 其次則在「中華傳播學會」(網址為 http://ccs.nccu.edu.tw/,上網 時間為 2014 年 12 月 16 日)網站中,逐一檢視 1997 到 2014 年間每年 於該年會發表的論文,將論文「題目」和「關鍵字」中有「新聞自由」 的文章列為分析對象。 最後,本文在搜尋引擎 google(上網時間為 2014 年 12 月 16 日) 中,鍵入「新聞自由+研討會論文」搜尋台灣網頁後,逐一點選前 100 筆資料,將論文「題目」和「關鍵字」中有「新聞自由」、且符合本研 究設定的出版年份之研討會論文納入分析範圍。

四、博碩士論文

本 文 於 「 台 灣 博 碩 士 論 文 知 識 加 值 系 統 」 ( 網 址 為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 上 網 時間為 2014 年 12 月 17 日)中搜尋所有「論文名稱」及「關鍵字」

(7)

中有「新聞自由」的博碩士論文。排除重複的博碩士論文後,把符 合本文所設定的出版年份之論文全數納入分析範圍。

五、政府出版品

本 文 先 於 「 台 灣 概 覽 ─ ─ 政 府 出 版 品 查 詢 系 統 」 ( 網 址 為 http://open.nat.gov.tw/OpenFront/search_gpnet_adv.jspx,上網時間為 2014 年 12 月 16 日)中,以「題名(書名)」及「內容大要」有「新聞自 由」者為搜尋標的。再從「OPEN 政府出版品資訊網」裡(網址為 http://open.nat.gov.tw/OpenFront/search_main.jspx,上網時間為 2014 年 12 月 16 日)以「新聞自由」為關鍵字進行搜尋。比對兩項搜尋結果, 排除重複的資料,將符合本文所設定的出版年份之政府出版品全數納入 分析範圍。

肆、新聞自由文獻蒐集結果

根據上述搜尋結果,本文共搜尋到 362 筆新聞自由相關文獻,其中 以期刊的比例最高,計有 198 筆,占全部文獻的 54.7%;博碩士論文次 之 , 計 有 94 筆 , 占 26% , 這 兩 類 文 獻 已 占 全 部 文 獻 的 八 成 以 上 (80.7%)。詳細的分佈與數據參見表一。接著,本節將就不同類型的 文獻進行說明。

(8)

表一:新聞自由文獻類型次數分配表 次數 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期刊 198 54.7 54.7 書籍 34 9.4 64.1 研討會論文 26 7.2 71.3 博碩士論文 94 26.0 97.2 政府出版品 10 2.8 100.0 總和 362 100.0

一、期刊

本文於「台灣期刊索引系統」中總計搜尋到 198 篇符合本文研究主 旨的期刊文獻(詳細資料參見附錄一)。其中刊登於《新聞學研究》的 新聞自由文獻明顯多於其他期刊,計有 32 篇,占全部期刊文獻的 16.2%;其次為《台大新聞論壇》、《月旦法學》,各有 9 篇,各占全 部 期 刊 文獻的 4.5% ,接 著 為 《全國 律 師 》、《 法 令 月刊》 與 《 報 學》,均為 8 篇,各占全部期刊文獻的 4.0%。由此或可推知傳播界與 法學界相對較關注新聞自由相關議題。

(9)

表二:各期刊之新聞自由文獻次數分配表 期刊名 次數 百分比 新聞學研究 32 16.2 月旦法學 9 4.5 台大新聞論壇 9 4.5 全國律師 8 4.0 法令月刊 8 4.0 報學 8 4.0 人權會訊 4 2.0 月旦法學教室 4 2.0 法律與你 4 2.0 國立台灣大學法學 4 2.0 台灣本土法學雜誌 4 2.0 台灣法學雜誌 4 2.0 月旦裁判時報 3 1.5 立法院院聞 3 1.5 展望與探索 3 1.5 理論與政策 3 1.5 傳播與管理研究 3 1.5 台灣史料研究 3 1.5 中共研究 2 1.0 中國比較法學會學 2 1.0 民意研究季刊 2 1.0 法學叢刊 2 1.0 政大法學評論 2 1.0 軍法專刊 2 1.0 國家政策論壇 2 1.0 復興崗學報 2 1.0 台北大學法學論叢 2 1.0 其他 64 32.3 總和 198 100.0

(10)

二、書籍

承前所述,本文於「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搜尋得「書名」與「關 鍵詞」為「新聞自由」者,排除重複及博碩士論文後,總計有 34 筆資 料,羅列如下。另須說明的是,書籍搜尋的結果若有資料與政府出版品 搜尋結果重疊,則本文將依循官方的認定,將出現於「OPEN 政府出版 品資訊網」中的文獻視為政府出版品。 表三:新聞自由書籍一覽表 出版年 書 名 作者、編者或譯者 1988 新聞開放與社會導正:談新聞開放及新聞責任與自律 黎明文化公司編輯部編輯 1990 日本新聞自由與傳播事業 蘇進添 1990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國外媒體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之探討 行政院新聞局 1991 新聞自由與新聞道德:研討座談會實錄 新聞自由與新聞道德研討座談 1992 大眾傳播法手冊 翁秀琪、蔡明誠編 1993 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 林子儀著;台灣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 1993 新聞自由的意義及其理論基礎 林子儀 1994 新聞自由與公平交易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會政策研 究工作會編 1994 從千島湖事件看新聞自由 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編 1994 媒體改造與民主自由 江文瑜編 1997 大眾傳播媒體與新聞自由 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編 1999 新聞自由的法律界限 蔡和憲 1999 香港大眾傳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兼論香港新聞自由的前景 鄭貞銘編著

(11)

出版年 書 名 作者、編者或譯者 2000 新聞自由與大眾媒體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財團 法人台大法學基金會/企劃 2000 新聞傳播之自由與界限 張永明 2001 優質民主與自由新聞 吳永乾 2002 法庭上的攝影機:新聞自由與審判公平 性(Cameras in the Courtroom:

Television and the Pursuit of Justice)

瑪裘莉·柯恩(Marjorie Cohn )、大衛·道(David Dow) 著;曾文亮、高忠義譯 2002

不得立法侵犯:蘇利文案與言論自由 (Make No Law: The Sullivan Case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安東尼·路易士 (AnthonyLewis)著;蘇希亞 譯 2005 新聞自由:被打壓的台灣媒體第四權 王天濱 2005 言論新聞自由與誹謗隱私權 林世宗 2005 媒體發展與國家政策:從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思考傳播產業與權利 賴祥蔚 2007 人權法論叢 廖福特 2008 從哈巴狗變瘋狗:台灣媒體亂象紀實 盧世祥 2008 傳媒、市場與民主(Media, markets,

and democracy) C. Edwin Baker 著;馮建三譯

2010 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自由:一個新聞輿 論監督的考察 王毓莉 2010 台灣新聞自由年報 2007-2009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主編 2010 負面報導不是壞東西:中國新聞實踐中 的真命題 張玉洪 2011 台灣新聞自由年報 2010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主編 2012 不得立法侵犯:蘇利文案與言論自由 (二版) 安東尼·路易士(Anthony Lewis)著;蘇希亞譯 2012 香港傳媒:新聞自由與政治轉變 黎佩兒著;黃燦然譯 2012 台灣新聞自由年報 2011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主編 2013 重訪新聞自由:概念及其源起 石世豪 2013 坎坷之路:新聞自由在中國 孫旭培 2014 新聞自由有底線嗎? 鄭赤琰

(12)

三、研討會論文

依據前述之搜尋管道,本文總計尋得 26 筆新聞自由研討會論文的 資料(詳細資料參見附錄二)。值得注意的是,新聞自由相關的研討會 論文除了散見於傳播與法學等學界的研討會,亦有專以新聞自由為主題 而召開之研討會,且時至今日似乎方興未艾。以新聞自由為主題之研討 會有:1995 年由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財團法人台大法學基金會主 辦的「新聞自由與大眾媒體國際研討會」、1997 年由新聞評議會主辦 的「大眾傳播媒體與新聞自由國際研討會」、2001「台灣民主和新聞自 由的光源」學術研討會、2010 年由司法院主辦的「司法院大法官九十 九年度學術研討會:『解釋憲法與言論自由之保障』」。

四、博碩士論文

於「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總共搜尋得符合本文設定之 出版年代、與「新聞自由」相關的學位論文共 94 筆。其中 3 篇為博士 論文(參見表四),其餘 91 篇皆為碩士論文(詳細資料參見附錄 三)。

(13)

表四:新聞自由博士論文一覽表 出版年 作者 論文篇名 畢業學校 系所 2000 張其羽 斯諾與中國,一九二八至 一九七二:從新聞記者到 天命信差的轉變歷程 淡江大學 美國研究所 2002 汪子錫 市場經濟對中共政治傳播 影響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 中山學術研究所 2011 楊秀菁 新聞自由論述在台灣 (1945-1987) 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若從博碩士論文的系所分佈來看,可發現法律類系所的博碩士論文 最多,計有 42 篇,占所有新聞自由博碩士論文的 44.7%。其次為區域 研究,計有 14 篇,占 14.9%。接著為傳播類系所,計有 13 篇,占 13.8%(詳細數字參見表五)。此結果或一定程度地呼應了由期刊搜尋 結果所可能推知的小結——傳播界與法學界相對較關注新聞自由議題。 表五:新聞自由博碩士論文系所分佈 系所別 次數 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法律研究所(含法律/科際整合法律) 42 44.7 44.7 傳播研究所(含新聞/大眾傳播/傳播管理) 13 13.8 58.5 歷史研究所 5 5.3 63.8 區域研究(含美國/日本/社會與區域發展/ 大陸/蘇聯/中美關係) 14 14.9 78.7 政治研究所與國際事務研究所(含政治/國際 政治/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 8 8.5 87.2 其他社會科學研究所(含三民主義/經濟/中 山學術/社會科學教育學系) 12 12.8 100.0 總和 94 100.0

(14)

此外,區域研究系所產出之博碩士論文所占比例亦不低,計有 15 篇,占所有新聞自由博碩士論文的 15.0%。由此可知,新聞自由在其他 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情形亦是本國研究生關注的議題之一。

五、政府出版品

根據前述之搜尋方式,本文在「OPEN 政府出版品資訊網」中總計 尋得 10 筆符合本文研究主旨的政府出版品。其中以國史館所出版之一 系列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的書籍為大宗,計有 6 本書籍,占所有政府 出版品的 60%。詳細出版品資料參見表六。 表六:政府出版品一覽表 出版年 作者、編者或譯者 書 名 出版單位 1996 理律法律事務所 國家機密法制與新聞採訪權:「傳播 與法律系列研討會(三)」論文彙編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 究暨發展中心發行 200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澳門移交週年情勢研析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02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研究暨發展中心 千禧傳播法制的回顧與前瞻:「傳播 與法律系列研討會(八)」論文彙編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 究暨發展中心發行 2002 楊秀菁、薛化元、李福鐘 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七):新聞自由(1945-1960) 國史館 2002 楊秀菁、薛化元、李福鐘 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八):新聞自由(1961-1987) 國史館 2004 薛化元、楊秀菁、林果顯執行編輯 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九):言論自由(一) 國史館 2004 薛化元、楊秀菁、 林果顯執行編輯 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十): 言論自由(二) 國史館 2004 薛化元、楊秀菁、 林果顯執行編輯 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十一) :言論自由(三) 國史館 2004 薛化元、楊秀菁、 林果顯執行編輯 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十二) :言論自由(四) 國史館 2012 司法院 司法研究年報第 29 輯,行政類 司法院

(15)

六、知識生產與台灣社會:新聞自由文獻數量分析

有關新聞自由相關文獻的產出,從 1949 年宣布戒嚴至 1987 年解嚴 前(1949-1986),在 37 年間有 161 筆記錄,其中有 140 筆為期刊文 章,15 筆為書籍,6 筆為碩博士論文(參見附錄);在解嚴後至今 (1987-2014)則有 362 筆記錄(參見表七與圖一)。從歷史軸線來 看,解嚴前後所產出的新聞自由文獻數量約有一倍的差異。 再者,可發現解嚴後至 1990 年代前的文獻產出僅占 6.4%,至 1990 年代則占 23.2%,2000 年後的文獻最多,占 70.4%,超過總數一半。雖 以 10 年為間隔計算可看出新聞自由文獻數量的增加,但若進一步細究 每一年相關文獻數量則有高低落差(參見圖一)。以 2002 年(21 篇)、2004 年(21 篇)、2006 年(21 篇)、2007 年(21 篇)、2011 年(31 篇)、2012 年(24 篇)為相對高點,而 2011 年最多,共有 31 篇。接著,針對 1987 年以來的社會氛圍、媒體環境與新聞自由的文獻 數量進行分析。 表七:生產文獻的年代及其所占之百分比 年代 筆數 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1987-1989 23 6.4 6.4 1990-1994 34 9.4 15.7 1995-1999 50 13.8 29.6 2000-2004 75 20.7 50.3 2005-2011 180 49.7 100.0 總和 362 100.0

(16)

圖一:新聞自由文獻數量歷年趨勢

(一)解嚴後至 90 年代:新聞媒體初嚐自由甜頭到惡性競

爭(1987-1999 年)

1988 年解除報禁前,政府透過《國家動員法》(1942 年對日抗戰 期間公佈)、《戒嚴法》(1949 年通過,第 11 條明定〈台灣地區戒嚴 時期出版物管制辦法〉)和《出版法》(1952 年三讀通過,1958 年二 修,1973 年三修)限制新聞自由(楊秀菁,2002,頁 198-200)。報禁 解除後,雖然在形式開放報紙經營模式,並由行政院新聞局宣布 1988 年 1 月 1 日起接受新報登記及增張(3 大張增為 6 大張)。同年《自立 早報》、《聯合晚報》、《台灣立報》等創刊,看似台灣新聞自由邁進 一大步。 但台灣報業在長期的威權統治及管制者的保護與放任下,一經開 放,導致原有與國府有侍從關係的大報(《中國時報》、《聯合報》) 11 8 4 5 6 3 8 12 6 15 13 7 9 11 16 21 6 21 14 21 21 14 13 19 31 24 16 7 0 10 20 30 40 50 60 70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期刊 書籍 研討會論文 碩博士論文 政府出版品 總和

(17)

更為擴張,反而抑制了小報的發展(《自立晚報》)。加上報業主習以 報紙做為參與政治的工具,在缺乏管制策略下,後進的財團報也模仿此 種競爭策略,並變本加厲。台灣報業在惡性競爭中內耗(林麗雲, 2008)。名義上為新聞自由的開放,實質上卻是新聞「自由市場」的開 放,變相為媒體業主的自由,而非報導採訪者的自由。 此外,在內容表現上,政府仍限制不利國府統治的政治言論,直到 90 年代中,黨外人士與民間團體仍針對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提出改革 訴求(劉忠博、蔡欣怡,2009,頁 262)。 在電子媒體發展上,「第四台」與「民主台」的出現,某程度上改 變了過去老三台時期的壟斷局面。前者於 1970 年代出現,早期做為解 決收視訊號不良問題的社區共同天線設施,發展過程種逐漸形成酌收費 用附加額外內容播送的服務,至 1980 年代,總收視人戶已達 60 萬戶 (陳美靜,2010)。隨著解嚴開放,民間團體與黨外人士試圖設立電子 媒體發聲管道,例如民進黨 90 年代初以政治訴求申請設立電視台,被 官方以沒有多餘頻道駁回(卻在 1997 年同意民間電視台的成立),評 估後發現仍有多餘頻寬,最後在 1994 年 11 月自行開播民進黨無線電視 台。 民主台的成立,一方面打破國民黨政府長達 40 年壟斷媒體報導自 由與資訊來源的權力,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不同的政治理念,播放影像工 作者如綠色小組等所拍攝的社會運動錄影帶(翁秀琪,1993)。但在缺 乏政策規劃下,有線電視系統的發展到後期演變成財團壟斷龐大利益的 分贓場景。走向法治化的過程,一方面在國際上受到美國為主的經貿壓 力,另一方面在國內立法過程則受到不同利益派系的干預與瓜分(管中 祥、陳伊禎,2003;陳美靜,2010)。 新聞媒體自由開放的早期場景,從繁花盛開到凋零(報業發展),

(18)

從聲嘶力竭地表達意見自由到一團混亂(第四台發展),說明了政治解 嚴並不能確保新聞自由有發展的空間,在缺乏政策規劃的前提下,新聞 自由面對的是更隱微的控制。特別是早期國民黨掌握國家機器,原是台 灣最大的跨媒體集團(中影、中視、中廣、央報等),最後卻在解除管 制的傳媒政策下逐一變賣,喪失國家整合媒體資源為公共資源的可能性 (馮建三,2008)。 從新聞自由文獻篇目與數量上來看,報禁解除前一年(1987 年) 有 11 篇探討新聞自由的文獻,比起 1986 年僅有 1 篇相比,明顯增加。 主要來源為《新聞學研究》第 38 期專題「報業控制與新聞價值」,多 篇譯文引介西方國家、第三世界、共產世界等新聞自由現況,檢視此 11 篇有關新聞自由的文獻,卻未有對隔年報禁解除進行分析議論之 文,或許可先視為政治氛圍的控制與作者的自我檢查機制所致。 90 年代有幾件針對新聞自由發起的活動,甚至形成組織。其中包 括 1994 年 6 月自立報系的股權移轉風波導致自立員工為爭取內部新聞 自由,發起行動抵制新資方。同年,新聞界諸多記者串連聲援《自立晚 報》員工成立 901 新聞自主推動小組,共擬「編輯部公約」、推動「支 持編輯部公約運動」聲明連署,並於記者節舉辦「為新聞自主而走大遊 行」,是為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記協)創立的前身。1996 年《新聞學 研究》第 52 期專題「內部新聞自由」的 7 篇文章回應 1994 至 1996 年 間從內部新聞自主運動到記協創立的過程與意義。另有一篇碩士論文 《內部新聞自由之編輯室規章之研究──以自立報系股權移轉事件為出 發》也針對此事回應。 90 年代也有多篇文獻從國家安全與國家機密角度看討新聞自由的 界線(參見附錄),是為國家結構與新聞自由之間的關係,共有 15 篇 (期刊論文 9 篇;研討會論文 2 篇;博碩論文 3 篇;政府出版品 1

(19)

本),另也從微觀角度出發,探討記者與受訪者之間的新聞自由界線, 特別針對隱私權、誹謗的議題進行評論與分析(參見附錄),共有 12 篇(期刊論文 9 篇;研討會論文 1 篇;碩博論文 2 篇)。相較於 80 年 代新聞自由文獻著重於他國新聞自由的發展引介,並針對新聞自由的應 然面介紹與評析(社會責任、媒體自律、人權等),90 年代則有較多 文獻回應了當時新聞自由意義在社會變動氛圍下的轉變。

(二)2000 年後:主流新聞記者困境中求生、民間團體監督

力量漸聚、獨立監察機關成立、公民記者形成

(2000-2014 年)

2000 年初,新聞自由仍受媒體大環境的影響,包括報業大規模裁 員,如 2002 年的《勁晚報》、2005 年的《中時晚報》、2006 年的《大 成報》、《台灣日報》、《星報》與《民生報》等;電子媒體發展受到 有線電視合法化的過程的影響,一方面過多新聞頻道充斥所造成的惡性 競爭,不僅讓新聞專業自主權難保,連勞動權益也受損(簡旭玲、蔡蕙 如,2011)。 從文獻篇目觀察,可發現更多新聞自由界線之爭的討論,其中包括 侵犯隱私、人權與傳播權的保障、媒體審判、國家安全等議題。如劉忠 博、蔡欣怡(2009)分析,當時社會脈絡緊扣香港《壹週刊》登台 (2001 年)、《壹週刊》因報導國安密帳而遭檢調搜索(2003 年)、 《 蘋 果 日 報 》 登 台 ( 2003 年 ) 、《 非 常 報 導 》 附 贈 璩 美 鳳 性 光 碟 (2003 年)、非常光碟的政治爆料(2004 年)等事件,在媒體界引發 一波波揭露公眾人物隱私的風潮,也導致討論相關議題的文獻暴增。 進一步檢視相關文獻,則發現對新聞自由意義的探討更加複雜。此 時期因為外在媒體大環境的惡化,繼承自戒嚴時期的侍從報業與老三台

(20)

逐漸在解嚴後開放競爭的市場中敗下陣來,有的透過裁員精簡,有的則 由更大的財團併購。與此同時,媒體改革的民間力量逐漸聚攏,1999 年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成立、2000 年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成立, 藉由總統大選的機會推出傳播政策藍圖,但在民進黨政府執政初期面臨 推動無線電視公共化運動的失敗後,進而在 2003 年成立媒體改造學 社,持續進行媒體政策的研究(特別著力在媒體公共化)、遊說與推 動。 而 2005 年一口氣發生了幾件重要事件,包括衛星頻道換照事件, 後續所引發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及公民媒改聯盟的成立。這 些事件促使我們在探討新聞自由意義時,著重更多結構管制問題、新聞 自由界線與再現之間的問題。特別是當今的新聞自由的意義(與問 題),已不再是 1988 年報禁解除時,歡慶政治束縛的鬆綁、邁向自由 主義式的新聞自由而已。一路發展至今所展現的惡果,逼促我們重新思 考新聞自由在新自由主義的氛圍下仍受控制。 在結構上,不僅政治控制仍在,以政商混合的隱微方式展現;從內 容表現與行動者角度出發,新聞自由不僅是媒體工作者要向媒體老闆索 討的權利,也是公民閱聽人向媒體老闆和記者索討的義務。進一步解 釋,新聞自由背後所代表的涵意,不僅包括了報導採訪的自由,也需重 視公民閱聽人接近與選擇的自由。雖然近幾年來,主流媒體受到國家管 制時(譬如撤照)總大喊「新聞自由受到迫害」,在新聞內容表現上出 現商業置入與過度腥羶的問題時,卻又說「這是你們(指閱聽人)自由 選擇的結果」,顯示新聞媒體的新聞自由實際上想溜進二不管地帶(政 府和公民)的論述。 不過,自 1999 年發展至今,各種公民力量已逐漸多元、成熟,其 中 包 括 媒 體 監 督 機 制 ( 2005 年 衛星 電 視 自 律 公 會 納 入 公 民 團 體 意

(21)

見)、公民媒體成立(2007 公視成立 PeoPo 公民新聞平台)等,都在 充實當代新聞自由意義的可能性。 根據統計,2000 至 2004 年共有 75 篇相關文獻,2005 至 2014 年共 有 180 篇文獻。總的來說,新聞自由相關文獻的數目大幅增加,但實際 上新聞自由的程度卻不一定成正比。我們可見 2000 至 2014 年間發生諸 多媒體侵犯人權的事件,也看見諸多媒體工作者的專業自主與勞動權受 損的情況,但文獻數量增加,題材較過往多元的狀況,一方面證明新聞 自由的界定不斷受到新的社會情勢與事件所變動;另一方面也指出即便 至今,新聞自由受侵害的事件仍不斷發生。這同時說明了新聞自由的文 獻與時事緊密相連的關係。

伍、新聞自由的意涵

上面已從量的方面闡述新聞自由文獻在時間軸上的變化,本節則檢 視這些文獻所論述的新聞自由之意涵為何。惟因研究資源有限,本文從 出版資訊相對明確精準的期刊文章與學位論文中抽出部份文獻進行分 析。首先,根據前一節新聞自由文獻的數量分析,解嚴至今共有 198 篇 期刊文章、94 篇學位論文,本文依據期刊文章與學位論文約莫 2:1 的 比例,抽取總數的 10%,亦即約莫 30 篇文獻(20 篇期刊文章、10 篇學 位論文)進行分析。其次,本文依據年代由遠至近排序後,以等距隨機 抽樣的方式,抽出欲分析的文獻。也就是分別從 1-19 以及 1-9 中,隨機 決定一個起始點後,再各自從依年代排序好的期刊文章與學位論文裡, 每隔 20 篇、9 篇抽出文獻,直到樣本額滿為止,中選的期刊文章與學 位論文如下表八、九。

(22)

表八:抽出之期刊論文 出版年 作者 論文名稱 刊物名稱 1987 黃新生 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 新聞學研究 1988 蘇蘅 三個亞洲國家的新聞自由 新聞學研究 1991 李茂政 從「新聞自由」角度論媒介與政府之關係 報學 1994 楊開煌 社會主義「新聞自由」之評析 台大新聞論壇 1996 陳德 六四民運期間美國之音對中國大陸廣播聽眾分 析 復興崗學報 1997 俞旭 黃煜 市場強勢典範與傳媒的倫理道德——香港個案 之研究 新聞學研究 1998 尤英夫 論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 全國律師 2000 林孟皇 新聞自由與人權保障——媒體他律機制建立之 可行性研究 立法院院聞 2002 郭吉助 論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評檢察官搜索《壹 週刊》雜誌社之必要性與適法性 軍法專刊 2004 石世豪 新聞自由及其界線——最高法院 93 年台上字 第 851 號判決與新聞報導應有規範 月旦法學 2005 賴金波 新聞自由與政府權力——從幾個實例看蔣經國 時期的新聞自由尺度 中外雜誌 2006 廖福特 個人影像隱私與新聞自由之權衡——Von Hannover 及 Peck 判決分析與台灣借鏡 政大法學評論 2007 沈超群 白色恐怖與新聞自由——政經氛圍與黨外雜誌 傳承的系譜(1950-1980) 史轍:東吳大學歷 史學系研究生學報 2008 許育典 多元文化國下通訊傳播自由的建構 東吳法律學報 2009 倪炎元 曙光未現,星光已滅——讀「黑夜中尋找星星 」的些許雜感 台大新聞論壇 2010 石世豪 遭終審法院「缺席審判」的「新聞自由」—— 最高行政法院 98 年度判字第 502 號等裁判評 析 法令月刊 2011 陳國祥 台灣獨立性民營報的悲歌——評《政媒角力下 的台灣報業》 台大新聞論壇 2011 蔡震榮 由釋字第 689 號解釋論法適用與新聞自由的界 限 法令月刊 2012 王俊南 新聞自由 vs. 國家機密:美軍案例探討及對國 軍的啟示 空軍學術雙月刊 2014 朱立 權力夾縫中求存的香港新聞自由 新聞學研究

(23)

表九:抽出之學位論文 出版年 作者 論文名稱 畢業系所 1996 蔡敏舜 大陸新聞自由的意理與實踐 新聞研究所 2000 張其羽 斯諾與中國,一九二八至一九七二:從新聞記者 到天命信差的轉變歷程 美國研究所 2002 甘大空 公眾人物隱私權與新聞自由 法律學研究所 2004 李曉玲 從新聞自由與媒體自律看——有線電視新聞台遭 行政院新聞局懲處之爭議性案件研究 傳播研究所 2006 沈超群 柏楊與柏楊案——從新聞評議到白色恐怖的探討 歷史學系 2007 林慶宗 關於新聞記者拒絕證言權之研究——兼論對新聞 媒體搜索扣押適法性問題 法律學系碩士班 2008 陳雅慧 想像的新聞自由——從台灣媒體之現實檢討第四 權理論 科際整合法律學 研究所 2011 戴韶銘 從「偵查不公開」與「新聞自由」探討警察與媒 體的互動關係 警察政策研究所 2012 謝承叡 啟蒙時代的脆弱遺產:諷刺漫畫作為新聞自由的 一種表達方式 法國語文學系碩 士班 2013 鄭名翔 北風與太陽的抉擇——新聞工作者面對組織控制 的因應策略 電訊傳播研究所 綜觀這些文獻,或許因篇幅關係,學位論文對新聞自由的意涵有較 多且深的討論,且不論其所謂的新聞自由的意涵是脫胎自憲法第 11 條 或第 22 條,多數學位論文均引用林子儀(1992)的看法,認為新聞自 由是一種工具色彩較濃的制度性權利,而有別於言論自由。更進一步地 說,言論自由的主體是一般人,新聞自由的主體則為專業的新聞組織 (甘大空,2002,頁 85;李曉玲,2004,頁 29-32;林慶宗,2007,頁 23;戴韶銘,2011,頁 23-24)。同時,這些文獻也都在「人民有知的 權利」概念下,援借將新聞媒體視為第四權監督政府的觀點,做為新聞 專業組織何以能享有新聞自由的基礎,進而甚至享有拒絕證言、禁止搜 索扣押等權利。 然而,不同基本權利間難免發生扞格,此時究竟如何求取適當的範

(24)

圍,便是這些文獻中,不論期刊或學位論文著墨最多的議題。例如,隱 私權與新聞自由之間的矛盾(甘大空,2002;廖福特,2006;蔡震榮, 2011)、偵查不公開與新聞自由之間的分寸拿捏(戴韶銘,2011)、新 聞自由所衍伸之拒絕證言權與旨在發現真實、公平審判以保障人權的司 法權相衝突時,該如何取捨(林慶宗,2007)、新聞自由所標榜的知的 權利與國家安全兩者間該如何平衡(王俊南,2012;林孟皇,2000;郭 吉助,2002;賴金波,2005)。 整體說來,上述文獻多半基於專業的新聞媒體具制衡功能的第四權 觀點,因而需有新聞自由。是故,被監督的政府不僅不該干涉,更應積 極保護新聞自由,使之不受侵犯。事實上,政府或國家的角色在討論新 聞自由與其他基本權利產生衝突的文獻,亦是重要的焦點。只是,在此 前提上的新聞自由,可能傾向 Berlin(1969/陳曉林譯,1986)所說的 消極自由。 Berlin(1969/陳曉林譯,1986,頁 229-230)認為,消極的自由意 指「在什麼樣的限度以內,某一個主體(一個人或一群人)可以或應當 被容許做他能做的事、成為他所能成為的角色,而不受到別人的干 涉」;而積極的自由則是指「什麼東西或什麼人有權控制或干涉,從而 決定某人應該去做這件事、成為這種人,而不應該去做另一件事、成為 另一種人」。簡言之,消極的自由是「免於如何如何的自由」,積極的 自由是「去做如何如何的自由」。 對照到台灣新聞自由的論述,正因為課以媒體第四權,所以使此職 權能發揮功效的新聞自由,很自然地成為要避免被監督者干擾的自由, 也就是「免於如何如何的自由」。再加上台灣曾歷經戒嚴時期,對國家 限制民主發展的疑慮不易在短時間內消散,因此,即便在解嚴後,新聞 自由的論述多傾向消極面的描述,應可理解。

(25)

不過,這並不表示較具積極意涵的文獻付之闕如。在本文檢視的文 獻中,便有 2 篇對新聞自由的意涵有相對新穎的看法。其一為陳雅慧 (2008),認為過往只有傳播資源豐厚的新聞組織有能力扮演監督的角 色,但如今網路科技普及發展,使大多數人有機會發聲制衡,因此新聞 自由不該專屬於媒體機構,而須擴及每個個人。更進一步地說,新聞自 由與言論自由的界限模糊,擴大了前述兩種自由的權利主體,讓監督制 衡的職責以及伴隨著這個責任而來的一些權利,屬於所有能發揮此功效 的主體。 其二為許育典(2008)〈多元文化國下通訊傳播自由的建構〉一 文,已經明確地論及新聞自由的積極意義。首先,大法官在釋字第 613 號解釋提及了通訊傳播自由的內涵,認為「憲法第 11 條所保障之言論 自由,其內容包括『通訊傳播自由』,亦即經營或使用『廣播、電視』 與 『 其 他 通 訊 傳 播 網 路 等 設 施 』 , 『 以 取 得 資 訊 及 發 表 言 論 之 自 由』」。該文認為,這是「大法官首次提出並確立通訊傳播自由為我國 憲法的基本權保障,其不僅確認了通訊傳播自由的憲法保障依據,即憲 法第 11 條的言論自由;而且以方法及目的限制了通訊傳播自由的憲法 保障範圍,即經營或使用廣播電視的廣電自由、經營或使用其他通訊傳 播網路等設施的媒體自由,而兩者皆涵括以其為報導新聞工具的新聞自 由」。不過該文未循「使用其他通訊傳播網路等設施的媒體自由」的意 義延伸,而類似陳雅慧(2008)將新聞自由主體進一步擴及到每個個體 的見解。 其次,在國家的角色上,相較於多數文獻提到的國家不能侵犯人民 的通訊傳播自由,該文認為「國家……並非聽任通訊傳播領域發展為一 種無政府的狀態,在主流與非主流通訊傳播社群所生文化差異的壓迫 上,國家應履行其積極保護文化差異的義務」(許育典,2008)。也就

(26)

是說,當相對弱勢的群體的傳播權無法伸張時,國家當介入以確保多元 文化的發展。至於如何介入,則未多做論述。 歸結來說,解嚴至今已近 30 年,新聞自由的論述仍以消極意涵居 多,縱有零星積極意義的陳述,但對可能的具體作法仍較少著墨。

陸、結論

本文主要從量與質兩方面分析台灣解嚴後新聞自由的相關文獻。首 先,本文以關鍵字在不同資料庫中蒐集新聞自由的文獻,整理後可知解 嚴以來新聞自由文獻數量變化的樣貌,並參酌台灣社會發展相關事件進 行詮釋。其次,從這些文獻中隨機抽取出部份文獻,分析其所謂的新聞 自由意涵為何。結果發現,新聞自由文獻的數量與時事緊密相連,而文 獻所提的新聞自由內涵以消極意義居多。 在研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本文無法逐一檢視百餘篇文獻,僅抽取 部份文獻,故而推論時不得不慎。另蒐集文獻時,未包括報章雜誌與網 路文獻,關鍵字也缺乏更多交叉比對的功夫。凡此種種均為本文的限 制,儘管如此,本文仍希望透過初步的整理,提供本地的新聞自由研究 參考。

註釋

1 當天民眾日該報登了美國特派員黃學榮的新聞報導〈中共將繼續走開放路線, 反對超級強國欺侮小國 趙紫陽訪英公開抨擊美蘇兩大集團〉、〈30 位旅美前 國軍將領建議政府:取消戒嚴令另訂他法,正視省議員集體辭職〉等新聞,被 高雄市政府以《出版法》第 40 條第 1 項規定勒令停刊:「貴報本(6)月 7 日 所刊載的第一版頭條新聞,因標題及內容顯然違反國策,有為匪張目之嫌,自 本(6)月 10 日起裁處停刊 7 天」。由當時的高雄市長蘇南成具名,發出停刊

(27)

7 日處分的行政命令(邱國禎,2007)。 2 此為 2010 年底以《中國時報》離職記者黃哲斌一文〈搭乘噴射機,我離開《中 國時報》-一個媒體人的自省〉在網路上獲得熱烈討論作為引發點,促使長久 以來被詬病的「新聞置入性行銷」受到學界串連,並全面發起反對政府置入與 業配新聞的連署行動。 3 《圖書館法》第 15 條規定,「為完整保存國家圖書文獻,國家圖書館為全國出 版品之法定送存機關。政府機關(構)、學校、個人、法人、團體或出版機構 發行第 2 條第 2 項之出版品,出版人應於發行時送存國家圖書館及立法院國會 圖書館各一份。但屬政府出版品者,依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資料來源:全國 法規資料庫,網址為 http://law.moj.gov.tw/,上網時間為 2014 年 12 月 16 日)。

參考文獻

邱伊翎(主編)(2009)。《永遠的抵抗 永遠的異議:台權會成立 25 週年紀念特 刊》。台北:台灣人權促進會。 王俊南(2012)。〈新聞自由 vs. 國家機密:美軍案例探討及對國軍的啟示〉, 《空軍學術雙月刊》,628: 128-141。 甘大空(2002)。《公眾人物隱私權與新聞自由》。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臺灣人權促進會(1985)。〈「由民眾日報停刊看新聞自由」座談會〉,《臺灣人 權促進會會訊》,3: 6-8。 向陽(2008)。〈理性與自由的必要——報禁解除 20 年的省思〉,《INK 雜誌 2008 文化專刊》,5(4): 158-159。 李曉玲(2004)。《從新聞自由與媒體自律看——有線電視新聞台遭行政院新聞局 懲處之爭議性案件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子儀(1992)。〈新聞自由之意義及其理論基礎〉,《台大法學論叢》,22(1): 59-103。 林孟皇(2000)。〈新聞自由與人權保障——媒體他律機制建立之可行性研究〉, 《立法院院聞》,28(3): 47-61。 林慶宗(2007)。《關於新聞記者拒絕證言權之研究——兼論對新聞媒體搜索扣押 適法性問題》。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麗雲(2008)。〈變遷與挑戰:解禁後的台灣報業〉,《新聞學研究》,95: 183-212。 邱國禎(2007)。〈《民眾日報》也遭停刊迫害〉,《近代台灣慘史檔案》,頁

(28)

518-519。台北:前衛。 翁秀琪(1993)。〈台灣的地下媒體〉,鄭瑞城、王振寰、林子儀、劉靜怡、蘇 蘅、瞿海源、馮建三、鍾蔚文、翁秀琪、李金銓(合著),《解構廣電媒 體》,頁 441-517。台北:澄社。 許育典(2008)。〈多元文化國下通訊傳播自由的建構〉,《東吳法律學報》, 20(1): 1-60。 郭吉助(2002)。〈論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評檢察官搜索《壹週刊》雜誌社之 必要性與適法性〉,《軍法專刊》,48(11): 19-23。 陳美靜(2010)。《國家作為與不作為——1949-2010 台灣公眾視聽政策的發展樣 貌與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慧(2008)。《想像的新聞自由——從台灣媒體之現實檢討第四權理論》。台 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碩士論文。

陳曉林譯(1986)。《自由四論》。台北:聯經。(原書 Berlin, Isaiah [1969]. Four

essays on liberty. Oxford, UK: Oxford U.P.)

馮建三(2008)。〈文化與經濟:台韓文化產業之比較〉,彭慧鶯(編),《蕃薯 與泡菜:亞洲雙龍台韓經驗比較》,頁 212-239。台北:財團法人亞太文化 交流基金會。

楊秀菁(2002)。《台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

廖福特(2006)。〈個人影像隱私與新聞自由之權衡——Von Hannover 及 Peck 判 決分析與台灣借鏡〉,《政大法學評論》,91: 145-198。 管中祥、陳伊禎(2003)。〈一個地方頻道的興衰:全球資本與地方文化的消 長〉,《傳播與管理研究》,2(2): 105-133。 劉忠博、蔡欣怡(2009)。〈大從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九條出發:傳播權文獻蒐集與 分析(1948-2008)〉,《新聞學研究》,98: 245-274。 劉昌德(2008)。〈大媒體,小記者:報禁解除後的新聞媒體勞動條件與工作者組 織〉,《新聞學研究》,95: 239-268。 蔡震榮(2011)。〈由釋字第 689 號解釋論法適用與新聞自由的界限〉,《法令月 刊》,12: 67-80。 賴金波(2005)。〈新聞自由與政府權力——從幾個實例看蔣經國時期的新聞自由 尺度〉,《中外雜誌》,78(2): 90, 91-96。 戴韶銘(2011)。《從「偵查不公開」與「新聞自由」探討警察與媒體的互動關 係》。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旭玲、蔡蕙如(2011)。〈台灣媒體結構下新聞工作者的勞動處境〉,林玉鵬 (編),《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省思 1999-2009》。台北:台灣媒體 觀察教育基金會。

(29)

附錄一:新聞自由期刊文獻一覽表

出版年 作者 論文篇名 期刊名 期數 卷數 頁碼 1987 沈清松 新聞自由的哲學基礎 報學 9 7 頁 98-99 1987 詹棟樑 新聞自由與新聞責任 報學 8 7 頁 95-102 1987 林徵祁 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 報學 8 7 頁 91-93 1987 黃新生 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 新聞學研究 39 頁 117-140 1987 吳葭 評中共「新聞改革」與「新聞自由」 的走向 中共研究 21 4 頁 119-125 1987 Nam, Sunwoo 第三世界的新聞自由 新聞學研究 38 頁 533-549 1987 李瞻 美國大學「學生報紙」新聞自由問題 新聞學研究 38 頁 167-178 1987 Hardt, Hanno 西方社會的新聞自由 新聞學研究 38 頁 517-532 1987 Shanor, Donald R. 共產世界的新聞自由 新聞學研究 38 頁 551-566 1987 人權會訊 香港箝制新聞自由港友會籲英政府補 人權會訊 29 頁 2 1987 蘇明達 大家一起來爭取新聞自由 九十年代 57 頁 64 1988 Graber, Doris A. 新聞自由與公共福利 憲政思潮 頁 85-99 1988 李瞻 學生新聞自由與大學學術、言論自由 析論 理論與政策 3 2 頁 49-63 1988 蘇蘅 三個亞洲國家的新聞自由 新聞學研究 40 頁 35-47 1988 鄭南榕 新聞自由先於黨紀黨性 進步時代週刊 221 頁 1 1988 陳銘祥 解除報禁後的新聞自由:從言論自由 談起 中國論壇 9 25 頁 44-46 1988 王洪鈞 解除報業「三限」的法律觀 河北平津文獻 頁 58-65 1989 吳奇為 新聞自由與偏頗報導 報學 3 8 頁 4-8 1989 陳思平 天安門事件與新聞自由 理論與政策 4 3 頁 68-75 1989 黃西玲 天安門事件前後大陸呼籲新聞自由之 形勢 報學 2 8 頁 158-165 1989 曾廣善 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論美國關於 國防及外交事務消息之保護 軍法專刊 4 35 頁 18-35 1990 羅常芬 新聞自由的憲法觀 法律學刊 21 頁 127-138 1990 朱立 新聞自由與現代化 新聞學研究 42 頁 229-241 1991 李茂政 從「新聞自由」角度論媒介與政府之 關係 報學 5 8 頁 18+20-22+24-26 1991 朱立熙 南韓新聞自由轉型過程的陣痛——以 「韓民族新聞」為例 報學 5 8 頁 77-81 1991 張所鵬 大陸新聞改革與新聞自由出路的探討 報學 5 8 頁 64-71 1991 康復明 國家安全與新聞自由 美國月刊 6 6 頁 122-131

(30)

出版年 作者 論文篇名 期刊名 期數 卷數 頁碼 1991 于衡 論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 中國憲政 5 26 頁 15-16 1992 程其恆 論新聞自由 社會教育年刊 45 頁 31-34 1992 林子儀 新聞自由的意義及其理論基礎 國立台灣大學法 學論叢 1 22 頁 59-103 1993 蘇俊雄 論「國家機密」法益與新聞自由的保 護 政大法學評論 頁 165-182 1993 林子儀 新聞自由的意義及健全之道 律師通訊 166 頁 12-16 1994 石之瑜 誰的新聞自由?誰的國家安全?—— 兩岸關係中的媒體與敵意 台大新聞論壇 2 1 頁 29-47 1994 楊開煌 社會主義「新聞自由」之評析 台大新聞論壇 2 1 頁 1-28 1994 鄭重光 波灣戰爭中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問題 之研析 海軍軍官學校學 報 4 頁 139-144 1994 林文軒 剖視中共新聞自由現況 共黨問題研究 10 20 頁 53-66 1994 林子儀 新聞自由的意義及健全之道 中國比較法學會 學報 15 頁 593-604 1994 孫秀蕙 新聞自由的迷思——談新聞自主與新 聞控制 中國比較法學會 學報 15 頁 625-629 1994 杜耀明 從路線革新到體制批判——中國大陸 新聞自由觀的漸變歷程 新聞學研究 49 頁 77-100 1994 鄭瑞城 <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林子儀著) 新聞學研究 48 頁 281-282 1995 羅文輝 美國誹謗法規:法制、判例及修法提 案 新聞學研究 51 頁 187-206 1996 馮建三 關於「內部新聞自由」的兩點感想 新聞學研究 53 頁 1-4 1996 林若雩 國家與媒體:新加坡的新聞自由 東南亞季刊 3 1 頁 85-101 1996 陳德 六四民運期間美國之音對中國大陸廣播聽眾分析 復興崗學報 57 頁 213-23 1996 嚴震生 由美國憲法判例看新聞自由、誹謗、 及隱私權的爭議 美歐月刊 3 11 頁 106-124 1996 涂建豐 編輯室公約運動 新聞學研究 52 頁 35-48 1996 林淳華 新聞記者工作自主權和決策參與權之研究 新聞學研究 52 頁 49-68 1996 蘇正平 新聞自主的理論和實踐 新聞學研究 52 頁 21-33 1996 楊汝椿 另類記者的媒體改造經驗——兼論內部新聞自由和新聞倫理重建 新聞學研究 52 頁 83-94 1996 林佳和 內部新聞自由的幾點法學觀察 新聞學研究 52 頁 3-16 1996 「內部新聞自由」相關文獻 新聞學研究 52 頁 69-82 1996 郭令立 當第四權遇上國家機密時——新聞自 由與國家機密如何平衡 法律與你 107 頁 156-165 1997 呂郁女 從波特道德倫理決策模式看新聞自由 與社會責任——白曉燕案新聞處理之 探析 理論與政策 4 11 頁 38-50

(31)

出版年 作者 論文篇名 期刊名 期數 卷數 頁碼 1997 俞旭; 黃煜 市場強勢典範與傳媒的倫理道德——香港個案之研究 新聞學研究 55 頁 224-243 1997 閻沁恆 余紀忠對報紙言論之認知和決策 國立政治大學歷 史學報 14 頁 265-301 1997 李學權 新聞自由與誹謗——從《亞洲週刊》 報導台灣對美獻金案之勝訴判決看誹 謗罪 法律與你 116 頁 122-131 1997 黃朝義 犯罪傳真機?——從白曉燕綁架案談 犯罪新聞即時報導之法律責任 法律與你 116 頁 112-120 1997 林子儀 新聞自由與誹謗——一個嚴肅的憲法 課題 全國律師 5 1 頁 35-46 1998 蘇俊斌; 蔡慧珍 新聞媒體責任之探討 高苑學報 2 7 頁 409-414 1998 張永明 對研議修正出版法之淺見 月旦法學 38 頁 55-64 1998 紀振清 新聞自由與競爭自由之利益衡量—— 以憲法學上「雙重標準說」為檢視之 依據 公平交易季刊 3 6 頁 1-36 1998 呂傑華 報業發展與經濟變遷——論報禁解除 十周年台灣報業生態及發展趨勢 民意研究季刊 204 頁 77-99 1998 王以禮 修改刑法誹謗罪惡法,還第四權發展環境之我見 全國律師 4 2 頁 38-42 1998 尤英夫 論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 全國律師 3 2 頁 2-3 1998 李永然 內幕消息無所禁忌?——論新聞自由 與隱私權、洩密罪間的拉鋸戰 法律與你 53 頁 34-44 1999 詹文凱 新聞自由與隱私權之界限 台灣法學會學報 20 頁 297-323 +325-329 1999 王承宗;習賢德 新聞傳媒在蘇聯與俄羅斯的發展及地 傳播文化 7 頁 161-218 1999 李慧馨 新聞自由與誹謗罪--以我國近年之誹謗罪個案為例 藝術學報 64 頁 129-146 1999 李惠宗 論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衝突--愛滋病 學童案 台灣本土法學雜 誌 3 頁 162-166 2000 林承宇 新聞自由與公平審判關聯性之實證研 究 民意研究季刊 214 頁 129-156 2000 陳新民 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一個比較法 制上的觀察與分析 國立台灣大學法 學論叢 3 29 頁 89-134 2000 魏永征 中國大陸的新聞法學研究 新聞學研究 62 頁 73-96 2000 史慶璞 美國憲法關於人民表意自由 (Freedom of Express)之保障 法令月刊 5 51 頁 14-22 2000 林孟皇 新聞自由與人權保障——媒體他律機 制建立之可行性研究 立法院院聞 3 28 頁 47-61

(32)

出版年 作者 論文篇名 期刊名 期數 卷數 頁碼 2001 王昭旺 從美國 911 攻擊事件探討台灣傳播媒體對民眾應有的社會責任 親民學報 5 頁 169-176 2001 張明偉 新聞記者拒絕證言之權能與界限 法學叢刊 4 46 頁 121-134 2001 郝曉鳴、李展 傳播科技對中國大陸傳媒體制的挑戰 新聞學研究 69 頁 95-112 2001 蔡銘澤 輿論監督與新聞規避論略——對 2000年廣州主流媒體輿論監督的分析 亞洲研究 39 頁 247-267 2001 陳新民 新聞自由與人格保障的糾葛——談「 新新聞誹謗案」的法理依據 國家政策論壇 3 1 頁 173-177 2001 王元廷 論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 立法院院聞 2 29 頁 87-100 2002 廖文章 調和「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的理論與實際 研究與動態 7 頁 59-88 2002 詹文凱 新聞自由與隱私權之界限 月旦法學教室 2 頁 108-119 2002 馮建三 人權、傳播權與新聞自由 國家政策季刊 2 1 頁 117-142 2002 郭吉助 論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評檢察官 搜索《壹週刊》雜誌社之必要性與適 法性 軍法專刊 11 48 頁 19-23 2002 侯友宜 刑案偵查過程中之新聞處理 刑事科學 54 頁 113-130 2002 陳怡樺; 顏祺昌 論中國大陸的新聞自由觀 傳播與管理研究 1 2 頁 47-64 2002 呂郁女 國家安全、新聞自由、知的權利孰重 ? 國家政策論壇 7 2 頁 115-118 2002 錢永祥、 沈松僑、 陳信行、 馮建三、 夏鑄九、 陳宜中 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從《壹週刊》 與《中國時報》依外患罪起訴談起 台灣社會研究 46 頁 251-272 2002 張嘉尹 「內部新聞自由」的可能性及其界限 台灣本土法學雜 誌 37 頁 141-146 2002 王兆鵬 新聞自由與刑事偵查之分際 立法院院聞 5 30 頁 32-46 2003 翁曉玲 性侵害犯罪新聞報導之法律界限問題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 10 條第 1 項相關理論及實務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法 學集刊 12 頁 145-181 2003 趙成儀 從國家機密維護論新聞自由與國家安 全 展望與探索 4 1 頁 9-22 2003 聞振國 論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 海軍學術月刊 3 37 頁 24-31 2004 石世豪 新聞自由及其界線——最高法院 93 年台上字第 851 號判決與新聞報導應 有規範 月旦法學 112 頁 187-196 2004 汪子錫 對中共中宣部壓制大眾傳媒之探討 中共研究 8 38 頁 66-81

(33)

出版年 作者 論文篇名 期刊名 期數 卷數 頁碼 2004 何建志 誹謗罪之體系建構與法理分析:二元化言論市場管制模式 台北大學法學論 54 頁 101-140 2004 劉靜怡 新聞採訪與新聞自由:發現真實抑或 侵犯權利? 國家發展研究 2 3 頁 117-162 2004 江嘉琪 基本權各論基礎講座(10)——論新 聞自由 法學講座 26 頁 1-16 2004 范姜真媺 大眾傳播媒體之報導自由與妨害名譽 法學叢刊 1 49 頁 73-87 2004 趙成儀 現階段中國大陸實施報刊改革之研究 展望與探索 7 2 頁 39-53 2004 張嘉尹 新聞自由的界限 月旦法學教室 17 頁 8-9 2005 陳耀祥 論新聞自由與隱私權保障之衝突與調 和 現代學術研究 14 頁 155-177 2005 楊秀菁 菲律賓《華僑商報》案與新聞自由問 題 政大史粹 9 頁 145-179 2005 賴金波 新聞自由與政府權力——從幾個實例看蔣經國時期的新聞自由尺度 中外雜誌 2 78 頁 91-96+ 90 2005 康力平 戰爭時期新聞處理與運用——美軍與媒體關係演進歷程對國軍之啟示 復興崗學報 83 頁 117-142 2005 許藝瀞 媒體傳播與戰爭策略關聯性之研究— —以波斯灣戰爭為例 國立台中技術學 院學報 6 頁 403-419 2005 林淇瀁 威權/霸權與新聞自由權——以 1950 年代「自由中國」的言論苦鬥為例 台灣史料研究 24 頁 25-51 2005 江詩菁 另一種聲音——黨外雜誌反抗國民黨 「文化霸權」的發展脈絡(1975~ 1989) 台灣史料研究 24 頁 52-100 2005 張訓嘉 有線電視之管理與新聞自由 全國律師 5 9 頁 3-31 2006 洪貞玲 誰的媒體?誰的言論自由?——解嚴 後近用媒介權的發展 台灣民主 4 3 頁 1-35 2006 黃聖堯、李韋廷 新聞自由測量指標之比較研究——以 自由之家與無疆界記者組織年度調查 報告為例 中山人文社會科 學期刊 2 14 頁 1-33 2006 鄭貞銘 政媒分際與專業操守 人文學報 30 頁 1-9 2006 林輝煌 論新聞自由與刑事司法——以新聞來源拒證權為中心 月旦法學 133 頁 178-186 2006 廖福特 個人影像隱私與新聞自由之權衡—— Von Hannover 及 Peck 判決分析與台 灣借鏡 政大法學評論 91 頁 145-198 2006 彭文正; 蕭憲文 犯罪新聞報導對於司法官「認知」、 「追訴」及「判決」的影響 國立台灣大學法 學論叢 3 35 頁 107-193 2006 賴祥蔚 新聞自由的臨摹與反思 新聞學研究 87 頁 97-129 2006 石世豪 報業已死?新聞自由!——《言論自 由與新聞自由》[林子儀著]評介 新聞學研究 87 頁 169-176

(34)

出版年 作者 論文篇名 期刊名 期數 卷數 頁碼 2006 張世強;王孟平 新聞自由能夠促進和平嗎?伊拉克戰爭中宣傳模式之省思 警學叢刊 4 36 頁 85-104 2006 許惠峰 新聞自由的「迷失」——從釋字第 509 號解釋文談起 人權會訊 82 頁 38-39 2006 李永然; 林彥鈞 從「世界新聞自由日」(World Press Freedom Day)論媒體監督與媒體自 律 人權會訊 81 頁 28-29 2006 周永明 管治私有化與網絡信息接收語境 二十一世紀 95 頁 28-33 2007 邱瑞惠 俄羅斯大眾傳媒法規與新聞自由之探 討 俄羅斯學報 7 頁 1-33 2007 台灣人權的歷史問題——以言論和新 聞自由為中心 台灣史料研究 29 頁 149-170 2007 沈超群 白色恐怖與新聞自由——政經氛圍與黨外雜誌傳承的系譜(1950-1980) 史轍:東吳大學 歷史學系研究生 學報 3 頁 141-180 2007 張世澤 論民主社會中的媒體角色——以國家 機關評鑑媒體為例 北台灣科技學院 通識學報 3 頁 87-105 2007 林孟皇 新聞自由與媒體特權(下)——以新 聞記者的刑事訴訟上特權為中心 台灣本土法學雜 誌 96 頁 1-19 2007 林孟皇 新聞自由與媒體特權(上)——以新 聞記者的刑事訴訟上特權為中心 台灣本土法學雜 誌 95 頁 19-33 2007 李永然、黃介南 讓我們從「世界新聞自由日」的認識 ,尋求新聞自由與人權保障之平衡點 ! 人權會訊 85 頁 3-4 2007 洪貞玲 資訊公開與新聞媒體——國家機密的 再商榷 研考雙月刊 3 31 頁 61-70 2007 吳絮琳 新聞消息來源之隱匿特權初探——評 95 年 4 月 24 日台北地方法院 94 年度 矚訴字第一號裁定 全國律師 2 11 頁 69-91 2007 王毓莉 解析中共放寬境外媒體採訪限制的政 展望與探索 1 5 頁 19-28 2008 黃國富 遲滯中突露曙光:馬來西亞的媒改行 新聞學研究 97 頁 283-318 2008 劉慧雯 網際網路公共領域角色的反思:以東 海劈腿事件與鴻海打壓新聞自由事件 為例 新聞學研究 97 頁 45-81 2008 許育典 多元文化國下通訊傳播自由的建構 東吳法律學報 1 20 頁 1-60 2008 朱立 中國新聞媒體的常與變 台大新聞論壇 7 頁 101-107 2008 錢鋼 中國傳媒的發展路向 台大新聞論壇 8 頁 75-90 2008 何清漣 中國媒體能否改變「黨的喉舌」這一角色定位? 台大新聞論壇 9 頁 91-99

(35)

出版年 作者 論文篇名 期刊名 期數 卷數 頁碼 2008 程法彰 在新聞自由的架構下拒絕證言權所產生的爭議——米勒案帶來的省思 萬國法律 161 頁 104-109 2008 盧守謙 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 陸軍學術雙月刊 499 44 頁 144-153 2008 本會召開「研商如何兼顧新聞自由並進行有秩序之選舉開票報導座談會」 通傳會新聞 10 1 頁 8-9 2009 李建強;周宜巍 新聞自由對貪污的影響:全球資料的實證研究 中華傳播學刊 16 頁 131-174 2009 陳祥; 孫立杰 當「偵查不公開」遇見「新聞自由」 :警察機關與媒體記者的衝突拔河研 究 新聞學研究 101 頁 89-138 2009 莊迪澎 威權統治夾縫中的奇葩——馬來西亞 獨立運動方興未艾 新聞學研究 99 頁 169-199 2009 倪炎元 曙光未現,星光已滅——讀「黑夜中 尋找星星」的些許雜感 台大新聞論壇 8 頁 107-111 2009 劉靜怡 數位時代的「記者特權」:以美國法制之發展為論述中心 新聞學研究 98 頁 139-192 2009 鄭貞銘 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 台大新聞論壇 8 頁 97-106 2009 劉忠博; 蔡欣怡 從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九條出發:傳播 權文獻蒐集與分析(1948-2008) 新聞學研究 98 頁 245-274 2009 李郁青 《壹週刊》外部性問題初探——以司 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中的案例 看起 新聞學研究 98 頁 193-244 2009 吳志光 新聞自由與所謂的「政治人物標準」 ——由歐洲人權法院裁判談起 台灣法學雜誌 142 頁 119-133 2009 范立達 萬方有錯,錯在媒體? 全國律師 9 13 頁 55-66 2010 葉國豪

Chan, Joseph M. and Lee, Francis L. F.(Eds.), Media and Politics in Post-handover Hong Kong

香港社會科學學 報 38 頁 153-160 2010 馬立君 媒體言論自由的界線——以誹謗案件 「真正惡意」法則適用分析為例 傳播與管理研究 2 9 頁 49-105 2010 許恒達 隱私法益與新聞自由——簡評最高法 院 98 年度台上字第 5053 號判決 台灣法學雜誌 162 頁 205-208 2010 石世豪 遭終審法院「缺席審判」的「新聞自 由」——最高行政法院 98 年度判字 第 502 號等裁判評析 法令月刊 4 61 頁 4-27 2010 蔡蕙芳 刑法第 315 條之 1「非公開」與「無 故」要件——台灣士林地方法院 86 年自字第 31 號刑事判決 月旦裁判時報 2 頁 138-144 2010 杜耀明 媒體監察時弊的博奕空間 《二十一世紀》 雙月刊 119 頁 4-16

(36)

出版年 作者 論文篇名 期刊名 期數 卷數 頁碼 2010 林天財、 蕭弘毅、 黃佳彥 隱私權保護脫離誹謗罪規定芻議—— 檢視我國誹謗罪構成要件及相關判決 全國律師 2 14 頁 22-38 2010 林富美 公共利益或商業利益?政論性節目及 名嘴言論自由之自律或他律的價值省 思 全國律師 2 14 頁 12-21 2011 張永明 狗仔跟拍之憲法議題——評司法院釋字第六八九號「狗仔跟拍」解釋 月旦法學 197 頁 32-46 2011 劉靜怡 大法官保護了誰?——釋字第六八九 號的初步觀察 月旦法學 197 頁 47-61 2011 劉靜怡 媒體所有權、觀點多元化與言論自由 保障:美國法制的觀察 國立台灣大學法 學論叢 3 40 頁 1089-1173 2011 蔡震榮 新聞採訪跟拍權與憲法爭議之探討 月旦法學 195 頁 5-35 2011 陳清秀 新聞記者跟追他人處罰規定合憲性之 探討 月旦法學 195 頁 36-63 2011 陳國祥 台灣獨立性民營報的悲歌——評《政 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 台大新聞論壇 10 頁 115, 117-121 2011 宋榛穎、 林怡臻 媒體侵犯隱私權之判決研究:台灣與 美國之比較 傳播與管理研究 1 11 2011 劉靜怡 網路內容管制與言論自由——以網路 中介者的角色為討論重心 月旦法學 192 頁 63-80 2011 劉靜怡 不是絕響:媒體、市場與民主理論的 恆久辯論 新聞學研究 107 頁 325-331 2011 劉玉中 民事訴訟上新聞記者關於消息來源祕 匿之證言拒絕權 台北大學法學論 叢 77 頁 263-317 2011 朱賜麟 傳媒的道與器——對《台灣傳媒再解構》的幾點補充 台大新聞論壇 9 頁 159-166 2011 陳清秀 釋字第 689 號解釋有關新聞記者跟追案評析 法令月刊 12 62 頁 50-66 2011 尤英夫 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 689 號解釋 法令月刊 12 62 頁 81-98 2011 翁秀琪 從新聞傳播學角度看「釋字第 689 號 解釋:王博先生就社會秩序維護法第 89 條第 2 款有違憲疑義聲請解釋案」 法令月刊 12 62 頁 122-141 2011 石世豪 國家為保護隱私限制新聞自由的合憲 界限——賦予一般國民新聞採訪自由 的釋字第 689 號解釋評析 法令月刊 12 62 頁 99-121 2011 蔡震榮 由釋字第 689 號解釋論法適用與新聞自由的界限 法令月刊 12 62 頁 67-80 2011 李念祖、 劉文仕 釋字第 689 號 月旦裁判時報 11 頁 69-87 2011 劉育偉、 盧俊良 從媒體對犯罪報導之界限探討對刑事 案件判斷之影響 國會月刊 11 39 頁 70-92

(37)

出版年 作者 論文篇名 期刊名 期數 卷數 頁碼 2011 處罰無正當理由且經勸阻後仍繼續跟追合憲! 月旦法學教室 108 頁 110-117 2011 汪文豪 公民記者是否受新聞自由保障? 台灣法學雜誌 184 頁 63-67 2011 溫文和 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之關係 國防雜誌 1 26 頁 30-43 2012 許育典 打開新聞自由的潘朵拉盒子——釋字 第 689 號 月旦裁判時報 13 頁 5-15 2012 名譽權保護與新聞自由之調和 月旦法學教室 112 頁 113-114 2012 劉定基 從美國法的觀點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 第 689 號解釋——以新聞自由、言論 自由、隱私權的保障與衝突為中心 興大法學 11 頁 195-236 2012 李利國 新聞自由意理與實際衝突現象之研究——以美國與台灣為例 華人前瞻研究 8 1 頁 125-138 2012 王俊南 新聞自由 vs. 國家機密:美軍案例探 討及對國軍的啟示 空軍學術雙月刊 628 頁 128-141 2012 劉靜怡 媒體是亂源?——新聞採訪自由與隱 私保護 月旦法學 205 頁 238-246 2012 蘇啟禎口 述 張毓軒採 訪整理 尋找一種真實,一種理想——媒體人 觀察媒體 明道文藝 439 頁 13-18 2012 林順益 新聞價值與隱私權之衝突 兩岸商法評論 3 1 頁 160-175 2012 Hoffmann-Riem, Wolfgang 著; 許春鎮譯 廣電獨立作為管制任務——德國法制 中原財經法學 29 頁 1-26 2012 陳靜慧 化干戈為玉帛之「有利於國際法的解 釋方式」——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卡 洛琳公主案等判決為例 法令月刊 63 12 頁 21-36 2013 林燦都、 傅美惠 狗仔.警察.大亨與名媛——以司法 院釋字第 689 號釋憲案為例 真理財經法學 10 頁 1-44 2013 何義麟 戰後初期台灣的國際新聞傳播與管制 ——以澀谷事件之報導為中心 文史台灣學報 6 頁 75-100 2013 阮大正 報禁與報禁期的新聞自由 傳記文學 613 頁 15-23 2013 童子斌 牛奶安全爭議與新聞自由 台灣法學雜誌 238 頁 43-57 2014 朱立 權力夾縫中求存的香港新聞自由 新聞學研究 118 頁 209-216 2014 盧世祥 變色的台灣新聞媒體 新世紀智庫論壇 65 頁 92-96 2014 林于心 內部新聞自由 憲政時代 39 4 頁 89-122 2014 李惠珍、 葛謹 拒絕證言權——從台灣高等法院 95 年度抗字第 767 號刑事裁定談起 台北市醫師公會 會刊 58 4 頁 16-21 2014 楊秀菁 冷戰時期國際人權典章中的新聞自由 新聞學研究 120 頁 167-19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本所研究生必須修畢必修課程及修滿 36 學 分,通過碩士論文後發給畢業證書;修業期

News &amp; World Report Rankings)發布最新一年之世界大學 排行前五百名之大學校院提供之博士

我畢業於國立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大學時代則就讀國立大學法律

1、曾擔任以國家、重要城市為名,至少以二個版面以上刊登國際 新聞,且發行對象以全國或全球讀者為目標之平面媒體或通訊 社(例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若有侵犯智慧財產權,作者自負法律責任外,且追回獎勵並公布撤

視聽 材料 新聞 剪報

中國白話文學由新文學運動肇始,作家即努力求新求變。第二次世

畢業應通 過系辦規定 之「資訊證 照門檻」. 多修之學 分數得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