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6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國小教師對學務系統採用滿意度及 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

The effect of user satisfaction and

task-technology fit on individual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administrative affairs systems to

elementary school

系 所 別:資訊管理學系

學號姓名:M09810011 黃意文 指導教授:吳玫瑩 博士

中華民國 九十九 年 六 月

(2)

國小教師對學務系統採用滿意度及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

學生:黃意文 指導教授:吳玫瑩

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摘要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與國民中小學校務息息相關的校務行政系統,希望藉由 學生的學籍、成績以及校務資料的電子化過程來提高資訊的即時性以及流通性,

除了達到校園 e 化的目標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成績得以公開、公正、公平。

然而教師是系統最主要的使用者,因此系統的特性以及功能是否能滿足教師工作 上的需求,進而影響了教師最終的工作績效,將是本研究關心的議題。

本研究乃以 DeLone and McLean(1993)所提出的資訊成功模式,並且結合 Goodhue and Thompson(1995)的任務科技適配度模式(TTF),來探討小學教師 對學務資訊系統的使用滿意度及工作績效。本研究共計發放 252 份問卷,扣除無 效問卷後,共計有效問卷為 192 份,有效回收率為 76%。

為了瞭解變數對於使用滿意度或採用績效的解釋能力,本研究提出四個模 型,並且分別藉由迴歸分析方法加以檢定。根據研究結果顯示,系統品質、資訊 品質、學校教育訓練以及任務科技適配度對於使用滿意度具有顯著影響,其解釋 能力為 42.63%;在 TTF 模式中,科技特性與任務特性對 TTF 皆具顯著影響,其 解釋能力為 41.7%;最後,使用滿意度及 TTF 對於工作績效皆具顯著影響,解 釋能力達 55.9%。

關鍵字:資訊系統成功模式、使用者滿意度、任務科技適配度。

(3)

The effect of user satisfaction and task-technology fit on individual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administrative affairs systems t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Huang, I-Wen Advisor: Dr. Wu, Mei-Y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hung Hua University

Abstract

A serie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related to administrative affairs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are impelled by govern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aim is to enhance the immediately and transparently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Not only to stride forward the electronic school, but also want to obtain an open and fair grade evaluation for students. In fact, teachers are the major users to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hus the match of system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items would affect individual performance is an important issue to study.

Accordingly, three quality attributes of IS success model combined training experience was proposed to understanding the system satisfaction at first. Further, task-technology technology was also combined to first model to improve the explanation power of system satisfaction. Third, the TTF model was tested individually in this study. Finally, criteria of TTF and system satisfaction were adopted to know the individual performance of teachers.

192 useful questionnaires are used in this study by regression analysis.

According to analysis results, the system satisfaction have nearly 43% variance explained by system quality, information quality, training experience and task-technology fit; the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 and task characteristic all have the remarkable influence on TTF, its explanation power is about 42%; Finally, the satisfaction and TTF all have the remarkable influence on the individual performance, the explanation power is about 56%.

Keywords: IS success model, user satisfaction, Task-technology fit theory.

(4)

致謝

論文得以完成並順利畢業,除了感謝指導教授吳玫瑩博士的協助之外,更 要感謝恩師 施雅月教授在論文研究方向、論文撰寫、資料統計分析等方面悉心 的指導,使整篇論文由點滴的堆砌最終得以完成。在口試期間,更承蒙熊雅意教 授、吳玫瑩教授對於論文的審閱,並給予指導與建議,使得本論文更加詳實嚴謹,

特於此衷心的致謝。

其次感謝同窗好友洲遠、俊宏、寶蘭,謝謝你們在修課期間的載送以及協 助問卷的發放,還有謝謝弘霖在我口試期間的諸多幫忙以及代為印製論文,另外 還有宏任,雖然我不知道要感謝你什麼,但也請你在論文上比照辦理。讀書、工 作與家庭要同時兼顧,著實不容易,但有了你們研究所生活變得有趣多了。

完成碩士學位是長久以來的夢想,感謝先生體貼的分攤家事與陪伴小孩,

讓我能無後顧之憂的修課與寫論文,尤其是在完成論文的最後一年,意外的懷孕 生下了小女兒沛慈,更感謝爸媽在我做月子期間的協助。讀書、論文、懷孕、生 子..,二年修習的所有甘苦此刻在心中早已幻化為滿滿的感動與喜悅,人生中的 兩件大事都在此時完成了,我的這一年過得十分精采。

(5)

目錄

摘要 ... Ⅰ 致謝 ... Ⅲ 目錄 ... Ⅳ 表目錄 ... Ⅴ 圖目錄 ... Ⅵ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 6

第四節 研究貢獻 ... 7

第五節 研究流程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學務管理系統... 10

第二節 資訊系統成功模式... 16

第三節 任務科技適配度... 19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 ...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23

第二節 研究設計 ... 30

第四章 資料分析... 34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34

第二節 因素分析 ... 38

第三節 信度與效度分析... 41

第四節 迴歸模型 ... 42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47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建議... 4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發展 ... 52

參考文獻 ... 54

附錄 紙本問卷... 58

(6)

表目錄

表 1-1:學務系統滿意度與接受度研究彙整表... 2

表 2-1:系統建置來源表 ...12

表 2-2:開放程式碼之模組 ...14

表 2-3:服務品質五構面 ...18

表 3-1:研究問項設計...31

表 3-2:樣本數統計表...33

表 4-1:基本資料統計...35

表 4-2:問卷內容之敘述統計 ...36

表 4-3:因素分析...39

表 4-4:因素與變數...40

表 4-5:因素信度...41

表 4-6:模型一的路徑假設之顯著性...43

表 4-7:模型二的路徑假設之顯著性...44

表 4-8:模型三的路徑假設之顯著性...45

表 4-9:模型四的路徑假設之顯著性...46

表 5-1:各模型解釋能力 ...47

(7)

圖目錄

圖 1-1:研究流程... 9

圖 2-1:學務管理系統登錄之畫面...11

圖 2-2:學務系統主網頁 ...13

圖 2-3:學務系統架構圖 ...14

圖 2-4:DeLone and McLean 資訊系統成功模式...16

圖 2-5:Pitt,Watson and Kavan 之資訊系統成功模式 ...17

圖 2-6:DeLone and McLean 修正過之資訊系統成功模式 ...17

圖 2-7:使用焦點研究模型 ...20

圖 2-8:任務-科技適配度模型 ...21

圖 2-9:科技-績效鏈...22

圖 3-1:學務資訊系統成功模式...23

圖 3-2:IS Success 與 TTF 整合模型 ...26

圖 3-3:任務科技適配度假設模式...27

圖 3-4:整合使用者滿意度與任務科技適配度...28

圖 4-1:模型一的路徑分析 ...43

圖 4-2:模型二的路徑分析 ...44

圖 4-3:模型三的路徑分析 ...45

圖 4-4:模型四的路徑分析 ...46

圖 5-1:整體模式關係圖 ...48

(8)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內容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說明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第二節則敘述研 究之目的,第三節為研究範圍,第四節為研究貢獻,第五節為研究流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政府積極的推動電子化方案,除了電子公文交換作業,即所謂的電子 公文之外,與國民中小學校務息息相關的政策,首推民國九十一年四月底公布的

『九年一貫課程成績評量及學籍電子資料交換規格標準 2.0 版』(教育部 91.5.8

(台)國字第 91062599 號),做為全國學校學籍電子資料轉換之標準。各縣市政 府教育處因此紛紛著手推動各國中小校務行政電腦化作業,希望藉此讓學生的學 籍、成績以及校務資料電子化,提高資訊的及時性以及流通性,達到校園 e 化的 目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成績能在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下作業(廖晨佑,

民 97)。

國民小學教師除了在課堂中授業解惑之外,平時還要處理學生成績,包括記 錄、計算成績與排名,以及學生年段升級之後成績的整合;除此之外,教師也常 因應教育當局業務的需要,必須在學期初登錄學生的學籍、輔導、健康等資料以 利各處室的報表需求,並在學期中隨時存取學生相關資料,以及計算學生的學期 總成績。因此老師的工作任務需求是要有一套能整合學生各項學期資料的系統,

讓老師們一旦輸入資料,各處室即能同步處理,並符合老師處理學生成績的需求。

乙太網路(Ethernet)協定的設計者,羅博‧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所 提出的梅特卡夫定律(Metcolfe’s Law)提到:「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與使用者 數量的平方成正比」,若將此一概念類推到校務系統上,亦即校務行政資訊系統 要在人數眾多的使用情形下才能創造價值,也才具有意義,也就是說系統上使用 的人數越多,滿意度越高,系統內資料的儲存量、資料的正確性等自然有所提升;

然而使用者人數與資訊系統的滿意度以及使用情形與工作任務的適配度有直接 的相關,因使用者滿意度和系統使用度,皆為衡量系統成效構念之重要因素,相 關研究(Lucas, 1975; Maish, 1979; Swanson, 1974; Klenke, 1992) 均指出,

滿意度與系統使用度之間具有高度之正相關(陳麗品,民91)。另外張桂玲(民 91)也指出實施校務系統後減少許多繁複的作業,讓老師有較多時間準備教學事 務,即提升「員工生產力」。

(9)

此外, Goodhue and Thompson(1995)指出,工作績效的指標,端看科技本 身的特性與科技任務的需求之間,是否有良好適切的配合。因此,學校導入校務 行政系統除了考慮上述學校教職員的資訊系統滿意度之外,還要進一步探討此資 訊科技的特性對使用者所支援的任務是否有正面的影響。例如,成績輸入處理系 統是否適切的支援教師處理、計算學生成績;學務管理系統是否配合各處室管理 學生資料所需。而資訊系統的效益,就是組織生產力的代名詞,且廣泛的在資訊 系統研究中被當成依變數(Dependent variable)來探討(DeLone and McLean, 1992;Melone, 1990;Srinivasan, 1985;Zmud and Cox, 1979)。基於上述因素,

滿意度與任務適配度必須相輔相成,如此學務系統應用在教師處理學校行政工作 上才有正面積極的意義。

本研究將學務系統滿意度與接受度的研究彙整如表1-1所示。從彙整表中可 以發現所採用之研究模式大致歸納如下:

1、計畫行為理論:主要是從使用者態度與信念角度切入探討使用者的滿意度(張 桂玲,民92;許永在,民97;鄭培華,民93)。

2、科技接受模式:是由使用者使用資訊行為來解釋使用者資訊科技的接受度(張 碧桃,民94;陳宏昌,民95;吳漢鑫,民96;曾道明,民98;劉昌鈞,民95;

顏毓明,民98)。

3、調適性結構:由群體與系統間的互動關係與產生的結果來探討使用者的滿意 度(廖晨佑,民97)。

表 1-1:學務系統滿意度與接受度研究彙整表

主要理論 採用模式 摘要

平衡計分卡

張桂玲(民 92)以學習型組織理論為基 礎,從高級中等學校之行政人員及教師 使用校務行政系統的角度,探討使用者 對於平衡計分卡各個構面以及各指標 的滿意程度。

計畫行為理論

創新擴散理論 解構式計畫行為理

鄭培華(民 93)結合解構式計畫行為理 論與創新擴散模式,探討影響學校決策 人員採用資訊系統之行為意向模式。

(10)

表 1-1:學務系統滿意度與接受度研究彙整表(續)

解構式計畫行為理 論

許永在(民 97)採調查研究方式,並參 考解構計畫行為理論編製調查問卷,以 及資訊系統成功模式編製「滿意度量 表」及訪談大綱,針對熟悉 SFS3 學務 系統操作之 10 位導師進行訪談。

張碧桃(民 94)藉由科技接受模式探討 外部變項(系統特性、主管支持、硬體 支援、外部支援)和知覺有用性、知覺 易用性及系統使用意願之關係。

陳宏昌(民 95)以主管影響、同儕影響 和電腦自我效能作為科技接受模式的 外部變項,應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影 響學務系統使用程度之因素。

吳漢鑫(民 96)藉由科技接受模式探討 外部變項(系統設計、硬體支援、外部 支援)和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使 用態度及行為意向之關係。

科技接受模式

曾道明(民 98)以科技接受模式為理論 基礎,實證探討影響新竹縣國民小學教 職員採用校務行政系統的行為意願因 素。

延伸科技接受模式

劉昌鈞(民 95)以 TAM 為基礎,資訊品 質為延伸外部變因,完整性、格式化、

精確性 與即 時性為 資訊 品質的 次構 面,探討資訊品質與學務系統使用意圖 的關係

科技接受模式

推敲可能性模式 科技接受模式

顏毓明(民 98)結合推敲可能性模式與 科技接受模式的理論基礎,建立研究架 構,深入分析與探索影響教師接受與使 用的重變數。

調適性結構化理

論 調適性結構化理論

廖晨佑(民 97)應用調適性結構化理論 探討學務管理系統導入雲林縣各國民 小學之初期,學務系統特性、校園組 織環境與使用者特性對於系統滿意度 的相關研究與預測分析。

(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發現過去對於學務系統的研究多偏重探討教 師對於學務系統的接受情形,較少從資訊系統的正確性、穩定性、一致性等角度 分析教師使用學務系統的滿意度與工作任務適配度。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目 的如下:

一、以資訊系統成功模式為主探討教師對於學務系統的滿意度

學校校務行政在導入校務系統後已全面進入資訊化時代,國民小學 型態雖不若一般企業在導入資訊系統後對組織經營有巨大的成敗影響。但 成功的校務系統導入若能減低工作錯誤(因資訊化、同步化與整合化後所 減少的人為與非人為疏失),並提昇工作效率、減輕工作負擔,創造更優 質的教學環境,應是校務行政系統導入最首要的目標,也是現代學界們所 關心的教育議題。

雖然學務系統發展已多年(民國九十二年至今),而國民小學行政業 務也逐漸進入資訊化,但教師是否仍對系統不信任或仍受到系統本身的便 利性、穩定性等因素而影響教師使用學務系統的滿意度。因此,本研究將 利用成功模式中的系統品質、資訊品質以及服務品質三方面探討教師對於 學務系統的滿意情形;另一方面由於系統仍處於建置初期,系統隨時可因 應教育環境的需求而擴充模組,同時每學期教師在職務上常有更動或是有 新進老師加入,因此學校都會定期舉辦全校教職員學務系統的研習訓練。

廖晨佑(民 97)也指出,學校針對使用者給予適當且充足的教育訓練有 助於學務系統滿意度的提升。另外系統與教師工作任務的適配度,也有可 能影響教師使用學務系統的滿意度,因此本研究將以資訊系統成功模式為 主,再加上學校教育訓練與任務科技適配度兩個因素,藉此探討教師對於 學務系統的滿意度。

(12)

二、利用任務科技適配度模式探討學務系統與教師任務間的適配度

過去探討資訊科技與個人任務成效的相關研究,所採取的模式主要是 Goodhue and Thompson ( 1995 ) 所 提 出 的 任 務 科 技 適 配 度 模 式

(Task-technology fit;TTF),此模式往往是資訊管理領域探討資訊科技績 效的重要理論。因此本研究欲藉由任務科技適配度模式(TTF),來瞭解 國民中小學所導入的學務系統是否能適切的支援教師工作任務,如此才能 提昇工作效率。舉例來說,學務系統的存取學生成績功能,能否與教師處 理成績的任務達成適配?亦即段考後教師只要輸入分數,學務系統能完整 的呈現學生各科成績的排序、進退步名次、乃至於跨班級學科成績比較等 功能,以幫助教師達成教學任務。

三、從使用者滿意度及任務科技適配度探討教師對於學務系統的採用績效

儘管有大量的研究探討 TTF 和科技使用之間的關聯(Goodhue and Thompson, 1995;Norzaidi and Intan, 2008)但卻較少探討關於 TTF 和使用 者滿意度之間的研究(Norzaidi and Intan, 2009)。因此,Norzaidi and Intan 於 2009 年發表了一篇以延伸任務科技適配度及使用者滿意度的研究來衡 量大學生使用網路的情形,截至目前為止,國內仍無文獻結合任務科技適 配度和使用者滿意度探討教師對於學務系統的採用績效,(而本研究工作 績效表現的指標指的是學務系統能提升教師製作成績、輸入學生資料、處 理學校行政的效率等等)。

因此本研究將結合 TTF 模式(Goodhue and Thompson,1995)和研究 使用者滿意度的 IS 成功模式(DeLone and McLean,2003)來分析教師對 於學務系統的滿意度和任務科技適配度二構面對於教師的工作績效是否 有正面的影響。舉例來說,教師對學務系統計算學生成績的滿意情形是否會 提升教師的工作績效?以及當學務系統處理成績、行政的功能與教師的工 作達成適配時是否會提升教師的工作績效?

(1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彰化縣市國民中小學所使用之學務管理系統,所提供的服務對象包含教師 (輸入學生成績、學生資料建檔、配合處理校務資料...等)、行政人員(處理學生 成績、公告訊息、排課、註冊、系統維護...等),以及提供家長得知學校活動與 查詢學生成績和紀錄。但因系統內資料安全性與隱密性的考量,多數學校並未開 放家長使用權限。因此,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並不包含學生家長。

本研究除了探討使用者滿意度之外,還加入了科技與任務適配度的研究,

相關變項甚多,而學校內行政人員和教師的工作任務不同,對象不同,學務系統 與工作任務適配度的變項自然不同,為了避免研究模式結構複雜化,本研究僅涵 蓋彰化縣抽樣之國民小學教師並不包含行政人員。藉此探討教師對於學務系統的 滿意度以及學務系統對於國民小學教師在工作任務上的幫助性。例如,學務系統 能否提供教師更便利的成績計算、學務系統能否讓教師取代傳統的紙本記錄、學 務系統能否整合教師任務與教學等面向來探討。

(14)

第四節 研究貢獻

學校校務行政電子化之後,校務資料的呈現不再受限於過去以手抄寫的紙 本作業,國民中小學也如同企業開始推動資訊化,而資訊化的成功與否在於使用 者能否因為資訊的推動而創造出價值,而因為教師為學務系統的主要使用者,因 此本研究主要以教師為主,探討教師對於學務系統使用的滿意度、工作適配情形 以及工作績效等三方面。本研究貢獻整理如下:

一、學術方面:

過去有關 IS Success Model 以及 TTF 的研究多偏重於企業內部導入 IT 的探 討,較少整合上述兩個模式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在學務系統的應用。因此本研究將 以國民小學學校內部校務行政資訊系統為研究範疇,結合 IS 成功模式與 TTF 模 式來分析教師對於學務系統的滿意度、學務系統的特性對於學務系統所要支援的 任務是否能呈現正面的影響,希望能提供給後續研究學者作為參考依據。

二、實務方面:

1. 教育上的貢獻:國民中小學導入資訊系統的目的,除了希望能更公正、公 開的處理學生成績,以及同步化以減少處理作業流程、減少錯誤、減輕教 師工作負擔並增進工作效率之外,也配合了政策的實施,例如電子化 e 政 府(台八十六經字第四四八七二號)的提倡以及九年一貫教育政策的施 行。九年一貫教育的特點,強調的是多元評量與國小、國中的整合以及資 料的轉銜,而本研究以自陳式工具量表,針對位於第一線教育工作的教師 們採取問卷調查,期望能提供教育局未來推展學務系統,或尚未推展學務 系統的其他縣市教育局建置資訊系統之評估依據。

2. 推廣自由軟體:國民小學因非營利單位,資源有限,並無大量經費購買或 維護資訊系統,而彰化縣國民中小學目前所使用的學務系統,正是一群無 私的現職資訊教師們所設計的程式,並開放程式碼,以自由軟體形式免費 供學校單位使用。教師們在網路上交流與討論,欠缺的並非技術問題,而 是需要了解影響學務系統採用和實施層面的相關因素有哪些。因此本研究 希望能提供開發學務系統自由軟體的教師群們研發調整的方向,並控制或 修改這些因素來提高學務系統實施的成功率和使用效果。

(15)

第五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根據研究背景而衍生出研究動機,並依據相關文獻的收集與彙整,

探討學務系統對於國民小學教師採用的滿意度及其對工作績效的影響。本研究以 相關文獻的整理與修改,並配合工具量表來設計問卷,再依據問卷的回收來進行 資料分析,最後根據資料分析的結果整理並歸納出具體的結論與建議,並且提供 給教育單位或相關研究者參考,其流程如圖1-1所示。內容分述如下:

本研究論文共分為五章,將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主要在說明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設下研究 目的,並確定研究範圍與研究貢獻,最後整理出研究流程。

第二章 文獻探討,主要探討學務系統的發展與應用層面,以及資訊成功模式、

任務科技適配度模式與上述兩模式結合的相關文獻加以彙整與歸納。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主要在於提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以資訊成功模式與任務科 技適配度模型,建立本研究四個模式,並依據相關文獻的整理提出研究 假設與設計問卷。

第四章 資料整理與分析,除了針對樣本資料進行基本統計之外,並以多元迴歸 模式來驗證本研究假設。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將資料分析後的結果加以歸納整理而提出解釋,並提供未 來研究的建議與方向。

(16)

圖 1-1:研究流程 第一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 一、研究架構與假設

二、研究設計 第三章

資料分析 一、基本資料分析 二、因素分析

三、信度與效度分析 四、迴歸模型

第四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與研究建議 二、研究限制與未來發展 第五章

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範圍 四、研究貢獻 五、研究流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一、學務管理系統 二、資訊系統成功模式 三、任務科技適配度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依據研究目的與內容,彙整相關文獻依序整理如下:第一節、學務管 理系統的定義與功能;第二節、資訊成功模式理論;第三節、任務科技適配度理 論。

第一節 學務管理系統

一、學務管理系統的定義

學務管理系統,簡稱學務系統,是學校推動校務行政電腦化的一套資訊系 統 , 另 有 學 者 稱 為 電 腦 輔 助 學 校 行 政 系 統 ( Computer Assisted School Administration;CASA)(王昭嵐,民 89)。學校除了是一個教育機構,也常是處 理教育相關事務的行政機關,而學校導入學務系統猶如企業導入 ERP,此套系統 可以整合各處室,將學校組織中所需的資訊加以適當的規劃、整合及控制,讓學 校行政運作流程達到最佳化的狀態。以國民小學而言,學校行政電腦化整合與支 援的項目包含:學生學籍、課務更新、成績、考試、編班、資料儲存、圖書管理、

人事、主計、薪資、財產、公文...等電腦化處理過程。

依據文獻(江文雄,民 79;吳宗立,民 85;陳自強,民 84),學校推動校 務行政電腦化將有下列之優點:

1. 提高校務行政處理效率 2. 提升學校服務品質 3. 促進學校行政管理效能 4. 提高學校行政工作的有效性 5. 提高學校行政人員工作的成就感

6. 示範電腦的應用,提供資訊教學的效果 7. 加強整合學校校務行政系統

根據教育部民國九十一年公佈之電子學籍,『九年一貫課程成績評量及電子 資料交換規格標準 2.0 版』,各縣市政府教育處紛紛著手推動各國中小教務行政 電腦化作業,此處所探討之學務系統即臺中縣教育網路中心與台南縣教育網路中 心的教師,於民國九十一年所共同合作開發之校務行政資訊系統,並將之定名為 學務系統(School Free Sofftware;SFS)(鄭培華,民 93)。

(18)

本研究所探討的學務系統,是一套以自由軟體形式發展的校務行政資訊系 統,由多位現職國民中小學教師合作共同建置,並分享開放原始程式碼。除了因 為免費而可以減低教育當局的行政成本外,其開發的主要目的在於減輕教職員的 工作負擔,提昇工作效率。九年一貫實施之後,學校與學校、國小與國中之間的 學生資料十分龐雜,學務系統除了能方便資料相互流通與整合外,學生轉出、轉 入資料統計在學務系統上一目暸然,除此之外學生國小畢業之後,其基本資料更 能透過學務系統以電子格式直接匯入國中,讓學生的轉銜作業更為流暢。

也因為學務系統擁有學校行政各方面的資訊與資料,因此有關資料的讀取、

修改、刪除、與儲存等功能必須分層管理,而學務系統管理者,通常是網管老師,

可依據登入者的身份別設立權限,無論是教職員工、學生或家長都可依據被授權 的帳號、密碼進行資料的讀取與管理。學務管理系統登錄之畫面如圖 2-1 所示:

圖 2-1:學務管理系統登錄之畫面 二、學務系統的發展與現況

根據國民教育法第六條細則:「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學籍資料,應以書 面或電子方式切實記錄,永久保存並依法使用;其學籍管理辦法,由直轄市、縣 (市) 政府定之。」但過去各縣市教育行政網路化的應用程式不一,無法達到資 料互通與資源共享。為此,教育部乃公佈「學生成績評量及學籍電子資料交換規 格標準 2.0 版」 ,凡符合此教育部公告之資料交換規格標準之系統,皆可做為 各縣市學校選用之系統版本。因此,各縣市紛紛自行開發(如台南市、台南縣、

台中縣、高雄縣),或委外購置系統(如台北縣、台北市、宜蘭縣、新竹縣),或 適度修改現有系統,或分享其他縣市所開發之系統,藉以因應各中小學學生成績 評量及學生學籍管理電子化與網路化之需求。各縣市建置系統來源彙整如表 2-1 所示:

(19)

表 2-1:系統建置來源表

目前彰化縣所使用的學籍成績管理系統,以下簡稱學務系統,乃採策略聯 盟方式,分享台中縣與台南縣共同研發的系統(Soft Free System 3.0)。也由於學 籍成績系統建置後,系統的更新維護工作,必須長期的投入人力與資源,而與其 他縣市聯盟,透過合作開發模式,不但可以節省教育成本支出,還可以彼此分享 成果,集中資源,達到持續發展的目標。例如,中部地區由陳瑩光老師架設了校 園自由軟體交流網,網站上除了有各校網管人員資訊交流的平台外,更提供了許 多擴充學務系統模組的 web 程式,如依據 96 年修訂的「國民中小學學籍/成績/

健康資料交換規格 3.0 版」(96 年 4 月 3 日台電字第 0960040232 號)而開發的 健康管理模組,便是將學生輔導與健康資料結合,透過電子化過程,進一步獲得 更好的管理以及教學應用。因此,在各方人力不斷的努力開發與無私的提供程式 碼下,學務系統的發展尚未停滯。

彰化縣為推廣學務系統也成立了『彰縣學籍開發小組』,建置『彰化縣學籍 系統交流網』,網站內包括彰化縣開發模組下載、相關模組下載、各校問題 Q&A、

影片操作教學、推廣統計…等等,讓彰化縣各校的學務系統運作能在最短時間獲 得最好的維護。除此之外,每學期初與學期末所舉辦的學務系統研習活動,讓學 校教師以及新進人員以最快的速度熟悉學務系統操作,同時也讓各校的問題與心 得在研習中得以相互交流。尤其隨著時代改變的腳步加速,學籍成績管理也需與 時俱進,學務系統的發展以彰化縣學籍開發小組為研發中心,藉由網站與研習兩 種方式可以讓彰化縣的學籍成績管理跟上資訊的變化。

系統建置來源 採用縣市

自行開發

台南市、台南縣 台中縣、高雄縣

委外購置

台北縣、台北市 宜蘭縣、新竹縣 台東縣、花蓮縣 金門縣、基隆市

採用他縣市開發

彰化縣、澎湖縣 雲林縣、苗栗縣 嘉義縣、桃園縣

南投縣

(20)

三、學務管理系統的功能

學務系統目前在彰化、雲林、嘉義、台中、台南、澎湖、苗栗等多個縣市 政府已經運用本系統作為學籍電子化的主要系統,並且由於此模組屬於共同開發 免費使用,各縣市之程式開發人員,隨時會因應教育部各項政策需求,開發出新 模組提供各校使用,系統的功能性、持續性、更新性均齊備,例如近年來新移民 子女增加,學務系統也因應此一趨勢而加入學生身份別功能,使用者只要進入學 務系統的資料庫中,就可以輕鬆的分析出新移民之子與其他學生學業成績表現的 相關性,並以此報表提出教育策略與方針來因應(廖晨佑,民 97)。此外,Soft Free System 3.0 ( 簡 稱 SFS3 學 務 系 統 ) 所 使 用 的 程 式 語 言 與 資 料 庫 為 Apache+PHP+MySQL,其所發展的網路架構能橫跨各平台,而且無時間地點的 限制,只要透過 web 瀏覽器即可連線作業,並依據使用者的權限登入各應用模 組,進行資料查詢、儲存與修改,符合雲端技術的精神,讓全校教職員工、家長 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利用網際網路使用此套系統。

因學務系統為自由軟體,各校網管人員可以修改程式碼建構系統架構,雖 然如此但各校大多仍以校務行政、教務處、訓導處、總務處、輔導處、教職員、

額外模組、系統管理…等等為主(圖 2-2 為學務系統主網頁),以滿足與學籍成 績有關之處室的校務運作,所以各校學務系統的功能彼此差異性很小。(圖 2-3 為學務系統架構圖)。

圖 2-2:學務系統主網頁

(21)

圖 2-3:學務系統架構圖

(http://tw.classf0001.urlifelinks.com/css000000011663/cm4k-1232433011-4948-891 5.ppt)

而各架構下又可新增多項模組,新增的位置以及是否授權是由各校網站管 理員決定,以期能符合各校校務業務不同的分配。表 2-2 為所有開放程式碼之 模組並將之分類。

表 2-2:所有開放程式碼之模組

分類 模組名稱

校務行政 校園行事曆、圖書管理系統、午餐食譜公告、文件資料庫、數 位相本、學校課表查詢系統、校務佈告欄、維修通報、校務公 佈欄、學生榮譽榜、教學軟體管理、電子校刊、線上調查系統、

相片館

教務處 學校設定、學期初設定、學校課表匯出系統、成績查詢、班級 學生名冊、月考成績單、獎助學金、定期評量通知書、學期成 績補匯、學籍管理、學生異動、成績管理、學生資料查詢統計、

匯入資料、編班作業、學籍報表、列印成績證明、成績輸入、

製作成績單、S 形自動編班、成績補登/修改、自訂成績單、

新生編班、學生獎勵名單、畢業生作業、畢業生升學資料、畢 業班升學設定、學生在學證明書、成績繳交管理查詢、XML 交 換作業、班級名條、學科能力分組設定、學生身份別清冊、學 生基測名冊、畢業生成績試算、設定複製、教師管理、全校班 級名冊、學生名單擷取、身分模擬、問題工具箱、圖書查詢、

收費管理(導師版)、教育類報表作業、校務行事曆、學生作業 管理、教學資源、校園新聞、我們的部落格、親職通聯、家長 帳號管理、啟動家長帳號、匯入讀卡資料、校園部落格、學生 資料、學生資料自建、學生證列印模組、學生密碼管理、全校 學生密碼瀏覽、學生成績查詢、學生身份類別與屬性、教師差 假記錄、網路硬碟、原住民獎助學金

學生資料

教職員資料

家長資料 學

籍 資 料

輔 導 資 料

成 績 資 料

健 康 資 料

各 項 應 用 模 組

(22)

表 2-2:所有開放程式碼之模組(續)

訓導處 缺曠課獎懲管理、學生獎懲、日常成績管理、活動花絮、彰化 縣報表、公文管理系統、競賽檢錄系統、體適能管理、匯出健 康中心資料、學生健康資訊、校際報名系統、校園報名系統、

才藝班報名

總務處 收費管理、物品借用管理、物品借用申請、午餐意見調查、場 地出租管理、校務報告匯整、成績綜合查詢、教師通訊錄 輔導室 輔導--資料查補、全校學生輔導記錄、學生輔導相關查詢、個

別輔導紀錄冊、特殊測驗

教職員 班級學籍管理級務管理、月考成績單、製作成績單、成績管理、

公告管理、專科教室預約、行事曆、個人資料、更改密碼、教 師通訊錄

(23)

第二節 資訊系統成功模式(IS Success Model)

本節主要在於介紹資訊系統成功模式的起源與演進。

一、資訊系統成功模式的起源

1992年,DeLone and McLean在遍覽1981年到1987年間180篇以資訊系統變 數為依變數的實證研究之後,企圖找出一個涵蓋廣泛、多重構面、可測量的資 訊系統成功模式。兩人遂以Shannon and Weaver (1949)的溝通研究和Mason

(1978)的資訊影響理論為基礎,提出一個以因果關係來測量資訊系統的測量 模型架構,做為未來研究資訊系統成功模式的初步原型。至此,1992年的資訊 系統成功模型(IS Success Model)運用六個構面來衡量資訊系統的成功,這六 個構面包括兩項輸入構面:系統品質(System quality)和資訊品質(Information quality),以及四項輸出構面:使用者滿意度(User satisfaction)、系統使用(Use)、 個人的影響(Individual impact)和對組織的影響(Organization impact),其模式 如圖2-4所示:

圖 2-4: DeLone and McLean資訊系統成功模式(1992)

從圖2-4資訊系統成功模式中可看出,DeLone and McLean同時提出影響此 模式的一些重要因素,包括輸入構面的系統品質(System quality)、資訊品質

(Information quality)會影響輸出構面中的系統使用(Use)和使用者滿意度(User satisfaction);其次,輸出構面中的系統使用度與使用者滿意度的強弱會彼此相 互影響;最後,兩者更直接影響至個人 (Individual impact),最後牽動到整個 組織(Organizational impact)。近十年來,已經有將近三百篇文章引用該理論,

由此說明了DeLone and McLean在整合資訊系統研究上所做的貢獻,同時也透露 出強烈訊息說明在探討資訊系統成功的議題上,確實需要一個廣泛的系統成功 架構做為研究之基礎(DeLone and McLean, 2003)

系統品質

資訊品質

個人影響 組織影響

系統使用

使用者滿意度

(24)

二、資訊系統成功模式的演進

1995年,Pitt、Watson and Kavan在DeLone and McLean(1995)資訊系統成 功模式基礎之上,增加『服務品質』這個構面,並且認為服務品質與系統品質、

資訊品質共同影響使用與使用者滿意度,個個構面的關係如圖2-5所示:。

圖 2-5:Pitt,Watson and Kavan 之資訊系統成功模式(1995)

2003年,DeLone and McLean再進一步整理超過一百篇以上發表於資訊系統 期刊(Management Science、MIS Quarterly、Communication of the ACM、Decision Science、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Journal of MIS以及ICIS Proceeding)的 相關研究文獻後,提出修正的資訊系統成功模式,並將「個人影響」與「組織 影響」合而為一,以「淨利益」衡量,同時將系統使用更清楚的命名為「使用 意向」和「實際使用」。如圖2-6所示:

圖 2-6:DeLone and McLean 修正過之資訊系統成功模型(2003)

系統品質

資訊品質 個人影響 組織影響

系統使用

使用者滿意度 服務品質

系統品質

資訊品質

服務品質

淨效益 使用者滿意度

使用意向 實際使用

(25)

茲將DeLone and McLean(2003)資訊系統成功模式各個構面的意義說明如 下:

(一)系統品質 (System quality)

使用者對資訊系統本身之評估,其中包含了反應時間、操作容易性、功能 有用性、使用容易度、存取方便性、學習容易、人性因素、使用者需求的了解 程度、系統彈性、修正系統錯誤的能力、系統特性、系統可靠性、系統整合性、

系統正確性、系統效率性、系統回應時間等。

(二)資訊品質 (Information quality)

使用者對資訊系統輸出的評估,其中包含了輸出資料的正確性、完整性、

適時性,相關性、清晰性、可瞭解性、精簡性、流通性、有用性、可靠性、最 新性、客觀性等。

(三)服務品質 (Service quality)

DeLone and McLean採納Pitt et al.(1995)的研究增加服務品質這個構面。資 訊人員的服務品質,其評估指標源自於SERVQUAL量表(Zeithaml, Parasuraman and Berry, 1988),其中包含的五個構面與內容如表2-2所示:

表2-3:服務品質五構面(Pitt et al, 1995)

構面 內容

有形性(Tangibles) 服務的實體設備如物理設施、設備、人員和通信 材料等。

可靠性(Reliability) 服務執行中的穩定性、可依賴性,以及能可靠和 準確進行被許諾的服務。

反應性(Responsiveness) 服務人員有幫助顧客的意願並提供即時、敏捷的 服務。

保證性(Assurance) 服務人員的知識、禮貌、能力表達出可被信任,

獲得顧客的信心。

同理心(Empathy) 服務人員能關心顧客,理解顧客的需求,做有效 的溝通。

(26)

(四)使用意向與實際使用 (Use)

指的是評估使用者的使用意向與對資訊系統實際使用的情形,其中包含自 願使用(Voluntariness of use)、再度使用(Recurring use)總數/使用持續時間 (Amount of use/Duration of use)、使用特性(Nature of use)、使用程度(Level of use)、等。

(五)使用者滿意度 (User satisfaction)

指的是評估使用者對於資訊系統輸出後的反應,亦即使用者對資訊系統成 功 與 否的 因素 正負 反應 的總 和 。 使用 者滿意 度 包含 軟體 滿意 度 (Software satisfaction)、資訊滿意度(Information satisfaction)、決策滿意度(Decision-making satisfaction)及對系統整體的滿意度(Overall satisfaction)等。

(六)淨效益 (Net benefit)

指的是對組織績效的影響,其中衡量項目包含提升組織生產力、提升服務 品質、改善組織形象、節省人力、降低組織作業成本、縮短組織間傳遞資料時 間、增加收入等。

第三節 任務科技適配度(TTF)

任務科技適配度(Task-technology fit;TTF)是由 Goodhue and Thompson

(1995)所提出,TTF 本身為一個權變理論,各因素間互相適配,IS 才能成功,

亦即對使用者而言其接受此系統並非以系統品質為主要考量,而是因為此系統非 常合用。由於任務科技適配度理論源自於 Vessey and Glletta(1991)的認知成本 理論中的認知適配理論(Cognitive fit theory),而認知適配理論主要的概念在於,

當資訊特性可支援任務特性時,就能有效降低任務環境的複雜度,並可有效提升 問題解決的效率及成效。也就是當資訊科技(IT)在其功能特性上能符合及支援 使用者任務需求時,使用者才會去使用它,也才能對於工作績效有所幫助。

(27)

科技特性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使用前置因子:

信念、外在影響 Precursors Utilization:

Beliefs, Affect,ect

使用

Utilization

績效

Performance Impacts 在探討資訊系統使用與績效之間的關係研究,分為兩大主流:其中之一是 科技使用成效鏈(Technology to performance chain;TPC)中以使用為核心的使 用焦點研究 ( Utilization focus research),另 一則是著重任務與科技間適配 (Task-technology fit focus research)關係的研究。而 Goodhue and Thompson(1995)

所提出的任務科技適配度模型,則是結合上述「使用成效」與「適配」兩模型的 研究結構。研究模型的發展範疇將分別介紹如下:

一、使用焦點研究 (Utilization focus research)

以使用為主的研究,強調態度、信念、科技特性等外在因素可以影響使用 者的資訊系統的使用意願與行為(Cheney, et al., 1986; Davis, 1989; Davis, et al., 1989; Doll and Torkzadeh, 1991; Lucas, 1975; 1981; Robey, 1979; Swanson, 1987; Thompson et al., 1991),另有研究指出能更進一步影響績效表現(Igbaria and Tan,1997)。圖 2-7 為使用焦點研究模型。

圖 2-7:使用焦點研究模型

由於使用焦點研究多以使用動機、行為理論為基礎,與探討系統使用的科 技接受模式(TAM)相符,因此可將此一研究應用在資訊科技接受度方面,例 如利用此一理論探討專家系統的接受度(Liker and Sindi, 1997)。

(28)

二、適配焦點研究(Fit focus research)

此研究並未包含行為的概念,而是強調科技與任務適配程度對於績效的影 響,也就是說資訊系統越能夠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並降低使用者工作的成本,則任 務就更容易完成,對績效也會有正面的影響,相關研究 Vessey and Galletta (1991)

證實,當資料呈現、表格輸出(科技特性)不符合任務需要時,決策的品質會降 低。另外 Benbasat, et al(1986)等人也指出,資料表達方式與任務適配程度會影 響績效。此適配理論以任務特性與科技特性為自變數,績效表現為應變數,模型 中並未探討使用的行為,如個人信念、態度、社會環境影響等因素。其模型如下 圖 2-8 所示:

圖 2-8:任務-科技適配度模型 三、任務科技適配研究(Task-technology research )

而 Goodhue and Thompson(1995)探討個人、任務及科技間的關係,主要 以「使用」的角度來分析資訊系統的採用行為,認為資訊科技如果可適當支援使 用者的任務,也就是任務科技適配度越高,使用者的行為意圖也會跟著提升,進 而影響實際使用,另有研究也顯示實際使用行為會影響到使用者的績效表現

(Igbaria and Tan, 1997)。Goodhue and Thompson(1995)等人同時認為使用績效 不能單只看個人使用系統頻率的多寡,原因是使用者使用系統也許並非自願的,

可能因任務需要、習慣或技術取得容易等外在動機的相互影響所致,而使用不佳 的系統並不會提高績效。而個人自願的行為屬於內在特質的表現,因此除了適配 因素之外,其他信念、態度等變數也可能影響使用行為,於是 Goodhue and Thompson(1995)結合使用成效研究與適配研究,提出以下整合模式,此模式 結合上部份適配理論與下部份態度行為理論,主要認為任務特性、科技特性與個 人特質的適配情形會影響績效與使用者認知信念,而使用者認知信念會影響使用 情形且進而影響績效,並進行回饋,因此又稱為科技-績效鏈(Technology-to- performance chain)。如下圖 2-9 所示。

科技特性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任務特性 Task

Characteristics 任務-科技適配度 Task- technology fit

績效

Performance Impact

(29)

圖 2-9:科技-績效鏈

模式中各因素的定義與內涵解釋如下(Goodhue and Thompson, 1995):

1. 科技特性:是指一種工具,可藉由此工具來協助使用者完成任務。而在資訊 領域研究中,科技特性包含電腦系統(如硬體、軟體與資料) 和使用者支援服 務(如教育訓練、線上服務等)來協助使用者完成任務。

2. 任務特性 (Task):定義為個人的想法輸入轉成輸出行為,包含了使用者更依 靠資訊科技採用的改變。例如:使用者的任務是需要回答許多有關於公司營 運的不同或不可預料的問題。此外,使用者還可以依靠資訊系統,來處理相 關問題。

3. 個人特質 (Individuals):是指使用者使用科技去協助任務。個人的特性(例 如:訓練、電腦經驗)會影響到使用者去更容易的去使用科技。

4. 任務-科技適配度 (TTF):定義為「科技協助個人完成自己的任務」。任務- 科技適配度是指任務特性、個人能力與科技的功能性三者要相符合。

任務特性

科技特性

個人特質

任務-科技適配度

使用之前導因子:

信念 態度 社會規範

使用

績效 適配理論

態度行為理論

回 饋

回 饋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節將根據第二章的文獻探討,提出研究架構與假設,並以問卷調查法做 實證分析,確立研究假設。因此,本章內容為二:第一節,為本研究之架構與假 設;第二節,為研究方法說明本研究之問卷設計內容、對象與抽樣方式、內容效 度以及資料分析的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本節共計提出四個模型:從 IS Success Model 的觀點探討使用者滿意度;整 合 IS Success Model 與任務科技適配度(TTF)模式中的任務科技適配情形探討使 用者滿意度;探討任務科技適配度模式;由使用者滿意度及 TTF 角度探討工作 績效。本研究將分別敘述研究模型中的相關假設。

一、學務資訊系統成功模式

模式主要是以 DeLone and McLean (2003)修正的資訊系統成功模式(IS Success Model)為基礎,本研究另加入「學校教育訓練」此一外部因素,而提出

「學務資訊系統成功模式」,並藉此來衡量教師對於學務系統的滿意度,此模式 的構面定義與構面之間的路徑關係 (如圖 3-1 所示) 如下:

圖 3-1:學務資訊系統成功模式(模式一)

系統品質

資訊品質

服務品質 H3 H2

H4 H1

使用者滿意度 學校教育訓練

(31)

本研究之「學務資訊系統成功模式」的主要核心為「使用者滿意度」,並依 此來觀察系統是否達到預期的工作績效以及判斷該系統成功與否。因此,本模式 假設使用者滿意度受到「系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學校教育訓練」

等構面的影響。

根據 Essex, et al(1998)、Melone(1990)與 Gatian(1994)指出,使用者 滿意度主要是用來衡量資訊系統的成功,並同時被證明可有效衡量該系統的工作 績效。而根據 DeLone and McLean(2003)所提出的資訊系統成功模式指出「使 用者滿意度」同時受到「系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三個構面的直接 影響;許永年(民 97)針對熟悉學務系統操作之 10 位導師進行訪談,也以資訊 成功模式編製滿意度量,至於本研究另加入「學校教育訓練」此一項變數,則是 考慮學校舉辦學務系統的研習訓練可增加教師對於該系統的認知與自信、強化個 人對於該系統的滿意度,進而提升教師處理學生學籍、成績、校務等工作的績效。

除此之外,廖晨佑(民 97)也指出,教育訓練為衡量教師使用學務系統經驗與 知識的指標之ㄧ,例如學務系統的教育訓練有助於教師系統的操作。

本研究學務資訊系統成功模式中各主要構面定義如下:

1. 系統品質

根據 Swanson(1974)指出,系統品質指的是電腦系統的可信賴性、線上反 應時間以及容易使用性等。而本研究所界定的系統品質構面為使用者對於學務系 統的操作介面易用性、系統的穩定度以及回應時間等經驗,例如學務系統是否提 供人性化的使用介面、教師對系統的易用性、回應時間以及系統的穩定性是否滿 意。因此本研究假設學務系統的上述系統品質會影響教師對於學務系統的滿意 度,因而建構如下的關係假設:

H1:系統品質會正向的影響使用者滿意度 2. 資訊品質

根據 Bailey and Pearson(1983)研究,資訊品質指的是資料輸出的即時性、

流通性與格式化,以學務系統而言,系統的資訊品質越佳,例如學務系統所輸出 的資料能對應學校工作的需要、系統在不同時間與地點所輸出的結果一致,以及 資料表格具有完整性與正確性,學務系統若達到上述的資訊品質,那麼教師使用 學務系統的滿意度就越高,因此本研究建構如下的關係假設:

H2:資訊品質會正向的影響使用者滿意度

(32)

3. 服務品質

Magal and Strouble(1991)提到資訊系統的服務品質會影響使用者滿意度、

DeLone & McLean(2003)將資訊系統成功模式應用到電子商務成功模式中,認為 服務品質會影響顧客滿意度,而服務品質指的是作業支援人員的知識、技能與態 度。根據 Pitt et al (1995),服務品質指的是服務人員的反應性(提供及時、敏捷 的服務)、保證性(服務人員的知識能力可被信任)、同理心(服務人員能關心、

理解使用者的需求)。因此本研究定義服務品質此一因素探討的是管理學務系統 人員對於教師的助益。以中小學學校環境而言,管理學務系統的網管人員以學校 的資訊組長居多,資訊組長也同時扮演著教師與行政人員的角色,從服務的角度 來看,資訊組長是否具備足夠的知識解答使用者的問題、是否提供及時的服務與 態度的好壞將會影響教師對於學務系統的滿意度。因此本研究建構如下的關係假 設:

H3:服務品質會正向的影響使用者滿意度

4. 學校教育訓練

教育訓練是經由學習經驗、修正或發展知識、技能、態度的一種系統化過 程,其目的在使個人獲得能力,以執行特定任務(Buckly and Caple, 1990)。本 研究所探討的教育訓練構面指的是學校教師參與學務系統研習相關研習或課程 訓練。自學校導入學務系統後,研發小組仍會不定期更新功能或提供新的模組供 校方下載,同時每學期教師在職務工作上常有所更動或是有新進教師加入,因此 各個學校於學期初與學期末會舉辦學務系統研習提供全校教師參與,該研習訓練 的結果不但可增加教師對於該系統的認知與使用信心,讓教師使用起來更能得心 應手,除此之外還可強化個人對於該系統的認同與滿意度。另外張桂玲(民91)

也以學校舉辦各校教育訓練可使得員工能不斷學習校務系統的相關功能作為「員 工在職教育程度」的指標。因此本研究建構如下的關係假設:

H4:學校教育訓練會正向的影響使用者滿意度

(33)

二、整合資訊系統成功模式與任務科技適配度模式探討使用者滿意度

儘 管 有 大 量 的 研 究 探 討 TTF 和 科 技 使 用 之 間 的 關 聯 ( Goodhue and Thompson, 1995;Norzaidi and Intan, 2008)但卻較少探討關於 TTF 和使用者滿意 度之間的研究(Norzaidi and Intan, 2009)。因此,Norzaidi and Intan(2009)結合 TTF 和 IS Success Model 探討馬來西亞大學生使用網路於學業上的表現情形,結 果顯示 TTF 對使用者滿意度(User satisfaction)有顯著性影響。

因此本研究結合 DeLone and McLean(2003)修正的資訊成功模式與 Goodhue and Thompson(1995)提出的任務科技適配度,建構出探討學務系統使 用滿意度的模型。如圖 3-2 所示:

圖 3-2:IS Success 與 TTF 整合模式(模式二)

由於本研究欲探討的學務資訊系統已廣泛的在本縣市各中小學施行使用,

屬於跨平台組織內部的資料處理系統,理論上任務的特性應與科技工具的適配差 距不大,任務與科技若有良好的適配度,將會提高使用者滿意度,進而影響實際 使用情形,並提高工作績效表現。其中模式中的 H1~H4 假設已於模式一中介 紹,在此僅列出 H5 假設。

H5:任務科技適配度會正向的影響使用者滿意度 系統品質

資訊品質

服務品質 H3 H2

H4 H1

使用者滿意度 學校教育訓練

任務科技適配度 H5

模式一

模式二

(34)

三、任務科技適配度模式

任務科技適配度模式(Task-technolog fit;TTF)是由 Goodhue and Thompson

(1995)所提出,其認為資訊系統(IT)唯有在功能符合使用者任務的需求時,

使用者才會實際使用它。因此該模式假設「科技特性」(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與「任務特性」(Task characteristic)此兩變數若達適配則會直接影響使用者對系 統的實際使用績效表現情形。而本研究以任務科技適配度模式來衡量科技特性與 任務特性兩者是否能達成適配,其構面定義與構面之間的路徑關係假設,如圖 3-3 所示:

圖 3-3:任務科技適配度模式(模式三)

如上述模式顯示,科技與任務兩項特性的適配情形,將影響使用者的實際 使用行為,此模式套用在本研究上,即是以學務系統與教師任務之間的適配程度 來探討教師對於學務系統的實際使用情形。模式中各主要構念定義如下:

1. 科技特性

舉凡資訊科技能提供的服務,包含軟體、硬體、資料表徵,以及一切支援 使用者的服務。以學務系統而言,主要是能提供教師更便利的成績計算與資料的 記錄、查詢、整合與提供即時上傳下載和正確上傳下載資料等功能。若學務系統 的科技特性能提供教師上述的服務,則科技特性便能與任務特性達成適配,因此 本研究建立如下的關係假設:

H6 :科技特性會正向的影響任務科技適配度。

任務特性

任務科技適配度 科技特性

H6

H7

(35)

2. 任務特性

泛指個人使用資訊科技處理工作由輸入到產出過程的一切活動(Goodhue and Thompson, 1995)。以國民小學教師而言,其主要任務是利用學務系統整合教 學與行政,方便資料與資訊的查詢、儲存與修改等,同樣的若學務系統的任務特 性能提供教師上述的服務,則任務特性便能與科技特性達成適配,因此本研究建 立如下的關係假設:

H7 :任務特性會正向的影響任務科技適配度。

四、由使用者滿意度與任務科技適配度探討工作績效

綜合前述模式的結果,IS Success Model 與 TTF 理論的最終目的是一樣的,

皆是假設使用系統後的 工作績效 受到使用者滿意與工作適配度的影響。而 Norzaidi and Intan(2009)探討 TTF 和 IS Success Model 兩模式結合後對學生利 用網路的學習表現情形,結果發現雖然使用者滿意度對網路的使用此一變數沒有 顯著性的影響,但任務科技適配度卻對使用者滿意度以及透過網路使用對學生的 表現(最終工作績效)具有顯著性的影響。可見任務科技適配的程度可能影響科 技使用者的滿意度,進而影響工作績效表現。因此本研究建構出整合使用者滿意 度與任務科技適配度探討工作績效的模型。如圖 3-4 所示:

圖 3-4:整合使用者滿意度與任務科技適配度模式(模式四)

使用者滿意度

任務科技適配度

工作績效 H8

H9

(36)

如上述模式顯示,工作績效將受到使用者滿意度與任務科技適配度的影 響。因此,本研究假設教師的學務系統滿意度以及任務科技適配度會正向的影響 教師的工作績效,模型中的構面定義如下:

1. 使用者滿意度

根據 Seddon(1997)針對使用者滿意度發展出一份測量工具,其中包含以下 構面的滿意程度:符合需求、有效率、有效性等,以學務系統而言,教師若覺得 系統提供的成績功能符合需求、或是相較於傳統紙筆登錄使用起來更便利更省 時,教師便會對系統感到滿意,使用率也會提高。因而本研究假設上述學務系統 對於教師的助益越大,也就是教師的滿意程度越高,則教師的使用率與工作效率 將會提高,而系統內資料的儲存量、資料的正確性等自然有所提升。因此本研究 建構如下的關係假設:

H8:使用者滿意度會正向的影響工作績效 2. 任務科技適配度

所謂任務科技適配度,Goodhue 等人將其定義為「科技協助個人完成特定 任務的程度」,也就是科技特性與任務特性相符合的程度,此關係著 TTF 模式適 配的情形。Goodhue(1998)指出,資訊系統使用者的任務需求有三個構面,即 資訊識別(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資訊取得(Information acquisition)、資訊 整合與解釋(Information interpretation),而資訊系統必須能支援上述任務的三項 構面。此外,所需的資料品質(包含資料的流通性、正確性與詳細度)、資料取 得、使用者的授權、資料即時性、資料相容性、系統可靠性與系統容易操作等等,

這些都要能夠滿足使用者的工作需求,資訊系統若能滿足這些需求,就是達到任 務與科技適配(陳正閔,民 85),以學務系統而言,若任務特性與科技特性達成 適配,例如學務系統上的資料項目有明確的分層分類、系統上授予老師的權限足 以應付老師工作上的需要,那麼 TTF 便能對教師工作績效有正面的影響,因此本 研究建立如下的關係假設:

H9 :任務科技適配度會正向的影響工作績效。

(37)

3.工作績效

Campbell(1990)將工作績效定義為個人為了完成組織所期望、規定的目標或 完成正式角色需求,所表現的行為。而 Goodhue and Thompson(1995)進一步提出 績效的好壞不能單看個人使用系統頻率的多寡,因為使用者使用系統也許並非自 願的,可能因任務需要、習慣或技術取得容易等外在動機的相互影響所致。因此 為了提高工作績效,組織必須讓個人在組織中產生自願的行為,換句話說就是個 人在使用學務系統上如有較高的滿意度,才會提高工作績效。Campbell(1990)在 文獻中也指出滿意度是工作績效的指標之一。而本研究中所討論的教師工作績效 是指,教師於學務系統中處理學生的成績、學籍、健康、出缺席等資料更有效率。

第二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作為本研究的測量工具。在建立研究模式之 後,研究者依據分析過去文獻的實證研究,參考並設計問卷,經過修改與試測,

設計出兼顧切題性並能讓受試者清楚明瞭題項的問卷,最後分析資料,驗證本研 究架構並提出研究結果與建議。

一、問卷設計

本研究的調查工具設計為「國小教師對學務系統採用滿意度及對工作績效 影響之調查問卷」,共分為五部份:第一部份為教師個人基本資料,第二部份為衡 量教師對於學務系統的使用滿意度以及工作績效表現,第三部份為衡量學務系統 的系統品質、資訊品質與服務品質,第四部份為衡量學務系統本身的功能性,第 五部份為調查學務系統對於教師工作上的幫助程度。問卷內容共有九個構面的變 數(系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學校教育訓練、使用者滿意度、工作績效、

任務特性、科技特性、任務科技適配度),如表 3-1 所示。以勾選方式,利用李 克特(Likert)五點量表來衡量,分別為:非常同意、同意、普通、不同意與非 常不同意,並分別給予 5、4、3、2、1 的分數。

(38)

表 3-1:研究問項設計

構面 研究問卷內容 相關文獻

系 統 品 質

1.我認為學務系統具有人性化的使用介面 2.我認為學務系統很容易操作使用

3.我認為學務系統的回應時間很快

4.我認為學務系統的運作穩定、不容易當機 5.只要能上網,我隨時可以操作學務系統

Rai, Lang and Welker(2002) DeLone and McLean( 2003) Seddon(1997)

資 訊 品 質

1.學務系統所輸出的資料、格式能符合學校工作的 需求

2.學務系統所輸出的資料、表格具有完整性

3.學務系統所輸出的資料、表格具有很高的正確性 4.學務系統所輸出的資料、表格具有一致性

(不同的時間、地點所輸出的結果一樣)

DeLone and McLean( 2003) Bailey and

Pearson(1983)

Doll and

Torkzadeh(1988)

服 務 品 質

1.負責學務系統的網管人員可為我提供即時服務 2.操作系統遇到問題時,網管人員總是親切的回應 3.負責學務系統的網管人員具有足夠的知識回答

使用者問題

Kettinger and Lee

(1994)

學 校 教 育 訓 練

1.學校所舉辦的的學務系統研習與教育訓練,有助 於我對系統的使用

2.學校很鼓勵教師參加學務系統研習與教育訓練的 活動

3.我喜歡參加校內外的資訊研習,以增進學務系統 相關知識

依本研究 實際需求

使 用 者 滿 意 度

1.我對學務系統計算成績的便利性感到滿意 2.我對學務系統所提供的成績處理功能很滿意 3.我對學務系統學生資料的保密性感到滿意 4.未來在工作當中我會繼續使用學務系統

5.我喜歡使用學務系統勝過傳統的紙筆計算登錄 6.整體而言學務系統對本校校務行政工作幫助大

DeLone and McLean( 2003)、

Seddon(1996)、

Melone(1990)

績 效

1.使用學務系統能提升我查詢學生資料的效率 2.使用學務系統能提升我製作校務資料的效率 3.使用學務系統能提升我完成總成績計算的效率

Chau (1996)

任 務 特 性

1.因業務需要,我經常需要輸入學務系統資料

(包含學生成績、學籍資料)

2.因業務需要,我經常需要查詢學生學籍以及 成績資訊

3.我經常因工作需要而使用校務系統 4.透過學務系統,我可以製作學期成績單

Goodhue and Thompson (1995) Dishaw and Strong (1999)

(39)

科 技 特 性

1.學務系統功能可以滿足我工作的需求 2.學務系統功能可以隨時儲存資料

3.學務系統功能可以即時的上傳學務資訊

(包含學生成績、學籍資料)

4.學務系統功能可以正確的上傳學務資訊

(包含學生成績、學籍資料)

5.學務系統功能可以即時的下載學務資訊

(包含學生成績、學籍資料)

6.學務系統功能可以正確的搜尋到所需要的資訊

(包含學生成績、學籍資料)

Goodhue and Thompson (1995)、

Dishaw and Strong (1999)

任 務 科 技 適 配

1.學務系統功能可以儲存與業務相關的資料 2.學務系統中的資料項目都有明確的分層分類 3.我在學務系統上的權限足以應付工作上的需要 4.學務系統會提供即時的業務相關資訊

5.學務系統的推導能夠符合校務e化的目標 6.學務系統功能能支援教師業務的需求

Goodhue and Thompson (1995)

二、預試

前測(Pretest)主要降低研究風險和有效找出最適切的題目,以了解問卷的缺 點,改善資料的品質,本研究的前測部分,主要是與國小在職教師面談,如此較 能直接了解受訪者的反應與態度,藉以了解國小教師對於學務資訊系統的使用情 況,以便設計本研究之問卷量表。而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是指衡量的量表 內容之適切性,也就是所要衡量的量表內容是否能涵蓋所要衡量主題的程度,其 判定標準採主觀的認定,由研究人員或委請專家學者,審慎評估測量項目與測量 尺度是否適當。因此在本研究的預試部份(Pilot test),將以便利性抽樣方式以 10 多位國小教師的回答來衡量問卷量表,並對於問卷量表問題與建議做修正,因此 本問卷符合內容效度的要求。

三、樣本

本研究以彰化縣國小教師為母群體,採隨機抽樣調查,但因受限於時間與 人力因素無法一一施測,於是隨機選取學校,發放樣本數在教師人數 30 人以上 之學校固定發放 30 份,30 人以下則斟酌發放。抽樣之樣本數統計表如表 3-2 所 示:

表 3-1:研究問項設計(續)

(40)

表 3-2:樣本數統計表

四、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資料分析方法,主要是採用 SAS 統計軟體以及迴歸方程模式 進行資料分析。首先針對研究變數進行敘述性統計與因素分析,其次對問卷量表 進行信度與效度分析,最後以多元迴歸來分析並驗證各研究模型中研究變數與研 究假設的顯著性。

(1)敘述性統計:主要是描述本研究問卷中各個基本資料的平均數。

(2)因素分析:本研究先確定在架構中的各因素,再行確認每個因素可以 解釋各個變數的能力。最後將可能影響使用者滿意度的 12 個指標以及 影響任務科技適配的 16 個指標,進行因素分析與命名。

(3)信效度分析:本研究將採用Cronbach’s α 係數來探討各因素內變數的一 致性;效度部分則利用內容效度及表面效度進行效度分析。

(4)多元迴歸分析:迴歸分析可以找出變數間的關係式。就是將變數分成 兩類,一類變數是做為預測提供者,稱為獨立變數(Independent variable) 或稱為預測變數(Predictor variable),以 x 表示,另一類是我們真正關 心的被預測者,稱為應變數(Dependent variable)或準則變數(Response variable),以 y 表示。所謂建立模式(Model),就是找出 y 與 x 的函 數關係式,最常用的函數是線性函數,即,y=f(x),f(x) 也可表示為 f(x)=β0  β1x,而 y=β0  β1x 稱為簡單線性迴歸模式,β0 是迴歸線 y 軸的截距,而 β1是迴歸線的斜率,也稱為迴歸係數。

學校名稱 教師總人數 發放樣本

信義國小 31 30

忠孝國小 97 30

中山國小 93 30

溪湖國小 46 30

埔心國小 50 30

大成國小 81 30

三春國小 30 30

華南國小 19 15

陜西國小 18 15

石牌國小 11 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hows that service quality, perceived value, DM advertising,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have become important issues on business management.. Therefore, the

Followed by the use of an important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service quality attributes, by Kano two-dimensional quality model, IPA analysis and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fter the corporate image, service quality, satisfaction, perceived value and loyalty between each dimension and is

1.The traditional electronic components industry and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s (EMS) industry, have high degree of the automation, their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indoor air quality conducted by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IOSH, 53% of the problem of indoor air quality is resulted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services and whether the

And we also used company image, service quality perceived quality, customer satisfaction, customer loyalty, and customer complaint to measure the car customer

(1997), “School Quality Satisfaction Survey: Assessing Expectatin for and Satisfaction with Quality of Education Provided by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