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Copied!
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系統動態觀點下新產品開發績效之探討 Research of System Dynamics Perspective on th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系 所 別:科 技 管 理 研 究 所 學號姓名:M09403045 胡 耀 天 指導教授:林 錦 煌 博 士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七月

(2)
(3)
(4)
(5)

i

系統動態觀點下新產品開發績效之探討

學生:胡耀天 指導教授:林錦煌博士

摘 要

新產品對於企業經營與競爭具有重要影響,因此若要有效提升新產品開 發績效,應先瞭解新產品開發活動整體的互動關係。然而影響新產品開發績 效的因素錯綜複雜,若要釐清其影響因子間的因果關係,以系統動態的觀點 切入,是一個合適的探討方式。本研究首先蒐集與新產品開發、專案管理,

以及績效評估等相關文獻與專家意見,並選擇以電子產品研發單位為探討對 象。經過整理、分析後,從中萃取出與新產品開發有關的重要因素,並區分 為品質流、成本流與時間流三個子系統,再彙整建構出系統動態學的因果迴 路模式,以剖析新產品開發的運作之道,並進一步以文獻與實例驗證引導新 產品開發績效的驅動因子,及企業政策的介入重點,以期由驅動因子的改善,

而對於新產品開發績效之提升,能獲事半功倍之效。研究結果發現,影響新 產品開發績效的驅動因子包括開放溝通的文化、人才流失、資訊科技、同步 工程、模組化設計、設計驗證、良率、時程急迫性,以及對於供應商之議價 能力等項。

關鍵詞:系統動態學、新產品開發、質性研究

(6)

ii

Research of System Dynamics Perspective on th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Student : Yao-Tien Hu Advisor : Dr. Chin-Huang Lin

Abstract

New products are crucial for enterprise operating and competing, therefore if hope to enhanc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effectively, should clarify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however impact cause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are very complex, and system dynamics is an appropriate methodology to appreciate causation of the impact factors. Firstly, collect literature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expertise, then select electronic R&D department as the discuss object. After digest and analyze, extract valued factors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o divide into quality, cost and time three sub system, then construct causal loop model of system dynamics to analyz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illustrate by literature and instances to lead driving factors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and enterprise important policy entering points, hope to enhanc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from improve driving factors, then to yield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The conclusion indicate the driving factors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include culture of open communication, manpower lo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current engineering, modular design, design verification, yield rate, schedule urgent and bargain power of supplier etc..

keywords: system dynamics,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qualitative research

(7)

iii

誌 謝

感激指導教授林錦煌博士的悉心教誨,師恩浩蕩,銘感於心。

感激謝玲芬所長與許淳博士,不辭辛勞的悉心審議與指正疏漏。學校師 長治學嚴謹、格局宏偉,求學期間承蒙照顧,永誌難忘。亦感謝學長姐與同 學的協助與關懷。

感念家人的支持與眾人的恩情。所受恩德太多,謹以此論文獻給生命中 的貴人們。

胡耀天 謹識於中華科管所 中華民國 95 年 6 月 10 日

(8)

iv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 ii

誌 謝... iii

目 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 1

1.2 研究目的 ... 2

1.3 具體研究事項 ... 3

1.4 研究限制 ... 3

1.5 論文結構 ...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2.1 新產品 ... 5

2.1.1 新產品定義與類型 ... 5

2.1.2 新產品開發要素 ... 9

2.1.3 新產品開發流程 ... 10

2.2 專案管理 ... 14

2.3 績效評估 ... 17

2.4 新產品開發績效衡量 ...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3.1 研究概念 ... 25

3.2 質性研究法 ... 26

3.3 系統動態學 ... 28

3.3.1 系統定義 ... 29

3.3.2 系統動態學概述 ... 30

(9)

v

第四章 系統模式建構結果與說明... 34

4.1 建模因子說明 ... 34

4.2 品質流 ... 36

4.2.1 品質流因果迴路圖 ... 36

4.2.2 品質流因果迴路圖驗證 ... 39

4.3 成本流 ... 49

4.3.1 成本流因果迴路圖 ... 50

4.3.2 成本流因果迴路圖驗證 ... 53

4.4 時間流 ... 58

4.4.1 時間流因果迴路圖 ... 59

4.4.2 時間流因果迴路圖驗證 ... 62

4.5 新產品開發績效整體系統動態圖 ...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2

5.1 研究結論 ... 72

5.2 研究建議 ... 74

5.2.1 對於產業界之建議 ... 74

5.2.2 對於後續研究之建議 ... 76

參考文獻... 77

(10)

vi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4

圖 3.1 研究概念圖... 26

圖 4.1 品質流因果迴路圖... 36

圖 4.2 成本流因果迴路圖... 50

圖 4.3 時間流因果迴路圖... 59

圖 4.4 新產品開發績效整體系統動態圖... 70

(11)

vii

表目錄

表 2.1 新產品定義... 6

表 2.2 新產品類型... 8

表 2.3 新產品開發流程... 12

表 2.4 專案管理特徵... 15

表 2.5 新產品開發績效衡量指標... 20

表 2.6 新產品開發績效衡量指標分析... 23

表 3.1 系統定義... 29

表 3.2 系統動態學新產品相關議題之研究... 33

表 4.1 新產品開發績效因果迴路圖之形成要素... 35

表 4.2 品質流因果迴路圖之因果關係說明... 44

表 4.3 成本流因果迴路圖之因果關係說明... 55

表 4.4 時間流因果迴路圖之因果關係說明... 65

表 4.5 影響新產品開發績效之因素... 71

(12)

1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學者曾經統計於 1976 至 1981 年間,新產品銷售約占企業利潤的 22%,

而到了 90 年代,此項比率已躍升為 30%。換言之,新產品對於企業利潤的 貢獻幾乎達到了近三分之ㄧ的程度。而某些高科技產業的營業額與利潤,更 幾乎全部是來自於新產品銷售,由此可見新產品對於企業營運的重要性【3】。 近年來台灣的經濟成長,大部分是由於資訊電子產業的蓬勃發展,然而資訊 電子產品不僅世代交替快速、利潤微薄,並且產品功能更加複雜。因此,在 此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新產品上市成功與否,關係企業的前景發展,研 發單位所肩負的使命也就更加艱鉅。

由於經濟成長與生活水準的提升,消費者需求增加,以及科技推陳出新 的速度加快,使新產品的生命週期越來越短,而且隨著世界各國貿易限制的 解除與市場的開放,企業更須面對來自全球各地的競爭與挑戰。對於產業間 汰弱留強的無情競賽,稍有不慎,今日的巨人,明日亦有可能消失於戰場。

然而隨著市場的擴大,機會俯拾皆是,企業如果能夠推出受歡迎、暢銷的產 品,則相對會有更多成功契機,沒沒無聞的小公司也有機會一夕成名。由於 新產品對於企業發展的重要程度與日俱增,各企業莫不積極投入新產品開發,

希望能取得領先優勢、進入贏者圈,然而新產品開發需要各項資源的大量投 資與協調整合,並且在繁複的開發過程中,更須面對技術與市場等不確定因 素的影響【50】。新產品開發的成功率約為 67%,亦即平均三個開發案中,

就有一個會面臨失敗的命運【3】。然而對於企業而言,無不是希望能盡快將 投資成本回收、提升報酬率,賺取更多的利潤,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新產品上 市的成功率,將是企業決勝的關鍵。

新產品開發具有高報酬與高風險的特性,儼然已成為今日的新型產業戰 爭。並由於資訊電子產業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本研究遂以電子產品研發 單位為對象,並應用系統動態學研究方法,以綜觀新產品開發活動的整體觀 點,進行瞭解影響新產品開發績效之原因。

(13)

2

1.2 研究目的

台灣近年來面對產業外移、市場開放與新興國家的威脅,維持經濟持續 成長的挑戰越來越大。國家競爭力來自於經濟實力,而經濟的成長動能大部 份是歸功於科技創新,面對消費者喜新厭舊的心理,與全球化的市場競爭,

使企業推出新產品的數目增加,並且速度加快。新產品開發已成為企業存續 的命脈,新產品的成功上市與顧客熱烈迴響,為企業帶來豐厚的報酬與成長 契機,因此惟有從價值提升,由提供更能滿足顧客需求的產品著手,才能以 更具競爭優勢的產品開創新局。資訊電子產業歷經數十年的演進,不斷的創 新、蓬勃發展,產業市值也不斷擴大,新產品對於資訊電子產業的重要性就 如源頭活水般,是灌溉企業成長茁壯的重要來源。

因為新產品對於企業營運的重大影響,企業莫不對於新產品開發寄予厚 望,投入大量資源,然而面對新產品開發的複雜活動與不確定性,以及影響 新產品開發績效的錯綜複雜等因素,導致新產品開發的高失敗率。為了提升 新產品開發績效,應深入問題,剖析其根本原因,尋找有效改善新產品開發 績效的對策,避免捨本逐末、治標不治本的作法。

許多企業管理方面複雜深奧的預測分析工具,以及洋洋灑灑的策略規 劃,常常無法在企業經營上有真正突破的貢獻,原因在於這些方法只能用來 處理細節性複雜(detail complexity),而無法用來處理動態性複雜(dynamic complexity)。而面對動態的產業環境,系統思考將可以幫助我們看見整體相 互關聯而非片段的事件,直指問題核心【8】。

由於系統思考對於處理動態複雜性問題的優異能力,以及新產品開發對 於企業經營之深遠影響,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應用系統動態學研究方 法,並以電子產品研發單位為探討對象,建構新產品開發績效因果迴路圖,

而由於系統動態因果迴路圖之特性,除了能表現系統構成因子的關聯性外,

更能呈現整體各因子間相互影響之正負向關係,將能有效以綜觀新產品開發 的全面觀點,達到見樹亦見林的效果,此將有助於釐清影響新產品開發績效 因子間相互的脈絡關係,完整呈現問題全貌,並針對要點加以改善,對於提 升新產品開發績效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提供對此議題有興趣者之參考。

(14)

3

1.3 具體研究事項

本研究以筆記型電腦產業之硬體研發單位為例,首先整理有關新產品開 發的文獻資料,融合產業實例及應用系統動態學研究方法,建構有關新產品 開發績效因果迴路圖,主要探討以下事項:

一、從新產品開發相關文獻資料之歸納為基礎,建構新產品開發績效因果迴 路圖,探討影響新產品開發績效因素間之因果關係。

二、由新產品開發績效因果迴路圖之建立,探討影響新產品開發績效之驅動 因子。

1.4 研究限制

本研究嘗試由系統動態學之思維模式,探討影響新產品開發績效之相關 因子,但因不同產業所面臨之新產品開發問題或有差異,因此與本文所獲得 之因果關係可能不盡相同。

1.5 論文結構

本研究首先參考與新產品開發、專案管理與績效評估相關之文獻與產業 資訊,進行歸納整理後,結合系統動態學研究方法,與電子產品研發單位之 實務觀點,進行有關新產品開發績效的探討,而藉由系統動態因果迴路圖之 建立,進一步探討影響新產品開發績效因子間的因果關係,以及尋找其驅動 因子與限制條件,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本論文共分成以下五個部份:

第一章為對於本研究議題之緒論,內容包含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具體 研究事項、研究限制與論文結構的說明。

第二章為對於新產品開發績效相關文獻之整理,藉由對於新產品、專案 管理與績效評估文獻之瞭解,建立對於此議題探討之根基。

第三章則陳述本研究之研究概念,以及所應用之研究方法,分成質性研 究法與系統動態學兩個部份。

第四章為應用系統動態學研究方法,對於影響新產品開發績效之品質、

(15)

4

成本與時間三項因素,分別建立其因果迴路圖,並就構成因子間之因果關係 以相關文獻或實例進行說明。

第五章則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就影響新產品開發的因素,歸納相關結論,

並提出對於產業界與後續研究之建議。本研究對於新產品開發績效議題之探 討流程如圖 1.1。

圖 1.1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 研究動機與目的

建構新產品開發績效 因果迴路

結論與建議 新產品開發績效 因果迴路分析與驗證

文獻探討

(16)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應用系統動態學進行新產品開發績效探討,因此首先將對於新產 品相關文獻進行暸解,以作為本研究建構新產品開發績效因果迴路圖之基 礎。以下將就新產品之定義與類型、新產品開發要素、新產品開發流程、專 案管理、績效評估與新產品開發績效衡量等文獻進行整理。

2.1 新產品

新產品開發的驅動力來源包括消費者驅動、競爭者驅動與技術驅動三種 型態。消費者驅動即是由消費者的需求激發創意,進行新產品的開發與商品 化。競爭者驅動則是一種追隨競爭者的策略,先進行市場分析,確認未來新 產品利基,並進行新產品開發。而技術驅動則是當新技術的應用,有可能演 變為新創意時,進行技術與商業的可行性評估、原型機開發與測試等開發流 程,並完成新產品的開發活動【19】。雖然進行新產品開發的原因不盡相同,

但應先瞭解何謂新產品,並對於相關議題有所認識,以利於本研究之進行。

2.1.1 新產品定義與類型

一、新產品定義

關於新產品或產品創新的認定標準並不全然相同,以下為各學者的 解釋。

當產品的技術、包裝、價格、品質規格、品牌或服務水準,其中的 任何一項有變化,就可以稱為新產品【72】。另一個說法則認為新產品是 指改善舊有產品的特性、具備前所未有的產品功能,或市場新出現的產 品【14】。或是經由新穎且獨特的想法,使產品、技術或服務,具備現有 產品所未能達到的機能、品質、技術、生產系統或服務等,稱為新產品

【13】。

從企業的角度解釋新產品,不論市場上是否已經存在該項產品,只 要企業以往不曾擁有過的產品就可以稱為新產品【67】。而如果由消費者 的觀點切入,只要消費者認為產品能帶來更好的效益就稱為新產品【61】。

(17)

6

將以上各學者對於新產品的解釋,整理如表 2.1。

表 2.1 新產品定義

構面 學者 年份 新產品定義

企業 Souder 1988 不論市場上是否已經存在該項產品,只要該企業 以往不曾擁有過的產品則稱為新產品。

市場 Rochford 1991 指能夠提供給消費者更好效益的產品。

產品 小島敏彥 1996 產品、技術或服務具備現有產品所未能達到的機 能、品質、技術、生產系統或服務等。

產品 Afuah 1998 改善舊有產品,具備前所未有的產品特性或市場 上新出現的產品。

產品 Trott 1998 產品的技術、包裝、價格、品質規格、品牌或服 務水準任何一項的改變,皆可以稱為新產品。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經由以上對於新產品定義的整理,可以發現學者大多從企業、市場 與產品三個構面,對於新產品進行闡述。而新產品的定義大致可以歸納 為從企業、市場或產品本身的觀點,產品具有以往不曾出現的特點,將 之稱為新產品。

二、新產品類型

各學者對於新產品類型的區分,有以下不同觀點。

從產品的角度,可將新產品區分為提供完全嶄新的產品功能、現有 產品功能的改進、現有產品賦予新的應用、產品具有新的附加功能、產 品出現於新市場、產品成本降低、產品升級、產品等級降低與產品外型 變更等不同類型【64】。

如果由新產品對於公司與市場的新穎程度觀點,可將新產品區分為 世界性的新產品 (new-to-the-world products):其具有完全嶄新、屬於獨創 的產品。新的產品線(new-products lines):指公司第一次跨入既有市場的 產品。現有產品線擴展的新產品(additions to existing products lines):乃針 對現有產品的擴充。現有產品改善(improvements in revisions to existing

(18)

7

products):進行現有產品的改善,以替代部分目前的產品。產品重新定位 (repositionings):將現有產品引進新的市場或是進行新的市場區隔。以及 產品成本降低(cost reductions):指具有相同功能而成本較低的產品等型態

【 19 】。 或 是 將 新 產 品 可 以 分 成 世 界 性 的 新 產 品 (new-to-the-world product)、新類別的產品 (new category entries)、產品線擴展(additions to product lines) 、 產 品 改 善 (product improvements) 與 產 品 重 新 定 位 (repositionings)等類型【27】。

新產品的分類,可由新產品對於技術、公司與市場的新穎程度三個 構面進行考慮,並將新產品的創新類型歸納為世界性的新產品、新的產 品線、現有產品線的延伸、現有產品的改善、成本降低的產品、重新定 位的產品,以及經由授權或合資所獲得的新產品等類型【42】。

假使由產品的觀點,則新產品的類型可以區分為獨創性的產品 (original products)、改良的產品(improved products)、修正的產品(modified products)與新的品牌(new brand)等幾種【40】。如果從生產者的觀點(技術 變更)與消費者的觀點(利益增加),可將新產品開發區分為漸進性創新 (incremental innovation):依據目前的生產經驗,應用新科技的程度不高,

消費者認為產品增加的利益不多。技術性創新(technical innovation):所應 用新技術的程度較高,但是消費者認為利益增加的程度不高。應用性創 新(application innovation):沒有使用新科技,而是以創意賦予產品新的應 用 , 消 費 者 感 受 利 益 增 加 的 程 度 較 高 。 以 及 激 進 性 創 新 (radical Innovation):指應用新技術進行產品創新,消費者感受利益增加的程度較 高等不同型態【34】。而依據創新的程度判斷,則可將產品區分為高度創 新(新上市的產品與屬於新產品線的產品)、中度創新(市場上已經存在,

擴增現有產品線的產品)與低度創新(改善現有產品,進行重新定位或成本 降低的產品。)等類型【39】。

將以上各學者對於新產品類型的區分,整理如表 2.2。

(19)

8

表 2.2 新產品類型

構面 學者 年份 新產品類型

企業/

市場 Booz et al 1982

一、世界性的新產品(new-to-the-world products)

二、新的產品線(new-products lines) 三、現有產品線擴展的新產品(additions to existing products lines)

四、現有產品改善(improvements in revisions to existing products)

五、產品重新定位(repositionings)

六、產品成本降低(cost reductions)

企業/

市場

Gobeli and

Brown 1987

一、漸進性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 二、技術性創新(technical innovation) 三、應用性創新(application innovation) 四、激進性創新(radical innovation)

企業/

市場

Crawford and

Benedetto. 2002

一、世界性的新產品(new-to-the-world product)

二、新類別的產品(new category entries) 三、產品線擴展(additions to product lines) 四、產品改善(product improvements) 五、產品重新定位(repositionings)

產品 Sands and

Warwick 1977

一、提供完全嶄新的產品功能 二、現有產品功能改進

三、現有產品賦予新的應用 四、產品具有新的附加功能 五、產品出現於新市場 六、產品成本降低 七、產品升級 八、產品等級降低 九、產品外型變更

(20)

9

表 2.2 新產品類型(續)

構面 學者 年份 新產品類型

產品 Kleinschmidt

and Cooper 1991

一、高度創新 二、中度創新 三、低度創新

產品 Kuczmarski 1992

一、世界性的新產品 二、新的產品線

三、現有產品線的延伸 四、現有產品的改善 五、成本降低的產品 六、重新定位的產品

七、由授權或合資所獲得的新產品。

產品 Kotler 1994

一、獨創性的產品(original products) 二、改良的產品(improved products) 三、修正的產品(modified products) 四、新的品牌(new brand)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雖然各學者解釋新產品類型的觀點不盡相同,但大都是由新產品對 於企業、市場與產品本身之構面進行說明。大致可將新產品類型區分為 完全嶄新、延伸機種、產品改善與成本降低等幾種類型。

2.1.2 新產品開發要素

為提升新產品開發的成功率,將各學者認為進行新產品開發所應注意之 重點進行整理,以期望於新產品開發活動進行時能有所遵循。

進行新產品開發須注意建立合適的策略、對於環境的掌握、市場接受度 的促進、對於組織成員的激勵、新產品創意的激發、將構思轉變成新產品設 計、產品重新定位,以及產品上市後的追蹤與回饋等重點【71】。曾有學者歸 納相關新產品開發文獻,發現新產品開發成功的關鍵因素,包括於新產品開 發過程中,須具有強烈市場導向、清晰明確的產品定義、高品質的要求與開 發流程明確。而組織架構的設計方面,應選擇合適的專案領導人,與建立跨 部門功能的團隊。並且應有高階主管的參與,以及獲得公司的認同等【25】。

(21)

10

而研發單位容易因為缺乏授權、只重視本位主義,而忽略整體開發專案的目 摽,或是面臨資源不足,與缺乏跨部門協調的代表,而導致表現不佳【7】。

如果將新產品成功的要素區分為前置與執行階段兩個構面進行解釋,當 處於前置階段時,應注意機會須與公司的資源及能力結合、市場須具有成長 或發展機會、優良的技術、製造與行銷單位的支援,以及須具有產品擁護者 等。而進入執行階段時,則應強調產品須和消費者的需求結合、產品設計概 念須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對於產品的高品質要求、須與銷售單位配合、適 當進入市場的策略與上市後的追蹤與評估等【27】。

各學者對於進行新產品開發強調的重點不盡相同,並且由於各企業所面 臨的產業環境、成員組成與新產品特性的差異,僅能將以上要點作為活動規 劃主要方向的參考,進行適當的調整,而提升新產品開發的成功機率。

2.1.3 新產品開發流程

新產品開發具有技術不確定與市場不確定的特性【50】。新產品開發過 程,所需進行的活動相當繁雜,並受到種種不確定因素的干擾,因此應建立 明確完善的新產品開發流程以為規範與遵循。

一般新產品開發流程,包括機會的確認與選擇、設計概念形成、概念與 方案的評估、產品開發與上市等階段【27】。或是將新產品開發流程區分為創 意萌芽、商業與技術初步評估、產品與流程以及服務的概念發展、產品與流 程以及服務的開發設計、原型機製作與測試以及試銷活動,和最後的量產與 商品上市等過程【35】。另一種區分方式,則將新產品開發過程區分為規劃、

概念發展、系統層級設計、細部設計、測試與修正,以及量產等活動的進行 等步驟【7】。也可以將新產品開發過程分為創意的產生與審查、概念發展與 測試、行銷規劃、商業分析、產品開發、試銷與商品化等階段【40】。或是包 括設計概念的誕生、評估、商業分析、原型機開發、產品測試、訂價、試銷、

市場規劃與商品化等過程【65】。

曾經有學者提出「階段-關卡」的新產品開發流程,即於開發流程中的每 個階段,衡量是否達到進入下一階段的標準。而其認為新產品開發流程包括

【3】:

(22)

11

一、初步調查:主要目的在於進入第二階段前,能很快地篩選許多具有潛力 的方案。

二、細部調查(產品市場性):進行詳細的市場調查,並且須提出產品定義與 方案計畫。

三、開發:實際進行產品設計開發與功能驗證。

四、產品測試與確認:再度確認新產品與方案的市場性,並檢視新產品、行 銷與生產計劃。

五、全面生產與上市:進入全面商業化,包括開始進行生產、行銷與正式銷 售。

新產品開發流程,可以區分為二階段、四階段、七階段,與十階段等不 同型態。將開發流程區分為越多階段,則越有足夠的資訊作為開發流程中各 項活動進行的參考依據。二階段的開發流程包括新產品概念評估與確認,以 及原型機開發與上市規劃。四階段的開發流程包括創意與概念發展、商業分 析與審查、原型機開發與產品驗證,以及市場測試與商品化。七階段的開發 流程包括創意形成、概念發展、商業分析、審查、原型機開發、市場測試與 商品化。十階段的開發流程包括發覺需求、創意形成、概念發展、商業分析、

概念審查與優先順序排列、原型機開發、產品驗證、市場試銷、商品化與上 市後監控等階段【42】。

將以上學者對於新產品開發流程之論述,依據流程階段區分之不同,整 理如表 2.3。

(23)

12

表 2.3 新產品開發流程

開發流程區分 學者 年份 說明

二階段 Kuczmarski 1992

包括新產品概念評估與確認,以及 原型機開發與上市規劃。

四階段 Kuczmarski 1992

包括創意與概念發展、商業分析與 審查、原型機開發與產品驗證,以 及市場測試與商品化。

五階段 Cooper 2000

包括初步調查、細部調查(產品市場 性)、發展、產品測試與確認,以及 全面生產與上市。

五階段 Crawford and

Benedetto 2002

包括機會的確認與選擇、設計概念 形成、概念與方案的評估、產品開 發與上市活動。

六階段 Handfield et al. 1999

包括創意萌芽、商業與技術初步評 估、產品與流程以及服務的概念發 展與開發設計、原型機製作與測試 以及試銷,和最後之量產與商品上 市等。

六階段 Ulrich and

Eppinger 2002

包括規劃、概念發展、系統層級設 計、細部設計、測試與修正,以及 量產開始階段。

七階段 Kuczmarski 1992

包括創意形成、概念發展、商業分 析、審查、原型機開發、市場測試 與商品化。

八階段 Kotler 1994

包括創意產生、創意審查、概念發 展與測試、行銷規劃、商業分析、

產品開發、試銷與商品化。

九階段 Scarborough 1992

包括設計概念誕生、評估、商業分 析、原型機開發、產品測試、訂價、

試銷、市場規劃與商品化階段。

(24)

13

表 2.3 新產品開發流程(續)

開發流程區分 學者 年份 說明

十階段 Kuczmarski 1992

包括發覺需求、創意形成、概念發 展、商業分析、概念審查與優先順 序排列、原型機開發、產品驗證、

市場試銷、商品化與上市後監控等 階段。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整理以上有關新產品開發流程文獻,發現各學者認為新產品開發流程應 該區分成幾個階段,雖然有所不同,然而大致可歸納為起始、規劃、開發、

行銷與售後等五個階段:

一、起始階段:包括最初顧客需求的發覺,或企業內部有關新產品開發概念 的發展,以及完成市場調查與新產品開發初期的分析報告。

二、規劃階段:進行新產品開發初期分析報告的審查,選擇符合企業最佳利 益方案,以及進行新產品開發規劃文件編撰,並完成相關研發資源與組 織成員的建立。

三、開發階段:此階段之目的,在於將產品設計構想轉化為實際產品,由研 發與製造等相關單位負責產品設計開發、樣品試作、驗證、改善與量產 等活動。

四、行銷階段:由行銷部門主導相關產品銷售活動之進行。

五、售後階段:包括產品銷售後的顧客服務,以及產品的市場訊息收集與回 饋。

新產品的成功需要於每一個階段的開發過程中,皆有完美的演出與表 現,然而本研究之焦點在於第三階段的開發階段,探討研發單位在開發過程 中,如何獲得較佳的績效表現。

電子產品的新產品開發過程,研發單位的主要任務,可以分成兩個部份:

(25)

14

一、工程驗證測試(Engineering Verification Test, EVT) 階段:在 EVT 階段,

主要為製作出原型機,驗證產品的基本功能,累積相關經驗。

二、設計驗證測試(Design Verification Test, DVT) 階段:於 DVT 階段,應解 決所有的產品設計問題,相關軟硬體設計須於此階段確定。

當完成上述任務後,則進入量產驗證測試(Production Verification Test, PVT)階段,研發單位須將產品的相關技術資料移轉至製造單位,準備進行小 規模試產,主要目的在於驗證產品設計是否適合製程,為量產進行準備。PVT 的下一階段是量產(Mass Production, MP)階段,研發團隊此時已完成階段性任 務,由製造單位接手。而當產品上市後,則依據顧客所回饋的缺失,進行設 計改善。

研發人員於新產品開發過程中日常的主要工作,即在於進行產品設計、

樣品試作、設計驗證與除錯等活動。由進行信號量測、功能測試與顧客使用 環境模擬等驗證過程中,發覺產品設計缺失與除錯,並且將改善方案實現於 下一階段的開發過程,經由一次又一次的設計改善,以期能推出符合顧客期 望的產品。

2.2 專案管理

產品開發須依賴許多人才的合作,以完成許多不同的工作。而當時間、

金錢與其他資源能夠有效運用時,成功的產品開發專案將能獲得高品質與低 成本的產品。所謂的專案管理就是規劃協調資源和工作,以達成上述目標的 活動【7】。成立專案是為了完成特定目標,並且具有一定存續時間與預算限 制所組成的臨時組織,一般具有較高風險的特性【73】。並且是在一定時程內,

具有明確的起始與終止日期,可能跨越原有階層關係,須歷經相當複雜整合 相關時程與成本的過程,以及擁有專屬預算,努力於規劃預算內完成特定目 標等特性【21、38、52、58】。

專案是一個複雜的、非例行性的、被時間、預算、資源與績效表現等規 格限制住的一次性努力,且這些限制規格皆須以滿足顧客需求為前提,並具 有確立的目標、確定的起點與終點、需要多個部門和多位專業人員的參與。

而所進行的任務,通常為過去不曾做過的,受特定的時間、成本限制與績效 要求等特徵【12】。

(26)

15

專案管理包括活動的規畫、排程和控制,以及須準時完成任務,達成預 算和品質的目標,並且專案管理是企業創新的整體性管理,必須強調創意的 激發,選擇具有潛力的專案,並挹注資源進行發展,使能縮短上市時程,以 建立企業之競爭優勢【31、36】。專案的進行過程包括起始、計劃、執行、控 制與終止等階段。起始階段主要在於資料的收集與構想草擬,計劃階段則進 行專案執行的各項規劃,而執行階段則是為了完成預期目標進行奮鬥的過 程,控制階段則須進行專案的評估與監控,終止階段則必須回饋相關資訊以 作為日後改善之參考【66】。

高階主管對於專案的發展影響重大,其對於專案的責任,包括決定專案 優先順序、適當的資源配置、里程碑(mile stone)的檢視與確認、替代方案的 核可,以及最後於專案結束時進行成果評估。而專案失敗最常見的原因則包 括規格與專案範疇變動頻繁、專案目標不明確、角色與職責沒有劃分清楚、

對於所需的人力資源與支出的估算錯誤、對於專案沒有適當的監督與控制、

缺乏適當的專案管理技巧、缺乏適當的風險管理、不善的專案規劃,以及人 員流動對專案造成的影響等【4】。

將以上各學者認為專案管理所具有的特徵,整理如表 2.4。

表 2.4 專案管理特徵

特徵

學者 年份 時

程 目 標

組 織 結 構

預 算

高 風 險

獨 特 性

複 雜 性

協 調 整 合 Cleland and King 1983 V V V Tuman 1983 V V V V V

Pinto and Slevin 1988 V V V V Meredith and Mantel 1989 V V V V V V Kerzner 2001 V V V V Ulrich and Epppinger 2002 V V V V Gray and Larson 2005 V V V V V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7)

16

綜合以上學者論點,可以歸納專案為一臨時性組織,需要資源的投入與 相關活動的協調整合,以期達到特定的專案目標。一般企業進行新產品開發 之目的,是為了將產品銷售於市場,以獲得資金支持企業營運。而新產品開 發的進行,乃是由研發人員組成新產品開發團隊,努力於規劃時程與預算範 圍內,完成符合規格與品質的產品。新產品開發與專案所具有之特性類似,

因此可將新產品開發視為專案的發展過程。

一般而言,電子產品研發單位具有以下的新產品開發特性:

一、獨特性:進行新產品開發之目的,在於合乎預算範圍內,產出符合特定 規格與品質的產品。而不論是完全嶄新、延伸、改良或成本降低的產品,

對於企業或研發團隊而言,每次的開發目標皆不相同,因而具有獨特性。

二、複雜性:新產品開發須依賴完善的規劃與嚴格落實,包括市場調查、行 銷計畫、產品開發活動中相關技術的整合,以及和顧客與供應商的互動 等活動進行,才能有較高的成功機會,因此具有相當之複雜程度。

三、時間限制:新產品上市的速度,關係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因此研發團隊 必須於要求期限內完成產品的開發任務,盡早移交給製造單位進行量 產,避免漏失商機。

四、彈性組織:新產品開發是屬於跨組織、跨階層的活動,並且強調組織結 構的彈性。如以資訊電子產品的開發為例,其開發過程牽涉包括行銷、

資材、工業設計、機構、電子、品保、工程、製造與環保等相關單位,

以及顧客與支援廠商,因此須仰賴彈性的組織設計,與良好的協調整合,

才能發揮最佳效益。

電子產品研發單位進行新產品開發專案時,其專案目標的種類可分為依 據客戶要求的產品規格,設計出產品。與先行訂定產品規格,設計出原型機 種向客戶推銷,再依據客戶需求修改產品,貼上客戶的品牌銷售。以及自行 訂定產品規格,進行產品設計,並以自有品牌銷售等型態。而其專案的時程 規劃,通常是由專案負責人依據專案類型與重要程度排定專案時程。專案成 員則依據專案技術之考量,組織相關人員成為新產品開發專案團隊。並且專 案的支出會掛上專案的獨立代碼,以便於管理。

(28)

17

2.3 績效評估

面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進行新產品開發是企業持續成長的動力。然而 新產品開發須依賴企業對於市場資訊的準確判斷、人員與資金的投入,但是 面對市場環境不確定性的升高,以及技術進步速度加快,新產品開發對於企 業亦存有相當的風險,企業惟有表現更優越超越競爭對手,才能於其產業佔 有一席之地。因此應明瞭新產品對於企業之貢獻程度,以及衡量研發團隊的 表現情形,適時作為企業進行新產品策略規劃、組織結構改善與擬定經營方 針之參考,而能促進企業永續經營之目標。

績效評估的對象包括人員與組織兩大部份:

一、人員部份

績效評估乃由經理人與員工共同合作,評估員工對於預期目標的完 成程度,能提供員工正式、定期與書面的回饋,並作為人力資源規劃的 參考,以及尋求改善的機會【5】。對於成員績效的衡量,亦即由管理者 對於屬下的工作表現進行考核,瞭解成員的貢獻程度,而作為調薪、獎 金分紅、升遷與人員調度等之參考,並且企業藉由目標、準則與獎懲制 度的確立,使成員有所遵循,並能激勵成員對於本身職責之努力。

二、組織部份

組織績效的衡量可以區分為質性與量化兩部分,質性部分包括企業 形象、成員滿意情形以及對於組織的承諾,而量化部分則包含市場佔有 率、盈收與投資回收情形等【48】。並且企業應集中心力於關鍵指標上,

而有效的績效指標應有清晰明確之定義,能為評量者與被評量者雙方接 受,且績效指標彼此間,應具有相當的關聯性,最好能與任務的目標結 合。而目標的訂定應具有一定的難度與彈性,當此階段目標完成時,應 將下一階段的目標再提升,以維持企業綿綿不絕的競爭活力。新產品開 發的成果,乃是研發團隊整體能力的展現,對於新產品開發成效進行衡 量,能使企業瞭解產品對於財務的貢獻、市場的評價、開發流程適切性 與研發成員的表現等,而作為企業對於新產品開發規劃與人員獎懲等的 重要指南。

(29)

18

專案績效的監控系統,應能清楚提供管理者目前專案時程與成本的狀 態、完成專案需要的成本、專案完成的時間、目前存在的潛在問題,並能瞭 解發生成本超支與時間延遲的原因,以及費用支出的效益,和對於專案成本 超支的預估,並且能得知潛在問題未獲改善前,是否能被接受等事項【12】。

專案績效的衡量是由基線計劃的設立、測量進度與績效、依照實際狀況 的比較計劃與採取行動等四個過程構成【12】:

一、基線計劃的設立:專案剛開始時,應根據專案時程、成本、目標的規劃 書,建立專案相關的衡量標準,而能使專案績效評估有所依循。

二、測量進度與績效:此階段之目的,在於衡量目前專案的進展,以瞭解現 況。

三、依照實際狀況的比較計劃:根據上一階段所獲得的專案現況資訊,與原 先規劃的目標,如所花費的時間、資金與專案成果等進行比較,以作為 成員獎懲或計劃改善之依據。

四、採取行動:如果專案面臨實際進度與預期的規劃有重大落差時,應設法 採取補救措施,努力使專案能依照預期的規劃目標發展。

新產品開發對於企業經營影響深遠,然而新產品開發面臨環境與技術的 不確定,以及競爭者的威脅,存有相當的風險,為能確保進行新產品開發的 成效,應適時應用績效評估的方式,檢驗新產品開發活動以及上市成效,以 回饋管理者針對缺失進行改善。績效評估雖然包含對於員工日常表現的考 核,然而本研究將針對有關研發團隊進行新產品開發的績效進行瞭解,探討 範圍不包含如何衡量成員績效,而是著重於影響研發單位開發新產品成效的 原因。

2.4 新產品開發績效衡量

由於新產品開發成效對於企業營運的重大影響,實有必要進行新產品開 發活動之衡量,瞭解實際執行成果,以作為成員績效評估與企業策略改善之 參考,以下將整理新產品開發績效衡量相關文獻,歸納新產品開發績效的衡 量標準,以作為建立新產品開發因果迴路圖之基礎。

(30)

19

新產品開發績效的衡量,可應用以往五年內新產品銷售金額占公司整體 營業額的比例、以往五年內新產品開發案成功的比例、以往五年內新產品開 發案失敗與中斷的比例、以往五年內達成規劃目標的程度、此項新產品開發 對於公司營收的貢獻度、此項新產品的利潤與投入資金的比較、與競爭對手 比較其相似產品的成功程度,以及新產品開發整體的成功程度等指標為參考

【22】。或是從新產品開發進度的達成率、預算執行情況、應用技術的滿意度,

以及整體新產品開發的情形等構面衡量新產品開發績效【43】。

曾有學者以新產品相對於企業內部其他產品的品質、新產品相對於競爭 者產品的品質、對於產品的滿意程度、開發成本的回收時間、預期銷售目標 的達成率、開發預算執行情形與產品開發時間等指標,作為新產品開發績效 衡量之依據【56】。或是將新產品績效的衡量區分為市場績效與專案績效兩個 構面,市場績效包括新產品於以往五年內的市場佔有率、銷售率、成長率、

獲利性等指標。而專案績效則以新產品上市後對於公司所增加的機會、投資 回收率、取得專利的數目,以及對於其他產品線的影響,包括是否能帶動其 他產品的銷售量與增加獲利率等指標【16】。還有以新產品開發成功率(新產 品開發案商業化的成功率)、銷售比例(以往這三年間新產品銷售額對於公司 整體營業額的比例)、成本支出(進行新產品開發所支付的成本)、技術成功(成 功應用技術的程度)、營收影響(新產品對於公司年度營收的貢獻情形)、利潤 貢獻(新產品對於公司年度整體利潤的貢獻程度)、新產品達成預期銷售目標 的程度、新產品達成預期利潤的程度、新產品利潤與競爭對手的比較,以及 新產品開發專案整體成功程度等指標,衡量新產品的績效【26】。也有認為應 從財務、產品設計品質與時間三個構面衡量新產品開發績效。財務面包括新 產品對於實際財務的貢獻與獲利情形。產品設計品質包括產品本身的品質、

與預期性能的差距,以及產品生產的難度與發生生產線問題的頻率等。時間 面則包含此新產品的開發時程是否比以前縮短,以及是否符合預期的期限等

【70】。或是依據產品規格、產品單位成本、開發時間和預算執行與預期規劃 的差距,以及顧客需求的滿足、產品成功上市、市場佔有率、新市場開拓程 度、增加新產品線、新技術發展與運用新技術技能等構面,評估新產品開發 績效【29】。

此外尚有以新產品開發專案的整體成本、準時完工率、實際執行成本、

實際開發時間與預期規劃的差距,以及最終將新產品商品化上市的時間等項

(31)

20

目,衡量新產品開發績效【30】。或是認為衡量新產品開發績效應考慮新產品 開發策略決議的速度與品質、產品開發速度、將決議案轉化為執行新產品開 發的比例、產品開發成本的控制狀況,以及對於新機會的反應能力等要點,

作為評估依據【44】。

由市場觀點衡量新產品開發績效,包括以預期利潤達成率、預期產品銷 售達成率、是否建立新產品線,以及是否開拓新市場等為考量重點【53】。或 是由產品品質、產品成本、開發時間、開發成本與所累積的開發能力等構面 衡量新產品開發績效【7】。

將上述各學者提出之新產品開發績效的衡量指標,分別整理於表 2.5 與 表 2.6。

表 2.5 新產品開發績效衡量指標

學者 年份 新產品開發績效衡量指標

Cooper 1984

一、以往五年內新產品銷售金額佔公司整體營業 額的比例。

二、以往五年內新產品開發案成功的比例。

三、以往五年內新產品開發案失敗與中斷的比例。

四、以往五年內達成規劃目標的程度。

五、新產品對於公司營收的貢獻度。

六、新產品的回收利潤超越投入資金的程度。

七、與競爭對手比較其相似產品的成功程度 八、新產品開發整體的成功程度

Larson and

Gobeli 1988

新產品開發進度的達成率、預算、技術以及整體 新產品開發狀況。

Atuahene-Gima 1995

一、市場績效:新產品於以往五年內的市場佔有 率、銷售率、成長率、獲利率。

二、專案績效:新產品上市後對於公司所增加的 機會、投資回收率、取得專利的數目,以及對於 其他產品線的影響,包括是否能帶動其他產品的 銷售量與增加獲利率。

(32)

21

表 2.5 新產品開發績效衡量指標(續)

學者 年份 新產品開發績效衡量指標

Olson et al. 1995

一、新產品相對於企業內部其他產品的品質。

二、新產品相對於競爭者產品的品質。

三、對於產品的滿意程度。

四、開發成本回收時間。

五、預期銷售目標達成率。

六、開發專案預算執行情形。

七、新產品開發時間。

Cooper and

Kleinschmikt 1996

一、新產品開發成功率 二、銷售比例

三、成本支出 四、技術成功程度 五、營收影響 六、利潤貢獻

七、新產品達成預期銷售目標的程度 八、新產品達成預期利潤的程度 九、新產品利潤與競爭對手的比較 十、產品開發專案整體成功程度

Davila 2000

一、產品規格達成度。

二、產品單位成本達成度。

三、開發時間和與預期規劃的差距。

四、預算執行與預期規劃的差距。

五、顧客需求的滿足。

六、產品成功上市。

七、市場佔有率。

八、新市場開拓程度。

九、增加新產品線。

十、新技術發展情形。

十一、運用新技術技能的增進。

(33)

22

表 2.5 新產品開發績效衡量指標(續)

學者 年份 新產品開發績效衡量指標

Driva et al. 2000

一、新產品開發專案的整體成本。

二、準時完工率。

三、實際執行成本與預算的比較。

四、實際執行時間與預期規劃的差距 五、新產品商品化時間。

Swink 2000

一、財務:新產品對於實際財務的貢獻與獲利情 形。

二、產品設計品質:產品本身的品質、與預期產 品性能的差距,以及產品生產的難度與發生生產 線問題的頻率。

三、時間:新產品之開發時程是否比以前縮短,

以及是否符合期限。

Leenders and

Wierenga 2002

一、新產品開發策略決議的速度。

二、新產品開發策略決議的品質。

三、新產品開發速度。

四、決議案轉化為執行新產品開發案的比例。

五、產品開發成本的控制狀況。

六、對於新機會的反應能力。

Millson and

Wilemon 2002

一、預期利潤達成率。

二、預期產品銷售達成率。

三、建立市場新產品線。

四、新市場開拓。

Ulrich and

Epinnger 2002

一、新產品的品質。

二、新產品的成本。

三、新產品的開發時間。

四、新產品的開發成本。

五、累積的新產品開發能力。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4)

23

表 2.6 新產品開發績效衡量指標分析 構面 新產品開發績效

衡量指標 學者(年份)

投資回收 Cooper(1984)、Olson et al.(1995)、

Atuahene-Gima(1995)

利潤

Cooper(1984)、Cooper and

Kleinschmikt(1996)、Swink(2000)、Millson and Wilemon(2002)

銷售成績

Cooper(1984)、Olson et al.(1995)、

Atuahene-Gima(1995)、Cooper and Kleinschmikt(1996)、Millson and Wilemon(2002)

財務

開發成本/預算

Larson and Gobeli(1995)、Olson et al.(1995)、

Cooper and Kleinschmikt(1996)、

Davila(2000)、Driva et al.(2000)、Ulrich and Epinnger(2002)

時間 開發時間

Larson and Gobeli(1995)、Olson et al.(1995)、

Swink(2000)、Davila(2000)、Driva et al.(2000)、Leenders and Wierenga(2002)、

Ulrich and Epinnger(2002) 成長率 Atuahene-Gima(1995)

新機會反應能力 Leenders and Wierenga(2002)

市場佔有率 Atuahene-Gima(1995)、Davila(2000)、

市場

機會 Atuahene-Gima(1995)、Davila(2000)、Millson and Wilemon(2002)、

(35)

24

表 2.6 新產品開發績效衡量指標分析(續) 構面 新產品開發績效

衡量指標 學者(年份)

產品規格 Davila(2000)

專利 Atuahene-Gima(1995) 累積的能力 Ulrich and Epinnger(2002)

品質 Olson et al.(1995)、Swink(2000)、Ulrich and Epinnger(2002)

技術 Larson and Gobeli(1995)、Cooper and Kleinschmikt(1996)、Davila(2000) 技術相關

生產線問題 Swink(2000)

專案成功率 Cooper(1984)、Cooper and Kleinschmikt(1996)

整體成功

整體成功度

Cooper(1984)、Larson and Gobeli(1995)、

Olson et al.(1995)、Cooper and Kleinschmikt(1996)、Davila(2000)

競爭者 相對於競爭者 Cooper(1984)、Olson et al.(1995)、Cooper and Kleinschmikt(1996)

顧客 顧客需求 Davila(2000)、Ulrich and Epinnger(2002) 其他 開發策略決議的

速度與品質

Leenders and Wierenga(200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歸納以上學者論點得知,學者普遍認為衡量新產品開發績效,應以財務、

專案整體成功程度、開發時間、市場、技術以及與競爭者的相對比較程度等 構面為依據,然而新產品開發績效其評估指標的選擇,可能因為產業環境、

時空背景的改變,以及其他特殊狀況而有所差異,因此進行新產品開發績效 評估時,應由個別新產品開發專案所重視之項目,進行適當的規劃。依據表 2.6 對於新產品開發績效衡量指標的整理,本研究擬以新產品的品質、成本與 時間作為衡量新產品開發績效的主要構面,並由此三個構面所延伸的相關影 響因子,建立新產品開發績效的因果迴路圖。

(36)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論文為應用系統動態學探討新產品開發績效之質性研究,於此章節將 就本論文之研究概念,以及所應用之質性研究法與系統動態學進行說明。

3.1 研究概念

本研究針對電子產品研發單位,應用系統動態學研究方法,探討影響新 產品開發績效之相關因素。首先蒐集有關新產品開發、專案管理與績效評估 之文獻,經過整理、分析後,從中萃取出與新產品開發有關之重要因素,將 衡量新產品開發績效之構面,區分為品質流、成本流與時間流三個子系統,

步彙整建構系統動態學之因果迴路圖,並透過文獻與實例驗證之。期望經由 因果迴路之分析能瞭解新產品開發績效之驅動因子與限制因素,並根據研究 結果,提出相關結論與建議,以提供企業對於改善新產品開發績效之參考。

本研究之概念架構,如圖 3.1 所示。

(37)

26

圖 3.1 研究概念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

3.2 質性研究法

首先將對於質性研究進行瞭解,其次將說明本研究應用質性研究之原因。

一、質性研究概述

質性研究是以文章、書面文字、詞句或象徵符號等型式,來描述或 呈現社會生活中的民眾、行動與事件。除了偶一為之的內容分析研究外,

質性研究者很少用到如統計分析的量化研究【1】。質性研究的主要活動 是在於分析、詮釋與呈現結果。質性研究的挑戰在於從大量的資料中尋 找出意義,減少資料的數量,以及辨別對於研究主題具有意義的模式,

並就所呈現的資料內容建立架構【2】。

對於研究資料的分析方面,質性與量化研究的差異為【1】:

新 產 品 開 發 績 效 新產

品開 發

系統 動態 觀念

品質流 因果迴 路分析

成本流 因果迴 路分析

時間流 因果迴 路分析

(38)

27

(一) 量化研究應用假設檢定與統計方法,從一組特殊化、標準化的資料 分析技術中進行研究,建立在應用數學的基礎上。量化研究是完成 所有的資料收集,經過數學運算以數字方式呈現後,才開始進行資 料分析。並且應用變項間統計關係的符號語言討論因果關係,由統 計、假設與變項來呈現,並藉由數字的控制,尋找模式或關係。

(二) 質性研究經常是屬於歸納的形式。質性研究雖然也進行模式或關係 的探討,但是往往在研究計畫早期就進行分析,分析過程並非是一 個獨立與最後的研究階段,而是貫穿整個研究過程,並且質性研究 是把經驗證據與抽象概念融合,並不進行檢定假設,而是以描述的 方式進行,將原始資料以類別的方式整理。

雖然質化資料分析不同於量化或統計分析的方法,但是仍為一具系 統化與邏輯推理嚴謹性的方法。質性與量化研究,於資料分析上的類似 點包括【1】:

(一) 質性與量化研究對於資料的分析形式,都涉及到推論,運用推理與 簡化資料的複雜性而獲得結論。

(二) 質性與量化研究對於資料的記錄、收集與分析,皆以公開與系統化 的方法或程序進行,並蒐集大量資料,並描述如何進行資料的蒐集 與檢驗方法。

(三) 對於資料分析的比對,質性與量化研究皆是對於本身或相關的證據 進行比對,進而從探索過程中建立某種關係模式。

(四) 質性與量化研究兩者都秉持嚴謹的研究精神,從不同構面進行評 估,以獲得具有真實價值,並避免存有誤差的結論。

二、本研究應用質性研究法之說明

本研究應用系統動態觀念,探討新產品開發績效主題,以質性研究 為範疇,主要原因為:

(一) 因子關係錯綜複雜

(39)

28

影響新產品開發績效的因素錯綜複雜,並不容易使用獨立的變數 進行衡量。例如新產品開發預算增加多少,對於新產品開發績效的影 響程度為何。以及像是開發時程落後,以至於導致新產品的上市時間 延遲,遇此情形雖然可以推論會對於市場佔有率造成影響,但是影響 範圍會有多大,市場佔有率會下跌多少百分比,這些情形並不容易進 行量化計算,獲得客觀精確的數據。然而質性研究能從全貌的觀點,

進行整體式之多面向觀察【2】。並且本研究對於因果迴路圖之建構基 礎,即植基於相關新產品開發文獻與產業界專家意見的彙整,亦與上 述學者強調質性研究為運用歸納方式進行資料分析之特點相同。

(二) 動態產業環境

質性資料的特徵在於其具有豐富性與整體性,而更能詳實的描述 其脈絡關係。並且由於資料的蒐集通常已累積一段時間,而能探究事 件如何發生與為何發生,呈現特定情境下因果關係運作的情形【6】。

由於科技的進展與消費意識的變化等因素影響,產業發展並非處於靜 止的狀態,此外影響新產品開發績效的因子,彼此間亦存著複雜的因 果關係而相互影響,而透過質性研究,將可以歸納其間的現象,期望 藉由因果迴路圖之建構,能一窺影響新產品開發績效之全貌,避免片 段不完整的認知,而能夠瞭解其整體的脈絡關係,得到最起始之驅動 因素與限制條件,進而從根本問題的改善,能獲得新產品開發之最佳 效益。

3.3 系統動態學

首先將說明本研究選擇系統動態學探討新產品開發績效之原因。企業和 人類其他活動,也是一種系統,也都受到細微且息息相關的行動所牽連而彼 此影響,這些影響往往要經年累月才完全展現出來。身為群體中的一部份,

置身其中而想要看清整體變化,更是加倍的困難。我們因而傾向於將焦點放 在系統中某一片段,但總想不通為什麼有些最根本的問題似乎從來得不到解 決。系統思考已經發展出一套思考的架構,具有完整的知識體系,也擁有實 際的工具,可幫助我們認清整個變化型態,並瞭解如何有效的掌握變化,以 開創新局【8】。

(40)

29

由於新產品開發所牽涉的複雜活動,使得要看清問題的本質並不如想像 中的容易,因此藉由系統動態學能綜觀全局之優點,將能有效探究影響新產 品開發績效的根本原因。

3.3.1 系統定義

認識系統動態學之前,將先對於系統一詞進行瞭解。

系統(system)源自於希臘文中 sunistanai,最初的意思為「大家站在一起」。 系統指的是一個整體,其內部的元素彼此糾結,且長時間不斷的相互影響,

並朝著共同的目的運作。其較各組成部份之總和為大,系統不同於其組成因 子,並且無法被分割成獨立的部份,而且單一因子的變化,將會造成其他因 子與系統的改變【2、10】。系統是代表某件事物具有許多組成元件,而這些 元件彼此之間以各自獨立的方式互相作用,以完成特定的任務【5、60】。系 統是各組成部分的集合體,而各個部份都會互相作用,發揮出整體的功能。

把一個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拆解開來,通常都發揮不了什麼作用,必須具備 所有的部份,而且排列正確才有價值。並可推論系統大於其組成部分的總和,

此即為綜效(synegry),也是系統與非系統之間的主要分別【11】。

將以上各學者對於系統之說明,整理於表 3.1。

表 3.1 系統定義

學者 年份 定義

Roberts et al. 1983 系統是一組為達到某些目的,透過互動而發揮其特 定功能的元件之集合體。

Patton 1995 系統是一個整體,較各組成部份之總和為大,系統 不同於其組成因子,並且無法被分割成獨立的部份。

Senge et al. 1995

系統是一個整體,其內部的元素彼此糾結,且長時 間不斷的相互影響,並朝著共同的目的運作。

Bacal 2002

系統具有許多組成元件,而以各自獨立的方式互相 作用,以完成特定的任務。

Lewis 2004 系統是各組成部分的集合體,而各個部份都會互相 作用,發揮出整體的功能。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1)

30

由以上學者論點,可知系統乃由許多小分子所組成,彼此間相互關聯,

假使其中某個部分發生問題,亦會對於其他部份造成影響,因此必須以系統 整體的觀點思考,找出最根本的原因,才能達到徹底解決的效果。

3.3.2 系統動態學概述

系統動態學(System Dynamics, SD)亦稱為系統動力學,是由美國麻省理 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Forrester 教授於 1956 年所 發表,能夠對於產業界複雜的動態關係,與存有時間回饋延遲等情形,建議 較全面與根本的改善方法【69】。新產品開發之成敗對於公司影響深遠,而由 於新產品開發活動之複雜性,因此必須仰賴系統動態學由整體觀點俯視全局 之優勢,尋找能確實改善新產品開發績效之道。

在系統思考中,必須捨棄線性因果的觀念,而採用循環因果效應的觀點。

這是因為系統牽涉到回饋,會引發循環。系統中任何的改變,不論多小,只 要是會影響到正向或負向循環之間的關係,就會長期改變整個系統的運作

【11】。然而經由驅動因子的改善,與限制因素的箝制,將使系統不會無限制 成長與縮小。

以下將對於系統動態學的研究步驟與注意事項進行說明。

一、系統動態學研究步驟

發展系統動態模式包括明確定義問題、建立動態假說、建立模擬模 型、測試,以及政策的設計與評估等五大步驟,並且這些步驟並非是線 性循序的關係,而是具有回饋的過程,持續進行反覆的探討、測試,以 及改善模式,將五大步驟說明如下【69】。

(一) 明確定義問題(選擇邊界)[Problem Articulation (Boundary Selection)]

應對於問題有清楚的認知、確定關鍵變數與時間範疇,以及考慮 動態問題的定義(即有關過去與未來關鍵概念與變數的反應)。

(二) 建立動態假說(Formulation of Dynamic Hypothesis)

包括初步假說的建立,並以動態假說的方式,解釋類似其內部回

(42)

31

饋結構的動態行為,以及根據初步的假說與應用關鍵變數、參考模 式、相關資訊與合適的工具發展因果結構。

(三) 建立模擬模式(Formulation of a Simulation Model)

包括定義結構與決策準則,決定參數、行為關係與起始的條件,

以及測試,並考慮目標和邊界是否存有矛盾。

(四) 測試(Testing)

包括比較參考模式是否能符合預期目標,是否經得起嚴格的檢 驗,以及進行敏感度測試等。

(五) 政策的設計與評估(Policy Design and Evaluation)

政策的設計須能因應實際環境的變化,考慮政策實施的效果及不 同政策彼此間的相互影響。

二、應用系統動態學注意事項

為能有效應用系統動態學,應注意以下幾點【69】:

(一) 發展一個模型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而不是發展整個系統的模型。

建立模型必須具有明確的目標,且能有效的解決問題。建立模型時 須排除與問題非相關的因素,而且確定所涵蓋的範圍是否合適以及 考慮其時效性。

(二) 建立模型應在一開始時就與計畫結合,由於模型建立的價值在於問 題定義階段,就能有效將問題癥結釐清,因此在專案開始時就建立 模型,將能盡早看清問題真相,以助於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不要等 到要做決策時才開始進行建立模型。

(三) 保持懷疑、探究的心態建立模型,並應儘早廣納不同的意見,以作 為建模參考。

(四) 系統動態模式的建立是基於強有力的數據支撐,建立模型時應與其

(43)

32

他工具相互配合。

(五) 應用系統動態模型決定實施方案的優先順序,並評估真實環境中方 案實施的成本與效益。

(六) 建立模型的過程應經過反覆討論,而為了能及時得知結果,最好是 能建立一個可供測試的環境。

(七) 建立模型的過程應避免黑箱作業,自行更改模型。應盡可能讓眾人 儘早參與、測試,直到能滿意解決問題為止。

(八) 持續的檢驗模型,由實際的資料與專家的意見作驗證,並從不同觀 點質疑模型,以確認模型之效能。

(九) 盡可能快速的先提出一個先期的測試模型版本,當有需要的時候,

再將細節加入。

(十) 應注意模型邊界的涵蓋性,與系統構成分子的回饋行為,比詳細說 明分子的細節來的重要。

(十一) 建立模型並不是程式設計師在寫電腦語言,而是應藉重經過訓 練,瞭解相關活動行為,以及具有實際發展模型經驗的專家協助建 立模型。

(十二) 不要僅將決策方案實施於一項計畫中,應將此方案應用於其他類 似的問題上,以獲得不同的想法。

本研究應用系統動態研究法探討新產品開發績效,並不包含其中的模 擬,其目的並非於預測及量化,而在於應用系統動態模式,釐清新產品開發 績效之複雜關係,尋找其驅動因子與限制因素,以利於決策者作為規劃企業 經營策略之參考,能從根本原因的改善而獲事半功倍之效。

三、系統動態學相關研究

Forrester 教授自 1956 年發表系統動態學理論,歷經五十年來的發 展,已廣泛應用於各領域。將近年來應用系統動態學,探討新產品相關

(44)

33

議題之研究整理如表 3.2。

表 3.2 系統動態學新產品相關議題之研究

學者 年份 研究範疇

Maier【51】 1998 應用系統動態觀點探討新產品擴散。

Ford and Sterman

【32】 1998

應用系統動態模式探討半導體晶片開發專案 的開發過程。

Repenning【59】 2000 以系統動態模式探討多重研發專案系統的資 源分配。

Lyneis et al.【49】 2001 應用系統動態觀點探討休斯(Hughes)航空公 司的複雜開發專案管理。

Lin et al.【46】 2005 應用系統動態模式探討手機的開發過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5)

34

第四章 系統模式建構結果與說明

於此章節首先將敘述新產品開發績效之建模因子,而後以 Vensim 軟體 建構新產品開發績效之品質、成本、時間與整體因果迴路圖,並對於因果迴 路圖提出說明。

4.1 建模因子說明 一、 新產品開發績效

本研究將新產品開發績效之衡量區分為品質、成本和時間三個主要 構面,理想的新產品開發績效為產品品質優異、產品成本低廉以及產品 開發時間越短越好,然而新產品的開發往往很難同時滿足品質、成本和 時間這三項因素的要求,於現實環境中品質、成本和時間之間常存有相 互影響的關係,並非是各自獨立靜止的狀態。就實際而言,企業依據顧 客需求、產業環境、本身能力資源與企業之策略規劃等考量因素之不同,

在訂定新產品開發計畫的目標時,會從產品的品質、成本與時間三個因 素間,尋找一個彼此妥協、可以接受的規劃目標以符合當前企業的需求,

換言之,對於新產品開發績效之衡量,會因為時地之變遷與主客觀因素 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二、品質流

從新產品開發績效引發的效應為起點,以提升產品品質為主要考慮 流向,主要因子包括口碑、新產品開發機會、產品設計經驗、研發知識、

產品設計能力、產品機能、產品設計改善、產品可靠度與產品設計品質 等因素,而以顧客滿意度為新產品開發績效品質面之最終考量。

三、成本流

由受到新產品開發績效影響的因子出發,以降低產品成本為主要考 慮流向,並將產品成本區分為設計成本與變動成本兩項主要構面,重要 因子有利潤、研發資源、學習與成長機會、研發知識、產品設計能力、

設計成本、設計變更、變動成本與產品成本等。

(46)

35

四、時間流

以新產品開發績效產生的變化開始,根據縮短產品開發時間為主要 考慮流向,時間流之構成包括市場佔有率、新產品開發機會、產品設計 經驗、研發知識、產品設計能力、技術領先、開放溝通的文化、資訊科 技、知識分享、專案時程掌控、設計流程與開發時間等要素。

將品質流、成本流與時間流其主要之形成要素,整理如表 4.1。

表 4.1 新產品開發績效因果迴路圖之形成要素

流向 形成要素

品質流

口碑、新產品開發機會、產品設計經驗、研發知識、產品設 計能力、產品機能、產品設計改善、產品可靠度、產品設計 品質、顧客滿意度與產品品質。

成本流 利潤、研發資源、學習與成長機會、研發知識、產品設計能 力、設計成本、設計變更、變動成本與產品成本等。

時間流

市場佔有率、新產品開發機會、產品設計經驗、研發知識、

產品設計能力、技術領先、開放溝通的文化、資訊科技、知 識分享、專案時程掌控、設計流程與開發時間等。

資料來源:本研究

本研究將從上述之建模因子進行其相關性之因果聯結,並註明其正負向 影響關係,分別建構有關新產品開發績效之品質流、成本流與時間流三個因 果迴路圖以及整體因果迴路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 is used to analyze the product / system, the potential failure modes, identify potential trouble spots

This study reviewed ecological economics, general system theory and adopted the concept of emergy of ecosystem proposed by Odum, then built a ecological energetic system model of

According to analysis results, the system satisfaction have nearly 43% variance explained by system quality, information quality, training experience and

The study combined the concepts of Kano’s two-dimensional quality model and IPGA to classify online service quality factors for online sporting goods stores and

In this paper, we first applied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and grey prediction of grey system theory to analyze the ranking of IT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nd e-readiness of

After finishing the construc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model, the empirical study reveal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measuring model of present study, and that

Therefore, E-commerce system success model proposed by Molla and Licker (2001)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frequency of negative incidents (NCIs), quality

This study intends to use the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d gap analysis (IPGA) to analyze the factors key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ervice quality provid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