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 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 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相關研究 "

Copied!
10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魏俊華 先生

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 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相關研究

研 究 生: 劉虹妙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八 月

(2)

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 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相關研究

研 究 生:劉虹妙 撰 指導教授:魏俊華 先生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八 月

(3)
(4)
(5)

謝 誌

一直對台東覺得有緣,在東大修完師資學分後,又在得知懷孕的同時也考上 東大研究所,當時欣喜之餘也有幾分忐忑不安,不過還是決定帶著肚子的小寶寶 一起到台東上課。兩個女兒接連出生,除了是學生又身兼母職與教職,因此回首 求學過程的這千餘個日子,日子過得真的既忙碌又充實,這一路走來有太多需要 感謝的人,因為有你們的幫助與支持,才能讓我順利完成學業。

首先,此篇論文的開始與結束,都要深深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魏俊華教授,

從題目的選定到論文的內容撰寫,老師給學生相當大的空間,讓學生得以自由發 揮,此外老師辛勤的指導,並適時的加油打氣,更是讓我銘記在心。其次也非常 感謝兩位口試委員侯松茂教授和劉錫麒教授,在百忙之中能悉心審閱我的論文,

並度字審句的給予多方面的指正,在研究架構上斧正匡誤,並給予此篇論文相當 多的建議,讓本論文更加嚴謹紮實,學生心中充滿無限感激。

感謝在求學過程中,所有教導過我的老師們,在我學術知識的心田中,植下 了他們努力耕耘的種子,學生由衷感謝。並且感謝研究所同組的伙伴美慧、孟珠、

淑均、淑華、雅娟,彼此間的加油打氣,讓我有繼續向前的動力;感謝秀枝的幫 忙與協助;還有感謝研究所其他同學,在我求學懷孕時的體貼包容以及對我的照 顧。

感謝學校的毓斌主任、智恵老師的寶貴意見、進興老師的鼓勵、清泉老師在 統計上的協助、以及謝謝阿娥姐、菀瑜、永遠的搭檔雅雯及時給我溫暖的關懷和 支持,讓我有最佳動力完成論文;也感謝許多協助問卷發放的朋友及填答的小朋 友,沒有你們鼎力的協助,本研究難以完成。

最後,要感謝我所敬愛的父母親以及弟妹,給予我的照顧與鼓勵,也要感謝 公婆用心照顧宇晴,讓我無後顧之憂完成學位;最最最要感謝老公學長志明的關 懷、鼓勵與包容、不但對我論文的指導與協助,假日還要照顧兩位女兒,讓我全 心全力完成論文;女兒宇涵、宇晴可愛純真的笑容永遠是媽媽最大的精神支柱。

在此表達我衷心的感謝與滿心的祝滿,並將這一份喜悅與大家一同分享。

虹妙 謹誌 2008 年 8 月

(6)

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 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相關研究

劉 虹 妙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社 會 科 教 育 學 系 社 會 科 教 學 碩 士 班

中 文 摘 要

本 研 究 主 要 目 的 在 了 解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童 其 父 母 管 教 方 式 與 負 向 情 緒 經 驗 的 現 況,並 比 較 不 同 背 景 變 項 的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童 其 父 母 管 教 方 式 與 負 向 情 緒 經 驗 的 差 異 情 形 , 同 時 探 討 兩 者 的 關 係 。

本 研 究 以 問 卷 調 查 的 方 式 , 用黃玉臻編製之「父親、母親管教方式量 表」與洪嘉璜所編製「國小學童負向情緒量表」為研究工具,針對高雄縣之五、

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得 611 份有效問卷。 使 用 描 述 統 計 、 t 考 驗 、 單 因 子 變 異 數 分 析 及 Pearson 積 差 相 關 等 統 計 方 法 , 進 行 資 料 分 析 。

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母親「回應」及「要求」皆較父親為高。

二、父母管教類型多為「開明權威」管教方式 三、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負向情緒經驗不高

四、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因性別、學校所在地的不同有差異 五、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負向情緒經驗因性別、年級、學業成績的不同有差異 六、開明權威之父母管教方式其學童的負向情緒經驗較低

七、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親的管教方式與負向情緒經驗有相關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與結論,分別對家長、學校老師、輔導相關人員及未來研究 者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關 鍵 詞 : 父 母 管 教 方 式 、 負 向 情 緒 經 驗 。

(7)

The Study of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Pupil’s Negative Emotion – A Case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Higher-Graders in Kaohsiung County

LIU Hung Miao

Master Program of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study is to find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negative emotion of higher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variables and differences of backgrounds have been also compare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scale of “father’s and mother’s parenting

styles” designed by HUANG Yu-Jen and the scale of “elementary school pupils’ negative emotions” edited by HUNG Jia-Huang have been applied to this study. The focus group consisted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County and 611 effective responses were collected. The data collected we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nclusions have been drawn as follows.

1. Higher graders of elementary school appear that they perceive

“responses” and “requests” from mothers more than from fathers.

2. Most of higher graders have perceived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

3. The results of higher graders’ negative emotions were not high.

4. How higher graders of elementary school perceiving the differences in

parenting styles varies from genders and school locations.

(8)

5. By analyzing genders, grades and school performance, higher graders of elementary school appear different experiences in having negative emotions.

6. The pupils who have perceived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 show less negative emotion.

7.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ceiving parenting style and pupil’s negative emotion could be found.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above, suggestions have been made for parents,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 councilors who may refer to when they do relevant future studies.

Key words: parenting style, negative emotion

(9)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假設···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父母管教方式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負向情緒經驗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 22

第三節 父母管教方式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相關研究 ···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1

第四節 研究程序··· 4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6

(10)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負向情緒經驗之現況分析 ··· 4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之差異分析 ··· 51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之差異分析 ··· 55 第四節 不同父母管教方式的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之差異分析61 第五節 父母管教方式與學童負向情緒經驗之相關 ··· 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71 第二節 建議 ··· 73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 77 二、外文部分 ··· 82

附錄

附錄一:國小高年級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與負向情緒經驗調查問卷

··· 84

附錄二:問卷使用同意書··· 89

(11)

表 次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父母管教方式的定義一覽表··· 10

表 2-2 Maccoby 與 Martin「回應」與「要求」雙向度區分表 ··· 13

表 2-3 四種父母管教方式的內涵 ··· 14

表 2-4 國內學者對性別與父母管教方式之研究一覽表··· 17

表 2-5 國內學者對年級與父母管教方式之研究一覽表··· 19

表 2-6 國內學者對學校所在地與父母管教方式之研究一覽表 ··· 21

表 2-7 國內外學者對情緒的定義一覽表··· 23

表 2-8 國內學者對性別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一覽表··· 33

表 2-9 國內學者對年級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一覽表··· 34

表 2-10 國內學者對學業成績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一覽表 ··· 35

表 2-11 國內學者對學校所在地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一覽表 ··· 35

表 2-12 父母管教方式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相關研究一覽表 ··· 37

表 3-1 問卷回收及有效樣本統計表··· 40

表 3-2 研究有效樣本基本資料統計表··· 41

表 4-1 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之現況統計表··· 48

表 4-2 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類型分類統計表··· 49

表 4-3 學童負向情緒經驗之現況統計表··· 50

表 4-4 不同性別的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之 t 考驗摘要表··· 52

(12)

表 4-5 不同年級的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之 t 考驗摘要表··· 52 表 4-6 不同學校所在地的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之 t 考驗摘要表 53 表 4-7 各背景變項下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的差異綜合比較表 ··· 54 表 4-8 不同性別的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之 t 考驗摘要表··· 56 表 4-9 不同年級的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之 t 考驗摘要表··· 57 表 4-10 不同學業成績的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8 表 4-11 不同學校所在地的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之 t 考驗摘要表 59 表 4-12 各背景變項下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的差異綜合比較表 ··· 59

表 4-13 不同父親管教方式的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之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63 表 4-14 不同母親管教方式的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之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65

表 4-15 不同父母管教方式的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之差異比較表66

表 4-16 父母管教方式與學童負向情緒經驗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 68

(13)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9

圖 3-2 研究程序圖………45

(14)

第一章 緒論

本 研 究 主 要 探 討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童 父 母 管 教 方 式 與 負 向 情 緒 經 驗 之 關 係。本章旨在闡述本研究的問題背景和動機、研究目的和待答問題,並說明 研究假設、相關名詞釋義與研究範圍與限制,共分為五節說明之。第一節為 研 究 問 題 的 背 景 與 動 機 , 第 二 節 為 研 究 目 的 與 待 答 問 題 , 第 三 節 為 研 究 假 設,第四節為名詞釋義,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問題背景

當大自然水庫的水位超過警戒線時,水庫就必須作調節性洩洪。而情 緒的處理過程,彷彿有一座情緒水庫,當負向情緒出現時就會存放在情緒 水庫之中,如果情緒水位累積到所謂的警戒線,個體就會開始出現脾氣暴 躁,無法適當控制情緒的情形。負向情緒是人們因某種讓自己不滿意的生 活事件發生之後所產生的不舒服感受;而情緒表達必須以不傷害別人、不 傷害自己等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表現之。因此,學習符合規範的紓解情緒 方式,是人類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學習而來的能力。孩子有負面的情緒時,

會很自然的以攻擊本能的方式來表現出情緒,倘若無法給孩子正確的情緒 教育,一旦情緒水位逼近或超過了警戒線,就可能因為無法控制而採用極 端的方式表現來紓解其情緒,就會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和痛苦。

根據衛生署在2008年所公佈國人死亡統計數據中,2007年自殺死亡人數 有3933人,在國人十大死因中排行第九順位(衛生署,2008)。台北生命線 2007年 個 案 統 計 資 料 中 可 以 發 現 有 自 殺 意 圖 者 以 情 緒 困 擾 的 問 題 最 多 , 占 38.4%(江文賢、周芳英,2007)。翻開報紙一件件因情緒發生的傷害事件 層出不窮,令人怵目驚心。花蓮玉里男子,酒後情緒失控拿木棍打死75歲老 父親(張益鈞,2007);屏東科技大學傳出研究生疑似因為搶實驗室,上演 潑酸事件,讓校方感慨情緒管理要加強(民視新聞,2007年7月24日)。有一

(15)

位老翁和嘉義高中的學生相遇,雙方為了路權發生衝突,結果高中生以五字 經罵老翁,法官判決這名高中生要賠老翁2萬元,一時情緒控制不住,恐怕 損失的還是自己 (鄭榮文,2007) 。 因為一時情緒的影響而造成缺憾,或 許他們犯下大錯的成因極為複雜,但似乎都與情緒失控、喪失理智有關。而 這些事件的發生,往往是在重大的生活壓力下,對經濟生活之焦慮、不安;

或對夫妻關係的不滿、憤怒;或對子女學業成績的高度期待,以上種種不穩 之情緒毫無修飾地呈現,並用持續飲酒、抽煙、或嗑藥等來紓解其情緒困擾。

面對這些社會事件層出不窮,我們每個人的情緒處理能力似乎愈來愈糟了。

2002 年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曾針對台北、台中與高雄三都會區的 國小三到六年級學生進行抽樣,經常感到煩惱者佔百分之五十五。學生擔 心、困擾的事件包含個人、家庭、社會生活方面 (兒福聯盟,2002) 。可 見近半數的孩子是在充滿擔憂、恐懼、不滿、不確定的情緒與環境中成長。

況且當前家庭問題日益嚴重,家庭結構產生巨大變化,社會媒體又充斥不 良之資訊,使今日的孩子身處於壓力充斥與價值觀極為混沌的時代, 雖然 擁有優渥的物質生活,但挫折容忍度低,缺乏情緒察覺及情緒表達,一但 遇到不如意的事件,往往讓情緒過度壓抑或放縱,進而傷害自己或他人。

貳、研究動機

本研究者目前任教於國小高年級,在教育現場,時常接觸許多來自不同家 庭背景的孩子,隨著社會變遷,不同家庭型態的出現及資訊多元、媒體的 刺激,每個孩子表現的特質大不相同,有些孩子充滿自信,有著樂觀的正 向情緒;而有些孩子卻時常有退縮、自卑以及憤怒的情緒產生,不但如此,

有的孩子一旦負向情緒不堪負荷,就以極端的方式來引爆,除了影響教學,

對其他同學而言,「他們」有如不定時炸彈而心生恐懼,往往不知與「他們」

如何相處?逃避、閃躲是其他同學的自我保護方式,與「他們」人際關係 不佳的惡性循環下,常常引爆衝突,造成班級經營的困難。了解後都發現

「 他 們 」 的 負 向 情 緒 產 生 及 反 應 , 都 和 他 們 的 家 庭 教 育 有 很 大 的 關 係 。 此一契機令研究者以國小高年級為研究對象,找出孩子的父母管教方式和 負向情緒的相關,為本研究動機之ㄧ。

在現實的世界裡,每個人對於事件發生的經驗不盡相同,觀看事件情

(16)

境的角度也相異,因此同樣一個問題、挫折,對於不同個人所產生的情緒 經驗和情緒反應也不一致。健康的情緒可以解決複雜的問題,並依照外界 不同程度與層次的壓力而讓情緒有所變換;反之,個體的情緒若發生失控 的現象,可能會發生身體不舒服,過度的緊張或情緒低落,不僅影響到個 人日常生活表現,也可能會導致偏差行為(洪嘉璜,2005)。兒童的成長過 程中,都會經歷許多正向與負向的情緒經驗,正向的情緒多半來自父母師 長的關愛、自我的成就;負向情緒經驗大多來自挫折、懲罰後的害怕、焦 慮、生氣。一個正向情緒經驗越多的孩子,可以有高度的學習,獲得良好 的人際關係,也會更有自信;反之,負向情緒越多的孩子,會不信任週遭 的環境,對人也會容易有懷疑和敵對,因此容易引爆衝突,造成傷害。兒 童的情緒智力自出生便不斷發展與成長,童年的經驗與教養是養成人類一 生情緒智力與特性重要時期(張美惠,1996)。因此兒童是學習認識及管理 情緒的重要時期,因為孩童的情緒經驗會影響未來的一生,此為研究動機 之二。

現今社會快速變遷以及家庭結構功能的轉變,其所引發的內在心理衝 突,都會間接、直接影響到個人情緒的表現。人是情感性的動物,個體的 情緒會受到周遭生活環境的人、事、物的變化而影響(張春興,1995)。家 是兒童成長最重要的啟蒙場所,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父母是兒童認同及學 習的典範,透過父母的管教方式,將價值觀、興趣、信念傳遞給子女,而 這些信念會間接影響子女對環境刺激判斷,從而影響其情緒發展(李雪禎,

1996)。所以影響情緒的諸多因素中,父母對子女管教方式與子女的心智、

人格、情緒及生活適應有很大影響。父母若持著忽視、拒絕、不關心消極 的管教態度,孩子則容易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及困難,易表現出自卑、退縮 等非社會化的行為,情緒表現亦不穩定(羅佳芬,2002)。心理學家 Freud 的人性觀是決定論的論調,認為人類行為的其中一部分會受到兒童早期心 理因素的影響(陳美芝,2006)。兒童早期經驗受到父母管教方式的影響,

也會奠定其日後在情緒自我掌控或解讀他人的情緒的基礎,可見父母管教 方式對孩童情緒是有影響的,此為研究動機三。

環顧當前之相關研究,國內學者針對父母管教方式和負向情緒經驗研 究相當缺乏(李雪禎 1996;陳美芝 2006),前者是針對高高屏地區國小學

(17)

童研究情緒經驗和父母教養方式及利社會行為三者關係;後者研究青少年 的情緒經驗與父母管教關係。而專門探討負向情緒經驗的研究占少數(洪 嘉璜,2005;劉方,2000),其中前者是探討高中生負向情緒經驗之分析研 究;後者是探討國小學童負向情緒感受、同儕接納與因應方式的關係。因 此本研究將針對負向情緒經驗做深入的探討。本研究動機之四,是探討國 小高年級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與負向情緒經驗的相關。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縣高年級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與學童負向情緒之 相關研究,現將研究目的具體分述如下:

一、了解國小高年級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負向情緒經驗之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是否有差異。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是否有差異。

四、比較不同父母管教方式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之差異情 形。

五、分析父母管教方式與學童負向情緒經驗彼此間之相關情形。

六、根據研究結果,提供親職教育及學校輔導人員作為輔導學生之參考。

貳、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和目的,本研究欲探討下列問題:

一、國小高年級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負向情緒經驗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是否有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是否有差異?

四、不同父母管教方式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是否有差異?

五、父母管教方式與學童負向情緒經驗之相關情形為何?

(18)

第三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根據研究架構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假設一: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有顯著差異。

1-1: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有顯著差異。

1-2:不同年級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有顯著差異。

1-3:不同學校所在地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有顯著 差異。

假設二: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有顯著差異。

2-1: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有顯著差異。

2-2:不同年級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有顯著差異。

2-3:不同學業成績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有顯著差 異。

2-4:不同學校所在地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有顯著 差異。

假設三:不同父母管教方式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有顯著差異。

3-1:不同父親管教方式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上有顯 著差異。

3-2:不同母親管教方式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上有顯 著差異。

假設四:國小高年級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與負向情緒經驗之間有顯著的相 關。

4-1:國小高年級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與負向情緒經驗之間有顯著 相關。

(1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壹、國小高年級學童

本研究所指的國小學童係指九十六學年度就讀高雄縣鳳山區、岡山 區、旗山區之公立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童。

貳、父母管教方式

父母管教方式係指同時包含態度層次與行為層次,其中管教態度是指父 母訓練或教導子女方面所持有的認知(知識或信念)、情感(或情緒)及行

為意圖(或傾向);管教行為則是指父母在訓練或教導子女方面的實際作法。

本研究係採用黃玉臻(1997)所編製的「父母管教方式」量表,依據 Baumrind(1974)及Maccoby 和Martin(1983)的「回應」和「要求」為分類 的向度,並以平均數為界限分為高低層面,組成四種父母「管教類型」:開 明權威(高回應高要求)、寬鬆放任(高回應低要求)、專制威權(低回應 高要求)及忽視冷漠(低回應低要求)

參、負向情緒經驗

負向情緒經驗是指個體主觀意識的經驗,因受到某種刺激,所產生的 一種身心激動狀態,甚至會影響外在行為表現。本研究將負向情緒經驗分 為傷心難過(含傷心、難過、孤單、鬱悶)、生氣憤怒(含憤怒、激怒、氣 憤、憤慨)、緊張焦慮(含緊張、焦慮、驚恐、害怕)以及羞愧自卑(羞愧、

丟臉、愧疚、困窘)等四個層面的負向情緒,在這些層面上得分越高,表 示負向情緒經驗越高。

(2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考慮學童的語言能力,因此樣本僅選取高雄縣之公立國民小學 五、六年級的男女學童為研究對象,而其中「父母管教方式」變項只探討 與雙親居住的學童。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主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負向情緒之相關,分析 及比較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個人背景變項其父母管教方式、負向情緒經驗的 差異情形,並進一步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及負向情緒的差 異與關係。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國小五、六年級學童,對問卷語意的理解上,或 許未能盡如研究者所期望,而產生偏差。再者學童在填寫內心感受時,不 免會害怕班級導師或同學知道自己內在真實情況,因此不敢真實的回答,

所以無法避免學童亂寫及填寫時傾向社會期望。此外,學童在填答問卷是 否始終抱持著認真作答態度,這些都是研究者所難以掌控的地方。

(21)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為掌握本研究相關概念,並探討前人相關的研究成果,以作為本 研究發展的基礎,進而擬出本研究的具體方向。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 父母管教方式之意涵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負向情緒經驗之意涵及相關研 究。第三節為父母管教方式與負向情緒經驗相關研究。以下分別敘述之。

第一節 父母管教方式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將探討父母管教方式之意涵與相關研究,分別從父母管教方式的 意義、父母管教方式的理論基礎、父母管教方式的分類、父母管教方式的 相關研究來加以論述。

壹、父母管教方式的意義

兒童一出生所接觸的地方就是家庭,最初受教育的地方是家庭,因此 父母是兒童第一個學習模仿的對象,由此可知,家庭教育及家庭生活經驗 對個體的人格與行為發展有相當的影響。父母是兒童認同的對象,父母是 兒童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在親子自然且長期的接觸互動中,最能發揮潛移 默化的功能,所以父母對子女而言,是具有決定作用的重要他人,特別是 父母對子女管教方式,對子女的影響力最大。

所謂管教,於朗文辭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指 訓練個體的心靈和身體,使其服從和自我控制;Websters Desk Dictionary 意指管教乃透過矯正或訓練所給予之處罰來訓練個體,使其依規則行事,

表現適當之行動或行為(吳清山,2004)。

國內外學者對於父母管教方式的定義各有不同觀點,茲將具有代表性 的定義整理如表 2-1:

(23)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父母管教方式的定義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份 情緒的定義

王鍾和 1995 管教方式是父母用以管教子女生活作息與行為表

現之策略。

黃玉臻 1997

父母管教態度定義為父母親在教養子女時所表現 出的行為與策略,包含隱藏在這些行為背後父母 親人格特質和態度。

楊國樞 1986

指出父母教養方式包括教養態度與教養行為;教 養態度指在訓練或教導子女所持有的態度,包括 認知、情感與行為意圖三個層面;而教養行為則 指父母在管教或訓練子女實際行為的行動或做 法。

Maccoby 與 Martin 1983

父 母 管 教 方 式 包 含 反 應 與 要 求 。 反 應 指 的 是 父 母 對 子 女 生 活 作 息 或 行 為 表 現 的 支 持 與 鼓 勵 ; 要 求 指 的 是 父 母 對 子 女 生 活 作 息 或 行 為 表 現 的 規 定 與 約束(引自 Darling,1999)

Sears、Macobby、

Levin

1957

認為父母管教方式在本質上是一種交互作用的歷 程,此一交互作用,受到父母態度、價值觀、信 念、照顧和訓練行為及興趣影響(引自林淑燕,

2005)。

綜合以上的定義,不論「教養方式」、「教養態度」、「管教方式」、「管 教態度」等不同名稱,發現其內涵都相同,包括管教態度和管教行為兩個 層次,管教態度方面包含父母本身觀念、認知和情感;管教行為方面則指 管教時所表現的策略和方法,也就是說將父母本身的信念、興趣、情感、

價值、期望交互作用下的產物透過鼓勵或教導子女的方式以及表現於外在 的行為或態度,經由直接(教導)或間接(以身作則)的作用,塑造子女 的人格和行為。

本研究採用「父母管教方式」,實際內涵包含了管教態度與管教行為。

(24)

父母管教方式意為父母在養育子女社會化的過程中,所施予教育、養育與 管教等對待方式,使子女知覺到父母對其日常生活表現所反映的態度、情 感、認知和管教策略。

貳、父母管教方式的理論基礎

現有的心理學理論中,並無專門為解釋父母管教方式而單獨建立的理 論架構。然而較為完整的理論,首推 Mead 於 1976 年整理出六種心理學理 論,試圖解釋有關父母管教方式或親子關係的概念。這六種理論包括:心 理分析論、發展成熟論、認知發展論、社會學習論、行為論、存在現象論。

Freud 提出「雙親團體組成合適之性別認同的最小單位」並且認為這 是維持兒童身心持續發展的必須團體(莊婉妮,2006)。從這裡可知「家 庭」教育正是關係到是否能維持兒童身心正常發展必要關鍵。家庭是個人 成長的起點,所以子女的個性、習慣的養成以及人格特質都與父母管教方 式息息相關。

Piaget 所提出的認知發展論,並無提及與父母管教方式的相關研究。

而 Piaget 認為子女的教育為父母的責任,父母應提供有利兒童發展的家 庭環境,傳遞社會價值並培養兒童未來適應的能力(引自王鍾和,1993)。

Mead 所提出的六個理論中,如發展成熟論、行為論、存在現象論,

不能明確解釋父母管教方式對子女的影響,而與父母管教方式有關的理論 為社會學習論。

Bandura 強調人一生許多行為都是經由觀察、學習與模仿而來,並認 為兒童模仿最多的對象多半是具有威信和權利的人,而兒童早期階段,父 母可說是子女最早接觸的人,也是主要認同對象(張春興,1994)。後來 有許多研究皆採用親子相似的觀點,分析親子之間反應模式的傳遞及父母 示範的抑制或反抑制較果,其結果均獲得支持(王鍾和,1993)。孩子會 模仿並學習父母的行為,因此,父母管教在孩子社會發展與學習過程中佔 有相當份量,由此可知父母教導孩子除了言教之外,父母身教包含父母的 價值觀、父母處理事情的態度與情緒,也都會對孩子有深遠的影響。

有些學者如 Yarrow、Warier 和 Scott(1971)提出以互動論的觀點來 探討父母與子女的管教問題(引自吳筱婷,2006)。Stafford 與 Bayer(1993)

(25)

認為解釋親子之間的交互作用,只單一方向的由親至子之探討是不夠的,

應是雙方向來研究親子間管教問題。因此父母管教方式從單向父母角度開 始邁入關注個體與家庭互動,兒童不再是被動接收者。父母需學會聆聽孩 子要傳達的訊息,改變自我情感與孩子的互動型態,提供更多互動與情感 交流,以營造親子間良好的關係(劉明松,1998)。因此父母的管教是一連 串的互動行為,隨著子女的成長而不斷轉變,了解孩子的差異並與孩子多 互動,可以從互動中了解孩子,針對孩子差異給予不同方式的管教。

綜合上述的理論,父母是子女最早接觸的重要他人,配合孩子身心的 成熟度及在親子的互動中給予個別差異的教導,並了解孩子思維,以建立 良好的親子關係,減少衝突有助於正面思考,而父母教導孩子除了言教之 外,父母身教包含父母的價值觀、父母處理事情的態度與情緒,也都會對 孩子有深遠的影響。

參、父母管教方式的分類

在父母管教方式的分類上,各家主張大都不一致,而造成的原因:有 的是基本論點不同;有的因為研究方法的不同,如研究法(採問卷或觀察)

或研究一般的價值態度或某些特殊行為(王佩玲,1992;黃玉臻,1997)。

近年來學者將父母管教方式依基本向度劃分為:單向度、雙向度及多向度 三大類。

一、單向度父母管教類型

單向度是以單一向度,將父母管教方式截然分成非此即彼的各種類型。

(一)Baumrind(1971)認為真正影響父母管教方式的向度為父母的 權威性,將父母管教方式分為:專制權威(authoritarian)、開明 權威(authoritative)及溺愛(permissive)三種類型。

(二)Hurlock(1978)認為管教行為發展的情境多樣,包含九種類型:

過度保護、寬容溺愛、過度放任、拒絕、接納、支配、順從、偏 寵、期望。

(三)Myron-Wilson 與 Rowan(1999)將父母管教方式區分為:溫暖

(warth)、精確監視(accurate monitoring)、過度保護(over protection)、懲罰(punitiveness)、忽視冷漠(neglect)(引自莊

(26)

婉妮,2006)。

(四)張麗梅(1992)將管教態度分為四種:嚴格型、縱溺型、分歧 型、誘導型。

二、雙向度父母管教類型

在實際的情境中,父母的管教方式是複雜及多變的。由於單面向的分 法忽略了不同管教方式彼此之間可能的交互作用。因此有學者提出雙向度 的管教方式。

(一)Maccoby 與 Martin(1983)採用 Baumrind 的理念架構,以「回 應」(reponsiveness)與「要求」(demanding)作為區分父母管 教方式的兩個向度,並依高低層面組成四種父母管教類型:開明 權威(authoritative)(高回應高要求)、寬鬆放任(indulgent)(高 回應低要求)、專制權威(authoritarian)(低回應高要求)及忽 視冷漠(neglecting)(低回應低要求)。如表 2-2 說明之。

(二)Schaefer(1959)將所蒐集到有關父母與子女互動的資料,加 以因素分析,提出以「自主----控制」(love-hostility)「關愛---- 敵意」(autonomy-control)為兩軸的管教方式,依其偏重程度不 同劃分成自由、民主、合作、接受、過度縱容、保護縱容、過度 保護、佔有、專制獨裁、苛求對立、拒絕、忽視、冷淡、孤立十 四種不同管教方式。

(三)Williams(1958)將兒童所知覺的父母管教方式分為「關懷」

(loving)「權威(authority)兩個層面,並依兩層面的高低區分 成四種類型:高關懷高權威、高關懷低權威、低關懷高權威、低 關懷低權威。

表 2-2 Maccoby 與 Martin「回應」與「要求」雙向度區分表

向度 高回應(接受反應) 低回應(拒絕反應)

高要求(高控制) 開明權威(以兒童為中心)

(雙性溝通)

專制權威(父母為中心)

(權威至上)

低要求(低控制) 寬鬆放任(缺乏指導) 忽視冷漠(缺乏情感)

資料來源:王貞雯。2005。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成就動機與生涯成熟 之相關研究。頁 23

(27)

這四種父母管教方式的內涵如表 2-3:

表 2-3 四種父母管教方式的內涵(續下表)

開明權威型

1.父母比子女擁有更大的權力,且有更多智能與技巧去 控制某些資源,以規範子女行為或遏阻持續不良的行 為。

2.父母重視子女的需要與要求,但決定權在父母身上。

3.父母期望子女有成熟的行為表現,並向子女建立清楚 的行為準則。

4.堅定要求子女依準則行事,必要時會施以命令或懲罰。

5.鼓勵子女發展個別性及獨立性。

6.親子之間採開放式的溝通。

7.親子雙方皆能肯定並認知彼此的需求、觀點與權利。

寬鬆放任型

1.父母容忍子女表現出的衝動行為,如:吵架、發脾氣。

2.父母很少用懲罰或控制來突顯自己的權威。

3.父母很少對子女的態度或工作做要求,如:有禮貌、

做家事

4.父母盡可能由子女自行規範或決定自己的行為標準。

5.父母很少規定子女的日常作息,如:睡覺、吃飯、看 電視

專制權威型

1.父母對子女要求是嚴苛的。

2.嚴格控制子女提出或表達自己的需求。

3.父母以命令子女服從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

4.父母所訂的規則,從未事先與子女討論過。

5.父母十分重視維持自己的權威,不准子女有所異議或 挑戰行為。

6.子女違反父母要求時,會受到父母嚴厲的懲罰(通常 是體罰)。

(28)

表 2-3 四種父母管教方式的內涵(接上表)

忽視冷漠型

1.父母十分忙碌於自己的事,很少有時間陪伴或注意子 女的行為。

2.只要不必花太多時間或精神與子女互動,父母對於子 女的任何需求,都很願意去做。

3.父母希望與子女保持一定的距離。

4.對子女的需求,父母會很快給予滿足,以免子女去煩 他們。

5.父母對子女很少表現出支持情感或堅定要求。

資料來源: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 A 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 相關之研究。頁 28。

三、多向度父母管教類型

有學者為了要更完整說明父母要管教方式的不同,以三個向度來劃分 父母管教方式類型。

(一)Becker(1964)提出三向度分類法,包括「限制--溺愛」

(retrictiveness-permissiveness)、「溫暖--敵視」

(warmth-hostility)、「焦急情緒的涉入--冷靜的分離」(anxious emotional involvement-calmdetachment),並依各層面的高低而 交織成縱容(indulgent)、民主(democratic)、神經質的焦慮

(anxious neurotic)、忽視(neglectful)、嚴格控制(rigid controllig)、權威(authoritative)、有效組織(organized effective)

及過度保護(overprotective)等八類型。

(二)Hetherington 與 Frankie(1967)研究指出父母管教方式對子女 模仿行為的影響,將管教方式區分為「溫暖」、「支配」和「衝 突」等三個層面(引自王貞雯,2005;楊的祥,2003)。

綜合以上所述,三種向度分類中,在現今多變多元的社會裡,若以單 一向度來描述父母管教方式會過於籠統不夠周延,難窺其全貌;而以多向 度來描述父母管教方式又太過繁瑣,主張的學者也不多,只有雙向度的分 類較適合。從一些研究中發現以「回應」和「要求」為分類標準的父母管

(29)

教方式下,子女的行為表現的確有差異(王貞雯,2005;黃玉臻,1997;

楊的祥,2003)。本研究綜觀各種父母管教類型後,決定採 Maccoby 與 Martin 的模式,以「要求」與「回應」做區分父母管教方式的分類標準,並以高 低層面組成四種父母管教類型:開明權威、專制權威、寬鬆放任和忽視冷 漠。

肆、父母管教方式的相關研究

有關父母管教方式相關研究,國內外學者從個人背景變項加以分析調 查,背景變項可分為性別、年級、學校所在地等。以下依不同背景變項歸納 有關研究結果,茲說明如下:

一、性別與父母管教方式的關係

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否會因子女的性別而有所差異?就我國傳統重男輕女 的觀念來看,子女會在成長過程中被對待以不同的方式。然而近年來宣導性 別平權的教育後,是否新一代的父母在對待不同性別子女會有一致的標準?

還是受限於傳統觀念中,對不同性別的子女有不同的期待,而造成不同的管 教方式?

Starrels(1994)針對父子關係分析,卻發現父親在對兒子的行為回應上,

多採用物質性的鼓勵,如買東西、給零用錢,而比較少用情感性的鼓勵,所 以兒子較無法感受到父親的撫育行為(親吻、擁抱等),反而在行為要求上,

知覺到父親較多體罰或恐嚇方式的對待。McCarthy(1995)的研究發現:

不論是非裔美人或白人兒童,其所知覺到的父母管教方式皆會因性別 而有所差異(引自黃玉臻,1998)。Weiss及Schwarz(1996)的研究中發 現,父母管教子女的態度上,對男生的要求高於女生(引自Darling,1999)。

有關性別與父母管教方式之研究如表2-4所示。劉修全(1996)研究發 現男生比女生的青少年容易知覺父親權威教養方式。陳美娥(1996

)

發現男 生所知覺的父母管教方式比女生鬆散,而且男生所知覺的父母管教方式,在 關愛支持、自主訓練、管束教導三個層面上,都比不上女生。吳美玲(2001)

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所知覺到的父親、母親管教方式有顯著差異,

且是女生高於男生。黃淑惠(2005)研究中發現女生知覺到的父親要求高於 男生。陳美芝(2006)研究發現女生所知覺到母親教養方式整體方面較男生

(30)

為高。徐麗娟(2006)研究發現父母管教女童較管教男童要求高,而且父母 管教女童較管教男童關懷較多。劉瑞美(2007)研究指出女生比男生更知覺 父母的教養方式為「開明權威」,男生比女生更感受到父親「專制權威」和 母親的「忽視冷漠」。

然而有些研究結果卻不同,父母管教方式不因子女性別不同而有 所差異(李雪禎,1996;陳建勳,2003;黃玉臻,1998;黃拓榮,1998;

楊的祥,2003;顏綵思,2004;羅佳芬,2002)。由於社會變遷快速,父 母的觀念也在改變;因此,父母管教方式是否會因子女性別不同而有 所差異,是值得再次探討。

表 2-4 國內學者對性別與父母管教方式之研究一覽表(續下表)

研究者

(年份) 研究主題 主要發現

吳美玲

(2001)

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

教師期望與學習無助感相 關之研究

以高雄市四、五、六年級共1303 名 學生為研究對象, 不同性別的國 小學童所知覺到的父親、母親管教 方式有顯著差異,且是女生 高於男生。

李雪禎

(1996)

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 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

以1059 名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發 現父親、母親管教方式與年級、家 庭社經地位相關,而與性別無關。

徐麗娟

(2006)

國小父母管教方式與人權 態度之研究-以台南市高 年級學童為例

以台南市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 象,研究發現父母管教女童較管教 男童要求高,而且父母管教女童較 管教男童關懷較多。

許怡珮

(2003)

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

完美主義傾向與成就動機 之相關研究

以高雄市四、五、六年級為研究對 象,發現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知覺 父母親教養方式有顯著差異,女生 高於男生。

陳建勳

(2003)

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 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相關 之研究

以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對 象,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父母的管教 方式,不會因為性別不同而有所差 異。

陳美芝

(2006)

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 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 會行為關係之研究

以高高屏高年級學生為研究對 象,女生所知覺到的母親教養方式 整體方面較男生為高。

(31)

表 2-4 國內學者對性別與父母管教方式之研究一覽表(接上表)

研究者

(年份) 研究主題 主要發現

陳美娥 (1996

)

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 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 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 究

研究發現國小男女學童,在父母管 教方式整體及各層面上皆有顯著 差異;男生所知覺的父母管教方式 比女生鬆散,而且男生所知覺的父 母管教方式,在關愛支持、自主訓 練、管束教導三個層面上,都比不 上女生。

黃玉臻

(1998)

國小 A 型行為父母管教方 式與生活適應相關研究

以745 位國小五年級學童為研究 對象,研究發現男女生所知覺的父 母管教方式在各層面與整體層面 均無顯著差異。

黃拓榮

(1998)

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 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 為關係之研究

以911位國中學生為研究樣本,研 究發現,國中生之父母管教方式不 因性別而有所差異。

黃淑惠

(2005)

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親 教養方式、教育期望與親 子關係之模式探究

台南縣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學生為 研究母群體,研究中發現女生知覺 到的父親要求高於男生。

楊的祥

(2003)

國小學童對教師批判思考 教學行為的察覺及父母親 管教方式的察覺與其批判 思考能力的關係

以屏東縣巿六年級學童為研究母 群,研究發現發現國小學童父母管 教方式不因性別之不同而有差異。

劉修全

(1996)

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

依附-個體化、與自我統 合之相關研究

高雄市502名國中學生為研究 樣本,男生比女生的青少年容易知 覺父親權威的教養方式。

劉瑞美

(2007)

父母教養方式與國小學童 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

以高雄市四六年級為研究對象,發 現女生比男生更知覺父母的教養 方式為「開明權威」,男生比女生 更感受到父親「專制權威」和母親 的「忽視冷漠」。

顏綵思

(2004)

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 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之研 究

以中部四縣市國中小學生為研究 對象,發現父母親對於男女的管教 方式無差異。

羅佳芬

(2002)

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 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 行為之相關研究

以台南縣、市國小四、六年級之學 生為研究對象,發現父母管教方式 與個體之性別不具顯著相關。

(32)

二、年級與父母管教方式的關係

五、六年級的學童開始邁向青春期,學童的身心有所轉變(例如:

變得多愁善感、情緒不穩定等)。因此,父母可能因為子女年級的不 同,而採取不同的管教方式。

有關年級與父母管教方式之研究如表2-5所示。陳美娥(1996

)

研究發 現六年級所知覺的父母管教方式比四年級鬆散。李雪禎(1996)研究中 指出大部分的父母對國中一、二年級子女的管教方式為開明權威型,但 對三年級則以忽視冷漠型所佔的比例最高。吳美玲(2001)研究發現不 同年級的國小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有顯著差異。陳建勳(2003)研究 指出五年級學童所知覺的父親、母親管教方式整體層面顯著高於六年級學 童。顏綵思(2004)研究發現不同年級中小學學生對父親管教方式具有顯著 差異。

由以上研究可知,父母管教方式的確有可能會因學童年級不同而有所差 異,然而有些研究結果卻不同,不同年級的學生之父母的管教方式,不會 因為年級不同而有所差異(徐麗娟,2006;劉瑞美,2007;羅佳芬,2002)。

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討父母管教方式在國小五、六年級學童上的差異性。

表 2-5 國內學者對年級與父母管教方式之研究一覽表(續下表)

研究者

(年份) 研究主題 主要發現

吳美玲

(2001)

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

教師期望與學習無助感相 關之研究

父親的整體管教方式只有「五年 級」學生顯著高於「六年級」學生;

而母親的整體管教方式,則是「五 年級」學生顯著高於「四年級」和

「六年級」學生。

李雪禎

(1996)

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 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

不同年級的國中生,在父母管教方 式上有顯著差異;大部分的父母對 國中一、二年級子女的管教方式為 開明權威型,但對三年級子女的管 教方式,則以忽視冷漠型所佔的比 例最高。

徐麗娟

(2006)

國小父母管教方式與人權 態度之研究-以台南市高 年級學童為例

不同年級的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 方式在「關懷取向」與「權威取向」

並無顯著差異。

(33)

表2-5 國內學者對年級與父母管教方式之研究一覽表(接上表)

研究者

(年份) 研究主題 主要發現

陳建勳

(2003)

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 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相關 之研究

五年級學童所知覺的父親、母親管 教方式整體層面顯著高於六年級 學童。

陳美娥 (1996

)

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 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 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 究

以國小四、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 象,其研究發現,六年級所知覺的 父母管教方式比四年級鬆散,而且 六年級所知覺的父母管教方式,在 關愛支持、溝通共鳴、自主訓練、

管束教導四個層面上,都比不上四 年級。

劉瑞美

(2007)

父母教養方式與國小學童 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

不同年級的國小學童在母親教養 方式及父親教養方式無顯著差異。

顏綵思

(2004)

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 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之研 究

不同年級中小學學生對父親管教 方式具有顯著差異,但對母親管教 方式則不因年級有所差異。

羅佳芬

(2002)

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 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 行為之相關研究

國小兒童的父母管教方式不會因 年級有所差異。

(34)

三、學校所在地與父母管教方式的關係

大部分有關於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的研究,很少以學校所在地作為背 景變項,有關學校所在地與父母管教方式之研究如表 2-6 所示。徐麗娟

(2006)研究指出父母管教以「權威取向」,台南市東區較安南區得分低,

以「關懷取向」,則台南市東區較安南區得分高;黃玉臻(1998)研究發 現「父親要求」、「父親回應」、「父親整體」、「母親要求」、「母親回應」、「母 親整體」等層面皆高雄市高於高雄縣 。因此不同學校所在地國小學童的父 母管教方式是否有差異,值得深入探討。

表 2-6 國內學者對學校所在地與父母管教方式之研究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份) 研究主題 主要發現

徐麗娟

(2006)

國 小 父 母 管 教 方 式 與 人 權 態 度 之 研 究 - 以 台 南 市 高 年級學童為例

主要發現父母管教以「權威取向」

台南市東區較安南區得分低;父母 管教以「關懷取向」,台南市東區 較安南區得分高。

黃玉臻

(1998)

國小 A 型行為父母管教方 式與生活適應相關研究

主要發現「父親要求」層面,高雄 市高於高雄縣;「父親回應」、「父 親 整 體 」、「 母 親 要 求 」、「 母 親 回 應」、「母親整體」皆是高雄市高於 高雄縣和台南縣。

(35)

第二節 負向情緒經驗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將探討負向情緒經驗之意涵及相關研究,分別從情緒的意義、情 緒的理論、兒童的負向情緒經驗及負向情緒經驗的相關研究來加以論述。

壹、情緒的意義

情緒是相當抽象,擬從其定義、性質、種類等方面加以探討。

一、情緒的定義

情緒是一種人們存在的複雜現象,它在心理、生理、行為、表達、表 情姿勢、以及人際、文化等層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情緒」的字源於拉 丁文「emotum」,原文具有「波動而出,蜂擁而上或是使之激動的意思」;

德國著名的邁爾大辭典(Meyers Lexicon)將情緒定義為「情感波動」及

「心靈的激動」(林薰香,1996)。禮記禮運篇中記載:「何謂人情?喜怒哀 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因此情緒是與生俱來的,而且能具體感受 其存在。

情緒是個人的生命腳本,它和個人的人生目標、境遇、個人信念及所 處的環境有關(Lazarus 與 Lazarus,1994)。即使人們清清楚楚認知到,也 感受到心理生理的變化,甚至採取行動因應;然而情緒是相當複雜的心理 歷程。所以一般性或教育及心理學方面的百科全書、辭典在談論情緒時,

難以對情緒下定義(王淑俐,1995)。茲將國內外研究學者對於情緒的定義,

分述如表 2-7:

(36)

表 2-7 國內外學者對情緒的定義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份 情緒的定義

王淑俐 1995

情緒是一種內在的不安,會產生強烈的心理感受及生理 變化,此種身心感受是屬於意識層面的情意部份,情緒 感受強烈會促使個體採取外在行動。

張春興 1991

情 緒 是 指 個 體 受 到 刺 激 所 產 生 的 一 種 身 心 激 動 的 狀 態;此狀態為個體所能體會,卻不易為個體所控制,因 之對於個體行為具有干擾或促動作用,並導致其生理與 行為變化。

曹中瑋 1996

情緒是由內、外在刺激所引發的一種主觀的刺激狀態,

此狀態是由主觀感受、生理反應、認知評估、表達行為 四種成分交互作用而成,並因此產生動機性行為。

黃德祥 1994

情緒是個體對某種刺激做反應時,所獲得的主觀情感與 個別經驗,它是一種意識狀態,對個體有促進或干擾的 作用。

Denzin 1984

依社會人際互動的觀點來界定,情緒是種自我情感,情 緒的過程,發生於社會行為與他人互動之中,包括對內 指自己,以及對外指他人

Harre 1986

情緒只是一種情緒事件中被動加入的反應,屬社會策略 的 一 部 分 , 在 人 際 互 動 中 使 用 , 其 生 理 現 象 是 附 帶 產 生,要真正了解情緒,應從當地的社會背景,例如語言 運用及道德判斷等過程來界定。要掌握情緒的意義,須 從 當 地 的 文 化 及 次 文 化 背 景 來 了 解 ( 引 自 王 淑 俐 , 1995)。

Lazarus 1991

情緒是複雜的心理歷程,由特定型態的事件所引發,例 如悲傷是由個人喪失與某人的聯繫或喪失擁有物;生氣 是因為挫折或受傷而引起心中不愉快。

(37)

因此本研究將情緒定義為個體受到某種內、外在刺激而引起在心理感 受及生理的反應,而引發的過程會受到個體的認知理解或道德判斷的影 響,強調心理層面反應。

二、情緒的性質

根據以上學者(表 2-7)對情緒意義的認定,情緒的性質可歸納以下 幾點:

(一)情緒由刺激所引發:情緒不會無緣無故發生,必有特定的刺激。這 刺激可能來自外在或來自內在的衝突;也可能是顯而易見或隱而不 顯的刺激。

(二)情緒是主觀的經驗:情緒是以個人主觀感受為主,是可以意識到,

且因個人經驗不同而有感受的差異,情緒表現方式與強度因人而 異。

(三)情緒具有可變性:情緒並非固定不變的,隨著人們身心的成長與發 展、對情境的知覺能力,以及個人的經驗與應變行為的改變,引發 情緒的刺激與情緒的反應也會隨之改變。

(四)情緒狀態不易被控制:情緒經驗的產生是個人對情境刺激、文化背 景、人際互動、自我目標的了解與評估的結果。此認知評估的過程 極為快速而不易覺察,因此伴隨而來的生理變化與行為反應也不易 被控制,所以不可隨意發洩情緒,以免損人不利己。

(五)情緒具獨特性:每個人會發展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對事件的詮釋、

評估不同,自然也造成不一樣的情緒經驗。

(六)情緒受社會文化的影響:我們的情緒強度、情緒表達方式、面對情 緒的方法都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我們自小由家庭、學校、各種傳 播媒體,學習社會文化所接納的情緒特性。

綜合上述對情緒的定義與性質,可知情緒是一種對一事件認知評估的 過程,也就是引發情緒的刺激或情境所做的解釋和判斷;而同一事件中,

每個個體感受都不同,可知情緒是主觀心理感受;情緒會自然產生生理反 應以及引發外顯行為的改變。而情緒受社會文化的影響,所以家庭教育會 影響學童的情緒經驗。

(38)

三、情緒種類

古語說:「七情六慾,即喜、怒、哀、樂、愛、惡、懼」是與生俱來的。

但人類究竟有多少種情緒,卻一直備受心理學家的爭議。根據科學家的分 類,人類基本上有上百種情緒,而這當中又有無數的混合變化與細微差別,

其複雜程度遠超過人類語言可以形容(林薰香,1996)。

(一)王淑俐的分類

王淑俐(1995)若以情緒與生具來的狀況來分類,可分為先天具 有的基本情緒和後天衍生的複雜情緒;若以情緒表現方向來分類,可 分為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個人判斷情緒刺激對自己有利而「趨向」, 屬於愉快、積極的情緒,是為「正向情緒」;相反的,個人判斷情緒 刺激對自己不利而「逃避」,屬於不愉快、消極的情緒,是為「負向 情緒」。

1.基本情緒與複雜情緒

(1)基本情緒有喜、怒、哀、懼、愛、惡、欲。

(2)複雜情緒由基本情緒組合而成,如厭惡、不安、焦慮、憂 鬱、罪惡感、自卑感等

2.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

(1)正向情緒包括高興、喜悅、快樂、喜歡、愛、同情、憐憫、

渴望、羨慕等。

(2)負向情緒包括憤怒、哀傷、懼怕、怨恨、忌妒、羞愧、自卑、

煩惱、憂鬱、罪惡感、挫折感、絕望、厭惡、驕傲、驚訝、

敵意、不安、焦慮等。

(二)Shaver 的分類

Shaver 和他同事(1987)發現了六種基本情緒原型:愛、喜悅、

驚訝、憤怒、悲傷、害怕;其他情緒可歸納到這六大原型之一,前 三者是正向情緒,後三者為負向情緒。其中愛類似情緒有喜歡、關 懷、渴望、憧憬等;喜悅類似的情緒有歡樂、興奮、得意、輕鬆等;

憤怒類似的情緒有苦惱、煩躁、激動不安、憤恨不平、狂怒等;與 悲傷類似的情緒有沮喪、意氣消沉、喪失信心、絕望、憂鬱、受傷 害及被忽略等;與害怕類似的情緒有恐怖、驚慌、焦慮、膽怯、緊

(39)

張、憂慮、擔心等。

(三)Lazarus 的分類

Lazarus(1991)認為情緒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產物,正負向的 情緒其實是一體兩面,端賴事件、情境、個人評估與處理結果而定。

與目標一致的情緒即正面情緒;與目標不一致的情緒即負面情緒。

1.正向情緒

(1)喜悅/快樂(joy/happiness):當我們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並 朝實際目標一步步前進時,所感受到的愉快感覺。

(2)自豪(pride):當自己努力或成就獲得我們所認同的團體或 個人的讚賞,因而提升自我的認同感時,所產生的情緒感受。

(3)愛(love):愛是指情感的渴望或投入且不求回報。

(4)放鬆(relief):某種令人苦惱的不一致情況有所改善,因而 消除或沉澱個人情緒上的痛苦,產生撥雲見日般的感受。

(5)同情(sympathy):因他人受苦而心有所感,並想協助他人 的一種情緒感受。

2.負向情緒

(1)憤怒(anger):當個人的意願和權利受阻,或個人認同感受 挫時,使其對自我價值與自尊產生懷疑,所產生的一種攻擊 性的態度。

(2)焦慮/驚慌(anxiety/fright):焦慮是一種不確定性的短暫威 脅。即當個人對於發生何事、何時預防、該採何種因應措施,

都毫無頭緒時,便會感到焦慮不安。驚慌是當個體面對立即 性、具體且無法抵抗的外界危險或威脅所產生的情緒。

(3)罪惡感/羞愧(guilt/shame):罪惡感指當我們正在做或想做 的事違反某種嚴格的道德規範時,所產生的感受。羞愧則是 無法達到自我理想或標準,尤其是在我們很在乎的人眼中(如 父母、師長),此時丟臉、受辱的感覺油然而生。

(4)悲傷(sadness):悲傷是一種短暫的心理狀態,它不只是失 落而已,而且是一種無法改變的失落感。

(5)忌妒(jealousy):忌妒是由於第三者的介入使個體有唯恐失

(40)

去某人情感的恐懼或威脅。

(6)厭惡(disgust):是指必須靠近或接受某些令人無法忍受的 事物時所產生的情緒。

綜觀國內外學者對情緒的分類相當分歧,並無一致的分類方法。且年 齡越長,情緒的作用越複雜,很少單一基本情緒呈現,而是以群集方式出 現,所以要將情緒清楚分類是有困難。有鑒於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本研究 所要探討的負向情緒類型分為傷心難過、生氣憤怒、緊張焦慮、羞愧自卑 四大類型。

貳、情緒的理論

因為情緒是複雜的主觀經驗,各學派的研究重點不同,形成多種取向 的情緒理論,包含現象學理論、行為理論、生理學理論、認知理論及社會 理論等層面,以下就針對本研究相關的情緒理論加以探討。

一、Millenson 的情緒分析理論

Millenson 認為有三個基本情緒:焦慮、生氣、高興是天生的,其他情 緒是自此衍生出來的,而情緒的發生則是透過學習的基本理論,出現或取 走重要的原級增強物,或者是與這些增強物相關的刺激出現,再透過巴夫 洛夫古典制約形成的。Millenson 認為情緒經驗常是反射性或非意志,並不 容易控制,能控制只是情緒的表達,他建議以下控制情緒的方法:

(一)適應和習慣:努力讓自己不斷面對喚起情緒的事件,習慣它或 學習容忍。

(二)偽裝:試著不表現個人的情緒,修飾我們的情緒表情和轉變情 緒反應。

(三)躲開:只有避開喚起情緒事件,才能減少自己爆發的情緒行為。

這是控制情緒最簡單的方法(引自曹中瑋,1996)。

二、認知評估情緒理論

Folkmant 和 Lazarus(1984)主張認知評估是情緒形成的最關鍵因素。

當外在刺激出現或個體尋找環境中需要的線索,就對這刺激及線索加以評 估,評估其對個體的關聯性和重要性。在相同的環境下,不同的人可能有

(41)

不同的情緒反應,那是因為該環境刺激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義,而不 同意義來自不同認知評估。每一個認知評估過程的結果,均會引發個體不 同情緒的種類和強度,或修正原有的情緒種類和強度。而認知評價有三個 過程:初級評估、次級評估、再評估。

(一)初級評估(primary appraisal)是以壓力事件所造成的傷害程度 為評估指標,且針對不同情境類型,而會有其相關的情緒反應。

(二)次級評估(secondary appraisal )評估事件處理,選擇可能的 行動方式。

(三)再評估(reappraisal)即採取的行動改變了情況,再產生訊息,

而做重新評估。

Lazarus 認為情緒只是認知評估結果的一部分,此論點引起不少爭 論,因實際上似乎能發現許多沒有評估的情緒經驗,因此 Lazarus 在 1991 加上了自動化和潛意識的認知評估,以補其理論不足。此種認知評估的歷 程個體無法清楚察覺,只有個體會感受得到的情緒經驗。

三、Shaver 等人的情緒原型理論

Shaver、Schwartz( 1987)認 為 個體 有 愛、喜 悅、驚訝、氣 憤、悲傷 、 恐懼等六種基本情緒原型,而情緒的產生最初是對事件加以評估,同時也 會對預期的行動及反應的可能結果作評估,之後才決定由哪一組基本情緒 反應被激起,而有認知、行動、生理之反應模式自動的產生。至於情緒是 否會直接表現在行為上,則受到自我控制的影響。

四、Lazarus 的「認知--動機--關係」的情緒理論

Lazarus(1991)認為情緒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產物,而在與環境的互 動中建立了評估與因應情緒的能力。個體的動機、生活情境、個別或文化 差異以及自我認同會影響對目標之一致性或衝突的評估、情緒的產生過程 及情緒管理方式。Lazarus 認為每個情緒背後都是其來有自,並且影響到個 人與環境互動的本質。

五、Westen 的情緒理論

Westen(1996)統整心理動力、認知、進化三種觀點,對情緒提出一 個統整的看法。他指出情緒的產生在於個體對事物存在一種理想的狀態,

但事實與理想往往有段差距,個體因而產生痛苦的情緒。情緒智力高的人

(42)

會隨時間的改變修正自己原先理想的狀態,使理想和現實間的差距縮短,

以降低痛苦的情緒,所以有些人可以迅速走出痛苦的情緒,而有些人卻長 期陷入悲傷憤怒的情緒中(引自張景媛,1997)。

根據上述的理論發現,情緒是由知覺內外刺激所引發,當個體對事物 存在的理想的狀態與事實產生很大的差距,又加以對事件非理性思考,所 以負向情緒因而產生。學者贊同情緒有反射性或非意志,情緒不容易控制,

可以控制只是情緒的表達,而情緒的表達可能透過認知評估、源於潛意識 的累積或制約學習等因素影響。然而情緒是個體和環境互動下產生,所以 不同生活情境、文化的差異會影響個體對情緒的評估,所以父母的管教方 式對學童的情緒經驗有相當的影響。

參、兒童的負向情緒經驗

一、兒童的情緒發展

國小學童(6-12 歲)後,容易受到父母稱讚的影響,但又不好意思再 同儕前表現對父母的感情,較少出現害怕的情緒(王淑俐,1995)。不再喜 歡在家中獨自遊戲與家人玩樂,逐漸擴大到鄰里、學校,人數由少到多,

俗稱幫團(馮觀富,2005)。喜歡參加同儕團體的活動;喜歡在互定規則下,

從事各種競爭,尤其在學業、遊戲、個人或團體上;開始尋求家人以外所 愛的對象,產生英雄崇拜。

詹棟樑(2007)在兒童情緒的表現上分為下列幾項:

(一)以情緒表現的形式:兒童的情緒會由外顯而內隱,表現在外的 情緒轉向內在的隱藏。兒童從毫無保留表現情緒到學習隱藏情 緒,一方面不會傷害到別人,此外對自己也不會感到威脅而焦 慮。

(二)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的反應由衝動到逐漸透過自己學習能 夠控制。兒童透過社會化學習後,兒童被教導控制自己情緒的 方法及與他人的相處中亦學習控制自己情緒,了解自己在團體 相處中的重要性。

(三)從情緒引起的因素:原本是由具體的刺激直接作用在個體上而 引起情緒的,進而逐漸藉由表象、行為範例、語言、社會評價

數據

表 4-5    不同年級的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之 t 考驗摘要表············ 52  表 4-6    不同學校所在地的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之 t 考驗摘要表 53  表 4-7    各背景變項下學童其父母管教方式的差異綜合比較表 ··· 54  表 4-8    不同性別的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之 t 考驗摘要表············ 56  表 4-9   不同年級的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之 t 考驗摘要表·············· 57  表 4-10   不同學業成績的學童在負向情緒經驗之變
圖      次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父母管教方式的定義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份  情緒的定義  王鍾和  1995  管教方式是父母用以管教子女生活作息與行為表 現之策略。  黃玉臻  1997  父母管教態度定義為父母親在教養子女時所表現出的行為與策略,包含隱藏在這些行為背後父母 親人格特質和態度。  楊國樞 1986 指出父母教養方式包括教養態度與教養行為;教養態度指在訓練或教導子女所持有的態度,包括認知、情感與行為意圖三個層面;而教養行為則 指父母在管教或訓練子女實際行為的行動或做 法。  Maccoby 與 M
表 2-3 四種父母管教方式的內涵(接上表)  忽視冷漠型 1.父母十分忙碌於自己的事,很少有時間陪伴或注意子女的行為。  2.只要不必花太多時間或精神與子女互動,父母對於子 女的任何需求,都很願意去做。  3.父母希望與子女保持一定的距離。  4.對子女的需求,父母會很快給予滿足,以免子女去煩 他們。  5.父母對子女很少表現出支持情感或堅定要求。  資料來源: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 A 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 相關之研究。頁 28。   三、多向度父母管教類型  有學者為了要更完整說明父母要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Teacher / HR Data Payroll School email system Exam papers Exam Grades /.

Classifying sensitive data (personal data, mailbox, exam papers etc.) Managing file storage, backup and cloud services, IT Assets (keys) Security in IT Procurement and

研究不同的、新的教學方法/模式 試教行動 Æ 分享經驗 Æ

Having due regard to the aforementioned, in case parents / guardians consider that the applicant children may still have difficulties studying in a school with an immersed

3.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hose parents with high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spend more time than the students whose parents with low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n th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promote Gratitude Education by using Gratified Dream Savings Notebook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male students intend to have a negative money attitude.. Students who save money habitually intend to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dim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