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九年一貫課程國語文教科書內容分析─以六年級與七年級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九年一貫課程國語文教科書內容分析─以六年級與七年級為例"

Copied!
2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碩 士 論 文. 九年一貫課程國語文教科書內容分析 ─以六年級與七年級為例. 指導教授:簡貴雀 博士 研 究 生:呂昭伶 撰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 月.

(2)

(3) 謝. 詞. 論文的撰寫終告一段落,在本篇論文撰寫的期間,承蒙指導教授簡貴 雀博士的勉勵與指導,簡老師所給予的耐心引導與寶貴經驗,使我在研究 過程中受益良多。舒續緯博士、黃誌坤博士兩位老師,在口試時給予本研 究十分寶貴的建議,仔細斧正論文的疏漏,指導本論文往更充實、完整的 方向前進,在此表達誠摯感謝。 同時也要感謝在研究所學習時諄諄教導的師長及共同學習同學,感謝 雅芳同學一路的陪伴與砥礪,銘感在心;感謝學校同事:麗貞、淑梅、彗 瑜、琬婷、侑時、芳郁、秀月主任、家宏主任、一哲主任、志添主任與孟 珠主任適時的給予關心與鼓勵。 感 謝 全 力 支 持 我 的 家 人,有 老 公 志 明 與 兒 女 仁 宏、心 慈 的 包 容 與 體 諒 ; 更要感謝父母與公婆,在我需要協助之時,幫忙照料孩子的生活,讓我無 後顧之憂,可以盡全力完成學業。 總之,感謝曾經幫助過我的人,關心我的人。最後,將此論文獻給我 最愛的父母,獻上這一份榮耀與喜悅。 呂昭伶謹誌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 月. I.

(4) II.

(5) 九年一貫課程國語文教科書內容分析 ─以六年級與七年級為例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九年一貫課程國語文領域六七年級教科書之內容差 異,主要採用內容分析法,以通過教育部審查合格的南一版、康軒版、翰 林 版 之 2010 學 年 度 六 年 級 國 語 教 科 書 與 2011 學 年 度 七 年 級 國 文 教 科 書 為 研究文本,分別針對教材份量、內容主題、課文文白比例、文體比例與編 選體例進行分析,從中探討兩個年級與各版本間所存在的差異,期能將分 析結果提供國中小教師及相關單位,作為今後教材編寫、選用或教師進行 國語文教學時的參考。 經歸納研究結果,得到以下的結論: 一、三版本六、七年級國語文教科書總課數差異不大;文言文課文篇幅短 小,除康軒版之外,南一版、翰林版循序增加;現代散文平均字數, 三版本皆未超過千字,南一版與康軒版違反漸進原則。 二、三版本六、七年級國語文科書皆以單元方式呈現,主題豐富而多元, 但分布不均。選文皆以文學作品為主,六年級差異性大,七年級則有 大量重複選文;三版本在九年一貫課程重大議題融入之情形,皆是呈 現不平均之現象。大致以翰林版分布較為平均。 三、三版本六、七年級國語文教科書之文言文比例皆已超過課程綱要中之 規定比例,兩個年級以翰林版差距最大。 四、三版本六、七年級國語教科書之文體比例呈現不平均之現象。 五、三版本六、七年級國語教科書之編選體例差異大。 期望透過本研究對九年一貫國語文六、七年級國語文教科書的分析、 比較,能提供國中小教師及相關單位,作為今後教材編寫、選用或進行國 語文教學時的參考。. 關鍵字:國語文、教科書、內容分析 III.

(6) IV.

(7)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Nine-year Curriculum for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 In the sixth grade and seventh grade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Nine-year Curriculum for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Chinese language field grades six, seven textbooks content differences, mainly using content analysis, throug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view of qualified Nani, Kang Hsuan, Hanlin ninety-nine academic year six grade Mandarin textbooks and one hundred academic year in seventh grade Chinese textbook for the study of text, for each textbook weight, content theme, proportion of texts Wen white, stylistic proportion, compile style analysis from which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ades and versions,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teachers and related units capable of the analysis results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s a compil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future, the choice or teacher reference. The summarized resul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Not the total the Lesson number of differences of the three versions of grades six, seven Chinese textbooks;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are short, in addition to the Kang Hsuan, Nani, Hanlin sequential increase; the modern prose average number of words, none of the three versions have more than one thousandword, Nani and Kang Hsuan violating the progressive principle. 2、 Three versions of six, seventh grade the Mandarin arts book tailor unit presents a rich and diverse topics, but the distribution is uneven. The selected text begin with the literary works mainly large differences of the sixth grade, seventh grade, a large number of repeat selected text; three versions in the nine-year curriculum integrating social issues of the case are presented equally phenomenon. The broadly distributed more evenly Hanlin. 3、 The classical language textbooks proportion of the three versions of grades six, seven countries have switched more than the required proportion of syllabuses, two grade Hanlin biggest difference. 4、 Three versions of grades six, seven the stylistic language textbooks proportion presents the average of the phenomenon. 5、 Compilers style differences of the three versions of grades six, seven Chinese textbooks. Expectations of Grade 1-9 Language grades six, seven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 analysis through the study, compared to provid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teachers and related units, prepared as a future textbook selection 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reference. Keywords: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content analysis V.

(8) VI.

(9) 九年一貫課程國語文教科書內容分析 ─以六年級與七年級為例.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國民中小學國語文教科書之編選……………………9. 第二節.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國 語 文 教 科 書 相 關 研 究 … … … … … … 41. 第三章. 研 究 的 設 計 與 實 施 … … … … … … … … … … … 73. 第一節. 研 究 架 構 與 研 究 流 程 … … … … … … … … … … … … … 73. 第二節. 研 究 文 本 … … … … … … … … … … … … … … … … … … 76. 第三節. 研 究 方 法 與 研 究 類 目 … … … … … … … … … … … … … 77. 第四節. 研 究 步 驟 與 資 料 分 析 … … … … … … … … … … … … … 81. VII.

(10) 第四章. 研 究 分 析 與 討 論 … … … … … … … … … … … … 83. 第一節. 南 一 版 國 語 文 教 科 書 之 內 容 分 析 … … … … … … … … 83. 第二節. 康 軒 版 國 語 文 教 科 書 之 內 容 分 析 … … … … … … … 105. 第三節. 翰 林 版 國 語 文 教 科 書 之 內 容 分 析 … … … … … … … 128. 第四節. 三 版 本 國 語 文 教 科 書 之 比 較 與 討 論 … … … … … … 150. 第五章. 結 論 與 建 議 … … … … … … … … … … … … … … 177. 第一節. 結 論 … … … … … … … … … … … … … … … … … … … 177. 第二節. 建 議 … … … … … … … … … … … … … … … … … … … 180. 參 考 文 獻 … … … … … … … … … … … … … … … … … … … 183 附錄一. 三 版 本 國 語 文 教 科 書 出 版 資 料 一 覽 表 … … … … 193. 附錄二. 有 關 國 小 國 語 教 科 書 之 研 究 論 文 … … … … … … 194. 附錄三. 有 關 國 中 國 文 教 科 書 之 研 究 論 文 … … … … … … 200. 附錄四. 南一版七年級國文教科書體例說明一覽表……………202. 附錄五. 康軒版七年級國文教科書體例說明一覽表……………204. 附錄六. 翰林版七年級國文教科書體例說明一覽表……………206. VIII.

(11) 圖. 次. 圖2-1-1Oliver銜接示意圖…………………………………………………………15 圖3-1-1研究架構圖…………………………………………………………………74 圖3-1-2研究流程圖…………………………………………………………………75 圖4-1-1南一版六年級國語第十一冊第一單元單元說明頁…………………………86 圖4-1-2南一版七年級國文第一冊學習單元一單元說明頁…………………………89 圖4-1-3南一版六年級教科書體例示意圖……………………………………………103 圖4-2-1康軒版六年級國語第十一冊第一單元單元說明頁…………………………109 圖4-2-2康軒版七年級國文第一冊第一單元之單元說明……………………………111 圖4-2-3康軒版六年級第十一冊課文體例示意圖……………………………………126 圖4-2-4康軒版六年級第十一冊課十二課體例示意圖………………………………126 圖4-3-1翰林版六年級國語第十一冊第一單元單元說明頁…………………………132 圖4-3-2翰林版六年級國語第十二冊第一單元單元說明頁…………………………132 圖4-3-3翰林版七年級國文第一冊第一單元之單元說明頁…………………………134 圖4-3-4翰林版六年級第十一冊課文標題作者示意圖………………………………148 圖4-4-1三 版 本 六 、 七 年 級 國 語 文 教 科 書 文 言 文 課 文 字 數 變 化 折 線 圖 ……152 圖4-4-2三 版 本 六 、 七 年 級 國 語 文 教 科 書 白 話 文 課 文 字 數 變 化 折 線 圖 ……152 圖4-4-3南一版六、七年級國語文教科書內容主題次數統計長條圖…………………159 圖4-4-4康軒版六、七年級國語文教科書內容主題次數統計長條圖…………………159 圖4-4-5翰林版六、七年級國語文教科書內容主題次數統計長條圖…………………160. IX.

(12) X.

(13) 表. 次. 表2-1-1不同專家學者提出之課程內容或教材選擇規準………………………………10 表2-1-2課程組織之規準一覽表…………………………………………………………13 表2-1-3國小高年級教材之文體比例規定………………………………………………20 表2-1-4國中各學年語體文與文言文分配之比例(教育部,1968)…………………25 表2-1-5國中各學年各類文體分配之比例(教育部,1968)……………………………26 表2-1-6國中各學年語體文與文言文分配之比例(教育部,1986)……………………26 表2-1-7國中各學年各類文體分配之比例(教育部,1986)……………………………27 表2-1-8國中各學年語體文與文言文分配之比例(教育部,1994)………………………28 表2-1-9中各學年各類文體分配之比例(教育部,1994)…………………………………28 表2-1-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教材編選原則.…………………32 表2-1-11南一版、康軒版、翰林版國語文教科書之編輯委員一覽表……………………36 表2-2-1九 年 一 貫 課 程 教 科 書 編 輯 之 相 關 論 文 ……………………………………42 表2-2-2國語教科書中以「文體」為研究主題的論文…………………………………48 表2-2-3國語教科書中以「九年一貫之重大議題」為研究主題之論文………………54 表2-2-4國語教科書中以「鄉土國際」為研究主題之論文……………………………56 表2-2-5國語教科書中其他主題研究之論文……………………………………………59 表2-2-6國文教科書中以「文體」為研究主題的論文…………………………………64 表2-2-7國文教科書中以「九年一貫之重大議題」為研究主題的論文……………………67 表2-2-8國文教科書其他主題為研究主題之論文…………………………………………69 表3-2-1研究文本之版本、冊數與出版時間表……………………………………………76 表3-3-1九年一貫課程六、七年級國語文教科書內容分析類目表………………………80 表4-1-1南一版六年級國語教科書教材份量統計表………………………………………84 表4-1-2南一版七年級國文教科書教材份量統計表………………………………………85 表4-1-3南一版六年級國語教科書單元名稱與課文名稱一覽表…………………………87 表4-1-4南一版七年級國文教科書單元名稱與課文名稱一覽表…………………………90 表4-1-5南一版六、七年級國語文教科書單元主題性質歸類表…………………………92 表4-1-6九年一貫課程重大議題融入南一版六年級國語教科書之情形…………………93 表4-1-7九年一貫課程重大議題融入南一版七年級國文教科書之情形…………………96 表4-1-8南一版六年級國語教科書課文文白比例一覽表…………………………………99 表4-1-9南一版七年級國文教科書課文文白比例一覽表………………………………100 表4-1-10南一版六年級國語教科書文體比例一覽表……………………………………101 表4-1-11南一版七年級國文教科書文體比例一覽表……………………………………101 表4-1-12南一版六年級國語教科書編選體例整理一覽表………………………………102 表4-2-1康軒版六年級國語文教科書教材份量統計表…………………………………106 表4-2-2康軒版七年級國語文教科書教材份量統計表…………………………………107 表4-2-3康軒版六年級國語教科書單元名稱與課文名稱一覽表………………………110 表4-2-4康軒版七年級國文教科書單元名稱與課文名稱一覽表………………………113 表4-2-5康軒版六、七年級國語文教科書單元主題性質歸類表………………………115 表4-2-6九年一貫課程重大議題融入康軒版六年級國語教科書之情形………………116 表4-2-7九年一貫課程重大議題融入康軒版七年級國文教科書之情形………………119 XI.

(14) 表4-2-8康軒版六年級國語教科書課文文白比例一覽表………………………………122 表4-2-9康軒版七年級國文教科書課文文白比例一覽表………………………………122 表4-2-10康軒版六年級國語教科書文體比例一覽表……………………………………123 表4-2-11康軒版七年級國文教科書文體比例一覽表……………………………………124 表4-2-12康軒版六年級國語教科書編選體例整理一覽表………………………………125 表4-3-1翰林版六年級國語文教科書教材份量統計表……………………………129 表4-3-2翰林版七年級國語文教科書教材份量統計表……………………………130 表4-3-3翰林版六年級國語教科書單元名稱與課文名稱一覽表…………………133 表4-3-4翰林版七年級國文教科書單元名稱與課文名稱一覽表…………………136 表4-3-5翰林版六、七年級國語文教科書單元主題性質歸類表…………………138 表4-3-6九年一貫課程重大議題融入翰林版六年級國語教科書之情形…………139 表4-3-7九年一貫課程重大議題融入翰林版七年級國文教科書之情形…………141 表4-3-8翰林版六年級國語教科書課文文白比例一覽表…………………………144 表4-3-9翰林版七年級國文教科書課文文白比例一覽表…………………………145 表4-3-10翰林版六年級國語教科書文體比例一覽表……………………………………146 表4-3-11翰林版七年級國文教科書文體比例一覽表……………………………………146 表4-3-12翰林版六年級國語教科書編選體例整理一覽表………………………………147 表4-4-1南一版、康軒版、翰林版六、七年級國語文教材份量一覽表…………151 表4-4-2南一版、康軒版、翰林版單元主題性質歸類對照表……………………155 表4-4-3南一版、康軒版、翰林版國語文教科書課文內容分類表………………158 表4-4-4南一版、康軒版、翰林版未出現之內容主題一覽表……………………163 表4-4-5南一版、康軒版、翰林版六、七年級國語文教科書共同選文一覽表…165 表4-4-6九年一貫課程重大議題融入南一版、康軒版、翰林版本國語文教科書情形一 覽表…………………………………………………………………………168 表4-4-7南一版、康軒版、翰林版六、七年級國語文教科書課文文白比例一 覽表……………………………………………………………………170 表4-4-8南一版、康軒版、翰林版六、七年級國語文教科書文體比例一 覽表…………………………………………………………………171 表4-4-9南一版、康軒版、翰林版六、七年級國語文教科書編選體例一 覽表…………………………………………………………………173. XII.

(15)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九年一貫課程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教科書內容分析 之相關問題。在第一章緒論中,將分別從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名 詞釋義、研究範圍與限制這四部分,逐一加以說明,俾呈現本研究之問題 意識。.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教 育 部 ( 2003)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語 文 學 習 領 域 ─ ─ 國 語 文 之 基 本 理 念中提及:「本國語文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靈活應用本國語言文字的 能力,期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作等基本能力,並能使用語 文 , 充 分 表 達 情 意 , 陶 冶 性 情 , 啟 發 心 智 , 解 決 問 題 。 」 又 指 出 :「 本 國 語 為基礎工具,宜循序漸進,培養學生具備:聆聽、說話、閱讀、作文、注 音符號應用、識字及寫字的基本能力。」說明了本國語文的學習是所有知 識的開端,各種知識的學習認知,必須藉助於國語文的引導;而學習的成 果,也必須藉由國語文加以表達。因此學生的理解、發表與應用能力,均 建立在此工具學科的基礎之上,並且直接影響其他領域的學習成就。由此 可知,國民中小學的教育中,國語文教學佔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國語文 教育不是只在教導兒童聽、說、讀、寫而已。語文是學習及建構知識的根 本,語文學習應培養學生靈活應用語文的基本能力,為終生學習奠定良好 的基礎。 由於國語文的學習是所有學習的基礎,在九年一貫課程規劃中,語文 學 習 之 節 數 佔 領 域 學 習 節 數 之 20% -30% , 顯 示 國 語 文 教 學 時 數 比 各 學 科 教 學時數要多,學生在校接受語文教育,可說是佔了大部份的時間。然而九 年一貫課程實施至今已屆滿十年,其課程理念是否落實?改革的成效如 1.

(16) 何?這些問題值得檢視。學生從目前所實施課程中各項能力指標的達成狀 況,即可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成就,並進一步可反應出教材內容安排的適切 性,即教材內容的編纂是否符合學生心智的成長。 因 此,教 育 部 於 2004年 10月 核 定 國 家 教 育 研 究 院 進 行 臺 灣 學 生 學 習 成 就 評 量 資 料 庫( Taiwan Assessment of Student Achievement, 簡 稱 TASA)之 建 置 計畫,透過評量來瞭解學生在各學習領域(科目)的表現,以評鑑學生的 學習成效。其結果除了提供師生、家長參考外,最重要的是提供具體的學 生學習成就現況資料給教育部作為九年一貫實施成果的對照,以便將來對 課 程 、 教 學 及 政 策 改 進 提 供 參 考 。 在 TASA2006年 及 2007年 針 對 四 年 級 、 六 年 級 、 八 年 級 與 高 二 學 生 學 習 成 就 評 量 結 果 分 析( 陳 清 溪 、 曾 建 銘 , 2008、 2009) 中 , 六 年 級 與 八 年 級 在 國 語 文 評 量 成 果 方 面 , 對 於 基 本 字 詞 的 確 認 與分辨、文章之內容深究與結構組織及修辭選用均表現不佳,顯示國語文 教育隨著年級之增加,並未見其有更好之學習成就。因此,在九年一貫課 程推行十年之後,探究國中小學生國語文學習成效與教科書之關聯性,即 是研究者研究動機之一。 曾 火 城( 1997)認 為 長 久 以 來 , 教 科 書 一 直 是 學 校 中 重 要 的 教 學 依 據 , 也 是 學 生 最 為 普 遍 採 用 的 一 種 課 程 材 料 。 許 育 健 ( 2004 ) 則 將 教 科 書 於 傳 統語文教學中之角色視為:一、是教師主要或唯一的教學材料,二、是學 生 學 習 的 範 圍 與 評 量 標 準 。 游 家 政 ( 2002 ) 也 認 為 中 小 學 教 師 的 教 學 內 容 和 活 動 大 多 依 據 課 本 和 教 學 指 引 , 而 學 生 的 學 習 活 動 方 面 , 至 少 有 75% 的 課 堂 時 間 和 90 % 的 家 庭 作 業 時 間 花 在 教 科 書 上 。 顯 然 地 , 教 科 書 不 僅 是 教 師 教 學 的 主 要 依 據 , 同 時 也 是 學 生 學 習 的 重 要 材 料 。 黃 政 傑 ( 2007 ) 亦 指 出目前教師上課大多仰賴課本,學生人手一冊,教學活動少了它似乎難以 進行,教科書成為教學之重心,支配著整個教與學的歷程與情境。而江惜 美 ( 1999 ) 表 示 良 好 的 語 文 教 材 應 是 循 序 漸 進 的 增 強 學 生 的 表 達 知 能 , 有 組織的安排學生認識固有文化,同時,有系統的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 2.

(17) 能力,這樣才能達到語文教學的目標。由是而知,為了有效落實國語文教 育,就必須透過「國語文教科書」的使用來達成。而教科書之良窳直接影 響教學品質,故世界教育先進的國家致力於教育發展與改革時,莫不致力 於教科書品質的提升。探究國中小國語文教科書的適用性即是研究者研究 動機之二。 九年一貫課程所秉持的兩大核心即是課程之「一貫」和「統整」,強 調將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中心,期望達成中小學課程一貫性、統整性 的目標。根據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從課程修訂原 則、專案小組的運作,到國語文課程綱要的內容都一再強調一貫與銜接的 重要性:在修訂原則中列有「重視中小學課程的一貫性與統整性」;在專 案小組的運作方面,則強調「只成立一個專案小組及七個領域研修小組, 同 時 負 責 國 民 中 小 學 課 程 的 修 訂 工 作,以 重 視 統 整 與 連 貫 銜 接 的 需 要。」; 而在國語文課程綱要之教材編選原則中,更是強調教材內容應配合年級由 淺入深、循序漸進,以達成九年一貫課程的目標。 然而自九年一貫課程推動開始,有關教學教材的統整、教師的專業自 主等議題都備受矚目,且持續地進行探究;許多的研究聚焦於新舊課程的 銜接,這是為了解決實施期程造成課程跳躍的問題,但九年一貫課程中的 另 一 重 要 精 神 —「 一 貫 與 銜 接 」 —卻 未 得 到 相 等 的 重 視 。 另 外 , 黃 光 雄 等 ( 2007) 訪 談 國 中 國 文 教 師 對 一 綱 多 本 的 實 施 經 驗 和 意 見 指 出 , 在 教 材 銜 接 上,出 現 較 多 的 問 題 在 於 中、小 學 的 銜 接。中 小 學 課 程 的 銜 接 問 題 為 何 ? 「一到九年級課程一貫性」的理念是否落實?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也是研究者研究動機之三。 另外,學生因素也是課程銜接上的問題之一。在學童成長的過程中, 從一個較基礎的學習場所轉到另一個較高層的學習場所,亦即從一個求學 階 段 轉 入 另 一 個 求 學 階 段 的 連 接 過 程,就 會 產 生 銜 接 問 題( 蔡 春 美,1993)。 按照終身教育的觀點,各級教育階段都應互相銜接,上一級教育應建築在. 3.

(18) 下 一 級 教 育 的 基 礎 上 , 而 且 應 該 自 然 而 然 地 順 利 過 渡 (吳 文 侃 、 楊 漢 清 , 1992)。 研 究 者 於 國 小 教 學 現 場 擔 任 高 年 級 導 師 有 七 年 , 學 生 在 國 小 畢 業 後 進到國中就學,常常反應國中之國文課程艱深難懂,教科書內容之編排及 老師之教法與國小時期有明顯差異,造成學生在學習上之不適應。因此國 小學童畢業進入國中就讀,可能因各校所使用的版本不同,加上學習者本 來 就 有 個 別 差 異,其 存 在 的 差 異 問 題 及 造 成 的 學 習 困 擾,也 值 得 我 們 重 視 。 而目前國小國語課本中的教材內容,在國小學童畢業後進入國中學習國文 時,是否已具備足夠的能力與先備知識,這也強烈激發筆者欲探究國中小 六、七年級國語文教科書內容差異之動機。 基於上述,筆者將針對現行國語文教科書進行分析探討,期能瞭解國 中小國語文教科書內容差異之問題,作為提供任課老師及國語文教科書編 輯人員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分別陳述如下:.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有: 1、 探 討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六 、 七 年 級 國 語 文 教 科 書 中 教 材 份 量 的 差 異 情 形 。 2、探 討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六、七 年 級 國 語 文 教 科 書 中 內 容 主 題 呈 現 之 分 布 情 形。 3、 探 討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六 、 七 年 級 國 語 文 教 科 書 中 課 文 文 白 比 例 之 差 異 。 4、 探 討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六 、 七 年 級 國 語 文 教 科 書 中 各 種 文 體 之 比 例 之 差 異 。 5、 探 討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六 、 七 年 級 國 語 文 教 科 書 中 編 選 體 例 之 分 布 情 形 。. 4.

(19) 二、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探討的問題條列如下: 1、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六 、 七 年 級 國 語 文 教 科 書 中 教 材 份 量 差 異 情 形 為 何 ? 2、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六 、 七 年 級 國 語 文 教 科 書 中 內 容 主 題 呈 現 之 分 布 情 形 為 何? 3、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六 、 七 年 級 國 語 文 教 科 書 中 課 文 文 白 比 例 之 差 異 情 形 為 何? 4、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六 、 七 年 級 國 語 文 教 科 書 中 各 種 文 體 之 比 例 之 差 異 情 形 為 何? 5、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六 、 七 年 級 國 語 文 教 科 書 中 編 選 體 例 之 分 布 情 形 為 何 ?.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九年一貫課程 本 研 究 之 「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 係 指 教 育 部 於 1997年 成 立 「 國 民 中 小 學 課 程 發 展 專 案 小 組 」 , 訂 定 「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總 綱 」 ; 2000年 公 佈 「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暫 行 綱 要 」 ; 2003年 公 佈 「 國 民 中 小 學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 ; 再 經 微 調 之 後 , 於 2008年 公 佈 「 國 民 中 小 學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 。 此 課 程 於 2001 年九月正式實施至今,打破過去「國民小學」六年與「國民中學」三年課 程分別設計的模式,將九年國民教育課程作全面性和縱貫性的銜接。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共 分 七 大 學 習 領 域,強 調 國 中、小 課 程 的 一 貫 與 銜 接,其 課程綱要是目前國民中小學課程的實施準則,也是教科書編審的依據。其 基 本 內 涵 為: 培 養 具 備 人 本 情 懷、統 整 能 力、民 主 素 養、鄉 土 與 國 際 意 識 ,. 5.

(20) 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 二、國語文教科書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的 本 國 語 文 學 習 領 域 包 括 國 小 階 段 的「 國 語 」 ,國 中 階 段 的 「 國 文 」。 本 研 究 以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為 主 題 , 涵 蓋 國 中 與 國 小 階 段 , 故 將 兩 者 合 稱 為 「 國 語 文 」。 教 科 書 則 是 依 據 課 程 理 論 、 學 習 理 論 及 教 學 需 要 , 將 教材編纂組織,以提供教師及學生使用之材料,以藉此達到教學目標。 「國語文教科書」係指教科書出版商依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所編纂的 國語文領域教學素材,包括國語文課本、國語文習作以及國語文教師手冊 等。 本研究所指的國語文教科書只限定在南一版、翰林版、康軒版等,經 審查通過且在有效期限之內的「國語文課本」,不包含習作和教師手冊。.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所指的國語文教科書是依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編輯,且經 過 教 育 部 審 查 合 格,以 2010學 年 度 國 小 六 年 級 與 2011學 年 度 國 中 七 年 級 所 使 用的國語文教科書為主要研究材料,以目前送教育部審查的南一書局企業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簡 稱 南 一 版 )、翰 林 出 版 事 業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簡 稱 翰 林 版 )、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康軒版)三個版本為主,共十二冊為研 究對象。(詳見附錄一). 6.

(21) 二、研究限制 (一)就研究文本而言. 由於不同學年度所使用的教科書內容都會有所更動或調整,為求研究 的 完 整 性 , 本 研 究 所 選 用 的 教 科 書 , 僅 採 用 2010學 年 度 六 年 級 上 、 下 學 期 及 2011學 年 度 七 年 級 上 、 下 學 期 所 出 版 之 國 語 文 教 科 書 為 基 準 , 無 法 顧 及 後續版本修訂的差異。. (二)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僅針對教科書內容進行研究,不在於了解編輯人員在教材選擇 與教材編輯時的理念與原則,亦即針對教科書內容部份進行分析,教師對 教科書的解讀與教學策略的使用,及學習者個別差異之因素不在本次研究 範圍內。. 7.

(22) 8.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九年一貫國語文教科書銜接問題,因此本章針對 研究目的進行相關的文獻探討。第一節先探究國中小國語文教科書之編 選;第二節進行有關國中小國語文教科書相關研究之探討。. 第一節 國民中小學國語文教科書之編選 本節就針對國民中小學國語文教科書之編選相關資料進行探討,首先 探討教科書編纂之相關原則,再敘述國民中小學教科書的演變,其次依序 探究國小國語教科書之編選、國中國文教科書之編選及九年一貫國語文教 科書之編選,最後再針對國中小學各版本國語文教科書之編輯要旨進行說 明。. 一、教科書編選之原則 就一般的觀察與印象,教科書在教室層級的課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傳統的課程定義下,課程指的是學習領域的科目知識結構、知識內容或 學科教材,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教科書文本幾乎無所不在,「教科書即 課 程 」的 現 象 相 當 普 遍( 周 淑 卿 , 2008)。 因 此 課 程 可 視 為 一 種 學 習 領 域 、 學 習 科 目 、 教 材 或 教 科 用 書 ( 黃 光 雄 、 蔡 清 田 , 1999) 。 而 教 科 書 是 必 須 根據課程理論、學習理論、教學需要,將各科教材排列組織,以供教師教 學 與 學 生 學 習 使 用 的 圖 書 ( 詹 正 信 , 2000) 。 Tyler強 調 , 編 製 課 程 的 第 一 步 是 以 行 為 主 義 的 觀 點 確 立 明 確 行 為 目 標,依據這些目標以選擇教材,組織內容,發展教學程序,並實施教學評 鑑 ( 引 自 歐 用 生 , 1985)。 也 就 是 說 , 課 程 設 計 是 課 程 要 素 的 選 擇 、 組 織 與 安 排 的 方 法 過 程 ( 黃 政 傑 , 1991)。 9.

(24) 課 程 要 素 ( curriculum elements) 就 是 課 程 組 織 的 「 經 緯 線 」, 也 可 以 說 是課程的深層結構,把各種課程教材和教學活動銜接起來,其要素應包括 概 念 、 通 則 、 技 能 、 價 值 ( 黃 政 傑 , 1991)。 課 程 組 織 的 「 經 緯 線 」 要 依 據 課程目的、目標和期望的結果,隨著學習經驗的變化,而改變更新或增加 組合排序。 至於在課程內容或教材選擇規準或原則方面,不同專家的看法茲整理 如下表: 表 2-1-1 不同專家學者提出之課程內容或教材選擇之規準或原則 專家學者. 課程內容或教材選擇規準. 備. 註. Tyler. ( 一 )為 了 達 成 目 標,提 供 給 學 生 的 學 習 經 驗 , 引 自 李 子. ( 1949). 要能使其有機會實踐該目標蘊含之行為。. 健、黃顯華. (二)學生要能從其實踐該目標蘊含之行為中. ( 1996). 獲得滿足。 (三)提供給學生的學習經驗是要學生能力所 及之範圍。 (四)許多特別的學習經驗可達成相同的教育 目標。 (五)相同的學習經驗會產生數種成果。 Taba. (一)內容的有效性與重要性:. 引自黃光. ( 1962). 應提供各科目知識之基本概念,反應最新的研. 雄、蔡清田. 究知識與新發現。. ( 1999). (二)可學習性: 必須考慮學生的能力的高低,以學生生活經驗 為基礎,聯結學生舊經驗與新經驗,確保學習 經驗可以遷移到新的情境現象。 (三)適合於學生的需求及興趣: 社會學科或語文學科,可將興趣作為選擇組織 單元的核心,或是整個課程方案的組織中心。 (四)廣度與深度的平衡: 廣度是深度的範圍拓展。為了要獲得深層理 解,學生必須要充分且廣泛的仔細探究某一概 10. (續下頁).

(25) 念,掌握其要義,與其他觀念關聯,應用到新 的問題與情境。 (五)能達成範圍寬廣之課程目標: 目標是指導學習經驗的選擇與組織的規準。同 一目標可由不同的學習經驗來達成,一個經驗 也可能達到不同的目標。課程選擇要以獲得多 重課程目標來規劃。 (六)與社會相互一致: 課程內容與結果應與當代社會文化的實況相配 合,符合社會現實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 Zais( 1976) ( 一 ) 重 要 性 : 指 學 科 所 依 據 之 學 問 的 最 基 本. 引自李子. 部分。. 健、黃顯華. (二)效用性:主要是考量社會需要。. ( 1996). (三)興趣:重視學習者之興趣。 (四)人類的發展:強調社會價值、社會發展 及民主價值取向。 Manning. (一)效用性:可用於日常生活。. 引自李子. ( 1977). (二)普遍性:適用於全球。. 健、黃顯華. (三)最大回報:能促進最佳學習的出現。. ( 1996). (四)短缺:以最缺乏和最需要者為先。 (五)難度:在家中不易學的。 (六)生存:涉及安全及生命維持。 ( 七 )適 切 性:涉 及 敏 感 之 課 程 如 宗 教、政 治 、 性。 (八)質素:屬文化最菁華之部分。 (九)興趣:顧及學習者之興趣。 Pring. (一)社會效用性. 引自李子. ( 1978). (二)社會責任. 健、黃顯華. (三)共同文化. ( 1996). (四)個人滿足感 (五)認知關注 (續下頁) 11.

(26) (六)家長及社會壓力 (七)精神力量 方炳林 ( 1979). (一)教材選擇規準: 1.符 合 教 育 目 標 2.適 應 社 會 需 要 3.配 合 身 心 發 展 4.結 合 生 活 經 驗 5.涵 蓋 重 要 菁 華 (二)教科書選擇宜注意內容與形式: 1.內 容 方 面 要 注 意 題 材 、 編 排 、 文 辭 、 篇 幅 、 學 習指導等五項。 2.形 式 方 面 要 注 意 字 體 大 小 與 行 列、紙 質 好、印 刷精良、裝訂堅固。. 黃政傑. (一)目標:目標與內容須一致。. ( 1991). ( 二 )範 圍:由 深 度 與 廣 度 之 平 衡 來 確 定 範 圍 。. 劉玉玲. (三)重要性:內容應是最基本的知識並有應. ( 2003). 用及遷移之價值。 (四)正確性:內容應正確且符合知識發展, 並採納多元觀點。 (五)難度:內容可供學生循序漸進學習,且 在家中難以學習者。 (六)實用:內容應可運用於實際生活中。 (七)缺乏:基於學生需求評估,尋求未包含 而又應被包含的課程內容。 (八)彈性:內容要符合均衡原則並力求滿足 學生之需求。 (九)資源和時間:要考慮可使用之資源與學 習的時間。.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資料歸納整理 綜合以上各家的說法,課程內容的選擇較重要的原則應有: (一)目標方面:應掌握確切之教育目標,以選定適合的課程內容。. 12.

(27) (二)內容方面:課程內容不僅是要最新的、還要有正確性、更要深具重 要性,並能在深度與廣度上平衡。 (三)學生方面:須符合學生之需求、興趣與能力,而且可被學生活化運 用。另外需顧及學生之個別差異。 (四)社會方面:應適應社會潮流與需要,符合當前之社會價值,與時俱 進。 (五)其他:考慮學生學習之時間及可利用之資源。 選擇出課程內容之後,必須將材料加以組織,如此內容才有意義。課 程組織就是在安排、配置與連接不同教材或學習經驗,使其排列、有順序 或 統 整 , 使 彼 此 間 互 相 增 強 , 以 達 成 教 育 目 的( 黃 光 雄 , 蔡 清 田 , 1999)。 課程組織是建構課程最重要的步驟,各個專家學者認為組織課程應考 量的層面整理如下表: 表 2-1-2 課程組織之規準一覽表 專家學者. 課程組織之規準. Tyler( 1949) 繼 續 性 ( continuity) 、 順 序 性 ( sequence) 統 整 性 ( integration). 備. 註. 引自黃政傑 ( 1991). Oliver( 1977) 銜 接 性 ( articulation) 、 均 衡 性 ( balance). 引自劉玉玲. 繼 續 性 ( continuity). ( 2003). Ornstein &. 範 圍 ( sccope) 、 統 整 性 ( integration) 、. 引自李子. Hunkins. 繼 續 性 ( continuity) 、 順 序 性 ( sequence). 健、黃顯華. ( 1988). 銜 接 性 ( articulation) 、 均 衡 性 ( balance). ( 1996). Brady( 1990) 順 序 性 ( sequence) 、 統 整 性 ( integration) 安 排 ( arrangement) Goodlad &. 範 圍 ( sccope) 、 統 整 性 ( integration) 、. Su( 1992). 繼 續 性 ( continuity) 、 順 序 性 ( sequence).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資料歸納整理 13.

(28) 以下就針對繼續性、順序性、統整性及銜接性加以探討(黃光雄,蔡 清 田 , 1999; 黃 光 雄 、 楊 龍 立 , 2000; 劉 玉 玲 , 2003) : (一)繼續性:指包含主要課程之因素,如:概念、技能、價值等,在不 同 階 段 予 以「 直 線 式 」的 重 複 敘 述,以 便 學 生 繼 續 學 習 與 發 展,建 立 長期累進學習的效果。 (二)順序性:將課程內容、學習經驗及學習材料,安置成某種接連的次 序 ( order) 。 亦 指 課 程 的 「 深 度 」 範 圍 之 內 的 垂 直 組 織 規 準 , 也 就 是 處 理 各 種 不 同 時 間 裡 內 容 呈 現 的 先 後 順 序。課 程 設 計 者 在 組 織 課 程 之 際,應 兼 顧 學 科 知 識 本 身 的 邏 輯 結 構 和 學 生 的 認 知 思 考 結 構。學 生 每 次 的 學 習 經 驗,建 立 於 前 一 個 學 習 經 驗 或 內 容 之 上,學 生 必 須 獲 得 先 備起點行為,才能進行後序的學習。 (三)統整性:把課程當中各種不同的學習經驗和課程內容之間,建立適 當 的 關 連,亦 指 課 程 經 驗「 橫 」的 聯 繫 之 水 平 組 織,包 括 認 知、技 能 、 情意之統整與科目間之統整。 ( 四 )銜 接 性:指 課 程 要 素 各 方 面 的 相 互 關 係,包 含 水 平 關 係 與 垂 直 關 係 。 水 平 關 係 是 指 課 程 內 容 同 時 出 現 的 各 種 要 素 之 間 的 關 連;垂 直 關 係 則 是學習內容先後順序安排。銜接性即包含「各種層面的交互連結」, 而繼續性、順序性及統整性皆有助於連結的發生,換言之,把握繼 續 性 、 順 序 性 和 統 整 性 , 同 時 也 符 合 了 銜 接 性 的 要 求 。 Oliver以 下 圖 說 明銜接是包含水平和垂直兩部分:. 14.

(29) 繼 續. 高等教育. 性. 未 生. 來. 的 活. 中等教育. 垂. 當前社會 生 活. 直. 小學. 銜 接. 家庭. 相. 關. 性. 圖 2-1-1. 水. 平. 銜. 接. Oliver 銜接示意圖. 資料來源:劉玉玲(2003) 。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 191。. 陳 伯 璋 ( 1995) 認 為 「 課 程 銜 接 」 即 是 「 課 程 的 連 貫 」, 所 謂 「 課 程 的 連貫」是指包含前後不同教育階段的課程銜接與各科課程教材內容的前後 連貫。所以,「課程的連貫」並非單指科目名稱上的一貫,亦應建立學科 目標與內容在難易上或邏輯結構上的一貫,以因應學習者的認知特性並合 乎知識的邏輯結構來訂定課程,如此學生才能達到迅速且有效的學習。而 銜接性就是先後順序轉變的兩個部份之間,相連、轉換、支應及配合的密 切程度。若兩個部份之間,在距離上較短、性質上較近、關係較密切、轉 變上較平順與合理且易於學習和理解,就是良好的銜接性。如小學六年級 和國中一年級間,教材及教法的數量差異和性質型態差異不大時,即可視 為 有 良 好 的 銜 接 性 ( 楊 龍 立 、 潘 麗 珠 , 2005) 。 因此,良好的課程組織能激發學生之學習興趣與動機,學生隨著單元 的先後順序繼續學習,使學生學習經驗產生最大的累積效果,學習效率隨. 15.

(30) 之 增 加 。 依 據 布 魯 納 ( Jerome S. Bruner) 教 育 理 論 而 設 計 的 「 人 的 研 究 」 ( Man: A Course of Study, 簡 稱 MACOS) , 是 「 螺 旋 式 課 程 」 組 織 型 態 的 最 佳 代 表 。 螺 旋 式 課 程 ( Spiral Curriculum) 係 指 根 據 某 一 學 科 的 「 知 識 結 構」,配合學生的「認知結構」,以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為目的的一 種 課 程 發 展 與 設 計 ( 黃 光 雄 , 蔡 清 田 , 1999) 。 其 主 要 特 色 為 : (一)合乎科學結構的邏輯順序。 (二)合乎學生認知結構與發展過程。 (三)合乎課程組織的繼續性與順序性的規準。 (四)提供明確的概念架構,確保教學順序的流暢。 (五)配合學生認知發展階段,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活動,合乎 學生的需求。 螺旋式課程合乎學科結構與學生認知發展,並強調學科基本概念結構 與學生認知發展之交互關係,正合乎課程組織的繼續性、順序性、統整性 與銜接性等規準。 本 研 究 旨 在 探 討 垂 直 式 課 程 組 織 銜 接 問 題 。 課 程 的 垂 直 組 織 ( vertical organization)是 指 課 程 內 容 或 學 習 經 驗 前 後 之 間 的 關 係,亦 即 課 程 內 容 或 學 習 經 驗 的 縱 貫 先 後 次 序 排 列 的 問 題 。 游 家 政 ( 1999) 也 將 「 課 程 銜 接 」 界 定在垂直的關係,係指對課程要素學習先後次序的安排。因此,研究者就 針對垂直式課程組織之原則來說明,課程組織的原則應建立於學習心理學 的基礎上,其原則有: (一)合乎課程目標。 (二)由簡單到複雜。 (三)由具體到抽象。 (四)由近而遠。 (五)由古至今。 (六)由整體到部份或由部份到整體。. 16.

(31) (七)先決條件的優先學習。 (八)概念相關法。 (九)探究關聯順序。 ( 十 ) 提 供 不 同 的 學 習 型 式 。 ( 黃 光 雄 , 蔡 清 田 , 1999) 課程設計應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理解程度及能力而設計,提供不同 的活動、內容、方法、經驗與學習型式,因材施教。國語文教科書是學生 學習的主要材料,組織編排若合適,必能引起學習興趣,增進學習效果。 陳 正 治( 2008)認 為 國 語 文 教 材 之 編 定,可 分 為 論 理 組 織 法 和 心 理 組 織 法兩種。論理組織法是根據語文本身條理系統編定的;心理組織法是根據 學習者之興趣、需要和能力來編製。換言之,論理組織法是依照學科知識 邏輯順序來組織;心理組織法則依學生認知心理順序來組織。學科論理結 構與邏輯順序與學生學習經驗之心理發展順序,兩者若能兼顧與調和,學 生的學習才是有意義。 陳 弘 昌( 1999)提 出 語 文 教 材 的 編 選 原 則 為 : 自 動 原 則 、 類 化 原 則 、 興 趣原則、分布學習原則、語文形式原則、完形原則,也就是教材的編輯應 適合兒童的能力和興趣,以學生的舊經驗為基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教 材也應注意難易適中,讓學習充滿興趣,並妥善安排與計畫練習的機會, 掌握由整體了解再注意細節的原則,編選教材時,從整個句子入手,由句 子分析語詞,再由語詞分析出生字。另外,陳弘昌也提出國語文教材組織 的原則有: (一)先易後難,先淺後深。以舊經驗為基礎,提供實際經驗,為類化基 礎。 (二)以單元組織法組織教材,其排列方式視學童之興趣而定。 (三)以兒童日常生活為中心,由近而遠。 (四)教材的排列要與時令配合,進度要與各科聯繫。 (五)語文的練習機會要充裕,次數要適當。. 17.

(32) (六)國語科以讀書單元教材為核心,統整讀書、說話、寫字、作文四項 教材,增進國語科混合教學法教學的效果。 綜合以上教材編輯與組織的原則可知,語文教材的編輯應顧及使用對 象的語文發展,依據學科的課程與教學理論,依順序編排,內容切合兒童 日常生活,以舊經驗為基礎,並提供豐富的練習機會,使學童能活用教科 書所學。 因此,教科書的編輯必須符合課程理論、學習理論,配合語文教學的 目標與語文教學的需要,將語文教材內容作系統性的排列組織,作為教師 與學生使用的教學材料。. 二、國民中小學國語文教科書的演變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施以來,全國學校皆採用國立編譯館統一發行的 教科書,教科書一直扮演重要角色,是教學的依據,是學習的來源。但隨 著時代背景的改變,教科書由過去國家統一編寫、成為統一的教材,到現 今教科書多樣性、有多元的選擇,教科書由統編時代走向審定時代,國語 文教科書面臨重大的演變。 台 灣 地 區 國 民 中 小 學 教 科 書 的 編 審 制 度 約 分 三 個 階 段( 陳 明 印,2000): 第 一 階 段 : 統 編 制 ( 國 中 : 1968年 至 1988年 ; 國 小 : 1968年 至 1990年 ) : 國 中小學教科書全由教育部委託國立編譯館負責編輯,此制度下 所編輯的教科書稱為部編本、國編本或統編本。 第 二 階 段 : 統 編 審 定 並 行 制 ( 國 中 : 1989年 至 2001年 ; 國 小 : 1991年 至 1995 年 ) : 國 中 非 聯 考 科 目 自 1989年 , 國 小 藝 能 、 活 動 科 目 自 1991 年起,開放民間編輯,採審定制;其餘仍維持統編制,由國立 編譯館編輯,兩種制度同時實施。 第 三 階 段 : 審 定 制 ( 國 中 : 20002年 以 後 ; 國 小 : 1996年 起 ) : 國 小 自 1996. 18.

(33) 學 年 度 的 一 年 級 起,國 中 自 2002年 起,逐 年 全 面 開 放 民 間 編 輯 , 台灣地區中小學教科書步入全面審定制時代。 國 中、國 小 國 語 文 教 科 書 自 1968年 實 施 國 民 教 育,歷 經 國 立 編 譯 館 編 輯 的統編本時代,到九年一貫課程的審定本時代,教科書全面由民間出版社 依課程綱要編輯,經由審查機關審定通過後,學校即可選用,教科書版本 越 來 越 多 樣,教 科 書 的 選 擇 也 越 來 越 多。國 立 編 譯 館 也 由 教 科 書 編 輯 單 位 , 轉型為教科書審查單位,政府單位全面退出教科書市場。. (一)國小國語教科書之編選. 教科書雖說只是課程的一部分,但受到諸多因素之影響,至今教科書 仍在國民中小學教育活動中擁有重要的地位,深深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活動 和學生的學習內容與方式,在許多學習領域或學科的教學中又常成為支配 性的教學資源。 課程標準是課程、教材與教學的依循標準,因此課程標準的內容與修 訂,也 直 接 影 響 了 教 育 的 方 向 與 教 材 的 編 定( 林 于 弘,2006)。自 1968年 起 , 我 國 實 施 九 年 義 務 教 育 , 當 時 〈 國 語 暫 行 課 程 標 準 〉 ( 教 育 部 , 1968) 分 為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三個階段教材綱要來敘寫;高年級教材又分為 說話、讀書、作文、寫字等四個項目。國語教科書主要是以讀書材料為中 心來編排,因此,本研究就以〈國語暫行課程標準〉之讀書教材組織編排 上的注意要點來探究: 1.國 語 教 材 應 採 用 單 元 組 織 , 並 與 各 科 連 絡 。 文 體 與 句 型 , 應 由 淺 入 深 , 作 有系統的安排。 2.現 實 性 材 料 與 想 像 性 材 料 , 應 依 照 兒 童 年 齡 作 適 當 比 例 分 配 。 3.文 體 要 錯 綜 排 列,分 量 應 依 照 各 學 年 教 材 分 量 表 規 定 的 百 分 比。茲 列 出 高 年級教材之文體比例規定如下:. 19.

(34) 表 2-1-3 國小高年級教材之文體比例規定 學年 百分比. 第五學年. 第六學年. 文別 普. 記敘. 45%. 40%. 通. 說明. 15%. 15%. 文. 議論. 5%. 10%. 實用文. 15%. 20%. 韻文. 15%. 10%. 劇本及其他. 5%. 5%. 資 料 來 源:教 育 部( 1968)。國 民 小 學 暫 行 課 程 標 準。台 北:教 育 部 。 4.依 照 時 令 季 節 排 列 , 以 配 合 生 活 環 境 , 讓 學 童 觀 察 領 會 。 5.每 單 元 之 後 要 附 複 習 課 文 及 練 習 材 料 。 6.每 冊 的 課 文 最 好 用 幾 個 小 孩 做 主 體 , 前 後 連 貫 。 7.每 冊 後 面 要 附 本 冊 生 字 和 新 詞 。 1975年 〈 國 語 課 程 標 準 〉( 教 育 部 , 1976) 亦 分 為 低 年 級 、 中 年 級 、 高 年級三個階段教材綱要來敘寫;高年級教材同樣分為說話、讀書、作文、 寫字等四個項目。就高年級讀書教材內容而言,有以下的變動:讀書教材 取消「雜記」而增列「科學故事」,並將原第二、三項之教材稍作修改, 原 第 二 項「 說 明 文 的 理 解 、 研 討 」改 為「 說 明 事 物 或 解 釋 原 理 的 說 明 文 」, 原第三項「議論文的理解、研討」改為「評論事物、事理和人物的議論文」 ( 陳 貞 臻 , 1999) 。 其 中 讀 書 教 材 之 編 排 原 則 如 下 : 1.國 語 課 本 教 材 應 採 用 單 元 組 織,把 握 內 容 與 形 式 兩 方 面,在 同 一 中 心 思 想 下,文體和寫作方法要有變化。 2.國 語 課 文 的 單 元 內 容,關 於 語 文 常 識 和 培 養 語 文 知 能 之 材 料,宜 作 全 盤 配 合,由淺入深,作有系統之排列。 20.

(35) 3.國 語 課 本 單 元 教 材 的 設 計 , 必 須 以 讀 書 教 材 為 中 心 , 聯 絡 說 話 、 作 文 、 寫 字等教材,以符合國語科混合教學之需要。 4.現 實 性 材 料 與 想 像 性 材 料,應 依 照 兒 童 年 齡 與 理 解 程 度,作 適 當 比 例 分 配。 5.文 體 要 錯 綜 排 列,分 量 應 依 照 各 學 年 教 材 分 量 表 規 定 的 百 分 比。高 年 級 讀 書 教 材 之 文 體 比 例 未 變 動 , 與 1968年 相 同 。 6.依 照 時 令 季 節 排 列 , 以 配 合 生 活 環 境 , 讓 學 童 觀 察 領 會 。 7.每 單 元 之 後 要 附 複 習 課 文 及 練 習 材 料,以 思 想 活 動 為 中 心,通 過 讀 說、作、 寫四項指導,作統整性的作業活動。 8.每 冊 後 面 要 附 本 冊 生 字 和 新 詞 。 而 在 1993年〈 國 語 課 程 標 準 〉( 教 育 部 , 1993)在 教 材 綱 要 中 有 關 高 年 級 讀 書 教 材 之 重 要 修 改 則 有 以 下 ( 陳 貞 臻 , 1999) : 1.讀 書 教 材 重 視 語 法 和 文 字 結 構 。 2.讀 書 教 材 之 類 別 之 重 新 歸 類 。 3.讀 書 教 材 之 練 習 材 料 加 強 思 考 活 動 。 讀 書 教 材 之 編 排 原 則,除 了 1975年〈 國 語 課 程 標 準 〉中 提 及 的 要 點 之 外, 另有增加下列要項: 1.國 語 課 本 的 編 輯, 須 符 合 自 動 原 則 、 興 趣 原 則 及 類 化 原 則 的 心 理 組 織 法 。 2.文 辭 需 根 據 教 育 部 頒 布 之 常 用 國 字 標 準 字 體 表,作 適 當 的 選 擇,調 整 各 年 級的字數與數量;依國字學習心理的難易,作循序漸進的安排。 3.各 學 年 國 語 課 本 的 生 字 數 和 課 文 字 數 應 有 適 當 的 比 例,其 難 易 程 度,應 力 求合理。 4.第 十 二 冊 教 材 中 如 有 選 文 , 應 附 題 解 、 作 者 、 賞 析 及 思 考 問 題 , 以 增 進 了 解與欣賞的能力,並與國中教材銜接。 在此首見提出國中國小教材應銜接,具有重大意義,尤其是特別強調 六年級文言文課文的內容,要與國中教材銜接。 此 外,自 1996年 起,教 科 書 全 面 開 放 審 定 版 之 初,國 立 臺 北 師 範 學 院( 即. 21.

(36) 今 之 國 立 台 北 教 育 大 學 ) 即 發 展 出 一 套 「 國 小 教 科 書 評 鑑 標 準 」( 中 華 民 國 教 材 研 究 發 展 學 會 , 1996), 其 中 國 語 教 科 書 評 鑑 重 點 係 依 據 出 版 特 性 、 物 理特性、內容特性及教學特性四大項目而定。而在內容特性的評鑑重點又 分成: 1.理 論 基 礎 方 面:應 本 於 人 文 主 義、人 本 主 義 及 能 力 本 位 教 育,朝 向 全 人 教 育之理念。 2.目 標 方 面 : 應 有 具 體 明 確 、 周 延 性 及 法 制 性 的 目 標 , 配 合 鄉 土 的 、 進 步 的 發展目標,且須符合時代及未來教育趨勢,以配合實際生活要求。 3.內 容 方 面 : ( 1) 包 含 國 語 科 基 本 且 重 要 之 事 實 、 規 範 、 認 識 、 概 念 、 方 法 及 原 理 原 則。 ( 2) 包 含 課 程 標 準 之 教 材 綱 要 。 ( 3) 正 確 性 : 不 違 背 事 實 和 真 理 。 ( 4) 時 宜 性 : 與 社 會 時 代 配 合 。 ( 5) 實 用 性 : 可 即 學 即 用 。 ( 6) 生 活 化 : 貼 近 兒 童 生 活 。 ( 7) 觀 點 均 衡 公 正 客 觀 , 符 應 多 元 文 化 觀 。 ( 8) 教 材 內 容 配 合 兒 童 身 心 發 展 之 需 要 , 由 淺 入 深 。 ( 9) 可 讀 性 : 用 語 口 語 化 、 選 常 用 字 彙 。 ( 10) 課 本 之 中 單 元 、 課 數 及 課 文 長 度 應 配 合 上 課 日 數 與 時 數 。 ( 11) 難 易 適 中 。 ( 12) 圖 文 生 動 。 4.組 織 方 面 ( 1) 順 序 性 : 依 語 文 本 身 之 系 統 化 由 易 入 繁 。 ( 2) 繼 續 性 : 教 材 應 有 適 度 的 重 複 與 連 貫 。 ( 3) 統 整 性 : 低 年 級 之 概 念 要 與 幼 教 銜 接 , 高 年 級 的 內 容 組 織 可 與 國 中. 22.

(37) 銜接。 ( 4) 應 充 分 符 合 心 理 組 織 與 螺 旋 組 織 原 理 。 由 上 可 知,1993年 國 語 課 程 標 準 中 教 材 綱 要 所 作 的 修 改 程 度 較 為 大,意 味著越形重視學生需求與時代趨勢,朝著全人教育的目標邁進。為了能符 合「國小教科書評鑑標準」,教科書的編選就有所方向,其中國中小課程 內容組織銜接的問題再次的被重視。. (二)國中國文教科書之編選. 國 文 科 課 程 內 容 所 含 括 的 範 圍 甚 廣,章 微 穎( 1975)表 示:提 起「 國 文 」 一詞,諸凡我國文章、文學所能含有的各種觀念,都會同時引起,有文言 寫的國文,有白話寫的國文,經、史、子、集都是國文,詩、詞、歌、賦 也 都 是 國 文 。 王 明 通 ( 1989) 也 認 為 : 就 其 廣 義 而 言 , 凡 本 國 文 字 所 敘 述 之篇章、典籍,用以傳布文化,儲存民族經驗者,皆可謂為國文。職是之 故,經、史、子、集,可以含括,駢、散、詩、詞,可以網羅,甚至小說 戲曲亦可涵蓋。時間不論古今,形式不論文、白,舉凡本國文字所載,篇 章典籍所存,均屬國文之領域。 瞿 立 鶴 ( 1985) 將 中 等 學 校 的 課 程 結 構 , 分 成 四 種 模 式 : 1.直 徑 一 貫 型:教 材 排 列、組 織 及 編 制 以 教 育 宗 旨 為 導 向,學 校 目 標 為 依 據, 學科目標為起點,在學科自身知識體系中,採論理組織法, 教材不重複編排,依年級做垂直層次排列,集中學習,是學 生獲得統整經驗。 2.多 重 圓 周 型 : 在 學 科 領 域 中 , 教 材 排 列 、 組 織 及 編 制 運 用 類 化 原 理 , 採 用 心理組織法,並在學習階段之前後期,將課程內容重複編 配,而逐漸擴大範圍,反覆練習,增強概念。此種課程結構 合乎心理發展順序,以舊經驗為基礎,學習循序漸進。. 23.

(38) 3.螺 旋 累 積 型:教 材 排 列、組 織 及 編 制 融 合 直 徑 一 貫 及 多 重 圓 周 的 精 神,以 知識體系的邏輯架構為核心,依照年級升高逐漸加深程度, 採用論理組織法,以漸進、累積、反覆為原則。 4.群 集 階 梯 型 : 教 材 排 列 、 組 織 及 編 制 採 用 論 理 組 織 法 , 將 某 類 知 識 , 按 照 「先廣後專」與「先博後約」的順序,由低年級至高年級拾 級減少科目,增加授課時數,意求專精分化。 目前國內中學國文科課程內容,即是採用螺旋累積型,依照語文發展 特性,循級而升,依照年級的累進,反覆練習,逐步加深學生的學習。 台灣地區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以來,歷經四次國文課程標準的修訂,以 下就針對教材大綱部分來依序探討: 1.1968年 〈 國 民 中 學 國 文 暫 行 課 程 標 準 〉 ( 教 育 部 , 1968) 中 , 教 材 大 綱 列 出教材編選原則、教材分配之比例,並附錄各學年的教材綱要。以範文、 作文、書法、語言訓練、課外閱讀等五項類別來分述之。其 中國文課本之 編選原則為下列: ( 1) 範 文 之 選 材 , 必 須 同 時 具 有 語 文 訓 練 、 精 神 陶 冶 及 文 藝 欣 賞 三 種 價 值 (應 用 文 注 重 實 際 應 用 價 值 ), 並 切 合 學 生 心 理 發 展 及 其 學 習 能 力 。 ( 2) 範 文 教 材 為 求 適 應 學 生 學 習 能 力 高 低 不 同 程 度 之 施 教 , 分 必 讀 教 材 與 選讀教材兩種。必讀教材,無論能力較低或能力較高之學生均須教 學;選讀教材,可由教師斟酌學生程度自行增減,以不超過總分量 的 十分之二為限。 ( 3) 編 選 課 文 時 , 應 將 三 學 年 六 學 期 所 選 用 之 教 材 , 作 通 盤 計 劃 , 按 內 容 性質、文體比例、文字深淺,作有系統之編排。 ( 4) 選 文 注 重 下 列 各 點 : a.思 想 純 正 , 足 以 啟 導 人 生 真 義 , 培 養 國 民 道 德 者 。 b.旨 趣 明 確 , 足 以 喚 起 民 族 意 識 , 配 合 國 家 政 策 者 。 c.理 論 精 闢 , 足 以 啟 發 思 路 者 。. 24.

(39) d.情 意 真 切 , 足 以 激 勵 志 氣 者 。 e.教 材 新 穎 , 足 以 引 起 閱 讀 興 趣 者 。 f.文 字 淺 顯 , 適 於 現 代 生 活 應 用 者 。 g.層 次 清 楚 , 便 於 分 析 者 。 h.詞 調 流 暢 , 宜 於 朗 誦 者 。 i.韻 味 深 厚 , 足 以 涵 泳 情 性 者 。 j.篇 幅 適 度 , 便 於 熟 讀 深 思 者 。 ( 5) 課 外 閱 讀 的 選 材 , 除 前 條 各 項 原 則 外 , 應 注 意 下 列 四 點 : a.事 理 易 明. b.詞 彙 易 解 c.語 句 易 讀. d.結 構 易 辨. ( 6) 語 文 常 識 , 包 括 語 法 、 修 辭 法 、 文 章 作 法 、 文 字 基 本 構 造 、 書 法 、 工 具 書 使 用 法、標 點 符 號 使 用 法 及 演 說 辯 論 法 等。舉 凡 課 文 內 所 具 有 之 材料,應盡量剖析運用,並酌加補充。 而教材分配之比例有表列「國中各學年語體文與文言文分配之比例」(詳 見 表 2-1-3) 及 「 國 中 各 學 年 各 類 文 體 分 配 之 比 例 」 ( 詳 見 表 2-1-4) 。. 表 2-1-4 國中各學年語體文與文言文分配之比例 學年 百分比. 第一學年. 第二學年. 第三學年. 語體文. 70%. 60%. 50%. 文言文. 30%. 40%. 50%. 文別. 資 料 來 源 : 教 育 部( 1968)。 國 民 中 學 暫 行 課 程 標 準 。 台 北 : 教 育 部 。. 25.

(40) 表 2-1-5 國中各學年各類文體分配之比例 學年 百分比. 第一學年. 第二學年. 第三學年. 記敘文. 40%. 30%. 20%. 論說文. 30%. 30%. 40%. 抒情文. 20%. 20%. 20%. 應用文. 10%. 20%. 20%. 文別. 資 料 來 源 : 教 育 部( 1968)。 國 民 中 學 暫 行 課 程 標 準 。 台 北 : 教 育 部 。 2.1972年 教 育 部 公 佈 的 〈 國 民 中 學 國 文 課 程 標 準 〉( 教 育 部 , 1972) 的 各 學 年 教 材 綱 要 與 教 材 編 選 原 則 變 動 不 大 , 和 1968年 的〈 國 民 中 學 暫 行 課 程 標 準〉相差不多,惟在範文的部分標示必讀和選讀的部分。 3.1985年 的〈 國 民 中 學 國 文 課 程 標 準 〉( 教 育 部,1986),其 教 材 配 置 比 例 , 各學年語體文與文言文分配之比例是以學期來分,而不是以學年來區分 ( 詳 見 表 2-1-5)。各 學 年 各 類 文 體 分 配 之 比 例 亦 有 所 變 動( 詳 見 表 2-1-6)。 而 各 學 年 教 材 綱 要 與 教 材 編 選 原 則 和 1972年 的 〈 國 民 中 學 國 文 課 程 標 準 〉 相同。 表 2-1-6 國中各學年語體文與文言文分配之比例 學年 百分比. 第一學年. 第二學年. 第三學年. 第一 學期. 第二 學期. 第一 學期. 第二 學期. 第一 學期. 第二 學期. 語體文. 80%. 70%. 60%. 60%. 50%. 40%. 文言文. 20%. 30%. 40%. 40%. 50%. 60%. 文別. 資 料 來 源 : 教 育 部 ( 1986) 。 國 民 中 學 課 程 標 準 。 台 北 : 教 育 部 。 說 明:(1)上 表 所 列 之 百 分 比,第 一、二 學 年 語 體 文 可 酌 增,文 言 文 可 酌 減 ; 第 三 學 年 文 言 文 可 酌 增,語 體 文 可 酌 減,但 其 增 減 量,均 以 百 分 之 五為限。 26.

(41) (2) 語 體 文 應 選 其 詞 彙 語 法 合 於 國 語 者 ; 文 言 文 應 採 用 明 白 曉 暢 之 作,且適合時代潮流者。 表 2-1-7 國中各學年各類文體分配之比例 學年 百分比. 第一學年. 第二學年. 第三學年. 記敘文. 45%. 35%. 20%. 論說文. 30%. 35%. 45%. 抒情文. 20%. 20%. 20%. 應用文. 5%. 10%. 15%. 文別. 資 料 來 源 : 教 育 部 ( 1986) 。 國 民 中 學 課 程 標 準 。 台 北 : 教 育 部 。 說 明:(1)上 表 所 列 之 百 分 比,可 斟 酌 增 減;但 其 增 減 量,以 百 分 之 五 為 限 。 (2) 所 選 各 類 文 體 , 一 年 級 內 容 以 銜 接 國 小 六 年 級 國 語 課 本 程 度 為 原 則,二、三年級逐漸加深。 (3)記 敘 文 宜 由 寓 言 故 事 入 手 , 漸 進 於 人 、 事 、 情 、 物 之 描 述 及 名 人 之 傳 記。二、三 年 級,並 宜 酌 採 記 言 或 記 事 中 附 有 意 見 感 想 者 , 以 啟 導論說文之學習。 (4)論 說 文 宜 由 短 篇 入 手,以 至 於 夾 敘 夾 議 及 理 論 精 確 之 教 材;三 年 級 並可略選有辯論性之教材。 (5)抒 情 文 宜 取 其 真 摯 感 人 者 。 如 係 舊 體 詩 歌 , 宜 選 淺 顯 明 白 者 。 舉 凡 矯柔虛飾及消極頹廢之作,應予避免。 (6)應 用 文 以 書 啟、柬 帖 為 主,其 他 有 關 應 用 文 之 各 類 體 例,列 為 附 錄。 4.1994年 十 月 所 公 佈 的 〈 國 民 中 學 國 文 課 程 標 準 〉 ( 教 育 部 , 1994) 中 , 修 改的內容如下: ( 1)「 教 材 編 選 之 原 則 」改 為「 教 材 編 選 之 要 領 」, 其 中 增 加 兩 項 要 領 : a.第 一 點 就 明 白 指 出 國 中 教 材 編 選 需 承 接 國 民 小 學 國 語 教 材 編 選 原. 27.

(42) 則,切合學生身心發展及學習能力。 b.每 課 範 文 之 後 , 必 須 有 作 者 介 紹 、 題 解 ( 包 括 文 體 、 主 旨 、 文 章 結 構)、注釋、問題與討論等項。 ( 2) 教 材 配 置 比 例 亦 有 所 變 動 ( 詳 見 表 2-1-7、 表 2-1-8) 。 表 2-1-8 國中各學年語體文與文言文分配之比例 學年 百分比. 第一學年. 第二學年. 第三學年. 第一 學期. 第二 學期. 第一 學期. 第二 學期. 第一 學期. 第二 學期. 語體文. 80%. 70%. 70%. 60%. 50%. 40%. 文言文. 20%. 30%. 30%. 40%. 50%. 60%. 文別. 資 料 來 源 : 教 育 部 ( 1994) 。 國 民 中 學 課 程 標 準 。 台 北 : 教 育 部 。 說 明 : a.上 表 所 列 之 百 分 比 , 第 一 、 二 學 年 語 體 文 可 酌 增 , 文 言 文 可 酌 減 ; 第 三 學 年 文 言 文 可 酌 增,語 體 文 可 酌 減,但 其 增 減 量,均 以 百 分 之 五為限。 b. 語 體 文 應 選 其 詞 彙 語 法 合 於 國 語 者 ; 文 言 文 應 採 用 明 白 曉 暢 之 作,且適合時代潮流者。. 表 2-1-9 國中各學年各類文體分配之比例 學年. 第一學年. 第二學年. 第三學年. 記敘文. 45%. 35%. 30%. 論說文. 25%. 32%. 35%. 抒情文. 25%. 25%. 25%. 應用文. 5%. 10%. 10%. 百分比 文別. 資 料 來 源 : 教 育 部 ( 1994) 。 國 民 中 學 課 程 標 準 。 台 北 : 教 育 部 。. 28.

(43) 說 明 : a.上 表 所 列 之 百 分 比 , 可 斟 酌 增 減 ; 但 以 百 分 之 五 為 限 。 b.所 選 各 類 文 體 , 一 年 級 內 容 以 銜 接 國 小 六 年 級 國 語 課 本 程 度 為 原 則,二、三年級逐漸加深。 c.記 敘 文 宜 由 寓 言 故 事 入 手,漸 進 於 人、 事 、 情 、 物 之 描 述 及 名 人 之 傳 記。 二、 三 年 級, 並 宜 酌 採 記 言 或 記 事 中 附 有 意 見 感 想 者, 以 啟 導論說文之學習。 d.論 說 文 宜 由 短 篇 入 手,以 至 於 夾 敘 夾 議 及 理 論 精 確 之 教 材;三 年 級 並可略選有辯論性之教材。 e.抒 情 文 宜 取 其 真 摯 感 人 者。如 係 舊 體 詩 歌,宜 選 淺 顯 明 白 者。舉 凡 矯柔虛飾及消極頹廢之作,應予避免。 f.應 用 文 以 書 啟、柬 帖 為 主,其 他 有 關 應 用 文 之 各 類 體 例,列 為 附 錄。 ( 3) 在 教 材 大 綱 上 , 其 變 動 也 比 較 大 : 增 列 了 「 語 文 常 識 」 , 作 文 、 語 言訓練、課外閱讀、書 法等各類均詳列應學習之要項,分 布於三個學 年六個學期中。 綜 上 所 述,1994年 國 文 課 程 標 準 教 材 綱 要 比 起 1985年 國 文 課 程 標 準 教 材 綱要的規定較為細膩,分項列舉也比較清楚。可以發現國文教材綱要的演 變呈有以下幾個趨勢: 1.重 視 國 文 的 學 習 是 承 接 國 民 小 學 國 語 的 學 習 為 其 基 礎 。 2.各 學 年 語 體 文 與 文 言 文 分 配 之 比 例 的 變 動,是 考 量 學 生 之 學 習 發 展 與 能 力 需求。 3.1985與 1994年 的 國 中 國 文 教 材 綱 要 中 , 各 學 年 各 類 文 體 分 配 比 例 中 之 說 明,皆 提 及 所 選 之 各 類 文 體,國 中 一 年 級 之 內 容 以 能 銜 接 國 小 六 年 級 國 語 課文者為原則。 由此可知,國中國小教材銜接之問題顯然已被正視,但是實際上,國 民小學課程標準與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卻沒有銜接。就教材綱要方面來說, 國小課程標準分成注音符號、說話教材、讀書教材、課外閱讀教材、作文. 29.

數據

表 2-2-1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教 科 書 編 輯 之 相 關 論 文   研 究 者   研 究 題 目   研 究 結 果   張 淑 屏 ( 1999)   國 小 教 師參 與 自 然 教 科 書 編 輯 經 驗 與 專 業 發 展 之 研 究 研 究 發 現 主 要 有 三 部 分 :   ( 一 )參 與 編 輯 的 經 驗 內 容:包 括 參 與 的 動 機、編 輯 觀點 、 編 輯 過 程 和 編 輯 。  ( 二 )編 輯 團 體 的 影 響 狀 況:包 括 編 輯 教 師 與
圖 3-1-1    研 究 架 構 圖  研究主題  九年一貫課程國語文教科書內容分析 ------以六年級至七年級為例 形成結論 提出建議 分析並比較三版本內容 南一版 99 學年國小六年級 100 學年國中七年級  研究方法為內容分析法:量化分析與質性分析 康軒版 99 學年國小六年級100 學年國中七年級 翰林版  99 學年國小六年級  100 學年國中七年級 教材份量  內容主題文白比例文體比例編選體例
圖 3-1-2    研 究 流 程 圖  提出研究問題 確認研究方向 決定研究範圍與研究對象  蒐集整理相關文獻資料,並進行內容篩檢 分析、歸納研究內容,提出結論與建議 用內容分析法分析、整理資料 與老師討論計畫與修訂、發展類目 確定研究主題 研究動機與目的
表 4-1-2  南 一 版 七 年 級 國 文 教 科 書 教 材 份 量 統 計 表   國 中 七 年 級 第 一 冊   國 中 七 年 級 第 二 冊   課 次   課 文 名 稱   語 體   字 數   課 次 課 文 名 稱   語 體   字 數   一   雅 量   白 話 文   476 一   大 樹 之 歌   白 話 文   545 二   月 光 餅   白 話 文   910 二   差 不 多 先 生 傳   白 話 文   845 三   夏 夜 ( 新 詩 )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study found: (一) comparing with the pupils of other grades, the pupils in pupils of sixth grade in Yang-Guang Elementary School emphasized on the growth of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nduct math remedial instruction on decimals division (RIDD) for sixth grade and solve teaching problems through action researchC.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blem posing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seventh grade math class, including cooperative posing and individual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case study are two eighth grad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math game is designed to assist in teaching volume four, chap- ter one of grade eight

The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grade three number and operation problem-posing curriculum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