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通識教育科 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通識教育科 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

Copied!
19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通識教育科

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建議學校採用 二零零七(二零一五年十一月更新)

由 2015/16 學年中四級開始適用

(2)

(空白頁)

(3)

目 錄

頁數

引 言 i

第一章 概論 1

1.1 背景 1

1.2 課程理念 2

1.3 科目性質 3

1.4 課程宗旨 4

1.5 學習成果 4

1.6 與基礎教育及專上教育的銜接 5

第二章 課程架構 7

2.1 課程設計原則 7

2.2 整體架構 7

2.3 學習範圍之間的聯繫 8 2.4 單元的基本設計 10 2.5 學習範圍:自我與個人成長 13 2.5.1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14 2.6 學習範圍:社會與文化 19

2.6.1 單元二:今日香港 20

2.6.2 單元三:現代中國 26

2.6.3 單元四:全球化 31

2.7 學習範圍:科學、科技與環境 34

2.7.1 單元五:公共衛生 35

2.7.2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 39

2.8 獨立專題探究 43

2.8.1 目標 43

2.8.2 性質 43

2.8.3 學生所選的題目 45

2.8.4 說明 47

2.8.5 課時 48

2.9 時間分配 48

第三章 課程規畫 49

3.1 主導原則 49

3.2 學習進程 49

3.3 課程規畫策略 51

3.3.1 課程詮釋 51

3.3.2 初中課程與高中課程的銜接 51

3.3.3 照顧學生多樣性 53

3.3.4 鼓勵自主學習 54

3.3.5 運用突發議題或重大生活事件,設計跨單元課題研習 55

(4)

3.3.6 與其他學習經歷和全方位學習機會的聯繫 55

3.3.7 跨課程協作 56

3.3.8 全校參與模式的通識教育科課程規畫 57

3.3.9 學習與評估的結合 58

3.4 課程統籌 58

3.4.1 了解課程、學生需要和學校現況 58

3.4.2 組織和架構 60

3.4.3 課程規畫 60

3.4.4 加強專業發展 61

3.4.5 發展學與教資源 62

3.4.6 處理轉變 63

第四章 學與教 65

4.1 知識與學習 65

4.1.1 知識的觀念 65

4.1.2 透過議題探究建構知識 65

4.2 主導原則 68

4.3 取向與策略 69

4.3.1 議題探究及多角度思維 69

4.3.2 有系統地研習議題 71

4.3.3 選取合適的策略:配合目標 73

4.3.4 從閱讀中學習 77

4.3.5 課堂以外的學習 78

4.3.6 照顧學習多元化 78

4.4 互動 81

4.4.1 學生和教師的角色和互動 81

4.4.2 活動後的綜合解說 83

4.5 學習社群 84

4.5.1 共同建構知識 84

4.5.2 發展學習社群內每個學生的潛能 84 4.5.3 按獨立專題探究的組別建立學習社群 84 4.5.4 資訊與通訊科技和學習社群 85 4.6 獨立專題探究的學與教 85

4.6.1 建基於已有經驗 85

4.6.2 擬定探究題目和範圍 86

4.6.3 在單元學習的情境發展專題研習能力 89 4.6.4 選擇方法與預期熟練程度 89

4.6.5 分析數據 90

4.6.6 多樣化的演示模式 91

(5)

5.3 評估目標 96

5.4 校內評估 98

5.4.1 主導原則 98

5.4.2 校內評估措施 99

5.5 公開評核 101

5.5.1 主導原則 101

5.5.2 評核設計 102

5.5.3 公開考試 102

5.5.4 校本評核 104

5.5.5 成績水平與匯報 106

第六章 學與教資源 109

6.1 學與教資源的目的及作用 109

6.2 主導原則 110

6.3 通識教育科常用資源 110 6.3.1 教育局提供的學與教資源 110

6.3.2 文本資源 111

6.3.3 互聯網與科技 111

6.3.4 傳媒 112

6.3.5 其他非文字資料 112

6.3.6 可獲取的社會資源 113

6.4 學與教資源的靈活運用 113

6.4.1 切合目的 113

6.4.2 照顧學生的差異 114

6.4.3 學與教資源中的語文議題 114

6.5 資源管理 114

附錄 115

一 獨立專題探究建議主題 115

二 綜合人文科(中四至中五)其中一個課題的教學設計樣本 121

三 促導學生小組學習的準備 122

四 支援來自社經地位較低家庭的學生的學習 124 五 跨單元課題教學進度計畫表舉隅 126

六 校長在開設新科目中的角色 131

七 通識教育科主任的經驗分享 132

八 在高級補充程度通識教育科的課堂進行角色扮演活動 133 九 綜合人文科(中四至中五)的分組討論活動 134

十 學生繪製的概念圖 135

十一 透過考察團學習通識教育 136

十二 教師善用回饋 137

十三 善用活動後綜合解說以引導議題探究 138

十四 以電子手帳支援學生學習 139

十五 課室為本的學習社群模式 140

十六 延伸的學習社群 141

(6)

詞彙釋義 143

參考文獻 147

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通識教育委員會委員名錄

(7)

引 言

教育統籌局(教統局,現改稱教育局)於2005年發表報告書1,公布三年高中學制將 於2009年9月在中四級實施,並提出以一個富彈性、連貫及多元化的高中課程配合,俾 便照顧學生的不同興趣、需要和能力。作為高中課程文件系列之一,本課程及評估指引 是建基於高中教育目標,以及2000年以來有關課程和評估改革的其他官方文件,包括《基 礎教育課程指引》(2002)和《高中課程指引》(2009)。請一併閱覽所有相關文件,以便 了解高中與其他學習階段的連繫,並掌握有效的學習、教學與評估。

本課程及評估指引闡明本科課程的理念和宗旨,並在各章節論述課程架構、課程 規畫、學與教、評估,以及學與教資源的運用。課程、教學與評估必須互相配合,這是 高中課程的一項重要概念。學習與施教策略是課程不可分割的部分,能促進學會學習及 全人發展;而評估亦不僅是判斷學生表現的工具,而且能發揮改善學習的效用。讀者宜 通觀全局,閱覽整本課程及評估指引,以便了解上述三個重要元素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

課程及評估指引由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 於2007年聯合編 訂,並於2014年1月作首次更新,以落實新學制檢討中有關高中課程及評估的短期建議,

務求讓學生和教師盡早受惠;而是次更新則包括新學制中期檢討中課程及評估的其他建 議。課程發展議會是一個諮詢組織,就幼稚園至高中階段的學校課程發展事宜,向香港 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意見。議會成員包括校長、在職教師、家長、僱主、大專院校學者、

相關界別或團體的專業人士、考評局的代表、職業訓練局的代表,以及教育局的人員。

考評局則是一個獨立的法定機構,負責舉辦公開評核,包括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委員會 成員分別來自中學、高等院校、政府部門及工商專業界。

教育局建議中學採用本課程及評估指引。考評局會根據學科課程而設計及進行各 項評核工作,並將印發手冊,提供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考試規則及有關學科公開評核的 架構和模式。

課程發展議會及考評局亦會就實施情況、學生在公開評核的表現,以及學生與社 會不斷轉變的需求,對學科課程作出定期檢視。若對本課程及評估指引有任何意見和建 議,請致函: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13樓1321室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總課程發展主任(通識教育 / 跨課程學習)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該報告書名為《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學制—投資香港未來的行動方案》,下稱「334 報告書」。

(8)

傳真:2573 5299

電郵:liberalstudies@edb.gov.hk

(9)

第一章 概論

本章旨在說明通識教育科作為三年制高中課程核心科目的背景、理念和宗旨,並闡述本 科與初中課程、高等教育以及就業出路等方面如何銜接。

1.1 背景

334 報告書(教育統籌局,2005)指出通識教育科將會成為三年制高中課程的核心科目,

並與其他三年制高中課程的科目一樣進行公開評核。在諮詢初期,公眾非常關注通識教 育科在三年制高中課程的定位和設計。本指引提供的課程與評估架構,是經過持續的諮 詢,聽取不同的持份者(包括教育界和公眾人士)的意見之後而制定的。社會人士對通 識教育科課程與評估架構的理念和課程宗旨已取得共識;公眾亦大力支持通識教育科作 為三年制高中課程中的核心科目,以改變高中課程偏重學科的情況。

通識教育科旨在透過探究各類議題以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觸覺。本 科所選取的單元內容主題,對學生個人、社會和世界均具有重要意義,也能幫助學生聯 繫不同範疇的知識,擴闊視野。通識教育科的學習經歷可幫助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並 且有信心面對未來的挑戰。

探究式學習是設計高中通識教育科的關鍵。本港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已在這一方 面有很好的課程發展經驗。學校除了在 1992 年實施高級補充程度的通識教育科外,在 公民教育和思維技能等科的跨課程連繫方面,也積累了很多寶貴的實踐經驗。在 2003 年開設的綜合人文科(中四至中五)和科學與科技科(中四至中五)1,更進一步為在 三年制高中課程中推行通識教育科積累了更多的教學經驗,並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本科課程及評估架構的設計,嘗試融合現代對知識和學習過程的理念;在參考外國的思 維技能訓練、生命教育、價值教育和公民教育等跨學科課程的同時,也兼顧有關課程如 何適應本港的環境。本科的學術水平也已與海外中學教育的同等課程掛鈎。

高中通識教育科的設立,是回應香港社會的需要,為高中學生提供跨學科的學習機會。

本科應與其他高中學科互相補足,以維持卓越的學術水平,擴闊視野,並使學生的學習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教育統籌委員會在 2000 年提出「提供一個寬闊的高中課程,讓學生有機會獲得涵蓋各個學習領域的經 歷,建立一個廣博的知識基礎,及加強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為回應上述建議,課程發展議

會開設綜合人文科(中四至中五),特別為著重理科或科技科的學生提供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

習領域」的學習經歷;同時也為著重文科的學生開設了科學與科技科(中四至中五),提供在「科學教

育學習領域」和「科技教育學習領域」的學習經歷。

(10)

與現實生活具備更緊密的聯繫。通識教育科切合本港課程的實況,旨在實現高中教育的 總體學習宗旨。

通識教育科佔三年制高中課程的總課時不少於百分之十。學校可靈活訂定課時,使本科 的學與教,能與其他課程的規畫,例如語文教學、德育及公民教育等互相配合。

1.2 課程理念

通識教育科讓學生探討的課題,涉及不同處境下的人類境況,藉此幫助學生理解現今世 界的狀況及其多元化特質。本科旨在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聯繫各科的知識,能從多角 度研習不同的課題,從而建構與他們所身處的現今世界直接相關的個人知識。本科的獨 特性在於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跨學科思考技能。通識教育科協助達到《改革高中 及高等教育學制 – 對未來的投資》(教育統籌局 2004,頁 8)中提出的高中課程宗旨,

該課程宗旨特別重視培養學生:

● 具備廣闊的知識基礎,理解當今影響個人、社會、國家或全球日常生活的問題;

● 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份,並具備世界視野;

● 尊重多元文化和觀點,並成為能夠批判、反思和獨立思考的人;

● 掌握終身學習所需的資訊科技及其他技能。

本科配合其他核心科目和選修科目,使學校課程在廣度和深度之間取得平衡。

學生修讀通識教育科時,需 要應用從其他學科所獲取的 知識和角度來探究當代的議 題,目的是讓學生有機會:

通識教育科 的議題 英國

X1

語文

數學

中國 語文

其他學 習經歷

X2

X3

● 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概念

● 擴展看事物的角度,有關角 度超越單一的學科

● 探討當代議題,而有關議題 未能被某單一學科所涵蓋

(11)

本科的學習,以基礎教育八個學習領域的知識為基礎,各個單元的修習則需要掌握新的 知識和事實作為研習的依據。在探究各單元的內容時,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從不同的學 科所獲得的知識和角度,來豐富本科的學習,並聯繫各科的知識。

通識教育科旨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正面的價值觀與積極的態度、社會觸覺和適 應能力,為將來升學、就業和擁有充實的生活作好準備。

1.3 科目性質

通識教育科的設計以學生為本,旨在幫助學生認識自己,並了解與別人、物質世界和環 境的關係。本科的目的不在於使學生成為各學術領域的專家,而在於幫助學生在社會、

國家和世界成為有識見、理性和負責任的公民。

高中通識教育科的性質,有別於大學的通才教育或通識教育。本科的課程組織切合本港 課程的實況,以求達到高中教育的學習宗旨。本科不需與「人文精神」或「古典主義」

等意識形態互相聯繫。本科採納一個大眾普遍接受的觀點:認同所有高中學生均能透過 適合年齡組別各種學與教的活動,建構和增長知識。

因為通識教育科的範圍涵蓋當代的議題,所以除了教師提供的資料和有關的學與教材料 之外,媒體也是重要的學習資料來源。學生須學會審慎地評估在媒體中出現的資料、現 象及信息,明辨事實、意見與偏見。從媒體中嚴謹地選取材料供學生討論,可以幫助學 生學習以確實的證據和相關的資料來立論,而免於無知和偏見。

通識教育科採用議題探究的學與教方法,鼓勵學生獨立學習以追求知識,並對新的事物 持開放的態度。透過探究與本課程主題相關的議題,學生可學習找出不同主題和學科之 間的聯繫,以及了解知識的複雜內涵和組織。教師可採用發展性的模式,以不同的學與 教策略,幫助學生較全面地了解議題,掌握相關事實,分析問題的核心,進而可以持平 的觀點作出合理的判斷。根據高級補充程度通識教育科的經驗,本科知識內容會佔科目 涵蓋範圍/探究學習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以便幫助學生充分理解主題和議題的背景和 性質。

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也是通識教育科的重要目標之一。通識教育科同樣注重 德育及公民教育在不同學習階段所強調的各項核心價值(即:堅毅、尊重他人、富責任 感、具有國民身份認同感和愛國心);也培養學生尊重別人的價值觀,幫助他們從不同 的角度思考問題,並作出合情合理的價值判斷。

(12)

1.4 課程宗旨

高中通識教育科旨在幫助學生:

(a) 加深對自身、社會、國家、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的理解;

(b) 對不同情境中(例如文化、社會、經濟、政治及科技)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作多 角度思考;

(c) 成為獨立思考者,能夠適應個人和社會環境的不斷轉變情況而建構知識;

(d) 培養與終身學習有關的能力,包括明辨性思考1能力、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

溝通能力和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e) 在多元社會中欣賞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並學習處理相互衝突的價值觀;

(f) 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使他們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 負責任的公民。

1.5 學習成果

預期學生透過本科的學習,能夠:

(a) 探究與自身、社會、國家、人類世界及物質環境有影響的當代議題,從而發展建 構知識的能力,以達到:

i. 了解在不同的挑戰和機遇下,青少年的個人成長過程和人際關係;

ii. 評鑑香港生活中有關個人、社群和政府的權利和義務的不同方面;

iii. 評估改革開放對現代中國和中華文化的發展的影響;

iv. 認識全球化具有多項向度及和對人類有不同的影響,以及人們對全球化也 有不同回應;

v. 了解人們如何理解公共衛生的議題,並根據相關的科學知識和證據作出決 定;

vi. 分析在有關能源資源及可持續發展方面,科學與科技如何與環境產生互 動;

(b) 了解個人、社會、國家和全球議題的相互關聯,以及自然環境與社會的互相倚賴,

(13)

(c) 反思自己的多元身份、價值系統和世界觀的發展,尤其是有關個人經歷、社會文 化境況,以及科學、科技和全球化發展所帶來的各種影響;

(d) 識別對個人和社會議題的不同意見背後的價值取向,並在個人和社會層面的議題 和問題上,運用明辨性思考能力、創造力,和從多角度考慮作出判斷和決定;

(e) 清楚表達自己的論據,並以尊重證據、開放和寬容的態度來看待其他人所持的意 見和價值觀;

(f) 發展探究式學習的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資訊處 理能力、運用資訊及通訊科技能力;

(g) 自發地進行自主學習,包括訂立目標、制訂和執行計畫、解決問題、分析數據、

作出結論、匯報以及評鑑等過程;

(h) 顯示對本身所屬文化、其他文化以及理解普世性價值的欣賞,並願意成為盡責認 真的公民。

1.6 與基礎教育及專上教育的銜接

通識教育科課程的設計,建基於學生在基礎教育的學習,並且透過探究現代世界的重要 主題,幫助學生擴闊知識面,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建立獨立思考及聯繫各科知識的能力

各單元的設計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相關學習經歷,並將之清楚列明;各單元的「說明」部 分列出學生在處理各主題和議題時所需要的知識範圍,並提供可以考慮的角度和方向,

以便使學與教可以達到通識教育科的學習目標。

推行專題研習是基礎教育改革的四個關鍵項目之一。專題研習可以幫助學生達到「學會 學習」的目標,讓他們能掌握在不同範圍進行探究時所需要的各種技能。事實上,香港 的學生早在小學常識科的學習過程中,已有跨學科的探究式學習經歷;香港基礎教育學 校課程採用開放及靈活的課程架構,也使跨學科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經歷的一部分,培養 學生的共通能力,幫助他們聯繫不同的學科知識。這些發展都為高中通識教育科的推 行,奠下良好的基礎。

透過研習通識教育科,學生可探索不同的進修途徑和就業出路。通識教育科所培養的智 能和多角度思維,對學生修讀大專程度的不同課程皆有裨益。此外,本科也幫助學生為 投入工作的環境作好準備。本科培養的公民素養、社會觸覺和具識見的決策能力,將幫 助學生在面對瞬息萬變的工作環境和具挑戰性的職業發展時,能有效地學習和作出明智 的決定。

(14)

(空白頁)

(15)

第二章 課程架構

通識教育科課程架構設定學生在高中階段須掌握的重要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學 校和教師在規畫校本課程和設計適切的學、教、評活動時,須以課程架構作依據。

2.1 課程設計原則

本課程根據 334 報告書(教育統籌局,2005)第三章所列的建議,發展出以下的設計原 則:

(a) 建基於學生在基礎教育應有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學習經歷。在進入高 中教育之前,八個學習領域及五種基要的學習經歷,為學生在通識教育科的學習 提供了必需的知識基礎和能力。

(b) 透過研習不同情境的議題,令學生有機會綜合及應用過往的學習所得,並能繼續 擴闊及深化知識基礎。課程的設計讓學生超越對事實和現象的理解,進行深入的 探究和反思。

(c) 理論學習和應用學習兼備。本科讓學生接觸到的角度和概念,對理解人類關注的 議題甚為重要;也強調培養學生將所習得的角度和概念,轉移及應用於理解新議 題的能力。

(d) 對於探究進程、具體地討論議題、選擇課程材料,本課程架構容許足夠的彈性,

以照顧學生的多元化學習和確保本科的學習經驗與學生相關;也容許學生在獨立 專題探究部分選擇適合自己的興趣和志向的課題進行探究。

(e) 透過採用議題探究模式和提供自主學習經驗,幫助學生發展獨立地終身學習的能 力。

(f) 靈活的課程組織及學習進程,適合具有不同特徵的學校和不同需要的學生。

(g) 通識教育科所培養的知識、能力、價值觀和態度,有助學生選取各種出路,為將 來的升學、接受培訓或就業作準備。

(h) 本課程在三年制高中課程中的定位,是其他核心科目、選修科目、應用學習及其 他學習經歷的重要聯繫。

2.2 整體架構

通識教育科的課程由「自我與個人成長」、「社會與文化」及「科學、科技與環境」這三 個學習範圍組成,涵蓋了人類的處境和當代世界的重要關注點。這三個範圍為探討相關 的議題提供平台,讓學生了解不同概念之間的關聯,從而更清晰地理解現今世界的狀況。

(16)

「自我與個人成長」集中處理與學生個人層面相關的議題,旨在讓學生加深對自己的認 識,培養積極面對人生的態度。「社會與文化」則集中處理在社會和文化的處境,人類 所面對的境況,讓學生探討本地、國家和世界的社會與文化發展。「科學、科技與環境」

主要探討物質世界、科技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讓學生理解科技和人類活動對環境所 帶來的影響。

圖 2.1 簡列通識教育科的課程架構:

學習範圍 獨立專題探究

自我與個人成長

●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學生須運用從三個學習範圍所 獲取的知識和角度,並推展至 新的議題或情境,來進行一項 獨立專題探究。下列的建議主 題,可用於幫助學生發展自己 的獨立專題探究題目:

● 傳媒

● 教育

● 宗教

● 體育運動

● 藝術

● 資訊及通訊科技 社會與文化

● 單元二:今日香港

● 單元三:現代中國

● 單元四:全球化

科學、科技與環境

● 單元五:公共衛生

●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

圖 2.1 通識教育科的課程架構

2.3 學習範圍之間的聯繫

如前所述,本科三個學習範圍並非三個獨立的知識領域,也不是自成一體的學科。圖 2.2 展示了這三個學習範圍之間的聯繫。在適當的情況下,學生宜儘量將從一個學習範

(17)

自 我 與 個 人 成 長   社 會 與 文 化

個人的成長包含社化的過程,個人不能抽離身處的社會、文化、歷史的背景來認 識自己和確定身份。社會的今日面貌,反映不同界別中社會成員的生活形態;社 會將來的發展,也取決於社會成員在不同議題上的取向。而隨著人與人、地區與 地區之間的交往日趨頻繁和網絡化,個人所作的抉擇,往往影響本地及本地以外 的社區,甚至全球社會。

自 我 與 個 人 成 長   科 學 、 科 技 與 環 境

科學與科技的知識能幫助個人理解生活上的各種問題,從而作出有識見的決定,

並明白自己對社會、世界和環境的責任。科學和科技的發展,一方面幫助人們探 求物質世界和改善生活素質;另一方面,卻又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溝通方式,甚 至思考的模式。如何在個人生活中善用科學與科技,是現代人關注的問題之一。

社 會 與 文 化   科 學 、 科 技 與 環 境

科學與科技的發展,加快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拉近了地區之間的距離,也為文化 的交流和發展帶來了新的刺激。要維持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同時考慮科 學、科技和環境的因素。隨著社會問題的日趨複雜,科學與科技的發展必須配合 時代的轉變;但是,新的科技也會為社會和環境帶來新的挑戰和問題。

圖 2.2 各學習範圍之間的聯繫

「獨立專題探究」進一步幫助學生整合從三個學習範圍所習得的知識,透過對感興趣的 議題進行探究,認識現今世界的複雜性,從而發展明辨性思考技能和作出具識見的決 定,面對未來。本科並非要為學生提供一套固有的知識,教師不宜採用灌輸的教學方法。

總括來說,通識教育科課程架構的設計,旨在讓高中學生享有「融會貫通」的教育,透 過三個學習範圍來擴闊知識基礎,提升社會認知水平,並加深對個人、社會、國家、大 自然及人類世界的多方面理解。通過探討各個議題及進行「獨立專題探究」,學生可以

(18)

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理解各方面的觀點以及建構個人知識。本科的各種學習經驗,有 助培養學生成為有識見和富責任感的公民,並且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

2.4 單元的基本設計

課程的每個單元圍繞一個與學習範圍相關的中心概念而設計,並且訂立若干與學生生活 相關的主題。相關主題包括一些對學生和社會都重要的議題,而且適宜高中階段的學生 研習。這些議題涉及不同的價值觀,也因此是具有持久性的(例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 育的優先次序、個人選擇與集體利益之間的調協)。

各主題之下設有建議的「探究問題」,為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提供可採取的探索途徑,

同時也指示有關探究應有的寬度與深度。在處理範疇廣闊、具持久性的議題時,教師可 就建議的探究問題選取各種具體的、時事性的議題,與學生進行研習。例如,在討論關 於藥物的專營權問題時,教師可幫助學生檢視隱藏於議題背後長久存在的價值矛盾,例 如,經濟利益的追求與法律考慮之間的張力。

每一主題下的「說明」部分,旨在幫助教師和學生理解相關的內容及對某些議題建議一 些探究的角度和方向,以供考慮。教師可靈活運用說明的內容,按學生的興趣和能力,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為本科而設的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http://ls.edb.hkedcity.net),

也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相關的資料。

在課程開始推行的階段,「說明」可以幫助教師掌握課程的寬廣度;但是,「說明」的內 容將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作出更新和修訂。

六個單元的主題和主要探討問題詳列如後。

(19)

學習範圍:自我與個人成長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 主要探討問題

1. 自我了解 個人在青少年期會面對哪些挑戰與機遇?

2. 人際關係 哪些人際關係的因素,能幫助青少年反省和為過渡至 成年階段作好準備?

學習範圍:社會與文化 單元二:今日香港

主題 主要探討問題

1. 生活素質 香港維持或改善居民的生活素質的發展方向如何?

2. 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 香港居民如何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就法治精神而 言,香港居民如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

3. 身份和身份認同 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是怎樣形成的?

單元三:現代中國

主題 主要探討問題

1. 中國的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政策對國家的整體發展和人民生活產生甚麼 影響?

2. 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 家庭觀念和功能的演變,展示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有 甚麼關係?

在甚麼程度上,傳統習俗與中國人的現代社會是相容 的?

單元四:全球化

主題 主要探討問題

1. 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為甚麼世界各地的人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有不 同的回應?

(20)

學習範圍:科學、科技與環境 單元五:公共衛生

主題 主要探討問題

1. 對公共衛生的理解 人們對疾病和公共衛生的理解如何受不同因素影響?

2. 科學、科技與公共衛生 科學與科技在甚麼程度上可以促進公共衛生的發展?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

主題 主要探討問題

1. 能源科技的影響 能源科技如何與環境問題相關?

2.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為何成為當代的重要議題?其出現與科學 及科技的發展又有何關係?

以下是課程的詳細闡述。

(21)

2.5 學習範圍:自我與個人成長

簡介

每人的人生歷程都會遇上各項成長的挑戰,例如:身份的發展、由青少年過渡至成人階 段擔當不斷增多的角色等。社會上充滿各種挑戰與機遇的情境,可能會影響青少年的自 我了解和人際關係。

在學生成長期間,他們須識別各種與個人成長有關的生理、情緒及社群因素。此外,學 生也須重視自尊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以面對成長中的恐懼。學生也應學習在家庭和 學校等不同的情境中有效地與人溝通,培養各種社交技巧。青少年也可藉著社區參與的 機會來加強應付逆境的能力。以上種種經歷皆能協助學生積極面對人生,建立同理心,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裝備自己來應付挑戰。

目標

透過本學習範圍的學習經歷,學生應能:

(a) 了解各項影響個人發展、人際關係、價值觀和信念的因素;

(b) 透過客觀評估青少年的發展,培養對自我的了解;

(c) 覺察到生活技能對於面對青少年期的挑戰與機遇的重要性和掌握這些技能所涉 及的複雜性;

(d) 認識在不同人際關係中的身份認同、角色和關係轉變;

(e) 反思個人在家庭、同儕和其他社群中的人際關係;

(f) 體會社區參與的重要性。

(22)

2.5.1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緒論

在青少年成長並邁向成年階段的過程中,生理、心理及群性發展上會經歷不少轉變,而 這些轉變可能會影響青少年的自尊。同時,處身於日新月異的社會,青少年須面對頗多 成長的挑戰與機遇。在此階段,他們渴望尋求可以實現的身份和角色,向家人要求獨立 自主,以及擴闊與朋輩的圈子和促進與社區的關係。青少年與成人之間,特別是家中的 長輩,可能會產生磨擦及衝突。因此,踏入青少年期後,學生需要在不同處境中學習和 體驗,繼而反思個人價值觀,促進較理想的個人成長及增進人際關係,以準備過渡至成 年階段。

透過基礎教育,學生對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已有基本的認識。本單元將集中分析與個人 層面相關的議題,當中包含具爭議性的觀點和價值取向,藉此讓學生加深對自我的了 解,並體會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再者,透過探討有關人際關係的議題,並應用於家 庭、同儕和社會的實況中,讓學生可反省自己與人溝通的方式和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的 重要性。

基礎教育的相關學習經歷

透過基礎教育對「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的有關課題學習,學生應有以下的學 習經歷:

(A) 主題 1:自我了解

影響個人發展的因素包括:隨青春期而來的生理、情緒和社群發展的轉變及處理這些轉 變的方法;個人的獨特之處;兩性間的共通及相異處;個人身份認同及自尊;自我形象 及自我意識;個人的長處及短處;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金錢運 用;處理壓力和挫折感;處理感情的經驗;面對陌生處境的策略;在挑戰的環境下作出 決定等。

(B) 主題 2:人際關係

影響對性的態度、人際關係、價值觀和信念的因素;身份認同和社會認許;個人在家庭 及其他社群中的角色、權利及義務;友儕群體及它的影響;性別角色與關係;與異性的

(23)

單元架構

主題 1:自我了解

探討問題 相關價值觀和態度

個人在青少年期會面對哪些挑戰與機遇?

青少年的自尊受甚麼因素影響?它與青少年的行為和對 未來的期望如何相關?

為甚麼青少年被賦予某些權利和責任?

傳媒所傳遞的信息和價值觀,對青少年有甚麼影響?

有哪些流行而顯著的趨勢會對時下香港青少年構成挑戰 和機遇?他們如何回應這些趨勢?掌握生活技能對青少 年而言又為何重要?

善於應變、責任感、自 尊、自我反省、理性、

自律、獨立自主

說明

下列說明旨在幫助教師和學生認識相關的議題,並建議處理議題時可考慮的角度和方 向。

● 自尊、青少年行為和對未來的期望的相關性

- 認識在青少年期的成長挑戰,如生理變化、情緒波動與群性發展的需要以及相 應的處理方法

- 影響自尊的因素,如性別差異、外貌、家人的支持、朋輩的接納、社經地位、

文化因素

- 比較不同社經背景、學業成績或父母養育子女方式的青少年的自尊、行為和抱 負

- 接受個人的局限和發展個人潛能 - 客觀而準確的自我概念的重要性

● 青少年擁有的權利和責任

- 在不同情境中,只有青少年才能擁有的權利和責任,例如某年齡以下的人士才 能享有普及教育、青少年犯罪後所承受的懲罰與其他組別人士不同

- 對青少年的獨特期望(如青少年須建立個人價值觀)和壓力(如在服飾、外貌、

語言、與約會行為等方面從眾)

- 討論為何部分香港人贊同給予青少年更多權利和責任,其他香港人卻不同意

● 探討傳媒所傳遞的信息和價值觀對青少年成長帶來的影響(如性別定型、公民意識)

(24)

● 現時與香港青少年相關的趨勢

- 了解對香港青少年構成挑戰與機遇的時下趨勢,如消費行為、吸毒、廣泛的課 外活動、網上活動、社區參與等,並分析其成因和模式

- 分析這些對香港青少年構成挑戰與機遇的趨勢的特徵 - 香港青少年面對這些趨勢時普遍採用的處理方法

- 討論掌握生活技能對青少年把握機遇和應付挑戰的重要性

(25)

主題 2:人際關係

探討問題 相關價值觀和態度

哪些人際關係的因素,能幫助青少年反省和為過渡至成年階段 作好準備?

香港青少年常處身於哪些重要的人際關係?這些關係有 甚麼獨特和共同的特徵?

在不同的關係中,青少年如何建立身份和理解角色?

為甚麼青少年與家人、師長、朋輩和約會對象的關係會有 轉變?

香港青少年怎樣反省人際間的衝突和與人建立關係?

通訊科技如何影響青少年與他人的關係?

合作、性別平等、移 情、誠信、自我反省、

堅持自我、尊重自己、

尊重別人、社會和諧、

責任感、互相依賴

說明

下列說明旨在幫助教師和學生認識相關的議題,並建議處理議題時可考慮的角度和方 向。

● 香港青少年常處身的人際關係

- 一般香港青少年常處身於不同類型的人際關係中,包括正規群體(如學校會社)

和非正規群體(如朋輩)

- 這些關係的獨有特徵和共同特徵,如性別定型觀念及行為、朋輩群體壓力

● 在不同關係中建立身份和理解角色

- 影響青少年在不同關係中建立身份的因素,如性別定型、朋輩影響、父母管教 方式、種族淵源

- 在不同關係中青少年的角色期望和行為

● 青少年與家人、師長、朋輩和約會對象的關係的轉變,如 - 青少年對獨立自主的渴求、從眾壓力、被社會接納的需要

- 在價值觀和人生哲學上,香港青少年與其父母之間的分歧及縮窄代溝的方法 - 朋輩互動較緊密、兄弟姊妹間的競爭減少、師生聯繫較密切

- 分析約會行為模式的轉變(如在公共場所表現親密),並探討現時趨勢是否可 取和會否影響親密關係的持續性

● 反思人際間的衝突

- 顯露的人際衝突的成因和後果(如父母與子女的衝突、兄弟姊妹間的競爭)

- 一般青少年處理衝突的策略及其有效程度 - 反思各種衝突實例和減少衝突帶來傷害的方法

- 採取積極的態度來面對衝突,並在避免及化解衝突與維護個人誠信及信念之間 取得平衡

(26)

● 與人建立關係

- 建立和維繫關係的技巧,例如了解彼此的需要、特權和責任,在群體中繼續生 存的策略

- 在不愉快處境中(如被人杯葛)的自衛機能 - 社會和諧與個人自由之間的權衡問題

- 在不同關係中,建立歸屬感、尊重自己和尊重別人的重要性

● 通訊科技影響青少年的溝通方式和人際關係,如 - 擴闊社交圈子

- 網絡欺凌

(27)

2.6 學習範圍:社會與文化

簡介

文化是社會成員共同創造和共享的生活方式,普遍呈現在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層面。

社會由人構成,不同的社會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文化;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是息息 相關的。

回歸後的香港,一方面在原有的經濟基礎和生活方式上繼續發展成為國際都會;另一方 面則努力摸索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的新角色。與此同時,國家自改革開放以後,在新 千禧將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特別是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更不能在全球化 的趨勢和影響以外獨善其身。崛起的中國經濟、傳統的中華文化,都與世界的發展互相 影響。身處於這一動態時空的香港學生,須發展出探討和反思自身文化的觸覺以及跨越 地域的世界觀。

本學習範圍包括「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和「全球化」三個單元。由於三個單元的關 注重點不同,因此學習進程和深度也有分別。「今日香港」和「現代中國」涵蓋學生身 處的環境;而「全球化」是一個在不同層面及維度具爭議性的概念,學生需要認識其概 念本身的含義和相關的爭議,進而探究全球化趨勢產生的影響及其所引發出來的不同回 應。

目標

透過本學習範圍的學習經歷,學生應能:

(a) 了解身處的社會、國家和世界所面對的重要議題;

(b) 評估與社會及文化不同方面相關的素質、現象、轉變、趨勢及影響;

(c) 處理社會議題及問題時,應用明辨性思考能力和從多角度考慮作出決定及判斷;

(d) 識別不同社會、不同國家和世界之間的依存關係,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

(e) 欣賞不同社會及文化背景的人所持的觀點與價值觀;

(f) 反思自己作為社會、國家及世界的公民的多重身份的認同、責任及承擔。

(28)

2.6.1 單元二:今日香港

緒論

香港是以華裔為主體的社會,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根基。經濟上,香港已發展為國際金 融商貿中心,躋身世界大都會之列。在 1997 年前,香港經歷英國人的管治和現代化的 過程,中西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香港獨特的文化和社會風氣;回歸後,香港在「一國兩制」

下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公眾的生活和社會發展出現新的面貌。

基礎教育的學習經歷,已使學生對香港的社會大背景有一定的認識。本單元的學習,將 進一步探討備受關注的議題,例如引人注目的香港生活素質、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與法 治精神的關係、社會政治參與,以及對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

基礎教育的相關學習經歷

透過基礎教育對「單元二:今日香港」有關課題的學習,學生應有以下的學習經歷:

(A) 主題 1:生活素質

香港社會的需要和問題;香港的經濟發展歷史和現況;政府的功能和所提供的服務;香 港的自然和人文特徵(例如地勢、氣候、人口);消費者的權利和義務;現今本地的環 境議題等。

(B) 主題 2: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

香港的政治和社會的發展歷史和現況;中央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 憲法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對香港居民的重要性;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律的根源;香港 特別行政區的管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功能及其與香港居民的關係;香港居民的身 份、權利和義務;香港居民在社會和政治事務上的參與等。

(C) 主題 3:身份和身份認同

個人在不同社群中的身份和角色;作為香港居民及中國公民的身份認同;對本地、國家 及世界的認知和關注;在相互依存的世界出現的世界公民身份等。

(29)

單元架構

主題 1:生活素質

探討問題 相關價值觀和態度

香港維持或改善居民的生活素質的發展方向如何?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 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 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 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 受影響?

尊重素質及卓越;可持 續性;理性;敏感;關 懷

說明

下列說明旨在幫助教師和學生認識相關的議題,並建議處理議題時可考慮的角度和方 向。

● 衡量生活素質的角度,可根據客觀數據或主觀判斷,例如

- 經濟(例如失業率、人均本地居民生產總值、實質工資、貧富差距)

- 社會(例如醫療保健水平、教育機會和水平、平等機會)

- 文化(例如多元性、承傳)

- 政治(例如人權與法治、新聞自由、政府表現)

- 環境(例如污染程度、環境保育的發展)

● 市民就生活素質的意見,可因應個人、群體和政府在短期和長期獲得的利益和付出 的代價作出變動

● 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的障礙,例如可動用的資源、科技水平、社會凝聚力、對社會 公義的觀點、區域及國際因素

● 就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的緩急輕重的決定,可因應不同因素而變動 - 不同人士/階層/利益群體的組合

 大多數相對於少數

 敢言相對於沉默

 積極相對於被動

 資源充裕相對於資源匱乏

- 判斷其急切性:對個人、群體和公眾利益的考慮

(30)

主題 2: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

探討問題 相關價值觀和態度

香港居民如何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就法治精神而言,香港居 民如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

香港居民對社會及政治事務的參與程度和形式受甚麼因 素影響?他們的參與有甚麼意義?為甚麼他們會有不同 的訴求?有關訴求帶來甚麼影響?

法治精神如何保障香港居民的權利和推動他們履行義 務?

政府怎樣回應不同群體的訴求?政府的回應對香港的管 治、維護法治精神和提升公民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有甚麼 影響?為甚麼?

尊重法治;樂於參與;

人權與責任;民主;正 義

說明

下列說明旨在幫助教師和學生認識相關的議題,並建議處理議題時可考慮的角度和方 向。

● 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

- 影響參與程度和形式的因素,例如

 預期的代價與成效

 個人方面,例如身份認同、責任感、利他主義、自我實現

 社會結構方面,例如社會凝聚力和歸屬感;種族、性別、社會階層、年齡 等的差異

 政治方面,例如在不同層面的選舉中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政府公信力、

政治文化

 教育方面,例如教育水平、課程

 傳媒方面,例如新聞和資訊的流通程度和可信性、新聞和資訊自由度、傳 媒對事件的介入程度及立場

- 對個人、個別群體、政府和社會整體的不同意義和影響

● 法治精神與權利和義務

- 法治精神與守法的關係,例如

 守法是否等同於尊重和維護法治精神

 如何處理個別法典或法律條文與法治精神的衝突

 誰該負起尊重和維護法治精神的承擔責任

(31)

利益的動態平衡

● 政府與不同利益群體的訴求

- 不同特徵、背景和理想以及掌握不同資源的人士、組織和利益群體的訴求,例 如參政團體、非政府組織、弱勢社群、專業團體、工商界、中產階級、青少年、

不同性別、族裔、宗教的人士 - 不同訴求的優次

- 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回應以及回應的速度、相關性和有效性

- 相關回應對政府管治的影響,例如資源分配的優次決定、政府與香港居民的關 係、政府的認受性、執行政策的有效性和效率

- 相關回應對維護法治精神和提升公民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的影響,例如

 對法治精神的理解、關注和擁護程度

 參與的機會、程度、模式和相關的策略

 公民意識和對本港歸屬感的增減

(32)

主題 3:身份和身份認同

探討問題 相關價值觀和態度

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是怎樣形成的?

香港居民在甚麼程度上視自己為本地市民、國家公民和世 界公民?他們的身份認同是如何形成的?在日常生活 中,他們如何受到對自己身份認同的影響?

香港居民的本地、國家和世界不同層次的多元化身份之間 有甚麼關係?

對香港居民來說,多元化身份有甚麼意義?為甚麼?

歸屬感;多元化;開 放;個人獨特性;互相 依賴

說明

下列說明旨在幫助教師和學生認識相關的議題,並建議處理議題時可考慮的角度和方 向。

● 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的特徵

- 香港居民身份認同的多元性特徵(例如全球化和不同文化的影響、居民的流動)

- 香港居民的多元成分,包括永久性居民和非永久性居民;永久性居民中,包括 中國公民和非中國籍的人等

- 香港居民對本地的歸屬感及認同、國民身份認同和世界公民身份之間的關係

(例如在一些涉及本地、國家和世界利益的議題上,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香 港居民如何回應本地、國家和世界的一些引致感同身受或需要互相扶持的事 件)

● 影響歸屬感及身份認同的因素,可包括:歷史發展;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 方面的發展程度、社教化的不同媒介、傳統文化、普及文化、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 推動、教育

● 身份認同與歸屬感的體現,可包括下列各項:

- 對本地(例如區旗、區徽)和國家的象徵(例如國旗、國徽、國歌)以及國家 歷史事件、文化、山川河嶽的感受與反應

- 對涉及本地、國家和世界的重大事件的感受與回應 - 對本地、國家和世界事務的參與和貢獻

- 對國際比賽的反應(例如運動、音樂、電影)

- 在不同有關身份認同的問卷調查中的回應和反思

(33)

● 多元化身份的社會意義,可包括以下各項:

- 文化的反思和創新

- 社會多樣性和多元的聲音 - 自由度和適應能力的增加

(34)

2.6.2 單元三:現代中國

緒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行不同 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畫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1976 年期間的「文化大革命」,國 家和人民經歷了嚴重的破壞和損失。「文化大革命」結束,國家要重建社會和經濟。1978 年底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確立了推行改革開放的路 向;通過改革經濟體制、政治體制,中國逐步確立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 化建設道路。

在國家推行現代化的過程中,傳統的中華文化自然產生轉變,其中有些消失了,有些則 仍然是中國境內各民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內容大致可從 物質(如建築、名勝古蹟)、制度(如民俗、禮儀)和精神(如哲學、倫理道德)這三 方面來了解。三者環環相扣,展現中華文化豐富而多元的面貌。此外,文化是變動不居 的,所以中華文化亦將繼續發生變化。本單元的學習,將會透過改革開放影響文物保育 的角度,幫助學生認識和探討中華文化在物質方面的內容;透過探究傳統家庭觀念和習 俗與現代生活的關係,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文化中的精神和制度內容以及中華文化如 何受社會轉變所影響。

在基礎教育的階段,學生對國家的內政和外交以及中華文化的發展已有一定的理解。在 本單元,學生會進一步探討現時的機遇與挑戰以及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的互動關係。

基礎教育的相關學習經歷

透過基礎教育對「單元三:現代中國」有關課題的學習,學生應有以下的學習經歷:

(A) 主題 1:中國的改革開放

國家近百年發展的主要歷史時期和重要歷史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政和外交概況;

國家憲法的重要性;重要的政府組織;國家的地方及區域特徵及其主要自然和人文形貌 的特定分佈形態的成因和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環境議題等。

(B) 主題 2: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

(35)

單元架構

主題 1:中國的改革開放

探討問題 相關價值觀和態度

改革開放政策對國家的整體發展和人民生活產生甚麼影響?

人民如何理解生活水平和模式的轉變?

中國作為一個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環境保育和文物保 育面對甚麼挑戰和機遇?

參與國際事務怎樣影響國家的整體發展?

中央人民政府怎樣回應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

在甚麼程度上,改革開放影響了國家的綜合國力?

團結一致;愛國心;可 持續性;人權與責任;

關懷;正義

說明

下列說明旨在幫助教師和學生認識相關的議題,並建議處理議題時可考慮的角度和方 向。

● 改革開放的一些重點,例如三農問題(農業、農村、農民)、城市化、城市改革、

民工問題、國企改革、民營企業的角色

● 生活水平和模式的指標和相關的轉變和回應

- 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標,可包括經濟、教育、健康等方面

- 不同的生活水平和模式,例如鄉鎮和城市在發展上的差異、地域之間如內陸與 沿海和南北東西等在發展上的差異、不同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之間的差異 - 不同背景的個人的回應,以及不同群體和組織的回應,例如城鄉移民、民工潮、

對孩子的培育、消費行為的轉變

● 環境保育和文物保育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 改革開放對環境保育和文物保育帶來的挑戰,例如經濟發展考慮相對於環境、

跨代公平、文化承傳等考慮;個別利益考慮相對於整體利益考慮;政府政策和 法規及其實施情況是否配合國家和國際社會的標準

- 改革開放對環境保育與文物保育帶來的機遇,例如保育信息的推廣與教育;環 保產業與文化旅遊;人民的保育意識與行動

● 參與國際事務對國家整體發展的影響,如

- 國家在政府間和非政府間的國際機構和會議的參與和角色,以及就國際條約簽 訂和實施,對國家整體發展的影響

- 國家與其他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雙邊和多邊關係,對國家整體發展的影響 - 國家在地區事務和問題上擔當的角色和影響力方面的整體發展

● 政府管治的不同面向和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例如資源分配的優次決定、政府職能 和辦事效率、政策和法規的制定和實施、內部的監管、資訊管理和透明度、回應市

(36)

民和社會團體、組織的需要、政府的認受性、政府與人民的關係、中央人民政府與 地方人民政府的關係

● 中央人民政府回應改革開放的例子

- 與戶籍制度相關的社會政策,例如社會保障、醫療、教育 - 法制建設

- 民主政治建設 - 區域發展規畫

● 綜合國力的探討

- 經濟、軍事、科學與科技、資源、政府管治、外交、社會發展等方面的指標 - 改革開放中,各方面的實力和影響力的轉變

(37)

主題 2: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

探討問題 相關價值觀和態度

家庭觀念和功能的演變,展示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有甚麼關 係?

傳統家庭觀念和功能在現代生活中受到甚麼衝擊?

在甚麼程度上傳統家庭觀念和功能可以在中國人的現代 生活中延續?為甚麼?

文化及文明承傳;尊重 不同的生活方式、信仰 及見解;多元化;敏 感;欣賞

在甚麼程度上,傳統習俗與中國人的現代社會是相容的?

為甚麼部分傳統習俗能夠在中國人的現代社會中延續和 發展下去?為甚麼部分不能?

在甚麼程度上,傳統習俗對中國人的現代社會具有意義?

說明

下列說明旨在幫助教師和學生認識相關的議題,並建議處理議題時可考慮的角度和方 向。

● 傳統的家庭觀念的特性和功能

- 傳統家庭觀念的特性,例如強調父子關係、重視宗族名聲、宗族的形成、提倡 祭祖、家產共有

- 傳統家庭的功能,例如經濟、宗族繁衍、社教化、保護、地位繼承、福利、閑 暇、宗教

● 傳統家庭觀念和功能在現代生活中受到的衝擊,例如社會、經濟及文化發展導致與 傳統情況有異;家庭成員傾向注重個人主義與平權主義;社教化漸被非家庭因素所 取代;家庭成員的流動性增加令家庭的凝聚力減弱;配合傳統家庭的婚姻、生育、

贍養長者等觀念和功能在現代生活中的變化;政府公共政策的影響

● 傳統家庭觀念和功能的延續性,例如成員之間互相照顧與情感支援;養兒防老的觀 念;倫理關係的差序格局;兩代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財產/地位的繼承;教育功 能;男性為軸心

● 傳統習俗能否繼續保留和發展的因素,例如商業和市場價值、適應和轉化能力、文 化和道德價值、身份認同的象徵、情感和心理因素、習俗儀式的繁複程度、外來文 化的衝擊、政府的文化政策以及社區/文化團體的訴求

(38)

● 對傳統習俗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的不同觀點,例如文化資本的累積、文化的融和與 轉化、集體回憶及文化的凝聚力、社教化、本土教育和社區歷史的素材、身份認同、

文化產業的開發、為地方化/本土文化在面對全球化的衝擊時發揮中和或平衡的作 用

(39)

2.6.3 單元四:全球化

緒論

「全球化」雖已成為時髦的流行語,但又是一個甚具爭議的、趨向繼續發展的概念,甚 至有人高舉「反全球化」的旗幟。無可置疑,實質和虛擬的跨境活動正日趨頻繁,地域 的距離再不能限制人們之間的交流和相互影響。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全球化已有密切的關 係。他們可以利用電子媒介即時目睹各項國際大事;可以消費不少風行全球的品牌和經 濟產品;也可以穿梭於電子世界。內地的改革開放、作為一個國際金融和物流中心的香 港,同樣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可是,世界不同地方的人對於全球化的經歷各 有不同,其差異存在於國與國之間,也存在於國家之內。

透過基礎教育的學習經歷,學生對全球的背景和發展已有基本的認識。在本單元,他們 將會認識全球化這一具爭議的概念和相關的發展趨勢,並探討和分析全球化的影響和不 同人、不同群體對此的回應。

基礎教育的相關學習經歷

透過基礎教育對「單元四:全球化」有關課題的學習,學生應有以下的學習經歷: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科學與科技如何改變世界各地人民與人民之間的交往方式與關係;人們交換貨物及服務 的重要性;人們在地球上聯繫的方法;地理環境及社會情況對世界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影 響;全球體系內不同文化群體的互相推動方式及其發展;國際時事;東西方的接觸;國 際紛爭及危機;國際合作及為和平作出的努力;科學與科技的發展;工業遷移;人口分 佈及問題;資源與發展;發展與互相依賴;二十世紀戰爭的原因和影響等。

(40)

單元架構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探討問題 相關價值觀和態度

為甚麼世界各地的人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有不同的回 應?

全球化在經濟及文化方面有甚麼特徵和發展趨勢?

全球化為各國帶來利益抑或只是有利於已發展國家或者 是國際性資金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

全球化使文化和價值觀趨向單一抑或多元?帶來相互排 拒還是融和、演進?

全球化在不同國家之間或在一個國家內所產生的影響是 相同抑或相異?

世界各地的人怎樣回應全球化?為甚麼?

互相依賴;正義;合 作 ; 文 化 及 文 明 承 傳;多元化;善於應 變;開放;移情;樂 於參與;守望相助

說明

下列說明旨在幫助教師和學生認識相關的議題,並建議處理議題時可考慮的角度和方 向。

● 全球化的論述,例如壓縮中的空間、時間和消失中的疆界;資金、人口、貨品、影 像和意念的快速全球流動;處於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社會之間有更廣泛的接觸和交 流;縱橫交錯的跨世界聯繫網絡;促使全球網絡運作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性安排的 出現

● 全球化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體現

- 經濟方面,例如世界市場力量和國際間的競爭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程度;各國經 濟體系的互相依賴和融合的程度;貿易、投資和資金流動管制的撤銷幅度;勞 動過程、勞動市場、產品和消費模式具備的彈性

- 文化方面,例如「全球文化」是否存在、文化與地域的紐帶的轉變、不同地區 文化產物的混合、文化單一化與文化多元化的張力

● 全球化的影響

- 經濟方面,例如財富的創造與(重新)分配;接觸和使用國際的資金、市場、

科技和產品的機會;就業和失業;經濟體系之間的互相依賴和融合

- 文化和價值觀的單一化或多元化,例如個別文化體系在音樂、衣著、飲食習慣、

(41)

 資金和人口流動的限制/不受限制

 接受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的程度

 一個國家內或國與國之間處於不同起步點的人,例如不同性別、年齡、宗 教、種族等的人;具有不同資金、企業家能力、教育及技能的人

● 對全球化的不同回應,例如:

- 以全球角度思考,但以本地角度行事;以本地角度思考,但以全球角度行事;

從全球角度思考及行事;從本地角度思考及行事;反全球化;自給自足 - 國際組織與非政府組織從全球角度所作的回應、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回應

(42)

2.7 學習範圍:科學、科技與環境

簡介

人們確實需要了解大自然及自己周圍的環境,並為人類的未來,就所遇到的實際問題提 出解決方案。科學與科技的進步大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也漸漸被認為是解決難題的良 方,但也同時引發了其他嚴重的問題,其中不少為人們的生活帶來負面影響,特別是在 健康和環境方面。

本學習範圍由兩個相關的探討單元組成。單元五是公共衛生,將探討疾病散播與健康問 題及其影響因素,以及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主要健康議題及其成因;幫助學生認識科學 與科技在處理有關難題上的角色;讓學生探究在維持良好的公共衛生及在處理公共衛生 可能出現的危機上,個人和社會所擔當的角色。

單元六是能源科技與環境,將分析人們怎樣使用能源,並且討論能源的使用怎樣對人們 的生活和環境產生重大的影響,以及能源科技的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幫助學生理 解能源的使用對社會及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讓學生意識科學與科技的發展如何影響人 們的生活。

目標

透過本學習範圍的學習經歷,學生應能:

(a) 了解科學與科技對公共衛生和環境的影響,以及當中的含意;

(b) 應用科學、科技與環境的知識,處理影響現代社會的議題;

(c) 培養科學化、明辨性、富創造性和獨立的思考能力,以建構知識及解決問題;

(d) 培養對有關科學、科技與環境範疇的意念和觀點的理解能力和溝通能力;

(e) 覺察有關科學、科技與環境的社會、文化和道德議題,並能在這些議題上作出判 斷和有識見的決定;

(f) 尊重大自然及一切生物,並成為致力保護社會及環境的負責任公民。

(43)

2.7.1 單元五:公共衛生

緒論

公共衛生是備受大眾關注的課題。新傳染病的爆發為人們帶來真實的威脅。公共衛生不 僅與健康和生活方式有關,也同時涉及公共資源的投放。對公共衛生和疾病的理解,既 受益於科學與科技的發展而得以加深,也受不同的文化因素所影響。生物科技和醫學的 發展改善了對疾病的診斷、防治和控制方式,也引起有關經濟上、道德上和法理上的關 注,例如新藥物的專利議題及經濟效益、基因篩選的道德考慮、胚胎幹細胞研究的規管 等。

本單元培養學生透過不同的角度,包括考慮科學、歷史、道德、社會文化等因素,審視 有關公共衛生的議題的能力;探討生物科技和醫學的發展對疾病防治的影響以及因而衍 生的各種道德、社會、文化問題,從而增強他們作出有識見決定的能力。

基礎教育的相關學習經歷

透過基礎教育對「單元五:公共衛生」有關課題的學習,學生應有以下的學習經歷:

(A) 主題 1:對公共衛生的理解

身體主要部分、系統和主要功能;影響個人健康的主要因素及如何保持健康;健康生活 包括個人衛生、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及休息的健康生活方式;濫用物質的成因及影響;

香港普遍的疾病,其成因和預防;個人操守所引起的正及/或反面後果;社區健康的重 要性等。

(B) 主題 2:科學、科技與公共衛生

細胞的結構與功能;人類的繁殖過程;利用感覺器官察覺環境;利用科學概念解釋現象 及實驗證據的重要性;不同文化下使用科技的分別;科學的局限及科學知識的演進本 質;有關愛滋病及癌症教育的本地議題;科技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以有限資源面對整體 社區的需要;文化是運用科學與科技的考慮因素;一些國際組織的工作等。

(44)

單元架構

主題 1:對公共衛生的理解

探討問題 相關價值觀和態度

人們對疾病和公共衛生的理解如何受不同因素影響?

人們如何理解疾病的成因?有關理解是否符合科學精神?

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怎樣受經濟、社會等因素影響?

科學與科技的發展怎樣影響人類對公共衛生的理解?

處於不同文化下,健康資訊、社會期望及個人信念和價值 觀,如何影響人們對公共衛生的理解?

重視他人建議;尊重 證據;尊重不同的生 活 方 式 、 信 仰 及 見 解;文化承傳

說明

下列說明旨在幫助教師和學生認識相關的議題,並建議處理議題時可考慮的角度和方 向。

● 大規模疾病蔓延事件(如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沙士)、後天免疫力缺乏症(愛 滋病))對疾病和公共衛生的理解造成的影響及引起的回應,如

- 公眾對衛生的警覺性

- 公眾對國際協作預防傳染病的關注 - 運用和調配資源,用以預防及控制疾病

● 科學知識的演進對人類理解疾病和公共衛生的影響,如

- 不同文化和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影響對疾病成因及預防方法的判斷

- 對精神健康、慢性病及生活模式病的理解,提高人們認識生活模式對健康的重 要性

● 現代科技對人類理解疾病和公共衛生的影響,如 - 診斷和治療工具的發明

- 中西醫學在解釋疾病成因方面的異同 - 伴隨現代科技發展的問題和危機

● 健康觀念的改變,如 - 科學與科技的影響 - 宗教的影響

- 不同文化的健康觀念

-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理解

(45)

● 影響人們對健康和公共衛生議題的觀點和作出有識見決定的因素,如 - 社會和個人的背景

- 制度因素(如政府的角色、社區健康服務、醫療融資)和文化背景 - 公共衛生資訊是否容易取得及明白

- 發展醫療科技的風險與得益 - 科學證據的角色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erson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Hong Kong: Curriculum

Person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Hong Kong: Curriculum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and Hong Kong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 Ethics and Religious Studies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guide

Mathematic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 Pur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Guide (Advanced Level). Hong Kong: The Government

Person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Hong Kong: Curriculum

Mathematic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 Pur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Guide (Advanced Level). Hong Kong: The Government

Infusing higher-order thinking and learning to learn into content i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secondary computing studies in Scotland. Critical thinking: What it is and why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stage 6 syllabus.. New South Wales: Board of Studies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