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政黨代表性、政黨極化與民主滿意度: 跨國調查資料的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政黨代表性、政黨極化與民主滿意度: 跨國調查資料的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7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政黨代表性、政黨極化與民主滿意度: 跨國調查資料的分析 Party Representation, Party Polarization, and Satisfaction with. 治 政 Democracy: A Cross-National 大Analysis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俞振華 博士 研究生:涂志揚 撰. 中華民國一○六年七月.

(2) 摘 要 民主品質不僅可從民主滿意度上探知,亦可自代表性上看到端倪,不具備良 好代表性的民主政體稱不上一個好的民主政體。其中,代表性有多種形式,而本 文的代表性是政黨代表性,即選民與最親近政黨的意識型態位置差距,距離越小, 代表性越好。現代政黨在民主體制運作下,不僅是介於政府與公民社會之間的重 要橋樑,也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議題,因此政黨代表性至關重要,但民主國家的政 黨體系非單一政黨的運作,不同政黨間的意識型態和政策競爭,會影響選民對民 主體制的評價。本文關心的問題是:選民如何看待政黨意識型態(或政策)定位. 政 治 大 人與政黨恰好契合,則政黨擁有完美代表性,個人亦有一個完美的政治代表,選 立 民應滿意民主政治的運作。但在經驗世界中,選民與政黨的互動關係有點複雜,. 與個人定位的差異?如此的差異是否會對民主政治的運作造成負面評價?若個. ‧ 國. 學. 政黨會有意識型態和政策立場變動方向與選民不一致的問題。過往的文獻揭露, 低民主滿意度不僅出現在極化(離心競爭)的政黨體系中,亦出現在向心競爭的. ‧. 政黨體系下。為什麼民主滿意度偏低的現象會共同出現在極化競爭和向心競爭的. sit. y. Nat. 政黨體系下?向心競爭是個問題嗎?首先,極化競爭時,中間選民沒有選擇;另. io. al. er. 外,向心競爭時,政黨立場過於模糊使得選民難以選擇。是以本文提出兩項研究 假設: (1)個人的政黨代表性越高,民主滿意度越高; (2)個人的政黨極化感知. n. v i n 程度與民主滿意度呈現開口向下拋物線關係,也就是說,選民個人覺得國內政黨 Ch engchi U 意識型態過於趨同,會不滿意於民主體制的運作,或者個人覺得政黨意識型態過 度極化,也會不滿意於民主體制的運作,而是在一個適當的極化程度下,民主滿 意度達到最高。並使用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Electoral Systems(CSES) Module 4 的調查資料搭上階層廣義線性模型驗證假設。研究發現,代表性越好民主滿意 度越高,但政黨極化程度卻是在向心競爭下有較好的民主滿意度。. 關鍵字:民主滿意度、政黨代表性、政黨極化、階層廣義線性模型.

(3) Abstract. Satisfaction with democracy (SWD) is a well-known index to reflect the quality of democracy. Yet, there exist some debates about 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SWD. In modern democracies, political party can be regarded as a bridg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lectorate. Thus, the extent to which parties represent the electorate has become a critical issue. In this study, I measure the distance between a voter’s selfevaluated ideological position and his/her perceived closest party position as the measure of “party representation”. Meanwhile, the dynamic of party competition may. 政 治 大 that lower SWD may appear in both the center-seeking type and center-fleeting types 立 also affect how the electorate evaluates the way democracy works. Recent studies show. of party competition. Why does lower SWD can be appeared in the two completely. ‧ 國. 學. different patterns of party competition? What could be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he center-seeking or center-fleeting competition? Such as, if parties choose a center-. ‧. seeking competition strategy, voters may feel that the ideological positions of parties. Nat. sit. y. are too ambiguous to be identified; on the other hand, if parties choose a center-fleeting. io. al. er. competition strategy, those voters in the center may be forced to choose polarized parties. These two situations may have negative impacts on satisfaction with democracy.. n. v i n Cthe Thus, I raise two hypotheses: (1) the party representation, the higher SWD h ehigher ngchi U. is;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y polarization and SWD is non-linear but a concave. curve—that is, the highest SWD is between at the minimum and maximum values of party polarization. I test these two hypotheses by using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Electoral Systems (CSES) Module 4 survey data and hierarchical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in R. My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party representation indeed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SWD where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arization and SWD is barely concave.. Keywords: Party Representation, Party Polarization, Satisfaction with Democracy, Hierarchical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4) 目. 次. 第壹章、緒論. 1. 第貳章、文獻回顧與理論. 3. 第一節、民主滿意度. 3. 第二節、政黨代表性與政黨極化. 5. 第參章、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治. 19. 大. 19. 第二節、研究方法. Nat. io. n. 第伍章、結論與討論C h e. 27. er. 第二節、模型分析. al. 27. sit. 第一節、敘述統計. ‧. 第肆章、資料分析. ngchi. i n U. v. 19. y. 學. ‧ 國. 立 第一節、資料來源. 政. 39 57. 參考文獻. 39. 附錄. 67. i.

(5) 表. 次. 表 1 民主滿意度基本統計量與政體資訊. 28. 表 2 代表性與極化程度基本統計量. 34. 表 3 簡約模型:民主滿意度. 43. 表 4 階層模型 1:民主滿意度. 47. 表 5 階層模型 2:民主滿意度 治. 49. 政. 立 4 國家列表 附表 1 CSES Module. 大. 67. ‧ 國. 學. 69. 附表 3 政治類變數基本統計量(按國家分). 71. ‧. 附表 2 人口特徵變數基本統計量(按國家分). Nat. n. al. er. io. sit. y. 附表 4 階層模型 2-2 之穩健模型:民主滿意度. Ch. engchi. ii. i n U. v. 73.

(6) 圖. 次. 圖 1 政黨極化程度感知與民主滿意度的關係示意圖 17 圖 2 民主滿意度百分比(按選舉制度和國家分). 31. 圖 3 代表性直方圖(按國家分). 36. 圖 4 政黨極化程度直方圖(按國家分). 37. 政 治 大 38 圖 5 代表性和極化程度平均數與標準差(按國家、 民主滿意度高低分) 立. ‧ 國. 學. 48. 圖 7 代表性和極化程度預測機率圖(模型 3-2). 50. ‧. 圖 6 代表性和極化程度預測機率圖(模型 2-2). Nat. er. io. sit. y. 圖 8 隨機效果:選舉制度常數項係數值模擬估計值 54 與 95%信賴區間. n. al v 55 i 圖 9 隨機效果:選舉制度與國家常數項係數值模擬 n Ch 估計值與 95%信賴區間 engchi U. iii.

(7) 第壹章、緒論 「民主滿意度(satisfaction with democracy)」旨在測量公民對於體制表現的 評價,目前在 CSES(Comparative Study of Electoral Systems) 、ISSP(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 、WVS(World Value survey)等大型跨國調查都可以見 到民主滿意度的測量。縱然其外在校度(external validity)存有不少爭論,但大 抵上來說,它仍然可以回應當初的設計宗旨:了解「特定國家中,特定時間點下, 公民對於民主政治實際運作的態度」。對於長期研究民主品質和民主現狀運作的 學者來說,沒有比這更好的指標。透過民主滿意度,不僅研究民主轉型的學者可. 政 治 大 的情況。另外,研究成熟民主國家運作的學者,也可以了解歐美日等國的民主品 立 以了解轉型中的新興民主政體,是正走在民主鞏固的道路上,還是出現民主倒退. ‧ 國. 學. 質如何,成熟民主國家是否出現民主危機呢?近年來,歐洲諸國接收大量敘利亞 及其他伊斯蘭裔難民後,造成國內公民的民族意識高漲,部分國家甚至出現極右. ‧. al. er. io. sit. Nat. 政黨代表性、政黨極化與民主滿意度的文獻中找尋脈絡。. y. 派政黨的活動,但他們只是曇花一現,還是會造成歐洲民主的傷害呢?因此先從. v. n. 民主品質不僅可從民主滿意度上探知,亦可自政黨代表性上看到端倪,不具. Ch. engchi. i n U. 備良好代表性的民主政體稱不上一個好的民主政體。由於政黨代表性與民主滿意 度涉及整個民主政治運作的核心議題:選舉能產生足夠代表性的(政黨)代表嗎? 所以文獻回顧的體系相當龐大。但所幸這並非新興的主題,而是多位學者先後投 入研究的領域。首先,是政治運作或者是政治課責影響到民主滿意度的高低?公 民不滿意民主是沒人代表他們的聲音,還是不滿當前政府的施政?概念上,代表 性為選舉支持上的代表,課責性則為要求執政黨為政策負責。由於代表性產生的 理論主要源於選舉競爭,也就是黨性競爭和議題競爭模型,因此在選舉時公民改 變支持的代表,也隱含課責政策失敗者的意義在內。故本文除了將課責性作控制 變數外,並不另外討論課責性的文獻。 1.

(8) 民主滿意度的研究,早先有從政黨體系和政治制度切入,但在 Anderson and Guillory(1997)從選舉研究的角度切入後,政黨體系的討論放緩,近年的研究成 果主要是鎖定於投票行為的討論上。不過,政黨體系的討論可是有一些不錯的發 現,像是極化程度越高的政黨體系,民主滿意度越低,因為極端政黨會妨礙既有 體制的運作,造成執政黨不穩定或是改變大黨的政策立場位置。同時,政黨體系 趨同也會不利於民主運作的論述,可在英國研究的論述見到。在這些討論中,本 文發現研究上的一個盲點:為什麼低民主滿意度會共同出現在向心競爭的政黨體 系和離心競爭的政黨體系?向心競爭的政黨體系是問題嗎?本文認為,因政黨過. 政 治 大 因此被忽視的公民並不滿意於當前的民主運作。為了正確驗證此論點,本文稍微 立. 於迎合中間立場的選民導致意識型態趨同,忽視既有的意識型態立場的支持者,. 將 Dalton(2008)的政黨體系極化指標更改設計,從衡量一個國家的政黨體系極. ‧ 國. 學. 化程度,改為衡量單一個人對於政黨體系極化的感知。同時設有兩個研究假設:. ‧. (1)個人的政黨代表性越高,民主滿意度越高;(2)個人的政黨極化程度感知. y. Nat. 與民主滿意度呈拋物線向下的關係。換句話說,選民個人覺得國內政黨體系過於. er. io. sit. 趨同,會不滿意於民主體制的運作,或者個人覺得政黨體系過度極化,也會不滿 意於民主體制的運作,而是在一個適當的極化程度下,民主滿意度達到最高。上. al. n. v i n 述假設將以 CSES Module 4 的調查資料,結合廣義階層迴歸分析模型作驗證。 Ch engchi U. 本文的章節安排如下:第貳章、文獻回顧與理論,又分成兩節,第一節是民 主滿意度,說明民主滿意度的重要性、概念、以及測量上的辯論;第二節從代表 性和政黨極化,從政黨競爭的視角說明政黨代表性與政黨極化如何與民主滿意度 產生連結,並深入討論相關的實證文獻,最後闡述理論與假設。第參章、資料來 源與研究方法,分成資料來源和研究方法兩節,第一節說明 CSES 資料的特性和 使用原因,第二節說明階層迴歸的特性和使用理由,並且仔細說明依變數與自變 數的操作。最後,第肆章、資料分析,透過統計分析檢視跨國資料是否驗證假設。 2.

(9) 第貳章、文獻回顧與理論 由於民主滿意度與代表性的文獻架構十分龐大,所以本節區分成兩小節作文 獻回顧與理論:第一節、民主滿意度:主要回應「為什測量民主滿意度?」以及 釐清民主滿意度的概念和測量的問題,共分成二點敘事。第二節、政黨代表性與 政黨極化:這裡面又再分成三點:首先回顧代表性解釋民主滿意度的理論模型, 再從政黨競爭視角看政黨代表性、政黨極化與民主滿意度的實證分析,最後是本 文的理論與假設。. 政 治 第一節、民主滿意度. 大. 立. 在不同的人眼裡,理想上的民主政體會具備不同的要件,像是 Dahl(1989). ‧ 國. 學. 從政府回應性的觀點,認為多元民主政體需包含「公開競爭(public contestation)」 和「包容成員(inclusiveness)」這兩項要件。實務上來說,民主國家因行政、立. ‧. 法、和司法的組成不同,形成各式各樣的民主政體。Lijphart(1999)根據「由誰. y. Nat. sit. 統治?和政府應該回應誰的利益?」這兩項標準,將上個世紀的主要民主國家分. n. al. er. io. 成多數決民主政體(majoritarian model of democracy)和共識決民主政體(the. i n U. v. consensus model of democracy) ,前者是指國會執政的多數黨或多黨聯合內閣主要. Ch. engchi. 在回應自己的支持者,後者則是指政府會與不同支持傾向的選民溝通協調,盡可 能使全體公民對政府決策有一致的共識。縱然民主政體的運作可歸納成兩大類, 但不同國家的公民對於民主的想像則是各有不同,且影響者他們如何評價民主政 體(Canache et al. 2001; Linde and Ekman 2003)。其實民主滿意度在做跨國比較 時,會遇到許多問題,但它並非不重要的態度測量指標,反而是觀察民主危機的 重要指標(Fuchs and Klingemann 1995; Fuchs et al. 1995)。因此,本文將先說明 為何要測量民主滿意度,再來釐清民主滿意度的概念是什麼,以及在測量時會碰 到什麼樣問題。. 3.

(10) 1、為何測量民主滿意度? 民主滿意度(satisfaction with democracy)係屬於政治支持(political support) 研究的一類,緣起於 Almond and Verba(1963)的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研 究,他們認為公民對於政治的態度和取向會影響著自身的行動。以民主滿意度來 說,公民給予民主政體正向評價,將使其用行動支持民主政體的運作。雖然,Norris (1999)將民主政體相關態度的測量區分成「民主支持(support for democracy)」 和「民主滿意度」兩種,但前者是探詢公民是否將民主視為理想政體,後者則是 了解公民如何評價民主政體的運作;換言之,民主支持即為從體制支持(regime. 政 治 大 滿意度正是觀察公民對於民主運行的評價,我們可以透過這項測量瞭解現行的民 立. principles) ,而民主滿意度則為政體表現(regime performance) 。具體來說,民主. ‧ 國. 學. 主運作是否有問題,尤其是代議民主體制的核心議題: 「代表性如何?」 ,因此有 不少民主品質的研究關注在代表性的影響上(Brandenburg and Johns 2014; Ezrow. ‧. n. al. er. io 2、概念與測量. sit. Nat. 接下來將介紹民主滿意度的概念,以及在測量上的問題。. y. and Xezonakis 2011; Stecker and Tausendpfund 2016)。這也是本文最初的出發點,. Ch. engchi. i n U. v. 民主滿意度的概念並不困難,表達的是「特定國家中,特定時間點下,公民 對於民主政治實際運作的態度」(Linde and Ekman 2003, 393; Norris 1999)。但並 非所有學者都認為民主滿意度是測量到相同的內涵。有人認為民主滿意度是在測 量公民對於現任政府的支持(Dalton 2004; Merkl 1988; Schmitt 1983) 。也有人認 為它是概約(summarize)評價政治社群、政體、和現任權威當局等三大政治支持 面向的測量指標(Clarke et al. 1993)。也就是說,從政治支持的角度來看,民主 滿意度可作為一個民主體制運作的總體評價。具體來說,民主滿意度問題不小, 雖然某些學者可接受民主滿意度含糊不清的內涵(Fuchs 1999; Kasse 1988),但 有些學者則是無法接受如此含糊不清的測量,認為需要避免單獨使用這個指標 4.

(11) (Norris 1999; Rose, Mishler, and Haerpfer 1998; Canache et al. 2001)。另外, Canache et al.(2001)認為民主滿意度不僅囊括體制、政治社群、和權威當局的 評價,甚至在不同國家和人民之間的認知是不同的;從效度角度來看,他們建議 不要將此指標使用於跨國比較研究中。但 Linde and Ekman(2003)的研究則有 不同的結論,他們發現民主滿意度主要是呈現公民對於體制表現的評價,而非體 制支持的評價。以上的文獻顯示,民主滿意度的外在效度眾說紛紜,那研究者可 將其適用在跨國比較研究中嗎?. 政 治 大 或政治機構的評價,而是詢問公民如何評價整個民主體制(Lockerbie 1993, 282) 。 立 答案是肯定的。承前所述,民主滿意度的問卷題目並非詢問任一政治行動者. 是故,本文認為從 Easton(1965, 1975)的觀點來看,民主滿意度就是公民對政. ‧ 國. 學. 治系統的評價,而非評價權威當局,即民主滿意度係為普涵支持(diffuse support) ,. ‧. 而非特定支持(specific support) 。且,由於本文關心的不僅是民主體制實際運作. y. Nat. 的評價,還包含代表性、政治體制等因素對民主滿意度的影響。綜合以上觀點,. er. io. sit. 若研究者需要公民評價民主政治運作的概約性指標,「民主滿意度」已經是相對 較好的測量指標了(Armingeon and Guthmann 2013)。. n. al. Ch. engchi. i n U. v. 第二節、政黨代表性與政黨極化 本文於本節將先處理代表性與課責性的區分問題。目前,代議民主政治的運 作主要由選舉活動所驅動,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到: (1)經過選舉競爭產生的代議 士,是特定議題支持者的國會代表人; (2)選舉競爭後,公民會瞭解執政黨的意 識型態色彩,使得執政黨易於被選民課責(Aarts and Thomassen 2008, 7)。根據 上述兩項特點,研究民主政治運作的文獻常把焦點放在代表性(representation) 和課責性(accountability)上,但兩者係從不同觀點出發的研究,前者是如何授 權(mandate) ,後者則是如何歸咎責任(responsibility) 。不過,兩個明確可分的 5.

(12) 觀點並非每位學者都認同,是以下一段將先釐清「代表性的概念」,再說明為何 選擇代表性,而非課責性探討民主體制的運作。. 一般來說,所謂的「有」代表性(representation) ,是指「選民認為『存在』 某人或某黨在國會中『可』代其發聲和制定政策」。於是,在代議民主政治中, 代表性係為一個相當重要的觀察標的,因為當選民認定無人可以在國會中代表他, 他是「可能」對(代議)民主體制感到失望而不滿,如此一來對於民主體制的維 持不是一件好事。不僅如此,相較選民能否在選舉中對執政黨課責,內閣之於選. 政 治 大 and Thomassen 2008) 。不過,有些學者並不覺得代表性和課責性明確可分,像是 立 民的「代表性(representation)」好壞更為影響公民滿不滿意民主體制的運作(Arts. Mansbridge ( 2003, 516 ) 認 為 課 責 性 是 被囊 括 於 傳 統 常 見 的 承諾 式 代 表 性. ‧ 國. 學. (promissory representation)內。在他的看法中,課責性的內涵包括代議士「對. ‧. 選民負責(responsible to)」 、 「回應(answerable to)選民」 、和「被選民侷限(bound. y. Nat. by)」等三項特徵,而這三項特徵亦為傳統代表性的內涵。也就是說,代表性不. er. io. sit. 僅反映選民和支持的政黨或代議士的距離,也隱含課責性在內,尤其選民在選擇 支持政黨時常有回顧性投票的傾向。基於以上簡單的討論,本文選定選民之於政. al. n. v i n 黨的「代表性」作為個體自變數解釋民主滿意度的變化。 Ch engchi U. 6.

(13) 此外,現代政黨在民主政治的運作中扮演要角,作為政府和公民社會的溝通 的橋樑(Aldrich 1995) 。代表性不僅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議題(Pitkin 1967; Anderson and Guillory 1997; Sanders et al. 2014),且和政黨政治的運作無法脫離關係。目前 已有許多文獻各自探討不同因素如何影響民主滿意度的變化(Karp and Bowler 2001; Kumlin and Esaiasson 2012; Leiter and Clark 2015; Ruiz-Rufino 2013; Sanders et al. 2014; Wagner et al. 2009)。其中,不少文獻直接用政黨或政府的政策代表性 (policy representation)作為自變數解釋民主滿意度的變化(Erikson et al. 2002; Ezrow and Xezonakis 2011; McDonald and Budge 2005; Powell 2004; Stimson et al. 1995)。. 立. 政 治 大. 不過,代表性主要透過選舉競爭,即選舉時,政黨(政治菁英)和選民的互. ‧ 國. 學. 動來影響民主滿意度(Blais et al. 2017; Singh 2014; Stecker and Tausendpfund 2016) 。. ‧. 以政黨競爭來說,各政黨因應不同類型的選民投票偏好時所採用的策略,可被視. y. Nat. 為改善代表性的行為。換句話說,假設存在一個理想的民主代表型態,某一政黨. er. io. sit. 可代表所有公民,則該政黨勢必得爭取有政黨偏好的選民和無政黨偏好選民的投 票支持,才可成真,然而,如此理想型並不存在,任一民主國家內至少會有二主. al. n. v i n 要政黨在競爭。所以,如何爭取不同投票因素的選民擴大自身的代表性,成為政 Ch engchi U 黨競爭的重要目的(Rohrschneider and Whitefield 2012)。. 1、理論模型 從政黨政治的角度來看,代表性又可說是「個人」的政黨代表性(以下簡稱 政黨代表性)。Rohrschneider and Whitefield(2012)認為「政黨代表性」包含以 下三項要件: (1)政策選擇(choices)一致性、 (2)政治綱領(programs)一致 性、(3)意識型態立場(positions)一致性。以民主運作來說,目前的歐美代議 民主體制,都需要經過這三條渠道將選民引導至政治決策過程裡。以政黨運作來 7.

(14) 說,符合上述三項要件的政黨會被視為具有良好代表性。因此,政黨會透過選舉 競爭的策略來提升自身的代表性,即增加選票。具體來說,為了爭取自己的政黨 支持者的選票,政黨的政策立場會固守在可辨識的意識型態上;反之,為了爭取 中間選民,政黨將會採取傾中的立場,模糊化自我的意識型態立場。於是,經由 檢視政黨的代表性,我們可了解政黨如何制定競爭策略,以回應不同特徵的選民 的政策偏好,而如此過程亦影響著公民的民主體制評價(Weil 1989) 。. 由於政黨代表性包含政策選擇、政治綱領、意識型態立場的一致性,目前個. 政 治 大 是做「政黨和同黨支持者」的位置差距的研究,就是做「政黨和中間選民」的位 立. 體的代表性研究多關注在「政黨的意識形態位置」和「選民的位置」差距上,不. 置差距的研究(Golder and Stamski 2010; Rohrschneider and Whitefield 2012)。但. ‧ 國. 學. 兩者的理論基礎並不同,前者是黨性競爭模型(partisan competition model),其. ‧. 研究的核心問題通常是:政黨與自己的支持者距離有多接近?後者則是議題競爭. y. Nat. 模型(issue competition model) ,其研究的核心問題則通常是:政黨與多數的中間. er. io. sit. 選民距離有多接近?這兩種類型的研究都非常重要。在現代的選舉競爭之下,政 黨不只追求同黨支持者的選票,亦爭取中間選民的選票。是故,我們必須綜合考. al. n. v i n 慮這兩種競爭類型對於政黨回應,即代表性的影響。同時,因為競爭模式會對代 Ch engchi U 表性產生影響,進而開啟後續用代表性(或稱議題、政策立場、意識型態位置一. 致性)解釋民主滿意度的研究。因此,本文認為選舉競爭模式是代表性影響民主 滿意度的理論基礎。此外,由於政黨彼此的競合策略,也會影響到選民如何評價 政黨與自己的疏遠關係,進而影響到選民的民主政治的運作評估。於是,接著將 以政黨競爭模型說明政黨代表性、政黨極化與民主滿意度的關係。. (1)、黨性競爭模型(partisan competition model) 首先,在黨性競爭模型中,代表性研究關注的是政黨在不同選區中,與社會 8.

(15) 團體的意識型態位置契合程度(Dalton 1985; Holmberg 1999b; Wessels 1999; Thomassen and Schmitt 1999) 。此類研究的出發點主要是 Lipset and Rokkan (1967) 的西歐政黨分歧研究,他們發現西歐的社會分歧主要有以下四種:中心與邊陲、 宗教與世俗、城市與鄉村、以及資本與勞動等,故政黨有自己的社會基礎可轉化 成選票,選舉重心就會放在爭取同類型群體的支持上。換言之,公民選擇支持特 定政黨,是基於自身與特定政黨的意識型態位置接近,也可以說政黨與社會團體 共享一些共同的特徵(characteristics) 。像是法國的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與共 和黨( Les Républicains),或是美國的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與共和黨. 政 治 大 分別以經濟、自由保守和國家認同作分歧的政黨,其與核心支持者有著一致的意 立. (Republican Party),又或者是目前台灣的國民黨(KMT)與民進黨(DPP)等. 識型態定位,進而在選舉時以意識型態作為競爭。. ‧. ‧ 國. 學. (2)、議題競爭模型(issue competition model). y. Nat. 再來,議題競爭模型即為 Downs(1957)的理性選擇投票理論,其假定公民. er. io. sit. 的投票行為會追求最大化自身利益,因此選民會選擇一個最靠近自己政策立場或 最可能執政的政黨,而非支持契合自身意識型態但不會執政的政黨。是以,若政. al. n. v i n 黨的行為是根據 Downs 的理論,政黨會將自己的政策立場趨中,盡可能爭取最 Ch engchi U. 大的選票。雖然面對多面向議題時,不易形成共識,但目前民主國家內的政治生 態多有主要的意識型態分野,像是美國的自由與保守,台灣的藍綠等,所以政黨 仍可以根據 Downs 的理論,將多面向的議題化約至單一軸上的意識型態上,提 出中間立場的政策吸引選票;若再搭配上單一選區多數決制,則更有利於兩黨的 向心(center-seeking)競爭,不過無形之中,選民就失去其他選擇(謝復生. 2013) 。. 根據 Downs 模型的代表性與民主滿意度研究,會將焦點放在「中間選民和政黨」 的距離差距。. 9.

(16) 為什麼選民和政黨根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為,卻為政黨競爭帶來不良 的後果?Downs 的理性投票理論緣起於 Hotelling(1929)的單維經濟競爭理論。 Hotelling 的理論最初關心的是「運輸成本」,其假定消費者會根據理性行為,選 擇距離最短的商店消費;也就是說,廠商必須將商店開在對於所有消費者來說交 集最大的位置,即為中心地帶。但這種競爭型態可被破除,如果廠商建立產品特 性的差異化,如不同風味的葡萄酒,稱為水平差異化(horizontal differentiation) (Lancaster 1975; Shaked and Sutton 1987);又或者,不同廠商的商品有品質上的 差 異 , 像 是 不 同 蔬 果 攤 的 生 鮮 程 度 不 同 , 此 時 稱 為 垂 直 差 異 化 ( vertical. 政 治 大 要壟斷市場時,並不需要採取水平和垂直差異化的策略,Hotelling 認為當產品之 立 differentiation) (Constantatos and Perrakis 1997; Wauthy 1996) 。然而,當廠商為了. 間的差異僅存在「運輸成本」時,採取同一商品競爭的產商,會比採取差異化競. ‧ 國. 學. 爭的廠商來的更有利。套在政治學的選舉競爭中,一旦政黨可將多面向的議題化. ‧. 約到單一維度(意識型態)上時,如同 Hotelling 筆下的經濟競爭模式一樣,選民. y. Nat. 在投票時的選擇,也會缺乏水平差異,最後頂多變成在垂直差異中挑選政黨(或. n. al. er. io. sit. 候選人)支持,也就是常見的「爛蘋果中挑一個比較好的」說法。. Ch. engchi. 10. i n U. v.

(17) 2、政黨競爭視角 從前述兩套模型,已瞭解到代表性的生成過程,本節將在政黨選舉競爭的基 礎之上討論政黨代表性、政黨極化與民主滿意度的實證研究。政治學者於 1980 年代開始注意到代表性對民主政治支持的重要性,所以開始探討制度因素對於政 治支持的影響。首先,以 Miller and Listhaug(1990)的研究較為經典,他們認為 具有彈性的多黨體系比兩黨體系和不具彈性的多黨體更有利於民主運作,所以比 較挪威、瑞典、美國等三個國家後發現,美國相較同為多黨體系的挪威和瑞典兩 國,有著較低的政治信任,而多黨體系較有彈性(變化)的挪威,則有比瑞典更. 政 治 大 量而導致長期由左派執政,所以造就右派選民長期不滿政治的狀況(Holmberg 立. 高的政治信任。其中關鍵因素是,瑞典的非左派政黨過於分散,無法集中反對力. ‧ 國. 學. 1999a; Listhaug 1995; Miller and Listhaug 1998)。簡單來說,Miller and Listhaug (1990)認為公民不滿政治或呈現低政治支持的原因是「沒有人代表」,但現實. ‧. 情況其實還有另外一種──政黨極化的影響。極化的政黨在國會中並不是一個會. sit. y. Nat. 合作的政黨,反而時常扮演「堅決」反對黨的腳色,即便是和他們意識形態最相. al. er. io. 近的大黨也無法和他們合作,因此我們可以預期極端政黨對民主政治的影響是為. v. n. 執政聯盟帶來不穩定,甚至可能造成聯合政府無法行成,Sartori(1976)便是以. Ch. engchi. i n U. 威瑪共和、法國第四共和、及上個世紀的義大利國會來說明這樣的狀況。無庸置 疑,當極化造成執政聯盟不穩定,或國會無法完成重大法案時,公民也會不滿意 如此的情況。基於政黨極化、少數代表和破碎的政黨體系都會造成公民不滿,政 治支持下降,Weil(1989)研究西歐自 1946-87 年間的政治支持(含民主滿意度) 變化後,得出以下結論:對於現行的代議民主來說,不同制度生成的代表性和課 責性,不僅影響到政治信任,也影響到政治體制的合法性。. 後來,Anderson and Guillory(1997)承接政黨體系造成政治不滿的脈絡,但 不同於 Miller and Listhaug(1990)的解釋。他們改從 Lijphart(1984)和 Lijphart 11.

(18) et al.(1988)的民主體制分類的研究切入。一般來說,選舉的贏家通常會比輸家 更為滿意民主體制,但因為共識決民主體制給予少數族群更多的保障,所以共識 民主體制下的輸家會比多數決民主體制下的輸家更為滿意民主體制。多數決民主 體制,又稱為西敏式模型(Westminster model)主要以英國和紐西蘭(變更選制 前)為典型代表,共同的特色就是擁有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選制造成的兩黨體系 (Lijphart 1999)。接著,Klingemann(1999)利用 63 國的調查資料勾勒出 1990 年代,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政治體制與政治支持的關係,他的研究發現再次驗證 Anderson and Guillory(1997)的觀點。Lijphart(1999, 286)也認同上述兩篇研. 政 治 大. 究的成果,主張共識決民主體制下的公民,是比多數決民主更為滿意民主體制的 運作。. 立. ‧ 國. 學. 但事實上,不只是民主體制能照顧到大多數人,還是只能照顧相對多數人的. ‧. 問題。Miller and Listhaug(1990)的研究已經揭發,政黨在選舉競爭之下的兩個. y. Nat. 問題: (1)兩黨競爭下的政策意識型態位置趨同:意識型態的趨同,將導致政黨. er. io. sit. 忽略政治光譜上非中間位置選民的偏好。根據理性選擇模型,兩黨體系下的政黨 為了爭取更多的選票提升代表性,會用議題競爭的方式模糊化意識型態位置,以. al. n. v i n 在選舉時獲得中間立場選民的青睞,但是這同時導致政黨無法適時回應非中間選 Ch engchi U 民的政策偏好,讓非中間選民不滿意於民主政治的運作,Brandenburg and Johns. (2014)針對英國工黨與保守黨的研究,已證實這樣的說法。 (2)多黨競爭下的 政黨極化造成民主政治運作不穩定:不同於前者,極端政黨替民主政治運作帶來 的問題是屬於國會運作上的問題,分別是少數執政和大黨(或執政聯盟)政策立 場極化,造成政治局勢不穩定和中間選民的政策無人代表,因此公民會不滿意於 民主政治運作的結果。Ezrow and Xezonakis(2011)的研究證實以上觀點,即政 黨極化越嚴重會讓民主滿意度越低。. 12.

(19) 但目前這個部分僅存有整體性,也就是總體資料的研究,研究政黨極化的學 者往往將政黨極化視作全國單一性的指標(Dalton 2008; Ezrow and Xezonakis 2011; Powell 1987; Weil 1989)。這導致一個問題:如果個別公民不能夠感受到政 黨極化,他們仍會不滿意民主體制的運作嗎?政黨極化的問題應該是在公民認知 到政治極化後才會發生,總體指標使用看似納入個別公民的觀感,但其實指標的 設置反而消除了個體差異的存在。因此本文除了從代表性和政黨極化解釋民主滿 意度的變化外,另外將政黨極化指標從總體指標轉為個體指標,也就是「政黨極 化程度的感知」,政黨極化對單一公民的民主政治評價的效果從總體效果變成個. 政 治 大. 體效果,會因為每個人對政黨極化的看法不同而有所不同。. 立. 除了上述的這些討論外,其他民主滿意度與代表性的研究文獻,已經關注在. ‧ 國. 學. 個別公民的行為上。像是,Singh(2014)改以投票行為探討選民的民主滿意度變. ‧. 化,他發現投票給心目中最佳候選人(政黨)的選民,跟那些投票給「非」最佳. y. Nat. 候選人的選民相比,前者在勝選後會給予民主滿意度更高的評價,尤其在多數決. er. io. sit. 民主體制下更容易見到這樣的情況,因為制度會給予勝選的政黨更多獎勵。另外, Blais et al.(2017)從政治制度的脈絡,觀察個體發現勝選的政黨若因制度因素,. al. n. v i n 無法獲得和得票比例相對應的席次時,議席和得票的不成比例性,會抵消多數決 Ch engchi U. 體制下勝選帶來的加乘效果;換句話說,多數決體制下的選舉贏家亦會受到代表 赤字(representation deficit)的影響,但這不是常見的現象。最後,尚有 Stecker and Tausendpfund(2016)和 Reher(2015)的研究分別發現: (1)多樣性的議題 不能概約在單一左右意識型態光譜上時,(2)以及政治菁英和公民的優先政策 (policy priority)不一致時,都會導致政府無法適時回應民意,而使得公民比較 不滿意民主體制的運作。其中,有一些理論觀點在後續章節討論時會用到。. 13.

(20) 3、理論與假設 根據前文,由於政治支持和政黨代表性(或稱選舉代表)無法脫鉤,民主政 治的品質和代表性的品質具有連動性,因此自 Miller and Listhaug(1990)發現政 黨體系和 Weil(1989)發現政黨極化都會對民主滿意度有影響以來,開啟歐美學 者對於制度和個體行為影響民主滿意度的高度興趣。其中,Anderson and Guillory (1997)的研究最具有啟發性,因為他們從選舉輸家和贏家的認知差異,正式將 民主滿意度帶入選舉研究中。然而,本文關心的並不只是輸贏家的問題,也不單 是選民的策略投票行為,亦包含政黨體系對民主滿意度的影響。上述文獻共同顯. 政 治 大 制主要為多黨體系,當政治極化時,多黨體系反而回過頭侵蝕民主滿意度。 (2) 立 示出二個問題: (1)共識決民主不盡然有較高的民主滿意度表現,因為共識決體. ‧ 國. 學. 多數決民主擁有較低的民主滿意度,主要原因是兩黨體系容易導致意識型態向心 競爭,兩大黨共同發生無法適時回應民意的問題,致使公民不滿意於民主體制的. ‧. 運作。但是,為什麼民主體制運作評價,在多黨體系和兩黨體系都共同得到「不. n. al. er. io. sit. y. Nat. 滿意」的結果呢?. v. Miller and Listhaug(1990)僅用「彈性」來解釋差異,但本文認為,多黨和. Ch. engchi. i n U. 兩黨體系都會造成不滿的原因跟政黨的選舉競爭有關,其中政黨競爭又會受到背 後的選舉制度影響,雖然我們無法期待在單一選區多數決制之下看到多黨競爭的 形態,但是可能出現兩黨極化的政黨競爭型態。不過,本文不以 Lijphart(1999) 在《民主的類型》一書中的十個變數來區分民主政體,本文認為如此之多的變數 分類無助於釐清政黨極化的影響;於是,僅以選舉制度將政黨體系作區分。因此 理論如下:首先,在有利於兩黨體系形成的選舉制度之下,該國會出現兩個主要 政黨,且主要政黨都可以單獨過半執政,可是在這種情況之下,主要政黨在選舉 時,不僅是要收納自己的政黨支持者投票,更重要的是要吸引中間無政黨偏好的 選民,因此在政策上會使自己的議題立場趨中,將選舉轉為議題競爭投票,而非 14.

(21) 意識型態投票(即黨性競爭)。不過這樣的競爭模式會使得非趨中立場的選民感 到不滿,認為政黨拋棄他們,且又沒有其他政黨可以與兩大黨競爭獲取執政權(因 為在單一選區多數決制之下,非主要政黨沒有機會當選議席)。於是,向心競爭 造成民主滿意度下降。但需注意的是,兩黨競爭不必然導致向心競爭,兩黨亦有 可能出現離心(center-fleeting)競爭,端看各國的情況而異,因此兩黨體系的國 家亦會有極化程度高,且民主滿意度低的情況,此處僅適用過往的文獻研究作理 論發展。. 政 治 大 的情況,但是除非特殊情況發生,否則不至於出現多黨「均分」國會席次的情況, 立 接著,在有利於黨性競爭形成的制度之下,該國的選舉結果會呈現多黨並立. 而是會出現有一大黨獲得過半的多數席次,若沒有政黨可以單獨過半,席次數前. ‧ 國. 學. 二多的政黨亦可找到聯合組閣的對象,形成過半多數的聯合內閣。此時,若有極. ‧. 化的政黨在選舉競爭的過程中出現,兩極化的政黨會使選民在投票傾向上變得更. y. Nat. 為分化,即意謂國會將出現更多政黨造成原本的大黨不易過半單獨執政,於是間. er. io. sit. 接導致公民可能會在選後不滿意民主體制的運作。比如,支持中間偏左/右大黨 的選民,擔憂極化的小黨綁架大黨,使他們的政黨左傾或右傾;而支持極化政黨. al. n. v i n 的選民想法恰好相反,他們認為即便將中意的政黨送進國會,也無法換取足夠影 Ch engchi U. 響政策制定的席次。除此之外,不論左派或右派執政,歐洲各國議會常見小黨和 大黨合作共組聯合政府,但是極端政黨的出現可能使這些小黨失去席次,如此一 來,就又回到前面大黨被極化政黨綁架的問題,非極化小黨的支持者會轉而不滿 意民主體制的運作。加上,2010 年阿拉伯之春後,敘利亞難民和其他地區的非法 移民大量移入歐洲,破壞當地生活環境和激化當地居民的民族意識,極右派政黨 趁勢崛起,如此的情況在近年只會加劇,而非減緩。. 15.

(22) 綜上所述,向心競爭的政黨體系和兩極化的政黨體系都會造成民主滿意度下 降,如果政黨極化程度與民主滿意度呈線性關係,則上述的兩種狀況必有一不成 立,然而,實證研究和理論推論的結果告知我們並不是這麼一回事。除此之外, 一般來說,個人與政黨意識型態立場越接近,代表性越高,民主滿意度也會越高。 因此在本文中,依變數為民主滿意度與自變數為代表性的研究假設,將會分成「政 黨代表性」與「政黨極化程度的感知」兩項。. 首先,在此提出一般的假設,也是第一個研究假設:政黨代表性越高,民主. 政 治 大 離越小,代表性就越高;也就是說,意識型態差距越小,民主滿意度越高。 立. 滿意度越高。黨的代表性指標概念很簡單,即選民與最近的距離政黨意識型態距. ‧ 國. 學. 假設 1:個人與(最靠近的)政黨意識型態位置越接近,民主滿意度越高。. ‧ y. Nat. er. io. sit. 接著,為了回應政黨極化(即政黨極化程度感知)和意識型態競爭的問題, 本文提出第二個假設是:政黨極化與民主滿意度的關係是呈開口向下的拋物線關. al. n. v i n 係(見圖 1) ;也就是說,極化程度越低,民主滿意度也越低;極化程度越高,民 Ch engchi U 主滿意度也越低;極化程度趨中時,才是民主滿意度的高點。極化指標作為自變 數時,僅有二次式,其與民主滿意度在估計模型中的變數關係是,二次式係數值 與民主滿意度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政黨極化程度會呈現為一開口向下的拋物線, 即在特定政黨極化程度下,民主滿意度存在最適值(最大值)。但我們該用何種 指標設計測量政黨極化?如何在其內呈現政黨代表性和政黨極化的特性?相關 文獻和討論將於下一章第二節「變數測量」進行說明。. 假設 2:政黨極化程度與民主滿意度的關係是呈開口向下的拋物線關係。 16.

(23) 假設 2a:政黨極化程度二次式係數值與民主滿意度呈現負相關。. 圖1. 政黨極化程度感知與民主滿意度的關係示意圖.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7. i n U. v.

(2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8. i n U. v.

(25) 第參章、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章分成兩節: (1)資料來源:介紹 CSES 資料庫的特性及使用的理由; (2) 研究方法:介紹階層迴歸模型和說明使用的理由,接著說明依變數與自變數如何 測量,最後說明政黨代表性以及討論政黨極化指標(政黨極化程度感知)的設計。. 第一節、資料來源 本文使用 CSES(Comparative Study of Electoral Systems)第四波調查資料, 資料蒐集時間從 2011 年橫跨至 2016 年,調查時間都是在各國國會改選之後,共. 政 治 大. 有 36 個國家,計 38 筆選後調查資料,除了墨西哥和紐西蘭有調查兩次外,其餘. 立. 都一次(見附表 1) 。亞太地區的國家共有 8 個,中東有 2 個,歐洲有 20 個,北. ‧ 國. 學. 美 2 個,中南美洲 2 個、非洲 2 個。最小樣本數為 832 個,最大樣本數為 4,391 個。調查方式有面訪、電訪、和自填問卷三種,其中有 28 筆採用面訪或面訪混. ‧. 合自填問卷的調查方適,另外,有 8 筆資料採用電訪或電訪混合自填問卷的調查. y. Nat. sit. 方適,有 2 筆資料完全採自填填問卷(郵寄和網路調查)的調查方式(紐西蘭和. n. al. er. io. 澳大利亞)。會採用這項資料庫的原因有三:(1)核心問卷囊括民主滿意度、自. i n U. v. 我和政黨意識型態位置評估, (2)世上主要民主國家皆參與調查, (3)且有區分. Ch. engchi. 選舉制度的變數。因此本文採用 CSES 資料庫的問卷調查資料。. 第二節、研究方法 本文的依變數為民主滿意度,自變數為代表性,又分成「政黨代表性」與「政 黨極化程度的感知」。將先說明和解釋模型設計,再來說明依變數與自變數的測 量設計。. 19.

(26) 1、模型設計 首先,本文選定階層廣義線性模型(hierarchical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簡 稱 HGLM)作分析,依變數為民主滿意度,個體層次的自變數為「政黨代表性」 與「政黨極化程度感知」,個體層次的控制變數有人口特徵變數及政治類變數, 前者是年齡、教育程度、和性別等 3 個變數,後者則為於上次選舉有無投票、誰 掌權有沒有差異、投不投票有沒有差異、以及過去一年來的經濟評狀況評估等 4 個變數,此外總體層次選定選舉制度(代替民主類型)和國家(代替其他無法窮 盡的總體變數)作為控制變數,詳細的模型說明如下。. 政 治 大 階層廣義線性模型(HGLM)是由階層線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立. ‧ 國. 學. 簡稱 HLM)推展所得,除了一般的階層線性模型外,亦包含階層非線性模型, HGLM 的特性和原理皆和 HLM 相同,所以下文以 HLM 說明之。HLM 在不同. ‧. 領域中有著不同的名字,社會科學中常見的是多層次線性模型(multilevel linear. sit. y. Nat. model) ,生物統計上常稱為混合效果模型(mixed-effect model)和隨機效果模型. al. er. io. ( random-effect model ),在計量經濟學中則為隨機係數迴歸模型(random-. v. n. coefficient regression model)。Raudenbush and Bryk(2002)認為採用這個模型的. Ch. engchi. i n U. 原因在於研究者的分析對象為個體(即個人),但在資料結構上,個體係內嵌於 國家層次和制度層次中,每個個體都具有內屬於個人的重複觀察項。以本文來說, 像是同選舉制度之下的選民,制度就是他們的重複觀察項。由於非階層線性迴歸 首重「獨立性」假設,即任一個體的依變數互為獨立,但實際上相同選舉制度和 經濟發展下的公民,會有類似的特性,也就是說這個相依的事實正違反獨立性假 設,造成錯誤的推估。除此之外,HLM 還有另一個好處是,它可估計總體層次 變數對個體層次依變數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直接透過 HLM 估計選舉制 度對於民主滿意度的影響。. 20.

(27) 𝑖𝑖 = 受訪者, 𝑚𝑚 = 控制變數, 𝑗𝑗 = 選舉制度, 𝑘𝑘 = 國家. 𝑌𝑌 = 𝛽𝛽0 + 𝛽𝛽𝑚𝑚 𝐱𝐱 + 𝑢𝑢. 𝑌𝑌𝑖𝑖𝑖𝑖 = 𝛽𝛽0 + 𝛽𝛽0𝑗𝑗 + 𝛽𝛽𝑚𝑚 𝐱𝐱𝑗𝑗 + 𝛽𝛽1 �代表性� + 𝛽𝛽2 (極化程度)2 + 𝑒𝑒𝑖𝑖𝑖𝑖 𝑖𝑖. 𝛽𝛽0𝑗𝑗 = 𝛾𝛾0 + 𝛾𝛾0𝑗𝑗. 𝑖𝑖. 𝑌𝑌𝑖𝑖𝑖𝑖𝑖𝑖 = 𝛽𝛽0𝑗𝑗𝑗𝑗 + 𝛽𝛽𝑚𝑚 𝐱𝐱𝑗𝑗𝑗𝑗 + 𝛽𝛽1 �代表性� + 𝛽𝛽2 (極化程度)2 + 𝑒𝑒𝑖𝑖𝑖𝑖𝑖𝑖 𝛽𝛽0𝑗𝑗𝑗𝑗 = 𝛾𝛾0 + 𝛾𝛾00𝑗𝑗 + 𝛾𝛾0𝑗𝑗𝑗𝑗. 𝑖𝑖. 𝑖𝑖. (i) (ii) (iii) (iv) (v). 政 治 大 瞭解使用 HLM 作估計的原因後,接下來將先從一般線模型和階層模型的差 立. 異簡單說明起,然後再解釋本文的模型設計:首先, (i)式表示的是非階層迴歸. ‧ 國. 學. 設計的一般線性模型,以 𝛽𝛽𝑚𝑚 𝐱𝐱 表示包含自變數和多個控制變數的迴歸係數。接. ‧. 著, (ii)式與(i)式差不多,只是將本文主要自變數填上 1,還有,參數除了個. y. Nat. 體觀察值 𝑖𝑖 之外,也多了 𝑗𝑗 這項表達選制類型參數。 𝛽𝛽0𝑗𝑗 是受訪者在 𝑗𝑗 選制. sit. er. io. 中的民主滿意度平均值, 𝛾𝛾0 是受訪者的民主滿意度總平均值, 𝛾𝛾0𝑗𝑗 是選舉制度. 𝑗𝑗 的隨機(第二層)主效果,模型估計後除了原本個體的固定效果外,仍存在總. al. n. v i n 體的隨機效果(即𝛽𝛽0𝑗𝑗 ) ,如此一來,正確納入總體效應的階層迴歸可讓個體層次 Ch engchi U. 的係數估計值較為準確,而非出現高估或甚至相反趨勢的結果。不過,為使本文. 的結論和研究發現更為穩健(robust) ,除了會以穩健法估計標準差外(見附表 4) , 另將國家作為選舉制度與個體資訊中間的第二層變數,也就是將國家鑲嵌(nested) 於選舉制度之下,作成嵌合階層模型(nested hierarchical model) ,這麼做的原因 主要是因為選舉制度與國家的關係並非獨立關係,各個國家會選擇某制度作為己 身的選舉制度會有其特殊原因,像是英國基於傳統不願意變更選制。會挑選國家 作為另一個總體層次的變數,是因為總體層次的影響因素無法窮盡,而階層迴歸 1. 代表性和極化程度的測量設計,以及為何極化程度僅有一次項將由本節〈第 2 點、變數測 量〉作詳細說明。. 21.

(28) 模型又不宜設置過多層次(一個總體變數一個層次)作估計,所以綜合考量後, 選擇單以國家替代其他無法窮盡的總體變數。. 2、變數測量 本文的依變數是民主滿意度,中文問卷題目為:「整體來說,請問您對 [國 家] 民主政治實行的情況,是非常滿意、還算滿意、不太滿意、還是非常不滿意?」 2. ,按照不同的滿意程度,民主滿意度被區分成四階的有序多分類變數,但由於. 本文欲配適 HGLM,為避免發生模型最大概似值(MLE)不收斂的情況,所以會. 政 治 大 併為「不滿意」,重組為二分類變數(binary variable)。 立. 將「非常滿意、還算滿意」合併為「滿意」,以及「不太滿意、非常不滿意」合. ‧ 國. 學. 本文的自變數分成「代表性」和「政黨極化程度的感知」兩個。「代表性」. ‧. 的測量並非單一變數,而是由自我意識型態位置評估和政黨意識型態位置評估共. sit. y. Nat. 組成的。大部分的國家意識型態的分野將用左右來區分,0 表示最左,10 表式最. al. er. io. 右。但在 CSES 的調查中有四個國家地區不以左右區分,分別是香港、台灣、菲. v. n. 律賓、和墨西哥;他們分別用「親北京-親香港」 、 「統一-獨立」 、 「自由-保守」 、. Ch. engchi. i n U. 「打貪-濟貧」取代左右意識型態,作為評估自我和政黨意識型態的光譜。根據 假設 1 所設計的自變數,理論上,值域為 0 至 10 之間,0 即為公民與政黨完全 契合,10 表示公民與政黨非常遙遠,因此會將兩者相減後,再取絕對值,如下:. 假設 1:政黨代表性 = �自我評估位置 − 最近政黨評估位置�. 2. 英文則為:On the whole, are you very satisfied, fairly satisfied, not very satisfied, or not at all satisfied with the way democracy works in [COUNTRY]?. 22.

(29) 接著,本段將討論極化程度的設計緣由。在民主滿意度的研究中,Weil(1989) 和 Ezrow and Xezonakis(2011)都分別設有政黨極化的測量指標,不過兩者的設 計幾乎一樣,唯一的差別是前者沒有開根號,後者有。Weil 的政黨極化指標是修 改於 Powell(1987)的研究,見下列:. 極化程度(1) = �. Weil(1989):. 其中:. 𝑛𝑛. p𝑖𝑖 (x𝑖𝑖 − 𝑥𝑥̅ )2. 𝑖𝑖=1. 政 治 大. x𝑖𝑖 = 全部選民給予政黨 𝑖𝑖 的評估位置的平均值. 立. 𝑥𝑥̅ = 全部政黨的評估位置的平均值. ‧ 國. 學. p𝑖𝑖 = 政黨 𝑖𝑖 的得票率. ‧. 𝑛𝑛 = 政黨數量. Nat. sit. y. 另外,在政黨體系研究中,像 Rae(1971)的政黨分化指標(fractionalization. n. al. er. io. index),僅關注在政黨數量上。Dalton(2008)則認為諸如此類的研究沒有回應. i n U. v. Downs(1957)和 Sartori(1976)政黨意識型態競爭的理論,也就是沒有測量指. Ch. engchi. 標在回應「極化」的測量。因此他提出一個新的極化指標(如下),以政黨得票 率作加權,個體觀察資料衡量政黨位置,政黨數量最大採計 5 個。如此一來,他 的極化指標的值域會落在 0 至 10 之間,0 表示所有政黨的意識型態完全在同一 位置上,10 代表完全兩極分化。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設計和 Weil(1989)相當 雷同,唯一的區別是,他將指標標準化使其值域落在 0-10 的區間中,而 Weil 則 未作這樣的處理。. 23.

(30) 極化程度(2) = ��(𝑃𝑃𝑖𝑖 ) ∗ (. Dalton(2008):. 其中:. 𝑌𝑌𝑖𝑖 − 𝑌𝑌� 2 ) 5. 𝑌𝑌𝑖𝑖 = 全部選民給予政黨 𝑖𝑖 的評估位置的平均值 𝑌𝑌� = 全部政黨的評估位置平均值 𝑃𝑃𝑖𝑖 = 政黨 𝑖𝑖 的得票率. 參考了以上文獻的極化指標設計,發現政黨極化的指標設計有兩個要點: (1). 政 治 大. 需以政黨得票率加權,以突顯該黨在整個政黨體系的影響力; (2)需以政黨位置. 立. 減去所有政黨的位置平均值,以衡量該黨相對於整個政黨體系的極化程度。但是. ‧ 國. 學. 將政黨的全國得票納入個人的感知中作加權並不適當,而部分國家又僅有全國層 次的選舉區,未有個人在地方選區的得票可作使用,因此綜合考量後不將政黨得. ‧. 票率放入「政黨極化程度感知」作加權計算。除此之外,由於是要觀察個人的對. Nat. sit. y. 於政黨極化程度的感知,不使用「『全部』選民給予政黨 i 的評估位置的平均值」. n. al. er. io. 減去「『全部』政黨的評估位置平均值」,而是改用「『個人』對於政黨位置的評. i n U. v. 估值」減去「『個人』對所有政黨位置的評估值」來衡量,且採計政黨數也不限. Ch. engchi. 於 5 個,而是看 CSES 於該國調查時列出的政黨數目,也就說政黨極化程度感知 是「個人對於不同政黨位置評估的標準差」 ,其值域介於 0-5 間,指標設計如下:. 假設 2:. 政黨極化程度感知 = �. 其中: 𝑍𝑍𝑖𝑖 = 個人給予政黨 𝑖𝑖 的評估位置. ̅ 2 ∑𝑁𝑁 𝑖𝑖=1(𝑍𝑍𝑖𝑖 − 𝑍𝑍) 𝑁𝑁. 𝑍𝑍̅ = 個人給予全部政黨的評估位置平均值 𝑁𝑁 = 政黨數量. 24.

(31) 誠前所述,在本節第一點的模型設計中,政黨極化程度的指標僅設置二次項, 並不存在一次項。這是因為其一次項係標準差,而模型分析需要使用到該指標的 平方項,也就是變異數,所以若在模型中同時放入一次項和二次項,則等於同時 使用標準差和變異數代表政黨極化程度來估計其對民主滿意度的影響,會出現嚴 重的共線性(collinearity)問題,故本文僅以單變數,即極化程度的二次項作為 自變數放入階層模型中分析(見(ii)式)。. 至此,已完成依變數與自變數的設計。本段將先說明隨機效果中的總體控制 變數,即選舉制度和國家兩項,再說明固定效果的個體變數,也就人口特徵變數. 政 治 大. 和政治類變數的處理。首先,選舉制度將依照 Bormann and Golder(2013)的分. 立. 類研究,其指標直接被 CSES 直接採用,收錄進各期的調查資料中,分成:(1). ‧ 國. 學. 多數決制(majority formula)、(2)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l formula)、和(3) 混合制(mixed formula)等三類;而國家變數則毫無意外,即直接將國家作為單. ‧. 一變數處理,即國家變數按 35 國分類處理。然後,人口特徵變數的處理僅有 3. y. Nat. sit. 個,分別是: (1)年齡,作連續變數; (2)教育程度,分成小學及以下、國(初). n. al. er. io. 中、高中(職)、大學及以上四類;(3)性別,分成男性和女性等兩類。最後,. i n U. v. 政治類變數共有 4 個,分別是: (1)上次選舉投票,即受訪者是否有參與上一次. Ch. engchi. 的選舉投票, (2)誰掌權有沒有差異,此變數作為控制變數是因為個人對於民主 體制的期待,將直接影響個人對於體制的評價、以及間接影響代表性及政黨極化 對民主滿意度的評估,中文問卷題目為:「有人說,無論誰執政,我們國家的情 況都差不多;也有人說:不同人執政,我們國家的情況就會不同。現在這有一張 卡片分別列出五種情況,由「情況都差不多」到「情況就會不同」的位置(1 是 「無論誰執政,情況都差不多」;5 是「不同人執政,情況就會不同」。)請問, 您的位置在哪裡?」;(3)投不投票有沒有差異,與前一個變數相同,同為對於 民主體制的期待,因此會間接影響個人對代表性和政黨極化程度對民主滿意度評 估,也會直接影響個人對民主滿意度的評估,中文的問卷題目為: 「有些人認為, 25.

(32) 無論民眾投票給誰,我們國家的情況都差不多;但是也有人認為,民眾投給不同 的人,我們國家的情況就會不同。現在這有一張卡片分別列出五種情況,由「情 況都差不多」到「情況就會不同」的位置(1 是「無論投給誰,情況都差不多」 ; 5 是「投給不同的人,情況就會不同」 。)請問,您的位置在哪裡?」 ; (4)經濟 狀況,分成比較差、一樣、比較好等三類,中文題目為:「首先,請問您覺得台 灣現在的經濟狀況與一年前相比,是比較好、還是比較不好,或是差不多?」旨 在瞭解受訪者如何評估過去一年來的經濟狀況,根據理性主義的假設,經濟發展 的波動,將影響受訪者對政府和執政黨的評價,而民主滿意度作為民主體制綜合. 政 治 大 外,亦會間接影響代表性或政黨極化程度對民主滿意度的評價。 立. 考量的測量變數,可能因此受到影響,所以經濟狀況直接影響民主滿意度的評價. ‧ 國. 學. 本文將民主滿意度歸類成滿意和不滿意兩類,再搭上代表性和極化程度等兩. ‧. 個研究假設的重要自變數,以及 3 個人口特徵變數,4 個政治類變數,選擇階層. y. Nat. 勝算對數模型做估計和驗證假設。但在模型分析前需先初步檢視資料結構,因此. n. al. er. io. sit. 第肆章將先從敘述統計開始,再來才是模型分析,最後是討論和小結。. Ch. engchi. 26. i n U. v.

(33) 第肆章、資料分析 本章共分成兩個小節,(1)敘述統計:除了介紹民主滿意度(依變數)、代 表性(主要自變數 1)、政黨極化程度(主要自變數 2)、以及選舉制度(總體變 數)的基本統計量,還有說明後三者與民主滿意度的關係。 (2)模型分析:本節 從統計軟體介紹起,再來討論簡約模型的初步發現,最後以階層模型分析驗證假 設,以及針對總體層次變數進行討論和作模型分析的小結。. 第一節、敘述統計. 政 治 大 料,但因為泰國(Thailand)未調查個人的左右意識型態位置,加上未涉及跨時 立 CSES Module 4 調查的範圍涉及 36 個國家(詳見附表 1),共 38 筆調查資. ‧ 國. 學. 資料,而以調查時間最近一次的資料分析,因此墨西哥(Mexico)2012 年和紐西 蘭(New Zealand)2011 年的兩筆資料亦遭排除,本節的敘述統計分析共有 35 國,. ‧. n. 1、依變數與政體資訊a l. er. io. sit. Nat. 制度之下,民主滿意度較高的 11 個國家作進一步的分析。. y. 35 筆調查資料,以及 2 張表,4 張圖。此外,為方便討論本節將會選取不同選舉. Ch. engchi. i n U. v. 本段將先從政體資訊介紹起,由表 1 可見 35 個國家共被分成 3 種選舉 制度和 3 種政府體制,3 種選舉制度分別是「多數決制」 、 「比例代表制」 、和「混 合制」 ,此處的混合制包含「聯立制」和「並立制」 ;3 種政府體制分別是「總統 制」、「半總統制」和「內閣制」。此處的制度分類是採用 CSES Module 4 中總體 層次資料的分類,像選舉制度的分類係根據 Golder(2005)和 Bormann and Golder (2013)的分類研究,而政府體制的分類是根據 Cheibub(2007)的分類研究。 表 1 亦揭露 CSES Module 4 調查的選舉類型,其中有兩點需注意: (1)法國的總 統和國會選舉雖在同一年,但此調查資料係在總統選後調查,而非在國會選舉後。 (2)日本下議院的選舉時程不定,首相常提早改選,而此調查資料是在上議院 27.

(34) 選後收集而來。唯此 2 個國家較為特殊,其餘不論是總統制或是半總統制政體皆 在部分國會議員或全體國會議員改選後進行調查收集資料。. 接著,民主滿意度係本文的依變數,雖然在模型分析時採取全體綜合,未按 國家和政體分類建模,但描述統計量時,仍先按國家區分討論。表 1 中的民主滿 意度係將受訪者分成滿意和不滿意民主體制的運作兩類,兩類合併的占比總計為 1.0000。35 個國家中,民主滿意度占比最高者為挪威(Norway) ,為 0.9259,即 92.59%的受訪者滿意民主體制的運作,最低者為希臘(Greece),僅 0.0548,即. 政 治 大 右發生的事情,挪威雖稍早在 2011 年發生烏托亞島大屠殺事件,但政府處理適 立 5.48%的受訪者滿意民主體制的運作。對照兩國在調查年度 2013 年和 2012 年左. 當,政治環境未因此受到影響,2013 年選舉時是在祥和的環境下進行政府轉換;. ‧ 國. 學. 反觀希臘在 2012 年 5 月選後卻發生新國會無一政黨可組閣,同時各政黨間無法. ‧. 合作聯合組閣,因而被迫解散國會再次改選,延長金融海嘯帶來的政治動盪,內. y. Nat. 閣改組失敗和頻繁改選,可能是造成希臘受訪者超過九成不滿意民主政治運作的. er. io. sit. 原因。因同時參考選舉制度和國家會讓解讀民主滿意度的資訊過於混雜,是故將 表 1 的資訊做成圖 2,以統計作圖協助解讀。從圖 2 可見,在多數決制中,美國. al. n. v i n (U. S. A.)和菲律賓(Philippines)的受訪者以逼近八成的受訪者滿意民主體制 Ch engchi U. 的運作,作為多數決制的領先者,美國作為自由世界的代表,人民自然滿意民主 體制的運作,但令人意外的是,菲律賓的民眾也相當滿意民主體制的運作,貪腐 和經濟發展落後似乎並不影響其受訪者對國內民主政治運作的評價,但這並非本 文欲探究的對象,因此接下來也不會有更進一步的分析。在比例代表制中,因國 家眾多,本文擷取滿意民主體制運作占比超過六成的國家,共有 6 個,由高到低 分別是,挪威、瑞士(Switzerland) 、瑞典(Sweden) 、芬蘭(Finland) 、冰島(Iceland) 和奧地利(Austria) ,北歐五國中,除了丹麥(Denmark)沒有 CSES Module4 的 調查資料可佐證民主滿意度是高是低外,其餘四國皆為比例代表選制之下高民主 28.

(35) 滿意度的國家。在混合制中,日本(Japan) 、紐西蘭(New Zealand) 、台灣(Taiwan) 皆為民主滿意度超過七成的國家,其中令人訝異的是常被說投票率過低的日本和 常被說藍綠惡鬥的台灣竟都屬於高民主滿意度的國家之列。影響民主滿意度高低 的因素相當多,但就表 1 和圖 2 提供的資訊,可發現比例代表制的民主滿意度普 遍偏低(平均而言,滿意占比 0.5458,不滿意占比 0.4542) 3,多數決制普遍偏 高(平均而言,滿意占比 0.6947,不滿意占比 0.3053) ,而混合制則是互有高低, 顯示選舉制度對於民主滿意度是有影響的。因此若將選舉制度變數作為跨層次中 的依變數是適宜的。. 2013. 0.7464. 0.2536. Austria. 2013. 0.6663. 0.3337. Brazil. 2014. 0.5151. 0.4849. Bulgaria. 2014. 0.1935. 0.8065. Canada. 2011. 0.6476. 0.3524. Czech Republic. 2013. 0.3467. 0.6533. Finland. 2015. 0.7551. France. 2012. 0.6501. Germany. 2013. 0.6420. 0.3580. Great Britain. 2015. 0.6295. 0.3705. Greece. 2012. 0.0548. 0.9452. Hong Kong. 2012. 0.4130. 0.5870. Iceland. 2013. 0.6686. 0.3314. Ireland. 2011. 0.5387. 0.4613. Israel. 2013. 0.5388. 0.4612. Japan. 2013. 0.7424. Kenya. 2013. 0.5399. io. al. 政府體制. 總統. 下議院. 上議院. ●. ●. 內閣制 3,852 多數決制 998 比例代表制 半總統制 2,320 比例代表制 總統制 951 比例代表制 內閣制. ● ●. ● ●. 內閣制 3,363 多數決制 1,575 比例代表制 內閣制. ● ● ●. 內閣制. ●. 內閣制. ●. 1,021 比例代表制 內閣制 988 比例代表制 總統制. ●. 1,388 比例代表制 內閣制 1,526 比例代表制 內閣制. ● ●. 0.2576. 993 比例代表制 內閣制 內閣制 1,910 混合制. 0.4601. 1,028 多數決制. 1,838 混合制 1,487 多數決制. ● ● ● ●. 總統制. ●. 不同選舉制度的平均占比:給定選舉制度後,以表 1 數據進行加權平均計算之,舉例說,比例 代表制的滿意占比即:∑比例代表制之下的國家 �. 滿意樣本數 滿意樣本數. 29. 國家. ×滿意占比. 國家. 國家. ×滿意占比. ●. ●. v i 0.2449 1,568 比例代表制 n半總統制 C e n g多數決制 0.3499 h1,966 c h i U 半總統制. n. 3. Nat. Australia. Module 4 調查之選舉類型. y. 不滿意. 整體 選舉制度. sit. 滿意. 樣本 數. ‧. ‧ 國. 國家名稱. 立. 民主滿意度. 學. 調查 時間. 政 治 大. 民主滿意度基本統計量與政體資訊. er. 表1. 國家. +不滿意樣本數. 國家. ×不滿意占比. 國家. �。. ●.

(36) 2015. 0.3183. 0.6817. Montenegro. 2012. 0.4671. 0.5329. New Zealand. 2014. 0.7164. 0.2836. Norway. 2013. 0.9259. 0.0741. Philippines. 2016. 0.7900. 0.2100. Poland. 2011. 0.5459. 0.4541. Portugal. 2015. 0.4040. 0.5960. Romania. 2012. 0.2076. 0.7924. Serbia. 2012. 0.4173. 0.5827. Slovakia. 2016. 0.2919. 0.7081. Slovenia. 2011. 0.1621. 0.8379. South Africa. 2014. 0.5142. 0.4858. South Korea. 2012. 0.4497. 0.5503. Sweden. 2014. 0.8027. 0.1973. Switzerland. 2011. 0.8416. 0.1584. Taiwan. 2012. 0.7116. 0.2884. Turkey. 2015. 0.3273. 0.6727. ‧ 國. 立. 總統制 1,153 混合制 897 比例代表制 內閣制. ●. 內閣制 1,139 混合制 1,701 比例代表制 內閣制. ●. 總統制 1,195 多數決制 1,810 比例代表制 內閣制 1,468 比例代表制 內閣制 半總統制 2,192 混合制. ● ● ●. ● ●. ●. ● ●. 975 比例代表制 內閣制 1,231 比例代表制 內閣制. ●. 總統制 965 混合制 治 政 821 比例代表制 大內閣制. ●. 4,362 比例代表制 內閣制 半總統制 1,734 混合制 1,054 比例代表制 內閣制 內閣制 1,880 多數決制. ●. ●. 1,500 比例代表制 內閣制 1,110 比例代表制 內閣制. 學. Mexico. ● ● ●. ● ● ●. ● ●. ‧. U. S. A. 2012 0.7952 0.2048 ● ● ● 備註:1、民主滿意度為比例。2、樣本數已排除民主滿意度之遺漏值。3、整體選舉制度與政府體制採 用 CSES Module 4 自分類。.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0. i n U. v.

(37) 圖2. 民主滿意度百分比(按選舉制度和國家分).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1. i n U. v.

(38) 2、自變數 簡單看過依變數─民主滿意度的基本統計量後,接下來本段將討論自變數, 代表性和政黨極化程度(以下簡稱極化程度)的基本統計量 4。首先,代表性是 一測量個人與特定政黨意識型態位置差距的絕對值,因此值域介於 0-10 之間,0 代表選民與政黨完美媒合,10 代表選民與政黨完全不同。表 2 中,代表性的平 均值(Mean)多落在 1 以下,標準差(SD)也在 1.5 以內,顯見多數國家的代表 性相當良好,但仍有些國家的代表性略差,後續會輔以直方圖(圖 3,或稱分配 圖)一併討論。另外,極化程度因是取個人給予政黨評估位置的標準差,因此值. 政 治 大 政黨體系極化較高,其平均值主要落在 2-3 之間,少數國家大於 3 和小於 2,標 立. 域落在 0-5 之間,0 代表個人看政黨體系是完全無差異的,5 代表個人認為整個. ‧ 國. 學. 準差的差異就很不同:大部分都在 1 以內,顯示同一國家的受訪者對於政黨體系 的看法差異不大,部分則大於 1,甚至在 1.5 以上,顯示這些國家的受訪者對於. ‧. 政黨意識型態位置評估不盡相同,後續亦會加入直方圖(圖 4,或稱分配圖)一. sit. y. Nat. 併討論。接下來,將用前述提到民主滿意度較高的國家來繼續討論代表性和極化. n. al. er. io. 程度在各國間的差異。. Ch. engchi. i n U. v. 首先,在多數決制中,美國的代表性平均值和標準差分別是 1.29 和 1.39, 菲律賓則為 0.85 和 1.52,若再輔以直方圖(圖 3)可以發現,這兩國的代表性散 布情況並不盡相同,美國較平均分散,但菲律賓則較主要集中在 0 之上,也就是 說菲律賓雖有人覺得政黨的代表性很差,但多數人仍持代表良好的看法,而美國 則是不同,不少人覺得政黨的代表性沒這麼完美,且分布較為平均一點。接著, 在比例代表制下,民主滿意度較高的 6 個國家中,其代表性平均值和標準差分別 為,挪威:0.33 和 0.62,瑞士:0.46 和 0.75,瑞典:0.30 和 0.54,芬蘭:0.35 和 0.65,冰島:0.42 和 0.73,奧地利:0.41 和 0.77。我們可以很直接地發現,相較. 4. 人口特徵變數和政治類變數基本統計資訊載於附錄,礙於篇幅不在正文分析討論。. 32.

(39) 美國和菲律賓,這些數值明顯較為接近 0,也就是代表性較好,受訪者更能感覺 到自己與政黨的意識形態相近,直方圖(圖 2)也驗證上述的推論,此 6 國受訪 者的代表性多集中在 0 的直條上,且鮮見與大於 0 的數值的直條。最後,在混合 制中,我們選擇日本、紐西蘭、台灣來討論,他們的代表性的平均值和標準差分 別是:日本:0.34 和 0.68,紐西蘭:0.44 和 0.77,台灣:1.11 和 1.42。日本和紐 西蘭的代表性數值可謂相當漂亮,多數受訪者認為政黨能夠完美代表自己的意識 型態立場,直方圖(圖 4)的分布情況也支持這個推論;不過,台灣的情況較為 特殊,雖不少人是認為政黨可以完美代表自已的意識型態立場,但仍有很多人不. 政 治 大. 支持這樣的看法,總是認為政黨和自己的意識型態立場有段差距。. 立. 除了代表性之外,極化程度也透露出一些有趣的事情。在多數決制中,美國. ‧ 國. 學. 和菲律賓的極化程度平均值和標準差分別是,美國:2.71 和 1.57,菲律賓:1.20. ‧. 和 1.08,顯示美國受訪者認為國內的政黨極化程度較菲律賓更高,且美國受訪者. y. Nat. 對於國內的極化程度也是看法非常不一致,然而,菲律賓的極化程度平均值是所. er. io. sit. 有國家中最低的,標準差也不甚大。在比例代表制中,民主滿意度較高的六國內, 他們的政黨極化程度平均數和標準差分別為,挪威:2.58 和 0.67,瑞士:2.39 和. al. n. v i n 0.74,瑞典:2.61 和 0.69,芬蘭:2.11 和 0.76,奧地利:2.27 C h 和 0.74,冰島:2.24 engchi U. 和 0.87。這 6 個國家的政黨極化程度平均值和標準差彼此都非常相近,主要坐落. 在 2.5 左右,極化程度和美國相比不是特別高,又或者可以說美國的政黨極化程 度略高,而標準差低於 1.00 則是表示受訪者對於政黨意識型態位置的認知差異 不大,遠比美國的 1.57 來的好多。最後,在混合制中日本、紐西蘭、和台灣的政 黨極化程度平均值和標準差分別是,日本:1.67 和 0.92,紐西蘭:2.65 和 0.87, 台灣:2.32 和 1.52。紐西蘭和比例代表制中民主滿意度較高的 6 國情況相近,政 黨極化程度亦落在 2.5 附近,且標準差低於 1.00,顯示受訪者對於紐西蘭政黨的 意識型態位置相當了解。日本受訪者認為國內政黨的極化程度不高,1.67 的平均 33.

(40) 值在 35 國中是屬於相當低的數值,只有菲律賓較其更低兩國同為標準差最低的 前二國家,代表日本國內民眾對於極化程度的看法差異也不大。台灣的情況就比 較有趣,極化程度在 35 國中談不上是高段班,但是標準差卻是在高段班,僅低 於美國的 1.57,顯見台灣受訪者對於國、民兩黨的統獨立場定位相當分歧。. 總結來說,大部分國家的代表性和極化程度差異不大。同時,雖然在民主滿 意度高的國家中,並未一致顯示的高代表性(代表性數值越低,代表性越高)和 低極化程度,甚至不同國家內的受訪者對於政黨極化程度定位情況很不同。像是. 政 治 大 和亞太的菲律賓、日本、和紐西蘭等 3 國較差。而在極化程度上,日本和菲律賓 立. 美國和台灣的代表性就較歐洲的挪威、瑞士、瑞典、芬蘭、冰島、奧地利等 6 國. 的平均值較前述的歐洲 6 國、美國、紐西蘭和台灣共 9 國較為低,且美、台兩國. ‧ 國. 學. 的極化程度標準差相當高,包辦 35 國中的前二名,顯示台灣和美國的受訪者對. ‧. 於國內政黨的意識型態的位置看法相當分歧。但是,如果將他們放到 35 個國家. y. Nat. 中來看(詳見圖 5) ,此 11 國(分類為民主滿意度較高)和其他 24 國(分類為民. er. io. sit. 主滿意度較低)相比,在代表性上多為較低的國家,在極化程度上則未有明顯的 趨勢。這可能是將個體資料匯聚成總體資料時產生的偏誤,因此並不能斷言極化. al. n. v i n 程度對於民主滿意度沒有影響,反而應該透過建置個體估計模型回應理論與假設。 Ch engchi U 表2 國家名稱. 代表性與極化程度基本統計量 代表性. Mean. SD. Min. 極化程度 Max. Mean. SD. Min. Max. 樣本數. Australia. 0.71. 1.05. 0.00. 10.00. 2.39. 1.31. 0.00. 5.00. 3,172. Austria. 0.41. 0.77. 0.00. 5.00. 2.27. 0.87. 0.00. 4.95. 856. Brazil. 1.02. 1.49. 0.00. 10.00. 2.31. 1.29. 0.00. 5.00. 1,451. Bulgaria. 0.39. 0.67. 0.00. 5.00. 2.88. 0.82. 0.00. 5.00. 737. Canada. 0.61. 0.86. 0.00. 6.00. 2.30. 0.89. 0.00. 4.47. 967. Czech Republic. 0.51. 0.76. 0.00. 6.00. 3.02. 0.83. 0.00. 5.00. 1,405. Finland. 0.35. 0.65. 0.00. 6.00. 2.11. 0.77. 0.00. 4.63. 1,328. France. 0.49. 0.75. 0.00. 8.00. 2.95. 0.74. 0.00. 5.00. 1,892.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000),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Quality, Value,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on Consumer Behavioral Intentions in Service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Retailing, Vol. (2001),

In order to ensure a sufficient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city water,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of relevant works must be controlled so as to comply with the designed

In order to accurately represent the student's importance and degree of satisfaction towards school service quality, as well as to desig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有感於瑞典與美國顧客滿意指標的成功經驗,屬於歐洲的顧客滿意指標 (Europe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ECSI) 乃在官方授意下由歐洲品質組織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Methodologies used in this study comprise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questionnaires, which investigate customers’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 of service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s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service of privatization nursery, discussing parents’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 quality and finding the

A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perceptions and health care consumer behavior.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satisfaction processes in

Hampton, G.,(1993).“Gap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 Satisfaction as a Measure of ProfessionService Quality,”Journal of Professional Service Marketing, Vol.9.,P.P.11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