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節共分為四節,包括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及名詞解釋加以 介紹。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因應社會變遷、民主政治的開放、經濟的迅速發展、產業結構的改變、

資訊網路的發達與多元文化的衝擊,教育改革諮議委員會推動許多教育改 革的建議與行動,第一階段的改革重點是在「制度的鬆綁」,是由上而下 進行制度面的改革,增加持續革新的空間與彈性,第二階段重點則是在於

「課程」,展開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的推展。教育部於民國九十年提出

「九年一貫、教學創新」的方向,強調基本能力導向與課程統整的領域創 新教學,要達到此教育理想,教師發展創意教學是重要關鍵。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提昇全民創造力的需求已是刻不容緩的目 標與趨勢,經建會「知識經濟社會總體指標」的研究中發現,在四十八項 的指標中,「創新教學與教育創新的積極性」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吳思 華,2001);教育部為提昇全民創造力提出的「創造力教育白皮書」中,

在「理念傳播與生態文化」 、 「課程與教學」 、 「學校與組織經營」的方向中,

皆提出提倡、支持與培育「創意教學」的建議與目標。由此可知,「創意 教學」的時代意義與重要性。

國內教育改革第三階段,隨著課程發展為主軸,形成以「人」為改革 重點的訴求,教育行政、學校行政與家長的支持之外,實踐「創意教學」

的關鍵在於教師本身;近年來,學者注意到創造力的發生或是創造產品的 出現,並不能單從創造的個體來看,個體能否產生創造產物,也受到所處 環境與文化的影響,環境扮演著孕育、促進或抑制的功能(Gardner,1988;

Simonton,1994 ; Sternberg & Lubart,1995 ; Amabile,1996 ;

Csikszentmihalyi,1996 )。 這 樣 的 觀 點 是 屬 於 「 匯 合 取 向 」( confluence

approach) (Sternberg & Lubart,1999)的論點,認為創造力研究必須融入個

人與環境、文化的各種因素,才能比較周全的了解創造力與創造產品的產

(2)

生。

「匯合取向」的理論中, Csikszentmihalyi(1996)從演化的觀點出發,

提出創造力的系統理論,認為創造力的研究問題不是創造力是什麼(What is creativity)?而是創造力發生在什麼地方(Where is creativity)?影響教 師創意教學的可能來源有三個層面:1.教師是否能不斷取得與內化領域知 識,包括「教學知識」 、 「學科知識」 、 「教導學科內容的知識」等知識領域,

2.學校組織中守門人的價值觀與態度,是否能促進教師的創意教學,3.教 師本身是否具有產生創意教學的動機與潛能。教師是否能不斷取得與內化 領域知識,並更新自己的知識,是創造的重要基礎,同時學校組織文化有 助於促進教師學習成長,鼓勵並提供教師提昇給予相關知能的機會,亦是 促進教師創意教學的重要因素。因此,探討創意教學的內涵、研究影響創 意教學的相關因素,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

一個有助於教師創意教學的學校文化,將能使學校系統有效的運作創 意教學的發展,也就是學校組織文化對於教師學習所共享的價值觀與信 念,例如目標願景的認定、進行有效的教師專業成長,都會對教師的學習 產生影響。Smith(1997)指出,1980 年代後期開始,教育改革的速度加 快,教師須以團隊性的工作方式來實現新的教育要求。 Senge(1990)在第 五項修鍊(The Fifth Discipline)一書的「團隊學習」一章中則指出,在現 代組織中,學習的基本單位不是個人而是團隊;除非團隊能夠學習,否則 組織也無法學習。當一個團體能整體搭配時,就更能匯聚出共同的方向,

調和個別力量,使力量的抵銷或浪費減至最少,而發展出一種共鳴或綜效 (synergy)。改善學校教育品質,以團隊形式,如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委員會、

各學習領域小組、協同教學班群、教學研究會等等團隊方式來達成教改的

任務,以提昇學校組織的工作成效是新趨勢。因此,探討教師團隊發展創

意教學的模式與歷程,亦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

(3)

代傳統分立的學科,故教師必須依學習領域組成教學群,實施協同教學。

這種調整與改變,將破除學科分立的缺失,有助於全人教育的實現」。同 時,多位學者(李坤崇,2001;林志忠,2001;張世忠,2000;游家政,

1999)也提出由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實施協同教學,乃是落實九年一貫課 程的重要途徑。因此,不論是「教學群」、「協同教學」,抑或是「課程 統整」的實踐,皆顯示教師團隊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推動創意教學課程 過程中,藉由教師團隊模式完成創意教學課程藍圖,以團隊學習來促進教 師創意教學專業的發展歷程與成效為何?乃是本研究欲探討的重要問題。

研究者任教於

U

桃園縣紅瓦 (匿名處理)國小,參加

U U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洪久賢

U

教授所主持的「綜合活動創意教學工作坊」專業成長研習活動,將 習得的創意教學知能,實踐於教學現場中,並於學校與同事自發性的組成

「風動石教師團隊」,研發創意教學課程,是一種自發性的教師團隊行動 發展歷程;次年,有鑑於一年發展創意教學的經驗基礎,持續進行課程與 教學的創新,係透過行政主導,由上而下指派教師組織團隊,進行創意課 程的發展與教學,二年的發展歷程與課程成果,其中團隊發展創意教學的 相關策略與發展模式,以及過程中影響課程發展的相關因素,是本論文欲 研究的重點。

國民小學教師團隊的概念與運用,尚在發展階段,而透過教師團隊的

討論與相互激盪,研發創新的教學方式、設計開展學生創造力的相關課

程,其中的發展歷程與相關策略,是教學創新的珍貴經驗;為使未來欲組

織教師團隊的學校,能夠發展的更順利與成熟,本研究透過對創意教學教

師團隊的發展歷程,進行行動研究,探究其發展創意教學的軌跡,了解自

發性與行政組織教師團隊的情形,呈現團隊發展的真實面貌,並進行比

較,建構有效能創意教師團隊之運作模式與可能型態。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具體目的如下︰

一、探討自發性教師團隊發展創意教學的歷程與運作模式。

二、探討行政組織教師團隊發展創意教學的歷程與運作模式。

三、分析比較兩種不同發展模式的教師團隊之情形。

四、探究創意教學之教師團隊發展的影響因素。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創意教學(Creative Teaching)

本研究採用

U

中華創意發展協會

U

對於創意教學的定義:將創意思考融入 教學(即創思教學),建構創新與啟發學生創造力的課程內容,以提昇學 習效率是未來教學的重點。本研究所述之創意教學,主要包含兩個面向:

一 為 培 育 創 意 的 「 創 造 思 考 教 學 」 (teaching for creativity ; creativity teaching);另一為教學創意的「教學創新」 (teaching creatively;instructional innovation;teaching with creativity)主在活潑教學方式、營造快樂的學習 氣氛,用以提升學生創造思考能力的教學活動而言。如圖 1-1-1 所示,創 意教學包含「創造思考教學」與「教學創新」兩個內涵之交集。

圖 1-1-1 創意教學釋義圖

貳、教師團隊(Teacher Team)

教師團隊是由一群具有共同目標與願景的教師群所組成,經由互動、

互助、互信地相互合作,達成教學與課程上的任務,共同承擔團隊績效責 任與成果。

教學創新 創造思考教學

創 意 教 學 創 意 教 學

(6)

桃園縣

U

紅瓦

U

國小九十二學年度(92 年 9 月至 93 年 8 月)的五名教師,

自發性地組成「風動石教師團隊」 。九十三學年度(93 年 9 月至 94 年 8 月)

由部分風動石教師團隊成員三名,以行政力量推動全校新教師團隊的成 立,並積極延續創意教學的成果,持續進行創意教學的研發與實作。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主要在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國民小學教師團隊發展創意教學為研究主題,首先,在研究 內容上,以教師團隊運作模式與發展創意教學歷程做為觀察依據,分析創 意教學之成效,並訪談團隊與學校成員,藉以佐證觀察所得及分析影響創 意教學之因素;其次,在研究對象上,選取研究者自己參與之教師團隊,

自發性組成教師團隊參與發展創意教學之行動,獲得中華創意發展協會

U

創意教學獎與學校創新經營獎、教育部表揚之教學卓越獎,發展創意教學 績效卓著學校,採用參與觀察與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民小學教師團隊發展創意教學的現況,在研究過程 中力求客觀完整,但囿於種種條件因素,可能有以下限制:

一、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以選擇研究者之學校―

U

桃園縣

U

境內一所學校為 樣本進行深入之分析,在研究結果的解釋上僅能以該校做為主體。

二、本研究結果在推論上僅適用於該校,不宜過度推論至他校。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 4.1 學校尚需提升學與教 效能。學校仍需持續探討 不同的教學策略, 以助 教師促進課堂互動,及 提升學生的共通能力...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學校有策略及計劃地推動和發展教師團隊,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教 師營造積極學習的文化。學校成立了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3) 日常逐步發展不同的學與教策略,尋求校內 ( 行政 ) 與校外 ( 資源 ) 支援,留意機會,以擴闊學生的學習 經驗. 4)

▸ 學校在收集學生的個人資料前,必須徵得學生的同意,並向所

常識科的長遠目標是幫助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勇於面對未來的新挑 戰。學校和教師將會繼續推展上述短期與中期發展階段的工作