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俄羅斯農業去集體化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俄羅斯農業去集體化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政 治 大 學 俄 羅 斯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指導教授:魏百谷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俄羅斯農業去集體化之研究. Ch. engchi. i n U. v. 研 究 生:李其翰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十 一 月.

(2) 謝辭. 本論文得以完成,必須感謝指導教授魏百谷老師。老師於百忙之中,仍是騰 出時間,細心指引我論文方向,並幫忙修正內容。此外,承蒙王定士老師與彼薩 列夫老師,兩人於論文口試時,提供的精闢建議,亦使這篇論文能更加扎實。而 對於三年多的研究所生活,我非常慶幸能遇到多位好師長。包括處處關心學生的 林永芳所長,讓我歷經國科會鍛鍊的洪美蘭老師,給予我相當多建議的郭武平老 師,以及就像是大家好朋友的鈺茹助理。沒有各位細心的教導與協助,也不會有 這篇論文的出現。.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在研究所的同學方面,謝謝於這段日子中,陪伴我的奕超與孟融兩同學,希 望往後還有機會能在學業與事業上合作。其他同學、學長姐與學弟妹更是多到難. ‧. 以在此感謝了,如趙瑋、冠蓉學姊,在論文後期時的提點;宜蓮、嘉瑜與家賓同. sit. y. Nat. 學,對於研究上的討論,甚至是休閒娛樂的陪同;而學弟妹你們人太多了,我就. n. al. er. io. 在內心說謝謝了。雖然這緣分也不知往後是否能延續,但我會永遠記住大家的。. Ch. engchi. i n U. v. 最後感謝我的雙親與弟弟。整個學生時期,父母親一直讓我無後顧之憂,持 續供我唸書,直到完成碩士學業。在此也藉由本論文的完成,許下你們能身體健 康的願望。至於我來說,想當初會進入研究所的目的,也是為了繼續在更好的環 境中學習,如今已到達了終點,由衷的希望下個階段能更為順利。. 李其翰 謹誌於 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一月.

(3)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葉爾欽政府為達成其農業經濟與政治目的,針對蘇聯國營與 集體農場,所進行的「去集體化」改革。「去集體化」的主要內涵,即是透過土 地改革的執行,來推動農場重組,促使國營與集體農場解散,冀望以私人農場取 代之。. 本論文首先說明國營與集體農場的經濟與政治問題,並解釋葉爾欽進行「去. 政 治 大 革內容。隨後,分析私人農場發展的經濟、政治與社會文化問題。最後,評估 「去 立 集體化」之目的。其次,具體描述土地改革、農場重組,以及推展私人農場之改. ‧. ‧ 國. 學. 集體化」的經濟與政治成效;並探討往後普欽政府對此結果的後續政策。. 研究發現「去集體化」的推行,由於設計缺陷與執行不力,加上無法克服改. sit. y. Nat. 革阻礙,其結果並未改變原有農場結構。私人農場發展不佳,延續蘇聯制度的農. al. er. io. 場企業仍主導了農業,經濟與政治問題愈趨嚴重。普欽接任總統後,加以調整過. v. n. 去的農業經濟政策,並透過有效之政治手段,改善了葉爾欽所遺留的農業問題。. Ch. engchi. i n U. 關鍵字:去集體化、土地改革、農場重組、私人農場.

(4)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at exploring the de-collectivization reform of Yeltsin government. The pattern of de-collectivization includes the land reform, farm reorg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ivate farms. Yeltsin attempted to implement the de-collectivization to break up the state and collective farms, and to replace by the private farms for achieving his agri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urposes..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roblems of the state and collective farms, firstly. After that, the thesis describes the pattern of reform: land. 政 治 大. reform, farm reorganization,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farms. And. 立. following discussion is about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o-cultural problems. ‧ 國. 學. when developing the private farms. Eventually, the thesis assesses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effects of de-collectivization, and that continues exploring the. Nat. y. ‧. Putin government’s subsequent policies.. sit. The conclusion argue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collectivization didn’t. al. er. io. change the structure of Russian farms.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farms was. n. v i n C h The economicUand political problems became still dominated the Russian agriculture. engchi. insufficient, and the farm enterprises, which have maintained the Soviet institution,. more and more serious. However, the Putin government has adjusted the Yeltsin’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olicies to improve these agricultural issues.. Keywords: de-collectivization; land reform; farm reorganization; private farm.

(5) 目錄.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界定與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假設命題 .....................................................................................................7. 政 治 大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18 立 第四節 文獻探討 ................................................................................................... 11. ‧ 國. 學. 第六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大綱 ...............................................................................19. ‧. 第貳章 去集體化之背景與目的................................................................................21. sit. y. Nat. 第一節 蘇聯農場制度之形成 ...............................................................................21. n. al. er. io. 第二節 經濟的因素與目標 ...................................................................................28. i n U. v. 第三節 政治的遺續與意圖 ...................................................................................34. Ch. engchi. 第四節 小結 ...........................................................................................................38 第參章 土地改革與農場重組模式............................................................................40 第一節 私人所有權立法 .......................................................................................40 第二節 土地私有化與立法 ...................................................................................45 第三節 農場重組與立法 .......................................................................................50 第四節 小結 ...........................................................................................................56 第肆章 私人農場發展之問題....................................................................................60 I.

(6) 第一節 經濟性質 ...................................................................................................60 第二節 政治性質 ...................................................................................................72 第三節 社會文化性質 ...........................................................................................79 第四節 小結 ...........................................................................................................83 第伍章 成果評估與後續政策....................................................................................85 第一節 去集體化的成效 .......................................................................................85 第二節 經濟與政治的影響 ...................................................................................93. 政 治 大. 第三節 普欽的因應政策 .....................................................................................104. 立. 第四節 小結 ......................................................................................................... 114. ‧ 國. 學. 第陸章 結論..............................................................................................................116. ‧.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116. y. Nat. al. er. io. sit.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 119. v. n. 參考文獻....................................................................................................................121. Ch. engchi. II. i n U.

(7) 表目錄. 表 2-1 集體農場三種類型比較 .................................................................................26 表 2-2 1965-1991 年蘇聯主要糧食生產量及淨進口量...........................................29 表 2-3 1992 年第七次俄羅斯人民代表大會的政治態度 ........................................38 表 3-1 90 年代轉型國家土地改革模式 ....................................................................46 表 3-2 下諾夫哥羅德農場重組步驟 .........................................................................52. 政 治 大. 表 3-3 俄羅斯土地改革與農場重組之立法進程 .....................................................59. 立. 表 4-1 農場企業成員不願建立私人農場之因素 .....................................................61. ‧ 國. 學. 表 4-2 農場企業管理者無法支付員工薪水之因應方式 .........................................67. ‧. 表 4-3 1992 年成為私人農場主獲得社會福利之變化 ............................................68. sit. y. Nat. 表 4-4 1994 年農場企業提供社會服務的對象 ........................................................69. n. al. er. io. 表 4-5 1994 年農場企業提供給農村居民的生產原物料投入 ................................70. Ch. i n U. v. 表 5-1 農業企業中國營與集體農場所占比例 .........................................................86. engchi. 表 5-2 1990-2006 年俄羅斯農地持有結構與農場數量...........................................88 表 5-3 1990-2006 年俄羅斯農業生產組織之主要產品...........................................94 表 5-4 1992-2006 年俄羅斯主要糧食生產量及淨進口量.......................................98 表 5-5 1993-2003 年農村居民對各團體的信任程度.............................................102 表 5-6 1993-2000 年杜馬與總統選舉共黨候選人的支持率.................................103. III.

(8)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架構圖 .....................................................................................................20 圖 3-1 葉爾欽土地改革與農場重組程序 .................................................................57 圖 4-1 農產品產地價格與生產所需原物料價格指數 .............................................62 圖 4-2 各行業平均月名目工資對全俄平均月名目工資之比例 .............................63 圖 4-3 商品借貸交付系統 .........................................................................................71. 政 治 大. 圖 4-4 1989、96 與 99 年俄羅斯農村男性年齡比例 ..............................................81. 立. 圖 5-1 1990-2006 年私人農場數量與持有之農業土地...........................................89. ‧ 國. 學. 圖 5-2 1990-2006 年俄羅斯農業土地持有結構.......................................................90. ‧. 圖 5-3 俄羅斯、美國與加拿大平均每座私人農場持有之耕地 .............................91. sit. y. Nat. 圖 5-4 1991-2007 年私人農場與農場企業生產指數...............................................95. n. al. er. io. 圖 5-5 1990-2007 年俄羅斯總體農業生產指數.......................................................96. Ch. engchi. IV. i n U. v.

(9) 第壹章 緒論.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葉爾欽(Boris Yeltsin)為達成其農業經濟與政治目的,所 進行的「去集體化」 (de-collectivization)改革。主要內涵乃是針對農場層級,透 過「土地改革」 (land reform)的執行,來推動「農場重組」 (farm reorganization), 重組蘇聯時期的農場組織,冀望以「私人農場」(private farm)取代之。此章將 透過六小節敘述本論文之內容: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界定重要名詞 與研究範圍;第三節設計假設命題;第四節進行文獻述評;第五節說明研究方法. 政 治 大. 與限制;第六節為研究架構與章節大綱。. 立. ‧. ‧ 國. 學.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er. io. sit. y. Nat. 觀察俄羅斯歷史脈絡,可發現沙俄與蘇聯時期,斯托雷平(Pyotr Stolypin). al. n. v i n 和史達林(Joseph Stalin)都曾為了農業之經濟與政治目的,對農場層級進行變 Ch engchi U. 革。主要內涵即是透過土地改革來推動農場重組,重組原有農場結構,發展新式 農場。沙俄時期以「村社」 (Mir)做為農業生產的主體。然而,村社制度的經濟 效益不佳,始終無法形成有效的糧食生產。1政治方面也因農民生活困苦,致使 農民暴動屢見不顯,形成反沙皇勢力。21906 年斯托雷平認為俄國的問題癥結在. 1. 2. 也稱公社,1861 年農奴解放後稱之為村社。村社形成原因乃受到俄羅斯土地廣闊,群居較能 抵禦外敵;加以氣候寒冷與水源因素,獨立耕作較為不易,使村社逐漸形成。事實上俄國仍有 不同的農業組織類型存在,然於 19 世紀末,村社在歐俄地區佔有率已達 80%。江宏偉,俄羅 斯(蘇聯)農業改革研究 (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博士論文,2007),頁 32-36。 西歐封建時代結束,農奴(serf)逐漸成為佃農。然而俄羅斯農民的社會地位卻日益降低,農 奴制逐漸成為俄羅斯鞏固農業的制度。在農民生活愈趨困苦下,農民暴動頻繁,最為有名的為 普加契夫暴動(Pugachev’s Rebellion) 。20 世紀初,農民更組成「農民聯盟」 (Peasant Union), 起身反抗沙皇政權。 1.

(10) 俄羅斯農業去集體化之研究. 於農業,便開始著手執行改革。斯托雷平研究了立陶宛的獨立農戶,發現獨立的 私人農場要比村社更有優越性,於是開始為推廣私人農場而努力。斯托雷平冀望 透過「土地改革」推動「農場重組」 ,重組之內涵就是解散村社發展「私人農場」。 私人農場其經濟目的性,希望給予農民實際土地刺激農業生產;在政治上則是試 圖建立獨立農民,為沙皇專制統治培養新的支持階層。最終,私人農場建成,然 其政治勢力過小,農業生產也只略為提升。. 史達林為了經濟與政治目的,1928 年啟動「農業集體化運動」(Agricultural. 治 政 大 farm)與「集體農場」(collective farm)。 儘管改革過程中,遭遇了農民頑強的 立. Collectivization) ,以「土地改革」形成「農場重組」 ,建立了「國營農場」 (state 3. 抵抗,但在國家機器強勢運作下,計劃經濟(planned economy)模式下的國營與. ‧ 國. 學. 集體農場依舊成為了主體。4透過新式農場對於內部農民的管理,政治上加強了. ‧. 統治者的地位,多年的實行,亦證明了集體化對農村內部有其穩定性;經濟面則. y. Nat. 成功地將眾多小型農莊建構成巨型農場,累積了工業化所需之農產品。計畫經濟. er. io. sit. 制度下的國營與集體農場為蘇聯帶來快速的工業化,然其效率低落影響糧食生 產,卻又造成了農業問題。其次,集體化後多年,農村地區已形成大批具有保守. al. n. v i n 性的權力精英,他們不願接受任何影響本身權益之改革,使蘇聯領導人進行農業 Ch engchi U 改革時頻頻受阻。. 當葉爾欽掌握權力後,在農業議題方面,必須面對無效率的國營與集體農 場,所造成的農業問題,以及集體化後形成的保守農業精英。葉爾欽針對了農場 3. 4. 雖然在 1917 年蘇聯就廢除了土地私有制,事實上列寧(Vladimir Lenin)始終沒有對蘇聯進行 大規模的土地改革,而在「新經濟政策」 (New Economic Policy)時期,農民仍可自由選擇土 地耕作方式,租佃土地與雇用勞工,私人農場、村社仍舊存在。 又可稱「中央計畫經濟」 (centrally planned economy)或「指令型經濟」 (command economy)。 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進行計劃。格羅斯曼(Gregory Grossman)認為無論名稱為何,基本上蘇聯式指令經濟體制有以下特點:共產黨的運籌帷幄、 國家所有權,國家以命令式(imperatively)的計劃、指令式管理(command-administered)與 資金使用的權力;價格的控制和工資管制。Gregory Grossman, “What Was - Is, Will Be - the Command Economy?,” Economic Policy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 Vol. 4, No. 1 (1994), pp. 6-7. 2.

(11) 第壹章 緒論. 層級,進行「去集體化」改革,冀望給予農民土地之後,將能重組過去集體形式 且異常大型的國營與集體農場,促使私人農場成為主要的生產組織,以藉此提升 土地與農場制度的經濟效益,穩定糧食與農業原料之供應。其次,透過私人農場 的成立,將能為自身政權培養新的支持群眾與團體,更能解散國營與集體農場, 藉此瓦解反改革權力菁英的堡壘。也就是在此經濟與政治為目的下,俄羅斯形成 了史上第三次的土地改革與農場重組。. 也就是說,相對於史達林的「農業集體化」,進行土地改革與農場重組,建. 治 政 大 體農場,以此達成其經濟與政治目標。葉爾欽的「去農業集體化」 ,即是針對國 立. 成了集體形式,土地國有共耕、生產工具公有,符合於計劃經濟體制的國營與集. 營與集體農場,進行農業土地私有化(土地改革) ,重組集體形式的蘇聯農場(農. ‧ 國. 學. 場重組) ,建立非集體形式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私人農場」 ,來達成其經濟與政治. ‧. 目的。換言之,去集體化以發展私人農場為方向的改革,實與斯托雷平有所類似,. io. y. sit. 因此,探討 90 年代的農業去集體化改革,也進而引出了本研究之動機。. n. al. er. 5. Nat. 這也無怪曾有學者以「斯托雷平的復活」 (Stolypin is risen)來稱呼葉爾欽的改革。. 二、研究目的. Ch. engchi. i n U. v. 回顧過往歷史脈絡,俄羅斯對於農場結構,共進行了兩次土地改革與農場重 組。表面上有著濃厚的「經濟」目的;然仔細觀察發現更存有「政治」意圖。其 次,檢視兩次改革,可發現其「背景」都蘊含著經濟與政治因素存在;經濟與政 治「目的」 ,皆是試圖以新式農場提升糧食生產,並建立對政權效忠的農業階層; 「模式」則是透過土地改革推動農場重組,重組原農場結構建立新式農場;而在. 5. David A.J. Macey, “Stolypin Is Risen! The Ideology of Agrarian Reform in Contemporary Russia,” in Don Van Atta (ed.), The “Farmer Threa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grarian Reform in Post-Soviet Russia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93), pp. 97-120. 3.

(12) 俄羅斯農業去集體化之研究. 發展新式農場的過程中,多有各式「問題」存在著;改革最終則對經濟與政治取 得了若干「成果」。本文也以此脈絡,試圖探討葉爾欽的去集體化改革,其經濟 與政治背景、目的、使用的改革模式、發展新式農場遭遇之問題,以及改革成效 對經濟與政治之影響;並進而延伸討論接任者普欽(Vladimir Putin),如何因應 去集體化之結果?因此,依據上述的問題,可進而引申下列邏輯相關問題:. (一) 蘇聯國營與集體農場,所形成的農業經濟與政治問題,促使葉爾欽進行 「去集體化」改革,來達成其設想之目的。因此,改革的經濟與政治背. 治 政 大 「去集體化」乃是針對農場層級,進行土地改革與農場重組,以及發展 立 景及目的為何?. (二). 私人農場,其內容為何?. ‧ 國. 學. (三) 「去集體化」以廣泛建立私人農場為走向。而在發展過程中,所遭遇到. ‧. 的經濟、政治,以及社會文化問題為何?. y. Nat. (四) 「去集體化」成果對農業經濟與政治的影響,以及普欽執政時對此結果. er. io. sit. 之後續因應政策為何?. al. n. v i n C h名詞界定與研究範圍 第二節 engchi U. 一、名詞界定. 所謂農場並不是指一塊種植作物的土地。經濟學家認定農場是企業經營的一 種類型,即是農業經營的一個單位,亦如工廠是製造業的經營單位一樣。其所給 予的定義為農業經營者(包括自然人與法人) ,所利用與管理的農業資源,以及 所經營耕種的業務總稱。關於農場的分類標準眾多,而較為常見的仍以「組織」. 4.

(13) 第壹章 緒論. 的型態區分為多。6依據俄羅斯的聯邦政府統計局(Federal State Statistics Service) 的 分 類 方 式 , 農 業 生 產 包 含 三 大 類 型 :「 私 人 農 場 」、「 農 場 企 業 」( farm enterprises) ,以及「附屬農業」(subsidiary agriculture),基本上也是以「組織」 的型態來區分。. 由於私人農場與農場企業為本文研究之重點,故特以此小節定義之。其次, 雖然附屬農業較無農場特徵,然其乃當今俄羅斯三大農業生產類型之一,此節仍 將予以陳述。有關村社、國營與集體農場之內容,已有眾多文獻討論,而本文也. 治 政 大 (agro-industrial complex)這類特殊的組織存在,由於不是本文重點,因此也將 立. 會加以敘述,因此將不包含在此節內。此外,俄羅斯尚有「農工複合體」. 不於此討論。本節定義標準主要以俄羅斯聯邦政府統計局為基礎,並輔以學者文. ‧. ‧ 國. 學. 獻來補充。7. y. Nat. 「私人農場」:一般多稱為家庭農場,有別於佃農與僱農,其為擁有土地的. er. io. sit. 自耕農,是美國、加拿大乃至台灣最常見的農場組織。學界對於俄羅斯的家庭農 場有著各種稱呼,如:個體農場(individual farms)或農夫農場(peasant farms),. al. n. v i n 最為廣泛的則是使用「私人農場」 C h。此農場係指以共同生活戶為單位,從事農業 engchi U 經營之農場,其成員或工作者為 3 到 7 人,僱請少許員工。在定義上乃是富有企. 業家精神的農場主,具有租賃權,主要是在自己的土地進行生產、自行加工與銷. 6. 7. 若以「組織」作為農場類別的分類,如:家庭農場(family farms) 、公司農場(corporate farms)、 集體農場等等。以農場經營「目的」做為分類,如:實驗農場(experimental farms)、家庭消 費農場(farms for family consumption)以及娛樂農場(farms for pleasure, display)等。以農場 所生產的「主要農作物」做為分類基準,如穀物農場(grain farms) ,則類型更為廣泛。伊樹生, 農業經濟學 (台北:三民,1979),頁 103-106;張德粹,農業經濟學 (台北:正中,1962),頁 76-78。 Российский c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ежегодник 2007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Russia 2007; 俄羅斯統計 年鑑 2007] (Москва: Феде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статистики, 2007), c. 483; Irina Bezlepkina, Arie Oskam, Alfons Oude Lansink and Ruud Huirne, “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of Russian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1990-2001,” Post-Communist Economies, Vol. 16, No. 4 (December 2004), p. 441, p. 457; Stephen K.Wegren, “Conduct and Impact of Reform in Russia,” in Stephen K. Wegren (ed.), Land Reform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p. 15. 5.

(14) 俄羅斯農業去集體化之研究. 售農產品。一般國家多提倡此種農場,原因在於各農耕家庭都擁有自己的土地, 較具社會公平性,並能依靠此土地維持標準的生活。然各國可耕地之不同,家庭 農場持有地仍有差距;如台灣也以家庭農場為主,但與美國的家庭農場,在經營 之土地面積有不小差距。而筆者為求名稱之一致性,本文都將予以使用「私人農 場」。. 「農場企業」:也就是上述的公司型農場,俄羅斯稱之為農場企業。俄羅斯 農場企業定義為:生產合作社、封閉與開放的股份制企業、國營企業、股份有限. 治 政 大 織。大、中型農業企業,平均員工多達 60 人,甚至是百人以上;小型農場企業 立. 公司、糧食工業、科研機構,以及其它組織等,涵蓋上述名稱從事農業生產的組. 則少於 60 人。在蘇聯解體後,學者一般多認為農場企業乃是蘇聯國營與集體農. ‧. ‧ 國. 學. 場之延續。. y. Nat. 私人農場與農場企業不能用規模來界定,而是必須藉由組織與管理來定. er. io. sit. 義。私人農場如同集體農場與農場企業是具體的組織形式。然而,私人農場決策 由所有者或家庭來確定,其享有全部成功的利益,也必須承擔所有失敗的風險。. al. n. v i n 農場企業則由股東們僱請管理者負責事務,若管理者不適任將遭受撤換,再尋求 Ch engchi U 其他適任者。8. 「附屬農業」 :源自於蘇聯的家庭自留地(household plot) 。在學界也有各種 稱呼,如個人土地(private plot)等。定義上乃是家庭所擁有的土地,在土地上 從事家庭副業,以及透過集體或個人耕種的園藝與畜牧業等。面積大小隨各地區 不同,最多 1 公頃,少則 0.2 公頃,所生產之農作物,主要做為家庭消費之用。 而筆者為求名稱之一致性,本文都將予以使用「附屬農業」 8. Zvi Lerman, A Decade of Land Reform and Farm Restructuring: What Russia Can Learn from the World Experience, Discussion Paper No. 7.01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Th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0), pp. 4-5. 6.

(15) 第壹章 緒論. 二、研究範圍. 俄羅斯在轉型之期,農村土地與城市土地改革乃以不同的法源與方式進行。 9. 而本文主要討論農場土地,所著重當然以農用土地為主。因此,文中所談論的. 土地改革,若無特別表明,皆係指農業土地。其次,較無農場特徵的附屬農業, 以及特殊的農工複合體,並不是本文研究重點,所以兩者將不會深入討論。就此 研究來說,時間點發生於蘇聯解體前與葉爾欽任期。換言之,研究範圍將以葉爾. 政 治 大. 欽時期為主,為交代前因後果之需要,則會溯及蘇聯期間,以及普欽總統第一任. 立. 期結束前後。. ‧ 國. 學 第三節 假設命題. ‧ y. Nat. sit. 透過論述研究目的、名詞界定與研究範圍之後,此節將設計本研究之假設命. n. al. er. io. 題。筆者認為,葉爾欽進行去集體化改革,乃是冀望能推廣私人農場,以此達成. i n U. v. 其農業所需之經濟與政治目的。改革模式主要是針對農場層級,將土地授予農民. Ch. engchi. 來推動農場重組,促使農民離開國營與集體農場,成為私人農場主,以解散蘇聯 農場。期望私人農場能在經濟上,提升土地與農場制度的經濟效益,以穩定糧食 與農業原料之供應,解決蘇聯時期的農業問題;政治面,即是解散國營與集體農 場,藉此瓦解反改革權力菁英的堡壘,培養以私人農場為主,支持政權之群眾與 團體。然在以發展私人農場為方向的過程中,卻遭遇經濟、政治,以及社會文化 問題,致使私人農場推展受阻,也直接降低了經濟與政治成效,改革反而形成了 新的困局。時至 90 年代末,由於農業經濟與政治環境的轉變,加上往後普欽有. 9. 有關市鎮內的土地改革。Stephen B. Bulter and Sheila E. O’Leary, “Urban Land Allocation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Post-Soviet Geography, 36, 1 (January 1995), pp. 13-40. 7.

(16) 俄羅斯農業去集體化之研究. 效的政策執行,對於去集體化所遺留的問題,已有相當程度的改善了。在此也由 上述假設命題,來進一步解析引申下列邏輯相關命題:. (一) 由於國營與集體農場無效率的農業生產,以及農場精英擁有龐大的政治 勢力。 「去集體化」之內涵,即是冀望以私人農場取代國營與集體農場, 藉此來提升土地與農場制度的經濟效益,並為政權培養新的支持群眾與 團體。. 蘇聯在國營與集體農場層面,其所有制與規模問題所導致的生產無效率,必. 政 治 大 重組包含兩個目標,其一為解散國營與集體農場成為私人農場,次則縮減原蘇聯 立. 須對農場土地進行私有化(土地改革) ,並重組此類集體形式的農場(農場重組) 。. ‧ 國. 學. 農場規模,將其轉變成為非集體形式,以利潤為導向的農場企業。接受西方改革 建議的葉爾欽,顯然視西方國家以私人農場為主體之結構,是解決俄國農業問題. ‧. 的良方。因此,若要廣建私人農場,顯然解散國營與集體農場是最為快速的方法。. y. sit. n. al. er. io. 經濟目的。. Nat. 倚靠私人農場來提升土地與農場制度的經濟效益,即成為了去集體化改革主要之. Ch. engchi. i n U. v. 農業集體化後產生了為數不少,金字塔式結構的農業菁英份子,其懼怕改革 將會失去所擁有的「特權」,因此不願接受任何影響本身權益之改革。有鑒於戈 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農業改革,就處處受制於這些特權份子而力不從心。 葉爾欽體認到,解散國營與集體農場,建立私人農場,顯然不但可以打擊權力菁 英,又可以培養擁護改革的支持者,建立自己在農業地區的勢力。換言之,透過 發展私人農場,培養支持政權的群眾與團體,即成為了去集體化改革主要之政治 目的。. (二) 「去集體化」之內涵,即是建立土地私人所有權,並進行土地私有化來 推動農場重組,冀望能解散國營與集體農場,並廣泛發展私人農場來取 8.

(17) 第壹章 緒論. 代之。. 葉爾欽進行去集體化的過程中,土地改革首要法定過去所沒有的私人所有 權,以此確立市場經濟的基礎。其次把國家所有的土地給予農場,土地運用「股 份」(shares)的方式,平均分配給國營與集體農場農民,使其能以股份換取實 際土地。土地改革在實踐上就是農場重組,國營與集體農場進行重新註冊,使新 的農場企業能接管國有土地,成為集體所有制,並向私人所有制過渡。農民在自 由選擇之下,可續留於原農場中,又或成為私人農場主。也由於發展私人農場, 乃是去集體化改革的主要方向,葉爾欽政府積極透過如:免徵土地稅、優惠貸款,. 政 治 大. 以及各類補助與服務,促使居民成為私人農場主,以此解散前國營與集體農場(更. 立. 名為農場企業)。. ‧ 國. 學. (三) 「去集體化」以推展私人農場為改革的主要方向,然過程卻未如預期般. ‧. 順利,其遭遇到經濟、政治,以及社會文化的衝擊,對私人農場主的建. er. io. sit. y. Nat. 立與生存造成不利的影響。. 經濟性質問題: (1)葉爾欽政府其它農業相關政策不當,致使農村愈趨貧窮。. al. n. v i n 成立私人農場需要有充足的資金、技術與設備。貧窮化的農業地區對私人農場的 Ch engchi U. 建立形成困難; (2)由於國營與集體農場更名而成的農場企業,其「內外部制度」 仍延續了蘇聯的農業經濟體制,使農場企業能提供成員如同蘇聯時期的保障。農 民兩相權衡之下,與其冒險成為獨立私人農場主,倒不如在農場企業的保護傘 下,其生活顯然較能穩定。. 政治性質問題: (1)去集體化以解散國營與集體農場為目標,這些農場主為 維持過往「特權」,成立了政治性質組織以保障自身利益,其反對改革之行為, 影響了執行效率,不利於私人農場的發展; (2)國營與集體農場更名後的農場企 業,提供了地方政府諸如經濟、社會和政治極大的利益,致使地方上不見得願意 9.

(18) 俄羅斯農業去集體化之研究. 致力於改革,造成土地改革無法貫徹,農場重組無法進行,私人農場更無法建立。. 社會文化性質問題: (1)相關研究發現,經營私人農場者普遍年齡介於 20 到 39 歲之間。10由於俄羅斯農村年齡層趨於老化,導致了私人農場的發展受到 侷限; (2)俄羅斯文化有其特殊性存在。農民自村社到蘇聯式農場,基本上幾乎 未曾擁有過土地與獨立耕種的經驗,文化上逐漸形成所謂的集體特質。農民的集 體性文化,對推廣私人農場形成最根本的阻礙。. (四) 「去集體化」並未有效推廣私人農場,延續蘇聯制度的農場企業仍主導. 政 治 大. 了農業,經濟與政治成果並不顯著,反而形成愈趨嚴重的問題;普欽接. 立. 任總統後,加以調整過去的經濟政策,並透過有效之政治手段,改善了. ‧ 國. 學. 葉爾欽遺留的農業問題。. ‧. 私人農場發展遭遇經濟、政治,以及社會文化問題後,造成發展不佳的情況,. sit. y. Nat. 也宣告了葉爾欽的農業經濟與政治目標未達成。不僅如此,加之其它相關農業政. al. er. io. 策的不當,更造成 90 年代俄羅斯農業生產滑落,形成仰賴進口農產品的困局。. v. n. 其次,勢力微弱的農業親政府組織,更在彼此爭論中離去;而農業地區廣大的民. Ch. engchi. i n U. 眾更不信賴總統與政府,失去了農村居民的支持。葉爾欽進行去集體化改革,反 而使俄羅斯陷入更難解的經濟與政治問題。. 隨著 1998 年的經濟與 1999 年的政治環境轉變,加上普欽對於農業經濟與政 治良好的運籌帷幄,葉爾欽所遺留的問題逐漸扭轉。普欽較為重視農場企業,以 改善農業環境與農場財政為主要政策,並加大吸引外部投資者進入農業事業,俄 羅斯農業生產轉為成長。隨著經濟政策成功,農業政治上也取得相當成果。普欽 廣得農業地區居民支持,並透過有效的政治手段,致使無論是保守或自由派農業 10. Stephen K. Wegren and Frank A. Durg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rivate Farming in Russia,” Comparative Economic Studies, Vol. 39, No. 3-4 (1997), pp. 1-24. 10.

(19) 第壹章 緒論. 團體,皆收編於普欽政權下。. 第四節 文獻探討. 俄羅斯開始邁向市場經濟轉型之際,農業伴隨著總體經濟開始變遷,各類型 農業研究的發展也日益蓬勃。而此小節所探討的文獻面向,將以論文之研究目的 與假設命題為基礎,其焦點乃在葉爾欽對於農業的去集體化改革,內容包含:土 地改革、農場重組,以及發展私人農場。透過本節文獻探討,來分析各學者之觀 點,並說明此論文的創新之處。.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一、外文文獻. (一)關於「去集體化」之內涵—卡茲諾娃(I. E. Koznova) 、阿塔(Don Van. y. Nat. sit. Atta)、偉格倫(Stephen K. Wegren)、勒曼(Zvi Lerman)、貝斯特羅夫(G.. n. al. er. io. E.Bystrov)、芭拉芭諾娃(E. S. Balabanova) 、別德勒依(A. B. Bednyi)與格魯 德辛斯基(A. O. Grudzinskii):. Ch. engchi. i n U. v. 俄國學者卡茲諾娃從農民歷史記憶的角度來探討。其認為,「去集體化」即 是喚起農民在蘇聯時期被壓迫的記憶,並使農民憶起是如何在斯托雷平改革下提 升了地位。這將使農民支持政府的改革,對於國營與集體農場的土地與資產,能 夠順利進行私有化,打破蘇聯的農場制度。11卡茲諾娃的著作,也印證了本文對 於「去集體化」的基本解釋。而在西方學者中,勒曼提到,「去集體化」其內容 就是針對農場層級,以土地改革推動農場重組。意即對國營與集體農場土地進行 11. И. Е. Кознова, “Аграрные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я в памяти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крестьянства [Agrarian Reform in the Memory of Russian Peasantry; 俄羅斯農民對農業改革之記憶],” Соци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 12 (2004), cc. 74-85. 11.

(20) 俄羅斯農業去集體化之研究. 私有化,並重組此類集體形式的農場。12換言之,無論是俄國或是西方學者的觀 點,對於去集體化包含土地改革與農場重組其實是雷同的。本文的基礎內涵就是 源自於各文獻之定義。. 在去集體化之經濟背景及目的中。勒曼認為,對蘇聯農民來說,由於所居住 與工作的土地,毫無任何的利害關係,「搭便車」(free-riding)的心態將會孕育 而生,生產刺激則相對減弱。13而阿塔與偉格倫分別提到,改變土地所有權模式, 將能給予農民一個新的刺激。也就是給予農民所居住與工作的土地,使其有真正. 治 政 原料的供給,而進一步更能促使經濟成長與發展。大 也就在這層背景與目的下, 立 之利害關係,促進勞力的合理使用與有效的生產原物料投入,以穩定食物與農業 14. 形成了葉爾欽的土地改革。. ‧ 國. 學 ‧. 農場重組政策上。兩個微觀層面可以與市場經濟農業劃分,包括異常大型的. y. Nat. 農場規模與共同的生產組織。勒曼論及社會主義農業的無效率,在於過度巨型的. io. sit. 農場。當變成巨型農場之後,其「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增加,使得農場. er. 缺乏效率。15這就形成了農場重組政策,由於過去蘇聯農場過度巨大,必須改組. al. n. v i n 國營與集體農場成為較小型的農場,或是促使農場成員離開,成為獨立的私人農 Ch engchi U 場主。. 阿塔認為,過去大型的國營與集體農場,已顯示其無法提供國家所需之糧 食。換言之,學習西方以私人農場為主體的結構,是能改善俄羅斯當前問題的方. 12 13 14. 15. Zvi Lerman, A Decade of Land Reform and Farm Restructuring: What Russia Can Learn from the World Experience, p. 4. Zvi Lerman, “Agriculture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From Common Heritage to Divergenc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6 (2001), p. 97. Don Van Atta (ed.), The “Farmer Threa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grarian Reform in Post-Soviet Russia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93), p. 2; Stephen K. Wegren (ed.), Land Reform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pp. xii-xiii. Zvi Lerman, “Agriculture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From Common Heritage to Divergence,” p. 97. 12.

(21) 第壹章 緒論. 法。16而市場經濟國家,普遍上其農場結構乃是個體與公司類型的農場為主。而 在已發展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個體私人農場在農業部門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相 對而言,公司型的農場企業則是比例較少的。17也因此,葉爾欽進行去集體化的 經濟目的,就是針對農場層級進行的土地改革與農場重組,學習西方國家於俄羅 斯內廣建私人農場。. 以去集體化的政治背景與目的來說,偉格倫認為,後蘇國家普遍上來說農村 菁英(農場管理者、地方農業官僚)較城市菁英更為保守,而由於土地改革的原. 治 政 大 換言之,過去的農業權力精英為其自身的利益,必將對改革形成某種 立. 理來自於城市菁英。如此事態下,農村菁英努力想要保持蘇聯時期的農村政治經 18. 濟角色。. 程度的問題。保守勢力將使改革寸步難行,也讓葉爾欽形成了解散國營與集體農. ‧ 國. 學. 場,削弱過往菁英實力的動機。偉格倫更提及,葉爾欽進行土地改革與農場重組,. ‧. 為的就是稀釋農村共黨份子,並建立以私人農場為主,支持政府改革之農村階. y. Nat. 層。19也就是這層政治因素,葉爾欽進行農業去集體化,即是欲透過土地改革與. n. al. er. io. 的支持群眾與團體。. sit. 農場重組,來發展私人農場取代國營與集體農場,並依靠私人農場為政權培育新. Ch. engchi. i n U. v. 而去集體化的實質內容,在貝斯特羅夫的著作中,其開宗明義提到,土地問 題乃是現代俄羅斯最重要的議題。土地改革的過程是非常多樣性的,包含了引進 各種形式的所有權,就俄羅斯來說必須法定「私人所有權」 (private ownership)。 其次,將前集體農場的土地「重新分配」 (redistribution)給予農民。所謂的「重 新分配」 ,芭拉芭諾娃等三人的著作中提到,俄羅斯的土地私有化是採用「憑證」 16. 17 18 19. Don Van Atta, “The Return of Individual Farming in Russia,” in Don Van Atta (ed.), The “Farmer Threa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grarian Reform in Post-Soviet Russia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93), pp. 90-91. Zvi Lerman, A Decade of Land Reform and Farm Restructuring: What Russia Can Learn from the World Experience, p. 4. Stephen K. Wegren (ed.), Land Reform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pp. xii-xiii. Stephen K. Wegren, “Land Reform in Russia: What Went Wrong?,” Post-Soviet Affairs, 24, 2 (2008) p. 122. 13.

(22) 俄羅斯農業去集體化之研究. (vouchers)的方式來進行,也就是「大眾私有化」 (mass privatization) ,使每位 農民都能持有土地憑證。同時間,無償分配給國營與集體農場員工足夠的資金, 在不需管理者的同意下,能夠離開原農場建立私人農場。20. (二)關於「去集體化」遭遇之問題—梅杜雪夫斯基(Andrew Medushevsky) 、 謝洛娃(Eugenia Serova) 、阿塔、勒曼、科薩其(Csaba Csaki) 、布洛克(Karen Brooks)、蘿吉歐娜(Galina Rodionova)、卡魯吉娜(Z. Kalugina)與偉格倫:. 治 政 大 成共識,形成了許多社會問題,政府與國會長期對於土地問題的爭論,直接降低 立 對於改革方面的問題,梅杜雪夫斯基認為,大眾對於讓私人擁有土地沒有達. 了土地改革的效益,影響俄羅斯的農業發展。21知名俄羅斯農業學者謝洛娃,也. ‧ 國. 學. 持有相同的看法。其調查俄國各農業專家、官員與農場主等等的看法,發現國內. er. io. sit. y. Nat. 性,沒有共識的社會也就造成改革阻礙。22. ‧. 對於土地改革、農場重組,以及當前的國家農業政策,在認知與觀念上難有一致. 學者阿塔從政治面來思考俄羅斯的農業改革。其認為在土地改革與農場重組. al. n. v i n 的過程中,由於農業土地與生產工具的私有化,將會破壞舊有特權階級的利益, Ch engchi U 農業改革也變成政治上的議題。這些舊權力精英,集合力量形成利益團體,以謀. 求各政黨的支持,企圖影響政府決策。23換言之,當葉爾欽進行去集體化之時, 20. 21. 22. 23. Г. Е. Быстров, “Земельная реформа в России: правовая теория и практика [Land Reform in Russia: Legal Theory and Practice; 俄羅斯土地改革:法律理論與實踐],”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и Право, № 4 (2000), cc. 46-48; Е. С. Балабанова, А. Б. Бедный, А. О. Грудзинский, “Концентрация cобственности в cельском хозяйстве-путь cтановления эффективного предприятия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in Agriculture- Way to Develop Effective Enterprises; 農業部門的所有權集中-成為 有效率的農場],” Социология Села, № 4 (2005), cc. 70-72. Андрей Медушевский, “Стратегии решения aграрного вопроса в России [Strategies for Solving the Agrarian Question in Russia; 俄羅斯解決土地問題之策略],” Отечественные Записки, №1 (2004), http://magazines.russ.ru/oz/2004/1/2004_1-1_46.html (16 декабря 2008). Евгения Серова, “Российская aграрная реформа в oбщественном мнении [The Public Opinion of Russian Agrarian Reform; 俄羅斯土地改革的民意觀點],” Мир России, № 3 (2000), cc. 96-115. Don Van Atta (ed.), The “Farmer Threa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grarian Reform in Post-Soviet Russia, pp. 2-3. 14.

(23) 第壹章 緒論. 勢必得面臨農業菁英的反抗,進而形成了政治性質的問題。. 其餘相關改革問題,勒曼與科薩其兩人合寫之著作,認為獨立國協國家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CIS)對於土地所有權的改革並不完全, 在 90 年代對於土地的買賣仍有相當多的限制,呈現法律不明確的環境,壓抑了 私人農場發展,興新的私人農場無法以自有土地貸款,來獲取足夠的資金。24而 布洛克等人的俄羅斯實地考察,發現農民在農場企業(由國營與集體農場更名而 成)保護下反而更有保障,農場企業持續提供成員各項福利措施,以及給予農家. 治 政 大 農場主,這些農場企業提供的福利措施將會消失,生活反而無保障。 立. 從事附屬農業的生產原物料投入幫助。也因此,導致多數農民認為,成為了私人 25. ‧ 國. 學. 蘿吉歐娜論及農場重組,其談到改革者往往沒有考慮到實際情況,人均收入. ‧. 和農民工資在改革期間逐漸降低,致使社員也不願離開農場,成為自耕私人農場. y. Nat. 主,真正的農場重組也只是少數。26卡魯吉娜則強調私人農場發展不穩定的各式. er. io. sit. 因素,其認為主要在於政府稅收過高、無法負擔農業機械價格與燃料、其它相關 資源取得不易、國家提供的土地肥沃度過低、缺乏道路和通訊等基礎建設。其次,. al. n. v i n 俄羅斯農民缺乏獨立耕作知識、工作意願不高、經濟和社會條件不利,也是主要 Ch engchi U 之因素。27. 24. 25. 26. 27. Csaba Csaki and Zvi Lerman, “Land Reform and Farm Restructuring in East Central Europe and CIS in the 1990s: Expectations and Achievements After the First Five Years,”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4 (1997), pp. 428-452. Karen Brooks and Zvi Lerman, Land Reform and Farm Restructuring in Russia, 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s: 233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1994); Karen Brooks, Elmira Krylatykh, Zvi Lerman, Aleksandr Petrikov and Vasilii Uzun, Agriculture Reform in Russia-A View from the Farm Level, 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s: 327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1996). Галина Родионова, “Приватизация земли: выжить или преуспеть? [The Privatization of Land: To Survive or to Succeed?; 土地私有化:生存或成就?],” Отечественные Записки, №1 (2004), http://magazines.russ.ru/oz/2004/1/2004_1-1_39.html (22 декабря 2008). З. И. Калугина,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онные процессыв aграрном cекторе России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ector in Russia; 俄羅斯農業部門的轉型],” Cборник докладов, Общество и Экономика: Социальные Проблемы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и, http://nesch.ieie.nsc.ru/5KALUG8.html (21 марта 2009). 15.

(24) 俄羅斯農業去集體化之研究. 另一篇文章,偉格倫提出導致私人農場發展不佳的問題。一個是私人農場資 金取得困難,中央政府無法對私人農場給予有效的借貸與補助,中央降低預算更 加重了地區聯邦主體的負擔,使某些地區無法給予私人農場足夠的資金支持。其 次則是農村年齡層老化的現象,致使私人農場的發展受到侷限。28偉格倫更進一 步提出,農業地區的「集體主義」(Collectivism)特質,此根深蒂固的文化層面 問題。29上述幾篇文獻也闡釋了農業去集體化改革,所存有的經濟、政治與社會 文化性質問題,也演化成本文的主要論點。. 治 政 大 景,以及目的存在,與過去俄羅斯歷史實有所通則。而從上述討論中,我們可以 立 透過外文文獻分析,了解到葉爾欽進行去集體化改革,有其經濟與政治背. 發現,外文文獻以各種方式分析了土地改革、農場重組,以及發展私人農場。然. ‧ 國. 學. 而,各學者對於私人農場發展問題之分析,實較為欠缺或過於簡化。文獻已顯示,. ‧. 葉爾欽進行去集體化改革,不如預期般順利。換言之,改革研究的過程中,無法. y. Nat. 避免必須從事相關阻礙面的探討。然而各文獻對於問題層面的研究,往往專注於. er. io. sit. 單一面向,也較缺乏數據資料來佐證論點。因此,儘管本研究與各學者看法多有 雷同,但筆者更欲從事化繁為簡之工作,並加以官方統計數據來輔助論證。. n. al. Ch. engchi. i n U. v. 其次,雖然各學者對於去集體化的內涵已有相當程度的分析,但卻未有統整 性的著作出現過,大多以期刊方式呈現,叢書也多是整合各學者的文章。此外, 同時討論去集體化改革的經濟與政治面向,在相關文獻中也未曾有此嘗試。而在 分析的時間點上,也多無延伸至普欽執政之時,因此對於去集體化成果的後續發 展,筆者將於本研究中延續探討。換言之,本文將朝向系統性之整合研究,除分 析經濟因素與目標之外,並兼顧政治層面之探討與思考,更將討論普欽面對去集 體化成果的後續政策,以此形成本論文創新之處。 28 29. Stephen K. Wegren and Frank A. Durgin, pp. 1-24. Stephen K. Wegren, “Rural Reform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Russia,” Europe-Asia Studies, Vol. 46, No. 2 (1994), pp. 219-220. 16.

(25) 第壹章 緒論. 二、中文文獻. 在中文文獻方面,也由於台灣的俄羅斯農業研究較為冷門,相關文獻略顯缺 乏。專門從事俄羅斯農業議題研究之著作,以學者薩公強的專書與楊長恩的碩士 論文為主,兩者皆對農業議題有相當程度琢磨。30在中國大陸方面,喬木森的各 項著作,以及兩本相關論文,也提供了對俄羅斯農業改革議題的拋磚引玉之效。 31. 中文文獻較關注的面向在於俄羅斯土地改革方面,也就是「土地私有化」之概. 政 治 大 制,不同於其它國家土地改革的特殊之處。 立. 念。這也是邁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後社會主義國家,自土地國有轉移成私人所有. ‧ 國. 學. 然而,中文文獻對土地改革與農場重組的探討卻略顯不足。斯托雷平給予農. ‧. 民土地建立私人農場;史達林國有化土地,形成國營與集體農場;時過境遷,葉. sit. y. Nat. 爾欽進行去集體化改革也不例外,給予農民實際土地,為的是解散過去國營與集. al. er. io. 體農場,建立私人農場。歷史上,俄羅斯土地改革皆蘊涵著農場重組。換言之,. v. n. 若單單討論土地改革實不能呈現完整之意義。也因此本文所從事的去集體化改革. Ch. engchi. i n U. 之研究,對於此等議題將更具有全面性與涵蓋性。. 綜合言之,在工商社會下,農業作為初級產業,常使人忽略其重要性。前總 統李登輝曾提到: 「一個農業生產不足的國家,進口糧食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阻礙。」 32. 換言之,無論工業如何發達,農業仍是一項不可缺少的事業,各國家的農業與. 30. 薩公強,蘇聯農業體制的形成與沿革 (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5);楊長恩,俄羅斯一百 四十年農業改革的歷史問題研究(1861-2001) (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喬木森, 「俄羅斯的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東歐中亞研究,第 5 期 (2001),頁 40-46;「俄 羅斯的土地能否買?」 ,東歐中亞市場研究,第 2 期 (2003),頁 22-26;「農村的迫切社會經濟 問題及其解決途徑」 ,東歐中亞市場研究,第 6 期 (2003),頁 12-18;江宏偉,俄羅斯(蘇聯) 農業改革研究;李小龍,俄羅斯土地私有化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歐中亞系碩士論文, 2005)。 李登輝,台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 (台北:聯經,1989),頁 202。. 31. 32. 17.

(26) 俄羅斯農業去集體化之研究. 工業有了均衡的發展之後,國家繁榮才能體現。近年全球糧食危機產生後,俄羅 斯以糧食大國之姿顯於國際。33然至今,台灣對於俄羅斯農業的相關議題,在研 究上卻顯冷門,本文即以此略盡綿薄之力,從事過往俄羅斯農業發展之研究。.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一、研究方法. 政 治 大. 本研究透過歷史過程取得相關經驗與通則後,旨在探討葉爾欽為達成其農業. 立. 經濟與政治目的,對蘇聯農場進行的去集體化之改革。筆者依據歷史脈絡發現,. ‧ 國. 學. 前兩次改革內容都包含:經濟與政治「背景及目的」、土地改革與農場重組「模 式」 、發展新式農場之「問題」與改革最終之「成果」 ,此共通性存在,因此本研. ‧. 究也將以相同模式進行研究。本文研究方法採取「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y. Nat. sit. Research)與「文獻分析法」 (Document Analysis)。前者乃是社會科學中的歷史. n. al. er. io. 研究,以個別歷史之因果關聯去重組過去的一種工作。34後者分析相關專書、期. i n U. v. 刊雜誌、網路資料、新聞,以及統計數據等,針對個案內容加以研析,探討事件. Ch. engchi. 發生原因及造成之影響的相互關係,來做為論點之依據。. 二、研究限制. 綜觀俄羅斯農業議題研究,學者多採取實地考察方式進行,然本文受限於經 費侷限,無法親自於俄羅斯進行研究。其次,就文中數據來說,儘管筆者盡力尋. 33. 34. 新華網, 「俄欲當世界糧食危機中的“穩定器”」,2008 年 7 月 3 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7/03/content_8482856.htm (2009 年 7 月 23 日登入)。 易君博,政治學論文集 (台北:三民,1977),頁 170-171。 18.

(27) 第壹章 緒論. 取官方第一手資料,但台灣圖書與網路資源仍是有限,次級資料的使用也就在所 難免。此兩點則成為此研究無法避免之限制。. 第六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大綱. 綜合各節討論之後,筆者以此搭建本文之研究架構(參見圖 1-1) 。並鋪成此 研究之章節大綱。其文章鋪陳如下:第壹章、緒論:提出本文之研究動機,說明 所欲達成之研究目的,進而界定主要名詞與研究範圍,設計研究之假設命題,並. 政 治 大 貳章、去集體化之背景與目的:首要討論蘇聯農場制度的形成,進而分析葉爾欽 立. 透過檢閱學界文獻,提出分析方法與限制,來予以搭建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第. ‧ 國. 學. 針對農場層級所進行的去集體化改革,其經濟與政治背景及目的;第参章、土地 改革與農場重組模式:本章開始討論去集體化之內容,包含土地改革、農場重組. ‧. 與發展私人農場,其進行方式與法制規範;第肆章、私人農場發展之問題:去集. sit. y. Nat. 體化改革以推廣私人農場為主要方向,但在過程中卻遭遇種種問題,本章將提出. al. er. io. 經濟、政治,以及社會文化三方面的問題來分析;第伍章、成果評估與後續政策:. v. n. 探討去集體化所呈現的成果,並檢視改革成效對經濟與政治之影響,以明晰改革. Ch. engchi. i n U. 的原經濟與政治目的是否有達成,接著討論普欽接任總統後,對去集體化的經濟 與政治結果,所推行的因應政策;第陸章、結論:乃統整各章節論述,以此回應 本文第壹章之研究目的與架設,並加以提出日後研究之建議。. 19.

(28) 俄羅斯農業去集體化之研究. 圖 1-1 研究架構圖 蘇聯農場制度形成 第貳章、去集體化之背景 與目的. 國營與集體農場的經濟及政治問題. 葉爾欽的去集體化改革成形. 經濟目的: 仰賴私人農場增加糧食生產. 立. 改革模式 政 治 大. ‧ engchi. y. sit. er. n. Ch. 社會文化性質. io. al. 政治性質. 經濟性質. Nat. 私人農場發展遭遇之問題. 第肆章、私人農場發展之 問題. i n U. v. 去集體化之成效 評估原經濟與政治目的. 遺留的經濟與政治問題. 普欽的因應政策. 結論 作者自行繪製 20. 評估原目的. 評估原目的. 第伍章、成果評估 與後續政策. 學. 私人所有權立法 進行土地私有化 推動農場重組 發展私人農場. ‧ 國. 第参章、土地改革與農場 重組模式. 政治目的: 以私人農場為政權培養新支持者.

(29) 第貳章 去集體化之背景與目的. 第貳章 去集體化之背景與目的. 本章主要在回答第一個研究目的:蘇聯國營與集體農場,所形成的農業經濟 與政治問題,促使葉爾欽進行「去集體化」改革,來達成其設想之目的。因此, 改革的經濟與政治背景及目的為何?本文認為由於國營與集體農場無效率的農 業生產,以及農場精英擁有龐大的政治勢力。致使葉爾欽針對農場層級進行「去 集體化」改革。冀望以私人農場取代國營與集體農場,藉此來提升土地與農場制 度的經濟效益,並為自身政權培養新的支持群眾與團體。本章將透過四個小節,. 政 治 大 兩節以則進入經濟與政治背景,及其目的論述;最後以第四節來彙整本章。 立. 學 第一節 蘇聯農場制度之形成. ‧. ‧ 國. 來分析去集體化之經濟與政治背景及目的:第一節探討蘇聯農場制度的形成;後. y. Nat. er. io. sit. 一、史達林農業集體化. al. n. v i n 馬列主義(Marxism-Leninism)對農業的基本理論,在土地與農場組織包含 Ch engchi U. 了「土地國有化與大經營的合作農場制。」35不過在實踐上因為內戰爆發以及新 經濟政策的實行卻顯得未如預期。如 1917 年 10 月頒布的「土地法」 (Land Code) , 其指出立即毫無補償的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以及永遠取消土地私有制;土地均 不准有買賣、租借、抵押或其它類似之行為;全國土地均為政府所有,再由政府. 35. 馬克思指出,在一定的發展階段,甚至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觀點來看,土地所有權是多餘 且有害的,土地國有化更是一種「社會必然性」 。而在土地國有化後,必須透過示範的道路, 使農民加入大規模耕種的合作社,無法以荒謬快速的方式,從外部去強迫改造,才是裨益於 社會主義國家的農業生產。而這些關點,也多為列寧所繼承。人民出版社編,馬克斯恩格斯 全集-第十八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頁 64-65;第二十二卷,頁 580、585-586;薩公 強,頁 20。 21.

(30) 俄羅斯農業去集體化之研究. 依各地特殊情況,按勞動力之大小與需要分配給農民。36 然而在新經濟政策期 間,共黨卻調整了土地使用的關係,允許農民有權自由選擇土地使用的方式,同 意農民將其土地出租,並給予了僱請勞工的許可。農場組織在新經濟政策下,私 人農場與古老的村社仍舊存留;此外,蘇共政府也提倡並建成了國營與集體農 場,農業組織呈現多樣性的發展。而此不符合社會主義的農業經濟,在列寧過世 後更引起共黨內部的爭論,然最終在史達林的「農業集體化運動」下,穩固了蘇 聯的土地與農場制度。. 治 政 大 為個體農民,是反對社會主義的小資產階級之力量。小資產階級之存在,對共黨 立 新經濟政策提升了蘇聯農業生產,卻也形成了少數富有農民。共產黨一向認. 政權是一種威脅。37其次,在農村方面,斯托雷平改革時所遇到的貧窮村社與富. ‧ 國. 學. 農間鬥爭的情況,於新經濟政策期間再一次出現。蘇共所認為的農村富農與貧農. ‧. 鬥爭尖銳化,實際上就是富農與續留於村社的貧窮農民,兩者之間的問題。農村. y. Nat. 地區的不穩定,如同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所說:「農民的角色是多樣的,. er. io. sit. 要麼就是國家穩定的來源,不然就是革命的源頭。」38歷史上,土地與農民,一 向對國家政治穩定有非常大的影響。農村地區的不穩定,以及刻板富農對於社會. al. n. v i n 主義的威脅,給予了蘇共政權的不安定感 ,便形成了欲全盤掌控農村地區的政策。 Ch engchi U 在列寧過世後,新經濟政策也引發政策路線上的爭端。實際上,所謂經濟問 題的爭論,也就是蘇共內部的權位爭奪戰,其焦點乃是蘇聯的工業化大辯論,實 質內涵乃是往後農業發展該如何促進工業化。 39 史達林提出「一國社會主義」 36 37 38 39. 李邁先,俄國史(下冊) (台北:國立編譯館,1979),頁 423。 蘇志超,比較土地政策 (台北:五南,1999),頁 193。 Samuel Huntington, Political O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p. 292. 列寧過世後的蘇共領導權之爭,學者李邁先分之為三階段鬥爭,第一階段是史達林聯合卡米 涅夫(Lev Kamenev)和齊諾維耶夫(Gregory Zinoviev)對抗托洛斯基(Leon Trotsky) 。第二 階段是卡米涅夫與齊諾維耶夫又與托洛斯基聯合對抗史達林;第三階段是布哈林(Nikolai Bukharin) 、托姆斯基(Mikhail Tomsky)與李科夫(Alexey Rykov)對抗史達林。李邁先,頁 495-501。 22.

(31) 第貳章 去集體化之背景與目的. (Socialism in One Country)主張俄國本身具備充足的條件,可以獨立完成社會 主義建設,而「五年計畫」則是完成理論的具體辦法,其中的農業改革是以農業 集體化來配合工業發展。事實上,馬克斯與列寧從未有快速集體化之理論。但顯 然當時情況,史達林以農業集體化輔助工業發展,建成強大蘇聯的理論,雖有違 馬列主義,卻成功擄獲了黨內青年們的支持。. 在經濟面向,蘇聯工業建設的主要難題在於資金缺乏。而當時資金的籌措, 全賴農產品輸出爭取外匯。第一次大戰與內戰使俄國歷經長期動亂,農業基礎已. 治 政 大 卻仍顯不足。其次,史達林有感於農民對政府之不合作態度,使政府遭受了最大 立. 遭破壞。新經濟政策之實行,使蘇聯農業已達戰前水準,但面對於工業化的需求. 的難題,如不予以打破,則農業必拖累工業建設。諸如:1926 年,蘇聯政府糧. ‧ 國. 學. 食收購價格過低,致使農民不願交付糧食而私自囤積;1929 年,向政府繳納之. ‧. 穀類數量再度降低,不僅無法增加對外輸出,連本身工業需求都有困難。也因此,. y. Nat. 在史達林的想法中,若能將農場轉變成為國家集體經營,不但可以控制生產以提. io. sit. 高產量,而工業建設需要之人力與資金,亦可由農民群中所產生,如將據地自耕. n. al. er. 之農民摧毀,更可使其投向工廠。40. Ch. engchi. i n U. v. 在史達林透過經濟與政治議題的發酵下,農業集體化運動成形。在 1928 年 12 月通過了新土地法,原先於新經濟政策期間的規定取消,蘇聯政府享有一切 土地所有權,並允許集體農場與貧苦農民可拿走富農的土地。1929 年開始加強 集體化運動的「速度」。411930 年法律規定,在主要穀物區進行大規模集體化, 法律宣佈無論是否屬於富農的財產,行政機關有沒收一切的權利,集體農場被宣 佈為官方許可使用土地的組織。而這裡所謂的富農,在法律中並沒有規定出範. 40 41. 陳芝驊、吳恩遠、馬龍閃,蘇聯興亡史綱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4),頁 204。 集體化運動於 1928 年初就已開始,主要範圍在伏爾加河地區。 23.

(32) 俄羅斯農業去集體化之研究. 圍,完全根據地方政府判斷。42往後,史達林下令將「積極敵對的」富農送到勞 工營;「有經濟勢力的」富農送至別地,並且沒收他們的財產;而「最無害的」 富農獲得貧瘠田地與一些農具,並課以重稅。43形式上農民加入集體農場,要填 具申請書,經過場員大會通過。但實際上,各地區依照地形與相關農業條件,已 將無數農場的範圍劃定,在該指定範圍內耕作的農戶,必須將他們擁有的土地和 工具交出,成為集體農場的公共財產。可保留的乃是住宅附近一小塊土地或少許 牲畜,而輕便農具則歸私人使用。倘若不從,必須放棄耕種,另謀它業,或是形 同放逐,遷居於政府所指定的偏遠地區。44. 治 政 大 蘇聯政府運用政治與經濟上的壓力,強制農民加入國營與集體農場。也因為 立. 改革初期手段過於激烈,違反了自願加入的原則,引起農民怠工、破壞生產工具、. ‧ 國. 學. 屠殺牲畜以示抗議;再加上消滅富農的行動,使集體化運動被形容為「折斷人民. ‧. 脊椎骨之年」。45由於改革初期的勞民傷財,往後除威脅的方式外,政府也改以. y. Nat. 利誘的形式,讓社員分享農場利益,改良農場的設備、增加農業產值,使農民覺. io. sit. 得參加農場,遠較獨立自耕農的利益為大。而至 1940 年之時,全國已約有 96%. n. al. er. 以上的農場有了集體化原則,加入集體農場之農民有近 1 千 8 百餘萬人。46. 二、蘇聯農場特點. Ch. engchi. i n U. v. 所謂的集體化運動,即是透過土地改革來推動農場重組,重組所有集體化前 的農業組織,以建立國營與集體農場。而過程中「拖拉機站」(machine tractor station, M.T.S)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玆於下文依序介紹其內涵。 42 43. 44 45 46. 朱嗣德,各國土地制度 (台北:三民,2000),頁 107-108。 大衛.麥肯錫與麥可.科倫(David Mackenzie and Michael W. Curran),蔡百銓譯,俄羅斯.蘇 聯.與其前後歷史(下冊) (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頁 615。 張德粹,土地經濟學 (台北:國立編譯館,1963),頁 408-409。 周雪舫,俄羅斯史:謎樣的國度 (台北:三民,2003),頁 174。 薩公強,表 2-6,頁 61。 24.

(33) 第貳章 去集體化之背景與目的. (一)拖拉機站:其擁有了全國農業生產工具,乃是為能充分供應蘇聯農場 所需之農業機械所設,以便能將機械集中管理與統籌分配利用。拖拉機站存在時 間並不長,在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改革之時廢除,農業機械售予集體 農場,並改為拖拉機站修理服務的中心。. (二)國營農場:內部從業員工皆屬公務員身份,由政府派任與支薪,住宅 亦由政府供給,每週上班時數固定,不論荒歉豐收,工資皆是固定。國營農場大. 治 政 大 驗工作,包括種植方法、種籽培育、家畜飼養及土壤改良等等。而國營農場均附 立 多有特定之農作物,如專營棉花,另則專種甜菜等等。其次,農場亦兼辦農業試. 設拖拉機站。47. ‧ 國. 學 ‧. (三)集體農場:早在 1918 年之初,蘇聯政府已開始鼓勵農民自動組成集. y. Nat. 體農場。最初共黨鼓吹農業公社(agricultural commune)此種一切歸公的農場,. er. io. sit. 然而卻遭遇許多困難。在新經濟政策開始後,除了前者之外,集體農場形成了另 外兩種類型,包含:共耕社(comrade farms)或稱耕種合作社(the association for. al. n. v i n cultivation)、阿特爾式農場(Artel)或稱農業勞動組合(agricultural Ch engchi U. collective. workers union)。481930 年,蘇聯政府選定折衷的阿特爾式集體農場做為全國農 業基本組織(參見表 2-1)。. 47 48. 周雪舫,頁 173。 阿特爾是老式的工人聯合,多為工匠及季節性的工人使用,如鞋匠、石匠與木匠。利益分配 決定於各會員已做的工作。在集體化之前,阿特爾主要是乳酪生產及其它農業加工組織。 25.

(34) 俄羅斯農業去集體化之研究. 表 2-1 集體農場三種類型比較. 組成成分. 生產工具共 有程度 生活資源共 有程度 勞動集體化 程度 分配方式. 阿特爾式. 主要由中富農組成,參加 由擁有農具與牲畜農 者多屬自願。 民組成。. 農業公社 建立在沒收地主的土 地之上,由無土地之雇 農與共產黨員組成。自 願參與最少。. 將土地移交集體農 場,工具、機器,皆為 一切生產工具共有。 農場所有。 沒有附屬農業,沒有任 保持私有,土地出產物由 農民擁有附屬農業,可 何個人副業,一切共 保有人自行支配。 保有些許副業。 有。 僅於一年內一到二季聯 集體耕種。 一切勞動都集體耕種。 合耕種。 聯合耕種的所得,依所貢 無私有財產,住在公社 按工作日多寡計酬,來 獻土地、勞動和資本的數 指定房舍,於公社食堂 分配工資。 量分配。 用餐。 耕畜與較小農具自行保 管。. 立. 政 治 大. 最低. 中等. 學. 集體化程度 比較. 共耕社. ‧ 國. 項目. 最高.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薩公強,蘇聯農業體制的形成與沿革 (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5),頁 29;蘇 志超,比較土地政策 (台北:五南,1999),頁 191-192;伊樹生,農業經濟學 (台北:三民,1979),頁 105-106。. ‧ sit. y. Nat. 集體農場內有各種公共設施,其土地屬於國家,由政府無限期租予農民耕. io. er. 種。蘇聯政府透過各級農業機關向集體農場下達指令性指標,農場必須貫徹執行. al. 這些計畫指標。在集體農場收成後,照規定保留下年度所需的種籽,以及一年內. n. v i n Ch 所應儲存的飼料。其次,必須向政府繳交農產品,此程序等同於繳納地租,同時 engchi U 亦要繳交糧食實物給予拖拉機站。所生產之農產品必須與工廠簽約,照官價全數 賣給工廠,政府亦可以照官價再向各農場徵購部分產品。而當所有的給付都已完 畢後,農場才可以在市場販售部分產品換取現金。最後剩餘的農產品分配給各社 員。而集體農場的法定財產包括:各農戶所繳之財產、政府所給予之補助金,以 及農場經營之收入。49. 場內社員可保留的私有財產,也只限於家庭每日生活必需之物。其工作報酬. 49. 張德粹,農業合作的原理與實務 (台北:商務出版社,1963),頁 318。 26.

(35) 第貳章 去集體化之背景與目的. 有一定計算的標準,稱之為「工作日」 (work day) 。所謂工作日是一個想像的單 位,指一個普通農夫在一日內,所能完成的工作數量。這種標準工作是指不太難 又不太易的普通工作;如果農夫於一天內,做了一種較精巧的工作,可能得到兩 個工作日;反之較易的工作,則獲得半個工作日。故計算工作日是一種很複雜的 任務,凡得到的工作日愈多,收入將愈大。蘇聯政府法定了每位農民的最低工作 日,而國內各地區的農場,其規定的最低額又不同。50另外一方面,除了農業生 產之外,集體農場也提供成員社會服務,普遍的認知是農場必須照顧生活在這的 人們,如水、瓦斯、幼稚園等等。地方政府也樂於農場提供居民服務,可減少許 多瑣事。51社員可保留住宅附近的小塊土地,作為附屬農業或是副業生產;而農. 治 政 場也必須負責社員附屬農業的生產原物料投入。 大 立 ‧ 國. 學. 總結來說,蘇聯農業集體化後,基本上形成了幾項特點:(一)土地國有與. ‧. 生產工具公有;(二)生產計劃由政府制定,農場只是完成這些計畫,自身沒有. y. Nat. 決定權; (三)由國家來分配對農業部門主要的投入與投資; (四)以工作日來計. er. io. sit. 算社員的報酬; (五)國家對於集體農場實行計畫任務的收購制; (六)農場必須 保障社員的社會福利與服務,以及工作權。往後發展,赫魯雪夫、布里茲涅夫. al. n. v i n (Leonid Brezhnev)與戈巴契夫雖然提出了不少改革方案,然而這些方案終究未 Ch engchi U. 脫離共產主義的計畫經濟體制,也未動搖史達林集體化後的土地制度與農場組 織。52 提升農業生產主要是依靠國家大量的投資與補助,而不是更有效率的生 產。無怪乎柯錫金(Alexei Kosygin)認為,農業吸乾了政府的心血,農業部門 根本是無底洞,政府越是補助農場,一些經營不善的農場越是依賴政府。53如蘇. 50 51 52. 53. 張德粹,農業合作的原理與實務,頁 316-317。 Irina Bezlepkina, Arie Oskam, Alfons Oude Lansink and Ruud Huirne, p. 441. 就如戈巴契夫企圖轉變蘇聯的「史達林農業制度」 (Stalinist-era rural institutions) ,但他亦無建 立私人所有權,其土地改革是以「租賃」 (lease)為主要基礎。Stephen K. Wegren, “Conduct and Impact of Reform in Russia,” pp. 5-6. 海德利克.史密斯(Hedrick Smith),台灣中華書局編譯組譯,民主風暴-蛻變中的俄羅斯 (台北: 台灣中華,1992),頁 180-181。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first row shows the eyespot with white inner ring, black middle ring, and yellow outer ring in Bicyclus anynana.. The second row provides the eyespot with black inner ring

After students have had ample practice with developing characters, describing a setting and writing realistic dialogue, they will need to go back to the Short Story Writing Task

• helps teachers collect learning evidence to provide timely feedback & refine teaching strategies.. AaL • engages students in reflecting on & monitoring their progress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How does drama help to develop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In Forms 2-6,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elf-expression by participating in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